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去产能;环境治理;促进作用;抑制作用;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83 -02
中国经济已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时刻,三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为了应对这一时期的多重挑战,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中央政府作出多条政策方针,其中之一便为“去产能化”。在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调整产业结构成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去产能化”也成为最值得市场关注的结构性机会。虽然“去产能化”是迫于经济下行压力所做出的转型决策,但其对于环境治理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遇。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每况愈下的大气污染更是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与日常起居,由于环境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前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故虽然环境治理略有成效,但仍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去产能化”是对于过去发展模式的一种修正,这意味着中国的环境治理也可以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需要对以下两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去产能化”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当前城市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电磁波辐射污染等,其中又以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和水污染对居民影响最为严重。引发此类污染固然是有规划部门的原因,其对污染项目规划不够合理,而且目前国家在环境污染赔偿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瓶颈,但究其根本还是老生常谈的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问题。粗放型发展方式带来的重发展轻环保思维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不少政府急于发展,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放宽要求,甚至对某些审批程序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经常发生后期管理跟不上反而上项目比较积极的情况。发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考核指数问题,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找到一套评价考核标准,这样从上而下才能良性运行。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指标以GDP为主,但其并没有涵盖环境指标,这就造成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往往又发挥得不够充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经常遭遇“无力可使”的窘境,权力不够大是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中,发展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为了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必须牺牲掉一部分环境。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阶段。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直接相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为钢铁业、煤炭业、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风电、石化产业,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去产能便是让其中低端附加值以及能源消耗量大的企业加速退出市场,特别是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和先进技术的“僵尸企业”。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大大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给环境治理减轻压力。其次,去产能是迫于经济下行压力而作出的决策,这意味着过去投资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起到作用,经济增长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依赖不像以前那么大,这便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多的施展空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经济并没有发展到产能过剩的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工业,在国家普遍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环保部门不可能有太大作为,因为严格的执行环保标准,便意味着对经济增速的阻碍,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摆脱贫困仍是首要之义。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过去对经济增速贡献的诸多工业产业反而成为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环保产业,在创新科技的推动下不但有机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与去产能政策齐头并进,环保部门自然而然便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有一点需要注意,西方国家是在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条件下才开始集中治理污染,而在当时由于科技的进步,世界范围内都催生了不同程度上的产业升级,西方国家强化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此基本同步,从而确保了产业有序替代接续,完成结构转型,在此期间弱化了污染治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目前,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不同阶段。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中部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中国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程度也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最为严重的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延后环境治理的步伐。率先迈入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被迫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此前车之鉴下,中国有太多经验可以学习,完全可以适当提前走上转型之路。
二、 “去产能化”对环境治理的抑制作用
在现行的环境治理机制下,地方财政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环境治理投入。“去产能化”将通过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而制约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投入。
财政收入与产业结构部门有很重要的联系。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了财政收入,而不同的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了不同的社会产品,财政收入的产业部门结构即来自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其次是商业,其他一些第三产业行业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工业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工业生产技术设备等比较先进,有机资金构成较高,所以劳动生产率也就相对较高,由此创造的国民收入也就较高。其二,除了一般税收以外,国有企业的大部分盈利都要上缴国家,工业部门中存在的大量国有企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三,我国的税制长期以来以流转税为主体,工业部门在这部分上缴的税收比重相当高,虽然近年税制不断改革,逐步进入双主体税制,但流转税的比重依旧相当大。因此工业部门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产能过剩行业通常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企业开工生产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GDP总量,而且还能在增加税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去产能化”势必会在短期内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从而制约环境治理投入。虽然环境治理状况并不会因为环境治理投资的增加而绝对变好,这里面还牵扯到投资效率的问题,但投资总量的减少则一定对环境治理有不利影响。
三、政策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去产能化”对于环境治理有着双重作用,如何利用“去产能化”的政策机会,对环境治理产生促进作用,并化解抑制作用,达到共赢,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促使环保部门拥有更大执行力
虽然在国家经济大形势下环保部门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也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与之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力。一是要进一步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工作历来从宣传开始,不但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对环境保护负责,社会公众也应对其生存环境给予高度关注。因此,从宣传教育入手,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及社会公民等的环境保护意识很有必要。二是进一步疏通管理机制。对于环境保护,我国存在多部门多头管理的问题,应理清其交叉职能,确定主次,确保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地位,避免出现只争权不担责的现象。三是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厘清《环境保护法》和其它单行环境法律的母子或上下位法的关系,使部门组织在立法起草时无法有利益偏向。同时,也要斟酌改动现有环保法律法规中互相矛盾的条款项目,提升其权威性与可操作性,解决环境犯罪行为违法成本小的问题,对其严重行为进行责任和刑事追究。四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不滥用人,提升环保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加强对其的培训课程。与此同时,要给予基层环保局行政执行职能,使其成为执法主体。
(二)促使环保转换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
环保是一种创新,但要为它提供合适的环境。中国政府对某些经济领域的干预其实与父母教育子女是一个道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细心地呵护的确可以让他健康成长,但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纪的时候继续严加看管,只会束缚他的个性,局限他的发展,事实上这个孩子早已经可以独挡一面,适当地放开,他就会给你带来惊喜。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缺乏足够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易遭到企业抵触,也不会产生实质性效果,反而倒逼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应倾向于对规则的制定和对市场机制的保护,更加强调对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等的综合运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胆放开引入竞争机制,对造成污染的产能过剩企业,由政府制定排污标准等环保标准,对不合格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这样虽然会经历短期GDP的“阵痛”,但就长远看来,只要政府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就会不断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进入市场。这些企业代表着先进绿色的生产技术,在满足环保标准的同时也会为政府创造不亚于被取缔企业的收入,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另外,环保产业本身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对这一点尤其不能忽视。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可以增强环境治理能力,但不止于此。环保产业本身便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的产业链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力很大,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部分便是由其带动,同时扩充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
[2]许正松,孔凡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4,(08):15-20.
[3]杨丹辉.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基于后发国家EKC 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1):1-6.
[4]徐锦.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财政收入结构变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金融学系,2013:1-55.
[5]蔡文灿,王少杰.试论我国环境执法的困境与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2):142-146.
[6]韩国高.现阶段我国工业产能过剩及去产能的形势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5,11(5):625-630.
环境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方面:
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同时也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来源:文章屋网 )
有2/3的育龄女性有固定职业,所以,怀孕后她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工作环境是否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其实,工作环境不只对女性影响,对男性同样有影响,切不可掉以轻心。
人类的是经过一连串的荷尔蒙作用,然后经制造生产,每只的形成需约74天,每天可使几百万只发育成熟。有害的工作环境可能直接伤害细胞,或间接破坏荷尔蒙作用而妨碍的形成。如果受伤的是细胞,那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严重的可能引起不育症。
研究显示,对男性生殖功能损害最大的首推制造杀虫剂的双溴氯丙烷(DBCP)。文献报告指出,接触这种杀虫剂少于3个月的男性,数目及性腺刺激素仍会正常,但接触2年以上者,则会造成严重的过少症,甚至是无精症。从切片检查会发现,几乎没有可生成的原始型细胞,即精原细胞和精祖细胞。最严重的病例,8年以后仍无法复元。
铅,也是的杀手之一,血液中铅的含量若超过每毫升0?郾4微克,数量活力及形态都会变差,因为铅除了直接伤害细胞外,也会破坏脑下垂体内荷尔蒙的正常运作。经常接触铅的工作者如油漆工、电镀工等,他们的生殖能力常受到损伤,造成生殖能力下降,甚至不育。
另外,除冰剂、墨水、油漆、印刷及染料工厂,会用到的乙烯乙二醇醚、乙烯乙二醇甲基醚及乙烯乙二醇乙基醚等成分,都可造成实验动物萎缩和人类数量减少,与这些有害成分接触的育龄男子应格外注意。
人类对热十分敏感,阴囊的温度只要上升1~2度就会抑制的成熟,所以长期在大热天高温下工作,会影响的质量。
女性与男性不同,卵子不可能无限量制造供应,女孩子在出生时就已决定了一生的排卵数量。青春期后,经由一连串的排卵或萎缩而终至更年期。正常女性每个月会有几个卵同时受到脑下垂体荷尔蒙的作用,一起长大,到了某一阶段,经由体内某一尚未明白的神秘机制筛检,只允许一颗继续长大成熟,最后排出,其它的则通通萎缩。与此同时,子宫内膜受到卵巢荷尔蒙的作用,缓慢增厚,以备受精卵着床,若无怀孕,则内膜终将剥落,形成月经,然后月经周期重新开始。
同男性相比,工作环境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要少一些。一般认为,劳动强度过高、剧烈运动的专业运动员或以跳舞为职业的女性,脑下垂体系统较易受到抑制,而发生无月经症。有资料记载,避孕药厂的女性员工,长期暴露于金属汞蒸气的牙科女医生,或长时间处于含有类雌激素特性的化学物质如有机卤素杀虫剂环境下的女性,女性荷尔蒙的协调都会受影响,容易造成月经紊乱。
此外,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二氧化氮环境下的女性,如牙医助手或麻醉师,其怀孕率也较低,如果每星期处在二氧化氮排气不良的环境下超过5小时,则怀孕率比其他人低将近60%。
妊娠若无法顺利持续,其伤害可能来自着床之前,也可能是发生在着床之后。胚胎发育当中,虽然有许多职场因子已经证实确实会造成动物胚胎突变,但在人类却未有直接的证据,理由是还没有人敢以人体做这样的试验。
在动物试验发现,着床前予以照射可以导致突变剂量的游离辐射线,不仅造成畸形,还可造成死亡。着床后15~60天是重要器官形成期,此时极易受到有害因子影响,引发畸形。其后,各个器官持续成熟,免疫、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继续发育。所以,妊娠3个月以后若受到伤害,往往会导致胎儿出生后成长和功能上的缺陷。
化学物质是否会影响胎儿,完全要看孕妇血液中的浓度情况而定,麻烦的是,一般化学物质多属小分子量脂溶性成分,有利于其扩散、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减少接触才是上策。
怀孕时由于子宫腹围变大,已经造成母体的极大负担,因此不适合再从事长期坐着不动、劳动强度过大或攀爬等工作,否则容易造成母体的伤害。孕妇也不适合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工作,以防晕眩甚至昏倒。
怀孕时若接触低剂量的铅,可能引起儿童时期认知能力偏差,母体血铅含量若每毫升低于0?郾3微克,就可避免此现象的发生,但若介于每毫升0?郾1~0?郾2微克,仍会导致轻微神经及行为缺陷的后遗症。令人欣慰的是,除非这个小孩出生后仍暴露于铅污染的环境中,否则这些偏差通常在学龄后自然消失。
1改酸洗石槽为PP板酸槽
杭州自强链传动有限公司原来酸洗槽是石槽,总长36m,是由10~12段石槽拼接而成,接缝灌入环氧树脂以防渗漏,这种结构伴随着酸液的加热,致使石槽受热膨胀而断裂,进而造成酸液渗漏浪费和环境污染。新设计酸槽采用改性PP板材料拼接而成,四周有加强筋板,内衬δ40的花岗岩石板,防止带钢擦破PP板而使酸槽渗漏。该改性PP材料酸槽受热膨胀系数不大,不易断裂。如果焊缝有渗漏现象,只需用塑料焊条补焊就可以了,具有维修方便等优点。另外为防止酸雾挥发造成的浪费和污染环境,在酸槽上口设计了水封盖子,使酸雾在盖子内壁凝结,然后回流到酸槽,从而有效减少了酸雾的挥发,使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提高了酸液的利用。
2将蒸汽直接加热方式改为石墨热交换器间接加热的方式
原来酸液加热是将蒸汽直接通入酸液加热,这样随着蒸汽向水的转变,酸液浓度会逐渐被稀释,以至不能满足使用。用石墨热交换器加热克服了这个弊端,它也采用蒸汽为热源,但它是隔离酸液加热,不会使蒸汽进入酸液而导致浓度稀释。石墨热交换器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换热器,性能较优越。它的圆柱体换热块采用标准单元块,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结构中不用胶结剂而采用聚四氟乙烯“O”形圈密封介质,加装压力弹簧作热胀冷缩的自动补偿机构,采用短通道、增加再分配室以提高紊流效应等,使得本换热器具有结构强度高、耐温耐压性能强、抗冲击性能好、体积利用率高、传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并便于检修的特点。根据酸槽容积和介质流量选用换热面积为20m2的石墨热交换器,将整槽酸液加热到工艺要求的温度60~75℃需要30~45min,满足使用需求。酸液温度的控制由温控仪和电磁蒸汽阀自动控制,消除了人工控制的不稳定因素,保证酸液温度始终满足工艺,避免了温度过高造成的蒸汽浪费和酸雾严重挥发对环境的污染。整个系统由酸槽、循环泵、石墨热交换器和温控系统组成,酸液在一个存在热源的闭环回路中循环进而起到酸液加热的目的。该系统使布局更加和谐,现场整洁优雅,同时,减少了酸雾,降低了酸耗,有利环保。
3在酸槽的出口增设挤酸辊装置
带钢经过酸槽往往会带出酸液,该部分酸液经带钢喷淋后进入废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巨额的废水处理费用。现在在酸槽的出口增加挤酸辊装置,就是增加一对耐酸橡胶辊,酸洗后的带钢经挤酸辊挤压后,带钢表面几乎没有酸液残留,为后续的清洗和钝化带来方便。同时挤出的酸液重新流回酸槽供继续使用,从而减少了酸液消耗和带钢清洗用水,减少了废水处理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4优化酸雾处理塔布置方案
随着新结构酸槽密封性能的提升,只在酸槽的进、出口部位会有少量酸雾溢出,原酸雾吸收塔吸风口在酸槽的中段,这样只会将酸槽内的酸雾吸收而造成浪费,并不能解决酸槽进、出口溢出的酸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经过分析,决定采用吸油烟机的工作原理,将酸雾吸收塔移位,使吸风口位于酸槽两端,并通过变频技术调整好吸风量,使溢出多少酸雾就吸收处理多少,这样酸雾处理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改造后的酸雾吸收塔采用pH计在线检测中和液的pH值,并根据检测结果实现自动添加碱液保持中和液始终呈碱性(一般中和液pH值控制在10~13),然后酸槽两端溢出的酸雾被吸收塔吸收后,经过两次碱液喷淋中和,再经活性吸附垫层过滤,最终达标后排放,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5增设连酸连轧线过程安全装置
自行设计制造连酸连轧线过程安全预防装置。利用轧制前张力和压带石磙自身重力,设置限位开关,安装在流水线清洗槽上。一但遇异常情况带钢张力过大时,石磙就会被抬起,限位开关就会发生作用。使整个流水线停止运行,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带钢拉紧时,导致石磙飞出而损坏酸槽的严重后果。该装置结构简单而行之有效,经过验证到现在为止未发生过石磙飞出事件,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6安装连酸连轧线吹氧化皮装置
为防止氧化皮堆积在带钢表面而影响酸洗效果以及改善剥壳区环境,在剥壳机后加装旋涡风机吹氧化皮以提高带钢酸洗质量,同时将氧化皮集中收集,改善了剥壳车间粉尘弥漫的现状。实践证明该设计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带钢表面酸洗质量有明显提高,剥壳区域工作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7美化酸洗区作业环境
在酸洗区域地面铺设花岗岩、排水沟做防腐处理、周围墙壁贴瓷砖,所有材料的选用兼顾防腐性能和适用性,防止废酸对地下水源的污染,确保作业现场优雅、靓丽。如今的酸洗车间面貌焕然一新,告别了酸雾的困扰,迎来了清新的气息。
摘要: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质量调控能力,其设计应注重2个方面:①把以
>>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刍议 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资金“洼地”效应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豫中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价与对策 石嘴山:努力打造生态城市,改善环境质量 健全耕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的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 基于AHP法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宁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对策 渤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加强白云湖湿地建设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河北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测评 襄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探讨 基于AHP法的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川西北某县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嘉兴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与对策建议 陕南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控能力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控能力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质量调控能力,其设计应注重2个方面:①把以植物为主体的、具有合理异质性并达到一定面积的自然组分作为控制性组分,并保证其持久存在;②要保证“物种流”在城市景观内的顺畅流动。关键词:生态城市;控制性组分;物种流;生物通道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N)02―0018―04
[关键词] 宫颈; 机能不全; 宫颈环扎术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53-01
宫颈机能不全由先天性发育不全和后天性子宫颈损伤所致,由于子宫颈内口纤维结缔组织断裂造成子宫峡部括约肌功能降低,使子宫颈内口呈现病理性扩张和松驰。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晚期习惯性流产及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1]。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宫颈机能不全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75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1岁;就诊孕周12-29周,平均为18周;平均孕次4.66(3-7)次。其中初次妊娠人工流产手术43例,有中期妊娠引产史者18例,宫颈裂伤史10例,均有3-4次晚期妊娠流产史或早产史,且每次流产孕龄相同或相近。
1.2 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多次中期妊娠自然流产史;(2)流产时常无先兆症状,既往无子宫收缩痛而颈管消失,羊膜囊突出;(3)非孕期时,可将8号宫颈扩张器无阻力地置入宫颈内直至宫腔;(4)非孕期时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证实子宫峡部漏斗区呈管状扩大;(5)本次B超测量妊娠子宫颈内口宽度>1.5cm或宫颈长度2cm。
1.3 术前准备 血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B超检查排除胎儿畸形,了解宫颈管长度、宫颈内口宽度及胎囊楔行嵌入情况,入院后采取臀高位卧床休息,B超提示胎囊突入宫颈管的要严格执行臀高位,静点宫缩抑制剂,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详细交待病情及预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4 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后,用阴道拉钩充分暴露宫颈,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后唇并稍向下牵拉,用大圆针,尼龙线于宫颈11点处进针,通过宫颈肌层于10点处出针。以此针线按同样方法缝合,8点处进针,7点处出针,5点处进针,4点处出针,2点处进针,1点处出针。从1点处出针后,拉紧缝线两端,将打结处尼龙线外套一段导尿管,避免尼龙线损伤宫颈,用4号宫颈扩张器伸入颈管打结。
1.5 术后处理 术后保持外阴清洁,继续保胎治疗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卧床休息3-5d,无流产征者即可出院。术后每2周到门诊产前检查1次,密切注意腹痛、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无异常情况者,在分娩前或孕37周后拆除缝线,若出现缝线撕脱或宫口开大情况可行二次环扎术。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输入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孕14-16周施行宫颈环扎术治疗的39例中,延长妊娠至足月30例,早产5例,新生儿均成活,流产4例,胎儿成活35例,见表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n(%)两组比较,P
3 讨论
3.1 宫颈机能不全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孕中期反复自然流产与子宫异常有关,据有关资料统计[2],因子宫异常引起者占被确定原因的28.2%,其中宫颈因素占12.8%。宫颈机能不全是宫颈因素中常见的一种原因,也是引起孕中期反复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既往有分娩产伤史,宫颈有严重裂伤,多次扩张宫颈行人工流产术、宫颈锥切术、先天性宫颈发育不良等、均可引起宫颈机能不全,本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反复无痛性孕中期流产高度提示宫颈松弛,故对此类患者,应首先考虑宫颈机能不全的可能性,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其次,育龄妇应采取有效的节育措施,尽量减少或杜绝人工流产术。医护人员应掌握接生分娩技术,避免宫颈严重裂伤,减少阴道助产,从而减少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
3.2 宫颈环扎术的疗效评价 宫颈机能不全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目的在于修复并建立正常的宫颈内口形态和功能,尽可能加强宫颈管张力,阻止子宫下段延伸及宫颈口扩张,协助宫颈内口承担妊娠后期胎儿及胎儿附属物的重力,同时术后保胎治疗可降低子宫肌纤维张力及子宫下段负荷,维持妊娠,延长孕周,增加胎儿成活率。Odibo等[3]报道1110例宫颈环扎术的有效率为88.8%(986/1110)。本组研究中手术组有效率为75%,与非手术组相比,其新生儿存活率及延长孕周数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宫颈环扎术能有效预防宫颈机能不全引起的流产及早产,提高胎儿成活率。紧急宫颈环扎术可使部分孕晚期患者明显延长妊娠时间,提高活婴分娩率[4]。但紧急宫颈环扎术并发症多,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率较高,围产儿死亡率高。对于紧急手术者,术前术后应及时应用抗生索及宫缩抑制剂[10],术后及时应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适时缝合宫颈内口可使妊娠维持足月或近足月,较大提高胎儿成活率。
3.3 影响宫颈环扎术成功的因素 可能影响的因素包括:(1)宫颈环扎术时间。多数文献报道宫颈环扎术的最佳手术时间是妊娠12-18周,12周前手术易导致流产,如手术过晚则宫颈已扩张,手术效果差,且随着孕龄的增加,手术介入刺激导致早产或破膜的可能性越大[5]。但也有文献报道:中孕晚期紧急宫颈环扎术对于延长孕周,效果明显[6]。本研究显示缝合孕周越小,延长孕周越长,成功率越高,围产儿存活率越高,另2例发生于孕28周以上的宫颈机能不全,虽然延长孕周数小于28周之前的,但由于延长了孕周,胎儿得以存活。(2)缝合时宫颈长度。Hassan等[7]报道,孕14-24周宫颈度15mm病人中,48%在32周前分娩。手术时宫口可见胎膜者,宫颈环扎效果极差。(3)感染。许多文献指出感染因素是宫颈机能不全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阴道宫颈炎症对手术成败有直接影响,术前常规行阴道检查,了解宫颈情况,彻底而有效地治疗潜在的感染,有利于手术取得满意效果[2]。术后患者1周应当尽可能的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孕期禁同房,避免增加腹压,尤其对宫口扩大,羊膜囊突出的孕妇更应多加防护。宫颈环扎术由于操作简单,对母婴干扰少,术中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成功率高,且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 楼卓鑫,张天厚,贺晶等.宫颈机能不全47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3):179-180.
[2] 夏晓艳,黄醒华.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210-212.
[3] Odibo AO,Elkousy M,U ral SH,et al.Prevention of pret ermbirth by cerclage compared with expectant management: a system at ic review [J].Obst et Gynecol Surv,2003,58(2):131-136.
[4] Mclntire DD,Leveno KJ.Neona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atesin late preterm births compared with births at term[J].Obstet Gynecol,2008,111:35-41.
[5] 赵友萍,周琦,吴连方.宫颈环扎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85-1387.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检测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53.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实施全程有序管理。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监测能力都得到了快速进步。但相比之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却相对落后,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差距。因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持续改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撑,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与监测能力建设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促进下,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规定已经覆盖了从监测任务的受理、监测工作的准备、监测任务的实施、监测数据的统计、监测成果的报出到监测档案的保存等各个环节,然而相当一部分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及内容的深度任止步于体系建立初期所涉及的内容,版本的更新也是在外审或者管理机构的统一要求下流于形式的转版。对于新的监测领域如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仍是空白。与时俱进,不断扩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能力的突飞猛进,环境监测的领域已过去的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等传统领域拓展到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在线比对监测等新领域,因此,应加快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改进速度,将这些新的监测领域纳入到质量控制的范围,提高质量控制能力。由于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的工作特性,这样就需要各级的监测站相互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够把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制约管理以及沟通混乱,网络监测机制也不健全,环保监测站与企业之间不配合,导致了监测的方法、标准与项目上无法统一,造成监测数据没有可比性,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
加大对县级监测机构的资金补助力度,监测站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对此,很多县级站均想方设法,多方争取、筹措资金用于监测站的建设。跑县,多争取财政拨款;跑市、跑省,积极争取上级环保资金补助。同时也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创收力度,多方保证监测站发展所需资金投入。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监测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无论是仪器设备配备还是站房面积,距国家标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环境监督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其实就是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文件,要想使监测质量达到标准水平,一个完整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结合,管理监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部门,严格规范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检测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行为,不断运用质量监督和审核管理机制,其实就是想得到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全方位、全程序、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使监测管理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环境监测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提高各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随着当前监测机构业务能力的逐步强化和不同要素监测项目的能力水平逐步提高,监测站在参与外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时,应当优先选择一些新增的监测能力,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涉及到新方法、新标准的外部质量活动。其次,针对以往管理体系与日常监测工作相脱节的弊端,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纳入到日常监测工作中进行统筹安排。在监测站内部各业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之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第三个监测站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认识层面的不足及时开展有效地在职教育、培训活动,普及推广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提升广大工作人员的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以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效性。
3、加强监测站环境监测内部质量控制力度
对于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站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予以落实。一是细化内部质量控制要求,增强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二是有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改进措施。三是建立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反馈机制,定期由质量管理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汇总,然后反馈至具体质量管理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落实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
4、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5、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现有人员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人员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应创造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先进的专业人才,同时基层站应就现有人员情况,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监测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并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的各种业务培训,
(1)强化人员培训
通过上岗培训、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全员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切实增强实验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与使命感,自觉参与质量管理。
(2)提高人员的能力水平
质量管理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监测业务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方法,还应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加强队伍素质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结束语
只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水平,提供准确数据,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新的需要,使环境监测工作真正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真正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发展。全面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才能的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论文关键词:环境伦理;环境法;互动式;必然性;可能性
一、环境伦理和环境法的概念
(一)环境伦理的概念
环境伦理也称为环境道德,是指人们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因此所应遵循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其中,环境道德态度主要是指有关环境保护的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等,而环境行为规范则主要是指环境道德标准和它的基本原则及重要规范。环境伦理是人类在对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问题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历史与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紧密相关,最早可追溯到工业发展的初期。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环境保护无能无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伦理学随之得到了系统发展,各种环境伦理学说和流派纷至沓来。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伦理学说已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有对人类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只是人的一种间接义务。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侧重于对人本主义的反思,提出将伦理学的概念及其范围扩大到人以外所有生物,弱化人类利益。
(二)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法是指调整因保护秘书科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产生是源于工业时期人们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资源的疯狂攫取,导致了一系列污染物致害事件和生态灾难,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危机,人们发现需要对这种无节制、无秩序的排放和开发进行一定的规范,以使人们的经济利益能够继续下去。环境法具有科学技术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二、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之间互动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维度。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的学界,通常认为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规范体系,一度非常强调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而进入现代社会,二者的关系正在悄然改变。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极为重要的上层建筑,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道德对法律起促进作用,首先是法律正常运转的社会和心理基础,立法、守法、执法都离不开道德;而另一方面法律对道德也起着促进作用,法律用立法手段推进道德的普及,并通过强制力保证实施,用刑罚惩治非道德的违法行为,以弘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任何割裂二者联系的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整合二者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组合功能和整体优势,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调控,才能事半功倍。
随着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人类也对传统环境伦理进行反思,重新考虑应当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向人类之外的其他类的事物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现代环境伦理已经对环境法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调整范围的拓展。其次是价值观念的扬弃。再次是基本理念的重构。环境伦理是环境法律规范的始源,法律渊源之一就是道德。环境伦理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秩序、环境安全、环境正义等一系列特殊理念构成了环境立法的法律精神。因此,环境伦理也成为了环境立法的价值评价标准。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中,除了要求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强有力的执法体制以及健全的的司法制度外,还要求符合环境伦理的价值评价。
同时,环境伦理的出现,也是人类在价值观上一次巨大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对于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对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新的伦理观。环境法应当选择或者吸收环境伦理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并经过具体化的立法技术和处理。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一种高尚的环境伦理的要求,其蕴涵的伦理价值是环境法认同的并加以吸收的,但是在环境法中直接规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显然不会产生法律效用。由于环境法的稳定性与立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加之社会现象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法有它的漏洞和不足,一些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本应受法律制裁却无相应的法律规定。此时就需要运用道德对这些行为作出评价、引导和调整,以弥补环境法的空缺。
三、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之间互动的必然性
(一)环境伦理为环境法立法提供新的思考模式
长期以来,统治人类的主导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环境伦理的发展提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对待环境的问题,其思想能够为环境立法提供重要前提。反思过去的价值观念,那种以人类为中心主义,把自然仅仅看作被改造对象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它错误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忽视了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自然生态发展的内在本性,因而也忽视了自然环境存在的道德价值,但日趋恶劣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表明,这些价值观其实并不是那么值得我们效仿。我们必须要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转变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环境伦理可以促进环境立法的完善
从已有的立法经验上来看,西方某些国家的传统环境法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环境伦理精神,决定了它无法最终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迫切需要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环境法,并对它进行革命性地彻底变革。而这一迫切需要就使得人们不断的寻找新的哲学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对环境法进行理论上的再造。当新的环境伦理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时,原有环境法就会因为与社会发展不符合而显得落后,必然要求对立法进行修改,所以说环境伦理会推动环境立法的完善。而这一过程就是指立法者按照立法程序将环境道德理念、规范或规则用法律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将一定的环境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规定环境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环境道德规范。这其实就是环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过程,这也是好的环境法律由此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但若环境法直接把环境道德规范加以吸收,则需要经过具体的立法技术处理。同时在我国立法现状滞后的情况下,通过宣传环境道德,还可以对个体起到教化作用。通过人的道德自制,在小范围内推动环境保护事业。
(三)环境伦理可以促进环境立法的实施
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都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强制力,社会伦理则是从存在于们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中的道德中提炼出来的。为了更有力的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应该将环境伦理和环境法律结合起来,既不可能只靠伦理本身就足以保护和管理环境,也不可能只靠法律本身就足以使法律实施。而环境伦理可以促进环境法制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环境法律规范的道德化过程。即环境法律主体把环境守法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环境道德义务替代环境法律义务,从而能够自觉遵守环境法律。当环境立法所规定的具体义务逐渐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义务时,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环境伦理时,这种法律行为规范就会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伦理,从而获得人们自觉履行的效力。
四、结论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自主学习能力是中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今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又给学生带来诸多诱惑。在网络快速发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广大中职教师认真思考。
1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探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必须要明确网络环境的定义。只有明确了什么叫网络环境,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所谓网络环境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互相支持的场所。说白了,网络环境主要指的是虚拟的现实世界。网络环境不仅包括网络地点,同时还包括学生学习心态,人际关系等因素。当前按照系统观点认为网络环境主要包括:设施;平台;资源;通讯以及工具等因素。
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同时又不依赖于教师而主动追求所学知识的行为。自主学习有几个必备要素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要有老师的指导。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老师要起引导作用;其次是环境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受到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要有教师监督。没有教师的监督,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会得到有效提高。
结合网络环境与自主学习的定义来看,所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主要指的就是在虚拟的现实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行为。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才有真正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上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继而来详细深入探讨如何让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要合理利用网络设施以及多媒体等设备;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三是要为学生提供多种自学方法;四是要加强通学生的沟通,创建网络互助平台;五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六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
2.1 合理利用网络设施和多媒体设备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设备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在中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设备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这些设备的应用。网络设施和多媒体设备如果能够得到合理利用的话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站,网络教学,电子邮件,信息,电话,网上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专门就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方法来向学生进行传授。学生在掌握了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方法之后,就可以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主动教授学生资料下载的方法,电子信箱的使用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加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2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
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监督。只有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显著上升。教授学生网络设施以及多媒体等设备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只有在严格监督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实效。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学生就会借学习的名义在网上做其他事。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
教师在班上要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树立典型,建立奖惩机制。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及时鼓励,针对那些不愿学习的学生要予以适当惩戒。要在班中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风气。教师要大力完善监督机制。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要定期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给学生压力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3 为学生提供多种自学方法
自主学习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自主学习不仅需要具有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只有具备这两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以显著提升。中职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有意愿学习,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方法的话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方法。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以及多媒体的设备结合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来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
2.4 加强通学生的沟通,创建网络互助平台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最新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做出回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平台。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自身所学的经验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与学生构建一个网络平台来进行有效交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行成果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写成文字,PPT,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向大家讲解。这样会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提升。
2.5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机制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紧密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帮助。过去的评价机制往往注重结果,多元化评价机制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进行评价。单一性的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构建完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2.6 注重实践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职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而实践性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基本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名片的编制,学生简历的制作,请柬的编辑等。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详细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概念,而后详细介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六条措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这六条措施来做。
参考文献:
[1]刘威.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2]庞英智,颜辉.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系统的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