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职业素质修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修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质修炼

第1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33-01

脓毒症是临床上常见病症,若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发展为脓毒性休克,可引起严重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器官功能损害,进而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而危及生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可以维持循环稳定、改善器官组织灌注及组织的氧供,是目前公认的循环支持重要措施。但液体复苏同时也有增加患者肺水肿的风险。近年来我科采用脉波指示剂连续性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指导下实施EGDT,较之参照中心静脉压(CVP)按常规进行EGDT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脓毒性休克患者21例,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1.9±13.4岁, 其中重症肺炎11例,严重腹腔感染5例,重症胰腺炎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糖尿病足合并全身感染1例。治疗过程中应用PiCCO的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参照CVP治疗的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均即刻进行液体复苏,同时全程密切心电监护、积极抗感染、机械通气、强化血糖控制、小剂量激素、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经股动脉放置PiCCO监测导管,经中心静脉5秒内快速注入8~l5mL的低温(8℃)生理盐水,应用PiCCO plus容量监测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用以指导EGDT进行。对照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根据心率、血压、尿量、CVP及血乳酸等情况指导EGDT。前6小时液体复苏目标:CVP达8~12cmH2O;MAP≥65mmHg,尿量≥0.5ml/kg/h,ScvO2≥70%或SvO2≥65%;若CVP达标而ScvO2未达标,应输入红细胞悬液使Hct≥30%。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达标时MAP、CVP、ScvO2、肺氧合指数(PaO2/FiO2)、每小时尿量,6h、24h复苏液体量,24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Lac)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达到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时MAP、CVP、ScvO2、肺氧合指数(PaO2/FiO2)、每小时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脓毒症是由于微生物或其他病原体侵入人体而诱发的过度激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并对组织具有损伤的一组临床表现,其严重状态脓毒性休克为ICU内常见急危重症,病死率高达25%以上【2】。脓毒性休克早期是否能尽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改善组织灌注是整个疾病能否得到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脓毒性休克救治标准化方案包括早期液体复苏、积极抗感染、血糖控制、激素治疗、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一系列措施,EGDT是其中的重要环节。EGDT通过制定相应的定量监测指标,在脓毒性休克发病6h内快速扩容以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尽快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全身性组织缺血、缺氧,缩短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的时间,减少更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及MODS的发生率,以降低病死率。液体复苏时盲目、大剂量的液体输入,可能导致容量超负荷,另外脓毒性休克时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大量血管内物质渗出,可能出现肺间质水肿、氧合指数下降而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而液体输入不足,组织灌注不足,同样会延误治疗,故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和容量监测极为重要。PiCCO技术能精确、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胸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EVLW)、PVP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SVR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等一系列反映心脏前后负荷和血管阻力变化等各种参数,尤其是ITBV和EVLW等容量指标可作为指导脓毒性休克液体管理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3】。与以往长期使用的CVP、PAWP等监测方式相比,PiCCO通过ITBV、GEDI等容量指标更客观、更准确的反应了机体实际容量状态,通过EVLW反应的肺水生成情况更及时的指导补液的“度”,通过CI、SVRI等指标更准确的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本次回顾性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救治过程中,在同样达到早期液体复苏目标时,PiCCO监测较CVP监测液体复苏更充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更明显,肺氧合指数较好,未发生明显肺水肿,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少,内环境改善明显。PiCCO监测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救治中有较大临床使用价值,但因其费用较昂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4):344-349.

第2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3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职业素质 培养方法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1]。它们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所以,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社会成员,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90后”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身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大学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90后”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人才,使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奠基石,是到达理想之岸的顺风船。因此,加强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并非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能一蹴而就,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医学生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我修炼的能力。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研究的科学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2]。它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本是大学生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渗透力和影响力”[3]。

医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人文素质修炼能力,除要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外,平时应多看经典作品,多听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讲座,多参加文化艺术类活动和人文类竞赛活动,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里的丰富资源,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做好人生职业规划,有意识地提高职业素质。

(二)高校要强化医德教育,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倾向于专业课,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做到:

首先,强化医德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常言道:医者仁心。仁心从更高层次上体现出的便是道德。医务工作者除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有的一般人文素养之外,其首要必备的品质是医德。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4]。大学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医德教育就是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5]。要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灌输传统的医德教育观念,更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德教育不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也是医德教育的途径[6]”。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必须从医疗行业和医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情感化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7]。针对“90后”医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较重,接受社会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等诸多特点,结合社会上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各类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校园BBS、QQ群、微信群、博客等网络工具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总之,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包含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其次,要依据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一,从大学生入校之初开始,高校就应将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中,使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应明确告知其专业与职业、人生与职业的关系,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大学职业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力度,安排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第三,在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积极探索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通过设置选修课、专题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培养。

最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多引进一些具有高素质水平且专业对口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平时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学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以身作则,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医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自我修炼和提高,积极培养职业素质。

(三)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和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孩子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在心理、情感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应,但某些家庭只重视物质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求,孩子在大学里的事情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某些学生因长期受家庭教育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消极,乃至有失偏颇,这导致他们在校园里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对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大学时代,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家庭教育的跟进和进一步完善。家庭与学校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经常的沟通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他们有抒发心理情感的正常通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利益化、淡漠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这对当代医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若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歪风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长此以往就难保医学生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医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特点和今后所要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培养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外在推动力,但更要依靠内在的动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更需要发挥其内在因素。因此,每一个医学生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实现医学生内化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真正做到“精”与“诚”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霞玲.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29.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96-97.

[3]范思敏.浅谈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增刊),2014(17):49.

[4]游元军,胡铭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54-55.

[5]王卫平,温锦旺,王国祥,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院报,2008,,6(2):20-25.

第4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学生现状 内功修炼 优秀班级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以教人者教已”,即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他人。 近几年,我州各县市初中毕业生中一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进入了普通高中,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群体顺应形势发展,选择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不加以及时教育、纠正、引导,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社会的需要,本文结合多年班主任实践工作体会,从中职生现状、做好班主任工作重要性、方法、需要注意的几问题等方面,谈谈炼好班主任内功,促进良好班风形成,打造优秀班级,努力造就培养素质优秀,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中职生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及特点

从我校情况来看,学生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对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打造优秀班级集体带来了许多的难度,主要是:

1、起点低,学习认知差。生源一般为中考后不能进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起点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尚未初中毕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较差,学习认知能力欠缺。明显存在着“三差”现象,即文化基础知识差、学习习惯差、独立生活能力差。

2、价值观认识扭曲。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高速发展,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四通八达,网络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加深,良莠难辩,中职生思想尚未成熟,对有害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差,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复杂化,极易产生偏激思想或错误思想。

3、心理素质差。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一些父母把儿女视为掌上明珠,百般溺爱,不自觉中养成了学生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和性格弱点,中职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4、生理变化处于关键期。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认为就读职业学校,不好意思见人。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思想状况不佳,理想迷茫,缺少信心。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环境较差,父母外出务工,对学生疏于管教,更有甚者是父母离婚,学生成长缺乏家庭温暖。

二、班主任内功修炼的重要性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班主任可以说是一重要的角色,是中职生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既是联络各学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位置重要,作用明显,责任重大。因此,加强班主任内功修炼,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任务,更显得更为急迫和重要。

三、加强班主任自身内功修炼

1、不断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知识是征服学生的武器,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还要了解其它专业的一般知识,成为一个“杂家”。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教师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好学生为人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指路人”。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对每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

3、具备多种能力,培养示范学生。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对话的能力,并这些能力培养示范学生。

四、促进良好班风形成,打造优秀班集体

1、营造良好环境。好的环境能够激励人,可以改造人。因此这个集体需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爱班好学的进取精神。重视思想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其它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建好班级的法宝。班主任要通过党支部、团委、学生科等多种组织,利用班会、辩论会、座谈会、墙报专栏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班委会、团支部建设。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各方面工作、单凭自己一个人是绝对做不好的,如何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优势做好学生工作,也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对表现突出,工作、组织能力超群的干部,要积极向学生会、校团委会推荐,让他们有更高的平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校做好学生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自1953年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已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多重角色的专业人才。辅导员职责重大,使命光荣,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辅导员履行好使命的重要保证。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又承担着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指导职责,相对于学生而言,其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内涵不仅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还包含干部职业道德的内容。干部职业道德是指为官从政者在行使自己的权力、管理国家以及公安事务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作风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本质是政治道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和干部职业道德的内涵,辅导员职业道德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规范和要求的总各,包括政治素养、工作纪律、责任意识、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以规范权力的行使,并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教育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基层生力军的作用,若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不仅将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也将影响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二.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准入制度模糊、发展路径不明晰与辅导员职业认同偏低

在辅导员的招聘过程中,缺乏统一具体标准的指导,在现行的辅导员招聘中,一般有报名、笔试、面试等环节,报名达到一定条件都能通过,笔试也是有规律可循并加以应对,其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面试表现,演说能力至关重要。虽然在报名环节有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考察,但属于应聘者自主提交,在就业压力较大和人情社会的现实状况下,在学校获个“好评”也不是难事儿。面试一般采取一对多的形式,评委多为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领导,这种模式也为找关系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招聘中的种种漏洞,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留下了源头上的隐患。辅导员准入的把控不精准,导致部分从业人员把辅导员作为一个进入高校的途径,作为一份谋生的工作,而缺乏对职业本身的认识和认同。

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被繁琐的学生事务所累,较少有时间和精力投人学习和科研,辅导员承担的教学只有形势政策、就业指导、身心发展等素质课,且教授内容不一定与自身专业相匹配,辅导员在职业发展、学术地位、工资待遇等方面与专业老师相差甚远。少数辅导员通过努力评上了思政副教授,其学术地位也难以被认可。辅导员大多数选择在3至4年之后调任到学校机关和行政部门工作,但是机会不多。发展路径的不明晰,导致辅导T仅仅把工作当跳板,很难安心下来钻研业务,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认同感。

2.高校考核内容不科学与辅导员价值取向偏差

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和融合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在此背景下,社会观念也深刻影响着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动摇了部分辅导员的职业信念,或是影响了辅导员的行事风格。二是学校在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上,遵从量化考核,以学生成绩、就业率、学生获奖情况、学生典型等指标来量化辅导员的工作,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辅导员的工作往往遵从简单高效的原则,忽略方法的科学性和措施对学生的影响,强制甚至弄虚作假的事都时有发生,给了学生不好的示范,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1.严格准入制度、明确发展路径,提升职业认同感

能力的考察已经有较为成熟和系统的方法,但道德层面的考察较为困难。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兼职辅导员的设立为培养考察辅导员提供了一种可选路径,通过读研或者读博期间兼职做学生工作,考察其量否适合辅导员这份职业。”2+3”制度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让优秀本科毕业生全职做两年辅导员,然后再读研究生,给予辅导员反思和调整的机会,也给管理者考察和发现的机会。但以上两种路径不能作为大量辅导员准入考察的主要路径,更多的需要在应聘环节科学设置规则,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改变人们认为什么人都可以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既定印像,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匹配度,也有利于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进而提升辅导员职业道德修炼的自觉性。

2.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考核评价,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辅导员从事的是育人的活动,对其工作的考察不能忽略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成绩、就业率、学生获奖情况等只是体现教育成果的一个方面,且学生成绩、就业率等成果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专业、学院、教师等多重因素影响,若其它因素起促进作用,刚对辅导员的评价有利,若其它因素起限制作用,则对辅导员评价不利,因此,以学生成绩、就业率、学生获奖等情况来考核辅导员有失公允。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对辅导员的考核中,要体现教育的基本功能,要把工作业绩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与评估要淡化量化指标,积极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力求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避免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避免把辅导员指挥成“拼业绩”的机器,引导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价职取向,从而在工作中采取科学的育人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主动认识人性、积极参与社会,加强自我修炼

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外部条件的促进,也需要辅导员自身加强修炼。通过内省、慎独、自我激励等方法去认识人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同时要加强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师德理论,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在持续的学习与社会参与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北京:教育部,2006.

[2]钱焕琪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可以将校本培训体系作为平台和载体,在校本培训的设计上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内容要模块化。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展需要、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实践证明,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我们需要在现行辅导员管理体系基础上找到一个既能从细微处着手调动辅导员学习积极性又能够成为组织系统不仅有肉而且有骨的平台,一个能够承载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载体,笔者认为,目前正在兴起的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可以担此重任。

1辅导员校本培训的概念

所谓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就是秉承终身教育思想和辅导员专业化理念,把辅导员所在学校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中心,强调培训活动中辅导员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这里讲的培训要摆脱大一统的“讲座式”、“集中式”授课形式,把培训随时随时随地渗透到辅导员真实的工作情景和过程中,是一个体系,而非简单的几门课程,是一个有制度、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系统,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平台。

2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广东省为例,17所独立学院,从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工作机制、学生工作体系、晋升空间等都有很大差异,有的学院由于成立时间短,各职能部门配备不齐,辅导员的职责也不清晰,导致辅导员扮演着“勤杂工”、“救火队”等角色,有的学校已经建立起来相对较为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和制度,但大多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队伍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相对较低、业务知识欠缺、经验更加缺乏等窘况。要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设置校本培训势在必行。

3独立学院学习型辅导员校本培训设计原则

在校本培训的设计上要转变观念,把校本培训作为承载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载体,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而是一个系统。通过校本培训的设计,把培训随时随地贯穿到辅导员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解决辅导员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调动起辅导员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找到和学校愿景相一致的个人专业化发展路径。

(1)从学校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校本培训设计过程不能只从理论出发设计一套“完美”但是不符合学校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培训耗时耗力没有效果,要根据学校和辅导员实际,“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重实效,一步一个台阶的慢慢提升培训内容层次,使培训体系逐步完善。

(2)创建平台与保障机制。通过平台的搭建和机制的设立,将培训融于工作之中而又不至于是一盘散沙,做到培训“有骨有肉”。如创建“学生工作论坛”平台,不定期开展,形式不限,每期主题由承办单位提出;建立辅导员“导师制”,给每一位辅导员指定一位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导师,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传、帮、带”的指导;科研立项定期申报制,设立专项学生工作课题,每年定期申报。

(3)内容设计上要按需培训。应针对个体差异,围绕不同阶段辅导员适应与发展问题,尽可能实现按需培训。这里的“需”是指辅导员的岗位需求和自我需求,如新辅导员需要解决自身工作适应问题,老辅导员则更需要解决职业倦怠与工作动力的问题等。内容不能只是大而空的理论,要激发辅导员的学习兴趣,通过培训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要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融入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培养新的学习与工作思维。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提出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作为“整合其他修炼的修炼”[2],这些无不和思维的转变有关系,要让院系各级学生工作领导、广大辅导员接受“学习型组织”理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探索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走上专业化道路。

(5)制定研讨小组随时报批制。“学习型组织的主体应该是研讨小组”[3],要鼓励辅导员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由一人或多人发起,其他辅导员按照兴趣自愿参与,并报学生处备案,给予适当基金支持与奖励。

(6)在培训方式上要力求多样化。有调查研究[4]显示,目前的辅导员校本培训在方式上缺乏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活动,效果不佳。校本培训可以通过采取专题报告、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互动、研讨,有思考反思的过程,有情感的细细体验,培训更容易给辅导员留下深刻印象,内化成自身素质和能力。

4校本培训内容模块设计

在内容设计上总的原则是以学校的实际为出发点,以辅导员的发展为根本点,以学生的成才为落脚点,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组织智障提高团体智商,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大致可以安排以下几个模块:(1)将思想政治理论视为灵魂课程,奠定辅导员职业素质基础和专业精神;(2)校情校史、学校愿景、职业发展规划作为背景课程,使辅导员能够结合学校的发展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使个人事业与集体愿景相协调一致;(3)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作为基础课程,很多时候辅导员不得不同时面对学生的心理、职业、社会化甚至其他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学习多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服务,做到未雨绸缪;(4)将实践、经验、技能类内容作为支柱课程,辅导员是“多面手”,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问题,只有通过工作实践和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辅导员胜任力,坚定专业化发展道路;(5)将科研类内容视为关键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样,辅导员校本培训应该引导每一位辅导员走上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这也是辅导员专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高校辅导员的校本培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彼得·圣吉,郭进隧[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第7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 “80后”中学女教师 职业幸福感 现状 提升路径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能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叶澜,2001)。可见,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教师生活的幸福必然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内教师幸福的衡量广泛采用美国学者Diener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概念,它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和情绪体验(苗元江、龚继峰,2007)。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快乐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和情绪体验。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也称教育幸福。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檀传宝,2002)这里涉及的“80后”女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在中学工作的女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的增长所获得持续快乐的体验。

在世人眼里,教师应该是比较令人感到幸福的职业。尤其对于女性而言,这是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然而,对于绝大多数“80后”中学女教师而言,她们不仅没有身为教师的幸福感,反而表现出强烈的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的缺失正在影响着很多“80后”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笔者对这一特殊群体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及相应的提升路径进行探讨。

一、“80后”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压力

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也被誉为“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然而,教师只是做着不平凡工作的平凡人。教育不是万能的,对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合力的产物,而不是教师独立完成的作品。当全社会把教育的结果全部强加到教师身上,看重的只有学生的成绩,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给了教师种种束缚,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政策性文件给教师设定了“行事准则”,成了社会评判、衡量教师的主要依据。德性的期望和制度的约束让“80后”教师生活在各种规范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成功、喜悦及失败、伤感,教师的自主、创造在学校管理的工具价值面前都被消融,她们在不知不觉地成了外部规范和期待的奴隶。

2.来自职业发展的压力

绝大多数“80后”教师在从事了3~10年的教学工作之后,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与任务开始变得熟练,按理可以缓解疲惫。但是,这时她们又需要通过进修、在职读研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通过承担课题、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否则不但影响职称的评聘,还有换岗下岗的可能。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在政策层面向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比如教师资格证的注册需要满足规定培训学分,职称晋升需要有计算机考证等方面的硬性要求。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不少地方都陆续要求参与职评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班主任工作年限。这一大环境又使得“80后”女教师不得不将本应该放在家庭上的时间“挪用”到细碎繁琐的班级管理探索与实践中。这些都让“80后”的女教师强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与生存危机。

3.来自考核竞争的压力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是产生公正感的心理机制。只有他认为自己的投入产出与他人的投入产出相当时,才觉得公平。“80后”女教师更倾向与这种社会比较。在教师的发展机会(如职务晋升、获奖、进修培训等)的公正感而言,由于学校内部的“排资论辈”,常常对青年教师有失公允。一些不公正的否定性评价很容易伤害“80后”女教师的自尊心和幸福感。同时,“80后”女教师不够理想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到职称的评定,评不上更高一级的职称更是意味着经济收入的损失和职业成就感的降低。处于职称的最底层的她们,每天做着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收入。因此,多数女教师内心的满足感是不强的。这使“80后”女教师陷入一种无奈的困惑之中,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她们的教育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4.来自自身性格弱点的影响

女性感情细腻且敏感,容易在各方面体验到挫折感;有的女性心胸不够开阔,容易计较一些小事,心里积满了小恩小怨;有的女性喜欢与别人攀比,容易嫉妒别人。她们对自我提出高要求:教学成绩要名列前茅,卫生评比要拿“流动红旗”,参加“优质课”评选要有所斩获……这些女性常见的性格弱点在“80后”女教师身上有所表现,成了她们幸福感缺失的又一原因。同时,现在的“80后”女教师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不太会主动与他人沟通与解释,也不会自我反省,而是一味地找他人的原因。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误会与摩擦。此外,“80后”女教师在与其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面前,渴望爱与被爱,渴望得到他们的尊重。因此,很容易与学生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但她们由于经验欠缺,自我调节能力差,在需要拿出威严时,往往达不到显著的效果。

5.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

“80后”女教师在工作前几年的时间里解决了住房、婚嫁等问题之后,又要经历怀孕生子阶段,这就注定女教师若想取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就必定要比男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处于怀孕生子阶段的“80后”女教师承担养老育幼的家庭重任,她们在家里要负责家庭的生活起居,做家务,辅导孩子学习,相夫教子。在学校里,她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尽管多数家庭的无私支持为“80后”女教师提供了坚强后盾,但多重角色的频繁转换让她们身心疲惫,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教育教学。面对各种压力,“80后”女教师普遍感到不够幸福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职业幸福感缺失的现状不仅关乎“80后”女教师的生存状态,更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除了教师自身要主动寻求并培育自身职业幸福感外,社会、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积极研究对策改变“80后”女教师的教育生活状态。

二、提升“80后”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1.教师自身由“埋怨环境”向“修炼自身”转变

在学校,资历尚浅的“80后”女教师还处在生存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们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较高层次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如果这时她们将教师职业单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生活方式”,那么当“工作快乐”、“专业声望”和“荣誉获得”等对于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是难以得到的奢侈品时,她们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等因素的必要考虑就会缺位,进而不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的正确内涵。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己,天高地阔(魏书生,1993)。女教师在面对时运不济与命运不公时,要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脱离功利主义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这些困难。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从“埋怨环境”思维中走出来,“80后”女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修炼”:一是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二是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三是心智修炼,学会哲学思考(吴加澍,2011)。有了追求的愿景,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学科视域与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教师就有了内部动力与强大信念。而“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关键取决于其信念”(张强,2012)。“80后”女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具有阳光的人生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快乐地与学生相处,开心地享受教学中的成就,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设定目标突破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先前一直担心的职称评定问题就好比坐车,大家不要乱,更不能挤,只要做好充分准备,那么车一来,学校自然会全力以赴扶你上车。

2.学校管理由“工具价值”向“人文价值”转变

学校往往会从教师的“应做什么”的“工具价值”而非“需要什么”的“人文价值”对教师实施管理。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凡人”,是一个“生命”,要对其给予生命的善待与尊重,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之后才是作为“教师”的角色要求。只有这样,教师的幸福才有基础与源泉。教师幸福作为一种复杂而又活跃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内容并无绝对关联,它可以是愉悦、高兴等积极情感,也可以是生气、难过、焦虑等消极情感,或者兼而有之。考虑到幸福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所以情感关怀对细腻又敏感的“80后”女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让她们在一种尊重、信任、支持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与需要;其次,要努力创设各种平台(如教师培养计划、各类课堂比赛、综合荣誉评比等)为她们实现专业成长的阶段性目标提供机会,让她们看到自身专业成长的希望,进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要设定合理的评价机制使“80后”女教师的付出有获得肯定的机会,让她们感受到价值感,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3.教育部门由“规定动作”向“自选动作”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创新思路搞活动的做法本无可厚非。然而,多数陷于日常琐碎事务之中的中学女教师在面对各类名目繁多的培训时,普遍表现出倦怠的心态,甚至充满“敌意”。传统的师资培训是让受训教师接受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教学法知识(理论)和成功的教学模式。它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基于教育教学信念的主动建构过程,其有效性不免令人质疑(张强,2012)。从客观角度讲,这些层出不穷的“规定动作”的确挤占了很大一部分本该属于教师的自由空间,让教师(特别是“80后”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急剧下降。甚至对于一些正处特殊阶段的她们来说,除了上班时间外,其他时间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睡觉。如果身体和精神长期被“透支”,甚至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则教师感受到的只是痛苦和无奈,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呢?为此,教育部门针对承担特殊使命、处于特殊阶段的“80后”女教师的特点,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现实困难与实际需求,提供满足教师个性化需要的“菜单”供她们进行选择。“自选动作”强调教师的参与意识与自我需求,注重教师的经验与兴趣,能较好地唤起“80后”女教师对培训的认可度。这样,教育部门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善意”举动就会被她们所理解,她们内心的“烦闷感”也会逐渐被“幸福感”所取代。

三、结语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檀传宝,2002),我们要为幸福做好准备。这样一种准备既与外部状态的改善有关,更与教师自身内部状态的变化息息相关。尽管处在特殊阶段的“80后”女教师面临诸多挑战,这些困难不可避免地对她们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产生了消极影响,她们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炼,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培育内心的职业幸福感,真正体验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只有教师有了内心的幸福感,学生才会感到幸福。无论是从教师的健康还是从教育的发展来讲,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都是很有必要的。“80后”女教师应该保持幸福与优雅,让自己灵动而有激情,不断学习积累,加强自我修炼,为自己的教育之旅铺设坦途。同时,努力“将自己当自己,将自己当学生,将学生当自己,将学生当学生”,在“育人”的同时坚持“育己”,既照亮别人,又发展自己(张强,2008)。

参考文献:

[1]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檀传宝.论教师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3.

[4]吴加澍.从优秀走向卓越——物理教师的三项修炼探微[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6).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张强.开掘班主任生活的幸福源泉[J].班主任之友,2008(11).

第8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技术技能型人才;核心能力;核心素质

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一国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教育部起草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一、商务英语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现状

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及大力扶植的跨境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有一定商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技能人才逐渐受到青睐。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该类人才缺乏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核心能力的缺失反映在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核心素质的缺失反映在人文素质、人际沟通与交流、情商修炼、压力管理、冲突管理等方面。 因此,在转型发展,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大好的前提下,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培养研究势在必行。

二、商务英语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

1.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

职业核心能力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功就业和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

2.职业核心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其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素质。

职业核心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做人方面:德商-正直、节制、尊重、和善、宽容、公正;意志品质-自制性、自觉性、坚毅性、果敢性;

(2)心智方面-做事的思路方法:创新思维模式:主动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开放性动态思维;做事行为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才智方面-自我管理:人际沟通与交流、情商修炼、压力管理、冲突管理;

(4)才能方面-高效工作方法:目标管理、时间管理、高效会议管理、高效汇报展示管理。

三、提高商务英语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途径

商务英语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即: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平台及人才培养评价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

1.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包括人才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定位体现在具备专业而扎实的商务英语知识,又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同时满足企业需要,能够在毕业后随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合格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

培养模式下着重研究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达成。对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大量的改革创新,针对商务英语人才缺失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搭建对应的课程群。基础必修课中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及英语基础写作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英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及交际能力。专业基础课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口译、外贸事务英语、工商导论及商务沟通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商务词汇、专业用语及相关商务知识,培养其商务英语交际技能,具备掌握并运用商务交际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在商务语境下进行有效英汉、汉英互译的口笔译,正确传达信息、顺畅开展交流,熟练掌握商务合同、商务函电、商务报告等重要商务文体的翻译工作;了解工商企业形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要求等,使学生在掌握企业环境、经营管理、金融财务、法律保险等方面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及有关业务的英语表达用语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及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专业核心课中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社会的多元化特点,熟悉英语国家传统、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各种因素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途径等,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比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选修课中国际商务礼仪、商务英语谈判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塑造个人形象正确的国际商务礼仪习惯,培养学生礼仪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了解并掌握商务谈判技巧,熟悉各种谈判活动及操作程序,具备商务谈判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平台。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为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搭建实践教学和实验训练的培养平台,实现校内课程实训、实验室实训及校外实践的三位一体。既保证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最实用、最新的操作技能,具备用人企业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

校内课程实训包括应用性较强的商务谈判、外贸实务英语等课程,利用实践课堂对学生进行商务谈判和外贸实务英语的内容及流程开展集中性、实操性训练。实验室实训利用相应的软件对学生在外贸单证缮制、电子商务操作等进行模拟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商务操作技能。校外实践的培养平台的建立,各高校应积极联系政府部门及企业,针对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搭建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如电商企业、外贸公司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掌握实用的实践技能。

3.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评价。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应采取校内、校外,教学与实践双轨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具体地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教研活动。教学评价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其中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基础,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两个方面。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传统的教学评价因存在很大的缺陷而影响了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推进,同时也就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单一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评价功能上,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2)在评价形式上,以单一的测试或者考试为评价形式,缺乏说服力;

(3)在评价内容上,以单维度的评价代替多维度的评价;

(4)在评价结果上,采用“标准答案”,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方法;

(5)在评价机制上,缺乏明确的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设置。

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要想达到其培养目标,应从评价功能、形式内容、结果及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实践。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客观的教学评价。

形成性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培养评价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加以监控式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支出,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学生不间断的学习状况反馈而调整并推进教学进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获得成就感,学习所需通识知识及专业知识。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的时候开展的,主要考察是否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终结性评价,根据布鲁姆的说法,这种判断的确在师生中间引起焦虑和抵触情绪,但教学中扔需要这种教学评价,通过权威性的判断,确定学生在经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后各自达到的等级和水平。

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通过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日常学习状态,也借助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恰当与否并及时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在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带一路”战略逐步实施和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而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从数量和|量上都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其职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质的研究和培养途径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商务英语技术技能性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培养路径研究及其成果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商务英语高职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兄弟院校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及搭建实践平台具有资讯的作用,研究成果在同类院校中有推广的价值。

注:

本文受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质量工程建设-商务英语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助。

第9篇:职业素质修炼范文

关键词:营销;情商;EQ;修炼;路径

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职业的成功=20%的IQ+80%的EQ,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即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营销人员肯定也不例外,情商决定营销成败。营销就是解决竞争,真正地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营销人员,更多面对的必然是拒绝、挫折和挑战。因此,情商修炼已成为营销人员做好营销必修的课题。

一、情商的核心内容

所谓情商(EQ),即“情感智商(情绪智力)”的简称。指一个人管理自我情绪以及影响他人情绪的综合能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发表《情感智商》一书,正式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他把情商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认识自身的情绪

即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

(二)妥善管理情绪

即能调控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方面能力较差的人常受低落、不良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人生目标。

(三)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包含2方面的意思: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

(四)理解他人情绪

认知他人的情绪,认可他人情感,换位思考,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能否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是了解他人需求和关怀他人的先决条件,戈尔曼用empathy(同理心)来概括这种心理能力。“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常能从细微处体察出他人的需求。

(五)人际关系管理

恰当管理他人的情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这方面的能力强意味着人际关系和谐,或者适于从事组织领导工作。显然,这种能力也要以同理心为基础。情商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包括2个部分: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绪;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绪。即主要包括2个主要能力――把握自己的能力和感知他人的能力。

二、营销人员情商修炼的路径

“情商”是营销人员达成各种目标和诸多成效的纽带与桥梁,不仅是营销人员心理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其诸多实际能力的必须基础。营销人员必须正确认知、主动学习和自觉修炼自己的EQ情商,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一)自我认知能力修炼

自我认知是营销人员进行清晰自我定位的基础。营销人员要有透彻认知自身情绪的能力,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才可以帮助自己迅速化解不良感觉。

自我认知能力修炼主要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自己的资源、能力与局限,能正确自我评估;深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肯定自己。

(二)情绪控制能力修炼

情绪忍受力――控制情绪,是情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营销人员都要具备合理得当地调配自己各种情绪的能力,在准备拜访客户时,一定要将情绪调整到巅峰状态,因为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沟通。积极的情绪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职业修养,是见到客户时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状态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就能很快的进行自我调整到巅峰状态。营销人员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见到客户就应该立即调整过来,否则宁可在家休息,也不要去见客户,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失望、痛苦或不满发泄到客户身上。用低沉的情绪去见客户,那是浪费时间,甚至是失败的开始。在遇到冲突、生气、不顺时,知道“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处于气愤不已的状态时,要懂得“让情绪换频道”,决不让情绪癌细胞扩散。

(三)自我激励能力修炼

对于营销人员来讲,客户千差万别,市场变幻莫测,要百折不挠,临危不惧,自我激励能力修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营销人员要反复磨砺、不断修缮和自我教育及长久激励的能力。作为营销人员,应当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下,都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激发鼓励自己不断奋进。自我激励能力修炼主要包括:以成就作为驱动力,寻求资讯以降低不稳定性,不断改进;许下诺言,将自己和组织的远景结合,用团体的核心价值决策,以达成目标;主动抓住机会,订立超过别人要求的目标,并以不寻常的方式激励别人;保持乐观心态,因为希望成功,而不是害怕失败而行动,把失败视做可控制的情况,而不是个人失误。

(四)揣摩顾客内心情感能力修炼

营销必然少不了与形形的客户打交道。要让别人接受、理解,首要要了解消费者心态,必须敏锐地把握不同客户的情绪及性格的状态,这些都是情商素质的最基本要素。所以,营销人员必须学会细心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了解别人的性格轮廓,培养自己敏锐的情感感知能力。透析揣摩和体会感悟他人的情绪,并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能力,是营销人员必具的一种基本功。

揣摩虽然是一种心理推测,但绝对不是瞎猜、不是臆断,而是以良好心态为基础、以实践经验总结为依据、以认真分析思考为前提,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五)人际沟通能力修炼

营销人员是企业的外交家,架起企业和客户的桥梁,需要与各种类型的客户打交道,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善于与他人建立联系,互相沟通,赢得信任,以及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沟通是所有营销工作的生命线,营销人员必须进行人际沟通能力修炼,学习运用平衡和谐人际关系自在交往和对环境、他人、自己管理的能力。

所谓提高沟通能力,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营销人员人际沟通能力修炼主要做到:对人宽容;换位思考;学会关心;充满爱心;负有同情心;沟通协调;诚信正直;善于合作;乐于吃亏;奉献牺牲。

三、营销人员情商修炼的关键点

营销人员情商修炼,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必须把握好以下4个关键点:

(一)积极心态修炼,激感潜能

心态是一个人的发动机,是自我潜能开发的激发器,正如世界心理策划大师拿破仑・希尔所说“心态决定命运”。要修炼积极的职业心态心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烈的成功欲望。营销人员是市场竞争中前沿阵地上的尖兵,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拒绝时,没有失望的事,只有失望的人,做任何事必须具备强烈的成功欲望。

第二,做任何事要往好处想。这是一种特殊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的培养还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能胆小、懦弱。

第三,自信。营销人员开拓业务,拜访客户,还没有出发,就害怕被拒绝,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要用信心克服来自内心的恐惧、有效转化负面情绪、应付压力、缩短低潮期。

第四,执行力要强。不要嘴上积极,行动消极。

第五,坚定的信念。营销人员应该从信念上坚信没有办不到的事。做事半途而废,却又好高骛远,这是消极心态的体现。只有抱着积极的信念工作的人,才会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变不可能为可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成交机遇。

(二)丰盛思维方式修炼

营销人员要从改变思维方式入手改变对事物的情绪,以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使消极的情绪自动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从而实现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思维,就要修练丰盛新思维,激发独创性,提出创见,逃脱既有的限制性思维模式(见图1)。

(三)“操之在我”技巧修炼

“操之在我”是自我情绪管理的技巧,它指的是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制于人,不为环境因素所左右。“操之在我”的核心思想为:不能被别人的语言所伤害。如果你被别人的语言伤害,那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如果你自己不伤害自己,则别人不会伤害你;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试着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试着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四)同理心修炼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指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行为和处事方式的能力。同理心即换位思考,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同理心是人生全方位的心理历练,是和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同理心是一座心理桥梁,不仅可以知道对方明确表达的内容,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把握对方隐含的感觉和想法。营销人员可利用“同理心”化解客户心防,消除人际误读,增强人际包容性,达到相互尊重、和谐互助的沟通成效。

同理心可分为2个层次:表层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理解,了解对方的信息,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深层次的同理心是理解对方的感情成分,理解对方隐含的成分,才是真正听懂了对方的“意思”。在沟通中,光有表层的同理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深层的同理心,真正听懂对方的“意思”。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很多情况下是让对方懂暗示,让对方“猜”。如果不知道通过“感情成分”和“隐含成分”来了解真实的信息,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营销人员职场同理心修炼在于细节,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与人”。首先要练习专注倾听他人讲话的能力,暂时不让自己既有的观点来左右双方的对话;同时善于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了解他的个性、兴趣、爱好、行为倾向等多方面信息,包括对方隐含的未明确表达的信息。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自我内在需求,在需要表态时非常清晰地表达,能被他人很好地了解。不要轻易地去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轻易地去跟人发生争论。良好的沟通不一定是说服对方,而是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客户的想法,实现双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情商是有效的管理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营销人员只有掌握情商修炼的路径及技巧,才能把自己锤炼成情商高手,具备稳定的情绪、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良好的人际沟通、开拓创新、勇于追求成功的优秀品质,驰骋于营销市场,取得骄人业绩。

参考文献:

1、余世维,管理者情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水.对情商(EQ)研究的反思[J].宜宾学院学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