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道德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1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4-02

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受众所接触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处于抽象化的低效运营中,备受社会置疑。在信息社会正从一个构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在网络文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对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当引导的教育趋向,它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最终依据。[1]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由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现实生活等多种因素合为一体,因而有着多重属性和特点。

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以网络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因此,网络的基本特性――虚拟性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中来。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中,把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用比特的形式突破了原子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界限,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赛博空间中。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视频课堂、博客、播客等数字化形式,作为这一教育实践的中介手段和存在方式;把人类的各种道德和道德行为信息,经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处理,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超越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技术的同步性藩篱,经过其架设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传递与现实情况高度相似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得教育实践的主客体能以虚拟的数字化身份,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通过虚拟手段实现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然而,我们所肯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性”,绝不等于肯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假化”或是“虚幻化”,而是肯定其对于现实的观念化模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也未能超出现实的规范,而更为主要的是体现为一种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规范,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都没有逃脱出对于已存在现实的内容。二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的各种场景,虽然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模拟再现,但这还不是网络虚拟的最优长的功能,而最能体现它的功能优长的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的智能和虚拟的超现实优长,把现实中的未存在,或者只能在思维中展现而难以在现实空间展现出来的存在,变成虚拟空间可以反复再现的存在,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展现的情景。[3]三是虚拟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网民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无论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还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只能是对人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过是通过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传播贴近其日常现实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社会对于网民现实生活(包括现实实在生活和现实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要求。

二、经验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相脱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原则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化。应当肯定的是,日常现实生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必然走向虚无。这也正是我们提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让广大网民在其日常的网络行为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期望,以其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不断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体验并亲身实践(虽然有一部分实践可能是虚拟的实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最终实现网民自身对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内化、自身道德情感的升华和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体现着日常现实生活及自身的生活体验的经验性,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显著特征。

然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经验性的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理想性的特征,而且与其理想性特征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理想化目标,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和对网民进行价值引导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不仅是过去和当下的,更是对未来的延续。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不断地超越过去和当下,达成理想的状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应该有经验世界的现实指向性和现实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更应该树立理想的人格形象作为理论上的终极指向,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和网民的思想道德行为指明方向。面对当下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置疑和诟病,我们所需要的是将理想性与经验性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来,即不断将理想化的内容贴近广大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并落实到他们的现实行为实践中去。

三、针对性与环境性的统一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更强,其主要体现在它的特定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特定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和特定的教育对象等三个方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它以图片、声音、视频向不同地区的网民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着广大网民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同辈文化”的文化氛围,感染着网民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它以虚拟的场景和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为广大网民自己创造出更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可搭载的平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抽象化、概念化、空洞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确立一种以网民个人为教育的中心,以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为主要背景,以其当前及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应与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对象,是在网络上的网民及其思想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网络行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只可能针对在网络上的网民。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广大网民更容易在网络中,通过其网络行为表现内心的思想道德意识,且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总需要一定的行为来承担,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是针对网民的网络行为。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并不排斥其环境性的特征,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环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时空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仅是专题学习的一两个小时,更为主要的是每天24个小时全天候的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网民的网络行为几乎遍布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网络应用,做好每一个网络应用中对网民各种网络行为的引导,从效果上说就是为作为个别的每一个网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源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又回归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它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将,生活环境中社会对于网民的思想道德需求信息和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通过贴近广大网民现实生活的方式传递给网民,以期青年网民形成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融入日常现实生活。

四、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精神上,以理论为主导。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也不能离开理论一元化的指导。二是思想内容上,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塑造完美人格为主导。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特定形式,同样也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并且它还通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沟通和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经常接触的“网络”和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更好地接近这个核心,从而帮助网民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三是思想内容形式上,以贴近生活为主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主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传递与其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以生活实例和生活实践代替道德说教,以轻松惬意的日常互动交流代替规范严肃的单向灌输,以贴近日常现实生活的知识性教育直接促进网民自身思想道德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网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达成培育广大网民形成社会所需的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其主导性下还呈现着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多样性。生活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围绕着塑造完美人格的内容有许多,如政治观念教育、公民行为养成、思想品德形成等。这些显然都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一部分。二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通过网络文化这一复合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可以适当的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转化为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广大网民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信息形式。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文化不但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形式,也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多样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信息,可以通过以文本形式放置在网页上,以附件形式提供下载服务,可以通过实时通讯系统、电子邮件等非即时通讯系统、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

参考文献

[1]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39-40.

第2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高职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

    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 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 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 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 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 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 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 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 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课师的事情,而且是学校所有教师的事,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加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求、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讲一些空洞的套话、术语,而应该贯彻因内容施教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机结合,以收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又提高了本学科能力的效果。那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渗透哪些德育内容呢?

一、通过讲解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概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主义观点

唯物辩证主义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科学发展学的教学。它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史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原理、定理、定义、公式都是从实践的感性中抽象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理论,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从加与减、乘和除,乘方与开方都是互为逆运算,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数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通过进行“运动”、“平移”等方法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切割线定理等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我国全体公民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中国数学发展史,则是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最好内容。如教学《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一节时,告诉学生:我国对负数的认识,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教学圆周率时,结合教材插图,介绍我国杰出数学家祖冲之,使学生认识到,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一千多年。教学《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时,介绍《九章算术》使学生知道,中国有关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早二百多年。……通过对这些数学家及数学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三、通过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像、思想、意志和性格,能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而提高学习效果。而数学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如希腊数学家普洛克那斯所说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每一部分。比如:1、2、3、4、5、6、7用来谱曲,体现了数学中蕴含的音乐美。三角形、四边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是1800和3600,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圆内含的周长与半径与π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简洁和谐美,它的曲线周而复始,完美无缺,无怪人们用“圆满”来比喻十全十美。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在日用品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创作,乃至建筑、装饰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通过数学作用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攀登科技高峰、振兴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第4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导游语言表达能力指的是导游人员在向游客传递信息和表现思想感情过程中,对语言的组织和技巧的运用。导游语言表达技能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对景点的讲解上,即导游词的使用上。导游语言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准确性,即导游人员的语言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在遣词造句、叙事上要以事实为基础,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二是逻辑性,指导游人员的语言要保持连贯性,语言表达要有层次感。三是生动性,即讲解过程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讲解丰富、生动。在英语导游词的授课中要围绕这三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一 语言的准确性

说到准确性,除了了解和熟悉所讲所谈的事物和内容外,还必须做到英文发音准确、语音语调合理、用词准确以及句法准确。因此在教学中,授课的重点便从传统的语言点讲授转移到纠正学生的单词读音上,以便培养学生准确使用英语的语音,语调,尤其是针对一些生僻难读的词汇。例如,在《乌尔和魔鬼城》这一节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恐龙名称,如翼龙(pterodactyl)、剑龙(stegosaurus),还有一些地理构造上的专有名词,如剥蚀(denudation)、地层(stratum)、戈壁阶地(Gobi Mesa)等,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帮助学生读准记牢。如果这些名词在讲解时读音不准,会让整个讲解内容失去准确性,产生误会。

对于教师在授课中出现频率高的一些专业词汇,例如,在新疆的旅游景点中会有很多关于佛教的词汇(佛教Buddhism,佛Buddha,教义doctrine,转世化身reincarnate),这些专有词汇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意思上的区别,准确掌握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否则在实际讲解中会出现不知所云的境况。可以通过词汇解释对比、选词填空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除了语音、词汇准确外,还需要学生们能准确用句型将词汇连成句。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小、句法结构单一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课中最好能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实用、固定的句型结构和语法教授给学生。例如,在介绍景区的地理位置时常用句型一般是:“主语+is to/ in /at”或“主语+lies to /in /at”;在介绍面积时一般用“主语+is+数字”或“主语+covers an area of+数字”;在形容某个景点像什么时,最常用的是定语从句。

二 语言的逻辑性

导游语言的逻辑性是指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应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并且整体语言要有层次感。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要学生养成习惯,勤加练习。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英语时保持其连贯性。学生在讲解中如果出现了发音或语法错误时,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待其表述完成后,再一一指出纠正,这样便保证学生的这次讲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次,要求学生的语言有层次性。教师在景点讲解中要有层次感,以便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听就懂,在复述讲解词时一练就会。

三 语言的生动性

导游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景点的内容,肯定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无法让游客享受到旅游的快乐。作为英语导游,由于服务对象是外国游客,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解景点,有时会让外国游客无法理解讲解词的意义,从而无法真正欣赏到景区的美丽之处。因此,需要导游人员了解国外的文化知识,以便在讲解中穿插解释补充。所以,教师在教授景点导游词时,还应适当增加英语语言文化的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讲解景点时一旦遇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或故事时,可以利用中外文化对比来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景点内容。

上课时穿插英美文化的对比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坎儿井时,向学生介绍自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囤积发展农业以来,流传于中原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类似这样的知识传授,也会让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将中国文化通过导游这条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总之,作为一名导游尤其是英语导游,对其语言技能的要求要更为严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导游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思考如何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标准英语,始终围绕培养、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目标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导游业务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客流量;特点;预测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8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意义日趋明显。而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也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轨道交通的客流情况,才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保证不影响人们使用轨道交通的便捷与快速。

一、轨道交通客流量的特点

1.时间分布特点。根据对北京市几条主要轨道交通站点进出站的客流数据分析,得出在时间上的客流分布特点。第一种,是单向峰型。这种情况是出现在站点周围的土地使用功能单一的条件下,对于不同区域的站点时间分布会由站点附近的土地功能影响。以回龙观站为例,周边多为住宅区,因此上班时间为进站高峰,下班时间为出站高峰。第二种,是双向峰型。这种一般出现在站点附近住宅功能与办公功能同时作为主要存在的区域。以地站周边多为住宅办公同时存在的站点为例,在上下班两个时间段内容进站与出站客流均呈现出高峰值。第三种,是全峰型。呈现这种峰值状态的站点多处于商业中心、景点、交通枢纽等附近。第四种为无峰型,主要出现在周边土地功能性不强或者人口密度较小的站点,这种客流分布全天数量均较小,且没有明显的峰值。第五种,为突峰型。这是在一些有特殊功能的区域内出现的,在某一段时间出现客流高峰,例如体育馆的运动会或比赛期间。

2.空间分布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客流量归纳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空间分布特点,主要有三种分布类型:第一,均等分布。在轨道线路途经区域土地开发与利用试种比较近似时,在同一时间内客流量呈均等分布。第二,树叶状分布。即在同一条线路途经土地开发利用水平相关较大的区域时线路客流量分布呈阶段性峰值分布,分布状态有如树叶形状。第三,水滴状分布。多出现在轨道线路终端人口集中或者土地功能集中的线路上,客流分布呈现一端流量较大的状态。

二、影响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因素

1.轨道沿线土地使用情况。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轨道交通客流量都与线路或站点附近的土地使用情况直接相关,例如土地功能密集还是稀疏,功能是办公为主还是以住宅为主等,因此调整轨道附近土地功能是控制客流量的有效手段。

2.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轨道站点与所经区域如果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站点集中,必然有着高的客流量,反之交通站点不集中的区域客流量必然会相对较低,所以增加轨道附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程度能够有效增加客流量。

3.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线路能够为人们出行提升更为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时,也能增加人们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方式的比例,所以说轨道交通的运营水平和服务水平与轨道客流量直接相关。

4.票价及其他因素。轨道交通的定价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对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选择轨道交通形式的几率,如果票价偏高客流量必然会相应减少。

此外,一些非客观性的自然因素也是决定人们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一些不利于地面出行的气候变化,人们就会更多地选择轨道出行方式,进而使客流量增加。

三、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的意义

对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实施预测主要是为了能够为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交通规划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同时针对客流量的高峰期通过有效的分流手段,避免某一线路或站点出现客流压力过大的现象,平衡各种交通方式对客流的分流数量。另外,对客流量预测所做出的反应是由客流量预测的准确性决定的,如果客流量预测出现较大偏差就会使以预测量为依据进行的相关建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某些线路或站点数据预测过度小于实际客流量就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压力。

四、影响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的因素

1.预测条件无法确定。轨道客流量预测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客流状况的分析,这种未来的交通状态是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下的。因此,客流量必然无法完全与预测的数据相符。另外,轨道交通的环境本身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即同一时间内可能会由于其他的不可控因素造成客流量的显著变化,这个不确定因素地存在使客流量预测无法满足完全确定和准确的要求。同时轨道交通本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例如技术性的故障造成的时间延后,或者运营规划的管理不当造成的线路拥堵等,都会影响客流量变化。

2.轨道客流量调查数据不足。轨道交通的客流量调查数据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差,以此为依据进行预测其结果的误差是必然的。一方面这是由轨道客流量调查工作的困难与复杂决定的,由于轨道交通在流量高峰值期间人数过多,不利于人数的精确统计,因此统计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另一方面由于轨道交通的运行特点,客流量调查需要针对每一个区域,不同时间段内的数据进行完整统计,这就使统计工作量极大,同时难度也较高,再加上没有更为便捷高效的统计方法,最终影响数据统计的准确度。

3.城市规划数据不准确。对客流量的调查很大一部分是以城市规划的土地功能为依据的,根据城市规划的数据统计,其中对土地利用率、土地功能分类、分布与比例等数据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是因为这些标准对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进行分类与区域划分是存在误差的。同时由于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区域性的土地功能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会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直接影响。

五、当前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法及不足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四阶段预测法来实现的,这种预测分析方法主要有四个步骤,具体到分析与计算时还需要关注与客流量变化有关的各种因素,以尽量控制预测数据的误差,实现较为客观和准确的客流量预测。这四个步骤分别是交通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交通生成数据分析工作集中在对整个地区的进出人数整体分析,对客流的整体规模和变化趋势有基本的掌握;交通分布分析的对象是在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条件下客流量的具体变化,对客流人数的时间、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的划分;方式划分是以预测对象交通形式为主,对比分析其他交通形式的客流量数据变化,并对形成这一数据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交通分配是客流量预测的最终步骤,根据客流量数据分布规律预测出未来某个时间的客流量分布,并采取措施分配客流压力过大的线路或交通方式,以实现对交通问题的有效控制。

六、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提升策略

1.优化、协调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根据交通客流量的变化特点进行城市规划的优化与协调,将一些集中在某一空间或时间的过多客流量分流至其他的时间或空间。城市的规划应当与交通客流量的变化特点综合设计,科学合理地分配城市土地的功能和利用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因城市规划调整而造成的预测数据误差。交通规划也应当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对于功能比较集中、人口密集的区域加强交通建设,避免出现因交通规划问题造成的交通压力过大。优化的交通规划才能使客流量地变化更加稳定、更有规律性,为预测结果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

2.根据轨道交通客流量特点设计预测方法。目前,我国针对交通客流量预测所采用的四阶段法是一个统一性的交通数据预测方法,这种方法与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特点存在着许多矛盾点,不利于预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因此,建立起一套能够符合轨道交通运行和客流变化特点的预测方法体系,是提高预测准确度的必然要求。四阶段法是一个综合性数据预测方法,应当以其为基础来调整其中的数据参考比例,并加入轨道交通的影响数据分析,实现针对轨道交通方式的有效客流预测。

3.加强轨道交通的客流量数据调查。轨道交通客流量的预测主要数据依据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数据调查,可以说调查结果是预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在轨道客流量数据统计的工作中,应当通过科技人数统计手段地加入使结果更加准确,同时也要规划合理的调查工作方案,以科学分配原则为主考虑各种客流量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数据统计,以确定数据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4.创新多元化的客流量预测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特点的分析,将与客流量变化有关的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创新出多元化的客流量预测方法,在具体的预测工作中对不同预测方法得来的结果进行再次分析、再次预测,能够使预测结果的准确度有效提高。目前已经开始研究的轨道客流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模糊数学预测法、建模预测法、分步预测法等。在不同的预测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对数据量化改变的强弱,根据预测准确度的高低进行综合性分析和预测。

轨道交通作为目前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与快捷性。而为了有效控制客流量变化造成的交通问题就必须要对客流量进行准确预测,目前我国主要运用的预测方法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影响交通调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根据轨道交通特点不断开发新的客流量预测方法,才能实现预测结果准确性的提高,为交通调控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吕高腾.城际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2]光志瑞.基于土地利用和可达性的城市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量预测[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谢婉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短时预测方法与运营编组优化设计[D].大连交通大学,2013.

第6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摘要:职工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对其员工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应针对成人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才能做到有效培训。

关键词:职工培训;成人学习特点;培训需求

自从2005年河北港口集团教育培训中心转型为针对港口职工的培训基地,参与学习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年学员成为培训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培训的需要。笔者认为只有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成人学习的特点

1.成人必须想学才能学。“儿童因兴趣而学,成人因利益而学”。这是我们在培训之前首先应该意识到的。强烈的自我学习愿望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常常听学员这样说:“没办法,是单位硬要我来的。”如果是这样的动力,那么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作为培训师,激发学员兴趣和动力是有效培训的第一步。

2.成人只学他们认为需要学的东西。成人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果是其迫切需要的,他们会乐意去学习,这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对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即学即用,能立即解决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性体现较快。

3.理解能力强。成人社会阅历丰富,其学习是建筑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他们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抽象和概括,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并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成人喜欢在做中学。人的五种感官(视、听、嗅、触、味)和实践,被比喻为通向大脑的六个通道,而这其中又以实践和视觉最为重要。成人学员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喜欢动手实践,喜欢提高实际技能的培训形式。

5.成人需要借助不同的学习手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多途径的信息传递,能使感官得到更多样化的刺激,使学员对所学习的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深印象。

二、做好成人培训的措施

1.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培训需求为依据。培训需求的主要内容有:组织需求,即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岗位的需求,即特定岗位的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标准;个人需求,即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以及与个人未来发展目标的差距。

培训之前要尽量详尽的了解清楚企业的培训要求以及参培学员的个体需求。按照培训需求去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我们进行机修工的岗前培训时,首先要下厂调研基层单位对于机修工培训的目标以及该岗位要求达到的水平,摸清学员的层次差距及主培方向,才能更准确地定位相关的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教学计划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内容与方法相辅相成。计划确定前要考虑到:学员应该知道什么?他们已经知道什么?他们还不知道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我如何让他们知道?这样思路就会清楚,重点内容一目了然,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根据学员需要设计出的讲义和课件更容易被学员接受,经过设计的教学方法也才更有效。

有对中国在职人员的调查表明,80%的成人学习是以职业发展为动机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在学习中更表现出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主要目的,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实效性。知识的重点放在帮助学员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以便学员更好地适应工作,履行职责。重视培养应用能力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做到学用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及时把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工作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方法上,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训练,达到“应知”、“应会”双重要求;既重视直接经验的积累,又重视间接经验的吸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的确立要因学科的特点而定,既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又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到与一定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相适应;考虑到培训对象本身的特点;与培训对象机构文化相适应;培训的资源与可能性;培训者本人的水平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熟练程度等等。在培训的全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分析、经历分享、游戏互动、图片展示、视频演示、分组讨论、拓展训练等效果会更好。

与此同时,教学形式也应更加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的优化,它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多彩逼真的教学情境,诱发了学员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将一些抽象问题直观化、帮助学员突破重点和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培训模式应该灵活多样。目前,河北港口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的职工培训大体上可以分为:安全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适应性培训,各基层单位的订单培训和学员自主培训等几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职业技能鉴定和自主培训的学员一般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强,因为是以学员本身的需求为动力参培的,直接关系到学员的经济利益和工作效率,培训主体目的性强,效果好。订单培训和适应性培训的个体需求次之,而安全培训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需求心理不强的培训当中尽量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使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安全培训的课堂上,发动学员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自己编写安全标语,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评价,交流设备使用、点检、维修中的经验等等。学员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多维的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提倡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员的活动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有的培训干脆就搬到实习车间,搬到现场一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起重设备模拟机,液压试验台,模型或实物拆装,PLC实验室,互联网等等。不仅表现在表面上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实质上知识吸收、经验形成、能力提高、情感体验、生命发展的“活”,让参培学员切身体会到培训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总之,企业职工培训质量的提高可以有多重方法和途径。而万变不离其宗,都要围绕着把握成人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参培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整体素质为目的,科学策划,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才能让职工培训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第7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29-01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一)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教文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宏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工作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引导”。“心理疏导,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就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相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特点

(一)主动性

心理疏导的主动性,是指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能真诚关注心理疏导客体对象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主动积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同心理咨询的做法不同,心理疏导要求教育者主体经常主动深入教育对象之中,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需要及时加以疏导的不良社会情绪,敏锐发现有生活困难和心理困境问题急需救助的群体和个人,并及时走近这些群体,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讲群体的不良情绪和个体心理危机控制在正常的范围。

(二)共情性

心理疏导的共情性是指心理疏导主体从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心理疏导客体的真实世界;运用相关方法和策略把自己对心理疏导客体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引导心理疏导客体对其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心理疏导客体出现的思想问题不仅从理性思考进行分析,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予以理解,以便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准确的共情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在心理疏导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情是建立良好心理疏导关系的前提之一,共情使心理疏导客体意识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感到满足,产生遇到知己的温暖感、亲近感、信任感,因而有助于良好疏导关系的建立。

(三)双向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双向的沟通交流过程。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并不是仅有心理疏导主体对心理疏导客体的传达,在大部分时候,情况恰恰相反,是心理疏导主体在听心理疏导客体说话与表达。在整个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双方都可以有充分表达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而且双方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理性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因而,双方之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双向互动的关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取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教育者又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大学生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的是树立人本意识,充分考虑个性,在工作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营造以人为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融入人文关怀,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是与他人、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与他人和谐是与自我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三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善于利用世博会志愿服务等关键契机,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教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第8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东亚是一个区域性的历史性的概念。其内部各国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儒家和汉字文化背景,这是东亚道德教育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东亚各国的民族性使其道德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两重性,在全球文化开放和融合的过程中,东亚道德教育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关键词】东亚/道德教育/民族性/全球化

随着世界教育国际化和合作化的加强,区域教育,特别是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的教育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道德教育又是教育之首,因此,探讨东亚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

一、东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利弊

东亚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并且相对独立的地域。从地域看,所谓“东亚”是指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华夏文明所覆盖的中心地带以及这一文明所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地区,包括东南亚和东北亚,既拥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又包括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这样一些贫困国家。在具有相对一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地域中建构起来的道德教育,有鲜明的共同特征,形成了明显的地区特色。

相异于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和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东亚道德教育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内容上,它突出国家意识,以国家为中心,把个人的德行培养和国家大计联系起来。例如“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把自己的荣辱哀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强调国家兴衰是每个人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彰显了国家与民族大义,张扬了“大一统”思想。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国家对道德教育的至上权威,强调由上而下的直接教育。国家灌输的方式还体现了东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它是融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模式”。在东亚区域中,道德教育的特点使得东亚文化的特点凸显,并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概括起来:首先,深受儒家文化和汉字文化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成为东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道德教育内容突出国家中心,以对国家的基本态度作为个人操行培养的基本内容。再次,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极易形成在道德教育中的国家权威。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处的主导地位,使教育带有了比较强烈的灌输倾向。诸如种种,构成了东亚道德教育不同于其它区域道德教育的共同点。

东亚区域受儒家文化和汉字文化影响形成的鲜明特色,对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加坡在实现现代工业化之后对儒家文化积极提倡,表现在文化方面,新加坡政府从1984年到1992年开设了8年的儒家伦理课程,全面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及其道德价值观,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停开儒家伦理课,但其公民的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儒家伦理的精华,在道德教育中继续弘扬儒家精神,使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开展新一代道德教育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在个人方面,通过对新加坡青年开展儒家伦理教育,将前辈们坚强不屈、谦和通达、自力更生的精神继承下来,对由于西方文化传入对青年产生广泛影响的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以及颓废消沉的心态给予了鞭鞑。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新加坡倡导儒家以礼待人、讲信用和尊重别人的原则,倡导宽厚谦和、忠于职守的合作精神,通过强调和谐和平等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儒家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对新加坡建设有文化修养的、高度优雅的文明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受儒家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的东亚道德教育也存在着明显弊端。这其中包含由于儒家文化传统的积淀造成对东亚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有在东亚道德教育的长期推行中,由于缺乏改革所导致出现了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在道德教育方面,过于注重从构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的角度展开道德知识的传授,有强烈的道德知识化倾向。与此同时,再配合应试教育,注重分数而不关注日常操行的培育,使道德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偏差,目标定位不准造成教育效果不明显。东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封闭式的国家主导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自立系统,经过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育途径,因而不可避免地强化了道德教育的灌输功能,忽视了道德教育的认同和信任功能。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东亚道德教育与其它知识教育的重大差别,就是时代感、现实感不强。加上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相脱节,无法应对和解决当代社会的很多伦理和价值方面的新问题,出现了因为道德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滞后,造成人们思想的困惑和认同的失落的结果。东亚道德教育始终坚持走精英教育之路,缺乏对大众教育关注的氛围,致使广大的生活贫困者和失学者被排斥在国家道德教育的体系之外。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其它地区的道德教育相比,东亚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揭示了东亚道德教育要继续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二、全球化背景下东亚道德教育改革的设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通过吸收东亚道德教育的成果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比利时佛德兰地区教育系统的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欧洲与东亚的教育系统研究,促进两地区的交流与发展”①而进行的。在欧洲,欧洲共同体强调教育的多方面交融和联合,早在1999年就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渗入,东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很难集合为整体和传统,这也正是“全球化”对东亚道德教育造成强劲冲击的写照。全球化对东亚道德教育的冲击,首先是开展道德教育会面临众多的矛盾,如社会

功利性与道德目标的矛盾、教育目标高取向与教育实践手段低端化的矛盾、多样的民族特色在交流中保留与融合的矛盾等。诸多矛盾归结为一点,就是东亚道德教育和西方道德教育之间产生的激烈碰撞和冲击。面对西方道德教育的冲击,东亚道德教育只有适应全球化的特点,实施改革,才能推进其发展。

第9篇: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1)教育者可操控。教育载体是为教育者所掌握和使用的。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这就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道德教育载体必须能被教育者所把握和使用,这样才能将预设目标转化为运动员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思想观念可传递。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是联系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主客体的媒介。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观念要通过教育载体表现出来,道德教育载体为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场所,也因承载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并在主客体之间传递而发生变化。这样,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就成了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信息通过载体传递给广大青少年运动员,使之吸纳并有效转化为个人思想观念。这是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然后,运动员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将个人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实现了道德教育的外化过程。在整个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化过程还是外化过程,都离不开教育载体这个媒介的作用。

(3)教育信息可承载。道德教育载体的承载作用在教育活动与运动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教育者所要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传递到青少年运动员面前,这样才能为他们所感知、接受、模仿,对他们产生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发生作用,给受教育者以精神力量。

(4)具有客观物质性。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就是道德教育信息的一种物质载体,具有客观性。教育者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必须依托和附着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顺利养成并健康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1)丰富道德管理教育载体。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始终抓住管理这一载体。所谓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信息渗透到日常训练、比赛和教学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正确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载体,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可稳定运动员的思想情绪,使管理方式得到其理解与支持。同时,道德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的落实和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达成,使思想道德教育接地气,便于青少年运动员接受并真正成为其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