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心理学危机干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危机干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危机干预

第1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6-03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各方面的冲击,就业求职困难重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大学的校园已不是从前的安逸,遭受各方压力冲击大学生,心理危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自杀、犯罪等事件的不断惊爆,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增加,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杀人、自杀、校园暴力等现象都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做好危机干预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来自Lindemann对丧亲事件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经Caplan等人发展后逐渐形成心理危机理论。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其后,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对于心理危机概念界定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risti Kanel从实质上分析,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2]。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限定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别于心理危机在其他群体发生时的特点的。目前为止,心理学界的诸多学者给出了特殊的界定,主要是在心理危机的定义中注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高校出现心理危机的特征等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危险期、断乳期,此阶段是各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广义上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定义为: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的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狭义的概念中则涉及到大学生心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价值观的不确定性,自我意识的不明确性,思维观念的模糊性,理想现实的矛盾性等内在特点,还包括有大学生处于学业、就业、经济、情感发展等的特殊环境中,因此面对问题,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大学生的处于青年中期的人生发展阶段中,其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且性生理也与成年人相同,因此有了强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我国法律在现阶段随意规定大学生有在校结婚的权利,但道德、学业、就业、生存等各方面问题任要求大学生以学业和自身发展为重,所以大学生处于性成熟到以合法婚姻形式开始正常的性生活的过渡时期,有人将这段时间称为“性饥饿期”,从而产生因生理带来的心理困扰。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影响包括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不健全,价值观、人生观的不稳定性,心理素质过低等因素。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主要影响在气质与性格层面中,现阶段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使其性格中带有自我、冲动、或孤僻、骄纵等特点,因此受挫力低,心理脆弱性高,危机承受能力不强。而且我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不重视,造成相当多的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心理素质较低,从而进入大学后其心理问题凸显。

(二)环境因素

1.学校因素。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以学校为主,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直接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业压力,成绩的不合格影响毕业,中学的优秀和大学的平淡反差;情感问题,恋爱与失恋的困扰;就业压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加剧,求职屡屡受挫;人际关系问题,同学间的文化差异,生活处事方式的不同引起人际冲突等;个别学生的网络成瘾,使之感情缺失,脱离集体,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经济问题,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占30%,其学费负担,生活来源问题等都会严重影响自尊心发展。因此,诸如此类学校的正常事件均可能影响部分学生心理环境失衡。

2.社会因素。许多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其原因是由于社会支持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危机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是社会支持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潜在危机事件的知觉评价,即大学生如果知觉到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内容和程度足以应付潜在的危机事件,那么潜在的危机事件就不会知觉为危机事件;二是在危机知觉之后,足够的社会支持能够导致危机的再评价、抑制不良反应或产生有利的调整性反应,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危机的反应症状,或者直接影响生理活动过程,从而达到缓冲的效果。

3.家庭因素。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现在的心理环境,还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呈现相关。家庭的显性或隐性的文化环境,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的概述。心理危机干预,简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其概念最初源于Lindemann和Caplna的军事精神病学实践工作,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取得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在简单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的心理技术的领域。概括来说,危机干预是指心理学人员对心理危机者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技术,即给与及时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溃,防止意外发生,并使其尽快摆脱危机状态,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问题评估):治疗师须全面且真实了解引起心理危机的外部诱因、内部诱因,危机者的心理特点,危机的影响程度,危机处理的影响因素,危机解决的协助条件,危机者的自杀自伤可能性以及危机干预的效果,如有需要应及时住院治疗。在此同时,还应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第二阶段(制定计划):危机干预不是注重人格塑造,而是要帮助危机者恢复其危机前正常的心理平衡水平。因此在制定危机干预计划时,要根据前阶段了解的内容和危机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干预计划。干预目标明确,干预技巧有效。第三阶段(治疗干预):这是危机干预工作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与理解自己所处危机问题,其次要引导并帮助危机者释放压抑的危害情绪,再次帮助危机者总结原因,学习用正确的应对方式面对逆遇,最后要让危机者建立新的人际、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失恋或丧亲的危机者的干预。第四阶段(治疗终止和随访):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一般经过4~8周的危机干预,大多数病人的危机问题会得到缓解或解决。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技巧及时中断治疗,防治危机者形成依赖性。同时对危机者给与鼓励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治理利用技巧的强化,便于避免或减少危机再次发生。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针对性研究

1.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前期预防,应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着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内涵,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情况,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和预兆,以及如何发现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朋友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等。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开展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清晰的认识,学会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使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成熟度获得全面发展,学会有价值幸福地生活,从而减少危机现象的发生。

2.辅导和咨询。辅导和咨询主要正对是有出现危机苗头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危机形成和爆发前的预测和排除,通过对有危机可能的学生进行相关信息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意外性。学校心理工作教师可在每学期开学前,用标准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和建档工作,根据普查结果和约谈情况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筛选出心理危机干预和预警对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展档案,跟踪其心理状况的变化,从而有效并及时地发现可能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3.干预和处理。这各环节是对已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而进行的实际性的危机干预,使其摆脱危机状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恢复其心理平衡的环节,即对学生出现的危机给与危机应急处理,这是对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求最高的环节,也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应该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和程序,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中级职称以上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对危机者处于危机状态的程度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根据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干预方案,帮助其解除或降低危机状态。对症状表现较重、危机程度较高者,应立即转介到心理专科医院或精神卫生医院进行治疗。对于群体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干预,也可以采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法(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干预期,再进入期七个环节,晤谈时间通常在危机事件发生的2~10天内进行,持续3~4小时;在重大灾难中通常在3或4周后进行。

4.处理网络建立。高校应建立多级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一级由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医院、后勤服务部门等人员组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行监控、协调、教育、普查、建档,做到专家心理咨询服务制度、热线24小时开通制度、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心理危机会诊制度、危机分级报告制度等,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解决落到实处。二级由学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和辅导员队伍组成,这些老师和学生接触密切,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危机预测、监护和后期跟踪的主要力量。三级为同辈心理健康监护队伍,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开设朋辈心理辅导热线,配备班级心理委员,协助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监护工。四级为家庭支持系统,建立家长告知制度,做到辅导员与家长定期联系,家校合力的支持系统,联合家庭学校从各方面给予学生生活帮助、心理监护和支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合力打造高度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角度来说,学校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及时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力争把危机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应急救援作用,医院的救护作用,社会专家的影响作用,最大化的增加社会支持力量,减少不必要的危机产生。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

[2]Kristi Kanel.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California:Marcus Boggs,2003.

[3]陈青萍.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辅导员;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极易引发危害自身健康与影响校园安全的事件。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校园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人,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因此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

心理危机,指心理冲突难以解决,心理状态严重失调;或精神面临崩溃;或发生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对外界强烈的求知欲与自身心智和情商不够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发生,除了表现出突发性、无、危险性等一般性的危机特征外,还具有易发性、交互性、潜在性、易查性等特殊性的危机特征[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一般包括生理原因、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三个方面。

(一)生理原因:也称生物学原因,是指年龄因素和生长情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其个体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性意识明朗化及随之相伴的恋爱问题;智力发展的高峰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使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

(二)社会原因:指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影响。不健全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教育关注点等差异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均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贫富悬殊的社会分化,在校园生活中产生各种偏见、摩擦冲突,甚至拜金主义心理。此外,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便利的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游戏所带来的中,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更加严重。

(三)心理原因:主要是指认知偏差、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在成长过程中负性经历导致的认知偏差;自我防御机制不完善导致的不合理信念;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错误观念;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追求完美、要求过高、争强好胜等偏执性人格表现;交往面狭窄,导致性格内向等。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急性的心理处理,具有及时性、简短性、目的性和接近性等特点[3]。辅导员是危机干预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高校工作实践中,对于现存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辅导员很难达到较好的危机干预效果。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可从四方面提升辅导员的危机干预效果:以系统培训为方法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实践知识、以真诚尊重为基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进行危机干预、以营造和谐氛围为核心开展心理危机预防。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学校的统一培训,更要求辅导员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高校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工作对象,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发展及最终表现,处理解决好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凝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问题思考,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以真诚尊重为基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积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及行为表现,组建以寝室长、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体系;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帮扶小组,成功缓解学业压力;积极进行就业指导,顺利舒缓就业压力,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4]。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从干预理念而言,需要明确危机干预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安全是第一位的,应本着尊重生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态度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在干预过程中,充分考虑危机主体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防止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再次受到伤害。

此外,有效的危机干预不是始于危机发生之后,而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很早就开始了[3]。预防是重要的干预,在平日的班团建设中,辅导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促进宿舍关系和谐。同时加强高校、家庭之间的联系沟通,积极促成家校合作,共同做好干预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辅导员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仅要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要强化自身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积极提高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Z].政[2005]1号.

[2]庄芳丽,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4).

第3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拥有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生干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先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他将心理危机描述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其以往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困难情境,也就是说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应对问题的能力时,个体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有效的应对方法给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潜能来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的过程。广义的心理危机产生于1990年代之后,是一种更加积极的、具有预防功能的危机干预理念,主要通过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步骤系统地对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干预和预后处理,进而帮助危机个体获得心理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情境性危机:指个人遇到突如其来、强烈、难以控制的破坏性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如熟突然人去世、被坏人伤害、遭遇地震等。情境性危机有很强的偶然性,一旦发生,就肯定会给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容易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展性危机:指一个人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个体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转变所引起的危机,如新生入学不适应、不喜欢所学专业等。大学生的发展性危机变化急剧,但时间较短,有消极影响存在,也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果能顺利渡过,个体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提升。

存在性危机:指的是伴随着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矛盾,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考研还是找工作,是否转专业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发展成存在性危机。

2.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趋于成熟但还未成熟的时期,心理剧烈冲突与矛盾在给其带来心理成长契机的同时,对其也是一种心理考验。一般来说,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无外乎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社会急剧变化带给大学生巨大压力。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越来越力不从心,上大学不会再为他们的锦绣前程提供坚实保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现代高新科技对大学生沟通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大部分同学都有电脑,虚拟世界的沟通与交往成为每位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现实生活和网络社会没有很好地融合,长时间活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的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失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家庭教育影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很高。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与关爱,抗挫折、抗压力能力较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危机。

主观方面。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更加关注的是学习,普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于是人际关系问题就会变得日益凸显,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有两种气质类型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即胆汁质和抑郁质。胆汁质人的性格特点是做事情容易冲动,性格暴躁,有很强的攻击性。抑郁质人的性格特点是内向、退缩、逃避,遇到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轻生行为。

个人心理发展的矛盾冲突。青年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有时过于片面,还不稳定,有时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这些有关自我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危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学生干部的参与路径

1.学生干部能够帮助同学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生干部本身就生活在同学们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沟通时谈论心理健康问题容易被接受。他们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帮助同学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一是在与同学沟通时传达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理念,帮助同学们重视心理健康,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二是学生干部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沙龙等,帮助同学们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三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的心理联络员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同学排解心理困惑,协助他们寻找更好的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四是学生干部对于建设优良班风、学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优质的大环境也会为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同学提供人际心理支持。

2.学生干部能够第一时间预警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心理危机还没发生之前,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早期预测,使危机干预者能够提前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危机发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是积极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培训等,通过活动提高同学们识别和预警心理危机的能力。二是心理健康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周围同学的状况并及时将掌握的异常情况向相关负责老师汇报。三是宿舍心理联络员可以随时观察本寝室同学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将同宿舍同学的心理异常状况上报。这些都为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主动、及时、正确的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前提。

3.学生干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作用

一是学生干部可以对心理危机当事人进行心理陪护,帮助其排解不良情绪。危机中的大学生处于一种认知障碍、情感失调、行为失控状态,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安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学生干部受到心理危机个体的伤害。二是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且能保证正常学习者,可以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及时了解心理危机个体的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安全监护,随时向负责教师汇报危机个体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安全监护的小组人数不得少于3 人。三是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宿舍同学最熟悉当事人生活、学习、家庭、人际关系等情况,可提供大量有利于心理干预的线索,如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当事人亲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等。四是可以配合学校、老师开展工作,协助当事人采取合适行动,避免悲剧发生。

4.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后期跟踪中的作用

在广义的心理危机干预中,个体暂时的稳定和恢复并不是干预过程的结束,对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大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必要的跟踪帮助是必须的,在这一时期内,学生干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学生干部能随时了解因心理危机而复学的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有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学生干部也可以为经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与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鼓励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危机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袁亮,袁龙.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2]左冰.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培训[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2.

[3]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肖建宗.高校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训之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刘红霞.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理论界,2011:10.

第4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4-02

初入大学的新生,离开了家庭的百般呵护和高中老师的细致管理,即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群体,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复杂,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经济窘迫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一、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释义

所谓危机,是指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会导致个体失去心理平衡,而又无力依靠自己在短时间内恢复平常的状态。心理危机可能引起急性情绪扰乱,如紧张、焦虑、抑郁等,有的还会出现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

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一般是在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绪变化。大学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急剧变化,容易产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面对发展性危机,大学新生容易形成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和反应有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有些甚至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形成影响终身的心理创伤。

当身处危机时,当事人一般不能以自己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应付心理危机,所以外界的帮助和引导就成了应对心理危机的良好“解药”,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暂的帮助过程,是从简单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帮助和关怀。危机干预是短暂的心理治疗,它与长程心理治疗共同之处是宣泄,但它不涉及人格塑造。针对大学新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不但可以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减轻消极的应激反应,还可以对新生中那些孤独和绝望的个体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危机干预,使他们在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挑战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尚需加强。我国目前每年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研究论文可达数千篇之多,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围绕心理咨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谈话技巧等具体实践性问题展开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使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遭遇后劲不足的困境。

(一)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水准参差不齐。目前,高校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中,真正意义上有资格证书的咨询师的专业人员还是少数,大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上手心理健康工作了。这部分兼职人员对心理健康工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带到心理健康工作中,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影响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制约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虽然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但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化解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数量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但当前高校的学生与辅导员配置比例为200至300比1,其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等繁琐的事务很多。真正有精力、有能力并且能踏实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经过专业培训,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其生师比更远远大于目前的辅导员、班主任的生师比。数量不足,导致真正从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劳动强度非常大,其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这就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很难惠及大部分新生。

三、完善高校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一)增强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完善危机干预系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对大学新生的管理,完善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系统。首先,需要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深入大学新生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大部分新生都会面对的发展性危机规律,如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等。然后可以针对这些危机,构建危机干预的方案,做好应对准备。不少高校针对新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便于信息的调用和及时更新。根据新生问题的程度不同进行筛选,重点关注高危学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如有必要,可以采取监护等有效的措施。

(二)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目前,从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般有“专、兼、聘”三类人员。所谓“专”,是指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拥有资格证书、有心理专业背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兼职人员,一般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尚需提高,但并且容易受到长期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造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高校定期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到校指导工作,这些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大夫虽然有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心理咨询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在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完善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培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专、兼、聘”三类工作者的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由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制定、统领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效度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新生数量巨大,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接触相对密切等因素,对兼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上专业化道路显得非常必要。充分利用各类兼职人员,对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引导大学新生走出心理危机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充分利用聘用人员,则意味着对那些“重症”学生给予特殊关照和保护,帮助他们获得专业、临床上的治疗。

其中,高校兼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包括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是相对数量最多的群体,也是全面关心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的重要力量。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引导他们积极研究和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类案例、课题,既能分享危机干预经验,又能扩宽工作思路,同时也能将专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能切实提升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干部也能协助心理健康工作,如班助、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室长等,他们是大学新生朝夕相处的伙伴,最容易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所以能及时向老师反映新生中的心理危机,也是危机干预工作的良好助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集体活动。除常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的专题讲座,开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新生与老师以及其他人多接触和交流,既可以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又能拉近师生间距离。另外,团体辅导、针对新生的社团活动、知识宣传等,也是帮助大学新生应对发展性心理危机,尽快认识新环境,积极适应新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有新生教育课程基础的高校里,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新生引导的课程,帮助新生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正确认识大学环境。比如有的高校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开设专门的课程,组织团体活动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等能使大学生接受广泛的、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改进认知水平,如《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心理保健》、《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学习指导》等,都是拓展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的主要阵地之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能对整个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危机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对危机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及时进行有效应对。

总的来说,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工作责任重大,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保障,也是维持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环节。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构建和完善的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长期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G.Caplan,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1968.86

第5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大多数高校都相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广东海洋大学也紧紧围绕“三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一再发文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此我校高度重视,1998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公共必修课,并开展了系列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实效。为切实加强该项工作,我校又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先保证。2004年9月,学校专门发文强调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明确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任教师所组成的专职队伍;二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和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的医生及文法学院社科系的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组成的兼职队伍;三是由大学生心理协会会员为主、学生骨干和心理信息员等组成的学生协作队伍。2007年2月,学校发文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领导机构。经过积极筹备和相关业务培训,2007年4月,我校农学院、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理辅导站正式挂牌,二级学院学生心理辅导站试点工作开始正式运行,并已于2008年在学校各学院全面铺开。2007年12月选拔和培训了一批学生心理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人员等三级网络工作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不断选派专兼职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如组织人员参加省教育厅委托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或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思想政治骨干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2008年7月还组织了30多位辅导员参加了华夏心理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培训班学习。

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我校坚持在每年8月对全体辅导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当年新聘任的专职学工人员,举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班。在每年4月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或教授以讲座的形式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咨询技能,学校先后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来我校授课讲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还经常不定期地召开专、兼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问题,共同提高大家处理疑难问题和复杂个案的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常规工作

1,每年4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从2004年开始,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具体内容包括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专题讲座、相关人员培训、心理电影赏析、户外心理测试及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征文、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共开设心理讲座20多场,有15000多人次的学生参与,印发宣传资料1 0000多份;培训学生心理辅导骨干1 800多人次。

2,每年1 O月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建档工作。从2005级新生开始,我校每年均对当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相关档案,目前共有10500多名新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2007年4月对1172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并建立了相关电子档案。新生心理普查每年l O月举行一次,全校性普查每两年举行一次。

3,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心理咨询相关记录。仿照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部的详细记录病人病历的做法,2007年1月开始启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记录本、心理咨询预约登记本、心理咨询记录本和心理咨询登记本。坚持个体心理咨询值班制度,2006年开始聘请相关院系心理学任课教师为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同时特别注重做好心理问题特殊学生的介入和转化工作,加强相关院系的沟通与联系,共同跟踪和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

4,教学科研工作。从1998年起由校医院的医生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必修课程。从2002年开始,每学期均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任选课,共30学时,1.5个学分,选修学生均表示收获很大,反应良好。2007年,我们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建设,初步形成网络教学平台。2007年成功申报一项校级教改课题。每年均有数篇学术论文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等本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2008年成功申报一项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特色工作

1,两度普查。每年10月份均对当年入学新生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每年一次;每隔一年的4月份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每两年一次。

第6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41-02

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受升学、就业、发展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一方面,大学生怀揣学识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给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困境;因而造成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现实受挫,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让大学生增生心理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存在,其本身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相对较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尤为严峻,使得高职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自我认知障碍。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能力水平的客观评价和肯定。近两年来,高等院校扩招规模和人数逐年增加,进入到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职学生处在尴尬境地,产生了自卑心理,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认知缺乏正确的把握,过分的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心理上对自己进行否定,心理压力的增加导致学习能力的减退。这种自我认知障碍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道路的局促和狭隘。

2.学习心理障碍。在高等院校降低分数线扩招的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学习基础薄弱,欠缺学习自觉性。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灵活、态度不端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这种学习心理障碍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自主开放的专业技能学习模式,学习成绩只退不进,应有的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就业出现“就业难,难就业”现象。

3.社会人际交往障碍。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他人交往交流,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有些学生天性敏感、心理封闭,人际交往能力差,这也就造成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自备、敏感的心理特点导致自信心不足,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产生人际交往误区。在自我与他人的角色上产生角色认知困惑,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养成了腼腆、羞于表达的性格。

4.个人情感问题。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18―20岁之间,正处于情感萌发的关键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学生生理成熟、心理稚嫩的情感特点,有着明显的异往欲望,却不能正确的处理情感与学习、个体与他人的关系,造成很多学生的情感受挫,产生爱情和学业的迷茫困惑。在很多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选择时,常常会因为感情问题处理不好,出现心理和行为偏激,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5.升学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逐年下滑,甚至出现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低潮期[1],就业形势的严峻给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大部分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选择高职院校就读,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定位,导致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出现无用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成“重学识、重技能”,让多数高职学生选择就业时遭受到歧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危机。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面对高职学生日益频发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有效的对策,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感,减少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2]。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改善促使心理问题产生的环境,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或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心理危机尚未完全形成时将其从源头切断,保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的研究探讨

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1)转变思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应该理性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这一问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安排或者建立专门人才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观念,主动对学生的心理表现进行辅导,认识到学生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健康咨询,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心理的引导,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院校要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高职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首先,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素质教学计划[3],从学生心理问题的实情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其次,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人才需求,及时的对心理素质教学计划进行目标和内容上的更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最后,在心理素质教育中要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障碍,将其从社交误区中开解出来,进行科学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格形成和素质提升。(3)建立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示范性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高职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效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配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团队,关注不同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情感走向,重视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主要以教学心理学为基础,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辅导,在专业教师的心理引导下,促进高职学生自我人格的形成,逐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

2.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和危及评估系统[4]。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发挥家庭、学校多方面作用,减少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因素。家庭方面,父母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其心灵上的关怀。高职学校在校时间相对较多,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时间也比较多,学校要建立防范心理危机发生机制,有效的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一: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效的消除学生不健康心理,对学生不正确认知进行矫正;第二: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一旦发现班里有学生出现情绪异常,就需要及时与之沟通,了解学生近期身心状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第三:建立心理健康协会。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协会有着积极影响,在心理健康协会中,学生相互交流,增强彼此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增进学生感情;第四: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成立心理危机处理机构,在高职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当机立断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帮助学生心理矫正。如果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就要联系学生家长以及求助社会机构,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危机评估系统就是要将危机干预的整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探讨危机干预的利与弊,做到对危机干预工作的内容更新,推动危机干预的积极方面,避免心理危机干预导向消极方面,实现最佳效果。

结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教育有重要意义。通过高职院校、家庭、社会、学生自我等多方面努力,相信定能让高职学生在愉悦环境下健康发展,继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耀南.实施危机干预机制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18-19.

[2]李志宏,陈明星,田雨鑫.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121-124,127.

第7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快速增加。他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因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及沉重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 [1],并呈上升趋势,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神经衰弱等。贫困大学生已经渐渐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令学校担心、家长揪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明显。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往往敏感多疑,自我封闭,胆小怕事,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将别人的一些无关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怀疑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缺乏安全感。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有一部分自卑的大学生表现出争强好胜、清高自傲、唯我至上和死要面子的性格,其实这种逞强和自负的实质也是内心自卑的表现。

2、焦虑心理严重。一是环境适应焦虑。进入大学所接触的是新事物和新生活,再加上开展各种班级活动需要缴纳的经费,对于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无疑会增加经济负担,进而引发各种焦虑反应。二是交际交往焦虑。大学是一个社会氛围较为浓厚的场所,交友、谈恋爱也成为在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交友活动难免会增加开支,对于一名贫困大学生而言,眼看其他同学能够三五成群嘻哈玩耍,而自己却是孤独一人,从而引发各种焦虑,不敢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自闭。三是身体状况焦虑。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大,生活条件比较差,缺乏营养,常因出现疲倦、失眠等躯体症状而产生焦虑情绪。

3、抑郁心理突出。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之一。在高校,贫困学生出现此种状况的概率是经济条件好学生的数倍,正因为他们的贫困,从而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情绪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进而丧失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干什么都无精打采;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故意回避交往,对生活缺乏信心。如今,走在校园里,时常都能听到随口而出的“郁闷”。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因为在学习、生活、感情、人际交往方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发展为抑郁的情绪体验。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1、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学生的各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身边条件好的同学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同学在搞好学习之余,还必需做大量的兼职工作,除了赚取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之外,有时还要补贴家用。有些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差的同学,由于长期缺乏营养,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令他们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常有无奈和挫败感。

2、自我认知偏差。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是老师、父母夸耀的对象,加之接触社会少,自我认知较简单,一直以来,认为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2]。但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心中预期的理想状态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学习成绩不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他们开始怀疑自我价值,甚至会重新评价自我,影响个体心理成长与价值取向,心理问题也因此而逐渐出现。

3、就业压力大。贫困大学生多半是来自穷乡僻壤和城镇低保家庭,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关系,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1、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负担。

(1)国家要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加大政府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等方式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学,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2)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高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通过设置企业奖学金以及个人捐助、基金会等方式,来加大社会援助贫困生力度。

(3)高校应加强自身管理,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专项经费,必须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还可以成立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鼓励贫困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取奖学金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督促他们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经济助困与教书育人双赢。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

(1)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立心理档案,制订具体心理健康标准和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检测方法。

(2)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3)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调控方法》、《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心理健康选修课,定期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把重点放在指导贫困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提高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建立心理救助应急方案,防范和处理突发性极端事件。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成才立业。

(1)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促进贫困毕业生与整个社会的融洽和谐。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支持。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

(2)热忱关怀,竭诚服务,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应积极组织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扶贫困生就业;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网上远程面试系统等。

(3)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努力提高贫困毕业生的专业和英语、计算机、普通话水平,提高就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力争实现贫困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学校平均就业率。

(4)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指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早就业、早择业;早就业、早发展”的思想和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只要是能发挥作用、于社会有益的职业,都不妨一试身手。

第8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学生家长

一、引言

目前,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对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充满了憧憬和好奇,但是心智和情商并没有成熟到足以应付这一过程可能会遭受的挫折或打击,使他们的心理状态难免会出现危机状态。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多样化,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已然成为困扰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难点和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从而引起社会及高校的高度关注,因心理问题呈现多重性、阶段性等特点,干预难度较大,需要多方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最难权衡的就是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关系,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

90后大学生被定义为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膨胀,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成长道路较为平坦和顺利,削弱了90后直面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武汉大学一项调查中显示,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90后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家庭因素,家庭的完整性、父母的地位、父母的管教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项调查显示,有57.31%的同学认为父母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35.97%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轻微影响;面对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时,47.04%的同学会在与其交往过程中,注意措辞,避免触碰伤痕,有2.37%的同学会觉得这类同学会有心理阴影,需要谨慎对待。

由此可知家庭的环境是塑造学生性格的主要环境,父母的影响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影响学生的心智,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家长的行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生家长对于危机干预的态度分析

经过高中魔鬼式的学习,来到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情况,而众多的家长对于此类问题的态度不容乐观,选择将责任推卸给高校的管理模式或是放任学生的个体行为,不予理会。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有的家长不能够正确面对,不能同辅导员进行有效沟通,甚至不信任辅导员采取的干预措施。导致出现以下几种不理性情况。

忽视问题,放任行为。由于学生家长个人生长环境的原因,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都存在一定态度和行为的误区,或者学生家长本身就存在心理偏激的情况,对待辅导员反馈的学生心理危机情况不以为然,固执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劝说辅导员不要太大惊小怪,放任学生的不适当行为。笔者曾遇到一起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因家长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学生有重度抑郁,当心理压力过大时,选择割腕释放负面情绪,家长对于此现象不以为然,提到学生在高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行为,学生不会自杀的,这很正常,让辅导员不要太在意。

曲解危机,延误干预。部分学生家长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的普及知识,平时没有接触或是听说过这类问题,不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把心理问题曲解为精神病,无法接受事实,坚决不认可自己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事实,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家长将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联想为中邪,从而采取一些驱邪行为。这些做法都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延误治疗和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时机。

固执已见,推卸责任。当知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需要家长联合进行有效干预时,有些家长并不关注于解决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把矛头指向别人,不从学生本身或是家庭寻找导致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而是将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归结为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偏执的认为孩子入校时健康、乐观,怎么在学校学习后就出现问题,甚至怀疑辅导员的行为和出发点,认为辅导员不愿作为,学校怕担责,想以此理由让学生退学:更有甚者学生家长以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为由和学校讲条件要求给予学生特殊照顾,严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

盲目庇护,隐瞒实情。目前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6+1”的家庭结构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的成就和荣誉代表着家族的未来。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部分家长采取隐瞒的态度,觉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是件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家的情况,也有些家长担心学校知道自己孩子得过心理疾病的情况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就业等问题,所以有些家长在学生患病后避开同辅导员的交流,带孩子进行隐蔽的治疗,诊断结果和治疗进展不肯告知辅导员,更有甚者连学生本人都不知晓自身的实际情况。笔者曾碰到过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学生于寒假期间在母亲的陪同下,确诊病情,家长担心学生会被要求退学,隐瞒学生病情,而不考虑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必须要接受住院治疗的事实,家长来校陪读,当学生病情被辅导员发现时,学生病情已经恶化,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四、如何有效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需要处理好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关系,作为学生的主要监护人,在危机干预中,家长的态度和理解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及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桥梁纽带作用,辅导员既是危机干预直接参与及处理的人员,也是衔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最重要的接力者,同时也是联系沟通家长的联系人,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良好关系。

(一)消除误解,正视学生心理问题。

当人的心理脆弱到无法去承受外界的打击或是压力时,会产生心理异常现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有效应对心理异常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处理与心理异常学生家长的关系中,辅导员应该摆正心态,正视心理异常现象的产生,包容和理解所有的学生,而不是站在对立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异常学生,这样才能在处理危机事件中摆正角色。

(二)从心出发,理解和关爱学生

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时,更需要身边的理解和关心,这对于学生有效的应对心理问题,摆脱事件困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辅导员,作为学生主要寻求帮助的主体人员,要用真心去理解和包容学生的异常行为,真正的关心和关爱心理异常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真情、集体的温暖,从而让学生家长了解到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消除家长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质疑,理解学校的育人工作。

(三)保持沟通,构建良好关系

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学生的家长,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项表现情况,让家长实际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心和关注,同时有效的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共同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育人态度,从而与学生家长构建良好的关系,从关心和关爱的角度帮助家长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正视辅导员的工作立场,理解学校的育人工作和管理要求,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才能有效的争取家长的支持,有效地避免因突兀的联系或是告知家长学生现状,让家长措手不及,一时无法接受现实,从而怀疑辅导员的用心、学校的立场,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干预。

(四)摆正立场,理解家长心情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力量,言行举止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辅导员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要全面考虑个人身份和立场,维护学校的形象和教育的权威;但是在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时,不可一味的用教育的口吻面对家长,袒护学校,要学会站在家长的立场,包容和理解家长因爱子之心而产生的不恰当举止和激动行为,用情用心说服家长对于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看法,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的争取到家长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五)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辅导员适当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日常工作中将有利于多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掌握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引导学生正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问题,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辅导员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对于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服。

第9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日趋呈现出严重的态势,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有效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方法、模型及其运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来自多所高校的资料表明,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也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它涉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 使很多学生在学习领域、人际关系等方面饱受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的折磨。由于学生对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或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往往是不加预防与干预,任其发展,日积月累,一些小的矛盾酿成大的危机事件。因此,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某个个体突然面临重大生活逆境和灾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反应和特征,现代心理学家卡普兰( G . Cap lan) 从1954 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危机”是心理上受到外部的刺激或打击而引起的创伤性反应。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和灾难,而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面对的困难情景超出了他的个人意志控制和处理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于情况紧急,以往惯用的处理方法失效,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被打破,常常容易导致严重性的灾难和后果。尽管大多数人在危机事件后都会逐渐适应变化,接受现实,实现心理平衡,但也有部分人不会自我恢复,而需要心理抚慰、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干预手段的介入。影响面广、破坏程度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会给学生群体造成心理创伤,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如困境或挫折等心理危机境遇的人采取迅速、有效的对应策略,及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并给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描述,心理危机干预也称为心理干预或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林德曼(L indemann , 1944) ,并且经卡普兰(G . Cap lan, 1961) 等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补充与发展。其中卡普兰(1964) 最终建立了情绪危机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面临生活逆境和灾难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悲观和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扰的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者情感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暂时不能适应或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情境。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大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而予以特别关注:急性严重疾病或急性残废者;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失恋或恋爱关系破裂者;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突遭重挫者;人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 出路”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者等。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研究

大学生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心身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被喻为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也是人生身心健康发育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期和引发心理问题“多事之秋”。这一时期任务艰巨、危机四伏,刚踏入校园的每一位大学生都会面临一系列情感矛盾问题,如新鲜感与怀旧感的矛盾、强烈交往感与孤独寂寞感的矛盾、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矛盾存在过于强烈持久和任由发展,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生活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是环境的不适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土、语言的不同,使部分大学生不适应。二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贫困生不仅仅是经济上困难,心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贫困生怕其他同学异样的目光和背后议论而不敢申请困难补助;有的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业进步和身体健康。经济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心理负担过重,因此会引起大学生孤独、烦恼、焦虑、自卑等心理疾患。

2.2学业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主要是学习特点与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专业性强、内容多、范围广、课时少、速度快,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大学生对此极为不适应。他们对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不适应,缺乏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由此使他们感到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导致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效率降低、睡眠不足,进而出现神经衰弱等现象。另一方面,考试的焦虑与恐惧。在大学学习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成绩还是操纵着学子们的个人命运,成绩的多少是衡量一位大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关系到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评上“三好学生”、能否入党、能否就业好等。因此部分大学生在成绩决定一切的氛围下,全力应付考试,他们担心考试失败,一想到考试就紧张,考前基本上睡不好觉,产生了考试焦虑症和恐惧症,既影响学习,又影响身体。

2.3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首先,部分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父母和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学象牙塔的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与理想化,让他们带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憧憬走进了象牙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感到失望;其次,部分大学生抱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幻想与希望,对一些具体事情,如求学、谋职、恋爱、婚姻等,常会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然而这种“规划”最终能否实现却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出现了。第三,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问题非常关心也很敏感,对于现实中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感到不满,对理想的实现表示怀疑,致使他们的意志逐渐消沉,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于是理想与现实、成功与挫折、抱负与能力的矛盾就出现了,从而引起困惑、烦恼、抑郁等心理问题。

2.4价值取向的偏离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实施十几年以来,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不断升高,也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带进了大学校园,以个人为主的个人本位主义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偏离。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经常表现为:考虑自己的多,顾及他人的少;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于己有利的事多干,于己无益的事少做甚至不做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观念淡漠,一旦个人奋斗达不到预期结果,极易心理失衡,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冲突。

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模型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相对于六七十年代较为顺利,由于缺少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极易产生受挫心理,造成情绪波动;又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常识,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消除情绪上的不稳定因素,日积月累,心理危机问题也就日益严重。因此,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除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3.1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的方法、手段与渠道也必须要有一个立体的支持系统。专业的心理咨询是由专业教师、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信函、面对面等方式和手段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它针对性强、专业色彩浓,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问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主要途径。但是,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危机干预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遇到一般的心理障碍、精神疑难等可通过专业辅导咨询解决,如果上升到神经官能症,出现精神疾病,就得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而即使是专业辅导与咨询、专业医疗机构,对于复杂的心理病也不是就能彻底根治好;另一方面,专业心进行跟踪,但是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通过系统全面、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和多方式地进行。

3.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模型

现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主要由3个子系统组成,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主体子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作业子系统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信息子系统。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主体子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主体子系统是指在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过程中涉及的一切人员、机构和部门,主要包括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地方心理咨询中心、高校心理协会、学生用户、地方专业医疗机构和业余心理咨询机构6大部分。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作业子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作业子系统是指在遇到一般的心理问题引起的心理障碍而得到咨询、引导、辅导等最终提供给学生用户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设备等。也可以通过心理交流,使心理问题消除,心境平和。

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信息子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信息子系统是指支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包括咨询、预防、干预、引导、管理、控制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的信息流动系统及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设备及通信网络等。

3.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运作

按照现代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发展思路,结合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的组成,构建现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总体结构要素如下:

(1)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考虑到目前专业心理咨询资源分散和服务运作割裂的现状,设置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这一专门机构,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核心管理单元,协调专业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与学生用户的供需关系,统一管理专业心理咨询中心下辖的各级心理协会,协调与地方心理咨询中心的业务流程。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聘职的。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咨询辅导,而一些兼职、聘职的多为专家知名人士,可以集中开办一些讲座,开展一些大型心理咨询活动,解决一些重要疑难心理问题。

(2)高校心理协会与地方心理咨询中心。高校心理协会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中负责具体的作业层管理,同时高校心理协会要帮助学生用户处理一般的心理问题,如学业恐惧、内心猜疑、梦幻、胆怯、单相思、对某一问题看不顺眼等引起的心理障碍提供咨询、引导、辅导。通过心理交流,使心理问题消除,心境平和。而地方心理咨询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中负责具体的校外作业层管理,同时协助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处理一般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并提供有关家庭情况、社区生活状况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服务信息。

(3)地方专业医疗机构。地方专业医疗机构承接部分问题严重,上升到心理、精神疾病的专业心理治疗服务业务(如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与业余心理咨询机构一起协调服务学生用户的流程衔接问题。心理问题有大有小,如果问题严重,上升到心理、精神疾病,上升到精神病,就必须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去治疗。

(4)业余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协会、俱乐部、心灵热线、声讯电台等, 他们也可以协助专业机构做一些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5)学生用户。学生用户主要提供需求信急和接受预防与干预信息,在学校与地方心理咨询中心中负责发送需求与接受预防与干预等操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收发业务流程的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以满足平时状态和紧急状态的不同需要。

结合现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立体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我们给出其主要运作流程:由学生用户提供心理问题信息,经过信息处理环节后产生需求信息发往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再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把需求信息转发给业余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并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负责进行学生需求信息的作业指令,组织进行统一的咨询采购服务工作。在完成咨询采购服务工作后,由业余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或保健品进入高校心理协会或地方心理咨询中心,并向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发送接受保障信息,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经过信息处理后向学生服务保障信息作业指令,高校心理协会、地方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医疗机构开始直接向学生用户提供预防与干预。当学生用户对所需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或保健品达到的效果感到满意后,向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反馈满意度信息,经过信息处理环节后,向学生用户发送相关服务保障信息,并由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下一步的学生需求信息作业指令,组织进行下一阶段的统一咨询采购服务工作。依次循环进行直至学生用户完全恢复心理健康,并停止向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发送需求信息并反馈满意度信息。

4结语

如何克服和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课题。及时建立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做出切实有效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在校大学生心理保健及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研究,不断地探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Cap lan,G.(1961).An app roach to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Grunne &Stratton.

[2]刘春华. 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心理干预简析[ J ].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3]Cap lan,G.(1964).Princip 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s.

[4]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