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旅游土地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土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土地规划

第1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多规合一 旅游区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年9月:133-136.

第2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1.建立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国家一项行政政策,是国家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新一轮规划修编中,除建立从中央―省―市―县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外,还应该在各级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市区、县城区和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来完善土地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

总体规划期限为15年,详细规划期限为5年~10年。总体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一般情况下不得修改,只有到期或遇到特殊情况,才能进行修改。详细规划可以规定每5年修编一次,遇到不符合规划的情况,可以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2.科学设置规划指标,满足宏观调控的职能要求

强调规划指标设置问题,并不是否定上轮规划指标的设置,而是要依据宏观调控职能的要求,用一种新的思路来设置规划指标。新一轮规划修编在设置指标时应改变方式,由市县根据国家或省控制指标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本地的规划指标,国家或省级政府只负责组织确认地方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地方享有一定程度的指标设置自,能使规划更突出地方特色、更符合地方实际。而控制性指标,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模、建设用地规模等,仍由国家或省级政府下达。

3.积极开展农业地质调查,确定统一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壤理化质量标准

要通过农业地质调查,分析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理化指标,提出本地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壤理化质量标准,作为划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依据。对符合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壤理化质量标准的土地,规划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把保护责任落实到农户;对不适宜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土地,调整为林地或建设用地;对已被工矿企业污染的土地,积极采取修复技术进行修复,不能修复的,调整为建设用地。

4.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功能分区

要依据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按照“体现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协调统筹”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结构。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扩大用地供给;对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趋弱的区域,要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身较弱的区域,则要严格实行用途管制。

5.注意与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

一是与城市规划衔接。可以利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布局来划分圈层,留足城市发展的空间。对城市规划近期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应设定为建设预留区;对大于土地规划的部分,即城市规划远期范围,应将其设定为城市建设用地过渡区。

二是与交通、能源、水利等规划衔接。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通常属于单独选址的项目,详细规划中要设置一定的弹性指标,为这类项目留出调整的空间。

三是与农业、林业规划衔接。设立刚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农户,一般情况下不得改变。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不得规划为建设用地,也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第3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聚焦茶叶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全镇紧紧抓住园区位于新店优势,达成同农业合作招商相关事项,多次同茶厂等茶企深入交流,宣传园区优势条件,鼓励率先入园。

(二)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丰富产业业态。经过多轮谈判,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同区政府签订了亿元投资协议落户***,目前我镇已开展土地规划调整和项目征地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土地供应。截至10月,我镇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0余万元。

(三)聚焦茶旅融合,助力绿色发展。主动对接区级相关部门,完成土地规划调整,力争年内推动建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等多次就旅游资源打造、民宿酒店建设等来新考察。

(四)聚焦工业经济,推动工业振兴。多次前往宣传推介工业园区,先后邀请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来名考察调研,企业对工业园区交通优势、政策优惠、要素保障等十分满意,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五)聚焦基层治理,学习先进理念。通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介绍,邀请上海市考察工业园区,并就基层治理工作先进经验进行了座谈交流。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全体镇干部广泛参与。始终把推进工作作为经济发展首要抓手,多次带队前往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友好合作等。在全体镇干部中营造了“人人都是招商主体”良好氛围,通过亲属、朋友、同事等多种关系,介绍多个企业来新调研。

二是提前谋划,为招引企业落地筑牢基础。通过提前对接村镇设计院及区自规局顺利完成了场镇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调整,为食品公司、二期推进夯实了基础。

三是精细服务,为招引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由班子成员牵头,组建专班开展精细化服务,帮助企业在行政审批、用工保障、税收减免、要素保障等方面沟通协调,减少企业办事难度,解决后顾之忧。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不够凸显。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掌握不够全面,同大部分企业对接交流不深,不能做到精和专。

二是同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的镇(街道)交流不够、成果较少。工作开展导向主要以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完成东进融入任务为主,对进一步完善协议内容,互惠互利,取得成果的动力不够,缺少对接交流主动性和务实性。

三是外出交流偏少。很少主动走出去,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经济发达地区镇(街道)交流工作经验次数少,成果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高位推动工作。继续坚持班子带头,全体干部参与的东进融入工作模式,高标准推动东进融入工作开展,增加外出工作频次,推动东进融入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精细化对接招引企业,提升工作实效。快速推进食品有限公司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协助企业完善相关手续,按时供应土地。进一步加强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推动企业再次来名考察,争取在本年度内能够签订一至两家正式投资协议。

第4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4302

土地是人类懒以生存的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 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1.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1.2中国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2)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3)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 (4) 湿地保护力度不够;(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6)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规划中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1.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和持久,范围更加广泛。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环境影响。比如: (1) 陡坡地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或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 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和程度; (3) 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可能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 (4)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增加城镇用地(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 、扩大耕地和园地面积(农业用水增加) 可能加速水资源的耗竭; (5) 非农建设可能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 (6) 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生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 (7) 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从而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等等。

当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 (1) 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和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 (2) 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等。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2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需要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小流域尺度上,考虑较多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等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但这些成果较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

2.2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

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

(1)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内容、范围、程度和体系有待廓清。

(2)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机理,环境影响主体、环境影响源、环境影响受体,规划内容及其控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否则,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其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就会没有区别,因而也就失去独特的涵、失去评价的意义。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应评价的环境要素构成及其评价的重点需要科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如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综合理论方法、土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构成等需要系统研究。

(5)各种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程度如何都待解决。

(6)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体系等也都需尽快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规划体系与国外的规划体系是极其不同的,我国以部门或者行业为主, 从全国到省(市)、地区(市)、县(市)、乡镇,按行政级别层层分解制定,级级审定和同步执行,规划除了技术性外,行政性很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对应物。而且,目前国内外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个别问题的理论探讨,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多,实践研究的案例更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尚未成形、方法尚很粗糙。针对我国独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涵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非常少。

2.3对有关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

“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是环评法规定的开展战略环评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国内外有关战略环评的研究报道,只有在环评结果中要求有此内容,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来生成要求目标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此外,我国土地开发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问题,充分吸收环境科学、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土壤科学、森林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地质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水环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综合。

3结语

到目前为止,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武汉: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3747.

第5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区域产业优化;金融自由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14-0068-02

引言

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要素在不同的地区间集聚的过程,城市的增长提高了密度,工人和企业向高密度区的迁移缩短了距离;为实现快速和共享的增长,政府必须促进城市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区域的经济整合能够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带来益处。

随着中国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个地区内部的经济一体化速度、范围和深度开始加速,为了加快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原经济区在其区域内部推进经济一体化,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郑汴一体化由河南大学耿明斋于2004年提出,[1] 随后进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开始实施,郑汴一体化开始从理论研讨进入到实施阶段。经过2006—2011年五年实践,无论从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郑汴一体化给郑州和开封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果,为未来郑州和开封的真正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郑汴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依然比较落后、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流动向二三产业的集中度不高、二三产业内部的高级化程度不够、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不显著等问题。

一、文献综述

陈柳钦(2005)认为,区域间的产业优化是在群内城市之间紧密的产业联系中各城市在相同或相近产业链上展开分工合作或在不同产业链上进行错位发展,对产业资源协同利用,从而提高产业相对竞争力,充分利用群内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产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城市群的经济功能。

郑汴一体化属于中原城市群内的一个子研究领域,相对而言,研究的状况比较零散和系统性不足。李小改、沙爽(2007)针对开封和郑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差异进行对比,指出开封可以在郑汴一体化的基础上突出自身在文化教育、农产品和房地产价格方面的优势,来和郑州进行错位配合发展。王旭升(2007)认为,中原城市群建设应率先推进郑汴核心区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对郑汴核心区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应该在产业规划上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根据中原城市群的区域定位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发展。贺鹏飞、孟庆香等(2009)从郑汴一体化的土地规划入手,将郑汴一体化规划中的土地用途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土地规划,从而达到土地的优化利用。

综上,因为郑汴一体化的规划实施仅仅只有五年时间,上述文献主要以郑州和开封之间的区域经济形态和产业差异化分工上入手,针对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框架进行土地和产业发展布局上的规划性的政策研究,对于郑汴一体化进行当中,产业发展的动态优化研究和金融促进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

二、 郑汴一体化的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水平整体上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比较落后,在反映区域总体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上,2006年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3.82%,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在反映工业化发展程度的指标工业总产值上,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20.84%,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8.24%。在反映城市群产业集群规模的指标百亿元产业集群数量上,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4.58%,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21.21%;在反映区域对外经济实力的指标外贸出口总额上,中原城市群仅相当于珠三角城市群的1.44%,相当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的1.94%。

第6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规划实施管理

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历了三轮编制。30年时间里,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技术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土地规划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以及国际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近15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谈谈对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执行过程中问题的认识。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规划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缓解和抵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不例外,也是对未来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缓解和抵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时间上、空间上所做的总体的、战略的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相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产生较晚,一共经历了三轮规划编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编制体系。第一轮规划始于1987年,是在1986年土地管理法出台后编制的,规划目标年是2000年。当时由于客观原因,该轮规划编制完成后,基本上没有得到实施。第二轮规划的规划期为1997~2010年,形成了一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和规划指标控制体系,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的规划体系。第三轮规划即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06~2020年,该轮规划充分吸收了前面两轮规划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编制规程、制图规范、数据库标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

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始于2005年,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06~2020年。经历了重大问题前期专题研究、规划大纲、规划条文及说明等阶段,其中前期专题研究主要分为上轮规划实施评价、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研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七个专题。江苏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步比较早,以苏州市为例,2005年启动规划专题研究工作,2008年完成前期专题研究并获得批复,2010年完成县级规划大纲并获得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批复,2011年完成县乡两级规划条文及说明,并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编制规程不够细化,各地的做法不一致

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6月27日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在过去的六年里,编制规程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及调整修改的规范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规程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导致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从而使一些统计数据不便于全省、全国层面上的对接。例如在江苏省,有些地方将现状交通水利用地建设用地纳入允许建设区、新增交通水利用地纳入限制建设区;而有些地方则将现状和新增交通水利用地均纳入限制建设区;在江西省,则普遍将现状交通水利用地(主要是公路用地)放入允许建设区。又例如规程中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规划基数转换,但由于规程对于规划基数转换的要求比较简略,各地在实际操作当中都有各自的标准,特别是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确定的方法比较多,也没有统一的检查标准。

(二)普遍存在对社会经济情况预测偏差较大的情况

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的时候,对规划期末的经济社会情况进行了预测,主要是GDP水平、人口规模等重要指标。这些重要指标支撑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里的约束性指标,比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是直接相关的,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预测时候也采取了与GDP相挂钩的方法,因此在对经济社会情况预测偏差较大的情况下,则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的论证也缺乏支撑。例如江西省安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专题研究中,由于在十一五期间安远县GDP年均增幅保持在10%左右,根据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国内外各地区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过程中的经验数据,预测规划期内GDP年均增幅为10.9%。但实际当中安远县2014年GDP为48.8亿元,2015年52.34亿元,从数据上看,增长速度仅为6.76%。又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专题研究中,规划期间GDP增长速度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20%,而实际情况是苏州工业园区2014年GDP增长速度为5.05%,2015年为2.86%,与原来的预测有较大差距。

(三)图数不一致的编制方法给规划的实施管理带来不便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之初,江苏省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底图为“一调”的变更图,文本数据采用的也是“一调”变更数据,后来按照要求跟“二调”进行衔接,因此底图采用“二调”数据,但是文本仍采用原“一调”变更数据,造成了文本和图件图数不一致。在规划文本之外,有一套实际图上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统计数据,文本里除了基本农田数据,其他数据基本上没有作用,这种做法给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不便,在平常的工作中容易造成混淆,给后续的实施评估也带来不便。

(四)在增加规划弹性的同时,也增加规划管理的难度

针对上一轮规划执行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新一轮规划注重规划的弹性,采取了有条件建设区调整使用、“列清单、留通道”等弹性做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列清单”项目的用地预审和报批通过之后,在规划图上没有相应的修改,造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或新增交通水利指标在图上和实际上有差别,不利于规划的实施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缺乏科学的规划理念,单纯地落实指标

新一轮规划在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时候,往往还是以跟随领导意志为主,用地布局一般都跟着项目走,要求修改规划以满足项目用地需求,不能体现科学的土地规划理念,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原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统筹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还是脱离不了单纯落实上级下达的指标这一局面。例如在苏州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规划修编时为了达到上级下达的林地指标的要求,布置了很多林业用地区,但实地上并不是林地或者规划林地,导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修改触及林业用地区的时候产生矛盾。按照江苏省要求,规划修改涉及林业用地要去林业部门出具证明,但是在林业部门的图上,该块修改地块并不是林地,因此拒绝出具证明,因此影响该地块的报批和使用。

四、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编制规程

建议在编制规程中,进一步细化明确相关定义,例如允许建设区内涵,是否包括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其他建设用地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若不纳入允许建设区,则后续又会出现矛盾:明明是建设用地,但是却不在允许建设区里。另外要细化规划基数转换的要求,减少人工判读部分,减少可以给地方操作的空间。

建议在编制规程中,精简指标体系。对一些预期性指标如林地、园地、牧草地等,如果规划基数不准确,会导致指标也不准确,为了落实上级下达指标,使规划图的编制不合理,因此需精简这些预期性指标,或者在规程里说明,哪些指标需要图数一致,哪些相应的数据可以统计在指标里,统一检查标准。

(二)加强对社会经济情况的研究,消减规划的不确定性

在对社会经济情况进行研究时,一是要尽最大可能的去收集相关资料,充分的挖掘信息,加强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判;二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规划例如城市规划的成果,加强对未来人口数量、GDP水平的研究。在对社会经济水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用地需求量的预测,从而更加准确的确定控制指标。建议采取规划滚动调整方法,将较长的规划期限分解为若干短的规划期限,针对较近期的未来进行预测,将远期高度不确定性的规划目标“拉近”到中期较不确定性的框架性规划目标中,再根据近期实际执行情况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较长期规划目标。

(三)加强对弹性措施的研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

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弹性措施的研究,对“列清单、留通道”的项目,在完成用地报批后,也要将这些重点项目范围线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每年年终集中进行更新处理。同时,针对一些未达到列入重点项目清单要求的项目,例如风景旅游区里的一些项目的选址,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安排用地指标、但不落实用地布局,在管理方法上实施台账管理的模式,可以后期再落实用地布局。

(四)推动多规融合,赋予土地利用规划更多的话语权

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城市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很多人还是不甚了解。现实当中盲目扩大城市范围、浪费土地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土地利用规划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调控作用,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土地利用的突出矛盾。应该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个基本规划,除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外,其他规划都应该与土地规划相衔接。在当前开展的多规融合工作当中,应该赋予土地利用规划更多的话语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抓手,整合各类规划的目标,衔接统一规划期限,统一多规编制技术标准,搭建“多规合一”基础平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田志强,沈春竹,卜心国.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14).

[2]丁兰.新常态下“多规合一”的难点及出路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07).

[3]王群,王万茂.不确定性与土地利用规划[J].中国土地科学,2012(05).

第7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12月18日县工业经济座谈会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就开展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展开专题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如能启动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对于解决我镇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兴镇”步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县政府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这一有利契机,理清思路、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力争在20__年启动我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构筑我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20__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814家,随着__工业园区的整合、__*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__*镇工业企业逐年减少,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既无平台又无空间的事实。至20__年底,全镇只剩下工业企业509家,其中只有20家规模企业,其余的都是一些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07年预计工业销售产值12.62亿元,其中规上企业销售产值约4.35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产值的34.5%。由于没有工业功能区这一发展平台,近几年,我镇没有引进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发展工业功能区面临的困难

1、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短缺,选点困难。随着县经济开发区__区块、__区块和__半岛区块的全面开发,__区块的规划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度假区块范围的扩大,我镇现已没有适合连片300亩以上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仅有几个连片在100亩左右的区块,因区块内基本农田太多或地势太高也很难开发。

2、区块面积偏小,配套成本偏高。我镇城区周边和县开发区周边已少有连片在100亩以上的土地资源,而__、__、__等虽有部分面积50—100亩的区块,但单个区块“六通一平”的配套费用平摊到亩均开发成本很高,镇财政难以承受过高的资金补贴。

三、发展工业功能区的对策

1、给于政策倾斜。根据我镇实际,现已没有适合连片300亩以上开发的土地,建议我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面积在50-100亩左右就能享受县政府关于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的开发和奖励政策,降低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我镇是城关镇,一般工业项目的引进开发制约因素较多,围绕“做专、做特、做精、做优”的要求,我镇的工业功能区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引进低成本、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意研发企业和总部经济,创立创意研发基地和总部、会所经济产业园。因此,建议对引进创意研发企业入园给与享受工业用地政策,从而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加快企业集聚。其三,对__*城区企业因城市建设或发展需要搬迁至城郊或县工业园区边缘地块的,在用地规划和配套政策方面给与倾斜和支持。

2、联合启动丰家山工业功能区块。__*工业区块是我镇在园区整合后选定的一个工业功能区,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和初步规划设计,后因县工业园区规划的再次调整,__*区块被调整到县经济园区规划范围内没有启动,因此建议,由__*镇和县经济开发区联合启动__*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并划出200-300亩作为__*镇的工业功能区。这样既解决了__*镇短期的发展空间问题,又不影响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另外,对于__工业园区周边的几个零散地块,建议由县经济开发区统一扩规配套,__*镇参与合作开发。

3、启动马家区块的建设。原__*镇上报的汪家区块、富泽、农林区块等因在区块中基本农田的比例比较大,短期土地规划难以调整,启动难度大;而汪宅区块则因地处千岛湖旅游风景区规划边,也不适合建工业园区。只有马家区块一块尚有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建议县政府及规划部门对该区块的规划予以明确,允许__*镇作为工业功能区进行开发。同时,该地块涉及县开发公司的山林较多,对于县开发公司的土地协调工作予以支持和帮助,以便使我镇能尽快启动马家工业功能区的建设。

第8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综合测评系统;互联网;农地流转;应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空间间隔距离远、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导致交易费用高昂,使得熟人介绍、粘贴广告等的传统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土地流转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互联网土地流转行业逐步产生并成型。我国自2008年就出现了第一家农村土地流转网站,截止2016年4月,已有20多家互联网土地流转企业。为了突破上述土地流转的“痛点”,各大互联网土地流转平台纷纷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促进交易实现。以“地合网”为例,该平台应用了由广东华远国土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土地综合测评系统,以期对目标地块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科学、客观地评价目标地块的优劣程度,并为目标地块的开发应用寻求较佳的规划方式。下文将就该系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评价。

二、土地综合测评系统在农地流转中的应用

1.系统的计算方式

该系统主要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进行计算。

2.数据的采集录入

①数据采集;服务团队到目标地块进行实地考察取样,根据考察数据与气象、水文、经济、人口等官方年度数据,并结合对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而获得的实验数据,以确定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而获得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分值。

②数据录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及其相应分级,“地合网”管理人员登陆到按上述计算方式编制好的系统,将数据录入到系统(选择具体指标数据所在范围的选项),然后运行系统,即可直接生成土地综合测评结果。

3.结果的表达呈现

“地合网”对目标地块综合评测结果的表达包括三部分:

①地块描述;根据服务服务团队采集到的数据,输出目标地块的现状描述。

②评测数值;通过系统运行上述计算方式,算出各项测评数值与测评等级。

③评测图;根据计算出的六个子系统测评数值,绘制六维评测图。

三、对土地综合测评系统的应用评价

本文将根据已有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评价相关指标,从系统的实用性、专业化程度、友好性、稳定性、准确性、运行效率等维度,来对土地综合测评系统的应用进行评价。

1.实用性

系统的实用性高。首先,对于服务提供企业,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农用地流转过程中对地块价值评估工作的流程化、标准化与科学化,可避免大量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项目成本。其次,对流转供求双方而言,一方面通过规范的估价方式,避免供给方的土地价值被低估;另一方面,系统的结果呈现方式较为直观、容易理解,有利于需求方充分深入了解目标地块的优劣程度及其发展方向,促进流转供求双方的信息对称,降低交易费用。其次,对行业整体而言,有利于行业信息化与行业规范的发展,促进公开、透明、专业的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最后,系统可有效指导农用地流转后的开发方式,有利于提高用地效率,避免因土地规划或开发失误造成资源浪费。

2.专业化程度

系统的专业化程度较强。系统根据地理学、地质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理论基础,从自然、社会、经济范畴选取了六大子系统(共43项指标),较为完整、综合地反映了目标地块的基础环境、土地质量、地形状况、政策规划情况、开发配套情况及所在区域经济状况等在开发应用中的影响重要程度,较为全面。而且,关于目标地块的数据采集,需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考察取样并开展实验检测而获得。同时,系统采用层析分析法与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各项测评分值,较为科学。总之,系统将软件系统的便捷性与土地流转行业的专业性相结合,应用的针对性较强,是行业中比较专业的应用系统。

3.友好性

系统整体上便于操作和浏览,友好性较强。首先,就电子系统本身而言,界面简洁,自动化程度高。系统程序通过后台处理已将每项指标按其数值范围分级设置好分值,也将繁杂的计算过程编制好,系统使用人员只需根据指标数值选择相应的选项,系统则会赋予该指标相应分值,数据录入后M行保存即可自动运行计算并输出所有结果,简化了传统判别方式的操作过程。然而,在系统所需数据的采集方面,需要由专业人员到目标地块现场进行考察取样,并对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这项工作度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且较为繁杂。

4.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较强。土地综合测评系统采用成熟稳定的WEB服务器架构。该框架包括所有组成产品均是开源软件,是国际上成熟的架构框架,具有成本低廉、部署灵活、快速开发、安全稳定等特点。经测试,系统运行稳定,能承载200以上用户同时在线使用。同时,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能够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破坏与,并防止用户非法获取网页以及内容,记录操作日志,操作可追溯。

5.准确性

系统的准确性有待继续提高。首先,对标地块的三种发展方式(种养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之间的测评分值差异不够显著,这可能由于遗漏了重要指标或专家赋予权重值的过程存在问题所致,影响了对目标地块规划发展指导的实用性。其次,系统最后对目标地块的总体评级是根据测评分值与可流转年限这一指标来进行折算,而并不是将可流转年限作为43个指标之一,折算方式较为简单,影响评级结果准确性。最后,系统没有得出对目标地块流转价格的估价,依然是采用流转供给方报价,没能给流转需求方提供当地市场价格参考。

6.运行效率

系统的运行较流畅。通过利用LoadRunner模拟大量用户操作,检查系统的响应速度以及在多用户情况下的可用性。具体地,录制访问脚本,每10分钟增加4个虚拟用户,持续运行10个小时,10小时运行完成后,每10分钟退出4个虚拟操作用户。测试结果表示,系统运作正常,响应速度在0.5秒内,在网络稳定的环境下,操作性界面单一操作的系统响应时间小于3秒,不存在崩溃或超时的情况,总体运行测试结果良好。

四、对土地综合测评系统的改进建议

1.拓展系统功能,扩大土地发展指导范围

目前,该系统对目标地块的综合测评结论及生成的适宜性报告暂时只有针对农用地的三大开发模式。系统在后续升级中,应当增加对其他土地发展方式的适宜性指导功能,例如集体建设用地对工业、商业等方向的发展适宜性分析,对更多类型的测评目标地块提供更多样的发展建议。同时,系统应增加土地流转价格估值这项服务内容,提高土地流转市场的透明度。另外,建议“地合网”可应用该系统,应企业、单位或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特殊需求。

2.研制自动化检测仪器,降低项目成本

目前,该系统一些基础数据需要实地考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系统的土地质量评估子系统中,数据均需要调研人员利用通过实地考察取样后,经实验室检测来获得。这工作对于几个目标地块或面积较小的目标地块,可按时有效地进行。但在扩大服务范围、扩展测评对象类型后,或目标地块面积较大时,对于收集土地质量数据的工作量将大幅增加,以致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才可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因此,建议“地合网”可尝试研制自动化的土地质量检测仪器,以节省项目成本。

3.改进测评指标与权重值,提高系统准确性

系统的最终结果由六大子系统测算结果进行线性加权求和而得出,所以各子系统中的指标内容、分值及其权重值都会对测评系统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因此,系统的升级要注意改善各项指标的选取和其权重值的调整,以更符合实际的应用情况。而且,对于我国不同地域的目标地块的测评,各子系统中各指标的分值评判也应该依据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整,使测评最终结果更贴合当地实际。

4.加强数据管理应用,形成行业规范

当土地综合测评系统评价、收集的目标地块宗数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便可形成系统的、统计口径一致的云数据。系统在升级及拓展后,通过将原来分散的、格式不统一的、数字化或没有数字化的资料重新整理成为格式统一、完整、相关联的分层分类信息,构建适用于土地和管理管理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促进土地流转行业的信息规范化,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可结合经济发展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及评价指标,科学判断土地各类发展的潜力及适宜性。

五、结语

土地综合测评系统在互联网农地流转中的应用,是产研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使得系统应用企业可便捷地形成目标地块的适宜性评价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土地流转行业的服务工作,从而为流转需求方提供较为科学直观、容易理解的参考意见。同时,系统的应用也有利于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交易费用高昂等的问题,提升交易效率。然而,系y在友好性与准确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此,土地综合测评系统可在拓展系统功能、研制自动化检测仪器、改进测评指标与权重值、加强数据管理应用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升级,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家强,梁绮君.土地综合测评系统在农用地质量评价过程中应用的探索[J].商品与质量,2016(21):85.

[2]赵岱虹,蒋文彪,项加铀.土地信息系统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8(4):37-39.

[3]罗必良,吴晨.交易效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视角――基于广东个案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02):12-18.

第9篇:旅游土地规划范文

石景山区土地资源现状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8432公顷(合84.32平方公里)。按用地类别划分:农用地3283.6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94%;建设用地4837.0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36%;未利用地311.1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9%。其中耕地面积仅263.97公顷,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石景山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尚不足0.01亩,是四个近郊区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4,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通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石景山区土地利用情况。目前全区可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约900公顷,其中国有存量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369公顷,集体增量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约531公顷。

石景山区建设用地分析

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全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目前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启动新的开发项目后,整体运作成本相对较高。据统计,2004年石景山区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面积约为103.91公顷,今后全区平均每年约需各项建设用地100公顷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用地指标分配非常紧张,城市建设用地必须向存量方面挖潜。目前全区未利用土地仅311.15公顷,且主要为荒草地、撂荒地及滩涂地,难以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西部部分地区外,中东部极少有集中连片且大于10公顷的独立地块,城市发展和建设用地缺口很大,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东、中、西部可开发利用土地条件差异较大。石景山区已经形成比较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功能分区,东部是行政、商业金融、科研中心,中部是经济、居住、文化中心,西部是重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聚集区,各区域土地开发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尤其不足。

可开发建设用地与建成区用地交错分布。石景山区可开发建设用地与建成区用地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界限,建设用地面积虽大但并不集中成片。除鲁谷、八角、古城等核心地区以及首钢主厂区外,绝大部分地区插花分布在可开发建设的农用地中,形成“区乡同界”、“街道村界混杂”的特殊现象。一些开发商挑肥拣瘦、分散开发的短期行为给政府遗留了一些改造难度相对较大的“城中村”和“绿地村”,这对今后我区土地资源的整体规划与综合利用带来了较大困难。

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以现有集体土地为主。在石景山区可开发建设的900公顷土地资源中,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配和利用的各类集体土地面积占总数的59%,总用地面积约531公顷,地域分布相对分散,除西部个别地区以外,极少有大面积集中联片的可开发建设用地。

部队等特殊用地限制了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石景山区属于北京市西部的绿色生态带,旅游开发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现有旅游环境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北部山区存在以部队为主的特殊用地面积大、单位多、分布广的实际情况?熏全区平原与山地交接带长度的78%为部队用地地界?熏因其对周边地区规划限制条件较多?熏对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制约较大,导致旅游用地的潜在经济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体现。

全区土地资源综合规划与开发效率不高。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十大“城市边缘集团”之一,本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布局,但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注重自身的完整性的同时忽略了作为分散团块的整体要求,形成了大量低水平、同等级的中、小型配套网点。虽然近年来石景山区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金融、办公类楼盘,但是仍然缺少有标志性、上档次、成规模的大型商业、金融、娱乐与文化中心。

目前,石景山区既存在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与部分企事业单位土地低效运转并存的现状,也有部分大中型企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新占、调整原划拨土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事实,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极大降低了全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率,造成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也破坏了石景山区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整体平衡,直接造成一些大的产业项目难于找到合适地点的尴尬局面。

石景山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思路

针对石景山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以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用地比例失调的情况,应对原有产业中不适应规划要求的用地行为予以调整。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取消一产、转变二产、发展三产”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思路,即不予保留农业用地,对现有工业用地进行结构调整,将高投入低产出的土地资源转为占地面积少、产出效益高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分区域综合开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实现。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总原则,挖掘存量,控制增量。根据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土地一级开发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以及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将全区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平衡资金、分块包装上市”的模式进行运作。牢牢把握土地一级开发权,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成本,杜绝多头供地的不利局面。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碰到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运作模式。可以考虑通过项目打包方式,组织土地一级开发公司对相应区域可开发用地统一进行一级开发,各区域分项目独立测算开发费用,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开发成本。在分区域综合开发的思路引导下,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要注重逐步培育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坚持全区有序、协调发展。

编制土地储备计划,建立全区可储备土地数据库。通过对全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经过对各土地储备项目的甄别,石景山区编制完成了石景山区土地储备近期(1年~3年)、中期(3年~5年)、远期(5年~10年)计划。通过对区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分析,基本建立了全区可储备土地数据库。应当紧紧抓住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修编的有利时机,注重控制全区普通住宅规划建设总量,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及有利于提升土地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用地,按照综合开发模式,加快旧城、旧村的综合改造力度,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石景山区规划和建设成更加符合城市化、现代化要求的首都新城区。

整合全区土地资源,实施“梯级储备”开发思路。经过对可开发建设用地现状的分析,我们对其进行了分类合并与联片打包,按照地缘关系,在石景山区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将全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合并打包为28个大的土地储备项目。结合拟启动的这28个土地储备项目和相关项目情况,实施“梯级储备”,即对银河商务区、刘娘府综合改造、 衙门口整体改造、老古城综合改造、西黄村综合改造等七个土地储备项目实施实物储备;将其他21个土地储备项目纳入规划储备范围;对于一些零星分布的储备项目暂先实行信息储备。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石景山区城市发展定位为“一区、三中心”,即: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2005年下半年?熏石景山区提出了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商务和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区(CRD)?熏建设宜居新城区。同时,石景山区将规划建设十三大城市重点功能区,即六个现代综合商贸区、四个现代综合居住区、二个生态旅游区和一个现代科技产业区,一并纳入“梯级储备”开发范围,结合全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对所有土地储备项目整合重组,进行合理规划和综合开发,分阶段运作并予以实施。

加强对首钢搬迁用地的综合规划与利用。根据石景山区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在石景山行政辖区内,首钢总公司共计占地11.85平方公里,其中可重新规划利用的土地资源为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着首钢主厂区、特钢公司、首钢铸造厂等工业企业。首钢2012年整体迁出石景山区将对石景山区税收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国务院、北京市要求进一步加快首钢总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首钢搬迁用地的综合规划与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