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城市规划;重要性;影响;探析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以研究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城市布局、安排城市工程建设的一种综合部署。城市规划大体上又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阶段,首先要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然后等到具体建设时,又要进行详细的规划。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城市规划这门学问,并且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的标准。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城市规划,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发展,整合整个城市的建设,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劳动、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城市的建设上,还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1、城市规划提出了每个城市建设的方向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之初,首先要有明确的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总体的发展目标。城市的规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也就是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城市的布局与发展性质。要从城市的交通、功能分区、整体风貌、城市定位、取水、防洪防震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还要加强绿化率,为公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从微观层面,要考虑到楼层间距、道路状况、容积率等等。
2、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良好的城市规划,能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从土地供应的方面来讲,城市用地能够创造出大量的土地经济,通过良好的规划,能够提高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资金。同时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克服土地开发中,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且,良好的城市规划能给城市带来较好的城市风貌,能够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风气,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同时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吸引更多的招商投资,加快城市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制度,有效的弥补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引发的不足。通过城市规划,能够降低土地开发使用中的成本。
3、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环境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污染也更加严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工业污染都相当严重,并且通过经济技术的不断提高,如此循环,污染会更加严重,环境污染使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破坏性,开始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可是有一小部分人只注重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将工业区与城市生活区与商业区分离开来,并且根据城市所处地域以及当地的气候规律,对工业区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任何城市都应当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待。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负面作用
1、过分的追求现代化将破坏城市古貌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悠久的城市风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但是城市规划一般都追求现代化的建设,对于属于古迹的建筑也不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已经成为有北京特色的特定历史建筑,但是在城市规划中,由于要进行土地的开发,要发展经济,这些四合院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而进行了拆迁。旧城的原有风貌也可以作为发展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当代的城市规划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较少,导致了许多历史遗迹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当前由于我国的城区改造热潮,许多历史建筑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名义对历史建筑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由于我国古代对城市规划就比较讲究,古城的建筑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或者有城市中心线,或者有轮廓线。但实现代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将这些考虑到,层出不穷的高层建筑严重的破坏了旧有的城市轮廓。
2、政府的行政命令的破坏
一个严格的城市规划,应当将城市的总体规划演绎的的淋漓尽致,并且城市规划一旦生效,就要严格的执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府行政命令的干预,许多城市建设都不能严格的按照规划来进行施工。由于城市规划已经将其他功能区域做好了详细的规划,所以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发挥城市规划本来的意图。一道政令就将城市规划更改的现象并不少见,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城市规划的大局,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地做好城市规划
(一)充分的发挥城市规划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从总体上看,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大多数国家都把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职能,将城市规划部门作为规划的主要力量。多年来,我国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在不断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的趋势越来越强,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进入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城市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所以,要充分的发挥城市规划的协调与控制能力,充分的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改进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
城市规划属于政府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规划属于社会事务,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其规划行为。由于各地的城市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说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来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并且用法律手段来支持城市规划内容的顺利实施。并且要积极的建立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模式。因为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城市规划要制定严格的规划与实施机制。按照决策和实施相分离的要求,应当建立适当的行政管理模式,合理配置各方的责任,使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各司其职,充分的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提高城市规划者的素质
城市规划关系到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并且良好的城市规划能够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所以,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规划者,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规划的严重性,并且政府要严把准入关,提高规划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整体素质的提高,来保证城市规划的质量。同时,相关的从业人员也要通过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为城市的规划作出更高的贡献。
四、总结: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城市规划将会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城市规划能够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我们要充分的重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其影响,为我国城市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06(01).
[2]谢元水.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01).
[3]刘婷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浅析[J].理论界,2010(01).
[4]赵逸中.给任意改变城市规划“踩煞车”[N].人民网一人民日报,2008,(4).
[5]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3,(4).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问题完善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nagement work,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ster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alysi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work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problem analysis and how to further perfec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management work these four aspects, the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strengthening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work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thorough practice sunshine government affairs, and even further maint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s cruci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problems perfect
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时期,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整个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深刻把握并践行阳关政府的过程中,打造一种公众参与的城乡规划工作已势在必行。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作为整个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应当接受公众参与的挑战。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说,城乡规划工作中的行政许可工作多意指《城乡规划法》当中所明确指出的“一书三证”许可制度。虽然当前的“一书三证”许可制度较传统意义上的“一书两证”许可制度已有明显改善,但其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的缺陷仍然为其的实践工作带来的一定的问题[1]。
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许多由政府相关部门结构许可后展开工程施工的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或是竣工结算后,就施工临时用地的拆迁工作、建设项目的日照与通风等问题引发了一定的纠纷,这种纠纷所浪费的行政管理资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的缺陷,是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让公众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当中,使整个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透明化、真实化,以此达到节育社会资源、强化行政空拳以及确保行政许可公平公正的最终目的[2]。
二、当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正如上文所说,当前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在公众参与机制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行政许可管理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法制保障存在问题。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城乡规划法》而言,其规范内容只涉及到了对城乡规划项目在交由相关机构部门完成编制审批工作之后需要就其编制审批内容做规划公示的相关规定。现行《城乡规划法》当中并没有就公众参与作出任何解释与阐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存在必要的法律保障。
(二)组织职能存在问题。各地方政府机构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信息的填报申请环节表现出了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在相关部门机构所提供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交流平台当中,公众的参与并未得到任何形式的信息反馈,公众意见无法对城乡规划项目的审批与实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职能方面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与缺陷[3]。
(三)技术方法存在问题。一方面,从主导型技术方法角度上来说,相关政府在针对城乡规划项目所开展的民意调查与规划公示工作当中主动性发挥的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从各种辅技术的应用角度来说,一部分政府部门虽制作有相应城乡规划项目的三维虚拟图,但这种虚拟图多以项目关键地段为制作背景,整体性比较差且无法在公众参与网络平台中进行,公众的参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待我们解决。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
针对上文有关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笔者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法规的建设力度。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加大对《城乡规划法》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构建力度,将如意见征询、听证等多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方式纳入配套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当中。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赋予公众一定的监督权,依法对各项城乡规划项目进行监督。相关政府部门机构还需要将公众参与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专项化,规范参与方的权益关系[4]。
(二)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组织保障体系的构建。政府在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服务性与主动性来强化政府作为主体参与者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将整个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透明化与高效化。与此同时,政府可创立有关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性机构组织,采取社会咨询的方式广纳民意,进而从组织职能方面确保公众参与机制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实施。
(三)进一步强调传统性与信息性相融合的技术方式。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再如何完善其最终也只是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的辅助技术方式,公众参与的实现关键需要政府主导性技术为其提供保障。政府需要采取虚拟场景构建、城乡规划项目预览以及网络平台公式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拓宽与公众交流的渠道,获得公众参与的认可的支持,直至参与。
五、结束语
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与公众参与的结合是我们在新经济形式下深刻践行阳光政务的最有效也是最基本途径。然而当前我们所推行的《行政许可法》在公众参与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公众的参与。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推动公众参与背景下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旺.茅海容.《城乡规划法》和《物权法》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带来的影响. [J].北京规划建设.2008.(02).
[2] 刘锋.城乡规划管理制度与《行政许可法》的衔接. [J].工程与建设.2009.(2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乡规划管理包括规划制定、规划实施和规划监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规划的制定和规划的实施相比规划的监督而言发展较快。“短板”的出现有体制问题,更多的表现在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城乡规划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规划监督,而不是“法定性”的规划制度和“程序性”的规划实施。
一、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的重要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构建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也更加强调了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是城乡规划领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具体制度安排。城乡规划督察是一项制度创新,本质是一种对政府规划行政行为的监督,具有层级监督、实时监督和专业监督的特点,在事前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巨大。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但是,长期以来,规划实施阶段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为什么规划执行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地方政府面临GDP增长的压力,也想做一些政绩。一些城市急于上项目吸引投资,不惜突破规划约束,也要让项目落地,甚至随意调整“三区四线”等强制性内容,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当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规划实施监督工作,不能再留历史遗憾。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利益博弈,都可能对依法实施规划带来冲击,也给督察工作带来压力。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的规划审批,各方主体都有利益诉求,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专家还要发表意见,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规划部门处在利益博弈的焦点上,压力很大。如果把握不住,还可能出现腐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涉及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城镇化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工作都很重要。规划督察员直接派驻到城市,实现了厅与各市点对点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第一手情况,避免和主观主义,避免了违法建设既成事实后造成的损害。总的来说,规划督察工作虽然面临很多压力,但实践证明这项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
三、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量巨大。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但是,长期以来,规划实施阶段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严重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为什么规划执行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地方政府面临GDP增长的压力,也想做一些政绩。一些城市急于以项目来吸引投资,不惜突破规划约束,也要让项目落地,甚至随意调整“三区四线”等强制性内容,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当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规划实施监督工作,不能再留历史遗憾。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利益博弈,都可能对依法实施规划带来冲击,也给督察工作带来压力。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的规划审批,各方主体都有利益诉求,领导的想法,专家的意见,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规划部门处在利益博弈的焦点上,压力很大。如果把握不住,还可能出现腐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涉及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城镇化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工作都很重要。规划督察员直接派驻到城市,实现了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与各市点对点的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第一手情况,避免和主观主义,避免了违法建设既成事实后造成的损害。
四、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分析
4.1 督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一)城市总体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报批和调整是否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是否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是否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有关城市发展和控制的要求;
(三)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的编制、审批和实施,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四)重点建设项目和公共财政投资项目的行政许可,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
(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
(七)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的其他重要事项。
4.2 城乡规划督察管理机制有效实施办法
自2014年5月26日,伴随着自治区城乡规划督察员派遣会议在乌鲁木齐市的召开,甫拉提・乌马尔巡视员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而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深入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水平、促进地方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划、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促进经济和城乡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乡规划管理机制是指由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和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城乡规划管理机制是否合理,是城乡规划功能能否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城乡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城乡规划法》赋予了县级以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职能,履行这一职能,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来承担,这就必然涉及城乡规划管理机制的问题。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主要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划法律规范与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乡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建设活动实施规划审查,同时核发规划许可的行政管理工作,即“一书三证”。
督察员依据国家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以及经过批准的规划、国家强制性标准等,对城乡规划的编制、调整、审批及实施情况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反法定规划的行为,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督察意见,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依法实施,为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五、结语
督察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能够坚持原则,认真履职,廉洁自律,帮助地方守住底线。在城乡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持续科学发展的状态规划城市,秉持务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从而用人性化的策略管理城市,能够打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和谐、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吴生波. 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D]. 河南大学,2013.
[2]姚爱国. 城乡规划管理指导. 吉林大学,2013
关键词:创新;城乡规划编制;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和建设中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城乡规划编制在城乡规划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国各地方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创新城乡规划编制体制、方法和内容,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广大群众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概况
1.1 城乡规划的含义
城乡规划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等一项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具体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但能加快城市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而且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1.2 城乡规划编制的含义
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章,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并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城乡规划编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等特点。城市规划编制应该坚持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1.3 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部署,城乡规划编制作为城乡规划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节,对我国城市发展和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不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以它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为协调我国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现状
2.1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的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规划取得显著成就,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绩。一方面,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科学,编制方法不断改进,编制体系和机制日益健全,逐步形成了从全国到省、市、镇、乡、村等对应于不同行政管理层级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城乡结构和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了城乡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2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尚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目前城乡规划编制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投入在城乡规划编制的经费偏低,导致规划体系和覆盖面不完善。②规划编制程序存在不科学。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编制的时间周期上抢进度、赶项目,忽视科学的必要时间和进度保障,对城市的研究不到位,并出现随意性规划编制,使得规划编制没有真正成为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依据。③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时,许多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或者业务水平的限制或者没有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规划编制水平较低,城乡规划不科学。④编制理念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各地的城乡规划编制整体和长远意识不足,城乡协调发展不均匀,城镇综合防灾能力的不高。普遍存在重眼前利益、城市规划、用地规模和发展速度,而轻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安全防护和乡村规划。⑤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没有坚实的城乡规划编制理论基础,导致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受限制。⑥规划编制中缺乏互动性。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和行业对城乡规划编制的配合力度不够,缺乏协调机制,比如目前我国国土和规划部门这两大用地的主管部门都有自成体系的规划编制方法,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我国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往往只考虑当地政府的意见建议,而对公众的意愿调查不充分,或者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普遍不足,例如许多地方只有在草案编制完成以后进行公开展示时,市民才可以对已定的规划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甚至还有的地方在规划审批通过后才进行公布。
3 创新我国城乡规划编制的建议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①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②规划编制过程要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和合理布局的理念,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重点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单纯地注重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向到更好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③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决杜绝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条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
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需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城乡规划覆盖面,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的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并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准则,比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规划管理条例制度。
3.3 加强规划研究,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由于我国地广,各地实际情况复杂,为了学科编制城乡规划,各地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地具体实情,并深入基层做详细调查,切实关注民意,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坚决杜绝规划编制工作的随意性。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城乡规划编制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规划编制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的调研和考察,促进各国以及各地区的规划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整体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乡规划进程和发展。
3.4 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等技术层面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我国在城市规划编制上一直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布局比较重视,而缺少城市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致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滞后。对针对我国对城乡规划编制的传统理念的缺陷,我国各地政府应该加强转变规划编制重点。从目前的注重城市规模、布局等实体规划转变到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规划的公共政策研究上来,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综合研究,从而增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科学的规划编制打下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我国规划编制水平,真正体现出我国规划编制的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
3.5 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树立起全局意识,调动城市规划编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并建立健全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快各地方城市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韩晓东.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J].小城镇建设,2002,(10).
关键词:城乡规划、意义、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规划简言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乡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它也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因而搞好城乡规划,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强城乡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逐渐意识到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城乡规划至关重要且意义重大。通常一个区域的城乡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及建设的质量水平上。同时城乡规划也是政府的“第一资源”,亦是政府调节发展最有力的“有形之手”。因此可以说城乡规划是城镇化的龙头,是城乡建设的灵魂,其规划的好坏决定了未来城乡发展的方向。而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乡综合实力水平及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更是创环境、树形象、抓招商、引项目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就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发展水平来看,与国外发达区域相比,虽说起步较晚,但也小有成效,仍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有些许,需要注意的事项还很多,文章以下进行简要分析,并找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其进一步完善有实践意义。
2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城乡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主要体现有:对城乡定位的不清晰,尤其缺乏对农村市场的深度研究;没有系统性的去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尤其是在规划研究中缺乏人文理念,导致在发展定位上与地区产业升级包括文化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竞争态势存在偏差;缺乏对城乡自身的独特文化基因的综合考量,片面强调“城乡一体化”,不关注各自自身特色的发展,使得“千城一律,万乡同形”,既满足不了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又没有提高人们对在城市或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
2.2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有所偏差。一些地方指导思想在城市建设上,重地上,轻地下 热衷于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搞人造景观等,造成当地人文风俗的破坏和浪费,而一些地下基础设施却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之部分地方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意识淡薄,“开发商领导,市长决策,规划局执行”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仍存在。这些均会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及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不利于城乡规划的健康发展。
2.3规划编制的体系不健全。①城乡规划调控职能较弱。有些地方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县,有的地方出多门、多头审批,开发区实行封闭运作,不接受当地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这些严重削弱了城乡规划管理的调控职能,影响到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②规划监管制度不完善。有的政府存在重规划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没有设立完善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惩罚,群众举报也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等,这些均会拖后城乡规划的发展。③对乡镇的规划不够重视。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等,乡镇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的系统性和积极性,不重视乡镇的规划或设置的规划机构形同虚设,加之没有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缺乏相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乡镇规划的发展。
2.4规划管理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取决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力。归根到底,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以往案例你也会发现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常常会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所以建立长效且健全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
3结合存在问题提出的加强城乡规划的合理化建议
3.1加强各部门间的联动,实行齐抓共管。建议城乡规划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并沟通,为规划工作提高强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建设、发改、国土、房产、环保、城管执法、消防等部门,要立足本职能,发挥优势,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规划部门做好规划编制、管理和执法工作,努力营造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共同推动城乡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
3.2加强城乡规划队伍的建设。城乡规划要不断加强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规划队伍,确保组队的每个成员要坚持原则、恪守职业道德、作风正派、敢抓敢管、秉公办事。另外还要注意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机制,为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队伍支持和人才支持。
3.3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城乡规划方法。对比国际潮流,当今我国城镇化规划建设远比世界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状态和问题要错综复杂些。结合国情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要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的城乡规划方法,创造出独具自己特色的规划体系,尤其是要注意保留城市和乡村地域文化的独有特点,坚决杜绝“拿来主义”的照搬套用。
3.4健全规划编制中的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阳光规划。任何规划的编制都要完善健全,同时还要以人为本,体现百姓们的普遍利益,设置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组织方式,并尽快建立规划专家库,积极发挥专家作用,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同时还要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实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和听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5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规划管理的顺利实施。严格执行规划是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的保障。这一过程中要严格城乡规划的制定、审批和修编管理,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还可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同时还要严格规划执法和问责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乱变更、乱建设、乱占地的违法现象,做到奖惩分明。此外还要建立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将监督检查贯穿于整个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3.6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可积极推广数字规划,加快数字化地形图和城乡规划成果的更新入库。充分运用遥感卫星、数理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改进城乡规划研究的方法或手段,加强编制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城乡发展特征及动态进行有效分析与判断,提高规划水平。
总之,加强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要事。我们要重视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善于总结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合理化的建议,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寻求全方位的创新;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寻求全方位的突破;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解决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2]凌传梅;城市规划与城镇规划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李赓;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规划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关键词:乡镇建设;城乡规划;现状;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城乡规划概况
(一)城乡规划的含义
城乡规划指对在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等,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属性。具体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但能加快城市化进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而且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城乡规划的重要性
乡镇建设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该类型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城乡规划不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以它战略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公共政策属性的特点,为协调我国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乡镇区域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建设以及城乡规划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在世界上不断上升,但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包括规划中指标选用、建设标准的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拟定,均宜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符合国情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各地自然、区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城乡规划不能简单地采用统一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和综合性,及战略性的工作,涉及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与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需要根据现代化建设整体的要求,立足于当前,面向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并进行综合的布局。同时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的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
目前,城镇建设的规划仍然受困于很多不良政策口号的困局中,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与政府的号召,很多区域都在搞城镇建设,但是大多数的城镇建设规划,都只停留在喊口号,简单做规划或者城镇范围之内扯横幅的层面上,还有些区域则只是拆几栋违章的建筑或建几条商业街等表面功夫上,城镇建设的规划根本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这说明当地政府对其建设规划不重视,同时城镇建设的规划面临着资金难和技术难,以及落实难等困境,很难能够落实到位。另外,城镇建设的规划缺乏前瞻性与科学性,所以,规划要先于建设,要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城镇建设。但是,当前各城镇在其制定规划时,较随意,没能够考虑到城镇规划科学性与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造成了很多问题的规划都处于“空白”状态,如规划没能充分的考虑城镇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老城更新模式的研究不够,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缺乏动态追踪,造成了城镇建设中的程序违法、布局不合理等,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发展。
三、 乡镇建设中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完善
(一)在完善城乡规划体制体系方面,要构建发展战略研究,指导人口、用地、产业发展模式,然后进一步确定城镇的规模、用地空间布局、公服设施和市政设施的技术路径。而乡镇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衔接起来。同时,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分区的思路覆盖行政全域,以提高城乡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在多部门协作与多规衔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以及空间管理、分析技术,为建立规划的信息动态共享平台,保证城乡的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提供了可能。动态共享平台能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科学的管理,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进行结合,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要建立健全制度措施,将建设的重点和城市以及城镇的规划与土地利用的规划进行结合,注重公众参与,吸收公众意见,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加强乡镇建设以及城乡规划的措施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统筹乡镇建设城乡规划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该切实以科学发观为指导思想。首先,要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注重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给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规划编制过程要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和合理布局的理念,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协调发展,注重、重点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单纯地注重城市建设与发展转向到更好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最后,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当地环境和生态保护,严格控制乡镇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决杜绝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条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健全的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虽然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需要建立完善健全的规划编制机制和体系,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机制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城乡规划覆盖面,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规划编制滞后的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另外,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并科学制定城乡规划编制的相关标准和准则。
(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新型乡镇注重把握国家和省的政策向,运用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打破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传统规划格局,适度扩大了新型乡镇发展规模和空间,坚持园区发展规划与镇区规划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新型乡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为把新型乡镇规划建设成为产业发达、民生殷实,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文明和谐,区域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乡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在规划系统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结合规划工作实际,坚持以提高思想认识为主线,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手段,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的,探索和总结推进规划工作科学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内部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加速内部运行,缩短审批时限,做到政策不截留,差错不发生,时间不耽搁,提高工作效率。
(四)城镇规划建设,需要把环境保护放在乡镇建设的首位,规划中要体现出“保护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要严格的贯彻其环保精神,任何凌驾于环境之上的规划都要坚决予以取缔,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是绝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要保证城镇规划建设不损害环境。此外,必须树立牢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财富和珍贵名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建筑,绝不能随意拆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与合作,各级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时,需要树立起全局意识,调动整个城乡规划编制部门、设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建立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并建立健全以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快乡镇建设的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李果. 城乡规划与建设应突出的重点[J]. 城市建筑,2013,22:29.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关键词:城乡规划监察;重要性;“3S”技术
城乡规划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城乡规划管理包括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实施的管理和实施的监督检查三个工作层次,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笔者以一名城乡规划监察工作者的视角,以武山县城乡规划管理为例,浅议城乡规划监察工作的几个方面。
一、基层规划监察工作起步晚、底子薄、技术弱
武山县规划局成立于2005年,承担着全县的测绘、规划管理等工作。2009年成立了武山县城乡规划监察大队,为规划局下属的副科级单位。截止目前,全局共有干部职工21人,其中规划监察大队编制11人,实有人数16人,绝大多数为相关专业人员,专业对口人才严重匮乏,执法队伍整体业务能力有限,技术力量十分薄弱。
二、规划监察工作责任重、范围广、难度大
(一)规划先行、监察是保障
全县辖区范围2011平方公里,规划区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武山县规划监察工作由城乡规划监察大队承担,其职责主要有:组织城乡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公示等程序的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行政监督,建立规划动态管理档案;对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进行查处;组织实施城乡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受理和解决在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公示、实施过程中公众建议和意见、投诉举报、群众上访和行政复议等工作。
由以上的职能分工来看,规划监察贯穿规划工作始终,从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开始,到项目的报建、审批、公示、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划监察和监督,任何一个环节的懈怠和渎职都有可能引起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到城乡规划的实施。
(二)督察途径单一、执法有局限
《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督察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自查”、“他查”、“查他”以及对“渎职、失职”的督察。目前,武山县规划监察工作主要以“查他”为主:对已办理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对建设过程中未按照建设工程许可证建设的项目进行依法查处,责令其整改或者限期拆除;对未办理两证一书的违法建设项目核发停工通知书并责令其整改或拆除;对未在规定期限内执行行政处罚的违法建设项目,移交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管理部门对违法建筑只能做出处罚,却不能强制执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是唯一有效的强制手段。建设工程的特殊性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对违法建设行为“早发现、早遏制”,然而发现违法建设的初始阶段,法律没有赋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强行拆除或强行制止的权力,但是,有关的法律程序和必要的时间成本,加上不可预知的因素,使这一有效的法律手段大打折扣,大大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实践证明在漫长的复议和诉讼过程中,违法建设行为不断延续,由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违章建筑从基础开始一直到整栋建筑接近完工,造成即成事实。即使最终通过法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损失。
三、城乡规划监察执法基础弱、部门协同难
(一)执法基础薄弱,利益矛盾复杂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法制建设的滞后和城乡规划宣传教育的缺失,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规划意识和城市意识十分淡薄,规划执法的社会基础十分薄弱。由于规划监察涉及范围广、矛盾多、情况复杂,所以本身就决定着它是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它还关系到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利益,涉及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往往在执法过程当中,群众不能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执法工作,甚至于群众不理解,对抗情绪十分严重,可谓是困境重重。在规划监察的过程和具体案件的处理中,既要注意执法的合法性,又要顾及群众的利益损失和保证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些具体矛盾和利益,成为了执法工作的难点。
(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
规划监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执法过程涉及乡镇、国土、建设、执法局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各自为战,有时甚至相互制肘、推诿扯皮,行政执法力量不能有效整合,监察工作阻力较大。
四、新常态、新机制、新意识、新技术
(一)建立联动机制,形成规划监察执法合力
在城乡规划监察过程中,部门之间应形成联动机制,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对违法行为共同查处的工作局面。例如:对已取得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会同建设局、房管局等部门形成环环相扣的办事程序,对建设项目层层监管,避免出现不按照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违法建筑。对未取得规划许可的违法建筑协同供水、供电部门对施工现场停水、停电,及早抑制违法建筑的持续发展;对要的违法建设项目,会同公安,消防,法院等部门强制执行。多部门共同配合执法,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纳税人的成本,更能,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做好普法宣传,提高公众规划意识
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坚持执法与普法结合,在做好规划监察工作的同时,要利用印发资料、宣传栏、橱窗、新闻媒体、电子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城乡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法、懂法、守法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让城乡规划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理解与支持。加强规划公示,实施城乡规划“阳光工程”,增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城乡规划监督公众平台,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渠道,形成全社会、全民参与城乡规划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监察效能
人工规划监察调查费时、费力、耗资、效率低下。当今,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兴起与日益成熟,充分利用“3S”技术集成,对城乡规划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已成为可能并为人们所共识。在此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RS)获取地面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我国的北斗系统进行外业数据采集、规划监测、现场调查;建立城乡规划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平台(GIS),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通过叠加分析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发现现状变化图斑,并可对城乡总体规划进行数据库管理,可将分析决策模型处理结果图文并茂的提交各级管理部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采用“3S”以及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建立城乡规划监察执法信息平台,不但能够简单、快速的规划核实取证工具,而且有利于健全“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综合规划监察执法机制,实现与电子政务平台无缝对接,使监察执法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违法建设的早发现和及时处置。当前,这种模式已经成为未来规划监察的必然趋势,有效的解决了规划监察工作量大面宽与执法人员不足的矛盾。虽然我们西北小城镇的技术力量和经济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城乡规划监察信息化的要求,但是眼光还是要放高放远,要积极学习借鉴新技术、新力量,争取早日实现城乡规划监察信息化管理。
一、专业定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