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新能源技术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技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技术研究

第1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典型任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47-02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保有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汽车石油消耗量每年达到7~11亿桶,成为导致我国石油资源需求和环境破坏与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家提出,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应占汽车保有量的50%以上,年生产销售电动汽车可达1 000~1 950万辆,市场前景广阔。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将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需要建设一支规模与之相适应、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新能源技术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新兴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笔者拟针对高职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做一些探讨。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是以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为前提和基础的,并以人才市场、企业调查、招聘广告、网络媒体等作为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同时采取面谈、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多角度的市场调查,了解区域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情况、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学生择业兴趣与意愿的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入手,深化和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及职业技术关键能力。其次,应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充分的市场调研是进行专业设置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人才技能需求分析,结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确定高职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掌握新能源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论知识,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和工具,具备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试、检测、维护、维修技能,从事新能源汽车装配与调试、销售、维修等技术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典型任务与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聘请来自毕业生就业范围内的企业专家,因为企业专家来自不同企业,其工作内容与性质不尽相同,基本上能保证工作分析的完整性,保证工作模块基本覆盖岗位群。高职院校应综合不同专家的意见,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的新能源汽车核心工作任务分析表(如表1所示),为后继课程体系的构建打好基础。

行动领域归纳 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有些能力是共同的,可依据典型任务中的技术能力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归纳出行动领域;同时,应根据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递进重构,将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知识、技能按教学规律转换为课程,从而确定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转换 任何一种教育,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都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课程是在学习领域中能实现某种职业能力,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几个部分构成的教学单元。要求学习目标能体现培养目标,学习内容能贯穿工作任务,学习时间能包括实践与理论的综合训练。在内容的选取上应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原则。在学习领域内,各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共同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而展开。

1.学习目标的制定。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习目标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帮助学生形成新能源汽车生产、检测、维修、售后服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方法和专业技能。

2.学习领域的分解。学习目标必须通过内容来体现,学习内容应包括典型工作任务。要将理论知识具体化,以典型任务完成为载体,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专业训练;应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构成学习单元,使之条理化,符合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3.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内容确定后,应根据专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联系,划分学习单元,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案。教学实施方案应打破学科体系和章节结构,将学习内容按照工作任务、项目或案例,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方法,还应在丰富的生产经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框架性教学计划 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每个学期都应确定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由基础能力到高级能力,由岗位能力到综合能力。同时应该将入学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纳入实训培养体系中。新能源汽车专业框架性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在能源结构调整和汽车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框架。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要求学生的适应性强,因此,在授课形式和内容上都应随行业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J].汽车实用技术,2012(4):8.

[2]陈柳钦.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汽车工业研究,2010(6):15-24.

[3]贺大松.构建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11(4):43-45.

[4]傅伟,柳青松,邓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专业建设内涵探析[J].职教论坛,2010(9):40-42.

[5]唐耀红,何翠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0.

[6]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13-15.

[7]李法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2):92-93.

第2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能源技术;现状;创新策略

1、导言

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等技术。同时,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技术创新。

2、能源技术创新现状

2.1能源创新技术还不完善,导致产生大量的污染与能耗

随着我国一直在强调新能源的低污染、低能耗,但是由于能源创新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存在大量的污染,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我们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多晶硅为例,生产多晶硅提炼所排放的三氯氢硅等有害物质要远远高于电能消耗的能源,一千瓦多晶硅光点需要10度公斤的晶硅,但是制造它需要6000度的电能,由此可见新能源产品的制造环节污染比较多。

2.2能源创新技术制度不完善,适应不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能源创新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而且能源创新技术开发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在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政府在能源创新技术研发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不够。能源创新技术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然而目前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我国能源创新技术的关键领域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于国外技术;三是我国与世界合作的机制也不顺畅。

2.3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高风险的特征导致能源企业融资困难,因为能源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了银行对能源企业的前景评估,给能源企业的信贷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能源技术与能源企业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技术的不成熟、回报高、风险高、市场定位比较模糊、管理不成熟等方面。

3、能源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3.1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3.2完善我国新能源创新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对能源技术的资金投入。由于能源技术研发周期比较长,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增强对能源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高职院校在能源技术创新、实践方面的作用,拓展能源技术的社会应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源技术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以此保证资金的稳定性,我国要在政府投入、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强民间资金研发能源技术;三是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四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指导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3明确能源技术项目创新原则

3.3.1合作原则

能源技术是一大重点工程,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差异性,能源技术合作管理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未来,各个国家之间能源技术日趋增多,重视项目管理模式革新是不可缺少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合作双方必须及时解决项目管理难题,共同构建更加持续、稳定、互利的项目管理模式。

3.3.2监督原则

能源技术的集中管理不够,技术合作项目进程和质量实施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对能源技术实行承办单位内部监察、第三方机构专业监督和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确保项目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遵守、落实相关政策和规范,保证能源技术顺利实施。

3.3.3专业原则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技术合作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对新能源技术质量和实施单位工作水平进行动态的科学、系统评估,以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单位资质、项目结算、资金拨付及新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世界经济正朝着统一化方向转变,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互利互助战略模式,通过各类项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4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设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5提升能源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工程研发队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提升我国能源技术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生产能力水平;二是要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积极创新的积极性,我国要改善能源技术专利审查与授权程序,加大对能源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快能源技术成果转让,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快我国能源技术领域产品的创新速度。

结论

总之,我国正处于科技改革阶段,经济产业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资源战略的可持续利用。新能源工程是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项目,应从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实施调整,构建符合新能源产业需求的新方向。同时,做好能源技术的调控与管理工作,解决早期能源规划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共同提高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婷,郭丕斌.能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评述[J].科技和产业,2012,01:53-58+87.

第3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新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30-02

智能变电站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省内乃至全国在建设、已投运的智能化变电站不断增加,从事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也将逐年增加。但是,智能变电站的运维人员普遍缺乏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急需进行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

本文结合智能变电站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并将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得出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应加强培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新技术培训以及相关培训打下基础。

一、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新型传感器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了极大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应用,这也使变电站中应用系统日益众多。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对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挑战。因此,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智能变电站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1.一次设备智能化

采用常规一次设备+智能单元方式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跳合闸回路、位置信号采集回路等。通过一次设备的状态在线监测,变人工巡视与定期检修为自动检测状态检修,提高变电站的可靠性,减少维护的工作量,提高效率。主要包括:主变压器采用“主变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方式实现智能化合并单元:合并单元采用直流供电,提高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智能终端接受保护装置跳合闸命令、测控手合/手分命令及闸刀、接地闸刀GOOSE分合命令;输入开关位置、闸刀及地刀位置、开关本体信号;跳合闸自保持功能等;实现了一次设备的数字接口功能;一次设备状态实现在线监测等功能。

2.二次设备数字化

电子式互感器、采集器实现二次设备的数字化,将二次设备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合并单元实现电子式互感器电流、电压量的采集,并通过光纤或SV网传输将二次信号变为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信息。保护装置保护动作后通过保护装置内的GOOSE跳闸软压板出口,再通过GOOSE直跳口将光信号经光纤输至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A、B、C相跳闸接点闭合后通过A、B、C相保护跳闸压板将电信号传至智能终端内的A、B、C相跳闸保持继电器并最终传至开关操作机构箱实现跳闸。监控后台遥控操作发出的断路器控制信号通过MMS网传至保护测控一体装置,以光信号通过GOOSE网传输至智能终端,再完成对断路器的分合控制。保护跳闸示意如图2所示。

全站所有信息交换均依托于GOOSE报文和MMS报文,GOOSE服务通过广播方式传送报文数据,实现IED装置之间互相通信及信息共享;保护测控装置不设置功能硬压板,通过在装置上设置软压板的方式以投退保护功能,为远程维护和无人值班提供了条件。

3.网络结构标准化

按照IEC61850及DL/T860中的系统结构,实现了信息建模与共享传输、通信网络的标准化和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全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结构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网络系统构成分为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分别设置GOOSE网和MMS网保护直接采样(或网采),直接跳断路器。

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等相关功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站内直流、交流、逆变、UPS、通信等电源采用一体化监控,通过全站MMS网络统一上送到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控制自动化、信息可视化、配置标准化。

4.高级应用功能

实现了一键式顺序控制、故障信息分析决策与智能告警、与上级调度的源端维护、网络报文记录分析、智能辅助系统等高级应用功能。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新技术培训

智能变电站中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之间连接介质由光缆替代了传统的电缆,电磁信号被转换成了数字信号,二次回路成为了“虚回路”。相对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而言,其运行维护必然带来一些改变。对运维人员而言,智能变电站和常规变电站存在较大区别,他们面临着知识的更新与挑战。为了使运维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快速发展和智能变电站快速的要求,需要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加强培训。

1.智能变电站的理论知识培训

智能变电站和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存在差异,故需对运维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1)IEC61850、DL/T860标准及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模型、设计方案、工程配置和实施的基本办法。

(2)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系统结构、通讯机制、传输信号、对时方式、交换机接口对应表、GOOSE断链告警二维表、网络报文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3)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技术规范、工作原理;合并单元传输规约、采集信息图及二维表;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的巡视要点;交换机、网络的的基本工作原理,巡视要点及异常处理方法;交换机故障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和危险点控制。

(4)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原理、告警信息含义、软压板功能、运行操作说明、故障处理原则、巡视要点;上级职能部门制订的继电保护运行规程及运行管理规范。

(5)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SCD文件、CID文件的解读,装置保护虚端子的配置情况及信息流,各继电保护的跳闸逻辑及各类遥测、遥信信号的上送机制,智能变电站内各IED之间的信息流向。

(6)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工作原理,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方法、巡视要点、运行管理规范。

(7)监控后台常规操作、顺序控制操作、保护整定值的调取打印、保护动作事件报告的调取打印、保护定值区的切换等操作的方法,顺序控制操作的运行规定。

(8)各级部门关于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设备运行维护导则、巡视技术规范、交接验收规范的规章制度。

2.智能变电站的操作技能培训

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安全问题的出现对运维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层面,还需要了解在智能化变电站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的安全措施,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等;运维人员必须掌握在新技术下如何做好运行巡视、规范倒闸操作,还必须掌握对智能化设备异常的分析和应急处理,掌握如何做好检修设备的安全措施以及动态危险点的预防工作。因此,为了使运维人员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变化,他们除了具备传统站的技术技能要求外,还必须进行相关操作技能培训。我中心有110kV智能变电站,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1)设备监视。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在监视对象、内容、重点和手段上都有明显的区别,除了传统站一次设备告警以及保护动作信号外,必须监视保护装置的遥测信息、通道信息、软压板状态;交换机信息、GOOSE跳闸链路信息、保护MMS通信信息;户外柜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变化信息;时钟同步、对时系统工况;光电流电压互感器的采样信息等。

(2)设备巡视。智能变电站现场设备巡视工作重点与传统变电站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智能站中全站运行信息均上送监控后台,异常或缺陷情况在监控后台实现实时报警,因此,监控后台巡视数据可以指导现场设备的巡查,例如:后台报智能终端温湿度越限,则现场必须重点检查箱体内散热、除湿是否正常工作。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推进,辅助巡视手段也会不断出现。

因此,根据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点,制订适用于智能站运行巡视指导书,研究辅助巡视系统的巡视策略,以及如何开展智能化变电站运行分析等都是运行需要解决的课题及现场培训的重点内容。

(3)倒闸操作。

1)智能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应用:由于智能化变电所中的一、二次设备具备遥控操作的技术条件,通过在监控后台预先设定操作顺序、操作对象、执行条件和执行成功校验,由后台自动实现一系列的批操作。程序化操作在给倒闸操作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给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维护带来风险,典型操作票库维护工作难度加剧,一旦设置错误极易造成误操作。运维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使用,也需要掌握程序化操作票系统的维护,同时必须能处理程序化操作票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2)保护压板操作方式的改变。传统变电站保护屏“硬压板”操作被后台监控系统界面上的“软压板”操作所取代。如何有效执行软压板的监护操作也是运维人员遇到的课题之一。同时必须解决一旦在软压板五防遥控,必须在装置上进行软压板操作时操作规范的问题。因此,软压板操作规范的培训也是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的区别之一。

(4)工作许可安全措施。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站相比,工作许可安全措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二次回路的工作上,运维人员操作软压板将保护改信号,并未在物理上实现保护装置的二次隔离,保护的GOOSE光纤出口(相当于传统的二次回路)仍与运行系统相连。在检修保护上试验时,仍有误发出口报文的危险。

(5)二次设备异常处理。智能化变电站保护装置、智能终端等微机设备出现异常,调度或主管部门往往希望运维人员进行初期处理,例如:采用重启装置的方法尝试使设备恢复正常。同时,针对“大检修”改革的方向,运维人员也必须学会分析处理简单的缺陷异常等。

三、结论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将贯穿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个过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引领技术发展,制定标准规范,从而占领世界电网技术制高点。建设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特征的智能变电站已成为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分析与常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差异,如架构体系、通讯标准、高级应用等,并对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面临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开展智能变电站运维人员的相关培训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深圳;新能源;公交;技术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1-0156-02

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是深圳的战略任务,深圳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深圳选准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换档”切入点,先后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实施方案》,率先在国内公布充电站建设的技术标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上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深圳涌现了一批以比亚迪、五洲龙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运会在深圳成功举行,深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与此同时,深圳在大运会期间开展了“低碳大运,绿色出行”活动。此次活动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计投放各种新能源汽车达2011辆。此次新能源汽车示范为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展示的舞台,体现了深圳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积极扶持。

截止到2011年底,深圳的新能源公交车辆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 000多辆,这个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都位列前茅。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新能源公交车辆已经在城市交通中运行,那么这些车辆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就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会给乘客的出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较为清晰的反映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技术状况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课题组特别走访和调研了一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公交公司,通过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也基本了解清楚了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技术状况和故障特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中也会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对未来新能源公交车辆更加安全、环保的运营产生较为积极的意义。

1 深圳在用的新能源公交车辆概况

深圳市在最近几年,陆续的向三大公交公司投入了近3000辆新能源汽车,其中主要包括五洲龙公司生产的11 m混合动力单层大巴、12 m混合动力双层大巴、7.5 m纯电动中巴以及比亚迪公司生产的k9纯电动大巴等。特别是在2011的大运会举办前,一次性集中投放了2 011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1 370辆混合动力大巴、253辆纯电动大巴、26辆纯电动中巴、300辆纯电动出租车以及62辆燃料电池车。这些新能源车辆主要投放在深圳的公共交通运输公司东部公交、西部公交、巴士集团和鹏程电动。根据深圳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估计2012年将会再向公交系统投放近4 000辆新能源车的规模。

2 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技术状况分析

2.1 混合动力公交车辆的技术状况分析

①动力电池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从用户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半数的故障都与动力电池质量有关,问题主要包括电池爆炸,电压不稳定,不能充电,动力不足,过流冒烟等等。动力电池质量问题将严重影响公交车辆的运行,对电池使用寿命的损害极大,增加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极大的打击用户信心。同时,爆炸等问题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到交通安全。

②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存在技术缺陷。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发现混合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数据错误,并经常引发抛锚故障,说明电池管理系统在技术上有问题,与整车控制模块的协调不能很好的协同工作。数据错误对电池管理系统的监测的准确性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操作错误,内部可能导致不合理的充放电管理,使电池寿命缩短,甚至导致动力中断。运行中抛锚,对制动安全等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③底盘配置质量缺陷。如制动效能不足,对车辆安全性危害极大;悬架厚度不足,不均匀,容易导致车辆转弯时车身不稳定,有翻车的危险;轮胎偏磨也于悬架及定位有关系,增加车辆运营成本。底盘质量缺陷多为设计缺陷,对整车的性能行驶稳定性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④空调系统不能满足配置要求。此次运行反馈发现多起空调制冷效果的问题,原因可能是空调线路问题,也有风道设计问题,降低了混合动力汽车的舒适性,影响司乘人员的乘坐和公交公司的运营。

⑤电气线路布置不符合配置要求,电气故障多。由于线束没有合理固定,带来严重电路安全隐患,如线路松动,短路等,容易引起火灾或电气故障,影响车辆运行。另外,动力电池离地间距太小,容易涉水,同时散热设计存在缺陷,容易引起过热,漏电的事故。

⑥车辆生产装配质量有严重的工艺问题。此次用户发现的大部分问题中,都是由于在生产过程用缺乏有效的生产质量管理,导致缺件、漏件、线路安装错误。这些错误的危害大小不同,比如动力电源接线松动,可能导致电流过大发热,引起冒烟燃烧甚至爆炸;底盘的紧固螺丝漏装可能带来车身不稳等缺陷;管线接错可能导致无法启动等等。

2.2 纯电动公共汽车存在的问题分析

①实际续航能力不符合配置要求,普遍达不到标称的续航里程。续航里程是纯电动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最为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纯电动汽车的使用范围和用途。续航能力不足,不能支撑长距离公交运输,存在半路抛锚的可能性,而且增加了换电时间和成本,影响公交企业的运营。

②电池动力不足,实际爬坡能力无法满足配置要求或实际城市道路公交运行要求。纯电动汽车动力不足,导致公交运营时间加长,增加社会成本,增加爬坡路段的安全风险,影响公交企业的正常运营。

3 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技术配置改进建议

通过对新能源公共汽车示范运营的情况和配置分析,最终的目标是要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更好的改进产品服务社会,同时也为技术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通过调研的基本信息以及结合行业相关专家的意见,对深圳新能源公交车辆的技术配置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①混合动力公交汽车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是混合动力系统动力电池配置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动力电池的选型及质量问题。动力电池的正确选型,有利于保证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性能的发挥。其次要加强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确保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管理动力电源。再者,要解决好混合动力混联的动力切换问题,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

②混合动力汽车企业在整车技术上尤其是混合动力底盘技术上需要加强设计试验,对涉及到车身稳定与安全的总称系统开展优化设计,如制动、转向及悬架等。良好的设计是生产出安全可靠的产品的重要保障,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减少维护支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③混合动力公共汽车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生产流程,同时在交付使用前应当进行严格的试行和实车检验,及时发现问题,确保产品质量。

④纯电动汽车企业的重点仍然是动力电池系统的提升和改善,以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和动力输出,对纯电动汽车推广汽车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电池充电和供应系统应该进一步完善,确保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运行和公交企业的平稳运营,满足市场的需求。

⑤新能源汽车的配置标准有待进一步具体和细化,更加匹配市场的需求,而不是生产企业的需求。通过在走访企业调研发现,大部分车辆配置符合配置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通过此次评估,配置标准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

其一,车辆的整体性能要求方面可以更加全面。比如在混合动力配置要求中,明确了车辆的动力性和储能装置的配置,但对储能装置的可靠性能没有约定。再者,车辆的底盘配置都可以达到配置要求,但实际制动性能没有约定,导致出现制动性能不足的严重隐患。其他还有诸如客车常见的性能参数接近角、离去角、转弯半径等都应该有明确的约定,有利于更好的指导新能源公交汽车发挥合适的用途。

其二,对新能源汽车的部分配置要求进行细化,使配置要求更加明确。比如发动机相关的附件非常多,没有明确的要求,容易导致问题的出现。对于通用匹配的装置,应予以许可说明。

其三,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工艺提出配置要求。此次评估中发现,大量的问题都是由于工艺过程粗放导致的错漏,引起故障或隐患。

第5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 经济转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35-3

Research on the Ability Improvement of Henan Province Technology Transfer Personnel under the New Normal

Wang Huayu Gao Lei Zhao Fei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s economy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market, but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 province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ability 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 team, and put forward training schem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Henan province technic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talent cultivation

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一系列现代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然而技术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经济需求,许多成熟技术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转移中介以及人才的缺乏则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技术转移中介能够为技术与生产之间搭建融合桥梁,能有效地提高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对接效率,并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技术转移人才则是技术中介机构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

河南省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依靠创新驱动战略突破资源瓶颈制约,转换发展模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12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系列举动也预示着我省未来对技术转移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然而服务于河南的优秀技术转移人才还较为缺乏,并已成为制约我省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的主要因素,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基于此背景,本文以新常态下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为视角,通过归纳总结当前技术转移人才的现状,结合新常态下的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出适应我省技术市场需要,并能够快速有效提升技术转移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期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我省经济实力。

1 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核心优势已不再是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则是拥有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拥有创新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也大幅提高。上述需求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转移市场的拓展,对技术转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技术转移机构运行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流砥柱,更是区域发展的制胜关键。技术转移队伍建设是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强河南技术转移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技术转移人才,对提高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开展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计划,符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的战略发展需要。

技术转移人才较为特殊,在拓展科技成果、开拓空间价值、履行技术合同都有重要的意义,他们不仅能够推动技术的发展,还能够加速科技生产力的转化。经济的发展又能反哺技术研发,促进科技的发展,进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产业链条的角度来讲,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可以打通技术链条壁垒,促进产业链条融合,形成资源互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因此,经济新常态下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2 技术转移人员队伍建设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技术市场发展工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技术市场建设,为推动我省技术转移转化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2016年,全省技术市场保持繁荣发展,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近60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虽然明显,但技术合同交易在全国排名还是比较靠后的,特别是和周边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这种现状也反映出我省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因此,我省亟须抓住目前良好的机遇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人才,进一步促进技术交易成交额的增长。

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事技术转移的人员基数较小,导致许多技术转移项目无法进行;二是技术转移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技术转化证书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一定有技术转移的能力,而那些优秀人员也未必都申请证书,这也间接说明技术转移资格认证体系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的质效;三是技术转移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不论是比较低等技术转移机构中的技术转移人员还是高等院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中技术转移人员,都存在这个问题。许多技术转移人员从事的往往是较低端的技术转移工作,所承担的一般类似于经纪人的工作,例如促销,制定合同等,并没有接触到深层次的技术转移问题,这类人员的技术知识较为欠缺,对技术转移市场影响较为严重;四是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训体系不完善,当前技术转移培训主要局限在资格认证上,而资格培训又与技术转移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系统化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但也并未形成完善的培养方式,直接导致了技术转移人才的空缺以及培养模式的混乱[2]。

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针对当前技术转移市场出现的人才困境,需要对症下药,一方面增加技术转移人员的基数,吸进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技术转移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完善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和认证体系,整体提高技术转移人员的素质水平。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为河南省的科技发展夯实基础,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 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思路

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原则。同时也要根据河南省技术转移工作的特点与特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措施以及培养思路。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积累专业知识和交易知识两个过程,而这两方面都难以单纯地通过学历教育和资格培训完成。技术不同于其他商品有物质形态,其本身往往就很难理解,而技术交易的过程更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转化。一般来说,合格的技术转移人员不仅要了解技术本身,更要了解技术的商品价值、市场价值需求,同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文字描述把技术推介到社会中。我国对技术转移人才定义为技术经纪人,即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进他人达成技术交易而从事的中介、经纪以及等。这说明技术转移人员不仅具备一般的经纪人的能力,为技术转移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牵线搭桥,协助双方就技术转移的价格、履行技术合同等达成一致,还要区别于一般的经纪人,具备技术转移专业特色,深入参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工业化过程,并在其中起到监督协调作用。欧盟对技术转移人才的要求为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素养,善于了解多种多样各个学科技术,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和工业素养,具有企业经济学方面的经验,具备知识产权以及起草许可协议和工业合作协议方面的法律知识。

由此可见,技术转移的过程包含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技术转移人才的能力体系更是一个综合知识运用的体现。因此,技术转移人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获取和筛选信息、调研预判、鉴别评估、经济管理、组织和洽谈、沟通与协调、学习与研究能力。在制定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4 建立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通过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现状的总结,以培养全方位多元化技术人员为培养思路,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人员能力提升培养体系。

4.1 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育认证体系

技术转移人员又称技术经理人,是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职业,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服务是促进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欧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及认证较为完善,有专门的技术转移人才认证机构,对欧盟一些国家的技术转移人才进行认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我省还缺乏一些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和认证机构,缺乏长期规划,导致人才短缺。

经济的激烈竞争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认证体系,尽快提高技术转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第一,提升认证意识,营造良好的技术转移认证环境。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科研院校提供相关的技术转移认证的理论支撑,技术转移机构则负责具体的事项实施。第二,成立隶属于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权威的技术转移认证机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认证制度,提高技术市场领域的门槛,进一步提升技术转移人员的能力。第三,加强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训,可以由技术转移机构牵头,优化师资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争取做到对每个技术转移人员每年至少一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4.2 加强联系技术转移机构

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经过“理论-实践-理论”反复循环的过程[3]。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获得的仅仅是分散的记忆性知识,这些知识还无法成为能力。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技术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过程进行历练才能让知识转化为能力。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员的引导,利用自身的资源,促使技术转移机构参与到学历教育中。例如技术转移机构可以与院校共同制定技术转移人员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考评认证方法;也可以将技术转移机构设在大学中,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参与负责技术转移人员的培养。目前,我省已在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7所高校设立了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仅仅设立技术转移网点还难以满足需求,还要更多地参与到技术转移人员的学历培养上,一方面可以促进技术转移人员在学历教育阶段就能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到实践中来,升华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能反过来促进学校教育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提升教育质量。

此外,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技术转移人员的学历培育上,还要探索非学历教育的技术转移培训办法,技术转移机构可以联合高校定期举办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技术转移人才合格证。这样以来可以降低技术转移人才的准入门槛,激发更多的人从事技术转移工作,但同时又不会拉低技术转移人才的水平。

4.3 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协会

技术转移市场在我省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是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急需拓展河南省技术转移市场,而技术转移人才又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尝试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协会。该协会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都可以参与,共同来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就河南省当前情况来讲,可以由科技部设立在河南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具体组织,各地市技术转移机构、高校、企业等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会员单位加入,其中企业既可以是技术需求企业,也可以是技术供给企业。技术转移人才协会既可以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也可以作为产学研的一个合作平台,促进技术资源在不同环节流动,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技术转移人才协会功能的定义应该是多元的,其核心业务是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技术转移、技术合作、技术转化等一系列功能。例如,企业可以将实际生产运营中遇到的技术需求信息反馈给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再将此信息转给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形成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互动。反之,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也可以将技术供给信息分享给技术转移人才协会,再由技术转移人才协会将信息提供给企业等技术需求方。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技术转移,拓宽了技术转移方式和技术转移市场,也实现了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其切实参与到技术转移过程中来。以实践为导向,实现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与突破,形成共赢的局面。

5 结语

技术转移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很大影响,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为技术转移市场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技术转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迅速提高河南省技术转移人才的服务水平与能力,满足技术转移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资源配合的方式制定技术转移人才多元化培养方案,促使技术转移人才不但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成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高效、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A,苏浩,梁光琦.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3):20-23.

第6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研究生;联合培养

0 引言

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下的研究生培养是培养该行业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掌握行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平台,可以让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中的具体科研活动,通过对企业科研活动的参与加深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提升研究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成就感,进一步开发研究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中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

1.1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自1975年以来,美国的大学就开始与企业开展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教育”。美国最早的产业技术联盟是以斯坦福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斯坦福工业园区”,是“合作教育”最成功的典范之一[1]。联邦政府的行政支持以科研经费的形式通过各种科研计划以及科研项目大量倾斜进入高等院校。同时,美国高校积极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使科研能力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更加有针对性地实现生产技术革新,为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1.2 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日本是此类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日本大学重视通过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来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大学教授兼任企业中研发部门的顾问使高校与企业界能够建立起畅通的科研技术通道。研究生在进入学制的第二年开始,就要以见习参观以及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途径进入企业学习,第一时间了解到生产技术情报并激发研究生进一步加深对业界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的研究。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研究生不仅能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国内外专利,还可以有机会为企业发明新的技术与产品。这种以“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提供了一种以工业为基础的连接科研与教学及学习的典型。

1.3 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

美国、英国、日本等大学历来重视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会邀请一线的专家工程师及技术骨干讲授专业技术课程并介绍行业新知识、新技术;聘请高级工程师担任研究生的兼职指导老师,与学校的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项目的研究[2]。研究生不仅能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技术水平。

1.4 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加强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设置了足够数量的高质量跨学科课程。课程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门人才所需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1.5 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

国外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置专业培养研究生。在这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高校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筹措了科研经费。企业能够借助高校现有的科研平台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沿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在整个行业中的先进技术以及专业知识,不仅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还推动了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中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

2.1 实行“双导师”制

国内许多高校研究生培养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在学校内理论课程学习的指导。另外聘请企业的高级专家、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来负责指导研究生的理论实践。他们能够揭开行业的神秘面纱,直击遏制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拓宽研究生的眼界,减少只会“纸上谈兵”的研究生培养,加强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与生产实践接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2 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我国以高等学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主体,依托省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新企业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大学城设立的深研院就是实施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范。在深研院的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学位授予在高校进行,整个科研项目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在研究基地完成。研究生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在企业的学习既增强了对行业政策的了解,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尤其是一些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每年都能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

2.3 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人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与企业能够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高校能够承担企业的相关科研任务。以重大合作项目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使研究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科技创新水平。

2.4 依托高校设立企业孵化器培养研究生

企业孵化器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科研院所或高校协同开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更有效地促进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并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5]。这种模式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还能够调动企业创新的潜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I技术联盟中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办新能源专业的很多高校都和企业进行了上述模式的校企合作。虽然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施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6]。(1)校企双方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产业技术联盟合作的重要性不够;(2)课程设置脱离实际;(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4)面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践教学不足;(5)产业技术联盟的程度不够。联盟中各个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资源共享,资源配置优化程度较低。

4 结语

为了使当代研究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优化资源配置。给予更多的跨学科领域培养计划以及独特的课程设计,加强奖助金体系建设,使他们能安心进行工程实践研究。学校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进行管理。注重实践,改革课程设置。高校与企业应该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共同设置研究生培养计划。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应该联合政府,企业,有序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84-89.

[2]丁芸,鲍燕宁.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9):300-301.

[3]乐长高,谢宗波.产学研联合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研究生[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3-66.

[4]温静,黄伟九,罗云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19-20.

第7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一、差异教学的内涵

华国栋在他的《差异教学论》中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由于学生在性格、学习兴趣、态度、学习风格、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差异教学就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上的不同要求,促进其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差异教学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共性,更要看到差异性,并且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元人才。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信息技术差异教学的启示

1983年,美国的认知和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以下八种智能: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智力特点都各不相同。教学的任务不是去辨别哪些学生聪明,哪些学生不聪明,而是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智能和潜在智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这一理论为差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启示。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差异发展”的教学观,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强势智能,提高其弱势智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与动机,帮助学生挖掘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智能,实现全面发展。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差异教学策略

1.学习形式分组化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在机房进行,但教师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其教学形式的本质没有变,依旧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智能优势和劣势,教师应当在完全掌握学生智能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组,以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就信息技术而言,有的学生身体运动智能较好,在学习中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可能逻辑思维较弱;有的学生数理逻辑智能较强,对学习算法编程比较轻松,但可能在空间智能上存在劣势,不懂得如何对网页进行布局。那么,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学生分在一组,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借助彼此的优势,取长补短,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还能改进自己的弱势智能。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也会促进学生人际关系智能的提高。但是,这种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2.教学目标层次化

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目标不仅包含学习目标,还要包含能力目标,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八项智能。单一的目标无法满足具有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因此,必须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发挥其作用。以“文本信息加工”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例,可设置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1)基本层次-能利用Word软件的常用工具对文字、段落进行设置;(2)中间层次-会在Word中制作一份电子小报;(3)最高层次-能将Word中的操作迁移到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如WPS)中,利用其他文字处理软件也能制作出电子小报。在这一教学目标体系中,对于基本层次,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达到,大多数学生也都可以达到中间层次,而最高层次,可能暂时只有少数学生可以达到,但教师要鼓励达不到的学生,努力向最高层次目标靠拢。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差异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使智能优势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集成与交流”的教学为例,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菁菁校园”专题网站,其中涉及图片、视音频的采集加工,动画制作,文字编写,视音频合成,网站开发及。教师通过该任务将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图片、视频的采集来自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让学生自己拍摄获取素材,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信息环境,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然观察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亲自操作拍摄校园图片,而音乐智能较强的学生可以上网下载完成音频的采集,文字编写工作可以让言语智能较强的学生完成。在网站设计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网站案例,让学生借鉴学习,最终完成网站的布局设计。该环节不但满足了那些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动手的需求,也使那些空间智能较好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观摩、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发学生多种智能,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还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评价方式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科目,不参与期中期末考试,这也为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提供了契机。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新的多元评价方式。尊重差异的评价不以成绩高低论优劣,强调识别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以评价结果为依据,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智能强项,提高智能弱项。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做出很多作品。针对这些作品,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以网站设计为例,教师可以从内容介绍、色彩搭配、结构布局等多方面分项评价,同时,可以采用小组互评和自评的方式,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多维的评价。

总之,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全面接受学生的差异,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探索差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6,(8).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能;低碳理念;动态平衡

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现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崇尚低碳成为这个时代的人的社会责任。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树立低碳理念,培养新时代的劳动者,已是历史赋予我们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基于“低碳教学”数控技能校本课程的实施能保证学生深刻领会低碳制造,并让低碳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当中。

一、开发校本教学资源库应遵循的观念

笔者认为在数控专业数控技能“低碳教学”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中,应遵循教学资源的系统观、校本观、需求观、动态平衡的观念,才能使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1.系统观

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学校政策、硬件配置、人力等来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要处理资源库系统的子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2.校本观

以校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基于学校”,这是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的一种观念。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和泰州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尽量依靠学校全体数控专业教师的力量建设“学校自己的资源库”。从资源的选择与评价到资源的规划再到整合,从资源的应用到信息的反馈,从资源的分类到资源库的整体架构,都要充分考虑本专业教学的当前所需,充分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只有和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对接,才能科学构建有“校本”特色的数控专业教学资源库。

3.动态平衡观

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包括电子版的教案、学案、课件、试卷、电子书、素材、视频课堂,采用网站建设、教师交流的方式,实现互联网空间的零距离交流。

从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来看,在技术上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介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可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空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育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体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象特征多元化、真实场景的虚拟化。

二、教育信息化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教育信息化推进使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传统的教学平台是“课本、黑板、教室”,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后的平台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教学平台的跨越。教育信息化使基于资源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明确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和经验性目标之上的,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它能够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育信息化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学生被认为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教材是传授的内容,而信息技术则是增强传授效果、加大课堂容量的手段。所以,虽然技术手段先进了,但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只注重一些教学内容顺序深浅的改革,只注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所以成效难以体现出来,这又给抵制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提供了反面依据。一旦一个观念形成,并且在教学中已得心应手,那么教育教学成效资源就有了。如果教师看不到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很难说服教师改变的,包括领导者也是如此。

笔者毕业参加工作十多年了,经历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变迁,深刻感受到学校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90年代”老师一般还都习惯于传统的黑板板书教育,比较年轻的教师选择投影放自制的微泡幻灯片,很少有人会网络查资料充实自己的课堂,而且当时学校也只有80多台“奔腾”电脑,如果老师要使用必须提前预约。如今,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包含实物投影机、投影仪、互联网终端、电脑控制台等设备,使老师轻轻松松就可以在教室中使用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另外,学校的每个机房都平均配备50台计算机以上。原先基本不会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也学会了使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当教师体会到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之后,现在几乎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方式了。

在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信息化教学竞赛搭建平台,在专家的引领下,对教师做必要的理论培训指导。这样的跨越都必然指向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笔者认为,学校自身的信息化需求才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部动因。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再先进的信息化资源只是搞好教学外因,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教师整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自身的进取精神才是真正的内驱力,才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进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于跃忠.基于“低碳教学”数控技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职业,2013(27).

[2]孙立伟,韩霞.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02(20).

第9篇:新能源技术研究范文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