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宏观经济主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主体

第1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为隆重纪念建党xx年,在“七一”来临之际,市xx机关党支部拟开展“追寻先烈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活动时间

20xx年7月1日

三、活动内容

(一)参观烈士陵园敬献花篮

参观革命先烈当年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向纪念碑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

(二)重温入党誓词

在塑像前举行“重温入党誓词”宣誓仪式。全体党员高举右拳,面对党旗再一次庄重地作出自己对党的庄严承诺。

(三)了解xx抗战事迹

请专人讲xx的抗战英雄事迹,了解革命者真实历史,感悟他们的革命情怀,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贡献。

(四)参观XX纪念馆

参观陈列馆,了解革命历史,直观感受革命先烈当年斗争和生活的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忆苦思甜、触发敬意。

四、日程安排

8:30政府楼下集合,统一乘车出发前往xx。

9:30到达xx及纪念馆。

11:30统一安排中餐。

12:30返程。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次红色之旅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主题党日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成员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1、由秘书科拟函与xx进行接洽;

2、由办公室安排车辆,购买矿泉水、花篮、麦克风,制作党旗、条幅、入党誓词展板;

3、由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拍照及录像,留存影像资料,上报信息。

六、活动要求

第2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经济主体大致分类:

1、宏观经济主体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分为三大类:政府、企业、个人,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

2、微观经济主体

第3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的系统不同。在现有的基础上,不同的条件下,宏观调控是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本身享有有无限的经济自由,政府掌握实施宏观调控并不需要单独的立法授权,因为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所凭借的行政手段,即使用直接调控措施,也是经济的综合控制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别单独的立法。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和控制是,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授权来提供制度支持,法律是先决条件,更是是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关键环节,该系统基于现有的条件,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总体上来说,是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征服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改进,但向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控制系统的根本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建立新型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中宏观调控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自由的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不同的条件下,调控手段是不同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采取行政手段,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这决定了政府干预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被剥夺是此消彼长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监督,对指令是政府给予行政处分。因此,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单位的实现,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本质上是强制性的。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通过政府下达的指令来制定发展计划。由于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控制具有强制性,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控制是基于对市场的影响和实现,政府的监管的对象是不特定的,政府有没有权利直接对市场主体,各经济实体,如企业,个体户,事业单位出具的计划指令,只有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功能来实现,简而言之,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政府通过影响力来规范市场中各个主体的。

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控不是强制性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应该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是通过增强技术,使经济主体免予遭受市场盲目性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这一点,要从市场的完善,改革微观经济主体的产权结构,加快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转变。这表明,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和控制效果更为复杂,宏观调控的影响因素和控制的大小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效,政府的能力要求更高。

第4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四、结语

第5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波动;原因

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随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房地产业运行的经济现实同样暴露出房地产也存在不良因素,抑制其健康发展。如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空置率高、房地产也投资过热等系列问题涌现。房地产的不良因素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若能正确了解房地产的波动规律,将有利于处理好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引导市场合理投资,私人合理消费,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向好发展。

1.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

1.1国民经济波动

国民经济的波动是房地产波动的基本原因。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国民经济整体而独立发展,必然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当房地产也发展过快,需要大批资金投入,除了直接融资手段,就需要从银行进行贷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的贷款行为不仅仅是根据市场做出决策的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还深受国家银行贷款政策的制约影响。国家制定相关融资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所以,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房地产业的经济波动,既是国民经济波动一个表现,也是经济波动的结果。国民经济波动也就成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的基本动因。

1.2供需矛盾

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是房地产波动的内在原因,房地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波动和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房地产总供给主要受到资金、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影响。房地产需求由国民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消费税等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供给变化比需求变化来得剧烈,常常处于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例如,利率上升,房地产业贷款成本上升,抑制房地产资本投入,供给减少,但是市场存在刚性需求,需求居高不下,超过供给,推动价格攀升,制造房地产泡沫,从而将引起房地产也经济波动,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3投资波动和政策变化

房地产业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期性,预期是根据经济主体目前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做出的对未来的预测,具有不稳定性。当经济主体对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就倾向于增加投资,当预期下降,则会减少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也投资会出现骤减骤增的情况。预期既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做出的,也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做出的,因而投资预期既影响房地产的供给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政策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从整体上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综上,投资波动和政策波动会直接引起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

2.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控制对策

2.1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房地产投资政策要注意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变化和政府投资的影响。投资主体方面,当期国企存在权责不明,缺乏风险规避机制等问题。投资规模方面,要注意与宏观经济规模适应,设定合理的投资比重,否则容易制造房地产泡沫。投资结构上,开发商要理性判断市场情况,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选择,以市场为导向,防止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政府投资方面,当政府增加投资,可能会造成对私人需求和投资的挤出效应,所以政府投资应当注重安居工程等保障型房地产的开发,将政府调控控制在合理范围,适当开发,对全社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间接调控。

2.2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明确调控目标,合理预见政策效果,包括最终想要实现的政策结果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结果。对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短期内可能带来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暂时下滑,但是应该坚持,而非舍本逐末。不正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旦市场出现反馈,要及时纠正或制止。同时,宏观经济政策要在不同的地区实行,需要当地结合本地经济运行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在政策效力上有所区别,财政政策更为直接,短期效力显著,但是存在对经济过度调节,反而适得其反的风险,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需要在长期中显现效力,所以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有的放矢,防止盲目。同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政策应注意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降低决策成本,避免重大经济决策的突然变化以便于房地产企业制订长期发展战略。

2.3调整房地产供需关系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常常是不均衡的,均衡反而是暂时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并非让市场时时保持出清,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成本极高的,而是尽量降低房地产也的波动幅度,防止出现供求极度不均衡的情况出现。对供求关系调整,要从源头分析,针对不同性质的供求矛盾,市场传导机制,寻求理性的政策方案。

3.结论

综上,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首先建立在对房地产不良因素形成的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预测异常波动,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勇.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0).

[2]刘长生.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6(18).

[3]司云娜.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

第6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一)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职能互补我国民商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能够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自我调节能力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民商法多采取任意性自由的行为准则规范而少有强制性的规范,有效的引导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自愿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我国经济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规范则相应的体现了国家这只有形之手的要求,突出强调了发挥国家的强制干预作用,弥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失灵的问题,经济法多采用强制性的规范法律条文,通过外部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以确保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二)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法律要素有相同之处我国法律的一个法律部门一般包括:概念、原则、制度、调整方法等法律要素,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某些法律要素是可以通用的,但也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条件和一定的法律范围。如企业法人制度,我国民商法详细地规定了法人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而在经济法中也对现代法人制度以及治理结构做出明确法律规定;在我国法律民事责任的确定上,经济法条款中也有对其法律责任的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法中的“社会公益”、“诚实信用”等原则在民商法中也有相同的条文体现。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取向基本趋同民商法在本质上是维护自然人、法人的个人私利的利益的私法,而现在民商法越来越注重公众的共同利益,正朝着社会化职能和公法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民商法加强了对活动主体在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中的规范义务,此外,民商法也进一步加强了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些新增条款在民商法的立法精神和实际法条中都能够充分的体现。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取向是同质的、共生的、方向性一致。

(四)民商法和经济法当中调整的范围有相同之处现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双重调控,离不开市场与国家的经济杠杆。民商法是为市场经济调节服务而生的;经济法则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服务,但在调整范围上二者还是有相同交集的地方。民商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微观经济关系,例如企业制度、自然人法人的民事关系等;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则既调整微观经济关系也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两者交集的部分也不尽相同,经济法调整的微观经济关系仅仅是民商法的一小部分内容,即因过于强调自然人、法人个体私利而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部分。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1)民商法微观调控,而经济法是宏观调控。民商法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侧重从微观调控、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方面,通过保障自然人、法人的自由交易、自由竞争以确保提高经济效率,从而达到促进人们的经济利益的目的;我国经济法则侧重从宏观调控、从利益协调问题方面减少社会经济波动造成的破坏,确保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来促进社会的经济利益。作为经济法核心组成法律部分的宏观调控法就突出地、直观地表达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强制干预力,体现国家的公权力经济意志。宏观调控经济法从宏观经济领域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救济和弥补调节运作方法。经济法通过确认和规范国家对经济法律的干预,其次是为了运用国家强制力将各种非市场经济因素障碍消除,已达到一种公平、合理、有效的市场良性竞争机制。

2)民商法要求意思自治,而经济法是限制意思自治。民商法属于私法,对任何市场主体都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仅依自已的个人意志决定行为的准则,都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意志强制。比如处理法律事务时当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表示选择法律适用与否。对于民事行为诉讼的提起以及责任的追究,也同样需要当事人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够得以实现。我国经济法是强调限制意思自治。我国的经济法则从中国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维护社会的整体平衡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平均分配,劳动者收入的分配公平与否等这些社会公共利益问题作为法律调整的目的。利用国家公权力对一切有碍社会主义公共利益的市场经济行为给予强制限制,具体表现为以限制自然人、法人自由去争取社会整体的利益,拓宽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空间。本质上说,经济法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法律调整从个人权利本位到社会权利本位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社会权利本位法律手段的需要对对个人权利的限制来实现。

3)民商法强调对所有的市场经济主体都平等保护,而我国经济法则强调对部分市场经济主体偏重保护。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法律主体地位平等性。民商法调整法律并不考虑不同市场经济主体的强弱关系问题,给各种市场经济主体以同样力度的法律保护,对每个自然人、法人都给予一样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法律几乎不对具体法律人格进行任何程度的区别对待。只是在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和监护制度上,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给予最低限度的保护和一些法律限制。我国经济法常常根据不同市场经济主体实力等因素的不同情况,给不同市场经济主体以不同力度的法律保护,做出不同的权利义务法律条款设定。通过保护弱势群体,限制强势群体的角度出发,确保达到法制社会和谐和宏观经济形式下的总量平衡的目的。

4)民商法的稳定性强,经济法的稳定性较弱。这一点可以由民商法与经济法之间有无国别特色这一区别来决定。我国的民商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民商事法律活动准则为自愿、等价、诚信、有偿,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是在通过历史沉淀不断实践和反复比较后造就的最为合理、最有效率的法律规则,因此是极具稳定性,不容易被更改的。而我国经济法的许多法律条款都不具备稳定性,是国家针对特定时期出现的经济问题采取的相应对策,又或是依据各国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各种经济法规。

三、总结

第7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史安娜,女,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摘要:现有的关于货币错配的研究一般只关注贬值预期下存在净外币负债的情况。本文分析了汇率预期与货币错配的关系,指出贬值预期与净外币负债的货币错配相互促进,而升值预期则与净外币资产的货币错配相互促进。然后,对我国当前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的规模和程度进行了估计,表明我国存在较高的货币错配规模和程度。最后,分析了我国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错配;升值预期;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9-0009-04

一、引言

所谓货币错配,根据Goldstein &Turner(2005)所下的定义,是指由于一个权益实体(包括国家、银行、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收/支活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计值,其资产和负债的币种结构不同,导致其净值或净收入(或者兼而有之)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从本质上来说,货币错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还是汇率风险问题,即汇率波动对有关经济变量(如产出、投资、资产净值等)和经济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根据上述定义,经济主体的货币错配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净外币头寸为负的情况(净外币负债)和净外币头寸为正的情况(净外币资产)。学者们通过对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发生的货币危机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经济主体存在大规模净外币负债的情况下如果遭受不利的外部冲击(如汇率贬值预期等),可能会由于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sheet effect)而引发货币危机的严重后果,因此,现有的关于货币错配的研究一般只关注贬值预期下存在净外币负债的情况,然而对于升值预期下存在巨额净外币资产的情况所进行的研究则很少。

在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汇率的波动会影响经济主体的净值或净收入,从而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经济主体对汇率的不同预期会影响其资产组合选择及政府的政策选择,从而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错配状况,并导致货币错配本身对经济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在讨论汇率预期与货币错配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当前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的状况及其经济效应。

二、汇率预期与货币错配

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预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着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而且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理性预期理论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强调了在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中预期的重要性,认为理性经济人对国家的政策干预所产生的理性预期可能会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失效。虽然目前理性预期理论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大,但其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因而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市场对政府行为的不同预期会产生多重均衡的结果,而多重均衡存在的基础是“自我实现的(self-fulfilling)预期”。这类模型认为,在货币危机发生前并不存在实际政策的不一致,而是危机本身导致了政策的变化,从而使得危机是自我实现的。因此,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了预期具有自我实现的特点。Krugman &Obstfeld(2002)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预期汇率的上升会使当前的汇率上升,同样预期汇率下降会导致当前的汇率下降。李天栋等(2005)证明了汇率预期具有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但预期自我实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资本账户开放。因此,汇率预期对汇率的形成从而对有关经济变量及政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主体对汇率的不同预期会诱发不同的微观市场行为,并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在贬值预期下,政府需要在货币贬值和维持固定汇率之间进行抉择。当市场投机者认为保持固定汇率的成本较高时,他们就会通过卖出本币对固定汇率发动攻击,逐渐消耗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直到货币当局无力维持钉住汇率水平,引发货币危机。外汇储备的逐渐下降导致一国外币资产下降,使得货币错配程度进一步加深而表现为大量的净外币负债。大规模的净外币债务会使市场主体产生贬值预期,而贬值预期反过来又会促使货币错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994―1995年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和1997―1998年的东亚货币危机爆发前,这些国家正是由于存在大量的以外币计值的外债,即存在着严重的货币错配问题,导致产生本币贬值预期,进而出现资本外逃或投机攻击,贬值预期自我实现,最后导致危机自我实现。

升值预期主要来自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累积以及有关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一旦升值预期形成,国际投机资本会大量流入,造成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带来本币持续的升值压力。因此,升值预期也会自我强化,并造成以净外币资产不断增加为特征的货币错配程度不断加深,而其表现则是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2002年以来,人民币所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和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升值预期自我强化的特征及其与货币错配之间的关系。

三、升值预期下我国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及货币错配估计

2002年以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常项目盈余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储备激增(如表1所示)。从增长速度来看,2001年到2005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年均增速为31%。我国外汇储备水平的大幅上升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国际社会的炒作和施压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国际投机资本(即所谓的“热钱”)大量流入。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近几年外汇储备的增量中每年都存在着巨额的无法与经济数据挂钩的部分,这可能就是预期人民币升值而以投机为目的流入的国际资本。一个粗略计算国际投机资本流入量的方法是将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盈余、再减去FDI的余额(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据此可计算近几年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一直存在着资本流出,这可能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将会贬值所造成的;但是,2003年这种情况发生逆转,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热钱流入,而这正是2002年以来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形成之际。而且,热钱流入规模呈上升趋势。

根据货币错配的定义,我国的货币错配规模可根据我国的对外净资产进行估计,而货币错配程度可用对外净资产与广义货币M2的比值进行估计。在这里,假设对外净资产都以外币形式存在。我国对外净资产包括人民银行所公布的货币概览中国外净资产和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中各项存款。因此,可估计我国的货币错配规模和程度如表2所示。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从2002年以来,货币错配规模大幅增加,货币错配程度较为严重,而且呈上升趋势。我国当前货币错配规模的大幅增加和货币错配程度的不断加深是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出现相伴随的。

四、我国货币错配的经济效应

一般来说,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不管是净外币资产还是净外币负债)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存在巨额的净外币负债时,在贬值预期下货币错配会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Mishkin,1996;Ize &Yeyati,1998;Allen et a1.,2002;Bunda,2003;Rancière et al.,2003;Bussière et a1.,2004;Cowan et a1.,2005;Goldstein & Turner,2005)。相比之下,一国如果持有大量的净外币资产,会导致本币升值预期,这时货币错配引起货币危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有利于提高金融安全。但是,由于升值预期和货币错配会相互促进,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而规模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不可避免地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给宏观经济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也有可能导致危机。

首先,升值预期下资本流入所导致的货币错配加剧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我国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逐年增加,并已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1997年以来,基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一直保持在40%以上,而2005年达到90%左右的历史最高记录。在没有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或者对冲不充分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础货币和M2增加过快,从而国内需求增加,并最终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和造成经济过热。

其次,升值预期下货币错配的不断加剧会压缩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调控能力。我国央行对外汇占款下基础货币投放量的被动增加所采取的措施是对冲操作,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完全进行对冲,而且对冲需要支付成本,并且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对冲操作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外汇储备的持续大幅增加将逐步削弱央行采取冲销操作干预货币市场的能力,使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影响和制约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效果,最终将威胁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第三,以巨额净外币资产为特征的货币错配会带来高额的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机会成本。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资源闲置而不能用来投资于国内其他收益较高的项目,造成巨大的机会成本,同时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2)利息损失。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从而必须支付高昂的利息,与此同时我国每年还发行大量的国债。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其收益率很低,因此在国内外的借贷过程中,潜在的利息损失不容忽视,最终外汇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为负数。(3)冲销成本。为了冲消外汇占款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票据回收流动性,大幅增长的票据发行使其成本不断上升。据中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1月6日到2005年3月10日为止,央行共发行了208585亿元的央行票据。为此央行需付出59064亿元利息支出,相当于GDP的043%。(4)贬值损失。巨额的净外汇资产造成人民币持续的升值压力,而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以人民币计值的净外汇资产大幅缩水。根据2005年6月底我国的净外汇资产总额,可以简单地测算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所造成的汇兑损失净额高达1600亿元人民币。从银行体系来看,由于我国以外汇储备注资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使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幅增长,因而人民币升值给商业银行也造成了重大损失。

第四,净外币资产不断大幅增加所导致货币错配程度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冲突。如前所述,升值预期与货币错配会相互促进,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水平不断攀升,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形成恶性循环。为维持设定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和市场及时出清,央行被迫增加基础货币的非自主性投放,这与国内经济状况所要求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冲突。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采取冲销干预来协调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如果外汇储备增长势头不减,由于冲销干预的不可持续性,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将极大地影响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进而间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五、以巨额净外币资产为特征的货币错配会损害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并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的净输出,是以高昂的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因而会损害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外汇和外资政策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同时又担心由此可能引起美元贬值和本币升值而影响国际出口竞争力,因而被迫更多地增加美元储备,从而陷入“高储蓄两难综合症”的困境所谓“高储蓄两难综合症”(che syndrome of conflicted virtue)是指随着美元债权存量的增多,国内美元资产持有者会争相持有本币,迫使本币升值,而一旦将美元资产变为本币资产的风潮发动,政府就会左右为难――一方面,本币升值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紧缩和出口企业失去竞争力,经济最终将陷入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如不让本币升值,外国也会威胁实行贸易制裁(McKinnon,2005)。。其结果是对出口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内外发展失衡,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损害。

最后,升值预期与货币错配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会引起脆弱性上升,并有可能导致危机。陈晓莉(2005)构建了本币升值冲击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表明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净外币资产所形成的货币错配,有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流动性危机。赵伟和杨会臣(2005)认为升值预期会充实外汇储备,增加本币需求量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从而不断抑制经济基本面的增长,使得政府不得不在保持经济增长与维持钉住汇率制度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引发政策不一致预期,动摇钉住汇率的可持续性。而且,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状态会激发投机者的投机欲望,从近几年来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的情况可略见一斑。李波(2005)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当一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一定水平后,投机者预期到政府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同时预期本币升值,于是将大额外汇换成本币,造成外汇储备水平激增,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导致货币升值危机,最终导致脆弱性上升,从而对宏观稳定产生负面冲击。而且,随着经济过热和脆弱性上升,经济总体风险在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资本大量外逃,恶化国际收支平衡,从而产生危机。

五、结束语

根据针对不断加剧的货币错配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分析,我国应针对当前货币错配形成的深层原因,调整相关的外汇管理和外资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战略,以对货币错配进行有效调控,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和持续。

参考文献:

[1]Allen,Mark,Christoph Rosenberg,Christian Keller,Brad Setser,Nouriel Roubini(2002).A Balance Shee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risis.IMF Working Paper NoWP/02/210

[2]Bunda,Irina(2003).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Maturity and Currency Mismatches in the Balance Sheet of Emerging Countries:a Theoretical Approach.http://univ-orleans.fr/leo/activiteseientifique/s250303bunda.paf

[3]Bussière,Matthieu,Marcel Fratzscher, Winfried Kceniger(2004)Currency mismatch,uncertainty and debt maturity structure.ECB Working Paper No409

[4]Cowan,Kevin,Erwin Hansen Luis Oscar Herrera(2005).Currency Mismatches,Balance-Sheet Effects and Hedging in Chilean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IADB Working Paper No521

[5]Ize,Alain,Eduardo Levy-Yeyati(1998).Financial Dollarization.http://utdt.edu/~ely/dolarJIE_final3PDF

[6]Mishkin,FS(1996).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es: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NBER Working Paper No5600

[7]陈晓莉本币升值冲击与银行业危机――一个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NoFC20050027,2005

[8]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国际资本流动、经济扭曲与宏观稳定[J].经济研究,2005,4:4-16

[9]李波投机性攻击、货币升值危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比较,2005;21:191-203

[10]李天栋等FDI的流向、汇率预期的自我强化与冲销式干预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5,7:15-22

[11]赵伟,杨会臣钉住汇率制度的可持续性:一个基于汇率预期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5,7:23-29

第8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的表现

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虽然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但在投资和消费扩张的引领下,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2009年的宏观经济在超预期反弹的表现下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各种GDP、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企业利润以及总体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等指标都出现了大幅度回升,远远超过各级经济主体的预期,中国宏观经济成功摆脱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深度下滑,实现了超预期的触底反弹。

第二,从总量来看,GDP同比增速逐季提升,呈现“V”型反弹的态势,但从环比增速来看,呈现“v”+“倒V”型,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出现2个季度以上的持续加速局面,环比增速的波动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效应已经度过其加速阶段,开始步入平稳增长阶段。

第三,从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触底回升与超预期反弹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内需扩张、存货调整的因素、也有基数效应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依然来源于政策刺激性反弹和存货周期调整,市场性自发需求依然低迷,具有强烈的局部性和易变性,标志着经济全面复苏的核心指标――“市场自我循环、自我驱动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还远远没有形成。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具有强烈的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等特点。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具有“易变性”,产出缺口依然存在大幅波动的可能。

第四,从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下滑以及经济刺激的双重作用使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出现了外需比重、重化工比重、东部比重以及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下降的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大部分具有短暂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中国重化工业的率先反弹、下游产业和出口产业的持续低迷意味着中国结构性问题将进一步凸现。

第五,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向实体经济渗透性低下的双重力量作用下,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地产价格与房产价格同步提升的“正反馈机制”的形成将使房地产复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第六,在货币极度扩张、中国经济率先反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性上涨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抬头,在引领经济预期逆转的同时,给中国宏观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第七,虽然由于基数效应、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等因素,自2009年第4季度起,进出口同比增速将大幅度改进,但进口增速的反弹力度将明显超过出口反弹的速度,中国外需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上述七大方面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目前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发生以下几种变化:

经济将会呈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

在经济内在惯性、政策持续刺激和世界经济反弹等多元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0延续增长的态势,但从周期角度来看,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很可能呈现出“双W轮动”模式,即从GDP同比增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为“V”型,但中期却呈现为“W”型。中国宏观经济在2010虽然没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但内在矛盾累积的作用下,在2011-2012年依然存在较强的中期下行力量;从环比增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2008-2010年将呈现“W”轮动的模式,内生的、持续加速的力量还没有形成,产出缺口存在强烈波动的趋势。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关键阶段,“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全面过渡决定了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选择可能进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刺激政策的持续或进一步放大很可能带来短期的快速回升和经济的过热,但却可能使政策主导性反弹压制市场复苏力量的培育,未来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越来越激化,结构恶化、产能过剩将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宏观经济在中期的不可持续,甚至出现在中期的“第二次探底”;另一方面,简单采取退出政策将使政策刺激性需求急剧萎缩,刚刚启动的局部的、还没有形成自我循环的市场动力机制夭折,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出现“第二次探底”。因此,如何摆脱“进退两难”的困境,避免宏观经济在短期或中期内出现“第二次探底”,成为考验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和政策实施节奏的核心焦点。

“进退两难”困境需要“以进为退”的策略

“进退两难”困境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工业主导的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之间的冲突;二是无就业复苏与增加就业的刺激方案之间的困境;三是进一步出口刺激、出口快速回升与不平衡调整之间的冲突;四是房地产作为民生产业与作为经济支柱产业之间的冲突;五是作为地方政府核心财源的房地产土地与作为中央政府农业基础的土地之间的冲突;六是结构调整进程中“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之间的冲突;七是汇率政策调整中“贬”与“升”两难选择;八是被中长期投资项目和地方政府“双重绑架”的货币政策在“数量主导型退出”与“价格主导型退出”上的两难选择;九是战略调整问题在短期战术层面进行独立实施带来的“长”与“短”之间的冲突。

第9篇:宏观经济主体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经济发展

前言:旧的宏观调控面临经济的改革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困扰相关部门的重要难题。

1.经济管理职能的强化

1.1 宏观调节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水平的平衡发展,避免失业率上升、控制通货膨胀在一定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主要是财政、金融手段的运用,进行一定的结构控制和调整。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节上仍存在着一些顽疾有待清除,主要呈现在:货币供给量控制状况不是很好,常常受到来自各方压力的影响;其次是调节手段只对部分群体有效,而对部分经济主体则无法发挥作用;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现象仍旧是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手段的发挥。类似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的宏观调节功能就无法进行,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1.2 稳定社会收入的公正性

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对社会的分配保持其公正性做出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贫富差距有所增多,尤其是在发展较快与部分落后的城市之间。与此同时,我国财政、税收等部门在维护社会收入分配公正方面所起的作用则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在我国尚未形成以源泉征税与收入义务申报制为中心、以贯彻税收法制为基本原则的现代征税制度,征税的标准也不够统一,造成大量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极小,而这离不开部分企事业单位承担了部分福利与保障职能有关,但要想覆盖全部人员,该制度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对很需要社会福利的人来说是不公正的。市场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抑制这种现象继续扩大,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承担起维护收入分配公正的职责。

1.3 提供公共服务与墓础设施的职能

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市场机制所要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但仅靠市场来提供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尤其是部分公共与设施。类似的案例在世界各国都有体现,美国的信息统计部门主要是针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并在整理后将其公布于众,我国在此项的服务明显落后发达国家;还有我的教育文教费用呈现上涨趋势,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未得到普及,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职能在改善公共服务的现状方面有待改善和加强。

1.4 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

市场机制的引进,竞争现象明显,但是竞争规则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为阻碍竞争、破坏公平交易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对维护社会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平竞争,必须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该方面的改善,这对于今后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相当的重要,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1.5 对市场领域的划分极为重要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够明确,哪些应该交给市场去自行调控,哪些应该由政府控制,整体保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部分垄断的行业以及大部分公益的事业应该采取政府控制和直接规划的方式,为了保证直接规划领域的效率,也必要在价格设定及收费体系方面适时进行调整。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更应该注意法律措施的完善和相关政府执行的方向加强管理,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作用发挥。

2.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

根据我国的经济特殊性,采取合适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就是由政府控制主要的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类调控正在逐渐减,间接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2.1 价格控制

价格是由市场自行调控的,但是在部分行业,尤其是生产和服务领域,为了保证基础的公共供给,防止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牟取暴利、危害他人,也为了保护经济发展中的弱小群体,政府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行直接确定和间接影响的行

政性价格政策.,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主要食品、公共交通、水电气、邮政、卫生保险、农副产品、汽油、以及烟酒糖茶等方面。价格的调控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按照市场发展的原则进行的,所有的价格控制都要遵循市场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周期,而且要定期进行审查,以便在控制的力度和范围上及时地做出调整,减少价格政策带来的扭曲和失误。

2.2 国家投资

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其表现在各行各业,在投资领域,国家投资仍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为了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国家也应积极参与相应的投资,达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

2.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支出、政府投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和公共债务等手段,这些手段按照发展的需求必须由政府直接掌握,始终体现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的调控政策的基本意图。

2.4 货币政策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管理控制体系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出了应急措施的改善,更要嘉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经济增长的目标放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实现经济质的飞跃。

总之,要根本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 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体制根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