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论文摘要: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有处理数字化、传输高速化、信息海量化以及信息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技术领域带有根本性的一次突破的变革,强烈地推动和改变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政治趋向等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网络的扩展和延伸以及它作为校园综合信息中心地位的形成,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的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达1. 37亿人,其中学生占32.3%。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1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新的充足的可用教育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

第二,这一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及平等性等特点,有助于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能”型,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智能”型模式转变。

第三,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形成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环境,创造了更为开阔的空间和更为便利的条件。

1.2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网络空间上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中良芳互现,高校在思想、行动和技术上的应对准备还相对滞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面临着转变观念和更新知识的挑战。

第二,西方腐朽文化借助于互联网进行强势传播和扩张,会导致思想活跃、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我们所主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

第三,互联网的范围之广、扩展之快、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其开放、自由、隐匿、异化、快捷和难以控制等特点,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有的局面,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困难。

第四,互联网的交互性使得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2. 1引导功能

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互联网络中的交流和相处,会产生新型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抓。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和行为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的功育巨。

2.2育人功能

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是新世纪合格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通过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组织学生制作个人网站、主页和应用软件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科技竞赛、电脑大赛等活动,在加强学生之间交流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2.3教化功能

利用网络强化对大学生的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党政工团等各个部门在网页中,应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开辟一系列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学生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的栏目,不断强化网络的宣传、教化功能。

2.4管理功能

互联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招生情况、就业信息等内容及时,进行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网络教育的管理服务功能。

3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路

思路一,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载体。一是通过网络展示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的精神风貌和优秀成果,树立典型,加强教育和熏陶。二是可以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开展一些网上与网下互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电脑爱好者可以开展网络技术、电脑创意活动,以激发大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文学爱好者可以在网上开设论坛、编辑杂志,创作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网络文学;还可以开展网上知识竞赛、网上辩论赛、网上读书活动、网上征文、网上书评、影评等。通过活动将广大学生吸引到网上来,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

思路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一是要坚持主旋律,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深人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二是要贴近学生,找准切人点,着力在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主题网站的认同感上下功夫,做文章。三是要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四是要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思路三,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一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要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下,对立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石三是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网络法制,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并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网络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意识。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实现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思路四,加强网络监管,维护网络运行安全。一是要通过技术·法律等手段,对网上的有害信息进行强制性的检查和过滤。二是要通过设立国家级“信息海关”,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人口,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输人我国。三是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依法加强对国内骨干网、区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网上秩序和网上行为,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思路五,做好舆情分析,加强舆论引导是开展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高校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实行依法治校,加强舆论监督,有利于建立畅通信息渠道,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全面发展

1 引 言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需要即本性”,这说明,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需要是人类行为与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这一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包括人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以调动学生奉献社会的积极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满足学生内在的精神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基此,本文旨在分析精神需要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找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对策。

2 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需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现象,精神需要是激发人的活动积极性,包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泉。事实上,我们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出发,会发现人的精神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目标的一致性。精神需要源于现实的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精神需要是这种目的性追求的具体体现;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的对象是人,其本质在于从遵从人性出发,有计划地去培养和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两者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方向的一致性。精神需要作为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精神需要受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影响,其内容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就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内在统一的。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精神需要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人文关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第一、科学分析多样化的精神需要。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程度和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于他们内在的精神需要及其满足程度。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中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需要关注不够,致使他们缺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研究当前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全面满足合理性的精神需要,积极调控不合理的精神需要。所谓合理需要,就是以社会满足为前提,既符合社会的价值尺度,又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和身心健康,且通过正当手段去满足的需要。对于中学生求知、尊重、平等、助人、发展体力、求美、友情、归属、成就、自我实现等丰富的合理性精神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构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满足这些合理性的需要,使中学生产生与教育者期望相一致的行为。然而,对于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需要成分,极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当前,部分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合理的精神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缺旷现象严重;诚信意识缺乏,考试作弊成风;意志力薄弱,迷恋于网络虚拟世界,甚至搜索浏览一些不健康信息资料。针对这些不合理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进行严肃批评、合理拒绝和耐心说服,运用惩罚机制进行积极调控。

第三、努力激发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人的需要层次越高,越具有强烈的持久的激励作用,尤其是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激发中学生全面发展、报效祖国的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推动学生向自我实现目标迈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分析研究中学生的精神需要的内容和特点入手,运用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去激发培养他们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4 案例分析

笔者从事初级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综合以上理论分析,结合本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取其中3例作如下分析(见表一)。

5 总 结

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需要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了关注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是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的重要结论,并结合本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说明。另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层不变的,应与时俱进,这就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本文能够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红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2]冯文光.《马克思需要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1986

[3]黎德化.《现代人精神需要与灵魂拯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左云飞.《人文精神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5]刘建新.《需要・活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2006(2)

[6]王向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6(1)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政治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模式,在某些方面又具有世界的普遍存在和意义,对于它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政治学学科的政治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共通之处。因此,运用政治文化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方式进行理论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也有益于政治文化教育价值的探讨。

一、政治文化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文化理论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当代政治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学者卡博雷尔·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也就是政治制度的内化,它包括三方面的要素:认知、情感、评价。国内政治文化理论界依据国外学者的定义,一般将政治文化含义拓展为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尽管各学派对政治文化概念和理论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认为它主要研究客体对主体的政治心理态度。

政治文化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评价的形成背景和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之具有三方面相似的因素。

第一,有意识的政治教育行为。从政治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双重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继承性和可塑性。阿尔蒙德认为,家庭与学校在政治态度方面对客体进行了有意识的教育。这种有意识的教育在我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此,政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有意识教育的特点,“都是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让受教育对象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念”。

第二,以维护政治基本态度为共同目标。政治文化理论认为:“政治文化寻求合法性基础,以及维持一个政治体系的基本态度。”因此群体或个人的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相应的稳定性,政治文化的这一特性对政治的稳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让公民接受主流的意识形态,形成符合社会主流道德标准和政治行为规范,其政治教化目标尤为明显。因此,不论是西方的政治文化教育还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政治的基本态度,进而促进政治稳定发展。

第三,以政治性情感为主要内容。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是以政治为主导的心理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包含着政治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因而“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性”。突出政治性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道德伦理教育的最大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而进行的劝服性政治情感教育。

总之,基于政治文化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特定教育环境下,由政治主体进行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培养和学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借鉴政治文化理论,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和新价值。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培养的特征

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政治文化具有更宽泛的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中来看,政治文化教育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治情感的有意识教育。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对政治主体的情感,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当然,在运用政治文化理论的同时,还需要避免概念生搬硬套的倾向。因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取本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其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过程。例如,家庭的政治态度的影响并非都是有意识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明确目标的、有意识的教育过程。因此,有意识的政治社会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政治能力的实践教育。公民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三大要素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也就是在模拟政治行为,让学生从实践中体认,培养政治文化的认同。大学教育机构本身组织的学生活动可以提供这样的联系,而这类活动也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此外,中国大学的学生团体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设计中,也受到主流政治的引导和支持,让个人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学校环境的政治参与训练明显强于家庭、伙伴、传媒等其他政治文化环境。

第三,政治信仰的系统教育。从政治文化的内容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文化培养主要以政治性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确立正确和稳定的政治信仰为使命。同时以系统的教育为主要手段。政治文化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包括家庭环境、同学环境、媒体环境、政党环境和校园环境等因素。这些都可以影响公民的政治文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有专门的课程安排,有专业的教材出版,有专业的授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都具有系统教育的特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教育的三方面特征,是探讨其价值的重要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教育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培养,实现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培养的价值在于:

第一,政治能力培养的价值。人的政治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政治环境中逐步锻炼形成的。政治文化教育可以训练个人的基本政治能力,包括对基本政治主体的认知、基本政治技能的掌握、理性政治情感和比较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文化理论认为,直接传授政治学知识能够增强个人的政治能力感。高校作为一个半开放的小社会,“拥有系统的管理机构,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丰富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形成了最佳的教育场域。政治主体可以通过校园社团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基本政治技能,开放的学术讨论培育理想的政治情感。

第二,消融政治文化差异的价值。政治文化并不与生俱来地具有同一性,政治文化理论认为任何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离开家庭在一个半开放的校园环境中组成新的群体,他们所具有的地域背景,家庭背景、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其政治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如果能开展系统的政治文化教育,比如国家观念和政治情感的教育,将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政治文化差异。大学生群体在现实的政治中又往往作为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后备力量,他们拥有更具效能感的社会精英文化,他们政治文化的稳定将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

第三,支持社会发展与改革的价值。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在社会的发展中如何获取公民的支持则是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保障。如果公民的政治文化使得人们对推行社会发展的政策有着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和信任感,这种政治文化就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就阻碍社会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教育内容占据相当的分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改革的政治文化认同根植于大学生群体当中,这种政治文化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念,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无穷的情感认同。

随着新时期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何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新课题。政治文化是实现大学生精英群体政治情感、政治认同和政治评价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文化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政治文化教育的特征和突出的价值。从理论上借鉴政治文化理论,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政治文化的价值,才能从内容上拓展久已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从实际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维尔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 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8:14.

[2]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0:19,9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0.

[4] [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131.

[5]武端利.政治文化理论在高校思政政治教 育中的运用[J].商业文化,2010(12).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群体,无论在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心理特质和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途径和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如何做好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每位高校学生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人际交流手段越来越便利和快捷:短短10年间,从E-mail、BBS、QQ,再到Blog(博客)及微博,到现在流行的微信、陌陌等实时互动的移动社交技术,互联网技术神话般地让我们生存的地球真正成为“地球村”,网络传媒在给我们提供便捷、便利、实时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正以其无形的触角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每一个角落。这也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据此,笔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网络环境的主要特点

1. 自由与平等

互联网技术建立在所有电脑用户平等的理念之上,不同年龄、种族、国籍、、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人只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都可在网络社会中自由地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

2. 开放与共享

互联网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使信息向全球开放,人们可在网上共享资源、自由交流。

3. 生动与互动

网络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影像生动,尤其是当今自媒体的应用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交流平台,增强了人与人、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

4. 便捷与高效

迅捷的网络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接受教育、交流互动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从信息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提高了学习、工作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

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同时,也对我们早期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会动摇和改变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会出现学生信息量大于教师的现象。

2. 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虚拟化的特性,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减少,亲情、友情开始变得淡漠,这更易使人在现实中倍感孤独,从而更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这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3. 网络的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困扰

例如网络犯罪问题,这是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行为的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又如网络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的自由度远远超出现实社会责任的范围,由此引起的网络道德问题愈来愈多。大学生极易被这些网络带来的社会问题所困扰,甚至参与其中,产生不良后果。

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 扬长避短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网络和其他科技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较其他传统教育手段具有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思想导向功能。教师可在其博客、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教育观点,并辅以相关的导向性教育案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2)师生交流功能。教育的本质行为是师生的交流行为。师生间的沟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微博、微信、QQ等平台是师生间交流最便捷、及时和直接的手段。(3)渗透覆盖功能。博客、微博和微信本身就是一个“不设门槛的信息库”,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加覆盖面,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正反面的典型事例,通过交流认清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渗透。

2. 灵活机动地选择网络工具达到有效教育目标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群组,共享教育资源。在博客群组里,师生都可从群的信息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也可将自己拥有的资料共享给其他博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博客群组,教师能及时地获得同行的教育案例、经验和学生新的思想动态,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博客群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2)建立健全师生间基于微信平台的沟通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手机和微信在师生沟通、问题反馈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师生共同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以此作为师生间高效沟通和互动的桥梁与纽带,同时根据教育进度及时更新内容,提高平台内容的时效性、知识性和可欣赏性,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激起学生访问平台的兴趣。(3)建设专题特色博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专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举措,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各种专题教育的特色博客,例如心理健康、学习辅导、生涯设计、创业辅导等,并配以丰富多彩的资源信息,为学生解决困惑、树立自信、认清方向、奋发向上提供正能量。(4)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网络环境下课程教育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生平时可利用空余时间自主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同伴间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才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3. 与时俱进地提升教师素养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通过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特别是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和网络技能的训练,提高信息搜索、处理、利用的能力,做到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学习平善教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应创造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和业务培训,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信息手段,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不断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0(04).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049-01

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的自然产物,其主要功能是承载并且记录人类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多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与指导的作用。在企业的建设过程中,我党一贯坚持发挥文化的政治思想工作作用这一优良传统,这样的做法也是社会的必然需求。企业文化实际上是由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凝聚而成的,因而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建设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精准定位,从企业的经营职能与市场辐射范围中准确定位,找准消费诉求群体,从而避免企业营销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其次,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建立,从思想精神到服务理、包括企业内部的用人理念等都能够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组织机构,从而保障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最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力的推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团队、企业外部的营销团队、公关队伍,都能较好的凝聚在一起,进行市场定位分析,营销决策。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存在与能否发展壮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企业职工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对企业乃至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很强的影响。而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对不同的事务均具有推动与指导的作用。加强支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也就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要点之一,企业有必要致力于强化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长期工作目标,以便职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保持阳光的心态,为企业注入活力。而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正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基所在,科学有效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之处,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

三、如何有效结合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通过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之一,就是时刻强调以人为本,在科学管理企业内创新思维的同时,坚定不移的走思想为先导的路线。无论是建设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以人为本都是最为科学的发展方式,而人力资源也是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因此,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来有效结合员工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做到以身作则,理解员工、尊重员工、服务员工、关心员工,通过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员工的思想观念进行渗透。于此同时,可以适当组织相关讲座,诸如学习“科学发展观”等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素质。与此同时,思想的先导作用也值得管理者格外关注。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在组织生产经营时加强思想灌输,保证企业员工统一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而将这些观念逐渐转化为企业文化,最终有效的激励员工将创造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最大限度的发掘员工的潜力,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合理制度的建设是保证完善的、系统的落实主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制度的建设工作,在鼓励创新企业管理的同时,确保始终存在着稳固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力。同时,应当科学、合理的整合企业的文化体系,在全体员工与管理者共同参与的环境下规划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形象,描述企业前景。这种做法有助于加强企业职工的代入感,保证员工们时刻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最用,进而促使员工严格执行企业的相关管理规范,尽可能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同时,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具有相对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的制度能够在规避不科学决策引起的风险的同时,保证企业文化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在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采用有效的激励,鼓励措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可以通过演讲、竞赛、征文、考试考查等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而这些活动的具体能容,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核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而对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优异的个体,则可以在适当范围内进行表扬、表彰、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员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热情。

结语: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整个企业文化制度输送新鲜血液。而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助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工作的要点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激发职工思想政治水平提升,而职工个体的提升,又是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巩固。而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企业职工与企业管理者双方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情况了。

作者单位:广西佛子矿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丛云.让文化为企业和职工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J].思政讨论,2010.9.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的成效。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最易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引导作用,不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但高职院校很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跟不上工作的新要求,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当下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探索其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思想水平、职业精神,端正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我国的建设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群体数量急剧增加。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成长于我国社会变革的转型期,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容易受到感染,思想更加容易产生波动,这也决定了他们比上一代人更需要思想上的引导。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变得更加人文化和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对其思想的引导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在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对高职生而言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分析

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超过95%的辅导员年龄分布在25-35岁之间,这其中25-30岁的辅导员占了将近八成,而大部分是刚毕业就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工作经验几乎为零。此外,还有部分辅导员虽然年纪稍长,但担任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工作经验也相对比较缺乏。这一状况直接造成了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优秀辅导员严重不足。其次,在学历上,大部分辅导员都达到了相关政策所规定的本科学历要求,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则相对较少。学历和辅导员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间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从整体来看,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更有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及其专业化发展。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方向也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正确把握不同时期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它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发挥的主要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当下,人文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提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正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

(二)收集学生思想信息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了解其思想动态、生活现状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来源。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线德育工作者,应具备收集学生思想信息、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能力。工作中考验辅导员的亲和力、观察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要求辅导员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够以朋辈和服务者的角色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予以引导教育。

(三)捕抓思想政治教育机遇的能力

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晦涩难懂的一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下的年轻学生大多个性张扬、权利意识淡薄、话语权强烈,很多人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使得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恰当的方法,更需要抓住工作的机遇。捕抓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将思想政治理论科学地与突发事件、时事要闻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结合起来,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辅导员是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但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需求的能力,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辅导员还应具备一定的号召力、执行力和职业威信,在工作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职业倾向诊断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深度拓展的今天,其使命已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养,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服务和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帮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应具备一定的职业倾向诊断能力,能够及时诊断学生的职业潜能并帮助他们解决在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三、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训

辅导员的工作以学生日常管理、活动组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工作范围广、内容繁杂琐碎,这使得很多辅导员难以挤出时间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而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的解决要求辅导员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和充实自我。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训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系统而有层次地帮助辅导员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等,使辅导员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工作要点,提高工作效率。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基础业务的培训。在理论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基础业务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尽量避免枯燥乏味、长篇大论的纯理论式讲座,要以党的基本理论、相关政策、教育方针为主;方法上,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交流互动、疑难解答和实地观摩等方式。二是培训的阶梯性。对刚上岗不久和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应分开培训。刚上岗经验缺乏的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应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对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提升其地位、改善其待遇是保障辅导员队伍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尽力为这项举措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首先,辅导员大多是本科学历,本身的继续教育意识强烈。但不少高职院校因为资金短缺、学生事务繁忙等原因没有及时开展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活动,这往往低于辅导员的期望。学校必须重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再培育的客观需要,尽快将其制度化,确保能长期落实这一政策,不落空、不断档。其次,虽然辅导员待遇问题已得到校方的重视,但全面、合理提升辅导员的薪酬和地位仍然做得不够。辅导员薪酬偏低是普遍现象,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的工作量和重要性已今非昔比。正视辅导员重要性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出合理的薪酬标准、运行制度和职业定位。此外,学校还应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精神鼓励和职业尊重,充分肯定他们在自身工作本位上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如晋升、职称评定等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使辅导员工作向着职业化、终身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辅导员自我提升意识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组织的培训和外界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我提升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学问,在教育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没有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很难将工作做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但要将其与辅导员工作深入结合起来却依然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辅导员工作研究文献资料并不多,理论研究进度明显落后于现实需求,这使得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尤其是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这对广大辅导员来说既是不足,也是优势。为此,辅导员要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融合互渗,以学习的态度对待一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活动,通过实践经验提炼切实提升工作水平。

(四)创建辅导员工作交流平台

除自我提升和组织培训外,创建工作交流平台同样是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考虑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成立承接辅导员培训、资格认证和工作研究的专门组织,完善辅导员培养、进修体系,充实辅导员再成长的组织保障,如灵活、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专门的辅导员工作指导委员会、资源共享网站等,以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同时,可以联系相关期刊报纸开辟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题的专栏,鼓励辅导员积极进行工作理论研究、分享工作经验等。此外,在加强校外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校内沟通平台的创建,引导辅导员深化互动、分享心得、指出校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献言献策。对此,有必要面向全体辅导员成立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和工作汇报会等。鉴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资深辅导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等问题,在经验交流会上要特别注意“以老带新”、“新老互学”,加强新老两辈辅导员的协同合作,使他们相互感染、互为补充,共同进步。

(五)以技能比赛为契机促进辅导员能力的提升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思政教育

引言

大学时期是大多数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时期,更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的思政教育的好坏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也对最终社会的发展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来看,无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育找到语文教育语境下的出路。[1]

一、大学思政教育存在困境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对其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由于缺少语文教育的补充,目前的大学思政教育明显陷入了效果不彰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

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学生通过相应的文学作品,从而对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有着客观的认识。但是,由于语文教育的缺失,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却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几乎对任何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状都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假如某种现状同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缺点,如官僚的腐败现象,则立马说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没实行同西方相同的制度。假如某种现状优于西方,如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则认为这种优势的取得一定是虚假的,比如广泛流行的中国崩溃论,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如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靠牺牲和出卖资源取得的,是无法持久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忽视语文教育导致的思想发展的结果是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逢“中”必反,将自己的理智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所蒙蔽,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其思想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及自豪感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对于这一代的很多大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和奋斗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纯粹的历史资料淹没在故纸堆中。其并没有语文课本中近代作家救国图强的民族危机感,也没有因为国家的落后而产生的愤慨与不甘。在语文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仅产生不了语文课本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家国情怀,甚至对其为了国家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的高贵情操难以真正理解。再加上目前在很多文化战线上掀起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的逆流,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甚至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私奉献嗤之以鼻。[2]这种因为语文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对于国家民族的错误历史观的形成,会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缺乏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正如语文教育中的榜样人物所显示的那样,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远大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自觉地选择最适合其最终理想实现的行为模式,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得失,将奋斗过程中的磨难当作自己前进过程中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向自己的目标接近。但是,很多的大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者设定的目标过于容易而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没有语文教育为其提供榜样人物的借鉴,其必然因为找不到必须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理由而经常性地知难而退,找不到自己刻苦努力能够带来的好处而耽于享乐。而这种缺乏远大理想目标的结果是最终什么重大目标都无法达成,从而导致其学习和未来工作上的一事无成。

二、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育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之外,还能起到良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

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而这些专业的思政课程一般采取枯燥乏味的基本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纯理论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其效果可想而知。而语文教育虽然同样会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方面的说教,但这都建立在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的基础上。由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将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学生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讲授,而是在对语言艺术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政治内容所感染,甚至产生某种形式的共鸣,从而能在良好的语文教育的语言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观点。

(二)语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大学语文教育使用的很多文学作品,均为某一历史时期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纯粹的历史事件的记述之外,接触到与之相应的鲜活的历史材料。如不管历史教科书对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如何描述,都比不上语文课本中其撰写的《出师表》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深刻影响。因此,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中国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相应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的肤浅和可笑。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语文包含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占了很大的比例。如语文课本中提到的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遭受腐刑的情况下仍忍辱负重。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语文课本收录的《行路难》一诗中发出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状语。语文课本中关于东晋祖逖的典故,其为了北伐中原,从小“闻鸡起舞”,北伐渡河时“中流击楫”,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沁园春.长沙》,青年在其中发出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在这些语文课本收录的励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与作者的凌云之志产生共鸣,进而以之为参照,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这种远大理想的树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3]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使大学生站在更高的人生目标上来审视自己行为的得失,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心胸,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促使其形成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进取型人格,以保证其理想的最后实现。

三、语文教育语境下大学思政教育的出路

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策略,为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这些策略如下所述。

(一)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相应的思政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中适用的文学素材,作者写作的目的往往不是展示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而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实际上也是对作者相应的感情和思想的学习和鉴赏。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自然地对其感情和思想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与其产生相应的共鸣,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仍然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应当承担的任务,因此与语文教育无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注意对文学作品的感情和思想成分的介绍,而将其上成比较纯粹的学习语言能力运用技术的课程。因此,有必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从而保证语文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作用的实现。

(二)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

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之所以不能达成其希望的理想效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纯理论的讲授方式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这些理论时非常吃力,不仅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严重损害其学习兴趣。因此,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讲授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在鲜活的文学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结合文学素材所代表的实践对思政教育中的理论形成更具体更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对现有的思政教育的纯理论讲授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论述的时候,引用大量的能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片段作为例证;另一方面则对从事大学思政教育的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其对需要引用来证明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有着正确且透彻的理解。语

参考文献

[1]张雪莉.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既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也为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论述网络技术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来进行大学思想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博客;论坛;qq

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它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同时网络的不健康内容给青年学生思想造成大的冲击。如何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我们不但要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要及时了解网络内容及对学生的影响。及时宣传校、院学生教育方针政策,站在高校学生思想的前沿,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1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1思想交流的平等性,提高了思想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通常是匿名的、开放的,这就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氛围。同时一个使用者可以便捷地同时与多个使用者互相交流,使传、受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种环境让公众对互联网有一种先天的信赖和亲近。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深入细致的进行交流。可以获取学生最本性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真实意图。

1.2互联网的不限制性,提高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互联网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能接入互联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这就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教育者可以及时与学生在网上沟通,以便更迅速、更广泛、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真正做到“师者解惑”、“排忧解难”,使思想教育工作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1.3信息的多样性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提高了思想教育的可教育性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壮大,可以在浩瀚无限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资料,将其制作成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教育资料,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进而提高了教育的可教育性。从而提高了教育效果。

2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2.1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

在互联网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条件日益消除,固有的思想教育观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和个人热情;使受教育者学会工作研究、发明,学会参与教育的过程。”

2.2互联网上的各种意识形态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由于互联网有各种各样的人,从而会有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这里面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厌世的。这些消极厌世的对学生的影响,我们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对学生的影响最小。

2.3互联网影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中各种合法和非法信息、有益和有害信息并存。高职学生因为比较年轻,面对网上的各种诱惑就比较难以抵御,受黄毒污染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就会产生滑坡。再者,互联网的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高职生对互联网迷恋成瘾,致使他们发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和人格异常。此外,高职生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和不健康文章,都会造成高职院校的不稳定因素,并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危害。

3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第九次全国党校的建设工作会议亦指出:“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思想阵地,要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占领,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些论述告诫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务必高度重视互联网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使网络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并克服不良影响,达到“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目的。

3.1利用博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博客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较其他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导向、师生交流和渗透极盖面等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其主要功能有:

(1)思想导向功能。思想导向功能是博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博客的思想导向功能日益彰显。教育者可以在其博客上将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进行,进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及时性。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将自己欲授以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观点,在博客上辅以相关教育实例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2)师生交流功能。教育行为的本质行为是师生的交往行为,只有教学双方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不断深人广泛交流才能够切实将教学行为深人开展。师生之间的沟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主体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先进的科技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但博客为师生的畅通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及时和直接的交流手段。博客的交流实时性和平等性将为交流双方拉近了心理距离,提供了更多思想交流的机会,为教育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对策,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找到了契机,提高了思想教育的功效。

(3)渗透覆盖功能。博客的渗透覆盖功能主要是依靠其特点而实现,因为博客本身就是一个“没有门槛的信息库”,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自己想访问的博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实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其影响力,增大了其覆盖面,但是由于一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导致其渗透性不强。而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正面激励事迹的宣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访交流等方式实现教育的深度渗透,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3.2利用e-mail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e-mail与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沟通,大学生的主体心态会得到凸现,责任意识也会进一步增强。

(1)大学生愿意使用电子邮件。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接受和尝试新生事物。通过e-mail,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信息。e-mail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等诸多优点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2)大学生高兴使用电子邮件。e-mail手续相对简便,而且邮件发送者可以设置发送阅读收条,这是传统信件所无法比拟的。

(3)大学生满意使用电子邮件。由于网络的平等性,大学生通过撰写电子邮件,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而造成的紧张、戒备和尴尬,双方能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3.3利用qq群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利用qq群功能创建各种学生群,对各类学生组织进行分类管理,加强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促进组织成员树立共同目标,增强归属感,形成团队精神,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召开网络会议。利用qq群“一对多”的通讯模式,可以在qq群上召开一些传达精神、征求意见性质的小型会议。这种网络会议形式灵活,召集简单,没有空间限制,会议效率很高。在传统的会议形式上,因为有老师在场和受会议时间的限制,每个人平均分到的时间很少,并且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敢于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而在网络通讯会议模式下,每个人能从始至终发表意见,畅所欲言,互不干扰。二是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网上党建是当前高校党建的热点之一。在qq上交流学习理论心得,不断训练学生党员将所想所思用文字表达出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4 结论

总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效率,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捷.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2]曾令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与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7(4).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发生了许多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且逐渐地影响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行为。如果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无法及时地把握住“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努力想办法来应对这些新挑战,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很难深入持续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内顺利展开。所以说,在“微时代”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和及时都要积极地去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新途径,继续像之前那样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地,并将其高度重视起来,作为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的新变化

因为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优势,使得他们对新型信息传播技术更加敏感,可以通过非常便捷的渠道了解新型信息文化及其传播运作方式,并能起到扩散效应。所以说,大学生相比来说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导引者和推动者。同时,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化信息传递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行为”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行为可以称作“微行为”。精简是“微时代”下文化媒体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微博文字上传的上限是140字,微电影的放映时常在300秒以内等等。这些特色都与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及要求非常适应,同时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琐碎化等许多不足,传播的信息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完整,缺乏深度。媒介的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微媒介”对内容要求精简,直接导致媒体工具的强选择性,形成了一种网舆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倾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钻研,总是半知半解,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精神;对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了解地非常肤浅,缺乏持续关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导致集体浮躁心理的不良现象出现。

高速传播是“微时代”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色。无论是哪个“微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扩大人际关系网,提升网舆影响力,将个人生活状态,价值观点等快速传递分享给更多人。这就导致有人为博大众眼球而故意夸大甚至扭曲事实的丑恶现象发生,还有的持极端态度用过激的语言来表达其个人价值取向,不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不顺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由于大学生正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大量信息的获得,他们分不清哪个是有利的,哪个又是有害的,也缺乏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因此这些问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显得较为明显。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心理”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心理可以称作“微心理”。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可以加任何陌生人为好友,说话也更加随意,由网络人气激发的自我满足,同时填充了现实中很难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心理,降低了现实生活中种种挫折感,反之人们会对不真实的网络需求更加依赖,转而淡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际关系。当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好多人一下子适应不了,甚至对大学的人际关系有种惧怕感和疏离感,长此以往,他们会不再期待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会全心投入到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构建中去,以期在那儿找到满足感。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缓解现实中的挫折感带来的低靡心理情绪,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际关系间的供求矛盾,反而会彻底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恶化。这种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加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深深的自卑情绪,甚至会产生自闭行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得意”和实际生活中的“失意”互相矛盾,又给大学生的心理加重了负担,进一步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者要全面了解行为思想、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紧抓“微时代”特征,掌握好“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的规律,来积极探索这个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途径。当今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做好引领思想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要坚持不懈地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强有力保障。

1.构建“微媒介”平台,增加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跟上时代,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与当代特色相结合,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困惑,真正做到答疑解惑,有的放矢,引导好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督促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受益。

“微媒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首先,全面了解“微媒介”的特点以及新型媒体的优势和不足,了解的越全面在实际应用中越可以做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微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完全发挥出来。学校还可以定期地组织思政教师来进行关于新型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在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学习后,再将这些新型的技术落实下去。其次,建立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将“微媒介”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来。学校带头构建成熟的“微媒介”的信息平台,并对其给予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高校还应招募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定期维护和监管,可以注册学校的官方微博,组织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负责微博,尽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陈创新的方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要制定相关的“微媒介”思政教育新规范与教材,通过系统化的将“微媒介”通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去。既然要将“微媒介”做到工作常态化,就要制定一个目标,更加深入、系统地来展开教育工作。但“微媒介”只是作为来支持思政教育能够顺利展开的信息平台,归根结底还是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因此,要怀着目的性,系统地利用“微媒介”来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新规范和新教材的导引下做出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将“微媒体”的特殊性考虑进去,不能单纯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同时还要将时代元素加进去,不断地创新改革。

2.做好“微行为”引导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效性

利用“微媒体”教育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大不相同,它需要受教者也参与到其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进行问题交流探讨等。所以,不可以再按照之前的旧思路来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还应该注入新的活力,针对不同人的理解接受程度进行相应的引导,督促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获得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的许多“微行为”引导恰好正是“微媒介”的最有效导引方式。首先,要努力引导好大学生的言论,做好个人文明,这就为大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格要求。监督大学生做好对任何事都能明辨是非,即使在缺乏严格舆论控制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地来提高文化修养,勇于表达正确的观点。同时,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时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动脑思考,然后再得出结论。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对不良言论和恶俗文化坚决抵制,绝不姑息。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微时代”。既能在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平台上结识好友,又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利用“微媒体”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又能在自己心中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要在“微时代”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平复躁动的内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坦然接受“微时代”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革。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

通过与大学生多次座谈后发现,在网络的使用上面,大致可以将他们分成以下几种。一类是有较明显专业性的专业的如计算机类的学生,因为长时间与计算机接触,加之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逐渐养成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习惯。他们除了专业课程外,在课余时间会花费较多时间利用计算机打网络游戏。一类是文科类学生,他们没有多少课程需要用到计算机,在课余他们会使用计算机看电视、看电影、网聊和打游戏等。还有一类是比较热衷关注网络信息的学生,他们经常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实地校内外信息,引发大量同学的关注,在大学生中形成很大的影响,各种评论转发蜂拥而至。

四、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渠道探索

大学生的课外思政教育指的是相关的教育者指导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服务和工厂参观等,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高校展开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使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感受和理解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使他们感受到任何外界压力,进而内化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效性。

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探索新渠道和新路径。如通过举办大型晚会,积极招揽具有艺术才能的学生设计主题和场景,充分发挥其才能;还可以定期举办运动会,让热爱运动和有体育专长的人有发挥特长的空间;与希望小学合作,展开定期爱心助教,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平台;在校内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校刊、校报、校内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的建设,设立相应社团,共同建设多姿多彩校园文化;加强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的研讨会、讲座等的管理,提高学生对科学社会的认识;设立心理健康测评室、校园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学课程等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五、以“微工具”为载体,攻占思政教育的新高地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等信息即时传播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迅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敏锐地观察到网络中繁杂的信息也充斥着不同的价值观,它们不断冲击着大学生那不成熟的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地利用“微工具”打造系统科学化的微数据,实现传统的教学形式与“微工具”的结合,以此实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微媒体,重视它的存在地位,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些新型媒体通过引用上面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者讨论组,并且定期上传分享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文字文件,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微时代”的种种特征,紧抓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将社会热点引入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思政教育者更加及时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制定高效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型多媒体等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积极地推进多媒体教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容易被接受。

六、结语

“微时代”的来临和快速普及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为大学生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增强时效性的新的重大机会,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自己的职责,紧跟时代的召唤,及时对教育教学思路做出调整,在“微时代”的要求下积极深入地来探究如何做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5(1).

[2]邢丹丹.“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物流技术,2016,(35).

[3]杨银平.简论“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6).

[4]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