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

第1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就业能力即“可雇佣性”,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获取工作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体现在结果上即被用人单位看中的概率以及获取优质工作机会的概率大小。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随着人才观念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唯成绩论和唯名校论,到现在更加看中综合素质和实际个人能力。但普遍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和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普遍存在学艺。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日后就业的重要依仗,用人单位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在进入组织以后,能够将自身所学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来,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连基本的计算机相关知识都掌握不牢固,就谈不上可靠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考核不够严格,上课缺勤、考试形式化等现象严重。当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以兴趣自学、综合发展为借口。

二是为人处事技巧缺少训练,情商普遍偏低。尽管大学环境相对社会和职场而言是纯粹的,同学之间不存在利益纠葛因此也无需过于钻营于为人处事。但大学教育阶段是个人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学生如果完全封闭于学校内部的单纯环境,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历练,那么在走上社会是必然缺乏为人处事的技巧,在很多社交和工作场合缺乏情商,对于当今社会的很多场景下,情商甚至比智商和能力更重要。

三是普遍缺乏创造性。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生存竞争,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同样的激烈。城市经济聚集了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和机会,但同样竞争也更加残酷。随着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高价值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就业预期不断下降。此时国家提出的全民创业政策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能够在创业潮中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同时在企业内部需要有创新思维,敢闯敢拼的新员工,但很多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早已禁锢,执行者占大多数,开疆拓土的创新人才可育可遇而不可求。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普遍开始实践,尤其是理工科类专业,能够与企业进行很好的合作。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创业教育仍然较少,尤其是对于没有明确技术应用和资源依靠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进行定制化的创业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创新创业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各行业发展中,从未像当下这样被普遍关注和推广,并能够有确切的途径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已经很早就应用了,而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在探索创业教育措施前,必须对创业教育的内涵以及其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形成科学的认知。

创业教育不等于学生创业,学生创业仅仅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模式或结果,创业教育是利用创业的模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需求、组织资源、研究开发以及社会推广、社会活动的能力,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兴趣爱好,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狭隘地为了实现创新技术或创新点的商业化,或者实现学生创业自就业。创业教育是普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教育,是课堂专业知识以外的重要素质体能渠道,并且对学生社会性格和人生规划的塑造更有意义。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就业匹配度。相比纯理论知识教育下的学生而言,创业教育下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竞争力、能力模型、人生目标和发展规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就业准备和选择时,必然对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有更加明确的筛选。因此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更高,学生就业后换行业或换方向的概率会下降,有助于学生发展路径的优化;第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交际技巧以及情商都将有明显的提升,从而能够在企业招聘的各种考验中展现优势,更能快速融入团队和社会;第三,拓宽个人发展渠道。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往往取决于最初的选择,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个人发展局限于就业于企业,可选性也就是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间进行抉择。但对于个人成功和价值实现评价更加宽容的今天,大学生可以选择创业或者自由职业来确定今后的人生方向。因此,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提前思考和试验不同人生选择下的效果,从而从中寻找到更能契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性格能力特点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三、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创业教育融入传统大学教学计划中时,不是简单的以毕业生为目标群体,仅仅局限于大三、大四阶段,而应从大一入学起,甚至在入学前就开始进行引导和规划。本文认为具体的落地措施包括:

第2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专转本学生 就业 焦虑

自2005年起,江苏省“专转本”学生均安排在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进行学习,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各民办院校必须单独为“专转本”学生组建班级,不得插班。我目前正担任“专转本”学生的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就“专转本”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许多在校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于悲观,“就业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就业焦虑弥漫校园。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处于弱势的群体,“专转本”学生从一进入本科院校就背上了心理包袱,表现出更强烈的就业焦虑。

一、“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表现

我从事学生工作6年,其中两年是带“专转本”学生,总结他们的就业焦虑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第一种是期望能尽早或提前毕业。曾有同学跟我说:“‘就业’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愁的不是将来能不能就业,而是能不能提前毕业,好早点找到一份工作,还上我的学费,让家里不再操心。”第二种是对自己不自信,看到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反而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打游戏、上网等来消磨时间,逃避现实。通过聊天谈心,我发现他们在日渐“堕落”的同时并未彻底放松,只是短暂的麻痹、一时的逃避,心中的焦虑和忐忑总是困扰着他们。第三种是纠结于考研和就业的选择中。想要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就业的筹码,但家庭条件一般,读研要耗费三年时间,对家庭难有帮助。如果选择就业,民办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又无优势可言,因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纠结中。

二、“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

1.家庭和个人就业期望值较高。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我所带180名“专转本”学生中,有80位提出申请,并附有家乡民政部门的证明。证明显示,这些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基本在3000元左右。他们当年选择专科,主要是由于高考失利,加之家庭经济不宽裕,难于支付三本的高昂学费。转本成功带给他们的只是一时喜悦,紧接着就是四处筹备学费。2010年开学初,我所带180名“专转本”学生中,有30人申请了助学贷款,另有近50人学费是从亲友处筹借的。转本进入民办学院,高昂的学费给这部分学生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因此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由于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解决,种种心理包袱接踵而来。如今“大三实习,大四工作”已是在校大学生的常态,因此,一进校已是大三的“专转本”学生,在面临整个家庭及自己人生重大转折点的就业问题时,极易产生焦虑情绪。

2.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欠缺。

为了参加转本考试,为了圆本科梦,多数“专转本”学生在大一大二奋发学习,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了学习上,“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进入民办院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他们认为是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的事情,大三、大四的学生应该为就业和考研冲刺。加之很多“专转本”同学是跨专业考入民办院校,专科和本科所学的专业类别和方向不同,有的课程衔接不上,有的专业课之前从未接触过,学习相对吃力,更无暇参加更多的集体活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下,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欠缺。但是当今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不仅看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怎样,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及言谈举止等,这也是导致大部分“专转本”学生竞争力不强、诱发就业焦虑的重要原因。

3.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就业市场不够健全,近几年在很多行业和地方存在不公平的就业竞争,许多既无“后台”又无关系的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劣势,这也是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的“专转本”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普通人家子弟,因为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可轻松获得体面工作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我带过三届学生,前两届为非“专转本”学生,第三届为“专转本”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专转本”学生的就业行程显得缓慢而艰难。他们大多单枪匹马,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支撑和帮助,获得就业信息相对滞后,在择业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三、解决“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当生活出现变化,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焦虑并非坏事,它能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但如果过度焦虑,则不但不能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反而会乱了方寸。“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涉及家庭、个人、社会等方方面面因素,我们应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尽可能为“专转本”学生创造多种有利条件,搭建就业平台,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1.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专转本”学生。

“专转本”学生一进校就是大三的学生,不会像大一新生那样受到学校的重视。但实际情况是,“专转本”学生进校后面临一个适应新环境的缓冲期,首先他们要适应新学校的环境,适应新的老师和同学,重新建立一个交往的圈子。其次是进入新学校后,很多课程的设置和原学校不同,课程衔接不上,学习压力比同届非“专转本“同学要大。最后是心理落差。他们大多数在原学校都是佼佼者,进入新学校后,面对更多的佼佼者,原先的优越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难以平复的心理落差。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专转本”学生,学生工作者更要多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2.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鼓励“专转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体活动,激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质。“专转本”学生对于奖助学金非常重视,而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可以通过把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少纳入学期综合素质测评中,以此激励“专转本”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对于贫困的“专转本”学生,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把经济资助与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以我所带“专转本”学生为例,开学初,我推荐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院各部门担任助理,包括学生办公室、就业工作办公室、体能测试中心、保卫处户籍办等。还推荐一部分学生到南京熊猫电子兼职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兼职工作不仅从经济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而且大大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3.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就业焦虑。

首先,应对“专转本”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普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谈话、行为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表现和成因,并适时疏导。开学初,我院组织全体“专转本”学生参加了心理测试,确保整个测试在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下完成。测试结束,心理老师对参测的所有学生进行筛查。针对问题学生,辅导员逐个单独谈话,进行心理疏导,针对较为严重的问题学生,请资深心理专家为其疏导。心理疏导后,会随时关注和观察他们的行为,如果发现问题就进行再次疏导。并不是每位学生工作者都很懂心理疏导法,但可以把握一点,那就是告诉学生要学会缓解焦虑,生活在当下,学习在当时,好好认识自己,深入了解自我,然后进行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自信而昂扬地面对就业压力。

4.加强指导,教育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就“专转本”这类相对弱势的学生而言,要实现充分就业,转变观念是关键。第一要引导“专转本”学生明白,“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择业,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很多“专转本”学生在经历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后,认为得到的回报应该是好工作、好待遇。但社会现实是“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应该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从底层做起,从基层做起,坚信通过个人努力、耐心、毅力,终究可以实现向上流动,成就人生理想。第二要教育“专转本”学生摒弃“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反其道而行之――离开大城市,“逆流”。就业大城市并不等于“大机会”,如今众多的大城市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如果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都较好,选择中小城市就业更为理性和明智。第三要多向“专转本”学生推荐就业方面的报纸、杂志、网站,通过众多就业典范、成功人物来激励他们。以《就业时报》为例,每期均有商界知名成功人士以及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大学生的报道。他们的成功多是“曲线救国”,并非一帆风顺,一步到位,几乎都是从最底层最基层一步步做起,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逐渐走向成功。如果仅仅是从理论上教育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可能苍白无力,但如果有这些真实人物的成功案例,肯定更有说服力,更能奏效。

5.学校牵头,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可积极联系经营规范、效益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如果表现突出,毕业后可考虑直接录用为正式员工。针对“专转本”学生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可以重点推荐他们去实习,拓宽就业渠道,使他们在锻炼能力的同时最大可能地获得工作职位。

6.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公正清廉和开放的社会机制。

全社会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透明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氛围。做到让广大学生在一个合适且公平的舞台上竞争,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其次是加大对毕业生择业不正之风的惩处力度,保障广大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能在择业中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10,9,16.

第3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第4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项目化管理 创新创业教育 就业能力 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80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used b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 of education. This project from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whereabouts of the impac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the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ability; employment whereabouts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去向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可雇用性”。①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就业能力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但对基于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多,特别是苏州大学部分工程类专业已经开展相关教育多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就业能力,使学生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就业去向。

1.2 大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就业去向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发展方向,包括直接就业、国内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及自己创业等,就业意向的选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②

近年来,“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大部分“考研党”的“考研观”越来越偏向理智。与此同时,出国留学受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青睐,特别是苏州大学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以来,出国留学学生比例递增。公务员考试已经超过高考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考试;自己给自己打工是当下毕业生向往的生活,然而在毕业后随即选择创业需要勇气和实力。

2 项目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

2.1 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化管理是由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项目特征,为其引入项目化管理提供可能,运用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可以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基于项目的学习或面向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③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发掘自身创造潜能,其落脚点是全面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最普遍的教育载体之一。苏州大学部分院系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参加此类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已达到60%以上的比例,基本形成本科生项目化教育的规模效应,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基础,也正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必要条件。

2.3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高校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项目执行、中期答辩、项目结项、成果汇报等环节。项目执行中还需要参加相关经验分享会、实验知识培训、论文写作培训、报销规范培训等业务培训,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

在项目立项环节主要分为项目确立与《立项申请书》撰写两个环节。项目确立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形式。《立项申请书》撰写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研究的意义、形式、内容、成效等方面进行描述,审核成功即可完成立项。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较大锻炼。

项目计划环节主要体现是工作分解、任务分工、进度安排等,而项目执行环节即按照既定的计划而完成任务,这期间可以体现规划与组织技能、团队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原创与进取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

中期答辩是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采用结合PPT答辩汇报形式,是主办方了解项目进展的手段,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种鞭策与阶段性展示,有利于最终按时完成既定目标,也是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借鉴机会,对演讲与沟通技能、规划与组织技能等都有多提升。项目结项需提交《结项申请书》,对照《立项申请书》总结梳理一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成效的检验。

成果汇报包括论文式研究成果的汇编成册和结合PPT总结汇报两个部分。将自己一年来研究的成果写成专业的论文样式,对大部分大三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是第一次,措辞、图表、格式等都是挑战。现场的总结汇报则可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总结分析,对项目成员的演讲演绎能力、原创与进取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等方面提升明显。

3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3.1 从就业去向角度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

调查苏州大学2015届工程类390名本科生毕业去向发现,90%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学生参加过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0%的学生曾担任项目负责人,20%的学生进入到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在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更多选择自己申请国外高校,并且成功率高,申请到全球前100位的著名高校比例较高,这与其较好的英文基础和突出的科研成果有较大关联。在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上,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意识远高于普通同学。在40名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中,30位曾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说明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形成起着推动作用。

调研发现,在大三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已有90%确定了清晰的就业意向,并开始着手准备,而且95%的同学与最终的就业去向一致。而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学中,仅有75%确定清晰就业意向,且就业意向与其最终就业去向仅63%一致,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去向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

3.2 不同角色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一般由3~5名成员组成,其中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其在项目管理中对应“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起着决策作用,通常也是由其与导师先期联系,达成一致。项目负责人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需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经常与导师、实验师、学长学姐、项目组织方、项目成员等多方位沟通,以及后期研究结论的撰写,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付出更多,锻炼更多。调查发现,98.3%的项目负责人能坚持完成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不会中途退出,仅有80.6%的项目成员能坚持到底。项目负责人选择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就业去向的比例为78.7%,高于普通成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坚持到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学生的毅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多种就业能力与品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提升。

3.3 不同年级参与者的就业能力提升不同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从迎新开始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进入新生视野,从大一时“新兵连”到大二时的“作战部队”,再到大三大四时的“特种兵”,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对参与者心态的把握尤其重要。

大一参与到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专业领域知识的涉猎成为其着重想提升的就业能力。大二时,很多积极备战的学生早已蓄势待发,培养耐心细心、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沟通水平、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对专业不感兴趣或有其他发展愿景的学生顿时显现,参与到其中的部分同学会选择中途退出,另寻发展方向。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认同或职业兴趣的炼金石。大三大四时学生参加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原因是参加高级别大赛、成为学生导师、转变就业意向等。

4 结语

项目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使得学生主观规划、能动参与到团队化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在自我修养和个人品行上,点滴积累;在创新意识和专业理论方面,精益求精;在思维逻辑和自主学习方面,突出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及时准确;在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方面,注重实效;在职业生涯和就业策略方面,及早规划,多方着眼综合打造,有效地提高了自己和未来工作的匹配性,在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去向的确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① 王晓红,杜文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8-29.

② 马书明.纺织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及工作启示[J].纺织服装教育,2012(12):473-475.

第5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本次实习的目的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一般来说。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一般公司职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实习,实习在帮助应届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适应期。

二、实习内容

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销售技巧、团队协作精神、礼仪等各方面的知识。凭着对本公司产品的解和与其它公司产品的对比,实习的内容主要是销售化妆品。突出本公司产品的优点和公司的良好信誉,积极开拓客户源,向顾客推销产品,并尽量推销系列产品,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

三、实习报告总结及体会

而我也虚心向他请教学习,年月7日到月19日化妆品店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习。这期间公司的同事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帮助。把大学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前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经过这些天的实习,对公司也有了更深刻的解,也初步熟悉了销售员的实际操作步骤。更重要的这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虽然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但是也让我看到自己的很多欠缺,让我深知出身社会,还需要很多学校里学不到能力。

一家以销售化装品为主的私营销售公司。虽然它规模不大,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实习单位:本公司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只有10几个员工,只有两个营业点,但它却是顾客值得信赖的公司,一直以来在社会上都有很好的口碑。本公司本着始终贯彻执行“顾客的满意是永恒的追求”为质量方针。本公司现和多家生产型的厂家直接产品,并由专人对来料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如发现有产品不良现象可全数退还给厂家,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经营原则:为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基层员工业务素质的培训,以“加强责任管理,提高品牌意识”为宗旨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来更好的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契合。公司主营产品或服务:保健品;化妆品;护肤品;洗发水;洗面奶;香水;花露水;口红等。这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质量和服务是经营的重中之重、把顾客放在第一位。由于有良好的质量加服务,本公司已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具体操作并没有教你难得的实习机会,虽然已经是大四毕业班的但对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茫茫然的毕竟书本上的只是一个概念。想把它做好。这段时间学会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但确实体会到工作的辛酸,觉得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激烈的工作要求,像那些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这些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而且本身就没好好学学校的专业课的人来说,根本无法和那些老手相竞争,有时候感觉确实无从下手。虽然说这只是个销售化妆品的公司,但在这实习期间,从培训到商品的整理以及到产品的现场营销等,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6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转化

一、 创业与创业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最早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并称之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况

1973年Schrieir发表的《女性创业家:一个超前研究》和1976年Schwarts发表的《企业家:一个新的女性领域》从女性个体层面勾勒了女性企业家的“基本面貌”,开创了女性创业研究的先河。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对女性创业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与之相对应,国内关于女性创业的研究也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看,深入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偏少,大多研究局限于女性创业意义的探讨,或是在性别对比基础上进行女性创业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

二、完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素质女性人才的重要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方面所作的贡献是令人瞩目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女大学生是集青年、知识分子、女性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她们人力资本积累多年,不仅掌握着较为先进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策划、沟通、协调等方面较男性有特别的优势,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在性格、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提升她们的创业能力,可以促进创业型高素质女性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可以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女大学生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政府、社会、高校通过服务带动管理,以帮助女大学生成功创业为中心内容,可以有效实现创新社会管理的服务职能。加强政府、社会、高校、女大学生之间的联动,还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孵化创业项目,提供更多的创业条件,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创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作用和价值。

三、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现有机制的剖析

(一)创业教育课程失衡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第一,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独立性,把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相混同。第二,创业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女性的性别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从大一到大四的创业教育课程也并未根据学年的不同区别设置。第三,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基本都处于理论教学层面,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仅靠大四的实训实习,缺乏循序渐进性。

(二)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我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和专业培训,不能很好地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带领女大学生深化创业教育理论、提升创业技能。导致了创业教育长期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缺乏新颖性和前瞻性。许多高校也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来校开设创业教育的讲座,但往往因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创业教育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聘请以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为研究重点的专家学者或女企业家来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则更为少见。

(三)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根据许多学者的统计分析和总结,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侧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侧重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四种不同培养目的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课堂式、实践式和课堂与实践结合的综合式三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缺陷在于过多的强调理论,缺少实践检验。实践式对于高校的物力、财力要求较高,一般的高校并不具备相应的支撑条件。综合式大体上符合创业教育的总体趋势,但是现有阶段仍然满足不了创业教育的培养深度和广度。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并没有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中单独划分出来,就更谈不上有专门适合于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了。

(四)创业教育环境欠佳

政府不断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但是关于女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项目、专门的信贷制度、孵化项目奖励、后期跟踪及信息公开等行政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女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支持体系和平台还需构建和完善。另外,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还未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形成乐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女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主体意识不强。传统思想中的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性别观念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子以治家为本,男子以立业为本”的传统思想不仅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女大学生创业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同时也影响着女大学生是否敢于创业。

四、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转化的路径

(一)树立科学、开放的创业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的理念是创业教育机制完善和优化的基石。美国“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教授指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就是旨在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这种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领着美国创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要明晰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以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女大学生个人潜能为教育主旨,确立多元化的女性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不仅仅是培养女企业家,也不仅是孵化创业项目,应当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要跳出就业观的局限,由功利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把理念的内涵深入到终身教育,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广泛调动女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勇气。

(二) 设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课程体系

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是独立的、系统的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课程知识设置应当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的课程一般包括女性创业扶持政策、女性创业条件和步骤、女性创业技能和技巧、女性心理学等。实践知识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创业模拟、实地参观、案例分析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践知识课程以时间点为设置标准,应当有针对性、递进式地在大一至大四阶段进行横向编排布置。大一重在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大二重在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大三要增加商业实践教育,联系企业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进行创业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创业方案设计等,推动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积累女大学生的创业经验;大四要开展创业实践,推动创业项目开始进入市场。另外,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可以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辅助课程三个模块组成。其中,学科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经营管理课程(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营销学等)、创业课程(法律法规、政策、工商、税务等);活动课程分为传统活动(女大学生社团组织、辩论赛等)和创业专题(女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辅助课程一般包括女性心理辅导和社交礼仪。

(三) 建立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影响着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高校要整合各类专业教师资源,加强创业理论的系统教育,引导他们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要鼓励他们走出校门,积极到创业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创业实践,形成全方位的师资整体优势,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同时,还可以引进优秀企业家、管理层人员作为本校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与女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业经验,分析创业项目,将创业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经验教学良好结合。还可以聘请政府职能部门、创业教育指导专家、女企业家、女管理者、女学者组成“创业导师团”,言传身教,既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风险评估、项目诊断和技能培训的结对帮扶服务,也可以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提供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四)创立综合、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不管是课堂式、实践式还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根据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我国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在不同的领域充分利用三种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一是以培养女性企业家或者女性创业家为目的的聚焦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专业性或凸出性,类似于精英教育,主要是在MBA、工商管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贸易学等少数专业运行。由于这些专业的女大学生所掌握的创业知识量和对于创业的接受度、参与度远超于其他专业,对她们进行聚焦教育,有利于她们成功创业,进而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二是以掌握经营技能和创业技能为目的的吸引型教育模式,在聚焦性和普及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支撑点。吸引型教育模式适用于就读与专门教育专业相接近的女大学生,也适用于创业意愿强烈的其他专业女生,侧重于培养这部分女大学生的经营知识和促进技术创新。三是以培养女企业家精神涵养为目的的普遍型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普遍型教育模式有利于把适应经济发展的基本礼仪、常识、技能、技巧等与创业相关的社会生存知识传输给不同需求的女大学生。把这三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完全应用于创业教育的科学之处就在于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所学专业、女大学生创业的客观需求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的。

(五)构建和谐的创业教育环境

要加强舆论宣传,让包括政府、家长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对女大学生创业有正确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要通过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方式,营造尊崇创新、尊重创业、不怕失败和“女子也是半边天”等积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家庭和社会应当提高认识、摆正心态、消除歧视,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为女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各种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加强政策精神的传播力度,使女大学生熟知和领会创业的各种文件精神和优惠政策。要完善工商登记、贷款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高校之间的联动,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保障女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峰.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2]张华伟.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创业实验班(HBP)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22).

[3]郭峰,杨恒亮,高冬梅等.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6).

[4]毛慧芳,陈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建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5).

[5]刘萍,周娟.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1(12).

第7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应对措施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这句话一点都不陌生,当前就业环境中人才供需不均衡、就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抱以审慎的态度,在就业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放弃直接就业,转投以其他方式缓解就业压力。但也有近三成的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抱以悲观的态度,并且人数随着年级的上升还在不断攀长:大三到大四比率提升了10.98%,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工作后,大四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及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情形下,若无法成功就业将选择何种出路成了他们眼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其中,33.33%的学生选择先考研,避开就业危机,21.21%的学生则选择出国留学,在受调查的大四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选择直接就业,均表示希望等到经济形势转好之后再找工作,但是根据数据显示,有如此庞大的人群选择暂缓就业,几年之后他们也将会面临着一个高度饱和求职市场,这是我们在校学生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提高实践能力、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加就业渠道及提高自身求职技巧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困难,希望校方能针对就业求职等方面多多开展一些讲座报告形式的培训,使毕业生们能尽量避免因求职技巧的缺失而丧失工作机会的情况出现。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31.82%的毕业生认为应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放平心态,不应盲目追求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这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大要点。

在就专业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问题上,有42.4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一方面,说明了在校大学生需要积极拓展自我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建议校方针对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开设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通识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能有效拓展专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并没有从本身特长出发,思考自身定位,相反只是在盲目的寻找工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就业困难,值得大家深思。

总结广大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难问题的看法,首先,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未能成功就业是因为缺乏实际技巧和经验,这是影响他们成功就业的一大软肋,可见我们在校学生急需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熟练所学知识,这样带来的好处除了能让自己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筹码外,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另一方面,毕业生认为就业人数太多也是阻碍其就业的一大原因,这表明在这个“僧多粥少”的时代,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做到除了精通自我专业外,还要懂得发展自我的其他爱好,迎合社会需求,不可一业不专,也不可只专一业。

同学们对学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部分同学建议学校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力加强。也有同学建议学校可以多举行招聘会,为广大同学通过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建议应多举办些以国家有关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有关的讲座,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策,鼓励同学们自主创业,走向国家偏远地区。综上不难得出,采取一些措施,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可以为同学们的就业提供帮助。

针对同学们对就业所采取的态度及所提意见,老师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当代大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期望值不能过高;第二,要加强自己的就业稳定性;第三,不攀比、讲条件,切忌好高骛远,可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高手低。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加强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动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寻找机会。

综合调查问卷,与老师的座谈和对同学们进行走访的数据和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想法和应对就业问题时学生、学校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问题会选择被动的暂时性避开而不是主动地解决。就业困难的主观原因集中在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却没有降低自己对就业的期望,客观原因体现为企业用工需求量的减少和日渐增长的等待就业人数的增加的矛盾。同时,学校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方面也有提高的空间。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个人方面,同学们要正确地对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取主动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回避目前的就业压力。广大同学们应调整好心态,不要对就业期望过高。同时,针对大

一、大二的学生,不仅仅应该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要在大学期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发挥特长的同时也不忘抓紧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校方面,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的同时,也不放松对通识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专业知识学的扎实,知识面也得以拓宽。学校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与就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帮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相关讯息。例如,一些同国家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的讲座,鼓励同学们更多的自主创业或走进偏远地区。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招聘会,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更好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余时间 管理能力 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16-02

笔者曾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该院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了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现状,也总结了存在的问题:目标不明确、控制力弱。鉴于时间管理能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就很有必要寻求提高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支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人生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一、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理论依据

时间管理理论

如何科学的进行时间管理,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把时间管理分为四论:(1)备忘录理论;(2)计划表理论;(3)目标化理论;(4)罗盘式理论。

约尔格・W・克诺伯劳在总结前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五代时间管理的理念:“分享一生活一平衡”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间管理理论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管理。一个人能否有效的管理时间,不仅取决于是否掌握方法和技巧,还与此人的价值观、自身的素质、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有关。所以时间管理强调的是个人的方向和目标,将时间管理放到人生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待,并使之与个人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

二、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1.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

(1)注重正确时间价值观的培养

时间不可再生,所以尤为珍贵。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上课下的时间利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尤其是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利用,是享受生活、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课余时间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养成对课余时间进而对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判断、规划和评价的能力。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时间观念教育,让他们更加充分的意识到课余时间的价值,使学生明白对课余时间的安排应该既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又能使其生活丰富,各方面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既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又要注意生活各方面的整体平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协调好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益。

(2)注重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首先,通过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大一和大四相对课余时间较多。大一刚进校,对自由生活尚不适应,需要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大四面临毕业,容易无所适从,需要提前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所以在这两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有立竿见影的作用的。

其次,借助同辈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

大学生的交际圈以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为主,因此同辈群体的行为和观念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心理学研究认为,群体具有制约个体行为的作用。如果想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借助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效果比单独纠正个体行为要好得多。根据这一理论,提高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创造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小环境,借助同辈群体的影响,以一个良好的氛围带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弥补个人自制力较差的弱点。

2.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几种策略方法既可以帮助高校进行时间管理能力培养,同时也适用于大学生的自我训练。

(1)掌握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

柯维的“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的原则,方法是把两个维度的变量划分成四个象限,然后按照四个象限的定义将我们的计划任务放进去。这两个维度分别是重要性和紧急性,由此划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基本可以如图1所示,应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放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上,第三象限尽量收缩,第四象限偶尔为之,这样才是合理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更关注第二象限的事件,因为又紧急又重要,但很多时候本来有充足的时间去计划和完成一件事,却因为没有及时地去做,使原本属于第一象限的事件推移到了第二象限,于是只能临阵磨枪,熬夜应付考试、论文,长此以往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健康。为此,必须引导大学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第二象限的事情必须立刻处理,第一象限的事情也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务去做。

不过,对于什么是重要事务、什么是紧急事务,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四象限法则不是灌输要找到紧急和重要事务这个结果,而是传递一个理念――面对任何事务,我们都要有能力作出一个快速而准确的判断:这件事情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还是紧急的。

(2)运用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又称帕雷托分析法,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又称为ABC分类法。维柯认为,将ABC分类法运用到时间管理方面,可以使得工作更加程序化,更有效率。假设一段时间内,不同事务的比例是固定的,将发生频率最少、最重要的、只能依靠自己去做的事情划分为A类,发生频率次之、次重要的、可以和同伴合作的事情划为B类,发生频率最多的、不重要的、谁都能做的事情为C类。那么显然,做A类的事务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而C类的事务繁琐低效,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去处理。现实的课余时间管理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是将大量时间花在C类事务上,比如购物、整理寝室、处理社团事务、学生干部工作等,但如果能够通过合理分配时间和力量到A类――总数中的少数部分,比如完成既定学习任务、与教师沟通交流、重要的社会活动等,明显将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3)养成良好的用时习惯

坏习惯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如果不改变这个状况,时间管理将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能够养成在各种细节处尊时、守时的好习惯,时间管理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良好的用时习惯包括:第一,在固定事情上形成惯例、简化程序,比如钥匙钱包放到固定处,避免经常寻找浪费时间。第二,充分利用琐碎时间做零散的事情,如等公车、电梯时可以记英语单词。第三,学会说“不”,适时拒绝突如其来的邀请、委托,排除干扰、量力而行。第四,能一次完成的事情尽量一次完成,不要中断,一旦中断再重新进入做事模式需三分钟左右的时间。第五,避免过分追求完美,不要想着面面俱到,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少数事情上,能够取得大的成效。第五,遵循生物钟,不同的人生物钟不同,也就意味着最佳学习时间是不同的,有人早上头脑清醒,有人半夜学习效率高。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生物节律,在保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掌握最佳效率时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为改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已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就要下定决心改正,只要坚持,新习惯的养成也并非太难。不管是坏习惯的克服还是好习惯的养成,都应该当机立断,马上实施。

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同时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只有通过多方长期的努力才能够让管理时间的意识贯穿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能够为以后走上社会所用。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培养还需不断拓展,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的途径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深化和检验。

参考文献:

[1]周大荣.时间运筹学与现代生活[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2]张惠平.时间管理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3]伊恩-梅特兰著,赵世明译.时间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于云江编译,管理能力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5]青木仁志著,丁舒晟译,最强的时间管理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刘宏宇.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闲暇活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

[7]唐点权.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行为倾向分析――对全国25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2(5).

[8]尹志丽.对当代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训练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0(6)155-157.

[9]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28.

第9篇:大四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技能需求;就业倾向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73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多,对于高素质的外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我院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本科的国贸人才,研究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通过增设课程或校外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我校国贸专业2011、2012、2013、2014级在读生,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发出28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其中2011级国贸生占比12.46%、2012级国贸生占比21.35%、2013级国贸生占比31.32%、2014级学生占比34.88%。

2我院国贸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2.1兴趣程度和学习态度

在我院国贸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程度的问题中,6619%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可以看出我院国贸学生总体上对本专业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上,7366%同学们上课愿意认真听讲,但约有26.3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上课也不愿意认真听讲。

2.2课程看法

(1)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达到了68.7%,而对本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疑虑的同学则占到了31.3%。

(2)我校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的意见的矛头多指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安排侧重上;81.79%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空泛,58.26%的同学认为我院缺乏校外实践和实训平台,其他问题则没有占过多比重,可以看出我院大部分的同学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3教学质量看法

对专业课任课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认为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问题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对老师的认可程度总体趋于较好和一般,对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89.69%的学生认为较高或一般。

3我院国贸学生的技能需求

3.1素|与能力需求

由我院国贸学生认为对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与能力的调查问题中,31.67%学生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是专业知识占比27.76%、实际工作能力占比12.46%、交际能力占比6.76%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占比7.12%。

3.2证书与技能需求

(1)我院学生希望能够拥有的技能。技能需求方面,78.65%的同学希望得到外贸业务基本操作能力,74.02%的同学希望得到商务谈判能力。说明大多数的同学对于国贸专业有着一定的认知,对能力的拓展也比较重视。

(2)证书需求方面,57.25%的学生认为四六级证书重要,47.46%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重要,43.48%的同学认为剑桥商务英语证书重要,下面依次是会计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

3.3认为企业最关注的能力

在学生认为公司和企业最关注的能力的问题中,我院国贸学生61.21%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实践经验;53.02%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是专业技能;44.84%的同学认为是工作态度,其他依次是沟通能力、学历、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4我院国贸学生的就业倾向

4.1就业期望

在我院国贸生认为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的问题中,67.6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只有23.49%感觉就业前景好就业范围广。在我院国贸生是否愿意把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的问题中,70.74%的同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其他同学则没有打算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

4.2工作倾向

(1)毕业后我院国贸生希望去的工作单位。单位选择上49.47%的同学希望能去外企工作,37.72%的同学希望去国营企业工作,28.83%的同学希望去合资企业,其他依次是私营、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作为国贸毕业生,大部分同学也是希望外去企可以专业对口,让自己大学的所学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我院国贸生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在工作方向中,57.65%的同学则希望从事金融方面工作,5018%的学生希望从事企业进出口业务,42.35%的学生希望从事报关、承运货物等物流工作,少数同学愿意从事其他工作,可见我院同学都有意愿从事与国贸有关的工作。

5调查结论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认可度较高,同时对国贸这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认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现状以及技能需要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个人有着一定的定位。但是,问卷的结果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对课程设置的意见。

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存在较多质疑和意见,重点就在于对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点的考量。在笔者查阅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在方案中确实安排有不少的实践类课程,但是时间多集中在大三及大四学期,并且选修课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根据笔者的分析,学生中出现质疑声音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对象中有一批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在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未接触实践课程,所以会产生实践课程少的想法。

第二,由于选修性质的实践课程占有一定比重,受课时安排冲突,选课量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学生每次都能选到心仪课程的几率不是很大,所以在课时总量及类目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一些实践课程因硬件条件不足,选课人数较少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没有实际效果。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普遍将自己定位为实践与理论并重型人才却在实践课程学习方面心里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落差,所以产生质疑。

(2)对课程内容的意见。

①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过于繁杂且远离实际和实践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缺陷这两点上。

②就国贸专业的特色来看,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涉及的科目及知识面较为广泛,确实难以进行更多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学习科目较多的情况下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甚至在许多科目课时结束后无法在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势必会让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理、记忆、理解,从而产生理论教学内容繁杂且空泛的质疑。

③至于校外实践,考虑到我院在泰州的建校时间较短,在硬件设施建设及与校外实践机构合作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这个问题需要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具体的建议将会在下文中体现。

(3)对实践课程的态度。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作为三本高校国贸专业的学生,正确的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型人才,基于这种定位,大部分学生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多数同学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外贸跟单、商务谈判等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诚然,专业技能一方面需要书本知识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需要在实际的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是书本中的知识及有限的校内实践机会所无法满足的,这需要我院师生与外企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实战中获取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理论知识。

(4)对证书的需求。

证书方面,可以看出,除了CET4、6和计算机证书外,同学们对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单证员和会计证等需求度也较高,这些证书与本专业将来就业息息相关,这说明了在同学们的眼中掌握一些较为实际的技能是在以后的就业中的优势,不过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证书的需求认知缺乏专业的眼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求多而不求精,这有可能导致一些辛苦考来的证书在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需要后期多加引导。

6对策建议

总结来讲,现在国贸专业的教学问题主要有这几项:第一,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第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第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第四,实践教学形式陈旧。第五,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不足。下面笔者主要就我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6.1增设专业认知课程

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有少数从事国贸相关工作,这与学生缺乏专业素养有较大关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本专业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是基于表面。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课程内容可以涵盖目前国际贸易市场的现状;国际贸易业的市场定位及行业发展前景;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具体课程可以不用局限于现今已有的教材内容,可以就上述内容寻找最前沿的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类专业性,时效性较强的资讯、材料,通过老师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引导正确方向。教师需要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可以邀请在职外贸工作者作为嘉宾或外聘教师。

6.2课程设置改革

6.2.1理论课程改革

由问卷分析材料可知,很多学生觉得所学课程内容比较空泛,在笔者分析看来,这个问题的责任大多不在课程上,而是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可以增设《涉外经济法》、《国际贸易结算》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细化为《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经营与管理》等若干小项,或者将这些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储备的细化项安排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为以后深入学习做好铺垫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方便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时,应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据笔者了解,我院从2014级经管系专业培养方案起即实行通过CET4后免修英语课程的政策。在校方看来此举腾出更多时间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样也会使学生忽略了英语等外语的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增设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英语专业类课程作为必修科目学习,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其他常用语种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健全学生的语言能力。

6.2.2合理安排校内实践课程

对于这些实用性的课程应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课之后安排课程实践,以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为基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较为细化的课程可以在课程中穿插模拟实训,并将实训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巩固、丰富、充实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识记和强化,也使在大三时能更从容的《国际贸易实务》这一类涵盖专业知识、技能较多的课程。

6.2.3争取校外实践机会

在校外实践方面,学生对校方培养方案最大的顾虑就是本专业的校外实践机会偏少会使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中实际操作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需要校方努力。经笔者分析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身主动或动用母体资源与地方乃至周边外贸企业接触并以国贸专业毕业生有限配给等条件来争取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高年级实地实践的机会。定期安排我校同学前去参观、实践,邀请企业员工来我校指导、互动。

(2)在大三、大四的培养方案上加设校外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外贸企业,根据技能掌握情况,安排相应的工作,在相P员工的指导下完成既定任务,在体验外贸工作的实际操作的同时也为学生大四实习时的单位选择提供了参考。

(3)在大四准毕业生进行半年毕业实习之前安排相关指导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认清毕业实习的方向与目的。并且在实习时动用学校资源基于建议(1)中的现实情况,为同学安排、推荐实习单位,或组织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对相关学生统一面试,提高学生进入心仪实习单位的几率。

6.2.4增设专业证书培训选修课

调查中,学生就未来专业择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会集中选择外贸单证员、剑桥口语和会计证等这些证书的考取,就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考取的证书学校可以在考量这些证书的实际价值之后择优增设三到四门证书培训选修课。

(2)校方也需要在证书的价值衡量,考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证书与就业方向的配对上给予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同学们少走弯路。

(3)重点在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同学获得更有价值的证书。

参考文献

[1]赵家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