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法律渊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直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恰当的媒体,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如教学课文《泉水》时,学生对多、清、甜、美的泉水难以想象,在教学时如果只凭课文插图和教师的介绍,很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搜集一些有关泉水的图片、录像,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将学生带人了令人向往的泉水之中,感受了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二)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课前播放《种太阳》的动画音乐,学生被带进歌曲的意境中,情不自禁地轻轻地跟着哼起来。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起他们读课文的欲望。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以后,我便利用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读文,在感悟巾进行句子训练,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远程教学资源,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对农村小学而言,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小学频道”,是具有针对性的栏目。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以及适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示范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设计,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用最少的时间设计出了高质量的教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媒体展示中课件的应用能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学生的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口语教学,互动交流,情景模拟,自然浸泡
一、英语能力需求分析:
众所周知,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社会需求变了,教育也就必须与之适应。改革开放以前,相对落后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而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外语不再仅仅是学习、借鉴的工具,其交际功能也逐渐凸现。这在旅游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社会对外语交际能力的需求促使外语教学目标不断调整,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提到了外语教学的日程上来。2005年9月,笔者在桂林旅游专科学校03级旅游英语专业和03级出境领队专业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回收的80份有效问卷中有75人在“学习外语的首要目的”一栏中选择了“能讲流利的外语”,1 人选择“流畅阅读外语文献”,4人选择“能够翻译外语文字材料”。由此可见学生当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迫切需求。
二、英语口语现状分析:
许多已踏上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士和在校学生都有共同的感叹: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到了要用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英语原来还是“死”的。中国患有“聋哑英语病”的人不在少数。学生们进入大学前学习英语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考试而不是和其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为了适应传统的应试教育,他们被培养成一个语法学习者,让他们用语法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可说起口语时的流畅程度比起其写作能力可谓是天壤之别。
在上面所提之问卷调查中,回收的80份有效问卷中有63人在“外语学习中自己的主要困难”一栏中选择了“无法流利地讲外语”,11人选择“不能完全听懂广播及影视英语”,4人选择“阅读原文资料有较大困难”,2人选择“语法没能完全掌握”。由此可见学生当前的主要困难仍然是口语能力较差。
三、口语教学理论依据
基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都有一定的英语语法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我们的课堂活动可以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逐步过渡到“注重交际意义”。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家史蒂芬·克拉申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最佳的方法是在学生不太紧张的状况下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内容应是学生们所想要听到的东西。这些方法并不强迫学生过早地用外语说话,而让学生们在充分准备之后开口,教师要认识到外语能力的提高来自于提供用于交流的可理解输入,而非来自强迫与更正学生所说的话。”
克拉申教授的另一重要理论观点是:“语言能力的获得要求学习者与目标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即自然地进行交流—说话者并不在意话的形式而是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以及理解的信息。”
四、口语教学方法的探索
1、 互动交流语言教学
所谓互动交流语言教学,就是在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当中完成教学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试着采取互动方式,把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放在首位。免费论文。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一方面要承担着要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重要任务,另外还要在鼓励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说英语的同时给他们引导和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不但能够让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而且,在他们说英语时逐渐有能力选择正确的、恰当的单词。实际上,用英语和同学交流包括了听和说两部分,这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能力。
在互动交流语言教学法中,笔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鼓励他们鼓起勇气,用流利的语言把他们完全有能力写在纸上的东西表达出来。笔者在口语教学中充分使用“课堂专题发言”的方法。课堂专题发言是指学生在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 找出旅游相关的文章或话题(如讲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前景、趋势,或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国和西方旅游发展的比较等),课堂上在限定的时间内(约3分钟)作一简短发言,并在讲完之后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要求文章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讲演者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简单扼要,逻辑性强。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感到至少有三四个话题是可以深入交流的,谈话的内容不会仅仅停留在日常会话的水平上或口语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笔者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05级及06级出境领队专业两个班级中均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根据2006年4月的问卷调查,80名学生中有71人认为此种练习对口语进步“促进很大”,只有9人选择了“促进尚不明显”。免费论文。
当学生已经具备了特定的交流能力,我们就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语言教学法。
2、 情景模拟语言教学
所谓情景语言教学,就是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学会新的词汇、短语以及语法的使用。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组,分配给每组一个特定的话题,首先由教师介绍一些新单词、表达和背景知识,教会学生在特定的旅游环境中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用到这些新内容。比如, 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就建有“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到“模拟现场”进行逼真的口译训练。免费论文。
校外实践也是情景语言教学的一个好途径。我校从一年级起就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和周末到桂林各个旅行社实习,担任兼职导游,并指定老师加强指导。比如①组织毕业生利用毕业实习期间到广西省著名景点、酒店、出入境口岸、旅行社进行导游翻译实习;②还可承接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任务,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文字翻译与口译实践。
3、 自然浸泡快乐学习
克拉申教授还认为:
“在实际生活中,与愿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外语的友善的本族语者进行会话十分有益。”
因此,浸于外语氛围中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但是在非外语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就特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方面学校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学生要利用一切的学习机会。学校可以多聘用外籍教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外面对面交流,直接参加以英语为媒介的交流实战。对中国学生而言,需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在实际交际中的怕错、害羞等心理障碍。一旦克服,口语突飞猛进!
五、结束语
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章振邦先生曾说: “有人在评论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时, 把矛头指向了‘听说领先’和‘交际法’。我认为这是批错了对象。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 听说外语的机会很少, 听说能力自然地会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 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 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从理论上说,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 从听说入手教外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总之, 能够流利地用外语交谈应该是我们最最需要的能力。但是外语“说”的能力只是大海里冰山上露出的一角,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词汇、娴熟的语法、过硬的听力、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知识之上。
参考文献:
1.Crystal, Davi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Krashen, Stephe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7.
3.Krashen, Stephe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8.
4.McLaughlin, B. Theories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Edward Arnold, 1987
5.Krashen, S. & Terrell, T.D. The NaturalApproach, Pergamon, 1983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80-02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就法律教育而言,目前学生的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及法律素养的现实状况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总体上不同步,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法律教育针对性不强,缺乏重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多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进行。按照教学计划,其中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量十分有限,教师能够讲授的内容少而浅。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很少专门针对法律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内容不够深入
很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在于培养一技之长,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他们对于专业课和实习实训十分重视,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时,却大多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且限于自身阅历,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认识,对枯燥的法律条文望而生畏,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大打折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例如,虽然在课堂上学习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有的学生在毕业时还是不能区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不知道如何正确签订劳动合同,不知道自身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给自身、学校、企业三方都造成很多困扰。
(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法律教育活动渠道与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很多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够均衡,导致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向学生讲授法律条文,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各种法律知识,缺乏法治理念教育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看对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作用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师对法律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在讲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对很多重要内容一带而过,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部分高校依法治校步伐落后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学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不仅要做到合理,更要合法。但是相当多的高校管理方式方法陈旧,无法做到“依法治校”。近几年来,学生学校的案件屡见报端,学校多以败诉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部分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与法律相违背,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因为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处分在程序上不合法。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以后,各高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随之作了相应的修改,增加了关于学生申诉权的内容,但在实际中,学生的这项权利往往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很多学校在制定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时,根本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参与问题,等于变相剥夺了在校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高职院校加强法律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其受教育水平应当是公民中较高的一个群体。国家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和推进者,高职学生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踏入社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否依法办事,主动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完善市场竞争。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动手能力,还应具备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素养。因此,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除了重视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正当维权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普法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很多高职学生对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权有一定认识,但是有了认识不等于能够正确运用。曾有调查显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大学生比例仅为遭遇侵权的大学生总数的10%。而且,在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纠纷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权利有没有受到侵害,而是自己是否存在违反法律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在权利受到侵犯时,轻易不敢争辩,反而选择忍让,提醒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就算了。因此,要通过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深化,使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法律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懂得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正当利益。
三、高职院校加强法律教育的实施途径
法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法律教育如果要达到实效性、针对性的要求,就必须丰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同时形成学校从上到下的联动机制,为学生学习法律、加强学校的法律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我国已有67所高等院校开办了远程高等网络教育,加上中央电大及其44所省级电大,共有在校生270万人,占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8%。远程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远程教育是新生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远程教育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最大可能地为广大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它与其它教育形式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远程教育发展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定位问题。由于立法滞后,我国对远程教育的定位,即对远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地位和作用没有权威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这给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困难。以电大为例,部分地方电大被与其它学校合并,一些电大逐渐失去独立办学的地位。严重削弱了远程教育的特有优势,大大影响了合并各方的教学质量,对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健康发展产生冲击。
二是投入问题。由于缺少强制性的规定,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尤其不足。使得远程教育办学单位无力聘请高水平师资等,制约了远程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是学校设置及办学自问题。目前,关于远程教育学校的设置仅有教育部的《广播电视大学设置暂行规定》,对于单独设置远程教育学校、合作办学等问题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致使政府对远程教育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使学校不能够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四是办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保护问题。办学者的利益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经济回报和办学自上。教师的利益保护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材著作权上。学生的利益保护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质量上。上述三个主体利益保证问题均无明确的法律依据。
远程教育存在的众多重大问题不是仅凭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与政策手段能够解决的,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有关远程教育的立法不能满足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法体系只有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1995年的《教育法》、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提及了远程教育,并且都仅仅一句话概括,“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缺乏具体规定,长此以往,则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堪忧。
二、从我国远程教育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关于远程教育的定位。远程教育立法应当将远程教育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形式具有平等的地位,并保护其不受非法侵害。
第二,远程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发展要依靠教育,教育需要投资。目前,举办远程教育的院校,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靠学生的学费。远程教育立法一是要规定政府投资义务,二是规范社会集团、企业、乃至个人投资办学的行为。
第三,学校设置及办学自。设立远程教育学校及其远程办学机构的指导思想是,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设立高等远程教育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独立设置的高等远程教育学校,应当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远程教育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有必要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具有较强的远程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实施本科以上远程教育的学校应当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实施专科高等远程教育学校,经国务院授权,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审批高等远程教育学校的设立,必须聘请专家组成评议机构评议。
在远程教育立法中,远程教育学校作为独立的教育机构行政法人,依法应获得独立办学和管理的自。学校办学自至少应该包括:(1)教学自。包括自主决定系、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2)人员任用权。自主决定教师、职工的聘任和任用,教师职务的晋升和工资标准。(3)经费和学校资产的管理使用权。(4)发展校外合作和国际交流的权利。
第四,办学者、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保护。网络教师的教材究竟是不是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口述作品,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创作未以任何物质固定的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最高法院的有关解释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由此看来,网络教材是教师在网络授课时的口述作品,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
为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推进城南新区建设,绿化美化县城,切实改善县城人居环境,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县委、县政府决定组织第六次县城绿化会战,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全力打造水绿*的特色,坚持政府组织,全员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覆盖全面,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
今年第六次县城绿化会战的主要目标是: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3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2%。创建绿化达标单位10个,达标小区10个,省级园林式单位1个,省级园林式小区1个。围绕上述目标,今年第六次县城绿化会战实施6类40项工程,投入资金7000万元。
(一)公园建设工程。投入资金3300万元,高标准建设新区公园、森林公园、新兴大桥桥头公园、金沙湖一期工程、龙湖公园等公园绿地,逐步形成绿量充足、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开放式生态景观。
(二)道路绿化建设工程。投入资金1500万元,重点实施新兴路、大关南路、跃进路、射阳河西段风光带、204国道等主要干道的绿化。
(三)县城绿化提升工程。投入资金200万元,重点实施城中公园、人民广场、主要道路节点、铁军广场等绿化景点建设。
(四)住宅小区绿化达标工程。计划10个住宅小区绿化达标,投入资金1000万元。清华名仕园要建成省级园林式小区,*、*豪苑、天宇华庄、澳洋欧洲花苑、东方广场、城中花园等要确保建成绿化达标小区,力争建成省级园林式小区;*花苑、*明苑、*花园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住宅区,要按照绿化达标要点,进一步提高整体绿化水平。
(五)单位庭院绿化达标工程。计划10个单位庭院达标,投入资金500万元。县教育局要确保建成省级园林式达标单位,检察院、公安局、人武部、交通局、粮食局、劳动局、卫生局、审计局、*工业园等单位要确保建成绿化达标单位。其他有创建目标的单位要积极参与会战,确保完成任务,努力营造处处见绿、处处有景的宜人环境。
(六)纪念林地绿化建设工程。由党群、宣教、政法、农水、财贸、工交等六大口,实施6个纪念林地,投入资金500万元。对落实会战任务的六大口纪念林地,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规划,对照时间节点,尽快落实到位,确保形成绿化会战热潮。
三、绿化管护
加大绿化养护管理改革力度,提高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切实改变过去重栽轻管的状况,不断提高苗木存活率和保有率。对绿化的管护具体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单位(小区)绿化养护管理由单位小区自己负责;招标发包的绿化工程养护由中标单位负责;对养护期满的绿化工程绿化由建设局对外发包,确定管养单位,逐步推向市场。二是沿主、次道路的各部门、单位和社区、近郊村,要与绿化管理职能部门依法签订门前绿化管护责任书,承担平时管护和毁损赔偿责任,切实把门前绿化管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三是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公安、建设部门对毁绿、损绿,破坏绿化设施的行为,要严处重罚,坚决予以打击。四是教育县城广大市民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绿化家园靠大家的意识,自觉爱护城市花草树木和园林设施,真正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绿化氛围。五是切实加强绿化管理队伍建设,深化内部改革,逐步形成建设、管理、养护分开的格局。
四、推进措施
(一)紧咬时间节点,形成推进合力
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响应第六次县城绿化会战的总部署,抓住今年春季绿化黄金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成包干任务。今年绿化建设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3月6日—3月10日)宣传发动。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城联动,造浓绿化建设的强烈氛围,掀起大搞绿化建设的热潮;第二阶段:(3月11日—4月30日)组织实施。集中优势力量突击五十天,全面完成绿化建设任务;第三阶段(5月1日至12月底)考核验收阶段。以完成时间、完成量、成活率为主要内容,对各单位进行考核验收、评优罚劣,确保绿化会战取得圆满成功。
(二)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具体要求
*镇、*镇、开发区和建设、交通、水利、国土、林牧等部门是县城绿化建设的重要部门,要把绿化建设当着本部门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各镇区、部门必须紧密配合、联动操作、合力推进。*镇、*镇、开发区要把本区域绿化建设的任务当着份内事,抓紧落实到位,积极配合县主管部门抓好城南新区市政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开发区要结合县城规划,抓紧实施内部绿化工程;郭墅、三灶、新沟等县城周边镇要按照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扎实搞好县城防护林建设;建设部门要超前做好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并按规划负责落实好建成区的绿化任务,重点抓好公共绿地建设;国土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帮助相关镇区、单位、部门落实绿化用地指标;交通部门要抓好交通道路两侧绿化建设,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工程;水利部门要实施好河道两岸绿化建设。
(三)精心组织实施,严把质量标准
今年列入政府实施的绿化工程,要通过规范的招标程序,组织高资质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中标单位必须按照建设部门的规划要求,精心组织施工。各部门和单位的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在施工前必须进行会审,审批后方可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有率,县绿化管理部门要跟踪督查验收。建设部门要做好各部门和单位绿化建设技术和实施方案指导工作,要做到有请必到、有求必应,直至部门和单位绿化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四)广辟资金渠道,确保实施到位
县城绿化建设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绿化条例》、省人大通过的《江苏省绿化管理条例》,对全民义务栽树、单位小区绿化达标、认建认养认管绿地、城郊绿化、闲置土地绿化、拆违建绿、“门前五包”、立体绿化和公路、河渠绿化通道建设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各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执行。具体是:住宅小区绿化资金由开发企业负责,单位达标绿化资金由所在单位负责,镇区绿化资金由各镇区负责,县城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绿化资金由政府筹建落实。财政局要按规定足额收取义务植树统筹费(5元/人),专款用于县城绿化建设;同时鼓励县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捐资、捐树,集中用于县城绿化建设,也可在适当的地段(块)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筹集绿化经费。
1、法律教育现状此外,如今已进人法治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强化,多数民众都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相比之下,医护人员的维权意识并不是很强,还需要很大的提升。护理管理工作,除了发扬救死扶伤的岗位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承担所属的社会责任,还应维护好自己的各种合法权益。医患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患者各不相同,一旦发生纠纷,护理人员应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由于法律知识的匿乏,护理管理人员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运用法律,以致于损失惨重。
2、原因分析护理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首先是护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专业的护理教育中,往往更注重专业护理知识,而法学课程的开设极其有限。据有关资料显示,本科教育中,法学占了全部课程的1%左右;大中专则占有约2%一3%;除时间不够外,法律课堂内容好也相当缺乏,大多只是一些基础的知识,而与护理专业有关系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以致于护理人员与法律接触少,学习途径也较为单一,多是通过电视、杂志等获得,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掌握的知识比较零碎,很不全面。再加上工作环境较为封闭,缺少相关培训,都最终导致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十分薄弱。其次,护理管理人员自身对法律教育有所忽视。实际中的临床护理存在着很多问题,人力资源短缺就是其中一项。由于护理管理人员有限,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多,责任和压力也不断扩大,为保证护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多数护理人员都将精力放在了如何熟悉临床业务知识、如何提升临床操作水平和速度等方面,无暇顾及法律教育,对法律意识自然就有所忽视。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护理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即缺乏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认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才是起主导作用的,才应该担负应有的法律责任,护理人员只是起辅助医生的作用,负责照顾患者,工作不出差错即可。即使有纠纷,也是医院进行调解,无需自己承担。这种错误观念使得护理管理人员对法律很淡漠,除应付责任外,也不利于自我保护。
二、如何做好护理管理人员的法律教育工作
1、转变教学理念一般而言,护理管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都有过专业的学习或培训,在这一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那些旧的教学观念应作一番改革,包括内容、方法等方面,将法律教育的地位提高。需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大力度进行法制教育。法律内容除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应将重点放在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方面,如《医疗护理法》等,这样才能使其上岗之后有所保障。
2、重视实际应用在学习阶段,护理管理人员学的大都只是理论知识,到医疗机构上岗后还应继续学习,并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所以,继续教育除了护理学、行政管理,还应包括法律教育。日常工作中,既要进行专业护理培训,也应督促护理人员学法懂法,熟悉相关法律知识。
3、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管理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对其病情转变有着莫大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行事,做好为患者服务的工作,尽量保证患者能够尽早康复。学习法律、了解法律,能够让护理管理人员更加深刻地明白自身所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强化法治观念,认真对待护理工作,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从事护理服务。此外,在满足了患者需求的同时,护理管理人员还应加强维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除了医院的普法宣传和相关培训,护理人员也需在闲暇时间加强自主学习,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使双方利益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在法治社会,人人都应懂法讲法,不断完善自身的法律素质。
三、结语
[关键词]高校教育;法律意识培养;法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0-0019-02
引言
随着依法治国的要求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渐引入法治化理念、建立健全法制机制已成为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当前很多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而受到侵权或者出现违法行为的现象,必须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法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高校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对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关于高校学生的法律教育现状还不容乐观,对此要积极加强高校法律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法律教育的意义
法律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有效地辨别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违法犯规的行为,并且能够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地规避,从而防止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上当受骗。比如当前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侵权行为,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实习或者兼职过程中由于不知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从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侵权行为而浑然不知。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对外界的各种不正当的行为有所察觉。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的规避,让学生能够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了解,因此能够避免学生做出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加强法律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法律知识的教育、案例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当前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广泛,除了文学教育、艺术教育之外,很多高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加强对高校法律教育的关注程度,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当做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从各个方面加强了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的创新,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虽然当前高校的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课程,但是并没有对这门课程配备更多专业的教师,也没有将这门课程当作学生的必修课,很多学生都只是选修这门课程,因此使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门课程的意义。第二,高校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的能力参差不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的是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高的教师,但有的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理论型教师,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都不够强,因此对学生的引导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比较传统老旧,很多教师依旧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对一些法律知识进行介绍。法律法规的内容本就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单纯地理论化教育只会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根本记不住法律法规的内容,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各种法律知识。
三、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策略
当前的教育要求是要结合高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发展目标,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综合教育。法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能够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将法律教育当作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补充。为了要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首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相符合,对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改变,将学生变为主体,除了给学生讲授一些学科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法律教育的重视,从而能够加强对法律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将法律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考核过程中,从而使得各项教育任务能够有效落实。
(二)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是一个很好地榜样。因此在高校的法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师的引导角色的培养,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就不高,所以会对学生不能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对此,应该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得教师能够接受更多组织化培训,能够加强对各种法律的学习,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比如在高校内可以举办教师再教育的讲座,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讲解,结合法律知识与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从而提高教师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1.加强案例教育法的应用。高校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育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在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校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对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现代化教育。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各种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累积更多的经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时地对各种法律难题进行解决。在法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闻经常报道的各种违法违纪的事件进行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各种实际案例有更多的理解,并且能够对各种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有所了解,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现代传媒的优势,提高各种教学资源传播的效率,比如网络媒体、自媒体等,都是当前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可以在这些平台中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创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为法律教育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效率很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硬要结合新媒体,对一些法律知识进行宣传,使得学生能够对各种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借助优秀的文案,加强法律知识的传播。3.加强法律课堂的情境教学法法律教育中的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得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比如表演警察抓小偷,使得高校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明白,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找警察,再比如模拟消费者维权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实用技巧,当自己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进行应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各种社会危害频繁出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法律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法律教育,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高法律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露.浅议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2).
[2]孙涛,朱文星.新形势下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9(5).
[3]曹景富.高等学校应强化学生法律意识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0).
[关键词]教育模式 法律素养 改革 创新
[作者简介]张国琦(1968-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警察法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42-02
法治是国家建设和管理的准则和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人民警察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刑事执法力量,其法律素养、法律知识、法律能力直接关系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关联着社会和谐的构筑,决定着公民权利的保障。因此,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法律教育是重要环节,法学课程也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贯穿于学历教育始终。与其他社会大学不同的是,公安院校的法律教育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运用法律解决实例的能力。这就要求公安院校的法律教育,既要遵循传统法律教育规律,又要在教育模式上推陈出新,大胆改革,创新方法,务求实效。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模式即“范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模式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世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在我国,教学模式又称为微型教学论,指在特定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下,介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按照一定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可操作的程序进行的基本范式。教学方法是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教育的实践摸索中,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控着不同教育层次的各自特点和侧重方向。从幼儿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环环相扣,各具特色。同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交叉科学,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大学教育中的法律教学,也就是公安应用型大学教学模式中的法律教学方法。虽然法学专业在当今我国的大学中遍地开花,有“万金油”之称,但无论何时何地,公安法律人才的培养都直接关乎国家法治的进程、人权的保障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公安院校法律教学的突出成效和提高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公安工作对公安院校法律教学的要求
法律教学是公安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案件侦查、治安管理、刑事技术鉴定、公安信息安全、道路交通管理等涉及公安事务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以执法者高素质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执法能力为基础。针对公安院校的特点,其法律教学必须既遵循法律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突出公安特色,形成具有行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法律教学模式。总结公安院校法律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其应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系统性。警察作为重要的执法力量,其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重要职责。这也就决定了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不是适用单一的、某一领域的法律法规,而是涉及刑事执法、行政执法、民事调节等诸多法律部门。比如,交通警察执勤时,大多是行政执法的交通秩序管理、违章处理等,但可能遇到涉及刑事犯罪的醉驾、盗抢等严重犯罪行为的刑事执法,还有大量的劝导、调解等涉及民事法律法规行为。这就要求在法律知识和能力上是个多面手,有较强的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警务机制改革,提倡“一警多能”“一警多用”的大背景下,警察具备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第二,实战性。警察在学习法律层面,必须有很强的实战性。警察的职业性质要求对所具备的法律知识学之即用,用之有效。公安院校培养目标要突出在法律学习中灵活多变,了解法律背后的立法精神,掌握公安实践中的执法动态,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刑法课程中“侵占罪”,其犯罪构成、定罪量刑的学习不是难点,但公安实践中要准确把握“侵占”的罪与非罪及其和“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的区别,仅仅理论讲述难以达到。大量的案例分析,感同身受的模拟情景再现,都是提高其实战判断能力的有益探索。
第三,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绝不是创造法律或者滥用法律,而是深刻理解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使警察在执法中能正确理顺法律与道德、法与情的辩证关系,审时度势、灵活多变地处理社会矛盾,展示出新一代警察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既维护了法律,又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法治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群体效应,而执法者更应该引领、实践、表率。比如禁毒,危害深重,社会影响广泛,仅仅靠打击犯罪,处理违法,实践看来是杯水车薪,效果不大。警察在履行职责,严格执法的同时,如何融入人文关怀,如何做到釜底抽薪,就要求警察工作具有创造性,实现“没有买卖,就没有贩卖”的日见成效的目标,又能使瘾君子真正回归社会,回归人生。
三、公安院校法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传统法律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法律教学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校外实习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1.传统法律课堂讲述教学方法忽视了对法律技能理论基础和方法的教育与训练。法律实用能力是一种问题思维能力和经验推理能力。不精通法律规则背后所蕴涵的法律原理,就不会懂得法律规则创造性运用的方法,不了解法律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就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失去了具备法律技能的基础。对现行法律的注释,对法律条文的讲解,离不开学术功底。从本科阶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理论功底,是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底蕴和基础。
2.缺失了法律技能训练的理念与机制。美国法律家摩根说过:忽视技能训练会给学生带来危害。仅仅让学生读懂、背会法条,学会分析书上的案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对公安实践于事无补。比如婚姻法的学习,公安院校一贯轻视,致使学生学些皮毛,得过且过。在公安实战工作中,一些警察不懂得婚姻法的实质,在处理涉及婚姻方面的家庭暴力案件上,一头雾水,处理失当,这可能会激化矛盾,引发更严重的案件。
(二)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法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在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上。要借鉴其他学科尝试并获成功的诊所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结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赋予其新的内容和生命,突出法律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彰显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1.诊所式法律教学法的起源。诊所式法律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在全世界得以推广。法律诊所教育的形式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疾病。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法学院引用了“诊所”的称号,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即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诊所式教学法在我国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广泛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比如人大法学院的法律诊所是以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人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的“刑事法律诊所”,选择的案件是以刑事案件为主,附带培养学生解决其他类型案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2.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上的特点。第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堂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大家都是具体案件的执法者和承办人。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听课者到一个主动的执法者和办案者的身份和技能的转换与提高设置的。辩论式、互动式、讨论式、提问式、模拟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被充分调动起来,成为促进学生转变身份提高技能的方法,成为诊所进行教学研讨的重要手段。在诊所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通常面对面地进行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主持人,谈论话题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谈话、发表意见的主角。教师是用启发式、引导式提问把讨论的话题引向深入,并且要控制自己急于说出“正确答案”的冲动。比如,模拟现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现场,教师简要介绍了案情,有学生从接受群众报警开始,一步步进行接警、出警、现场勘查、调查访问、案件分析定性、采取应急措施等,这期间运用的法律知识涉及刑法的“交通肇事罪”“伪证罪”“窝藏、包庇罪”等,涉及道路交通法律的“现场勘查”“交通管制”“调查取证”“受害人救护”等,涉及警察法的“现场管制”“紧急征用”“留置权”“警容风纪”等,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整体素质的展示都一目了然。
第二,使用真实的案件材料。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案件情景再现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和细节,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培养学生法律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警察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加深学生对法律制度、法律知识、法律条文的理解,并亲身体验警察的管理与服务角色。比如,与当地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联络,建立互动合作平台。让学生分批参与跟随警察接、出警,参与了解警情,协助调查线索,之后写出报告,由教师点评。
第三,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诊所式法律教育中,一堂课通常是由两位或多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贯彻教学意图,使教学能产生一种立体的、透视的、深入的效果。这里,辩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其语言水平;启发式教学法开启学生智力,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案例式教学法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其辨析能力。
第四,培养另一种思维方式。诊所式法律教育要求学生用警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法官角度对事物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学生们要注意并认真思考每一个办案细节,即便是对案件中并不会起重要作用的环节也应引起注意,不要简单地对事情作出判断,要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要考虑法律与事实背后的联系,了解案件所具有的特定社会背景,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警察职业处理社会的矛盾焦点,肩负社会稳定的重任,运用法律绝不是简简单单地严格执法,更重要的是服务社会。
第五,独特的评估方法。在诊所式教育课程中,学生对自己评价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师的评价,他们更加关心所承办案件的得失成败,更关注待人接物的水平和艺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也同样是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时所关注的焦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案件的定性准确、方法得当固然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在承办案件的过程中真正成长了,是否得到了他们所想要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尤其是自己的警察行为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民的肯定。这也正是培养新一代人民警察的良苦用心所在。
四、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律教学法中需注意的问题
诊所式教学法固然在法律教学中效果明显,但其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更严格。“授人以鱼”只要求是捕鱼能手,“授人以渔”则要求是育人高手。因此,公安院校在运用和推广诊所式法律教学法时,应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才能彰显成效。鉴于客观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教学能力方面。诊所式法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有效的课堂沟通方式,极强的观察和管理学生能力,才能在诊所式法律教学法的课堂上指挥若定,游刃有余。很难想象一个在传统课堂教授方式上都难以胜任的教师,能够运用诊所式法律教学法。
第二,学科知识、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对所教授的学科必须具有专业的系统的掌握,对学科重心、前沿动态能及时把控,对讲授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如,努力拓宽专业知识深度和文化知识宽度,具备很强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文化素质。
第三,公安实践能力方面。诊所式法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既是本学科的研究者,又是公安实践的合格执法者。在具体适用法律,正确处理案件,体现现代警察高素质、高品质要求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就要求教师要定期深入公安一线,进行业务锻炼,切实提升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对诊所式法律教学法成竹在胸,高屋建瓴。
第四,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育素质的核心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优秀的教师能够在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恪守职业操守,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稳重的作风、顽强的精神感染学生,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感召效应。这是诊所式法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
探索出真知,创新成大业。公安院校的法律教育必须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发展前进,在发展前进中强大。每位公安院校的教师都应该有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运用推广诊所式法律教学法已是当务之急,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胡学增,沈勉荣,郭强.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吴福辉,钱理群,粱培宽.粱漱溟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关键词:绿色教育 课程 实施与开发
一、绿色课程开发的特点
绿色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如何正确的树立绿色的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有效开展是如今社会每一名幼教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我们开展的一门新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展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带领学生对绿色教育课程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构建绿色课程时突出它的四大特点。即:自然、自主、环保、创造的特点。绿色课程强调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应注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例如,植树节快要到了,我们要组织孩子们去植树造林,通过植树让孩子对树木有所了解,教师引导孩子如何保护花草树木有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使幼儿在不破坏花草树木的同时,用身边掉下来的绿叶做装饰,让自然物品成为幼儿的兴趣材料。进而尊重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本性。
绿色课程的开展也利于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之间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这种保护行为,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帮助和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绿色教育的创意活动,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出来能够启发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绿色教育。
二、绿色课程的实施
(一)从区角活动切入
区角活动是发展绿色课程的最佳教育模式。例如:“小小绿色植物”的区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教师带孩子进入区角活动,给孩子讲关于植物的故事为导入,让孩子对保护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进而引导孩子如何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植物进行绘画,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植物。从而使孩子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模式。也可以从绘画中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主动接受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加以引导拓宽孩子对绿色课程的深入理解。
(二)从日常生活中切入
幼儿在园一日的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绿色课程的教育机会。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每日的课间操下楼梯时,教师每日要引导幼儿在课间操做操和游戏活动时,让幼儿坚持户外锻炼,下楼时有序排队,走楼梯时要爱护幼儿园的公共设施,放学回家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触摸危险的物品等习惯。课间操结束后的加餐中,引导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绿色课程的认识。教师要在不经意中培养幼儿习惯的养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三)以园区环境为切入
一般课外活动课都是在每日下午举行。这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进入之前植树节种植过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然的美,从中引导和加强幼儿对绿色教育植物和保护环境的认识。要让幼儿有保护大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适时的告诉幼儿花草树木也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群体,看到好看的花不要伸手去摘掉它,花儿也是会疼的。以这样的方式向幼儿传达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让孩子举一反三,想想除了要保护大自然之外,小朋友还应该做什么事情?从而发散和培养孩子的想事情的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从传统节日为切入
传统节日,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使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传统节日综合了自然,自主,环保和创造多种因素。使幼儿园的绿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重阳节,教师引导孩子对重阳节的认识,使孩子明白重阳节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从而引发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孩子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使孩子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五)从家园共育为切入
绿色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幼儿园要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向家长介绍绿色课程的特点和开展绿色课程的意义。让家长也参与到引导幼儿绿色教育的课程中去,让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环保的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环保和绿色课程的教育目的。开展足额养的绿色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的学习和生长的空间。
三、结语
幼儿园的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以绿色,健康,和谐,安全等槔砟睿构成了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等为主体的绿色教育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模式。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绿色教育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探索将会是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努力争取将绿色教育课程在短期内有近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蔡丽洁.发掘游戏“富矿”“拔节”学前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4-11-12.
[2]杨晓萍,何孔潮.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