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初一语文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语文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一语文分析

第1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在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小说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学习阶段是提升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与学生将来语文能力的强弱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人们应加强对学生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视与关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势即是其可以通过小说情节的发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良好的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强小说阅读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人们对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已成为广大教师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以初中课文《孔乙己》为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一、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特点

对于小说来说,人物的描写与塑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学生去学习一部小说时,其首先应对小说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分析与了解,由此才有助于学生去解读小说的故事发展。一般情况下,在小说的写作中,其在人物的描写上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以及动作等描写,这些人物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人物的内在思想以及人物个性的反应,而这些学生都可通过阅读小说的人物描写来分析得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实际的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讲解,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小说《孔乙己》一文当中,学生在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可通过从其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侧面、环境等描写中加以分析。如在肖像描写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学生可对此加以分析,说明孔乙己是一另类的人,“身材高大”说明其有劳动力,“青白脸色”说明其营养不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其经常挨打……这些人物描写的语句都可以分析得出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分析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也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加以分析,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将“偷书”说成“窃书”,这说明孔乙己爱面子的性格。由此可见,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结构的框架

理清小说结构的框架对更好地开展小说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小说来说,其与一般的记叙文一样,其在文章描写上也具有记叙文的要素,而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小说中的核心内容。对于小说来说,其一个个互相关联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个场面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结构框架。因此,在学习小说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首先了解小说的线索及其结构,从而才可更好地进行小说阅读。

如在《孔乙己》一文中,该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小伙伴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首先抓住了小说的主要线索,然后将孔乙己活动的几个场面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学生在学习此小说的时候,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则可深入地理解小说的结构,这对学生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

在学生开展小说阅读的实践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感受小说内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文章的进一步解读来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2]。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中,学生可从故事内容的学习中聚焦到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当学生在完成了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对孔乙己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的探究等阅读感悟时,学生可进一步从作者叙述故事的角度、方式上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小说阅读的最终目的,通过分析小说内容、作者的中心思想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此内容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充分抓住小说教学中的重点方向,以通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从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在“十一五”期间,尽管重庆市出台了“解决农村中小学条件差”的政策,但改革程度不尽相同。虽然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校办公设施仍不齐全,教师都是在不理想的环境下备课、办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离实现现代化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所开设的美术、音乐、体育课由于缺少教师与器材,都没能很好的完成,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谈。只有少数地方建立语音室、微机室、配备了电脑,大多数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并没有在本质上得到改变。

2教师不愿去农村,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不足或者说是不到位导致了教师薪水少,并且其在农村工作生活条件也较差。这是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的主要原因。农村骨干教师一旦在农村教学中做出了成绩就会吸引条件较好的学校,而为其提供比在农村教学更优越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是不会拒绝而留在农村继续教学,学校想要留住这些教师就只有提供与其等值的条件或者说更好的条件才能留下这些教师。而这些条件又是普通的农村学校不能办到的。

3教育经费短缺

尽管重庆加大了经费投入,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主要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学校建设的配套经费相当部分由农民集资和借贷筹集,学校公用经费向学生收取杂费及用各种名目收费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行。据对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存在大面积的短缺情况。教育经费不足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举债普九”,在落实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验收和改善办学条件时,绝大多数学校都是贷款,事到如今仍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二是农村“费改税”改革对教育经费来源冲击不小。“费改税”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使学校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大多数学校原先计划用农村教育附加费、集资逐年偿还贷款,但现在取消了这些收费项目,学校失去了还债之源。财政收入能力与支出能力不对称的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第三个原因。因此,导致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跟不上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发展与政府经费支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4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

差距大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农村中小学根本就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现在只能得到必需的书本,而拓展知识的课外书本根本没有,这就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城镇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宿舍楼、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运动场地及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城市教育展现出来的已是现代教育的气息。二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上,由于农村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村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城乡之间的这种的明显的差距不管是给学生还是教师带来了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农村中小学除了正常的财政支出拨款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来补充办公用费和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与城镇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也就不难理解了。

5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主体的财力不足

5.1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

这是需要全社会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负起责任,以政府投入为主,使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逐步形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三个增长”,并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同时要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应,加强监督检查,并发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对工程实施进行监督。在“十一五”期间,重庆就会投入230亿元用于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今后几年,重庆还将投入43.2亿元,实施和加快推进农村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饮水设施工程、课桌椅更新工程、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随着这些工程的逐步实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将会得到较大改善。

5.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不足导致了师资队伍不强,教师待遇低。这些情况的改善就需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政府可以在城乡之间建立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就农村教师现状分析,双向流动制度包括两种制度,其一,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其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但近年来,各地建立的教师交流制度,大多属于前一种制度,城市超编教师调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因此,要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很必要。

5.3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要确保不低于改革前乡统筹费中的农村教育附加、经国家批准的农村教育集资以及正常财政投入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并且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的不足部分,由县级财政给予补助。其次,要明确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是政府的职责,过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地区差距不断扩大,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没有承担起筹资的责任。再次,确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最低标准。要使农村义务教育能在保持基本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有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基础。此外,重庆还实施了“五个到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5.4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减少城乡差距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向城市看齐,而应该开发出属于农村自己一整套教学模式。只有发挥了农村教育的自身优势,才能缩小和城市教育的差别。调查过程中,老师、学校领导提到最多的就是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过去几十年,农村教育主要是为了扫除文盲,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真正回归到农村人口自身发展,而是国家为了扫除文盲的需要。这几年,农村教育紧跟城市走,大多以城里学生需要为参照系,简单套用城市的一套。但这样做的效果很差,农村学校应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办法和体系,比如充分发挥学生的吃苦耐劳,教师的朴直、敬业,以及整个农村多年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等等。为了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重庆还坚持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经济困难群体倾斜,解决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5.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

可以采取重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模式的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因为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提供这一公共产品应当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有必要从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角度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问题,需要明确政府的投入责任,按责任多少的原则安排转移支付给县政府。因为农村教育不是一种地方性质的公共产品,其受益者不仅是那些上学的孩子,整个国家也会因公民素质提高而受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义务教育,特别是人口占了全球1/5的中国,而且又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相信通过政府对这些政策的贯彻推行,会使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基本解决,但要彻底解决还需要政府持续不断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也还需要全社会以及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些政策,措施等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实施展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管怎样,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共同的努力,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最终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第3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一、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问题意识”常用来描述直觉思维形成的过程,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会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探究的心理。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这种心理往往被压制。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已经习惯沿袭“单一讲授、被动接受”型的固定模式。

“接受型数学”也被教师和学生认为是标准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结果的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显示;重视书本知识的获得,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重视数学题目的解答,忽视从数学情境中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重视模仿记忆的数学行为,忽视“再创造”性质的数学活动。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认知程度的问题

“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观念是在初中教学中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被长期压制,造成了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尽管新的教学模式在不断运用,但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而发生改变,仍旧沿用之前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灌输,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中考的影响

考试是我们最主要的上升渠道,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同时对学校的升学率也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对优异成绩的期望导致许多学校为了在升学竞争中处于优势,会对学生进行大量强化性的知识训练,学生也为了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学校而大量做题。这也就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思考问题的时间,老师也不会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教育政策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的推广在不断加深,但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主要的考核因素还是学生的升学率、平均分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要求必然增加,而老师迫于压力会强压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自然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方法探究

1.培养提问意识的心理基础

(1)老师应从心理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不要有心理负担,不用担心自己的提问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2)教师要带头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以及表情向学生传递一种亲切感,并且要信任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可以信赖的。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提出问题,当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时,要首先对其主动提问的精神给予肯定,然后用赞许和专注的表情及眼神和学生交流。

(3)要积极评价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的问题有错误或者刁钻难以回答,也不能批评或取笑学生,而要拿出诚意来进行解释和引导,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

2.以学生为主体,留出足够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老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应该让其主动地探索发现,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学生怀疑、质疑老师的讲解,并敢于表达出来,并对这种表达给予肯定和鼓励。

3.联系实际生活,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1)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原理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还能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进行。在分组或者全班的讨论中,不仅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种讨论中实现一种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受到启发。老师要认真记录、分析学生的讨论以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4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一、重视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必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平均每天有两节语文课,一个星期总共十节左右的课,但这其中有两节作文课,因而真正上课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语文的课程内容却很多,包括课文、课外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等,所以为了赶课程进度,多数教师几乎放弃了课外诵读欣赏和口语交际,只讲课文。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只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文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介绍课外知识进行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语文课时少而不能兼顾除课文以外内容的缺失。

另外,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也并不在意,因而写作水平低下,很多学生都对写作很头疼,一说写作文就眉头紧锁,肚子里一滴墨水也倒不出来。写和说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会写作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是极差的。课上回答问题组织不好语言,说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受,课下写作结构混乱,语言也没有特色。“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甚至消除了这种问题,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学会充分展示自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老师规定的新主题,学生需要从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预测听众的兴趣,选择材料,字字斟酌推敲,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展示既新颖又意义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阅读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实施课前三分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从课前三分钟活动前的准备以及活动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好地了解学生。例如,有些平时上课活跃的同学上了讲台却变得局促不安,说话磕巴,很没有自信,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在以后组织的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中给他们机会再次尝试,帮他们树立自信,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对语文持有无限的兴趣,而且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前进。其次,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及时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做文明的倾听者,材料演讲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亲切适时的鼓励,不仅可以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做一名有特色、有创新的心灵导师,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教书匠。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这门功课成绩的高低。每个老师,尤其语文老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创新教学方法,课前三分钟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增补,让语文课堂变得饶有趣味而又高效实用。

二、“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一)定义

每周由老师规定一个主题,学生课下搜集整理资料,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成果展示,每周的主题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认知水平、身心健康发展,不脱离实际。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陶冶情操。

(二)特点

一是自主性,即从演讲内容的传播,到演讲过程的实施,再到简要评析,均是学生自主进行。二是短时性,即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保证演讲语言的精炼和评析质量,演讲过程要进行时间的限制(通常都是三分钟)。三是广泛性,即本体活动是全班学生全体轮流参与,并不是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讲,与其他学生无关,双方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互动。四是多样性,即内容丰富多彩,每周一个主题,如新闻评论、经典诵读、动人故事等都可作为一周的主题,同时在形式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演讲,还可以进行表演,借助多媒体解说等方式完成自己的课前三分钟成果展示,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三)内容及实施意义

经过笔者思考和实践,可以尝试实施的主题有以下几个:

(四)实施要求

1.课前准备,课后积累,双管齐下

不仅学生要根据主题认真准备,老师也要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内容是否脱离主题,是否符合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三分钟展示结束以后,利用课后时间,由展示的同学将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也要整理在笔记本上。

2.依据实际,适时调整

从以上表格中笔者所列的主题综合考虑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主题内容也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课后准备、查阅资料以及课堂展示都不会存在太大难度,学生们也一定能从这些主题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但是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特点,因而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进行更换,重复或者创新。教师可以增加新的主题,更改主题或者重复主题,学生们也可以及时给老师反馈信息,向老师建议想要展示的主题。这样,“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短短的三分钟不仅是老师的创新,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摇篮。

3.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从第二周开始实施,开学第一周对于刚刚升学的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适应环境,熟悉周围同学和老师,实施过多的活动收不到有益的效果;对于已经熟悉了的学生来说,刚开学,普遍沉浸在假期的悠闲美好之中,还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而也不适宜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课前三分钟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或一个学期的时间肯定不能那么快收到预期的成效,所以要将“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这样长期的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熏陶,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

(四)实施步骤

每周的主题都应该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下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锻炼与提升的过程。

接下来是学生自我构思与组织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但是有些想法可能与主题不相符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因此,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要求学生将准备好的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若符合主题,就将有价值的材料允许展示,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方向有偏差的,给学生指出问题和解决方向,让学生重新查阅与组织。这样就确保每个站在台上的学生所呈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接下来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展示者有要求,还应该对听众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求下面的学生应该认真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发现演说者在演说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可以是演说的内容,也可以就演说的语言等方面。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演说仅成为演讲者参与的活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名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发现其不同于课上的另一面。

展示结束后是点评,这里的点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听完演讲之后,做一个简单的阐述,这个阐述可以是赞同演讲者,也可以想法不一致,但是原则上应该是个人化的。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表扬为主。最后要求所有学生将当天的内容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通过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教师会逐渐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慢慢地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前三分钟开口说话,接下来的课堂气氛也会相对活跃。另外,学生在课余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素材,这样对写作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演讲的很多内容直接作为写作素材用在作文中,这样就搭建了从说到写的桥梁。

三、“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而言之,“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是值得实施的,但是如果一味重复、借鉴,不去创新开发新的内容,而且只有课前三分钟这样单一的内容,语文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定是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因而,在新模式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新内容。例如,由“经典诵读”主题周衍生出的诗歌朗诵比赛,“名著推荐”主题周延续的读书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可以由那些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来组织、主持,这样又给了学生再次展现自我、树立信心的机会,策划的详尽、组织的有序、主持的得体,都是可以培养的技能。

除了活动的衍生,新模式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主题”的拟定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变化、时事潮流的更迭,来改变主题或者组织形式。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东西,而是要随时创新更改,这样才符合这门学科的性质,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分钟的时间看似很短,但它既可以成为展示自我的小天地,也可以成为获取知识、培养人格的小摇篮,更能是万千变化、丰富多彩的大课堂。通过“一周一新”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一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可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组织语言、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并让学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受益良多。巧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期待,有所收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发掘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钱方.每课三分让自信飞[J].综合天地,2011,(10).

[2]姚秋霞.对“课前三分钟”活动的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50).

[3]邹留根.初中思想品德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学活动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5,(08).

第5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1,简洁但内涵丰富的语句——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整个句子的意思就迎刃而解。

 例如,教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再如,2009年山东临沂市高三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相关语段是这样的 :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题目要求理解”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故纸堆”,二是“讨生活”,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子的意思就理解了。什么是“故纸堆”呢?原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什么是讨生活呢,原文中有“ 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故纸堆”是说他所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工作,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讨生活”是指他对研究工作如痴如醉,做学问达到了极致,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    再如:2008年山东卷现代文阅读《歌德之勺》中一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相关语段是: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关键词:“另一种方式”和“接近了你”。 “另一种方式”是指什么呢?原文中有“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空间。”“接近了你”,原文中有“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这样答案就出来了: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    2,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的作用,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将意思表述出来。

例如:(20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有一道题: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相关语境是: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

 我们分析一下句子,句子主干是,“它刺痛了我的眼睛”,“它”指“白发”。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白发”。句子中的关键词“刺痛”,说明了自己的吃惊之情。这样我们用通俗直白的语句表述出来:一根银白的头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感叹岁月的流逝。    3. 结构(层次)比较复杂的句子——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有些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只有先理清脉络,梳理主干和枝叶,才能把握句意,进而理解文意。我们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应抓住主干,先找准主、谓、宾,再分析那些修饰、限制成份。一般来说,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如教材《巴尔扎克葬词》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这个句子主干句是“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作家之列”,后面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显赫的作家”来解释巴尔扎克,“黎塞留”解释“拿破仑”,而破折号后面的句子则说明黎塞留、拿破仑属于武力统治者,而巴尔扎克属于精神统治者。这句话作者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再如下面一题:怎样理解下面文段中的一个句子“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的含意? 

 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    分析一下句子,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我们可以分别理解每一个分句。“你可以抱怨”,原文中有“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 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原文中有“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这样答案就可以组织为:①面对世道的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可以抱怨发牢骚。②更要发挥潜能,尽力争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③真的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

第6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racks problems of girder web and angle block part of metallurgic crane,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hree crack extension phenomenon of metallurgical crane have been controlled. The metallurgic crane is in safe operation condition. It eliminates th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

关键词: 冶金起重机;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修理原则与方法

Key words: metallurgic crane;the crack of girder web and angle block part;repai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中图分类号:TG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34-02

0 引言

在一次检验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炼钢厂3台180/50T冶金起重机均存在多处下述共同问题:使用单位在发现冶金起重机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部位存在裂纹问题后没有将起重机停止运行,制定应急措施与整改方案,解决问题。而是在起重机裂纹表面简单的进行了焊接,就将起重机又投入了生产运行。造成了起重机裂纹在原有裂纹长度的基础上又伸展延长,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使得起重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次简单裂纹修补及运行后裂纹延长如图1。

为此,笔者针对性地研究了此次起重机腹板仓门疲劳裂纹的扩展因素以及相应的裂纹修理方法。

1 起重机梁疲劳裂纹的位置

桥式起重机的焊接箱形梁裂纹大部分出现于大隔板焊缝和翼缘板点焊缝及艇仓焊缝等处。这是因为对桥架大隔板、艇仓经常使用断续焊缝,断续焊缝的间断点处受到各种载荷作用会产生应力集中而形成裂纹。桥式起重机的艇仓裂纹源常在艇仓大隔板处,若干半椭圆裂纹源集合,从而会形成腹板穿透裂纹。这样的裂纹,一头向腹板的上方延伸扩展,另一头向受拉翼缘延伸扩展。

2 起重机疲劳裂纹形成的原因

因为桥式起重机焊接箱形梁的钢结构材料有内部初始裂隙、夹渣等缺陷,且钢结构焊接区域有例如应力集中这样的缺陷,故这些区域在外来变载的不断作用之下,内部初始裂隙会渐渐地汇聚、延伸以及扩张,进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裂纹。在随机变载的不断作用下,这些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纹渐渐扩张,最终会致使桥式起重机焊接箱形梁断裂。

3 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修理原则

根据此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特性,裂纹修理采用下面几个原则:

3.1 在修理和焊接连接的构造时应选择具有最小应力集中的方案。若在进行焊接修理时,应在考虑等强度原则前提下,采用碱性焊条。

3.2 在裂纹长度不超过被损伤构件截面尺寸的5%以上时,应尽可能不采用焊接方法进行修理。因为焊缝的存在可能使应力集中系数急剧增大。而推荐使用钻止裂孔的方法。在对裂纹状态进行周期性观察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现不用对裂纹再予以补焊就能使裂纹停止扩展。如果在周期观察时发现裂纹端部在继续扩展,并超出止裂孔的范围,那么起重机应停止工作,直到采取适当的修复手段消除裂纹的继续扩展为止。

3.3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对接焊缝。在采用对接焊缝进行修理时,如果原有焊缝是经过打磨处的,则推荐修理后该处焊缝也进行打磨处理。

3.4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将预备的16Mn R型板S=700×600吊装到位(如图2),并全部实施满焊接作业工序。

4 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修理施工方案

根据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修理原理,制定了下述裂纹修理施工方案:①将起重机停靠在安全易施工的检修位置,将主副小车开至非修理端,施工过程中注意防火措施。②将腹板及焊缝裂纹处油漆用砂轮清理干净打磨光滑,进行红白粉PT探伤查看裂纹情况,在腹板裂纹延伸末端用10mm的手电钻打上止裂孔。③采用碳弧气刨清理腹板裂纹及腹板与主梁弯板之间的焊缝裂纹直至裂纹全部清除,并进行红白粉PT探伤检验。④为施工方便及防止焊缝重叠将裂纹附近的水平角钢切掉100mm,切割后将割口打磨光滑。⑤裂纹清理后采用5mm的E50-5焊条焊接补焊。要求焊后背面清根焊缝为全融透焊缝,焊接时采用多层多道焊。裂纹修复后进行PT着色探伤检验。⑥将预备的16Mn R型板S=700×600吊装到位(如图3),并全部实施满焊接作业工序,角焊缝焊高6mm。焊后进行PT着色探伤检验。⑦修复后对修复部位涂刷防锈漆及面漆。

5 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修理方法及步骤

根据上述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修理方法原则,对所有新的裂纹和原有的裂纹重新进行了处理:①对裂纹长度不超过被损伤构件截面尺寸的5%以上时,不采用焊接方法进行修理,使用钻止裂孔的方法(如图3)。在对裂纹状态进行周期性观察的条件下,发现不用对裂纹再予以补焊就能使裂纹停止扩展。如果在周期观察时发现裂纹端部在继续扩展,并超出止裂孔的范围,那么起重机应停止工作,直到采取步骤2消除裂纹的继续扩展为止。②对裂纹长度不超过被损伤构件截面尺寸的5%以上没有扩展到外边缘的疲劳裂的修理,采用沿裂纹的端部钻孔方法,以防止应力集中作用扩大裂纹;同时采用碳弧气刨清理腹板裂纹及腹板与主梁弯板之间的焊缝裂纹直至裂纹全部清除,并进行红白粉PT探伤检验。焊接(焊条采用E5016或E5015)后要求焊后背面清根焊缝为全融透焊缝,焊接时采用多层多道焊。裂纹修复后进行PT着色无损探伤检验。③对已采用对接焊缝施焊且裂纹沿焊缝继续延伸到焊缝外边缘的疲劳裂的修理。也采用沿裂纹的端部钻孔方法,对焊缝处理方法同步骤2。④在上述三步完成后,将预备的16Mn R型板S=1200×600吊装到位,并全部实施满焊接作业工序,角焊缝焊高6mm。(如图4)

6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方案的整改,经过对3台冶金起重机几个月的连续观察,未发现主梁弯板处腹板及弯板裂纹有延伸现象,并经无损检测,未发现有裂纹。

参考文献:

[1]万力.起重机械安装使用维修检验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2]包志炎,肖刚,高飞,阮曙峰.基于实例推理的个性化产品评价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11(09).

[3]阮曙峰.起重机生产企业做好相关环节技术支持浅析[J].起重运输机械,2011(12).

[4]阮曙峰.桥式起重机运行故障原因探讨[J].机械制造,2011(11).

第7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网调度安全运行处理技术

1、影响电网安全运行因素

1.1 电力系统自身因素

在电力系统内部里的发电机、变压器损坏等设备发生故障;信息系统堵塞,与发动机管理系统联系不上,自主监控与自主保护失灵、信息系统堵塞、外部信息干扰等;还有后台系统的稳定运作不正常,电力系统不稳定输出等原因。还有就是自然灾害影响,虽然自然灾害不能避免,但可以加大防护设备等力度,加快抢修工作,尽快使电网恢复正常,从而使损失减低。

1.2 操作失误

个别工作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遵从制度,导致误操作;在使用命令过程中,当工作烦琐,任务又比较重要时调度命令就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在与实地进行考察的过程里,由于现场消息不及时或者轮班时没有交代清楚相关工作直接上岗;相关人员责任感不强,没有使用专业调度命令,仅靠工作经验及自己的判断力,很容易造成下达命令失败。

1.3 误送电或延误送电

因为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工作管理制度,工作范围与工作流程不明,多个工作队在进行线路工程时,工程完结时没有写好工程汇报,在工程终结时就运行以及客户在未允许调度之前就在客户专线上运作,因而造成事故。还有,由于工作人员命令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知识,自身心理素质不足,对体制运作情况不够了解,在突发事件之中不了解工序,延误了对主要客户送电。

1.4 管理体制不足

相关工作部门的管理存在不足,因为管理力度不足从而容易出现其他方面的问题,在知识交流上,安全运作会议探讨方向不够深刻或方向不对,一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规章制度执法力度不够,整个工作部门对于调度资料管理力度不够,使工作人员在电力调度运行中没法参考。

电网结线日趋复杂与庞大的现状,再加上以上的安全运行问题,很容易造成调度安全运行事故,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时刻集中精力,了解电网最新情况,掌握电网运行状态,分析系统负荷、潮流、电压、无功情况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隐患,以在突发事故中快速、安全、高效地处理事故、故障,减少停电时间,才能定期实行停电检修,合理安排运行方式。

2、预警处理技术的发展条件

2.1 电网容量不够,变电站增加

由于电网容量不够和变电站增加,导致电力安全出现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电需求随之相应加大,因此电网容量也必然加大,使变电站不断增加,给电力调度安全带来隐患。因此,电网系统只有具备对突发事故信息的判断、分析、处理能力,才能达到其相应的预警效果,从而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2 电网运行可靠性、经济性需求决定调度安全的预警处理

提升电网可靠性,强化电网安全的预警处理,必须重视其对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效益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变电站发展大规模无人值守综合自动化的改造,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等每个步骤都良好运行,从而增强系统的自我监控能力,使异常信息及时得到发现和处理。这些预警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保证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

2.3 电网调度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不足

电网容量的加大给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改善和进步,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预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对大量出现的异常信号处理不够成熟,有待改进。由于变电站增加,电网系统的覆盖面积增大,使得变电站的信号量也不断增加,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异常信号,给调度员的工作带来了麻烦。这些无用的信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办法进行科学处理。

3、电网调度预警处理

3.1 事故判断

当前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开关事故预警主要是利用开关跳闸变位信息和事故总信号变位信息实现的。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电力事业,判断事故、预警处理的方式有了很大突破。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判断事故:第一依据厂站性质判断。若开关跳闸所属厂站是无人值守变电站,并且开关并非利用本系统遥控操作变位的,需要根据开关检修状态、开关对应远方就地压板信息来实现事故的科学判断。第二是根据保护信息对应开关判断。出现错误信息后,要仔细观察事故保护信息所对应的开关,看它们是否存在分闸交位,要依据不同的信息数据展开事故判断,并对一些极为特殊的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电力调度系统引进综合信息概念

因现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海量的信息,所以将各种保护信号和信息通过逻辑运算转换为一个综合保护信号,也就是综合保护信息,这种信号可以理解为虚拟的事故总信号,它可以针对整个变电站,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间隔装置。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直接引入综合信息的概念,会大大推进自动化人员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工作,便于他们及时发现事故信号,作出预警处理。

3.3 实时处理原则

当综合保护信息上传后,我们要依据其所属的部件类型和对应部件来判断到底是哪个部件出现了问题,并检验该部件对应的综合信息。当保护信号为1,则把所对应的部件保护综合信号置为1,即将对应开关事故总保护(SGZId)对应的保护表中保护状态置为1:若保护信号为0,则仔细检查该保护综合信号以及其在保护表中的一切保护信号,若全为0,则把保护综合信号置为0,若有一个为1,则将其置为l,这就使得保护信号状态处于正确的位置。

4、结语

电力系统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自然灾害、设备缺陷、管理维护不当、检修质量不好、外力破坏、运行方式不合理、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误动以及调度、运行人员的误操作等等。由于事故的意外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将会给电网调度运行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考验,面对复杂的局面,管理好电力调度系统,加强电力调度安全事故的预警处理显得越发重要。因此,作为电网调度人员,必须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实操水平,使用相应的预警措施和技术,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一、“以学定教”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涵义

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主体各异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起点下收获不一。笔者在进行古代散文的赏析教学时,常常发现,有些同学不能领会文章的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磕磕绊绊。在课后询问这些学生时发现,他们对文章的翻译还没有彻底掌握。笔者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认为该篇课文在意思表达方面比较清晰,只对重点字词进行了教学分析,让学生课后疏通文脉。实际上,文言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自主进行全文翻译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自然跟不上后续的教学任务。

这一教学案例足以证明学情分析对教学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性都不一样,统一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空间的提升;更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信心与积极性。

“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案针对当前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要求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准以及学习状态等各方面的具体学情;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之上,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活动知识与素质的拓展。强调让教学去适应学生,以灵活的个体化的教学特色去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二、“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工作以及预习反馈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去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之前,笔者鼓励学生尽最大努力预习课文。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笔者花了几分钟时间了解了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不少学生对字词或者课文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太大疑问,对文章的结构顺序也很清楚,反而是个人的疑问都很多,例如“法语真的有这么大的语言魅力吗?”“为什么最后一课引起了那么多人的重视,而平时大家都不甚关心?”

看着学生踊跃的举手提问,笔者干脆临时转变了教学的切入点,删去了关于文章结构顺序的教学,直接从语言的魅力入手,来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地滋养,以及人们埋藏心底的对于文化的珍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地把握,甚至也有人把这种情感延伸到中国文化之中,惭愧自己平时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分析学生对课文掌握了多少,学习能力到了什么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在如上教学案例中,学生已经通过预习掌握了字词、结构等基本知识,而对文章的价值传达有疑惑,那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性体验,以情感的熏陶深化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熏陶。

此外,每个学生的观点不同,鼓励他们积极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能够获得学习能力的增强,拓展自我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学习鲁迅的课文《社戏》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题目是‘社戏’,实际上文章都在写其他的事情,描写社戏的内容只占了少部分,这算不算偏题呢?”笔者当即觉得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讨论:幼年的“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社戏,如果不是,其实我喜欢的是什么?文章里哪些事情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通过一次次讨论交流,最终把社戏定义为一个线索,而真正让作者回忆和眷恋的是淳朴的乡村、无邪的童年和自由的气息。

在学生的讨论和探究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这也是以学定教的体现,一方面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让学生调动思维和能力去探索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难免会遇到认知水平和经验限制,教师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不破坏学生主导权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学习帮助。

三、“以学定教”的效果评估

“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仍旧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估,以学生的反馈去评估以学定教的效果高低。然而,不同于传统教学以成绩反馈的方式,“以学定教”的评估除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更加看重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影响。

笔者在实施“以学定教”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更加突出,集中在学生关心的问题上,学习的疑惑往往能够得到解决,进一步鼓励了自己的求知欲。

例如,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完笛福的《荒岛余生》之后,对此类冒险类小说非常感兴趣,自己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笔者听说之后,组织了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阅读感受,还尝试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阅读分析。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行为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以学定教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它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9篇:初一语文分析范文

医疗行业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同时,在传统概念中事业单位的服务理念向企业化经营理念转型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单一GDP考核指标为价值取向使众多行业产生了一些矛盾,既服务与经营的近期冲突与解决。于是医疗行业连同教育行业一道被无情的、完全的市场化了。偶尔担负的公共卫生活动并不能掩盖其市场化的本质。而医疗行业仍然受着科学技术的限制及医疗工作者自身水平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已是如箭在弦。

缺乏认知,对于有些病情,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上,医务人员尽最大努力也只能达到有限程度。作为病人及其家属对大型医院特别是在当地有名的医院期望值较高,又对患者的疾病不能正确认识,对正常医疗不良后果的产生没有丝毫心理准备,所以难以接受现实。如果患者及家属对某一医生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在就医时双方交流有误,一旦发生不理想的医疗效果,也可导致不能接受现实,很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或诉诸法律程序。

在医疗费用问题方面,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因为患者在付出医疗费用的同时,就希望医院把病人的病彻底治好,同时也希望在医疗服务方面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当治疗效果与患者家属当初的期望出现差错,或者基本事与愿违,而患者家境又不怎么好,再加上病情没有多大缓解,所花费用却难以接受,这种不平衡越来越明显,必然引发新的投诉。

源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强化,现代社会在给予人们越来越多丰盛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教会了人类自我保护,人们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加,在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病人认为是损害到个人权益的情况时,则产生投诉愿望和心理动机,这是如果医院解决不好必然产生新的投诉。

医疗纠纷医方的因素,沟通不足,医生的解释不到位。因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来自各个阶层,常有患者过分乐观,对病情不了解,当病情变化风险来临的时候,家属不理解、不接受,产生纠纷。医生的过分承诺也可导致纠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者过于自信,有些“专家”对患者打包票,而一旦问题出现,纠纷就必然形成。责任心不强,容易发生在急诊,急诊值班医师睡觉且不能叫醒、处理拖沓等表现遇上性急的患者家属引发投诉。病历不足,病历是医疗过程的记录,是医疗诉讼最重要的证据。由于病历书写不规范,病历保管不完善而造成医疗事故争议转变为人身损害争议导致赔偿额大幅增加的案例屡见不鲜。确实存在医疗过错,包括误诊、手术失误等确实存在的过错往往比上述非医疗原因产生的纠纷更容易解决,且发生比率较低,通过合理的质控程序来控制。

二、医疗纠纷解决的途径与医患矛盾应对措施

当前一些医院面对医疗纠纷普遍存在被动式解决问题的迹象,其解决方法:一般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还有采用“私了”等方法,也有部分医护人员不得不花钱买平安,越花越不安。笔者认为,作为公立医院首先必须解决好“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矛盾,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客观认识医院的公共服务性,即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是与个人利益相对应的,医院的公共利益是广大医护人员个人利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关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卫生部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有过具体阐述:我们讲卫生事业,一个是公平性,就是大家都有;还有一个可及性,就是说当公众需要的这种服务能够送到每个人身边的时候,那就是做到了“人人享有”。目前,公立医院支撑着公益性,福利性,服务型的功能。

2.关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现在公立医院的改革,直面难题是公益和经营的问题,这个不应该对立起来,公立医院具有公益性,也有经营型。如果这个医院病人不满意,总归是硬件,软件和服务上所产生的。

3.目前医院解决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下位解。目前医院就公益性来解决公益性,药品加成降低了再降低,还要实行药品零差价。有些专家的观点,应该慎重的提出,为什么这么说?多年从事医院管理者还是比较了解医院实际,医院在正常运行中,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集体和个人之间,各要素之间的责、权、利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相互联动。动一个部门会影响是下面一大片。还有专家学者认为财政补偿医院的钱不应该直接给,应该通过医保部门给,这个观点也有待商榷,我们搞医院管理的都心里有数,就是财政给我们一块钱,和我们跟老百姓通过医疗服务挣到一块钱不是一个概念,通过医疗服务挣到的一块钱是有成本的。其实公益性的问题,不仅仅是看病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病人要自己掏多少钱,在这个方面,我们觉得政府要做的事还是比较多的。

4.目前医院解决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上位解。要解决公益性,可能今后的改革趋向,就是要构建混合型的医院,这是进行适度的产权分离和制度改革,这需要我们管理的创新。这就是今后发展的模式。对于这样的一种发展,未来的格局是一种分析,判断。政府也不是只拨款,不讲收益,它也要收益,但是它日常的管理就让渡给这样的管理公司。它的管理公司是一个私营化的一种医院管理模式。

三、医务人员收受“红包”问题的解决办法

当患者到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特别是面临大手术的时候,在许多医院,几乎所有的病人家属都会老老实实准备好“红包”,以确保病人平安顺利完成手术和术后的治疗。

1.医院解决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上位解。首先,要成立医生的自律组织,包括官方的和院方的两种。这两个组织的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接到检举或投诉某医务人员收受病人钱财,一旦查实记录,该医务人员就会终生被吊销执照,丢掉饭碗。这样医务人员就不会所铤而走险,根本不敢收受“红包”。其次,要树立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丰足的经济地位。要当医生必须大学本科教育后,还要经过医学专业培训和实习期,并通过严格的国家级考试。而一旦取得合法的行医执照,年薪一般应为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取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年薪应达到当地上等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足可以满足医生各种开支和税赋,根本没有必要再另外收取“红包”。医护人员是非常需要照顾的,他们面对“病人”,每天与“有病”的人打交道。而且他们也是凡人,同样要养家、抚养孩子、吃饭穿衣,所以必须首先使他们在生活上有足够的保障,严格要求他们的措施才有保证得到落实。再次,借助社会监督,需要国家的信用制度来约束,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各种收支,对每一笔收入,银行应进行监督,数额较大的来历不明的钱一旦查实,应记入个人档案,影响其个人的信誉。这样的制度使人们珍惜信誉如同珍惜生命,促使人们走正路而不走歪门邪道。第四,医务人员在开始接受医学教育时,要同步进行医学伦理教育,目的在于解决“谁来救治”“救治者”的问题。

2.目前医院解决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下位解。一直以来,医院都十分重视治理医务人员收受“红包”问题,对于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长抓不懈,在加强部门行业作风建设、减轻患者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我院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等重点问题,并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

四、结束语

针对医疗纠纷的频繁出现,我院医务部专设了纠纷办协调解决纠纷事件,而纠纷办常常被纠纷者封门、堵路、打砸。深入了解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纠纷的实质是权利的冲突。当医疗活动从神圣的宗教活动脱离出来而世俗化后,这种冲突的存在就成为必然。因为医疗活动被世俗化为一种服务,而患者成为被服务者。被服务者对服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提出要求,而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水平的限制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能力往往又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因而冲突很容易就潜伏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被激化。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茆荣华、赵明华.医患纠纷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一).上海医学,2008;31(7)

[2]在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中国卫生产业,2007;(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