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既是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广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者,素描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将通过在素描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来逐渐完成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期准备。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教学在建筑美术教育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描的基础训练培养建筑设计师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逐步构建注重能力教育,融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建筑设计专业的设置分为两种,一是设在工科院校,依托工科院校自然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于理性及逻辑思维培养;二是设在美术院校或师范学院美术系,依托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优势,侧重感性及形象思维的培养。我国的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基本上设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人文、艺术素质低,这就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艺术与技术并重,其教学组织及教学管理与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美术系素描教学分布在2年完成,每学期教学集中相比较,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美术课程计划一年内完成,且每周一段,课时少,教学分散,不利于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素描的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讨现有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及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教学组织及管高的依据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开设素描课程的创新路子,以提升素描课程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素描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职建筑素描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教学上的不足,以下笔者粗浅的提出自己对建筑专业素面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合理的专业素描课程设置
建筑学是一种专业内容非常丰富的,由理工与艺术相结合的学术科学。而素描课程作为建筑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与其课程的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改善教学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严格遵循建筑学的教学理念,于其他建筑专业紧密配合,从而达到教学上相辅相成的作用。
同时,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建立符合学术学习需求的全方位课程设置。首先,在课程设置中,添加建筑类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是学生充分了解到建筑学于美术学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建立好素描课程的开端;其次,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走进美术设计的殿堂;再次,多增加素描的基础设计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原理和美术的基本技巧,为建筑绘画的创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审美基础;最后,建立素描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素描老师参与到建筑设计课程中,同样建筑设计老师也参与到描课程的指导工作,使两个课程的老师,相互给我建议,致使两个课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有针对性的提高素面基本,服务于建筑设计的课程设计理念。
2.2 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素描教学的灵活性
现代的素描教学,存在多样性于灵活性。因此,传统“教师示范,学生观摩”的高职素描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良好吸收的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工作尤为重要。
2.2.1 在教学中,建立展开式教学方法。因此素描是视觉上的艺术,因此对素描的教学方式,大可以从学校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是艺术沙龙中来,增加学生视觉艺术上的经验,寓教于乐。
2.2.2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素描教学中充分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对传统素描教学的有力补充。同时,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图例分析,生动的开展素描教学工作。
2.2.3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取有创作意识的课题进行分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题中来,共同研究,共同实施,提高集体协作精神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创作埋下伏笔。
2.2.4 在教学中,开展引导式教学。在素描教学中,组织高年级的学长以身讲演,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素描学习,是学习更有针对性,根据专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高职建筑专业素描课程的改革道路上,任重而道远。而建筑素描图,作为建筑设计是对个人设计意图、设计灵感最直接的表达手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在开设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时,既是本着对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建筑设计构思和加强绘制效果图技巧的初衷开设的。但是,目前我国素描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遏制我国专业人才的输出。因此,对专业素描教学方式、课题设置等教学问题的改革工作尤为重要,势必成为我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建筑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娜. 观看的艺术――建筑美术素描教学新视角[J]. 艺术探索, 2007, (02) .
[2] 厉子强. 建筑美术素描教学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05) .
[3] 李泰山.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初探[J]. 美术研究, 2007, (04) .
关键词: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评价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的战略主题部分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并且指出“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因此,教育教学中把握“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大计。“软件技术”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特征明显、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专业课程的评价方法毋庸置疑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和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人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需要[1]。
2 “软件技术”专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the major "software technology")
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学生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是相对静止的,其培养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的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由于职业的特点存在多变性,是相对变化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专业和目标职业紧密结合[2]。
显然,专业培养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而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又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也需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进行[3]。
通过对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调查,针对辽宁大连地区日企较多,外包业务较多的情况,我们认为“软件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应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1 综合素质
(1)文化素质
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观,具备正常向上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水平。
②具备汉语言的文字、语法、写作与欣赏的能力。
③掌握两门外语,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和日语水平二级考试。
④掌握软件开发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⑤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⑥熟练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
⑦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地理有初步的了解。
(2)专业素质
①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程序设计思想、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方法、数据库原理等。
②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包括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程序设计、读写日语开发文档,网络技术、软件系统设计等。
③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懂得涉外交际礼仪知识。
④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岗位证书,包括系统分析员、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程序员、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等。
⑤熟练应用两门以上外语,包括口译、笔译、写作等。
(3)身心素质
具备健康的体魄,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竞争与抗挫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
2.2 职业能力
(1)具有较好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
(2)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
(3)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以及数据库应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应用能力。
(4)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能够全面胜任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工作。
(5)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开拓精神与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高学生这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比学生获得某项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关系到其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3 现状分析(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在针对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锐意改革,很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方法提出了很多看法,文献资料也非常多。其中,对“综合素质提高”“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等观点已形成共识。从相关论文和课题都可以看出,许多院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增加了过程的考评、根据专业特点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技能的考评的比例、增加了素质的考评维数,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仍然不足
高校评价方法的内容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之所需。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由任课教师来作的,企业参与少、社会参与少,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也较少。
(2)评价指标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尚不能与时俱进
高素质职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起码的职业道德等。这些多维的评价指标还不够健全,而且往往一成不变,还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调整。
(3)对过程评价的量化、细化程度不够
尽管很多院校加大了过程评价的力度,但是如果对学习过程和行为没有量化的监控,不能把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教学与实践的环节,那么过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就会降低,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对隐性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缺乏有效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在对显性知识的评价方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对隐性知识的评价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4 评价方法改革措施与实践(Measures and practices of evaluation methods reform)
(1)教学各环节系统全面的改革。
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到、课堂教学到考核模式全面改革。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要指明和体现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大纲要说明与本课程相关的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评价方法,课堂教学与考核要细化每一堂课素质和能力目标,通过评价结果还要进行反馈,这样形成一个教学评价的系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根据“软件技术”专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分解到各个课程模块中,使评价细化、量化和全面化,形成指标体系。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践中,我们积极与相关企业使用,邀请软件企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程设计中,按企业的标准给予学生评价;把学生带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践活动,在企业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接受企业的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对参与者与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些方法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也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轨道中去。
(4)加强过程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起到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目标分解到每节课堂中,每个知识技能模块中,使得教师授课有重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要公开评价结果,使师生对评价结果有认识,有反馈,有心得,提高评价的效用。
(5)进行个性化评价,不仅看一次评价结果,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鼓励进步,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和个性教育。
(6)把评价融入到课程实践任务和项目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
(7)自主评价与互评相结合。逐渐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同学之间进行沟通进行互相评价,这样他们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
(8)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加网络资源建设,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发进行自我评价,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
5 结论(Conclusion)
在改革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查与测评可知,评价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是比较大的,学生能逐渐意识到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也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样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评价方法的改革仍需切实深入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要围绕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两个核心,立足于长远,又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劲松.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模式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6-107.
[2] 赵欣.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88-90.
[3] 任昌荣.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信管专业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1(10):90-93.
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1.9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40-0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一侧肢体突然肿胀疼痛,行走时加剧,严重者可因急性肺栓塞而致死亡。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患者7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年龄23~35岁,平均(29.0±4.3)岁;孕周24~41周,平均(37.1±2.3)周;病程5~12 d,平均(7.4±1.4)d。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5±3.1)岁;孕周26~42周,平均(38.2±1.4)周;病程5~13 d,平均(7.4±1.4)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1]。剖宫产术后7~9 d,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腿肌肉疼痛或整个患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并可触及条索状物;不同程度的发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充盈试验阳性;彩色超声证实有静脉血栓形成。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实用中医外科学》[3]辨证标准。①湿热型:发病急骤,患肢疼痛剧烈、压痛明显,肿胀严重、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伴有发热或患肢红热,可伴有浅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灶,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②血瘀型:患肢持续性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压痛明显,皮色黯紫,肢体下垂、颜色加深、肿胀加重,或有瘀斑及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毛细血管扩张,肌肉紧韧饱满,舌苔白,舌质绛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③脾虚水湿型:身倦无力,患肢肿胀缠绵日久不消,朝轻暮重,站立、行走后加重,不痛或胀痛隐隐,肌肉紧韧饱满,沉重乏力,疲劳懒动,肢体得温则舒,舌苔白腻,舌淡或胖嫩,脉沉缓或细濡。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剖宫产术后DVT形成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②患者初产、单胎,病情平稳,意识清楚;③术前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其他可引起下肢疼痛的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急性炎性皮肤病、急性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等;②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第2日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塞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4100 AXaIU/支,批号200804080),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2 g,地龙12 g,川芎12 g,赤芍10 g。湿热型加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苍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柏10 g、紫草10 g、川牛膝15 g;血瘀型加丹参30 g、当归12 g、川牛膝10 g、穿山甲15 g、水蛭10 g、鸡血藤30 g;脾虚水湿型加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牛膝15 g、桂枝 12 g、木瓜12 g、防己15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日2次,口服。第3煎取药液1 L,药温45 ℃,熏蒸外洗患肢10 min,每日2次。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每5 d测1次,共2次;治疗前后检测阻抗容积波图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上升高度(IPG上升值)、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下降高度(IPG下降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1.8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治方案(草案)》[1]相关标准拟定。①痊愈:患肢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活动正常,体温正常;出院后随访2周,无异常感觉。CDFI示深静脉干完全通畅;②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尚有疼痛,体温正常,CDFI示深静脉干部分通畅;③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较重后遗症,CDFI示深静脉无血流信号;④无效:症状明显,无减轻,甚至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妊娠期母体各器官系统发生一系列改变,心排血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血液稀释、血管扩张等因素致孕早、中期血压偏低,晚期血压偏高,妊娠时股静脉血压随妊娠进展而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及FIB等显著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滞产脱水致血液浓缩,前置胎盘产前长时间卧床保胎,产后活动减少或盘腿喂乳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产后下肢及盆腔内血栓形成[4]。
本病属于中医学“股肿”、“脉痹”等范畴。由于久坐久卧伤气,以致瘀血阻于脉中,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发为本病;或因饮食不节,素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与瘀血互结于脉中,阻于脉络所致。《证治准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由此可见,本病以瘀湿为主,治疗应活血、利湿、通络。采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地龙、丹参、当归、赤芍、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化瘀,川牛膝引药下行,茯苓利湿消肿、通络止痛,川芎行气活血通络,湿热明显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脾虚重用白术、党参、薏苡仁益气健脾。全方可改善微循环障碍,使血黏度下降,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瘀、溶栓、抗凝的目的。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赖型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抗血栓活性和抗凝血活性,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它不能通过胎盘,无三致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可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减少了凝血功能的检验次数[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能明显改善剖宫产术后DVT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液黏度,促使下肢静脉再通,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2009,33(5):46-4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9.
[3]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225.
[4] 张艳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
16(14):64-65.
一、推崇行为导向教育价值观,实现课程结构的调整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作为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确保行为导向教学价值观得到推崇,由此推动中职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2]。因此,对于中职护理专业而言,需要实现实际课程结构的不断调整,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贯彻其中,引导学生护理技能素质得到良好的培育,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锻炼。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模块,即临床护理模块、基础医学模块和文化基础模块。这三个模块相互关联,是中职护理课程体系组建的基本框架。中职教师依照行为导向教育的价值观,对于实际各个模块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展现课程内容行为导向的基本目标。以临床护理课程为例,教师将其细化为临床护理概述、妇幼护理概述、老年病人护理概述、精神病病人护理概述、传染病患者护理概述、手术病人护理概述等几个部分,或者依照现代医疗机构的护理岗位,对于实际的课程知识点进行改造,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教学是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的,模拟对应的科室护理环境,确保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护理教育教学格局中实现自身护理素养的不断提升。除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塑之外,还需要中职院校积极强化与对应医院之间的合作,确保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保证实践课程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并确保实际的课程体系展现出行为导向的特点。在这样的实习格局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互和探讨,还可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流,由此使自身对专业护理知识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地培养。在实现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重塑的时候,学校还可以邀请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医疗机构对于护理岗位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对于实际护理岗位的职业素养也更清楚,因此他们可以将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诉求反馈给中职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中职护理实际课程结构的优化既能朝着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又能够节省院校大量的调研时间。
二、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护理教育也能够跟上时展的诉求,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护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综合护理素养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讲,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力,就是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在护理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院校需要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方式进行培养,由此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
比如,在静脉输液知识点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对应的病人情境,“老张,65岁,因为肺部感染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根据医生的嘱托,需要保证在40分钟内实现1000毫升的输入,但是在输入的过程中老张突然出现了气促、气喘、咳嗽等症状,请问如果你是当时在岗的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为了确保实际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教师选择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的学生扮演病人、有的学生扮演护理人员、有学生扮演医生,由此确保整个护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演绎。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思考肺部感染的护理技巧、可能出现的肺水肿的症状,并且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思考在现实工作岗位中可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从而规避出现上述的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对于典型病例的护理实践操作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演绎过程,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找到实际护理教学的节点,以便更好地规划后期的护理课程。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实践情境的创设,其本质就是在模拟现实病人案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应的护理知识,实现自身护理实践操作素质的锻炼,这是符合行为导向教学基本理念的。当然在实际的护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以模拟演绎的方式进行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由此营造良好的护理实践环境,从而为培育实际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能力创造更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护理行为的考核,改变以往评价的格局
行为导学理论除了对实际教育教学实践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之外,还希望改变现代护理教育的基本格局,此时就需要将焦点放在护理行为考核上,使评价格局得到改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参与实际的护理教育教学活动[4]。传统的护理教育思维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就行了,因此许多教师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贯穿始终,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护理专业的教育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就需要采取措施实现全新护理学习绩效体系的构建,由此确保实际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 要 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自身工作的需求。文章概述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明确了财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并重点就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提升途径做出分析论述,意在为财会人员的素质优化提供思路与支持。
关键词 财会人员 职业判断 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日益深化,财政部出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很多内容涉及到职业判断,这对于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但就当前情况来看,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乐观,同新形势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进行探讨,来寻求该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财会人员的能力提升、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概述
会计职业判断指的是会计人员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同企业自身目标和特点相结合,运用其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对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原则等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归结来讲,即会计人员对准则、制度的把握和理解的能力,属于现代社会下,财会人员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素质。
二、财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财会人员一定要以法律、制度、准则为准绳,同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发生的实际业务,作出公正、公平、客观的判断。财会人员应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企业利益、确保企业资产的增值性和盈利性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作为应尽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利益的维护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为代价,在这一点上,财会人员一定要坚定立场,对外来强加意志,予以驳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当对方不接受相关建议时,财会人员也一定要稳住,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及时的上报。
三、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的提升途径分析
(一)树立、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
职业判断意识的树立是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及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财会人员具备了职业判断意识,才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职业判断的内涵,进而促进自身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才能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因此,财会人员应转变思维和观念,强化对职业判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制度、准则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认真领会,持久深入地学习,来确保自身业务知识的持续更新。只有这样,职业判断才能为财会人员所用,成为其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二)强化职业操守和道德教育,为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对于许多会计核算的处理,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这为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提供了广阔空间,如财会人员道德缺失,其职业判断就极有可能失真。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财会人员职业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将财会人员的职业操守放在首位,来促进其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为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条件。
(三)不断学习,依靠知识更新,来提升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第一,财会人员应当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会计原则的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职业判断恰当运用的基本前提;第二,对会计各主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且对于同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外汇、金融、生产经营、贸易、经济等知识应逐步掌握;第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对继续教育认真对待。新制度、法规、政策的不断出台,要求财会人员对继续教育加以重视,来将其作为知识不断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只有将新准则学好,才能运用的好,财会人员的职责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素质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应当对新准则中的内容不断学习,对新、旧准则间的差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有哪些新增内容,会计处理的不同有那些,对企业会计核算有那些影响等。
(四)强化会计实践和执业经验积累,来提升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财会人员只有以足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进取开拓,才能促进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十分必要,对于财会人员掌握、深入理解会计理论十分有利。同时,职业判断的运用,要求财会人员具备适应复杂会计环境的能力,但这一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出于对此方面的考虑,应当对传统会计岗位终身不变的形式加以改变,实行“岗位轮换制”,有必要时可将转换扩展到不同会计部门之间,从而使财会人员的能力更加全面,为职业判断的运用提供丰富资源。
结语: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学习、总结,来充实、提升自己。作为财会人员的一项重要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十分关键,参考上述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未来的会计管理中发挥应有效益。
参考文献:
伴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已经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活力和支撑力量。
一、职业经理人相关内容概述
(一)职业经理人的概念界定
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通俗来说就是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企业职业经理人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职业经理人是一种“金领”职业,他们是靠自身拥有的丰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来为企业的保值增值做出贡献的企业主要经营者和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在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执行自身对企业的经营权与管理权,帮助企业获得丰厚的企业收益。企业经理人的分类是比较多的,横向上可以分为财会、销售、物流、人力资源、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等,纵向上是指职业经理人自身最擅长的层次,例如我们常说的技能型的职业经理人、领导型的职业经理人、教导型的职业经理人。
(二)职业经理人的两大特征
从职业经理人的定义上可以看出,职业经理人必须是“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它有两项主要的特征。其一,职业经理人是企业人力中的“空降兵”,是经过精心招募聘请来的先进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只有具备精深的职业素养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才能被选用予以重任;其二,职业经理人的酬劳体系一般采用高年薪的酬薪方式,期限相对比较新颖,概括来说就是高收入的“金领”群体。
二、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职业道德往往比他们的职业技能更加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会成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标杆,引导着职业经理人更好的为企业谋利益,为员工谋幸福。但是,目前的职业经理人还存在很多不良的职业道德,职业经理人往往不能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存在着种种的短视行为,逐渐成为了短视利益的奴隶。如果职业经理人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极高的职业忠诚和职业信仰,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
(二)经营管理才能有待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是他自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心理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全方位智慧的综合运用。职业经理人执掌着企业部分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事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绝大部分的职业经理人均不能从企业战略高度的角度出发来管理企业,往往会陷入企业的一些小事当中无法脱身,耗费大量的精力。战略智谋不够高,运筹帷幄的能力不够强。
(三)忽视人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本,企业所有的价值都是员工创造出来的。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扎实落实“以人为本”,将员工放在企业建设的核心位置。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依旧过于重视技术知识,而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没有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并没有被激发出来。
三、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对策
(一)重视企业发展战略。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参与者、实施者,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经营战略的认同与否会影响到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如果经理人不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则会致使经营活动偏离企业的发展方向,造成企业经营的混乱。为此,企业经理人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应该在企业战略的大前提下制定施政纲领,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第二,如果企业管理高层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与经理人的专业谋略有冲突,那么经理人应该恰当向上层阐明,帮助修改和调整企业战略;第三,如果不能成功说服和阐明,依旧不可强行扭转企业发展战略,这样只会两败俱伤。
(二)对企业负责。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领导员工的首要原则是对企业负责,树立职业经理人的主人翁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经营管理紧密联系起来。目前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不很乐观,很多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存在着利用先用企业发展打击报复原企业的现象,这些打击报复行为往往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其次,职业经理人的个人欲望过高,企业在他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变成了一种工具,致使职业经理人往往过于注重企业发展的“显性指标”,急于追求销售额、增长速度、市场规模等等。因此,应该杜绝这种现象,防止走向“揠苗助长”式的发展道路。
(三)提升个人素养。职业经理人是职业化管理和经营企业的人才,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高低与企业的发展相关。通过上述本文的探讨,笔者主要论述了职业经理人相关内容概述、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分析、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促进职业经理人这股强大的中间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世界前沿,不断改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促进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政策,提高我县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能力,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的精神,按照县
委、县政府、人社局及相关部门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群众团体的积极性,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全面提高我县农民的技能和整体素质,以便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
本年度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按需培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培训与配套服务及转移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使参训人员增强纪律观念和公民道德意识,掌握一技之长,树立新的观念和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意识,力求进步和发展;通过就业转移,使家庭增收,摆脱贫困,实现致富。
三、培训实施
(一)培训对象
女性年龄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准备育婴工作的中国公民,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热爱小孩,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
(二)培训要求
通过育婴员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了解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婴幼儿母乳喂养、补充食物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婴幼儿的基本生活规律生活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记录婴幼儿生长监测图,对预防接种反应及时处理,还可以对常见疾病处理,预防意外伤害,并对婴幼儿进行动作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三)培训时间及课时
每期培训22天,总课时为176课时。
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时间占40%,实操为60%。
(四)培训课时分配表
序 号
模 块
课 时
合计
理论
实操
1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
7
7
2
育婴师基础知识
9
3
6
3
饮食
9
3
6
4
饮水
9
3
6
5
睡眠、二便与三浴
9
3
6
6
卫生(居室、个人、四具)
9
3
6
7
生长监测
9
3
6
8
预防接种
9
3
6
9
常见疾病护理
17
7
10
10
预防铅中毒
6
3
3
11
预防意外伤害
9
3
6
12
动作技能训练
28
6
22
13
智力开发
28
6
22
14
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
9
3
6
15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9
3
6
总课时
176
59
117
(五)培训方式
1、学校面授 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培训人员进行集体面授。
2、实地训练与考察 培训期间,组织受训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加强受训人员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3、理论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
4、理论教学与穿插案例相结合。
(六)课程开设与考核方式
1、培训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操两部分组成,理论培训时间占40%,实操为60%。
2、参与培训的学员,如无其他特殊原因,都应参与对每一项目的学习与考试考核,对学习合格的学员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及对口安排就业。
3、在培训的最后一日,对学员实行育婴员理论测试与实操职业技能测试。
4、通过考试的学员,将会由培训学校颁发结业证,如通过国家育婴员职业技能测试,则可领取育婴员资格证。
四、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
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成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白光军 白成林
副组长:岳国良 刘继文 刘宗国
下设办公室
主 任:刘宗国 刘继文
成 员:许福军 刘彦丰 吴雪峰 郭雅婧 张立红 曹永军 高向光
(二)宣传发动
抓好培训学员的组织,通过传单、广告、宣传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培训政策,并通过乡镇、村委会等相关单位协助组织学员。
(三)制定方案
制定相应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做到先组织发动,然后根据报名资料编班、拟定授课计划、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和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才申请开班授课。
五、有关要求
1、加强对培训政策的组织学习,要求每位实施人员都要认真领会,吃透文件精神。
2、抓好对培训教师和学员的管理,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组织教学,上好每一堂课,要求学员必须按时上课,不准随便缺勤,确保培训质量。
3、学员要服从领导,听从安排,按要求提供相关证件复印件。
六、育婴师培训课程表
时间
上午(8:30-12:00)
下午(2:00-5:30)
第一天
育婴师的职业介绍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工作常规
第二天
指导母乳喂养及包裹、穿脱衣服和抱孩子
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
第三天
添加泥状食品
泥糊状食物的制作
第四天
喂水的原则
喂水的方法
第五天
睡眠、尿布的使用和控制婴幼儿二便
婴幼儿的三浴训练
第六天
居室卫生、个人卫生
四具消毒
第七天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为婴幼儿测量体温、数脉搏
第八天
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及程序
第九天
常见疾病护理的基本原则
带婴幼儿就医
第十天
患病婴幼儿的基本照料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
第十一天
环境中的铅是造成儿童铅中毒的基本原因
铅进入体内的途径
第十二天
意外伤害概述
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
第十三天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评定指标
第十四天
精细运动发育规律、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精细运动发育评定指标
第十五天
主动操训练
被动操训练
第十六天
感觉统合
运动综合训练游戏
第十七天
婴幼儿语言能力概述
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十八天
婴幼儿感知能力概述
婴幼儿感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十九天
婴幼儿认知能力概述
婴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评价
第二十天
婴幼儿自理能力和良好情绪行为的培养
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规律、特点与培养方法
第二十一天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类型、原则与方法
正确使用测评结果的要求
第二十二天
考试
考试
关键词: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04-02
一、人口红利的概述和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红利的概述
“人口红利”,传统意义上是指提高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所带来的收益,“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二)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
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家庭孩子数量减少,使得家庭负担较低,同时促进妇女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大量年轻的劳动力人口引起GDP的高速增长,因此,人口红利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30多年的计划生育也导致生育率逐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幅减少,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人口抚养比出现上升,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逐渐消退,在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比中国年轻,已逐渐对中国构成竞争压力,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大陆2010年总人口13.39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这表明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15年左右,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并转而提高,这一现象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虽然2014年3月28日中央启动实施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但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调研,能够享受“单独二孩”政策的人大约只有1 500万―2 000万人,且人们的生育意愿会受到各方面因数的影响,这两千万人也不可能全都选择生“二孩”,所以,这个群体对于人口结构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大。
但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也不一定是坏事。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美国3.2亿人口,能生产十五六万亿美元GDP(国内生产总值),中国13.5亿人,却只生产8万多亿元GDP,只有美国的一半,这正是中国多年的“人口红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虽然有强大的制造,但背后却是低端的设计、虚弱的品牌、巨大的污染排放和微薄的利润。这都是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不注重技术提高和创新的结果。中国要发展,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只有转靠“劳动力素质”来升上生产链的中高端,也就是“人才红利”。 “人才红利”比“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人才红利”被充分利用所产生的收益往往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它会促进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从“量”的优势转变成“质量并存”的优势。
二、人才红利的概述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人才红利的概述
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二)人才红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低成本开拓市场、增加资本积累的优势必然会消退,而教育、科技的投入将会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决定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价值量同消耗的劳动量成正比。他区别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指出在相同的时间里复杂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高质量的劳动力在数量上可以折算为成倍的普通劳动力,从而缓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的影响。
三、“人口红利”如何向“人才红利”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转变消费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中国有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未来的经济发展可以充分依赖于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从而拉动不了经济的增长。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转变消费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同时,缩小收入差距还能够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目前有上百万家代工企业,它们助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但代工有代工的好处,代工也有代工的缺点。代工能迅速获得竞争力强的产品,但代工没有定价权,利润低、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差。代工企业与授权企业之间永远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授权企业找代工的目的就是帮他们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他们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增产不增收已经成为中国代工企业痛苦的生存方式。中国为此还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代价。欧美日韩品牌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做品牌始终是一个终极方向。“中国制造赢粒糖,跨国公司赚间厂。”中国代工企业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关键时刻。目前,中国企业有很多,如“三星” 、“格兰仕” 、“安踏”、“特步”、“匹克”等,都已经转型成功。这些企业都是紧紧抓住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阵地,并将自己的品牌又成功输出到了国际市场。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变,大力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高新技术行业,把发展的轨道真正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二)注重人才的培养
现在有很多跨国公司准备将低端的生产线迁出中国,却准备将研发机构迁往中国。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甚至全球研发总部至少有1 600余家。他们正是看中了中国的人才优势。因为中国的工人技术水平远高于一些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技工工资又比较低,因此相对价廉的高素质人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优势。
1.加大科教投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紧缺的是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他们既要懂理论,又要能动手。现在的一些大学高等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很多大学生拿到了较高文凭,但动手能力不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培养模式滞后,缺乏自己的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停留在比赛、竞赛等层面上,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
(1)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要从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入手,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要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业意识的灌输,重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
要促进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2.引进海外人才是实现“人才红利”的重要力量
中国拥有许多优秀的海外人才,可以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业。同时,各省(区、市)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地方建设。但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建立一套国际化的人才选拔、激励、评估制度,这样,当海外人才入籍中国后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中国也才真正能从人才战略中得到较为丰厚的回报。
结语
在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这样,才会改变“人口红利”期的缩短对经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毓敏.浅析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财经研究,2013,(14).
[2] 范凯.人口红利: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以中国的人口红利及其兑现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1).
[3] 朱晓.中国人口红利的研究综述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0,(增刊).
[4] 王丰.人口红利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J].人口研究,2007,(6).
[5] 刘元春,孙立.“人口红利说”:四大误区[J].人口研究,2009,(1):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