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环境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注浆加固;巷道修复
1、工程概况
淮北矿业集团袁店二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与涡阳县的交界处,属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煤田,东西长约22Km,南北宽1.2~3.4Km,面积78.82Km2。本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的单斜断块,褶曲不发育。地层倾角较平缓,一般在5°~15°。断层较发育,各煤层的顶板岩石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砂岩、粉砂岩、细砂岩零星分布,本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偏复杂。
袁店二矿7213配电硐室附近的巷道,采用36U型支护,棚距600mm,网片采用横筋为Φ12mm圆钢、竖筋为Φ8mm圆钢电焊成650mm×400mm的网片,网格边长×边长=70mm×70mm,喷厚1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周围巷道变形严重,具体变现为底鼓、两帮收敛、顶板下沉、喷浆浆片爆皮涨裂严重。巷道尺寸缩小约40%~75%,经常造成轨道出现阴阳道,通车困难,给予巷道使用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通常,每月要进行一次卧底、掉道,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2、强构造应力环境研究的背景
构造应力是煤矿岩石巷道发生特大变形、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某些强构造应力带,巷道开挖后,短期内即发生完全撮合,如淮南矿区顾桥中央区的南翼轨道巷,开挖不到一年,原21m2的断面平均剩余面积仅0.25m2,部分地段完全撮合,此种情况在我国各大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给生产和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现淮北矿业集团袁店二矿此种情况比较严重,较强的构造应力场不仅给新掘巷道的使用带来较大的影响,也造成已掘巷道频繁的修复。
3、支护方案设计
3.1工程简介
针对以上情况,该矿与安徽理工大学矿山工程力学与支护技术研究院合作,制定了新的支护方案,即在7213配电硐室新掘巷道试验36U、喷浆、锚杆、网、注浆联合支护,遇构造带及地质异常时,采用缩小棚距与锚网间排距等措施应对。
3.2永久支护
3.2.1巷道断面
断面形状:直墙半圆拱,具体形状见附图1
3.2.2永久支护主体方案
主体方案分基本方案与特别加强方案。基本方案为整个巷道必须实施的方案,若基本方案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时,采用基本方案+特别加强方案。
基本方案:U型钢+锚杆组合梁+注浆
永久支护特别加强方案
4、支护参数
4.1U型钢棚参数
支架采用3节36U钢加工,搭接长度500mm,棚距500mm,每处搭接采用两幅限位卡缆和一副普通双面卡缆固定,U型钢之间采用5对卡缆式拉板连接,每压茬处拉板与支架连接卡缆联合使用,其他两幅为独立的卡缆式拉杆,卡缆螺母扭矩不小于300KN.m,采用钢筋网背帮、背顶,网片采用横筋为Φ12mm圆钢、竖筋为Φ8mm圆钢电焊成650mm×400mm的网片,网格边长×边长=70mm×70mm,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喷厚150mm。
4.2锚杆组合梁
托梁采用11#工字钢加工,加工成长700mm托梁,锚杆采用Φ22mm×2800mm高强度螺纹钢锚杆。
4.3注浆参数
4.3.1注浆锚杆
间排距为1500×1800mm,每排布置9根注浆锚杆,从巷道中顶向两帮均匀布置5根注浆锚杆,巷道左、右帮底脚布置2根注浆锚杆与水平方向呈45°角倾斜向下布置,巷道底板垂直向下布置2根注浆锚杆,外露100mm;注浆管采用Φ22mm无缝钢管加工,注浆管长度2.5m,每根注浆锚杆使用1支Z2535型树脂锚固剂,使用1支速凝水泥封口,杆体每300mm钻1个孔。注浆水泥采用PC32.5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1:1。(详见图3-3)
4.3.2底板锚索注浆
底板锚索采用Φ22mm×6300mm的高强锚索,托盘为29U型钢,长度为3400,底板锚索以巷道轴线为对称轴,按照间排距1600mm×1600mm进行布置,每断面布置3根。底板锚索的锚固分3种情况:(1)底板中含有大量游离水情况,锚索锚固又有两种方法:a、锚索孔成孔后,首先采用水下锚固剂实施锚固,然后通过注浆实施全长锚固;b、将两根3m的注浆锚杆丝扣连接并与锚索捆绑在一块,下放至设计位置后,用马丽散实施锚固与注浆一次性处理,段部用快干水泥封口,快干水泥距上端距离300mm。(2)底板无水情况,直径用药卷锚固,然后插入注浆管(3000mm)实施水泥注浆。
5、强构造应力环境岩层的强构造应力场支护效果分析
自2011年12月强构造应力支护设计方案实施以来,该巷变形、底鼓得到了控制,巷道稳定,至今未出现大面积的变形、底鼓,巷道工程修复强度明显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从源头降低了顶板隐患的发生。
结合该支护方式,又延伸了U型钢+锚索组合梁支护形式,托梁采用回收修复后U型加工,通过在该矿北翼轨道大巷、7216集中机巷、82采区胶带石门等,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从效益方面分析,虽说巷道直接成本增加了,但从巷道修复方面看,大大降低了修复成本和人力,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权衡该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设计是合理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缓解了生产连续紧张的压力。
关键词:不孕;TMET;护理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育龄人群中不孕不育率已经高达12.5%~15%[1]。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是治疗不孕症的有效方法之一。胚胎移植是IVF-ET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将体外培养形成的发育良好的胚胎,送入母体子宫腔内的过程。多中心常用的胚胎移植是经阴道、宫颈,向宫腔置入移植管,注入胚胎。但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生殖道畸形、宫颈粘连,宫颈过紧、或先前的手术史导致宫颈堵塞、子宫的解剖位置异常,尤其是如果有明显的前倾前屈或后倾后屈,也可使宫颈口暴露困难。在此情况下,经子宫肌层的移植(transmyometrial ET,TMET)已经成为另一种替代的治疗方法[2-3]。尽管第1例TMET出现在1990年代初,到现在为止,只有少数病例被报告过。笔者通过对本院生殖中心2002年10月~2015年10月9例困难移植患者实施TMET的分析,总结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例患者共行18例TMET,年龄26~41岁,平均年龄32岁,不孕年限2~16年,平均8.1年。不孕原因:原发不孕8例,包括输卵管性疾病的诊断,生殖道畸形,或男性因素不育。继发不孕症1例,包括输卵管炎和配偶弱症。其中,先天性阴道闭锁和宫颈发育不良术后1例,先天性子宫颈闭锁,重建阴道和子宫腔的通路2例,子宫的解剖位置异常2例,阴道横隔、纵隔子宫、宫颈发育不良1例,双子宫1例。均予达必佳或果纳芬促排卵治疗,注射HCG 36 h后,在超声引导下行经阴道穿刺取卵术,其中获卵数 4~31枚,5例患者取卵后2~3 d行鲜胚移植,7例患者胚胎冷冻后行冻胚移植。若第1个周期治疗失败或没有冷冻胚胎则需再次行IVF。其中6例患者在实施手术前行模拟移植,其中有3例失败,3例成功。移植后予黄体支持,并于术后第1 d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临近脏器损伤、感染和疼痛等并发症。
1.2结果 9例患者共行18例TMET,移入60枚胚胎。3例生化妊娠,4例临床妊娠,共分娩3个婴儿,1例患者仍妊娠状态,1例在17 w时流产,妊娠率38.90%。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不孕患者由于不孕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常表现为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对于该类患者,入院后我们热情接待,与其加强沟通,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疑虑,耐心地给予解答,减轻心理负担,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主动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诊治过程,耐心详细的讲解手术流程、方法、移植手术注意事项,告知行移植手术的医生、手术时间,给患者全程的帮助和指导。安抚家属心理:不孕患者家属有明显的焦虑,给予患者家属心理上的安慰,也就间接地安慰了患者。教会家属做好心理安慰,减少患者来自家庭方面的心理压力。本组患者平均不孕年限8.1年,就诊时间长,心理上存在负性情绪,我们重视患者的心理,通过成功患者现身说法,用事实、经验、妊娠率告诉患者,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自信心,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2移植前准备
2.2.1详细的讲解手术流程、方法、移植手术注意事项,告知行移植手术的医生、手术时间。
2.2.2协助医生进行模拟移植。本组有6例患者进行术前模拟移植,因此,要做好和医生的配合工作,有利于移植的顺利进行。
2.2.3遵医嘱协助患者完成黄体酮等激素支持治疗。
2.2.4术前为患者更换清洁衣裤,去除饰品,剪短指甲,核对患者信息后送手术室。
2.3移植术中配合及护理
2.3.1h境准备 手术开始前做好手术室环境用物准备,移植手术时光线宜暗,室温维持在26℃~28℃,湿度维持在50%~60%。
2.3.2用物准备 做好B超机及实验室用物准备,穿刺移植针的准备。用于TMET穿刺移植针:常规穿刺针(k-min-1720-vub;cook,澳大利亚),在本中心此类针常是用于抽吸胚胎多胎妊娠减胎术(多胎妊娠减胎术)或Towako针-cook IVF穿刺针(专门用于TMET)。
2.3.3人员准备及配合 TMET需医生、B超人员、胚胎学家、护理人员多方面的配合。术前仔细核对患者各项信息。移植时协助患者取截石位,严格无菌操作,配合医生用等渗盐水消毒外阴及阴道、宫颈口,然后嘱患者尽量放松,避免咳嗽,选好穿刺点及角度,移植时做好胚胎培养皿与患者姓名、丈夫姓名的核对,对精神紧张患者适时交谈,分散注意力,使其全身放松,配合手术。
2.3.4观察护理 TMET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腹痛及出血情况等,拔针后立即观察有无出血等情况。本组患者经医护人员精心观察护理,术中均未发生出血、临近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且TMET过程快速,这些患者仅受轻微的疼痛。
2.4移植术后护理
2.4.1病情观察 TMET术后不定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及阴道流血,并做好穿刺点的观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本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腹痛及阴道流血。
2.4.2一般护理 TMET术后适当卧床休息,无活动限制。回家后可正常活动与生活,如日常上班、爬楼梯等,但避免劳累与剧烈活动,禁止同房。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与腹泻。多饮水,室内勤通风,避免去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按医嘱指导患者及时正确用药,不能随意停药或改药。
2.4.3并发症的护理 有关TMET的并发症,Akhtar等人预测该技术的潜在并发症是出血,损伤邻近结构,感染和疼痛[4]。但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在B超引导下操作能避免出血。相邻结构的损伤(如肠)可能被视为TMET最独特的并发症。腹部或盆腔手术史的患者,可能有腹部脏器粘连,但我们也没有观察到。且所有患者随访至少2 w后,没有观察盆腔炎的症状。
2.4.4随访指导 移植后14 d左右测血HCG,如阳性者为妊娠,继续使用相关药物支持,直至孕12 w左右;并于移植后30~35 d行B超检查,了解胚胎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血HCG检查为阴性者,停止所有药物。妊娠者做好随访指导,在妊娠75 d、5~6个月及产后各随访1次,进行围产期保健指导,告知患者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及羊水穿刺的时间,并及时了解分娩情况[5]。本组18例患者,获得3例生化妊娠和4例临床妊娠。
2.4.5胚胎冷冻注意事项 患者移植后有多余胚胎冷冻时,并告知胚胎冷冻相关知识,解释胚胎冷冻注意事项。
3 小结
对于一些生殖道畸形或宫颈粘连,子m的解剖位置异常,传统的经阴道、宫颈移植无法完成,TMET已经成为一种较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在护理中,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健康宣教,做好围手术期的配合和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协会.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R].2012.
[2]Ghaffari F,Kiani K,Bahmanabadi A,et parison of easy and difficult embryo transfer outcomes in invitro fertilization cyc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ertility&sterility,2013,6(4):232-237.
[3]NL Fleuter,T Freour,J Lammers,et al.External validation of meseguer's prediction model according to embryo transfer policy(cleavage stage or blastocyst)[J].Human Reproduction,2014(7):61.
安徽省紧临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区,区位优势明显;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富集;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影响颇为深远。在30余年改革探索的实践中,乡村经济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潜在优势初现端倪,农业发展方式迅速转变,农民收入构成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适应高科技发展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从而为安徽顺利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基于传统因素,安徽村舍空间布局、乡村人口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明显失衡。村庄的密度和规模由西北向东南总体上呈减量态势,而乡村环境和经济发展却呈增量态势:皖北和皖西北以平原为主,村庄密度高、规模大,但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农业发展的盲目性、无序性对乡村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皖中及沿江地区以丘陵为主,村庄密度较高、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势低平、河流布网,由于工业“三废”处理的随意性、趋利性,对土质、水体等的污染面积较大;皖南地区以山地为主,村庄密度偏低、规模较小,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植被覆盖率较高,降雨量多、气候温润,工农业发展对乡村环境的破坏程度低,适宜人居。总体上看,安徽乡村发展分区差异明显、村庄村舍规划不成体系、基础设施配套尚待完善,这些都是乡村建设中不尽人意之处,离乡村“三美”的总体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亦如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崇者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故乡村状况的好坏,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从事其他建设的根本前提”。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不是纯粹迎合时展的乡村重建运动,更不是“返景入深林”的复古造势运动,而是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山林水体、民俗文化等乡土优势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和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村居生活的品位和档次;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凸显乡村山水风貌和人文地域特色,完善中心村道路、电力、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效处理产业“三废”和农村生活垃圾,不断优化人居生态环境,营造一道“绿水蓝天、文化和谐”的乡村美丽风景线。
二、美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或难以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个人或企业提供而主要由政府提供以满足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或服务。从供给方面看,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即“非排他性”的特征;从消费方面看,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的特征。依据满足公共物品属性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相较于其他公共物品而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环境公共物品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亦是从事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从供给渠道来看,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大类:或基于“上天恩赐”而形成的自然物,如江河湖泊、高山深谷、海洋空气、动植物群等,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的;或基于特定需要,必须由行为主体(譬如政府)来提供的公共环境设施(譬如防洪工程、污水处理器材等“硬件”设施),环境“软件”(譬如环境制度、环境信息、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等等)。从消费角度而言,有些环境物品可以看作纯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即一个人消费无法阻止其他人或集体的消费,譬如正常情况下人们对空气的利用;有些环境物品是准公共物品或拥挤物品,消费中不排除集体行为,但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产生负效应,譬如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场资源破坏,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源枯竭,等等。然而,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初期阶段,由于趋利避害的人性使然,环境资源的配置往往是低效率的。这种低效率主要表现为外部不经济性,“当生产或消费的所有副作用没有被包括在市场内时,外部经济效果就发生了”,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资源成本的外溢现象。环境资源成本的外溢扭曲了环境公共物品的真实价值,也使环境公共物品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就我国而言,市场失灵诱使环境公共物品成为稀缺资源最早产生于经济发达省区或资源富集省区。而经济发达相对滞后的省区则是在模仿和承接发达省区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出现了环境资源稀缺等诸类问题。安徽省紧临东部沿海的发达省区,在中部崛起的战略架构中,始终面临着跨越发展的强大压力。为了赶超东部发达省区,切实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环境资源的透支消费演化为一种时尚,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在此背景下,乡村环境资源保护也被极大地忽略了,片面追求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稀缺资源消费远远超过了其承载的最大阈值,乃至酿成了诸多环境问题。无可争辩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作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复杂工程,解决之尚需要政府提供保护环境的公共物品。
(一)政府需要为环境公共物品生产提供制度保障诸如环境公共物品这种“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政府拥有庞大的行政资源,无疑是集体行动中最强力的组织单位,如果积极作为是能够满足社会民众对环境公共物品需求的。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无疑是环境公共物品的最佳提供者。安徽乡村环境治理的实践证明,当前政府最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为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制度保障。任何一种游戏,要能持续进行下去,离不开相应的游戏规则,生产环境公共物品犹如一场游戏,又何尝不需要规则呢?诚如奥尔森所言,在提供公共物品的集体行动中,正式约束或外在的制度往往是解决集体行动困难的重要保证。笼统地说,环境制度体系包括环境法律法规、政府行政命令、环境政策规章和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制度规则,在维护环境公共物品正常生产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道路硬化、村旁绿化、景观设计、垃圾处理等多项举措,均与乡村环境治理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大量的环境公共物品。而这些环境公共物品牵涉面太大,社会自助、他人自觉又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趋利性,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显然有些无济于事。但是,带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不仅可以引导环境公共物品生产,而且还可以为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制度性保障,从而使其提供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二)纯环境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或生产纯环境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其内容复杂性、生态系统性和利益普适性,是不能排除消费上搭便车行为的。况且,有些纯环境公共物品(譬如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信息等)是个人或社会很难提供的,而有些纯公共物品(譬如平衡生态系统、净化空气等)虽然可以由个人或社会生产提供,但却难以从生产中获取利润,甚至连收回成本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个人或社会也自然而然没了生产、提供环境公共物品的动力。因此,此类环境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生产或提供的。安徽省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纯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就政府层面而言,需要做到:其一,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就全省范围言,除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郊和东南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以外,绝大部分乡村没有实力雄厚的经济实体,也难以为乡村基层组织提供比较稳定的税收,因此乡村基层组织的经济自助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基层组织将大量资金用于纯环境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是不现实的。其二,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对纯环境纯公共物品的科研投入。提供纯环境公共物品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有助于美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但是纯环境公共物品是关系到能否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涉及到生态学、环境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技术知识。因此,生产或提供适合美好乡村建设的纯环境公共物品,需要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单向度作业。其三,制定适宜美好乡村建设的环境监测标准和环境政策。与城市相比,乡村环境承载量大、自我恢复能力强,将适合城市的环境监测标准、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模式原样套用于乡村环境的治理,无疑是不适合的。如果这样,只能导致乡村更大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三)生产或提供准环境公共物品也离不开政府协作准环境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的特征,只有达到了某个临界点,才会出现拥挤的现象。也只有在此情况下,继续消费才会导致低效率。换句话来说,准环境公共物品如果利用得当就有利润空间,也自然能够激励个人或企业生产或提供。当然,这需要政府借助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给予适当的安排,才能调动社会力量生产或提供准环境公共物品的主动性、积极性。退一步说,政府部门作为利益阶层中“相对独立的一元,产生了独立的利益诉求。这就导致了政府及政府官员可能在理性经济人的支配下,进行权力设租、寻租现象,使公共产品的供给违背初始目标”,继而在提供准环境公共物品上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就准环境公共物品生产或提供而言,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即是其间最有效的运行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契约形式,对准环境公共物品(譬如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排灌河渠维护、村旁绿化和垃圾处理等)的数量和质量作出明确要求,同时将其生产权让渡给企业或非营利性组织,由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政府也可以通过财税补贴的形式,对利润空间较小的项目给予适当减免或优惠。尚需要提及的是,合资共建也是值得探讨的协作方式。在此方面,浙江临安市美好乡村建设中合资共建项目的一些成功做法,其经验有借鉴价值。
三、美好乡村环境治理,“有所作为”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乡村环境不容乐观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致共识。乡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不亚于城市环境治理,此即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况且,基于乡村环境法规不完善、民间环保组织严重缺失、民众环保意识整体性不高以及乡村环境治理的强外部性特征等复杂因素“决定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农村环境的地域性特征进一步要求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及乡镇政府应该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美好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需要切实履行职能,准确定位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有所作为、善于作为。
(一)进一步明确并适度强化基层政府的环境治理职能理论上言,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权限的合理划分,既利于环保主管部门的集中统一管理,又助于各级环保部门结合自身地方实际,充分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但由于县乡等基层环境管理权限散落于多个行政部门中,权、责、利等权限的划分也较为笼统,多地环保部门形同虚设,实际职权却被发改委、水利局、林业局、住建局、农资委等肢解了。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环境问题,必然导致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因此,实现乡村环境有效治理,明确各行政部门职能并适度强化环保部门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明确政府环境管理职能,有助于发挥政府的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和节省交易费用等优势。政府在作出决策时才能将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尽量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反之,如果行政部门充当地方经济利益的代表和执行人,作出的决策就可能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即便结果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环境治理也是丝毫无益的。具体而言,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县乡等基层行政部门在决策系统中应当增加环境权重,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监管,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引进“三低一高”(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新型产业发展,逐步引导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乡村环境改善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建设缺少权威性的指导文件,也没有村庄建设的整体规划,随心所欲地盲目建设弄得乡村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的原貌。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修建的灌溉渠、预留的可耕地、承载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或沼泽地等资源在注重效率、“增产增收”的运动中,一批批地变成了良田;21世纪伊始,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栋栋高楼在良田中拔地而起。随着时间流逝,美丽的田园风光正在消逝,也警示着人们:乡村环境治理需要权威性的规划引领,需要树立示范村、“样板村”,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的应时而生,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文件。丘陵平原各领千秋,山寨村郭各具特色。中国乡村,“政府机构在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整治方面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为此,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果断地摒弃奇思妙想,而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不得做什么”,以《规划》为引领,规划建设中仿效云南丽江古城、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充分借助山势水体走向,在保持乡村田园风光的前提下,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村口环境治理重在绿荫成行、植物造景;河道整治旨在疏通水系、改善水质;庭院环境设计讲究特色、营造和谐。具体实施当中也要坚持试点先行、量力为之,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以后才能逐步推广,切忌脱离实际、盲目蛮干。
(三)完善基层政府的乡村环境考核激励机制2005年11月23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严格责任追究制”。尽管国家层面明文规定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但是基于乡村环境治理初始化投资量大、盈利空间较小,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地方政府在考核具体操作中,GDP的权重仍然有些偏高,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作为考核体系中的软性指标,基本上没有落到实处。如此以来,乡村环境治理反倒成了基层政府唱起的“高调”进行曲,滥用环境资源的丑恶现象却是屡禁不止。因此,乡村环境治理需要省市行政部门通过有效制度安排,设计出一套关于环境考核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县乡基层政府、环保局等部门有足够的动力去加强保护环境、履行环境监察等职能。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着力提升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沉重的决策担子,最后将不得不通过广泛的民主参政来分担解决,否则政治制度无法维持。”乡村环境治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乡村环境治理若没有民众的主动参与、积极行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政府要有效推动乡村环境治理,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纵向比较,民众的环保意识的确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民众普遍缺乏环保知识,客观上也需要县乡基层政府做好环保知识的普及工作。为此,需要基层政府结合地域特色,精心策划,拟定出操作性强的宣传方案。譬如,开展以环保宣传标语上墙、环保观念入脑为内容的“环保知识下乡”活动,举办环保知识培训或环保知识竞赛,指导“绿村化林”创建活动,播放警示环境影片或展示“震撼性”的环境宣传画,等等。为了便于宣传活动的开展,凸显环保宣传的效果,可以采取“传、帮、带”,或“传接力棒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即由资深环保专员将环保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觉悟相对较高的乡村干部,然后由乡村干部带着环保知识去做广大村民的工作;“帮”即由接受能力较强的村民或充分发挥中小学的教育职能帮助环保意识较差的所谓“后进者”;“带”即充分发挥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乡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继而以点连线、以线筑面,有序地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在亲历生态环境变化的实践中提升其生态环保意识。
农村水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变传统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手段,规范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农村水环境的现状、治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等要素进行分析,并以乡镇环保机构为例,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的理念框架,最终设计出一套适合本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期通过对本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为今后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乡镇环保机构
受新型城镇化实践不断深化地影响,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生产、家畜禽规模化养殖、生活垃圾等污染严重破坏农村水环境,农村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为进一步规范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必须对现阶段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评价,而治理绩效评价作为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面的绩效管理工具,与治理理念相契合,能够关注到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是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一种可行方法。通过对此种方法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对今后农村水环境治理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村水环境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渠系、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1],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对农村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水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水污染问题鲜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水污染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污染来源复杂并难以监管
1.1.1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主要是指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中型城市的产业升级,把越来越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向周边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大都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承接大中型城市的这种产业转移。虽然此类产业转移带动了当地以及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但这些产业时常受到规模、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把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周边农村地区的水环境,这成为中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1.1.2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残留及废弃污染物和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农业生产残留及废弃污染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以及农膜使用后的残留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20多年来中国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持续增加,农村水体污染严重。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是农业污染源的另一主要源头。根据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牛、猪、羊的存栏数分别为:10385.1、47411.3、29036.3万头[2],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体污染问题。
1.1.3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是指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着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用水量以及生活消费品逐年增加,相对应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也随之增加,直接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加重。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居住较为分散,集中处理、收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设施有限,必要时还要被动接受城镇转移过来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这也在客观上加重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压力。
1.2治理投资匮乏并缺乏保障
当前中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水污染来源复杂多变,缺乏有力的监管与治理。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治理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相形见绌,政府把大量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环境治理当中,农村的环境治理投入便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每年环境污染治理的比重仅占当年GDP的1.6%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以上的数据还存在差距。
2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2.1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的是为了保障农村水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在农村水环境管理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3]。它反映的是政府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在整个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效用,是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环境治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能够使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解更加具体,并对治理措施的优化以及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目前,建立公共部门环境绩效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广泛共识,有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改革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把环保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4]。也有人认为通过开展环境绩效评估工作,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5]。但在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中,政府部门把更多的重心放到城市,农村水环境治理则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统一标准与模式,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价值诉求。
2.2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效益分析
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存在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由于水环境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性,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通常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特定的治理绩效评价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不仅规范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带来直接的生态效益,而且还产生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其它间接效益。
2.2.1生态效益
水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既能够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水资源破坏的影响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平衡一旦打破,修复代价难以估算。评价农村水资源治理绩效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农村污染物减少、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以及农村生态承载力增强等方面。
2.2.2经济效益
得益于生态效益,农村经济发展会产生新的增长点。首先,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水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势必会对区域内排污企业形成倒逼压力,迫使排污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寻求产业结构优化,以加快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规范,推动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长期发展。
2.2.3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农民和农村两个层面,对于农民而言,作为优质环境的消费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健康保证和生活享受。而对于农村而言,区域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到环境因素对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作为农村水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良好的水环境将与农村形象相契合,成为农村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3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乡镇环保机构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3.1平衡计分卡原理及与其它绩效管理工具的比较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BalanceScoredCard),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卡普兰和诺顿针对当时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的绩效评价体系而提出的。它强调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并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和目标值,具体为: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运营方面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着眼于组织发展战略有效性的系统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公共领域的运用中,它十分注重将战略目标与中短期目标相结合,并将关键政绩评价指标与其他社会效益、环境、人文指标结合起来对相关公共领域进行平衡性的绩效评价,如水环境治理等。现阶段,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计分卡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工具。这三种方法分别代表了全面绩效管理的三个阶段:目标管理法是组织全面绩效评价的开端;关键绩效指标法是组织全面绩效评价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则是对组织绩效全面评价的更高阶段。目标管理以组织整体目标作为绩效评价基础,通过对个人、部门和企业三个层次的绩效之间建立一致性,使得个人工作绩效通过部门或单位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德鲁克看来,这种一致性的取得是以内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为基础的,而这恰恰忽视了外部控制的重要性;关键绩效指标强调的是对组织绩效起关键作用的指标,而不是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所有指标,且所确定的指标相互独立;平衡积分卡作为一套有很强操作指导意义的战略指标框架体系,能够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突出非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克服定量分析的不足。综合考量这几种绩效管理工具,在农村水资源治理绩效评价中,平衡计分卡无疑是一个更全面、更平衡的评价方法。
3.2乡镇环保机构作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的价值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环保压力的增大,多数地区环保治理能力难堪重负,农村环境竟落到无人治理的尴尬局面。环保链条总在“最后一公里”断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环保力量薄弱,尤其是乡镇环保机构缺位[6]。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地通过设立乡镇环保机构这一公共部门作为当地环境治理主体,以增强基层环保治理能力,期望达到“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的治理效果。现阶段,乡镇环保机构已成为农村环保的重要力量。农村水环境治理作为农村环保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得到乡镇环保机构的高度重视。面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多重困境,乡镇环保机构应该在承担治理主体责任的同时,努力寻求从“监管”到“服务”的职能转型,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农村水环境治理的价值诉求,使农村水环境治理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人管、有人治。
3.3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环境与模式
在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有其特殊性。其一,牵扯的利益主体众多,难以平衡。整个农村水环境治理与政府、企业、农村、农民休戚相关,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治理过程必须平衡多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求最佳利益契合点。其二,治理与监管脱节,缺乏战略考量。在农村环境保护日益法制化的背景下,却出现“边治理,边倒退”的尴尬现象[7],后期监管乏力成为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一项现实难题。其三,绩效评价指标冗杂,难以统一。水环境治理绩效涉及指标众多,涵盖定性、定量指标,并且很多指标难以量化和设定。基于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特殊环境,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其进行治理绩效评价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从而可以进行科学、统一、平衡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在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基础上,结合乡镇环保机构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平衡计分卡的新模式,以便为具体的指标体系设计提供合理的框架。
4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指标体系设计
4.1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系统全面的原则
整个指标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综合状况、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及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影响。在具体设计各项指标时,应该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联系、避免重复,使整个指标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统一体,能够最大限度的适用于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中。
4.1.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环境治理活动不仅与经济效益相关,还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关,不是所有的环境绩效指标都可以用定量指标进行衡量,必要时还要采用定性指标来进行描述,以便可以更客观的反映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情况。因此,在实际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增加定性指标的比重,注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使用,使绩效指标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4.1.3可控性与可操性相结合的原则
绩效指标的单项指标设计应该在乡镇环保机构可以控制和调节的范围之内,乡镇环保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相关指标权重的变化。此外,指标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在实践中操作的可能性,适当考虑成本效益,最大限度减少指标值收集的成本。总而言之,应在整体目标的要求下,同时注重绩效指标的可控性和可操性,以充分体现农村水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实用的特点。
4.2指标体系设计
如前所述,农村水环境治理牵扯利益主体众多、影响面较广,且随着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以乡镇环保机构作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还存在许多现实难题。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乡镇环保机构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平衡计分卡位框架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
5结论
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应由当地乡镇环保机构负责开展实施。整个绩效考评应采用百分制,各项得分应按照考核的各项指标确定分值,考核结果采用加权打分法进行确定,主要设置为4个层级,第一层为90分及以上,考核等级为优秀;第二层为75~89分,考核等级为良好;第三层为60~74分,考核等级为合格;第四层为59分及以下,考核等级为不合格。在乡镇环保机构的组织实施上,应成立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考评小组,这不仅能够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进行统一的日常考评,而且能够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监督管理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综合工作。此外,乡镇环保机构应该定期公开所辖各村的水环境治理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相应部门,并根据考评结果的好坏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不断敦促各单位、各部门采取措施,优化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办法,提高农村水环境的治理水平。随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水环境治理也在这一背景下谋求新的出路。为打破原有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模式,多元主体逐渐介入,新的治理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此,平衡计分卡作为全面系统的绩效管理工具,在本次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顾客这一维度,把村民纳入设计指标中,使村民协同参与治理,这一理念也逐渐在公共部门广泛运用。在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中,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作为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考评方式,虽然对推动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意义,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作者:黄征 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继富,李久生.改善我国农村水环境的总体思路和建议[J].中国水利,2006(5):21.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夏艳秋,袁汝华.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村水环境管理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14(7):52.
[4]李静江,吴小荧.环保指标与政府绩效考核[J].与现实,2006(2):158-160.
[5]曹颖,曹东.以环境绩效评估提升环境管理效果[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4):68-69.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文件起草、工作协调、信息报送、档案整理等日常工作。同时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完成时限,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利用各种载体,全面宣传动员
把“环保、卫生、服务”纳入全区科普宣教总体规划,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全面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月宣传活动和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册),办各类科普专栏、板报266期,展出展板、挂图210块(幅),张贴科普标语、宣传画55幅,放映录像20场(次),开展咨询3000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举办科普讲座18场(次),参加技术培训500人(次),科普上街宣传13次,赠送价值30000余元的书籍、家庭常用药品、妇女用品、日常用品、计生药具。全区近7万人(次)接受了科普教育。同时,坚持每周三,派出1名同志到指定区域进行了文明劝导,时间1天。通过劝诫、引导,向市民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识,改正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卫生环保意识。我局还利用局机关工作例会,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相关文件精神,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切实围绕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工作,并在参与中不断提高文明卫生素质,共同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
三、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开展
我局坚持在机制制度上下功夫,对局机关各项工作制度予以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时立足自身工作职能,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科普工作重点,以村、社科普站为主要阵地,以冬季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科技之春科普月、专利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主题宣传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三级科普网络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大力普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政策和知识,全面提高辖区群众环保意识。二是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科技计划项目工作重点,对城乡环境治理方面的各类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予以优先考虑推荐,全力扶持,对于相关区级科技计划项目予以政策倾斜,优先立项。三是是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知识产权工作重点,对城乡环境治理方面的各类专利予以优先奖励扶持,对于环保设施齐全,三废处理到位的企业优先纳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立领导、考核长效机制,确保有序推进。乡治理办根据市县检查评比标准,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了十大评分细则,每月开展一次由分管领导、治理办主任、驻村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参加的交叉评比活动,对每季度综合评比前三名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600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对最后一名给予扣年终目标分2分的惩罚,提高各单位的积极性。
(二)做好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在全乡公路沿线和各村群众聚集点书写、悬挂、墙体标语和布标50多幅,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文艺宣传队村村宣传环境治理工作。组建文明劝导队在半边街、皇陵场赶场日对群众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提高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改变过去少数人干、多数人看,一部分在捣蛋的局面。
(三)加大投入强基础。三月份对全乡垃圾池进行了维修,对破损垃圾场进行了更换,为每个村配发了消毒液、灭蝇药。
(四)加强对群众反映重点问题的整治。投入三万元对垃圾堆放场进行了防渗处理和泥土覆盖,对发电站沟渠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对天天绿色养猪场周边进行了初步治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我乡是传统农业乡镇,财力不足,基层设施薄弱,垃圾桶大多数是由废旧市场采购塑料桶改造而成,垃圾池也较少,不能满足垃圾贮存转运需求。
2.由于我乡属半丘半山地形,场镇道路和乡村公路较窄,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整治压力较大。
3.南河穿过我乡全境,上游漂流垃圾较多,工作量较大。
为开好局、起好步,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创优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决定开展“环境创优年”工作,按照市、县委有关部署及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健全机构,建立方案,加强领导,重抓“四个结合”扎实推进了环境创优年”各项工作。
加强干部教育管理,一是将“环境创优年”工作的开展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及考核长效机制,加大力度,强化督查和考核;着重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规范干部行为,转变作风;从源头抓起,预防和惩治腐败,提高机关干部服务项目建设、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确保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将“环境创优年”工作的开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乡主要领导带头亲自参加环境治理责任区域的五乱”治理,同时,加大力度对场镇卫生死角、建筑垃圾、乡村公路及周边环境等重点区域不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将督查通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进行考核,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确保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取得新成效。今年,三是将“环境创优年”工作的开展与文明创建相结合。乡已向上级申报创建县级文明乡镇和一个县级文明村,乡党委、政府抓住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之机,采取领导作辅导报告、设宣传站、印发宣传资料、上法制宣讲课等方法,教育全乡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倡导文明、讲正气、树新风,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切实创优发展环境。
推动各项工作,四是将“环境创优年”工作的开展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确保提速升位。为实现“开门红”目标,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攻坚破难,真抓实干,突击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通过努力,全乡招商引资初见成效;乡政府办公楼建设、乡文化站建设、智尚苑开发、智永大桥建设、第二轮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已发展小米辣种植2000亩。富士康”员工招募等工作名列全县前茅。同时,不放松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体党员、干部分别对照上级要求和年度工作目标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年度工作目标承诺和廉政承诺。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一、环卫标准:
(一)、垃圾治理标准:治理卫生死角,清除暴露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污物,达到垃圾日产日清,无乱倒乱堆垃圾,无生活垃圾,白色垃圾,渣土及倾倒污物、污水现象。
(二)、道路环境治理标准,清理道路两侧、闲置空地的垃圾、杂物、渣土和白色垃圾,达到可视范围内无垃圾、杂物、渣土和白色垃圾、设施无缺损、外表干净整洁。清理道路两侧绿地、绿人隔离带内的垃圾、清除乱载乱种物,达到可视范围内无白色污染,清整道路两侧有碍市容现瞻的堆放物。
(三)河道环境治理标准:清理全河道、河床、沟渠的垃圾和污物,达到可视范围内无祼露垃圾、无污物的漂浮物。
“五乱”环境治理标准:治理村内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涂乱写,乱吊乱挂,乱堆乱放,达到“五无”,实现美观、整洁。
(四)门前“三包”治理标准:对道路两旁居住的个体经营户、农户、居民户、全部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达到商户入店,绿化成阴,无占道经营,无乱堆乱放无乱停车辆现象。
(五)村民院落治理标准:治理村民院落住房墙体和乱堆柴草、乱堆粪土、乱倒乱拉,达到住房整治美观,墙面干净,房前屋后无乱堆柴草,乱放杂物,乱堆粪土,乱倒垃圾和污水,乱拉电线和绳子现象。
(六)家禽家畜治理标准:对家禽家畜敞养开展宣传教育,制定治理方案,达到村(居)内无敞养、敞放家禽家畜圈舍整洁卫生、无污物臭气。粪便全部进入化粪池或沼气池。
(七)家庭卫生治理标准:主要治理“脏、乱、差”达到室内清洁卫生,卧具干净,被褥勤洗勤晒,碗筷、炊具干净、人畜分居、杂物、农药、化肥与会物分开,院内养花种草种树,厕所达到“三无”(无纸绡、无蛆蝇、无臭味),粪便入池、垃圾每天处理。
二、环卫要求:
(一)完善环卫设施。要求每个村修建1-2个垃圾收集房,每个组根据院落,住户的实际情况修建5-10个垃圾收集池。
(二)落实垃圾收集队伍。要求每个组必须落实1-2名垃圾收集员,切实开展好垃圾收集中工作。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 治理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区地质环境概述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 地表塌陷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 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 固体堆积物
1.3.1 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 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1.4 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 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