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培训课程结构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训课程结构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训课程结构设计

第1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一、课程定位体现准确性

一般来说,培训项目负责人通过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之后,授课师资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思路和结构,确定培训课程的相关内容。因此,课程在项目中的定位、作用和内容的针对性与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水平有直接关系。能否准确诊断企业问题,有效掌握信息和整合问题清单,确定诊断结果及制定解决问题的“处方”,考验的是培训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经常看到的培训策划就是先点人,再点课,找个知名的培训师随便讲讲,或投其所好讲他最擅长的内容,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培训也就风风光光结束了,最后的培训效果无人问津。由于部分“知名”培训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特别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心理缺乏深层次了解,导致课程题目很吸引人,但内容不符合实际。“课上十分激动,课下一动不动”,当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的时候,殊不知“知名”的反面就是“致命”。

我们知道,传统培训分为三大类: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态度培训。知识培训主要解决“知”的问题;技能培训主要解决“会”的问题;态度培训主要解决“意”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仅要对技术知识和技能补缺,更应注重通过培训使基层管理者这一中坚力量的行为、价值观和潜能思维等发生较为持久的变化。通过潜在能力的开发,使他们提升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他们要求培训课程定位又即针对性强,有实效即解决实际问题。越来越多的培训师开始关注课程定位,大批的针对现代企业基层管理者的思维培训、观念培训和心理培训的课程脱颖而出。

思维培训主要解决“创”的问题;观念培训主要解决“适”的问题;心理培训主要解决“悟”的问题。同传统培训的知识、态度、技能培训相比,符合社会发展的思维培训、观念培训和心理培训为现代企业培训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原有传统的管理培训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这些课程的实施必将成为新时期基层管理者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通过“感悟”、“适应”和“创新”,将更加有利于解决基层管理者“做”的问题。

二、结构设计体现系统性

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就象一个艺术家,将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以不同形式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形式和内容完美的表现和艺术的结合,把观众带到提前设计好的情境中,流连忘返。课程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兴趣、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的种种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心理进行开发,把握住培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一面,这也恰恰是培训课程开发的精髓所在。

在培训课程的开发中,科尔伯认为:从感知信息来看,具体感知者与抽象感知者相比,更喜欢通过做、活动和感觉来感知信息。基层管理者人群的学习特点更符合具体感知者的表现。因此,培训师应尽量适应他们的学习风格,要用视觉的形式传递信息和要点,要用听觉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要用触觉的形式感知心灵的触动,通过全角度立体激发每个学员的潜意识,使学员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完善。《班组长角色认知》是天津石化培训中心2006年自主开发的基层管理者的的培训课程,该培训课程的结构采用了“五线谱”的设计思路,即五条线,分别为时间线、内容线、方法线、情绪线、工具线。

根据培训课时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课时数,这是时间线。在不同阶段里,讲述不同内容,这是内容线。不同阶段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是方法线。不同阶段讲述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给学员带来情绪反应是不同的,这是情绪线。最后,资源线也很重要。培训师要清楚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工具不同,要不断变换,比如室内变室外,幻灯改道具等,才能调动学员的参与。通过梳理结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环境,使用什么道具、讲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培训师在培训实施前做到烂熟于心,才能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灵活驾驭和胸有成竹。

三、课程实施体现合一性

一门好课的标准除了满足优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外,培训师资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实效性,因此会出现同一门课程不同人讲授效果不同的现象。真正做到“人课合一”,这就需要培训师资授课现场掌控的灵活性。“人课合一”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师资与课程形成自然和谐的关系。培训师在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寻找、摸索、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挖掘自己潜在的能量,打造符合个性特点的课程,从人在课中,课在人中到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再到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境界,人与课之间形成和谐自然的关系,更能发挥个人的优势。而培训师也只有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才能在授课时“随心所欲不逾矩”。“人课合一”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培训师的优势,展现培训师的特质和风格,同时培训实施的过程也是培训课程与培训师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对于培训受众人群无疑是一种文化盛宴,更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第2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力公司 应急培训 报表生成器 C/S分布技术数据库

湖北省电网是供电人口达到6100万人口的现代化大电网,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保证电网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湖北省电力公司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湖北省电力公司建立应急培训基地,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开办应急管理和技能培训班,培训工作量较大。为了使培训管理人员摆脱重复劳动,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高层次的决策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常规培训管理过程的调查、应急培训工作的需求分析、数据报表的研究,开发出一套应急培训管理系统[1]。

1 系统开发模型

本系统在充分考虑培训管理数据量大、更新速度快、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采用后台数据库管理模式,增强了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提高了系统可塑性、适应性、扩展性。其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培训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型

在系统开发模型的基础上,得到如图2所示的系统模块图。

图2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应急培训管理系统模块图

2 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应急培训管理系统结构分为八个模块,包括:培训班模块、学员模块、教师基本信息模块、课程信息模块、证书信息模块、考勤模块、成绩表模块、评估模块。以下详细介绍重点模块的基本信息、设计要求和功能需求。

2.1 培训班模块

培训班基本信息包括:项目类别、培训班(名称)、培训对象、起止时间、主办部门、培训人数、结业人数、培训课程、详细。如图3所示。

设计要求:项目类别、培训对象、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主办部门等内容通过菜单选择;培训班(名称)、培训人数、结业人数、培训课程等必须输入。

功能需求:根据培训班名称查询某班的基本信息、考勤、评估、课程及成绩;查询该培训班学员基本信息及相关信息。查询结果可以报表形式打印、导出。

图3 培训班模块

2.2 学员模块

学员基本信息包括:学员单位、学员姓名、学员身份证、性别、年龄、部门、岗位(职务)、学历、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相片、备注、详细。如图4所示。

设计要求:通过菜单选择学员单位、性别、学历、培训班(名称);学员姓名、学员身份证、年龄、部门、岗位(职务)、联系方式、电子邮箱、相片、备注、详细等内容必须输入;“详细”按钮的弹出窗口包括学生的个人信息、培训班(名称)、课程、成绩、证书、考勤等详细信息。以上报表可以导出,可按班级进行打印。

功能需求:进入“详细”按钮的弹出窗口后[2],可浏览学员个人信息,包括照片、培训班(名称)、课程、成绩、证书、考勤信息等。

2.3 课程模块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培训班(名称)、开课日期、课程名称、课程简介、课时数、教师姓名、授课地点、成绩。

设计要求:可通过菜单选择培训班(名称)、开课日期、课程名称、教师姓名、授课地点;必须输入的内容有课程简介和课时数。

功能需求:课程名称、教师姓名可通过菜单选择;“教师姓名”有基础数据库;通过 “成绩”按钮的弹出窗口,可浏览该班该门课程的“成绩表”,成绩表具有“统计分析”功能,对学员成绩进行分类统计。可按班导出、打印。

2.4 评估模块

评估基本信息为综合评估表,该表内包含培训项目反应评估 (一级),培训项目学习评估(二级),培训项目行为评估(三级)学员,培训项目行为评估(三级)单位,培训项目效益评估(四级)等五种培训评估表的内容。

设计要求:进入评估模块后选择项目类别和培训班(名称),显示相应的综合评估表。

功能需求:有独立的综合评估表编辑页面,且具有统计分析功能。

3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包括多个功能模块,各模块由调用相关函数及插件来完成其功能,下面对重点模块的功能做简要说明。

3.1 输入功能模块

由于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不同,针对部分输入内容,建立了可以进行维护的基础数据库,可直接在下拉菜单中选择输入,包括职称、学历、教师单位、学员单位、主办部门、项目类别、岗位(职务)、培训时间、表彰、课程名称等多个字段。

用户选定修改项目后,界面下方编辑框中显示待修改数据,修改后点击“编辑”按钮数据存入数据库。针对输入量比较大的综合评估表,设计了独立的输入窗口[4],可以在一个页面内完成输入操作,提高了系统的输入效率。

3.3 搜索功能模块

搜索指定培训班信息,包括培训班、学员、教师、课程、考勤、成绩、证书、评估等;搜索指定单位、开班情况的统计数据,以便了解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查询以某些字段为组合条件的记录数据[5];查询某名学员的基本信息。以上查询统计结果皆以全屏显示,并以报表形式打印。

3.4 打印报表功能模块

能按不同的查询结果打印相关报表,包括培训班统计表、培训班学员信息表、培训班课程表、培训班成绩表、培训班证书表、培训班考勤表、培训班评估表、学员个人信息表、教师个人信息表等。

3.5 设置模块

对基础数据库进行维护设置,例如单位名称变更、职称学历信息变化、重要数据的备份等,此功能增加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4 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报表生成器

本系统有多张报表输出,为了减少编程的工作量,使用了Grid++ Report报表工具。Grid++ Report是一款C/S与B/S集成报表工具,功能全面,适用于Delphi的开发,共享相同的开发知识与设计资源,提供独有的报表查询显示功能,让报表查询显示、打印、打印预览及数据导出等功能集成一体化实现。

4.2 C/S分布技术数据库

本系统采用C/S分布技术数据库[6]安装在专用服务器中,客户端安装在多个工作站上,客户端通过TCP/IP协议访问数据库,分布在全省不同地域和分公司的操作员都可以按各自的权限并行使用客户端,提高了系统的使用效率。

5 结语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应急培训管理系统具有实用性强,数据输入量小,操作界面完善,数据输入、编辑、删除安全,动态查询方便,报表输出规范,打印方便等特点。该系统提高了应急培训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大大减轻了应急培训的管理难度。在2012-2013年两年应急培训工作中,该软件起到了随时掌握省公司所属各应急基干分队的应急培训动态,督察各单位应急基干队员的轮训情况的作用,并对公司高层提供准确、实用的决策信息,使得公司便于合理安排人员轮训,合理使用经费,杜绝超支和浪费。

参考文献:

[1]曹惠茹.三层C/S模型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5:56~82.

[2]周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04:76~87.

[3]胡越,龙辉霞,张俊.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99~

131.

[4]杨宗志.Delphi数据库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1~181.

[5]中国国家企业网编.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5~150.

第3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1行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功能

从国外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行业在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院校考评、师资培训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指导、管理和参与教学的功能,尤其是前两个方面,更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这两个方面也是我国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尤为薄弱的方面。

为此,由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则》(2014―2020年)中提出: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发挥行业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从国外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组织设计出发,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提升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效能的策略和建议。

2国外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

从国外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其组织设计和参与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又都可以分为指导、管理和参与教学三大模式。如表1所示。

21澳大利亚:行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并有极强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管理功能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由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负责管理,ANTA下属有ANTA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职业教育的组织与执行工作,ANTA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下属国家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其下面又设有地方级两类行业咨询机构。如下图所示。

ANTA机构和决策流程资料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赴澳大利亚学习培训团报告,P24。

澳大利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政府设置的行业咨询机构,包括国家级行业咨询机构和州/领地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全国一共有23个国家级行业咨询机构,还有6个特殊行业培训组织。其中国家级行业咨询机构主要任务有判断培训需求、为培训提供咨询、帮助国家培训局进行职教调研,编写基于行业和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培训包(能力标准)。培训包主要包括认证部分和非认证部分。认证部分包括本行业应具有的职业能力标准、根据不同课程组合成的资格证书类别和针对受训者和评估考核人的资格要求。非认证部分主要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评估材料和发展材料三方面。

地方行业咨询机构则侧重于帮助地方职教院校和组织具体实施ANTA的政策。地方行业咨询组织的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院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院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

总体来看,行业的主导性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决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由政府、行业和教育界代表组成,其中一届的七名成员中就有五名来自行业,由此可见行业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主导性。下属的行业咨询机构也都是以行业来源的成员为主。

(2)制定专业和课程培训包:这主要是发挥行业的指导性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国家学历级别划分的基础上,负责开发不同级别的课程培训包,并提供参考性的学习评价方法,供高职院校选择和教学。

(3)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澳大利亚TAFE学院院级的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来自行业和企业,同时还鼓励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到学校开办讨论,同时也接收教学到企业工作两周,吸收教师成为行业协会会员,以保证教师不脱离行业发展;此外,还承担帮助学校建实训基地和接收学习实习等功能。

(4)负责教学质量评估:每年定期对职业院校进行评估,对企业雇主进行人才满意度的调查等。

(5)投资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根据立法要求,当企业有培训需求时,行业向TAFE学院拨出资金用于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由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商议。

22美国: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职业能力标准

美国在1994年颁布了《国家技能标准法案》(National Skill Standard Act),同时成立了国家技能标准推进委员会(简称NSSB)推进法案实施。NSSB成立了五个机构直接负责国家技能标准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该委员会在全国又设立了5个称为“自主联合体(Voluntary Partnership)”的产业联合组织,这5个自主联合体除了负责开发各自的技能标准外,还负有协调各有关方面在其职业领域中达成对标准的认同和理解,制订技能认证方案、实施技能认证等职责。开发的技能标准如表2所示。

辅评价标准(由其他组织负责开发,主要针对社会能力)[]关键工作评价(Work Keys)体系[]判定一个职业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运行技术和信息的能力等是否适合某一类工作或岗位,以便选择相应的职业培训

职业群(Career Clusters)体系[]是帮助高中生进入社会作准备的。由高中生在高中学习期间,修得3学分的职业课程(是Career Clusters依据其职业基准而开发的职业课程),获得Career Clusters的评价与认证后,取得职业基准认证书

职场成功技能(Workplace Success Skills)[]由Learning Re80u11ce8公司开发,针对“职场成功技能”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考评标准。如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与客户谈判能力等

职业记录(Career Transcript)[]是一个经过有关部门确定的、准确的、联网的个人电子信息库,包括简历、个人能力、技能、学历、学习成绩、进修课程、认证、证书等,在求职面试、职业咨询、自我能力评价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用于对各级组织对其员工的素质、水平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在考虑新项目开发时,判断员工队伍素质条件能否适应新任务的要求[BG)F][HT]

23德国:德国的行业协会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组织者

德国行业协会负责的工作有:提升工人职业技术能力等级方面、全权技师教育培训的相关事宜。德国的大型企业较多,双元制下学生在院校和企业学习时间比例大致为3∶7,由此可见,德国行业协会除承担指导职业外,还承担了主要的教学任务。

24其他国家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

瑞士:行业组织非常发达,很多行业组织有专门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它们是按职业群建立的,从而能够对学生开展基础性、通用性职业培训,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或增加职业选择机会的能力。

丹麦:行业协会具有制定职教与培训课程的目标、认定“培训公司”和负责考试等功能。

从组织结构设计上看,国外行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明确设置的负责机构,组织结构清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从而能够发挥所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3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参与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是由政府、各个行业、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的一个大型战略联盟体,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创新,从形式上看,资源丰富,协调灵活,加强了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的联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战略联盟固有的一些问题,如组织松散、权责不清,从长远来看,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切实负责的主体。职业教育集团本质上是一种松散而灵活的协调与沟通机制,不涉及法律性质和资源上的改变。虽然各方都指定了负责和协调人员,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权责压力,其实施全靠协调以及行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机制本身具有不稳定性。

(2)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集团中,行业与院校的地位是平齐的,在校企合作方面通常比较顺畅,但其指导和管理功能不易执行。从行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它既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设置,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规定,所以很难发挥其指导和管理功能。

(3)从内容上看,行业在职业教育集团中承担的职责是灵活、杂乱而不确定的。虽然有些地方探索出了以院校主导、以行业主导等模式,但其承担的职责各不相同,有些是校企合作方面的,有些是专业建设方面的,但都难以成为普适性的体制。

4结论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行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参与形式都亟须改善,才能适应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

综合上述,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我国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效能,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构建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但在职业教育体系本身尚未明确的前提下,通过立法要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因此,教育部门应继续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明确政府、行业和高职院校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加强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立法和激励制度建设。

(2)从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构建的角度考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置正式的行业咨询机构。明确其在指导、管理和参与教学中的职责和权限,负责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师资培训和参与教学等工作,使其有合理的权限完成其指导和管理职责。

第4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Keywords] Networked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Online Course, Design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 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 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 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 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4.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niverse.com/edu/lessonp.asp, lessonplanspage.com/,utexas.edu/world/lecture/,teachervision.com/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 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 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 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 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 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三、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便于示范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来设计网络课程,笔者用自己承担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此展示此课程的基本结构(图3)。本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主要特点是:

(1) 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这个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2) 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本系统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3) 开放式信息库结构: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4) 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网络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属初步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权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资料

第5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0 引言

我国社会改革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快,高压、特高压电网建设逐渐加强,电力、数据通信等行业也实现了良好的发展,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使电线电缆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不同性质以及规模企业的发展,电线电缆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要想抢占市场先机就应努力整合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使人才快速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1 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

做好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能够使员工积极融入到企业中。企业招聘人才的渠道逐渐增多,新员工进入到企业后由于文化、工作方式以及领导等方面的因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1],为了使新员工快速的融入企业就应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能够使员工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环境、氛围以及岗位需要,使员工的不安以及疑虑得到消除,快速投入到工作中。

对员工进行培训能够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当前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水平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开始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对员工的培训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实现自我成长。更高的职位就会有更多的责任,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2],维持企业的稳定性,促进生产效率以及水平的提升。

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能够进一步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技能,改善其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企业,促进工作绩效水平的提升。通过培训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智力资源,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调整,使企业组织更具活力。

2 电线电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现状

电线电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培训理念缺乏科学性,认为员工培训是一种未来收益的投资,如果员工接受培训后离职就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员工的培训还只是表面化的工作,企业认为员工的培训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培训观念对于员工你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不利于电线电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般电线电缆企业在进行培训前,是培训小组对各部门的需求信息进行总结汇报,然后确定培训计划,没有对培训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各部门的培训需求只是针对当前的工作任务需要决定的,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缺乏长远的眼光,培训安排不够系统,培训制度、课程不完善,使得计划与实际的效果相差甚远,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当前电线电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在培训内容上以专业技能以及企业制度为主,在提升员工思想理念、素质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还比较少,员工的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也不足,使得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竞争意识以及团队精神比较差。电线电缆企业的培训方式也比较单一、机械,缺乏趣味性。

在培训效果评估上,企业没有地员工培训前进行评价,使得培训工作无法进行前后效果的对比,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不能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培训管理小组,培训的有效性受到影响[3]。评价培训结果时,不能进行前后对比,培训体系的改进缺乏依据,不能对员工培训效果进行长效把握。

3 电线电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策略

3.1 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建设

当前电线电缆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还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办公室进行的,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设,使其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能够成为人力资源培训提供依据和保障。近些年来,电线电缆企业逐渐发展并成熟,目前要做的就是升级与转型,要求其经营水平也得到提升。因此需要使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两权分离,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责、职,实现三者的统一[4],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有良好的组织环境。

3.2 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为了使培训方案得以有效、顺利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培训氛围和环境,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需要企业的领导层对培训工作提高重视程度,配备完善的培训工具设备,建设学习型的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且领导层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环境氛围的形成,因此需要领导层做好宣传带头工作,加强财物上的支持,为员工培训应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受训者能够集中精力,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建立学习型的组织使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助于提高员工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组织员工的共同进步,有了良好的氛围环境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培训工作,强化员工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培训工作的积极作用。

3.3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制度

人力资源培训制度是保证企业培训工作顺利推进的规范与政策,完善培训制度的建设能够使培训工作的开展 有据可依,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电线电缆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使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有效落实。健全专门岗位的资格认证制度,选择专业性的人才,使人才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培训效果与

(下转第297页)

(上接第286页)

激励机制相结合,不同岗位的员工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使培训效果有效转化,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4 实现电子学习系统的建立

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才管理逐渐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学习管理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管理系统能够将电子化课程进行保存并利用,能够实现连续性的培训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培训信息作为下一次开发需求的重要依据[5]。因此电线电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学习管理系统,实现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完善管理数据库的建设,科学利用企业资源,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开发,促进培训效果的顺利实现。

3.5 全面提升培训教师的素质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培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要素,有高素质、技能,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培训工作实施的重要前提,电线电缆企业应聘用高素质水平的培训教师,通过考核和激励的方式培养教师人才,为了保证培训课程的质量,电线电缆企业应谨慎选择外部的培训教师,加强内部教师的培训,坚持以人为本,使人力资源培训教师队伍得到充实,为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第6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Abstract】The teaching time of training Curriculum 《Dining management》is short, its teaching object type diverse, so the conflict is much Prominent between the two type of educational model: discipline model & position talented person.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it need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include: follow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increase the new industry knowledge;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respect capability; optimize teaching result, improve the prestige of 《Dining management》

【Key word】Dining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随着我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指导思想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职业院校在探讨基于本土特色与优势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上形成了一定成果,其突出特点是培养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餐饮管理是酒店管理岗位的职业活动之一,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培训班都开设了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课程的培训性质决定了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短,教学对象呈现多元性的特点。随着酒店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要求的综合性日趋提高,“学科式”教学模式与培养“上岗人才”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必须改变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和更好的职业发展。

1 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改革之前,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教学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1 教材选择不恰当

1.1.1 系统性太强,面面俱到,与培训生 “速成性质”的现实不协调。

培训生《餐饮管理》教材,选用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酒店与餐饮管理专业用书。教材针对高校学生编写,内容系统性强,但是偏多偏难。现阶段的培训生逐趋小龄化,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经验学员少,他们了解的餐饮行业管理知识或经验近为零。以餐饮经营或管理“策略”为主,多概念及原理性的阐述,深奥难懂,与培训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脱节。教师很难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不能依据行业的实际需求选择内容,不能依培训生的特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1.1.2 行业前沿内容缺失。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缺乏行业中最前沿的知识,学生上岗后实用的东西太少。如目前酒店行业普遍推广餐饮信息化管理,但教材中没有相关的内容。

1.2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1.2.1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课堂中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

1.2.2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以“知识的传递”为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没得到训练,最终培养的不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而是教师知识的翻版者,这与瞬息万变的时代对人才“一专多能、多元化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需求格格不入。

2培训性课程《餐饮管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

新的培训课程体系仍然保留了《餐饮管理》课程,但是其教学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教材、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三方面入手开始改革。

2.1 教材方面的改变

2.1.1 重新裁剪教材内容

2.1.1.1 删减教材中不恰当的内容

在新的职教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内容应突破教材及传统学科的限制,简化概念及原理性的东西,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突出重点,遵行“精简、实用、必须、够用”的原则。如果没有更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暂时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但一定不能按照教材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内容来教“教材”。例如书本上50多页的餐饮业定义、起源、分类、发展等概述可简化为课程的首次认知:什么是餐饮业?什么是餐饮经营与管理?其生产管理特点是什么?餐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1.1.2 根据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餐饮管理》课主要为辅助培训班学生在掌握烹饪技能的基础上,成为行业管理人才而准备。因此,教学内容要突出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认识餐饮业运作及管理特点;食品卫生及加工安全控制;认知餐饮业组织建构;烹调区布局设计;餐厅运作与布局设计;控制与创新出品质量;提高餐厅服务质量;设计与制作菜单;原料采购、验收、库存过程控制;核算及控制成本;认知促销方法及技巧等。

综合而言,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应的两个主要管理区即厨部与餐厅部的各管理岗位而展开,满足他们在这些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需要,体现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的设计理念。

2.1.2 增加教材中缺失的行业前沿知识

通过加强管理课程的培训来增强培训生的就业竞争力。管理课程更应注意与行业前沿知识接轨,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如为适应当今社会餐饮行业普遍应用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变化,应增加 “餐饮信息化系统管理”软件的教学,用信息化的手段辅助管理 “原料采购、验收、库存”、“开单点菜、收银结算、成本利润核算”等整个餐饮服务和管理过程。

2.2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前的教学,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教知识,却很少关注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问题。教师教的具体知识和内容总是有限的,但如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终身受益。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中,老师应讲得少而精,所谓“少则清,多则惑”,更多教学时间由学生支配,教师负责监督、组织、引导,答疑等。多提问,多练习,以“问”和“练”为手段,使学生自觉或被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讲授法学生被动学习的缺陷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下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案例。

2.2.1 任务式教学法。“食品卫生及安全控制”模块,内容多而散,但难度不太,如果老师讲,学生一定不感兴趣。因此教学设计将要掌握的知识直接转化成餐饮管理岗位中要完成的工作任务:(1)以厨师长的身分为员工进行 “食品安全与卫生”和“厨房生产安全”的专题培训(要求用PPT展示,注意演讲风格和形象);(2)完成厨部各岗位的安全卫生制度的编制、打印、张帖工作。教师只需要讲授相关的知识点及结构,并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相关知识,其他的则由学生编组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获得了安全与卫生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电脑运用能力(PPT制作)、团队合作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2.2.2 启发式教学。既然餐饮管理课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经营与管理能力,而管理的直接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多要素,表明了要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如服务意识、经营与管理意识、成本意识、领导艺术、情绪调控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教授要有意识的强调学生应养成以餐饮管理者的思维或视野去关注问题;思考并留意培养作为管理者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或素质,争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如学习“出品质量的控制与创新”内容时,教师不是直接告知应怎样去创新,而是引导学生站在真正的经营业者或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对策,让同学们共商可行的具体方案,从而增加了学生强而有力的感性体验。再比如提示学生多关注细节,如:上课迟到,对应管理者如何应对员工出勤问题;学生不带胸卡应对员工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处理对策;关注实训场室(西餐厅)的设计布局是否符合餐厅规范;针对本校师生客源,思考提升实训场室(西餐厅)营业额的办法;去校外的餐饮店吃饭,考虑其出品和服务质量状况,店内装修布局风格;去酒店间习该如何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等等。

2.2.3 情境式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新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外来客观结构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建构主义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的建构。餐饮管理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策略和原则,教师应尽量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已有认知与新事物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学习功能部门化原则时,教师不先讲,而是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学校或本系的功能部门入手,引入餐饮业如何按功能划分部门,用“系主任班主任班长学生”的指挥路线类比餐饮机构管理路线,展示垂直指挥原则使学生觉得易懂。讲“厨房的布局与设计原则”时,教师以设计厨房布局结构图为载体,带动学生参与活动。活动过程如下:先简单讲厨房设计的基本原理;展示收集到的不同酒店的厨房照片,与学生一同客观分析设计的得失;指导学生评析某酒店厨部的设计结构图;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学校实训室(厨房);再要求学生就某间实训室按某种使用要求重新设计,画出新的结构设计图;最后大家一起评析自己的设计结构图。在“餐厅布局与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情境:餐厅主题音乐的鉴别与赏析(给学生播放各种音乐,让其鉴析适合哪类风格餐厅,了解餐厅环境影响因素);色彩测试(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测试,体验不同的色彩对餐饮顾客心理的影响,以引导餐厅色彩运用的方法与技巧)。这样上课,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实际。

2.3 使用教学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3.1 大拇指教育,适当的表扬学生。培训生多是年轻人,渴望被关注,渴望有表现的机会,渴望被肯定,大拇指教育,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有活力。只要引导得当,课堂目标与任务明确,学生便纷纷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肯定,例如肯定学生具备管理者的潜质,口头的表扬“你们真行”!这有助于保持学生比较高的注意力。

2.3.2 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的信心。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地上好第一次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信赖你、喜欢这门课的风格很重要。第一次课有两个远重要于某些具体知识的重要目标。其一,让学生觉得任课老师有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教学能力,其二,要让他们觉得这门课学了有用、有趣,二者缺一不可。第一次课的所有课堂设置都应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如此才能最快开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扇“心门”,为以后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养料作最好的准备。具体到《餐饮管理》的第一堂课,一是多举已往学生的成功实例(就业于管理工作岗位),暗示学生将来也可能成为行业中的管理者,道出其可比性,顺势提出成功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二是分析行业现状,餐饮行业就业门槛低,整体素养不高,个人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大的优势,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好管理课,发挥优势,降低劣势(技能与师傅们的暂时差距),为成为管理之才而准备。三是略展示老师本人丰富的行业经验,树立教师的指导者形象。四是介绍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让学生心中有数。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怎样学?学了能干什么”等问题。

第7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教师培训 平衡矩阵结构 弱矩阵结构 项目群管理模式

随着国培计划的推进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文件的出台,各地中小学教师培训迅猛发展,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大型化、群体化特点,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项目群管理,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高效完成,已成为众多培训院校在项目管理上的新课题。

一、矩阵管理的概念与类别

矩阵管理是集职能管理与项目管理于一体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纵向是职能领导系统,横向是为完成某项任务组成的项目系统。纵向管理着重强调资源更新、专业人员培养、后勤保障服务;横向管理以项目为抓手,使人员密切合作,按进度要求完成计划。采用矩阵管理模式,不同部门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得到了强化,克服了传统管理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为内容多样化的活动和较大规模的具体工作项目提供了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在矩阵管理中,根据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主管对项目的责权划分的不同,一般把矩阵结构分为弱矩阵、平衡矩阵、重矩阵三种类别(见表1)。

二、现有项目群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现阶段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上多采用基于平衡矩阵结构的培训项目群管理模式。其基本管理架构如下: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纵向的职能部门管理和横向的培训项目管理统一在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避免了各部门各自为政,保证能凝神聚力做好培训。培训项目负责人对培训项目有较大的决策权,可以根据培训对象需要设计、申报培训,保证了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根据培训主题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与培训模式开展培训,也保证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职能部门管理直接深入每个培训项目,为项目提供教学、后勤、人事等服务,教学、服务资源统筹使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在培训实践中,这种管理模式不仅确保了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更有效地提升了培训质量,规避了培训风险。然而随着培训项目的增多,培训类型的变化,培训规模的壮大,原有的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不足。

一是随着培训项目的增多,纵向与横向管理线条交叉节点增多,管理成本呈线性增长。纵向的职能部门管理由于直接面对项目,受限于具体条件,只能根据项目运行流程而进行项目申报、方案评审、绩效考评等环节的节点管理,或被动地为培训服务。无论项目的层次、规模,接受的管理、享受到的资源基本相同,高难度项目不能获得倾斜,不利于培训创新。

二是项目负责人不仅负责项目的设计与运行,还负责项目团队的组建和项目经费的审批使用,一方面容易造成人员工作分配不均和经费使用不当,另一方面权力的集中不仅给项目负责人带来管理压力,也给职能部门管理带来压力。

三是各项目各自为政,资源不能统筹使用,容易造成浪费与重复。项目间联系弱化,沟通成本增加,不利于培训经验的积累和培训文化的建设。

四是矩阵管理的责、权、利结构设计和管理流程的复杂化。特别是项目人员同时加入数个项目中,有多个身份时,一方面容易造成本职、兼职工作不分,利益驱动或凭感情做事等后果,另一方面多头领导也会形成管理真空化,给项目人员的工作考评带来困难。

目前,多岗位、多层次、多类别的多个培训项目同时执行已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构建一种新的培训项目群管理模式来适应日趋扩大的教师培训已迫在眉睫。

三、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的构建

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是弱矩阵式组织方式在教师项目上的延伸应用,即在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首先将各培训项目按学科归到教学院系,教学院系为各类型培训项目设计培训课程与培训模式,调配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然后由职能部门和各教学院系形成弱矩阵结构。各教学院系并根据培训进展和培训设计随时调整管理,职能部门对教学院系提供决策意见和专业支持。

之所以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基于教师培训项目的独特之处和具体操作困难:首先教师培训项目具有一定的复制性。教师培训项目面对的培训对象是教师,教师专业方面的共性决定了在某个特定阶段,其培训目标、内容、模式和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教师队伍人数众多,某一个项目难以一次性覆盖全员,上一次的项目成果(目标、方案、课程、模式、方式等)可以直接为下一次培训所采用,或者改进和优化。第二,项目组织受体制结构制约。项目组织是一种临时性的柔性组织,它应培训项目而生,随培训结束而解体。在行政科层体制下,它没有固定的责任和权力范围,也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的高师院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科层制管理体制,使得项目这种“柔性组织”难以达到最佳的执行状态。项目组织的奖惩激励机制很难得到落实,不仅会影响到项目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到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第三,多维协调、多方协作难度大。由于培训对象来自学校,其管理主体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和机构必须协调好政校关系。而培训机构内各部门间的协作也同样存在问题,这导致项目组织如果不是院校和机构的负责人担任负责人,在多方协作上就可能难有进展或效果较差。第四,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权力难以有效行使。参与项目的管理人员都是各部门抽调的兼职人员,在项目之外同时担负着本职工作,不可能全身心参与培训项目,且项目绩效只是其岗位绩效的一部分,这导致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权力难以有效行使,而项目负责人管理权力的削弱,必然会影响到其对项目的管理效能和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影响培训质量。第五,项目培训效果考评的综合性和延时性。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反应评估和学习评估可以通过作业评定、纸笔考试、专业对话和行为观察等方法随培训进行;而行为评价和成果评估,即考评培训是否改善了教师的实践行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则需要在项目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实施实践性考评,方能比较准确,一般培训项目很难操作。

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的基本管理框架如下(见图1):

图1 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的基本管理框架

相较于原有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的变化集中在以下三点:首先是项目负责人角色的转变,项目负责人由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变为项目顾问,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项目设计(包括培训主题、目标、模式、课程、产出等)、质量监控与督导、经验总结与提炼。其次是扩展培训办公室职能,做好培训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最后教学院系要兼具职能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也是最核心的。

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的实践按照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五个阶段(见表2)。

表2 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

基于弱矩阵结构的项目群管理模式既可充分利用资源,从学院整体角度协调师资、管理、后勤等资源,保证培训规模;又可达到专业细分、工作分担和责任细化的目的,利于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模块化。与其他矩阵结构管理模式相比,这一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培训项目归入教学院系/系/部等教学实施部门统筹管理,项目群组织的稳定性得到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职能、岗位相对固定,避免了各项目在管理上各自为战的局面,项目形成集约化管理,有助于项目规模的进一步扩展,此外这也使得矩阵规模不会随着项目增多而膨胀,有效控制了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本。

第二,有效规避管理风险。项目负责人的团队组织权和经费审批权移交教学院系等教学实施部门统筹管理,由个人决策改为行政机构集体商议,降低了管理风险,规避了管理漏洞。

第三,有效开展工作评价。项目管理、教学工作变为教学实施部门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对项目工作的评价成为工作人员岗位成绩的重要考核点,避免了多头领导造成的管理真空。

第四,有利于项目的创新、开拓。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职能由项目决策者转为项目顾问,负责项目的专业问题,有利于项目问题的梳理与经验、特色的提炼。培训办牵头,教学院系为主体基于项目进行调研和追踪,突破了项目的时间、经费限制,为新的项目产生创设条件。

大量实践证明,从弱矩阵结构到平衡矩阵结构再到强矩阵结构,绩效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比较复杂和跨部门协作量很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面向市场的企业往往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选择弱矩阵模式,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变为平衡矩阵模式,甚至是强矩阵模式,以求最大化的加强公司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达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然而管理模式不存在优劣之分,只在于适合与否。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院校和机构不仅缺乏矩阵管理的专业人才,而且其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行政架构也迫使教师培训项目不能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实施专业性管理,加之教师培训项目的模式化、重复化,所以在对培训项目进行开拓性的实践后,转向管理成本更低的基于弱矩阵结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群管理模式也就成为必然。

――――――――

参考文献

[1] 贾宗林.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和改革.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3).

[2] 吴红艳.矩阵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价值工程,2009(2).

[3] 李健.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 赵学军.出版社按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结构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9(1).

[5] 赵喜平.弱矩阵管理模式在特大型项目组实施中的应用.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3(2).

[6] 袁俊.矩阵管理的优势与挑战.企业标准化,2007(1).

[7] 刘国华.项目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机制.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第8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一、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课程及课程开发方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组织国内众多高职教育专家,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出的一套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此课程模式是一个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模式,它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五个步骤。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为了用先进的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的结果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开发从根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4)现行实施方案的课程没有采用学分制管理。(5)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6)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模式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才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三、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进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设置论证。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的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准确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主要目标是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以及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基本方法是职业能力通过行动领域的专业任务来完成,专业任务则转化成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每一单项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课程又以学习链路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这主要是在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单项职业能力和职业延展能力分析的结果合成,形成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这一结构框架体现出了横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以及纵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要求既要有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层次阶段,也要有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的明确区分。

4.单元课程设计。这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程设计。

5.培养方案设计。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重点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职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机加工段长。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员、机电设备的操作、机加工工艺员、企业管理。(4)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5)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6)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7)主要课程介绍。

四、结论

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首先,在开办专业之初,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案设计;聘请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在进行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制定时,始终体现出就业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和机加工段长,这是在大量职业调查、市场分析和生源市场调查后确定下来的,这一定位比较明确、准确。

2.课程模式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了“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了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少量通识课程以外,大多数课程采用了更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以及“培养中心”课程范型。特别是以掌握专门技术和培养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和综合,以及依据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要求,对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机加工段长培训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训一体化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

5.培养方案中纳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第9篇:培训课程结构设计范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最成熟,其成功归因于不断探索与院校发展目标相一致、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目前美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遵循两条轨迹:一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主要采用聚焦模式。“聚焦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指的是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管理学院)负责,学生严格限定在商学院(管理学院)。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经过严格筛选,课程内容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其典型代表是哈佛大学。二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主要采用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全校性创业教育指向商学院(管理学院)之外的学生,又可以分为“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两种。磁石模式创业教育由隶属商学院(管理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管理,资源和师资由商学院(管理学院)提供,所有创业教育课程在一个学院里进行。辐射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创业教育委员会,由全体参与学院共同管理,其资源与师资也由各个参与学院分别负责。百森商学院、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是这类模式的主要代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同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开展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进行的实践活动。开发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清华大学。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和综合素质,这种模式是我国创业教育实施的最早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即通过开设名目各异,围绕创业教育的各种课程来实施创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构建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就是通过该模式进行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好成绩。第三种模式是以增长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该模式有两个要点,一是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二是让学生进行商业化实战。方法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和为学生设立创业基金,学生提交创业构想,经过评审通过即可获得基金资助,从而将自己的商业计划进行商业运作。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模式,也是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自主探索的创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有益的经验得到推广,目前全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大都综合了以上三种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CMTA模式的内容与作用

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与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一致的教育。高校与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教育的互动过程中,都会涉及课程、比赛、培训和行动这四个主要的内容。而不同学校由于管理机制不同、教育资源差异,必然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推动的教育改革,高校必须完成创业教育定的“规定动作”。如何真正落实创业教育的各项任务,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使创业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应探索一种符合自身情况的创业教育机制。基于CMTA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运行模式包含以下四个核心内容。

(一)课程(Course)

大学生从课程中获取知识,课程是教育核心,推广创业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2012年8月,中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将《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纳入高等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框架内,并详细规定了课时数和学分,这无疑强调了课程教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创业教育综合性极强,体现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跨学科构建适应创业活动开展的各类学科课程群。“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无论课程体系如何设计,其目的和作用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通识型课程对创业意识和创业观念进行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二是通过提升型课程对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进行培养,构筑大学生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的基本素质;三是通过专业型课程进行创业技能和核心能力打造,指导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方法,提高创业的核心技能。近年来,随着创业教育理念发展,国内更多的高校认识到创业不仅是一种基础知识,而且是一种通用技能。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选择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各高校在设置创业课程时还应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不同学校争取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课程。

(二)比赛(MATCH)

比赛也可理解为创业教育活动。中国的创业教育始于创业计划大赛而非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这是中国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也是与其它国家的不同之处。创业计划竞赛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重要方式,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该项活动对于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9年,、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将竞赛推向全国,冠名为“挑战杯”,由清华大学承办,全国162所高校参加了首届竞赛。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参加的大学逐年增加。除了国家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外,目前国内的创业计划竞赛还有各省(市)级创业计划竞赛,各高校创业计划竞赛,有的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和企业也组织了相关的创业计划竞赛。近几年,创业计划竞赛是风靡全国高校的热门赛事。除了创业计划大赛之外,各高校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奖赛、机械创新设计大奖赛和电子创新设计大奖赛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通过创业比赛或活动的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切实体现“干中学”的理念,让学生运用创业知识,在创业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提高自我的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及创造力;二是在比赛和活动中,能够与社会人士及企业家建立良好关系;三是能够在校园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在校期间为创业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培训(Training)

经过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赛事和活动的演练,筛选出部分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和相对成形的项目,并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专题培训就成为促成创业行动的重要环节。创业培训较之普适性的创业课程更加专业和具体,既可以针对创业者素质能力提升开展培训,又需要对创业项目的进一步成形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专题课程进行,也可以结合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进行。目前高校除了本校开展的各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外,还引入了相对成熟的国际创业培训项目KAB和SY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AB(KnowAboutBusiness)是全国青联、国际劳工组织负责实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于创业的正确认识,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项目在进行课程培训的同时,还成立KAB俱乐部,并把创业俱乐部按照项目有关规定开展的活动纳入“KAB创业教育拓展计划”项目框架内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创业启动资金。SYB(StartYourBusiness)是一套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推行的行之有效的创业培训体系。国际劳工组织为促进就业,支持发展中国家微小企业的发展,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就业的双倍效应,专门在中国成立了项目推广办公室。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等单位对此项目的发展作了大量的计划和发展部署。SYB培训注重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并为加入该项目培训的创业者提供专家专项指导、优惠政策咨询、办理小额贷款等后续服务支持,扶持创业者尽快创业成功。通过培训,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能够使创业项目得到更加充分地论证和完善,并为真实创业行动打下基础。

(四)行动(Action)

行动也就是真正的创业实践行动。在行动环节,主要是实现创业项目的转化,成立创业实体。这一阶段是实际开展创业活动的阶段,大学生根据前期的设计创办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在行动阶段大学生需要解决企业开办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逐步成长为在市场竞争中独立经营、自谋发展的企业。目前高校都采用创办创业园、孵化基地等方式,协助大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业务。大学生在创业行动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展的停顿甚至失败,另一种是企业运行走上正轨,开始企业化运转,呈现发展的状态。无论何种结果的创业,都能给大学生带来收获和影响。面对失败,创业大学生能够总结教训,了解自己的不足,可利用在校时间继续完善提升。即使不再创业,这些收获对于他们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成功,创业大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进创业自信心。通过进一步的行动指导,能够帮助他们分析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技术阻碍、资金困境、管理缺陷等,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加快业务开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CMTA模式的运行机制

为保障基于CMTA模式的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厘清其运行机制。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其价值意义更在于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创业的现实表现是创立或成立一个企业,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将一个创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创业项目,并继而将创业项目发展为一个经济实体。因此以项目引领的方式来整合相关工作,既符合创业项目的成长过程,又能将学校相关工作和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将使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和实效。

(一)项目意向阶段

在项目意向阶段,学生主要通过课程学习的方式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创业项目雏形,把一些创意想法转变为可视化的创业项目。这些创意想法可能来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或其他生活体验,但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创业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创业项目。学校在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加强和丰富创业类的课程教学。除了完成规定的如《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外,还应积极构建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需要有创业的意识、冲动和激情,这样的品质只在少数人身上自然外露,在多数人身上是内隐的,因此需要有发掘过程,该阶段是创业意识的启蒙。重点是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意识和创业冲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在他们心中燃烧创业的激情。

(二)项目论证阶段

在项目论证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公司、营销大赛等相关比赛或活动,对创业项目进行初步论证。该阶段的比赛和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虚拟实践。“对于虚拟实践,在方案设计时应考虑两个目的:一是弥补实战的不足,让更多学生体验创业实战的感觉,即实战虚拟。二是通过虚拟实践让参与实践的人体会创业者对于就业者的选择,即位置虚拟。”通过赛事活动不但可以进一步推演论证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也能够使创业团队得到锻炼,从而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三)项目优化阶段

在项目优化阶段,经过比赛筛选的创业项目得到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为了给实际的创业行动做好准备,对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该阶段的培训应以实战为前提,通过对商业模式、资金资源、市场营销、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得创业项目进一步优化,增强项目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项目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