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
打开厦门一中网页,点击“佑杰音乐工作室”,呈现眼前的是民歌、交响乐、交响诗、序曲、管弦乐、室内乐、巴洛克音乐、艺术歌曲、进行曲、宗教音乐、芭蕾音乐、歌剧舞剧、小提琴曲(包括协奏曲)、钢琴曲(包括协奏曲)、小夜曲、情调音乐等分类明晰、曲目众多的音乐资料。很难想像如此庞大的音乐资料库建设竟出自一位中学音乐教师之手。王佑杰老师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既是一位优秀的小号演奏员,又是一位优秀的合唱指挥,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其最优秀的音乐素质则体现在广博的音乐知识与深厚的音乐修养上。听王佑杰上课是一种享受,从古典到流行各种音乐知识他都能信手拈来,这种深厚的功底是他几十年挚爱音乐的积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王佑杰便开始分类收集音乐资料,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对音乐的需求远远大于电视,我可以不看电视,却无法忍受没有音乐。”音乐的收集最初是从胶木唱片、磁带和CD开始的,从中国最早的唱片谭鑫培的京剧录音到最新版本的交响音乐,他搜集一切能收集到的老唱片,磁带,一片一片的听,然后一首一首地数码化,电脑前一盯就是十来个小时,以至于有一天电脑没开时,家里每个人都来摸摸他的头,以为他病了。他的素材库中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到新世纪的现代电子音乐应有尽有。如果说上述音乐是“阳春白雪”,那么他收集的曼托瓦尼、保罗・莫里埃等人的轻音乐则是“下里巴人”;此外他最感得意的是在他的素材库中还包括较少人感兴趣的《世界音乐大系》、各国民间音乐和珍贵的中国民间音乐原始录音以及十年的样板戏、语录歌、战地新歌等。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专题节目,如:《交响音乐赏析》、《感受交响音乐》、《一百年的歌声》、《历史长河》等他都一集不落地全都录了下来,他的资源库涉猎之广,感受之敏捷,令人惊叹。
音乐教师的教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说道:“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在学生眼里,老师不管有多高的水平,如果不能走近学生,那么,学生仍然不认为你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音乐教师不是音乐的兜售者而是将音乐融入生命中。王佑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些。他制作的《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欣赏的特殊性》、《电脑音乐》、《轻音乐欣赏》、《百年风云百年歌》、《模仿与象征》、《音乐剧欣赏》、《中国京剧》等课件不仅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还填补了音乐教育中的空白。对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王老师强调必须用得准、用得精,不要滥用。教学课件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表演工具,它应该是学生理解音乐的有效辅助手段而不应该成为干扰。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如今,在清华大学管乐团、北京大学艺术团、上海交大交响乐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团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中,常常可以见到厦门一中文艺队、铜管乐队队员的身影,他们身上体现着王佑杰在音乐教育中的付出……
关键词:高师 钢琴课 教改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 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 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 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结 语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是需要创新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毛爱萍在《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强调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准音乐老师,本人在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现状,以及为什么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结合小学音乐课教学的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平台,为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架桥铺路。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在 1936 年 10 月 15 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 300 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性思维实践,创新力发挥的历史。如果没有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哪会有如今的电脑、电视,哪那会有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正是因为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一个个不可能就在此刻成为了可能。前人为我们创新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满足,创新的步伐不能因此而停止,前人已经为我们铺好了第一块砖,难道只能站在这一块砖上,而迟迟不再动工吗,不,我们不能。时间的长河仍旧在流淌,我们只有不断地再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向更好更强迈进。
2.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主体性创新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与创新的社会主体。从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发散思维更上一个台阶。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秦安延的《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指出长期的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在课堂中接受“应答式”的训练,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被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不少音乐教师还在传统观念下进行教学,关注的是让学生学会几首歌。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音乐常常成为一种纯技巧性的课程。美育功能被弱化,创新能力被淡化,音乐课程固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
综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尤其是低年级的音乐课基本上以学唱为主,以学生唱得是否标准为目标,严格地执行教材,将音乐课上得死气沉沉, 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动脑创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要摒弃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从根本上转变教学,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造,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从而有效地培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对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教学观念
首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师生应平等和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与信任。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更不应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的沟通,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作出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评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同学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多加鼓励,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和歧视。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新了良好的条件。
2.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 生活、 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
总之,要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无拘无束,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灵感,创新意识得到激活,让音乐课成为创新源动力。
参考文献:
一、弘扬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只有快乐的学习,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在快乐中,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创新的因子一定会很快产生。英语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接触它,就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主动去掌握孩子们的喜好,在英语教学中,语言游戏,竞赛活动,绘本故事、同台表演,chant都是孩子们所喜爱的。尤其是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能够很好地满足孩子们好动、好奇的心理,教学能够巧妙地达到情趣和理趣相融合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duck,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bear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这样反反复复,不停地进行花样翻新。这样的游戏,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英语单词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考力。
二、营造自主空间,推动创新思维
自主的空间,指的是自我个性展现的空间。事实证明,只有自主的空间,才能形成一种多向度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创造,发明和发现”。因此,我十分重视对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如果只在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约束,也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发散,于是我们将学习地点搬到了课外。事实证明,这样孩子们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有些同学甚至会到别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又如:学了sports: football、basketball、table tennis、cycling、swimming等后,我自制了一个调查表:what sport do you like?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孩子们学习和操练的空间明显扩大,事实证明,其英语学习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推动。
三、营造情境,提升创新交流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但前提是,孩子必须有基础的语感,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cat/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B:Really?May I have a look?C:How nice! 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
四、课外活动,发展创新精神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在现代化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等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因此,多媒体的普及带给老师们的应该是教学上的多元化。在信息量猛增的二十一世纪,老师们的知识和教学法的更新或许才是培养下一代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的条件。
教师应当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设计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必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共同探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进取、开拓、求异,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实现主体回归,创新课堂教学
1.不拘泥于教本,尊重独特感受。像花和落叶一样,在学生们的思维中,一切音乐也都是优美的。音乐课堂教学,可以打破原有的定格,将课本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和音乐感受力有机结合。
2.创设和谐氛围,鼓励轻松表述。许多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不敢作答。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就是要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做到微笑进课堂,让学生觉得你的课没有压抑感;其次要注意语言亲切和谐,让学生愿意回答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第三教师要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回答差一些的同学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创新。
3.教法灵活多样,激发学习兴趣。我在低年级发声训练中,采用了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在中高年级的节奏创编训练中,我引入了柯达伊节奏训练法,即用木鱼敲击一个连续而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这个节奏的基础上,以与老师所敲击的节奏合拍为标准进行节奏创编。这样做学生不仅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拍击自己所创编的节奏,又激发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科学之门的钥匙。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民主宽容的态度是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课堂上努力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这样的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需要我们唤起和培养。在讲完四分音符“×”后,我不声不响地又写下了两个大大的“×”,接着在前一个后面加上一根横线,在后一个下面加上一根横线,没有急着讲解而是默默地看着学生,大家都很奇怪,问题自然也来了:“老师这是干什么呀?”“它们是不是音符?”这时我才给他们介绍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名称、时值。过程中我还自编两句儿歌:“小小横线作用大,音长变化全靠它”让学生体验主动发现的喜悦。
3.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乐问。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获得探究的成果,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评价,也是一种反馈。尤其对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的农村学生更要及时给予肯定,解除其怕提问、怕嘲笑的心理负担,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开展第二课堂,成就创新教学
1.让音乐之花在“校级”活动中绽放。“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我校有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学校组建了合唱队、舞蹈队、铜管乐队、鼓号队等一批文艺类社团。在学校音乐教学计划中每年都安排相应的文艺活动
2.让音乐美感在“阵地”宣传中升华。学校的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我们通过广播、橱窗、图书馆、阅览室、报刊、黑板报等向学生渗透音乐、展示音乐,给学生创设更多活动的舞台、展示的舞台。
3.让音乐能力在“社会”展示中提高。小学生在学习上习惯模仿、从众,习惯于依赖他人,造成创新思路窄小,创造思维单一。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根据音乐表现内容和表现特征,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艺术经验与音乐表现内容联系起来。经常组织学生融入到社区活动中去,利用社区演出,充分展示学生的音乐才能。让学生在社区广场演出中,增强自信,锻炼舞台经验。引导学生在“敬老节”慰问演出中,交往处世,学会关爱。带领学生从劳动场景中提炼舞蹈动作,从家禽家畜的叫声中提炼节奏等。通过具体直观的“自然音乐”,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图画来表现音乐。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十一世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多少。让我们用音乐去点燃创新的火花,不断探索,为祖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正扬.中国音乐教育[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出版社,2004
在沈阳音乐学院的极力倡导、中日韩三国教育界的共同支持下,首次东亚艺术教育大会,4月27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日本作阳大学副校长兔束俊之,韩国启明大学管弦系主任李康一,沈阳音乐学院院党委书记白玮,院长刘辉,副院长范哲明、魏煌及部分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了大会。大会标志着中、日、韩三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倡议建立的长效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白玮书记指出,大会的召开基于三国从事艺术教育的同仁在长期交往和实践中得到的共识,对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高艺术水准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沈阳音乐学院70年校庆之际,以学院举办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艺术教育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大学校长论坛为契机,沈阳音乐学院与日本作阳大学,韩国启明大学、庆熙大学等学校联合倡议建立东亚艺术教育大会,并签署了成立大会的备忘录。经过半年的努力,大会终于成立。接下来,魏煌副院长宣读《东亚艺术教育大会章程》《东亚艺术教育大会实施细则》,经过与会三方的讨论,《章程》和《细则》得到一致通过。
束俊之副校长表示,有理由相信通过三国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会给各国青年提供更好、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样一个平台为东亚、为世界音乐教育和下一代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刘辉表示,东亚地区在全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日、韩三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传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东亚艺术教育大会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将促进各国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将加强各国艺术家的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对提高各国学术研究能力、教学水平与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的质量具有重大帮助。
4月27日晚,由中、日、韩青年学生组成的东亚青年交响乐团在音乐院举行了首场交响音乐会。乐团在沈音管弦系主任权泰成的指挥下,演奏了歌剧《纳布科》序曲、《苏格兰幻想曲》《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中国作曲家方可杰的《热巴舞曲》等中外经典曲目,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创造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例如:我在组织语言游戏《动物谜语》时,当幼儿看到大屏幕上出现活泼可爱、富有动感的小动物,听到逼真、动听的小动物叫声时,都不由自主地模仿各种小动物,并且很快知道各种小动物的名称。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还学会了走、跑、跳等动词,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语言学习情绪高涨。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勇于表现,从而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学习。
幼儿,受自身个性和班级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沉默少语,这样就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极不均衡。为此,幼儿语言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富有动态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也是幼儿语言教学中一个必然的选择。
三、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渲染欣赏气氛,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四、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从而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阅读教学可以形式多样
1.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中学语文教材里不少文章本身具备喜剧性,让一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通过表演进入情境,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生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的课文《核舟记》中多设计空间、人物情态,教学时,让学生先自习然后把船头一组即苏、黄、佛印的神态、船尾俩舟子的神态,分小组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既形象生动,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变得妙趣横生。初三的戏剧单元可从中挑选一、两篇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编排并表演。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更能让学生放飞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又有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
2.利用音乐与绘画,辅助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感情,感受意境,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学习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先教唱《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改成的歌曲,在悠扬舒缓的曲调中,学习这首词,对其意境的理解体会,乃至整首词的背诵,效果甚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将其诗词谱上曲子,加以吟唱。而学习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诗词歌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春夜喜雨》、朱自清的《春》,可以结合诗、文的内容及意境,让画面与文字相辅相成,从而体会文章词句的妙处。此外有些课文中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可以让有绘画爱好的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融入自己的理解,画成人物漫画,进行展示,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和秦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等人物,借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因此,语文课堂何尝不能成为音乐课与绘画课呢?
3.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等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所获的东西都是直接的、感性的,也最牢固,并且,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自主、探究地学习。初二的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中,就有使花变色的实验,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课堂上便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做这样的实验。有动手机会的语文课堂是最活跃的。
4.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采用分小组竞赛学习法,或提出一些问题,或朗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这样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二、作文课上让学生成为修改与讲评作文的主人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最后把批改好的作文本发回给学生。老师辛辛苦苦批改了半天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后有些同学只看一眼分数,至于老师写的评语有几人认真看了就不得而知了,更别提他的效果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轻松写作,快乐作文,我尝试着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写作时,我先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列提纲开始写作,这个过程一般是半小时左右,在第二节课时,先让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修改(通常是四人一组),他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给别人改作文:错别字、病句、文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文章材料的选择是否符合作文要求、详略是否得当、哪个地方应删去、哪个地方应详写、如果换做你你会如何写,再在后面写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真实看法。接下来全班同学交流,我会从各小组选一个同学起来读他修改的作文,让全体同学进行点评,同时老师适时指正。这些做完后同学们拿回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作文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老师也省力。
三、口语交际是学生的天下,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各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