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部职业教育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职业教育法

第1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因素虽然不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数据有限,本论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1.1 政策法规因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为配套的格局。很多条纹已经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领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纳入到政策法规之内,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损者无法维权,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2 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加认可传统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孩子便没有前途和希望。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认识有所片面和狭隘,中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教育,而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公众认为学习差,这也带来公众对这部分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否定,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宁愿找关系让孩子继续传统教育,也不远让孩子去读职业教育。

1.3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积极互动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将培养出的人才输送的工作岗位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考学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会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环节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能将两者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要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便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好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企业认可,职业教育开设怎样的专业和课程未能了解到市场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后,直到确实需要人才时,才从社会中寻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做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已经不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予以调整或撤销,对内容重复的政策法规予以整合,通过不断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水平。

2.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来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强校企互动,科学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送入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也要考虑到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也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技术性人才。通过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使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学校中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J].新华文摘,2007(6).

[3]沈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郑蓉芳.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2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现实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不断深化。2010年研究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文件,从纵向研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措施。2011年重在体系建设和谋篇布局,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战略。2012年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工作不断深化,正在加紧制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将全面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各项制度和任务。

鲁昕副部长指出,过去一个时期,教育部全面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进行的,这同时也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思想、观念、思路、制度四个方面的准备。

她指出,2012年,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10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科学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全面推进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起草《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引导体改试点工作聚焦现代职业教育,建立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协同创新的机制;一些地方在体系架构、中高职衔接、行业指导、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教师管理、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提供了实践案例和典型经验。整体规划设计中高职衔接,以推进中高职衔接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规划了招生与考试制度等10个方面的紧密衔接。强化行业指导能力建设,调整和重组59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3100多名各类专家,合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化产教对接与合作,依靠行业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建立起行业企业全面参与的技能大赛办赛机制。积极实践集团化办学的国家制度,理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国家制度的思路。强化教育质量管理各项基本工作。部署启动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指导上海、天津率先试点,天津主要瞄准现代制造业,上海主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共选择100个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标准国际化建设的探索。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召开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同时启动中德、中英等合作项目,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开启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新阶段,部署推动继续教育改革;建设3个继续教育联盟,解决在继续教育领域政府服务体制建设。

新形势 新任务

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鲁昕指出,职业教育贯彻党的“十”精神,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四化”发展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表示,我国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虽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是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的期盼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远没有落实。在整个教育布局当中、在教育的宏观政策制定当中、在教育经费的分配当中,职业教育还没有被放在战略地位上来认识;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群众选择的意愿却不强烈,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体系衔接等问题,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还难以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职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立交桥还没有形成。三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缺失。四是职业教育统筹力度不足,部门政策不配套,工作协调难度比较大。五是多数地区还没有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实习实训设备与现实生产要求差距较大。

鲁昕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即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应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教深度融合、致力于国家和个人技术技能积累、全面服务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

她强调,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第一,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特点,为国家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做贡献。第二,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能,建立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培养路径。第三,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调动全社会共同办好职业教育。第四,要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建设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要求的课程体系。第五,要以服务人的发展为根本,为全社会成员提高受教育年限,实现就业创业,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支撑和帮助。

2013年重点

鲁昕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为己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破解中高职衔接的难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技术教育改革创新,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她强调,2013年要重点做好12项工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筹备召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整体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定位、基本架构、基本制度、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确定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强中高职衔接专业和课程建设,启动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鼓励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县级职教中心进行联合办学。

——基本形成集团化办学国家制度框架,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理事会议制度等管理机制。

——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巩固和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建立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责任机制。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加强改进德育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内涵建设的保障机制,落实好中职免费政策。

——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信息化教育指导,提高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制定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标准,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形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专业优势,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提高民族文化类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民族文化类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提高体改试点服务国家制度建设的能力。

——全面加强职业院校技能培训工作,把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设计开发满足企业需要的课程,实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

第3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数学知识是一种即有趣又相连的,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做作业,能扩大自己的独立思考范围,通过独立地做数学题,能够增加对数学题的兴趣和努力求知的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布置和修改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时应有目的和要求。 教师在当节课布置作业之前,应该搞清通过此次作业需要巩固什么,哪些数学知识需要重点投入,哪些弱点需要注意等。布置作业不应该当成纯粹的完成任务和教学计划,要弄清布置作业应有的目的和要求。

(2)布置的作业要清楚,容易理解。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清晰易懂地给学生讲解已知的数学值和要求,明确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难点教师心理要有数,并且特别提示给学生。

(3)作业量应该合理。 目前,小学生作业量相当重,其中数学作业的量相当大。因此,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适当地调节作业量,布置能体现当节课内容和重点难点的作业,千万不能数页,以免让学生厌烦,淡化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布置作业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防部分学生不认真、盲目地抄写。为了达到这个目地,要重视分别指导,时时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5)分类布置作业也是提高学生做作业效率的好方法。

我们都知道,同班学生在各门课的水平都不同,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两三类,这样能使学生加倍增加做作业的信心,收益匪浅。尤其是要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进行反复地解释,时时鼓励他们。

2检查和修改作业

(1)教师在改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 教师在改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避免表面上修改或者错误地修改,否则教师的形象和学生的独立做作业热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认真修改作业错误的地方。 教师应该认真修改错误,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教师评语应该适当,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便提高学生做作业热情。

(3)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综合布置作业。 教师改完作业还给学生以后要在黑板上总结学生普遍过错的要点,以免学生将继续犯错。

3总结弱点: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过错的要点,使他们充分掌握课程内容

(1)如有可能教师可以用在作业本上家长签名的方法。 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充分,独立地完成作业,并加深学生家长与本学科老师的相互理解,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

(2)也可以让学生做完作业以后在练习本上写自己的收获。 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写的收获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一个对比。对学生没有掌握和掌握不牢的知识进行强化,同时,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4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互动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为全国的71.5%,人口为全国的28.7%,地区生产总值却仅占全国的16.9%,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33.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说,西部地区开发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少学者已将目光转向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从当前的研究成果分析,绝大部分只是针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进行阐述与分析。由于西部地区在历史、社会与文化教育、民族构成等方面具有异于东部、中部的特性,学术界对于如何选择符合西部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以实现“互补”、“双赢”的问题,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研究。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

发展良性互动的理论基础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同社会的关系规律。其简单表述就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要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职业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人才、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从生活服务、建设用地,到学生实习、就业、科技攻关协作等,都需要地方给予配合,尤其是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财力支持,职业学校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

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其原意是指缺乏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导致职业教育发展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等外部因素。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量、规格与结构等要求不同,导致地区间职业教育人才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的不平衡,如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欠发达地区则需要更多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等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为这些不平衡提供更为现实和直接的服务。二是自身因素。职业学校的配置、布局脱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导致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为调节这种不均衡,地方经济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最迫切的现实需求,这对于地方经济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现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支持

有利于实现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化,西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四川、云南可以中成药为基础,发展医药制造和民族药材加工业;重庆可以汽车、摩托车制造为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与零部件制造业。通过产业调整改造,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即使是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也必然要提高技术含量,迫切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作业指导文件等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产生经济效益。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中的基层经济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合产业调整的需要,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有利于培养市场短缺人才从全国范围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到“十五”末,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由2004年的46.9%、22.5%、30.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调整为44%、23%、33%。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必将要求大量从业人员转换职业,更新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到西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刚刚达到全国总数的1/4,(参见下表),与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有识之士指出,专业技术人员的欠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针对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缓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近年来,西部地区的许多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大量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使科技成果得到及时转化和利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面向西部地区经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对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令人瞩目,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应抓住机遇,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改造要紧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面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专业设置应紧密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并应具有适度的超前性,特别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产业的发展建设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专业设置还要考虑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问世,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保留和新增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岗位针对性强的地方特色专业,坚持与社会需求挂钩,努力使专业设置更好地贴近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订单式”委托培养模式,即使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二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即依托企业集团,学生边学习边工作;三是“2﹢1”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急需不同人才的状况,2/3时间按专业大类教学,1/3时间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实习。不管哪一种培养模式,都要以适应经济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为办学方向,以突出应用性、贴近地区性、体现技能性和彰显时代性为改革目标。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可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实践中。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知识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就要不断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更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按照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企业的课题研究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中;要把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证书考试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现“双证书”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职场上具有竞争力。

立足西部地区,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独有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具有持久性的优势。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立足本地区,以学校重点学科与重点专业为中心,建立特色专业群,形成专业化优势,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办出品牌效应。其次必须建立一支业务过硬、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具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再次要构建能够提供给学生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最后要建立能够较好地整合上述资源的管理机制。

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二元系统。一方面,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体制以及方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都会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因此,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要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服务的办学理念,努力保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与速度相适应,相协调,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第5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67-03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农村人才需求呈现新形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关键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用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昆明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多民族”特征。当前,昆明市正加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进程,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比例,建设满足昆明市发展需要的高、精、尖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手等各方面实用人才。但是,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明显距离。昆明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传统生产方式的农民多,新型实用人才少;第一产业生产型的人才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少;从事简单、分散农业生产的人才多,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流通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少。

因此,大力发展符合新形势农业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人才,对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农村实用技术的研发主导者,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培育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昆明市的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人才的培养,其在服务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职能受到了巨大挑战。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供应与农村人才需求失衡

县域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的主体,它担负着提高农民文化知识、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近年来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农业类专业的招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以招收农业类学生为主的中等专科学校已经更名、合并及升格,学校发展方向调整后,农业类专业和招生人数急剧缩减。另外,农村的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所招收的涉农类专业学生也在逐年萎缩,201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3.71万,涉农类专业招生比例不足10%,甚至很多县区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类专业已停止招生。职业教育中农业类专业呈现急剧萎缩趋势,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却不断增大,农村人才需求与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未来的教育潜力存在着失衡困境,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带来严重的挑战。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

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农村文化水平不高、生产经营分散且品种多样、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方向、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复杂性[1]。此外,教育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设定的,农村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目前,昆明市正致力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小城镇、农业工业化的进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培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的综合实用型人才上[2]。当前,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培养目标偏离“三农”的异质化的趋势。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当地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专业,没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存在盲目跟潮流,造成各校专业设置重叠交叉,缺乏本地的特色和优势。近10年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普遍开设了电子电器、模具设计、汽车维修、计算机运用、广告设计等专业,原有的种、养殖等涉农专业停止招生,而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农村经营管理及农业技能服务类的专业则严重缺乏。

同时,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进行动态修订,课程设置雷同性高、针对性差,特别是实践教学课时和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近些年,昆明市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如何有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作了不断探索,总结了“经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学校+公司+农户”等成功的办学模式,开设了许多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受到其功能、规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水平、设备设施的数量和现代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在农村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培养方面也严重不足,没有将职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终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与农民的教育需求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把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的重心已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但是,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政府的推动力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受到自身的“经济理性”观念及“生活事件”经验的影响。在西部偏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还未完全清楚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带来好处、需增加多少投资、需增加多少工序和工时、能够带来多高的产量、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增产能否增收,普遍存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有顾虑等问题,表现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和教育培训效果的短期性及实用性价值倾向。另外,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历中,也存在着许多关于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事例,有的科技推广项目,农民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收获[3]。这些经验也是导致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效果的认同上存在疑问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到农村实用人才对自身价值及其发挥作用的模糊评价及对其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效益的怀疑。这样就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性带来负效应。因此,如何发挥他们在各自行业内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力,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是值得共同思考的课题。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重要论述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农民教育的重视,也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4]。

(一)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依靠正确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对受教者预期的培养标准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实用人才不能适应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要重新思考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起面向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应由原有的重知识的培养逐步转向重视技能的培养,重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原有的仅为地方培养务农人员服务的思想,应逐步转向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即为地方输送具有较强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5]。因此,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加大农村实用技能教学的比重,同时要处理好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的关系,建立一个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发展实际,设置体现特色与优势的专业和课程

专业设置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征,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和造就数以千记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劳动者为主要目标,其专业结构必须适应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现代大农业观为指导。也就是说,专业设置既要注重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又要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运输、营销、经营、管理等二、三产业的商业要素。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和农村人才综合性、技术性等需求特点为主要依据,紧紧围绕当前昆明市鲜花、蔬菜和牛奶等农业支柱产业,做好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合理,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动态、灵活地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大农业所包含的产业链来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根据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发展需要来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和实用型,要围绕服务“三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来构建[6]。随着昆明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很多项目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点,如绿色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等。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科学地设置课程进行深入地研究。

同时,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也要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成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和农村各种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

(三)重点发展针对初级农村实用人才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当前,昆明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初级农村实用人才占了90%以上的比例,这说明初级的农村实用人才是昆明市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将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技能提升和更新为主的职业培训。一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要在市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实际,坚持面向“三农”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组织县农技推广站(中心)、广播电视学校、职业中专、农机校、乡(镇)农民技校承担技术培训任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建立起完整的培训体系和网格。二是要科学整合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文化基础类:主要以应用知识为主,如计算机应用、商务谈判、外语沟通、经济合同文本书写等;法律基本知识类:包括宪法、经济法、劳动法以及涉农的有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类: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企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知识等,此外,还应培训一些文化卫生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以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类:要培训一些切合本地生产生活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使科技成果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三是要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系统。要依托农业中专、农职业高中或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网络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进行远程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高效率目的。四是要大力倡导农村“自组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农业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农民以自愿互利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成立了各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专业协会。这些组织是进行技术示范和培训的重要资源,要积极动员它们以“现身说法”及“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这也将来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力量。

昆明市正加快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专业联合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就要求培养大批经营管理型的专业组织负责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所以,应着重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现有的初级农村实用人才为对象,以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为重点,着力培训一支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需要、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农村经营管理性人才。启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计划”,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政策、工商管理知识、经纪人管理办法、合同法、经济法和农业合作组织法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投资制度,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全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其公共性决定了政府部门作为责任主体的一方,不但必须承担最主要的投资和办学职责,也要充分调动其他社会系统作为责任主体的另一方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形成“多主体”办职业教育之路。所以,要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倡导民办官助、公益扶持、多渠道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依靠国家、资金匮乏、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同时,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提升贫困地区办职业教育的能力。昆明市有大量的贫困山区及少数民族村寨,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百姓经济收入都很低,他们的财力很难支撑职业教育及人力资本投资。因此,要建立以市财政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建立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保障制度,确保对落后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的资助,增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尽力推动不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容泉.黔西北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96-99.

[2] 阮艺华.论高职教育的苏学体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3] 成文章.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J].农业教育研究,2009,(2):4-6.

[4]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适应新形势做好农业职教和培训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0-03-06.

第6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吉林卫生学校作为具有60年建校历史的卫生职业学校,经历60年峥嵘岁月,60载不懈拼搏,一代又一代吉林市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忠诚、智慧和才能,谱写了吉林地区卫生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动人篇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吉林卫生职业学校顺应时代,求新求变,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就业导向的教学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之路,丰富办学层次,提升内涵,凝炼特色,发展成国家级重点卫生中专和省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医学高等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卫生技术人才,成为吉林地区十分重要的卫生教育阵地。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前进和发展中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凸显,面临的考验不断增多。全省职业教育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单位用人门槛不断提高、适龄生源逐年减少、老校区建筑老旧残破等不利因素都束缚着学校前行的步伐。我们这一代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求真务实上下工夫,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上求突破,用实干加快职业学校发展。

 

我校新校区坐落在景色宜人的松花江畔,地处全市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新城,与毗邻的市委党校、市女子学校形成文化教育新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便利,土地增值潜力巨大,使学校实现转型升级的梦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异地新建工程进展显著,学校进入到了发展的关键期,办学的转型期,异地新建的攻坚期。

 

要使学校走上卫生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教学的带头人,我认为就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高点建校、名师强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实力富校、文化名校。

 

一是要立足高点建校,加快新校区建设,在硬件建设和办学规模上取得突破。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将新校区建设成能容纳全日制学生3000人左右,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实训环境,教学设施的卫生教育学校,为迈入高职院校行列提升硬实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体系构建”的关注点重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提高我校的办学层次,是发展吉林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格局的重要部分。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层次是两项相辅相成的工作,学校内涵发展是顺应时代需要,也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内涵的发展、学校教学队伍的壮大提高,可以帮助学校提高办学规模,晋升办学层次。要从现阶段职业学校基础出发,按高职教教学标准,使学校更快更好获得长远发展。

 

二是要立足名师强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实现突破。通过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着力培养优秀教师,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德能兼备、视野高远、爱校敬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之大,并非大厦之大,而是大师之大”。作为现阶段的普通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骨干、名师的打造和提升,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满意度是衡量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投人、工作承诺及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质量立校、特色办校、科研办校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是要立足特色立校,打造特色精品专业,在做大做强特色专业上取得突破。只有把办学的特点、特长拓展成为特色的学校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会走得更远。以中医、涉外护理、德标口腔工艺、口腔护理等特色专业为支撑,打造3到5个省内领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专业。精品专业的建设靠精品教师的打造和精品学生的培养。职业学校要举全校之力培养特色专业教师,在自身培养的同时,也可以吸纳临床或企业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导师。特色立校就是要创造不同于其他院校或其他专业的特色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才能、有突出技能的人才,来带动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四是要立足科研兴校,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在整体提升科研学术水平上取得突破。通过加大科研投入,设立教师基金,重奖在学术研究、教学竞赛、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教师业务能力与学校教科研影响力的整体提升。学校要在校级领导下形成一支具有新观念、新思路、干实事、讲实效的学校科研骨干队伍。要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切实开展有效的教科研工作,以课题研究为科研的突破口,教研、科研相结合,在新形势下,开拓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五是要立足实力富校,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在卫校专业基地建设和综合培训功能上取得突破。通过吸引省内外生源,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挥学校作为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培训和鉴定型培训项目,提高经济收入,增强我校的办学实力和经济实力。

 

六是要立足文化名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夯实学校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引领功能上取得突破。以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底蕴和内涵为目标,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方向,树立职业理想,弘扬职业精神,打造职业氛围,树立优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结合新校区建设,精心设计独具我校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培育和打造有鲜明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承载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名片。

 

学校的发展,有教育工作者的奉献;学校的未来,与教师团体息息相关。尽管职业教育在前进的路上还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新的压力和新的挑战,但相信,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职业教育发展的信念。只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团结一心,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踏实工作,吉林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升级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第7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24―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职业教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我国西部不少民族地区更是把职业教育作为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优势的主要途径,对此给予很高的期望,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但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影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民族地区来说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弯道超车,发展路径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路径选择,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开发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另一方面,任何地方的教育发展又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教育l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对职业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受投资、设备、师资和办学理念等各个方面的制约,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自然相对滞后。但在当今开放性社会中,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一起走向市场,同时接受全国统一大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选择。市场竞争从来都是优胜劣汰,不存在给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行照顾一说。显然,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如果按常规路径,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紧跟在发达地区的背后,亦步亦趋,在教育质量方面永远无法超越,学生就业总体上始终处于劣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也叫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虽然主要应用在国际贸易中,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如何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持路径选择,即通过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也能从国家贸易中获益。

这一理论同样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正如古人所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西部民族地区虽然总体发展滞后,但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地区的背后,而是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样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独树一帜,办出特色,甚至会迎头赶上。

三、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走特色之路是西部民族职业教育的希望所在

第8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较发达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策略 专业化 泛专业化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区域差异显著。从省市范围看,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达74596元,而贵州省仅为8450元,相差近9倍。而省内这种区域间的不平衡也非常明显,以经济较发达的省份浙江为例,2008年,宁波市区人均GDP为93095元,而泰顺县仅为13054元,差距7倍多。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据此,中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是极为自然的。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在策略上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在区域经济、文化差异极大的情况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及办学模式几近相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没有很好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因此,有必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问题。

就不发达地区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应是逐步建立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的基础人才,同时解决劳动者素质提升和提供教育机会的问题。就较发达地区而言,其发展路径则应是有效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同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深度专业化与泛专业化。

一、关于职业教育的深度专业化

所谓深度专业化是指要弥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不足,在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升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明显存在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在数量上,各省市普遍要求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工作重点;从专业结构上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专业设置雷同现象普遍;从教学内容上看,无论是在养马的新疆某地、还是内地生产五金的永康,其采用的多为相同的教材;在教学模式上,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之间模式也基本一致,甚至在改革的方向上也采用类似的举措。不同的区域间中职教育发展的“雷同”,说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区域化程度不高,特色化不明显。近年来,较发达地区中职生源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低水平、高分化”的现象,也充分说明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走深度专业化的道路。所谓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度专业化,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学校专门化。较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必须面向某一特定的专业群,从名称上看,应有明显的专业标志,如某旅游职业学校,某电子职业学校,某汽车职业学校,等等。这些专业化的职业学校的特点,其一是按行业来分类的,有特定的专业群指向,一般开设的专业数不能过多;其二是其开设的专业之间的关联。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师资、设备及课程都能有机地相互补充与促进;其三为开设的专业具有行业特色,如同样是会计专业,旅游职业学校的会计以旅游行业的特点实施教学,而建筑学校的会计专业则会较充分地考虑建筑行业的特点。

2.专业要素整合化。专业建设要达到新的要求与标准,其基本要素包括师资、设备、设施及课程体系。在师资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形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结构,专业师资中有大量的、富有行业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而不是形式上的拥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在设备与设施方面,应体现科技含量,技能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技能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必须具有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与设施。在课程方面,形成与地方经济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大量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及行业课程。三个要素经过有机整合,整个专业教学体现“做中学”的理念,教学重心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校企合作深层化。校企合作的初级层次是“关系层次”,即学校校长与企业老板之间通过“关系”形成合作的基础,这样的校企合作容易停留在形式上,是不稳定的校企合作,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这种原始阶段。较发达地区的校企合作应走向政策层面,即通过政府制订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要求合作的领域扩展到师资、课程、设施及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努力使学校与企业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发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常态化、深层化、系统化。

4.社会培训常态化。较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主动承担并开展社会培训。社会培训实际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检验,即检验学校相关专业是否达到了专业性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二是反馈,即通过培训发现专业教学内容是否切合行业企业的实际,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第三是服务,即发挥职业教育本身应具有的服务于社会的功能。职业学校面向社会的培训除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外,还应承担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等。一个学校的某一个专业具备了各类型各层次专业人员的培训能力,并得到受训人员的充分认可,是这一专业建设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泛专业化

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强调深度专业化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注意泛专业化问题。所谓泛专业化,是指要修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径渭分明的现象,通过职业渗透,逐步分流,使普职之间构成和谐的关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为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泛专业化”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减少职业学校数量。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观念,即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的确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诉求与企业是有偏差的,普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高质量的,即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而具有特色与比较优势的职业教育,同时,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不断后移的,中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独生子女社会。家长对子女抱有很大的成长希望,这种希望具体到求学上就是职业分流的延迟,近年来,较发达地区中职招生困难不断加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的这种普遍要求。因此,与这种长远的基于民众的要求相适应,较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数量应适当减少,为职业教育的延迟分流做好准备,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泛专业化提供空间。

2.实施宽基础的职业教育。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要素的活跃,必然带来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及就业岗位变动性的增加,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走出单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求,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育。可以这样说,人的生活条件越好,他所受的教育中与工作直接相关的能力与技能就越少,适当加强文化课的教学正是基于这种人力资源发展的考虑。其二是不能片面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应更多考虑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即可迁移的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结构形态应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它是专业化的,但这种专业化是在注重基础能力、宽基础前提下的专业化。

3.扩展职业教育空间。就教育公平而言,学生的职业分流越迟越好,而其职业渗透则越早越好。经济越发达,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越高。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初中阶段几乎没有职业渗透,但了初中后就开始了职业分流,从而产生了普遍的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抵触情绪。因此,在较发达地区,初中阶段应开展职业指导,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使学生对职业与劳动就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高中阶段,则应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的渗透。

当前首先要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对技术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是开展职业与就业教育,并作为普通高中的选修课程,普通教育的课程理念与方法应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应加强与劳动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泛专业化的教育,是职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向普通教育的主动的延伸。

4.同步开设综合高中。几年前,江浙等地曾普遍开设旨在加强普职沟通的综合高中,综合高中这种办学形式曾受到社会与家长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反映了民众对职业分流延迟的期盼。但是由于办学中的普高化,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生源的挤压,目前综合高中基本停办。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是较发达地区高中段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综合高中应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开展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与综合高中的开设相配套,可开展高中后一年制的职业教育,这种三加一的职业教育可由职业学校举办,学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并正式走向就业教育。这种办学形式,是一种由泛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过程,与学生实际及家长的期待相吻合,较容易实现职业的合理分流。

三、关于深度专业化与泛专业化的辩证关系

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教育的诉求有着更加复杂的形态。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有特色又要与其发展环境相和谐,即专业化与泛专业化的同步推进,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所谓深度专业化,是指要弥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不足,在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所谓泛专业化,是指要修正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径渭分明的现象,通过职业渗透,逐步分流,使普职之间构成和谐的关系。

1.对人的培养而言,深度专业化与泛专业化是人的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要就业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必须接受专业化的教育,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是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理由之一,职业教育不实现深度专业化,就会沦落为二流的教育,在普通教育的夹缝中无法生存。另一方面,除了就业需要,人接受教育还有更深层的动机,即为了自身发展与幸福生活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又必须是泛专业化的。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职业变动性加大,存在着所谓的“职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泛专业化的教育。

第9篇:教育部职业教育法范文

为加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总行制定了《证券交易营业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证券交易营业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证券交易营业部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所称证券交易营业部,是指依本暂行办法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金融机构设置的专门经营证券交易业务的对外营业场所。

非金融机构不得设置证券交易营业部。

第三条  信托投资公司和综合性银行,以及其他经中国人民银行特别批准可以经营证券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设置证券交易营业部,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营状况良好。

二、有不少于人民币五百万元的证券营运资金。

三、有合格的业务人员。

四、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必要的交易设施。

第四条  金融机构设置证券交易营业部,要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人民银行分行提出申请,并填写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设立证券经营机构申请登记表》,由人民银行根据当地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设置情况进行审批。申请时,需持下列文件:

一、设置证券交易营业部的申请报告。

二、证券交易营业部的筹建方案。筹建方案须包括下列内容:所在地、证券营运资金数额、业务范围、主要业务人员人选及其资历。

三、证券营运资金验资证明。

四、证券交易营业部内部管理办法。

五、金融机构最近三年的年度业务报告和资产负债表。

六、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证券业务的批文。

七、中国人民银行认为必要的其他材料。

全国性的金融机构设立证券交易营业部,由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审核,报总行审批。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金融机构的申请和该机构的经营状况以及当地证券市场的需要,批准证券交易营业部经营下列业务的部分或全部。

一、发行各种有价证券。

二、自营和证券买卖。

三、支付和代收证券的本息红利。

四、证券的鉴证、登记过户。

五、证券代保管。

六、证券投资咨询。

七、其他证券业务。

证券交易营业部扩大证券业务经营范围,须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第六条  证券交易营业部自接到批准文件之日起三个月内未开业者,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七条  设立证券交易营业部的金融机构应将下列变更情况告知原批准机关。

一、变更证券交易营业部的营业场所。

二、变更证券交易营业部的证券营运资金数额。

三、该金融机构的经营出现重大变故。

第八条  撤销证券交易营业部应在报经营业部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方可终止业务。

第九条  设立证券交易营业部的金融机构,应设置有关证券业务的会计科目,如实地反映证券交易营业部的业务经营状况,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按时报送证券业务报表。

第十条  证券交易营业部的证券库存总额(按当日市场挂牌价格计算)不得超过其营运资金总额。

第十一条  证券交易营业部的业务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