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现状;音乐教学;创新
高校音乐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它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全世界所共知,因此被称为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的种类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音乐都是人类情感的具体表达,都能从节奏和旋律中找到和创作者的那种共鸣。高校音乐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欣赏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的安排规划和管理缺乏合理性。高校领导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等艺术类课程的走向。通过目前音乐教学教学在大学教育课程的比重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教学的比重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工科类的院校,有些专业虽然也有音乐等艺术类的选修课,但由于课程安排较少,部分学生甚至连乐谱都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其次,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音乐的实用性不强,逐渐将音乐等艺术类课程边缘化,而将过多精力和精力投入到热门专业课上。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投入,音乐课程的体系和管理制度混乱,课程安排和管理也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此外,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也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样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音乐素养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和硬件资源匮乏,师资力量需要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乐器和多媒体等视听设备等,此外,音乐教育教学发展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撑。就目前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的资源分配还不均衡,各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艺术类院校的音乐资源比较完善,软件和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备,而工科类院校或科系,音乐教育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则相对匮乏,甚至部分和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教学资源,没有设定相应的音乐软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而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艺术类院校的音乐师资相对于其他院校和科系的师资力量来说比较雄厚。而有些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师则相对薄弱,甚至部分院校或科系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师,这就使得部分院校或科系无法开展正规的音乐教育教学。部分院校的老师是通过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或转业过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使得音乐教育教学很难取得成效。
(三)现代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目前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以教师为中心,高校的音乐教学以理论为主,理论实践课程较少。另一方面,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效率比较低。
三、针对音乐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有足够的思想认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教育课程之一。此外,音乐对于学生心理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安排和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也要科学进行规划和科学安排。
(二)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软硬件的配置和师资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教学视听设备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及利用。此外,还需要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引进。对音乐教师的评价和监督也需要学校制定科学有效地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上岗制度,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必要的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三)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影像音乐和传统的舞蹈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对潜力的挖掘,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创新目的。总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音乐教学的重视,音乐教学等艺术类教育教学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尽管现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这些问题也会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向荣.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8)
[2]陈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及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05)
1.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对教育目标理解的不深入,使得老师们偏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而在实践中,许多老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她们更重视幼儿唱歌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乐敲击得是否整齐,因而形成了音乐活动突出技巧训练的局面。
2.教师思想、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但是如果请幼儿园的孩子们用动作表现花,会发现绝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是这样的:双手托腮,头儿稍歪,两腿半弯,嘴角上扬,好象孩子们见过的都是一个品种的花,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培养幼儿创造力并不是摒弃模仿,音乐活动中的模仿是需要的,但模仿阶段必须较快地跳过去,使幼儿进入探索期,让幼儿带着模仿中依稀记得的动作、声音,发展自己的动作、旋律及节奏。
3.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个性化成长。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孩子的特点来制订,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现在看来,它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忽略音乐教育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偏重学科知识性教学,注重语言、计算、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而把音乐教学简单的认为只是唱歌跳舞。即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只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学,忽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更忽视了节奏感的培养;即使开展节奏教学,也只重视尖子培养和纯技巧性训练,而忽略了面向全体幼儿进行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严重阻碍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幼儿的第一任音乐教师是他们的母亲。家庭是幼儿最早的启蒙学校,家庭成员是幼儿最早的老师和同学。但有些家长在对待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和偏激行为。强压、逼迫幼儿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盲目地要求孩子进行乐器的演奏学习,或是用粗暴、命令的态度对待孩子练习乐器,这样不仅学不好乐器,甚至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盲目地攀比,扼杀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多数家长都喜欢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能力强的孩子赢了,会变得骄傲自满;可输的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回到家可能会再遭到父母的训斥,而这些孩子也许从此不会再学习乐器。这样的盲目攀比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3.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歌曲创作数量越来越少,能够在孩子中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几乎难以寻觅。反而孩子们对流行音乐的痴迷程度令人吃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成为流行歌曲的发烧友,成为天王、天后的粉丝。第一,不适宜的歌曲,可能会对幼儿的发声器官造成影响。幼儿的发声器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流行音乐节奏复杂,音域过高过低,幼儿长期学唱会使之声带变厚、张力减退、声门闭合不严、声音变粗,严重的会造成弥漫性流血、水肿、失去演唱能力甚至会失声。第二,不适宜的歌曲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影响,部分流行音乐的低俗和恶俗会导致幼儿对音乐的艺术性认识及品味降低。第三,优秀儿童歌曲的缺乏,不利于幼儿良好意识品质和乐观性格的养成,还有大部分流行音乐缺乏优秀儿童歌曲应有的教育性及指导性,误导了幼儿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三、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
1.重视幼儿整体发展
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对幼儿个性、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现在新课程中的音乐活动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通过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透过提供的音乐活动,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让幼儿成为一个能享受音乐、自主欣赏、积极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快乐者。以参与求体验,以创造求发展,应该明确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艺术,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艺术,真正艺术教育的含义不是培养什么家,而应该是育人。在音乐活动中,作为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并能把每个幼儿都看成是有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方式、速度的独特个体,教师应该充分的关注幼儿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水平。
2.注重幼儿主动活动
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把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幼儿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幼儿的终身着想,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幼儿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在演唱、演奏、表达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强调幼儿学习过程
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新课程中提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要备教又备学,要看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是否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教师应当在观察了解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寻幼儿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做到为了幼儿的学而教,为了幼儿的发展而教。在幼儿学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理解、想象、创造等一系列的内心情感和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情境教育法情景教育法指既运用了音乐又并不以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其他活动。教师有意识设置音乐情境,诱导幼儿按照特有的设计去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比如早晨可以给他们选择轻松愉悦的抒乐曲;游戏玩耍的时候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睡觉的时候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使幼儿能进入甜蜜的梦乡。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美、生活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且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果仅仅靠一些专门音乐活动的有限时间,幼儿不可能有效的掌握音乐,如果音乐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则不可能成为提高幼儿学习效益、生活质量的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让幼儿的音乐教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音乐游戏法。根据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好创造、好参与、好探索、好表现的年龄特点及感知音乐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接受音乐的熏陶。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其思维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审美能力。引导鼓励法。为了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来,教师可以在收听音乐和唱歌的同时,随着节奏在他面前挥舞手帕或彩带,也可以帮助幼儿做些有节奏的动作。另外,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耐心地启发诱导孩子。在孩子完成某个音乐活动时,教师依据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其继续努力,决不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四、幼儿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幼儿园中教学器材缺乏,教师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改造成为音乐器材,如在一个矿泉水瓶里放进沙子、石头之类的东西;用蛋糕盘子合在一起中间放几粒豆子等等,把这些东西按节奏摇动就可以演奏出好听的音乐。对于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组织在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家庭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优化家庭音乐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选择一些经典而优秀的音乐素材,或让孩子注意倾听周围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在倾听中帮助提高辨别的能力。从小灌输音乐知识,懂得倾听,从不同的音乐类型中选取优秀曲目熏陶幼儿,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正确对待幼儿学习乐器:强迫幼儿学习音乐只会扼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家长们要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乐器。对艺术形式喜爱不同,家长给予尊重。幼儿喜欢什么艺术形式父母就尊重他,让他在音乐天地中自由飞翔,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施加任何压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盲目攀比,遇到困难家长要多给予幼儿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意识到乐器的学习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社会音乐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对于当前优秀儿童歌曲较少的问题,应该鼓励作曲家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多创作一些适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避免成人歌曲侵占幼儿歌曲的领地。在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下,让幼儿音乐能像流行音乐一样广为传唱。音乐通过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幼儿从小对周围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心,培养其责任感,让其有毅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人为乐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为此社会、幼儿园和家长要鼓励与支持幼儿,引导幼儿学习音乐,给幼儿一块自由的音乐天地。
五、音乐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影响
1.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来看,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基本素质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掘音乐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价值,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始终与人体的运动分不开,音乐表达人类的情感,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命体运动的一种状态。音乐活动需要全身心投入与体会,因此音乐对人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从儿童的角度来说,各种活动不仅能丰富活跃幼儿的生活,而且可以使幼儿情绪愉快,机体得到锻炼,动作更加协调、灵活自如。不同的音乐活动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学前阶段是听觉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有关研究着曾经做过对成年专业音乐家的调查,发现在2~4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的人中,有92%的人可能获得绝对音高感;在4~6岁接受音乐教育得人中,这个比例便下降到68.4%。可见,及早地、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能力是人人皆备的一种普遍能力,这是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许多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的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由于他们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耳朵和心灵的训练,从而丧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幼儿的音乐教育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觉的敏锐、准确程度、节奏感觉的准确、灵活、反应的敏捷程度和发声器官的音质、音色特点等。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的综合。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力是通过一系列音乐活动,如倾听声音、歌唱活动、节奏活动、演奏乐器等活动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的所期望获得的儿童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4.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儿童情感,培养良好个性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能力 幼儿发展 节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1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各个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点,把握科目特点施教,是获得教育成效的关键。同时,各个科目的教育随着科目特点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侧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在音乐活动中有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乐教育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教师应当熟悉幼儿教育的原理、原则、方法,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还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即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乐艺术特色的教育。音乐艺术与教育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脱节而形成互不相干的“两张皮”。当然,要做到这一切,离不开幼儿教育部门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关心和指导,离不开幼儿教师正确的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业务能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须赘述。
2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节奏
近几年我国举办过多种外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班,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依教学法、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感等培训,帮助我们了解国外音乐教育动态,开阔了眼界。拍节奏是幼儿节奏入门训练最常见的、适合幼儿接受能力的方法。进行节奏训练为的是培养节奏感,因此,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拍节奏,更要在节奏性活动中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觉,这是形成节奏感不可忽视的条件。节奏感是以运动性为基础的,是在节奏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可分为一般节奏感和音乐节奏感。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行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3音乐能力是具体体现在幼儿各项音乐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音乐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幼儿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需要不同的实践能力。比如唱歌,需要唱得音调准确,节奏正确,吐字清楚,这就要培养唱歌技能;不仅要有动听的歌声,还要运用唱歌技能做到会用歌声的变化表达感情,因此需要培养有声、有情、有表现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赏音乐需要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感知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从情感体验中领悟音乐的内涵,需要会听辨人声和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美,这就需要培养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赏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节奏感、音乐表达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赏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复多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些音乐能力贯穿于唱歌或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各种音乐活动之中,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教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 音乐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包括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三个途径。家庭音乐教育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共同发展,共同组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家庭音乐教育是指一个家庭对本家庭的成员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是指0—6岁尚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孩子智力、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儿童适时进行家庭音乐教育,对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甚至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孩子大脑,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联系。家长通过让孩子经常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并指导孩子开展相应的音乐活动,可以使孩子的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有效的开发孩子的右脑,促进左右脑的整体协调发展,增强大脑的活动机能,从而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非智力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包括个人在性格、毅力、人际交往等非智力领域的发展。家庭是对儿童实施音乐启蒙教育的最早的环境。给孩子聆听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听力的良好发展,引导孩子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激发孩子对美的追求,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孩子艺术修养。家庭音乐教育在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促进孩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毅志力等方面发展,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方面非常重要。
(三)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较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将会为孩子今后在幼儿园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家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强化学习效果,还能促进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启蒙教师,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更早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和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家长对待家庭音乐教育存在两种极端态度
一种是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功利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另一种家长在望子成龙心态的驱使下,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不惜投入,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条件,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和超负荷训练,其拔苗助长的结果是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天赋,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教育本身产生反感甚至对立情绪。
(二)部分家长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形式简单,方法不科学
有的家长狭窄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所以一味为孩子购置昂贵的乐器,强迫孩子学习,全然不顾孩子的天赋和自身的兴趣爱好。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片面看重训练曲目的难度,希望按照自己意愿把孩子培养成音乐神童;有的家长则信奉“黄金棍下出良材”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全忽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使用各种体罚的手段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这些不科学的教育形式忽略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孩子不能把音乐当作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音乐学习成了他们成长中的负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正确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一)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
学前儿童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合群等特点,趣味性成了孩子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待家庭音乐教育,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来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便利性、日常性和亲密性,是别的教育无法比拟的。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善于模仿的天性,父母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往往会成为孩子兴趣爱好发展的向导。因此,如果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比较高,客观上就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潜移墨化的影响。被誉化“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五岁就学会了作曲,在35年生命历程中创作了上千件作品,除了他自身音乐天赋突出外,这与担任宫廷乐队指挥的父亲平时对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作为家长,为孩子创设家庭音乐氛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家长应努力让家庭生活的空间成为孩子接受音乐洗礼和感受音乐美的乐园。比如关注孩子房间的布置,将音乐挂历、音乐的旋律图谱等挂在墙上;在家里播放一些健康的、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音乐;带幼儿参加社会机构举行的娱乐活动等。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定期举行家庭音乐会。音乐会是孩子放松和休闲的最好方式,也是展示自己、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平台。音乐会上,家长邀请朋友满怀激情演奏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进行交流;孩子可以把平时从父母或幼儿园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展示。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巩固了孩子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进行音乐表演的胆识,激发了孩子表演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的演出受到大家的鼓励与肯定时,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就不知不觉的产生了。
2.创造轻松、愉快、和睦的家庭气氛
学前儿童的依赖性强,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家庭气氛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父母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则家庭气氛愉快、和睦,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感到安全、快乐,发自内心的想唱想跳,这将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音乐爱好和才能;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大吵大闹,甚至打架,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担惊受怕,心情压抑,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因此,父母应该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快、活跃的家庭气氛。通过一起游戏、集体外出郊游等丰富多彩的欢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形成情绪稳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丰富孩子的情感和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3.创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
为了让孩子拥有专门的音乐活动场地,更好地亲近音乐,给孩子创设音乐活动区是很有必要的。音乐活动区最好是一个独立的房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做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音乐活动区里要配备相应的音响设备和橱柜,里面可以放置乐器、音乐教材和教具等。家长们要用心地装扮孩子的音乐活动区,可以在地上、墙上、家具上划上五线谱,或者挂上画有各种音符的卡片,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信息,对帮助孩子认识音符和进行节奏训练都很有帮助。同时,父母在音乐区可以随时检查孩子学过的音乐知识,清楚地掌握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进度。
(四)实施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家庭是开展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最熟悉的环境里实施音乐教育时,要打破知识传递的僵化形式,采取与孩子密切交流的形式,在家庭这个宽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随机灵活的抓住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对孩子进行轻松、快乐的音乐教育;其次,家长要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安排不同的音乐学习内容、形式和方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启发、观察,帮助和指导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1.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
倾听声音,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首先培养孩子倾听声音的能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性。引导孩子倾听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钟摆声、洗衣机、微波炉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动物的叫声、吹风、下雨、打雷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节奏多样、音色各异的声音并学会区分和辨别,形成良好的听力,为欣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孩子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边唱边舞,边唱边玩的情景。歌唱是幼儿表达感情的很好方式。唱唱歌,心中的不快就会释放,肺合量也会得到锻炼。幼儿天生好动,喜欢玩。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结合游戏或歌表演,在音乐的伴随下,通过陪伴孩子做游戏,渗透进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不知不觉的教会孩子音乐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在歌曲演唱中大胆配上简单形象的动作并辅以表情来表达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唱唱、听听、玩玩、动动中,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同时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用歌声表达想法,在轻松愉快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利用语言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人生来就具有节奏感。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比如小鸡叫XX;汽车喇叭声XX·,引导孩子把感受到的节奏进行模仿,诱发出孩子潜在的节奏感。其次,家长可以收集一些规整的儿歌,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组合进行朗诵,让幼儿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此外,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声势动作去加强节奏,使幼儿在边朗诵边拍手、跺脚、拍腿等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性。比如朗诵“老虎,小白兔”就可以用XX|XXX或者X.X|X.XX等多种节奏。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4.引导孩子自制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培养孩子创造力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利用家中的废旧材料探索自制打击乐器,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比如矿泉水瓶子装上沙制作成沙球;用竹板制成响板;用不锈钢筷子敲击玻璃杯模仿三角铁等,并带领孩子用这些打击乐器采用多种演奏形式为幼儿歌曲作伴奏。家长是孩子忠实的听众,要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孩子,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对音乐的热爱。这个过程既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其乐无穷,又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音乐教育的启蒙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高度重视家庭音乐教育,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培养孩子完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胡炬.关于家庭音乐教育——给父母的建议[J].大众文艺,2010,(06).
[2]沈周忆.关于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5,(05).
[3]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4]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关键词】中学音乐;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我重点考察和分析的是河北易县地区的中学,通过我对部分学校的实地考察和记录,了解到当地很多高中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艺术生培训班,这种班级的设立主要针对的是高考生。随着高考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选择艺术类高考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因为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不高,这对于文化程度稍差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有利的机会。这里我以易县“一中”为例,做了较准确的数字统计,据部分年段统计,仅音乐专业考生人数就相当可观:由2008年的约50人达到2013年约200人,仅5年时间人数就翻涨了4倍之多。
从这些数字我们不难看出,艺术高考作为整个高考内容的一部分,其所占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得出:①艺术类学生培养已经成为高考学生的另一种考学选择方式。这为学生开辟了另一条通往大学的道路。②音乐教育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诸多大学里虽然很早就设有独立的音乐院系,但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音乐艺术并没有很热门,也未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对其艺术考生的培养还不是十分细化,况且学生数量也很少,更构不成大力度、针对性、系统化、大规模的专门性培养教育体系。我们的艺术生重力度教育培养是从近几年才尤为明显。
选择音乐学习并不是坏事,它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从另一层面上讲,它是学生考取大学的另一种手段和技能。
在一中,学校在重点培养文化学生外,还加大了对艺术生的教育和培养。艺术生分为音乐、体育、美术三大类,学校针对每一艺术类别都做了精心的课程设置与规划。在此,我仅从音乐方面,把考察和分析的内容和大家简单介绍分享一下。
易县一中的音乐教育在近几年更是下了大工夫,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做了更系统、更完善的改进,形成了一种规模性的教育模式。据了解:第一,从师资方面,由原来的5名音乐教师发展到现在的20余个,由原来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发展为一对一的单门课程教授,这大大提高了教课质量和效率;按照高考内容,学校把音乐类学生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类,每类专业的学生由专门教师精心负责,细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第二,从硬件上,学校还专门为学生建成了新的教学楼,并在每间教室新增置了钢琴、鼓、笛子、二胡等乐器来供学生学习,此外还有专门的电视视频教师供学生观看相关音乐影像。每间教室的布局安排都十分别致,这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通过音乐专业考取大学,这无疑拓宽了高考途径,对考生而言无疑是有利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回到易县中学的音乐教育中来,当地有相当多的高中相继设立了专门艺术类培训教学班,并把它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去落实。其中有名的要数塘湖中学,此外还有易县二中等对音乐教育、培养液相当重视。这已经成为易县地区一项“特色教育”。
在日益积累的高考竞争中,他们步履坚定、体系完善,既保证了教学质量,有提高了升学数量。在高考这一竞争中,易县的“音乐教育”作为一大特色,稳稳地排在全省音乐教育成果排名的前列。
易县的中学,以“一中”为代表,其音乐教育紧跟社会步伐,每年学校会组织学生来省会学习和培训,在自己原有音乐教育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的优点和精华,这也是该学校音乐教育内容中最重要的课程设置之一。
“一中”作为易县的重点中学,他做到了文、艺两不误,这里的“文”是指文化知识,“艺”自然是指艺术(音、体、美)的教育和培养。在每年的高考中,一中都会以它充分的教学取得出色的升学业绩。
近几年,我省各市、县地区都把艺术生培养做了重中安排,选择艺术类高考的学生范围越来越广,随之出现的教学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所以在学生教育上我们要倾注更多心思和精力,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非机械、木讷地接受。
在此,我有几点想法:
(1)在学生选择音乐(艺术类)方向的同时,相关教师要严格把关,从学生自身条件、素质、潜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最终推定该生上是否适合选择音乐方向。
(2)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从硬件和软件双层面入手。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重视。尤其对于后者,我们更应对音乐教育内容详细化、系统化、完善化、规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条不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3)在音乐教育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前卫、鲜活的社会信息、知识,让学生们与时代为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这对学生本身也是新鲜血液的注入,让他们更加鲜活、灵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步。
现在,就让我来谈一谈信息化音乐教育的几个特点。
一、信息化教学的形象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更具有形象性,使教学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信息量不足。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他们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鸭子拌嘴》是著名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曲目。如果仅用录音机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让孩子对乐曲有形象的理解。因为曲子的演奏乐器均为民族打击乐器,几乎没有旋律,但是它通过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和丰富的节奏组合,织造出了非常形象的鸭子拌嘴的生动画面。同时,该曲的演奏者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对作品做出了直观的提示。因此,仅有声像而无影像,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欣赏是不完整的,不利于孩子对曲子的审美和理解。如果把音乐资料制作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用图文并茂、音画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我想效果会更好。先通过多媒体的画面使学生从电脑屏幕上认识大小镲、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声音特点,并介绍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欣赏完整的作品演奏。学生通过多媒体已经对乐器的音色特性和演奏特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屏幕上民乐队的实景演奏就会使学生理解、想象成可爱的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结合,表演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教学的娱乐性和启发性都得到了体现。寓教于乐,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进一步增加,学习成效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信息化教学的比较性
对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的教授,我们总是以口头介绍和图片资料结合为主,这往往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多媒体所具有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信息技术成为各门学科庞大便捷的资料宝库。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作用,开拓了学生音乐知识的视野。
在教授西方音樂发展的演变历程时,我们为学生介绍各种管弦乐器,从音乐网络中可以寻找到海量的有关乐器图片、乐器介绍资料、乐器演奏表演和经典曲目音乐等。我们将之有机组合并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有看有听有比较,既可以从西方音乐发展的时间跨度做纵向比较,又可以选同一首曲目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的横向比较,通过多种方式的比较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音乐感知、体验,使学生们吸取丰富的知识。
三、信息化教学的多样性
音乐的教学本质是为了通过演奏、演唱、创作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音乐技艺,但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来源和学习途径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有其个体的局限性、教学工具的单一性、教学声像资料的有限性。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教学途径,全方位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音乐软件的控制,可以剥离出一部音乐作品的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音乐素质的各方面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它的结构是立体型的,因此也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必然是多元化的、立体化的。通过信息化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音乐教育的多样性得到完整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具有多样性,而且还对学生信息素养、音乐素质的培养都有很有力的作用。
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互动教学将成为新时代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意识通过互动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音乐学习水平,激发音乐学习兴趣,挖掘音乐创作才能提供了保证。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可以通过QQ群、论坛、微博等平台进行交流合作,利用乐曲填词、动画配乐、曲谱制作、音乐电视合成等各种形式加强互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反馈速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能形成师生间更好的互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得以实现。音乐实践使学生更具有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儿童和青少年为重点,培养个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可以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理得以净化。
素质教育以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的素质,这是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前提。我觉得应当这样去定义人的素质概念:他是指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的集合体,是能够较稳定地长期地作用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充满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的人格的总特征。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格的这一点特征获得全面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方面,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为音乐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音乐教育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音乐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要把着眼点转向重视对“人”的培养,体现对“人”的教育上来。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素质教育则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2.提高审美素质,突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在音乐教育的诸多功能中,美育功能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功能。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应当重点突出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3.通过展现音乐的形象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既抽象,又深刻地反应了人的情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教育决不是仅仅唱几首歌,而是通过展现生动的艺术形象美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当将抽象的艺术作品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可利用录象机放出“美丽的山林,百鸟在齐鸣”,录音机播出清新、悠扬、喜庆、欢快、热烈的旋律时,使学生从音响和录像中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美丽景色以及各种鸟儿在嬉戏、鸣叫、飞翔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投影又放出《百鸟朝凤图》时,学生仿佛看到了在凤凰寿辰的大喜之日,千百只鸟儿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向凤凰庆寿朝拜,凤凰与鸟儿们一块唱歌,跳舞,热闹非凡的场面等。
4.挖掘音乐的内涵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音乐是擅于抒情的艺术,是对人类感情的模拟和升华。音乐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和情感共鸣为途径得以实现的。人们可以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感情的抒发和感受,产生知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表达,学生喜欢唱歌,但由于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对音乐内涵理解是狭窄的。因此,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将音乐美的内涵进行延伸、扩展、升华,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5.音乐的旋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协调能力。音乐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为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能力。教师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能够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及演奏、教态及语言可以构成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音乐语言,理解音乐的内涵。通过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体裁等,以歌唱、欣赏、演奏、舞蹈训练形体协调性等方式,启发学生深深地感受音乐美的旋律,唤起学生愉悦的感情、情绪,从而形成美感,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协调能力。
以上仅是笔者对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于音乐教学的几点浅见。音乐教育同其它学科教育一样,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任务。在本学科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挖掘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认知规律,以有助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以素质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6期。
[2]王雪华:《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新能力》,
《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第20期。
[3]陈向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之我见》,《甘肃农业》,2005年第11期。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关联性
引言:所谓音乐教学也即为老师通过对音乐的介绍,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那些动人的旋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所谓社会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技能,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也即“术业有专攻”。但就目前而言,因为学校机制不同,很多时候具有限制性,所以在理念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值得探讨的。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谈二者的关联性,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的特征
(一)学校音乐教育
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性,这四个方面是学校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具体来讲,强制性是指有一定法律保障或者可以说是因为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规范性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它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系统性是指,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观念、行为以及相应的形态进行传承,每个阶段都有它所代表性的音乐,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按照年代、风格等形式进行系统性教学;制度性是指有音乐教育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也即为音乐教育通过课本的形态或者是教学的内容固定下来,而这N“范本”将会循环的进行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音乐教育的制度性特征[1]。
(二)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制度化、规范化、强制化,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开放式的、是包容式的,是多元式的。所以,社会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四个特点,也即为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以及功利性。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也即为它不受任何的约束与限制,只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它可以稳定的存在。
自发性。所谓自发性是指它不是教育部门所开设的教育学校,而是个人或者机构自发创建的私人培训机构,为广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了课外学习音乐的机会。
从众性。这里的从众性,是从“教育对象者”的角度来谈的。也即为现在社会上各种社会音乐机构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很多时候学生家长基于对自己孩子的“厚爱”,抱着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里,不惜花大价钱去给学生找社会音乐教育的机构,久而久之,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有了攀比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性[2]。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是指基于社会音乐教育的性质来说的。因为它不是国家教育部所创办的,所以说很多时候社会性质的音乐教育大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
上文中,笔者已经简单介绍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终归都是和教育有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二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夯实了他们自身的理论。倘若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及时的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学以致用,那么便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身音乐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最基本的五线谱或者传统的音乐知识,学生便能从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如此一来,便能够很好的确定自己是不是要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以后在社会教育学习、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运用,为自己积累实力。
(二)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从诸多实例来看,笔者觉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毕竟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它是面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这样一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虽然能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但并不能较好的培养有真正音乐细胞的学生。而社会音乐教育的出现,便能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因为班里的学生过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再加之每节课的任务量很大,也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倘若每次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蜻蜓点水”式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褪去了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导致学校音乐教育的失败。但倘若加之社会音乐教学,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情况下,去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本身对音乐都感兴趣,通过社会音乐教学课上的实践,再加之学校教育的基本知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所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
学校一直是一种“封闭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就难以和社会教育的一些机构进行沟通。这样走不出进不去的状态,就使得二者出现脱节。课本中永远是些最传统、陈旧的歌曲,社会中永远都是些流行而缺乏韵味的歌曲,倘若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或者互相切磋不同的技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所以说,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只有适时的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音乐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音乐人才。进一步说,要想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当的学习一些社会音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同步化[3]。
(四)社会音乐教育需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一种“开放式”“随意式”的运营模式。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很多时候在教学方面不够严谨,出现了诸多不利与音乐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社会音乐教育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有动力和激情,但并不代表在社会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学生能有很高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倘若在师资力量方面出现问题,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笔者为大家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学生对音乐拥有很大的兴趣,在学校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但并不代表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都是有效地。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以利益为主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还未正式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业余专业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倘若老师的水平很差,还有可能不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所以说,社会音乐的教育还是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五)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
于很多的学校来说,他们的重心是放在学生的文化课上。很多时候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学习不怎么重视,再加之学生本身学业比较繁重,学校很多时候会减少或者直接取消音乐课程,更别提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音乐的教育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对音乐的喜爱,选择去校外学习音乐,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较好的进行音乐学习。
另外,学校音乐教育过分的强调音乐能够塑造较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社会教育所侧重的是学生的技艺是否有所提高,导致其忽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认为将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体现音乐之美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好,并不强求学生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社会教育就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去参加社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有音乐天赋的,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定期的去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所以基于目的不同,那么两者教育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倘若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既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相互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作为学生本身而言,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靠谱的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而言,也应该积极地和学校的音乐老师适进行沟通,并且经常要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时地增加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当然,校内的音乐老师也是如此,也要定期询问学生校外学习音乐的情况,定期给他们一些科学性的建议,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其实也算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也可以f,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消化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保障,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当这两者同时运转的时候,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最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有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音乐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关键词:音乐脱盲 普通学校 音乐教育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严厉抨击政府:为了培养少数音乐专业人才,而向专业音乐学院大量投资,却使大多数普通匈牙利人沦为牺牲品,被贬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因缺乏听众对象而流失异国,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以民族基调为课程内容的音乐教育以培养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便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面向普通人的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造成音盲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大面积缺失,使占全国中小学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难以接受普及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一些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不全面: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音乐脱盲知之甚少等,因此,音乐脱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脱盲工作取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音乐脱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二、何谓音乐脱盲
音乐脱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文献颇少。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音乐艺术了解很多——它的历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风格,它的主要实践者,到哪去找它的优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对它做出明确的判断,如何对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应,就可以认为他在音乐上脱了盲。”:郭声健等在《音乐教育新概念》中提出“音乐脱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但实现音乐脱盲应该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指标。”另外,就识谱与音乐脱盲的关系进行阐述的相关论文散见于近几年的期刊中。如罗红艳、王志勤在《简论音乐脱盲与识谱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识谱与音乐脱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识谱能力为音乐脱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喻娟在《识谱等于音乐脱盲吗》一文指出,“音乐脱盲绝非仅指对乐谱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当他能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欣赏并真正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时,才可以说他或(她)在音乐上真正脱盲了。
何谓音盲,据笔者思考有如下悖论:如果说双耳辨别不出声音,称为音盲,那么,晚年双耳失聪但是音乐造诣极高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算是音盲吗?如果说文盲是不识字的人,音盲就是不识谱的人,那么,中国民间艺人大多不识谱,但以大量音乐积累为基础,具备很强的乐感,可以演唱、演奏、即兴演唱(演奏)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他们也算是音盲吗?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故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理解能力,就可以称为在音乐上脱盲了,其具体表现为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较为准确地演唱或演奏。2.能够辨别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3.具有较为准确的模唱能力(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基本准确)。4.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力,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5.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6.能创作一些简单且优美的旋律小调。而至于认为双耳辨别不出声音、不识谱等,只能判定为某一方面的音盲罢了。
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脱盲的主阵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百分之五十,八岁时达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这也证明了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无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其决定的作用。莫扎特、贝多芬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不仅是由于其先天过人的音乐禀赋,而从小接受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是其成才必备的条件。
在人的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普通学校音乐课是提高国民音乐艺术体验的基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脱盲的主阵地,对实现全民音乐脱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脱盲的主要途径
(一)识谱是音乐脱盲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谱本身不是一种音乐技艺,但识谱是人们掌握音乐、通向音乐脱盲的一种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特例,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民间歌手,他们不识谱,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当然,他们不是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阵地是普通学校,进行的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当代社会,若学生具备了识谱能力,就可脱离老师进行一些音乐表演与创作。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习体现多声部音乐的五线谱确实有一定难度,而简谱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非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入门。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大力提倡简谱学习。了解乐谱对于音乐脱盲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识谱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必然使更多学生喜爱音乐、乐意接受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脱盲的目的。
(二)培养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脱盲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美育学科之一,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和通常的思维逻辑及思维方法去对待音乐和音乐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的存在极其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迪和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听“我文化”音乐的耳朵,还需要培养听各种风格与流派音乐的耳朵,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需要聆听“他文化”音乐的体验,唯有如此,学生音乐体验越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课应强调非语言化的教学(即音乐审美教学),学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随着音乐欣赏曲目量的积累,必然使音乐审美感受力得到质的提升。对一般人而言,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所感触,随之引起心灵的触动,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即审美享受。
(三)参与音乐实践是音乐脱盲的关键
音乐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不能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在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表演上,主要是通过唱歌(奥尔夫教学法还把精力集中在动作和器乐表演上)。究其原因,即使电子音响设备(录音机或电脑等)再先进,在音乐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远不如参与音乐表演实践那样更为深刻。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现是核心内容,音乐表演是音乐表现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让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是十分关键的。如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唱唱小曲儿,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当然,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表现在唱歌、弹琴上,还表现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深入到音乐去,促进音乐脱盲的实现。
(四)了解音乐文化是音乐脱盲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多数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中,师生更注重的是音乐表层的教学与实践,如音乐技艺等,很少着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内涵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及表现。在普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中,关于音乐的背景知识,演出情况等,教师应多做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如在播放《春江花月夜》过程中,介绍乐曲的背景文化、文化内涵、审美意境等,学生在感觉到音乐美的同时,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笔者认为,在欣赏音乐的前提下,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会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文化色彩,对音乐脱盲颇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