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第1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价值取向 对策

职业是学生进入到社会的标志,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就业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变化,对高校实施就业课程培训,提高社会各个岗位的人才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

(一)职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各大高校的招生数量在不断提升,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上升[1]。在90年代初期以21世纪初期,大学生更加偏向于公务员以及继续考研,以保证自己有个稳定的未来。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扩大择业范围,将择业逐渐转向国有企业、发展潜力较大的私企以及外企等方面,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当前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选择,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对个人未来规划上的慎重考虑。

(二)择业选择上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生产业,相比传统的生产企业与金融机构,这些新生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渐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而这也必然会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选择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企业作为参考标准,并且在相同规模与相同经济体的企业选择上,大学毕业生也往往倾向于岗位晋升机制灵活、企业文化丰富的一方,这体现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逐渐走向成熟化的发展道路。

(三)就业地区更加偏向于一线城市

在以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所在地往往将家乡作为首选区域,因为离家近并且各种资源也比较丰富。然而在当前的就业选择上,大学生毕业生则更加倾向于一线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往往是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种择业地点的转变一方面是一线城市在薪资报酬上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并且在一线城市可供毕业生岗位选择的种类也相对较多,这对于当前越来越具个性化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大的诱惑。

(四)创业成为就业新方向

当前,政府、学校越来越提倡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在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创业基地,在社会上也有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很多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新方向,通过创业来实现人生的发展[2]。并且相比传统的就业而言,创业更加具有挑战性,这对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导向。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引导策略

(一)强化自身专业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在当前就业压力大以及就业岗位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想获得满意的就业选择,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校学习期间,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技巧。此外,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在校期间,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各种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课程,明确未来就业方向,正确对自我进行定位,并且还应勇于挑战传统的就业观念,如果有创业条件,应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将个人兴趣、专业特长发挥到创业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发展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二)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的引导作用

政府、学校以及家庭作为引导学生良好就业取向的角色,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政府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大学生能够在岗位工作中发挥自身价值。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使学生在未来岗位中不断发挥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3]。而家庭作为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父母应找准自己在学生就业选择上的位置,不应以扼杀学生兴趣、特长为代价,使学生的就业不符合自身期望,父母应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承担社会责任感,通过指导来鼓励学生找寻自己喜欢的职业道路,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高校应做好就业信息的及时

在大学生即将毕业前夕,很多企业往往会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来招收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心仪的工作,高校应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将院校承办的就业招聘时间、招聘单位等及时在学校院网中,使学生提前几天进行准备,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企事业单位能力考核[4]。此外,学校还应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四)拓宽政府就业政策

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以创业作为就业方向,然而由于学生资金能力、人脉等条件限制,往往是学生放弃就业的念头。因此我国政府应不断拓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具体可以从就业环境以及就业政策两方面入手,打粞生创业过程中其他企业对其歧视与打压现象。并且的学生毕业就业过程中,政策上还应消除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出现的不公平招聘情况,有效维护学生的就业权利。并且,政府在相应的政策上还应将重点关注到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扶持上。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会随着时展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应继续努力,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政策、创业环境,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专业特长,挖掘自身价值,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可持续供应。

参考文献

[1]李朝晖,赵彦莉.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4(24):157-158.

[2]陈丽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62-166.

[3]常素枝.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10):188-189.

第2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主要因素是:

(1)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缩减,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2)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毕业生通往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管径狭小,毕业生总供给和就业总需求比例严重失衡,此其一;其二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向非公有制企业流动滞缓;其三虽然城乡等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也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3)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学无所用。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由此,从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与1997年以来大学扩招相伴而生,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但从本质上看,大学就业难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状和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难以出现根本性转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还可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能加大,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对可能长期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2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2.1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要摒弃掉两种观念。

①摒弃自我精英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的确,很多大学生把自己视为骄子,把人生规划得完美十足,认为受过多年高等教育,有知识,有专业,因而就业不堪“下嫁”。造成大多数挤向大城市、大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而乡镇规划放线的,打井钻探等这类的岗位很少问津。结果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岗可就。因此,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要放弃大学生本身自视甚高精英思想。

②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产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有的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技术员,他们在经过各行各业历练之后,抓住人生的各种机遇,使自己成为耀眼夺目企业家。其实,改革开放前,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下,他们的职业理想是要当无产阶级接班人,并非当企业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至少改变职业一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职业方向。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现在干什么,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①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现实点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利国的同时也利己: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为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和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②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条鸿沟,阻碍着理想的实现。对于正在择业或身在职场的年轻大学生而言,这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衔接和实现理想。同时还应该解放思想,在择业和就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甘于沉沦、不思进取。

2.2择业夏活化

择业灵活化是指,择业时,方向要广、条件要少、思路要宽、手段要新,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策略,做到不呆板、不拘泥。择业灵活化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

(1)坚持择业方向上的多元选择。所谓多元选择,就是坚持择业范围和方向的多样性、多向性。多元选择既坚持择业的纵向层次性,也坚持择业的横向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一点,不管什么职业,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范围;不管单位属于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方向。没有必要将择业范围和方向。局限于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职业或单位内。学外贸专业的横向选择上,可以到外贸企业任职,可以选择当老师,也可以当公务员,还可以自己创业;在纵向选择上,可以选择中央级单位,也可以选择省市级单位,还可以选择县乡级基层单位。

(2)实现择业条件上的合理取舍。择业必然与目的相连,要实现择业目的,我们必然会附加自己认可的择业条件。条件太多、太苛刻会增加择业的难度,降低就业的可能性;条件太少可能无法激活从业者自身的从业积极性,增加自己困扰。因此,根据职业规划和择业目的,合理配置择业条件,使自身的择业条件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既符合自身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的需求。譬如,如果是为了经济利益,那可以适当降低就业的职业要求、地域要求和单位级别要求}如果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那就可以考虑牺牲点经济利益、地域要求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代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们择业一定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所取舍。

3合理利用政策并敢于走出择业的第一步

第3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以及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扩一招、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作为这个问题主体的大学生1身及其就业的思路。本文侧重于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探讨在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从供需两方面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宏观角度来看,可分为两个层面:在数量上,一方面我国高校规模的连年扩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新高,由2001年的114万人猛增至2007年的495万人;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大幅裁员甚至破产,新增工作岗位数量减缓,造成新增毕业生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在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这就必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在就业结构上,我国就业结构总体呈不平衡状态:一是地理上的不平衡,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大中城市及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在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学科专业就业形势也存在不平衡,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2)从微观角度来看,虽然在总数上新增就业人数远远大于新增岗位数量,但在现实中既存在大量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职业岗位是大学毕业生所无法胜任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来自高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在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方面普遍缺乏有效体制,已经建立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存在缺乏专业管理经验,从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欠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有的指导中心只对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井不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招生和就业安置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个人有更多自由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责任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观念和能力,不能够全面剖析自己,不能很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在校学习期间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能力训练和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时义表现出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盲目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2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职业生涯是指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它几乎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状态。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培训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具有粗略性、目标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它为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含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源自于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我的全面剖析,结合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以及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白己的大学阶段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生涯及未来工作中付诸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专业教师辅导、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指导以及相应课程的开设等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合理地选择未来职业方向与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湃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客观、全面剖析自己,正确看待目前所学专业以及认识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基础信息储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阶段,对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构成、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人探析,使其能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及潜能,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铺垫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学生就读专业进行正确认识,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征与对职业信息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专业与特定职业之间的关系,探索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为就业做好充分的信息储备。

(2)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及目标,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到有的放矢,为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口的以及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各项技能,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3)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发挥自我专长,寻求发展潜力、个人提升空间大的职业岗位;着眼于长远利益,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并很好地把握机会。打破传统的择业观念,将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完美结合,为自己开创良好的就业前景。从整个社会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人才供需中的现实问题。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就社会而言,要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为学校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学生实习工作岗位,使学生对职业要求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就学生而言,要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尽早开始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1)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广泛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目前,我国高教主管部门及各级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情况是我国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高等教育法》第5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使大学生在人学初期就能够接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井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使大学生尽早全面了解自己,确定目标,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从容就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等四方面的内容。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客观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正确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合理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从而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合理规划实现日标的策略。在之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不断调整和修正目标及其实现策略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终极口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都能够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第4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现状;就业;指导;可行性;全程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69-1

一、现今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中就明确提出把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成高校问题的中心。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集中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随着就业人数的递增,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时也更加有选择的余地。面对多种选择,一些用人单位往往提高门槛,在应聘人中间选拨更加优秀,综合素质更加突出的毕业生。以联想集团为例,在2014校园招聘过程中,该集团的招聘毕业生多为硕士或是博士,且有工作经验,或者对某些岗位的工作具备特定的技能。

(二)就业地域多偏向中大型城市

由于受到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以大中型城市为第一选择,有些毕业生甚至产生”非大城市不就业“的观念,所以导致大中型城市就业困难。虽然国家对大学生跨地域就业、党大学生村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补助,但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地区开放水平等条件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是偏向往大中型城市发展。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专业技能,第二是社会能力。由于目前高校教授的课程多以理论课为主,学会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而用人单位则更偏向与录用专业实践能力较高的毕业生。其次,由于部分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社交活动范围较窄,造成沟通与协作能力不强,使自身的能力与社会所需相脱节。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与问题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形,优化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现今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调查研究后发现,比较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性不足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针对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更加重要的是从新生开始。但是由于受到更方面的影响,现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缺乏持续性。从上文中对目前就业情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阶段性的就业方向指导和就业政策解读不能起到根本上帮助学生就业的作用。

其次,毕业班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过程中也同时面临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一阶段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他们往往抓不住重点,亦或者不能投入较大精力来吸收就业指导知识。所以,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更加持续,更加系统。

(二)就业指导力量不足

虽然现今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才还是相对缺乏。由于当今社会对于毕业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大学生应该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就业指导老师是主力,但是势单力薄,这样就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性。

(三)就业指导课缺乏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与社会连接最紧密的课程,其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由于受到教材、任课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程通常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国家政策,毕业生人生、社会岗位数量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届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都会不一样。但是受到教材更新速度、任课教师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学生所吸收的就业指导知识往往滞后,甚至不能应用到就业当中去。

三、就业指导改进措施

根据上文分析所体现出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应把侧重点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上。如何向这一方向努力,根据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经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系统性的指导

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应该转变观念,把阶段性的的指导变为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指导。例如,高校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设置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讲座、实践等内容。把就业指导落实到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次,增加大学生实习环节。现阶段各大高校虽然增加了许多大学生实习,但是对学生实习的反馈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所以,各大高校应对不同年级的实习情况作出系统的分析,以便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

(二)提升就业指导力量

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力量不应局限在部分老师,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专业任课老师可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情形和专业技能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向学生教授沟通技巧和互动能力、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等等。学校也可以应该设置专门的就业补贴,奖励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也应该鼓励有社会就业资源的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信息,这不仅仅针对毕业班学生,也应该针对其他年级,因为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岗位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增加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

就业指导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应该不仅局限于教材。更应该从时间角度入手,通过案例来分析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次,就业指导教师应时时更新自己的就业指导信息,根据不同届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程实用性更大。再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丰富授课方式,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短期实践活动等来实地感受就业。这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第5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如何在当前形势影响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从我三本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工作经验出发,经过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对策建议

一、三本大学毕业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特别是三本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6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三本学生学习能力上明显弱于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学生,在动手能力上也不能突出强项。因此在能力结构上,三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算是完全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二、三本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三本大学生就业为什么更难?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问题。一方面,现在三本院校都是希望培养的大学生能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方面超过二本甚至重点院校学生,但确实很难达到,即便是一些对实践要求极高的三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明显会低于技工类专科院校,即便很多学校想方设法增加实践的课程。但大学四年期间,学生理论的课程会明显减少,因此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终归是有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难做到完美的协调和统一。另一方面,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三本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致使不少三本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然而,三本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家庭情况普遍较好,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能力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由于三本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三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6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工作 难点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1-01

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提供了充实与进步的机会,表明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伴随高等教育发展所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继续持续,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短期内难以消除。[1]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因素均有密切联系,要探索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就业指导方法,就要先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1.1社会环境的转变

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社会需求出现“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的转变;用人单位出现 “重学历”向“重能力”的转变;就业方式出现“统一分配”向“双向选择”的转变。

1.2高校方面的不足

第一,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偏重职业介绍,忽略了就业指导与服务,使得就业工作趋于表面化、形式化。

第二,高校人才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要力争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

第三,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尚需加强。很多用人单位不给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是导致就业率低的一大原因。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为毕业生谋得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

1.3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

第一,就业期望过大。

第二,自身素质不符合就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第三,应届毕业生毁约率增高。

2.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2.1政府的支持

2.1.1合理控制高校的扩招规模

阿瑟・刘易斯提到,“没有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有过多的各学科大学毕业生,他们不得不去从事任何他们所能得到的工作,而且,他们极端不满现实,是引起政治动荡的一流人选,因为他们无法得到他们认为自己的良好教育所应当得到的薪水或社会地位。”[3]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就读人数适当增加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育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2.1.2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完善人事、户籍、社会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保护大学生的权益。

2.1.3加强对高校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管理,指导并协助高校实现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避免出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偏离。

2.2高校的改革

2.2.1 合理设置专业,提高育人质量

高校在政府提供宏观指导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供给,对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毕业生在专业上的结构性矛盾。对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方面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综合素质。

2.2.2 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要积极打造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挖掘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充实自己,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工学结合”,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院系要聘请本专业的行业专家深入课堂,讲解行业要求、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人单位信息,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大学生自身的提高

2.3.1 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眼高手低”

缺少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的劣势之一,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为其提供工作岗位。针对这一点,应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降低期望值,勇于从基层做起,做到“先就业,后择业”,实现厚积薄发。

2.3.2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吴雅杰等分析指出,以下几类人员的社会需求较大:掌握高新技术设备使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软件、网络等新型产业从事实际操作的人员;现代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以专业知识和高科技应用为特点,包括金融保险、咨询服务行业及中介机构等。[5]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间便利的学习条件,朝着“一专多能”的方向打造自己,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结合自己的专业、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具有潜力的市场行业来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6]并加强自己计算机、英语等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力求在求职中占有优势。

2.3.3注重职业规划

大学生应该进校就想毕业事,让职业规划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7]通过有效的职业规划,可以明确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及从业范围,同时对自身的能力及特点进行客观分析,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每个阶段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有助于增强自我认知和学习的能力,明确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及系统性,需要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共同的不懈努力。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校的教学、管理都要随之与时俱进,不断为大学生的就业发掘新的对策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报告[J].中国劳动保障,2007,(8).

[2]谢连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1):244-245.

[3]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0.

[4]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12(4):18-19.

[5]吴雅杰,满福玺.大学生“回炉”折射就业市场供求矛盾[J].中国劳动保障,2007,(2).

第7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27-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文化教育意识的提高,高校不断进行扩招,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再加上就业结构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此,要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找出有用的解决途径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一)就业结构矛盾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关于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目的不够明确,不能按社会的需求培养技术型人才,还会出现有的专业人才饱和,有的专业无人填报的不均衡现象。高校不断进行扩招造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缓慢,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指导不到位,人才的质量与社会的经济结构模式不匹配。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而产业结构多态化发展的模式使得工作岗位变少,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之间产生了矛盾。许多大学生自身能力不够,缺乏竞争力,不能脱离传统的就业模式,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只考虑工作环境和就职单位,不愿从基层开始做起,而是扎堆在大城市中求职,导致找不到工作,或是经常跳槽。

(二)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主要表现

1.市场结构需求视角下的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大学生数值过大,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用工荒并存,我国的市场结构与职位空缺存在供求矛盾。高校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速度与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增加速度相差太大,导致人才供需市场与配置出现过长的时间差,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对这方面几乎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另外,无论是本科或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其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和应用达不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这一矛盾来看,缩小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岗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

2.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结构视角下的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培养人才的目标、课程安排和教授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需求脱节,选择专业时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我国少数专业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出现一系列毕业生月收入低、专业不对口、离职、行业与职业的转换率高、适应岗位的时间拉长等就业问题。

3.大学生对岗位的期望视角下的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大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和自身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符。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地区、行业规模、企业性质、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条件的要求过高,对稍微偏远一点的地区的用人单位,或是小型的用人单位不感兴趣,但其自身的能力水平并未达到很好的程度,从而陷入了大单位去不了,小单位不想去的局面中。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知自己,不愿从基层做起,导致自己一直处在求职或转换工作的状态中。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除了依靠市场,还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第一,政府要加强研究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落实各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扶持的政策,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加强监督,落实政府维护民生的职责。第二,政府还需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完善,整合社会资源,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推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最后,政府还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贫困山区历练,加大宣传力度,并对积极参与的大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政府部门做好就业保障工作是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最核心的还是要加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大学就业结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教育专业设置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构需求严重脱节。为此,高校要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全面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完善就业基本信息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以市场经济结构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市场结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课程培养体系和设置专业,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依据行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掌握求职技巧。高校还要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建设学科专业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形成就业、招生、定向培养人之间的长效互动机制。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就业竞争力

很多毕业生没有做好正确的自我定位,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没有行动计划,不了解内外环境的变化,找不到自身的发展方向,直接拿着简历面试,不停地更换工作,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只选择大城市、大企业,一味追求高工资,不愿从底层做起,这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只有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正审时度势,才能更好地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自己的能力与预设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让自己更快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四)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为大学生权益提供保障

用人单位要改善工作条件、环境和薪酬,保障大学生的工作稳定,拓展发展空间;要规范劳动合同管理,签订劳动合同,重视和规范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转正定级、保险和员工福利制度;要给予大学生工作稳定和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保证,让大学毕业生没有发展顾虑,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和自身特长。这些措施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推进用人单位的发展。

(五)家庭对就业的支持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只是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还需每个家庭和亲朋的支持。家长过分操心孩子的就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职业,往往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阻碍。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就业观,在子女选择就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的支持和安慰非常重要。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有利的意见和建议,给他们以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适应社会。

四、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就业观

大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即使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许多问题: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②只追求工资待遇,不考虑专业。③只强调个人发展需要,追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工作。④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职业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就业结构矛盾还要从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做起。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减少其理想与实际的差距,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将个人想法融入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当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个人能力和性格,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实际需求对职业目标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在选择职业时尽量找自己擅长的和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只有自己擅长,才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只有在社会上找到了适合的职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还需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个人的意愿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摆正二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才能让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在择业中要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基础,重视国家和集体利益,利用自身的专业和特长投入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型企业、偏远城市和农村建设中来。

创业已成为新时代鼓励的一种就业方式,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灵活自主地创业、就业。这不仅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方式,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也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宽广,能够树立起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农村和偏远城市发展的灵活就业观念。

五、结语

就业结构矛盾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这种矛盾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只能在发展中解决,需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缩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部门要加强完善就业市场的环境;高校要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工作环境。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结构矛盾需要各方面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曾喜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188-189.

[2]陈志华.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65-66.

[3]孙红永.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探索与交流,2012,(12):176-177.

第8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鉴于全球、特别是我国就业人口的增加,显现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吸纳能力不断下降的不匹配景象,就业缺口不断扩大与加剧,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对自我认知、社会就业环境和相关职业的岗位需求的了解,使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达到顺利就业是本篇探析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与就业形势分析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

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1]。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关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及历程的计划、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是方向性和具体性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所具备的机遇以及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职业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从而选择自身的职业道路和制订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训练计划、发展计划,结合所确定的最终的目标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职业行动方案[3]。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不仅如此,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4]。

1.2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2.1 就业总量不断增加

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总人数610万人, 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多出20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699万人,如果加上往届毕业生中未就业的人员,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1.2.2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不确定性

由于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带来的岗位增长十分有限,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大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社会宠儿”,众多大学生还没有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里跳出来,关注当前的社会发展走向,且不了解企业的人才构架,导致在择业观念方面跟不上社会需求。

1.2.3 国内外就业的严峻形势

有资料显示,在日本,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要经过16家公司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内定的公司平均每人有两家。并且毕业生每年都会有 1/4 找不到工作,而且辛辛苦苦找到工作,因感觉不理想3年内辞职者为30%;在中国,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 700 万人[5]。

2.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比较

在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美国堪称为典范,美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本由劳工统计局根据收集的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他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并且学校对学生都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这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可以看出,在美国职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从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指导可以看到

首先,在全美国,各地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高校内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工作大体分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分别是①中心开始对新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②经过一年就业状况了解,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指导大多是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并且仅针对就业进行部分指导;③经过两年辅导,开始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④最后一年开始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颇有益处。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除提供信息服务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在中国,就业指导中心比较重视就业指导,而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一整套规划,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措施亟待跟上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在全美高校,就业中心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使高校学生对各职业、岗位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就业中心通过借助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以此确定符合他们的职业目标;最终帮助他们设计出比较合理、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就业及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中国,各高校普遍注重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而在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方面还是个盲点。而且,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也仅停留简单的就业指导上,如就业信息搜集、等方面,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质性问题方面指导很少,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6]。

3.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改进

3.1加快建设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校中很少有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教师,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负责,或是“半路出家”的政工干部、辅导员担任,多为兼职,少有专业相关者或长期从事职业辅导者,且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与培训,缺乏相应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师资方面主要从事管理、政策宣传和就业技巧辅导;调查研究能力较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上不去。因此,我国要尽快提高职业规划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改变过去辅导人员一般为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或辅导员兼职担任的做法,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到首要位置。

3.2 就业指导向职业规划辅导的转变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是促进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逐渐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全程性指导服务。应向起步较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少数国家重点大学学习,把简单的授课变为积极的实践,从学生大一入学时便开始进行相关的职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求学期间;既要对大学生整个生涯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又要提醒学生注意各阶段的有机结合,是及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

3.3 提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

同时,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信息宣传,定时向学生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开设网站,及时更新;在校图书馆单独设立职业规划与就业信息资料室,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定期不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成功人士或已毕业的校友,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报告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认证培训等。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辅导来帮助学生知己知彼,培养学生独立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7]。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4.1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性论述

就业能力并非某单一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大幅提高。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与个人未来职业息息相关,是大学生从高校毕业、踏入社会后快速由学生转变为职场人的关键能力素养。而且,就业能力是一种灵活机动的能力,学生仅仅靠照本宣科是无法掌握的。就业能力是不断调整、适应与提升自我的一种“变通能力”,只有具备这种“变通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够迅速走入职场,快速适应社会,符合企业需要,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就业能力究其来说是全方位的能力,它包括了一名高校生的性格、技术、心态、学识等方面。尽管就业能力无法一蹴而就,但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训练与自身不断地调整、适应,最终是可以掌握并驾驭的。

4.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4.2.1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积极把握就业能力拓展的方向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表示,职业生涯规划非自始至终不可改变,它应随着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自我能力、动机、价值观以及适应程度认知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出改变,通过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准确的对自我进行职业定位。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表示,职业生涯规划非一成不变,它应在员工对自我能力、动机、价值观以及适应程度认知的基础上相应地做出改变,通过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调整与修正,逐步准确的对自我进行职业定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成为束缚,而应是一种动力与助力。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时,要以学生自身为本,指引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求、价值观等来把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了解其职业拓展的途径,掌握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方法。

4.2.2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持久性就业能力的提升

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位。高校生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有竞争优势的就业能力。在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技能和创造力之后,还要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在法律范围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各方途径提升自我和对自身职位的调整等,这都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现如今这个高效的社会中,无论是面试还是在入职之后都需要高校生快速充分的展示自我,以期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用,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而这恰恰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生就业能力指导与训练的意义所在。

总之,高校应走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区,要合理有效地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促使大学生具有主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使大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意识,以及促使大学生充分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并且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方向适时调整职业生涯目标。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进教育模式,即建立健全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除此之外,科学设定的课程内容,加大教育投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和社会共同完成大学生实现“社会人” 角色之转变,是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职业生涯[EB/OL]/2013-09-17.http:///link?url=lQRBrn3kt3eDYpcZ1p0dRHK7DDcWiMgolSpyWdtJZby5C0FPeC9hVf43SJQCgI0v

[2]职业生涯规划[EB/OL]/2013-12-12.http:///link?url=-c9orbmwIaxgC1ZiLq98rDCK1M4-m5hvqisU53Oa2B6wYXAVfOfJxeKSK1pP2cCl

[3]杨 锐,丁敏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能力的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70-71

[4]大学生就业能力[EB/OL]/2013-11-28.http:///link?url=R-95-2_vcceobhU65DP0sXFJ0U4Pt7iG_MVqO21hyDLUmBMlbPNCRi-SAGT_9I54a5HwUSDxJmU1jW1RxvMMs_

[5][6]翟玮.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J].职业时空,2013,(07):55-57

[7]陈晓欢.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一以田纳西科技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作者简介:

第9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11-02

[作者简介]杨烨(1986―),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肢体残疾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除了面临一般的就业压力,他们还要面临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额外的压力。本文从就业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他们所学专业、当前的就业政策是否相关。本研究对象都来自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访谈方案,研究者选择17位即将毕业的肢体残疾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他们一方面存在着紧张焦虑、自卑怯懦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也有着对就业的积极、乐观,主动进取的良好心理状态。访谈表明,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如下特点。

一、紧张、焦虑

面对就业,大多数普通大学生也会有紧张焦虑的心理,而在肢体残疾大学生中,这种心理更加突出。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加剧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心理。这4位学生最理想的就业方向就是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但是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而根据《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体检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两上肢或两下肢不能运动者,四肢残缺变形,行路步态跛行,上肢(特别是右手)残缺影响板书书写者;身体畸形,如明显鸡胸、驼背、脊柱侧弯外曲超过3厘米”等均属于体检不合格。根据上述规定,这4位师范专业的肢体残疾大学生是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他们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希望很渺茫。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和焦虑,对今后的就业方向也感到迷茫。

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7位非师范专业肢体残疾大学生也存在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特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采取普遍撒网的方式,一方面准备着事业单位的考试,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各大康复中心等机构。

二、自卑、怯懦:担心受到歧视

肢体残疾大学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现得比较怯懦。在访谈中,有11位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自卑心理,这个比例占64.71%。访谈中,小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学历都感到自卑,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在求职过程中肯定会遭到拒绝。她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她先查阅网上的招聘要求,再对照自身情况,觉得自己不符合要求肯定不会被录取。因此,她一直都没有勇气向用人单位提交自己的简历。

三、被动、不积极:对于家庭过分依赖

肢体残疾大学生的被动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求职过程中,不愿主动追求理想的职业,缺乏主见,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就业意向,依赖学校或家庭帮自己找工作。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8位学生(均是女生)表达了希望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的愿望,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其中2位学生则明显表现出对家庭的依赖,完全依靠父母帮自己找工作。

小程很依赖父母,没有自己主动找工作的意识。对小程的访谈是在11月底进行的,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单位。但是在问及小程是否开始找工作时,她说:“之前,我父母帮我联系过家乡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但是需要考试,我自己还没有去咨询。”

小张同样也比较依赖父母,她的实习和就业单位都是父母给联系和安排的,不需要她自己担心,而她没有考虑过自己联系工作单位。她希望在家乡工作,没有考虑家乡以外的地方。小张说,暑期她妈妈给她安排了医院里康复理疗的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她本人并不是很喜欢,但是依旧选择听从母亲的安排,没有想过自己独立找工作。

四、固执:不切合实际的就业方向

固执的就业心理一般表现在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某一自己心仪单位或者职位的偏执,即使自己条件不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一意孤行。在17位访谈对象中,有11位学生(占访谈对象总数的64.71%)表示出对事业单位的偏爱,认为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好、待遇高,更适合自己。例如小陈说,她想去事业单位,或到特殊教育学校当教师,或回家乡的残联工作,暂不考虑其他工作单位。

可是,该校就业办近三年的统计表明:2013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62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79%;2012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736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3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77%;2011年该校毕业生总数1638人,进入事业单位毕业生数2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9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进入事业单位的比例在15%左右,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与该校就业办负责人沟通得知,进入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健全的学生,几乎没有残疾学生进入事业单位。可见,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固执偏爱,不想进入其他单位工作的想法缺乏实际考虑。

五、积极、乐观、自信:职业目标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