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品课程建设培训

第1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在概述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提出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网络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3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1 将网络因素渗透到精品课程制度的建设中

为了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注重加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国家和省课程建设相关文件的学习领会并建立健全了精品课程管理制度,详细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申请程序、评估验收、奖励复评等。结合计算机学科课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特点,学校强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明确规定课程的课堂讲授与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同等重要。并结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体例、内容、结构等制定了指导性意见,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共享和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自主获取提供制度依据。

2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严格精品课程质量

在对精品课程的管理中,学校积极鼓励名师、教授申报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进行严格规定,并且要求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精品课程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能与团体智慧相结合的原则。精品课程评选力求程序严格,将立项程序和验收程序相结合,严把质量关,保证课程资源的层次和质量。精品课程确定后,学校集中对各课程的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将地址链接到学校统一的精品课程栏目中,并通过网络技术部门保证课程网络资源的平稳运行,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将定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精品课程资源的充实与更新。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对已获评的各级精品课程,以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方式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支撑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

3 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化资源的共享性、精品性和互动性

学校注重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强调精品课程的共享性,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依据,诸如此类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教师将本学科课程研究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课程和不同专业特色,及时补充相关的人文社会文化知识,丰富课程的跨文化资源,强化了课程资源的精品性。网络课程资源注重发挥网络的互动性,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打破了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并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和资源共享性,真正发挥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是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学管理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教学管理建设包括观念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精品课程建设是动态的,有一个建设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而完备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流的教学管理”,指的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总之,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四种资源尤其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中,人才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材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环境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7,(3):78

第4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值分析;教材建设;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1-02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普通高校陆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稳定高校的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累计产生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省级精品课程10000余门,对稳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精品课程离“高质、共享”的初衷尚有很大的距离。

本文分析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应具有的特性,探讨了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在课程研究和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果,提出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发展性评价”的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数学精品课程的科学特征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精品课程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手段与形式的科学组合。

(二)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公共数学精品课程通常包括几个完整的系统,即数学理论基本体系、数学方法体系和实例应用体系。精品课程除了要考虑各学科对数学需求的共性问题,还应兼顾不同学科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三)精品课程应具有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公共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精品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学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开放性问题。

(四)精品课程应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性

公共数学的教学绝对不只是简单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从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使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精品课程应该提供了解学科发展和数学应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会贯通。

(五)精品课程应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性和共享性

教授主讲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免费开放是精品课程评审的三个原则。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就是希望教授主讲的课程都是精品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就是希望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是因为精品课程都拥有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六)精品课程应形成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成果

精品课程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形成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同时,作为精品课程的具体实践,必须使用和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教学媒介,如教材、网络资源等。

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几年,陆续产生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累计已达1.5万余门。诚然,这1万多门课程中不乏真正的精品,但其中也有不少课程与“高质、共享”的精品课程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根据作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公共数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申报轻建设

这是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高校对精品课程的申报从学校、职能部门到申报教师都极为重视,但当申报成功之后,学校和职能部门对课程的建设普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对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二)远未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不少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有些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之后,立即删除掉某些原创性或高质量的电子资料,使得进入名义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之后,不能访问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三)精品课程网站功能较弱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限,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还较弱,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及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

(四)经费支持不足

尽管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有好几万元,但若真正对课程进行全面建设,这些经费还是稍显不足。

三、精品课程“数值分析”建设的实践

2015年底,数值分析被评为校第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前,课程组已在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一)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

考虑到几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对各种计算方法的背景和应用不是特别了解,也不熟悉数学软件和编程,动手能力不强,课程组通过集体研讨和专题讲座形式,将数值分析的师资培训与数学建模研讨相结合,学习数学软件和编程,了解计算方法的各种应用,提高任课教师的动手能力。

(二)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及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

课程组不仅编写、制作了极为丰富的网络才学资源,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签订数值分析教材出版合同,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8月正式出版。

(三)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课程组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数学建模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2015年安徽理工大学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1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0项,其中5项被报送全国一等奖。课程组还与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正式签订一项技术服务合同,课程组负责其中的矩阵算法的研究与编程。

四、笛Ь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无法提供教学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在线辅导答疑、作业批阅和单元测试功能,原因在于存在两个技术难题:(1)如何在网页中便捷地录入公式和绘制图表;(2)如何实现辅导答疑时的即时通讯。这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式和图形的网页在线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为在线辅导答疑和讨论在技术上彻底扫清了障碍。

(二)在精品数学课中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即“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问题、态度与策略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显然,实行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前提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正在筹建公共数学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试行发展性评价机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将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5.

[2]贡福海,王莉.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4]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7):69-71.

[5]李天昕.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92-94.

[6]温少芳,刘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9):62-63.

[7]高田钦.大学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2):32-36.

第5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复性、低效率、低品质。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优势,必须着力解决其课程资源的“老化”、“同质化”、“低质量”、“共享难”等现实问题。因此,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问题是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低质量和优质资源的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量大任务重与人手时间紧的矛盾,使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单兵作战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精品课程之所谓“精品”,首先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技术水平高和网页的外观布局档次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高,即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反映前沿和实践性强。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的评估和检查,只保证课程建设外观形式上基本过关、没有明显技术设计失误即可,在资源教学设计与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电子教案里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更新,更谈不上创新,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只能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和重复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欠优,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从精品课程开发中获益甚少,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佳成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来看,课程网站的优质资源较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很多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极为简单,就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思考创新,教辅资料也是相对“鄙陋”,无法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精品课程资源优化更新机制的不健全使精品课程“低质量”,无人“愿享”。二是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而自主开发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灵活安排的,而不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其他教师协作教学所用,这种“各自为政”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导致教学资源很难共享。三是有些高校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将其“品牌”课程与其他高校共享。这些精品课程网站往往会对外校的网上探访者设置各种障碍,使探访者难以访问到该校精彩的网络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示范性课程,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而前提是必须确立严格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但事实是,当前的精品课程评审“内容指标单一,要求的标准较低”[1],检查的内容仅包括“网站是否连通、是否全程录像上网、教学资料是否更新”三项基本指标。只要能达到“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网上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审就算通过,精品课程就能立项。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精品课程都只是“形式精品”,至于其品质质量却是完全“名不副实”。当前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另一弊病是评价主体本身的局限性,精品课程的评判往往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和少数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评定,而很少有亲自开发精品课程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的参与评价,更没有实际利用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的参与评价和评审。这种欠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必然导致课程评价的某种“失当”和“无效”。更严重的是,由于实际工作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和师生实际应用效果情况根本无法考核。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确保精品课程的“优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要求

精品课程要想成为“精品”,必要条件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刻、创新和具有实效性,而这个条件只有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学术水平较高、紧跟实践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发挥的关键点。”[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师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因为自身理论造诣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学术上深入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这也就必然使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团队中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往往对国内国际热点现实问题最为关注也甚为了解,能紧跟时展潮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他们的电脑使用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也较高,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就好。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现实热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研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

(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教师知识成果的独有性和专利权,并建立对精品课程开发教师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和正当利益,使教师安心且乐意地让“资源共享”。其次,加速建立各高校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一体化机制。一方面,树立协作共享意识。“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建设者均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知识壁垒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将自身的优质课程推出去,积极吸收外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推进各校精品课程共同发展。”[3]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精品课程开发设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协作院校主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统一进行标准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设定统一的网上资源共享的便捷路径,形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享的标准化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统一开发和共享利用的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课程评审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资源之品质欠佳与难以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为保证精品课程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共享,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建立严格有效的课程评审机制,确保真正的“精品”才能作为精品课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评审方式,必须由偏重专家评审、硬性指标评审转向注重师生、专家共同评审和课程应用实效性的评审。当前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确实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性、思想性的优劣把握得十分精准,但专家不像师生是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利用者,不能一线感知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精品效应”的辐射和带动情况到底怎样,很难对精品课程应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精品课程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对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精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利用有所受益。健全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更多地纳入、体现师生的客观评价,把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利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所收获,把精品课程“精品效应”的辐射率、影响力作为衡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的根本指标。第二,高校应对倾其所能奉献才识、能力和精力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教学团队给予充分支持和奖励,对教师的知识成果进行积极保护。构建完善的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优质建设的机制保障。同时,为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共享,各高校可以给予“乐于分享课程资源给他人”的教师奖励补偿,对于想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外来访问者收取适当分享费用等各种办法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意义

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则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各高校应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应用的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实践探索,2008,(11).

第6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关键词 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支撑推动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精品课程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材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教育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人才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教师队伍是人才资源最集中的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精品课程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有效途径。

首先,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可以说,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任务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该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其次,教师的团队合作和梯队建设是课程教学可持续性的保证。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师资梯队作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既要重视团队合作,又要重视梯队建设,着力培养后备师资队伍,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要在积极引进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把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派往高水平学校进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要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优质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

二、教材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载体。教材的特色与创新成为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的基础,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材建设同样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第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就是课本,人们常说课本乃一课之本。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际上“传道、授业和解惑”都离不开教材。一门课程的一本(也可以是几本或一个系列)好教材不仅要传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授业),还应析明学理、辨明事理,并尽可能兼及为人处世和行事的道理(传道),还要能从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中引发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解惑)。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二,教材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流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教学参考书等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网络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是自主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的集合,其最大的功能是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技术,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基础。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必须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其一,计算机网络是精品课程的技术支撑。由于当代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传统教材已不能完全概括与反映其内容,特别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作技术支撑。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师生互相促进的作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学法与教法改革,也需要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精品课程只有上网才能实现课程资源跨时空不间断的交流,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没有可资利用的课程网络资源,就没有真正的精品课程。

其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通过网络向所有使用者免费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种开放性无疑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层次革命。这就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单位要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精品课程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上传到网上,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环境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推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观念、师资、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环境,环境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环境需要营造,资源需要发掘。环境资源既包括“硬环境”(经费投入、图书资料、实践教学等),也包括“软环境”(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教学管理等)。目前,尤其是课程的建设理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立体化”环境资源,对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勇于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会有新的成绩。特色缘于创新,创新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才能成为示范性课程。我们所讲的“精品”中的“品”,主要是指富有特色,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生成要素。精品课程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衡量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特色是精品课程独有的风格与不可替代的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看一门课程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因此,高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整合教育资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先进的实践教学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热情,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教学、科研等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第7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1.内容多样、表现丰富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借助多媒体等技术,可以改变一直以来以教材为中心、环节独立的学习模式,转而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刺激,实现知识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的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用在教学上,突破了课本知识的狭小空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于课程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成才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与掌握事物本质的氛围,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思想创新、个性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桥梁,并为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它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果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使个性教学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形象直观、界面友好的环境,学生与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协商对话,协作学习,将层次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既保障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身份,使课程教学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问题与思想的发源地。

3.高度交互、实践教学的优势无论是多媒体技术还是网络技术,或是虚拟技术,都突出教学的交互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这种交互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受众转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其主体作用得到保障,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高度交互的教学环境,不仅是教学质量的大提升,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于精品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网络技术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技术的真实性,使课堂成为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集中地,学生只要愿意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得到其想要的知识,无疑将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更为容易。虚拟技术可以通过电脑试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现实条件下很难进行的试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同时,虚拟技术可以通过虚拟教室等形式,让多个班级、院校的学生共同进行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团队协作以及决策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精品课程建设观念的更新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催生新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却忽视了教育方法特别是跨时代的教育技术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能动作用。在精品建设课程建设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现代教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质上推动了教育改革。课程建设也不例外,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唯有学会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其中,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入手,在课程建设中突出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才能完善对传统教育观念、课程结构等教育内容的再创造。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等内容,也更加注重学生个性教学的实现,而这些课程建设实践,又将为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提供可能,最终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支撑。

2.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提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教材及一流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要求,最终都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可以说,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落脚点,是检验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的最为本质的环节。在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总是会因为经费、师资等因素而受到极大制约。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教材进行操作,操作过程简单且有严格步骤,学生只求一步步做,最终得到事先设定的结果。现代教育技术下,通过建立网络实验教室,可以通过有限资金的投入,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实验环境。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在任何时候开始实验教学,且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如驾驶技术培训中,通过驾驶模拟器的运用,不仅给学生类似于真实驾驶的感受,更避免了出现意外事件或决策错误而出现的伤害事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开放性、模块化、可重复性,使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有了更多的选择,其对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进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开启了课堂的图文声像以及动画等形式,不仅储存量大,而且便于检索。加上网络技术的开放、共享特点,使教学可以轻易通过网络传输享受海量信息。一方面,个性教学得以实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能力水平,决定自己学习的顺序与内容,并对学习的时间、方式、次数进行灵活安排,使学习摆脱机械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实现与学生互动交流,通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师与学生拥有了同一平台,学生学习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的任何教学安排也都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安排,从而使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多样化与开放化。与此同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编辑自己的教学计划、填充教学内容,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单元体系。这无疑将使精品课程建设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插上了翅膀。要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主线,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

1.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与传统板书教学方式不同,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通过培训工作,使教师明晰精品课程建设思路,重点是加强其所教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同样是英语教师,给物流专业上课的英语教师应该懂物流知识,教建筑的英语教师则应该对建筑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如此才能与学生具有共同语言,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在教学中有经验、有教训,也更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教师逐步在教学中形成具有特色、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单元,从而成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一流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一流的教学内容。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形成一流教学内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丰富的理论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出现,让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获得极为丰富的素材,要根据教学要求,巧妙安排声、像、图、文以及动画、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特别是要突破教材,根据所教专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有关的知识内容,将应用性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到每一堂课中。如,高职会计教学中,加入公司运营模拟课,通过对一家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各个阶段会计报表的处理,提高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形成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虚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了更多选择,学生有了更大自主性。要借助虚拟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在汽车维修、驾驶专业的教学中,通过虚拟技术,设定更多的汽车故障、汽车驾驶环境,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新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新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继而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已不再是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图文声像,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高职教育不再是靠着教材串联在一起的孤岛,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互联网上的知识库都是教学所能使用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设备可以轻松地将一切想要的知识合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虚拟技术则将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关键在于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和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组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与手段,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切实可行、效果突出的教学模式。以高职英语教学为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下,应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突出实践性,多进行语境模拟练习,如假设英语面试现场,给学生创造可以开口讲英语的场合,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

第8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突出问题;解决方案;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53-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1年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即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ware,简称OCW),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上线,供全世界免费使用。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国际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经过8年多的建设,已评审出258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且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尽管精品课程建设在国内取得了良好效应,但同样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盲目性。很多高校存在重申报、轻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旦申报成功,争得荣誉后,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建”,建设什么内容。这使得课程建设陷入盲目性。

2.无法真正落实资源共享。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因为缺少维护,存在网页无法打开、链接不成功、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网络不通、网页跳转速度太慢、无法找到文件、IP受限、非本校用户不能下载,从而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没有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某些工程应用性精品课程只是教材内容的演绎与搬移,一般知识的讲授和解读,缺少知识的加工和应用,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很难见到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教学和实际现场应用脱离,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4.评价方式存有缺陷。很多精品课程使用了教学评价体系,但大多只是使用了专家和部分听课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另外还有一些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但只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归结起来,上述评价都只是注重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相悖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主旨精神,因此本文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为实际案例,针对上述不利因素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善。

1.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建设,目的在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是六个“一流”,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性、长期性。在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为实例的课程建设中以教学活动作节点,用实施计划将节点串联起来,围绕着建设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为确保课程建设保持在实时动态建设之中,方案中将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具体教学活动,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内容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例,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针对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为培养与通信行业接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课题组成员按学期到相关通信公司下厂锻炼;定期邀请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技能进行集中强化和提高;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大家一起讨论和确定选题和研究思路;对于课题组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大家进行交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明确课程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各项建设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充分利用交互平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资源共享。通信勘查与概预算精品课程一旦建设完成即对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校网络中心将提供足够宽带,保证网络畅通,学习者能随时学习该网站提供的资源。安排专职教师进行网站维护,并与学习者在课程网站提供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及时地处理学生留言、提问和学习者的反馈建议,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

3.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依据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特点,其教学内容决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和企业工程人员一起设计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项目,并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贯穿于教学之中。这符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宗旨,即注重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自主学习热情的目的。

4.改进评价体系。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要切实地把学生掌握学习程度纳入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在网站中设计网上模拟试题库、模拟测试、网上答疑模块、作业模块等,及时让代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每位学生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表现获知该生对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相应技能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涉及“六个一流”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偏不倚地进行建设,要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与精品课程建设主旨精神不和谐的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发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徐兆武.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冷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2003..

[4]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5]吕国辉,孙伟.高校精品课程实施的误区和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6]王华.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J].科技信息,2011,(20).

[7]黄莉敏,陈志.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0).

[8]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9]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第9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文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创新

“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培养人才理念由“应用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变,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变电设备检修》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自建校以来,本课程由于是理论、课程设计与实习三个环节进行施教,教学体制问题导致三个环节不协调,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时间安排上有矛盾,理论与实习完全脱节;基于此因,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从岗位群出发,突出实践环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组织课程教学、实习;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

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引入了校企合作的开发机制,深入企业,通过与现场技术专家及工作人员交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并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同时,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检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有关电气检修、安装、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学科建设意义

行业办校的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行业制定的各种标准,满足就业需要。因此以行业专家对贵州电力各地区实际工作环境分三大专业,九个专业类别,一百二十个“岗位培训标准”为准绳,对其通用、专业、岗位三个维度的培训标准进行提炼和升华,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既是学生就业需要完整体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达到系统学习的一门课程,又是专职岗位培训的好教材。通过学院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对于“变电设备检修”岗位培训无论是在职员工、转岗员工、新入企员工都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的建成及应用,将成为国家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定位,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就业性、务实性、开放性,正符合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思路。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以现场规程、规范、标准等内容为主线,按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的岗位维度需求进行项目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从业能力、跟随企业用人岗位标准,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岗位标准,提高了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实现了“零”距离岗位实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结合岗位标准整合重组传统模式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内容,创出新模式是可行和实用的。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奖励制度,体现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设

2.1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首先精品课程建设与短期的岗位培训的区别,它是高职高专的系统教学;其次它不是专一的“师傅带徒弟”那么单纯,它需要用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为某一就业岗位奠定基础;第三它不是某一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仅仅是某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某一模块学习内容,具备初级能力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变电设备检修》课程定位为:为“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工作岗位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本实践技能,即为初级专业水平。用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和员工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掌握变电设备的拆装、检修、维护方法和工艺要求,具备变电设备检修初级作业员岗位的基本能力,实现方法目标、专业目标和社会目标。

2.2课程内容

在建设精品课时,注重课程的衔接,开设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紧贴实际岗位标准,够用为原则,设计工作任务以能检验为基准,所以在选取内容时应遵循:一是具有针对性,即适用于学院电类专业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实习完钳工和电工工艺实习,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二是具有实用性,即按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职能体系标准,针对我院电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结合现场专家编制的实训项目,我院实训基地的条件,拟以设备为模块,业务技能为主线,专业知识融合于项目中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内容,建立循序渐近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掌握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

2.3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在课程建设中,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通过变电设备检修现场规程、岗位维度和专业维度为主线,设计训练项目。由精品课小组成员到现场学习、调研,最后确定本精品课实训项目和模块,编写整体方案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网站内涵。

2.4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理论内容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工作原理利有动画、视频;参数教学采用现场参观与学生汇报;设备检修采用六步教学法;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情景交替,记忆犹新。

其次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一是要循序渐进,技能训练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二是工作任务模块化;三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渗透性,通过任务的训练,在“做中学”,专业知识不断渗透到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理论并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中做”,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感悟领会,能力不断提高。

2.5实施条件

1)资源条件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历史悠久相当实力的实习室,服务于学院、南方电网多种岗位的培训,成为了贵州电网公司培训评价中心,也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高职学院。目前我院与本课程相关的实习基地有钳工车间、电工工艺车间、电气设备检修车间、内线与照明实习室、高压电气试验实验室、变电设备检修实习场地、10kV配电线路实训场地、比例为1:1的220kV实训变电站,同时拥有50多个多媒体教室用于现代信息教学,让学生在视频、音响、动漫的世界里认知、认识变电设备外观、内部结构、动作过程,形象生动展示,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真正做到见图如见物,见物为相知的效果。

我院在注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实现“零距离”顶岗实习,与兄弟企业单位一起校企联合办校,达到“双赢”效果,在校外建立了若干实习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针对实际岗位的实训实习指导。

2)师资条件

课程建设团队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专职教师,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讲师各2人、工程师4人、讲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评标专家1人。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又有刚刚出校门不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二是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行家,是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企业兼职教师共6人,均是在发、供电企业从事10年以上变电检修或管理的经验丰富的专家。

这些专、兼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是好手,在科研项目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统计,他们共计完成科研项目12项、编写教材18本、16篇、培训在岗人员若干期。

对于重在动手能力的变电设备检修课程来说,师资已具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条件。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3.1基于岗位,实施教学

本课程开展了基于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实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初步模式。教材只是一种参考依据,彻底改变了传统教材内容的结构,让学生先走进实训室,第一步感性认识设备外观,第二步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先教会学生做,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再讲怎么学教材的学习理念。第三步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做边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这样既解决了理论较差同学的学习,又满足了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需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

贵州电力技术学院,承担着贵州电网公司在职岗位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因此要求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知工作岗位并掌握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讲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暑假或抽调深入企业调研,以便对该课程合理设计实训项目,接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教师们向企业内行专家学习、交流,互长补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与企业合作编写了《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与考核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供电企业五岗位培训标准理论教材》、《变电设备检修工培训教材》以及岗位试题库(请点击课程网站学习资源)、《高电压试验工培训教材》、《配电线路工培训教材》、《变压器检修工培训教材》。

3.3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内容是根据《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及《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专业维度培训标准》经过现场专家讨论,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条件,初级作业的要求而编制,完全符合现场需求,学生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实习。

3.4教培兼容,突出技能

本课程对于在校生来说是所有的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而对于培训则是电网运行与检修中的一个岗位——变电设备检修,教学与培训相互兼容,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贴近现实,工作任务就是变电检修初级作业员的技能要求,突出了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达到教学目的,理论知识、岗位规范、安全教育等等随着工作任务训练完成互相渗透、学习、掌握、消化。

3.5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程建成后,经过实践,得到了学生和职工的好评。学生因其符合高职教育理念,贴近现场工作岗位;学员通过现场或远程网培训合格率提高,因此受到了学生、学员的欢迎。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经发、供电企业专家审核,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院内专家评价:

①该课程建设的理念先进,思路清晰,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突出整合教学资源,按行业能力要求来架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坚持在学生技能强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220kV实训变电站资源的优势,使工学结合形式多样、收效大,是该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较为突出的特点。

②该课程建设具有特色:经过课程改革后,内容充实了,目标明确,并能与实际的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相结合,这样职前职后能较好的衔接,有利于就业。工作任务驱动理论教学,利用学院的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有利于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克服了厌学心理,反过来学习好的同学用实物现场使他更容易理解,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经过课程建设后,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繁简适当,在保证相当广泛的覆盖面的同时,又保证了变电设备检修岗位能力的要求。

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为了检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还邀请了多位行业企业专家对本门课程进行了跟进和考察。这些专家均是长期从电检修、试验、管理及培训工作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他们的评价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是培训考证合格率较高,二是新员工通过培训很快能上手工作,三是对于一般员工经过培训技能上有进步。

来自行业企业专家的评价,无疑是对我们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的肯定,这更加激励我们精品团队去更好地理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改革、更好地去建设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

四、结束语

在精品课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行业发展速度快,新技术、新设备要跟上要加以补充,因此网站建设要不断维护和充实内涵;在线测试题库有待充实。总之以后要做得更细更全面,让精品课更上一个台阶。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变电设备检修》精品课建设团队本着这一精神,不断地学习、调研、探索、实践,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搭建新的课程体系架构。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推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带动我院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4-257.

[2]马振良.变电检修工.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李开勤,肖艳萍.电气设备检修.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4]“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供电职业技能培训系列片——《第五集 变电检修 ——10kV真空断路器检修》.北京:中国电力音像电子出版社.

[5]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变电检修.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6]贵州电网公司地区供电局技能职系变电设备检修作业员岗位维度培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