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理念出现偏差。课程指导理念是指导课程内容、方法、方向的系统思想。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要考虑是否遵循了课程的指导理念。调查问卷中体育课程与学前教育的结合情况,结合不紧密的学生占到了72%,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只注重体育技能与满足学生自身的锻炼需要,缺乏和学生专业方向的联系,没有把学生体育学习与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没有设置专业特色的体育健身课。1)课程设置内容缺乏科学性与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是否合理,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体育发展的需要,内容设置上缺乏科学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缺乏幼儿体育、健身教法的学习。师范教育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到教育中。幼儿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身体活动能力,学习的过程与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当前学前教育的体育课程缺乏幼儿体育、健身教法的学习,不能适应将来的幼教工作[5]。
1.2课程设置体系不全面。当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把体育课程定位为“公体课”,课程设置面比较狭窄。
1.3教学评价不完善。教学评价是保持教学平衡的条件之一,是对学生课程学习后的一种学习评价。目前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设计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考试方法主要以技术评定、能力评定、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空间等没有涉及。
2 学前教育师范院校体育健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2.1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性,除了在依照《健身纲要》的理念下指导体育教学,完成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与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还要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指导体育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能达到坚持“健康第一”,满足学生身体、心理的需要,也要能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围绕学生将来从事的幼教职业开设体育健身课程,体现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的多元化。让学生“快乐健身”的同时,也要适应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2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适应教育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性和专业性,培养具有学前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学前体育专业教学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师范院校体育健身课程教学目标不光要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在“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技能发展、感情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的五个领域的要求,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的健身能力、幼儿教学能力、幼儿常规管理能力、幼儿体育活动指导能力等。
2.3课程体系设计。本研究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程类构成。公共基础课设置安排:体育理论、幼儿体育保健、形体训练、健身专业技能等项目。专业基础课设置安排: 形体操、幼儿操、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体育舞蹈等。实践课程类设置安排:幼儿体育教法、幼儿健身操教学法、幼儿操的创编、游戏的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开展、亲子运动会的组织编排;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实施等。选修课主要围绕体育健身活动和学前教育这两方面领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个人所长来开设,将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健身项目放在选修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姜波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电化教育馆,2011,(3).
关键词:小学体育 有效教学 设计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需要组织教学,学生在学习中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并积极投入到练习中,而且在通过多次练习后,学生能喜欢上、能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与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实效性与生活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其引导性,不能按部就班,通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展示个性,从而提高体育理论素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将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入课程中,使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地,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练习,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学会交流、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体育教学更富实效性与生活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的教材内容略显单调,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局限化,逐渐对体育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跑跑跳跳的观念,充实、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情感。如在练习短跑100米时,可以提问“咱们班谁跑得最快”、“100米谁用的时间最少”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情感。第二,师生互动,丰富学生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绳等。
三、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活动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那些失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出为什么会失败、如何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鼓励他们重新拾起勇气、克服困难,最重实现成功;面对那些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对他们提出表扬的同时,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实现成绩的进一步提高。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
如在教四年级体育时,其中有个女生在练习仰卧起坐时竟然一个也起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教给她方法,鼓励她再继续尝试,果然,坚持了几次,能够做出好几个。当时我马上就表扬了她,鼓励她继续努力。到学期末,这位女同学仰卧起坐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随之而来的是对体育课也充满了兴趣,上课特别认真。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与机会。成功的条件与机会会给成绩差的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让他们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会摘得成功的果实。因此,在平时练习测试时,我会暂时不给差生定下分数,再给他们几次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抱有希望,从而激发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创新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无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能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小群体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如:耐力跑教学,让学生在目标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力互利的前提下,自由组合成5—6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我事先不告诉学生跑的路线,而是在学校自然地形的某个点放上写好的提示,全程设有三到四个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跑完全程。学生带着一种好奇、探究的心情进行练习,效果很好。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本身很盼望上体育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与积极性,这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础。可以从创新教学的分组形式开始,使学习小组形式重新组合,满足小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与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的兴趣。
五、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全面锻炼学生
学生存在气质类型、心理素质、运动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如:接力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分好组,排好队,依次进行。可有一次在接力跑教学时,突然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第二组有同学调换人。”我听了很恼火,走过去问:“你们为什么要调换人?”学生都低头不语。这时体育委员跑来告诉我:“他们这组老是输,而且总是输在这个同学这一棒,其他同学都让他跑下一棒,让后面跑得快的同学先上……”听了他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于是,我带着微笑对全体学生说:“输并不可怕,怕就怕输了还不知道输在哪。第二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让我们一起祝愿他们在比赛中获胜。”在我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练习的兴趣更加高涨了。
关键词:OBE理念;教学成果;课程建设;教学平台
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正处于传统的知识普及型向服务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其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操作技巧,以及提高信息素养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目前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和维护系统,掌握应用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工作的各种事务,还要能够熟练应用与从事专业有关的各种软件以完成专业领域工作[7]。②大学生之间由于各地方基础教育差异,其水平差距也在逐年扩大。③专业需求侧重各不相同。不同专业领域的非计算机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有所不同,要体现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特点,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同一门课程时,要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专业应用相结合的特点。④教学和实验课时均不足。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宽泛,并且更新也十分迅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相对趋于紧缺,由于课时限制和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8]。⑤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在我校个别专业认为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设置的课时太多,对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设置持消极态度,还努力的缩减课时。这种现象在其他各高校也普遍存在。如今“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面临的新课题,在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时,怎样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确定教学形式,怎样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等。校园网络的覆盖和教学硬件的完善,以及互动式辅助教学环境的稳定和成熟,为“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在软件和硬件兼备的教学环境基础上,怎样广泛开展教学、辅导以及考核等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以应用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2.1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修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环境,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课程多元的成绩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一种学思结合的多元交互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技术关键是体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优势,以及构建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
2.2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013年前我校采取的是教务处导向、不分专业统一制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每周4学时,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结果导致不同的二级学院不同专业的领导、老师和学生意见比较大,认为有的课程并不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利于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2013年,由教务处牵头,计算机基础教研室重新制定一个指导性课程体系,由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来组织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后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选择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该课程的基础前修课程。最终我们修订出服务于专业、符合不同专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2.3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采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任课教师只是对学生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监控,可实现网上远程辅导,与学生互动。期末学生统一参加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期末成绩以等级考试成绩来记;如果没通过,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选择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模块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进行学分转认。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生,采取在自学平台上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则采用第三方测试(广东省考试中心命题)的形式,如果考试通过,学生可自行选择向省考试中心支付报名费,取得该模块考试内容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同时该课程的期末成绩评定由“平时作业占30%+第三方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计算结果进行确认。
2.4技术、经济效益及风险分析
本项目汇聚我校经验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大部分都从教10年以上,有的是在20年以上。要改变沿袭20多年以来的计算机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意识上还存在很多困难。还有就是要修改各专业培养计划存在不小的阻力。教师要做到备课程、备课件的同时备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把专业应用作为导向,展开多元化与交互式教学并行的模式。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开放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要高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还须了解计算机专业以外的知识,以解决许多学生提出的跨专业跨学科问题。教师还要注重课堂上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5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效
教学改革以来,平台资源建设丰富,有8门课程可进行自主学习,平台包含试题库、知识点视频、在线视频等资源。通过平台老师可监控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可以实时互动。学生学完课程后即参加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2017年来首次计算机基础通过率达到88%以上,PHOTOSHOP首次通过率由2015年的37.5%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数据库应用与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和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的通过率逐年稳步提升。基本做到大学毕业便人人有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3结束语
【关键词】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81-02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特色课,在整个课程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课程既有冲压理论内容,又有很多经验的公式、数据。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冲压变形理论进行工艺性分析,需要结合具体的冲制件尺寸和精度等要求、客户设计要求和设备条件等,确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和模具总体结构。在具体零部件设计时,要合理地选用经验数据,树立标准化概念,也要充分考虑加工工艺性,最后以装配图、零件图以及设计说明书的形式把设计结果表现出来。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涉及的知识点多,具有较高的教学难度。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下是几点教学体会。
一 教师自身热爱本职工作
只有真正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高度重视课堂感受,同学们的听课反映好,自己也就会很享受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就会促进自己去主动学习,加强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准备工作。
二 教师应了解授课对象
目前本校在读高职学生中,部分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存在学习方法不得当的现象,部分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也存在一部分不愿动手、不愿动脑、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同学。如何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学习,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高职授课对象存在以上特点,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教师更有耐心、责任心,需要教师备课更充分,需要教师上课要更生动。
三 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模具专业教师,岗位能力要求很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冷冲压模具设计、材料、热处理、公差、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等知识,还应有一定实际设计能力,最好具备一定的实际模具加工经验。除此之外,也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能抓住重点问题,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能讲出应该怎么做,更应该讲出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密切联系模具企业,时刻关注模具行业动态,注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及时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融入课程教学。
四 教师应因材施教
根据对授课对象的了解,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尽可能地提升授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随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必须的知识点。“百闻不如一见”,要多准备教具,最好是企业的实际产品或者模具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比如讲到曲柄压力机,可以借助于动画,让同学迅速了解其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图片播放,让同学了解各种种类、不同吨位的冲压设备,最好带学生到设备现场,以增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五 教师应进行符合思维习惯的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提高模具设计学习效果,掌握一些典型模具结构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才能尽快熟悉模具结构呢?可以尝试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教学过程。比如一副单工序落料模,首先根据落料件形状和尺寸,确定凸模和凹模的刃口轮廓,提示由于要考虑凸模、凹模的强度、寿命和固定,需要做成具有一定长度或厚度的结构,然后就是如何固定凸模和凹模到模架上,这时基本可以工作,但操作者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且不适合批量生产,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卸料装置、导料装置设计,出件方式的确定等。
六 教师应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教学对象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冲压变形理论要怎么讲,讲到什么深度,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利用塑性变形理论分析冲压成形性能。冲裁模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要讲清冲裁变形过程,断面各部分产生机理,刃口尺寸计算和公差确定方法,排样设计、冲压力计算、压力中心确定和压力机初步选择,落料模、冲孔模、复合模、级进模结构和动作原理,凹模、凸模、卸料装置等主要零部件设计,要求学生要具备中等复杂冲裁件的复合模设计能力;弯曲模设计,可以以U型和V型弯曲模具设计为重点进行教学,重点分析弯曲变形过程和特点、弯曲展开尺寸计算、弯曲凹模和凸模半径等尺寸确定,以及弯曲件定位问题。拉深模设计可以以筒形件为例,重点学习拉深次数确定、各次拉深直径调整、拉深高度和凸模、凹模圆角半径确定;另讲清盒形件拉深的特点。级进模设计的重点内容是排样、常用的定位零件的设计、导向零件设计,以及零件图尺寸标注。
七 教师应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比如冲裁模设计模块,可以先讲解冲裁变形理论,再进行冲裁模总体结构介绍,然后讲解冲裁工艺计算,包括冲裁间隙确定、刃口尺寸计算和制造公差确定、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计算、冲压力计算和压力中心确定,接下来进行模具主要零部件设计以及完成标准件的选用、压力机校核等,具体如上图所示,当然,具体设计时,这些内容往往都是交错进行的。
八 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CAD能力
当前企业,冲压模设计都是采用CAD,有的仅要求二维模具装配图、模具零件图,有的既要有三维装配图、零件图,又要有二维图。但无论如何,对CAD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本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CAD能力的培养,包括绘制三维和二维模具装配图、零件图的能力。在非标准模具零件实际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固然重要,但如何正确合理地在二维零件图中标注尺寸与公差非常关键,只有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尺寸和公差标注这一环节,才能让学生绘制出符合实际生产的模具图纸,才能便于相关人员读图和加工等,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
九 教师应始终灌输安全、文明的操作意识
作为模具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如何保证冲制件质量,也要考虑如何让模具零件加工人员容易看图、加工方便和修模方便,便于模具装配人员进行装配,更要注重冲压操作人员的安全,尽可能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要加强设计和加工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和加工理念。实践证明,一流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真正提升模具的价值。
十 教师应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众所周知,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知识面广,众多的内容不可能用几十个学时就能完成讲授,可以布置一些查阅文献的任务给学生,通过不断的有意识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 结论
本文结合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了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教学体会,借此希望能对兄弟院校本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不断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该课程的学习质量,为我国冲压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于位灵等编著.实用冷冲模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刘文.《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
[3]于位灵、李厚佳、杜继涛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1.课程时数设置不均衡
对江西、吉林和云南三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三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通过对每所学校各部分课程时数的对比,可以发现三所学校的专业技能课时比重最大,相比较而言,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比重则略显不足,见下表。例如:江西、吉林以及云南三所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课程示数比重分别是56.8%、52.7%、46.4%,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课时相对比重失衡。由此可见,三所学校的专业技能课的比重远远高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存在课程时数设置不均衡的问题。
2.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缺乏结合与联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实践的能力不强;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会唱、会跳、会写、会画、会手工制作,但缺少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适应岗位教学有难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选择脱离了学生原有的实际经验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多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差,而学校按照高等院校的标准征订教材,这些教材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学脱节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成果突出,主要反映在幼儿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改变上。但现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普遍滞后于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甚微,以至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地与一线幼儿园教师的需求不相符。
(3)忽视职前培训课程
职前培训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前专业教育与幼教工作做到有效衔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而忽视职前培训也是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原因。
3.课程难度的选择上忽视学生实际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选择和设置只考虑了学生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就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均较低,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课程,超出他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被动接受的状况造成了学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4.课程设置体系缺乏理论基础和依据
当前许多高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导致在设置学前专业课程体系时,缺乏理论基础与依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公共基础课变公共性为专业性
每个专业学生学习相同的公共基础课,会使学生对公共课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应将公共课紧密结合专业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提升学生素养。例如,各校可以尝试在学前课程设置的第一学年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在第二学年可以将公共基础课中的语文、数学、英语改为幼儿语文、幼儿数学、幼儿英语,使公共基础课服务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2.提高专业理论课的实用性
首先,各学校应选择适合该层次和本专业学生的教材,使教材易于学生接受;其次,学样应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大量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解释和分析所渗透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索、独立思考的习惯。
3.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有效结合
改变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相脱节的现状,使技能课与专业课做到有效结合。例如,学生在声乐课上学习一首儿童歌曲后,可以在幼儿园音乐教法课中,让学生用学过的歌曲设计一节音乐课。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得以运用。
4.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广博、厚实、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开设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课程,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现场说课、授课。
5.增设职前培训课程
关键词:体育欣赏;课程设置;教学设计
一、体育欣赏和体育欣赏课程的概念
体育欣赏是人们通过观看体育运动竞赛、体育艺术作品(包括现场观看,收看、收听电视电台转播、观看录像、网络视频及杂志海报等),从中领略体育运动的趣味,感到愉悦,产生审美感受的审美活动。
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个体在欣赏体育竞赛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种素质在外界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大学生通过遗传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外界体育环境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这方面发展,并互相影响形成了个体体育欣赏能力。它是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运动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育欣赏能力保证了个体在体育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使个体在欣赏活动中获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后,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而体育欣赏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抒感、激励奋进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增强了人们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了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向往,提高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体育欣赏能力培养,提高人民体育欣赏能力,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欣赏的参与十分广泛。王薇薇等(2005)对浙江省8所高校的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有93.1%的学生都喜欢欣赏体育比赛。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欣赏的有63.4%,大多数学已把体育欣赏作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陈文东(2008)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大学生对体育欣赏感兴趣,而对体育欣赏不感兴趣的只占10%。可见,体育欣赏在高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体育欣赏这种“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载体,因此开设体育欣赏课是提高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现实需要。
体育欣赏课是以具体的体育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的视听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特征,从而达到领悟体育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体育审美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体育欣赏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大学生获得体育欣赏实践,提高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二、普通商校开设体育欣赏课的意义
(一)有利于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体育欣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大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忽视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心理层面的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由于先天身体素质,体育教育背景不同,很多学生对体育存在惧怕、逃避或轻视的现象,对参加体育学习或体育活动缺乏主观驱动力,心理准备不足;此外,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往往将学生的学习限定到1-2项体育项目,学生对所学体育项目之外的诸多项目了解不多,即使有兴趣也不知如何去欣赏。设置专门体育欣赏课程,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使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设体育欣赏课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知识,使大学生在体育欣赏课程中产生身心愉悦的审美体验,提高的体育欣赏能力,由光看热闹到也能看出门道,必然会增强其参与体育的兴趣;大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亲身参与体育煅炼,但借助多渠道的、客观条件影响较小体育欣赏活动,保持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兴趣-尝试-有学习愿望-锻炼身体-想成为运动员-展示自我-终身体育的良性循环”。
(三)有助于大学生体育、美育和德育的结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体育美在体育运动中普遍存在,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高超的技艺及智慧的崇拜,更多地是在观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被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美感所折服,这也是体育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
大学生正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龄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美的感觉最敏锐,是培养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感受能力、进行美育的最佳时期。体育欣赏课的开设既顺应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又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在体育欣赏课中,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使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升华其情感世界,在对美的欣赏中受到教育。
体育欣赏升华了心灵和精神,体育欣赏的教学中丰富的艺术审美因素可以缓解道德教学中的约束感和灌输感,避免了空洞的道德说教,增加了其自由性、自主性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体育道德判断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欣赏观念,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学生的道德行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高校体育欣赏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体育欣赏与音乐、艺术欣赏一样,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音乐、艺术欣赏等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并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多数普通高校仍没有开设体育欣赏课,体育欣赏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
这主要是因为普通高校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体育欣赏仍然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如,认为体育欣赏只是大学生的业余爱好,对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放任自流;体育欣赏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无需教师管也无需顾及他人感受。认为没有开设体育欣赏课程的必要。学生在体育欣赏中出现”以胜败论英雄”的不良倾向,甚至出现欣赏恶性事故。在体育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欣赏没有明确的认识,认为体育欣赏就是看看录像,放松放松,看完了事;一些任课教师认为体育欣赏课好上,不注重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我们认为体育欣赏是指人们通过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协同作用,进而逐渐过渡到整个感官系统,然后引起大脑的思维活动,最终使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使人们获得锻炼的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进而改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水平,而体育欣赏课对任课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具有全面广泛的体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建议
(一)课程设置
建议开设专门的体育欣赏课程,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之中,也可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课程设置以公共选修课为宜,可供全校不同年级,不同院系学生选修。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体育欣赏课的主要内容要依据体育欣赏活动的基本内容。欣赏活动的基本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①对运动员形体美和
动作美的欣赏;②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意志品质的欣赏;③对运动员的比赛技术、战术运用和临场发挥的欣赏;④对竞技运动比赛中裁判执法水平的欣赏;⑤对竞技运动比赛中教练员临场指挥风格的欣赏;⑥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解说员、评论员精湛评说的欣赏;⑦对体育音乐的欣赏欣赏等;⑧对体育建筑、设施、器材、服装及环境的欣赏;⑨体育健身者在运动中的自我欣赏等。
体育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欣赏的内容或体育项目进行分类讲述,另一种是打乱运动项目或者赛事的界限,根据欣赏角度的不同进行讲述,两种形式各有利弊。王林等(2006)在武汉理工大学《体育欣赏》公选课的教学实验,采用了第一种形式,对体育欣赏课教学内容构成进行了优化,并在实践中总结了讲授的侧重点,对体育欣赏课程教学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但是由于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在这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下,欣赏的内容就显得非常有限,是就项目欣赏项目,不能打破项目的壁垒,就体育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不利于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第二种组织形式的对具有共性欣赏内容的项目的进行汇总,加以讲授,可以增加课程内容的容量。如从欣赏角度可将体育竞赛项目分为:
1 直接对抗性竞技项目
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跤、柔道、击剑等个人项目。这类比赛项目的特点是:裁判员按规则判断运动员的得分与失分,并以此作为衡量成绩的依据,判断比赛的胜负。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团队精神和斗智斗勇的精神状态;
2 对比性竞赛项目
包括体操、艺术体操跳水、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这类项目比赛的特点是对比,要求运动员按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去完成比赛的技术动作,比赛中强调动作难度、美观和富有艺术性。欣赏这类比赛项目,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的那种富于艺术的美感,即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健力美达到高度的统一,加上和谐韵律和鲜明节奏的微妙配合;
3 记录性竞赛项目
包括田径、游泳、举重、射箭、射击、划船、赛艇等。这类比赛项目的特点是:计算成绩有实际的衡量指标,用时间、距离、重量、命中率等具体指标来评定运动员名次。欣赏这类比赛,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和那种忘我拼搏、不畏强敌的精神。
如果能将两种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结合起来使用,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体育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因此其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各地区体育传统进行调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是保证体育欣赏课教学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欣赏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审美活动,只有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才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欣赏离不开体育运动本身具体的形象,教学中应该准备一些丰富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素材,包括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教师要利用现代数码技术将这些素材加以剪切,编辑、配音和加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展现,加强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集体项目的战术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把战术配合的线路和技巧等予以形象地展现,也可以结合比赛录像或者现场观看比赛的方式对运动员所使用的战术进行讲解;在学习欣赏健美操、艺术体操等展现身体姿态美的项目时,要充分利用慢放、定格等技术,同时配合讲解与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对该运动项目有完整、具体、形象、生动的认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同时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利用运动录像或者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美学观点的引导,学生仅仅看了看热闹,达不到体育欣赏课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须注重传统讲授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
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联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实践。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提高,最终在实践中检验,在条件允许地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看体育比赛,举办体育摄影或体育评论比赛。加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因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及观赏体育活动,往往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个体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借助美学及其他学科的欣赏观点阐述体育欣赏原理,使学生具有欣赏体育内在魅力和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的能力,使欣赏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桂玲,论体育欣赏与素质教育[J],体育科研,2002,(4)
[2]王薇薇,徐国芳,大学生参与体育欣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渐江体育科学,2005,(5)
[3]陈文东,普通高校开设体育欣赏课的可行性调查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8,(2)
[4]肖英,谈当代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
一、引言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理性的、务实的、全新的发展阶段,广大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作为经历过“老”教育模式的,却又经历着新课程教育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很多教学上很现实的困难与困惑。因而教师们理解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前提。
笔者认为,活化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是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教师必须关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要求,形成满足需求和实现目标的全过程。它和备课的区别就在于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教学的需求,教师所教班级、学校学生发展的需求,即要对教学环境做到全面的了解。经过实践,明显发现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环境与传统的课程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见下表)。
■
英语教师在这次英语课程改革实验中,需知晓自己教学思路变革、调整、优化和创新的实践上要注意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三、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施
完成教学设计后,在其实施阶段,我们英语教师还需注重对不同的学科单元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及其保持做出详细和科学的规划。因此要同时考虑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参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课堂为基础。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师应该以课堂为基础,避免可能产生“虎头、猫身、蛇尾”的情况。为了导入花费的时间过多过长就是“虎头”,课堂实施主题部分少是“猫身”,最后只能草草收场是“蛇尾”。二是以教师为基础,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教师对课堂要有效的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是教师控制的艺术,教师必须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作用。三是以学生为基础,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核心受众,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四是以技术为基础,这个技术不仅仅指教师对于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的熟练运用这个狭窄的概念,而是教师本身的语言、行为都应当视为技术。教师需对这些都能掌握运用到位。五是以资源为基础,教材是我们的核心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核心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教学实施中,必须让学生明确要学会什么、能做什么、运用什么。
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深知单词的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根本的教学内容。但词汇教学却又是一个令广大教师和学生头疼的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处理单词呢?笔者认为词汇教学,应该在功能里面去引导学生学习词汇,而不是孤立地教,然后沿着功能去拓展。整体设计就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让学生自身获得长足的进展。依据新课程的理念,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两个理念要牢记并熟练运用:第一个理念是要遵循词汇学习的学习规律,即“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学习规律;第二个理念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教师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集中与适时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达到词义理解领先,并帮助他们将词汇融入到听说读写活动中。这样就能够增加词汇复现率,让学生在“接受和生成”的语言运用中掌握词汇。这样在词汇教学中,就能达到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避免脱离语境进行孤立的词汇教学,不要将单词教死。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式学习。
四、结束语
英语教学,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教学活动,都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及完善的课堂教学的实施不但可以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心智,促进素质教育,与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链接,为文明世纪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育教师具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为一体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理论和思想上都较为完善,但对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仅提出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而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一个大体范围或活动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按照季浏教授的说法:不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可给各地各学校充分选择的余地。这充分的余地,迫切需要体育教师增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在研究学生中、在钻研教材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在与同行、专家的交流中,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体育教师具有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但对21实际人才培养的战略来讲,从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讲,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如在铅球教学中,可用抛、掷、砸等不同的投掷方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和发现哪种投掷方式有利于发力,并能使铅球获得较好的远度?在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引入轻的物体为什么砸得远、掷不远;重的物体掷得远,而砸不远的问题,使学生发现矛盾的焦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发现式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由“接受”到“发现”的教育目的。
三、体育教师具有让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体育健康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理念是课堂设计的活力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交往能力不强、合作意识淡薄、意志品质弱化的问题特征。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弱化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体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社会和科技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在这样理念指引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然能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能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能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学生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也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
四、体育教师创造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情景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兴奋点
在体育课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积极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大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段和空间,努力营造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努力做到健身性和娱乐性相结合、选择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如在弯道跑学习中,先让学生做快速半径较小的圆弧游戏,在游戏中质疑:身体重心应如何变化才能跑得自然快速,然后讲解弯道跑得技术要领。又如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可针对学生喜欢NBA球星和喜欢看NBA比赛的心理,讲解NBA历史上篮球投篮的发展史以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行为上应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模式”向重“个性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并体验,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师促进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的理念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延伸
正确认识和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书本和生活”“理念和实践”“结论与过程”等相对矛盾统一的问题。例如在快速跑蹲踞式起跑教学中,为了解决哪种起跑姿势最有利于身体快速起动从而迅速达到自己的最快速度?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采用不同起跑姿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种起跑姿势最有利于起跑加速。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确凿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联想,从而明白了蹲踞式起跑最有利于起跑加速的道理,学生也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