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影视与话剧的艺术特征
影视剧带有明显戏剧因素,影视剧是用摄像机记录演员表演。影视表演可以用于戏剧舞台艺术形式,但不能代表戏剧与影视表演自身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时空与母本差异。戏剧是再现时空的艺术,通过演员形体语言表演再现真实生活,受到时空限制舞台真实在想象中存在。表演中的时空建立于预定假设的基础上,如舞台上看到的房子与现实中的房子不同,演员表演具有虚拟性。影视剧中给人时空感觉真实,表演不同于戏剧表演的虚拟性。话剧表演是在舞台上表演,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会有夸张,外化情感的表演是生活中行动的变形[1]。人们到剧场中希望看到比生活更浓稠的东西。话剧表演艺术是根据面对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表演者只能在有限的舞台上通过戏剧化的表情满足观众需求。由于舞台空间制约,话剧时间限制使话剧表演具有连续性特点,演员要在规定时空内连续完整表演。话剧表演在有序中进行,表演者要按照排练场次顺序演出,话剧表演是即时现场同步表演,为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官享受。影视表演是在镜头前表演,影视表演空间范围更大。美国导演玛丽在其专著《电影表演》中写道,演员可以在电影中占据整个银幕,由于摄影机把每个动作放大,演员运用形体姿势必须节制。由于环境不受限制,使得影视表演具有纪实性。镜头会放大人的表情动作,镜头前表演主张肢体动作开合要自然细腻。影视剧拍摄前,将文学剧本转换为分镜头剧本,剧组根据分镜头剧本安排拍摄[2]。由于受到转场等条件制约,拍摄顺序根据实际情况打乱。影视制作可以后期剪辑,删除不需要的废弃素材,使得演员进行不连贯表演。影视剧制作周期较长,演员表演非面对面,无法使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交流。
二、影视与话剧艺术表演的相同点
话剧表演具有直观性、仪式性,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是电影艺术之前人类文化生活中具有吸引力的表演艺术。从事话剧与影视表演工作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精湛的表演技巧。话剧表演是角色在舞台上相互交流中完成表演,影视表演是演员在镜头前间接交流完成表演。影视与话剧表演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演绎人物内心世界,借助自身专业演技呈现不同的表演效果。影视与话剧表演的共同点体现在注重角色塑造,虚拟情景与表演要求相同。戏剧与影视表演把角色塑造作为表演宗旨,演员具有不同的表演素质,最终表演宗旨是塑造人物角色。利用不同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体现剧作家的意图。二者在关注角色塑造方面相同,促使表演艺术发展需要演员提升角色塑造技巧[3]。影视与话剧表演要求方面相同,在创作原则方面一致,表现为表演艺术以生活化为核心,评估影视话剧表演艺术将表演真实性作为重要指标,保证表演真实性是表演基础要求,要力求表演贴近生活,让观众认可作品。话剧表演追求夸张的真实。影视与话剧表演情景设置方面具有虚构性特征,观众观赏话剧作品可以看到舞台放置不同道具,感知到话剧表演虚构特征。影视表演场景设置具有虚构性,如很多影视作品的下雨等情景为迎合表演需要虚构。影视与话剧表演为表演艺术的分支,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则方法。二者要将平面语言转换为立体视听形象,演员要通过对剧本人物二度创作使扮演角色形象;两者为综合性艺术,需要多种艺术完成创作,影视与话剧表演需要有导演、化妆、道具、美编等部门协同完成作品。两者对表演者要求一致,演员创作角色时作为角色创造者与创作工具,要求演员表演真实,演员的表演要高于生活表现真实,这是评价表演成功的重要标准。演员从直觉、联想等思维过程创造的资料多半为平素自我修养的积累,想象是根据直知觉中的资料进行加工创造的意象。
【关键词】舞台表演;身体语言;情感交流;运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56-01
在舞台表演中,各种形式的身体语言是表演的重要所在,有时话语不足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却可以通过目光、、动作、、姿势等来补充,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窥探到人物内心的秘密。身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表演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身体语言在情感交流中的意义
(一)身体语言的含义。在艺术表演中,仅仅依靠语言的表达是不够的,表演者需要借助自身的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身体语言来强调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身体语言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方式,它在情感交流上的运用往往比语言交流更加有效。身体语言对于情感的表达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并且有时可以直接代替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是舞台表演的重要表达技巧。例如,话剧表演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大多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皱眉、摇头等表示内心的不满;微笑表示友善、真诚,等等。
(二)身体语言在表演情感交流上的必要性。在表演的沟通与交流中,言辞虽然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态度,但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身体语言是由四肢运动引起的,我们可以从人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上了解到许多的信息。有时人们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不让自己真实情感表露出来,而身体语言往往将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不经意间表达出来。例如,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动作来判断这个人的修养。在倾听他人讲话时,我们可以从对方眼神中了解其真实情感。
(三)身体语言沟通的特点。在舞台表演中,对于人物的塑造,身体语言有着口头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身体语言是让观众理解表演者的一个重要途径,让观众可以从各个方面感知到人物的心理状态,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内容和内涵。
身体语言在表演上应用广泛,它可以表达人物一连串的情感,也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还可以进行跨文化沟通,让不同形式的表演技巧相互搭配,让舞台表演更加的富有魅力和艺术文化气息。
二、身体语言在舞台表演上的应用和训练
(一)身体语言在情感表达上的应用。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艺术形式的表演也不仅仅拘泥于行为方式和语言上,身体语言的良好运用可以让表演者能够更好地阐释所表演的内容。身体语言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优雅的身体姿态和合理的面部表情不仅让表演者的艺术灵魂得到释放,也让观众在观看时了解故事的内容和哲理。例如,在京剧表演中,唱、念、坐、打和手、眼、身、法、步都运用身体语言来演绎,除去完美的唱功,身体语言所表现的各种含义都让京剧表演更加具有魅力。
(二)身体语言在动作技巧上的应用。身体语言是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合理的身体语言表达可以让表演者通过表情、动作的演绎来推动观众的情感变化,丰富表演的内容,从而让舞台的呈现效果更好。例如,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表演孔雀舞时,模仿孔雀飞跑下山、饮泉戏水、展翅、抖翅、飞翔等动作,展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图画,将孔雀那种空灵绝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身体语言在提升舞台效果上的应用。表演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肢体动作,良好的肢体动作是提高舞台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身体语言是呈现舞台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语言是表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是人物精神面貌和灵魂的演绎,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表演者肢体语言的表现,与塑造的人物产生共鸣。例如,话剧《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再次相遇,表演者⑹唐技到周朴园的那种惊讶和苦涩,通过紧闭的唇和紧握的双手,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说一句台词,却让观众感受到了压抑的气氛。
三、结语
身体语言作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将生活中的不同元素相结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胡庆生.浅论声乐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J].艺术教育,2009,(6):92.
[2]安华文.声乐表演中的形体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7):91-92.
[3]黄志勇,陈.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艺术[J].艺术科技,2015,(1):133+150.
[4]田杰.演员在舞台上交流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8):92-94.
关键词:话剧;影视;情绪
控制情绪,是戏剧与影视表演中角色塑造的表达方式。是作家用以刻画人物、展示情节、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也是演员理解展示人物的主要方式。可见情绪控制在舞台与影视中的重要性。无论是舞台还是影视,一般都包括内心情绪、肢体情绪和外在情绪。演员依靠自己内心的领悟把自己的人物感情、心理矛盾表现出来,这也是表演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作为一名学生就是要总结共性,发现差异,加以研究。由此可见,如何理解情绪的控制,对于一名优秀的演员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何为情绪
(一)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我们知道,在情绪中也有像不安、希望由于经验而习得的成分,从比较心理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与先天的行为方式相反的学习影响。根据最新研究,情绪可能是由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完成的,这个功能系统可能包括下丘脑、边缘叶、丘脑核团等,丘脑核团是获得情绪的核心结构,丘脑中存在一种叫丘觉的遗传结构,有一种丘觉是产生情绪体验的。
(二)情绪冲动的定义
一是指一种发生较急、历时短暂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同时有情绪激动和口头或躯体攻击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可起源于内部感受或外部影响。此时自控力降低,严重者可有情感爆发,甚至导致自伤或伤人的暴力行为。二是当用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时,指对所偏好的物质有强烈渴求,这种渴求来自内部感受而非外部影响。如果是物质使用者可能已意识到这种渴求对健康有害,也愿意加以控制。演员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情绪控制,以此来防止过多的情绪冲动。一般情况下,情绪冲动主要体现为语言语调、舞台表演动作和表情等方面。演员既要确保舞台表演的效果,同时又需要适当控制自身的情绪,不应当表现出过于强烈的情绪冲动。在深刻了解作品主旨的基础上,才能适当控制自身的情绪冲动,从而阻止过于强烈的情绪出现。这是因为,表演者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饱满情绪有助于提高舞台表演效果,但是如果无法妥善处理自身的情绪冲动,那么反而会降低整体的表演效果。
(三)情绪冲动对角色塑造的危害
暴怒使人丧失理智。愤怒情绪过于激烈,就会冲昏头脑,出现“真空”或混沌状态,此时智商最低,人很难控制自己。只要愤怒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我们的理智就可以对它进行干预,避免行为和言辞出格。在我们塑造角色的时候应该充分调动我们的情绪,来达到饱满的效果,可是如果我们的情绪过于饱满,过于冲动的话,就会让我们的角色夸张化,不自然,让观众原本投入在角色中的情绪,也会被强烈的感情冲击出来,这样我们塑造的角色就是失败的。并且过分的情绪也影响着肢体语言的控制,所以情绪的冲动对我们角色的控制是有危害的。因此,表演者在充分调动情绪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控制较大的情绪波动,这样做才能在舞台表演中流露自然的情绪,从而让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情绪控制的定义
情绪控制,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情绪控制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表演者把握自身的舞台情绪。在发挥表演艺术的过程中,表演者有必要从自身出发,适当表达作品中的情绪。演员如果不能做到妥善把握情绪,那么就很难获得观众的认可。从本质上讲,舞台演唱和其他的表演都构成了双向的情绪互动,演员既要重视抒发自身的情绪,同时又不应当忽视观众给予的反馈。在抒绪时需要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基本内容以及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适当抒发内心情感。透过舞台表演,观众应当可以感知表演者传达的内心情绪,从而也有利于产生情绪共鸣。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情绪控制有助于激发表演者和受众之间的心情共鸣,表演者和观众一起塑造和谐的气氛。情绪的控制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对于某些负面情绪应当注意疏导,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
三、结合实践谈情绪控制的影响
(一)情绪控制对裘利亚这个角色的影响
大戏《灵魂据葬》主要讲述了为战争战死的士兵们,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和眷恋而不肯被埋葬,他们的将军找来了他们的情人、妻子、孩子、母亲、恋人来劝他们被埋葬的一个故事。我在这个故事中饰演了一名心中对爱情有着无限美好憧憬的少女———裘利亚,她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她的未婚夫———摩尔根,当知道摩尔根战死的时候,她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当知道摩尔根无法和她结婚的时候,她带着绝望自杀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被裘利亚这个角色深深地吸引了。她那种对爱情强烈的感情,对爱的执著,对心中美好的一切向往都一次次让我流泪。在她身上我觉得我又一次看到了什么是美好单纯的爱情,她把她和摩尔根的爱情当成自己生命一样重要,当最后希望破灭的时候,她依然带着心中的幻想自杀。这个角色需要很强烈的情绪,最开始的时候我不能准确地把握,总是将她对爱情的情绪过于爆发,从而使这个角色没有起伏、没有变化,分不清内心情绪的层次。老师提醒我说要知道如何收敛,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过于的张扬,要有张有收才能让这个角色活起来。于是在往后的排练中我对情绪的控制格外注意,经过很多遍的排练,我终于理解了老师说的张弛有度,所以我得出结论,原来饱满的感情并不是诠释一个角色唯一的标准,而学会如何控制情绪,揣摩人物的心理,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诠释你喜欢的角色。
(二)情绪控制对台词的影响
对于裘利亚这个角色有很多感人的台词,需要以很饱满的情绪去诠释,例如下面这一段:“你别再让我回到后方去,你知道现在后方是一个什么样子吗?你看到的是一个不透明的天空,你闻到的是到处掺杂的火药味,你们男人去前方打仗了,可你知道我们女人在干什么吗?我们在等啊,等啊…可是我们等来的是什么?是一张张的死亡通知书,上面写着瓦尔多•摩尔根,还有这张他是我弟弟的……摩尔根你相信我,我愿意和你一起死去,你相信我。”这段台词中包含了裘利亚那种等待中的苦涩,裘利亚的心酸,都需要强烈的表达。可是情绪强烈不代表着就能很好地表达台词,所以情绪的控制就极为重要了。开始的时候裘利亚的情绪不能过于激动,因为她在讲述她的委屈,她的难过,当她看到死亡通知书后,她的情绪是激动的,强烈的,因为她看着自己最爱的人一个个的死去,她的内心不堪这种强烈的打击,濒临崩溃,为她最后愿意为摩尔根去死做了铺垫,这才能完美地演绎这段台词。所以情绪控制对于台词的展示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情绪控制对肢体行动的影响
肢体动作对于表演也是至关重要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为演绎这个角色增添色彩,而情绪控制对肢体语言也是有影响的。对于裘利亚这个角色来说,首先她的很多肢体动作都是一种渴望,她渴望拥抱,渴望去触碰自己的未婚夫。开始的时候,他们遥遥相望,她伸手想去抓住自己的爱人,可后来真正碰触到那冰冷的爱他的人的时候,更增添了她内心的痛楚,他抱着她幻想着他俩的婚礼的时候,他们紧紧相拥的时候,都让她忘记了她现在正面对着自己死去的爱人。可是过于强烈的肢体语言反而展现不出那些恋爱中的美丽,所以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牵手、相拥、奔跑都是快乐的,年轻的,可是到后来的时候,裘利亚掏出枪绝望地自杀的时候,真正的才到来,这才是她行动中最为感人的地方,是她情绪的全部爆发,也是最感人的一幕。所以情绪控制对肢体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四)情绪控制对人物内心的影响
情绪的控制对人物的内心也是有影响的,对于一个角色来说内心是至关重要的,内心的活动可以让你的表演中更具神韵,更贴切剧本中人物的灵魂,一颦一笑中都带着自己内心的活动。情绪也是自己内心活动的表现,对于裘利亚的美好,她对于爱情的向往,真挚,执著,都是她内心的本质,她的敢爱敢恨,她对于战争的痛恨,她对于自己爱人的离去的悲伤,她对于最后选择跟随爱人死去的绝望,都是她的内心活动,可是情绪也不能全部爆发,要跟随内心活动而展现,时而收敛时而发狂,才能让这个角色的内心活动有变化,有层次,从而使人物更加丰富。所以情绪控制对人物的内心影响也是存在的。
四、结语
表演者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就是他把更真实的人物展现在大家面前,并在剧本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上加以升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舞台和影视方面也同样如此,当情绪的控制运用不得当,表演就会变得夸张造作,脱离了现实,也脱离了观众,将会变得庸俗而失去内涵,变得毫无价值。所以表演中情绪的控制至关重要。至于如何能够运用得当,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学习。要记得学无止境,要达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
[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8).
[3]苏彭成.影视表演学基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6).
【关键词】影视;表演;艺术特性;人物性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25-02
影视艺术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有人将影视艺术称为艺术当中的自然艺术,因为它依靠身体、表情、动作、内心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艺术表演,身体在表演过程里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身体的运用,影视表演就无从谈起。因此有人将之纳入戏剧表演艺术当中,归在大的影视领域中。本文认为,影视表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既不同于影视艺术,也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理应在艺术门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它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难以超越和复制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演员自我和角色的完美融合
法国著名导演让・雷诺阿就认为,“理想的情况自然是把角色委派给那些在生活中就具有剧中人物的精神和外貌的人们去担任。”
影视表演最为明显的特性就是自我展现,这种自我展现当然不是演员自己的真实展现,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揣摩加以利用,展现出一种艺术的真实性。比如在《汉武大帝》电视剧中,陈宝国饰演的汉武大帝是一位威武霸气的君王。而陈宝国本人在生活中却是一位性格温和的人,因此,如果把自己的性格真实地带到人物当中,就完全错误了。
表演起源于模仿,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感到真实,得到观众的反映。观众对于影视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贯穿于整个影视表演当中,从而完成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影视的表演从头至尾都包括惊奇的元素特性,但是往往也能够化险为夷,有惊无险,这是它的基本艺术手段。通过各种道具、人体动作、编剧、节目编排等内容,将这种审美体验展现无遗,一开始往往造成矛盾冲突,但是通过节目表演的层层递进,最终一笑了事。观众的心理压力也消失了,包袱揭开了,从而实现完美的艺术感受。比如在《汉武大帝》里面,窦太后对汉景帝极不满意,差一点就要把汉景帝废掉,让他的弟弟当皇帝,这个时候,汉景帝的演员焦晃,就表演得很到位,他用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了那种自信和魄力,让观众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放心,达到了传神。最终影视表演成功,这就是影视艺术表演的真实所在。
二、演员通过语言对白突出角色
影表演是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时尚流行艺术形式。目前分为严肃影视表演、现代影视表演、轻影视表演等,这些都是影视表演的种类。它们都体现出了现代文化特色和年轻人的个性。
影视表演具有现代语言的魅力。影视表演主要是反映当地人们生活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和现代人们生活语言贯通,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产生共鸣感。比如电视剧《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其语言对白符合现代人风格。
影视表演展现现代生活特色。影视表演是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取材于民间,从民间的生活元素里面汲取养料,通过不断打磨、修改、整理和加工,整理成一种具有艺术高度的艺术种类。人们在看影视表演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现代生活文化特色。。
三、演员通过体验生活创造人物性格
表演艺术又被称为“感觉的艺术”,斯琴高娃说过,“如果有人问我,到底表演有什么秘密,我就会告诉他,秘密就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想方设法弄清楚人物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然后去体验。最终找到正确的感觉。这就是我的方法。只要我能感觉到的东西,就能够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否则就不能。”
斯琴高娃说的其实就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也是最难的道理――体验生活。
陈道明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饰演刘邦,为了体验刘邦在乡下的生活感觉,他在拍戏过程中,很冷的天气下坚持不穿秋裤,冻得直哆嗦,他说自己要体验刘邦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戏份当中感受到刘邦的真实性格。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外部环境所影响的,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改变。对于刘邦这个后来的汉朝开国大帝而言,更是如此。陈道明老师深得表演精髓,他从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琢磨刘邦的内心世界,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
影视表演有一种趣味的感受。这种趣味是观众由衷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可以感染人的,并且互相传递。这也是影视表演艺术最重要的精神核心。表演并不是教条化的表演,不是机械地模仿,对于人物性格的表演,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如果说这种表演绝对真实,那么其实就是一种呆板的复制。优秀的影视表演,必定是“七分真,三分演”。这个“演”才是激活七分“真”的关键所在。如没有三分的“演”,那么就不会“真”。所以有的演员知道如何把握这“三分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我们看到,陈道明饰演的刘邦,其实有陈道明自己的演绎,只不过这种演绎是为了更好衬托人物的形象,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必须要体验生活。
四、演员要通过自身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视表演是语言和身体表演的艺术。这是传统的理论定义,也是公认的一种概念。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说话,表情传达剧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内心世界方面,必须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来传达。这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影视表演是一个动态的、可见的时空延续过程。小说等文学艺术和影视表演不同,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传达,但是影视表演不可以。因为人们在电视或者网络上面看影视表演,就是为了欣赏它的语言艺术和动作表演。人物要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只能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来传达。传统的影视表演就是如此。
随着影视表演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发现,除了可以用语言和肢体语言来传达内心世界,介绍剧情和人物形象,还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这为影视表演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技术支持。在电视剧《青云志》里就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衬托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融合了诸多现代技术手段和表演形式,成为了许多人心目当中最喜爱的艺术剧种之一,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影视并不是最为热门的艺术表演形式,但是我们看到许多有志于发扬影视艺术的人在做着许多不同努力的工作。影视作品的火热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创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影视表演的未来发展和出路,要坚持节目创新和技巧创新来完成,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和科学的方式,才能让影视表演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让影视表演符合市场规律。另外,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影视表演内容的提升也要遵循目前市场化法则,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为影视表演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多的空间。
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表演艺术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们不应该让影视表演就此消失,而是要让其继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为社会服务,丰富人们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和精神满足。只有做到了真正的表演创新,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和愿望。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博格斯,皮特里.看电影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声乐;教学
一、听觉训练与台词训练相结合
声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的听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聆听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向学生传达先进的声音观念,使学生的演唱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但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影视专业生过于注重影视作品,忽略了自身听觉的训练,对声乐教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适当加大训练的力度。台词课同样也是表演专业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比较注重对声音的训练,对声乐教学有着较大的帮助。声乐与台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同样属于声音艺术,都是通过自身器官发音,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点,特别是气息的控制、发声及吐字时的口腔状态,二者基本相同。所以,声乐专业教师及学生都必须认真地思索,要尽可能将声乐及台词的学习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可以将字声相互结合,并且在演唱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声乐表演在戏剧表演的基础上充分表现
声乐表演和戏剧表演一样都属于表演艺术,都要求语言、声音和肢体必须做到真情动人。在戏剧表演教学当中,教师要求学员在设定的场景之中,认真想象并进行动作和语言的表演,同样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场景,充分挖掘歌曲内涵,调动学生的情绪。优秀的歌曲本身情感十分丰富,而这种丰富的情感是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表现的,旋律分析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戏剧表演学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学时可以将歌词文本作为基础,从更深的层次分析把握其内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适当加入音乐剧作品教学,通过音乐剧作品来增强学生表演的意愿。音乐剧专业以其丰富的表演力及时尚性深得戏剧专业学员的喜爱,在引导学员掌握和学习基本功的同时,可适当加入音乐剧教学,教学的内容可以是独唱、重唱、合唱,也可以由学员们一起进行音乐剧片段汇报。音乐歌曲的旋律大都优美动听,而且具有鲜明的戏剧性,适合大多数学员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让学员主动饰演作品中的角色,结合作品的情节及设定的情境,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尽情地进行歌唱和表演。音乐剧歌曲演唱注重表达角色的情感,所以在表演前,演员必须认真分析把握角色,充分了解角色的特征,理解角色的思想,把握不同角色间的关系,然后再深入具体的情境,将情与境相互结合,充分调动自身情感并在表演中加以运用,从而塑造出丰富的角色形象。音乐剧歌曲的演唱更为注重叙事及诉情,在理解歌词含义的同时,还必须把歌词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音乐旋律中灵活自如地进行歌唱,还可以根据情感表达需求适当加入哭泣、呼喊等,增强表演的效果。总之,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当中适当地加入音乐剧作品教学,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演唱表现力。
三、打破教学传统,创新授课模式
〔关键词〕 无语声设计 动画广告 信息传达
动画广告以时尚、新颖而又独特的艺术魅力逐渐成为广告界的新宠。在一般的动画广告中,内容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动画角色的语言、内心独白或者画外旁白来表达,这其中的声音内容我们称为影视语声设计,它是动画广告向观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基于动漫艺术载体的虚拟性和形式多样性,动画广告内容的演绎形式早已不局限于人物语言的对白交流,往往设计师会采用不依赖语言功能的无语声设计,它通过直观的画面内容与恰当的音效、音乐来进行“默剧式”的表演,这样动画广告中角色的动态、手势和表情的变化等无语声态势语言表达显得尤其重要。
一、无语声设计的信息联想空间建构
信息联想空间的建构是动画广告质感优劣可控的关键因素。在广告作品诱发观众的消费意识之前,人们无法通过嗅觉、触觉和味觉来提前感知商品的特色,即便运用妙语连珠的广告词语来为产品进行宣传,观众可以在“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中接受相关信息,广告词语的抽象性也局限了动画作品视语言表达,更难直接作用于观众内心。为了使内容更好地植入观众的脑中,广告设计者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画面和音效,通过动态信息传递语言。研究数据表明,人类的信息获取渠道有80%来自视觉,这种体验直观且容易解读,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优秀的无语声设计就是在没有语声内容的情况下,将独特的使用感受转化为客观的视觉影像,为消费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意境,进而成功的触发消费者的主观联想,使其感同身受。
以商业动画广告《告别不快》为例,这部作品以增强产品的形象诉求力为出发点,将VIVO手机给消费者带来的淋漓跃然纸上(见图1) 。该广告作品以VIVO手机产品的“指纹解锁”、“急速闪充”和“3G运存”的特色功能为设计起点,将抽象的文字信息内容通过无语声演绎手段转化为具象的趣味动漫事件。在表现“指纹解锁”功能时,作者将本无生命的手机电子产品比喻设计成各类独具特色的卡通人物。手机冰冷的屏幕变成了一张张生动的人物面孔。没有指纹解锁功能的手机只能在一次次繁琐的解码过程中苦苦等待,而VIVO手机却能通过手指碰触而轻松过关。然后,作者又将手机充电的行为比喻成卡通人物进食的过程:当其他人还在慢吞吞的用餐时,VIVO手机扮演的角色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吃掉午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工作,这种巧妙的比喻手法将“急速闪充”的功能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我们看到一群面色憔悴的人被卡在出了故障的电梯中动弹不得,而化身为闪电超人的VIVO手机却腾云驾雾般的冲向高出,由此突显“3G运存”的特点。最终“VIVO!告别不快”的广告语也醒目的浮现在屏幕里。
创作者通过无语声设计简化了产品形象的展示过程,并夸张、强调了产品的特色功能。设计师紧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创意理念,将消费者使用手机产品后的主观感受形象地展现出来,也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联想空间。在动画镜头的快速拼接中,观众只需用眼观察活力十足的动态变化,用耳聆听变幻丰富的音乐效果,进而产生对该产品的综合印象。即便没有使用过VIVO手机的人们也能通过动感十足的视觉信息而感同身受。这亲切的观赏体验感、真实的互动参与感提高了动画广告的感染力和记忆率,且影片也并未因失去语言功能的支持而降低其信息量的有效表达。清晰、通俗的情节设置使得即便是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观众也能摆脱语言的障碍而领略到其中的独特意味,而这也有效的增强了广告传播的广泛性。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无语声设计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用简约明了的视觉图形运动明确地宣传了产品特点,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成功诱发其消费欲望的宣传目的。
二、无语声设计的态势语言表达
角色的魅力往往取决于该角色的形体动作表现力。①“默剧式”的无语声表演手法,使得广告中的动画人物必须借助精准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变化来将其内心活动进行外在化表现,并在需要进行气氛渲染时,加入合理的音效和背景音乐进行辅助处理,这其实是对动画广告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会使得动画广告生动而风趣,更具观赏性。
以披萨星球品牌为主题的动画广告《好吃!有趣!免费!》为例(见图2)。食品广告的创意表现手段通常会以人物的台词表述为主要演绎方式来体现食物的优质原材料、美味口感和良好的食用反馈。但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如果仅通过角色的言语表达和模式化的动画情节设置,惊怕难以满足观众对动画广告的消费需求,也就达不到广告的宣传目的。倘若我们能巧妙地运用无语声设计,则能有效地避免模式化的创意形式,并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披萨星球品牌食品舒适的口感,免费的消费规则和有趣的产品内容特点巧妙的整合到一场荒诞、刺激而奇趣的动漫故事中:在原始丛林里,贪婪的猎人正准备将一只野兔作为晚餐,而横空跃出的巨型霸王龙却朝人类和兔子张开血盆大口。在这危急时刻,夜空中突然升起一架闪亮的外星飞船,飞船上喷射出的美味披萨和饮料瞬间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最后,恐龙、猎人和野兔在温暖的篝火旁享用着美食,原始丛林中弱肉强食的斗争也瞬间烟消云散。
我们知道,在这类叙事性较强的动画广告中,语声交流往往是角色的主要表演手法。但该作品中没有任何语声的元素,创作者将动画角色的内心活动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音乐来进行表达,配上雀跃的音乐、音效,使得广告的氛围变得轻松起来。影片中诸多比喻式的画面设计,承载了人们浓郁的情感元素,使得广告的观点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产生有效的融合,并成功的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野兔惊恐的表情和扭曲的动态预示着危险的到来;恐龙的血盆大口和凶狠的眼神更加剧了影片紧张的故事气氛;在大家吃到美食的那一刻,导演也俏皮的融入了节奏明快、曲风时尚的电子打击乐,由此贴切的展现出动漫角色们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而也体现了影片幽默的动画艺术风格。
动画角色态势语言的有效表达和适当的夸张化处理可以起到良好的表演效应;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使得消费者在观影的过程中自然的接受了广告的引导用意,这种舒适的信息接受过程使观众会更像在欣赏一件诙谐幽默的动漫艺术作品,从而也拉近了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沟通距离。
三、无语声设计的实例创作
以笔者指导创作的学生原创动画广告《健康减重,艾丽相伴》为例(见图3),这部作品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荣获湖南省二等奖,全国三等奖。
在原创广告设计的测试阶段,学生创作团队采用了常规化的创意手段,即通过人物的广告台词来体现艾丽减肥产品的功能特点。从故事脚本来看,虽然单段台词颇具特色,但按照大赛要求,所有宣传内容如果都需控制在30秒内表达完整,势必将所有的台词信息生硬地挤压进分秒必争的动画镜头中。其实在快节奏的画面组接过程中,观众很难准确理解每段台词的含义,甚至部分对话会因为播放速度过快而变得含糊不清,这无疑降低了该广告的整体叙事表现力。连内容都不能明确描述的广告注定是失败的。这种强调语声功能而忽视演员表演行为的设计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从心理声学的角度来看,倘若观众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到的语声信息过于饱和,他们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很难将复杂的语言逻辑关系在大脑中进行二次解读,更不会将其转化为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不舒适的观赏体验让消费者难以感受到商品所给予的使用愉悦感,当然也就不会愿意接受广告内容的引导。动画设计者如果忽略了演员表情与肢体表演的重要性,僵硬的人物动态和模棱两可的人物对白将会让愉悦的动画广告变成一场乏味、没有生命力的“相声表演”。
在正式创作阶段,设计小组对作品进行了重新设计与编排,大胆舍弃了通过语声对白的模式化设计形式,转而采用角色精准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的无语声表演方法,明确有力的传达影片内容。首先在题材选取方面,作者突发奇想的将广告的主角由人类变为卡通体重仪,因为只有体重仪才是整个减肥过程的“第一目击证人”:正午时分,体重仪看到即将到来的肥胖主人而变得惊慌失措。当人类巨大的身躯碾压过来时,体重仪因被压得喘不过气而变得痛苦不堪。这时,一颗闪亮的艾丽减肥胶囊迅速飞奔到主人的嘴里,在一阵炫光的散射后,肥胖的主人变得正常了。伴随着激昂的进行曲配乐,体重仪也和艾丽胶囊一起欢快起舞。你们看体重仪那夸张且充满惊喜感的表情,它正向观众诉说着心中的激动与喜悦之情呢!
“行动性是演剧艺术区别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本体特征,这种区别于一般形象的思S能力,在艺术实践时表现为能准确、熟练的组织舞台行动”。②影片在没有语言功能的辅助下,让动画角色始终以无语声的表演姿态来形象而生动的讲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强而有力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在欢笑声中自然、愉悦的感受到减肥产品的特点和导演的设计意图。因此,优秀的无语声设计不但能让作者的创作精力放在镜头内容的编排和动漫演员的表演中,也能为观众过滤掉影片中多余的干扰因素,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剧情进展的理解上去。而导演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各类叙事资源,才能让动画广告产生立竿见影的宣传效果。
四.结语
无语声设计是动画广告作品叙事的有效表现手段,它强调了广告艺术的戏剧表现张力,通过通俗易懂、时尚幽默的情节设置来渲染广告片的艺术气氛,进而调动观众的情绪。精准、含蓄而独具象征性的人物表演,也能给观众带来更为广阔而丰富的联想空间,并使他们的观赏过程变得更有参与感及自由性。无语声设计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强调动画广告演员表演功能的重要性,将演员的表情和动态的演绎来替代其对话交流活动,从而更加明确的展示广告剧本的内容。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设计技巧也为动画广告作品带来更为绚丽多彩的艺术面貌。
注释:
① 刘萍.影视导演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8.
② 鲍黔明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5.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杂技;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26-01
舞蹈与杂技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关联性,互有交叉,都是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进行表现的。舞蹈和杂技的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在共同的发展中,两者能够互相影响并吸收适宜的部分,使各自获得良好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舞蹈的发展中,会有类似杂技的舞蹈形式出现,而在杂技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舞蹈的杂技出现,这些都是相互吸收借鉴的结果,在这两种艺术的创作中,出现的具有上述风格的作品是很多的。本文主要从舞蹈编导的角度,阐述杂技对于舞蹈编排的影响。
1 杂志与舞蹈之比较观
杂技兴起于民间,是一种在民间盛行历史很长的艺术形式,一般由民间艺人师徒相传的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杂技这种艺术形式不但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清朝作家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对杂技表演有丰富的描绘;而且在其他时期还有文言作品专门记叙“口技”这种高超的杂技艺术。在影视作品中,杂技的各种类型都是很常见的,比如“顶碗”、舞狮、走钢丝等;杂技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完成,不是拼的力气和硬功夫,而且对演员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杂技本身就是一门难度很高的艺术形式,杂技演员的炉火纯青的表演才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舞蹈相对于杂技来说,似乎要“高雅”得多,舞蹈动作没有杂技动作的危险性,而且在宫廷的流行程度要远远高于杂技,我们在演绎古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宫廷的舞蹈是十分盛行的;舞蹈能够将人内在的情绪通过一定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所谓“情动而舞”,就是说舞蹈表演者首先要在胸中酝酿一定的情感,然后借助舞蹈的基本动作展示出来,欣赏者能够从舞蹈的语汇中获知舞者的情感。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杂技和舞蹈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用肢体的动作传达出一定的意义,舞蹈演员和杂技演员都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并且肢体的柔韧度好,可塑性高,肢体的配合需要协调,不能生硬,这样才使这两种艺术具有动作上的美感;不同之处在于,杂技动作的技术性十分突出,让人感觉十分硬朗有力;舞蹈动作比较柔和,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柔美的;杂技动作主要向人们传达一种技巧,而舞蹈动作具有的审美直觉要胜于杂技,同时舞蹈能够传达出舞者的感情基调,并能够通过舞蹈语汇对观赏者的情绪造成一定的渲染,引起情感的共鸣。另外,杂技艺术具有观赏价值的同时,还具有很大的娱乐性;而舞蹈的娱乐性要小于杂技。
舞蹈表演中,演员的肢体动作也能够体现出“技艺”,比如,舞蹈演员也需要翻跟斗、旋转、下腰,这些动作同样不能硬来,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是舞蹈语汇中,这种技巧性的动作不是为了展示给观众看,不是以技巧取悦观众,而是为了舞蹈情节的需要。我们知道,很多舞蹈作品都是有故事情节的,比如黄豆豆的《醉鼓》,说的是一位艺术家奋斗的故事,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精神的状态,技巧性的动作就会应用其中。
综上,杂技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也有所区别,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杂技和舞蹈相互融合的切入点,而不同之处也不会使它们互相排斥,而是能够使二者相互借鉴,优势互补。
2 舞蹈对杂技的借鉴与融合
杂技中的元素完全可以被舞蹈吸收和借鉴,这样一来,舞蹈就带着一定的“杂技韵味”;舞蹈中吸收的杂技元素,比较常见的是一些难度高、技巧十分明显的杂技动作;而且,有些舞蹈的“杂技化”是十分明显的,甚至模糊了舞蹈和杂技这两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近些年来出现的舞蹈作品,很多将杂技动作融汇其中,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是增加了舞蹈的可看性和娱乐性,使舞蹈变得更加通俗化,受众群体明显增多;而另一方面,使舞蹈有“炫技”的嫌疑,杂技化似乎盖过了舞蹈的原本面目,在舞蹈动作上有杂技动作的高难度。在舞蹈《醉鼓》中,能够体现舞蹈演员黄豆豆的杂技化动作,因为演员黄豆豆本来就具备扎实的杂技基础,《醉鼓》无论是内容的编排还是动作的高难度,都与黄豆豆的个人经历有诸多相似性,这个舞蹈作品可以说是专门为黄豆豆打造的。如今,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大众化的文化,显然,舞蹈能够从高雅走向通俗是实现大众化的一种方式,所以说在舞蹈中适当的引入杂技的动作,能够让这种大众化突出出来,能够实现“雅俗共赏”,使舞蹈提高娱乐性和可看性。当然这对舞蹈演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演员需要学习一定的难度很高的杂技动作,才能适应舞蹈和杂技融合的需要。
另一方面,舞蹈对杂技进行借鉴和融合,需要舞蹈编导付出心力。舞蹈编导不仅要对舞蹈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杂技也要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了解杂技的种类和动作特点,寻找杂技和舞蹈相互融合的切入点;艺术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艺术需要从实践中国获得灵感,所以舞蹈编导了解杂技的方式不仅要从相干的文献资料中获得,还要从杂技艺人的表演和经历中去寻找,可以到杂技流行的地区进行采风,收集资料,在具有丰富素材的基础上将舞蹈和杂技编排在一起,杂技可能要发生形式上的相应改变。
3 总结
以上分析了舞蹈和杂技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从舞蹈和杂技这两种艺术形式入手,进而分析了杂技和舞蹈融合的可能以及对舞蹈演员和舞蹈编导的具体要求,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对舞蹈编导的见解度有限,所以本文的相关探讨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修正的地方,希望读者朋友在收获启示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便对舞蹈和杂技的融合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运用到舞蹈编导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王晓颖.浅谈杂技表演服装的设计艺术[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04)
[2] 马丽莎,陈宁.浅谈电视媒体在传承和发展舞蹈艺术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3] 杨月霞.漫谈戏曲的“戏外功夫”与现代杂技的“技外功夫”[J].杂技与魔术,2011(03)
[关键词] 《老友记》;肢体语言;性别差异
《老友记》是美国历史上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剧之一,多数年轻人对其耳熟能详。该剧共236集,每集约20分钟,从1994~2004年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热播。故事描述了住在纽约的6个好朋友瑞秋、罗斯、莫妮卡、钱德勒、菲比和乔伊之间的友谊、爱情和生活。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文献对其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对其语言幽默进行语用分析、字幕翻译、双关语、俚语、友情爱情观、价值观、两流技巧等方面,而对该剧中人物角色的肢体语言研究尚属空白。在舞台和影视作品中,表演活动通过动作表现,演员在动作中塑造角色的灵魂,因此,作为一种社会构建,演员的肢体语言对于他们能否成功创造人物身份特征以及观众对人物角色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老友记》中男女人物角色在肢体语言运用上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性肢体语言性别差异 交际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交际行为和非语言交际行为,前者指人与人之间用语言进行沟通,后者指使用语言之外的手段进行人际沟通,如手势、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等。人的肢体动作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可以发出很多信号,使语言的意思得到强化。以身体的各种举动来反映内心隐蔽世界的语言,称为“肢体语言”,对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可以强化言语行为和情感表达。
两性在肢体语言运用上大体趋同,都会运用一些惯用动作来表达特定含义,例如,鼓掌表达赞成或兴奋、搔头表示疑惑、搓手代表焦虑、垂头显示沮丧、抖脚意味着紧张、捶胸则象征痛苦等。但是,因为社会规范和生理差异,两性在肢体语言运用上存在显著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表达、个人空间和肢体接触、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
(一)情感表达
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善于和易于用言语及非言语形式表达情感,也为社会所接受,而男性在情感表达上则更为内敛和控制,过于情绪化会遭人诟病。女孩可以哭泣来获取安慰、同情,男孩则不能动辄流泪,社会文化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学者们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表达出愤怒和与权力相关的情感。[1]310男人用愤怒的情绪来伪装内心痛苦或恐惧,因为痛苦和恐惧通常意味着失败、软弱、女性化和自卑。
(二)个人空间和肢体接触
个人空间是站或坐时身体所处位置周围的空间,[2]是出于自我保护和隐私的需要,希望与他人保持距离,即人际距离。它的远近取决于谈话者的亲疏程度,对于熟悉、亲密的人,即使是彼此之间只有很小的距离,如拥抱、亲吻、触摸等,我们也不会感到不适,而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则需要更大的人际距离。两性之间在个人空间和肢体接触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异性之间和女性同性之间交流时,彼此需要至少一臂之遥的距离。男性彼此交流的时候,出于对权力、权威的维护,往往需要更大一些的人际距离。[1]312在北欧和美国,很少见两个男人热情拥抱和亲吻,而这在女人之间却很寻常。在体育赛场上,却常见男人之间亲密的肢体语言,他们热烈拥抱,甚至拍打彼此的臀部来庆祝胜利。[3]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两性肢体语言差异的主要所在。女性表情更丰富,交流时微笑更多。[1]313无论是在说话、聆听还是沉默不语的时候,女性和谈话对象都有更多目光接触,借此来表现对谈话的兴趣和积极参与,但为避免调情的嫌疑,她们也会避免直视对方。[1]312
(四)身体姿态
身体姿态是指站或坐时身体的位置,男性通常使用占据更多空间的开放型姿态,象征着权力和控制;女性则使用需要较少空间的封闭型姿态,意味着谦卑和顺从。男性坐着的时候通常两腿分开,女性则两腿并拢或交叉。[4]
二、两个星球的交流:
本研究首先选取了肢体语言的一种――腿部姿态,来分析《老友记》中人物肢体语言的性别差异。通过随机选取、仔细观摩和标记统计《老友记》中人物角色在第六季中六集里的肢体语言,我们发现,肢体语言的社会性别规范在情景喜剧这种构建出来的交际语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剧中菲比总是一身短裙打扮,坐姿受到着装限制,所以,我们更多关注了其他两位女性角色和三位男性角色的腿部姿态。通过观察和统计在六集剧情中每个人物出现的15次坐姿,《老友记》中的女性角色持坐姿时,45%的腿部姿态是两叉,33%是两腿并拢,22%是两腿中等程度分开。而男性的坐姿则明显不同,13%的腿部姿态是交叉,53%为中等程度分开,34%为大幅度分开。此结果和学者们对两性肢体语言差异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男性坐着的时候,通常两腿中等程度分开或者两腿大开,而女性则通常是腿部呈现封闭姿势,两腿并拢或者交叉。
以第六季第4集和第17集中的两个场景为例,进一步分析两性角色在表达相同情感时肢体语言使用上的异同。在这两个场景中,钱德勒和吉尔都处于非常沮丧的状态。
场景一:乔伊、莫妮卡和她的男友坐在中央公园咖啡馆里,钱德勒走进来,告诉大家他的创作又被出版社拒绝了。
Chandler:Hey.(钱德勒走进中央公园咖啡馆,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Monica:Hello.Whats the matter?
Chandler:Well,I just got another rejection letter. (他把一些文件扔在咖啡桌上,一屁股坐在扶手椅上,两腿呈大分开姿势,双臂放在椅子扶手上,上半身下垂,嘴巴紧闭,愁眉紧锁。)
They said my writing was funny, just not Archie comic funny.(钱德勒面朝莫妮卡、乔伊和莫妮卡的男友,两腿仍然是大分开姿势,前后晃头,抬起双手打出引号手势,皱着鼻子,垂下嘴角。)
在这段场景中,钱德勒来到咖啡馆,虽然他只是简单地打了个招呼“Hey”,莫妮卡却通过他的肢体语言――无精打采的步态、垂头丧气的神情、郁闷的说话语气,感觉到事情不妙。当钱德勒说“我又收到了一封拒稿信”的时候,他的肢体语言――把信扔在咖啡桌上,好像再也不想和自己的创作有任何干系,使他的沮丧心情溢于言表。然后,他以双腿大分开姿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上身无力地垂陷在椅子里,仿佛沮丧的心情传遍了他的全身。之后他接着说“他们说我的写作很滑稽……”这时他仍然保持着上身下垂、两腿大分开的坐姿,同时用双手打出引号,仿佛对自己被比喻成阿奇非常失望,他的沮丧更是一目了然。演员的言语行为和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各种肢体语言相结合,向观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角色郁闷失望的心情。
场景二:在中央公园咖啡馆,吉尔告诉姐姐瑞秋,她不明白罗斯为什么取消了约会。吉尔不知,实际上是瑞秋让罗斯把约会取消,因为她对前男友和自己的妹妹约会感到很不舒服。
Jill:Oh, its probably because Im not mature enough(她站在柜台边和瑞秋说话,长舒了一口气,双眉紧锁,一只手扶肩上的手提包,另一只手伸出去,朝沙发走过去)
or smart enough. Maybe he does not like the way I dress? (她站在沙发前,低头沉思,愁眉不展,百思不得其解。)
No, that cant be it. (她嘟嘟哝哝,两叉靠坐下,把手提包放下,双臂交叉放在胸前。)
Its really got to be the smart thing. Oh! (她用双手使劲拍了一下大腿。)
Im so stupid. Im just like this incredible pretty, stupid girl. (她仍然保持着双叉的姿势,三次把双手伸出去,掌心面对自己,五指紧绷分开,眉毛深锁,嘴角下垂,又把双臂交叉放在胸前。)
Rachel: (从柜台走过去,坐在吉尔身边)You know…honey…OK, you wanna know why Ross canceled the date? (吉尔保持着自己的姿势,把头转向瑞秋。)
Because I asked him to.
在这段场景中,吉尔对罗斯取消约会感到非常沮丧,这种沮丧首先直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接着通过她的肢体语言进一步得到加强:她双叉,双臂交叉在胸前,愁眉不展,嘴角下垂,不断地伸出双手表达困惑,还用双手拍打膝盖,最后又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仿佛不把问题搞清楚就无法向自己交代一样。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手段,吉尔充分地表达了自己被抛弃时的郁闷之情。
对比和综合上面两个场景,可以发现:在表达同样感情的时候,《老友记》中的男性和女性肢体语言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腿部姿态上,差异非常大。男性的腿部姿态幅度更大、更开放,而女性的腿部姿态则幅度更小、更封闭。伴随男性大幅度开放型腿部姿态的是他们同样大幅度的手臂姿态运用。相应的,女性角色运用封闭型腿部姿态,如两叉或者并拢时,双手通常放在两腿之间,或者置于两腿之上。但是,两性同时都运用其他的手段,例如语言、语音语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来演绎角色的情绪和状态。
三、结 语
在情景喜剧《老友记》中,人物角色腿部肢体语言的运用突出表现出男性和女性迥异的性别特征,但是在情感表达方式方面,两性之间在肢体语言运用上又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两性之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肢体语言差异在剧中得到了真实再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演员会夸张表现这些差异以达到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Peter A.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Body Language[M].Indianapolis: Alpha/Penguin Group, 2004.
[2]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Sixth ed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943.
[3] Knapp Mark L,Judith A Hall.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M]. Belmont: Thomson Wadsworth, 2006:433.
当然,审视当前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学生是不是全员参加了,是不是全程参与了,交际能力是不是全面提高了,能力的发展是不是得到全速提升了?笔者感到,当前口语交际的教学,处在一种发展的高原期,处在一个惘然徘徊期,遇到了发展瓶颈,需要寻求突破,使口语交际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把影视录像广泛应用到口语交际教学中,这个难题可以得到一定的破解。笔者认为影视录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才有实际意义。情景的创设单靠语言的描述则显得苍白,靠实际生活场景再现,又受时空所限,不太现实。影视录像可以很好的再现生活场景。借助影视录像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打破时空局限,创造各种情境,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交际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比如第一单元《聊聊春节》,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摄影摄像,把家乡过春节时的热闹场景拍摄下来。课堂上边播边说,或者制作成专题片,让大家都沉浸在欢乐春节的场景之中。教学第五单元《说说广告》时,我们首先播放大家收集来的有关广告的录像片段,一下子把大家带入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中。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或不喜欢哪条广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的表述就会更流畅,更会有根有据。
二、 提供范例,模仿学习
语言需要习得,学生需要模仿。许多影视录像是众多艺术家们表演的结晶,是生活的浓缩,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生活中口语交际的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播放录像,可以直接播放口语交际讲座,从中获得理论知识;通过播放小品录像,可以让学生模仿明星们的“口语交际”,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语言所运用的技能。第四单元《约请》教学时,我们播放“焦点访谈”或“艺术人生”录像,让学生明白“约请”时的一些礼貌用语,模仿撒贝宁、朱军的语调、表情、动作。从录像中,同学们有了约请的感性认识,激起了试一试的强烈欲望。
三、 全程录像,全面参与
如果没有现代技术,课堂教学、口语交际等要想再现,只能依靠口口相传。而仅凭口头语言的“转播”,那是不可能完全再现原来的场景。而现代摄像技术可以真实又客观地再现生活场景。当镜头对准学生时,他们则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口语交际之中。哪怕平常再爱开小差的同学也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们也不愿留下“不好”的“证据”。老师可以担当摄像师,记录、捕捉需要的镜头;家长可以担当摄像师,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带着摄像设备,采集鲜活的生活素材。教学第七单元《我家的一张照片》时,小明同学的爸爸利用家里的数码相机、手机,拍摄了小明妈妈半夜为孩子盖被子、吃饭时为小时夹好菜、每天接送等镜头,编辑了一组小短片。课堂上,小明同学噙着眼泪,讲解着照片,介绍着妈妈的爱。大家被感动了,纷纷要求发言,介绍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介绍着自己生活中某个特别感人的有意义的镜头。这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
四、 影音技术,灵活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音技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实用。充分利用影音技术,让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1.有影无声,进行配音
为了更好地进入情境,在播放撒贝宁、朱军的录像时,我把声音去掉,让学生配音,学习撒贝宁、朱军的语调、语速。第三单元《学会商量》教学时,我把大家在商量如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情景录制下来,让学生进行配音,要求符合当时人物身份,符合当时情境。
2.有声无影,练习“表演”
有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模仿人物的动作、神态,我只播放录音,让学生像演双簧一样表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定格特写,辨析纠正
有时,我们为了学习更好的交际技能,可以将某节录像进行反复,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有时,为了纠正交际中的不足之处,可以进行多次编辑。有利于学生辨别出其中的正确与错误,培养学生敏锐的倾听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起语感,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依据录像,总结提高
日常口语交际一晃而过,有了录像,都是真凭实据。因为有了录像,所以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说得出,反复再现,把过程“物质”化。对着录像,可以是个体的自我反思,可以是同伴的相互评价,可以是老师、家长的点评。评价的过程是交际的过程,是提升的过程。如第四单元《约请》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家里练习,请家长进行录像,并根据录像进行纠正,反复练习。表演时,我们全程录像,重点评价他们的举止谈吐能力。在评比时,首先是根据录像自评,重点评价肢体语言。然后进行同学互评,我们采取统一标准,多元参与,最后小记者在大家的共同参与评比下产生了。即使是评比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进行录像,因为这也是在口语交际。
5.收集录像,丰富生活
影视录像可以充当“备忘录”。一次次活动,一段段录像,记载着孩子们成长的历程。我们收集起来,整理、保存,既是以后教学的资源,也可以是让全家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