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登岳阳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岳阳楼;大与小;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2901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三十多年前诗人曾经登临同样著名的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年龄,诗人激情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多么热烈而又宏大的梦想。那时唐王朝尚在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三十多年过去了,不仅仅一位诗人逐渐老去,一个王朝也江河日下。因为这个日渐溃败的时代,诗人的生命也历经磨难。
当杜甫在风烛残年之际登上这座无数诗人登临过的名楼,遥望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时,百感交集。他肯定想起年轻时那次登临的壮怀。转瞬三十多年,时代变了,诗人也变了。但诗人的变化仅仅是年华老去,而年轻时那种家国情怀、天下梦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生命忧患,非但没有随着岁月河山褪色,反而是老而弥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和“今上”之间,遥远得仿佛就是诗人的整个一生,但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老去,也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这是多么沉重的感喟。诗人举目望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个世界该有多大,我们用所有能想到的大词,描绘诗人笔下的这个巨大的世界时,发现都是无力的、苍白的。因为这是一个吞吐天地的宇宙。
可是颈联突然变“小”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条承载诗人的小舟,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中仿佛就是沧海一粟。一面是天地之无限大,一面是芥尘之无限微。诗人想表达什么?一条孤独的小舟,一个瘦弱的躯体,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世界。让人觉得诗人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太卑微了,太渺小了?这样的大与小是完全不对称的,在无限的大中无限的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啊。
可是这种不对称又会让我们想起那古老民族的伟大传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三个故事都是无限大与无限小之间的不对称。这样的神话传说是有意凸显在巨大的自然面前人的渺小吗?显然不是。非但如此,我们反而觉得是对称的。夸父坚定地以生命相搏的不屈的追逐,愚公世世代代不停地移山,精卫化身小鸟将一条条树枝永不疲倦地扔向那茫茫的大海。在巨大的空间面前,他们用无限的时间、坚韧的毅力来对抗。古老的神话不是对人的否定,反而让我们看到人的力量,正是用看似巨大的不对称来张扬人的巨大的意志力,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的渺小而是人的伟大。
而这首诗呢?我们知道此时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处境艰难,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绝望中,我们看到诗人孤独的泪水了吗,看到诗人顾影自怜了吗?没有。甚至我们希望诗人应该为自己留下泪水。可是没有。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诗人的泪水。“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老泪纵横啊。是什么触动了年老的诗人,让他泪不能禁?原来是边关战事又起,百姓蒙难。诗人的泪水一下子如江河决堤,泛滥了整个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胸怀?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这时我们突然明白了。巨大的洞庭湖和诗人孤独的小舟、瘦弱的躯体是对称的。因为这个瘦弱的躯体里装的是整个世界,是家国情怀,是天下苍生。现代诗人黄灿然说:“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 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杜甫》)这个衰老多病的躯体承载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苦难的时代。
这种大与小的对称,绝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这已经不是大自然的洞庭湖,也不是被无数文人歌吟过的洞庭湖,而是诗人自我精神构建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只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才能配得上诗人的精神世界。
唐人孟浩然也曾登临岳阳楼,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千古名句。后人经常对比两位诗人的异同。事实上孟浩然的洞庭湖不过是难以跨越的一段距离――横亘在岳阳与长安之间、诗人与君王之间、一介布衣与最高权力之间,是个人的不遇而非天下的忧患。两者在生命气象与人生境界上高下立判。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岳阳楼晚望》 唐 崔珏
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
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
怀沙有恨骚人往,鼓瑟无声帝子闲。
何事黄昏尚凝睇,数行烟树接荆蛮。
4、《道经巴陵登岳阳楼用孟襄阳韵》杨维桢,元末
送客洞庭西,龙堆两青青。
陈殿出空明,吴城连苍莽。
春随湖色深,风将潮声长。
杨柳读书堂,芙蓉采菱桨。
怀人故未休,望望欲成往。
5、《登岳阳楼》 李东阳,明
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
三江到海风涛壮,万水浮空岛屿轻。
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6、《巴陵》 唐寅
巴陵城西湖上楼,楼前波影涵清秋。
数点征帆天际落,不知谁是五湖舟。
7、《岳阳楼》钱大昕 清
杰阁出城墉,惊涛日夜舂。
地吞八百里,云浸两三峰。
已极登临目,真开浩荡胸。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标准除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并做好教学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实施教学的过程。要实施好这一过程,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五点。
一、仪态大方,声情并茂
为人师表,更为讲究。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去。外表言行大方得体,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充分感染学生。还要随时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有时还需“手之舞之”,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学习。因为中学老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枯燥的说教是行不通的。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要有效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并辅以精简的导语,把学生带到一个生动直观的情境中。万事开头难,做好了开头,才有很好的发展。一节课开头作用重大,一定要做好做精,它关系到能否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自主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都是偏僻山区的孩子,没有见过大江湖泊,因而精选了几幅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阔图片用幻灯片打出,学生立时活跃起来,加上精简的导语,效果更佳。比如,本课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
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诗人“以诗会友、一展才华”特有的一种方式,好似我们今天的“登擂比武”一般,没有能耐者是不敢下笔的。为此留下了不少的千古名篇。今天,我们有幸一起欣赏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它优秀在哪里?缘何有“第一”的称号?下面,我们就运用第一、二单元鉴赏诗歌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这首千古名篇。
导入干净利落,运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熟悉的“登擂比武”与“登楼赋诗”作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一下子就对“登高赋诗”这一形式有了了解,较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生动形象地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一般,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积极影响。
三、提纲挈领,条理明晰
面面俱到的教学是谈不上“高效”的。尽管我在教学设计中很关注这一点,根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本教学设计分为“整体初步感知—四个核心问题的深入探究—两个迁移拓展的加强与升华”三大板块,条理明晰,由浅入深。并紧紧抓住“四个核心问题”来讲解。一是“首联的情感之争”,二是“赏析名句”,三是“大小之辩”,四是“探秘诗魂”。由于“爱生心切”,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什么都想提醒学生,结果一堂课的时间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这应该是大部分教师的通病。其实这“四个核心问题”也应该有所详略,略讲一、三个问题,详讲二、四个问题,时间就充足得多。所以,该省的则省,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要让其充分自由发挥,要有博大的包容之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指归。
四、巧设问题,加强练习
注重问题的有效性、生动性、精简性。首先要力避“满堂灌”,“一言堂”。当堂课的重点知识要当堂消化掌握。最忌讳的是教师的提问不痛不痒、不着边际,动辄批评打击不同见解的学生。时间安排上,创设情境导入等约5~10分钟,讲授文本约10~15分钟,思考练习约20~25分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其次是重要问题的引导提问要生动、准确、精简。教师的提问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把主动权留给学生。我在上杜甫《登高》一课时,导语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古今登楼第一诗?”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我从写景的博大和思想性入手。在思想性的引导思考中,我抓住这首诗起作用最大的诗句,设计了一个对比式的问题训练。通过播放幻灯片对两首诗作比较:
(幻灯展示)4.尾联两句算不算名句?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下面两首诗仅仅改动四个字,试比较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某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风起湖水北,凭轩涕泗流。
以某某为名写的:“风起湖水北,凭轩涕泗流”与杜甫诗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孰优?孰劣?学生在这一生动具体的比较当中,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登岳阳楼》一诗是古今登楼第一诗的难题。
江南三大古楼之一的岳阳楼历来都是文人居士聚会,把酒吟诗,抒情画意的场所。它在被诗人墨客以诗寄托情思的同时,因诗而闻名遐迩,成为湖湘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随着外国游客的纷纷到访,将岳阳楼作为外国人初步了解湖湘文化的窗口之一已十分必要。而岳阳楼上历代文人所创作品多以对联形式悬于岳阳楼景区各处,对其中部分主要对联英译,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旅游形势的发展,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探究。因此,本文将以岳阳楼景区部分对联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英译。
二、目的论与对联英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目的论主要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三者的关系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者都必须服从目的原则。换言之,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忠实原则以连贯原则为前提,当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旅游景点的对联,要实现其英译,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充分发挥其呼唤功能,感染游客,在引起其注意的前提下,传达信息并使其印象深刻。目的论强调的便是从文本接受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传达的目的为中心而指导翻译。不同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宗旨是符合文本英译的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对联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三、岳阳楼部分对联解读与英译
岳阳楼乃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相传原是三国时代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观光赏景之地。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定名为岳阳楼。
俗话说:“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唐代吟咏岳阳楼和洞庭湖的诗作就达一百三十八首。岳阳楼以文而胜,其声名远播则主要得益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细看岳阳楼上对联,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歌咏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登上岳阳楼,遥望周边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楼之高,湖之美,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仁人志士与文人墨客,登楼把酒,一展诗情,叹古咏今。其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联便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此联出自明末魏允贞的《岳阳楼》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前两句被选为岳阳楼大门联,横批:“巴陵胜状。”对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赞美之情溢于诗行之间。要实现该对联的翻译,就应明白译文传达给外国游客的意思是:洞庭湖为天下湖,岳阳楼为天下楼。英译时有两项意义是重叠的,英语最忌讳重复,因此,为使表达精炼,可试译如下:
Dongting Lake is the top one lake in the world;
So is Yueyang Tower, the top-grade tower.
(二)直叙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出自唐代“诗仙”李白之手,悬于主楼三楼。寥寥八字,便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概括,水天相接,浑然一色,月明风高,景象甚好。此联的英译,只要能让读者明白此处是写水天相接,景色无边就可。可试译如下:
The water and the sky are united into one color;
The scenery in the moonlight and breeze is splendid.
(三)抒情怀――“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由巴陵知县陈大纲所撰,“四面湖山”意指周围景色,东南西北,浩浩荡荡,巍巍峨峨。“万家忧乐”泛指百姓哀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译此副对联时,应创设一个情境,即作者面对湖光山色,不由想起百姓忧乐。上下联看似为因果关系,更确切地,可理解为让步关系,景色虽美,但“我”仍会将百姓的生活状况记挂在心,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意在表明作者心系天下的情怀。
Beautiful as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is,
I can’t help worrying weal and woe of the populace.
(四)忆范杜――“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
此为岳阳楼三楼黄道让撰联。“杜诗”和“范记”分别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联意思是山色湖光都集中在岳阳楼上。此联中唯一的连接点是岳阳楼,看似前后关系不大,实则都是歌颂岳阳楼,可直译如下:
The poem of Dufu and the narration of Fan Zhongyan about Yueyang Tower have been widely rea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beauty of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and the splendor of the lake can be enjoyed on the Yueyang Tower.
四、结语
对联英译是集文字功底与个人智慧为一体的探究行为,因此,对译者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对湖湘景区岳阳楼的部分对联试作英译,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仅希望能对湖湘文化的跨国际传播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玲.岳阳楼楹联评析[J].档案时空,2007,(5):28-30.
[2]博雅画廊.岳阳楼楹联赏析.百度空间.http://hi.省略/boyahualang/home.
[3]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4]邹律资,王馥兰,李建平编著.岳阳楼[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VOL26,(8):342-345.
[6]陈湘源.岳阳楼诗词联匾浅谈[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VOL26,(4):52-53.
[7]刘绍龙.怀古岳阳楼[J].古典文学知识,2004,(6):104.
[8]黄禹康.千古名楼――岳阳楼[J].城乡建设,2008,(4):75.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释义: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湖水,将吴楚两地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特色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风格博大雄浑,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诗人纯用赋法,以叙述的笔调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之叹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跨越吴楚、关山。赋法是使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营造诗的总体意境。这首诗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撞击着自己的心扉。
诗歌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释义:
我只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青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因傍晚下了场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着。
特色赏析:
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⑤。
欲济无舟楫,端居⑥耻圣明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张九龄,玄宗时位至宰相。②涵虚:指湖面空阔无边,似涵容了广阔的清空。③太清:天空。④云梦泽:古代大泽的名称,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大部分淤为平地,唯存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⑤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⑥端居:平居、闲居,这里指隐居。⑦圣明:指皇帝圣明而天下太平之世。
这首诗是借洞庭美景以托意寓怀之作。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游洞庭湖,时值名相张九龄左授荆州长史,故写诗相赠,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之景。首联平空起势,八月的湖水,混茫一片,映带长空,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邈远境界。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前人常以此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提,实二联相较,有同有异。其同处在于视野高远,气势磅礴,景象雄阔,格调浑雅。其异处,从立足点看,孟诗临洞庭湖而极目远望,杜诗登岳阳楼而从容俯瞰。从遣词造句看,孟诗妙在“蒸”“撼”二字,写出洞庭湖水气空蒙,远接云梦,风起波摇,震撼岳阳的气势;杜诗妙在“坼”“浮”二字,既写出浩荡的湖水,将吴楚之地天然分隔,又表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漂浮于湖面之雄姿。
2、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4、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5、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读诗可以培养美好心灵,读诗可以兴发感动,读诗可以改变气质;读诗可以养成趣味,读诗可以帮助我们品味人生。
【命题例析】
(2012年镇江市中考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画面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盐城市中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3~4题。(5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3. 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2分)燕子在衔泥筑巢(1分,答“燕子在飞”不得分),鸳鸯在恬然静睡。(1分)
2.(4分)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满2分为止,笼统答“画面优美”不得分),反映出诗人经过多年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后的安适(1分)和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答出“安适”“喜悦”的意思即可)
3.(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答出“辽阔”或“宏伟”即可,1分) 异:(1)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2)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雄浑豪放,而刘诗清新优美。(3)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分)
4.(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着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核对诗歌鉴赏题答案的步骤为:一是分析其结构,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二是判断各部分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答案有没有冲突。
【解题指津】
分析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首先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一般分为物、景、人、事四类。本诗中的“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还有“融泥”“燕子”“暖沙”“鸳鸯”;“景”有“明丽如画的春景”“蓬勃生机的花草香景”和“燕飞鸳鸯睡的和谐安适的春景”,其特征是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诗歌表面上没有提及人,但都是人视角下的景物;“事”有燕子在衔泥筑巢,鸳鸯在恬然静睡,还写了作者陶醉于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中。
其次分析作者为什么写,一般分为情和理两个角度。本诗中的“丽”“香”“飞”“睡”等词,告诉我们作者的感情是愉悦、安适、心旷神怡的。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而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新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结合幼师教学的实际特点,我形成了如下这篇教学设计。(幻灯片2)
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效果预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幻灯片3)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幼师专业二年级学生,这个专业要求具备熟练舞蹈、音乐、绘画、书法技能,此专业在语文课程上则强调培养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如编纂和讲述幼儿故事的能力。而本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语文能力缺乏普遍自信心不足,心理较自卑,缺乏自我价值感,同时,文化素养不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欠缺。但是,由于初中《登幽州台歌》、《题西林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乐游原》以及杜甫《登高》、《登岳阳楼》的学习,已积累了部分登高诗题材,只要课堂上适当引导,是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幻灯片4、5)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诗歌教学以及初中学过《登幽州台歌》、《乐游原》等登临类诗歌基础上的专题总结。第六单元为唐代诗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欣赏唐人诗歌,培养诗歌的兴味,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用1课时来完成教学。既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又补充相关的例证帮助学生理解登高诗不同主题、兴起原因以及发展脉络。(幻灯片6、7、8、9)
三、教学目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以及前面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我拟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背诵登高诗代表,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
“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利用联想思维,归纳、提炼登高诗歌“抒怀”、“思乡”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反复吟诵,深入体会登高诗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幻灯片10)
四、教学重难点:
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正在于蕴含期间的情感。因此,改变传统教学中,肢解诗歌意象,进行支离破碎的教学,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归纳、提炼登高诗歌“抒怀”、“思乡”主题,进而深入体会登高诗歌所抒之情,所表之意。这既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幻灯片11)
五、教学方法:
中职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让学科课程教学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归纳法,提问法,情景教学法,而学生的主要学法则是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幻灯片12)
六、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前,我让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上网优势,收集10—15首登高诗,并对其主题做简要概述,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同时也为上课做好相关铺垫。
我的课堂教学流程由四部分组成:导入课题,计划用时5分钟;第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对登高诗主题进行归纳,并分析原因,计划用时10分钟;第三部分,以杜甫《登高》、欧阳修《踏莎行》为例,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验,这是教学重难点,计划用时20分钟;接着是学生活动启迪和思考,计划用时5分钟。(幻灯片13)
在导入这个环节,简单介绍学生收集的较集中的几首登高诗,引领学生进行主题认识,并对学生预习情况作简评。第二个环节,以学生较熟悉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崔颢《黄鹤楼》为例,设计两个引导性问题:1、这几首诗的情感基调如何?(提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必忧、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哀婉凄恻的感情基调。(幻灯片14)
2、表达怎么样的主题?——思乡、忧国、怀念友人。(幻灯片15)
然后自然引申深化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登高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主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个问题我主要运用讲述的教学方法,从地理、心理、文化等几个因素作简要概述,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基调做好理论铺垫。(幻灯片16)
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登高诗“所抒之情,所表之意。”这个环节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同学们收集的登高诗中,重阳节登高占的比重很大,同学们对重阳节了解多少?(这个问题学生以前了解些,能够回答出诸如“茱萸节”、“节”、“老人节”、“重九节”等相关信息),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重九相关传统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日登高时候的感受,登高而招见者远,……登高而,把学生带入登高情景。继而我以杜甫《登高》和《九日》、欧阳修《踏莎行》、王安石《桂枝香》、王昌龄《闺怨》为例,分别讲述登高诗主题中“抒怀”、“思乡”两类。主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1、抓体现情感基调的句子和字词,“哀”、“悲秋”、“离愁”、“独浊”、“萧条”等。2、知人论世。3、情景创设,想象和构思登高情景。同样抓关键词,从字形入手,分析词义演变,联系语境,帮助学生对诗歌情感进行体验分析。如“候馆”的“候”,“征辔”从文字字形演变和词义演变角度解读,有助于理解“登高而”4、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设备优势,播放古筝曲,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幻灯片17)
七、拓展训练(幻灯片18)
1、自选一首诗(词),根据诗歌的登高主题,绘一幅登高简图。
2、以简单的甲骨文字,构一幅登高简图。
3、背诵杜甫《登高》、自选一首登高诗写一段简析文字(主题、艺术手法、背景、典故、艺术效果……)要求:字数50—100字。(1、2题选其一,3必做)
八、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方面: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以及情境创设时多媒体的运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方面:通过搜集和补充相关课外材料,如:相关的登高诗,中国登高诗产生的地理、心理、文化因素;重阳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人论世中作者背景材料;中心句分析时,结合文字性知识,讲解词义。
九、教学亮点
1、来源教材,不唯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