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模块化课程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块化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模块化课程建设

第1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

第2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在此基础上,建设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培养对象需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模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仍存在各种问题,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职业技能,都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很强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会计行为,提升自我修养。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成绩,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就业后由于职业道德观念差而出现错误的案例时有发生。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突显职业教育特点,且与会计专业需求相脱节

目前,大部分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只是由“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训”二项组成,训练项目和时间均不足;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校外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基本上只能做到跟岗实习,这就迫切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增加校内技能训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前,许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脱节,更没有围绕会计工作过程、岗位需求设置,进而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需求相脱节,最终导致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为了解决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会计专业课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全程开展德育渗透。

(二)充分开展企业调研,确立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考查,开展了会计专业岗位的论证,并整理、归纳出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从事的岗位群,包括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等,并依据职业岗位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会计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进而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现将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说明如下:会计核算要求能明辨各种经济业务原始单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会计凭证填制要求能正确判断各种原始单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性质和类型;会计账簿登记要求能按照会计规范正确计量各种经济业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能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而具体的岗位对工作任务及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区别。

(三)按照职业资格和工作过程确立“岗位模块”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专业打破学科界限,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模块,充分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工作过程相适应,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

会计电算化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分为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

公共模块:人文素养,设置语文、德育、礼仪、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设置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实训课程。

专业模块:收款员岗位设置收银岗位实务;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员岗位实务;会计员岗位设置采购及应付款项、销售及应收款项等;会计电算化岗位设置会计电算化实训;记账员岗位设置库管员岗位实训,实习岗位模块设置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四)遵循行动导向实施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

课程体系与行动导向相适应,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会解决、会应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体系操作实效

新课程体系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一切都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立脚点,“岗位模块”课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强调课程面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经验,使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和知识的积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促进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

第3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项目化 模块化 网站建设与维护 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罗黎霞(1971— ),女,浙江宁波人,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龚追飞(1978— ),女,浙江宁波人,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浙江 杭州 31002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56—02

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课程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总学时数为72学时,课程的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二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三是与本地中小企业等用户合作进行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技术先进性。

一、项目模块化教学内涵及设计思路

1.项目模块化教学内涵。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很难达到以上的教育目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职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对高职教育课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而项目化教学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高职教育改革方案。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是将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蕴涵于工作实践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项目化教学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改变偏重理论教学的现状,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模块式教学则是将课程的知识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然后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教学要求选择所必需的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是有利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项目化设计思路。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设计思路是“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情景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项目化为主线,以模块化任务为形式,将项目化与模块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借鉴当前流行的网站建设模块化思想和一般工作过程,我们对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构建。教学方法的设计在分析认知规律和不同知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师主导分析讲解教师操作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自行设计创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如下图所示)。整个课程设计的思路就是通过项目化这条主线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形式, 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掌握建设和维护网站的各种基本技能。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岗位的工作过程,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并能较好掌握在知识点上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真正达到了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设计的特色与创新

1.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发挥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课程组选用网站建设实际项目案例组织教学。通过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直面行业需求、零距离接触前沿技术,熟悉各类网站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维护的工作全过程,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用户需求分析、Web 环境构建、Web 设计、数据库信息访问等技能,掌握在WEB 开发环境中运用 Dreamweaver CS4等工具开发各种网站的基本技术;具备应用开发、网站维护与安全管理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任务需求自行设计、建设和管理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维护方便的中小型网站。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接轨最新技术动态。

2.课程设计的特色与创新。一是课程以项目实例为主线,采用“面向任务”的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二是通过工学结合平台和网络资源,让学生直接面对需求和应用,将模拟项目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三、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项目模块化教学的情境设计

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项目模块化教学的情境设计可以简单描述为“归纳—分解—整合”三个阶段。

1.归纳。课程组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各种主流类型网站,如公司网站、社区网站和交易网站等,归纳各类网站的共同特性和功能,整理形成各种功能模块。一般的网站都包含有页面显示、内容管理和权限管理等功能,不同类型的网站无非是将这些笼统的功能以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即我们上述所说的功能模块,如新闻模块、留言模块、博客模块、音乐视频模块、投票模块、搜索模块等。“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网站需求的分析过程,通过参与调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理解网站建设和维护的基本概念,掌握透过网站表象深入到技术内容和模块结构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理解未来工作中用户的需求实质,以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需求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

2.分解。为了将课程的知识点贯穿于授课始终,我们将课程根据实际需求分解成多个不同的知识点,并根据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组合,设计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和综合模块。基础模块侧重对基础知识与设计工具功能和操作的掌握,如在页面显示功能中包含有:HTML、CSS、显示区域、记录集等知识点;在内容管理功能中包含有:数据库管理、操作记录、远程存盘等知识点;在权限管理中则普遍包含有:身份验证、权限管理、访问限制等知识点。我们将这些知识点分别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小项目,通过“教—学—做”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并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技能。综合模块则是根据在第一阶段的调研中得到的各种实际应用模块需求,将以上不同的知识点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含有多项技术的中型项目,如新闻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对数据库记录的操作和变量传递,留言模块包含了显示多条记录的知识点,博客模块则是新闻模板和留言模块的整合和扩展。在综合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以每个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辅以指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反复操作练习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个模块操作技能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比如学生在做博客模块的练习中,又将先前练习过的新闻模块和留言模块再复习一次,同时又将这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和功能扩展,为日后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基础。综上可知,在“分解”这一教学环节中,基础模块训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技能,综合模块训练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应用。通过从基础模块到综合模块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学习过程,使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和技术技能得到反复综合训练。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强化和巩固,并通过不同模块的实践和操作,使学生理解各项技术不同的使用方法,从而切实培养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整合。在整合阶段,学生被分成项目小组,分别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体有企业内部网、二手房交易网站、外贸企业网站和家校通等。由学生直接面向用户的实际需求,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基本技能和知识点,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指定项目任务。从项目需求分析到项目过程设计、任务分解、技术开发、项目集成直至完成项目任务的整个过程都由学生主导,教师作为督导与评价的角色参与其中。“整合”环节是一个学生技术创新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检验教学效果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将把前面几个阶段了解的、掌握的技术技能进行灵活组合应用,并进行技术创新和拓展。缺乏开发经验的情况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项目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客户需求,并且在团队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所以这个环节培养的不仅仅是扎实的技术技能,更有优秀的团队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和不断开拓的职业精神,是整个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从课后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和已在相关岗位就业的学生的反馈效果来看,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已初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接受知识快,应用知识时思维活跃,就业后跟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达到无缝连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实践性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拓宽,引入更多的实际项目需求,积累更多的课程模块,以适应社会岗位的技能要求。总之,教学中结合网站开发的前沿技术,注重挖掘各个模块的相关知识,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出发设计模块内容,切实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丁芳林,肖小明.高职院校“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3).

[2]刘会庭.职业教育模块式课程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6(3).

[3]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第4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第5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建构一种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适用性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文件检验为例,分析以项目为导向的文件检验课程模块化体系建构。

高职院校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把握基于项目教学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建构一种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成为提高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适用性的重要途径。司法鉴定技术专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性的情境常常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利用它的模拟功能,能够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把蕴涵有专业知识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主动学习、协作、讨论、实验,最终解决间题,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项目教学法是把现实问题界面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并同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iooo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课程项目化是被普遍接受的一条改革途径。作为课程项目化难点之一的课程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认真分析课程的内容,根据岗位要求,优选和剪裁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都紧密联系职业实践,并把相关和相近的知识模块整合为一个项目。

(二)实践性原则

每一个项目都源自实践领域,将课程内容融人实践之中,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

(三)顺序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顺序排列是以工作逻辑为依据的,需要在项目的关系中去寻找。一般地说,工作项目常见的有三种逻辑关系:递进式、并列式和流线式,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结合工作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顺序。

三、以项目为导向文件检验课程模块化体系的建构

文件检验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教育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与后续课程相关、与司法鉴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完善本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面向与司法鉴定相关职业岗位,划分岗位能力模块,构建以岗位应用能力为主体、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练用相结合”的课程架构。

(一)建设目标

积极探索与“文书检验,,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探索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整个教学围绕项目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

(二)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件检验能力要求,由课程团队和战略合作行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深人开展检验分析,按照不同种类文件划分课程模块;每年与战略合作行业研讨课程教学要点,遴选模块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每年参与行业学术交流或行业实践,确保其专业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每学期走访行业专家,收集意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革新课程考核模式;依据新技术、新方法需要革新实验实训条件和课程教学内容。见下图:

(三)建设措施

1.完善课程内容遴选机制

课程内容遴选机制的建设以强化司法鉴定人员的实践和调研成果、深化与行业领先机构的技术合作、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为基础,确保学院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部门技术应用的内容相一致。课程内容遴选流程及其具体措施见表1

2.通过岗位分析完善课程模块结构

课程团队与司法鉴定实践部门紧密结合,共同对文件检验流程进行分析,从与文件检验技术相关工作岗位出发,通过岗位解析明确岗位技能要求,由同类岗位群的技能要求集合成岗位群能力模块;调研分析得出的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典型检验技术岗位进行验证,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一致的情况下,为各个能力模块匹配相应课程模块。

3.分解技术专题,充实模块教学内容

技术模块明晰以后,进行技术细节分析,形成各个模块下的技术专题及相应技能训练标准、各技术专题教学要点。技术模块、技术专题、教学要点成形后,充实教学内容,再经课程专家与行业名家审定后,投人课程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紧扣能力模块要求,能力模块的划分以行业需求、岗位需要为核心,具体技术模块的教学内容详见表2a

第6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通过市场调查,走访地方装饰协会、与知名装饰企业的合作,借鉴其他院校。由专业领域的专家,结合调研报告,结合湖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工作室促进教学,以实践项目改进教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1、专业建设主要做法、成效与经验

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为面向学院所在地区,培养出建筑装饰施工和设计生产一线急需补充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强调艺术素质培养(以装饰设计方向为主)。结合我院装饰专业调研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实行了设计和施工两个方向同步发展的专业定位。装饰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的定位有两种情况:①建筑学院校:此类院校强调工程技术基础(以装饰施工方向为主),招生对象以理工科为主。②艺术类院校:此类院校强调设计造型基础,设定了核心岗位和扩展岗位(以装饰施工方向为主),招生对象以文科和艺术生为主。

我院装饰专业核心岗位为施工员、设计员、造价员三大岗位,扩展岗位为高铁站房维护维修、市政工程基础和其他跟铁路相关的职业课程,以就业导向为主。通过岗位群的定位确定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延伸出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

2、建立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构建了“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一体化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123结构体系,331课程模块化体系,工作室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实践项目。来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 331课程模块化体系、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平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来体现教学组织模式。

二、建立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的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上我们构建了331课程模块化体系:即;3个基础课程模块、3个核心课程模块和一体化工作过程。基础课程模块中涵盖了公共基础、美术基础、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模块中涵盖了设计模块、施工与管理模块、预结算模块,一体化工作过程按照企业运作模式形成了从接单―设计―预算―到最后的施工的一体化工作过程。331课程模块化体系延伸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对接核心岗位和扩展岗位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以331课程模块化体系为依托建立相对应的工作室和校企合作单位。每一个基础模块和核心模块建立有特色的工作室:比如:美术基础建立了工作室依托校外手绘墙画室承接校外美术培训和手绘墙的绘制来实现教学做合一。核心模块建立了设计工作室承接家装、工装的施工和设计来实现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工学结合机制。

工作室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实现学生施工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促进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即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现场实际操作。

三、建立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原则,确定理论考核和能力考核的权重。

第7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 模块化课程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决定着课程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决定着课程的质量。课程结构必须顺应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演化。药理学课程是药学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药理学课堂教学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改变目前药理学高校式的授课方法,广泛地吸收各种课程教学模式的特长,建立适合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药理学模块化课程结构。[1]

一、课程模块化的内涵

课程模块化既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在课程建设上的体现。模块课程(Module Curriculum)即教学内容以模块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包括模块化课程模式、模块化教学计划、模块化教材三个层面,均以模块为课程结构的基本单元,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广泛。[2]

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中落实用人单位的作用,需要模块化课程;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需要模块化课程。

运用模块化课程模式,开发出模块化教学计划和模块化教材,即实现职教课程模块化,不仅仅是课程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容筛选、组织的特有要求,体现职教课程应有的教育思想,拉动教法、学法、考法产生质的变化,深化职教改革,为职教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实效的提高提供保证。

二、以专业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教学模块

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与药学专业基础课,它是运用基础医学知识( 如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等) 来研究、解释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中,药理学课程教学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校药学类专业中开设药理学课程的专业主要为药学、药物分析、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尽管不同专业都开设同一门课程,但是各专业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特色也不尽相同。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主线,无论是模块的编排还是模块的教学都要围绕“就业”这个中心,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要以岗位技能为依据来编排课程模块;要以能力的培养为主体模块来选取课程内容;要针对岗位或岗位群来确定模块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反复调研,与企业界专家进行研究、座谈,我们确定了根据药学类专业群就业岗位的不同调整课程内容,逐渐形成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确立了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学服务3个就业方向,并建立相应的课程结构模块,明确了3个层面、多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强调特色,突出素质。3个层面分别是药理学基础理论、药理学实训技能和药理学前沿拓展。多个模块是按照药理学的知识脉络进行区别,包括抗生素模块、心血系统药模块、中枢神经系统药模块、内脏系统药模块等。再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将相应的信息和知识编排到相应的模块中去,在各模块当中都涵盖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但侧重点不同,例如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在基础理论层面中需要侧重医药商品信息的学习,包括药物的商品名、用法用量、适应症、不良反应等,在实训技能当中需要侧重各模块药物的询医问药能力的培养,做好药学服务工作,在前沿拓展层面当中需要挖掘一线常用药物信息、公共卫生事件等敏感知识。开展模块化课程研究,就是为了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突出能力、技能和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能力为本位,整合模块内容

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确定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工作岗位,这是以就业导向原则的落脚点。然后针对就业岗位和岗位群来确定学生的能力标准,并根据能力标准来开发课程模块。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必须在原有课程开发、实施、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整体优化,不能完全另起炉灶,不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2)模块化课程要便于操作,每一个课程模块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模块过大会影响其灵活性,过小则将造成课程体系的繁杂。(3)模块化课程标准的编写既要继承传统教学大纲的编写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各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需要、共享课程模块的需要等。[1]

药理学课程的模块化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专业课程体系,而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根据现代药理科研的发展,吸取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根据社会卫生热点事件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总之,课程的模块化只是一种使教学与岗位能够更加贴近的手段,通过内容筛选、组织的特有要求,体现职教课程应有的教育思想,拉动教法、学法、考法产生质的变化,深化职教改革,为职教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实效的提高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文勇.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5:68-69.

[2]蒋乃平. 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1-53.

第8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5.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6.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变化的原则。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依托,用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精简课程内容,达到“立足理论基础部分,突出操作动手能力,重在创业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学科。要求教授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该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关系,三是该课程与学生岗位技能的关系。有机化学是我们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中医药学系、生物工程系及化工系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检验、药学、食品工艺、生物制药、化工工艺(化工相关专业)等专业的高职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剂、药检、临床检验、化工生产等化学相关行业的实践工作打下较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创建有机化学精品课的关键。

通过到系部直接访谈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表,对我院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医学和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就业状况的关系进行调查。初步结论是: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理论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自主创业,专业技能的高低和宽窄决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面。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有机化学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能从整体上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富有成效。因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有机化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我们还重点调查了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毕业生就业层面,它们主要涵盖在这样一些领域:医院的护理、化验、放射、药剂等,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分析化验、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以及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我们把这两项调查结果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挂钩,具体做法是:从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出发建立与之对应的能力模块,再根据能力模块的内涵来决定课程模块的数量和内涵以及每门课程及每个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得出的结论是,构建课程模块有利于我们集中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与体系的整合问题。因此,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以下五大模块组成: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模块的规划、建设。

模块化有机化学课程是实现高职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符合专业设置标准、学生个性选题要求以及市场需求,易操作、易推广。“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其本质首先在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重视职业分析。其次是有机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最后是有机化学课程综合化。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的典范。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

第9篇: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画法几何;土建制图;教学改革;网络课程

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是土建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由于该课程图量大,教学时数减少,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土建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提高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是图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基于教学内容模块化、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空间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图学素质,为后继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深厚基础。2005年,我们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工程实际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校教改立项,开展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将该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

一、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该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地位和要求,以纲要的形式具体地反映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顺序和教法的教学文件,也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和评比及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制定符合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大纲,对指导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总结历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下四项原则制订课程教学大纲。

(1)先进性原则。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认真汲取兄弟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结合自身特色制定较为先进的教学大纲。

(2)集成性原则。将教学内容按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计算机制图等进行一级模块化,即集成性划分。比如,画法几何作为理论基础模块,但不同的专业对画法几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不同,因此,对画法几何内容进行二级模块化划分,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对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计’算机制图等同样进行二级集成性划分。

(3)继承性原则。专业培养计划是由多门课程构建而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课程框架。制订教学大纲要以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衔接,保持课程内容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建立整体优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4)适应性原则。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空间发散思维能力、空间构型能力、徒手绘图和尺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进行改革,并制订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大纲。

2.以培养学生空间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编写高水平教材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空间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从认识三维形体的结构组成人手,建立新的课程内容模块化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坚持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编写了《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教材和配套习题集,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该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实例分析与解题步骤清晰,插图分步给出,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2)将几何元素与立体联系在一起分析,使抽象的几何问题变得更形象直观。

(3)加大组合体视图和形体表达方法的分析和读图练习,所选择的形体与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4)工程图样与工程实际应用图样表达一致,比如有图框和标题栏信息,使学生容易阅读和查找相关联的图样信息。

(5)配置了发散型思维练习题,不约束学生进行统一的思维,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贯彻现代教学理念,构建课程多媒体教学体系

通过校级教改立项,研究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成了网络课程建设,建立了网上教学平台。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制作了三个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是“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电子讲义”课件。吸收国内一些名校机械制图课件制作的优点,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编制,并适当插入选编和自制的三维仿真动画模型,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二是“土木工程制图复合式电子挂图”课件。该课件与一般的“电子挂图”不同,它可任意缩放、平移,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修改和增减内容,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实用性;三是“工程制图网络仿真模型室”课件。该课件将三维立体仿真动画和视图相结合,展示立体与视图之间的关系,既便于教师教学,又便于学生自学。这些课件分别获校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省级优秀奖和全国高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

4.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设优质精品课程

在完成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网络课程建设,建立了网络仿真模型室、素材库、网上答疑和作业提交与审批系统等教学资源。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和答疑。同时,我们将自制网络教学资源和校外相关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该课程经过全面建设,荣获校级精品课程一等奖。

5.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研究和总结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课程组成员针对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网络课程建设等实践成果进行了深入总结与探索,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篇,对进一步研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画法几何、土建制图和CAD绘图有机结合,分层次构建教学基本单元模块。在每个基本单元模块中,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然后通过综合实例构建各基本单元之间的联系,巩固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计算机三维造型技术,加强三维构型设计和二维图形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彻底改变过去理论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时间分配上,我们对每个教学基本单元,一般用1/3的时间讲授常规理论,用l/3的

时间结合实例讲授解题和绘图方法,将复杂理论和绘图特殊规定融入解题和实际绘图过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1/3的时间做课堂练习,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启发引导式”、“互动讨论式”、“聚合思维式”和“发散思维式”等综合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向着教师预定的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我们称之为聚合思维(或正向思维)教学法。聚合思维的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沿不同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途径很多,就工程制图而言,通过加大课堂提问和讨论力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课堂教学改革不需要成本,却能取得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效益。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发散思维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空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尤为重要。

另外,努力改善实物模型室条件,增强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视觉感和触摸感,加强学生空间立体造型印象,这是虚拟模型无法代替的。为此,学校购置了工程制图和建筑模型,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测绘的良好条件。在教学中,一般先让学生参观实物模型室,了解相关立体结构,然后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教学手段上,将网络课程、CAI课件、仿真模型室等有机组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有效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我们结合专业需求和教材特点,主要改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我校土建类和近土建类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近4年的研究,采取边实践边修订的方法,完善了本校土建类各专业制图课多媒体教学常用课件,年使用学生数达1200多人。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各位教师还适当制作了补充课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水平,使该课程达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在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践经验表明,在画法几何教学中,并不是利用多媒体授课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如果全部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会受到教学内容固定化的约束,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难以及时实施在教学中,也无法体现教师的个性教风和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力。因此,画法几何及土建制图课堂教学,应适当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更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