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电影艺术的鉴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艺术的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艺术的鉴赏

第1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方法

G642.4;J905-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形象的称为“第七艺术”。[1]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影的热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开设影视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艺术鉴赏知识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一、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 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国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2]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鉴赏也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越来越普及。

2. 学生观影水平和电影知识储备

不断刷新的高票房,也预示着人们的观影热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电影基础知识的缺乏,对于电影的观赏,仅仅是停留在电影观赏的浅层次。之前有进行过艺术知识方面学习的同学,大多是以绘画和音乐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对电影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基本以娱乐和放松身心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时,具体分析为何这部电影好、口碑好,学生还是不能够从编剧、电影拍摄手法,造型艺术、音效等方面来解析。

二、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

公共艺术课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虽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但是同学们依然是按照一个选修课的标准来对待。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一直用再影院观影的态度带着娱乐的心态来上课,虽然上课热情很高,但是上课既不做笔记,下课也很少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 学生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不够重视,是因为对于影视鉴赏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认为鉴赏课只需要做到三点:一了解,二听懂、三听完有印象,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在课堂上不做笔记,下课之后也不预习、不温习。但是对于影视艺术鉴赏来说,如果没有完备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影片的赏析和鉴赏仅仅就停留在影院看电影的水准上。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学者在著述中指出, 在美国, 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包括4 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等方面);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3]。对比看来,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上是以鉴赏为主,离美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由于授课课时要求,很难在2个课时的课堂上,完整的欣赏完一部经典影片后,再进行讲解。因此对于影片欣赏的完整性比较难以掌控。

三、影视艺术鉴赏课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1. 针对学生特点,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听课对象都是跟非艺术类本科生,所以,学生的艺术欣赏基础很薄弱,艺术思维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和专业,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画面拍摄的基础知识。对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一定要理论加上实践,既不能太严肃刻板,也不能太过随意。在上课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及时配图,穿插视频进行讲解。对于影片的赏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运用相应的剪辑软件,截取大量的视频资料,收集大量的图片,用图片和视频组成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2. 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配合课程安排,完成学习目标

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接触电影艺术欣赏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电影。但是当课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有了课前对看电影的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节课时,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纠正他们的固有的学习观念。电影艺术鉴赏的课程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观看电影,并用专业知识对电影进行评论,提高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事先对学生的审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从上课之日起,看电影都要试着用专业眼光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鉴赏水平停留在普通大众去影院欣赏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说,不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主要考察电影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辑视频,小剧本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会更好的保证课堂效果。

4.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在教讲课过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单一。要涉猎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做到以影视艺术为主线,其他艺术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电影的综合性的特点。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转变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维观念,充实了课堂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影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戴清著.影视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16.

第2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描述

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青春团体,其人格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认知与构建的动态过程中。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生人格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有社会使命感与伦理正义感,在大学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他们既注重物质需求,又崇尚精神向往,并迫切地追寻着个性的独立与自我价值的确认与实现。然而,在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给予正面肯定同时,必须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样是非常突出的,这些问题正亟待高校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手段加以干预。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等,不断呈现出与传统价值理念的碰撞,甚至相悖,尤其是社会中许多有悖道德伦理行为现象的大量出现等,这给正在形成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个性”的确立正在成长为大学生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狭隘的内心精神正在使他们成长为“自私”的一代,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物质诱惑,情感困顿时,这些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在个人情感世界与物质压力的诱惑中,容易出现失掉自我,丧失判断力,思想行为走向片面与极端。轻易放弃或剥夺他人“生命”已经成为高校严重的社会问题。如2010年9月初,贵州某高校开学初,便有女学生由于失恋而跳楼自杀;多年前的马家爵事件;还有由于家庭、生活、学习、爱情等方面的各种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每年都会出现精神分裂的学生等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造成这些现象除了社会的原因外,与大学生正在成长中的脆弱人格极具关系。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人格主体的不成熟。第二,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1]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从家庭走出,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是一次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彻底的从心灵到相对自由精神的转型期,他们迫切地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然而,由于主体心智的不成熟,各种社会因素、价值理念、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干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之对自我的认识、反省、评价、目标追求,处在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困惑中。开放的社会环境,已经成就了他们自由、平等、独立、竞争的人格个性,但多元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金钱观念,又干扰了他们内心的精神渴望,这是精神价值最为痛苦的一代。但任何因素仍不能完全掩盖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崇高的精神渴求,他们渴望对自己内心深处理想价值理念的确认。因此,在此阶段,对极具可塑性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人文关怀的引导、培育,具有积极的人格健康干预与极为重要的构建作用。

电影艺术中主流价值与大学生人格成长需求

大学生是个性相对独立,心理意识较强的青春团体,如果对他们的人格成长采用传统教育的干预方式,必然遭到他们的反感与内心抵触,说教会令当今具有开放意识的大学生不可接受,而通过电影艺术鉴赏的人格疏导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即对人类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高度逼真,可以使大学生在银幕世界中,以精神性生命体验的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与体验,从中收获不同的人格影响与主流价值引导。那么,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运用好电影艺术鉴赏这一人格干预与人格构建媒介,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主流价值观及其在电影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

正如徐金超所说“社会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所以在社会中所存在的主流价值观就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必须为此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起着正价值作用与影响的主流价值观点,如自由、平等、竟争、独立、自强、爱国、奉献等观念,就是业已形成的我国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念,而统领和践行这些主流价值观念的,则应该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生命价值追求。因此,世界观、人生观、生命价值追求则是一个人具有生命终极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往往决定着事物的走向与成败。

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小到它意味着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所谓的电影艺术主流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中业已形成的被社会普遍成员接受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而且这种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中最理想的审美意义,就是应具有某种生命超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生命价值理念是一个人主流价值观的灵魂与统帅,即他的世界观、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取向等,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行为、表现与其所有主流价值观念的践行。至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培养是健全其健康人格的根本。

然而,大学生虽充满生命的青春与活力,但他们的人格既具可塑性又极为脆弱,因此,对他们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健康人格引导与构建,必须是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事与愿违。如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一是人格主体的不成熟;二是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那么如何在电影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使其人格得到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又能够剥离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生命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呢?

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构建作用与策略

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要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其人格的构建作用,就必须从大学生带来根本性质的生命价值理念入手。

首先,应是具有人格根本意义的价值理念爱国精神;其次,在人格中代表着人性真善美本性的开掘与建构;第三,代表着人类生命价值与理想意义的生命超越精神等。因此,给予大学生电影艺术主流价值鉴赏的关键是影片的选择,即要必须选择与主流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方能实现预期目的。

1、“爱国精神”的激发与人格构建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要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精神的激发与构建呢?因为爱国精神,是一个人的人格根本。一个人没有爱国精神,他的生命就缺少灵魂,其任何价值观念与追求都找不到活着的真正意义与生命的归依。因此,这是人格成长与构建的根本点与出发点。近年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主流佳作主要有《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大业》、《钱学森》、《甲午大海战》等,其中《钱学森》极具代表性。

电影《钱学森》,描绘了一个为中国火箭、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及其与妻子蒋英长达62年之久的旷世爱情故事。这部影片说教色彩在其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对之的感动,是一种发自内心久违的爱国精神与民族信仰共鸣。这部影片的出现,似乎给这些迷茫前行的大学生指出了生命的价值航向,激发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与压力下,沉默已久的爱国激情与民族信仰。

由于电影中钱学森那种充满人格个性与精神品格的力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钱学森在逆境中、在困难面前,不为任何人或事,所能干扰的民族气质与事业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与创造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爱情精神与民族信仰;什么中国人的国格与尊严;什么是科学精神与敬业品格以及什么是一个的人格魅力与生命价值所在!可以说电影《钱学森》,是一次中国主流价值理念的心灵盛宴,它让这些正在努力又在迷茫前行中的大学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向,也使原本可能模糊或脆弱的本性和人格,获得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方向与坚定的精神力量。

2、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

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最完美最优秀的品格与本性,它代表着人类最完美的人性理想,对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幸福和谐的终极价值之根。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在人的本性中不但有“真善美”,同时伴随着人性的“假恶丑”,这两类品质在人类的成长中相生相融,铸就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无限美好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丑陋现象破坏着社会的秩序与发展。所以,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必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秩序准则等,以惩戒或遏制人性的“假恶丑”现象及其的发展膨胀,以保证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进行其人性“真善美”的终极价值理念的开掘与完善,同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

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有很多,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刻画了一个品质高洁,具有慈母般温情的伟大女性冯晴岚,她用其一身,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与痛苦,坚持着在时期她和丈夫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用最艰苦最朴实的方式和超人的意志品格,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类“真善美”的伟大品格。

对该部影片人性“真善美”的主流价值鉴赏,大学生们最后必然会被冯晴岚这一极其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深深感动,会令其人性中虚假的丑陋的东西,在这一平凡女性的面前顿然无形或感到羞愧与自责!从而使大学生收获人性中“假恶丑”本性的荡涤与人类完美本性“真善美”的神圣开掘与塑造!

3、“生命”的价值与超越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极为宝贵的。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死亡则意味着对于个体生命的全部终结,因此保障生命的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起点。但仅仅是活着,不能完全诠释生命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大学生而言,也许与之讨论“生命的价值与超越”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也许能更好地诠释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与超越?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是电影史中具有重要艺术里程碑意义的片子。影片描绘了同样是纳粹份子的商人辛德勒,为发战争财,来到了纳粹份子管制的犹太人集中营,雇用了犹太人在其厂里生产战争日需品,目的是不付或少付工钱。

可是这个贪财、好色的男人,随着纳粹屠杀计划的展开,其亲眼目睹了一个个被肆意杀害的无辜生命,辛德勒那尚未被泯灭的良知,受到了人性的深深伤害与震动,于是,他开始了最大努力的营救,周旋在纳粹与犹太人之间,最后他倾其所有,终于营救了1000犹太人的生命。

战争结束了,身为纳粹份子的辛德勒也遭到了追捕,被营救的犹太人们要和他们的恩人分开了,因为他们的恩人要开始他的逃亡之路了,于是犹太人们用其唯一值钱的一颗金牙齿打了一个戒指送给辛德勒,上面刻着希伯来文:“救一人即救全世界”,同时还送给他一张签着被救犹太人名字的名单,说万一他被捕了,也许这张名单可以救他。

第3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业余时间为对英美文化、社会、历史、人文等知识有兴趣,对继续深人学习英语有强烈意愿的学生开设英语电影赏析公共选修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业成功的关键。英语电影实际上是教学中一种很具潜力的工具,特别是在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一个鼓励娱乐性探索的环境中,进行着对教材文字之外所表现的意义加以想象与理解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无论对记忆、描述、判断或是评价活动都显示出清晰的学习色彩,其结果将为学生所持久保存和认知。(鲁•阿恩海姆:1999)美国著名学者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过滤是在学习者和语言输人之间的一道虚构的墙。当学习者动机不强,自信度低,焦虑程度高时,情感过滤处于开放状态,阻碍语言输人通过。而语言输人只有通过了情感过滤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吸收。

基于这一假设,在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的情感过滤处于较低的状态,也就是说,可以利用英语电影这种鲜活的教学内容与电影赏析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从而使更多的语言输人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

由此,学生在英文电影赏析课上会表现出对以英语电影作为媒介进行语言学习的兴趣。英语电影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使其有机会通过影视语言和图像全方位的感受所学语言和文化。教师借助英文电影这种直接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如培养听力,训练语感,适应正常速度及更快的语流,把书本上的背景文化知识形象化,在身临其境和潜移默化中体会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二、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底蕴

文化是一个广博的概念。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言语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都属于文化范畴。语言是社会的文化现象,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一定的语言代表和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信仰和情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维模式。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所言: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离不开语言。

可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若想成功地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因此,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开设英语电影赏析课,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供有效的知识成分。Ausbue(1965)研究认为背景知识同语言知识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是语言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英语电影能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这也正体现了“交际教学法”的“非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因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开设英文电影赏析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力。

三、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第4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情境;流行文化;戏曲元素

徽剧传统戏曲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舞台上再现作为艺术人物的客体与经典艺术情境。为促进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编导人员必须根据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调整戏曲的场面构成,控制各类主要的舞台表演要素,革新表演套路,降低观众理解戏剧主题的难度。

一、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戏曲文化受到西方戏剧、电视媒体、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的知名度下降,戏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多数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戏曲演出市场开始出现萎缩现象,全新的文化娱乐手段与信息化工具开始普及应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道路,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逐步缩减,观众减少,门票销售难度提升,观众市场的资源被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平台分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的娱乐方式趋向于多元化,传统艺术的戏曲与现代观众的欣赏之间出现了障碍。现代戏曲必须融入信息化传媒体系之中,通过多个社会宣传渠道,投放高质量的戏剧节目,突出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1]。进一步促进戏曲与影视的深度结合,不仅能使戏曲艺术以影视的方式传播,同时还能把戏曲艺术更好地传承与保存下来,采取措施重点强化戏曲表演的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戏曲电影化的主要路径与基本形态

(一)包含传统戏曲元素的影视作品

为弘扬、宣传我国徽剧戏曲文化,提升传统戏曲艺术的知名度,部分国内艺术家开始在流行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添加富有民族艺术气息、带有古典风格的戏曲元素,如唱腔、戏曲旋律,并在配乐中使用传统戏曲如昆曲、山东大鼓的音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个别国内电影、电视剧开始在传统戏曲故事中取材,在拓展创作思路的同时,让影视作品具备更为突出的艺术性与民族文化风格,让更多观众通过鉴赏影视作品中包含的各类戏曲元素,领会古典艺术文化的特殊魅力,以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审美标准作为价值取向,满足了多数观众的艺术鉴赏需求,促进了戏曲的影视化发展进程。古典戏曲可借助更为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即影视作品发展自身,传播具备思想深度、富有内涵的戏曲表演要素与艺术元素,适应时代变化。戏曲影视化更能够让百姓从生活中去接受。在传统的大型剧场以及临时搭建的表演场所演出是单向性的、缺乏互动渠道的表演,仅能面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无法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通过将戏剧元素融入现代社会的影视作品之中,可丰富影视作品的艺术主题与观众的审美渠道,此类影视作品可在不同场所、不同平台上播放,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戏曲文化的曝光率与知名度,使其深入到每家每户,面向作为个体的观众灌输古典戏曲文化思想与创作理念,让更多的人去熟悉了解和喜爱戏曲,同时也传播了我国古典戏剧文化。

(二)包含完整戏曲节目的影片

通过制作涵盖多个戏曲节目的综合纪录片或摄像节目,可起到促进影视文化与戏剧文化深入结合的作用,推出全新的戏曲文化载体,迎合新时代戏剧媒体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普及的时代潮流,能够让更多年轻的观众接触到祖国优秀文化。编导人员可使用摄像机摄录完整的戏曲节目表演过程,并做好后期的配音、剪辑工作,为舞台上戏曲演员的个人动作与造型添加特效,以更为逼真、现实的画面修饰整个戏剧节目,描绘出多头并进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内心变化轨迹,提升戏曲文化对观众的吸引力。高质量的戏剧电影可极大地推动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拓展戏曲文化的传播路径,丰富了现代电影艺术的类型,更好地传承、宣扬了古典戏曲文化。戏曲制作者将戏曲节目进行影视化处理的活动,渗透着导演与演员们对戏曲文化思想的深刻分析与理解,与传统的封闭式戏曲表演模式相比,经过影视化改造的戏曲节目能够面向观众展现更为详实的剧目文本、丰富的舞台表情与独特的表演动作。通过正确添加特效或配乐,可全面、立体地体现演员们多元化的情感和对艺术思想的领悟,将精彩的舞美装置、表演技巧、区域戏曲文化和剧作的思想蕴含呈现在观众眼前,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拓展其艺术鉴赏视野,促进了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与演化。

(三)电视戏曲节目

戏曲表演者可顺应时代潮流,在电视媒体上投放戏曲节目,与电视台进行合作,定期直播具备一定文化特色的戏曲表演活动,面向观众与戏曲爱好者推出包含不同类型戏曲表演艺术的高质量节目。电视媒体的受众规模较大,资讯投放量较多,戏曲编导人员可根据节目表演需求与观众的要求,对戏曲主题、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调整,播放包含广泛题材、类型多样的特色戏剧节目,降低观众的艺术鉴赏难度,例如针对鉴赏难度较高的京剧可使用纯正的普通话配音,用普通的电视剧电影的音乐去代替唱腔,扩展现代戏曲文化的受众规模。

三、现代戏曲电影化创作的缺陷与不足分析

(一)缺乏具备竞争力的精品戏曲节目

进入新时代以来,带有戏曲元素、包含丰富古典戏曲文化的影视节目获得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艺术界认可了这一复合型的艺术形式,在电视媒体上投放的戏剧节目质量较高,制作精良,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然而部分戏剧节目的持续时间较长,例如《牡丹亭》《桃花扇》等戏剧节目完整演完需要消耗六到八个小时时间,只能由电视台的剪辑师进行分段切割处理,分成不同阶段播放,此类播放方式导致艺术感染力下降、无法形成突出的艺术氛围[3]。相对狭小的受众群体对于戏曲产量的需求,不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整个戏曲行业走向影视产业化,戏曲进入影视作品、转化为电视节目只是扭转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演化路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戏曲艺术热度下降、社会关注度不足的实际状况。

(二)表现手段单调,缺乏层次感

戏曲艺术在新时代演变过程中暴露出的结构性矛盾与缺陷,主要表现为门票销售量的快速下降和受众群体的缩减,体现了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与陈旧的戏曲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为促进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戏剧编导人员应当从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影视戏曲等入手,寻找贴近现代观众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力求创作出适应时代与人民需要的戏曲。现代徽剧戏曲文化存在表现形式单一,艺术渲染方式陈旧僵化,缺乏现代化修饰元素,仅能在舞台上再现经典艺术形象与情境,无法基于现实进行富有新颖性的艺术创造等问题。部分现代戏曲节目主动迎合庸俗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潮流,缺乏独特的价值理念内涵,艺术鉴赏价值下降,导致观众大量流失。

四、戏曲电影化创作的路径研究

(一)把握戏曲特性,制作高质量戏曲节目

为推动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影视化发展进程,必须调整节目制作方式,使用现代化的影视剪辑与制作技巧,将具备一定思想深度、风格突出的新剧目转化为影视节目,让电视传媒成为现代戏曲文化的载体,对戏曲进行影视化处理。编导人员可使用影视剧的创作手法,重构戏剧节目的制作流程,把握戏曲的民族特性与古典艺术属性,调整戏曲中不同段落的时空结构,让虚拟化的艺术表演转变为富有真实感与立体感的动作,缩减戏曲节目中唱腔的长度,压低表演成本,发挥影视化戏剧节目的特殊优势,遵守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采用画面渲染、特效修饰、灯光照射等技巧,完成影视化戏剧节目的制作。戏曲文化工作者可以对传统优秀戏曲进行现代化改编,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戏曲中,从而最大程度上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凸显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含蓄美、婉转美,保证影视化戏剧节目的主题、表现手法、内涵能够深入契合古典戏曲文化精神。

(二)建立数字化戏曲节目资源库

为促进我国现代戏曲文化的发展,给戏曲编导人员创造优良的艺术创作条件,可着手建立包含各方面戏曲表演资源与多种形式的创作素材的数据库,保证此类戏曲资源库中包含不同形式的数据与资料,如文字、访谈视频、节目表演录像、动画等[4]。戏曲编导人员可在线登录网站并搜集自身需要的戏曲资源,查询研究现代戏曲艺术的学术著作并加以分析、研究,拓展自身的创作路径,采用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戏曲数字化资源库可通过常用通信软件或本地局域网连通其他用户所使用的数据终端,传输海量的行业信息与数据。

(三)革新戏曲表达方式

为面向新一代观众展现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殊魅力,戏曲节目编导人员必须在戏曲中融入西方戏剧艺术表现技法,采用全新的艺术理念表达手段,在西方式的音乐剧舞台上呈现我国传统戏曲创作理念与思想,突出戏剧表演的艺术性。编导人员可用时下的眼光去分析、研究、编辑历史剧或其他类型的古典戏曲剧目,而针对新创作的现代戏剧节目,可在其中融入现代人普遍持有的人本主义观念与艺术思想,使之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气息。拍摄场所也应将演播室的人工舞台与外景地实景拍摄相结合,在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戏曲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新一代观众。通过革新戏曲表达方式,可推动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为编导人员提供宽广的艺术创作空间。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戏曲创作与表演的具体环境,为促进戏曲电影化创作的发展,编导人员应当不断进行探索,革新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电视媒体或互联网等传媒平台,传播先进的戏剧表演理念与创作思路,使古老的徽剧传统戏曲艺术紧跟时代步伐,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为开发更新的戏曲传播样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付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9):298.

[2]黄健君.影视配乐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9,(9):49-51.

[3]章新强.影像戏曲元素化传播的现实需求与对策[J].戏剧之家,2019,(14):204-206.

第5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目前,运营商IDC的运营模式与技术架构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已不能满足整个宽带网络进一步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全业务运营等,都使得运营商宽带业务的应用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作为运营商互联网的信息中枢以及连接业务层与网络层的桥梁,IDC到了需要一场真正变革的时候。在运营商完成基础宽带网络建设之后,适应上述业务应用发展需求的新一代IDC的建设将呼之欲出。根据赛迪顾问的调研数据,预计未来三年我国IDC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0.8亿元。

1 新需求

近年来,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互联网应用创新中心主任雷葆华认为,移动互联网接入是继拨号上网、桌面宽带上网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接入浪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潜力巨大。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17亿,今年最低增长率将达34%。而在我国目前的6.7亿纯手机用户中,其中4亿用户没有个人电脑,手机是他们唯一日常上网的工具,他们将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最大增长潜力。除了手机,上网PC、iPad、各种各样的车载设备都可以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移动终端的快速增长和便捷性,将使得移动互联网的数据访问量和业务应用量出现更多更快的发展。

海量数据和业务应用的持续增长,对IDC提出如下需求:一、IDC必须越来越大,才能保障海量数据的存储;二、IDC业务承载平台必须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业务生成需求,保障业务不断繁衍生长;三、要求更复杂的业务逻辑调用。此外,更高速便捷的网络接入要求,以及更大规模的IT网络基础设置建设要求,都是新一代IDC的基本需求。

雷葆华表示,运营商新一代的IDC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聚合内容资源,基于高性能的IDC基础架构,为用户提供按需应变的融合”。

2 新特征

正因为新一代的IDC中心是一个高密度、大容量的网络应用场合,所以对网络的带宽、端口密度、安全防护、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严峻考验。比如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数据中心不再像传统数据中心只是有简单的汇聚型流量以及相对固定的交互流量,而是呈现出高度的不定向突发性,传统城域网交换机的性能难以满足;现在相当多的数据中心出口带宽已达到100G以上,每年还在以50~400%的速度增长。如果采用传统的10G接口,要用16-40个端口捆绑才能满足未来一至两年的需求。不仅会消耗掉大量宝贵的光纤资源,也大大增加了管理维护的工作量,例如数据中心设备高密度摆放,传统城域交换机横插板的左右风道设计因此不能满足绿色节能要求等。

H3C运营商解决方案部首席分析师涂尧认为,运营商新的应用趋势要求新一代IDC应具有以下关键特征:统一交换,高密度万兆端口,40G/100G接口支持能力,虚拟化能力,突发流量吸收能力,网络安全一体化能力,IPv4/IPv6支持能力,绿色节能能力等。只有符合这几大要求,才能真正适应运营商未来发展需要。

3 新目标

第6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国民素质创作水平对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艺术教育的范围也远比过去扩大,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教育之外,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影视艺术教育的迫切问题。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看待艺术教育,就不能不谈影视艺术教育。

一、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相比,其受众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占绝对第一,公众的接受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到很深的地步,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但是广大受众的影视鉴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人们只是肤浅片面地对剧情进行理解,对深层次的主题表达理解不到位,使优秀文化不能准确传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却乘虚而入。有些影视语言的表达手法使受众只是门外看热闹。这么庞大的、每天都在欣赏影视艺术的受众群体,影视艺术鉴赏水平亟需提高。

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及全社会都已经普及,而最具有大众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绘画、音乐、三维技术、化装、表演、文学、摄影、灯光、编辑等众多门类的影视艺术,却还没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就一定要普及影视艺术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人们才能真正准确地吸收影视艺术中的优秀文化,抛弃垃圾文化,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二、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提高大众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需要

影视艺术是大众容易直接参与创作的视听文化。DV是近年来颇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达理想、抒感的艺术形式。大学生DV是最具活力和文化理念的新生力量,它有力地带动了社会各阶层民间DV活动的开展。DV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和个性化,散点式的个人写作使得影像产品的数量高速增长。但是中国DV民间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不成熟的,普通DV爱好者无论从拍摄内容还是技术把握上还不得要领,一是选题“另类”。盲流、乞丐、客、同性恋等社会边缘性题材被大量选用。这与中国社会主流生活与发展着的中国现状极不和谐,没有代表当前社会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二是DV制作没有达到公众视觉审美的要求,许多DV作者走向了极端,要么不具备基本的叙事语言的能力,要么故意追求玄虚,让观众无法得到观赏。拍摄随意、多变、主观,叙事不求流畅,缺乏逻辑。目前DV的低门槛造成了制作者素养的降低,他们大多只是追求光怪陆离,并没有对于DV美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提高创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而提高其影视作品的水平,有利于宣扬文化主旋律,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普及影视艺术教育是影视艺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

有人说电视节目没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这说明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受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不高所制约。影视首先是一门传播文化,其次才是一门艺术。传播规律要求作品必须能够传播,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而迎合大多数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观众的审美趣味,一些媒体就会不自觉地向着通俗化与低俗化蜕变或降级,将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或纯粹的思想感情与智力活动变为一种幼稚与肤浅的弱智文化。各种娱乐节目和搞笑快餐铺天盖地而来,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人们的严肃思考和追问消隐了,理性的认识退化了,崇高的审美趣味解体了。国内外经验证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对加大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影视艺术创作水平是建立在大众影视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基础之上的,只有普及了影视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影视艺术鉴赏水平,那么水涨船高,高质量的、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影视艺术作品就会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反过来又对广大受众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熏陶,形成良性循环。

四、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探

1.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一方面,影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不同于书籍文化的被动接受缺憾对人的消极影响。于是,西方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反对电视传媒,放弃电视机,中国的家长们也常常用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方式来躲避外界的“祸害”,笔者认为,影视教育在这里负有重要的责任。

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学的影视教育也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中小学的影视教育多为零散状态,而且社会影视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建立多层次的影视教育体系是影视艺术教育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早已不是高深的学理研究的领域,它更多地成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自然面对和评点的一种存在对象。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面向大众的影视教育肯定是综合的、传媒化的。

2.在学校教育中,大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学影视教育应包括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文化分析的教育。它含有培养影视专门人才和影视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教育,与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素质教育的两个任务。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社会影视艺术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它包括对影视创作的社会文化批评、媒介批评和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使人们得以接受良好的影视作品。通过各种途径宣扬佳作,贬斥不良倾向,促使创作者认识到与社会民心保持什么样的联系,从而生产出优秀的作品。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在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媒体的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中国DV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也为中国的DV创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了努力。社会影视教育是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场”。

结语

艺术素质教育的价值愈来愈被人们看重,影视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一样,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个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捷径,也是提高我国影视艺术创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第7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关键词: “文本正餐” “图像快餐” 外国文学教学

传统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往往是以欣赏阅读为主要方式的,以史的形式介绍国别及流派文学,然后辅之以名著的赏析和精读,通过“文本正餐”使学生受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手段使世界名著从一维的文本变成了多维的数码,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漫画、动画,语言被丰富的图像所取代,内容上的深度被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所取代。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地把“图像快餐”运送到充满好奇心的学生面前。当“文本正餐”遭遇“图像快餐”,很多学生放弃了费时费力的传统式阅读,倾向于省时、便捷、轻松的“读图”式学习。在“网络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确实另外寻觅到了通往国外文学世界的“近路”,然而错过了阅读的“大道”,也等于错过了文字品味过程中的美丽风景。

一、“图像快餐”作为教学配餐的必然性

中西方文学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时无所适从。虽然是文学上相同的题材和主题,却因为国别、语言、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的不同造成理解的障碍。教学中,教师会以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异国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俗、复杂的、的情感表白方式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全面、感性地掌握。所以不可否认,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于是名著电影、名剧动画、名家漫画等“图像快餐”应运而生。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集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作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名著电影能在两个小时中,通过画面浓缩时间跨度很大、牵涉面多的主题和事,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的缓慢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故事主题。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宏大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图像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外国文化。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的场景事件。教学中口头难以尽述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深奥观念通过一些影视可以有效传输。比如电影《特洛伊》展示了古希腊英雄的悲剧意识;《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一些图像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又如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的坚定的,《简爱》中的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中的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再如《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的呈现”[2]。这样的影视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电影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电影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图像快餐”还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学生能全方位接触西方的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本雅明曾经忧虑地宣告“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艺术形式可能会悄然消失,原创作品的“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马克・吐温曾经调侃地说:“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轻视阅读的现象在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面临时代大潮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图像时代”。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图像快餐”必然存在也必须存在。它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和驾驭它。

二、“文本正餐”作为教学主要手段的必要性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快速、直接的信息传输,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研讨的培养。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给学生补充“文本正餐”,可以强化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图像快餐”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影视作品要删除情节和人物。人生感悟、心理变化过程等也很难通过数码表达。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表演模式也会形成“角色霸权”,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学生的想象。

此外,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甚至颠覆式地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等,都远离了原著,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名著影视的利用只是外国文学课程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只有坚持以阅读鉴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细细品味文字的美,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

“图像快餐”的最大遗憾就在于光影的快速更替造成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却忽视了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的长期留存和对心灵的震撼。“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如果教学方式被“图像快餐”完全取代,学生只为满足于视觉影像的刺激和对异国风情猎奇的心理,却忽视了从优秀作家作品的人性之美和道德魅力汲取营养,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然要以文本为载体,凸显大师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莫里哀为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优越的生活,虽入狱也终身不悔;狄更斯困境中自强不息,以博大的胸怀终生关注小人物命运;托尔斯泰舍弃万贯家产,为的是俄国人民的出路和对幸福的积极探索,等等,这些深层次的意蕴是“图像快餐”所不能给予的。

不能否认,外国文学教学在当今“读图时代”到来的大环境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地为学生“加餐”,否则学生将失去有效学习外国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宝贵机会。但是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和完美人性和道德的激励,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实践,离不开“文本正餐”的滋养和教师课堂语言的引导和启发。

“快餐”时代,人们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快捷、便利、时尚、精巧,可是教学却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遭遇“图像快餐”和“文本正餐”的冲突时,师生都应该本着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态度,摆正两者之间的位置,积极地面对挑战。“图像快餐”只能是教学配餐,适时地为教学添加“调味”,丰富课堂内容,补充语言文字不能深入地想象空间,它不能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阅读和文字鉴赏这种看似过时却不可或缺、弥足重要的“文本正餐”。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第8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尤其是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能呈现出不同的电影场景和人物特点,将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在丰富单纯的艺术画面的基础上,激活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电影艺术更加丰富而有内涵,从而更大提升电影艺术的欣赏度。

一、简述钢琴音乐的艺术表达魅力

(一)磅礴的气势表现

突出气势磅礴的演奏特色,从多方面来加强演奏的技巧掌握,不但要从气息上提升运用能力,还要从作品本身的风格着手,研本文由收集整理究钢琴作曲的主要特色,提升乐曲的境界。譬如,在《莫扎特d大调圆号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中,突出气势的庞大和场面的实际感受,给听众亲临其境的感受,实现对心灵的共鸣和震撼,实现曲调优美、词义情感朴实、气势磅礴大气的演奏效果。[1]在追求这种气势的同时,演奏者要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将圆号的艺术处理与演奏结合在一起,圆号融合在整个乐队的演奏中,毫无突兀的感觉,音色柔美而富于变化,一股醉人的气息徐徐而来,如春风扑面,暖人心怀。钢琴音乐的主题体现出婉言讽喻,凝重沉郁,有较多的凑社会、文化批评的成分,更倾吐了对客观现实人生的苦思焦虑,表现作者审美情趣,境阔意达,情长意切,通过气势如虹的演奏状态表现出如醉如痴的心态,融入真挚感人、以情动人来实现艺术演奏的最高境界。

(二)强烈的思想情感

钢琴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每一个节奏都能折射出鲜活的艺术看点,尤其是将思想情感融入在其中,可以被赋予美妙的诗情画意和真情实感,将艺术魅力一一呈现出来。正是因为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意境,并因此演绎出不同的风情和艺术场景,能够更好地在掌握音乐线条的基础上,表达出或细腻、或柔和、或奔放,或豪迈、或激扬的思想情感,并融入理性的情感态度,更好地融入艺术的气息。譬如,智利钢琴家阿劳的演奏则在游刃有余的技巧中又多了许多浪漫的气息,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较多也较自由,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土耳其女钢琴家比芮特以女性独特的敏感,揭示出了肖邦音乐中阴柔细腻的方面。这些艺术的表现能更好地诠释出电影的艺术表现需要。

二、分析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一)独特的艺术魅力点

在电影中充分发挥钢琴音乐的作用,其中就要注意钢琴音乐的艺术看点,通过钢琴音乐曼妙的曲调、充满灵气、生活气息的载体,从多方面诠释出钢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在电影的运用中,将各种不同的曲调、和声等与电影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并从音符的角度来表现出不同的电影场景,并赋予丰富的蕴涵和情感表现,形成惊心动魄、激扬上进的艺术震撼力,通过钢琴音乐的精神风貌,引导电影的艺术画面具有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将音乐置身于画面中。譬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一片中,影片开头一片缓缓飘落的白色羽毛和着背景音乐出现,随着悠扬缓慢的钢琴音乐,影片中的白色羽毛随同音乐起伏跌宕,最后羽毛落在主人公的脚下,故事开始。而故事结尾同样是悠扬的钢琴音乐,影片结尾主人公把儿子送上了校车,从他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又开始随风飞舞。将钢琴音乐巧妙地艺术地表达出来,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

钢琴音乐的文化底蕴也是对电影的艺术表达有很大的作用的,尤其是通过钢琴本身的音符、音色、旋律、声音、节奏等,可以为电影提供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韵律表现。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蕴涵的艺术美感,使声音、画面、影视形成完美的配合,能更好地发挥出钢琴音乐的深厚作用,因此,在电影中,融入钢琴音乐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主题,能更好解决电影单调、枯燥的看点。并通过一种文化内涵的显示,融合导演对音乐的欣赏和剧本的实际要求,从而形成整体的文化底蕴,成为电影主题的实体表现方式。譬如,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将钢琴音乐的唯美艺术和文化底蕴呈现出来,将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与钢琴艺术结合在一起,更加凸显出情节的跌宕起伏,艺术看点更加具有魅力,增加了电影的亮点。

三、探讨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一)情感元素的融入

情感元素是电影的主题表现与现实生活以及作品本身艺术的结合,通过将音乐情感作为艺术载体,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个性的展示,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在电影中,音乐的主要作用不单单是起到推动器的作用,还要完全融入电影之中,与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主题表现等结合在一起,尤其是要通过音乐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电影的魅力展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将钢琴音乐自然地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通过钢琴音乐表达出整部电影的客观性、震撼性和艺术性,从而形成观众思想上的共鸣和艺术上的融合。譬如,在电影《海上大琴师》中,在突出剧情的主题表现中,就融入了钢琴音乐,并将这个具有生活磨难的孤儿的思想情感通过钢琴音乐全部表达出来,将主人公所遭受的磨难和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艺术地呈现出来,将钢琴音乐始终贯穿在电影的始终,凸显出一个荡气回肠的画面,并有柔情的艺术煽动力,通过钢琴音乐的带动,形成整个电影的剧情,并牵动着剧情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技能凸显出情节需要,也能表现出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为电影的艺术形象服务

在钢琴音乐的运用中,通过不同的演奏风格,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人物的艺术形象,让人物形象在不同的钢琴音乐的背景运用下,呈现出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不但使画面更加丰满,还可以将画面与音乐共同呈现给观众,共同塑造一个具有综合性视听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观众的审美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形象。[2]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音乐的形式渲染人物性格,深化剧情的。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然而,钢琴具有独特的魅力,很自然地就会与电影融合在一起,并且可以为其塑造其所需要的艺术形式。

(三)创设良好的电影背景音乐

在电影的运用中,钢琴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背景音乐的艺术体现来实现,因此,就要从多方面强调钢琴音乐的背景运用,更加突出钢琴音乐与一部优秀电影的结合,更好展示出电影的艺术魅力,通过不同的背景展示,譬如,可以展示出一种激扬的氛围,也可以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还可以塑造出一份宁静淡雅的气质,还可以表现出人情味十足的琴声,不同的钢琴音乐背景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结合电影的实际需要和主题反映,为电影的整个剧情发展做好铺垫,尤其是在电影的艺术运用中,更好地将钢琴音乐与电影的整体艺术效果融合在一起,解决音乐与主题不搭调的情况,更好服务电影的情节深入发展,在各种钢琴音乐的推动下,更加显示出强大的魅力。[3]譬如,电影《立春》和《音乐之声》中,前者女主角演奏的钢琴音乐反映出她对于艺术的无上追求和崇敬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和骄傲,而后者中的钢琴音乐完全展示出女主角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性格特征,随着钢琴音乐的不同旋律也突出了她对于爱情的心理变化。

(四)美学意义的深刻表现

美学是一种欣赏层面的概念,通过对音乐美感的诠释,在艺术角度方面创造出更加深厚的实质内容,能整体突出电影在质感、画面、音乐视听等多方面的融入。在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中,钢琴音乐作为一种最具震撼力的音乐表现手法,就要从多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美学价值,既带给观众艺术上的鉴赏,也能形成心灵的共鸣,因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围绕钢琴音乐的优势和特点,形成声画合一,既能渲染气氛,也能展示出人物的心理特点,并准确地将人物形象、剧情的连贯性等统一起来,不断深化主题,这就需要在选用钢琴音乐上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对钢琴音乐有一定的领悟与造诣,将钢琴音乐的音域宽广、音量宏达、音律精准、音色优美、表现力很强等特点呈现出来,形成美学上的极致享受,譬如,可以在电影中,将一些古典的钢琴音乐作品融入进来,如国外肖邦著名的《夜曲》《练习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我国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4]将这些不同的钢琴音乐通过美学的价值体现,更好发挥出其在电影中的美学价值,形成强大艺术震撼力。

(五)电影艺术品位的全部体现

在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的结合运用中,钢琴音乐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因此,可以从钢琴音乐的艺术品位出发,进行有效的融合式分析,将钢琴音乐的艺术品位更好地表现在电影之中,从电影的取材需要、艺术表现需要等多方面来展示钢琴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享受电影的情节、人物等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也能有一种音乐盛宴的感觉,为电影更多注入艺术的色彩。譬如在电影《钢琴师》中,非犹太裔大提琴演奏家演奏巴赫的《g大调前奏曲》时,表情庄重内心却是十分悲痛,[5]钢琴音乐让观众更加体会到主人公对纳粹的痛恨,这种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觉直达观众内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

第9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

[关键词] 西部;电影音乐;民族性

电影作为一门集视觉和听觉效果的多元艺术形式,声音与画面是并行的艺术表现手法,电影中的配乐对于画面主题的深化、人物性格的塑造、场景的烘托具有独特的作用与魅力。声音与画面作为电影艺术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既微妙又密切的深层次关联。在中国西部电影创作中,民族音乐的运用对于描写西部的民俗特色和地方风情、表现西部民族善良与勤劳或原始与悲壮都具有鲜明作用。

西部电影的民族性及其形成

中国西部电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借鉴于美国“西部电影”的概念。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中国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幅员辽阔,相对封闭,民族文化较为独特,跟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西部有相似性。因此我国的“西部电影”一般是指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片。但“西部电影并不是依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它主要是指影片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韵和人文气息而言的”[1]。也有学者认为“西部电影”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拍摄的,以中国西部为题材的一系列影片”[2]。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就出现了像《五朵金花》等一系列著名的西部电影,因此这一说法不敢苟同。

音乐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之一。我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这是指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旋律是人类共通的,说的是音乐的共性;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语言特点、民俗文化各不相同,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也各有差异,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尤其是在民族差异较大的西部电影当中,通过其电影当中的音乐,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鲜明特色。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要探究其“民族性”,首先要对“艺术的民族性”这一概念进行解析。《辞海》对艺术的民族性的解释为“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3]。通过对学术文献检索发现,学者对艺术民族性的论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大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艺术作品要以表现各民族的情感和社会生活为主题;二是表现手法上要符合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之所以要探究艺术的民族性,是因为要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存智慧,必须从其文化根源出发加以研究,从文化的根基去挖掘和寻找其内在因素。

音乐民族性的形成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自然沉淀下来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历史文化等。一个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巩固,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气质,这种气质融入民族文化之中就是民族性。

以上是形成艺术民族性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艺术家会根据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的需要,有意识地对民族特征进行理解、提炼、雕琢和加工,使民族性的文化呈现更加鲜明的特点,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使其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民族性的标志。

西部电影音乐民族性的表达

(一)旋律节奏是音乐民族性之魂

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通常认为,曲调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歌曲的旋律扎根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土壤,与民族的性格、文化、语言甚至是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心灵与气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旋律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在千百年中养成的谛听、感受、识别的听觉能力,以流动的知觉表象显示这个民族感情曲线的特点。”[4]

不同民族的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和曲调。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小农经济以及较为封闭的文化交流使得本民族的音乐旋律相对稳定,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在西部电影中,在给出一个场景同时会有民族音乐作为伴奏,如果你不能通过场景立刻判断出地域范围,那么在听到电影音乐的旋律时就一定会明白场景的地域位置。如,电影画面出现了一块广袤无垠的土地,我们并不能判断是什么地方。这时候如果配上的音乐是苍劲、悲凉的信天游,那么我们能立刻判断出是陕北的场景;如果配上的是宛转悠扬的葫芦丝,那么肯定是在云南。曲调在表现音乐的民族性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民族性主要就体现在浓浓的越剧腔调上,只要民族的音乐曲调不变,即使使用其他乐器演奏,也会让人感受到民族风格。旋律节奏是音乐民族性之魂的意义就在于此。

(二)民族器乐是音乐民族性之体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根据制作材质,可以分为:土类(即陶制乐器)如埙、陶笛、陶鼓等;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木类:有各种木鼓、①、堑娶凇8据其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吹管乐器有:萧、笛、笙、唢呐等。吹管乐器一般为木质,特点是声音响亮,色彩鲜明,绝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在合奏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弦乐器有:京胡、板胡、二胡、革胡等。拉弦乐器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音色柔和优美;弹拨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阮、筝、古琴等。弹拨乐器擅长于演奏活泼跳跃的旋律,有比较强的节奏表现力;打击乐器有: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因其形制与质料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色彩。打击乐器主要都是节奏乐器。在影视中常出现的少数民族乐器有回族的埙、黎族的“打叮咚” 、鄂温克族的鹿哨 、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木唢呐等。

在西部电影中,形象的塑造,气氛的渲染,主题的表达,都可以通过民族器乐加以刻画表现,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如电影《红高粱》中的唢呐,《月光山谷》中的马头琴,《黄土地》中的腰鼓,《往事如烟》中的三弦,《菊豆》中的埙,《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中的古筝等。这些民族乐器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瑰丽色彩,既表现了音乐的民族性,也赋予它新鲜的时代气息。

下面以《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中的古筝做一解析。《五朵金花》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不仅在国内反响剧烈,而且先后在46个国家争相放映,成为当时国内影片在国外发行拷贝最多的影片。电影里面古筝四重奏曲《蝴蝶泉边》至今风韵犹存。“哎,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泉边》以民族乐器古筝为主乐器,通过白族悠扬宛转的韵律,清新优美的对唱,给人以空明、辽阔、甜美的感觉,充分表达了质朴善良的剑川小伙阿鹏和副社长金花之间的那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遐想。

《蝴蝶泉边》中使用的乐器筝属丝竹乐器,因取材于大自然,其音质具有自然的灵性,有着天生与自然相亲悦的关系,对自然山水与情感的描摹天然、细腻,具有人工乐器不可比拟的自然性。古筝四重奏曲《蝴蝶泉边》,充分调动了乐器的音色,运用多种演奏技法与古筝的多样化组合手段,为电影的主题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三)曲式结构是音乐民族性之骨

“曲式”就是乐曲的结构与组织形式。不同民族的歌曲曲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曲式结构就是研究这些段落的类型、特点以及句、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曲式大体可分为复调曲式、主调曲式、套曲曲式等。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每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不同,曲式作为从具体的音乐风格中抽象出来的模式化或程式化的表达形式,因此也就具有较大的差异。曲式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模式和音乐风格。对作者而言,把握音乐的曲式可以确保作品形式上的有序性和民族特色;对欣赏者而言,把握音乐的曲式可以对作品做习惯性的把握,迅速判断出音乐的民族属性。

在上世纪80年代,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多个奖项。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就,不仅在于摄像张艺谋通过独特的影像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黄土地苍凉、悲壮的胸怀,更重要的是作曲赵季平为这部电影找到了与电影的主题和画面混为天然的电影音乐:以陕北民歌体裁“信天游”为主题,创作出了《女儿红》等系列插曲。在为这部电影配乐时,赵季平为了找到创作灵感,在寒冬腊月里到陕北高原的农村寻找原生态素材。最终找到了陕北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歌体裁“信天游”。

“‘信天游’一般由上下两句式构成,内容简单且直白。通常情况下。第一句处于高音区,开阔、明朗,具有开放性结构;第二句从高而低,缓慢而终,具有收拢性结构,形成两句间前扬后抑的曲体。”[5]《女儿歌》充分借鉴了“信天游”的曲式结构,节奏更加自由,旋律与色彩更为丰富开阔,采用高音区尾腔收尾,使歌曲的感染力更强。“在旋律的写作手法上采用五声调式中徵―宫、商―徵、羽―商的四度进行音调,并将徵―富、商―徵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骨架。”[6]作曲者正是借助陕北民歌这种直线升降的旋律手法,渲染了仅有12岁的女主角翠巧内心那种无奈中带有期盼,安分中蕴含叛逆的复杂心情。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形象。电影中的民族音乐对于民族性的表现举足轻重。电影会因其民族音乐的润色则更具民族特色,被国内外观众所认可,带有民族元素的音乐通过电影而得以广泛流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西部电影音乐的民族性,会带领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

注释:

① “”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② “恰笔枪糯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参考文献]

[1] 张阿利.论西部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J].电影艺术,2005(12).

[2] 樊凤龙.电影中的陕北民歌元素[J].电影文学,2010(07).

[3]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4] 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 钱仁康,胡企平.音乐鉴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