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城市经济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基本内涵
新型城市经济,是与传统城市经济相对应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载体,其主要内涵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在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新兴经济形态,既包含产业内容的创新,也包含经营模式和发展载体的创新,其主体部分是二三产业、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成果。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包括创意经济、楼宇(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空港经济、休闲经济等经济形态。一是创意经济。创意经济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其核心因素是创意等智力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设计、研发、软件、咨询、会展策划、印刷包装、文化艺术、时尚消费等。二是楼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是以商务、商贸、商用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发展现代服务企业、都市型工业和企业总部的经济形态。国内实践首先出现在深圳和上海,随后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楼宇经济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三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或平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讲,网络经济包括信息产业及电子商务。四是空港经济。空港经济也称临空经济,空港经济是指依托机场优势以及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五是休闲经济。休闲经济是人们的休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后带来的传统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影视传播等行业的提升发展和新行业领域的涌现。据国际休闲研究权威人士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
(二)主要特征
新型城市经济,与传统城市经济在发展基础、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活动空间、区域带动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来,新型城市经济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工业化、城市化较高阶段为发展基础的经济形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资源越来越稀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成本越来越高,环境承栽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成为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与繁荣的必然选择。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智力、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形态。这是新型城市经济与传统城市经济的根本区别。传统城市经济更多的是依靠土地等资源要素来支撑发展,而新型城市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载体创新来支持发展的。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产出高增值性为标志的经济形态。新型城市经济的高增值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低消耗和高产出、高附加值性。在新型城市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往往能在短期内创造出超过其本身价值许多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生产中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全球化为舞台的经济形态。新型城市经济本质特征不是技术创新的特征,而应是资源的配置和组合的特征。国际产业转移和企业总部迁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加快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新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要素和信息流动的国际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城市与国际接轨。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产业交叉渗透、区域辐射带动为发展途径的经济形态。新型城市经济是在大量相关产业交叉和渗透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相关产业的提升发展,还能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的发展。
杭州市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按照“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积极培育新型城市经济,包括大力发展创意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空港经济和休闲经济,在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杭州市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基本现状与特点
发展氛围已经形成。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抓,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空港经济发展等领导小组,出台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今年,又先后召开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会、推进楼宇和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工作会议、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动员大会、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专题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对相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在人才方面,出台了《大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落实人才各类政策;在资本方面,努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区两级政府投入5,4亿元设立创投引导资金,设立钱江产业投资基金,探索企业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各区(县)也根据自身实际也出台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政府全力推进,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加快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良好氛围。
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杭州市新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持续上升。创意经济方面,2007年,杭州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90亿元,占GDP比重为11.95%,占服务业比重为26%,居杭州市服务业各行业之首。楼宇经济方面,全市共有商务楼字163座,2007年创造税收31.3亿元,其中税收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36座。楼宇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阵地。2008年上半年,楼宇招商共引进971个项目,协议资金192.58亿元,到位资金125.45亿元。网络经济方面,2007年,杭州市实现电子商务服务收入23.69亿元,同比增长21%,2008年
1~7月,同比增长43.58%,并获得了“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浙江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接近全国的1/4,位居全国第一,而杭州又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2007年,杭州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业营业收入达到280亿元,软件出口与离岸服务外包收入总额4亿美元,杭州市被列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空港经济方面,2007年萧山机场客、货吞吐量均排名全国第8位,规模在华东仅次于上海两大机场;目前空港经济发展各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完善,机场二期征迁工作正式启动。休闲经济方面,2006年杭州市成功举办了世界体博会,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相关产业明显提升。通过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推进工农业旅游、丰富夜游及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初步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
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在区域分布上,各城区之间新型城市经济特色发展态势初现端倪。就杭州市8个城区看,西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明显,2007年西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6.26亿元,占GDP的23.7%,占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3.5%,居8城区之首,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在杭州市规划建设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占有3席的城区。拱墅区以运河文化为依托,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为特色,积极推进创意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发展新路子。下城区楼宇经济相对发达,目前下城区税收过亿元的楼宇有6幢,占杭州市的50%,在1000万元以上的楼宇有23幢,占杭州市的60%。以武林广场为中心的2.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每平方公里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产出分别达到了4.17亿元和2.46亿元。下城区聚集了世界500强设立的企业11家,全国500强和民营500强14家,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驻杭州办事处220余个。上城区针对80%以上楼宇建造于90年代中后期的实际情况,突出“楼宇调整招商”为重点,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近年来,累计引进楼宇企业入驻3000多家,占每年引进企业总数的80%。江干区围绕钱江新城的建设,积极推进楼宇经济发展。滨江区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目前,集聚了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24家知名电子商务企业,2008年1~10月电子商务实现服务收入26.8亿元。实现利税16.1亿元。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杭州市在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已经培育形成了若干个国家级的品牌基地,先后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茶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基地。西湖区的黄龙写字楼群的顶级商务气氛渐已形成,黄龙商务圈已是杭州顶级商务圈的代名词;拱墅区的LOFT49创意产业园,一度成为杭州创意产业发展的代名词;良渚文化村、杭派女装一条街等已经为广大百姓所接受。此外,还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如阿里巴巴、佑康电子商务、三替集团等,引进了美国甲骨文、法国道达尔、IBM、菲利浦等世界500强机构以及金地、万科、雅戈尔等知名企业。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的有效机制。目前,杭州在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方面,按创意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分块出台政策、召开会议加以推进。这就会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全市的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缺乏统一的协调的机构,产业指导管理、统计分析、目标考核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区县也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二是由于各经济业态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和统计口径,再加上工作考核等其它因素,往往会形成市里抓创意经济,就纳入创意经济范围,市里抓楼宇经济,就纳入楼宇经济的情况,各区县的特色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在调研中,多数县区都建议要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各县区的比较优势,推进差异发展、错位发展,避免各县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竞争;根据规划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保障土地要素供给,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加快发展。
省会城市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优势尚未真正发挥。从杭州自身的发展看,虽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优化,粗放型特征仍然比较明显,知识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在引领全省制造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服务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还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情况看,虽然在合作机制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杭州在联动周边县市推进都市经济圈建设中的牵头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阻碍要素流动、经济合作、人文交往的“同圈篱笆”现象依然明显,产业的梯次和分工不明显。
新型城市经济中高端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和散发迷人魅力的关键在信息软件、动漫游戏、影视出版等行业的发展。但在杭州创意经济发展中,文化用品、设备产销,以及教、卫、体等传统行业比重大,占增加值的65%;核心行业如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影视传媒等行业发展不快,只占35%。在楼宇经济发展中,全市共有商务楼宇163座,其中2007年税收在3000万以上的有38栋,占23%,亿元楼12栋,占7%。商务楼宇总体上规划滞后、楼宇规模偏小、功能定位不清、配套设施不完善。以上城区为例,47座商务楼宇中,80%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楼层不高、外观陈旧。另外,楼宇的周边环境、物业管理、交通及停车问题的不配套,难以让知名公司成为落脚点。网络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软件产业处于世界软件产业链条的中下游,偏向软件应用。虽然杭州人均R&D投入达到了近25万元,比国家平均水平稍高,但是比起苏州、深圳等地还是有很大差距;投入主要还是靠的政府与自由资金,风投市场还不够发达。民营企业、软件企业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更加匮乏,无论是科技活动活跃程度还是活动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
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匮乏。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人才比项目更重要,引智比引资更重要。虽然杭州的高校较浙江其他城市来说已比较集中,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学术背景、语言、服务交付能力等硬技能和实践能力、项目管理与国际经验等软技能上成熟优秀的关键人才不足。比如,据对浙大网新、网迅、东忠等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的调查,目前公司非
常缺乏从业在3年以上的软件工程师。此外,商务成本与生活成本偏高影响企业人才引进。虽然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但是据企业反映,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在税收、房租和生活等方面成本偏高,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如信雅达公司反映,由于大连在员工养老保险及个调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实际减轻负担,因此在大连成立了子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基本放在大连完成。
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目标,以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创新开放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项目集聚区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全国民营经济总部中心、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率先形成高层次的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新型城市产业体系,率先迈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新型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
(二)指导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特色发展。杭州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和都市经济圈的总体布局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导向和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一致。要在研究确定各区县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对全市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并配套出台相关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意见,推动全市新型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
坚持创新为本,开放带动。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积极推进创业创新体制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构建国际化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和社会人文环境。提升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龙头带动,重点突破。新型城市经济发展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园区、重点楼群、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新型城市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和相关企业竞争力提升。要培植一批新型城市经济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坚持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出高效。要突出集约、精致和高附加值发展,切实提高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新型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新型城市经济基础和动力在于市场和企业。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资源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实行政府、企业、市场“三力合一”,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三)重点领域和布局框架
大力发展创意经济。要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坚持量质并重,加快发展,重点培育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一是以广播电视业和新闻出版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推进“四网融合、天地合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字杭州”特别是“无线数字杭州”和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基地。二是以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制作等数字娱乐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业,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打造“动漫之都”品牌。三是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设计服务业,打造“设计杭州”品牌。四是以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为重点,依托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等名社名院,大力发展艺术品业。五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艺术类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六是以丝绸女装、动漫游戏、工艺美术、金石书画等文化会展活动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打响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在空间布局上,以西湖区、滨江区和拱墅区为重点区域,以西湖创意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滨江卡通城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J心。
做优楼宇经济。要围绕打造总部经济中心目标,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培育,突出楼群建设和特色楼宇、亿元楼宇建设三个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省会经济,提升发展商务圈,培育创意、研发、软件、外包、商务等特色楼宇。规划布局上,要以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滨江区为重点区域,以钱江新城CBD、庆春广场区块、新东站商贸区、滨江中心商务区、黄龙国际商务区、运河商务区、庆春路金融街、和平会展区、武林CBD、创新创业新天地、钱江世纪城等为基地,形成规模强大、特色明显、布局优化、政策完善的国际化楼宇经济发展格局,把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商务办公区。
做强网络经济。围绕建设“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以互联网信息服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等为重点,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在区域布局上,以滨江区、西湖区为重点区域,以东部软件园、数源软件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堂软件园、北部软件园为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中国“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电子商务之都”。
加快培育空港经济。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依托,以空港物流业、临空服务业和与空港有密切联系的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在区域布局上,以空港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临空商务区、旅游休闲区为基地,打造带动杭州经济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做精休闲经济。围绕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坚持国内游、入境游“两轮驱动”和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以美食、茶楼、疗休养、保健、婴童、运动休闲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培育为重点,发展最具杭州特色的生活品质行业和旅游休闲行业,建设国际旅游综合体,办好西博会、休博会,打造“东方休闲之都”。
(四)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新型城市经济的领导和推进机制。要把新型城市经济作为杭州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主攻方向来抓。建立新型城市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主要领导参加。并研究确立联席会议的运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做
到每年有年度总体目标和分解工作任务,重大事项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要在继续深化调研的基础上,作出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明确各区县发展的战略重点,明确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各区县的特色优势,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完善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考核检查,共同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城市经济新的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年度各区县新型城市经济结构体系、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评价通报制度,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真实的发展情况,避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
加强载体建设,构筑高能级高层次的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平台。要立足杭州城市定位,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立足各区县的特色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差异性和特色化,明确一批体现特色的发展重点和区域。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园区和基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加速要素集聚、功能提升、产业拓展和品牌培育,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坚持内生与引进相结合,并结合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大力培育和引进品牌龙头企业,带动集聚区和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继续办好西博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丝绸女装会展博览会等展会,努力把杭州培育成为国内外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研讨、创意推销、商机发掘和加强合作的首选城市之一。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型城市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有关政策,完善空港经济区及其它相关产业园区的规划,争取列入省级开发区序列,争取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在原有创意产业和软件产业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执行力度,用活用好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这篇文章。对于新型城市经济在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财政贴息、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在政府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研究设立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基金,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加强市、区(县)财政投入,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参与,对市级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切实解决相关项目和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积极创新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新型城市经济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杭城。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完善新型城市经济考核体系,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显而易见,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河北省的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存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河北省各市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比如唐山市的工业发展较好,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而邯郸和保定二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它们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潜力可了解各市近期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差异,将经济发展的潜力激发释放为经济发展的实力。李刚[1]从经济、民生、消费、投资、人口资源六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研究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的缺失,剔除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余昭朋[2]从消费能力、城市实力、政府作用、相关产业、商业现状、不可控因素六方面研究分析无锡市夜经济发展潜力,但是并没有根据发展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董辉[3]重点关注了资源、劳动和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表明提升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是提高技术效率,但其研究时间较早,不能准确代表河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针对上述文献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用2020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探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并针对研究结果,为河北省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经济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理解经济发展潜力概念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教育与科技、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全面考虑影响因子,建立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2020年河北省各市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科技发展报告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三、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一)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子分析
1.研究思路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从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确定的21个指标中适当提取若干公因子,通过加权得到综合因子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来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本文用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旋转的方法为最大方差法。2.研究过程(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X1与X3、X7,X6与X7、X8,X10与X16、X18,X11与X14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相关性较强。这说明21个指标反映的信息部分重合,所以适用因子分析。(2)确定公因子数目提取的这若干个公因子对21个指标的解释能力随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6%,大于一般情况下有效提取的临界值85%,解释能力较强,因此提取4个因子是合理的。(3)旋转成分矩阵为了解每个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进行因子旋转。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平均受教育年限、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反映经济、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一因子为“经济与科教因子”;常住人口、老龄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第二因子的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社会资源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二因子为“资源因子”;土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指数、公路路网密度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三因子上,因此称第三因子命名为“环境因子”,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二者有较高的载荷在第四因子上,因此称第四因子为“产业结构因子”。(4)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按照第一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44.5%,第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17.1%,第三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12.7%,第四因子(F4)的方差贡献率11.4%,综合因子(F)得分由这四个因子加权求和得到,系数是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表3为2020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科教、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四个因子的综合得分和排名。3.结论经济实力、教育科技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最大,在这些方面实力较强的城市,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潜力。总体来看,在2020年,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居于河北省市级城市的首位,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市位列前三;承德、衡水、张家口三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较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与教育科技方面,石家庄市、唐山市发展最好,衡水市、邢台市发展较差;在资源方面,保定市、邯郸市发展最好,这两个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较多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而张家口和秦皇岛二市这些方面的资源较少;在环境方面,衡水市、廊坊市的环境较好,有较好的空气、水以及交通环境和较多的生活空间,张家口市、承德市应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生活环境质量;在产业结构方面,唐山市、邯郸市的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这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综合排名第二,它的经济、科教,资源发展较好,在河北省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其中承德市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河北省落后的水平,秦皇岛市的经济科教发展较好,但资源、环境发展并不领先;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但要使经济发展潜力得到提升,应注重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
(二)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
1.研究思路为探究河北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异同之处,了解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根据本文上一部分因子分析的结果,通过系统聚类的方法,对11个市区进行聚类。类间距选择最短距离、用欧式距离计算样本间距。2.聚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分为三类,见表4。3.结论第一类城市唐山市和石家庄市综合得分最高,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城市。在经济科教因子上位列前两名,说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科教水平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资源、环境两个因子上的排名并不靠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唐山市是一个工业发展不错的城市,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第二类城市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和邯郸五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较高,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其中,秦皇岛市、廊坊市在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在河北省各市中也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廊坊市的地理位置对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邯郸市、保定市的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也有较多的旅游资源。第三类城市邢台、衡水、承德和张家口四市的综合得分较低,经济发展潜力小。其中,衡水市在交通、空气和水的质量方面较好,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直接影响较小,邢台、承德、张家口不存在特别明显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因此这些城市发展较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发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现状、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且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面对这些情况,首先,各地级市应当重视经济水平的提升,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调整教学制度,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爱动脑、爱思考的优秀学生,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为科研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并利用好科技成果,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其次,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比如承德市、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两市可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建设旅游品牌和旅游基地,建设避暑山庄等重点景区,使之发展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旅游强区,廊坊市和北京邻近,唐山、石家庄两市的经济实力最强,可充分发挥经济强市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使其他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邯郸市、保定市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第三,各城市应把握机会,交流经验,合作共赢,尤其是经济发展潜力较小,没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城市,应当充分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紧跟时展潮流,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张诗雨,孔靖婧.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7):74-81.
[2]余昭朋.无锡夜经济发展潜力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6):89-91+102.
[3]董辉.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4]王少英,石立叶,陈海俊.河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7):288-293.
关键词: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全局的概念,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发展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谋划和规划。由于城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巨大系统,因此在关注城市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关注城市的整体以及长远的发展,避免因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城市长远发展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城市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由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再转向目前的生态文明。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的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地步伐不断加快,必不可少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垃圾的增多。然而,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式却是极其不科学的,主要是实施“污染物转移”,即将生活垃圾集中起来,进行填埋。然而,现有的亟需处理的垃圾数量以及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大量垃圾露天堆积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大难题,不仅占地过多,而且对大气、水体以及土壤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甚至会传播一些有害的生物传染疫病。
除此之外,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不够。目前城市中的垃圾已经基本实现了密闭收集,但这也需要每一个城市居民能够自觉配合,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然而,有些居民却任然有随手扔垃圾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塑料袋,这些都给现代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很大意义上是取决于每一个公民的素质。同样地,环境问题也需要每一个公民自觉的从小事做起,注意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谁都不愿意将自己生活的城市变为一个“垃圾王国”,因此必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坚持做好垃圾的分类工作,从源头上将垃圾问题遏制住。
(二)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在1999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份空气质量监测报告中,对我国的335个城市做了一份综合的评价,其中太原、阳泉等3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较差,特别是太原,已经被列为世界10大空气污染城市之首。
大气污染是城市工业发展带来的又一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有:工业技术较为落后的工业城市,工厂大量分布,导致SO2排放量增加;一些以燃煤为主要燃料的工厂,对燃煤的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燃煤中还有大量其他污染气体;另外,城市中车辆的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给城市大气带来了污染,当然还有以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总之,大气污染为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三)城市的噪音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城市中车辆的增多,带来的另一直接后果是城市的噪音污染。噪音污染对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音响下,对人们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一些工厂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将一些工业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严重污染了水资源,而且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饮用水问题。要解决水污染及噪音污染问题,首先是政府要加大投入进行整治,其次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避免再次污染,减轻为害和损失。
二、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开始渐渐将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自从环保事业在我国逐渐兴起,《环保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保护环境和防止生态的破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我们开始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由于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必须加强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避免走上“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在一些重大经济发展建设问题上对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做打算。
另外,应该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对于一些违反环保法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厉的打击。企业是环保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措施,避免企业负责人只顾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而不顾长远以及全局的利益,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地处罚。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投入力度,帮助企业处理污染物的排放,使其达到环境标准,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污染。
总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和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除了在对现有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外,还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通过栽花,种草,种树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既美化了环境改变了环境,又调节了气候,削减了城市噪音及煤尘的污染,有益于市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目前城市森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森林与综合竞争能力等,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的家园到处充满着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西区市工业化阶段综合比较
一、海西各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评判过程
按照钱纳里、库兹涅茨、配第克拉克等国内外相关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从通常情况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来进行评判,也就是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来综合判断一个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下面从上述四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分别进行探讨。
(一)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考查
借助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模式来分析海西各区市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由于比较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汇率、通胀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判断工业化水平所处阶段时采用粗略地按当时汇率为参考依据来考查人均GDP指标,如下图1和表1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西区域内部福州、厦门、泉州、三明、龙岩、衢州六个城市步入了工业化后期成熟阶段,莆田、漳州、南平、宁德、温州、丽水、汕头、鹰潭、潮州、揭阳10个城市仍处于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梅州、抚州、上饶和赣州三市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见从人均GDP指标来看,海西20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度差异,主要分布于三个完全不同的工业化层次上,从分析结果看,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要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福建的主要区市工业化水平高于边界地市。当然,如果考虑通胀因素的影响,其程度还将呈现出一些细微的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二)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查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在研究成果中阐述了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工业化演进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来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主题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调整和转化过程中。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进入工业化初期;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且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峰值时,进入工业化后期。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海西20个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上述演进规律,各区市第一产的比重稳步下降,除梅州市和南平市外第一产业比重均已降至20%以下,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看莆田、三明、漳州、龙岩、宁德、赣州、抚州、上饶、揭阳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温州、衢州、丽水、福州、厦门、泉州、鹰潭、汕头、潮州等市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0%以下,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从整体层面看,第二产业均已成为海西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且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尤其是福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呈现出高级化发展的态势,这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地缘作用不无关系。
(三)从就业结构的变动考查
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就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考查海西各城市2000年-2009年从业人员比重结构变化,基本上遵循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所阐述的演变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二产的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到更高水平时,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从业人员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详见图1、图2和图3)。按照配第克拉克的阐述区域就业结构的变动,是由于各产业部门生产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高低调整和变化,因此,从业人员的转移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
海西20个城市中除厦门、泉州两市外均可按照配第克拉克的标准进行判断,对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海西所属城市均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阶段,具体来看,温州、丽水、宁德、鹰潭、上饶、梅州、揭阳7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赣州、抚州、汕头、潮州4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衢州、莆田、漳州、南平4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福州、三明、龙岩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此外,按照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劳动力结构变化规律的分析标准看,可以得出海西各城市中福州、厦门等领先城市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已达到20世纪80年代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而其他绝大多数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尚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的发展水平。
(四)从人口集聚程度方面考查
按照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城镇化又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国际通用的标准看,工业化准备期的城镇化率在32%以下,工业化初期的城镇化率在32%-36.4之间,工业化中期的城镇化率在36.4%-49.9%之间,工业化后期49.9%-65.2%之间,后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率则在65.2%以上。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西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各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且差距不断扩大。上饶、莆田、丽水等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而厦门、汕头等市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从具体情况看,温州、衢州、丽水、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鹰潭、赣州、抚州、上饶、梅州、潮州1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准备期阶段,三明、南平、揭阳3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福州市城镇化水平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厦门与汕头二市城镇化水平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二、海西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论
1、海西各区市工业化程度存在梯队差异
通过上述对海西区域内各城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城市间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队差异现象,各个不同梯队城市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图6)。第一梯队的城市主要有厦门、福州、泉州等市,这三个城市经济发达,拥有较强的临港工业实力,已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二梯队的城市主要是三明、龙岩、衢州和温州四市,这个四个城市原来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规模也较大,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梯队的城市是鹰潭、丽水、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六市,这些城市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所需资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稍显滞后,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积极谋求借助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机遇迎头赶上;第四梯队的城市是汕头、潮州、揭阳、抚州、梅州、赣州、上饶7个城市,这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海西区边界城市,明显的特征是均处于省际交界地带,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2、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为产业合作带来机遇
海西经济区区域内部各区市的工业化水平层次性差异及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西区域内工业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也将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前人研究得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知道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不同是形成垂直分工的基础,而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相近则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实行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提高总体效率。这种产业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来反映。因此,处于层次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加强产业的垂直分工,而处于同一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则可以主要通过地区之间的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这便使得海西区域的产业合作具备了广阔的空间,为同层次之间的水平产业整合和不同层次之间的垂直产业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此,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工业发展的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工业化水平的层次性差异这一现实,构建起城市工业产业交流合作的机制,深化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融合互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9.
2、李悦等编著:《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尹炳文,配第-克拉克定律与日本经济结构性增长,南开经济研究,1987年06期。
4、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08期。
5、(美)库兹涅茨 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
6、宁德市统计局,宁德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思考,宁德市统计局官方网,2010年7月5日。
【关键词】 经济 能源 碳排放 预测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晋城市培育了以煤炭和煤层气开采、冶金、化工、火电等资源型特征明显的产业结构。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字[2012]3760号),晋城市和北京市等29个省区和城市一起被确立为全国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1 晋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1.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晋城市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20.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则由14544元增加到32329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由“十一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153.2亿元,年均增长20%。GDP占全省的比重不断上升,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根据山西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综合评价结果,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第二,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优化。晋城市在第二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6:64.0:31.4调整到2010年的4.2:63.6:32.2。煤炭、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以旅游、物流、文化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晋城市户籍人口达到216.2万,常住人口达到228.0万,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0.53%,低于全国0.04个百分点,低于山西0.43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04%,较2005年提高9.75个百分点。晋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和农村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市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大幅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祥和、环境宜居的良好局面。
1.2 能源情况
晋城能源生产以原煤、火电、焦炭为主。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8433.7万吨;火电发电量203.5亿千瓦时,净调出量约为89亿千瓦时;焦炭产量84.1万吨;煤层气21.5亿立方米。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所占比重保持在96%以上;二次能源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7.8万千瓦,约占全市电力生产总装机容量的98%,水电装机容量约4.5万千瓦,所占比重较小。煤层气发展迅速,瓦斯发电达到29万千瓦;各类石油制品完全依赖调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尚未形成规模。晋城市经济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能源消耗量较大。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1090.6万吨标煤,较2005年增长33.5%。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二、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1%、77.2%和10.6%;居民生活及其他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0.1%。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市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其中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位居全市工业耗能前三位,占全市工业能耗总量的74%。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燃煤、燃油、燃气的比例约为86.8:4.05:9.02。与“十五”末相比,煤炭比例下降了约9个百分点,燃气比例增加了约9个百分点,能源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晋城市能效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90吨标煤/万元(2005年不变价),较2005年下降了25.44%,分别为全省平均能耗水平的0.85倍,全国平均能耗水平的1.87倍。
1.3 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增长态势。初步估算,2010年晋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晋城市2010年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33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2767万吨),比2005年增加约36%,约占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6%。排放主要集中于电力、化工、煤炭采选、冶金、交通运输行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4.64吨/万元(GDP为当年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85t/人(扣除净调电排放,约为12.13t/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晋城市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开采及矿后活动逃逸和煤层气开采利用三个方面,2010年晋城市甲烷排放量约为246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2%,较2005年增加了27%,其中煤炭开采甲烷排放量为18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甲烷排放总量的76%。
2 晋城市国家级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一是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晋城市发展指数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且位于国家中部崛起、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改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形成了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基础和政策环境。二是有较强的新能源潜力。晋城市煤层气总储量6.85万亿m3,约占全国储量的1/5,占山西省储量的2/3以上。到“十一五”末,煤层气地面抽采能力达30亿立方米,瓦斯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9万千瓦,为全国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瓦斯发电集群。沁水盆地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两大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之一。三是有明显的碳汇优势。晋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3.6%上升至2010年的39.2%(国家为20.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9.6%上升至2010年的45.8%,均位居全省首位。
2.2 问题与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仍存在刚性需求。未来五到十年,晋城市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GDP较“十一五”末将翻一番,城镇化率将提高近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较大增长,与减少碳排放之间的矛盾突出。二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短时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晋城市2010年三产比例为4.2:63.6:32.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以电力、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主,导致全市综合能耗水平居高不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难有大的改变。基于资源优势和产业特征,晋城市能源消费以煤炭、煤层气等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特征明显;非化石能源中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发展空间较小。201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占0.9%,能源碳排放强度较高。四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尚未普及,各级政府低碳发展观念尚待培养,公众低碳发展意识有待提高,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各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有待进一步推动。
3 晋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测
3.1 晋城市未来发展情景设置说明
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分解为三个驱动因素:GDP、单位GDP能耗水平和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其中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则与能源消费结构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相关)。
围绕晋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新路”的目标,结合转型发展、低碳发展要求和晋城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晋城未来发展情景。具体如下:(1)GDP:晋城市2011年GDP增速为13%,2012年为10%;未来规划全市将在2017年左右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晋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仍将处于高速增长,并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故设定晋城市“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为12%,“十三五”为10%,“十四五”为8%。(2)单位GDP能耗:经济结构和能耗强度。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5%、65.0%和30.5%,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又以高耗能的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为主,单位GDP的能耗水平较高,未来全市单位GDP的能耗下降潜力较大。通过传统产业规模总量控制和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结构和单位GDP能耗水平将趋于合理。基于此,本次测算中将“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率分别为3.66%、5.34%和5.84%,各阶段累计下降率为17%、24%和26%。(3)能源消费结构:受资源条件限制,晋城市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空间有限。2010年,晋城市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为0.9%;晋城市2015年规划非化石能源占比为3-5%,综合考虑,本次测算分别采用了3%(2015年)、6%(2020年)和8%(2025年)。晋城市有较为丰富的煤层气资源,2010年晋城市煤层气利用量占全国的70%左右。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规划,未来煤层气开发将快速增长,煤层气占全市能源比重将明显增加。煤层气的大幅度利用,将有力推动晋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进而推动全市化石能源碳排放系数下降。
3.2 晋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预测结果(见表1)
根据科学的分析预测,晋城市预计于2023年出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届时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约为25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186万吨(扣除净调电排放后约为4214万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21.1吨。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累计下降19%以上。到2020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累计下降31%,较2005年累计下降59%。预计到2023年,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出现拐点,之后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地理学报》,2009年第8期.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循环经济
河北省社科联课题:现阶段我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080300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城市化定义的观点有很多,总的来说认为城市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二是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即原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新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经济、教育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河北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但由于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阻碍了河北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由于河北的产业主要是以矿产资源和钢铁等重工业产业为主导,对一次性能源消耗严重,并且这些能源的使用是造成河北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规划不合理、政府环保措施执行不力等原因,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空气环境。近年来,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呈煤烟型,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这也是导致河北酸雨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表1)
2、水环境。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河北水环境的两大难题。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河北地下水位一直呈下降趋势,地下水蓄存量正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水环境的总体污染程度正逐年增加,2004~2007年河北省废水排放总量分别达到了20.6、19.6、22.23、22.29亿吨。
除上述水环境污染外,河北的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河北赤潮现象一直发生,并且面积越来越大,2006年发生的第四次赤潮面积就达到大约1,600平方公里,而2007年在秦皇岛附近海域海洋发生赤潮4次,其中有3次被确认为有毒赤潮,在秦皇岛海域尚属首次。
3、农业环境。由于河北水资源的匮乏,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民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且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再加上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使得耕地质量降低,农业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从2004年到2006年,河北省发生农业污染事故分别达25、35、36起,污染耕地面积分别达938.5、2,121.5、2,583公顷。
受污染耕地面积的扩大和耕地质量的下降不但使河北遭受了不少的经济损失,还使本已逐年减少的耕地资源显得更加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平均水平。
二、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无法否认的是,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基础的,明显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协调,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经济的支出。
1、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如,由于污水灌溉、工业废气的排放、劣质农药的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水资源污染,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形成的经济损失;由于矿业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公共设施破坏、地质灾害等形成的经济损失;由于酸雨造成的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房屋建筑的腐蚀等形成的经济损失;赤潮对水产养殖业、海洋旅游业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耕地污染引起的农产品产量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
2、环境治理支出。主要是指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投资。比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这部分的支出金额是较大的。河北2004~2006年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分别达到了147.61、191.37、167.03亿元。对于环境治理的支出能够起到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如果我们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就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就会减少这部分的支出。所以,环境治理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补偿性特征。
3、预防性支出。这部分支出主要是为了避免、预防环境污染而做出的。比如,环保部分的管理费、环境监测支出、环境保护的培训费和环保宣传的支出,等等。预防性的支出不但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还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减少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补偿性支出。
4、机会成本。这主要是指因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其他产业发展受阻的机会成本。比如,因为生活垃圾侵占土地,导致土地无法用于耕地、建筑等其他用途的损失等。
5、健康成本。由于环境污染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恶劣影响,由此导致疾病的发生所引发的经济支出。如因患病引起人们的收入损失和包括药费、检查费在内的医疗费用等。
三、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而河北由于以重工业为主,成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的消耗大户,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造成河北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以此推进河北的城市化进程,改善河北的城市环境。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河北具有优秀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美,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除现在已有的秦皇岛、承德等较为著名的旅游资源外,河北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比如,历史古城卢龙、玉田等。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加快农村交通、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依靠种植、养殖为主变为发展旅游业为主;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2)大力发展食品业。河北有许多的土特产品和风味小吃享誉中华,很多在国内外市场都是供不应求的。比如,坝上高原的口蘑、京东板栗、昌黎的葡萄酒等。河北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食品业。借助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食品,带动地方经济。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近年来,河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不错,如保定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太阳能电池200兆瓦。河北有很丰富的新能源。如作为农业大省,河北小麦的种植面积大,产生秸秆多,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就能实现变废为宝。另外,河北省地处环渤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可以利用潮汐这种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
(4)大力发展体育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日益重视,逐渐加强了对体育的要求,而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秦皇岛作为足球分赛场已经具备了承接国际赛事的能力和条件,可以说河北的体育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步,创造再就业的机会。比如,体育场馆的建筑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带动广告业、食品业、服务业的发展等。
2、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1)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创新,改变高能源、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或淘汰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减少产品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源,有效地进行废物利用,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2)倡导绿色消费。消费的增加往往会增加对资源的索取及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人们应该树立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减少污染。提倡消费绿色产品、绿色能源。这些产品不但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回收利用,是可再生能源,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以预防为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化的发展应改变过去那种先开发后保护的方式,改为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预防环境污染为主的发展模式。科学地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充分考虑城市性质、规模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立足实际情况,依靠相关条件,合理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布局。这不但能够有效地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降低对环境破坏的补偿成本。在规划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将可以进行循环生产、相互利用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实行生态工业链园区布局,实现污染的少排放或零排放。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丽欣,刘云.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思考.生态经济,2006.2.
关键词: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虽然近几年我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资源和环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对环境成本进行研究。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主要分类
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环境成本按照不同功能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本。
环境污染补偿成本指企业由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应予补偿的费用;环境损失成本指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由于环境保护需要而勒令某些企业停产或减产而造成的损失;环境治理成本指企业为治理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环境保护维持成本指为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环境保护发展成本指为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投入的各项开支。
2.环境成本按照是否由企业承担分类,可分为:
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是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企业承担和支付的费用;外部环境成本是指由企业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但不能明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企业承担的不良循环后果。
二、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
对环境成本的核算,笔者建议应采用分摊计入成本费用的方法。凡是与产品生产有关并能分清成本对象的,直接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然后分配转入产品成本中去。与产品生产无关的,可计入“管理费用”项下“污染费用”二级科目。
1.对向环境排放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或超标热量、噪音等应收取排污费,应收排污费=排污量×排污收费的标准单价。根据排污量与生产量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作会计处理:
(1)生产量与排污量成正比或近似成正比,这时的排污成本是一种直接费用,应该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一起归入“污染费用”成本项目,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核算时,在产品生产完工后,借记“生产成本-污染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2)当生产量与污染量不成正比、排污量小、不易确定排污主体,或者排污主体发生在产品固定成本范围之内时,可将其归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排污费”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实际交纳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分配结转时,借记“生产成本-污染费用”科目,贷记“制造费用-排污费”科目。
2.对于固体废弃物应收取的环保费,按照其有害程度来确定,应收取某种固体废弃物污染费=固体废弃物的重量(或体积)×该种固体废弃物收费标准。
固体废弃物主要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两种。工业废弃物中凡是能确定承担费用对象的,可直接计入其成本;凡是不易确定承担费用对象的,可先计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费用分摊。生活废弃物主要指居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目前主要是收取垃圾倾倒费。由于垃圾费与生产无关,故应计入交费单位的“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上述应付环保费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废弃物污染费”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发展趋势
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许多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政策措施,如环境标准和法规、环境标志制度及其门槛的提高、加工和生产方法标准与绿色补贴、包装的环保要求等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已经并将继续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可见,环境成本内部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虽然,目前自然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企业,但笔者认为,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而是要靠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采取措施。
1.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势必加大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利益。所以,就目前而言,期望所有的企业主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是不现实的,必须首先依靠行政力量,由国家开征环保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
2.引入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主动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果国家只向企业开征环境保护税,而对企业生产的环保产品没有任何奖励,就不会调动企业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主动性,如企业一般不愿主动地为保护环境而增加环保设备的投资或改进现有设备和技术。因此,国家应当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奖励,使企业早期的利润水平有所提高,并在以后的经营中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减少或杜绝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环境成本因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将其作为直接费用,也不能一律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环境成本中既有生产性费用也有非生产性费用,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研发、设计、营销等非生产性活动作用的增强及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以传统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已无法揭示环境成本与产品的联系,从而也不能提供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当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其进行归集和分配,也就是通过作业成本法下的计量系统,将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的成本进行计算与分配。这种方法以作业或作业成本库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把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服务和顾客中去,这是一种更精确的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4.按照国际环境标准认证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组织生产。按照iso14001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环境管理系统(ems)。这种认证并非强制性的规范,然而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实现其要求。一旦通过了这种认证,外部环境成本必然会降低,而为达到这种标准认证所发生的所有投入就是被内部化了的外部成本。由此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接轨,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动因将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李玲环境成本的分类与会计核算试探〔j〕财会月刊,2004,(3)
〔2〕耿建新,曹光亮论生态会计概念〔j〕财会月刊,2007,(2)
关键词:城市发展综合症 宅基地 入市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72-02
一、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但不局限于:
1.房价高企。据来源于搜房网的数据,2010年我国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水平,北京为1∶547,局部地区达到了1∶700。上海达到了1∶500。深圳达到了1∶400-1∶480之间。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可见,以国际标准衡量,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高出了约一倍。
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却是推高房价的一个不争的因素。
2.道路拥堵。城市道路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和放射线道路蔓延。深圳交通拥堵也已成常态。导致道路拥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汽车走入家庭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3.空壳村数量增加。空壳村指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使得人口数量严重萎缩的村庄。“今天中国有数以大概四千到五千万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大量的空心村,空壳村。”这是2010年10月29日作为主持人的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所的李金逵在国际城市论坛上的发言。可见,空壳村现象的出现已经达到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程度了。空壳村的出现是纯粹的城镇化进程的产物。空壳村的出现不仅使得农村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出现问题。也不仅使得农村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产生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空壳村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将带来一系列的教育、医疗、安全问题。
二、推进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的出现不仅将使得城市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更将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因此,在强调城市化,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重视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问题。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推动宅基地入市就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一)宅基地的属性及流通限制
《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具有集体所有性质的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法律禁止其通过除法定继承以外的任何途径和方式取得宅基地使用权。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 28号)规定:“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这样的规定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有效保护农民拥有宅基地,有房可住。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规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起不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而且已经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对进城的农民而言,宅基地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农民往往是举家迁入城市的,已经没有了回归农村的欲望。他们在遥远的农村都有一份宅基地,有一处住所。但是,那处宅基地对于这些已经或计划在城市扎根的农民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
2.宅基地的保留,浪费了我国的土地资源。这些注定不会有人居住使用的宅基地,按照法律规定还要为不可能再回来的农民保留,土地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发挥。这将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发展经济的进程。
(二)宅基地入市与集体土地入市的区别
宅基地尽管属于集体土地,但是,宅基地入市不同于集体土地入市。后者包含的含义更广泛,不仅指宅基地入市,而且可以包含耕地等其他集体土地入市。
相对于集体土地入市,宅基地入市有很多自身的优点:
1.能够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宅基地本身不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其入市不会对基本农田的数量产生影响。而如果集体土地入市,则意味着本属于集体的基本农田也将流出本集体。可能导致的结果或者是国家基本农田的总量降低,或者是该集体的基本农田数量降低。前者,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影响;后者,将对该集体的生存造成影响。
2.能有效保证乡镇结构的稳定。农民的立足点就是土地。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安居的根本。如果推行集体土地入市而导致耕地由集体土地之外的人耕种,则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没有了在本村居住的源动力。而由此导致的人口流动则会打乱原有的乡村结构的稳定。但是,仅仅是宅基地入市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宅基地入市可以解决的问题
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中的一些病症:
1.有利于抑制高房价。宅基地入市增加了住宅建设用地的供应,将缓解城市发展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的局面,进而有助于抑制高房价。
郊区的宅基地可以直接用于住宅建设直接抑制高房价。距离城区较远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市场的流转被部分生活富裕的市民购买并完全可能在政策的扶持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镇,进而进一步吸引部分城市人口而间接抑制房价。
2.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入市可以吸引部分有资金、有素质、有能力的市民到农村去居住、创业。(下转第75页)(上接第72页)这些人的到来对于创建有特色的新农村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政策的指引下,可以形成诸如画家村、艺术村等一道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和产业群。这些产业群的出现不仅对于提升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生活品味都具有积极意义。
3.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生存能力。宅基地闲置在农村时,对于该农民而言几乎毫无价值。宅基地入市使得农民所有的土地具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价值,这些额外产生的财富可以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
4.有利于老有所养。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养老的问题已经日渐突出。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尚不完善,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更是很不乐观。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中国卫生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随着中国老龄化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宅基地入市可以使得部分农村老人能够出售自己的宅基地而获得进住养老院的资金,获得用于医疗的资金,这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宅基地入市,意味着将会有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这将分流一部分城市交通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同时,当在农村形成特色产业群的时候,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从业人员主动流出城市的主城区而进一步减少主城区的交通压力。
6.有利于防治空壳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使得部分村庄成为了空壳村。宅基地入市则有助于人口回流,使得农村的空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农村的清新的空气、绿色的资源对于部分城市人口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只是苦于不能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而无法走进农村。宅基地入市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宅基地入市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宅基地入市将会面临一些列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宅基地入市才能够得以顺利推进,才能够有效达到推动宅基地入市的目的。
1.需要修改《土地管理法》。如果不修改《土地管理法》,则农民出售宅基地是违法行为。而购买宅基地的买家也不能合法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推动宅基地入市的首要工作就是修改《土地管理法》。
对于如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可以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之前申请试点宅基地入市。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积累经验。也能够率先造福社会,进一步起到特区的示范效应。
2.需要建立宅基地入市的有形市场。宅基地入市在本质上也是商品的交易,但是这种商品交易由于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作为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对于其中的经济、法律等环节都不能很好把握,因此不能允许向其他日常消费品一样在路边交易,而应该建立有形市场集中管理、集中指导。同时,也应该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宅基地入市提供估价、交易、登记等一系列服务,以维护交易公平,保护双方尤其是农民的利益。
3.需要发展城乡交通。宅基地入市,需要有城里人购买并去乡村居住,这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一个城乡沟通的渠道。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的城市人口并不是存粹的农村人,还要有相当的业务在城市中办理,因此,大力发展城乡交通,大力发展乡村网络等信息硬件建设都是吸引城市人口下乡的必要措施。只有城乡之间的交通便利了,乡村的信息畅通了,城里人才可能有意愿去乡村居住。才能真正实现宅基地入市的重要历史意义。
[本文支持课题:建设部课题《我国建筑工程法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08-R3-36。课题第一作者:顾永才,博士、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冯志顺,孙顺英.试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昆明:法制与社会,2010(10)
2.杨珍惠.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问题研究[J].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8)
3.方文,胡浙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困境与流转绩效评析[J].成都:农村经济,2010(9)
4.李蓓,李国锐.浅谈中国企业年金的模式选择[J].深圳:特区经济,2010(1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环保意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本文从阐述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入手,对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经济效益;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环保、绿化、生态调节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许多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筹并且促进其更好地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得到更好地贯彻,本文着重探讨了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的发展。
一、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以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所进行的优化工作。通常来说这些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布局结构、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优化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是更好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布局并且有效提高城市中绿地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增加城市中的整体绿地数量,从而在提升绿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使城市中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优化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生态原则的有效利用并且对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并且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与此同时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中提供的光、空气、养分、水分等宝贵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绿地防风固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在确定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对这一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与优选。通常来说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园林的景观价值和绿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优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优先选择具有抗污 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从而促进城市园林布局难度和管理难度的有效降低。
(三)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
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 “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
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经济效益有效统筹的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理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更为有效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6):55-57
[2]刘宇.包头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J].国土绿化.2008,4(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