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43-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综合与实用,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就业和适应工作的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需要。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律是必须满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方面的要求,必须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理解和应用,必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建立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是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经验进行的一定程度的思维抽象的结果。从科学角度上讲,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指导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行动指南、依据或总则。有了科学原则的指导,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就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先进性原则。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具有丰富的高科技内涵和跟踪技术前沿的特征;建设方案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建设方案的设计中,要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方案的开发要经历分析、设计、编制三个阶段。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都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能够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现有行业中的高技术含量,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在实训项目及实训内容的设置上。要超前本地区、行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明确职业群里不同专门方向或相关新职业发展的动向,从而建立一个与社会接轨,引领本职业技术发展的先进的实训基地,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2 现实性原则。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一定要按学校的实际需求来规划,要根据专业及课程的需求而建设,不应追求大而全。要适度考虑到校外实训基地的补充作用。实训设备的购置必须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需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应盲目地追求高、精、尖。购置的设备和仪器要发挥使用功能的最大化,避免出现闲置和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要整体规划,分阶段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量力而行,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实训基地建设还要突出生产性,要营造出真实的生产环境,要符合标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到“真题真做”,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3 通用性原则。实训基地必须既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单位,是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在基地建设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方面要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不要强调实训基地与校内所设专业一一对应。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实训基地要将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社会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4 开放性原则。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开放性。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师生、社会人员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甚至某个院系、专业的专用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产生最大效益。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技能训练、竞赛、考核鉴定服务,还要为教师培训提高服务;不仅要为本校服务,而且要为其他院校服务;不仅要为教育系统服务,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成为社会服务的科技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步骤
1 建设方案的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建设水平和今后的利用情况,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方案的制订一定要科学、全面、合理和可操作。建设方案的制订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对学院基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1)调查分析本院实训基地(实训室)现有的实训项目及设备情况。(2)学校师生要对现有实训基地(实训室)及规划的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评价与认识。(3)对全国有关同类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隋况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对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1)要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需求性进行分析。要广泛征询社会和各专业的不同对象。(2)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吸纳行业专业及职教课程专家共同分析。
第三,专业技能的确定。(1)明确从事该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所有的工作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分析和总结,找出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操作项目。(2)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列出该职业工作任务分析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与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专家老师沟通,再作分析、筛选和补充。(3)最后进行列表整理,分析讨论,最终确定该岗位工作任务。
第四,实训项目和实训设备的确定。(1)通过课程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实训内容。(2)根据该项任务出现的频率和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实训基地的规模和仪器设备的数量。
第五,根据确定的实训内容和基地规模及设备数量,再结合现有基地条件及资金情况最终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施,必须有严密的保障体系、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作保证,才能实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如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确定各项目负责人,加强对项目 的统筹和协调,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强化项目管理,特别是对建设过程的管理,确保项目按期完工,保证质量。专业教研室、高职教育研究室等部门要与建设项目负责人共同研究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第二,学院要加强资金保障力度,要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学院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多渠道吸纳资金,特别要寻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三,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检查、评价体系、验收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实现施工的科学化管理。从施工队伍的招标到现场的监管及设备仪器的集体采购,从基地项目的确立到项目竣工验收,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在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实训基地高质量完工。
第四,加快教师的培养,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与基地建设同步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发挥实训基地功能的根本保证,学校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法律法规建设为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并积极引进社会技术人才,可选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也可通过老教师的帮带及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措施,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地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随着高职院校资金的不断投入,实训基地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显著的扩大和提升,保证了实训项目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实训的需要。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更新建设理念,寻求多元投资途径。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研发生产、技术培训、社会服务、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功能。但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有限,单靠学校的资金很难达到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寻求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探讨和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互利双赢,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2 实训基地应注重职业文化的渗透。实训基地应该是实际工作岗位的模拟。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接触到职业的文化,了解本职业的特点。实训基地应是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训练为一体的职业教育的场所,为职业现场输送既有能力又有强烈职业感的合格人才。
3 加强仿真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从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实训有三个阶段:课堂实训阶段、仿真模拟实训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而仿真模拟实训一般都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应是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仿真性和生产性的建设设计,绝不能是传统实验室的扩大。
4 加强实训基地的产业化进程。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的功能不应只停留在单纯的学生实训方面,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建。学校办实体,既能解决学校学生实训问题,又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最主要的是走出了一条学校培养双师型的道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产业化是实训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家具 技术工人 实训基地 课程开发
对家具产业技术工人教育来说,课程实施环境开发主要指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耗资巨大。如果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实训基地的设计必然会由于缺乏理论依据而使实训基地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较多地考虑了建筑因素,而课程因素考虑的比较少。下面就从职业教育课程的角度来探讨有关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道”和“会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实现其最终目标,不仅要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直接操练的机会,以培养他们娴熟的技术实践能力。可见,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何谓实训基地
什么是实训基地?通常都把实训基地理解为给学生提供直接操练实践的场所,这种看法是基于“理论”和“实践”二元分离的观点,认为教室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授,而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由于只把实训基地定位于技能的训练,因而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也更多的是强调硬件设备的陈列,而不太注意配以相关的授课设施。
如果持有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课程观,则会对实训基地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课程观认为,在教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基地、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二元分离是错误的;教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那么所有的课程要素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基地、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这种整合可能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用理论整合实践,用教师整合实训基地,用理论教师整合实习教师;另一种模式则相反,即实践整合理论,用实训基地整合教室,用实习教师整合理论教师。普通教育选择的是前一种模式,而家具产业技术工人教育应当选择后者。
按照这种教育课程观,实训基地的功能就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而是要融理论教授与技能训练与一身;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注重设备等硬件的陈列,更要注意配以相关的讲授设施,且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这种以培养技术为目标的学校,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不是教室的附属品。当然这不意味着完全取消教室,实际上,有些课程,比如普通文化课和少量的学科型专业课程,采取系统的教室讲授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仍然需要保留少量教室。不过在这类学校,教室已经成为附属的学生学习场所。
就目前而言,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前一种实训基地观。但随着我国家具产业行业的发展,以及对更高质量的产业技术个人的需求,第二种观点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并开始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2 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根据其承载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内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不同的实训基地有着不同的经费来源、实训功能和运作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由院校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自己服务。对这种实训基地而言,院校不仅是唯一的“承办者”,也是理论上的唯一受益者。
企业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寻求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去,就是所谓的企业实习,以此来达到操作技能提高的目的。
在针对家具产业技术工人的教育中,我们更倾向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虽然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内实训基地相比,工作情境不够真实,但它有企业内实训基地难以代替的价值和教育功能。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提供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而这是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工作现场无法获得的;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没有工作压力,相对来说较为轻松,对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也可以放慢速度节奏、反复操练学习,所以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学习机会。再者,如果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还缺乏基本的了解,缺乏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企业也很难接收他们进入车间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基本的初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综上所述,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给学生进行初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二是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
影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短缺。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功能与校办工厂相结合的方式来运作。这样,学习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而是生产活动,学习的结果产出为真正的要打入市场的产品,校办工厂的学习成为了一种生产活动。不过,校办工厂是根据教育的需要建造的,其主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其生产功能是要从属与教育功能的。
另外,对于公共实训基地,是学校为建设的主体,建设在学校内,但是要为其他学校提供社会性的服务,考虑到家具产业教育实训基地设计陈列并不能满足其他专业的实训要求,而针对家具产业技术个人的教育也不能够在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实施,在这里不考虑采用公共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
3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3.1 课程内容导向建设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是为教育课程的实施服务的,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部分。为此,我们要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角度来探讨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应当从满足课程内容教学的角度来设计,其实训工间的划分、工间的空间结构、工间内设备的购置、工间内设备的陈列方式,都要以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这种设计模式称为“课程内容导向模式”。
这个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因为它是以课程内容为导向建设设计的。但它也有不足,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更多的是具备了教学功能,而不具有生产功能,不能给学生提供“工作场景”,学生在这里如同小实验室一样,无法学习到“工作经验”。
3.2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
为了弥补课程内容导向建设模式的不足,产生了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即:按照生产过程的要求进行工间环境的设计,尽量按照企业车间的空间布局来设计校内实训基地的工间。校内实训基地的工间比企业的车间要小,但是总体的布局要相一致。空间的装饰、设备的陈列,尽量模仿企业的车间,给人以置身企业的感觉。不过在模拟企业车间的同时,还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开设专门的教学区,设置足够的桌椅和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黑板等。
按照这种模式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了生产功能。利用实训基地生产对外销售的产品,建设校办工厂,可以缓解实训基地庞大的资金压力。
3.3工作过程模拟建设模式
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相对于课程内容导向模式来说是一大进步,但是也有自身的不足。因为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只涉及了实训基地建设的物质方面,而没有涉及真实的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模拟建设模式,就是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基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工作情境中进行模拟性的生产,而且其学习的成果,即其生产的产品,投入了市场,在市场中的产品可以进一步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当然在一边学习一边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比企业多处很多的材料的报废,如板材的锯切,在企业有严格的画线开料,来最大限度的利用板材,而对于刚刚接触家具开料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际演练的同时,引入工作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材料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激起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办工厂内材料的损耗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校办工厂是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其盈利肯定是不能与企业做比较的,盈利再投入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也符合了产业职业教育的办学精神。
工作过程模拟建设模式不是对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的替代,而是对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的补充。其中,物质环境模拟建设模式是外在物质环境对企业环境的模拟,而工作过程模拟建设模式是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模拟。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发技术
行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和职业教育培训专家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开发设计的主体。
工作分析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设计的第一步。获得工作分析的成果后,把工作分析转化为实训模块,并根据每个实训模块的需要,确定实训基地的设备、材料和工具。这一步的开发要尤其注意对大型设备的规划,主要的大型设备有多轴木工铣床、封边机、宽带砂光机、水淋柜、真空覆膜气垫压机、喷涂淋涂设备、数控机床等。大型设备难以移动,其体积都是预先设定的,如果在实训基地正式施工前卫队大型设备进行统一规划,那么可能发生基地建成后设备无法安装的状况,会导致巨大的损失。实训基地的开发流程图见图4-1。
从工作分析到设备、材料和工具的确定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设计的第一条线。第二条线是对实训室或实训区域进行规划。规划时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实训模块。实训室是进行实训教学的场所,因此其规划应首先考虑实训模块对空间的要求。二是设备、工具和材料。有些设备体积比较大,或者是噪声比较大,或者如喷涂淋涂设备,容易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这样就需要专门的实训室,而且要配备专业的防毒面罩。尤其是对于家具行业而言,有很多在工作中会发出噪音、产生粉尘的设备,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设备和工具,配以通风设备,尽量保持工间内的环境良好。另外,在规划时要考虑融入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训室学习就好像在企业的车间中,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以后学生毕业后正式进入企业工作打基础,让他们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总而言之,要以实训室或实训区域为基点,确定每个实训室或实训区域所能陈列的设备、工具和材料,以及其对应的实训模块。有些设备、工具和材料可能好几个实训室或实训区域都需要,有些实训模块可能由好几个实训室或实训区域来共同承担。其中可移动的设备和工具应当服从与固定的设备和工具,整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设计开发要以实训室或实训区域为基点。
参考文献:
1 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实训基地建设首先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其次是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瞄准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设计,社会培训是为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设备投资效益。
1. 1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实现的整体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建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了解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趋势,初步掌握嵌入式系统构架设计基本知识,熟悉嵌入式软硬件模块设计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嵌入式软件实现技能、嵌入式硬件实现与调试技能、嵌入式系统测试技能,具有嵌入式产品营销及技术支持能力,具有较强事业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专业人才能力体系
分为基础能力、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基础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完成技能点的训练;单项能力是相关技能点的集合,能够形成单项任务的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是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学生上岗能力的综合训练。能力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3)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课程分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课程体系设计紧密结合,保证每门课程有效实施。
(4)专业实训基地
可分为公共基础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公共基础实验室借助学校共享实训基地:嵌入式系统实训基地主体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服务,突出学生嵌入式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用来培养其他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或专业延展能力,还可用来进行社会培训;顶岗实习结合了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及主要就业去向。
(5)专业嵌入式系统实训基地
体现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实训基地要突出职业特征、强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2依据社会培训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肩负两项职能,一是学历教育,二是企业在岗或转岗人员培训。实训设备、实训内容和实训管理模式要与企业主流设备、主流技术和企业运作模式接轨,满足社会培训的需要。
2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 1确定建设目标
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
(1)实训基地功能
融技能点训练、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学生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周边地区。
(2)实训基地规模
建成5个能够分别容纳40名学生的实训室,包括:单项能力训练实训室3个,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实训室2个,其中,单项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嵌入式工控应用实训室、嵌入式网络应用实训室、嵌入式仿真实训室;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训室和嵌入式系统测试实训室。
(3)实训基地教学形式
基础能力训练属技能点训练;单项能力训练通常在仿真工作现场的环境下,进行任务式大作业操作,训练内容可借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能力训练结合工作岗位,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工作经验,通常在真实工作现场环境下,进行分步骤全流程综合性工作操作,训练内容可借鉴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项目。
(4)实训基地主要服务专业
重点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辐射带动“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
(5)基地主要服务社会
校企合作开发,企业员工、社会转岗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嵌入式师资培训,等。
2. 2建设思路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2)与学生就业岗位对接
(3)每个环节要体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4)强化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5)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6)能够对社会开展技术服务
2.3实现功能
(1)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学
(6)社会培训
根据需要对社会人员和在岗人员进行转岗培训。
(7)生产性培训
对企业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8)承接生产任务
综合实训室能够承接实际生产任务。
2.4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主要是训练用设备。校内硬件教学资源要注重生产性和教学做一体,避免设备只能完成验证性实验,同时注意保持与企业实际应用的一致性。
(2)软件资源
训练内容、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均为软件资源。软件资源是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训练内容的设计要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结合企业对员工的日常技术考核项目;指导教师要由企业一线工程师承担,或是经过企业工程师指导、在企业经过顶岗实习的专职教师承担;实训基地要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相近或一致,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管理方式要模拟仿真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3 实训基地实现途径
3.1校企合作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81-02
高职院校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简称输配电线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电力工业电网建设,掌握电气、力学、电力线路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输配电线路的设计、施工、检修等技能,能胜任电网企业、供用电企业和电力建设企业的输配电线路设计、施工、运行与检修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打下坚实基础。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都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可以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便成为高职院校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申请新增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获得了批准,成为了广西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学院结合输配电线路专业及行业特点,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该专业的实训条件由最初的只有一条10KV线路发展到现在拥有0.4KV~500KV七种电压等级线路,分立杆作业区、登杆作业区、铁塔攀登作业区和柱上变安装与操作区,建成了一个具备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基地可进行线路工艺实训、送电线路测量、线路施工的部分实训项目及线路运行与维护实训的大部分实训项目,还能进行配电线路和送电线路施工与检修项目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测量实训室有20台电子经纬仪、10台全站仪、5台水准仪和一套GPSRTK测距装置,可进行输电线路勘察测量、施工测量和维护中的测量。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课程大多数是在校内的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开展,部分实训项目是广西区内院校唯一开展的。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输配电线路校内实训基地在硬件上有较大改善,但与电网技术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实训基地功能有待扩展。一些实训课程的实训项目还没能实施,如线路施工实训内容包括基础开挖,基础模板安装,杆塔的组立,导线、避雷线放线,绝缘子和金具的安装等,目前还不能进行基础模板安装、杆塔组立及配电变压器安装施工等项目的实训。
2.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教师对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融合的内涵理解还不深,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学生对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的目的、作用不甚明确。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应只是机械地操作,应增加动脑的机会,把知识融入实训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模式还不够灵活,教学的基本原则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分组实训来说,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实训教材还不能满足要求。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案例等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专业特色未能完全体现。
二、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2011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输配电线路专业成功申报自治区级紧缺专业,同时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经费的支持。为此,针对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一)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和原则
1.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示范性。通过项目建设,发挥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在校内和周边院校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引入和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并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使实训基地具有体现工学结合先进教育理念的示范作用。
2.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先进性。以电力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和设备为标准,强调高新技术和设备,兼顾常规技术和设备,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实训设备要与行业的同期设备具有同等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职业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努力营造电力企业建设、维护、检修、技术管理第一线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努力营造企业文化和氛围,体现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4.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具有开放性,向本专业师生开放,向本校其他专业师生开放,向周边院校师生开放,向企业员工培训和鉴定开放,向下岗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鉴定开放,使实训基地具备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
5.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效益性。制定长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确保项目的持续运行能力。注重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积极探索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实现互惠互利,提高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基地建设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输配电线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1.扩建输配电工程实训基地,提升项目化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满足线路施工等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对输配电工程实训基地进行扩建,增加基础施工实训区、杆塔组立实训区、柱上配电变压器安装及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区、电缆安装实训区、电缆附件制作及故障检测实训区、室内登杆及变压器检修实训区、体能训练区等七大功能区,扩建完成后,输配电工程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完善,基地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技术服务、承办技能竞赛等功能为一体,并能实施对学生体能训练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增加线路施工实训项目,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输电线路施工的实训项目一直是本专业建设的一个弱项,主要是线路施工场地大、耗材多、耗时长,因此一些实训项目很难在校内开展。对线路施工的工作过程深入研究后,制定了线路施工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案(如表1)。表中的导线、避雷线和金具的安装,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配电变压器安装和电缆安装可安排在校外实训部分,通过团队成立的施工队,直接参加校外配电线路实际施工,随着基地建设的完善,建成柱配电变压器的安装项目后,可先在校内进行基本的训练,再到现场参加实际施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3.校企合作开发线路检修实训项目,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与电力企业共同制订高压输配电工程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途径与办法,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与电力企业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与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派教师参与南宁局的±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检修项目,与南宁局合作开发输电线路覆冰除冰装置,通过这些合作,引入最先进的线路检修技术,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4.鼓励教师参加线路工程施工,不断提高团队教师职业技能。团队挂靠电力建设企业国恒电力工程公司,成立电力建设施工队,承包配电线路施工工程,由教师带队,学生参与,教学互长,团队保持有一到两名教师在一线,在条件成熟时,申请独立的资质,把专业做大做强。
5.建立先进的线路检修实践课程管理模式,满足实训需要。由于线路检修实训项目受场地、工器具数量等限制,每个实训项目不能开展多个工位,因些,必须实施新的实训课程管理模式,采用多任务同时展开,小组间轮换的实训教学模式。可同时开展三个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有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在作业时,另一个小组写作业方案,两个小组再轮换,当一个实训项目做完时,再与别的实训项目轮换。通过优化管理,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实训项目,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杨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申屠江平.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3]汤晓青.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吴英绵,陈玉峰.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王春玲.旅游类高职院校经营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6]辛峰.关于高职院校商务类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关键词】 新能源 光伏 人才培养
1 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与区域光伏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班培养,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把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教学要求、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与企业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深化“校企循环、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依托区域光伏产业基地,实施“校企循环、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能力培养上,构建以“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企业为载体的技能递进培养方式。“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培养的主要为单项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的系统性生产能力,顶岗企业培养的是实践生产能力,实现学生技能从“生手—熟手—能生”进行转变。在组织形式上,应开展暑期顶岗实践活动和毕业前顶岗实习,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循环培养。
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
2.1 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设计、评审、实施监督、验收等工作,完成符合企业技能需求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提取企业典型生产过程,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以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为主线,以光伏电子产品制作、光伏电站建设为方向的实训基地体系。(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发挥区域产业特色,将专业建设与产业进行对接,增加部分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课程教学、顶岗实践等教学环节需求。落实“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系统、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组织方案,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践与校外生产性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培养方案。
2.2 制定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1)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分散在理论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训练实践、集中周单独开设的专项技能训练和半年以上集中进行的岗位实务综合能力训练实践三大模块组成。在实践训练安排上,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遵循由基本技能到专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培养训练的程序,用分阶段的方式强化实训效果,做到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
3 加强课程建设,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依据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标准,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传送到课堂;校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运营等教学资源;加大网络信息化建设,开设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实施“以证代考”的课程考核模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科技创新等各项活动。
职业教育具有教学和社会培训的双重功能,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在建设之初,就应把开展光伏方面社会培训设定为专业建设目标之一,以培训促教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是反映高职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加大课程中实践部分的比例,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营造全社会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专业群建设,专业群的定位应紧密结合光伏产业发展,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产业发展引领专业及专业群发展,以光伏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做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光伏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4 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服务能力
以“工学结合、资源共享、紧密稳定、深度融合、校企双赢”为原则,推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制度,通过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一批在光伏产业和高职教育界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及教学骨干,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5 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制度,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专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学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龚声蓉,杨季文,朱巧明,胡新华.多模式校企合作 主动适应企业需求[J].计算机教育,2006年10期.
[3]李春华,崔世,王宣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4]王永莲,王晓琼.引名企进校园 校企深度融合 共建实训基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年04期.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勘查
作者简介:吴振祥(1974-),男,福建漳州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樊秀峰(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福建 福州 35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24)、2010年福州大学《工程岩土学》精品课程教改立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72-0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办出学校特色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优秀创业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参与的范围、深度和力度不断增加,要求学生的专业素质要不断提升,原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已不能适应本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上理论教学中不能完成的另一种“认知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对实习基地和教学实习环节进行研究、探索、规划和改革,根据学科课程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外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原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
首先,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偏少,学校的实验设备数量有限,学生使用次数比较少,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专业实践锻炼;学校的实习设备往往滞后于勘察、设计等生产单位,难以满足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
其次,原有培养计划中的理论课程偏多,每门课程的学时过于平均化,重点课程不突出,实践环节的课时偏少,甚至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专注于演示,学生只是简单跟随教师进行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在教学中建立主体地位。
最后,部分教师缺少在勘察、设计等生产单位的实战工作经历,动手能力较差,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过程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给学生安排实习项目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性。因此,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对硬件和软件进行综合治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一套适应于现代教学的实习制度,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与省内10多家综合甲级和甲级勘测设计院及地勘行业等生产单位签订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与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学生到生产单位实践基地开展实习的有效机制。通过扩大校企合作规模、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改善现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和锻炼、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五方面推进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基本都分配到各个实践教学基地,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100%以生产单位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通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有利地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产学研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场所,同时还是勘测设计院及地勘行业等生产单位与学校合作开展科研开发、学历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等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对社会服务的一个良好窗口。
三、构建产学研教学体系,改革培养教学计划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企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注重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更要注重其能力,看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因此,必须改革原有教学计划,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及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生产单位的需求和建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后的实践教学达40学分(合计640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25%。
通过与生产单位签订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的协议,充分利用生产单位的场地、生产设备、工程师等教学资源,弥补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职业岗位的技能,综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与生产单位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加强了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确保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同时,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专业规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总之,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掌握了较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就业。
通过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测量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改革,将原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改革为“引着走”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杜绝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的无缝对接。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教材常常滞后于知识更新。新时期的高校青年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训练,不仅要做优秀教师,更要争做优秀的“双师”。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直接从本科生读到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缺乏在生产单位工作的实践经历,该部分教师上课容易照本宣科,学生所期待的案例教学,尤其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工程实践的讲解根本没办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很多专业技术经验需要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教学改革,安排青年教师到生产单位做访问工程师,教师在贡献自己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可不断地汲取生产单位的精髓,以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提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和授课水平,充分利用生产单位这个实践载体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此外,改革环节中还积极聘请生产单位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授级高工作为福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定期开展专业专题讲座。这些兼职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现行的国家规范要求、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以及职业道德操守带到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动态,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对提高在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本科实践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也可以在生产中捕捉科研创新的灵感与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性。同时在今后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和教学改革时,能够考虑市场与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符合生产单位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当工程师,可以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工作内涵,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合作,使教学与生产服务融为一体,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五、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生产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建议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教学体系;改革原有教学计划,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及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措施,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太东,王振国,朱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8):70-72.
[2]刘东,王秋萍,孙楠.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8,(6):204-205.
[3]李翠梅.试论高等工科教学课程建设中实习基地的支撑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7-118.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基础性生产性社会化职业环境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base is the main pla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ability, closely combining th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establish occupation environment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kill level, it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building the school connotation of occupati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 three levels of training base.
Keywords: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basic productive social occupatio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G471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建工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以致用,追求卓越”。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力强于思维能力,光靠理论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量的实训课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高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因此,给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已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建筑识图》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建筑施工图的平法图集》,将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施工图纸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建筑绘图实训室”、“建筑检测实训室”、"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室”“建筑测量实训室”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资料员、技术员、测量员、施工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2)引企入校。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建设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的是学校专业教师,毕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差距,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很好的途径,我校建工专业于2012年与路桥集团合作办班,将企业的检测室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由企业派人来校上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管理,经过一年的实践,成效显着,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明显提。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中间实习。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装饰装修、无损检测等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建筑工程技术扩展到造价,装饰装修。实践证明,装饰装修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2012年,学校已经和佳域装饰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与之相配套的是部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施工员、测量员、等十余类社会培训,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林学专业 实践教学 基地建设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4-02
林业公益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林学专业众多课程和教学环节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强的特点。加之林木生长周期长、季节性强的特性,在课堂内、校园内完成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较大(刘苑等,2010)。因此,为保证林学专业教学质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专门人才,为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又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各高校在扩招的大环境下,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实践教学基地是林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实践,培养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败,对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功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各专业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总体规划方面,对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以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如何进行科学选址,以有利于实践教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如何与高校专业定位相衔接?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中应当重点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管理,保障教学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体系实施的有序性?怎样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生产实践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以确保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规范化运营?深入研究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这些难点问题,对于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林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策略,培养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林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例,探索高校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关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于2000年开始投入规划建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林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完善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状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基地三年建成初步规模,五年正式投入使用,十年建设上台阶的建设目标。目前,基地已经在硬件建设、软件投入方面已经初步实现建设目标,正在着手拟定下一步的长期规划建设目标。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
1.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科学性主要是指课程实践教学的安排要做到循序渐进、科学规范。前瞻性是指根据基地建设要根据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2.产学研结合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用,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达到多赢的局面。新疆农业大学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采取的办法是一方面与当地园艺场签订协议,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建共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经济效益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需要,采取了土地租赁的方式,在基地内实现了实践教学的专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将产学研结合的原则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基地建设的良性发展。
3.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定教学基地的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基地远期规划,是基地承担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保证。一方面应规划和建设好林学专业的现有教学实习基地,以满足现有高质量实践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应着眼于长远,适应林业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形势要求和林学专业大发展和专业扩招的要求,发掘和创建更多管理严格规范的高质量教学实习基地,使教学基地能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和高素质林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实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新时期林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1.合作单位实行产学研结合,产业体系完备。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与阿克苏市红旗坡园艺场已有近十年的科研、职工培训、学生实习等合作。该园艺场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第一、第二产业体系完备,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拥有数量众多的长期从事林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可以为学生多学科实践教学提供帮助。园艺场还拥有多个林果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和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阿克苏市园艺场这样的林业基层单位相结合,本身就可以达到教学实践的针对性的目的,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教学尽早的具备一定的实战色彩和职业氛围。其次,阿克苏市园艺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以及二者长期合作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程,使得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的各项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为教学服务。在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可以考虑所有教学大纲中安排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第三个学期;为了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可以在汇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实习时间、学时分配方面根据基地拥有各项资源的情况以及季节性合理安排,使得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3.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基地管理组织机构。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基地主任,负责基地管理全盘和建设任务安排、考核全面工作;由园艺场厂长和林学系主任同时担任基地副主任,分别负责基地建设与全盘规划、实践教学时间与指导教师安排协调工作,各教研室主任分别负责各个学科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园艺场选派若干技术人员作为基地的管理人员配合基地主任、副主任做好各项辅助的具体工作。形成分工合力基础上统一安排指挥的组织结构,确保了基地实践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4.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单一依赖教师理论讲授的被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习场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基地的建设方案必须合理。所谓合理,就是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具备满足基地实践教学的硬件,如教学仪器和设备的类型、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分组实习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新技术、新成果的要求对教学仪器和设备进行实时更新。在购置软硬件设施设备时,要从资源有限的角度出发,强调设施设备的共享性,即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师资、人员等要考虑到实践教学各门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实践课程必须制定完备的实习计划,编写实纲与实习教材,制定各项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确定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教学实习计划能够得以全面落实。三是必须对实践教学过程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指导、考核、监督,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基地在林学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采取学校专业教师和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由专业教师负责实践课程教学实习计划制订和知识传授,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林业生产技能与生产环节的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规范运营。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是确保实践教学规范运营的关键。如建立健全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严格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全面的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实践基地评估考核制度,人员考核管理规章制度等。
6.加大投入,提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除了加大经费投入外,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红旗坡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加大了与当地有关部门以土地投入、融资租赁等方式合作,起到了完善基地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实习环境,提高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红旗坡基地强调自身造血,不完全依赖学校的投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内的设备和高校的人力资源,加大了与当地有关部门横向技术的合作,提高了学院影响力,同时为基地建设争取了经费,保证了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基地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依托,以学院的人员技术力量支撑,承接当地有关部门林业横向研究项目十余项,有效地推动了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基地服务实践教学的功能的提升,同时为学院的科研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7.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平衡学校与合作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同时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与就业、科研、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这样既能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扩大学校办学的影响,提升学校办学的声誉。
参考文献:
[1] 刘苑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中国林业教育,2010(2)
[2] 陈珂等.辽宁省实验林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思路.高等农业教育,2010(11)
[3] 胡增辉等.强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2(5)
[4] 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学报,2010(12)
关键词:高职高专 钢结构 校内实训基地
近年来钢结构成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而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一线的技术人员仍旧短缺,对口专业院校少,急需培养一批具备钢结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职高专土建类钢结构专业及其他含有钢结构课程设置的专业,在钢结构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践教学等环节均有所改革,但学生在钢结构这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中,由于钢结构课程及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感性认识差,对基本理论、施工工艺理解不到位,造成操作技能差,如读不懂钢结构施工图,无法进行放样、下料,在实践中遇到很小的问题也不会处理,无从下手,这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错位,严重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宗旨。为了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建设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构建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使高额投资达到建设初衷,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应依托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需求,根据钢结构专业教学的要求,主要对学生进行钢结构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模拟实操教学与培训,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同时学到和掌握钢结构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应不仅能承担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也应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科研、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此外,基地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学校实训基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二、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利用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更接近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基地内,我们的教学、学习、实践可以有机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实训基地讲授“焊接连接”,其中牵涉到焊接方法,就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内的设备、工具现场给学生介绍焊接方法,而学生边看边听,就可以理解焊接的方法,再通过实训基地内的实践锻炼(自己焊接),就可以在实训基地内完成从教学到学习到实践锻炼的整个过程。
因此,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钢结构课程及相关内容的实训为出发点,从对钢结构原材料的了解、钢结构图纸的识读到构件加工制作等多个实训室,施工工艺从原材料检测、放样、号料到切割、制孔、矫正到表面处理,由易到难,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在钢结构实训教学中,建立配套的管理方式及考评体系,对钢结构实训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钢结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钢结构行业要求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的构成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应按照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根据钢结构课程的需要,将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按实训室进行分类,分成四大实训室:钢结构原材料及性能检测实训室、钢结构连接实训室、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钢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实训室。目的是根据不同类型实训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设计和配置,以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化的效益。由于场地所限,目前我院已有钢结构原材料和钢结构连接节点模型实训室、钢结构连接实训室,并在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下面具体阐述各实训室的设置和功能:
1.钢结构原材料及性能检测实训室
在钢结构原材料及性能检测实训室中,摆放各种实体材料,及材料检测所用设备及工具,使学生认识钢结构工程中所使用原材料的同时,掌握材料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知识。
钢材的机械性能、钢材的种类、规格及选择是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以往上课由书本到书本,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机械性能不易理解,而现在利用实训室上课,上课的地点变了,教学工具变了,在教学中以实物讲解,既能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结合材料讲解钢材的机械性能和检测、钢材应用、储存堆放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钢结构材料的种类、特点,区分不同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钢结构连接实训室
钢结构是由各种型钢或板材通过一定的连接方法组成的。因此,连接方法及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钢结构的工作性能。目前钢结构的常用连接方法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各自的施工工艺和连接特点有很大差别,授课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辅以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但谈到施工工艺,仍如同纸上谈兵。建立钢结构连接实训室,设置多种连接形式的实训模型用于教师授课,购置相关设备、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钢结构工程中常用连接方式的特点和施工工艺,及其各自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对钢构件进行焊接连接、螺栓连接的实际操作,对钢构件连接的质量进行验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
高职高专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涵盖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等诸多岗位。这些岗位的基本职业要求是按图能施工、按图能质检、按图能预算。解决了识图的问题就满足了岗位的基本能力需求,因此设置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十分必要。
在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中,陈列各种常见结构体系及节点的仿真模型,设置专用模型制作和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教室,进行施工图的识读,使学生加强感性认识,掌握不同钢结构类型的特点及各自连接节点构造,达到准确识读钢结构施工图,并能进行构件的放样及下料。
我院钢结构课程组教师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钢结构工程常用的有钢屋盖体系、门式钢架、钢框架、网架。实训基地建设时 ,可以考虑采用某种常用结构形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实例。学院建有轻钢结构的实训车间,采用了有檩钢屋盖体系,在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先讲授基本知识,再带领学生进入现场教学,认识钢屋盖体系组成构件及相关关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钢屋盖体系施工图识读,使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并理解施工图,提高了教学效果。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陈列常见结构体系。
此外,钢结构的各种连接节点及构造问题一直是钢结构学习的难点。细部节点也是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必须在黑板上大量图示,这在教学过程中耗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使本来就少的学时更紧张,且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如教师在介绍钢框架结构梁柱构件交接的处理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理解,如果通过实训基地的典型结构模型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细部构造,加强感性认识,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为引领学生读图,可以在实训室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型制作。制作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图纸节点,利用可利用材料如卡纸、胶合板,参考施工验收规范精度要求,按施工图下料制作案例模型。通过制作实物模型,动手又动脑,使学生在“做”中提升对图纸的认识。同时学生再按施工图检查实物,进一步“消化”施工图,丰富了解决图纸识读难题的方法和形式。
4.钢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实训室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期短,大部分工作在工厂车间里完成,现场做构件的连接工作。这项工作要求施工人员熟练掌握钢结构的制作安装过程,从而做到工作安排整齐而有序。通过在钢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全站仪测量放线操作和监控,施工方案的编制和进度计划的安排,构件吊装和构件连接,并对项目质量进行验收,使学生掌握全站仪测量放线的基本技能,识读较为复杂的结构施工图,熟悉构件吊装的方法和构件连接的方式,编制施工方案,安排施工进度计划,掌握施工质量验收方法、质量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使学生熟悉钢结构构件加工制作的工艺流程、安装方式和过程,在实训基地内完成从教学理论到实践锻炼的整个过程。
四、结语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和利用,可以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为钢结构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对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基本思路及基地的构成进行了探讨,对提高科学评价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及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水平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研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子课题“钢结构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2)
[2]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机械职业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