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作物含义

第1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关键词: 经济作物用地 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评价

1.问题的提出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焦点。然而,我国由于加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因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势在必行[1,2]。

对影响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进行选择、计算、评价、分析以寻找出经济作物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经济作物用地的整治保护进行研究,以期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生态安全起源于生态安全研究,它的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地生态安全是指陆地表层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破坏,同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土地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生态系统本身所处的安全状态是否保持良好,是否能够维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二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即土地生态系统的人类服务功能[3]。它的本质是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性[4]。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切资源与环境的载体,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恶化的土地生态已逐步危及国土生态安全,并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某些区域内生物、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与破坏,某些破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土地资源的生态承受力。而经济作物用地则属于土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土地生态安全。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的恶化也是土地生态恶化的体现。

2.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2.1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充分体现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水平。指标应用来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变化的程度,表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与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5,6]:①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原则;②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原则;③评价的综合性原则;④因子和标准选择的敏感性原则。

2.2评价因子的选择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保证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进行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时,先采用分析法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目标,在参考大量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筛选,剔除了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对指标的完备性进行判断,从而在评价工作全局上做到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通过参考其他地方评价时所用的指标,再结合金堂县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数据,为了保证评价因子体系选择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本文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系统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由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A)、项目层(B)和指标层(C)组成(表1)。

2.3指标权重和基准值的确立

指标权重对生态安全评价至关重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本文采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其原理是:某项指标的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相应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7]。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可客观地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其数学模型如下:

①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标准化:

P=X/X(即计算i个乡镇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②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KPInP,令k=-1/Inn,则0≤E≤1;

③计算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1-E;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W=G/G(式中,P为评价指标保准化后的所得值;X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i=1,2,…,n;j=1,2,…,m)。

在确定评价各指标的基准值时,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确定生态安全评价基准值的一些常用方法[8],采用国家平均值和部分国际标准值作为各指标基准值。

2.4安全指数的计算

本文计算各安全指标安全指数的数学模型为:设X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Y为第i个指标的基准值,当P(X)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指数,则:

①对于正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1;当X<Y时,P(X)=X/Y

②对于负趋向性指标:

当X>Y时,P(X)=Y/X;当X≤Y,P(X)=1

2.5安全值的计算

为了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总体现状,必须对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值其数学模型为:

单项指标安全值:I(X)=P(X)×W;

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综合安全值:I=I(X)

式中P(X)为安全指数,W为指标权重,n为指标数,结合表2数据计算出各评价指标安全值。

3.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等级的划分与评价

3.1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判别原则,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9]如下:

生态安全值<0.4时,等级为I,表征特征:恶劣,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4-0.6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表征特征:较差,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比较严重;生态安全值在0.6-0.7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II,表征特征:一般,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生态安全值在0.7-0.9前闭后开区间时,等级为IV,表征特征:良好,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生态安全值≥0.9时,等级为V,表征特征:理想,指标特征:经济作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见表2)

3.2综合评价及分析

结合表1和表2可以得出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计算结果及评价等级(可用示意图表示)。从计算结果和示意图可以看出各地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值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找出存在的问题。

4.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构建了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以对单项目用地进行评价,又可以对区域内多项目进行评价。评价有关结论还可以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并且该指标体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地区。因此,建立经济作物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际运用该指标体系时,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某些指标进行相应的取舍。

参考文献:

[1]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产业,2005,7,(2):123.

[2]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71-273.

[3]孙彦伟,卢荣安,姜广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J].生态经,2005,11,(3):56-59.

[4]肖笃宁,赵羿,孙中伟等.沈阳西郊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工].应用生态学报,1990,1,(1):75-84.

[5]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舍,2002:280-290.

[6]尹希成.生态安全:一种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9-03-02(4).

[7]郭晋平,张芸香.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关联度与景观格局分析[J].林业科学,1999,35,(5):28-32.

[8]亓兴兰,刘建,余坤勇等.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36-40.

第2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制作方法;应用;安徽肥东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96-01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致使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降低、养分流失,土壤板结,有害物质增多,而农产品中化学残留物等有害物质大量增加,又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于是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生物有机肥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对土壤的改良特性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肥。肥东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作物面积9.53万公顷,经济作物5.67万公顷,另有设施栽培作物面积逾667hm2,每年需求各种肥料15万多吨,发展生物有机肥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1有机农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有机农业就是尽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配合植物轮作,利用作物废弃物及天然矿物质进行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其基本做法是:经常给土壤施用作物残渣、人畜粪尿、绿肥、有机废弃物及无机矿物,供给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并保持土壤良好肥力;以轮作或间作等耕作方式进行多样作物生产;以机耕深翻和生物等方法防治杂草及病虫害。传统有机农业生产虽然是利用有机物为主,但无法实现高产稳产,因而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高质量要求。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现、研究和发展以及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产品的高产和优质矛盾有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生物有机肥也应运而生。

2生物有机肥含义及其制作方法

生物有机肥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麦秆等)、食用菌营养残渣等有机性废弃物及无机矿物质(盐矿、磷矿等废渣)、动物粪便(鸡粪、牛粪)等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再混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群,进行堆积、高温发酵、分解、灭菌,把氨基酸、氮、磷、钾等各种作物需求营养分解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具体制作要点:①按一定配比,通过机械或人工混合堆积;②用洗净的喷雾器边喷菌肥并翻拌均匀后堆好;③制作堆肥过程中应保持其水分含量为55%左右,且不能使用含氯自来水或pH值

3生物有机肥的功效

施用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氮素来源,增加养分溶解度和有效性,释放植物生长激素,增强作物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提高耐寒性和耐旱性,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促进氮、磷、钾在土壤中的活性和有效性,增强固氮能力,提高养分利用率;分解土壤中有毒物质,降低化肥、农药、重金属残留,减少环境污染,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发生,减少或不用农药,聚合形成土壤腐植质等功能。总之,多种有益共生、功能相辅相成、数量巨大的有益菌群,对改良土壤、提高品质和产量有独特功效。

4肥东县发展生物有机肥条件及应用前景

4.1肥东县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充足

肥东县每年农业生产出大量农作物秸秆,其中部分由农民粉碎转化为饲料,部分转化为食用菌生产,剩余部分由农户燃烧处理,造成浪费和空气污染。农作物秸秆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之一,在肥东县县原料充足,能满足生产肥料的巨大需求。

畜牧业发展产生大量的动物粪便,也是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理想原料。肥东县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肥东县养猪、养牛、养鸡等产业正不断壮大,现有集中规模养牛20户,2 000多头,养猪50户,9 000多头,较大型养鸡厂数十个。这些动物所产数量巨大的粪便,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既消除了污染,又能变废为宝,是理想的生物肥生产原料。

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是肥东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食用菌生产所出残渣,却是生产生物有机肥重要的理想的有机营养成分。肥东县现有较大型食用菌厂3个,加上大量的个体农户生产,每年将有4 000多吨菌渣产生,充分利用这些菌渣,既解决了食用菌厂的处理难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肥东县除了以上所述具有大量的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外,污水处理厂污泥、酒厂酒槽、油厂下脚料、酒楼泔水等都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原材料,可谓取之不绝用之不尽。

第3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关键词:桑柘;桑梓;含义

一、前言

因为在现代,“桑梓”还常被作为“家乡”的代称,而“桑柘”却很少使用,所以与“桑梓”相比,大家对于“桑柘”这一意象知道的的确很少。其实“桑柘”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文中还是较为常见的,如陆游《剑南诗集》:“小园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除瓜。”从这首诗看来,“桑柘”似乎是一种树。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树呢?“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那么“桑柘”是否也一样是两种树的合称呢?是否也一样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含义呢?下面我们就从词典释义开始来解决这些疑问。

二、词典释义

在查阅了各种词典后,我们并没有发现“桑柘”这一词条,只有关于“桑”和“柘”的解释。这似乎说明了“桑柘”指称的其实是两种树,而并非一种树。

对于“桑”大家都很了解,它从古代开始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它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1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

对于“柘”大家则相对陌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柘”的解释:①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根皮可以入药。②(zhè)姓

《汉语大字典》有五个解释,其中对“柘树”的解释是“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有长刺,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小,排列成头状花序,果实球形。叶子可以喂蚕,木材中心为黄色,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系联词典对“柘树”的解释是“桑属。叶可喂蚕,木质致密坚韧,木汁能染赤黄色”。

《说文解字》“柘,柘桑也,从木石声”。段玉裁注:山桑、柘桑皆桑之属。古书并言二者则曰桑柘。单言一者则曰桑、曰柘。柘亦曰柘桑……桑、柘相似而别。

综上可知,“桑柘”是指桑树和柘树,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古书常将二者并言。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桑树和柘树同属桑科。从词汇学的角度看,“桑梓”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词,但是 “桑柘“究竟算不算一个词?还是仅仅算作常常并用的两个词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从历代文献中寻找答案了。本文文献佐证语例均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三、文献佐证

1.又南四百里,曰姑。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山海经》

2.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兵法》

3.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吕氏春秋》

4.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史记》

5.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女有余布,男有余粟,家家殷富。《前汉书》

6.将使郡无旷土,桑柘之地。《昭明文选》

7.桑柘之益,有生之本,此土少桑人未见其利,可令百姓人植桑一百根,柘二十根。《晋书》

8.于是民以户计者,新增七百六十有四;田以顷计者,新辟四百四十有三;桑柘榆柳,交阴境内,而政平讼简,为诸州县最。《元史》

9.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明史》

10.邻郡巴州,桑柘素饶,乃买桑遍植,教以分茧缫丝之法,获利与巴州等。《清史稿下》

11.农民所有,不过谷帛与力,今曰我不用汝力,输我钱,我自雇人,若遇凶年,则不免卖庄田、牛具、桑柘以求钱纳官,其害四也。《续资治通鉴》

历代文献数量颇多,本文仅从中择取一二例。以上文献起于周,迄于清。仔细阅读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这期间“桑柘”的义项并未改变。桑柘是两种不同的树木(2、7),长成于季夏(4),并且可以用来喂蚕(10、11)。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代“桑柘”一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百姓的生存之本。国家稳定,百姓安宁,“桑柘”便绿荫成片环抱山村。国家动荡,百姓只能放弃家园,带着妻儿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桑柘”便无人栽种了。另外,“桑柘”连用远远高于“桑”、“柘”单独使用的情况。从语法功能上看,“桑柘”也具备名词的用法特点,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桑梓”与“桑柘”组合方式一样,从划分一致性上考虑,我们认为“桑柘”与“桑梓”一样是一个词。这从诗歌中“桑柘”的使用也能得到映证。

以下是《全唐诗》中有关“桑柘”的诗句:

1.静则守桑柘,乱则逃妻儿。

2.如求济世广,桑柘愿商量。

3.人间岁美桑柘繁。

4.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6.先生沉名于桑柘,弋者何慕。

从1-4句可以知道,“桑柘”繁盛是美好人间的象征,“桑柘”是济世的植物,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体现。从5-6可知“桑柘”有时候是农事的代称,因为一般农家人都会栽种这两种植物。

四、结论

从周代到清代的文献看来,历代几乎都提到了“桑柘”。语义上就是指桑树和柘树,有时也指农桑之事。“桑柘”与“桑梓”虽都常常出现在山村景色中,但是两者象征并不相同。前者是百姓安宁的象征,后者是故乡的代称。至于“桑柘”为什么没有像“桑梓”一样被列为词条也是很好理解的。《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必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而古时候游子远行,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乡,所以,后人就常用来借指故乡,本义使用却极少了。据前人考证,“桑梓”代称家乡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桑柘”虽然也常常出现在诗文中,但是它的2象征意义常常3是通过上下文体现出来的,繁盛的“桑柘”才象征国家安宁,反之则没有这个寓意。

古代文献中高频率的“桑柘”到了现代则很少被提及,这是词汇顺应时展的体现。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无论哪个朝代的当权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百姓的根本,“桑柘”的种植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山村、乡间,只要百姓的聚居地,“桑柘”便可映入眼帘。于是,这一意象也就被历代诗人所使用。时至今日,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桑柘”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化,这一词语的使用频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参考文献]

第4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一、对“生产发展”的理解

综合来看,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产量与价格、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几个方面。

(一)科技化

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因此新农村一定要重视科技、加强科技服务以提高生产力,通过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培训来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机械化

在被调查者中,有19.9%的农民把机械化列为生产发展一个重要标准,认为生产发展就是“机械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科学管理农田,机械化操作,靠人工不能发展”、“农机产品的普及,不再用牛犁地,提高生产力”等。此外也有农民强调基础设施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重点改造水利、修渠、修路、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

(三)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要实现生产发展,还应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以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少数农民意识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认为农村应该多发展“更赚钱”的经济作物,并把“养殖业搞好,西瓜等作物发展好,将来再养猪养鱼”等。需要提到的是,在谈到对生产发展的理解时,部分农民表现出了对农业生产的消极态度,认为“农业无法让农民致富”,因此,他们认为生产发展的出路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四)粮食产量与价格

除了以上方面外,有部分农民把粮食产量提高作为衡量生产发展的标准,认为“粮食多了就生产发展了”;部分农民认为生产发展应该降低农资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得“农民喂的猪、种的粮食不亏本”;他们希望“把稻谷的价格提高,把猪的价格提高”、“水费不要再上涨,粮食不要再降价”、“农药化肥的价格降低,就是对农民很大的帮助”。

此外,不同地区农民对生产发展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甘肃来说,部分农民认为当地目前的粮食产量(如小麦、玉米等)已经很高,因此应该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对于经济条件中等、且以农业为主的湖南来说,很多农民认为种粮的比较利益太低,生产资料价格高而粮价低,因此希望“贸易要搞好、价格要上去,农产品要卖得出去、有销路”,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对于拥有部分矿产资源的河北调查村来说,当地农民认为解决一些由开矿引起的环境、安全等问题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此外,“生产发展”还应该包括发展果树种植、开办工厂,解决就业问题等。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江苏来说,很多农民认为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生产发展的关键是“农闲的十个月内农民如何千方百计赚钱”。

二、对“生活宽裕”的理解

(一)温饱

在甘肃,由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很差,所以大多数农民认为,只要实现了温饱就是生活宽裕。他们温饱的标准仅仅是有吃、有穿、有住,或者说丰衣足食即可。也有农民表示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温饱就是生活宽裕的想法在河北、湖南、江苏3个省也有很多农民提到。

(二)小康

7.9%的农民都把新农村与小康联系起来,认为达到了小康水平便是生活宽裕。他们认为,“新农村”的“新农民”不仅是吃饱、穿暖,而且吃喝要追求保健,农民都住上新房,家中电器要齐备。而且不仅是物质文明丰富,精神文明也要跟上,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比如农村要搞文化娱乐活动,要有配套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等。同时,农村还要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城乡之间的联系密切。

(三)农民收入来源方面

农村不仅仅是进行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其他副业,同时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养殖业要搞大规模经营,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数量很少的分散养殖。村庄附近要有工厂、企业等,农民不仅可以到外地打工,还可以就近就业。农忙季节,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非农忙季节,农民也有事情做,可以挣钱。有的农民还表示,希望每月都可以有固定收入,就像城市的工人一样。

(四)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的土地有保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低,农产品的价格高,而且销路好。农民家庭的粮食多,不仅够吃,还可以为家庭的经济收入做大的贡献。

(五)有钱

在所调查的农民中,60%的农民提到了有钱。这部分农民对有钱的要求差别很大。有的农民认为只要有钱花、家里没有贷款就可以了,而有的认为有钱花不是生活宽裕,要有足够的零花钱,要有钱做生意,家中要有存款。很多农民给生活宽裕定了收入上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差异也很大,有1000元/年/人、4000―5000元/年/人,也有10000元/年/人,也有的农民认为家家都有几十万的钱剩余才是生活宽裕。

(六)与子女有关的方面

子女上学的费用不发愁,包括上大学。在上学这方面,有农民希望减免子女的上学费用。子女要有工作,生活上独立,并且有能力赡养老人。

(七)公共事业方面

农民的就医条件好,且有医疗保险;农民养老有保障;解决困难户、五保户的生活保障问题,老百姓的困难都能得到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要好,设施要齐全先进,比如说要有电脑等,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训“新农村”的“新农民”。

(八)其他方面

农村的妇女要有事情做;整体物价降低;农村的交通要好;各级政府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政策不能被歪曲等。

此外还有部分农民觉得,生活宽裕是无止境的,就像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样;还有农民没有回答此题,他们说,每个人的想法和标准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生活宽裕是没有具体标准和定义的。

三、对“乡风文明”的理解

(一)邻里之间

邻里之间要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帮困济贫(如对老人、五保户和残疾人等给予帮助和关爱)。人与人之间还要相互尊重、互相忍让。例如,“不乱传谣言”;“不斤斤计较”;“不骂人,有礼貌,言谈举止得当”,有人还认为农民也应该“见面打招呼,说‘你好’、‘早上好’,像城里那样”,等等。

(二)社会风气

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区内没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耍钱赌博”、吸毒等不良现象。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夜不闭户”。村民还要爱护集体生活环境,不破坏公物、不乱扔垃圾等。

(三)法律意识

村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懂法守法,相信科学,消除封建迷信,反对。很多农民表示应该“移风易俗,婚丧嫁娶不能像以前一样大操大办,劳民伤财”;“铺张浪费的风气要改掉,红白喜事不能太花钱”,等等。

社区内还应有适合村民娱乐和健身的场所,村民有一起聊天、交流的公共空间,文体生活(如扭秧歌、跳舞唱歌等)也丰富多彩。

四、对“村容整洁”的理解

(一)关于道路与街道

很多农民认为村容整洁就是改善道路和街道条件。被调查的农民中有35.8%的比例都提到了“街道”和“道路”两个词。这些农民大多认为街道和道路应该整齐和整洁、宽敞,并且路面需要硬化。

(二)关于垃圾处理

农村垃圾治理也是农民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关于如何治理,很多农民认为“要有统一堆放和处理垃圾的地方,每天有人打扫”;“农民不再乱扔垃圾”;“不再往河沟里乱扔死牲畜”等。

(三)关于房屋的规划与改造

农民普遍认为房屋应该“整齐”、“卫生”,要将房屋与圈舍分开,并且“屋前屋后要绿化”。而对于房屋的改造,部分农民认为应该建楼房,因为楼房“更美观、更整齐”;部分农民希望修平房,认为“只要实用、整齐就可以”;还有部分农民则并不赞成建新房。

(四)其他方面

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外,少数农民对村容整洁的理解还涉及其他方面,如清洁水源与清洁能源、卫生、公共场所、村庄环境等。

五、对“管理民主”的理解

从对开放性问题“您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是怎么理解的”的结果分析来看,农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最低。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民主”一词的含义。据统计,被调查的480位农民中,有222位完全没有答出这道题,占被调查总数的46.3%。从性别上分析,男性对管理民主的理解明显好于女性,很多农村妇女对管理民主不了解也不关心。此外,在对管理民主的理解上,文化程度是制约农民理解程度的主要因素,多数农民受文化程度低的限制不能理解“民主”一词的含义。

新农村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农民理解的新农村及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内容加以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当前政府与学者对新农村的理解与描绘大多比较宏观,相比之下,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更为简单而具体,并且集中体现为住房的规划与改造、生活水平与经济条件的改善、村庄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等几个方面。综合来看,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一般都局限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三个方面,却忽略了“乡风文明”与“管理民主”两个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对新农村的这种认识偏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农民当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与急切需求。

二是绝大多数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都是以城市或发达地区农村作为参照物。由于受新农村建设字面意思的误导,以及当前媒体的倾向性宣传和地方政府一些错误做法的影响,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中“村容整洁”方面的内容提及率非常高,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民都把“新农村”直接等同于“新房屋”。

三是不同地区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具有不同的特点。江苏调查村农民对新农村的理解受苏南模式的影响较深,普遍追求住宅的楼房化(甚至认为新农村就是集体农庄)、生产的规模化以及乡村的企业化。而以农业为基础的湖南调查村农民对新农村的认识中更多体现出了对农业生产方面的迫切需求,对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提及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四是农民对生产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粮食产量与价格,以及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几个方面,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关注不多。

五是生活宽裕是农民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很多农民用“温饱”、“小康”等抽象的名词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准。大多数农民都是从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粮食产量富足且价格提高、教育负担减轻、农村的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等方面对生活宽裕加以理解。

六是农民对乡风文明的认识主要体现为邻里和谐、社会风气良好以及有相应的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杜绝赌博现象是农民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方面。

七是多数农民把村容整洁都理解为街道与道路的硬化和整洁、垃圾的集中处理、房屋的规划与改造等几个方面。其中部分农民甚至认为村容整洁就是建新房。

第5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肥料;种类;作用特性;应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型的肥料来改变这种现状。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生物肥料便应运而生了。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所面临的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又称白色农业)己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与绿色农业(植物生产)、蓝色农业(海洋制品)一起形成中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在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六大产业中(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能源、微生物食品),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较快,己由单一作用的生物肥料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生物肥料,对改善土壤根际环境、刺激与调控植物生长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

1生物肥料的含义

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起始于豆科植物应用根瘤菌接种剂,50年代原苏联微生物学者在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的研究上卓有成效。关于生物肥料,国内专家(陈华癸,中科院院士)定V为含有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植物生产,能取得特定肥料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制品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到关键作用。国内一般将其称为微生物肥料。外国专家认为,生物肥料是借微生物生命活动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并促进植物的生长,其重要性在于能从难以利用的非再生资源中增补和活化土壤养分并融合到植物营养体系的组成中。

2生物肥料的种类

目前生物肥料多按制品中微生物种类和其作用特性划分。按制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生物肥料可分为细菌肥料(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等)、放线菌肥料(如抗生菌类)、真菌类肥料(如菌根真菌)和藻类肥料(固氮蓝藻等)。在细菌肥料中又可按单一菌种分为固氮菌类、磷细菌和钾细菌肥料,或者由几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型生物肥料。

按其作用特性划分,可将生物肥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有效微生物接种到农作物根部,产生肥效或促进生长效应为目的,其作用性质为微生物接种剂,效应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产生的。这种类型以根瘤菌菌剂为代表,包括所有以接种为手段的生物肥料。另一类是将有益微生物与有机肥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其中既含有用以接种的有益微生物,又含有作为促进微生物活动的有机肥基质。近几年兴起的生物有机肥均属此类。

3生物肥料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能改善农作物物理性状,增产效果显著增产

本人通过生物钾肥在大豆上的应用试验,处理与对照相比,其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增产率为8.9%。而且使用生物钾肥的大豆与对照(用二铵)相比,其根系发达,苗情好,芽率{。

3.2 提高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使用生物肥料的产品,口感好、色佳、味美、蛋白质含量高。

3.3 可改良土壤、防病抗病、抗倒伏连续使用生物肥料,土壤的结构可得到大大改善、孔隙度好、通透性高、质地疏松,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料显示,使用生物肥料的土壤,其物理性状表现良好,土壤容重减小0.13mm/cm3,土壤孔隙度增加3%,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5%,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防病抗病能力。

3.4 是生产绿色食品的良好肥料据测定,施用尿素的蔬菜,其致癌物硝酸盐残留量达637PPM,明显超过标准432PPM。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提高,这也是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有直接关系的。相反,施用生物肥料的蔬菜,其硝酸盐含量只有87.5PPM,比标准低344.5PPM,是一种良好的绿色食品。

3.5 生物肥料具有微生物的一切特点有生命、可以繁殖、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繁殖的速度快,适宜条件下,一天可以繁殖多代,以指数增长;容易培养,易发生变异,条件充分时,一般儿个小时就可变异。

以上特点是生物肥料的共同特点,是常规化肥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生物肥料的诸多优点,所以近几年来,对于生物肥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目前,水田、旱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药材等都在应用生物肥料。可以拌种,可以蘸根,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化肥、农家肥配合施用,方法灵活。

4生物肥料是有生命的微生物群体,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有其应注意的事项:

4.1 避免阳光的曝晒,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细菌),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因为紫外线的照射而受损或者死亡,丧失活力,从而肥效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肥效。因而在施用过程中应该做到及时覆土,以避免紫外线的照射。

4.2 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生物肥料中的菌剂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会使肥料中的微生物受损或者死亡,而过于干旱又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二者都会降低生物肥的效果。故涝要及时排水,旱要适当灌溉。

4.3 避免低温的损害:温度过低,肥料中菌剂的活性受到抑制。

4.4 不宜和化肥混用,尤其是碱性的或者酸性的肥料,混用时会因化肥的酸碱性使菌体死亡,造成肥效的降低,应隔离施用。

正是因为生物肥料的诸多优点,所以生物肥料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专家们断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往“只念化肥”的日子巳逐渐远去了,多用生物肥少用化肥,甚至逐步代替化肥,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生物肥料必将在“绿色革命"的赞誉声中迅速崛起。

前景:生物肥料将与化肥有机肥一起构成21世纪的植物营养源

目前,就大部分地区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投入远未达到极限值,不容置疑,化肥在我国21世纪的粮食发展战略中,仍将起到巨大的增产作用。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开发与应用必将有较大的进展,将与化肥一起构成21世纪植物营养资源。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生物肥料只能在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基础或者在相应的化肥投入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特性。因此,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不仅是化学肥料数量上的补充,更主要的是性能上的配合与补充。生物肥料只有与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同步发展,才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大肪,林敏.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徐丽华,姜成林.微生物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陈萌山.农业技术推广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4]葛诚.微生物肥料概述[J].土壤肥料,2007,(6):43-46.

[5]杜秉海,贾隽永,泉维洁.生物肥料[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第6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一、2009年农机工作总结

2009年,总局农机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机装备结构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和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

(一)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今年是垦区农机投入和争取国家农机补贴资金最多的一年,实现全年农机更新总投入14亿元,其中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亿元,新增各类农业机械4.6万台(件)。继续组织实施了40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投资1.6亿元,引进了国外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243台(套),使现代农机装备区累计达到266个,负担旱田耕地1400万亩。同时还更新装备了水田机械,青贮收获机,马铃薯,甜菜,芸豆等种植与收获机械,预计到2009年底垦区农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其中旱田达到96.5%,水田达到95.3%;垦区农机总动力6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不仅农机装备总量增加,而且装备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317万亩,比上年增加203万亩,增加18.2%。

(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有提高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增一批性能先进水田机械和设备包括高性能插秧机720台,水稻全喂入收获机842台,半喂入收获机317台,大型自走式割晒机46台等,水稻生产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5.3%,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

(三)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推广成效显著

坚持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重点推广应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机自动导航和智能化管理技术,大垄密整形起垄机,水稻育秧集中浸种催芽,水稻高性能插秧机,水稻产地烘干机,青贮收获机,玉米专用收获机,马铃薯,甜菜等播种与收获机械,先后多次在建三江、红兴隆、北安分局等有关农场组织召开了新技术,新机具示范试验和推广现场会。其中继续试验水稻植质钵育机插技术和塑盘钵育机插技术。组织实施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场”项目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全年农机作业实现节本增效达9亿元以上。

(四)农机标准化管理和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结合总局开展农业标准化达标活动,深入开展了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加强了对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管理和田间作业机具的检查验收,提高了农机标准化水平。加强了农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总投资1.5亿元,扩建和新建“场库棚”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如红星、宝山、友谊五分场二队,七星、尖山农场等建设标准与管理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五)强化农机安全监理,实现了农机安全生产

加大农机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了农机安全执法专项检查等活动。促进驾驶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守法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全社会支持农业、支持农机化发展意识。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和驾驶员7万人,检验农业机械30余万台(件),截止到目前没有发生农机重特大事故,到年底有望实现连续三年零死亡事故的目标。

(六)“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实现新突破

今年垦区九个分局75个农场共计出动7200台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完成跨区作业面积2300万亩,完成了年初计划任务,比上年增加21%,实现垦区农机创收2.07亿元,农村农民节本增收5.06亿元。从总局、分局到农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对场县共建跨区作业的组织和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九三分局各场与嫩江县各乡镇“整村推进”已复盖全县面积达到70%;农场与地方共建农机合作社已达23个,其中今年新建14个;九三、绥化、北安等分局加快农机场县市共建步伐,其中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与北安市二井镇共建农机合作社,总投资2600万元,其中北安分局投资16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使用,现代农机装备已到位,作为黑龙江省1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之一,得到黑龙江省各级领导认可,成为2009年全省整县(市)推进试点的典型。

二、2009年农机化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

尽管垦区农机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垦区仍有大量机型陈旧,性能落后的农业机械,迫切需要更新换代;二是农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更加

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三是农机化发展还不够平衡,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机械化程度偏低;四是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五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的农机推广机构和专职推广人员;六是农机场库棚建设量大,标准高,任务重,迫切需要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

三、2010年农机化工作思路

根据总局党委确定的明年工作要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推进垦区城乡一体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2010年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工作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总局党委(扩大)会议和总局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装备示范区和实现粮食总产350亿斤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机,以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一个转变”、“六个发展和延伸”,进一步加快农机更新步伐,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农机新技术与新机械,强化农机标准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创新体制与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农机场县共建,努力开创农机化工作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的“一个转变”、“六个发展和延伸”,是农机局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垦区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而提出的垦区未来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其含义:“一个转变”,就是努力实现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的转变;“六个发展和延伸”即:由旱田装备向水田装备发展和延伸,实现水旱田全方位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等非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和延伸,实现全作物的生产过程机械化;由农业生产的产中向产前和产后机械化发展延伸,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和延伸,实现种养业全面生产机械化;由地面机械作业向空中发展和延伸,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立体生产作业;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发展和延伸,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10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15亿元以上,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4亿元,新增国内外各类机械5万余台(件);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5%,其中旱田达到97%,水田达到95.8%;航化作业面积超过1500万亩;确保跨区作业面积3000万亩。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快农机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加大更新投入力度,继续从国外引进先进大型机械,新建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40个,使垦区现代农机装备区总数超过300个,负担旱田耕地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进一步更新装备一批水田机械,同时也要装备一些经特作物机械和畜牧机械,还要从国外购买农用飞机10架,使整个农机更新总量和质量进一步突破历史。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重点推广应用十大农机新技术:一是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在垦区掀起新一轮的播种机械更新的革命,重点是玉米、大豆高性能精密播种机;二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深松机,耕耘机,免耕播种机;三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关健环节技术,推动垦区水稻生产登上新台阶,重点是水稻集中浸种催芽设备,自动精密播种机、高性能插秧机、大型收获机和割晒机、半喂入收获机;四是精准农业和农机信息化管理技术;五是旱田节水喷灌技术;六是经济作物关健环节机械化技术;七是畜牧机械化技术和饲料搅拌饲喂技术,榨乳与保鲜储运技术;八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打捆机械化技术;九是植保机械化技术和航化作业技术;十是重点突破水稻钵育机插技术,要在垦区较大范围示范推广。

3.坚持农机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继续推广红星农场等“现代化农机服务中心”的经验。要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入2亿元,新建“场库棚”130万平方米。新建的场库棚要统一规划、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推进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创新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扶持发展农机大户;鼓励走联合投资、联合经营、股份合作之路;鼓励和引导成立农机合作社等农机专业经营服务组织;加强农机维修保养和销售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以跨区作业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农机推广工作有机构有人员。积极支持和扶持促进垦区农机流通,生产加工制造和农机服务业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推动垦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牢固树立和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千方百计减少农机重大事故发生。要加强农机监理岗位培训,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奖罚制度。加强农机安全法规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现拖拉机、收获机登记率96%以上,驾驶员持证率98%,拖拉机年审合格率95%以上,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第7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旱地是炉霍县耕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县的各个乡村,其次是水浇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也很大(见图2)。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近年来基本农田的调整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成果在农用地转用和违法用地查处等方面得到了初步应用。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性决策,退耕还林力度不断加大。炉霍县大力实行生态退耕工程,规划实施期间,累计完成生态退耕3400hm2,占全县耕地减少面积的93.78%,但这项政策的实施也与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大政策产生了矛盾,造成了基本农田的减少。规划的作用是引导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不应该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

虽经“十五”期间的建设,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显出不稳定性,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生产条件仍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和盲目开垦荒地,广种薄收,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以及地震、暴雨等因素的诱发,自然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日趋严重。春早与夏旱相连,雨季偏迟,受灾地区溪沟断流,人畜饮水困难。

炉霍县地处“老、边、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渠道少,长期以来收不抵支,对土地的投入不够。基础设施量少质差,防灾抗灾能力弱,靠天种地,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损毁的多,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山高坡陡、耕地土层薄,加之降水偏少,雨季集中,极易形成面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有效性差,肥力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农业技术和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传统、原始的生产方式还占主体,现代科技迟迟难以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仍表现出以传统经济为主体的一元结构特征。

由于其海拔均在3000m以上,热量条件差,年平均气温-2.0~6.9℃,平均年降水量370~750mm,水热矛盾突出,降雨时空不匀不稳,每年降水时间强度与农作物需水发生矛盾,低温霜冻与干旱因素造成对农作物品种、类型、熟制限制与制约,全县农作物均为一年一熟,品种单一,并利用轮歇方式来恢复地力,常年保有一定面积的休闲地,耕地利用率低。

耕作粗放,重用轻养的现象普遍存在,40%以上的耕地石砾含量超过30%。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耕作粗放,广种薄收,麦类作物多为撒播,种植养地作物少,施肥水平低,耕作手段落后,加之全年降水量偏少而年蒸发量大,致使土壤潜在肥力高但供肥性能差,耕地生产力不高,平均亩产仅为200余斤,为四川盆地内的1/4~1/5。

对策及措施分析

按照巩固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努力提高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增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五不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化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全县耕地85%以上的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在中等以下,属于中低产田土。这部分耕地肥力较低,宜种性窄,耕地质量差,产出水平低。应采取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以中低产田造为重点,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耕地地力建设,进行土地整理,调整田形,增厚土层,提高耕地基础肥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设农田工程,实施耕地培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定补充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耕地数量动态巡查和质量监测体系,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我们的“生命线”,生产农产品需要土地,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城市建设更需要土地。所谓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①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②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③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据数量质量平衡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的义务。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严格界定灾毁耕地标准,强化耕地灾毁情况监测,对灾毁耕地及时复耕。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3.8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8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关键词:中部崛起;DEA模型;技术效率;农业大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70-03

中部崛起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1/3,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推动农民增收来实现“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另外,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保障能力,缓解各种资源的约束。为了将中部六省建成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由投入增长驱动转向生产效率驱动。

一、分析方法与变量选择

1.分析方法。传统的DEA模型分为CCR和BCC模型的一个弱点就是如果决策单元的数量较多,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单元较多(效率评价值为1),上述模型无法对于这些有效单元的进行进一步评价。Andersen和Petersen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评价模型,使之能够对DEA有效的单元也进行排序,下面将这种模型及其经济含义进行说明。超效率评价模型与DEA模型的数学形式相似,基于投入的超效率DEA模型的线性规划模型:

假设现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不同的投入向量和s种产出向量,设xij 为第j个决策单元中第i种投入向量,ykj 为第j个决策单元中第k种产出向量i∈{1,2,……,m},k∈{1,2,……,s},j∈{1,2,……,n},λi为各向量赋予的权重。

与传统的DEA模型不同的是,在进行第j个决策单元效率评价时,其自身并不参与评价。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例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超效率。实际上这个模型中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评价计算时,除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θ,这时原来效率值等于1的决策单元都能够进行排序,我们称它为超效率,从而使DEA效率评价的方法得到了优化,超效率模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径向技术和非径向技术,基于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传统方法存在测算角度单一、投入(产出)常常不能径向逼近生产前沿面等问题。而非径向DEA方法运用定向技术距离函数,投影方向具有一般性,而且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将其应用于技术效率测算比较合理(李发勇,2005)。由于中部地区都是传统农业大省,采用传统的CCR和BCC模型评价它们的技术效率时,可能得到的效率值结果相差不大,不宜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用超效率的SBM—DEA模型来对中部六省的农业技术效率进行比较研究。

2.变量选择。本文选择以下投入和产出指标:本文以狭义的农业即种植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下同),具体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本文选择以下投入和产出指标:农业总产值(亿元),反映当年产出水平状况;选择三个农业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中间消耗,选择指标分别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中间投入(亿元)。所有数据来源于199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投入变量的从业人数通过以下公式估算得到:从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国有林业单位在岗年末人数-渔业人口-(牧业人口+半牧区牧业人口/2),相应的统计人数分别来自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畜牧业年鉴》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同时,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农业总产值和中间消耗的数据换算成2004年的不变价格。

二、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1.农业技术效率分析。按照以上原理方法,利用统计软件MAXDEA3.0对1998—2010年的中部六省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对基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效率值进行了算术平均,由图1可知,1998—2010年十三年间中部六省的农业生产超效率平均值除安徽省外农业生产综合效率达到了比较合理的状态,其数值都超过1,其效率高低顺序为河南1.4075,湖南1.2431,山西1.1770,湖北1.0392,江西1.0203,安徽0.7972。各省农业生产效率逐年发展趋势由图1可知。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南、湖南、山西、湖北、江西五省在农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生产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效率得到了优化,技术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安徽省综合生产率小于1,说明该省的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存在着不同程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低效率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省的农业生产投入产出并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组合,距离生产前沿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水平。

2.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分析。(1)河南效率最高。河南效率值在中部六省中最高(1.4075),这说明近几年来,河南的农业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借鉴:1)重点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集中农业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食核心产区。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量高。且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多,二是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高,三是食品加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四是食品加工业企业规模大,食品加工业几乎成为全省农业的主导产业。河南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兴工业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合起来,利用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 918家,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 450吨。(2)湖北增长最快。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增幅最快,平均增幅达到了2.9%,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方面:湖北省提出要在2015年建成农业强省,2020年成为全国农业强省的领跑者,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好、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湖北省将农机化作为推进强省建设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至今,湖北省农机化获得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更是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到2011年上半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 425万千瓦时,拥有各类农业机械已达1 020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3.1万台,小型拖拉机104万台,联合收割机5.5万台用于机收油菜、小麦等,其中机收油菜面积382万亩,亩减少损失6.44公斤,共减少油菜损失24.58亿公斤; 2011年三夏期间,全省机收小麦1 309万亩,比人工收割小麦减少损失3%,平均每亩减少损失6.8公斤,共减少小麦损失0.89亿公斤。机收水平达到22.3%。插秧机2.25万台用于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669万亩,机插秧比手工插秧亩均提供哦产量50公斤以上,机插水平达到22.3%,增产粮食3.45亿公斤,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达近百万台,9架农用飞机年飞行1 600小时,作业面积380万亩,同时建立了农用航空站,作业范围达14个省区。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6%增长到57.5%。农机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上半年湖北遭遇六十年一遇的干旱,农机部门组织140万台农机投入抗旱、抢收抢种,为全省农业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的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提高,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的粮棉油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已经形成了食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特种种植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先后形成了双低油菜产业带、优质稻米产业带、商品蔬菜产业带、速生林产业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良性发展。

湖北不仅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农业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为产研的结合构筑了平台。“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51项,鉴定优良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人,其中涉农中科院士8人。

因此,湖北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上下大工夫,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中间耗费用,加大科技力量投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推广。另外,湖北还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不仅追求农业增长的数量,更加追求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注重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制度的创新,建立和完善融资、物资、科技、信息、营销等多方面服务体系,将分散、互不联系小农户的个别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工业化生产体系。

第9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关键词:玫瑰;种植;注意事项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自然科学课题“皖北旱地小麦秸秆腐熟剂的选择级麦秸直接还田配套技术的研究”(KJ2014A254)

中图分类号: S68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42

玫瑰被赋爱情的含义,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如此,玫瑰的药用价值也不容忽视,其治疗肝胃不和、促进消化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我国玫瑰的种植区域较广,玫瑰种植园遍布全国,但在玫瑰的种植过程中,注意种植要领,才能实现玫瑰种植成活率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增加。

1玫瑰种植技术概述

1.1 玫瑰的内涵

我国是玫瑰的原产地,玫瑰属于蔷薇花科,并且枝干多针刺,奇数羽状复叶,一般情况下有小叶5~9片,玫瑰花瓣呈倒卵形,多数情况下呈现出紫红色和白色两种,在人工培育的情况下现有较多颜色。玫瑰每年的花期只有一次,所以很少用玫瑰进行育种。玫瑰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花朵可以用来提炼食品和玫瑰精油,对于化妆品行业、食品行业以及一些精细化工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玫瑰的种植技巧

玫瑰的繁育方法较多,通常采用扦插法、播种法、压条法以及嫁接法等。扦插法是玫瑰繁育最主要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活率较高,具体是将玫瑰的枝条插入沙土中进行繁殖,严格控制玫瑰的生存环境,并给予相应的生长激素刺激,保证玫瑰枝条有效生长。对于培育玫瑰新品种来说,则采用播种法,需要将玫瑰的种子放置在一个塑料袋中,在塑料袋中还需要放置一些湿润的沙土,保证塑料袋内的温度在20度左右,持续1个月的时间,能够实现种子的有效发芽和种植。压条法一般采用两种形式,空中压条法和地面压条法。前者主要是直接让枝条在空中生根,后者是需要将玫瑰的枝条芽下划伤,之后将有划伤的枝条埋入培养的沙土中,促进枝条发芽生出新的根系。嫁接法可以采用芽接、根接以及枝接三种,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2玫瑰种植需要注意的要点

2.1 栽种的环境

玫瑰的生长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在栽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在春季或者是秋季落叶之后,温度相对较为稳定,对于玫瑰的种植最为合适,可以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栽种。最好是将玫瑰种植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这样不容易积水,能保证玫瑰生长必需的水分,还能使玫瑰接受足够的光照,对于玫瑰花朵的开放大有裨益。种植玫瑰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玫瑰根部距离地面约15厘米,这样能提高玫瑰种植的成活率,并且容易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2.2 温度和光照控制

玫瑰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和较为温暖的环境。因此在玫瑰植株栽种之后,需要保证每天植株能够接收到充足的阳光。一般来说,玫瑰每天的生长至少需要4小时的光照,对于一些光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应该给予相应的遮阳处理,才能保证玫瑰的正常生长。玫瑰植株本身是一种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对周围的环境要求相对较低,如果要想保证玫瑰的生命力,尤其是花朵在开放时较为娇艳,就需要保证玫瑰栽种的环境温度在12℃~28℃之间,在这个环境温度之下,玫瑰的生长速度会明显加快。

2.3 水肥控制要点

在玫瑰栽种之前,应该保证种植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玫瑰的种植对于水肥的要求不是很多,在整个玫瑰种植周期中,保证三次或者以上的施肥过程即可。如果是在秋季落叶之后进行玫瑰的栽种,则需要进行一些施肥操作,玫瑰在入冬之后对土壤中的养分需求量会逐渐提升。给玫瑰浇水不要过于频繁,这时玫瑰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即使是夏季最好20天浇1次水,否则容易烂根。值得注意是,由于种植的季节不同,对于肥料和水分的需求量也会有差距,在浇水或者施肥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玫瑰种植面积的大小,进行水肥量的把握和调整。

3结语

玫瑰的种植相对于娇贵的植物来说,还比较容易养活的。只要在种植的过程中,注意方法就能够保证玫瑰的成活率。在种植的过程中有意R地对玫瑰进行修剪,这样不仅能保证玫瑰本身的生命力,还能实现玫瑰花朵的多次开放,对于玫瑰花期的延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还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但对于玫瑰的修剪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能随意修剪,否则会导致玫瑰植株的枯萎与衰败。在玫瑰种植的过程中还有较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影响着玫瑰的生长与发育。本文就玫瑰栽种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部分进行分析,以促进我国玫瑰种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民.和田玫瑰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4(03):36-37.

[2]吴雪廷,付文锋.野花组合种植应用注意事项[J].中国花卉园艺,2014(08):36.

[3]程文娟.玫瑰种植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06):42-43.

[4]马艳敏. 刍议玫瑰种植与注意事项[J]. 北京农业,2015(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