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医疗应急救援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应急救援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应急救援方案

第1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1.1编制目的

预防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铁路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及时有效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尽快恢复铁路运输正常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铁路发生特别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紧急转移人员超过10万、或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48小时以上的事故;以及在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往地方铁路或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的旅客列车,发生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24小时以上的事故。

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上述行车事故时,按管理权限,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按其规定组织处置。

1.4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尽快恢复运输。分秒必争,快速抢通线路,尽快恢复通车和运输秩序。

(3)实行分工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铁道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事发地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权限和本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4)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采用先进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行车事故防范水平;不断完善铁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救援装备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在发生铁路ⅰ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根据需要,铁道部报请国务院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铁道部成立非常设的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处置的需要确定。

铁道部成立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指挥小组,下设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协助部领导处理有关事故灾难、信息收集和协调指挥等工作。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铁道部建议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作出应急支援决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依据分工,分头组织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具体负责事故现场群众疏散安置、社会救援力量支援等方面的现场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处置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的行车事故。

3预防预警

3.1行车事故信息报告与管理

铁道部负责本预案规定处理权限的铁路行车事故信息的收集、调查、处理、统计、分析、总结和报告,同时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安全预警信息,制订相应预防措施。

铁路行车事故信息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进行报告。当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应立即上报铁道部,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2小时;铁道部按有关规定上报国务院,最迟不得超过接报后2小时;按本预案要求通知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成员。

对需要地方人民政府协助救援、协调伤员救治、现场群众疏散等工作以及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行车事故,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应按地方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程序,立即向事发地人民政府应急机构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应按有关程序进行处置。

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报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3.2行车事故预防预警系统

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特点和规律,适应提高科技保障安全能力的需要,铁路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研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铁路现有各项安全检测、监控技术装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完整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各类安全监测信息的自动收集与集成;逐步建立防止各类铁路行车事故的安全监控系统、事故救援指挥系统和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集监测、控制、管理和救援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铁路行车安全预防预警体系。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铁路行车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当达到本预案应急响应条件时,应启动本预案。

4.1.1ⅰ级应急响应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ⅰ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10万人以上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在48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ⅰ级响应行动。

①ⅰ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报请国务院启动,或由国务院授权铁道部启动。

②铁道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国务院,同时根据事故情况,通知国务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有关成员,组成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③铁道部开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事发地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

④通知有关专家对应急救援方案提供咨询。

⑤铁道部根据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意见提出建议,国务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⑥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⑦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其他支援请求。

4.1.2ⅱ级应急响应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ⅱ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为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24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ⅱ级响应行动

①ⅱ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负责启动。

②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立即通知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有关成员前往指挥地点,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通知有关专家参加。

③应急指挥小组根据事故情况设立行车指挥、事故救援、事故调查、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宣传报道、治安保卫等应急协调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

④开通与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各应急协调组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

⑤根据专家和各应急协调组的建议,应急指挥小组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⑥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⑦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支援请求。

⑧向国务院报告有关事故情况。

⑨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告国务院。

4.1.3发生ⅲ级以下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制定的应急预案启动。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铁道部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铁路行车安全信息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4.2.2国际联运列车在境外发生行车事故时,铁道部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事故情况。

4.2.3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在报告铁道部的同时,应按有关规定抄报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

4.3通信

4.3.1铁道部负责组织协调建立通信联系,保障事故现场信息和国务院各应急协调指挥机构的通信,必要时承担开设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动通信枢纽的任务。

4.3.2铁路系统内部以行车调度电话为主通信方式,各级值班电话为辅助通信方式。

4.3.3行车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应急处理需要,设置事故现场指挥电话和图像传输设备,确定现场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指挥联络的畅通。

4.4指挥和协调

4.4.1铁道部指挥协调工作

(1)进入应急状态,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代表铁道部全权负责行车事故应急协调指挥工作。

(2)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根据行车事故情况,提出事故现场控制行动原则和要求,调集相邻铁路运输企业救援队伍,商请有关部门派出专业救援人员;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和支援命令后,要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现场。现场救援指挥部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授权,统一指挥事故现场救援。各应急救援力量要按照批准的方案,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实施救援起复和紧急处置行动。

(3)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前,由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任组长并组织有关单位组成事故现场临时调查处理小组,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的规定,开展事故现场人员救护、事故救援、机车、车辆起复和事故调查等工作,全力控制事故态势,防止事故扩大。

(4)行车事故发生后,铁路行车指挥部门要立即封锁事故影响的区间(站场),全面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扩大。

应急状态时,铁道部有关司局和专家,要及时、主动向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提供事故应急救援有关基础资料以及事故发生前设备技术状态和相关情况,并迅速对事故灾难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领导决策参考。

4.4.2事发地人民政府指挥协调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根据铁路行车事故情况,对铁路沿线群众安全防护和疏散、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救护和安置、事故现场的治安秩序以及有关救援力量的增援提出现场行动原则和要求,并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实施救援行动。

4.5紧急处置

4.5.1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处置力量。事故发生后,当地铁路单位和列车工作人员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根据《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迅速上报。

4.5.2发生铁路行车事故需要启动本预案时,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按权限组织处置。根据事故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调动应急队伍,集结专用设备、器械和药品等救援物资,落实处置措施。公安、武警对现场施行保护、警戒和协助抢救。

4.5.3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根据现场请求,负责紧急调集铁路内部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资,参与应急处置;并通过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有关部委的专业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资实施紧急支援。

4.5.4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严重的事故紧急处置方案,由铁道部提出并协调实施;必要时,报国务院决定。

4.6救护和医疗

4.6.1行车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现场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救护工作。

4.6.2卫生部门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请求,负责协调组织医疗救护、医疗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协调组织现场卫生防疫有关工作。

4.6.3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按照本单位应急预案中确定的医疗救护网点,迅速联系地方医疗机构,配合协助医疗部门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

4.6.4对可能导致疫病发生的行车事故,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疫措施。

4.7应急人员的防护

应急救援起复方案,必须在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应急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必须按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和标准执行。参加应急救援和现场指挥、事故调查处理的人员,必须配带具有明显标识并符合防护要求的安全帽、防护服、防护靴等。根据需要,由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4.8.1凡旅客列车发生的行车事故需要应急救援时,必须先将旅客和列车乘务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后方准开始应急救援。

4.8.2凡需要对旅客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需要对沿线群众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事发地人民政府,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

4.8.3旅客、群众安全防护和事故处理期间的治安管理,由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负责。

4.9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需社会力量参与时,由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并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救援预案。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应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4.10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及损失评估

ⅰ级应急响应的铁路行车事故调查处理,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组织调查组负责。其他铁路行车事故的调查处理,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有关规定,由铁道部负责。

行车事故的损失评估,按铁路有关规定执行。

4.11信息

铁道部或被授权的铁路局负责行车事故的信息工作。如发生影响较大的行车事故,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舆论工作,迅速拟订信息方案,确定内容,及时采用适当方式信息,并组织好相关报道。

4.12应急结束

当行车事故发生现场对人员、财产、公共安全的危害性消除,伤亡人员和旅客、群众已得到医疗救护和安置,财产得到妥善保护,列车恢复正常运输后,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按“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宣布应急结束。完成行车事故救援起复后期处置工作后,现场救援指挥部要对整个应急救援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报告报送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负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对受害旅客、货主、群众及其家属进行补偿或赔偿;负责清除事故现场有害残留物,或将其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铁道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共同协调处理好有关工作。

5.2保价保险

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由善后处理组通知有关保险机构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救援人员现场保险及伤亡人员和财产保险的理赔工作;对涉及保价运输的货物损失,由善后处理组按铁路有关保价规定理赔。

5.3铁路行车事故应急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按照《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交的铁路行车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总结报告,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组织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送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

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应根据实际应急救援行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交总结报告。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铁道部负责组织协调通信工作,保证应急救援时通信的畅通。

铁道部负责组织建立统一的国家铁路和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行车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逐步整合行车设备状态信息、地理信息、沿线视频信息,并结合行车事故灾害现场动态图像信息和救援预案,建立铁路运输安全综合信息库,为抢险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6.2救援装备和应急队伍保障

铁道部根据铁路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协调、检查、促进铁路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强化完善救援队伍建设,保证应急状态时的调用。

铁道部要进一步优化和强化以救援列车、救援队、救援班为主体的救援抢险网络,合理配置救援资源;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安全防护器材,制订各类救援起复专业技术方案;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救援起复能力。

6.3交通运输保障

启动应急预案期间,事发地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按管理权限调动管辖范围内的交通工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根据现场需要,由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维持应急处置期间的交通运输秩序。

6.4医疗卫生保障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医疗卫生保障应急预案,明确铁路沿线可用于应急救援的医疗救治资源和卫生防疫机构能力与分布情况,提出可调用方案,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防疫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

各铁路运输企业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按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承担铁路行车事故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名录,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线路发生行车事故时医疗卫生机构地址、联系方式,并制订应急处置行动方案,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6.5治安保障

各级应急处置预案中,要明确事故现场负责治安保障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安排足够的警力做好应急期间各阶段、各场所的治安保障工作。

6.6物资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要按规定备足必需的应急抢险路料及备用器材、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6.7资金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财会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铁路行车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需求。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费用、善后处理费用和损失赔偿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和铁道部按管理权限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经费保障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实施。

6.8技术储备与保障

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专家库、技术资料等的建立、完善和更新。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教育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守法意识。

铁道部要结合铁路行业实际,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和公众的安全意识。

7.2培训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救援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救援技能。

7.3演练

铁道部要有计划地按应急救援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演习和演练。根据需要,可开展国内外的工作交流,提高铁路行业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8附则

8.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铁路行车事故性质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的构成条件确定。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部门职责的变化以及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铁道部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第2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关键词:直升机 应急救援 通用航空 EHS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都一次次暴露出我国在安全高效使用直升机参与救援方面的不足,这样的困境不仅浪费了时间和财力,更使应急救援的资源调配得不到优化。然而,建立在中央信息管理网络之上的直升机应急援助系统将可能使这一困境得到缓解。这个系统的信息库将包含所有相关的应急救援资源。

当有人员受到严重伤害时,急救人员需要决定是使用救护车还是直升机能够将伤员尽快送到急救中心。在本文假想的灾难场景中,高速公路由于陆地表面严重受损或发生拥堵而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将专注于直升机运输的讨论。

救援响应的时间是本文关注的最重要的运行品质。我们将提供三种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的设计。三种不同的设计都将包含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配置以及权限。另外,我们也将对比不同方案在花费和收益上的利弊,并通过综合分析来决定直升机应急援助系统最高效的组织结构设置。

一、系统概述

(一)愿景陈述

直升机应急救援队伍通过利用中央信息管理网络作为应急救援力量的信息库,以对各种紧急场景做出反应。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将在资源管理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上发挥关键的作用,使得大范围的应急响应更加训练有素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还应当将不同的通信系统、地区指挥系统、地面装备和航空器进行整合统一,使得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处在同一体系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在拯救生命、节约资源和费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运行场景

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通过以下方式对紧急情况的救援请求做出接收和响应 :

一是收到灾难受害者发出的救援请求;二是对救援要求做出确认反馈;三是查询国家应急救援体系数据库中最近的着陆区以及相应的救援装备;四是派遣地面救援车队携带救援物资进入灾区;五是当地面条件不允许车辆进入时,派遣大型货机运送救援物资和直升机降落平台;六是派遣直升机进入灾区,跟踪直升机和移动式直升机降落平台,取得救援的最新情况;七是从救援车辆和直升机得到被送往救援医疗机构的伤员数量(若是在大规模灾难中从更多渠道收到更多救援请求,则调派更多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三)任务目标要求

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应当在紧急情况评估报告的基础上,为救援指挥中心的调度员派遣地面装备和直升机的数量提供决策帮助。

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将通过直接通知或者是提供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来提前向直升机运营人提供救援地点的天气情况;

一是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还应当使用卫星通信来避免例如大地震造成的地面通信中断;二是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应当将数字化的数据、地图、地理信息和GPS数据保存在存储设备中提供给直升机运营人,并向运营人通报紧急情况的范围。

二、解决方案

(一)设计方案选择

在面对人为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的频率和复杂性都不断增长的今天,为了更有效地调配应急救援资源,新航行系统也应当与重新设计的应急救援体系相关联。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应当有一套清晰的概念,包含运行的要求和概念,进而生成一套适用的备选方案,并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模拟和分析,以确定出利益相关方最需求的方案。直升机应急支援系统还应当包含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计划,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综上,我们提供了三种可选的设计方案。

第一种方案包含了中央救援指挥中心和若干地区救援指挥中心。我们预计这种方案能取得比其他两种更好效果:地区指挥中心在报告受灾情况的同时能够对本地区进行有效救援和控制;而中央指挥中心在得到地区指挥中心源源不断的报告后,能够对各个地区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对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基于以上原因,同时设立中央和地方指挥中心的方案将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方案。

第二种方案是只设立一个中央救援指挥中心。在受灾面积较大且分散的情况下,我们预计这种方案将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受灾范围很大,加之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交通依赖于陆路运输,救援物资到达目的地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而我们关注的重要数据恰恰是指挥中心接到救援请求的响应时间。

最后一种设计方案是设立若干个地区救援指挥中心。基于我们对于最短救援响应时间的关注,预计这一方案将满足黄金救援时间的要求。这一方案存在的问题在于提供有效救援的前提是各个地区受到的灾难程度相同。而在现实中,缺少一个中央救援指挥中心,受灾更严重的地区将无法获得更多的救援。

(二)评估方法

我们将结果分为三类:令人满意的任务、不令人满意的任务以及基地间任务。一个令人满意的任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成功接到伤员并送到医疗机构;而直升机不能及时到达、指挥中心没有收到或漏掉救援请求、没有可用的直升机、直升机遇到机械故障或直升机发生空中事故,都将被归入不令人满意的任务。

在令人满意的任务中,将包含以下的时间因素,包括从基地到伤员位置的时间(响应时间)、从发出救援请求到直升机到达的时间(等待时间)、从直升机接到伤员到医疗机构的时间,以及直升机完成运输返回基地的时间(服务时间)。

对于基地间任务,我们关注的是直升机从初始的基地起飞到达目的基地的时间。

在不令人满意的任务中,我们关注的是直升机在执行任务的每个部分中延误时间的总和。

在评估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每个基地每年令人满意的任务的数量、直升机的运营费用,以及系统运行每小时的花费。此外,我们还关注直升机的平均利用率,即:直升机的繁忙时间/(直升机的繁忙时间+直升机的闲置时间)。

(三)分析总结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直升机应急援助系统发挥作用,有几个部分必须被考虑进来。

在大规模的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通信方式就是基于PTT通话的电台以及卫星通讯,而由于灾难的破坏或是灾后大量电话通信造成的阻塞,地面电话线路和蜂窝基站都将变得极不可靠。此外,损失评估也需要借助卫星将直升机携带的相机拍摄的图片传到指挥中心。

预先确定好的集结区将为直升机以及待分配的资源提供一个集结地点。集结区应当配备发电机组提供动力和电力,同时以GPS坐标的形式提供所有着陆区的方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着陆区,然而任何一个有直升机旋翼直径两倍大小以上的地方都可以供直升机降落。在我们理想的场景中,最佳的着陆区都是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区域。开放的区域由于受到的冲击将会小一些,通常会是集结区的绝佳地点,例如开阔的空地、体育场甚至码头停靠的集装箱货轮,由于受到灾难冲击相对较小,都是十分理想的集结区。此外,由于大型的国际机场在大规模灾难后往往会对于普通航班关闭,所以也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的着陆区和集结区。

三、国内应用前景

(一)国内现状

我国国土广阔,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使用直升机参与紧急事件救援,将比传统方式更加高效,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空域管理体制的原因,通用航空的发展一度十分缓慢,直升机数量也十分有限。虽然随着低空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通用航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成立的通用航空公司不断涌现,直升机数量也有了可观的增长,但由于低空开放政策尚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市场尚未成熟、公司运营经验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多数通用航空公司还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长远来看生存情况不容乐观。

(二)建议措施

在当前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使通用航空参与到应急救援体系中。由各级政府出资,通过与通用航空公司签订应急支援保障协议等形式,购买通用航空的救援服务,既可以利用好现有资源,使通用航空的生存发展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又能使政府在应急救援中拥有更多可调配的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使公众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与通用航空企业签订协议虽然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与通航签订协议的执行由谁来监管;通航企业的航空器在与政府签订协议后能否用于日常的商业飞行;通用航空如何维持好应急救援值班与商业飞行间的平衡等等,都亟待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来解决。但我们相信随着低空空域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与完善,通用航空产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机遇和发展。

第3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基层应急队伍是我国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县乡级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全县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公安消防、森林武警、矿山救护中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各乡镇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要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人员参加,组建乡镇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二)深入推进森林消防队伍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要建立基层森林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

(三)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强降雨、大风、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乡镇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

(五)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交通、市容环境部门要组织本行业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卫生局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

(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建立由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县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监、环保、电力、通信、规划建设、卫生、农牧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

(四)加大基层应急队伍经费保障力度。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

(五)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的免交过路费等政策措施。对在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强化监督检查

第4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南通市某化工园区的60家化工企业为调查对象。

1.2方法及内容

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员向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相关管理人员以询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后进行相应的修改,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调查问卷共分4个部分:企业基本情况、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情况、应急管理情况和应急救援设施情况。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经济类型,规模,是否发生过化学中毒事故,中毒的毒物及原因等。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情况包括化学品种类,年使用量及最大储存量,储存形式,可能接触人数等。应急管理情况包括应急救援机构及职责,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应急经费投入,应急救援培训等。应急救援设施包括中和、堵漏工具,医务室配备,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材配备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60家企业中,国有企业2家,占3.3%;私营企业41家,占68.3%;外资企业13家,占21.7%,其他4家,占6.7%。大型企业1家,占1.7%,中型企业9家,占15%,小型企业50家,占83.3%。该园区共存在化学物90多种,其中主要的危险化学品有氯、甲苯、二甲苯、甲醇、氟及化合物、三氯氧磷、氨等。11.7%(7家)的企业发生过急性化学中毒事故8起,中毒32例,引起中毒的主要毒物有氯、甲苯、腈类化合物等。

2.2应急管理情况

60家企业均成立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建了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了兼职应急救援人员。96.7%(58家)的企业建立了应急救援预案,但只有78.3%(47家)的企业建立了化学品专项应急救援预案;仅有53.3%(32家)的企业进行了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并能进行总结评估。78.3%(47家)的企业设有专项应急资金。有95%(57家)的企业进行了应急防护用品的使用培训,但只有61.7%(37家)的企业进行了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的培训。

2.3应急救援防护设施设备情况

91.7%(55家)的企业配备了堵漏、围堵、中和、稀释等控制毒物泄漏的设施和设备,如围堰、应急喷淋装置、应急碱池等。只有2个企业设置了医务室,配置了医护人员。仅有36.7%(22家)的企业和附近医院签订了应急救援协议,68.3%(41家)的企业能在10 min内赶到附近医院,而签订协议的医院均为乡镇医院,综合救治能力较弱。35.0%(21家)的企业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药品。所有的企业都设置了洗眼喷淋器等应急救护器材以及防化服、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但部分企业应急器材配置数量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器材不能有效使用。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化工园区中化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为私营企业。被调查的企业中11.7%发生过化学中毒事故,其中中型企业2家,小型企业5家。说明这些企业急性化学中毒应急综合能力不强,不能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大型企业在应急救援能力上要比中、小性企业强,中、小型企业可以借鉴大型企业在应急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吸取发生化学中毒事故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在应急管理方面,尽管所有的企业均建立了应急救援预案,但由于只有78.3%的企业建立化学中毒事故专项预案,且进行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企业也比较少(仅占53.3%)。因此,一旦发生化学物泄漏等事故,企业不能有效组织救援活动。园区仅有78.3%的企业设有专项应急资金,应急资金是应急设施配置、人员培训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增加专项应急资金的投入。园区95%的企业进行了应急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但现场医疗急救方面的培训仅为61.7%,一旦发生事故,由于救援人员缺乏必要的医疗常识和急救知识,可能造成盲目施救或缺乏初步急救,造成人员伤亡的扩大\[2\]。

在应急救援设施的配置方面,园区企业医务室设置数量少,仅有不足半数的企业与医院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应急救援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能满足要求,一旦发生事故不能及时赶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企业的应急器材防护装备也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

急性化学中毒事故一旦发生,企业第一时间开展有效自救是减少伤亡的关键。针对上述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调查结果,该园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高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水平,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

企业要制订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尤其是针对化学中毒事故的专项预案,明确各应急人员的职责,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对本单位应急人力、物力、设施工具等应急资源是否能满足事故救援需要进行确认,制定应急行动程序。应急救援预案是企业科学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一旦事故发生,根据预先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可以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能缩小事故危害范围,减少伤亡。同时,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以后需经常进行演练,一方面是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经过演练评估不断修正计划中不完善之处;另一方面,定期的有计划的演练可以使应急人员熟悉应急程序,遇事不慌,能正确快速反应。

企业应急救援资金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还是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配置都需要资金投入,企业设置合理数量的应急资金,保障专款专用,是顺利开展应急工作的前提。

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和安全转运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4\]。企业应重视现场应急医疗,包括对受化学毒物污染人员的清洁净化,初步的现场急救以及应急救援药品的使用。企业应派人员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在等待救护车转运病人之前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减少伤亡。

企业还应根据自身可能发生突发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药品等,数量要满足救援要求。

企业自身应急救援能力是应急救援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应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4参考文献

[1]尹仕伟,单利玲,杨继红.2006―2011年南通市职业病病例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2,38(6):369-371.

[2]陆春花,单利玲,杨泽云.南通市2005―2012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31(6):308-309.

[3]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7-23.

第5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县乡级政府财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加强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全面建设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各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各地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街道、乡镇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各地要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的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县、乡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二)深入推进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建设。县乡级人民政府、村委会、国有林(农)场、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草原风景区等,要组织本单位职工、社会相关人员建立森林草原消防队伍。各有关方面要加强森林草原扑火装备配套,开展防扑火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要建立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满足防扑火工作需要。地方政府要对基层森林草原消防队伍装备建设给予补助。

(三)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县级气象部门要组织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本社区、村镇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群防群控,开展防范知识宣传,隐患和灾情等信息报告,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地质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基层应急队伍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给予保障。

(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依法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还应当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要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资质认定管理。矿山、危险化学品单位属地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队伍调运机制,组织队伍参加社会化应急救援。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五)推进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县级以下电力、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交通、市容环境等主管部门和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织本区域有关企事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级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重要内容。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费用由地方政府给予支持。

(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建立由当地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府要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各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全监管、环境、电力、通信、建设、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二)完善基层应急队伍运行机制。各基层应急队伍组成人员平时在各自单位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立即集结到位,在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安排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综合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同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队伍与其他各类应急队伍及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各类队伍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等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强知识培训。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为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提供渠道。有关专业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纳入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科普宣教和辅助救援工作。应急志愿者组建单位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地方政府根据情况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给予适当支持。

第6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演练;方案;组织;策划

1 项目概况

湖北省麻竹高速宜城至保康段MZTJ-4合同段位于湖北省保康县,是《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战略规划》中规划的“七纵五横三环”是骨架公路第一横,也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交通规划的“六大综合运输通道”之横一,麻竹高速公路是横贯湖北省中北部的一条东西向省际通道。本合同段共有18座隧道,单洞总长41945m,占路线全长的45.2%;其中分离式隧道8座、连拱隧道1座、小净距隧道9座。地质条件差,主要为页岩,且IV、V级围岩占85%,安全风险高。为了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故的水平,项目及时制订了《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了多次现场演练,为项目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应急演练的作用

应急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地体现在:可在事件或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 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或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进而减少和降低人员财产损失。

3 应急演练的组织

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三个阶段。

演练前应详细制定方案,在人员、装备、资金、通讯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分解任务,并落实到部门和具体经办人。

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效果做出评价,提交演练报告,并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

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这五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都应佩带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

(1)参演人员

参演人员是指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并在演练过程中尽可能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做出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相当于是通常所说的演员(本次演练中的五个专业职能组)。参演人员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①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

②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

③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④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2)控制人员

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方案及演练计划的要求,引导参演人员按响应程序行动,并不断给出情况或消息,供参演的指挥人员进行判断、提出对策。其主要任务包括:

①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②介绍整个演练活动过程情况;

③确保演练的进度。

(3)模拟人员

模拟人员是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的人员,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

①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或服务部门并不参与此次演练;

②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4)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主要任务: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其观察结果。

(5)观摩人员

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

4 峰儿垭隧道防坍塌安全演练组织策划

随着现场施工的全面展开,18座隧道基本转入洞内作业,为检验《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坍塌事故的应急救援水平,全面检阅项目各部门“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一致”能力,计划于2013年11月21日上午10时,在峰儿垭隧道出口举行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4.1 精心策划

项目部由安全部牵头于演练开始前一个月便着手制定峰儿垭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施方案》、《演练脚本》,同时分解任务,成立以分部经理为组长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小组,下设应急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安全保卫组、技术保障组、综合协调组五个专业职能组,扎实做好筹划准备工作。

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峰儿垭隧道出口右洞正在进行掌子面钻爆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突然发现距掌子面约10米处初支拱顶开裂、变形,并有扩大趋势,安全员马上发出报警信号,通知掌子面作业人员立即撤离现场,同时查看进出洞人员登记表,确定洞内被困人员。与此同时,安全员向现场指挥报告情况。

现场指挥立即启动隧道坍塌应急救援预案,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现场情况,通知各救援小组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首先安全保卫组到达现场,立即拉起警戒线,维持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技术保障组到达现场,到洞内查看坍塌情况,确定初步抢险救援方案。

应急救援组在医疗救护组到达事故现场前,按照应急救援原则以及技术组的方案立即组织抢救,并从逃生管道将被困工人救出。

医疗救护组携带急救箱到达事故现场,立即进行简单的医学检查和急救,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综合协调组赶赴现场了解现场救援情况,同时拨120急救中心请求救援,调配救援资源,开展专业救援。

安全保卫组继续做好保护事故现场工作。同时,技术保障组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现场信息搜集,为事故调查、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做准备。

现场指挥清点各职能组人数,确保全部安全归队。最后开展事故调查。

4.2 明确责任,组织有力,切实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为了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清楚观看到坍塌演练过程和效果,项目部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对洞口外场地布置、洞内演练部位、观摩台设置距离等都进行了详细安排,并落实到部门和具体经办人,为演练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演练专题会,使演练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演练脚本及演练实施方案修改了五次,从时间上细化各项目标,从内容上深化各个阶段,细化演练分工,从实战上强化各种环节。在正式演练前进行预演,以增强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能力。

5 应急演练取得的成效

本次演练参演人员共50余人,以峰儿垭隧道掌子面局部岩体坍塌,两名作业人员被困受伤为背景,应急救援预案启动、部门协同救援为主线,人工施救、专业施救等手段展开救援。演练历时30分钟,达到了预期效果。

1)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应急演练的意识。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以人为本、科技兴企”为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重要体现。通过演练,让我们看到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演练是十分必要的。演练还教育了广大参建人员,对增强他们对隧道安全工作和应急救援处置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锻炼了隧道救援队伍的能力,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水平。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隧道应急救援队伍的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水平,为隧道坍塌事故实际救援处置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为确保建立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战得胜的优秀应急保障队伍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演练,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任务,并熟悉掌握应急救援处置程序、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效地提高了整体应急救援的反应、指挥和实战能力,增强了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性,以免延误最佳救援时期。

3)完善了隧道应急救援的体系,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事前预防固然重要,但事后救援也必不可少。演练可以发现问题、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为实现“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应急管理机制目标和进一步健全完善隧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处置程序探索了方法、提供了经验、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差距。通过演练和组织观摩,进一步促使各项安全措施、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形势会更加严峻,只有不断的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工作,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有效降低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第7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一、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汉南区的安全和稳定。

救援原则: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二、本区危险化学品基本情况

汉南区现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共31家。按其性质分为三类:一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有1家,生产农药;二是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3家,主要是自来水厂氯气使用室、非凡电源有限公司硫酸仓库、汉龙氨基酸有限公司硫酸储罐和盐酸池;三是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27家,其中:加油站9家,专营油漆店2家,其他经营户16家。

我区危化品重点区域为:

(一)以纱帽街同心化工有限公司为主的危化品生产区域;

(二)以自来水厂氯气室、非凡电源、汉龙氨基酸为主的危化品储存区域;

(三)以各街辖区加油站、油漆,溶解气体经营为主的危险源。

三、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一)重大危化品泄漏事故引起的中毒伤亡事故。

(二)重大危化品火灾事故及由此引发的爆炸伤亡事故。

(三)重大危化品爆炸事故引发的火灾伤亡事故。

四、应急救援的主要工作

(一)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二)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对其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危害区域、危化品性质危害程度;

(三)针对事故对人体、空气、水源、土壤、动植物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四)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五、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及职责

(一)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设立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指挥部),由区人民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指挥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由区委宣传部、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经贸委、区交通局、区质监分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民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区消防大队、区农业局及各街组成,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指挥部组成人员。

(二)指挥部职责

负责组织全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监督检查各部门、各街应急预案演练;

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指挥长或指挥长委托副指挥长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成立现场指挥部,批准现场救援方案,组织现场抢救。

(三)成员单位日常职责

1、区政府办公室:承接危险化学品事故报告;请示指挥长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成员单位的抢检救援工作;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

2、区委宣传部:负责把握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宣传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指导、协调新闻宣传单位做好安全事故的新闻报道工作。

3、区安监局:负责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监督检查各街、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全区应急救援模拟演习;负责建立应急救援专家组,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咨询服务工作;落实市、区领导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批示,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处理。

4、区公安分局:负责制定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预案。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对人员撤离区域进行治安管理,参与事故调查处理。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禁止无关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保障救援道路的畅通。

5、区消防大队:负责制定危化品泄漏和火灾事故救援预案。负责事故现场扑灭火灾,搜救伤员,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和有关设备容器的冷却和事故善后洗消工作。

6、区交通局:负责制定交通运输的应急预案和运输抢险预案。负责指定抢险运输单位,监督抢险车辆的保养、驾驶人员的培训,负责组织事故现场抢险物资和抢险人员的运送。

7、区卫生局:负责制定受伤人员治疗与救护应急预案。确定受伤人员专业治疗与救护定点医院,培训相应医护人员,指导定点医院储备相应的医疗器材和急救药品。事故发生后,负责调配医务人员、医疗器材、急救药品,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和统计伤亡人员情况。

8、区环保局:负责制定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监测与环境危害控制应急预案。负责事故现场测定环境危害的成分和程度;对可能存在较长时间环境影响的区域发出警告,提出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事故得到控制后指导现场遗留危险物的消除。负责重大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的调查。

9、区质监分局:负责制定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提出事故现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处置方案。

10、区经贸委:负责制定应急救援物资保障预案;负责组织抢险器材和物资的调配。

11、区民政局:按照有关政策,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有关伤亡人员的救助工作。

12、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展企业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伤残等级鉴定工作;监督事故单位按国家有关标准落实伤亡人员赔偿金。

13、区总工会: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监督事故单位按国家有关标准落实伤亡人员赔偿金,保障灾害人员的合法权益。

14、区农业局: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监测,针对暴雨、暴雪、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极易引发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时快速预警、预报,提醒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由于恶劣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

15、事故单位和事故所在街:要按本单位、本区域应急预案的要求,提供疏散撤离场地,积极开展应急自救,协助完成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

(四)现场救援专业组的建立及职责

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实际情况,成立下列救援专业组:

1、综合协调组:负责救援一线的指挥协调工作,传达贯彻指挥部各项决定、指令;联系和督促各组工作;确定事故应急救援控制范围;汇总事故现场各项信息;授权公布事故救援进展情况。该组由区政府办公室、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和事故发生所在的街和单位组成,具体工作由区政府办公室负责。

2、危险源控制组:负责在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及时控制危险源,并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立即组织专用的防护用品及专用工具等。该组由区消防大队、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区质监分局组成,人员由消防大队、企业义务消防抢险队伍和专家组成,具体工作由区消防大队负责。

3、灭火救援组:负责现场灭火、现场伤员的搜救、设备容器的冷却、抢救伤员及事故后对被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该组由区消防大队负责。

4、伤员抢救组:负责在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转移受伤和中毒人员进行进一步治疗。该组由区卫生局急救中心或指定的具有相应能力的医院和事故所在的街组成,具体工作区卫生局负责。

5、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在人员疏散区域进行治安巡逻。负责对现场及周围人员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及周围物资转移等工作。该组由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和事故所在街组成,具体工作区公安分局负责。

6、物资供应组:负责组织抢险物资的供应,组织车辆运送抢险物资。该组由区经贸委、区交通局、事故所在单位等部门组成,具体工作由区经贸委负责。

7、环境监测组:负责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环境即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成份及浓度,确定污染区域范围,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制定环境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该组由环境监测及化学品检测机构组成,具体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8、技术咨询组:负责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应急救援方案和安全措施,为现场指挥援救工作提供技术咨询,负责向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事故情况及请救援助。具体工作由区安监局负责。

五、应急救援程序

(一)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首先启动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置,立即报告区政府办、安监、公安、消防、环保、质监等部门及所在的街。各部门、各单位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事故发生单位要向救援部门提供全面的基本情况、设备、装置、储运工具等。

(二)“110”出警组和事故所在街接到事故单位的报告后,立即向区政府办公室报告,由区政府办公室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请示指挥长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启动预案后及时通知各救援组赶赴事故现场。

(三)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并按附件1的方法进行救援。

六、社会支持和援助

对本区发生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需社会支持和援助时,由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作出决定,由现场救援综合协调组负责联络。

(一)省石化应急救援中心电话:*

第8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托公安消防队伍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通知》等法律文件精神,按照“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要求,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应急综合保障,深化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建设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攻坚队伍。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加强人员、装备和设施建设。结合我县实际,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争取三年内完成我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任务:

(一)2010年12月完成征招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任务,解决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有关经费,购置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和10名消防大队人员应急救援急需个人的防护装备,在2010年12月前完成“县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工作,应急救援队伍初步建立;

(二)2011年11月前再完成10名合同制消防队员的征招任务,解决全部合同制消防队员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有关经费,再购置20名消防队员应急救援急需个人的防护装备,完成应急救援大队特勤装备购置任务,加强应急救援训练、演练,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

(三)2012年全面完成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社会力量救援体系、应急救援专家体系、社会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保障网络体系、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各类重大危险源和灾害事故数据库信息体系和应急救援法制体系)的全面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

三、组织机构

四、主要工作内容及时限

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按期完成相关组建任务。

(一)摸底调查全县应急救援队伍现状

由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对辖区内现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进行集中清理摸查,对防汛抗旱、森林消防、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矿山、危险化学品、公用事业保障、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名称、人员构成以及职能职责等进行分类建档,为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组建提供基本保障。

时限:2010年10月底

(二)充分整合现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

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清理出的现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按救援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对不能整合的救援工作,通过加强现有专业救援队伍形式,建立相应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救援职责,纳入统一调度体系;对能进行集中整合的,纳入县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一并整合,依托县公安消防大队,整合现有社会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组建“县应急救援大队”,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普通二级消防站(中队)不少于20人的名额,由县政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队员,纳入公安消防队伍统一管理并实行联勤联训。积极组织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或者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团队组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协助做好心理干预、人员安抚、物资发放等辅助工作。

时限:2010年12月前

(三)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响应机制

目前,在县应急指挥中心未建立之前,在县公安消防大队暂设县综合性应急队伍调度指挥中心,将各级应急组织力量统一纳入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实现与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及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待县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后,整合纳入县应急指挥中心内统一调度指挥。同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由县政府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配合,完善本系统和相关领域的预案修订工作,构建覆盖全县各行业和领域的预案体系,并纳入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应用管理。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的有关规定,建立应急救援分级响应机制。由县应急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响应级别,按照灾害类别启动相应级别、相应类型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指挥调度。

时限:2010年12月底

(四)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日常管理、组织协调、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机制。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县财政和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式,畅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渠道。对基层应急救援队员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救援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免交过路费等政策措施予以明确。强化装备建设标准,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多样、防护优先、实用高效”的原则,结合公安部下发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装备配备标准》,统一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标准性装备配备。在引进新型、高效、实用的装备同时,根据区域灾害救援需要不断优化装备结构,强化专业救援器材的配备使用。

时限:2011年5月前

(五)注重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演练

由县政府牵头,县应急救援大队具体实施,各相关部门配合,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演练培训工作,统一下达训练计划,分行业开展专业训练。建立健全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联动协调和联勤联训制度,明确各类事故处置的主要负责部门及相关配合部门在事故应急处置中的职责、权限、分工、要求。

时限:2011年开展一次综合演练

(六)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专家库

整合气象地震、森林、交通、环保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物资,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同时,对供水、供电、供气、医疗等专业救援物资以及社会救援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掌握,建立定期报告物资储备制度和使用补偿制度。同时,由县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配合,成立火灾、医疗、化工、建筑、环保、交通、地震、地质、防汛、矿山等县级应急救援专家组,将消防、医疗、交通、安监等部门、单位和相关技术服务中介机构、高等院校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应急救援专家人才库,建立专家联席会议制度与救援专家咨询机制,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时限:2011年5月底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建立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是贯彻国务院〔2009〕59号文、省政府办公厅〔2010〕58号文和公安部长沙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任务非常重,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行业、部门和领域,要积极与各部门协调沟通,深入调查研究,掌握辖区应急救援工作特点和救援力量现状,争取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第9篇:医疗应急救援方案范文

关键词:过程建模 Petri网 动态系统 应急响应系统 烟草火灾事故

1、引言

烟草行业系统企业可燃物多,火灾危险性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烟草行业系统肩负着烟叶的收购、打包、运输、储存、复烤加工和卷烟的储存、销售等工作任务,制丝、卷包、雪茄烟车间和原辅料库、成品仓库及废品站多系烟叶、烟丝、卷烟纸、包装纸、纸箱烟灰等易燃物品,火灾时燃烧迅速,蔓延快,烟火蔓延途径多,容易形成立体燃烧,扑救困难。因生产工艺的保湿要求,车间无机械排烟设施,火灾时高温、烟气易充满整个空间,人员在疏散、逃生中容易出现窒息、中毒等伤亡事故[1]。烟草火灾事故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立即响应,各组织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活动。因此,结构合理、信息畅通、部门协调的应急救援响应系统将极大的提高烟草火灾事故应急救援的效率。

Petri Net是一种用图形表示的的组合模型,它直观、易懂和易用的优点使其在描述和分析并发现现象上具有独到的优越之处。Petri Net是严格定义的数学对象并且具有强大的数学分析能力,借助Petri Net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既可用于低层次静态的结构分析,又可用于高层次动态的事务管理行为分析与建模[2]。

2、Petri Net简介

从算术的角度,一个Petri Net是由两种不同的节点(库所和变迁)绘制的有向两偶图。库所P用圆形节点表示,变迁t用方形节点表示。库所和变迁之间通过有向弧连接,有向弧从P到t构成输入库所,从t到P构成输出库所。输入库所是一组可以引起变迁发生的库所,而输出库所则是一组变迁发生之后与输出结果相关联的库所。Petri Net的状态由令牌(token)在库所的分布决定。库所可以拥有任意数量的令牌(模型中用黑点表示)。库所中令牌的数量会影响到Petri Net的执行力。如果一个变迁的每个输入库所(input place)都拥有令牌,该变迁即为被允许(enable)。一个变迁被允许时,变迁将发生(fire),输入库所(input place)的令牌被消耗,同时为输出库所(output place)产生令牌.

从建模的角度来说,Petri Nets可以表征为具有分析特性的概念模型。通常的概念模型只是一种图形方法,而分析模型则表征了功能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混合建模方法,Petri Net具有对模拟情景进行仿真分析和描述系统行为的能力。因此,借助Petri Net既可用于低层次静态结构分析,又可用于高层次动态事务管理行为分析与建模[4]。

3、烟草火灾事故应急响应系统

3.1烟草火灾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组织结构

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可有效的降低事故损失,减小事故惩罚。应急救援系统包括事故的预防、应急计划的准备、应急救援系统的组成、应急救援计划的制定、应急培训和演习、应急救援行动,现场清洁与净化、系统恢复和善后处理。其中每一个部分的制定既有指挥层的战略决策参与,专家组的战术策略谋划,也有行动部门具体的现场行动制定。整个过程涉及不同层次、不组织机构的共同协商、相互配合,根据现场事故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战略目标、行动计划、战术策略,最后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5]。

各组织机构职责如下:

1、应急指挥中心:协调应急组织中各个机构的运作和关系,主持日常工作,维持应急救援系统的日常运行;

2、事故现场指挥中心: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人员调度、资源的有效利用;

3、医疗救护组:负责组织开展现场救护工作,保证现场伤员及时得到救治,现场无法救治的伤员将护送前往医院进行救治;

4、现在秩序维护组:负责组织开展现场秩序维护工作,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对出入事故现场人员进行严格控制,保证事故现场秩序井然,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5、支持保障中心: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的后方保障。

6、救援专家组:有应急救援相关专家组成救援专家组,为抢险方案和组织实施,及调动组织应急救援物资、装备、抢险队伍、消防、医疗、后勤保障等提供专家指导意见,确保应急决策的正确性及合理性。

企业设立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有相对固定的机构成员,在发生事故、事件时,他们必须立刻聚集,成立一个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参与应急行动。当进入应急状态时,应急指挥中心立即成立各专业现场抢险组、医疗救护组、现在秩序维护组、环境保护组、后勤物质保障组、救援专家组等六个小组。火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立即通知各应急部门进入应急状态;并按照掌握的现场资料制定应急组织方案,报请应急指挥中心批准;协调各类应急资源赶赴现场,通知与发生事故或险情队伍相邻的队伍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4、烟草火灾应急响应系统Petri Net建模及定性分析

4.1烟草火灾应急响应系统Petri Net建模

参考文献:

[1]赵石楠.烟草类物资仓库火灾特点及处置方法初探[J]. 法制与社会.2011,12

[2]吴哲辉.Petri网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Madjid Tavana.Dynamic process modelling using Petri nets with applications to

nuclear power plant emergency management[J].Int.J.Simulation and Process

Modelling.2008,4(2):130-138

[4]林闯.随机Petri网和系统性能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