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系统架构现有“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由云端系统和应用服务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基于WEB方式的应用软件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增加了物联网终端系统,形成由智能感知物联网终端系统、云端系统和应用服务的系统架构。
1.2工作原理在社会单位消防设施(或人员)建立“一物(人)一码”RFID标签,在云端系统数据库中“一数一源”(即一个消防设备对应一个数据源)的关联。物联网终端系统通过传感器组、烟感温感实时采集消防设施的运行状态和报警信息、巡检人员通过手持移动终端读取消防设施的RFID数据完成每日巡查、视频摄像头实时采集消防值班室人员的在岗视频,上述信息或数据接入物联网终端系统,物联网终端系统的3G/4G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发送到“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数据库中,为系统提供了消防设施运行状态情况、每日防火巡检记录、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等信息;消防监管部门的通过客户端电脑或移动APP可实时查询监督各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的动态现状,监督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
1.3系统工作平台由图2所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工作平台由数据采集层、监控层、通讯层和应用层构成。数据采集层:由烟感、温感、压力传感器组、摄像头、RFID等传感知设备组成。监控层:由采集感知设备信号进行逻辑运算和判断嵌入式设备组成。通讯层:按符合国家消防通讯标准的数据通讯协议组成应用层:由基于WEB的“物联网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应用系统组成。
2系统提供的服务
2.1消防设施故障隐患提醒服务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社会单位消防设施的运行情况,当消防设施出现运行异常或发生故障时,实时将异常和故障发送到“户籍化管理系统”中,“户籍化管理系统”将即时向消防责任人或消防监管人员发送消防设施故障提醒短信。
2.2每日防火巡查在线监管服务消防巡检人员利用智能终端按规定的路线进行每日防火巡检,怎能终端实时将防火巡检信息发送到“户籍化管理系统”中。若“户籍化管理系统”每天未接收到智能终端上传的数据,将向消防责任人或消防监管人员发送巡查报警短信。
2.3消防值班人员实时查岗服务由网络摄像机、红外人体探测器实时采集消防值班人员在岗信息,当红外人体探测器探测到消防值班无人值守时,网络摄像机将实时抓拍图片和无人值守信息发送到“户籍化管理系统”中,“户籍化管理系统”主动拨打消防值班室电话,同时向消防责任人或消防监管人员发送无人值守报警短信。
2.4“三色预警”动态监管服务物联网监控系统、智能终端、视频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将社会消防设施运行状态情况、每日防火巡检记录、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等消防日常监管信息发送到“户籍化管理系统”中,系统将对按社会单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做出“好(绿色)、一般(黄色)、差(红色)”的三色预警服务。
3结束语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消防安全管理;应用
1引言
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并逐渐渗透进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物流配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1]。而在消防安全管理领域中引入物联网技术,能够从整体上优化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效解决消防安全隐患难以发现等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2]。
2物联网概述
2.1物联网的含义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一种按照约定协议,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激光扫描器等传感设备进行物网连接,具有全面感知、传输可靠、智能处理、智能控制等功能特征的网络。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万物互联的网络。可以说,物联网的核心是物物相联,灵魂是传感和识别,骨架是网络通信,核心是计算。2.2物联网的特点首先,物联网具有异构设备互联化的特点。物联网环境下,不同型号、不同类别的RFID标签、传感器、手机等各种异构设备,能够利用无线通信模块、标准通信协议形成自组织网络。且这些异构网络在运行不同协议时,可通过网关进行联结,从而实现不同网络间的信息共享。其次,物联网具有管理及处理智能化的特点。物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可靠且高效地组织在一起,这就为行业应用提供了智能支撑平台。最后,物联网具有应用服务链条化的特点。物联网能够覆盖企业运行的所有步骤,能够带动整个企业甚至行业的整体信息化进程。
2.3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面。首先,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传感网节点、短距离组网设备等构成,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涉及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技术、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组网技术、协同信息处理技术等。其次,网络层主要负责传输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还要满足不同设备能够自由接入不同网络,涉及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最后,应用层由各种管理设备和显示设备构成,构建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系统平台,主要负责与用户连接,涉及云计算、人工智能、中间件等技术。
2.4物联网关键技术
2.4.1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utomaticIdentificationandDataCapture)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发展相对较快且相对主流的识别技术,是一种能让物品“开口说话”的技术,即通过一定识别装置对各类物体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并传输给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一系列智能处理。自动识别技术可分为条码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磁卡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其中,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是应用领域最为广泛且最为重要的识别技术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射频识别技术(RFID)。首先,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相比,其有着以下优点:采用电子技术,借助芯片,且芯片功耗较低、读写较为准确;标签体积小,更易嵌入其他材料或物体之中;射频技术透过外部材料即可读取数据,且能够对高速运动中的物体进行识别、读取;可在同一时间识别多个标签,且这些标签信息之间独立互不影响;数据存储量更大,且稳定性好等。其次,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射频标签、射频接收基站、应用系统三部分构成。射频标签嵌入被识别物体,向外界收发射频信号,一般分为主动式标签(有源电子标签)和被动式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射频接收基站一般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模式,主要负责向射频标签发送无线信号,并接收射频标签发回的无线信号,在将接收的无线信号解码处理之后将数据传输至上层应用系统。位于系统顶层的应用系统主要负责接收射频接收基站的数据,并控制基站的工作状态;管理接收的数据,并经过计算处理将其储存至后台;接收外界终端的指令信息,并将转换后的信息发送至基站执行,以此来实现人机交互。
2.4.2传感器组网技术如何能让区域中的传感器构成网络组,实现高效协调运转是传感技术应用的关键。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传感器网络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其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低数据速率的特征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采用星状网、树状网、网状网三种组网方式,借助工作于ISM频段和FSK调制方式的射频芯片,以及微控制器、少数外围器件组成专用或适用强的无线通信模块。其中的数据传输协议通常是简单透明的,就算是加密协议也是较为简单的,这就使得人们只要遵循一定规则进行操作即可傻瓜式地实现无线数据传输。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可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若再应用中间件思维,则可使网络更具层次化、模块化。
2.4.3无线通信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以太网、现场总线、GPRS、GSM等通信技术层出不穷。而受工业现场环境的制约,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其具有信息传输快捷、灵活、安全等特征,在物联网中有着极为广泛有效的运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蓝牙技术(Bluetooth)。其主要采用2.4GHzISM频段和1600MHz快速跳频技术,具有全球开放性、通信简单、传播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使用简单等特点,但仅限于在小于十米内的距离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通信质量和效果。二是ZigBee技术。其具有良好的网络拓扑能力,每个ZigBee节点都可进行独立监控,支持距离扩展,拥有低成本(协议没有专利费)、低功耗(传输速率低,发射功率小,拥有休眠模式)、低时延(休眠到激活时间短)、网络容量大(可连接200多个设备和100多个网络)、组网灵活、传输可靠(在数据传输之后会等待接收方确认信息,并采取碰撞避免策略来避免数据发送冲突)、信息安全(采用特别加密法进行数据循环冗余校验)等特点。三是Wi-Fi技术。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的加密传输,传输距离可达100m,传输速度可达54Mbps,但传输的安全性和传输质量还有待提升。四是IrDA技术。其依靠红外线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保密性强、安全性强等特点,但由于存在视距限制,在运用时要先保证位置的确定性才能实现灵活传输。
3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在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中的应用
消防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旨在横向覆盖消防监督、纵向贯通各级消防部门,对消防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实时发送,对威胁消防安全的不稳定或不安全因素进行提前预警,以进一步提升消防工作效率和质量。该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展现、分析等消防管理环节。可采用分布式广域网结构,并将系统的整体结构分为物联智能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管理层、应用层(Web平台)。其中,物联智能感知层将通过传感设备、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采集消防信息;网络传输层将采用基于TCP/IP的网络结构,利用有线、无线等接入方式进行组网,利用TCP/IP或电话线进行有线传输、GPRS或CDMA进行无线传输等;数据管理层将融合采集到的信息,并进行计算和处理;应用层则负责提供不同的消防服务。就消防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来说,硬件设计可采用ZigBee技术支撑的基本框架,具体包括路由器、采样终端设施、网络协调器等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和采集终端。由ZigBee协议处理和上传终端采样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这些信息由路由器接收、处理之后被传送至ZigBee协调器,再由协调器将接收的信息上传至Web网络,经过一系列汇总处理之后信息将被传输至系统平台,以此来完成数据采集为后期决策、分析提供相应依据。软件设计则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整体采用嵌入式系统,主要涉及板极支持包(BSP)、RS232通信软件、DM9000网卡通信软件、ZigBee协议栈等。就平台Web层系统设计来说,主要包括平台通知公告管理功能、平台审阅通知功能、平台短信通知功能、信息管理功能、日常检查功能、监督抽查功能等模块,其中涉及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可采用数据库等技术。
3.2在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就消防资源的动态管理而言,可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GPS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构建基于B/S架构的消防装备管理系统。首先,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采集消防车辆和消防装备信息,并采用“一装一标”的方式来绑定RFID标签,在信息采集完成之后需要上传至消防指挥调度系统,以便实现装备出入库、电子验证、报警处理等智能化管理。其次,可采用消防指挥调度专线网络进行通信;采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等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等;采用TCP/IP数据传输协议、HTTP协议等进行传输。通过物联网技术,消防资源得以实现动态的智能化统筹管理,并有效提升消防部队的战斗能力。第二,就消防远程监测管理而言,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管理监测平台,并开发手机终端APP、建立B/S架构模式的云平台,便于对消防对象、环境、人员等的状态进行感知、传输和处理。具体来说,可利用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及协议解析与转换、数据接口监测等方式,对不同型号和不同厂家的有源类消防设施(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疏散指示系统等)的反馈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一旦接到故障信号或者报警信号,监管人员则可借助用户信息传输装置将信息传送至消防安全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压力传感器、NB-IoT技术实时监测消防管网的水压,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ZigBee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实时监测室内外可移动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灭火器、水带等)的在位状态和位置信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监督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在岗情况,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图像形态学方法识别消防管阀的启闭状态;利用IoT/LoRa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实时远程监测独立烟感故障、火灾报警等信息。如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消防安全管理监测平台的构建能够评估火灾风险,协助做好防火巡查工作,提高相关部门的防火工作管理能力。最后,就消防应急救援管理而言,可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消防战斗指挥体系。例如,在灭火救援中,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视频采集设备、应急通信系统等获取现场的音视频数据,实时掌握火情发展态势,便于指挥人员依据火场动态进行救援力量、装备等方面的部署和精确指挥,同时也便于战斗在一线的消防人员进行精准救援。
4结语
关键词 物联网;校园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177-01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被预言为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欧盟、日本等甚至将其纳人国家和区域信息化战略。物联网是继PC、互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之后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依靠物联网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人,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根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对物互联的业务与人对人通信的业务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常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含感知延伸层、网络层、业务和应用层三层。第一层负责采集物和物相关的信息;第二层是异构融合的泛在通信网络,包括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以及各种接人网和专用网,通信网络对采集到的物体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第三层是应用和业务,为手机、PC等各种终端设备提供感知信息的应用服务。
1)感知延伸层 物联网中由于要实现物与物和人与物的通信,感知延伸层是必须的。感知延伸层主要实现物体的信息采集、捕获和识别。感知延伸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 、GPS 、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感知延伸层必须解决低功耗、低成本和小型化的问题,并且向灵敏度更高、更全面的感知能力方向发展。
2)网络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系统,主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包括接人网和核心网。网络层要根据感知延伸层的业务特征,优化网络特性,更好地实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物与人之间的通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个端到端的全局物联网络。物联网中有很多设备的接人,是一个泛在化的接人、异构的接人。接人方式多种多样,接人网有移动网络、无线接人网络、固定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具有覆盖广、建设成本低、部署方便、具备移动性等特点,使得移动网络将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接人方式,通信网络就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广泛的互联互通。除此以外,物体是可以移动的,而它们的要求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因此在局部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还要连接大的网络,这是一个层次性的组网结构。这要借助有线和无线的技术,实现无缝透明的接人。随着物联网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要求的提高,对于通线网络也会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融合,从多种的接人方式到核心网的融合整体的过渡。
3)业务和应用层 业务和应用层是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和应用,面向各类应用,实现信息的存储、数据的挖掘、应用的决策等,涉及海量信息的智能处理、分布式计算、中间件、信息发现等多种技术。云计算是物联网智能信息分析的核心要素。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发展、终端数量的增长,可借助云计算处理海量信息,进行辅助决策,提升物联网信息处理能力。因此,云计算作为一种虚拟化、硬件 软件运营化的解决方案,可以为物联网提供高效的计算、存储能力,为泛在链接的物联网提供网络引擎。
2 校园安防物联网系统
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深入应用,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安防系统并由此实现信息化的平安校园管理成为了可能安防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防侵入,对异常情况提供实时报警 并快速作出正确的处理,以确保学校边界、重要场所的安全。
整个网络分为两个部分,即感知系统(传感网)和通信系统,感知系统由各监控点和物联网模块组成,其中各监控点利用各种传感器监测、采集重要场所发生异常情况的信息和其他有效信息,并控制数字摄录系统快速采集图像信息;所有这些通信可以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输给物联网模块,物联网模块根据需要采集监控点的信息,并给出相应的控制信息到监控点 完成相应的控制功能,目前数据传输一般采用无线传输方式 一个物联网模块可以处理方圆1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监控点。而通信系统将物联网模块采集、处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校园网上,并通过校园网连接到如GSM等社会公共网络,以提供相应的服务。
1)感知校园边界系统,利用电子幕、红外传感器和实时录像相结合 完成对整个校园的边界的监测和图像采集。其中电子幕和红外传感器实现对异常情况的检测,摄录设备实时采集异常发生时的现场图像(只有在异常发生时才工作)。
2)重要场所监控系统,利用门禁、电子锁、电子窗栅、电子窗帘等技术检测门口及窗户等易侵入场所的异常情况。在门窗等场所安装的数字摄录设备实时采集异常发生时的现场图像(只有在异常发生时才
工作)。
3 平安校园信息化平台
为了真正实现平安校园管理,有效地应用感知系统采集到的相关信息,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平台是平安校园管理的最终目标,该平台根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相关部门的要求 充分利用采集到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整理、完成相应的功能。安防物联网系统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信息的数据类型很多,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来开发建设平安校园管理系统基本可以满足要求,而采用B/S结构可以使该系统的使用更为方便。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完整的报警功能,分析由安防物联网产生的所有异常情况,根据设置的相应条件实时给出完整的报警。提供给校园网,并由校园网向校园内部通信网(如对讲设备等)发出报警信息以通知值班人员作出相应的处理。
2)利用与因特网连接的功能,实现与社会网络的连接,实现短信报警等功能。
3)数据分析、整理和统计功能。
4)完善的数据查询功能,根据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查询功能 ,满足各类、各级人员对系统的数据要求。
5)数据的安全管理,由于该系统可以将校内安防信息传输到因特网上,因此对信息的安全要求较高。需要实现信息的加密和分类传输等功能,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分级获取。
6)系统的安全管理,该系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信息系统,而是一个将现场、管理职能等融于一体的系统,因此保证该系统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
4 结束语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物联网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物联网在学校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深入。在图书馆管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如网络点名、一卡通等。而将物联网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建设,可以为相关专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模拟实训基地提供技术保障,如物流网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电信技术,2010,1.
关键词:食品安全;物联网技术;数据关联;安全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3-00-02
0 引 言
食品安全溯源通常是对包括食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在内的多个环节进行食品信息的收集、转换和分析,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的有效管理。通常有两种溯源情形,其一是从生产源头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溯源,亦称为“正向溯源”;其二是从最终消费者到生产源头的溯源,亦称为“逆向溯源”[1]。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基础构建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有效掌握食品的营养信息、 生产过程信息、产地信息,对于发展安全的食品产业链条和建立覆盖全面产业链的安全溯源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无论采用哪种溯源方式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当前日新月异的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迅猛发展的通信网络给食品溯源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温希军等结合新疆畜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深入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动物屠宰加工管理系统中的应用[3]。陈希文等研发了基于物联网系统的农畜产品可追溯的信息代码转换数据库和软件系统[4]。孙书谨等根据蔬菜培植与加工环节的特点,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蔬菜食品安全溯源系统[5]。卢磊等深入研究了追溯系统中RFID中间件的设计,实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追溯系统[6]。王成瑞等针对食品溯源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流程,并在嵌入式网关中实现Web服务器的功能[7]。本文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食品溯源系统架构和无源RFID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了一种数据融合技术在食品安全预警中应用的方案。
1 食品溯源系统架构
近年来,食品溯源系统在农畜产品、蔬菜供应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规模化应用。现阶段由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在大部分系统中采用二维码与RFID标签相结合的溯源方式。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访问食品信息溯源系统数据中心获取食品相关参数。而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厂家通过打印二维码在产品包装上,或装箱时用RFID标签同步记录食品数据,并在打印编码、录入信息、扫描条码的同时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其架构如图1所示。
2 无源RFID识别系统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在物资标识和定位方面已有规模化应用。当前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主要应用在食品运输过程及存储的清点和统计分析方面通过自动识别建立紧密的逻辑联系,实现对食品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无源RFID识别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阅读器、天线和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具有独一无二的编码,附着在物品上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天线用于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信号并进行传输。阅读器读取电子标签内的特定编码信息,并将编码信息传送至后台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无源RFID识别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3 基于添加剂数据关联的预警功能
现有的食品安全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食品监控技术上,大多直接使用 RFID技术设计追溯功能,却缺乏食品自身属性与种类属性间关系的描述模型[8]。食品安全预警的假设:当某类食品中不合格产品数量较多时,显然该类食品问题严重程度较高。添加剂作为导致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食品关联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以“二氧化硫超标”食品安全问题预警举例说明基于添加剂数据关联预警的有效性。当发现某食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超标”时,就要分析同生产厂家的哪些其它食品可能也会有二氧化硫超标的问题。添加剂二氧化硫的使用范围有:经表面处理的水果干类、蜜饯凉果、干制蔬菜或蔬菜罐头、干制的食用菌、腐竹类、坚果与籽类、糖果等众多种类。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哪些添加剂会产生二氧化硫成分,而哪些食品用到了这类添加剂。进行数据关联分析时不同食品根据所属类别归类构成树型模型,一种食品类别只属于一种父类别。食品抽检结果加入DAG (Directed Acyclic Graph)图,即可形成 DAG 图的叶子节点。根据引发食品问题的不同,叶子节点按照不同的规则分类,叶子节点随着引发的食品问题动态生成无向关联边,并形成各节点间的相对关联度。
若检测到食品问题是食品节点2中二氧化硫超标,则基于食品节点添加剂相似度聚类,抽检食品类别可限定为含有二氧化硫物质的聚类{2、3、5、6、7},如图3所示。基于食品类型生成树型模型,并基于添加剂的属性生成关联边,在检测到某类食品不合格原因时能关联查找同加工厂的哪些同属食品也有可能出现添加剂超标,并进一步调研确认,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及时预警。
4 结 语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食品溯源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添加剂数据关联食品安全预警功能,对提高现有食品溯源系统的实用性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榆辉,余永成,蔡水狮.RFID 技术在食品安全溯源方面的应用[J].现代视频,2015 (X2):54-56.
[2]缪t晟,吴华瑞,朱华吉,等.城市食品安全体系智能溯源终端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3):641-646.
[3]温希军,陈新文,王琼,等.动物屠宰加工管理系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3(4):81-83.
[4]陈新文,温希军,王琼,等.基于物联网的畜产品溯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2 (6):28-30.
[5]孙书谨,陆安江,张正平.基于 RFID技术的蔬菜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研究[J].世界农业, 2012(12):77-80.
[6]卢磊,张峰.基于物联网的蔬菜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7):19-22.
关键词: 物联网; 煤矿企业; 安全生产 ;“感知矿山”
0 引 言
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煤炭生产系统复杂,工作场所黑暗狭窄、人员集中、采掘工作面随时移动,加之地质条件差,在生产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可能会导致重大灾害事故,这些给安全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由于政府对煤炭生产技术的重视,铜川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呈现逐年好转 ,但与其他地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安全形势亦不容乐观。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扼杀煤矿事故,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成为目前摆在我市煤矿监管部门和煤炭生产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1 物联网技术与“感知矿山”
为了更好地推进铜川市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信息化将成为其必然选择。目前,由于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铜川市煤炭行业数字化进程缓慢,企业数字化装备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为了改善煤炭工业这种落后的安全监测及管理手段,必须引入新的技术进行改造。物联网技术是当前大家公认的首选技术。传统煤矿管理信息系统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分开,物联网概念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对煤矿安全生产而言,在物联网时代,人员、设备、矿井基础设施等将借助物联网技术形成一个互相通信、互相协同的整体,从而实现智能高效的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概念为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与预警救援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及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称为物联网。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俗称“感知矿山”。
“感知矿山”通过全面感知,对煤矿(地面、井下)安全生产、煤炭行业综合信息化、煤炭产量监控、人员定位、无线通信、设备综合自动化、环境安全监控、矿压监控等全面感知,并通过高速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同时还具有直观形象的应用,通过3D GIS实现全面展示矿区全息,来全面感知矿山。 “感知矿山”不仅提高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更多的是涉及到生产,如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网络对矿区煤运皮带、煤仓、洗煤厂、水仓、变电站等各个生产相关设备系统的感知和控制,实现了煤矿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012年,笔者到徐州夹河煤矿考察物联网,矿方技术人员手持一台平板电脑,熟练地用手指滑动屏幕向我们展示着,瓦斯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显示出实时的数据,同时,监控视频实时、画面流畅、清晰度高,系统操作也极为简单。看来,无论想看什么情况,都可以足不出户由这台小小的平板电脑代劳,这套系统完全实现了移动监控,真正将煤矿安全装在了“兜”里。也就是说,只要有手机网络信号覆盖,这套监控系统便有用武之地,“千里眼”“顺风耳” 是这样炼成的。这说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将井下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到手机上的软件,是移动互联技术在煤矿安全领域的有益尝试,是转变传统工作方式的技术进步,是高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示范应用,其移动信息化所能带来的实时便捷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这一天然优势,突破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困境,满足了传统信息化管理手段,让实现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成为可能。
2 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物联网技术赋予物体智能特性,并将物体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甚至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它主要表现为:
2.1 一体化
它将复杂的人与物的对象连接到互联信息网络中,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与控制。
2.2 自动化
实现井下电力、通风、排水、提升和运输系统井下无人值守的远程自动化控制,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控制、生产流程的优化调度和煤矿安全的智能保护。
2.3 可视化
实现对煤矿地理信息、工作区形态、机械设备的配备与运转状况、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的全景显示。
因此,煤矿的可视化监控、人员设备定位、灾害预警、救灾应急指挥、智能生产调度等方面迫切需要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信息感知网络、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支持智能化决策辅助,从而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发生,降低事故人员伤亡,提高灾后抢险救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物联网技术还为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引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把感应器嵌入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感知煤矿人员、机械、环境方面的各种状态信息,将现有分散、独立、单一的网络监管平台提升为系统、开放、多元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实现人与机械、环境等物理系统的整合,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互动,从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监督管理中“物物互联、智能感知、物物互动、智慧处置”的设想。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食品安全追溯 应用
自从2008年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真正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民以食为天,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由于近几年频发食品安全事件,如河南的瘦肉精事件,重庆的毒花椒事件,广东中山的墨汁面条事件等等层出不穷,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责任主体,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物联网技术的介入,对于推进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 物联网技术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讲,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而物联网技术则主要包括以下的技术,具体如图1所示。
RFID:电子标签属于智能卡的一类,物联网概念是1998年MIT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提出来的,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主要起“使能”(Enable)作用;
传感网:借助于各种传感器,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现象的网络,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之一;
M2M:这个词国外用得较多,侧重于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X-Internet,中国三大通讯营运商在推M2M这个理念;
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产业主要推动力之一,自动化和控制行业是主力,但来自这个行业的声音相对较少。
2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追溯可以保障食品安全及可全程追溯,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为食品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提供一个可控的范围。由于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发生,最根究底就是没有很好的控制问题食品的来源,以至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以后无法追究来源,致使问题根源无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重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对我国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现代物联网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则是通过建立食品追溯系统,以此增强对食品不同流通环节的监管和追溯。如图2,则为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组建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心数据库、养殖场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等为一体的食品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由以下各系统组成:中心数据库系统、种植养殖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
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生产、流通、消费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达到食品的追溯与召回。
(1)中心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食品分类库及样品库、食品生产单位属性数据库、食品安全标准与安全指标、食品生产与管理信息、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数据。
(2)种植养殖场管理系统。种植养殖场的数据上传管理中心,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功能:a.食品维护管理:对于本种养殖场或外购的畜禽、果蔬、渔类等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并用电子标签标识;b.生长发育管理:根据标准参数,判断其发育及健康状况,调整营养措施及饲养方法;c.饲养管理:记录各饲养情况,查看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选用合理的饲养配方;d.繁殖管理:记录家谱信息和繁殖信息;e.疾病管理:根据相应的管理标准,建立疫病档案;f.防疫管理:建立检疫和免疫档案,包括疫苗、喂药等,将各种违禁药物信息嵌入在系统中,用来防止动物等在休药期内出栏,杜绝源头污染。
(3)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本系统主要为对种养殖场食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管理,具体的来讲,畜、禽、渔等肉类的屠宰与生产加工,果蔬谷物大米等食品的挑选加工、奶类生产与奶制品加工、饮料的生产等等。在生产与加工环节中,将种植养殖环节中标签所标识的信息传递入生产加工环节信息链,按管理标准与规范采集生产加工不同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唯一标识,并将该信息传送到物流环节中。
(4) 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为仓储与物流配送管理,通过RFID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系统.在物流上,货品信息记录在托盘或货品箱的标签上。这样RFID系统能够清楚地获知托盘上货箱甚至单独货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储运历史、目的地、有效期及其它有用信息。RFID系统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实际货品提供详尽的数据,并在货品与其完整的身份之间建立物理联系,用户可方便地访问这些完全可靠的货品信息.并通过RFID高效的数据采集,可以及时的将仓储物流信息反馈到生产加工,指导生产。
(5)消费管理。在食品进入最终端销售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用现有的成熟的条码技术。
(6)检疫监控系统。不仅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的检疫监控系统还在道口实施使用,并将监控链延伸到超市,监控对象覆盖各类食品。
(7)基础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为统一的资源"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网,提供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主要为各环节的信息查询"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事件预防等,并可部署到消费终端如超市。通过最终产品的电子质量安全码扫描,可以查询到所购食品的各供应环节信息,也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
3 物联网技术在视频追追溯中的作用
物联网是由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信息技术体系。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网络,为实现供应链中的自动化跟踪和追溯提供了基础平台。在物流供应链中对物品进行跟踪和追溯对于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商业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物品相关信息的分析有助于生产控制的有效决策、库存管理、以及销售计划。在物联网构想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商品生产商可以实时获取其商品的生产、物流和销售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其生产和供应计划。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那么所有商品整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过程和关键点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不仅能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种物品信息,并且能够将信息通过集中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统一规划、高效管理、协调运作,从而保证追溯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4 总结
在物联网的基础上,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对食品供应链进行追溯及溯源管理,系统地记录食品在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历程。从企业内部来看,可以协助企业有效地监控食品内部的生产过程,准确查找问题源头。从整个供应链来看,可追溯系统使各节点企业权责明晰。基于物联网的追溯管理系统在食品供应链的操作中,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搭建食品追溯查询平台,将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由理论变成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推动了食品供应链追溯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195-01
1 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内涵
所谓的物联网,就是与通信网相结合,成为互联网的具体延伸和拓展应用,其目的是通过安装带有感知技术的智能装置全面深入的感知物理世界,并且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识别,然后利用互联网的传输功能和交互功能,帮助人物之间、物物之间完成信息的互联和对接,从而准确控制和管理真实的物理世界[1]。而物联网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进行延伸与扩展使得各种物品也可以作为用户端,通过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自由地完成信息的交换和移动通讯,并对其实现职能识别与管理、监控和定位追踪的网络技术。
2 现阶段在视频监控当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十年左右的发展,视频监控已经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且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十年前我国主要以模拟系统作为视频监控系统并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带宽、计算机处理能力等均获得了迅速提高,加之各种各样的视频信息处理技术相继出现,使得我国视频监控已经正式从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过度到数字化网络时代。但当前的公共安全监控系统当中仍然缺乏大量的智能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依靠人工观看、调阅视频监控网络图像,并且主要由人工进行内容分析。然而在面对不断扩大的监控网络规模以及呈“爆照式”增长的视频数据,依靠人工处理的视频监控系统明显已经力不从心,提取有效信息和情报也变得更加困难。
3 基于物联网技术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简要概述
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指挥中心、视频以及传感器监控点。其中在指挥中心当中设有视频监控台、模拟沙盘区、应急处理品台等,以便能够将监控区域的具体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直接地展现出来,方便应急处理平台结合实际情况智能选择指挥中心现场应急处理或者是利用手机远程处理。在路口、行政楼等人流密集区域处将安放视频监控点,用于对人员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及时向指挥中心发送人员大量聚集、迅速移动等情况信息,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应急处理。而在工厂房建、办公场地等地区则需要安装传感器监控点,用于对声音、温度和烟雾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同样需要及时向指挥中心发送温度突然升高至异常值、突然出现浓烟或发出巨响等情况信息,并由其做出统一的指挥和应急处理[2]。在接收到指挥中心的反馈命令后,需要采取断水断电、排风等处理措施,从而切实维护好公共安全。
4 物联网技术下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核心部分设计
4.1 数据采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被具体细分为若干监测模块用于检测人流拥挤移动、室内物品移动、四路视频实时监视等,同时还包括远程监控指挥调度和手机终端软件模块、传感器信息采集与无线传输模块、现场设备应急控制模块等等。而在采集数据环节当中主要依靠视频图像和传感器环境信息采集两种方式。具体来说,视频采集指的就是通过具体的监控要求在相应位置安装监控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等设备,从而为监控信息智能分析提供只要的数据信息。传感器环境信息采集则指的是在监控区域当中安装红外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用于实施检测温度、声响等情况。
4.2 智能分析
智能分析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下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关键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在智能分析系统当中主要分为视频序列和传感器信息序列分析,前者是立足于特定算法分析和处理视频中出现的人员以及数字图像,特别是对人员的移动速度、总人数等进行分析,以便在相同地点出现大量人员聚集或迅速移动等情况时系统能够自动侦测出来,并在第一时间给予相应提示;后者则主要是用于分析温度传感器、红外探测仪等设备搜集得到的数据,当出现异常峰值并且其持续时间超出阈值时,系统同样会自动开启应急处理模式并及时将情况反馈至指挥中心[3]。
4.3 应急处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当中的另外一项关键部分就是应急处理系统,尤其是其中的短信报警模块专门用于在检测到异常情况后,及时发出警报以便能够因其用户的重视。在此模块当中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医德远程控制机制,用户可以远程处理系统中的错误,或是向系统发出其应该进行的操作指令,进一步提升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而服务器在处理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将会在第一时间把异常信息指令发送至短信平台,其在接受到指令后则会立刻发送至用户手机当中,提醒用户注意。
5 结语
总而言之,视频监控系统是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中的核心c关键,若该系统存在缺陷和不足则极有可能引发各种灾害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严重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及管理工作。因此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简要分析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希望能够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全新的事故控制和防范技术手段,帮助其真正做好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鹏,黄V,穆仁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共安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内江科技,2015,05:154.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威胁;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091-02
2009年,物联网作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实施阶段,受到极大关注。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物联网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将其与云计算结合“大势所趋”。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优质可靠的架构,有利于物联网的大规模扩展,但是由于云计算平台是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也会给用户数据带来安全隐患。
文章探讨了应对云计算平台带来的物联网安全问题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1 云计算在物联网应用中的重要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标识中心于1999年最早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直至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技术由此迅猛发展。
物联网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把世界万物进行网络连接”,就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了物物相连的网络体系,达到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功能。物联网的核心是实现便利性和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必须具备基础设施和高端技术的双重支持。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云计算平台、传感网和传感器技术等。
而云计算则是指通过新兴的虚拟化技术使得计算分布在分布式计算机上,企业根据需求访问相关计算机和存储系统,将资源发展到需要的应用上。云计算按照服务方式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而按照服务类型则氛围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三类服务。云计算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格局,成功的应用到各种服务领域中。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大势所趋”,满足了物联网迅速发展的需要。云计算与传统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相比,在资源的利用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物联网的运营成本。
物联网所构建的智能化网络体系由于功能庞大,其所要求的技术手段也必须是非常先进的,同时物联网的实施必须依靠发达的计算和通信技术,而云计算技术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分布式技术,很好地满足了上述要求,可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多模式、多源头、多位置的不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云计算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模式来说具有高速互联网连接近乎无限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等优势,能够像超级计算机一样对应用进行处理,同时也具有无与伦比的存储能力优势。
2 云计算技术条件下的物联网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包括信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功能应有层三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感知层中,节点数量众多、硬件结构简单,节点容易被攻击,导致普通加密保护技术很难完美实现,包括外来入侵控制、拒绝安全服务、无法进行安全认证等。在网络传输层面上由于数据传输信息规模庞大,势必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包括中间人攻击、跨网控制攻击、路由攻击等。
而功能应用层则是物联网技术最重要的功能模块,由于结构复杂、数据量大、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多方面安全问题,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需要克服的难点。功能应用层主要是基于云计算平台所搭建,这一层的安全问题也就是云计算下的安全问题。
云计算平台较易受到外来入侵,隐私信息,如健康数据、行为习惯等,可能被入侵者获取,给用户带来安全隐患。
①物联网的大数据都存储于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器中。而云计算的服务器却分布在世界各地,服务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存储在何处,更不知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②云计算主要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实现数据共享,众多虚拟机共享一个资源,一旦其中一个数据的加密和隔离没有实现,就会使得数据完全透明,就很容易被其他非法用户非法访问。云计算平台也不能保证终端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③终端用户把自己的数据交给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享有对数据的优先访问权,这样就使得终端用户失去了数据的完全控制能力。而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数据也较容易被泄露,物联网用户数据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3 云计算技术条件下物联网安全措施
物联网技术在融合了云计算之后,发展速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不仅仅在技术手段上降低了难度,而且有效的发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应用领域的优势。无论是存储能力还是计算能力,云计算的高效率技术都很好地满足了物联网的需求,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解决或者方便了许多实际问题。
由于云计算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外界来说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就导致了其安全问题的存在。这就要求在搭建云计算平台上的相关功能操作时,应注重对物联网中不同数据进行高效和严格的保护。
3.1 实时的安全保护策略
云计算平台的开放性决定了物联网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数据泄漏的风险,实时的安全保护策略能够不间断的保护用户数据存储和分析过程的安全,维护系统的稳定运行。
3.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对于云计算,可以制定虚拟化管理协议,保证云计算内部所有数据都在虚拟资源池进行共享,并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协议,对每一层进行安全性检测,保证每一层数据的可靠传输。
3.3 保障数据隐私的安全性
保障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可以采取数据备份的方法保护数据,二是物联网用户也可以采用数据加密的方式,将敏感数据以密文的形式呈现。加大对加密技术的开发和隐私保护技术的研发,确保云计算条件下的物联网安全。
云计算平台条件下的物联网安全仍然存在着隐患和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保障物联网信息的安全,实施实时安全保护策略,保障数据隐私的安全性,防止云计算平台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过程中泄密,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保证物联网数据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机密性。
参考文献:
[1] 刘秀.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技术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7).
[摘 要] 现代社会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物联网,它对于人们的学习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物联网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生产经营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对物联网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物联网的架构基础方面入手上,重点研究物联网的安全核心技术,为物联网的安全结构搭建创造重要的条件。
[关键词] 物联网;安全特征;关键技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78
[中图分类号] TN915.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148- 02
0 引 言
物联网是依靠互联网作为基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物品的电子认证与信息的交流互通这样的一种网络方式。物联网的快速普及对其信息的安全保障性的要求就越高。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物联网技术才刚刚起步,很多技术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不是十分成熟,在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方面还应该继续改进。结合当前物联网的信息安全现状,有必要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这些问题是正确的。
1 物联网应该具备的安全性能
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就是指应该确保相关信息的完整可靠、保密性强。根据物联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情况来看,已经充分展现了物联网的安全性能,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严峻的安全问题。
1.1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是一个由众多机器构成的巨大设备系统,在这里没有人为的干扰和检查,这也导致在网络安全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物联网安全节点问题、信息的互相交流问题、重点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和物联网业务方面的安全问题。第一,物联网中确实存在很多相对比较复杂容易出现危险性的特殊工作,这里就需要机器来替代人工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物联网的机器节点会被放置在无人的监控场地中。在这些由机器控制的场景中是很容易受到攻击损坏的,可以通过更换机器的设备软件,从而破坏了相关的设备,会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因为物联网中的知节点比较多并且没有应对复杂的安全环境的能力,所以它的功能也就相对简单。而对于温度的测量工作和相关的导航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的输送工作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所以不能形成一个标准的安全保护系统系。第三,物联网必须要有已经部署好的节点,然后再进行网络连接,因为每个节点都是由机器来进行控制的,这样就有可能会有相关监控人员进行监控,用户再使用物联网进行业务沟通时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1.2 物联网安全架构
物联网在使用时具有这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就是全部感知、传输资料、电子处理。根据上面的这三个特点能够将物联网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在最上面的是用户的应用层,第二层就是传递各种数据的传输层,第三层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处理层,最下面层是用于感知所有物体的感知层。感知层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识别物体的特征进行收集信息。它由许多个传感器共同构成,主要包括温湿度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二维码的标签、GPS定位仪等。 传输层主要就是传送各种感知层所收集的大量信息,在经过各种通信网络信号进行数据的安全的传输。处理层主要就是通过云计算、智能计算、中间等对传输层进行传递数据的整理分析。应用层主要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它就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
2 物联网的安全核心技术
物联网是一个容纳很多种网络的庞大系统,它所面对的安全环境更为复杂,所以就会对加强物联网的安全性能操作要求更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进行保护物联网的安全:
2.1 加强密钥管理
主要是通过充分保护物联网的每一个节点之间的安全,同时创建密钥系统是基础工作,也是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因为物联网的软硬件相对来说具有局限性,这就会对密钥系统的要求会更高。这样也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这两种方式进行管理。集中式就是主要以互联网为重点,将传感器直接接入互联网中,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物联网的密钥管理。分布式管理就是要以网络为重点,每一个节点都会有自己的网络,最后形成总体层次式的结构。
2.2 安全路由管理
在加强物联网的安全管理的同时,制造出了路由协议管理。路由协议经常会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我们能够通过加密方式和身份的效验等方式对其进行还击。因为节点的资源相对是局限的,就会导致抗攻击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就应该设计路由算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抗攻击性。现在已经有一些算法能够对其进行处理,分别是数据作为中心的路由、洪泛式路由、层次式路由、和基于位置的路由。
2.3 相关机制认证
当代的网络认证机制,主要视为了保障人们相互之间的通信安全,对物流的通信安全管理的作用不够明显。业务的使用和网络应用都是在物联网中具有重要联系的,业务的认证主要是依据业务的供应者和业务安全程度来对待业务层的认证机制。如果是运营商提供业务的,就不用开展业务层的认证。如果是由第三方给予提供的,那么就可以不用网络层的认证,而可以进行单独的认证。如果真正遇到金融敏感业务时,那么就应该对业务提供相应的网络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才能进行特务办理。
3 结 语
随着物联网的广泛使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物联网的服务是否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信赖和广泛应用是极为重要的,物联网的复杂的结构,会对其安全问题提出很大的挑战,合理运用现在的技术手段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加快改进物联网的安全机制还将是今后工作上的重点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宴兵,胡文平.物联网安全模型及关键技术[J].数字通信,2010,37(4):28-33.
[2]李志清.物联网安全架构与关键技术[J].微型机与应用,2011,30(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