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第1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 要:从课程标准的改革入手,探讨了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教学课程设计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讨。

1 关于课程标准

1.1 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历史背景

教学大纲是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教学体制从1952年开始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各学科知识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大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学大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教学大纲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当今的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不相符。

第二,教学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导致师生更多地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结果,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容易呈现教师“一言堂”的倾向。

第三,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规定了最高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基本要求),教学和评价教学都不允许“超纲”,当今的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知识范围、结构乃至体系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1]。由此便产生了教学大纲与教学需求的矛盾,并影响到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于20世纪末开始组织专家在对国外课程标准引进与学习的基础之上,研究制定我国各层次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初期,各课程标准组在外来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都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蓝本,以期从中获得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解。2000至2001年应工作之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组织翻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2]。随后,各大学也陆续制定课程标准[3],它是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重要文件之一。下面主要结合高等院校的情况谈一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工作的见解。

1.2 课程标准的功能和含义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课程标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课程标准。

它根据培养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求,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3 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制定中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由学院或学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组织制定的,它不是某一个任课教师的个体行为。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教师、课程研究者(或管理者)、学生三者的参与。首先,教师最了解教学过程,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研究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一般由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将其确定下来。其次,课程标准的实用性需要后二者的实践检验。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中不应直接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唯一的规定,尽管在标准中可以对这些问题提供详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课程标准要满足培养方案目标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避免因任课教师变动或教材变化而修订课程标准,注意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定的,而不是根据使用的教材来制定课程标准。教师要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授课,而不是更换不同的教师就修订课程标准。基于以上属性,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经过教师们的广泛讨论,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权威性和法规性。

目前大学的课程标准制定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标准由某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制定,教研室、系(院)论证审定,报由学校审批,在教研室或系(院)的论证制定环节上工作不系统,课程标准的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的基本要求重视程度不够(这两个层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是修订课程标准的重点),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大纲的束缚还没有摆脱;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课程标准不是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下制定的,而是针对现有课程的使用教材制定的,顺序搞反了,导致出现教材变更时或任课教师发生变化时就要修订课程标准的现象,不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而是根据教材的变化修订课程标准,把主次搞颠倒了。

2 关于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工作是对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关于此项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教研室至少是一个课程教学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方案,它决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个性化方案。另外就是要注意课程教学设计的宏观性和灵活性。

3 关于教材的编写

这里只谈在教材编写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即过程与方法。一部教材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和结论,还要反映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提高求知者的素质,所以教材应当是学科思想的发展史、方法的演变史,在教材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强调那些构成我们认识基础的观察、实验和方法等等,务必使读者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 关于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

备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所有任课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的总体备课,主要任务是分析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落实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措施、教学的时间总体安排,课程总体设计(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等等工作。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个体的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主要任务有:课时的划分及备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进程安排等等。这一层次主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每次课的课程设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第一层次上所做的工作还有所欠缺,容易被省略掉,特别是常年开课的老课程,开始搞一搞,后来也就不再搞了。

5 关于教案的编写与修订

任课教师在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指导下,在对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形成文字教案。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节课都要设计好精彩的部分,必要的属性不能少(如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板书设计等关键内容),以保证本课程中每一节的课授课质量,教案格式要在规范的基础之上体现教师特色。

6 关于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现在教学活动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李克东,2002)。关于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教师们早已非常熟悉,也有很多的书籍讲解等问题[5],故不再多谈。下面主要谈一下在多媒体课件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借鉴)。

PPT只是教案搬家,只见文字,无图,无声音等,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特性。

全屏出现,体现不出讲课进程和因果关系,体现不出课程设计思想。

设计呆板,无视觉冲击,或过于花哨,冗余信息干扰教学效果。

篇幅过大,张数偏多,教师只顾翻页,照屏空读,教师多为“解说员”。

教学PPT学术讲座化,教师听过很多学术讲座,专家们的PPT和讲座效果很好,结果把此形式照搬到课堂上,坐着讲,既无板书,也无肢体语言,影响教学效果。要区别学术讲座的PPT和教师讲课的PPT,解决的方式最好是从观摩教师上课的PPT中学习领会。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是当前条件下室内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6]。各位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文字教案设计出符合规范、具有教师特色的多媒体课件。

以上提到的各要素只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属性,而且并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希望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多出主意、想办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01(5).

[2] 高峡.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化研究[J].教育实验研究,2007(4).

[3] 沈曦,解飞厚.制定大学课程标准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4).

[4]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8.

第2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一般教学设计包含课程标准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评价与反馈等几个要素。每个要素都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理解课程标准,掌握新理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目前,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编写的内容与体例也不尽相同,但不管什么版本,教学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读懂《课程标准》,理解其精神宗旨,了解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及要求。

(二)做好学情分析,有的放矢,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一,加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是有地域差异的,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便是学情分析,先得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让他们都充分参与教学。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教学目标则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处理好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教学辅助手段的适时运用,会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紧凑性、流畅性,以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学习,从而保障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五)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等。常用的学法包括小组讨论法、观察探究法、分析比较法等。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教法既有优点也有弊端。教法与学法的成功运用,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样,教师授予学生的就是“渔”而非“鱼”了。

(六)多元化的评价与反馈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

第3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组织管理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教师能否上好课,关键在于上课前是否备好了课。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该怎样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的内容有哪些呢?

一、教师怎样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的环节

1、制定好备课计划。由备课组长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和课标要求,在开学的第一周制订一学期的备课计划,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集体备课表。

2、教师提前预备。提前一周每位教师都要研究课标,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思考备课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做好发言准备。

3、集体研讨。先由主要的备课教师讲述自己的备课思路和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进行研讨,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最后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4、上课实践。各位教师按照集体研讨的教学设计上课,也可以多位教师讲同一节内容,教研组进行观摩学习。在仅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

5、交流反思。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上课反馈,以及观摩教学,认真思考,深刻反思,对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符合实际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

1、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各门课程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堂教学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赖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以前的教学大纲大量的篇幅放在了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要求上,而新课程标准阐述却又过于简略。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我们要注重对课标的分析,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抱怨课时不够,而学生进行测试或参加考试的时候,却发现考题并非考查教材的内容,甚至可能遇到教材中未提及的概念。是试题“超纲”了吗?当然不是,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还停留在 “教教材”水平上。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大特色是提供原则性的《标准》、多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带来选择的难度。所以,教师教学前在对照《标准》的基础上,对不同教材的相应章节进行对比研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学习展开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生活体验、学习上的困难、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认识和成长规律。教师要多想想,在什么样的身心状态下学生容易接受?在什么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感兴趣?在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中与学生容易沟通?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积极性高?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评价学生容易接受?

4、备教学方法

备教法要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方法适当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落实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心中有数。教师在思考教什么的同时,还要思考用什么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指导,怎样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5、备作业

什么样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什么样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难度要有区分,有选择性,这就需要我们自编一些结合实际、质量较高的练习题。

二、集体备课组织管理

(一)规范管理要到位

备课活动要制度化。每周的备课活动要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学校要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和评价制度,调动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为集体备课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防止备课流于形式。

(二)提前准备要到位

主备人要先行一步,深入钻研课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提出困惑与问题。其他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也要提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思考,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充分展开讨论,提高发言的有效性,形成好的教学设计,最终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三)备课组长要积极主动

备课组长是备课组的核心人物,要积极主动的组织大家参与备课活动,开展备课组内各种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一般每周一次,备课组长需将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以书面材料形式上报各学科教研组长及校教研室,及时收集、保管好每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和讲稿,并将记录和讲稿交教研室存档,以便学校对备课组的检查考核工作。

(四)静心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及不足记录下来,总结经验教训,再一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备课组在下一轮集体备课时先就前一次备课和教学过程的教学反思进行交流。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教学反思交流与展评,从而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过程监控要到位

学校应该加强对备课组的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将集体备课纳入总体教研工作计划之中,作为学校工作考核一部分。相关部门要不定期对备课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并参加备课活动,给予指导。

在新课改过程中,备好课是教学顺利开展,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复杂、细致和重要的工作,为提高教学效益,探索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转变观念,促进教师成长,备课工作的开展很值得教师思考和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教师培训手册[R].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学顶层设计。

从教学设计走向教学顶层设计,既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览众山、顺接地气,更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高屋建瓴、直指课程。教学顶层设计需要教学设计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教学顶层设计更需要处理好从课程到课堂、从课堂到课程的辩证关系。撑起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顶层设计的“脊柱”有三:

一、相依于“知”:教学顶层设计要切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

“知”是教学顶层设计首先要搭建的“脊柱”,课堂教学“知”的顶层设计既需要从教的顶层设计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顶层考虑和系统思考,更需要从学的顶层设计上对学生认知进行顶层考虑和实践操作的思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应准备把握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这两条规定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主内容”、着重“知识主内容的联系”。教学顶层设计“知”,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知识主内容”和“知识主内容的联系”进行设计。教学顶层设计的“知识主内容的联系”包括“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关系、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法律和个人国家社会生活的关系、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关系等”。

“知”的教学顶层设计还要切合学生认知。学生认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认知;二是教学环节总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切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顶层设计就要仔细设计好学生认知两个层面的“入”“融”和“出”,让学生认知收放自如、灵动且切合学习的自然脉搏。

二、落脚于“能”:教学顶层设计要突出素养涵养与学以致用

“能”是教学顶层设计必须搭建的又一“脊柱”。教学顶层设计的“能”,在教师教的层面要顶层设计教学素养的涵养,在学生学的层面要顶层设计学以致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规定“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素养涵养”从顶层设计不仅要处理好“能力”“素养”与“习惯”的辩证关系,更要处理好“当前素养”与“今后素养”的辩证关系。教学顶层设计的“能力”不仅仅是“素养”,更是学生探究未来生活的“习惯”;教学顶层设计的“素养”不仅仅是“当前素养”,更是“今后能力”。从课标所要求的“能力目标”来看,教学顶层设计的“能”应当包括“调控情绪的能力、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等”,教学顶层设计要对如上的“能”进行全线思考,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同时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这些规定就要求教学顶层设计在“能”的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以致用。教学顶层设计的学以致用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回归:一是回归情境本身,教学顶层设计应该考虑到操作情境的具体类型,通过该类情境的运作完成知识主内容及其联系的实践运用;二是回归现实生活,教学顶层设计应该考虑到践行,践行既包括解决生活中的真实困惑,更包括创新的开展学科活动和社会活动,优化课程品质。

三、聚焦于“意”:教学顶层设计要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生成

教学顶层设计必须搭建的最后一个“脊柱”是“意”。“意”即意向,即指向教师教的“情感体验”和学生学的“价值生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这一规定其实就在规定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情感体验”。这部分课标同时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这一规定则旨在要求教学顶层设计要考虑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情感体验的顶层设计要满足如上的两个要求,教学顶层设计就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课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看,“情感体验”教学顶层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孝敬父母的品质、尊重他人的品质、诚实守信的品质、乐于助人的品质、有责任心的品质、追求公正的品质、热爱劳动的品质、注重实践的品质、崇尚科学的品质、自主自立的品质、敢于竞争的品质、善于合作的品质、勇于创新的品质、规则意识、法制观念、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全球意识等”。从形式上看,“情感体验”的教学顶层设计应当设计体现情感贯穿的逻辑,即:既让学生有拔高的升华体验、更有启发学生思考的留白回归;既有积极的情绪体验,更有消极的情绪感知。

第5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师用书 栏目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指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师开展有效备课的原点、实施有效教学的后盾,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基础源泉,是开展教师研修的首选资料。关于配套教师用书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配合新教科书使用的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本研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师用书(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师用书(以下简称“苏教版”)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师用书(以下简称“鲁科版”)的比较、评析,为教师用书的选用、处理和评价给出建议,提供参考。

1 现行3套高中化学教学用书的比较

《课程标准》是编制教科书的依据和参考,同样也是评价教师用书的标准。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要求,本研究提出8个比较标目。

1.1 高中化学教学用书比较标准的构建

1.1.1 《课程标准》对教学用书呈现内容的要求

“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解析疑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探究性实验和参观、调查活动的组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可单独编制学生实验活动指南)。同时,要提示或给出各章教学的参考资料,帮助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对开放性和实践性习题要给出提示。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用书要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光盘,为教师提供配套多媒体教学影像资料、优秀的教学软件、网上教学资源索引。”

1.1.2 教师用书评价比较标准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师用书的描述,把评价比较标准细化为以下8个标目:(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3)疑难问题解析;(4)学习活动指导;(5)教学参考资料;(6)教学设计;(7)习题提示;(8)多媒体资源。

1.2.3 套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要求呈现内容的吻合度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3套教师用书基本上都吻合了《课程标准》对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手册或教学参考书的要求。人教版缺少教学设计案例和多媒体资源,苏教版的吻合度最高,涵盖了全部的8个标目,鲁科版在多媒体资源方面没有配备光盘。通过比较还发现,《课程标准》中“预期效果”部分是和“教学重点”结合在一起的,3套教师用书的表述都是和“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的,建议在《课程标准》修订时,可以把“预期效果”和“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可能会更好。人教版在修订时,应该补充适当的教学设计案例和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光盘,鲁科版在修订时,也应该设计配套的多媒体资源光盘。

2 3 套高中化学教学用书特色评析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3套教师用书都能围绕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切实为教师吃透教材、领会主旨和课程教学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3套教师用书又各有特色。

2.1 条理清晰、版面规整。人教版彰显飒气

人教版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目标,以及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出发,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3部分。人教版的编排从整体来看,条理比较清晰,每章都是按相同框架编写,如图1所示,彰显出了飒爽之气。

2.2 语句简洁、指导全面,苏教版彰显秀气

苏教版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力求使该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纵览全书,语句简洁,显得秀美。该书以教材的章节为序,设置了8个栏目:学习目标、课时建议、编写思路、教学建议、疑难解析、实验指导、习题研究和参考资料。该版本对教师的指导比较全面,其“教学建议”部分在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教与学2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并附有若干教学设计片段供教师讨论;“实验指导”部分对教材中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解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方案,同时根据本专题的内容又新增了若干实验,供老师选定给学生选做;“疑难解析”部分,本研究认为是3套教师用书中做得最好的,从知识拓展、教学组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解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参考资料”部分主要从化学学科发展史、化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教材有关知识的拓展、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

2.3 栏目丰富、内容厚实,鲁科版彰显大气

鲁科版编写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认识该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材的风格特点;掌握教材所反映的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对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在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方面的具体要求;熟悉所倡导的积极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和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了解所坚持的遵循科学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编写原则。鲁科版教师用书的最大特色是栏目丰富、内容详实。该书每章包含10个栏目:本章教材整体说明、本章内容与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关系、本章教学目标、本章核心知识点的评价标准建议、本章教学计划安排、各节教材分析、本章教学设计案例、本章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建议、本章“练习与活动”参考答案和本章教师工作档案。每节包含4个部分: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材解读和教学中核心问题及拓展的教学资源。3套教师用书中,鲁科版的内容是最多的,以《化学1》为例,人教版128页、苏教版96页、鲁科版是222页。

3 3 套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

3套高中化学教师用书编写中彰显出了各自的特色。化学一线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三套教师用书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学用书的功效,搞好化学教学。

3.1 仔细研读,领会主旨

教师教学用书不同于市面上的教辅资料,它是化学教育专家、一线化学教师等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考虑了《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的实际,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为广大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因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日常教学开展中,化学教师要真正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摆在教学参考资料的首位,认识研读。通过研读,要领会教科书每一部分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握好讲授时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根据所提供的教学建议,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在借鉴提供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基础上,设计好合适的教学方案,为上好每一节课打好坚实的基础。

3.2 灵活借鉴,合理运用

通过对3套教师用书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各具特色,给教师上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方位的指导。但是,教师教学用书是面向大多数教师、大多数学校情况编写的,而实际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地方的教学环境不同、学生层次不同、教师水平不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决不能盲目套用别人的经验,必须面对自身实际,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教学建议、实验指导等。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繁重的脑力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运用自身智慧、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师教学用书时要做到学习、领会和创新使用。

第6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础。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7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8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一、教师“教学力”的主元素是阅读力

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一种教学材料,是教师的教本,对学生而言是学本。深刻阅读课标,目的是掌握教学的方向,阅读教材是为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等。由于教材的文本由文字、图片、图表、知识链接、问题等组成。教给学生什么程度?哪些要教,甚至要详细教?哪些可以省略教,甚至不教留给学生自学?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阅读课标和教材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之后做出的取舍。因此,阅读与教学之间是相互辅助、相互成长的关系。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惟一依据。正是基于这一点,教学设计时,应提高备课的判断力。其判断力就是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材重难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教学问题设计,预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这里看出,课堂教学设计是受课标这部教学法律的约束,从教材文本知识要素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通俗地说,教学要以学为中心,不仅关注教师自己“教”,还应关注学生“学”。如图1,从纵向看,“纲”是课程标准,“目”由“文本、学情、教学”构成,这一列主要从学生学习和教师知识传授角度考虑;另一列着重于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艺术。从横向看,文本解读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又体现教师角色的作用。“意识唤醒”是教师课堂教学有没有生成的检验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纲,文本解读是过程,意识唤醒是结果。结果反映课标的理念,理念引领解读,正确把握理念,科学解读文本,合理选择教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六单元“开放的珠江三角洲”一课为例,笔者通过文本阅读实施教学时,首先考虑阅读课标对此课的要求,然后建立“尊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结构,作为开展教学的基本思路;围绕教材内容估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学的知识水平进行问题预设。通过案例情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按照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围绕人地关系,坚持原理与事实并重展开教学。先从区位优势入手,它包括纬度位置(热带和亚热带)利于农作物生长;海陆位置(海陆空交通便利)利于外向型经济;相对位置(附近靠港澳地区、对望东南亚地区)利于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等;突出本区最有吸引力的因素是土地成本低、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电力资源等。然后从我国政策优势的角度分析,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列为开放的地区,主要有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附近还有汕头特区、广州开放城市等。广东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语言、民俗同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相近,有利于经贸和文化往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惠的开放政策使该地区成为华南地区的经济龙头。于是在建立人地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综合区域人地关系的模式(如图2)。从教学的综合分析与归纳推理过程、区分分析过程与演绎推理过程,都反映出教师的逻辑思维。教师的阅读力促动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自然影响学生阅读力和思维力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二、课程“执行力”的主因素是阅读力

执行力就是落实目标的能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执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把战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是一种具有目标指向和结果导向的活动。课程执行力涉及备课、上课诸多环节,包括课程标准理解力、教学设计力、课堂组织实施力和调控力等。有一位学者这样描述过: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事物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外面如何具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等理念,教师在阅读教材之后的工作就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重组课程资源、合理呈现教学内容,作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路径,是教师将解读文本时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传送给学生的必经途径。

以“开放的珠江三角洲”一课为例,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以确定教学目标为前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第9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范文

(一)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演绎的落差矛盾:要重视目标细化,实施情境串联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演绎之间存在一个落差,即课程标准表述的弹性、原则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操作性和确定性的矛盾。这就产生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避免在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时任意发挥、无限放大,二是如何克服使用教材时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把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对“文化”概念的理解,结合《文化生活》第一课内容,可以将课程标准规定具体细化为如下不同层次的要求:

上表展现的只是内容处理的一种思路。它将课程标准的规定细化成具体的三维目标,具体的目标又根据水平性要求和提高性要求,分别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加以界定。这就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具备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引,大大减少了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了课程标准的忠实执行。

关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重视通过“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来串联课堂。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其中有些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有些地域性太强,异地学生觉得非常陌生。因此,创造性地改组和设计问题情境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我们没有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而是选择了油价波动这一经济现象,以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层层设问,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思考。这不但可以保证知识演绎逻辑的严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针对教学内容多与少、增与减的矛盾:要重视整体设计,体现削枝强干

先前,教师往往是以课时为单位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因为旧教材具有相对完整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线性式教学设计是可行的。但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垂直的线性结构,而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构建的立体网状的内容综合体。这样,在模块课程背景下,按课时进行教学设计,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的设计理念,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可能会割裂模块的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整体性教学设计,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对内容进行重组,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要完成这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根据生活逻辑和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削枝强干,而不是在内容处理上一味“添砖加瓦”。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程标准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讨论‘金钱万能’吗”。从课程标准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入手,揭示货币的本质,明确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这里面,既有知识的要求,也有能力的要求,最后还要求落实到树立正确金钱观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要么只需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理解(如,“商品”是理解货币本质的一个重要的背景性概念,但放在全书来看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揭示其含义和二因素),要么是陈述性的知识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如结算与信用工具),并不一定非要在理论上达到学科化的系统理解,也不应作为共同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是教不完的。如果这些知识有学生感兴趣,可以在选修教材中体现。

(三)针对教学过程形式化和内容实效弱化的矛盾:要讲授探究并用,凸显知识生成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选择上,一些老师心存疑虑:“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的要求以及倡导“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并进而影响高考成绩?这一疑虑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呈现出自我矛盾的“理性选择”:课堂教学别是观摩中,师生活动非常“精彩”,形式上热热闹闹搞探究,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面临“致命的缺失”。这就是内容和形式上的悖论,它导致课堂教学实效的弱化。孤立地追求形式上的探究和热闹显然是对新课程的曲解。

笔者认为,重视“双基教学”与强调“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途径。有效果的“双基教学”必然会寻求方式和方法上的突破,有内容的探究学习方式也必然回归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主张的三维目标并没有削弱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而是相对于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单一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言,它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学习活动的本质和宗旨。我们可以用下图勾勒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探究活动中进行的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则是在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升华。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是同一过程的三个维度。

因此,解决课堂教学中形式和内容上的脱节,首先要辩证处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需教师亲自讲。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点(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哲学的社会作用等),以老师讲为好;重点、难点的知识也不一定由学生探究和自我构建。完全任由学生探究和自我构建,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表演”可能非常精彩、鲜活,但他对知识把握极有可能是粗糙的、生涩的。总之,知识的提炼、方法的点拨、思想的深化,还得老师做!我们不能神化开放和探究,更不应该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者抛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学生目光炯炯,尽管鸦雀无声,但这也是参与和探究,而且是深度的高质量的参与与探究,此时无声胜有声!相反,活动“走过场”,参与“表演秀”,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不做也罢!

克服形式主义,实现内容的有效和目标的达成,还必须重视知识的生成性。新课程不是弱化了“双基”,而是更加强调学生以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正因如此,新课程在教学策略上特别强调“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比如,为了揭示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环节――

19世纪初,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过这样一幕――卖牛奶的人喊:“买牛奶的拿盐来!”卖盐的人喊:“买盐的拿矛头来!”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的咖啡拿红珍珠来!”

(1)在上面交易中,如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则卖――的人能与之成交;如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则这些人――(能/不能)成交。

(2)如果仅仅是牛奶的拥有者与盐的拥有者偶然相互交换,你认为,要使买卖成功,至少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条件一:――――

条件二:――――

条件三:――――

条件四:――――

(3)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公认的商品“贝”,则买卖就方便多了。

先把牛奶、红珍珠等商品换成等值的――,然后再用相应的――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盐、咖啡等商品。

在这里,这个大家公认的商品起到了两个特殊的作用:一是表现其他商品的――,二是在各个商品所有者之间充当交换的――。我们把这样的商品叫做――。

(4)从历史上来看,牲畜、布匹、玉石等物品都曾经起到和贝壳一样的作用,但是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贵金属金银以其――特点,逐步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所以,货币天然――(是/不是)金银。

(5)很显然,布匹、贝壳和金银所起的作用从本质上看是一样的,只是这一作用后来固定到金银身上,所以,金银天然――(是/不是)货币。

(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也是商品,其本质是――。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学生的自我探究中实现的。“自在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为我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了追求真理的愉悦,而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