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11-01
1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已成为各所高校的重点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目前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
(2)学生参与热情高,但主要以短期的科技活动为主,长期研究坚持下去的少;
(3)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就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开看,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知识。在大学四年中,大一学习数理外等基础课,大二英语过级,大三主要专业课程,大四成绩好的忙于考研,其他的大多为找工作而忙碌。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考虑就业问题比较多;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专业基础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因而学生难有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另外,课时多,学习任务重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综上,大学生一方面在认识上崇尚科学,态度积极,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随波逐流”,体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
2大学生科技活动融入课程设计的意义
2.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过程,其涵义为是建立在分析与设计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订,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设计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际应用系统。以此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主要在是工科类专业开设,目前课程设计教学是工科类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组织实施好课程设计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的培养计划中都是以一些考试课程为主,学生也主要重视这些课程。而作为一种教学辅环节的课程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一种非常好的手段,而课程设计环节中却出现这样的情况:
(1)目前,国内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重视不够,课程设计多为考查课。各工科由于多为考查课,学生认为“不出意外,都能通过”,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部分学生不太重视或有畏难情绪,互相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像许多课程设计是纯纸上谈兵的类型,教师布置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都等待一些勤快的同学做出来之后抄袭,一个班的版本也就是一两个。出现这种现象,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彻底归于失败。
(2)课程设计的时间短,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一般是1到2周,这样的时间,对于完成一个对学生有所帮助的课程设计是不够的。并且课程设计的时间往往是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期的最后一到两周,学生急于放假回家,对课程设计就是本着及格就好的态度。
2.2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意义
(1)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使课程设计成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科技活动由“课外”变为“课内”,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活动参与率的问题。
(2)学生科技活动以“课余活动”的方式开展,活动规模和资金等受到限制。把大学生科技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学生科技活动从第二课堂引入到第一课堂,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科技活动融为一体,互为补充,教师指导到位,同时也使科技活动所需的场地、设施等得到保障,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问题和科技活动受师资、场地、设备等限制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程建设;大学生
作者简介:魏文楚(1988-),男,湖北石首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宁波?31521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81-02
一、自主学习含义
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几十年以来,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齐默曼(Zimmerman)综合各派学说提出了现在广为接受的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1]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实质问题也作了一些理论探讨。如庞维国、周炎根等,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强调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2,3]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既有自主学习的动机,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进行持续的自主学习的行为。
二、 大学生自主学习概述
1.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从提高大学生学业成就角度来看,自主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表明: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业成就也具有重要预测作用。[4]大学生的学习是不同于中学生或小学生学习的,大学教育其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直在课堂重复接受一些基础知识,而是更需要一种创新性,需要学生在更多更广阔的环境中学习甚至是自我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自主学习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本身学习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的策略,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当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其自主学习能力高低往往也是其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大学所学到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在学生走向社会时即被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所淘汰。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如果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比增加知识更为重要。
2.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自主学习动机,但这种学习动机往往并非来自于对所学专业知识或学科的兴趣,而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需要。有研究者通过实证调查,认为这种兴趣大多属于间接兴趣,即学习动机来源是未来的工作需要。[5,6]而参与产生间接兴趣的活动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否则,兴趣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学习缺乏更加稳定的内在推动力,以至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够。诚然,教师不反对大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等现实需要而进行自主学习,但如何培养大学生真正为学习而学习,使其自主学习的动机更加稳定而可持续,是教育者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大学生不仅要“想”开展自主学习,同时,也必须“会”自主学习。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规划学习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付诸于实施,此外还有少数学生学习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也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7,8]可以看出,部分存在学习策略问题的学生并非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去解决,这就需要学校、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机。同时,在合理利用外部条件方面会主动利用学校、教师、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依然不够,自主学习时间依然较少,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上也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
三、优化课程设计,全面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的课程建设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材的编写选择、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师水平提高、学校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高水平的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学业提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当前,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建设,特别是网络等新的技术手段高速发展,课程的内容、形式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国本科生国家精品课程新增442门,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且资源全部通过网络共享,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学习这些课程,这大大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范围,有利于其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外国语学院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华中农业大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B-Learning理念,也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开始了一些实践性的初步举措。[9,10]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促进大学生生自主学习的外部措施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空间。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农科类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专业,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无论是学生未来自主创业还是从事农业科研工作,都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环。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价值也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而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则将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在大众创业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高校也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予以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真正将大学期间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创业项目当中,实现在创业实践当中的有效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创业实践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创新能力是关键性的要素,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在创业实践中的思路也就会越宽阔、多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强,而创业项目的竞争力,也与项目的新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也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项目,这些对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都是十分有利的,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1.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创业思想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索的意识与思维习惯,锻炼学生勇于挑战、不畏挫折的意志与精神,打好学生遵纪守法、正直诚信、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创业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其具体课程内容可从创新思维、创造力开发、信息搜索、商业机会判断力、机会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其次,是结合农科类专业特点对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应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等,涉及创业者、团队、机会、资源、计划、营销、政策法规等内容,并且创业课程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公共关系等内容,并要考虑到学生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需求,加强以农科类专业方向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创业指导,了解当前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准确分析专业方向创业风险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理性选择创业项目的能力。
最后,是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生具备自主创业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比不可少的内容,创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阶段性模拟创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创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其二为基于科学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相关的扶持政策,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实战,更加直接的在真实创业实践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2.农科类大学生创业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李伟(1983-),女,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助教。(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15-03
受中国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期间全程旁听了本科生的电子学(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课程,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英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位于英国,是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前来深造,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于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因此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研究英国大学的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组成机构及学位授予
纽卡斯尔大学坐落于英国的第五大城市——纽卡斯尔市,位于英格兰北部,距离伦敦400公里。纽卡斯尔大学创建于1843年,位于城市中心,和英国其他大学一样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整个大学融入为城市的一部分。近几年,纽卡斯尔大学在英国近200所大学中排名20左右,2010年统计的在校学生约为18500名,大学教师及职员4800人,全年总收入£288M。
纽卡斯尔大学类似我国的一些综合类大学,包含理工科、文经管、医学等几大类,但大学管理模式上与我们有所不同。大学下分三个学部(Faculties):科学、农业和工程学部(Science,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人力和社会学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医学部(Medical Sciences)。每个学部下分若干学院,实际上学部是松散组织,学院是实体运作部门。笔者所在的学院是EECE(School of Electrical,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属于工程学部,业务范围包含强电、弱电专业。其中弱电集中在电子、信息和通讯领域。
就学生攻读学位而言,主要包含BEng、MEng、MSc、PhD。本科生有两种学位,一种称为BEng,相当于我国的工程学士学位。另一种称为MEng,相当于工程硕士学位。完成三年的学业并达到学校的标准即可获得BEng学位,如果再继续学习一年且达到学校的标准,则获得MEng。硕士分为授课型(taught)和研究型(research)。授课型硕士学制为一年,主要进行八门左右的课程学习,最后三个月撰写毕业论文。而研究型硕士学制为两年,课程很少,主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和大多数国家培养模式类似。
二、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构设置及主要科研领域
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共有72名教职员,其中教师32人,管理人员及其他职员40人。只有教师才有授课和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教师职称分教授(professo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三类。EECE设置有教授15人,高级讲师7人,讲师10人。所有教师都具有招收指导博士生的资格。
40名职员中包括4个部门负责人(School,R&BD,IT,Technical),13名实验室技师和IT维修人员,8名行政办公人员,15名助理研究人员(Research Associates)。
通过在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一年访学,感觉这种机构设置有其一定的科学性,运行职责明确、高效。和国内高校相比,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人数少,而各类保障人员配备齐全、职责明确。这样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及其基础研究上,而工程实现及其实验室保障则有各类技师负责,实验主要有RA(助理研究员)或博士生们完成。
该学院招收的研究生专业涉及面比较宽,包括电力、自控、通讯与信号处理、先进传感器技术等。
该学院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电力电子技术与驱动设备、纳米材料和电子产品、微电子系统设计、通信和传感器系统。
三、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分析
1.英国大学学制及学期设置
英国本科生学制为三年,学期设置也与我们国家不同,一年分为三个学期。以2010~2011学年为例,安排大体如下:
秋季学期(11周):10月1日-12月15日上课;12月16日-1月16日,圣诞节假期。
春季学期(9周):1月17日-3月25日上课;3月26日-4月20日,复活节放假。
夏季学期(9周):4月20日-6月25日上课,考试,学年结束。
可以看出,学生一年只有30周左右的在校学习时间,约占全年时间的3/5。而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约为3/4。所以从学制时间上,英国大学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主要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暑期假期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日后就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方案;设计
虽然各个高校都意识到了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效果一般。一般高校将知识产权法课程开设为考查课,对于学生来讲,重视度不够,疲于应付。所以如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正规教学体系
高校应针对全校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以外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全校范围内设置知识产权通识课程。面向本科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可以开设知识产权法选修课,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则可以采取公共基础课的方式,要求他们必修知识产权法课程。在高校法学专业中可以开设知识产权方向,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知识产权专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保护意识。
二、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方案设计的原则
应针对理工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使知识产权教育和其所学专业有更强的针对性,使其教学效果出现1+1大于2的效果:1、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因计算机软件受著作权法保护,故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应以著作权法讲授为主,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为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树立软件著作权保护意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开发软件的能动性。如果该专业学生专业课还有集成电路的教学,那么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条例也应重点讲授。2、针对机电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因其专业开发的集成电路布图有特殊的法律保护,故在讲授时应重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条例的讲授,并同时重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讲授。3、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因其作品会产生著作权,故著作权法应重点讲授,图文结合也可产生商标,所以商标法也是讲授重点,其设计如果附着于产品,也有可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所以专利法特别是外观设计专利也应重点讲授。4、针对涉及产品开发专业的大学生,在讲授时应以专利法为主,重点讲述:(1)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概念;(2)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3)专利权的内容、期限、终止;(4)专利的申请、审批程序;(5)专利权的限制。
三、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1.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应以案例教学为主理工科大学生法学基础理论欠缺,如果上课只重视理论教学的话,学生接受能力差,容易感觉到教学内容枯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各种有关知识产权法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上课前要搜集并选择典型案例资料,上课时演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研讨案例,并进行总结。为了杜绝有些学生应付,可以将平时研讨情况计入期末考查成绩。2.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应采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用的大量音像资料,将各类案例让学生观看和讨论,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3.聘请有关实务专家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讲座虽然很多高等院校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学公选课,但任课教师多为法学专业教师,其自身很可能就缺乏实践经验,这样就造成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缺少实务技能的教育针对有些高等院校产权教育;而且教师所用教材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加上这些课程大多以论文的形式结课,所以大多数学生选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赚取学分,使得该公选课程流于形式,达不到教学目的。针对教师实务经验欠缺的问题,高校可以定期聘请实务界人士举办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如如何申报专利的讲座。通过聘请有关实务专家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讲座,进一步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
四、理工类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教材选用应合理
很多高校给理工类大学生开设了知识产权课程,但如果教师所用教材还是法学专业的教材,那么对于缺乏法学基本理论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这些教材就显得比较深奥,难以领会,所以应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编写教材、讲义,这些教材、讲义应辅以案例,以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产权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专利法的讲解,应结合真实案例进行,这样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不但创新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秀山.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思考和对策研究[J].知识产权,2007.(02)
[2]陈美章.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6(01)
[3]刘东民,方曙,马跃.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思考[J].软科学,2003(02)
关键词:大类招生;程序设计基础;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孙全玲(1976-),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严辉(196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重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076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示范专业专项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65-02
大类招生一般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按大类招生是目前教育先进国家高等教教育培养的新模式。从教学培养的角度来看,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11年开始按大类招生。我院的大类招生是将原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大类进行招生,前两年统一学类基础课。因为学生进校时是没有专业方向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层次相差很大。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院领导与专业教师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努力改革。
一、计算机学科能力与就业
计算机学科有四大学科能力[4]如图1所示。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中,大部分需求来自于工程及应用类型的企业。而程序设计能力是社会人才需求中需求量最大的能力之一,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部分组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理论及实践课程过程中,对于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主动性不够,课下动手实践能动性不强;在学习中过于重视教材中的只言片语及示例代码,缺少开放性思维,学习方式受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干扰较多,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领着学才行。所以学生难以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遇到稍微有点变化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一般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就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就需要在基础阶段,如在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中提高实验课程的效果。要做到人人都实践,人人都提高。
二、我院在基础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中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教学,学校的实验设备较落后,实验人员素质及数量达不到指导学生实践的要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不足,影响其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弱,难以达到计算机专业的目标要求。
2.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而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见识到多种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应用,但是又不能将理论和应用联系,同时又没有合适的程序设计训练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没有用,感到困惑,学习兴趣不高,宁愿去外面报些培训班,对理论知识更加轻视。
3.教师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的批改工作量大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作业和实验多以程序设计为主要形式。由于课程容量大,需要布置大量的作业和实验内容,而这些程序完全由授课教师来批改,工作量过大。
4.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平时的作业和实验给出主观性的评价,不客观。如果做的实验内容一致,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也很难判断是学生动手做的还是抄袭,这样导致学生对实践评价的时候做与不做的结果一样,如此就难以激发学生实践方面能力自主训练的激情。
三、改革方案
1.在教学中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是制约程序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碰到的普遍现象就是,在讲授某一个程序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时,学生好像都能听得懂,但合上书本让他们写程序时就不知从何下手。
针对程序设计的特点,教学中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初学者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学习心态,从问题着手,按照程序设计的方法逐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展现程序设计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程序设计的思维习惯。可以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方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帮助建立明确的程序设计思路。或者从直观入手,帮助构造复杂的程序结构,理解计算机解题的特点。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感性经验相联系。他们习惯于直观、具体的思维方式,而程序设计的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思维,所以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逐步诱发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跃变。
2.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管理
实验课程对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最基本的方式。要达到实验课程的目标,首先要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每一次实验都要有基本的目标要求,要有基本的训练项目,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在课程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要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规范性;在中期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对于每个实验课题都要求学生全部做完,并以报告形式说明其程序的设计方法;在后期实验阶段,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熟练运用不同程序结构解决类似的问题,训练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考虑问题。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时较多,实验报告的批改工作量也很大,对于指导教师是个不小的负担。我院采用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分工工作制,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及辅导,实验教师负责批改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在实验的指导工作上;实验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更注重实验报告程序书写的规范性,可以从编写程序的规范上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这两方面结合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程序书写有较公平的评价。
3.开放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课后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大类招生情况下,学生在进校时不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在两年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根据目前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数量远远少于发达国家。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
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将会有多数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显示:对于工程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师资力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定位于工程应用型,更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因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要求比较多,初学者很难理解书本上的程序是怎么运行的以及运行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做练习、多实践。课堂安排的实验课时毕竟有限,很难讲解课本上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将会理解书本的程序原理,对于课堂教学更有帮助,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我院提供了实验平台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巩固、复习或预习课堂知识。
四、总结
计算机曾经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解决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问题,后来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了日常用品。计算机应用的重心将会向社会科学和社会发展领域转移,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参与或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有一定认识,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的业务流程有一定认识,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及学生本人都是很有益的。
我院还没有大类招生情况下的毕业生,相信只要在我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舜,蒋巍巍,刘师少.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架构[J].计算机教育,2012,(3):23-26.
[2]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3]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规范及认证[Z].
在职业学校中,各个专业的技能大赛项目都受到学校的高度关注,对学校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校师生在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提升,同时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也有着很大促进作用。《室内设计》课程是三年制中职室内装饰专业的主修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技能性和艺术性,学习该课程可以提升设计技巧、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企业实践能力,在客户洽谈、CAD图绘制、效果图渲染、装饰材料等多领域要有所熟知,并将其转换为课堂教学环节。
一、技能大赛强化教学实践技能,促进课程系统化
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技能与社会市场接轨,从而可以达到学生与市场需求对接,让学生在就业中明确目标。江苏省技能大赛艺术设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主要考察学生绘画造型能力和3DMAX软件操作能力。绘画造型基础是设计创意的本源,职业学校学生大多都没有从事过系统的绘画训练,这就成为学生设计基础能力中的短板,在对素描半身像的绘制中了解怎样找准比例形态,在水粉静物中明白色彩搭配原理,为室内设计渲染打下了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技能大赛考察项目的设置,切身为职业学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从而为现代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大赛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与课程内容
技能大赛的比赛的实施,是基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特性、行业中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学生实际课程内容来设定。技能训练过程是以基于室内设计的全工作过程为体系,把实际的工作内容融入到具体课程中,使得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中构建发展岗位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形成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增强技能水平。技能大赛的项目重点考察的学生专业能力和艺术理论知识,学生在训练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室内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为到企业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个人艺术设计水平是一个非常难提高的过程,而技能大赛训练中考察学生素描半身像和水粉静物,可以不断丰富职业学生的绘画基础、造型能力以及色彩搭配能力,形成独立设计创作的能力,再通过技能大赛软件知识考察学生3DMAX软件操作,加深学生对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材料和设计理念等水平。在学校对技能大赛的高度重视下,室内设计课程内容也有所调整,从之前系统化教学课程内容,逐步转变为项目实训化课程,培养行业实践技能,不断提升职业岗位适应性。
三、技能大赛有利于学生“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是职业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特性就是提升学生技能实践水平,为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技能大赛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教学模式相比较,其重要资源在于企业对教育资源的借鉴利用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职业技能水平,让学生在技能大赛训练的教学环境中体会到专业设计人员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获得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各室内设计从业人员设计基础及相互关系,对室内设计中所需要的量房、水电图绘制、平面布局图绘制和整体效果图设计等有详细了解,在实训行动中安排技能训练计划,从基础知识到系统化知识学习,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
四、技能大赛有利于强化学生职业素养
>>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与时俱进 打造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 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实践 对“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与规划 试论职业指导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建设 《临床技能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南京大学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体会与实践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高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思考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采矿学》教材建设网站(图9,网址:)和虚拟仿真教学网络平台(图10,网址:)。
四、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特别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东北大学采矿学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直重视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每年邀请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目标的制定、重点知识的讲解等等,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9.
[2]杨方琦,杨晓宏.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5-60.
关键词:科研项目;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1-02
一、大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1.大学课程设计目的与作用。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为了提高我国总体上科研创新能力,本世纪初全国各级教育机构都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非常关键[1],其中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各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课程设计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明显增大。高质量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计除了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国家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强调“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实践教学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育工作却普遍存在两个极端问题,本科阶段教育“重教学、轻实践、轻科研”,教师考核激励机制“重科研、轻教学”。造成以上问题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等密切相关。课程设计教学缺乏新颖性,教师在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作用下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上,却忽略了本科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针对一门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固定不变的题目,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为例,全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以教学型为主的院校多年来的题目固定为“减速器设计”,并且全专业一个题目,仅仅设计参数不同,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各种参考资料、网上资源等有现成的范例,甚至有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及参考图,特别是目前采用计算机绘图和编程计算,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更加容易,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完成,难以实现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和针对课程设计的调研,目前高校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单一固定,缺乏新知识和生产实践的应用;(2)时间短、走过场;(3)采用网络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现象严重;(4)设计过程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仍以考试通过为目的,难以开阔思维;(5)学生对课程设计缺乏重视,教师考试缺乏严谨。针对以上问题,当前国家教委和高校都提出多种举措,希望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6(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6(教高〔2007〕2号文件)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设计与科研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试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了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1.课程设计过程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改革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所学课程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文献阅读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以上综合能力的锻炼将自然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3]。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完全的创新是不多见的,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实施创新确实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钱学森生前曾五六次向同志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点有些人将其归结为应试教育。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在中国,如果说高中及初中教育教学是以最后的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那么高等教育特别是教育部及各省市的重点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课程和培养方式都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培养,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但现实却是:学生以考试通过为标准,教师以期末通过率来衡量教学效果。在职称评审压力下,教材多以编著为主,真正的著作却非常稀少。与此同时,在高校现有激励机制下,科研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科研课题大多是引领当前科技创新的前沿,利用科研课题与课程设计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课程设计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构成了高等学校工作的主体,并且大学教育普遍认为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和促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工作主要体现是完成课堂教学,科研对教学帮助较小。这些仅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短期认识,用发展的观点考虑,科研与教学必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大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计环节与科研更具备相互促进作用。美国经济研究机构NBER发表B.Jones,B.A.Weinberg,E.J.Reedy的研究论文[4],文章比较了伟大的发明家和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事业巅峰期,通过比较发现著名科学家人生创新能力最强阶段集中在20~40之间,巅峰时期的年龄最集中在35岁左右,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科学产出是由20多岁的科学家提出的,虽然当时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原创性的论点(发现)对现代科学却起着巨大推进作用。如牛顿在20岁时创立微积分,24岁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其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正处在快速上升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教育并非中学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教师从传授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到讲授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跨越,是从为应试而学习到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跨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课程设计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该类型的学习主要是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完成。另外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主要在实践环节实现。大学课程设计是学生接触实践的一个过渡形式,而科研却是高校教师结合当前工程及社会发展需求所进行的最为前沿的探索性研究。课程设计若能与科研相结合,既能给本科教育提供及时的知识更新和探索新方向的途径,同时利用大学生非常活跃的思维方式为科研创新提供新的方法和人力资源帮助。
三、利用科研课题改进课程设计方法与对策
将科研课题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既有创新性培养,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工程与生产需求应用背景,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认知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科研课题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相比存在一定的难度,若组织不当或实施方法与学生认知存在较大偏差也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要做到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科研选题难度要适中。科研项目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涉及的知识能够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定参数,降低研究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要求指导教师在写课程设计大纲时能将课题内容分成既难度适中,又有一定探索性的设计,提高教学成效。同时,科研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指导教师在选题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学科的全面训练,不仅能完成课题任务部分,而且要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研究内容和深度做适当延伸,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项目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5-6]。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与课程设计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课程体系和科技发展,知识结构在不断地更新。而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单一、程序固定,难以适应新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本文阐述了科研课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相结合的特点,提出二者相互促进和提高的方法对策,希望通过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培养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