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第1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事项模式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均在不断的变化,企业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对经营活动进行调整,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风险之中,许多风险比如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质量风险等,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一种风险,其发生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资不抵债、资金断流、投资损失、汇兑损失等严重状况,这种风险叫做财务风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财务活动,需要采取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工具、技术手段去辨别、分析企业当前经营事项存在的财务风险,要确定财务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处置风险的次序、办法和资源投入,进而研究预防该类财务风险的模式及优化提升方案。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筹资活动风险管理在筹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无法还本付息、财务成本过高等风险。2.投资活动风险管理在投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将资金投放到项目中,存在投资损失、回报率低于预期、实际投资超预算等风险。3.经营活动风险管理除上述风险外,企业经营活动也会造成财务风险,包括各项资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项损失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税收管理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等。

(三)制造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1.是企业价值链实现的重要保障制造企业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整个经营环节,最终实现价值链的闭合。这一过程企业始终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市场业绩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工成本剧增等因素已成为当今制造企业不得不每天面临的难题,这些难题如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其引发的财务风险给企业经营造成沉重负担。企业在产品研发立项、市场营销计划确立、新材料应用等诸多决策中,需要通过对价值链活动中财务事项问题挖掘,对决策事项进行全面的盈利风险分析,提出财务活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支持,将会对企业价值链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2.现金流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短期内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能没有现金”、“现金为王”,这些警语讲得就是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现金流就像是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一样,从原料采购、人工成本、营销费用,到借贷投资等各环节,任何一处出现现金流断裂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其他的财务活动完全无法运行。因此,企业应全面分析其各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状况,对相应的环节发生现金流问题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自身偿债指标的控制标准,并建立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资金账户、往来控制等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而避免现金流风险管理失控。3.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当前一些企业对重要资产疏于管理,存货跌价损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基建项目中途下马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屡屡发生。一方面是管理者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对资产有效管理的方法,造成资产管理力度旱涝不均。强化资产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企业全资产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资产的财务风险事项分级管理及风险评估工具,避免人为主观经验性判断失误,从而实现资产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对财务风险的辨识方面不够系统和精细化企业的财务风险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很多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要么是根据经验判断而选择一些自身熟悉或者曾经发生的财务风险作为监控对象;要么是一次性下大力气梳理财务风险后束之高阁,多年不进行财务风险事项的更新。缺乏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梳理、辨识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在财务风险的衡量尺度方面缺乏工具对于实际已经出现风险隐患的财务管理环节无法进行有效测量,只能进行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又无法进行量化和定性,无法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财务风险处理的科学方案,因此造成大量的潜在或者即将爆发的财务风险,均没有实施有效地财务风险管理。缺乏一套对存在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在财务风险的对比评价方面欠缺适合的参考指标企业所在行业、本身规模等情况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企业缺乏对于竞争对手或者与自身相似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的了解,更不了解标杆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对于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非常重要的财务风险指标,缺乏进行对比分析的参考数据,无法对自身财务风险指标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地对比评价。

(四)缺少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更多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财务风险显性的暴露出来,甚至造成了财物损失,企业才可能发现并去研究处理。这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财务风险管理就像是救火队,不停地在到处灭火。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能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同步监控。

(五)财务风险损失处置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出现同样的财务风险损失连续出现。虽然企业也加大了处罚力度,但收效不明显,同样的经验教训换个资产换个责任人,损失仍然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损失处置流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的培训学习没有形成全员意识,甚至出现造成损失只处罚低层级员工,责任追究效应向上递减的错误趋势。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财务风险分级事项管理模式全面分析并建立企业财务活动的各级事项,从一级事项最多到四级事项,每一级事项要遵循“完全穷尽、项目独立”的分类原则。事项比如经营活动风险管理、会计核算、报表管理、年度决算报告、季度财务报表、月度纳税报告等,然后就末级事项逐个分析其关键风险点(风险隐患所在),比如年度决算报告的关键风险点是因违反会计准则及制度造成审计未出具无保留意见等。对应的制度流程是财务合规性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内审部门,改进建议年度决算报告后企业开展内部财务合规性评价,尽可能杜绝重大会计合规性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的应用使用风险矩阵工具,按照发生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大小两个维度,对按照财务风险事项管理模式辨识出来的风险点进行风险强度评估,将发生的可能性划定为低、中、高;将损失大小划定为小、中、大;这样横纵坐标将(低,低)(低,中)定位为风险绿区;横纵坐标将(中,中)(高,小)定位为风险黄区;横纵坐标将(高,大)(中,大)定位为风险红区。对于风险绿区不做风险处置;对于风险黄区密切关注、制定风险预案;对于风险红区应立刻制定方案并责令责任部门限期解决。

(三)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设结合企业行业特点、自身经营特征,对标行业平均水平,依据财务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三方面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比如企业所在的食品行业,食品的包装材料周转天数的行业平均水平为7天,而如果一个食品企业包装材料周转天数达到了20天,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那该企业在运营指标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通过建立指标对比来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还要结合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进行发生可能性、损失大小进行风险强度评估。

(四)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应用风险事项辨识、风险发生强度评估、风险指标对比构成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规范,但因为财务风险事项与财务活动是相生相伴的,这就决定了如果无法实时监测财务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那么财务风险管理是无法发挥其监控作用的。而要实现实时监控财务活动,需要将财务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信息化建模。将财务活动的关键信息从ERP、WMS、SRM等经营活动信息系统中抓取,之后与财务风险管理模块初始化的指标、等级、事项分类进行对接及比对,从而实现财务风险数据的产生。对于财务风险数据要设置预警控制,设置预警周期控制,发生趋势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的应用,目的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判,避免发生财物损失。从实际应用看,预警控制使用好的企业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损失。

(五)建立财务风险损失问责机制建立以“定标准、找差距、抓落实、严问责”为导向的财务风险损失问责机制,将责任人的权责进一步明确,将标准和要求量化参考,将奖惩措施摆在台面上,将促使各责任人全面、认真、合法地履行职责,主动作为,积极化解财务风险。通过建章立制,将财务风险损失的请示报告、应急处置、调查问责、奖励惩罚的管理事项进行制度化,并对制度进行全员的宣贯,对发生的财务风险损失进行严肃的制度应用,问责对象要明确到管理者及直接责任人,要加大管理性责任的处罚力度,真正让管理向财务风险管理倾斜。

第2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字】外贸企业 外汇 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外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就是指外贸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汇率发生变化,使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不确定,进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自2005年7月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一系列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此次汇改,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入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显著扩大。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外贸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因此,研究外贸企业如何在汇率市场化的条件下管理汇率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外贸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缺乏一个规范、完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与之相配套。2005年汇改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这些制度为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市场的稳定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金融市场刚刚起步,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单一、金融服务业服务意识淡薄、金融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都极大挫伤了国内外贸企业利用金融市场管理汇率风险的热情。

(二)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外贸企业长期处在国家的“避风港”,面对“突如其来”的汇率风险环境,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主要表现在:

1.汇率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观念较为淡薄,对汇率工具不够了解,限制了其对避险产品的运用。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往往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动避险意识。近日,央行上海总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上海市外向型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其目的就在于鼓励企业以汇改为契机,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同时,保持产品价格优势,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引导企业通过自身风险管理消除汇率波动的影响,指导企业利用各项外汇政策和外部市场工具管理汇率风险。

2.外汇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计量市场风险的方式很多,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但我国的外贸企业刚刚起步,有些外贸企业甚至还不能计量本单位承担的外汇敞口风险。即使能够计算出外汇风险敞口,也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而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在运用外汇风险管理的方面,更多的依靠资产负债表表内管理的方法,未能灵活使用货币衍生工具来对冲或减少外贸企业存在的货币风险。

3.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我国风险管理的教育起步较晚,专业人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末行业分类全市从业人员》报告,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为19.57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885.51万人的2.2%;而同期香港金融业从业人员达16.77万人,占总从业人数255.91万人的6.6%;美国2000年度和2005年度金融业从业人员分别占总从业人数的11.4%和11%。如参照这两个城市的比例,上海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应在60万到100万之间,这意味着上海金融人才与世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与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上海虽然拥有熟知本地市场操作的专业人才,但缺乏与国际银行的合作经验,因此,他们会比较倾向于按照本地的习惯操作,而忽视时间性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4.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风险管理战略就是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而国内外贸企业由于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足,以及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等原因,尽管近年来也建立了一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离现代化的风险管理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大力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及时和安全地传递给决策层,并根据需要对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改进和更新。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汇改后,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一下子把以进出口为主营业务的外贸企业推到了汇率风险的最前沿。如何规避汇率风险、保证既得利益的实现成为进出口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组合运用各种避险策略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一)树立必要的风险意识

对于汇率风险,我国外贸企业首先应该从观念上给予重视,即确立企业积极管理汇率风险的管理哲学。一方面,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增加未来预期现金流,降低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稳定企业的经营收入或支出,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关键是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和引进国外和成熟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自己的风险监控体系,对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意识的培训,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化解汇率变化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二)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1.改变经营运作和结算的方式。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单边上扬趋势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内销比重是规避汇率风险最直接的办法。对于进出口频繁的外贸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配比(Matching)的方式来实现货币风险管理。配比,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保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币种、金额和收付时间上完全相同,从而抵消汇率变动影响的方法。在结算币种的计价选择方面,原则上使用“收硬付软”,即在出口贸易中力争硬币计价结算,在进口贸易中力争软币计价结算。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来防范汇率风险。比如,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出口商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跟单托收结算,少使用赊销结算,争取尽早收汇;进口商应尽量多使用远期信用证或延期付款信用证、D/A跟单托收、赊购结算,争取推迟付汇。

2.灵活运用外汇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有利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方便企业筹资。当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交易等等。从国外的经验看,外汇衍生产品是企业最主要的避险工具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情况调查”,在我国,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是使用贸易融资之外,企业使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衍生产品是汇率风险管理的工具,但由于其具有杠杆作用,所以也是把“双刃剑”,其本身固有的风险性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复杂性似乎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应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以既定的制度和应急措施来防范意外冲击,从而有效地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

(三)进行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从事相关设计、估值、交易、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中国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还非常匮乏。虽然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办了诸如金融工程、世界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但与国外金融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加强本土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交流与合作。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类单位和外贸类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引进和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管理系统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以适合企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一套具有很好的可操作的方法,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执行工作的依据;其次,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其任务,并在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赋予相当的权力,以保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价值;最后,借助必须的工作流系统,监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状态、过程和最终结果,以体现计算安全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从各部门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测定企业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把监控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企业的决策层以及相关部门,最大可能地调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力量来防范企业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查尔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闫屹 杨丽/主编,《国际金融(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5月

第3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收账款 潜在风险 风险防范与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一项短期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潜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成本上升

1.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常常通过赊销产品或提供劳务以获取更多的商业渠道、扩大销售份额。当应收款项居高不下、企业可动用的流动资金不足应付日常经营活动所需时,必然需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此问题。然而,沉重的利息只会徒增企业财务费用,且随着应收账款账龄的增长,其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从而使资金成本上升,坏账风险增加。

2.交易一方存在恶意拖欠账款,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工作难度加大,由此增加的交通费、话费、业务招待费无法转嫁,也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

(二)对信用条件的确认不合理

为促进销售、加速收款,企业常常对客户提供一定的信用条件,这必须付出一定成本。在确定给客户的信用条件时,应遵循为客户提供信用条件后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其信用成本的原则。如果信用期过长、盲目实行现金折扣,或折扣率确定不合理,都只会增加企业的信用成本,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1.对债权资金清理、催收不力,带来资金损失。及时催收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财会部门应及时核算,正确反映应收账款情况,并管理好应收账款。然而,在财务工作中尚存在对债权资金未能及时清理、核对、催收,有些款项的业务内容不详,使本可以收回的款项成为呆账;将已发生的资金损失长期挂在应收账款科目内,造成虚盈实亏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掩盖了企业经营中的潜亏损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

2.缺少专职机构或人员从事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完整有效的客户档案;缺少专业的资信评级、资信限额和资信控制;没有对坏账风险进行事前、事中的防范与控制。

3.存在经营者短期行为。许多企业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部分经营者一味追求高收入、高利润,盲目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营造出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的假象,不考虑款项的可收回性,造成应收账款大幅上升,加大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一)事前控制

1.做好客户资信调查及评价工作。企业在确定给赊销单位的信用条件及信用额度前,必须对赊销商进行了解并做出评估,给出合适的信用标准,从而有效控制应收账款。信用分析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定性可以采用5C分析法,即对企业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抵押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条件(Condition)五方面入手。

道德品质是指客户有无按期偿还贷款的诚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但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时也要受到基本商业道德的约束。交易双方能否遵守信义,是否诚心诚意地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诺是非常重要的,故客户的商业道德水平和遵守商业信用的诚意是进行信用分析非常重要的因素。

还款能力是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其在以往经营活动中的支付行为和现有资产状况的分析来得到。

资本实力是指由企业的财务比率所反映的企业资产构成状况,其中有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抵押担保是指客户为其应付账款提供的资产担保抵押的强弱,一旦收不回货款,可以用抵押品抵补。

经营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进行信用分析后应建立信用档案。一般分为优、合格、差3个等级。企业规模大,在以往业务往来中信誉较好的企业可评为优;资产状况一般,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有一定资产作抵押,在以往的业务中,经催缴后能够结清货款的客户可以评为合格;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不佳、财务制度混乱、没有资产抵押、以往没有业务往来或有业务往来但信誉不佳的客户可以评为差。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是降低应收账款风险的根本保障。企业制定信用政策应包含3方面的内容:

(1)确定合适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如果信用标准过严,虽然可以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降低,但却不利于企业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过松,虽然有利于企业销售,但又会增加企业风险。可见,企业信用标准的确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与风险。在制定信用标准的过程中,应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最优平衡点。

(2)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适当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但信用期过长也会造成应收账款占用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加大坏账风险。为促使客户早日付款,企业在信用期限的同时可以附加现金折扣的条件,如客户能在规定的折扣期限内付款,就能享受相应的折扣优惠。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实际上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额。确定恰当的信用额度能有效防止由于过度赊销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应对信用额度进行必要调整。

3.建立赊销审批制度。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控制交易量,并根据授权有限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分别规定各级人员可批准的赊销限额,限额以上须报经上级领导审批,若客户信用额度发生变动,必须办理报批和备案手续。这种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将赊销业务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同时企业应对信用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分析,确保信用限额安全、合理,使信用额度经常保持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

4.完善内部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实位。应收账款管理不应只是财务人员、销售人员、或清欠人员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销售、财务、发货、清欠等部门和人员要做到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认真负责、责任到人、奖惩合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缩短应收账款收账期,减少呆账。

5.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制度。无论企业采取何种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商业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坏账损失。为分解坏账损失风险,企业应从稳健性原则出发,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将对损益造成的影响,按期提取坏账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处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放弃了对应收账款的追索权,企业应继续关注欠款单位情况,尽量收回账款。

(二)事中控制

1.加强合同规范化和评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企业销售要授权相关人员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因此为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进行合同规范化管理,建立评审制度。一方面,签订的合同应规范,符合合同法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认真评审,并决定是否接受订单,以此使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化、精细化。另外,销售部门还要将合同影印几份,经有关部门或人员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分别交与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利于其对销售合同的执行起到监督和预警作用。

2.对赊销行为的过程控制。企业必须健全对赊销行为的监控机制。在赊销行为发生以前,必须确定该业务已完全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与客户之间的相关书面协议已经签订完备;

(2)历史上,客户无不良信用记录,或虽发生过不良信用行为但情节轻微,并且已经通过协调沟通,问题得到解决;

(3)赊销过程涉及的相关书面凭据符合要求;

(4)本次赊销后,累计欠款额不超过信用限额。

3.选择有利的结算方式。企业尽可能地采用对自身有利的结算方式和先进的结算手段(如网上银行、电汇),加速资金回笼、缩短资金在途时间。企业也可在合同中约定购买方带款提货,以确保货款及时回笼。

(三)事后控制

1.跟进了解客户经营情况。赊销业务发生后,企业不可以坐等账期结束时收款,而有必要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跟踪。必须密切了解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对客户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进行持续、深入地调查,分析客户的现金持有量与调剂能力能否满足偿还债务要求。尤其是要将那些挂账金额较大、信用品质较差的欠款客户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一旦发现客户出现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则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下面以笔者所在集团下属子公司为例,说明事后对客户的跟进了解的重要性。

笔者所在集团下属某子公司于2008年9月与上海中轻石油钢管有限公司签订螺旋焊管购销协议,虽然事前对该公司进行过信用调查,但由于没有对该客户进行事后的跟踪了解,以至于当该客户发生资金周转问题,并陷入债务纠纷时,我下属子公司并不知晓。当我方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供货义务后,经多次催款,上海中轻石油钢管有限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构成严重违约,此时我下属子公司方才了解对方已陷入财务危机。我方由此产生货款及利息损失共计209万元。不久,我子公司又与上海平权贸易公司签订进口塑料粒子合同,基于同样原因,对此客户仍没有进行事后跟进了解,导致应收货款1 207万元无法收回。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内控措施严重缺失,导致连续发生两笔应收账款共计1 416万元无法收回,占该公司资产总额的43%。上述事项对我子公司的正常和可持续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2.建立应收账款台账。应收账款台账应该按每项合同或者客户进行设立,具体包括以下信息:客户名称、客户企业性质、主营业务范围、注册资本、合同编号、合同金额、合同结算方式、合同付款条件、保修期限及保修金额、已付款情况等。

3.履行对账手续。及时、完善的对账工作必不可少,这不仅可以消除购销双方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误差,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今后可能发生的应收账款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4.应收账款信息的内部通报。企业要建立一个信息统计反馈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销售变动情况、应收账款变动情况等重要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通报,以及时把握应收账款动态,纠正错误苗头,避免管理漏洞。

5.实行货款回笼业绩考核,明确清收责任。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没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是无效的考核。企业应当按照“谁销售,谁收款”的原则将货款回笼分解到每个销售人员身上,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每月根据货款回笼计划的完成情况对销售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励和惩罚。

三、制定有效的收账政策

对于已经过期的应收账款,应区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收账政策:

(一)对于过期较短的客户,不予过多地打扰,以免将来失去这一市场。

(二)对于过期稍长的客户,可以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款。

(三)对于过期较长的客户,频繁地信件催款并电话催询。

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困难,经过努力可以东山再起,企业可以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是对应收债权进行调整:接受欠款客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客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启动亏损企业,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

(四)对过期很久的客户,如客户已达破产界限,应及时向法院,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在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时,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等。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骤增,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管理,落实催收责任,加强货款回收,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将坏账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明华.企业竞争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4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财务管理 风险防范

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近二十年的探索发展中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杠杆普遍偏大,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当前,不少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以致房地产企业承受着极大财务风险隐患。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回收期长与变现能力差等特点,在发展中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如何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隐患是当前房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和考核

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可减少企业的损失。预算可以定量地说明怎样基于计划作业和短期目标向每个下属部门分配财务资源,同时使用预算能够帮助预见潜在的问题并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协调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滚动预算,不断进行实际与预算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制定和采取调整经济活动的措施,可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揭示和预先的防范。全面预算能够细化公司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有利于战略规划与年度经营计划的监控执行。同时可以加强对费用支出的控制,有效降低公司的营运成本。全面预算体系可以预测存在的资金风险,通过预先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化解财务风险。可以为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的成本节约提供较为精确的估计。

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在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开发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应以项目预算和资金预算为基础,对企业资金的取得与投放、收入与支出、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作出具体安排。在项目预算方面,企业财务部门要对项目建设的前期进行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费用、工程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经营收入、借款计划等内容进行的整体预算,认真执行财务预算,以提高项目开发投资决策时的准确性,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源泉,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好不起来,在资金预算方面,企业财务部门应按照企业的整体运作情况,对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进行规划,构建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在资金支付手段和时间上,按资金急需程度灵活安排,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把筹集到的可支配资金有效地组合起来,保持合理的配置结构。同时,要加强管理,坚持月度分析、季度考核、年度总评相结合的预算分析和考核原则,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发挥预算监督的财务预警作用。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需要反复沟通交流。预算编制必须要有重点,企业的不同时期的预算重点是不相同的。预算编制和实施是对预期的财务经营状况的一个全面的估价,是一个静态过程,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变动情况,因此需要对预算执行实际状况不断地同原预算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监督预算执行状况。预算范围内的业务,则可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进行;如果不属于预算范围内的业务,则需要按特定程序报至房地产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并说明理由。企业可以依靠电脑联网的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专门的财务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地提供各类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公司所有的经营信息。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连接着编制和考核,是向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的阶段。执行控制工作主体首先是各个责任中心的负责人,他们需要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实际业务。要有效控制和及时反馈信息,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对规范公司的行为、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建立以现金流预算为核心,以项目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为重点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风险控制来看,预算体系中可以初步揭示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根据所反映出来的预算结果寻找出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的目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使企业管理层能把企业的组织目标通过分解进行落实并提前预知企业的经营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能使每一个职能部门有明确量化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使所有的工作有序有目标进行。企业应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制定科学严谨的预算考核办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预算的执行结果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合理的绩效考核对预算的执行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对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建设

第一,基本决策能力。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作为决策者要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修养。决策者通过学习和培训要能够读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种主要财务报表。通过经验和自身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是围绕资金运动而进行的融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内容的管理活动。建设的重点在于满足预算和现金流所需的资金,实施恰当的风险控制,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对财务、经营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与控制。为适应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培养一支有素质、懂管理、善于开拓创新的财会队伍。企业负责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财会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一方面选派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能力高的财务人员到企业来;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现有财务人员专业培训,加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内容培训,使财务人员能适应房地产企业负责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率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改变过去重视楼盘销售轻视财务管理的陈旧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其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财会人员继续教育检查和考核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注重对在职财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管意识,督促财会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第二,财务战略能力。资金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的职能是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房地产企业财务策划常常以增加财务杠杆效益为出发点,采用积极的筹资策略,大量提高债务比重,要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减少筹资风险。但不能仅满足企业当时的资金需求,应该以科学的战略管理眼光来设计、保持和拓展筹资渠道,使企业不断获得稳定、可靠、低成本和低风险的资金。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精密相连。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梳理,评估经营风险,确定风险点,从而设计控制措施,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要有两个或以上的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控制环节,在资产处置、资金调度、销售结算、提供担保和对外投资等方面,明确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及会计人员、经办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业务授权制度贯穿于整个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全过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相连,对企业管理的控制方式和控制程度有直接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控制主要是对可控财务风险的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科学地进行事前控制,减少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可利用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可减少人为因素在风险控制的作用。因此,要明确各项业务的执行程序,实施规范化企业内部控制,来提高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性,降低运营风险。

四、 完善资金管理系统

完善资金管理才能保证资金结构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最大效益。完善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应将资金管理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对资金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分析,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使用进行及时反馈和修正。并建立适应于企业规模的资金控制模式。完善资金管理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注重现金的管理。现金是评价企业信誉、企业发展潜力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严格企业收款责任制,加快个人首付及银行按揭贷款资金的回流。延迟现金的流出,加快现金的流入,保证现金收支平衡,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确保所投资金的安全、高效。(2)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加强资金的使用风险管理,资金的使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投资风险,它是一种事先可控制的风险,因此对此类风险要加强事先控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调查论证,项目评审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尽量把预计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要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规范决策流程,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决策风险。(3)积极关注政策与税收带来的资金风险。

五、完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成本管理工作做得好坏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利益,也影响着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房地产商品价格。开发企业既要重视成本管理,又要切实搞好成本管理。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就要了解市场需求,确定开发项目成本和开发项目范围,不要盲目提高开支费用,对成本要严格、细致科学的进行管理,准确预测开发项目成本。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成本管理,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可起到良好的作用。实行成本责任制,梳理工作流程,企业必须认真研究,撤销不相关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并加以改进。房地产开发各阶段的成本费用控制重点是:

第一,立项阶段。该阶段受制于国家法规政策,运作灵活度较小,基本原则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的费用。成本控制的主体是工程部。企业应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做好项目成本费用―收益预算,并考虑投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设计开始实施前,设计部门与公司领导拟定该设计项目的关键节点计划,在关键节点,可组织各部门参与研讨会,碰到不确定性问题时应即时的征询规划部门意见,尽早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设计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对设计方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与审核。这样不仅避免不必要费用多支,还能缩短设计时间,保证设计方案有效进行。完善和严格执行招投标的各项制度,房地产企业应对投标、议标、开标的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严格把关,加强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的监督管理,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人要按照示范文本进行招标,对中标工程项目要加强跟踪监督。

第二,施工阶段。施工阶段可能发生设计图样更正、施工进度和施工条件变更等问题,企业要预先对施工图进行审查,以免在变更中出现额外费用。在工程项目中,要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对工程项目变更要实行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以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为依据。企业应与承包商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项目经理要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

第三,竣工结算阶段。房产开发商成本管理人员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查,这是竣工结算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应重视竣工结算的审核把关。只有符合合同规定要求,并已验收合格的工程才能列入竣工结算计划。应有设计变更单和设计图纸,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盖公章,经甲方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有重大设计变更的还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结算工程量应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单和现场签证单等进行核算,并按规定的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

参考文献:

[1]任书芳,高树岭,张行贵.当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现状及管理建议.时代金融,2006;4

第5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0-01

一、提高分析和识别能力,优选客户,严把准入关

(一)用行业和集群的视角分析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信贷人员在接触一家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后,该怎样去分析其经营水平和发展前景?每名客户经理可能都有自己的方式,但笔者认为“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分析选择模式比较有效。由单个企业出发,对当地整个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将单个企业放在行业或集群中进行定位和比较,选取符合信贷支持条件的企业。

(二)侧重非财务因素分析小企业经营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

在行业或产业集群信息背景下初选企业后,再对单个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结合小企业特点,着重考察非财务因素。

1.要看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品质和能力

通过周边企业、上下游企业、征信系统等渠道尽量了解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注重其信用意识、道德水平,发展历史,经营业绩等方面的情况;

2.要实地验证企业的资产和生产

需要对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有效性进行评判;同时查看纳税凭证,确认是否有较好的销售;查看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生产的景气程度;查看银行账户,确认现金流量是否正常等;

3.关注和分析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要关注和分析企业股权结构、关联经营、对外担保、民间借贷、诉讼和环保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一家小企业企业,因老板多次拖欠个人贷款,信用意识淡薄,并有过产品质量纠纷被银行拒之门外。

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集群分析、群内企业比较、单个企业诊断,所选企业基本可保证是当地区域内、行业中优秀者,尽可能通过客户准入关,规避基本层面的信贷风险。

二、量身定做授信方案,探讨多种担保,将风险控制融进产品和流程

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银行可一户一策设计授信产品、落实有效担保,对规避风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基本思路是,小企业的流动资产贷款类产品一定要融入企业的经营周转,多尝试办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直接“捆绑”的业务品种,尽量做到“授信随着经营活动走”,如国内保理、供应链融资等;选取贷款担保应坚持“切实有效和便于执行”的原则。

(一)担保措施方面

首选土地厂房、价值较高的压力机等锻压机械抵押;其次是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企业或其他企业连带责任保证;还可以考虑担保公司担保,“助保金”业务等。针对钢材市场客户,可推广存货质押和多户担保。存货质押必须是委托专业监管公司监管;多户担保应排除实际控制人是同一人的企业间担保,真正发挥联保业务促进监督和便于执行的优势。

(二)充分分析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和经营状况

小企业授信额度的确定,应在考虑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来估计其还贷水平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按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控制融资总量。

三、以加强小企业贷后管理为主线,创新多种措施防控信贷风险

金融机构要更新理念,细化流程和规定,做实小企业贷后管理。在整个信贷流程中,贷后管理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在不确性最多、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从国内银行的历史数据来看,在整个信贷生命周期中,贷后环节是出问题最多的环节,带来损失通常要占到全部损失的六成以上。同时,在责任认定案例中,90%以上的主观责任追究是因贷后管理存在问题引起的。因此,不论从强化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履职免责的角度,在贷后管理活动中落实“深、细、实”尤为必要。针对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情况变化快,企业老板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应在现有贷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小企业专有的贷后管理要求,通过制度规定和机制约束使之落到实处,发挥效能。在检查内容上,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应设置不同的管理重点和指标参数,以利于发现真实和关键信息。

四、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约束,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管控小企业信贷风险,不管是信用风险还是道德风险,其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强化信贷人员的尽职、履职意识是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加强内部管理应着重做好“完善制度、强化激励、信贷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具体人和具体细节

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明确信贷人员必须遵从的规章制度,并落实监督考核,使信贷人员有“完成规定动作”的履职意识。这对于规避操作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还可根据有效原则创新一些制度和办法。

(二)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的考核激励要兼顾业务增长和信贷管理质量,采用高比例的收入挂钩、风险金制度、终身追究制等措施,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对因信贷管理不到位发生的风险事项要给予严惩。真正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三)培育健康信贷文化,打造和谐阳光团队

第6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1、在市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是形成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

2、减少库存商品,节约库存商品的管理费用。企业库存商品较多时,一般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把库存商品转化为应收账款,节约各项支出。

3、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经常不一致,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发生。

应收账款产生的经营风险

1、占用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降低资金的周转速度。应收账款未实现现金的流入,属于应收而未收的资产,代表企业的债权,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减慢,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2、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1)应收账款的发生意味着企业销售收入的成立。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2)应收账款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盈利后需缴纳企业所得税。(3)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即信用调查费用、信用收集费用、账簿记录费用、收账费用等)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

3、形成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坏账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对发生的坏账依法处理后,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发生的管理费用可冲减企业利润。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等。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信用标准是顾客获得企业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信用标准高了,虽然会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减少,却不利于销售,信用标准低了,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却有可能使坏账损失增加。现金折扣政策可吸引顾客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因此,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应在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三者之间权衡,力争实现应收账款的风险最小,企业利润最大化。

2、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按照客户设立应收账款台账,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债务人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

3、建立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度

企业对到期的应收账款,应当及时提醒客户依约付款;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催收;对重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可以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企业应落实内部催收账款的责任,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对于造成逾期应收款项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企业应当在内部以恰当方式予以警示,接受员工的监督。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减其奖励工资。

4、转化应收账款形式,减少企业的呆坏账损失

(1)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应收票据具有较强的追索权,且到期前可以背书转让或贴现,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坏账损失。当客户到期不能偿还货款时,企业可要求客户开出承兑汇票以抵销应收账款。

(2)应收账款抵押与让售。企业可通过抵押或让售业务将应收账款变现。应收账款抵押是企业以应收账款为担保,从金融机构预先取得货款,收到客户支付欠款时再如数转交给金融机构作为部分借款的归还。当然,客户一旦拒绝付款,金融机构有权向企业追索,企业必须清偿全部借款。应收账款让售是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从事此项业务的机构以取得资金,客户还款时直接支付给机构。一旦发生坏账损失,企业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第7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并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风险和收益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面对种种风险,那么,如何防范风险呢?

一、密切关注可能导致财务恶化的问题

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生成的,因此,要注意那些可能导致财务恶化的问题,并及早解决那些可能会危及企业获利能力甚至生存的问题。

比如销售业绩的下降问题。销售量的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尤其是非预期的下降。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掌握存货与销售比率的一般标准,任何一个月的存货与销售的比率如果高于这个标准,都可能是企业财务问题的早期信号,必须通过增加销售或削减采购等办法来及早解决这一问题。再如,财务报表不能及时公开的问题。此外,过度扩大规模、过度依赖贷款等,也可能使企业因负担过重而陷入危险境地。

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预防财务危机

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干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

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

三、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1.结算风险控制

(1)支票与汇票结算。 商业零售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每天的销售款回笼很频繁。这除了大量的现金收入外,还存在着较大份额的银行票据收取。在进行票据结算的商品交易中,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及时地查询银行货款到账时间,还需制定严密的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予以防范,以提高票据结算的安全性。

(2)承兑汇票结算。承兑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在日常的商品交易中,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的紧缺,在进行大额的商品采购中,往往会利用承兑汇票进行货款结算。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度,企业在受理承兑汇票结算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签订合法的商品购销合同,并附商品采购企业的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表。对一些小型企业的采购,还应提供商品采购贷款支付的保证单位或其他财产抵押物。②收取票据时,必须通过收款银行向票据签发银行查询,确认票据的真实性。③尽可能提前办理票据贴现手续,以免发生票据时效的过期。

(3)信用卡结算。信用收款在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企业收款风险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信用收款的成功率,防止信用消费过程中的欺诈行为的发生,应及时地制定防止措施,并将之列入收银员的工作程序及考核指标。

2.投资风险控制

企业的投资活动有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它通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首先,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是关系投资行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投资者在决定对外投资时,应对被投资项目或企业进行充分、科学地考察,通过多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尽量使各种未来的风险放置于一种相对可以把握的范围内,进而减少投资风险。

另外,组合式投资是风险管理的原则。将企业资金同时投向不同的项目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几个投资者联合起来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或企业,这是实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其他投资者的经验、资金和优势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多地区、多行业经营来避免因集中投资而带来的高风险,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再者,投资者可以较少的资金来实现对某一优势项目的投入,以尽早受益,缩短投资成本的回收期。

3.财务风险控制

第8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规范化管理对日常经营的重要性,企业加强规范化管理不仅能提高效率,促进公司协调有序地进行,并能有效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还能降低公司的税务成本和降低公司的涉税风险。

关键词 内部管理制度 票据管理 合同管理 规范

企业的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决定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只有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管理成本,也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降低企业的经济风险和涉税风险。规范管理在财务上主要指企业内部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日常票据尤其是发票的管理、以及合同的管理,而前述规范化管理在涉税方面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税务检查的可信度

企业完善成文的管理制度便于规范员工,当在日常工作中,如每次都有同样的问题出现,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个问题点制订一个制度,来规范其行为从而解决这个问题点。当一个新的制度讨论产生后,组织员工学习领悟制度的精神,帮助员工理解其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制度推行起来就容易被员工接受且得到很好的执行效果。

案例一:某公司销售单据经常遗失,多次开会强调此现象仍未改观,次月初还是会发现一些单据仍遗失,这样导致部分销售未入帐同时也没有进行纳税申报。这种情况一旦被税务检查到难免会认为该公司有偷逃税行为。因而,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公司有必要针对此现象制订销售单据流转及签收制度,制度规定销售单据的流转顺序及领取销售单据人于签收本上签字确认。当制度订立以后相关部门组织学习,确保涉及职工每个人都制度了如指掌,并清楚明白的加以执行。如此一来单据再也没有丢失过,业务从而也有序地进行。

当税务例行检查时也会因为公司的制度完善对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而增加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涉税的风险。

二、加强日常的票据流程管理,有效避免虚开发票的认定

在日常经营中,企业应当确保每笔业务都配有完整的单证。现以流通批发企业为例对各环节所要规范管理的单据加以说明。

1.采购业务中票据管理

(1)库存商品采购,其采购业的流程:销售部填写商品申购单,交主管部门审批,交采购部询价确认供应商,洽谈、签订合同、实施采购直至入库。在这个采购过程中产生了申购单、询价单、审批单、采购合同,订单,供应商的加盖业务章的销售出库单、托运单及本企业的验收入库单、合法有效的发票及按合同发票账号付款的凭证,每单单证都必须有相关人员签字确认,这避免了税务管理机关认为企业虚开发票的风险。

(2)办公用品采购,由于税法规定成本费用支出须取得合理合法的发票才可以在税前扣除,一些小商店虽然购买方便但取得发票困难,征对此现象企业可以找一家比较规范的办公用品超市定期集中采购既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作为费用列支的依据。因此办公用品采购需要配备的票据有:发票,仓库的验收入库单等。在审核办公用品的发票时,注意公司的名称必须为全称,发票内容开办公用品一批则要求在发票后面附明细的清单。

2.销售业务中的票据管理

销售部与客户洽谈签订销售合同产生以下单证:销售合同,销售出库单,加盖“收货专用章”的客户签收回单,托运单,运输公司的运费发票、企业收款的银行帐单等。销售业务尽量避免收现金,而且要求客户汇款必须汇到发票上面的帐号。这样规范客户原因有两个一是如果金额超过限额收取现金不符合会计制度,二是如果是增值税发票要避免让税务局认定虚开发票的风险。

三、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各项条款、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为涉税争议提供依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签订经济合同不仅关注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涉税条款的描述。因为业务部并不完全了解税法的规定,因此在签订合同时涉及税法的条款通常合同双方没有明确约定。但一旦企业和税务机关对于该合同的履行有争议时,必然引发我们的涉税风险,可能使我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案例二:甲公司2011年3月直接销售商品一批给乙公司,没有签订销售合同,其商品不含税金额是100万,销售税金是17万,电话约定最迟4月5日付款,但直到6月份税务局来检查仍然没有收货款。

税务机关认为此笔业务按直接销售应该在2011年3月确认收入并缴纳增值税,因此税务机关认定甲公司有延迟纳税行为,要针对17万税款收取滞纳金及相应的罚款,甲公司深感冤枉,认为本公司应该算是赊销,收到货款时才算收入,但由于他们没有签订销售合同,没有依据表明他们是赊销,最后也只好认罚。

这个案例说明订立合同很重要,他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工具,而规范明确合同的销售方式条款更是我们与税务机关产生争议时的依据。

怎样规范合同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财务提前介入并积极参与合同的洽谈与起草,对合同中涉及财务与税务相关的条款提供指导意见;2.由于税法规定成本费用扣除均要合法凭证才能在税前扣除。因此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要求按规定提供发票,并注明发票种类(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普通发票)及提供发票的时间等;3.签订销售合同时明确规定销售方式,因为这涉及到收入的确认时间;4.签订合同时明确违约责任,如果涉及赔偿、应如何计算经济损失等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也要明确规定。

除了上述方面,经济合同纠纷还有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即如果合同没有履行而收到违约方赔款时,收款方是不会针对收到的赔偿款开发票的,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的赔偿行为,没有发票可开据,这时违约方也就是支付方要想在税前合理合法扣除,合同就是重要的凭证之一。

四、加强发票管理,开具发票必须符合业务的真实性,从而降低涉税的风险

我们是以票控税的国家,所以很多不法份子经常运用发票进行违法活动,我们在业务中稍有不慎或操作不严谨就可能引发涉税风险。

案例三:税务局例行抽检某批发公司的纳税情况,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收到厂家返利,每次都针对收到的返利向供应商开具了增值税普通发票。税务局认定该公司收返利开发票属虚开行为,该公司不认同税务局的说法,该公司认为本公司收到返利后如实做了账,并向厂家如实开取了增值税普通发票,其业务是真实的,而且开发票后也及时申报并缴纳了税款,该公司认为他们做得非常规范了,因此不能被认定为虚开发票。

第9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风险;防范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4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外国企业携带着庞大的资金量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崛起,这使得中国市场上的企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竞争形势,经济风险处处可见,很多企业因为风险防范能力过弱,被市场淘汰。鉴于此,企业必须要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从容应对来自国内外市场上的经济风险。而如何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速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最主要还是需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对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国企业如何才能利用加强资金管理以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如何才能对市场上的经济风险应对自如,这是当前众多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如何通过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1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1.1筹资的盲目性大,使得财务风险增加

现今,企业筹措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债务筹资;其二,权益筹资。目前很多企业片面的认为债务筹资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不会如权益筹资那般致使企业的管理权流失,故而很多企业都采用债务筹资,这种认识是很不理性的。因为缺乏对资本结构的全面分析,使企业的负债率飙升,且融资带给企业的成本也非常高。另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偿还债务,这就需要一笔流动资金,致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降低,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当企业的投资收益小于企业的生产成本,长此以往就会致使企业破产。另外,在企业筹措资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未对企业自身对资金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导致资金筹集过量或是筹资过少,影响到资金的利用效率,影响到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1.2资金分配不合理以及对资金使用的监控力度不足

财务管理部门在分配资金时,因为对资金余缺不了解,致使资金分配不均,企业的长期资金以及日常流动资金无法有效的均衡起来,致使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抗风险能力变弱。另外,因为企业在资金监控方面的制度不健全或是机制不完善,导致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资金挪用、资金利用不当等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进而导致企业的资金利用率降低,风险防范能力变弱。

1.3盲目投资高风险业务,致使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很多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回报,在投资时故意选择期货、理财产品、股票、衍生品等高风险的金融业务,或是投资高风险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回收期无法确定的投资项目。这些金融业务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回收资金,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借贷资金无法准时偿还,亦或是企业的资金收益降低,股票迅速贬值,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1.4财务人员能力不足,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人才已经成为获取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不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就会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降低,致使企业的发展走向衰落。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质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对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时,不对其职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审查,导致企业内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内控能力不足,营私舞弊现象严重,这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致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

2如何通过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2.1合理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

现今企业在筹资时,主要需考虑两项内容:筹资方式和筹资规模。

(1)筹资方式的确定。

企业在筹资时,不应该仅仅只是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而应该对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的综合成本进行分析。若仅仅偏向于成本低的债务筹资,就会出现上文所述的一系列风险。鉴于此,企业应该以最佳的资本结构为出发点分析和计算企业的最低综合成本,合理确定企业的负债比例,以此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2)筹资规模的确定。

在确定了合理的筹资方式以后,还需要对筹资规模进行科学的分析,适当的筹资规模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如果筹资过多就会形成严重的资金浪费,进而增加企业的成本;相反,如果筹资规模过小,就会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正常的生产和投资,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益。鉴于此,在确定企业的筹资规模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定。

2.2强化企业对资金的监管意识,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

对于现今企业来说,资金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收益性。因此,必须将企业的所有资金进行适度集中再统筹管理,这对集团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作用,才能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对于此,企业可以在内部组建起相应的资金调度中心,专门负责管理和监控企业资金的流通。同时,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资金监管意识,并完善相应的资金监管制度。通过对资金利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不会有员工或是部门私自挪用资金,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另外,企业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资金分配机制,合理分配企业的流动资金、金融投资资金、长期资金等,防止因为资金过于分散而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

2.3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科学的投资范围

现今市场充满了机遇,同时也潜伏着很多风险,如果企业不对这些风险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在投资的时候不合理选择投资比例以及投资项目,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目前,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投资范围主要是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当有闲置资金时就会用于金融投资。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是无法确定其潜在的投资风险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投资回收期进行周详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以及投资范围,以此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切忌盲目投资。

2.4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其业务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而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又源自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因此,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必须要对其专业能力以及潜力进行仔细的审查,录用业务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进入企业后,还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其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内部财务人员营私舞弊,减少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风险。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企业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市场,必须要加强对自身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资金收益,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军.风险预警模型在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17):1416.

[2]王竹泉,孙莹,祝兵,等.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8):5661,78.

[3]纪晓如.浅析我国“走出去”制造型企业的资金管理——基于资金风险控制视角[J].财会学习,2012,(1):5557.

[4]陈伟.浅谈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资金支付安全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7):3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