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第1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Abstract:Natural resource's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how to continue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o the natural resourc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use natural resource becomes us to face.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s present situation, next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goal and the principle, finally based on this proposed realizes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ggestion.

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产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杨芸芸(1985-),女,四川巴中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城市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57-02

一、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及其现状

(一)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含义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遵循自然资源的客观规律,按照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对自然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将开发利用权逐步推向市场,将其收益再投入于资源事业;建立起资源的核算制度、补偿制度、规划制度和监督制度,最后形成以资源养资源、发展资源产业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现状

1“自然资源无价观”陷阱

过去自然资源的无价观,人们认为可以无偿占用自然资源,盲目开发,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效用,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严重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种观念下,国家对自然资源享有的所有权只是徒有虚名,经济上得不到实现,这样其价值长期严重背离价格。大量属于国家的自然资源资产因其价格的不合理被无偿或低价占有。实际上,我们在计算自然资源的成本时,只考虑了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运营成本,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作为资本的属性。这不仅使得国家流失了一笔可观的财源,而且,使占用者丧失了对国有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增值的意识,损失破坏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的影响。

2. 三权混淆

三权是指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享受本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自然资源名为国家所有,但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收益却转化为一些部门、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对自然资源监管不力,从而在开发利用上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分部门管理,使得批准权限分头行使,缺乏统一规划和开发管理,也使得各部门各地方争权力争资源的现象发生。例如,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实物核算应由地矿部统一进行,但是煤炭部、核工业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都有自成体系的勘探找矿部门和实物核算,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勘探,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在自然资源资产的计算上导致多次重复登记,人为虚报其实有数量。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多头管理,使得它们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具体步骤安排,而各部门各地方为了自身或本地方的利益,往往滥行使其管理批准权限,使得某些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同时,这也不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即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要求,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过滥,从而间接地破坏了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的公平,破坏了代际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总的来说,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的管理,培育、保护和有效引导其产业的发展,使之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将自然资源的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使资源的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和补偿;同时,使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变为现实,将自然资源参与到商品交换过程中去,进而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必须确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1.尊重国情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现阶段自然资源消耗又处于增长时期,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必须以提高自然资源效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单一所有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合理、有效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做到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也不损害其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市场化原则

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过程中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市场化原则要求将国有自然资源作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做到技术管理和所有权管理并重,所有权管理适当集中,培育和完善国家调控下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4.经济效益原则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要有益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资源性资产的利用效益,改变无偿占有资源的做法。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使自然资源的价值效益充分体现出来。

5.协调原则

在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中,要做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工作,中央的和地方的,企业的和个人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要理顺。通过合理协调,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自然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利用。

三、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建议

基于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现状认识,在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及其对原则的掌握后,我们明白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使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产权明晰,使其市场化和法制化。

(一) 产权化,保证资源所有者的权益

对自然资源在实物量上实施产权登记,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及其管理者,防止产权管理不严以及产权纠纷造成的资源流失和浪费。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产权流转。不仅要强调名义上的所有权,更要强调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所有。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自然资源所有权分散到地方和政府各部门,经营权与所有权集于一身,从而淡化了所有权。虽然建立了资产管理局,但并没有成为权威的管理机构,与各资源专业管理机构的关系没有理顺。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管理,实现产权流转是实现自然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权威的资产管理机构,并与非经营性的资产管理机构分立,各司其职,各担其责,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权利。

(二) 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实行资源核算

要实行自然资源的资本化管理, 就必须首先了解其实物量和价值量, 以及一定时期内的增减量, 这就要求必须进行资源核算,把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资源核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资源的实物帐户,以相应的实物单位计量各类资源的存量和流量;资源的价值帐户,在对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核算各类资源的价值及增减, 确定自然环境资源财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国民总财富。资源核算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评价未来发展的潜力,更有助于界定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加强资源有效管理;促进资源资本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其提供一种操作工具。因而应当将自然资源的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保证资源资本化管理制度的实行。

(四)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国有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应该健全法制,坚持依法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应及时进行有关国有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使资源开发选用规范化、法制化,对私自侵占、盗伐、乱采乱伐国有资源,给国有资源造成严重损失与破坏者予以严惩,使国有资源管理通过法制手段建立起国有资源产业化,资产化管理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玉画. 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

[2]姜文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问题[J].资源科学,2000.1

第2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一、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为适应论文国有资源和资产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国有资源和资产开发、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范围不够明确,对其有偿使用的性质认识不清,加上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县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的范围还比较小,市场化配置率还比较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有偿使用收入流失隐患较多,收入部门化、福利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有很多县城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规模也比较大,但人均资源水平比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内部产权关系不清;有的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资产购置和处置的随意性较大,资产购置重复,苦乐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资产帐务设置不健全,帐外资产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规范管理;有的单位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工作管理无序,经营不善;资产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进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度开发、有序利用、有偿使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建立和改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行机制,不仅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和优化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原则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规范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对于稳固政权基础,公平财政分配,推进财政改革,净化市场秩序,提高政府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效益、优化配置、集约管理、强化监督、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总体思路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强政府投融资实力;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强化统一管理,降低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防范国有收益流失和财政风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1、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我县实际出发,妥善处理老债务,积极探索新思路,创造有特色的政府资源、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模式。2、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原则。健全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建立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统一管理机构,合理界定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职责,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国有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的监督和控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3、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则。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存量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筹集建设资金。4、统借统还,风险控制原则。规范政府性融资行为,对利用集中管理的资源、资产和政府信誉取得的建设性资金,实行统借统还,合理控制借款规模;建立稳定的还贷机制,保证政府性资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政府信誉。

三、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建立资源和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构,健全集中调配机制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国有资源和资产、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依据国资委决议在县财政(国资)部门具体指导下运营。(二)以集中管理国有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构筑政府投融资平台按资产剥离、资本划转的形式,依法注册,具体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满足政府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资审批制度,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和融资平台主县行政事业单位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重点稽查”的理解和操作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安之处。首先过分强调税务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税收管理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如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未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稽查选案仍存在人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统数据缺乏,选案范围认定设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稽查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把重点稽查简单地理解为检查的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越好,导致多次检查、重复检查。再次,在案件的处理方面存在着重稽查、轻处罚,以补代罚的倾向,这不仅使税务稽查走了过场,也容易使相关的纳税人产生侥幸的心理,给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留下后患。以上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税务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发挥。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和经验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3、强化税收管理功能。由于实行新的征管模式,纳税人自行申报,取消了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度,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同时,对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倾向,忽略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对纳税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应有的漏征漏管。这与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实行“集中申报、重点稽查”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强化税收管理职能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强化税收的管理功能,确定相关的岗位和人员对税源进行典型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的税源监控,促进纳税人如实申报,有效减少漏征漏管,防止税款流失,以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4、完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激发税务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税收征管改革有序运行、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搞好运行机制。要完善用人机制,结合税务机构改革,科学设计岗位,明确各自职责,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资源;要完善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检查考核,实行有效监督,开展经常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税谋私等违纪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工作政绩与干部的管理使用和奖惩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干部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定出较高的标准,追求培训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岗,使税务干部基本上都能适应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保证科学的征管程序得以顺畅运行。要负责人为委员,作为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和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

四、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意义(一)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部门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产权虚置问题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视为自有资产,以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单位负责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所有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资产购置盲目化,资产处置随意化”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以及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使用、收支统管”的管理原则,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转变了传统观念,统一了思想认识。(二)摸清了资产“家底”,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不仅核实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还根据现政府的授权,由县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使政府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高效使用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通过资产权属证明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门单位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现象,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规范了经营性资产运作,杜绝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税收入对经营性资产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集约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经营性资产运作行为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还有利于铲除行政事业单位滋生腐败的土壤,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端正党风政风。(四)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内涵,延伸了改革触角通过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对提高预算编制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针对性,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推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之后,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把资产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财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第3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 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油田企业属于矿产开采企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大,占用土地点多面广量大,使用土地的情况和性质复杂,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所以,油田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土地资产的管理。

一、油田在土地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土地资产家底不清,管理水平相对较差。有的单位土地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对土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管理制度及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土地管理资料分散,归档不及时,有的在机构变动时移交手续不规范,遗失土地历史资料。

2、法律意识淡薄,存在违法违规现象。有些油田单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搞商品房经营开发;有些单位不办任何手续就把变更用途后的土地和商品房出租或转让,成为非法用地。还有一些油田单位没有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3、土地资产的利用效率低,存在闲置或荒芜现象。有些单位对土地资产疏于管理,导致土地资产闲置浪费。有的由于缺少科学论证,盲目上项目搞工程,造成许多工程项目征用的土地一直闲置。有的后勤农业生产单位,部分农田荒芜,造成了土地的闲置。

二、油田企业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土地是油田企业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意识到土地资产管理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真正重视和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油田企业干部职工真正树立土地资产管理观念,使石油企业员工真正懂得珍惜爱护并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和措施,努力实现油田土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法制化。

1、建立健全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土地资产管理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选拔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人员,组织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土地资产管理队伍,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要求,结合油田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监督运行机制,对于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等关键问题,都要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确保土地资产的高效利用。同时,加强对土地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土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土地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水平。

2、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进行土地资产管理。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国家对土地利用动态实施遥感监测,对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进行直接监测等。作为石油企业应该及时组织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土地政策,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征地、依法用地、依法管理土地资产,依法规范土地资产管理工作,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土地确权登记是法律对土地使用者合法用地的要求,更是土地使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由于历史问题等多中原因,油田还有许多存量土地没有进行确权办证,要通过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搞好督促检查,使各单位切实认识到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尽快开展土地确权办证工作,通过合法程序取得油田土地资产的合法使用权,努力提高土地资产的办证率,依法维护油田合法权益,为油田企业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创造有利条件,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依法处理和解决好土地纠纷问题。土地纠纷直接影响到油地关系、企民关系的和谐稳定,切实解决好这些复杂和敏感的问题,有利于油田的生产建设和社会稳定。油田企业要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在维护土地法律法规严肃性的前提下,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油地及企农当事各方的利益,真正走上节约用地、依法用地、规范管理的法制轨道,正确实施和落实土地管理基本国策和各项政策规定。

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技水平。一是做好对土地资料的统计、填报、登记等土地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首先,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到实地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核实,对占用土地的来源和面积以及基础标志进行详细清查,查阅相关历史地籍资料等,切实做到摸清家底。其次,建立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做到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好征地原始文件、赔偿执行情况、双方经办人签字和有关变更事项记载等。对划拨或征用土地的原始地籍资料归档保管,分类存放,专人负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做好土地管理档案资料的借阅、查询、移交等手续,做好登记,防止损坏或丢失,坚决杜绝个人私存档案资料的情况发生。二是建立完善土地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油田企业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实施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新增建设用地信息资料可以及时输入,实现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的更新、查询、上报、下发、等自动化,做到采集数据准确、信息全面、操作规范,实现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网络化,实现土地资产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为领导及各专业部门进行决策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土地资产管理新模式。

4、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油田企业占用的土地数量较大,每年新增用地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非常重要。要善于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做到节约用地,使土地用量逐步下降,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既要确保油田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又要尽量选用劣质地、未利用地和荒地,尽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在进行新井钻探时,做到科学选址,合理布井,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打同台井,充分利用老井台。对油田现有存量土地,如废旧井场占地,建设工地占地等,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复垦利用,尽量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其利用率。随着我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管理手段的创新,石油用地管理模式也经历着不断地变革。石油产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石油用地获得、使用和可持续利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为石油用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石油用地作为企业重要资产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晰,办理用地手续环节多而复杂,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许多问题。同时,在涉及土地征用和拆迁管理方面,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石油用地管理问题。通过石油用地这一资产的合理管理和经营,可以有效理顺石油企业产权关系,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战略成本,并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信息系统 高职高专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11-02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财政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在我国,国有资产被划分为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高职高专院校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指学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高职高专院校的资产,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1}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国有资产是高职高专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2007年3月开始,江苏省正式启动了对包括高职高专院校在内的全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此后每年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清查和专项检查。目的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推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从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来看,如何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不到位。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普遍存在“重资金,轻实物”的情况,对加强对国家投入的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大多都经历了学校合并、资源整合的快速发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缺乏产权意识,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国有资产存量不清、产权混乱、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2.内部监控不健全。目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使用部门来归口分类管理的方法,学校财务部门只是行使对资产的财务记账核算,而对实物的管理则分属各个职能部门“分兵把口”。教学科研设备归实训部门,土地、房屋、家具、车辆、行政用设备归后勤部门,图书资料归图书馆,整个资产管理如同一盘散沙,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没有统一的采购、验收,登记制度,学校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报损等全貌无法掌握,财务部门无法实施账实的核算与监督。

3.核算制度不合理。高职高专院校财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有些大型房屋建筑物已经竣工投入实际使用,但因为施工方未能进行竣工结算审计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长期无法入账,形成账实不符;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2}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执行的是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在报废前不计提折旧,均以原始购置价格反映,但大量的基础设施、设备、仪器等在使用中老化破损已不能使用,但尚未办理报废手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存在虚高情况;对外投资未能全面反映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的投资情况,特别是对校办企业的投入,投入的固定资产被企业提取累计折旧,从而造成了高校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举措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已成为限制高职高专院校资产管理发展的“瓶颈”,建立一个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管理的一体化资产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制度。构建高职高专院校资产管理系统,首先要改变过去只重视资产数量的片面观念,要把国有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结合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着眼于高职高专院校的长远发展,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3},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树立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维护资产安全。

2.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国有资产核算制度,明确资产认定的标准范围,统一资产的分类,规范资产购入、新建、使用、报废等的操作流程,加强资产的日常性基础工作,完善资产的台账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库;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和对账,从各个环节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3.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产效益。高校国有资产一体化管理系统不只是对各类资产业务的简单归类和利用,而是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建设、信息共享”的原则,使资产从购入、分配、使用、流转、处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互通互联的整体,有效地核定各部门的配置标准,同时建立资产评价分析体系,考核评价资产的利用情况,达到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实现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几点思考

1.建立资产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在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建立规章制度,对国有资产进行统一调配,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合理、开放和统一标准的应用平台,实现国有资产全校共享。建立资产电子卡片,登记资产的数量、采购时间、采购金额、使用部门及使用人等详细信息,及时更新、统计、分析,实施管理的统一性、动态性、开放性,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可以及时查询和获取资产的数量、分布、使用等情况,判断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等是否合理。具体的流程见表1。

2.明晰产权归属问题,强化无形资产管理。高职高专院校应用于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明确高职高专院校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界定产权归属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账实不符的基础工作之一{4}。要对国有资产的产权进行严格界定,对已投入使用的资产进行动态监管,加强对教学科研转化的资产进行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合理评估价值。对经营性资产加强监督,疏理校企产权关系。

3.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创建绩效评估体系。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国有资产存量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必须利用资产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清查,按照资产的不同属性进行归类清理。如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对投资、无形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对应收应付款项进行函证查询,对毁损报废资产进行核实处置等等。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资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各职能部门协调运作,行使合理配置、统筹监管和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国有资产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对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提升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和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创建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资产共享的动态管理制度,努力使高职高专院的资产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效益,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注释:

{1}江苏省省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8.3

{2}张翔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中华会计网校.2011.11

{3}孙春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7(5):P68-69

{4}谭德森、董雷.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及对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P69-72

第5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1.高校强化固定资产的分类

校固有资产就是说在法律上认可的为国家所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同固定资产的总称。高校固定资产包含: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价在500-800元以上的设备;实际使用中可以保持物体的原有形态,单价虽然不到500或800元,但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同类资产;高校的土地、房屋、图书等;上级部门制定的可作为固定资产的特殊物质。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形式:非经营性资产:是指高校为实现教学、科研任务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是指高校为缓解经费不足或加大学校收入创办的校办企业或从事经营活动占用的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是指高校固定的土地、河流等自然资源。现阶段,高校获取固定资产的资金渠道不断增多,投资方式也更加灵活,除去国家拨款的经费来源外,主要表现在贷款、学费中。近年来,高校用在校舍、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上的投入,主要借助贷款资金。这表现出高校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但因高校未设置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导致高校购买、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等方面出现混乱的情况,严重影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效果,因此,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

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购置和使用中出现长期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存在必须使用却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可供使用的情况,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表现。例如:某些学校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和论证,去购买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后才发现实际并不需要或压根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操作,所以,这些高档设备只能放在实验室的角落成为摆设,导致设备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低下。

2.2固定资产购置不科学

高校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严格根据审批及监管制度实施,主要依照单位领导的主观喜好进行购置,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重复购置的固定资产,出现严重浪费的情况。同时,高校的固定资产缺乏共享意识,缺少共享意识主要表现在高校不同部门和单位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人有我有的情况。例如:日常工作中一个办公室有5、6个人,却配备五、六台打印机,几乎人手一台。打印机是基本的办公室设备, 随着网络打印机的投入使用,打印共享成为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因个人拥有意识、部门利益意识导致资源共享意识不足,从而出现最基本的打印共享都无法实现,严重浪费有限的教育经费。

2.3固定资产未实现保值增值

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应重视是否发挥经济效益。例如:某高校花费巨额购置了高端昂贵的仪器设备,因种种原因一直闲置不用,也舍不得给其他有需求的单位共享使用,导致购置的仪器设备一直存放,从而导致其经济效益不断流失。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经费的主要来源依靠国家拨款,使用公款购买的固定资产,使用者通常不考虑其使用成本和效益,因此缺乏有效的监督。

2.4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总量逐步扩大,其构成也逐渐复杂,多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也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固定资产快速膨胀的需求,这也落后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多数高校资产管理者多数是由其他岗位转业过来,为制定严格的培训,这严重制约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阶段,多数高校并没有创建专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并未保障资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及操作性。对各个资产管理环节进行管理,有关制度的缺失导致学校固定资产无法得以有效保护,进而致使固定资产不断损毁或流失。

3.以效益为导向强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

3.1创建固定资产共享机制

高校想要有效管理固定资产,高校领导应认识到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把固定资产管理当作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和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高校领导的管理意识。高校办学成本不断提升,在内部管理中控制办学成本成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确保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重复购置、浪费资源的情况,背离了节约办学成本的要求,严重影响高校更好的发展。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创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共享机制,确保学校实现统一管理、规划的效果。高校可以为功能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建立共享平台,有效解决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共享平台,可以合理配置闲置的固定资产,从注重高校办学社会效益的视角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例如:多数理论研究的学科因其成绩的展现必须长期积累,常常出现经费不足,但基础研究成果如果成功,会对整个社会的效益带来广泛的影响。所以,创建固定资产共享机制,把实验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合理配置给传统基础学科,从而确保高校的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3.2完善固定资产采购制度

降低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合理控制成本支出,是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高校购置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因人情因素、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干扰,致使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这是一种浪费公共财政的现象,严重者可能涉嫌违法行为。所以,在效益为导向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要算好采购成本的花费,由源头上提升经济效益。想要保证采购成本的合理性,高校必须设置完善的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规范固定资产采购的各个环节,确保在质量相同、技术性能相同、服务承诺相同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最低化,提升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3定期清点盘查固定资产

高校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数量也多,从价值几百元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产,是高校实施教学、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高校如何合理使用已有的固定资产,预防出现资产闲置,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应该创建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根据不同资产的使用特点,明确划分各个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把管理责任逐层落实下去,从而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达到固定资产协调统一管理体系。同时,高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盘查,包括固定资产的明细账目、总账、有无损耗情况进行核对,这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工作,为更好地管理固定资产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准确知晓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监督使用的固定资产是否合理。如果出现低效益使用的情况要立即给予纠正,从而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3.4推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高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资产管理道路,尝试改革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低、部门所有等情况,推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调控机制,改革过去的学校、部门、专业自我封闭的资源配置模式,依照学科、教学任务把比较接近的实验室展开分类、合并、处理,科学合理地调剂本校的闲置资产,创建跨学科、专业的实验室,确保已有的仪器设备得以充分运用,从而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运用经济手段,依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推行资产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不断更新,实现写作共用、节省资金、降低资产重复购置、合理调剂余缺的目的。

3.5采用现代化技术对资产进行管理

高校必须依照资源共享、数据规范等要求,创建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平台,便于各部门之间传递数据,保障学校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查询资产使用、更新情况,达到动态监督固定资产的目的。同时,高校可以采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校园网等资源,创建固定资产调剂中心,对校内各个部门的闲置资产进行合理调剂,并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整合,降低资产重复购置的情况,把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到所需的地方,达到缓解高校资金紧张的问题。

第6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18-01

一、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在新经济环境下,每个企业都在培育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作为这种能力的创造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目前乡镇企业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环境的需要,乡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不够规范,随意性大,企业的培训不到位,仅仅在于一般的技能培训,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提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资产管理没有规范的制度。乡镇企业的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十分松散。许多固定资产处于瘫痪状态,不能产生效益。此外,由于产权不清,乡镇企业资产流失十分严重,一些固定资产没有通过严格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在出售后其收益大打折扣。并且很多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经常是后来添补,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二、加强乡镇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要加强合理选材用人。企业的发展最关键因素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作为乡镇企业管理者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第7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近年来,云龙县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已由过去主要是账内的资金、资产管理,发展到现在的资金、资产、资源即“三资”管理。做好“三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建立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是管好用好农村集体“三资”发挥“三资”利用最大化、最佳化的必备条件。为此根据《大理白族自治州监察局 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局进一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大监联发〔2015〕2号)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当前农村集体“三资”存在底数不清、权债不明、管理不善等问题。云龙县县委 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15年9月30日召开县监察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国土局、县档案局等部门参加的会议,会议要求县农业局负责组织抓好此项工作,相关部门配合。云龙县农业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认识到在2013年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基础上,再次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安排县农经站负责抓好组织实施。县农经站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组织展开此项工作。

1 组建机构宣传发动村民参与“三资”清理工作

清产核资工作是一项范围广、工作量大,涉及农民群众和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摸清家底,了解资源的分布、结构、运营等情况,必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好此项工作。云龙县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及时召开有关会议,安排部署此项工作,并成立由县农业局分管县农经站的副局长任组长,县农经站站长任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经站内,负债日常业务的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各乡(镇)成立“三资”清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成立清理工作组,清理工作组由乡镇工作人员、村级“两委”班子、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共同组成,负债具体的“三资”清查核实工作。

2 明确清理范围组织实施清工作

农村集体“三资”的清理对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

村集体资金主要包括:原有积累,村级范围内筹资收入;发包、租赁、投资、股份合作、资产处置等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土地补偿收入; 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利息收入等。

农村集体资产是由其成员入股和长期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共有资产,属于集体性质,归集体经济成员共同共有。包括:农村集体的现金、银行存款、各项债权、农村集体的建筑物、购置物、农业机械、电力设施、交通工具、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公益设施。

资源主要包括:法律规定属于村集体的土地、林地、耕地、荒山、荒沟、荒滩、荒丘、沙场、林木、水面等自然资源。

由于清理时间紧,清理范围广,工作量大,我县在清理方式上以2013年“三资”清理核实的数据为基础,由乡镇村组的清理工作组,采取账内账外相结合,以账找物和以物找账的清理方法清查,县“三资”清查领导组及业务部门,深入到诺邓、宝丰、关坪、团结、长新、白石、检槽、苗尾、功果桥、漕涧、民建等乡镇监督检查指导工作,清理结果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主理财小组核实确认无误后,在村务公开栏向村民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直到村民对清理结果无异议后,由乡镇“三资”代管中心,录入“三资”信息网络监管系统。截止2015年10月30日全县11个乡镇“三资”委托中心在“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处置权五权不变的原则下,共代管86个村民委员会1457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17500.27万元,其中:货币资金3685.42万元,固定资产13715.90万元。代管集体资源总量402.49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17.32万亩、非承包耕地17.57万亩、集体经营管理的林地20.67万亩、家庭承包的林地338.5万亩、滩涂水面0.12万亩、果园茶园2.87万亩、荒山荒地4.62万亩、集体建设用地 0.76万亩、企业用地0.01万亩、其他资源用地0.05万亩。

第8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性资本营运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剖析我国当前政府行政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资产管理创新的策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有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达到4万亿元,已占到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不舍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的35%。我国行政资产管理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乏力等问题,这使得行政性国有资产经营效率十分低下。收益流失严重。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政府行政性资产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运营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一、政府行政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流失问题发生在资产管理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在资产购置环节,由于资产购置过程缺乏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些部门单位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至个别人谋取私利等原因,造成单位无效资产增加,资产隐性流失现象普遍,一些单位常常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工程。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

2、资产配置不公平。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责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性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较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3、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是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由于资产配置不公平,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结果导致许多单位目前普遍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大天降低了固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中尤其是以固定资产方面的使用率不高更为突出。

4、非转经现象突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非转经”(即行政事业单值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是资产管理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一是在我国现行的政府行政性资产“非特经”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执行不力,结果导致政府行政性资产流失严重。二是“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本身的流失。三是“非转经”产生的资产收益流失。政府行政性资产是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国家行政事业任务的国有资产。因此,“非转经”产生的资产收益也应该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投资得到的收益,对外出租得到的租金等收益,都成为单位自己的集体所有。

5、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离。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分散管理、分散住用、各自为政形式,管资金和管资产相脱节。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离,没有制定统一的规范要求,造成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二、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的原则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行政性资产具有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使用目的公共服务性、资产使用的无偿性和消耗性、财政配置性等特征,其日常维持运转和价值补偿要依靠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来实现。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是预算资金累积的结果,未来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增量国有资产也将是预算资金继续补偿的结果。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补贴,资金是国家的,而使用是无偿的,往往单位从政府争取到资金形成资产后就变成了“单位的资产”,单位就可以自行支配、处置或用于谋利。这就必然导致单位不断跑财政、找财政、“跑部钱进”。以各种名又要资金。因此,必须按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量。通过市场配置机制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制定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和办法,由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的存量资产情况审查单位所需的新增资产,增加资产配置合理性审查这一关键环节,并建立政府行政性资产的共建共享机制,保证国有资产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时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采取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着重实物管理并结合价值管理,运用统计报告制度,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则着重价值形态实行总量控制管理,并结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物管理,通过支出管理,确定考核指标,加强对单位资产运用情况的考核,着重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在总价值量上是否安全完整。

三、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创新的具体途径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改革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结合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来构建新的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模式:即建立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财政管理国有资产、单位占有和使用的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选择政府行政性资产管理目标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共财政管理相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的管理模式。

第9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论文以西部矿业为例,结合资源型企业特点,嵌入生态影响因素,重新构建与客观区位环境相适应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选取企业2011―2014年度数据为训练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优劣进行评价得出,论文构建的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关联度较高。以企业2015年度数据为检验样本,发现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环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绩效管控对策。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资源型企业 绩效评价 管理控制

根据全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两屏三带”生态地区,生态地位特殊。资源型企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其社会责任具有明显异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但目前资源型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较为突出,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也给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论文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西部矿业为例,嵌入环境因素来重新构建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自觉维护生态秩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资源型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长效机制。

一、理论基础

(一)生态经济理论

传统经济学注重资源所能创造的价值而忽视了资源过度开发使用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对自然资源肆意消耗的成本费用由环境“买单”的后果是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企业自愿买单的结果就是污染治理支出,被动埋单的结果则是受到有关环保监管部门的处罚,最终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失的同时名誉受损。自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生态文明时代下,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尤为迫切。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可以保证经济的良性发展。生态经济理论旨在协调生态、经济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主张坚持走生态发展的道路,明确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鼻祖Freeman给利益相关者下了一个日后成为经典的定义:“一个组织里的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可见Freeman是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当代企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三重属性,因此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应当是包含企业三重属性的广义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这里广义利益相关者是包含了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后代利益相关者、社会利益相关者、生态利益相关者等,而对于后代、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及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西部矿业为例

(一)资源型企业概念界定

资源是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之分,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型企业是通过占有自然资源,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或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投入,辅以后续加工,尽可能利用区域内存在的自然条件,依靠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最终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经济实体。

(二)西部矿业简介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矿业)是青海省一家以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业的大型矿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铜、铅、锌、铝、铁等基本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磷矿的采选、冶炼、贸易等业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公司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发展民族经济为己任的资源型大型矿业集团公司。

(三)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现有绩效评价体系没有考虑资源型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本文以西部矿业为例,根据企业独特环境特点及企业性质,嵌入环境因素,引入生态收益有关指标,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重新构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绩效。具体指标体系设计如表1所示。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西部矿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青海省资源型上市公司――西部矿业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计算各指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之间的关联度,进行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优劣的评价。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劣水平,即对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分析各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的接近程度,评价指标与理想指标越接近,其关联度就越大。其中关联度最大的评价指标为最优。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西部矿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1.数据选取。本文选取西部矿业2011―2014年度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财务信息来源于和讯网披露的年度报告,非财务信息主要依靠实地调研和阅读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取得(见下页表2)。

2.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下页表3)。

3.计算绝对差值OX0(k)-Xi(k)O。结果见下页表4。

min minOX0(k)-Xi(k)O=min(0.0700,0.0300,0.3445,0.0400,14.8700,17.6400,0.0055,0.0375,0.4800,0.7500,0.3598,0.2856,6.2300,0.2356,0.4966,0.2441)=0.0055为两级最小差;

max maxOX0(k)-Xi(k)O=max(0.9300,0.9700,0.8900,0.9600,15.2361,18.2666,0.1235,0.2000,0.8111,1.1100,0.3774,0.7300,7.3614,0.8200,1.0004,0.9819)=18.2666为两级最大差。

4.计算关联系数。利用公式ξ0i(k)=[min min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 [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ρ取0.5,求得共计4×16个关联系数ξ0i(k)。

5.计算关联系数均值。

利用公式roi=(1/n)ξ0i(k)计算每个指标的关联系数均值,结果见表6。

6.结果评价。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除A21(存货周转率)、A22(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指标与企业绩效的关联度小于0.5外,其余指标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均大于0.5,指标关联度大于0.5的比重为87.5%(14/16=0.875),说明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绩效。

16项指标按其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A23>A31>A14>A34>A12>A11>A43>A41>B21>A13>A32>B11>A33>A42>A21。其中,指标A23(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最高(0.9942),A31(现金比率)次之(0.9888),A14(销售生态收益率)排名第三(0.9645),指标A22(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最低(0.3365)。

突破传统的企业绩效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本文构建的4个财务指标――净资产生态收益率(A11)、总资产生态收益率(A12)、销售生态收益率(A14)、生态收益增长率(A42),2个非财务指标――排污成本率(B11)、环保投资率(B21)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度分别为0.9565、0.9597、0.9645、0.56661、09234、0.9487,均大于0.5,且除了生态收益增长率外,其余指标与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度均高于0.9,因此,本文在传统的企业绩效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之上,根据西部矿业所处环境的特点,构建的6项绩效评价指标与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较高,这6项指标的引入对于提高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有很强的效果性。

由表7可以看出,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最高的指标A23(总资产周转率)高于参考值,说明西部矿业在2015年度总资产管理能力提升。除反映企业资产管理能力的三项指标:A21(存货周转率)、A23(总资产周转率)、A22(应收账款周转率)外,其余各项财务指标比率均小于参考值,西部矿业应在日后的经营管理中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及环保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除了对财务指标进行考量外,也应注重污染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考量。

四、西部矿业绩效管控对策

本文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之上,嵌入环境影响因素,引入生态收益有关指标,重新构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构建的4个财务指标(净资产生态收益率、总资产生态收益率、销售生态收益率、生态收益增长率)和2个非财务指标(排污成本率和环保投资率)在企业2015年度的比率均低于参考值,故针对西部矿业绩效管控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强化环保力度

环保投资力度体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与企业绩效成果紧密相关,因此,对于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源型企业而言,强有力的环保举措不仅能为周围环境的良好势态做贡献,而且也能为企业赢得正面的社会形象,这部分不可量化的收益作为一笔无形财富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

(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费是企业为污染排放量买单的结果,且污染控制能力与资源型企业绩效高度相关,因此,企业首先应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等,全面履行环境保护职责,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管理,全面督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化隐患排查与治理,有效控制事故风险。其次,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奖惩制度》《环境保护责任制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来督促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再次,企业可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员工参加环保设施管理知识培训、环境监测知识培训、总量控制排污监督管理及污染控制新技术培训等,以提高环保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及环保意识。最后,应鼓励重度污染型企业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工作,如企业可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建立重点污染防治工程、持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等措施来减少污染排放。

(三)重视生态收益指标

在对资源型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财务指标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将财务指标中的传统会计收益指标替换为更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生态收益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资源型企业的经营成果,准确分析资源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资源型企业的财务风险。利用生态收益指标及时揭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信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五、结语

本文以西部矿业为例,以生态经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通过嵌入环境影响因素,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与客观区位环境相适应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西部矿业2011―2014年度数据为训练样本,2015年度数据为检验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分析后发现,论文构建的4个财务指标和2个非财务指标与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关联度较高。在分析企业2015年度财务比率时发现,企业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环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故针对企业出现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绩效管控对策。

论文在构建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在修缮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只引入了两个非财务指标,因此指标尚不够全面,存在局限性,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由于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难度,论文以西部矿业2011―2014年度数据为训练样本,2015年度数据为检验样本,样本数据量过小,以期在之后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更多企业信息。且论文选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来衡量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劣,在方法选择上过于主观,需进一步考证方法的科学性。X

参考文献: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J].技术经济,200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