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儿童声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声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声乐教育

第1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 儿童 音乐兴趣

人们生活离不开音乐,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可以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的、富有节奏感的乐曲,受到音乐感染。由于社会的进步,电声设备的发达,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多了,条件更优越了。但是,如何掌握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采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儿童音乐教育,是摆在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培养音乐情趣,是儿童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

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儿童难以接受。以前,我只是单纯地教唱,儿童学起来非常枯燥,学了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教材,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就会教得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启发引导儿童理解歌曲内容,我把歌曲的歌词编成小故事,有时根据歌曲内容编成舞蹈或游戏动作来吸引儿童愉快地参与活动。如我在教《打电话》这首歌曲时,我拿制作的小电话,一会模仿一个儿童,一会又模仿另一个儿童的声音,儿童瞪着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然后,我再提问他们:“两个妹妹都说什么了?”大部分儿童都能记住歌词,接着我顺势教唱歌曲。最后,制作小电话,利用歌曲唱着打电话。儿童兴趣很高。这种生动形象的边唱歌、边游戏,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又如,教唱《秋天多美》时,我出示一幅秋天图画,有高梁、棉花、麦苗,儿童边看美丽图画边唱歌,记忆深刻,好像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为此,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愉快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如《狐狸和小兔》,在游戏中请一名儿童扮演狐狸,其余儿童戴小兔头饰扮演小兔,这样增加了兴趣性和真实感。“小兔”围成圆圈,“狐狸”蒙上眼睛站在圆圈中央,这时,小兔合拍走路,曲子完毕,当狐狸叫“小兔”中的任何一个儿童的名字,被叫的儿童应一声。狐狸寻声去捉小兔。通过有趣的“狐狸和小兔”游戏,培养了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培养“小兔”互相维护,避免被“狐狸”捉去的友爱情感。

选取音乐教材,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儿童。音乐教材的趣味性既表现在歌词中,也表现在旋律中。如《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节奏短促跳跃,小乌龟走路慢吞吞,节奏拉长,速度放慢;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慢渐弱。这首歌曲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学易记。

在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认真备课,示范讲解清楚,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每节课前必须弄清各教学内容的全部细节,认真考虑好。这样上课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镇定自若。我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特点,有意识地让他们观察能力强的小朋友表演各种节奏,唱歌,舞蹈动态,表扬好的,从而使儿童产生赞赏、仿效的愿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我就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

儿童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儿童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如我利用一些饭前、饭后的时间让儿童听歌曲、曲子时,可随音乐做动作、拍手,但强调他们一定要跟着节奏拍,不能乱拍。另一方面,是为儿童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动作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音乐教室中,布置音乐角,让儿童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要使儿童感知音乐和各种表现手段的表达内容,不仅要靠听觉去感知,还必须让儿童亲自参与表演活动,使他们在音乐实践中直接体验和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和表达音乐的美。如打击乐《堆雪人》,我就让全体儿童每人手中一种乐器,能力强的用沙球,能力较差的用铃鼓动、小铃,当然,儿童并不知道他是能力差的。这样,每人都有乐器,儿童非常高兴,对一些胆小的儿童使他们也得到锻炼。另外,我进行分组比赛,看哪组演奏的好听、协调。在比赛中。儿童能力得到强化。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了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音乐活动,我总是带着愉快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其中去,因为老师欢快的情绪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音乐游戏时,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参加,让孩子们搀着我的手,高兴的时候允许孩子们发出欢快的叫声,如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哪个孩子跟我搭上伴时,显得很高兴、自豪,我一会扮演小熊,一会儿扮演洋娃娃,争取和每个儿童跳上一遍,使孩子们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心理上得到愉快的满足,从而喜欢一切音乐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的一个学生小琪是个腼腆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请她表演总是忸忸怩怩。如果老师耐心不够,不注意尊重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使她表演能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而且还会对音乐学习丧失兴趣。于是,我就特别“照顾”这个孩子,跳舞时,手拉手带她一起跳,单独唱歌时,我也小声带着唱,并对她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她的自信心,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在“六一”儿童节,也让她和大家一起跳舞,现在,她比以前进步许多。

四、拓宽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

第2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童声声乐;教学问题;技巧训练;教学策略

一、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性不强,教师在声乐训练中缺乏对儿童心理环境、认知情况、音乐基础的分析,盲目采用专业化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如在“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训练中,单纯采用定义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中陷入误区,或者出现训练偏差,或者对声乐教学失去兴趣。第二,对儿童的声乐训练目标要求过高,在声乐训练课程中,声乐演唱对学生的嗓音基础要求较高,一些教师在训练中急于求成,不断通过调整训练任务量,增加训练难度对童声声乐基础进行强化,以期让其短时间内提高声乐水平,但是常常事与愿违,儿童由于自身能力限制,难以及时消化、理解、掌握声乐知识,更难以在声乐训练中进行巩固,从而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第三,气息训练时机把握不准确,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在声乐训练中教师不仅会不断强调气息的重要性,更会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童声的气息进行引导,但是过早地强调气息,使得一些孩子在声乐演唱中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气息的调整上,而失去了对整个音乐作品的把握,并形成了不良的演唱习惯,阻碍了儿童声乐水平的提升。第四,对儿童的嗓子保护缺乏科学指导,一些孩子性格活泼好动,经常大喊大叫,或者日常饮食中口味较重,尤其是在变声时期缺乏科学保护,破坏了嗓音条件,为声乐训练造成了阻碍。

二、童声声乐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坚持学生主体,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来,让教育逐渐回归本质。目前在童声声乐教学中,许多家长、教师本末倒置,将提升孩子的声乐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孩子在音乐中的发展。这样在声乐只能够达到学艺术的目的,而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针对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定位声乐教学的目的,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其中,为孩子的声乐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在童声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偏好,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环境,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选择一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如《小燕子》、《月亮船》、《种太阳》、《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让孩子从歌曲中感受优美的旋律,更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注重对孩子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根据声乐练习需要对歌曲进行合理处理,让孩子能够在演唱中理解技巧,并在歌曲氛围的感染下拓宽想象空间,在音乐情境中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

(二)立足儿童的生理结构,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简单来讲就是在人的身体内建造歌唱乐器的过程。根据儿童嗓音条件的特征,根据其生理结构特点,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让儿童不仅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声乐训练的兴趣,更能够在训练中奠定声乐基础。第一,将声乐练习建立在保护嗓子的基础上,儿童的声带发育不完善,如果保护不当,长期对声带施压,如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会造成声音嘶哑,出现声带疾病,严重时甚至失声。因此,教师应坚持保护嗓子的原则,并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学生制定训练方法,如在平常讲话需要轻声细语,尽量用弱音进行发声,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声习惯,顺利渡过变声期,并拥有一副好嗓子。第二,注重声乐技巧的渗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声乐练习,例如在讲解“共鸣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专业声乐教学中的理论讲解,用实际的发声练习强化学生的体会,让学生逐渐打通喉头到鼻咽腔的通道,形成胸腔、头腔共鸣,提高声乐训练技巧。第三,利用哼唱引导孩子逐渐完成声音上的过渡,科学的童声声乐训练方法,需要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孩子应尽量限制孩子大声歌唱,以保证音质。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应抓住孩子的生理结构特征,利用哼唱的弱音练习,逐渐过渡到自然哼唱,最后实现配合气息训练的哼唱,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童声声乐训练压力,让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自然。第四,在气息训练中,教师应认识到儿童的肺活量小,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的实际情况,理解孩子在声乐演唱中呼吸短促、气息不稳等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气息训练,为声乐练习奠定基础。例如采用深呼吸法,让孩子缓慢打开鼻腔,让气息从鼻腔缓慢进入肺部最底部,并向丹田延伸,最后在从口腔缓缓吐出。这样反复练习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肺活量,使气息逐渐趋于平稳。

(三)树立开放性教学理念,构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儿童声乐训练的难点不仅在于理论层面,更在于实践层面。专业化的声乐练习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坚持开放性教学理念,引入趣味教学方法,为儿童营造愉悦、轻松的训练氛围,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训练中可以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让学生全面感受发音过程,例如在打开咽喉腔体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口腔的张开程度,并通过“打哈欠”的比喻,让训练过程更加形象;在气息训练中,为描述“气沉丹田”,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抚摸肚皮,并通过触感理解为什么保持气息的过程就像身体被吹成了一个气球,这样的声乐训练指导形象、生动,颇有成效,孩子的声乐进步效果也十分明显。在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利用a,e,i,o,u的发声练习很很容易让训练过程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将单元音、复合元音发展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妈妈”、“爸爸”、“旺旺”等声音,在生活场景中完成发声练习,并启发其观察生活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参声乐训练中来。在学唱歌曲时,一些孩子出现发音不准、位置不高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降低演唱难度,将音乐作品分解,让孩子逐字逐句发音,不仅要保证发音准确,更应该控制好音高,让孩子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逐渐积累成就感,提高声乐水训练效果。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强化儿童声乐教学体验

激励性评价能够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引导,例如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能够为孩子带来一种成就感,并强化其继续训练的动力。激励性评价的奥妙就在于帮助孩子卸掉了心上畏惧、胆怯、自卑的巨石,其潜能也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评价的体验,注重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应及时纠正其声乐训练中的问题,让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建立自信,并产生纠正错误的勇气,在自我激励中不断前进。

(五)创造锻炼机会,更好的提升演唱水平

童声声乐训练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心智,提高自信,并及时发现自己在声乐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声乐水平。除了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活动为童声声乐教学提供文艺演出的机会,例如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训练空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校园歌手比赛、合唱队、文艺汇演、大合唱比赛、专题晚会、节日联欢会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声乐基础,提高声乐水平。

(六)开展家校合作,指导儿童做好嗓子保护

嗓音条件是声乐训练的基础,嗓音条件既需要先天条件,也需要后天的保护。童声的声乐训练能够引导孩子不断拓宽音域,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声情并茂地演绎出音乐作品。但是儿童会经历变声期,在变声期间嗓音条件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甚至会留下永久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童声声乐教学中应细致观察,精心保护,与家长做好沟通,引导孩子顺利渡过变声期。在变声期间,教师应该将声乐训练控制在自然声区,避免音域过高或者过低对童声造成负担,适时终止声音训练,加强音节训练,根据童声的不同变声特点设计训练内容,避免盲目增加训练量,撑大声音;教师应注意倾听,根据孩子的嗓音条件加以控制,保证声音节制,体现童声的新鲜度;控制自然声区,通过朗诵、念白和简单的乐句让孩子的发声器官实现平衡;曲目的训练对于与家长沟通对孩子的声带进,定期检查,细致观察,教师加强与家长合作,定期进行练声、唱歌,全面把握孩子变声的全过程;注意饮食调节,控制辛辣、甜腻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咽喉疾病;控制孩子情绪,避免在激动时大叫大嚷,尽量为孩子变声期的声带发育提供良好的保护环境,帮助其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三、结语

第3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声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9-01

前言:儿童声乐教学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阶段,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声乐人才奠定了基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声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导致我国儿童声乐教学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一、儿童声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针对性不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例如:共鸣等,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声乐学习兴趣,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

(二)要求偏高

声乐演唱是一项要求较高的训练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性训练,教师希望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儿童,进而强化训练,增强训练难度,希望以此来推动儿童在声乐方面的进步,但是,由于儿童阶段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才能够掌握声乐知识,导致儿童的声乐水平停滞不前,与教师的初衷相背离,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三)过早强调气息

气息作为声乐演唱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也会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气息对演唱的作用,但是,正是因为教师过早强调气息,导致儿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投放到气息上,原本可以顺其自然做到的气息调整,却给儿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形成了不良习惯,阻碍了儿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认识儿童特点

儿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发声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技能,而且在促进儿童脑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另外,正确的发声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同样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习声乐,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人生别重要的阶段,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而且其身体、神经系统等都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是对儿童进行技能培养以及促使儿童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性格以及习惯的形成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觉能力是学习声乐的重要条件之一,听觉能力的强弱对儿童在声乐方面的发展极其重要,而儿童在十二岁之前,听觉能力一直处于发育阶段,当到了成年之后,听觉能力就会逐渐减弱,特别是高频部分的听力。实验证明,在儿童阶段,人类对高频声音十分敏感,与成年人听力水平相当,更有甚者对低频声音也同样敏感。因此,在儿童阶段对其进行声乐培养,先天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其日后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二)明确教学思想

由于儿童从婴儿时期成长到儿童,时刻都在变化,尤其是身体器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而相对应的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就需要针对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结合儿童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因材施教,以确保儿童在声乐方面能够接受良好的培训。

唱歌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爱好和兴趣,而且这种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兴趣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点,教师要注重对儿童在声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能够引导儿童自助学习声乐。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作为引导儿童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辅助教师培养儿童进行声乐学习。

学习声乐要养成正确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儿童积极自主的练习声乐,但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比如:姿势、发声等。儿童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不仅是声乐习惯,对于其他方面习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声乐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对声音的个性训练,能够使其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特审美观,而且儿童能够在舞蹈等艺术表演中寻求美感。个性作为一个人行为、气质等的具体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别,而声乐的学习,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对其一生影响深远。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加强对声乐教师的培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学习声乐知识,不断扩展知识范围,进而丰富教学手段,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此外,学校也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举办关于声乐教学的比赛,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声乐教学质量。

第4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5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早期声乐教学嗓音特点与器乐结合

学习声乐从什么年龄开始最好?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经常提起的。这不仅仅是由于兴趣,而是经常出于对学生的担心和缺乏训练学生的实际经验,这个问题有时还不能一下子得到解答。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同器乐学习相比,声乐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从生理上来讲,童声是非常娇嫩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健康情况及心情的不断变化,它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约束。其次,在训练童声时,训练速度的缓慢是最明显的特点。因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不同,成长过程也不一样,训练的效果就不同。这样就使许多家长和教师产生了一种焦急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控制解决的话,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声乐学习。

教师的基本素质

童声的嗓音是很娇嫩的,在训练童声时,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反之,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对于童声的声乐教学,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明确其本身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二是要掌握好儿童的歌唱音域;三是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四是要运用适度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或是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学习一件乐器,这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究竟应该从什么年龄开始学习声乐?我本人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应该把年龄作为决定开始或结束学习声乐的关键因素,而是应该强调声乐教师的能力,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在其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学生本人在歌唱中运用基本方法的能力。

有许多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声乐上能够有所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了。有些孩子到了18岁才发现自己在声乐上的能力。当他们征求专家意见时,专家问:为什么不早些来呀?家长和学生都无言以对。后来听他们讲,在孩子小的时候曾找过老师,他们说要等到16岁或18岁才能开始学习,专家感到非常遗憾。培养孩子的早期活动,孩子能否学习音乐,是否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这都取决于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是最清楚的。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欧洲,许多孩子从小就对社会上和宗教团体中的音乐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有些时候还流露出特别喜爱乐器的情怀。孩子们在摆弄口琴、六弦琴或钢琴等乐器时会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些都需要细心的家长来发现,以便确定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方向。

当幼小的儿童对音乐表现出积极的反映时,可在他们入学之前引导他们学习一件乐器。我在训练儿子弹钢琴时他才5岁。我们是音乐世家,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但好的环境和天赋并不能代表一切,所以,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和爱好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同时,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孩子对钢琴产生的好奇心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引导孩子燃起弹奏钢琴的渴望。孩子在幼童时期学习音乐,要比在十几岁时接受音乐的能力要强得很多。

学校的继续培养

在孩子入学之后,如果他们的音乐才能被老师发现,他们就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来推荐他们学习适合于他(她)的器乐或声乐。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施展的同时,他们在学校的功课也有了很大进步,从而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注意他们的一切活动。学生们加强了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在这个时期要对他们的器乐和声乐给予适当的训练和帮助。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嗓音、音量及音域和耐力很容易作出过高的估计。在青春期,每个孩子都面临着一种考验,他们认为必须证实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儿童。事实上,他们急于使自己的嗓音达到成熟,并特别爱模仿成年人的声音,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而这对于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具有很大的伤害。当然,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的确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因为每当我们非要证明一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也往往会做得过分。

第6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摘 要: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及童声合唱训练等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这类音乐类课程加以优化整合,能在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综合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未来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1-02

2010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我国将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重技能而轻理论。为此,学者们纷纷指出,必须改变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的倾向,加强实践环节,以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但这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并没有拿出一个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艺术化倾向的技能培养改变为增强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方案。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童声合唱训练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类课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是不尽相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艺和高深的理论知识,但需要通过自身音乐修养的提高及音乐感觉的获得以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能力。为此,学校就应在现有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音乐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便能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认知教育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做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整合

基本乐理要讲的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演唱、演奏、歌曲写作、和声、编曲等各种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另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视唱属于识谱技能训练,一般要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 和感觉进行积极的思维,从中练习识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的视唱,能从中获取大量音乐养料、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资料,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立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奏)的能力,形成自己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练耳即听觉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在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内在的听觉,增强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对音响效果的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系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会较牢固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出自己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这两门课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脱离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了解,视唱练耳将会因失去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而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对音高和节奏的认知,对音程与和弦的听辨以及对各种表情述语的掌握和运用等,都离不开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论支撑。同时,作为音乐实践类课程的视唱练耳课,又相当于是对基本乐理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因此,两者就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着的。视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其感性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乐理则是指导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包括各种乐器演奏、人声演唱、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其理论思维更多更强些。

但是,在教学中,这两门课却是分开讲授的,这就造成了课程间的严重的脱节或无意义的重复,由此也引发出学生对枯燥的乐理课学习的厌学情绪,引发出由于对乐理知识学习不够而在视唱练耳时缺少必须有的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的状况出现。因此,就需要将视唱课与乐理课加以整合,以使二者能相得益彰。要有效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音的产生、音的长短、音的强弱以及节奏和节拍之后,就可以引入视唱练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克服识谱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视唱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对中外优秀儿童歌曲或动画片主题音乐的分析与视唱等内容,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加深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学生有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之后,也有利于他们将之用来指导和辅助自己视唱练耳的练习。

二、琴法课与即兴伴奏及和声学课程的整合

琴法课包括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琴法课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音乐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和声学是音乐的基础课。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声的基本知识,懂得在伴奏中和弦及伴奏织体的应用,并为键盘即兴伴奏做好准备。

键盘即兴伴奏是对键盘课及和声课教学的延伸,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即兴伴奏的知识与技能,即要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和声学知识及键盘弹奏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大小调式体系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歌曲(主要是少儿歌曲)的伴奏方法,以使之能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

由于琴法课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的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课的教法也往往是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环节,所以也会使学生对它有望而生畏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掉。鉴于对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的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与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效果,以及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对不同体裁的歌曲的表现作用等。这样,在教师的要求与提示之下,学生通过逐步积累,其弹奏与伴奏的技能技巧等就能不断地提高,就能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幼儿歌曲表演唱及童声合唱训练课的整合

声乐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类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多数教师还是按对待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的办法来授课的,所以就使学生较难有机会接触儿童歌曲及童声演唱的技巧与方法,这会使他们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还应适当地加入重唱与合唱的训练,应培养学生具备能指导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能力。还应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材之中,以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幼儿园或学前班歌唱教学的内容。还应尽力探索如何为幼儿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创编,或进行儿童歌曲的表演唱,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应结合琴法课的实际运用,自弹自唱,使学生练就自己的实用技能。

四、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的整合

儿童歌曲创作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儿歌创作的理论,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幼儿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及我国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还要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典型动作和表现力等。要通过幼儿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的身姿,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记录和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掌握幼儿舞蹈的教学法,使之能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活动。

这两门课都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学要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求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这样,作为幼儿音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幼儿教师,就要在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出幼儿的情感,激发出幼儿活动的兴趣,以使他们能积极而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尚在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消除对创编课的畏难心理,要求他们要试着学会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带着一颗童心,选择合适的主题来进行音乐创作,并随之创编出合适的舞蹈。这种将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加以整合的做法,将会为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整合,会使课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易山.视唱练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岳晓枫.当代大学生乐理与视唱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1.培养方向不明确。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是幼儿教师,然而就在这方面,很多学校出现偏差。其教学内容大多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类似,与学前教育实际差距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多数高校教师不能深入幼儿园调查交流,造成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偏离。

2.学生基本素质差距较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专业,生源基础参差不齐,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各不相同,在集体课教学中,难以照顾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除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进步较大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可见如何更好地处理共性与个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深入反思和研究。

3.缺乏实践能力。通过对一些幼儿园的走访调查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上岗后,明显缺乏教学的实践能力。探其根源,其一是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幼儿歌曲少,对于童声的发声概念模糊不清,致使在幼儿声乐教学的实际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甚至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用白声、真声去范唱。其二是幼儿歌曲弹唱能力较弱,多数学生只是在键盘伴奏课中学习个别曲目的伴奏,而在工作实际中却不能胜任教学,可能会唱不会弹,也可能会弹不会唱,个别较好的能把弹唱结合在一起,但也往往只是会C调,更不用说三升三降各调了。

4.声乐教材严重缺乏。目前在学前专业声乐的教学中,还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来选择。所以,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严重制约着上课效果。因此,切实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效率,解决幼儿师资短缺、培养学生幼儿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探索

1.明确办学方向,找准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应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学前的声乐教育应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只有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准确的定位,方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2.完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声乐是学前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整体课程设置,在所有课程中所占比例偏少。所以应加以调整,提高实用技能的课程,使声乐课程更加生动丰富、专业性更强。选择适宜的声乐教材,增加儿童歌曲的数量和质量。

3.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儿歌演唱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技能有限,自然无法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幼儿对于歌曲的第一感受往往来自教师正确完美的范唱,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主要包括童声演唱的技能技巧和掌握儿童歌曲的数量与质量。(2)强化弹唱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幼儿歌曲伴奏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吸引声乐教师的参与,以指导学生对幼儿歌曲进行演唱和表现,让学生能“以弹伴唱,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3)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与广度。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指向虽然是幼儿教师,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应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与广度。就声乐方面而言,不仅要掌握幼儿歌曲的教学,还要包括幼儿歌曲编配、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声乐欣赏等,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与幼儿园共建有关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活动,聘请优秀的幼教专家来为学生进行幼教讲座。此外,还要提高自身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能力。

4.充分发挥声乐小组课的优势

就目前看,声乐小组课更适用于学前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可以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这样既实现了声乐基础理论学习与技能的共同提高,也兼顾了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课堂的掌控也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学习。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更合理、更科学,还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条件允许的高校,可把学生上课和舞台表演的情况录制成视频发给学生,使其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准。练习时也能以自身为参照,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使之更加清晰准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广泛收集素材,以最佳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演唱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6.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第8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歌唱状态;发声方法;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现力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成为家长们培养孩子的一个方向,学习音乐就是此方向之一,面对少儿声乐活动的频繁和声乐学习的低龄化,少儿歌唱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值得声乐教师去思考和重视。

少儿的歌唱训练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懂得如何科学的用嗓,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歌唱生活,赞美大自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声乐学习应从“变声期”以后开始,对“变声期”前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要求比较忽视而且不规范。孩子们更多的是从课后的声乐辅导中懂得一些发声方面的知识。前段时间听到了少儿歌唱考级的孩子们的演唱感触颇深,也很担忧,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歌声居然出现成人的声音特点。如何正确指导儿童歌唱发声,使之遵循并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任务迫在眉睫。“变声期”前是指少年童声变为成人嗓音的变化时期之前,此阶段儿童的歌唱器官均未发育成熟,气息的储存量很有限,男女儿童喉的大小相差无几,男女声音相差不大,声带具有短、窄、薄的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童声的嗓音特点:音质纯净、清澈;音色甜美、透亮;音量单薄;音域不宽等特点。如果用声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嗓音健康。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少儿声乐教学。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要求老师要有敏锐的听辨能力,因为歌唱训练时的感觉比较抽象,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歌唱的要求应耐心的讲解,细心地判断,使孩子们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1.哼鸣练习:我们可以先通过哼鸣练习摆脱喉部使劲的歌唱习惯,哼唱练习也便于找到高位置,不过,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哼唱特点来决定是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常追求声音的明亮而出现的挤卡现象比较多,所以多用开口哼唱下颚、牙关更容易放松,喉和声带的负担也不大,而且开口哼到开口唱也很接近,也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2.良好的起音的训练:在少儿和成人声乐学习中都应特别注重起音的训练,良好的起音是正确发声的基础,童声训练要以软起音为主,这个阶段的孩子躲嗓子的情况比较少,多是嗓子过度用劲,挤卡、喊叫。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软起音来调整,良好的软起音是需要打开喉咙的,打开喉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腔开的有多大,而是可以通过“闻花香”的感觉去体会喉部的打开,吸气动作随之完成,同时在呼气时,气、声同时而出,训练中声音可以由弱到强唱,不要用过多、过猛的气息冲击声带,以减少、减轻声带的负荷。同时也要注意声带的及时闭合,以免出现声音发虚、漏气的现象。如此练习就能出来清脆圆润的声音效果。

3.儿童歌唱的呼吸训练:在儿童的呼吸训练中,要用儿童生活中的自然实例启发他们体验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法。吸气的感觉可以通过“闻花香”、惊喜、惊吓,通过这种生活提示来体会身体的变化,让他感受腰腹部的扩张,解释横膈膜的下沉,体会吸气动作带来的歌唱兴奋。呼气的感觉可以通过长长的叹气、吹蜡烛等动作来体会呼气时的缓慢、均匀、舒展,这些单纯的呼吸训练:缓吸缓吐、急吸缓吐、缓吸急吐、急吸急吐。注意切忌吸的过浅、过紧;呼的时强时弱。在呼吸的练习中,还是提倡结合练声曲来训练,以上四种是作为呼吸体验为目的的,在练声曲中着重训练他们的气息均匀、平稳性和连贯性以及控制力,总之,无论哪种呼吸练习,在吸气时都要体会腰腹部的扩张和横膈膜的下沉,吐气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下,使气息有控制的呼出。

二、重视儿童自然声区的训练

考虑到少儿的年龄特点,首先对他们的嗓音情况要有所分析,可以先通过旋律比较平稳的练声曲来进入声乐学习,让学生在自然的声音状态下练习,老师对学生的声音的判断要看学生是否在歌唱中出现挤卡的现象,如果有就不要强往高音上练了,音域最好先在自然声区之内。还可以要求他们用闻花香的感觉轻声柔唱,结合哼鸣的声音位置,本嗓大的学生一定要控制音量,让声音多注意在气上,注意腰部的力量,声音微弱的孩子可以先让他们朗诵,把声带的力量锻炼出来。其次,歌曲的选择也是要因人而异的,对于初学的孩子,在气息和声音位置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选些平稳、跳进不大的歌,更根据学生的特点,先确定学生是适合闭口音练习还是开口音练习,再确定歌曲。无论是练习曲还是歌曲都要在儿童自然声区内训练,切忌猛练高音,上课的时间可以在半小时之内,训练中有几次适当的停顿,避免过度疲劳。

三、培养并维护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声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上课时教师的态度、语气非常影响孩子上课的心情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用温和的声音,亲切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在发声方法的学习中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及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练习,把嗓音训练和兴趣结合起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影响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要多给予学生肯定,不要刺激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声乐学习看的高深莫测,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怀疑,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荡然无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维护好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培养孩子的歌唱表现力

声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歌唱方法是为歌曲的表达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音乐是如何表达歌词内容的,如何深情并茂的演唱,让他们学会用声音地变化来表达情感,体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特征,如: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歌里了解这些变化,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主题开始用mp、中速、保持音唱法、渐强。十六分音处唱的要灵活而连贯,用气息把声音连起来,保持喉部的稳定,不要加劲和乱动,注意腰腹部的肌肉的力度对气息的控制。第九小节开始演唱力度要加强,最后4小节可渐强转强结束全曲;《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意大利那波里民歌,歌曲是三拍子的,有着船歌的特点,注意重拍在第一个音上,强弱弱的节奏特点,强弱关系注意才会唱出船歌的特点,前四句速度不要太快,可自由一些,声音要柔美而舒展,托出星夜宁静的意境。后四句在高音区上,以饱满明亮的嗓音歌唱,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歌唱大自然的开朗豪放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衔接高音时的气息不要提,每一句的头接上前一句的尾,这样,气息就会比较稳定。另外,孩子们可爱的肢体动作的运用,能增加歌曲的表现力,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中。

少儿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嗓音保健与训练,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嗓音健康,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的嗓音素质,因此,在少儿声乐教学的这片领域,声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谨慎、更加重视,潜心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少儿声乐教学,为我们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1998 第15页

[2]邹海长.《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0 第324页

[3]张前,王次沼.《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2000 第198页

第9篇:儿童声乐教育范文

摘 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与幼儿园岗位是否对接。音乐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音乐能力直接影响到将来从事的幼儿教师的岗位中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影响着未来幼儿的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精湛的音乐技能,才能与幼儿园岗位中的音乐教学活动紧密对接。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音乐能力 岗位对接

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乐理以及音乐欣赏等这几门音乐课程中,只有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才能直接与幼儿园岗位紧密对接。如何改革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的课题。以笔者学校教育专业为例,多年来开设的专业技能课都是学院派的风格。钢琴以学生大量的弹奏练习曲、乐曲为主。儿歌弹唱基本上只能掌握C大调的伴奏,其他D、E等各种调式的儿歌,弹唱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儿歌曲目的选择比较,就不能与时代接轨,与幼儿园接轨。另外,所弹奏的儿歌与声乐教学中所选曲目也有所不同。学科的独立性比较强,没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更没有弹奏幼儿园教材中所涉及的儿歌。在声乐课上,学生大量的演唱美声唱法的作品,训练学生如何发声、如何找声音位置,大量的时间用在美声唱法的练习中,儿童歌曲演唱得很少。这样导致学生到幼儿园工作不知道怎样教授儿童歌曲,如果演唱儿童歌曲也用美声唱法,会让幼儿园的孩子很难接受。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大量练习难度较大的视唱曲且以五线谱为主,简谱学生不是很熟悉,这样最基本的节奏把握都不到位,不准确。在乐理课上,教师讲解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反复讲学生也总是弄不清楚。这样导致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不能很快地迁移到幼儿园实际教学中,与岗位不能够直接对接。学生学到了技能,但到了工作岗位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实践才能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为了使学生能达到一就业就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使音乐学科不再孤立地自己上自己的课程,而是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

一、音乐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相对接

1.进行调研,了解幼儿园岗位对音乐学科的需求

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培养,了解现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在音乐能力上有哪些不足,以便进行教学改革,我们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调研论证,掌握幼师岗位对音乐教学的需求。通过调研和岗位能力的分析,针对幼儿园的工作任务,我们制定了音乐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音乐能力的培养与音乐课程设置的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对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

2.调整教材内容,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学前教育的音乐教材版本很多,但很多教材的内容都比较陈旧、老套。学生学完后不能马上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岗位中。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音乐技能与幼儿园的教学实际接轨,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根据幼儿园教学中岗位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保证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1)钢琴课上以儿歌弹唱为主。在幼儿园工作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以教唱小朋友幼儿歌曲为主。因此在钢琴课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幼儿歌曲的曲目绝大部分都应选自幼儿园教材中的小班、中班、大班儿歌中的歌曲。如《我来当老师》《小雨点跳舞》《秋天多么美》等。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幼儿园教材中涉及的幼儿歌曲内容,便于在工作中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做到拿来一首儿歌马上就能弹唱下来。不像以往在校期间学的儿歌与实际工作中的儿歌不同,学生还要在备课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免去了再浪费二遍功的时间。我们在儿歌的选择上也是大量地选择幼儿园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把这些儿歌都能够熟练、准确地弹唱出来,做到生情并茂。这样到了工作岗位,学生们将会得心应手,使得音乐教育活动得到更好地开展。同时,我们在教授幼儿园儿歌之余,还学一些经典儿歌的弹唱,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幼儿园的岗位零距离的对接,体现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创新。

(2)音乐课教学中以演唱幼儿歌曲为主。幼儿歌曲演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好坏。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重视美声唱法的训练忽视童声唱法的教学,将童声唱法作为声乐课中主要的演唱方法,让学生大量演唱一些幼儿歌曲,如《小毛驴》《找朋友》《月亮船》等等。这些幼儿歌曲的演唱,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适应了幼儿园的需求,提高了岗位工作能力。这样学生只要掌握了童声唱法的技能技巧,就能够顺利地进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儿歌的教唱了,而且童声唱法最贴近幼儿,最受幼儿的喜欢。

(3)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以视唱幼儿园教材中涉及的儿歌为主。学生音准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视唱练耳教学的好坏。视唱练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歌曲演唱的好坏,因此视唱练耳教学要改变以往只练习各种视唱曲的做法。学生虽然唱得很熟练,但是来到幼儿园唱一首儿歌时却不能马上唱准确。因此我们将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倾向于幼儿歌曲的视唱,如带词视唱《转一圈摸摸地》《小茶壶》《小动物过冬》等。这些儿歌短小精悍,旋律性很强,非常适合学生视唱。通过视唱这些儿歌,既丰富了儿歌曲目的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当学生大量地练习了各种不同调式、不同拍子的儿歌后,他们对这些儿歌的旋律、调式、调性、节拍就会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样在日后幼儿园教学中演唱起幼儿歌曲来就会非常熟练。这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乐理课的教学内容以幼儿园教材中涉及的儿歌为主。学生对调式、调性、拍子、节奏,掌握得是否准确与乐理课教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乐理课中教师大量地讲授一些概念性的、深奥的知识,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在乐理课上我们可以以每首儿歌为例,讲解每首儿歌中涉及的音程、旋律、拍子、调式、节奏、时值等等。这样学生将不会感到枯燥,会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弄清楚每首儿歌的基本乐理要素,对将来从事幼儿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地铺垫。

(5)舞蹈课上以律动和儿童舞创编为主。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舞蹈律动很关键。儿童天生爱动。当一首儿歌演唱好后,加上适当的律动不但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还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因此舞蹈课教学内容应倾向于学生律动的编排。教师结合幼儿园教材中的儿歌,让每位学生能够根据儿歌表达的内容和意境编出律动来,如幼儿歌曲《秋天多么美》《小青蛙》《娃哈哈》等。学生在为这些儿歌创编律动的同时,一边演唱一边创编律动,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的演唱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还提高了对音乐的创编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幼儿舞蹈的创编教学,使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能。

(6)音乐欣赏课中,应欣赏幼儿园教材中乐曲的内容并适当地加些打击乐。在音乐欣赏课中以欣赏幼儿园教材中的乐曲为主。欣赏课中欣赏幼儿园教材中的乐曲,教师把幼儿园教材中的乐曲进行分析讲解欣赏后,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更加熟悉,把握得更加准确,这样对日后的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欣赏的内容就不会陌生,并且知道了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音乐欣赏。这方面在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是不曾涉及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上音乐欣赏课。因此,音乐欣赏课欣赏幼儿园教材中的曲目尤为重要。另外,在欣赏课上教师让学生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也是必要的。因为,幼儿园中音乐欣赏课中经常会用到各种打击乐器。自此基础之上,欣赏一些世界名曲是必要的。

音乐各学科之间只有相互沟通,相互研究,相互探讨最终达成一致,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地以幼儿园活动教材为依据,系统地安排好教学进度和计划,才能有效地实施音乐教学与幼儿园岗位的对接。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工作场景中

通过课前板块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工作场景中,体验职场情境在音乐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栏目,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幼儿园工作的情境中,体验做幼儿教师。如钢琴、音乐、舞蹈等等的课前栏目中,教师让学生选择一首儿歌,进行自弹自唱,并交给学生们演唱,最后为儿歌编上舞蹈动作。全体同学模拟幼儿园小朋友,找几名学生到前面模拟老师传授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这些学生在模拟栏目中体验到幼儿教师的快乐,锻炼了每位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各种音乐能力都得到了协调统一的发展。

三、编写适应岗位需求的校本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很久以前出版的教材,比较陈旧,如钢琴教材曲目少,针对性不强,儿歌弹唱歌曲就更陈旧了。为了直接与幼儿园的岗位相对接,我们编写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钢琴、声乐、舞蹈等校本教材。如钢琴教材中,我们大部分地选用了幼儿园教材中的儿歌,让学生弹唱,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工作岗位中的内容,真正实现了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岗位相对接。

四、改革评价模式,使评价标准与幼儿园用人标准相对接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的打分,而是采用教师、学生自己、小组成员、幼儿教师园长和所有音乐学科的教师一起给每位学生的音乐学科、钢琴、声乐、舞蹈等共同打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既科学又合理,能够把学生的真实水平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