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学生教育;特殊家庭;心理健康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环境已日益优化,但是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家庭成员身患重病现象的不断出现,特殊家庭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因为一些不良习气的蔓延,学生犯罪率也在增加,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这就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1. 一定要认识到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迫性。

(1)分析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后,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客观因素上,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好、经济条件还很差、学习环境不健全以及缺少父母的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这些长辈们已经体弱年迈,再加上经济困难,只能勉强给这些孩子以温饱,怎么能够给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创造环境与条件进而去培养他们呢?还有一些学生家长观念落伍,对子女教育起来,只有简单粗暴的训斥,根本没有对子女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过、关心过,因此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沟通。

(2)在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沟通也很困难的问题时常出现。如在这些学生出现问题时需要和家长沟通,但是有一些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在很难与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是很无奈的;在这些特困家庭里,有的家长素质不高,甚至有的家长不识字,缺少通信工具的家长也很多,学校无法与家长常联系,对学生教育起来就很费时费力。这样看来,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困难也造成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成为对这些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以及健康成长的障碍。

(3)一些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享乐思想的存在、怕吃苦风气的蔓延、金钱至上思想的盛行、网吧的出现等这些社会因素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再加上如果结交了一些校外不良青年,就会造成随心所欲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2.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很重要。

(1)作为教育者别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思想品德问题,教师对这些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解决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教师要在课堂上、课后辅导中、主题班会上等多个方面适时的对这些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其思想的健康发展。

(2)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反作用。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立班级档案制度,积极规范管理。为了使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在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特殊学生的档案是必要的。它能使工作有案可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并为以后的工作总结出经验,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就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具体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对全校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对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费用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感学校及老师的温暖等等。

(2)建立班级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是与学生最好的沟通,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谈等形式多样,均可视情况而定。针对特殊学生当天具体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耐心细致谈话。当然谈话内容是否切中要害,谈话时机是否最佳,这是谈话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3)建立班级心理疏导制度,积极进行行为训练。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的行为动机往往很单纯,比如守法但不遵纪,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班规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的特点。这时候老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达到健康发展。

(4)建立信任激励机制,积极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不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尝试让特殊学生参与日常管理,由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班主任。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愿我们的信任能给中学阶段的他们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更好地走过迷茫,走向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重基础轻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重言传轻身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3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家庭教育

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在每一个城区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习惯既有城市学生的特点,也有农村学生的特点。从学习角度来看,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厌学的。甚至有些学生存在严重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或抄别人作业,打架、旷课、逃学,怕考试、恨老师、恨学校等等。造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源自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

一、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我国学者郑其龙等编著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培养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然而,城乡结合部的家长群由本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组成。这些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低下,有些甚至是文盲。他们的家庭教育手段和方法普遍原始甚至粗暴。而当地的“土豪”家长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宽裕,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是放任自流,溺爱娇宠。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任务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差,在道德观念、文化修养及行为习惯方面都对孩子起不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并不重要,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社会。即使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只是一心指望孩子在学校各门功课都考高分,争第一,并不是注重孩子的德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缺失是导致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关系教育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二倍于社区和学校两项因素的综合。”家庭教育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都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教师。那么,要教育好孩子,也一样首先要教育好家长。

那么如何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逐步改变孩子的厌学状况呢?

1.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饱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因而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2.告诉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保证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成长过程常常予以关心指导。如果家长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在家庭经济条件有对富裕的现在,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炼,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养成做人的优秀品格。

3.指导家庭教育要帮助家长读懂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一把钥匙一把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所以,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家长要对孩子信任、尊重、承认,经常肯定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因为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出现问题。而且每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条件毕竟存在差异,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是精英,也不可能期望每个孩子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家长要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让孩子逐步消除不良的厌学情绪,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变得自信向上。

有人说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因为家庭教育是整座教育大厦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厌学现状,学校老师就需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多渠道的沟通机制,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 范广玲.中学生心理常见问题的思考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2] 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

[3] 路校彬.厌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第4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成因;对策

校园,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美好而纯真的,可是现在,这一方“净土”在网络化、娱乐化、经济化的洪流中,也被涂满了五颜六色。校园中,一对对女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互相拥抱,互相亲吻;一对对男生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互相喂食。这就是“同性恋”,这一现象让家长无言以对,纯真的孩子们也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变革,年轻的家长还在为早恋、性教育问题而烦恼时,“同性恋”又让他们手足无措,因此,对中学生“同性恋”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成因分析

目前有的学者专家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就是指: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这一现象的原因要从学生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

1、主观因素

青春期的学生,身心正处在发育阶段,“性早熟”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懵懂和好奇中尝试“恋爱”,这种“恋爱”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偏向对同性之间的爱恋。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不够成熟,这些都使得中学生成为“免疫力”很低的人群。

2、客观因素

中学生本身就很脆弱,“同性恋”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1)多元的社会诱导中学生发生偏离。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娱乐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洗礼”着每一个人。“超级女声”、“快乐男生”风靡一时,李宇春一头短发,帅气的动作,影响甚远。一时间,校园少了长发乖乖女,清一色的短发。韩剧中的男主角,长相精致,让广大女性都自叹不如。于是,男生开始画眼线,涂唇彩,小步扭捏,个个妩媚。

开放的社会,多元的文化,孩子们浸泡在其中,他们开始模仿,开始试探,同时也迷失了方向,“伪男”、“伪娘”不断出现,性别在这里有些混乱,“同性恋”也就滋生了。

(2)家庭教育的“臭氧空洞”让孩子们被“灼伤”。中学生“同性恋”的形成中家庭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离异,或者一方有婚外情的家庭中,孩子较容易有两性的认知错误,例如:父亲有婚外情,孩子就会痛恨女人,久而久之就会泛化为对所有女性的痛恨。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同性恋”。现在的父母在各个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的性伤害的事件太多了,看到孩子和异性在一起,就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可怕的事件,于是他们只允许孩子和同往,久而久之,孩子的圈子里只剩下同性朋友,这在无形当中就促成“同性恋”的发生。

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让孩子极力寻找倾诉和慰藉的对象。现在作为“房奴”、“车奴”的父母每天都在奔波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在仅有的同性圈子中不断寻找可宣泄情绪的对象,渐渐地就会依赖、依恋、爱恋。

二、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疏导策略

通过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首先是要预防,防患于未然是最理想的。那么对于已经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疏导呢?

1、在尊重原则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

“同性恋”学生一般都将自己的这种情感隐藏起来,害怕被发现害怕被取笑。这就证明他们内心深处似乎也明白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刻意提醒,也不必大张旗鼓的教育,只要顺其自然,尊重他们,循循善诱,加强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避免学生努力证明自己“是否正常”,内心纠结于“同性恋是否是变态”,自己“是否是变态”这类问题,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很大焦虑。让他们有一个轻松的心态,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渐渐地使他们摆脱对“同性恋”的依赖。

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帮助这类学生,及时正确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同性恋”学生一般情绪上更容易焦虑、抑郁、自卑,如果没有可以宣泄这些情绪的渠道,很容易走极端。学校可以安排心理咨询老师,让学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减轻心理压力、负担。

2、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我们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也要开展必要健康教育。一个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如: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确交往的方法;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和角色期待;性伦理等。

家长也应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青春期的性教育,“同性恋”现象产生,就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性别产生误解或者不认同造成的。所以性教育很重要,让学生对性别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通过这些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能够使得“同性恋”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的感情”是否理智,是否正确。

3、改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对“同性恋”学生的疏导不可或缺的一方是家庭,是父母。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时不是羞于启齿就是打骂交加。父母为什么不冷静的思考一下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呢?要从根源上解决,也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寻找出路。家长之所以有一些错误解决方法,就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必须改变家长的观念、态度,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性教育,即便是在我自认为很开放的社会,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家长在面对“同性恋”孩子的时候,首先自身的心态要正确,家长的心态都不正确,如何引导孩子?家长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培训班,忽略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以后发展的“1”,其他的学习成绩,能力、智力所有的都是“0”,没有“1”,再多的“0”也只是“0”。

研究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我们不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同性恋”现象,我们更倾向于纠正和协调每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希望社会、学校、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扶稚嫩的孩子找到正确的成长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尽染,袁誉宁.关注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现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2] 杨凤池.难解之结同性恋[J].中国青年科技,1994.1(1)42-44.

[3] 马金福.迎春蓓蕾初绽放――对中学生早恋想象的认识[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7.

[4] 葛兴,王珍.论中学生考试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06.

[5] 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6]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 李玉玲.同性恋合理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8] 杜娟,马岚.关于正确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3.

[9] 谢文剑.别再错把友情当爱情―中学生“早恋”心理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第5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成因;学校

农村学校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使后进生的形成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数学学科后进生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个体方面的原因、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性、学生所处的环境。

一、个体方面的原因

中学阶段,学生的各项生理及心理机能发展迅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怀有好奇心,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突然涌现的事物适应能力并不强,因此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具体可表现在:情绪化严重,他们经常可以为一件小事情而伤心不已,甚至自暴自弃;自制力很弱,网络游戏等容易让学生上瘾,很多农村中学生会因为家里和学校监管不严,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身心发展不稳定、不成熟,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容易冲动,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低,容易发生行为偏差,时间一长就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进而在思想认识上也会产生偏差。同时,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同于城市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有些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效率较低,有些对自身要求不严格的学生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性

1.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强。首先,初中数学扩大了数域,引入负数后,将小学数学飞跃到了有理数域;其次,由小学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由具体到抽象;还有,初中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几何知识,由数到形,有些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2.数学课进度快、要求高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普遍感觉到数学课的进度比较快,要求比较高。例如,小学用了六年时间认识非负有理数,而到了初一最多用一月的时间就把数域扩大到了有理数域,并要完成一系列的混合运算,对此,一部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出现思维转化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对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和定理的学习,有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的习题就厌烦,久而久之就成了后进生。

三、学生所处环境的原因

普得多摩(Prudho―mmeau)曾经通过对629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后进生成因中有来自家庭及学校因素的有力介入。

1.家庭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作用。可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家庭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父母从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偏低,教育方式简单。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些忙于农活,没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个别家长沉迷于赌博和烟酒,这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深远。

(2)家庭教育缺失,管理不到位。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心不成熟、心理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由于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学习方面容易缺乏兴趣和动力,课后作业马虎了事,甚至抄袭,更不用说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了。学习中出现问题根本就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导致数学学科的成绩下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常在子女面前灌输“混个初中毕业证书就行,将来出去打工”的意识,并且长期与学校缺乏沟通,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得学生家庭作业不认真完成,成绩下降。

2.学校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和教师的教学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1)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如城市,数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及教学方法简单、落后,致使课堂效率不高。

(2)学校的管理理念偏差。目前,农村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仍有不小的市场,仍在以分数论英雄。在这样的环境下,后进生往往在教学中受到冷落,上课时很少受到关注;教师教学的难度与进度只适应班上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使得本来在学习品质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较差的学生变得更加消极和被动,导致他们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

(3)教师的教学失误。有些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教师处理不当,或者重视不够,很容易形成学生两极分化的“分化点”。例如:七年级的几何推理,八年级分式的混合运算、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九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都是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化点。

3.社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中学生当然不例外,来自社会的一些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

(1)读书无用论。一方面,当前的农村有一小部分人文化素质不高,依靠各种途径赚到了一些钱,他们就鼓吹“读书无用论”;另一方面,许多中专生和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没有使学生看到知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致使一些学生过早放弃了求学的观念,只想混日子,尽管这种现象是极少数,但对于心智还不是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

第6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问题;对策

21世纪的世纪是学习化的社会,是否有学习意识,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自身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所在。作为祖国的新一代人才,中学生有着不容抗拒的使命。可厌学问题的普遍存在让很多人担忧。因此,针对中学生厌学这一现象,我们以沈阳市一四五中学为例,进行详细透彻的分析研究。

一、厌学问题的表现。

厌学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对学习产生冷漠态度。厌烦心理及其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方式。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行为表现为:

(一)不想学习,不喜欢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坚定的态度,对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上课时思想混乱,难以集中精力,不够认真听课,思维迟缓,不善于思考,教师你讲你的,台下我玩我的,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在各科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三)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下滑,再差也引不起注意,毫不在乎,在学校是为了完成父母给的任务,混日子,等毕业证,形成恶性习惯,厌恶学习,害怕考试,甚至恨读书,骂教师,抱怨学校,更为严重的就是借故逃课。

二、导致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学生来说,出于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好奇,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现象。

1.社会中消极观念的影响

“上学无用论”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流行,他们不知道学习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改变,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处。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从心里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的心理。

2.社会中娱乐场所的消极影响

十六七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童心未泯的孩子们更喜欢把精力放在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身上。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不准进入三厅一社一网吧”,尽管这是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三令五申的条目,但这些娱乐场所的吸引力远远大过了学校的明文规定。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为孩子从小打好学习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家庭因素。

1.家长溺爱。家长对于子女的管教也是尤为重要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与父母紧密相关。

2、家长要求过于苛刻。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被家长套上了枷锁,各类的补课班,兴趣爱好班,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可有些事必定适得其反,压迫的越紧,反而想要挣脱。

3、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许会比较早熟,但他们心里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或同学之间都会对中学生有深刻的影响。

1、教师素质问题。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教师的态度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有些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进而导致对教师的偏见,产生厌学的情绪。同时,更有的教师,公然歧视所谓的“差生”,仅仅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这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失去了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行。

2、学习任务重。很多中学生表明,每天上了一整天的课,晚上依旧要去补课。每天的时间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提高升学率更是各个学校的第一要务,这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然而,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的以自身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从未考虑过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四)学生自身因素

1、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所以学习不刻苦,不会懂得时刻要鞭策自己通往成功。还有些学生基础差,成绩跟不上,从小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所以学习起来很吃力,日复一日的失败,自身对自己的努力看不到希望,促使他们想要放弃。

2、学习方法不当,每门学科都有其学习的诀窍,死记硬背是不会有一个好成绩的。一些学生觉得付出了很多,很努力的学习,但仍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觉得学习很累,找不到捷径,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那些感觉付出没有回报的学生,一定是学习的方法不得当。

三、对于厌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给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使其明确学习的动机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使其更有努力的方向。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自己学,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提升整个人的外在素质和品味,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华与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效力。

(二)教师和家长多多沟通和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家长应该与学校教师勤加联系。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作为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学生有稳定的心态去学习从而改善厌学状况。(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家金;部分农村中学生厌学化学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第7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确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学校是直接教育中学生的场所,在防治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学校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分数与升学率,忽视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本末倒置的办学方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人格健康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会优良。而在片面的教学方针的指导下,却可能会培养出许多人格不健康的高分学生,这些学生终会因其人格不健康而抑制自身的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举办各种方式的主题知识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中学生对自我心理特点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二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时监测与帮助。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辅导解决,不能解决的,可转至学校的心理辅导室,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辅导。

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发挥桥梁纽带和引导作用

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对这一部分学生应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生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学生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要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深入了解的学生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从学校回到家之后的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育策略与转化措施:

1. 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因为学生往往不会主动与教师交流)了解的学生,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提早解决问题;

2. 积极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使教师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3. 通过合理的发泄方式让学生进行发泄情感(例如体育运动),转移其注意焦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多结识好朋友。参加集体活动一方面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别的同学很快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结交到新的朋友,让朋友经常帮助、提醒自己;

4. 通过疏通学生情绪,使学生学会认识错误,帮助其找出原因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最后,协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确立鼓励性原则。

帮助学生家长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明白子女身上发生的变化,能正视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以理解、平等态度去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和环境。家长的关心与指导,就会及时调节他们的不稳定情绪、紧张的精神状态,父母要清楚自己的过失给小孩造成的不良影响,坦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及时地配合学校教师予以教育和心理辅导;

第8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 中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父母离异家庭的增多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容易造成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加上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 ,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遇到或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 ,将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而 ,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调查,旨在了解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包括:“黄、赌、毒”等社会违法犯罪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问题;诚信缺失、唯利是图、、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有害网络信息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中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家庭的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 但是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却是人的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亲子关系不佳等。这些或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或容易引起他们的精神压力,或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

3.师生关系因素。

笔者对本地几所重点中学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心理有问题的中学生与心理健康的学生相比,在“找不到一位能倾诉自己内心秘密的老师”及“老师经常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方面很明显 ,这说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师生关系不够良好。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出现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消极心态, 也容易导致他们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4.学生自身的因素。

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只重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与学习有关的事,个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往往无暇顾及。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自我在学习方面的价值难以体现,则缺乏在群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群体的归属感,加之个人原有的兴趣、爱好又不能得到满足,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扰 ,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另外,由于中学生较少受到交往训练,尤其是怎样与异往的训练,因此,在同异往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障碍,而一旦遇到障碍,有些人就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以至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以及对自我的不认同感。如果情况一直得不到改善,就会引起心理方面的问题。另外,还有不正当攀比、早恋等问题,都或多多少的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方法

1.改变不良的社会环境,增强师生关系。

学校、家庭一定要及时化解不良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分清是非,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时时发生的,每个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们都能瞬间感知到老师的情绪以及对自己的关心程度,或是否喜欢。学生在老师心里得到的肯定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面对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占主导地位,所以,一个老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要懂得心理引导的艺术,会鼓励学生,会表扬学生,能提升学生。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有学者称教育是爱的洗礼。可见爱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表扬学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2.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家长对家庭及家庭教育的观念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发挥家庭的作用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孩子行为特征的形成, 是父母各种心理行为特征不断渗透的结果。如果父母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言谈举止具有一致性 ,为孩子办事讲信用, 对孩子不许空愿 ,情绪稳定,人格健全 ,就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并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其次,家长要了解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 ,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的健康状态更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和最终的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对于家长而言 ,应该把孩子的全面教育当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来抓,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再者,家长应该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 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帮助孩子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不断提高孩子的水平。同时要注意,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应根据情况的变化 ,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

另外,要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完整的家庭结构为基础。在完整的家庭中,除了父母共同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外,同样重要的是父母要有主动营造完整家庭的愿望 ,彼此和睦相处、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和谐交流思想、共同商量家庭大事、共同承担家务工作等。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彼此的关心、谦让, 感受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巧妙解决家庭纠纷等, 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温馨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点,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找回自信心。

作为老师,要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 并且有选择性地去组织一些活动或体育锻炼。 例如,组织一次篮球比赛,这样做不仅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举办“盲人走路”和“信任后仰”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信任等;通过“缺点大轰炸”和“优点大轰炸”,让每一位学生意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从而帮助他们找回信心。

4.各科任教师密切合作,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第9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抗挫力培养;策略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现代的孩子大多从小受尽宠爱,不利于其意志力的培养。中学体育活动中,学生难免遇到各种小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困难,培养其意志力和抗挫力,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关键任务。

一、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待挫折的表现

中学体育课程中,中学生在完成各种体育活动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较低的抗挫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几种表现。

1.畏惧、逃避困难

中学体育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安排跳高、跳远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项目,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面对这些项目时由于身体素质较弱、害怕失败受到嘲笑等原因而表现出畏惧、逃避的行为,长期下去会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而渐渐产生厌烦心理。当中学生在面对体育活动项目时出现类似逃避、害怕等不良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容易滋生学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2.出现愤怒、焦躁的情绪

很多中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基本没有受到过责备和批评,每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常常会错误的以孩子还小为理由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且这种现象还十分普遍,造成现在许多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稍微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是不愿意按照要求进行活动,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失落或者是愤怒等情绪,特别是当这些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得不到宣泄时,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

3.不敢承认错误,逃避责任

抗挫力低的中学生在面对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有时会出现撒谎、不敢承担责任的行为,例如某个学生在遇到困难而没有将事情做好,他会说这是别人做的,或者用其他学生所做的事来和自己对比,甚至有些学生会害怕受到老师的责怪而撒谎或者将问题推卸给其他的学生,或者回到家里和父母诉苦。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因为缺乏抗挫力而在面对困难时采取这种逃避的消极行为。从上述中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消极行为来讲,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家庭教育观念有关,也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抗挫力锻炼有重要联系。在明确了学生面对困难时表现出较低的抗挫力的原因后,教师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培养学生的抗挫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力的必要性

实践活动证明,受到自身意志力较低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大部分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现象表现出抗挫力较低的行为,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另外,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枯燥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长久下去造成学生的抗挫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出现各种消极心理和行为,阻碍了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有效策略

1.加强对学生抗挫力的重视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学校要为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德育教育目标,同时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学生抗挫力的有效培养。首先,要将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列入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中,从而引起教师对该内容的重视。另外,还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有效的培养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手段。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体育研讨交流会,为老师之间提供互相交流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经验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2.教师加强对中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

当前大部分体育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中学生抗挫力培养的重要性,具有比较完善的培养意识和培养措施,但仍然存在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对中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采取足够的重视和有效地手段,导致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难以做出良好的表现。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抗挫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众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意志力不坚定的原因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不断提升自我,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

3.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中学生对抗挫力的认识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对抗挫力形成全面而合理的认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中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抗挫力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列举抗挫力重要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抗挫力培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自身抗挫力的培养。

4.加强培养中学生抗挫能力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中学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促进中学生抗挫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获胜的队伍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失败的队伍,教师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不责怪不打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精神。

四、结语

综上而言,中学生抗挫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意志力和抗挫力的培养,经常组织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以及发展需求的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体育项目中得到有效的抗挫力培养,使学生在今后面对困难时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投身于社会工作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海.中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美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研究[J].科学大众:大众教育,201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