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提高学历的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识写生练习的重要性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20世纪中期以来的“写生”,更是异彩纷呈:有作为提高技法的写生,有作为收集素材的写生,有作为体验生活的写生,也有作为创作方法的写生。同时,写生是小学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愿意接受,并可随时随地进行训练,方法简便易行,可为儿童画创作提供更多理性的思考和丰富的素材,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使用的美术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写生练习的内容,而且占有相当的比重,如静物写生系列、人物写生系列、风景写生系列等。写生用到的工具极其简单,一支笔、一张纸可以信手拈来、随兴而画,效果立竿见影,能让学生迅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他们通过写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不断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从最感兴趣的形象入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往往和周围的情境、个人的情绪相联系,对外界新奇的、强烈的刺激易产生注意,但这种注意很不稳定。针对他们的这种年龄特征,在写生教学中,我坚持“先入为主”的原则,主要从造型简单、学生喜闻乐见的物体入手,如动画片中的“美羊羊”、聪明可爱的hello Kitty、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一只漂亮的文具盒、一把小巧的削笔刀等,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鼓励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修改笔下的形象;同时适当地布置他们回家做写生练习作业,至于他们画什么,不做具体要求,只要感兴趣就行。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观察是提高绘画水平的基础。我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例如观察某位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相貌举止,观察不同的人说话时的表情、走路时的姿势等。
对于人物的写生方面,我在低年级主要安排了人物头像写生,要求学生画出三个形象各异、差别明显的小孩子头像。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绘画要点,我和学生一起,仔细分析比较每个头像的脸型、发型、五官甚至表情的差异等方面,这比教师在没有写生对象的情况下口吐白沫地“说”要重要百倍。
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在指导高年级学生画全身像时,我主要是从三方面入手——人物的头部、身体姿势和服饰,要求三部分都细致描绘,马虎不得,在规定的20分钟内完成,养成细致观察、慎重落笔的良好习惯。而且,“人”是孩子最熟悉的对象,也是自然界中最具丰富内涵的形象,通过“人”的写生,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如认知、操作,尤其是情感领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我抓住这个契机,布置学生课后回家画自己的父母、画自己的亲朋好友、画自己喜欢的人,他们感觉更加亲切有趣,写生练习的情绪高涨,绘画能力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布置给学生的一次写生的要求就是:利用一周时间,观察自己的班主任,为他(她)画一张全身像。这下,学生们的情绪高涨,积极动口、动手、动眼、动脑:课上,认真听班主任讲课,观察班主任讲课时的动作、表情;课后,观察班主任怎样辛勤地批改作业,留心护送大家过马路;还有的学生当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有的班主任幽默地说:“我都快成为新闻人物了。”再来看学生这次交上来的写生作品,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个性十足。
四、适当拓展写生练习空间
关键词:化学助剂;管理责任;检测质量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一、规定处罚条例,提高产品质量
根据自身状况,第一采油厂规定了处罚条例,为保证条例的可行性,制定了《油田化学助剂管理规定》,这一规定全面地指出了产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的标准,同时第一采油厂联系自身状况,对各类化学助剂的标准进行了严格地规定,更好地明确了合格、不合格和降级产品的标准,对于一些违规行为也将给与对应的处罚。这种方式不仅给生产单位巨大的压力从而使他们不断加强生产质量的管理,而且满足了第一采油厂的生产标准,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检测标准的产品,就退回生产厂家并根据处罚规定予以相应的处罚,减少了不必要的资金损失。
二、制定全面的检测体系
质量检测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化验资料的正确、科学。为了使质量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对环境确定、采集标本、质量检测、解决质量问题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而且还制定了检测工作、保障质量、研究监测数据时的标准,而环境的确定工作包括保障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器械的精准、最初记录的保密以及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要求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做到精准、严密,工作者态度端正,有强烈的责任感,保障工作顺利完成,使厂的质量检测工作严密、准确。药品的检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需要拿出备用的样品,然后工作人员需要把样品设定密码,再将设定好密码的样品发给各个小组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束后要将药品放回原处,工作人员对密码进行解读,最后制定报告。
1样品检验
样品检验时的具体要求如下:在采集和流转样品时要确保样品一直在视线范围里没有任何的改变。需要药品的团体要在化学药品到厂后马上告知检测的实验室,而且要到物品管理单位和油田科收取样品采集的通知单,工作人员要仔细阅读通知单,详细记录药品的安置地、药品的类型、重量、包装和生产单位。
2 样品传递过程中的要求
(1)工作人员把样品带回之后送到样品间,交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完后给样品设置密码,最后把样品的详细资料填入样品登记表中。
(2)由保管员将一份密码样品发放给质检组长,另一份保存在样品备检区,同时填写样品发放登记表。
(3)由负责人做好样品的收取登记工作,然后把样品分发给专业的检测人员,最后将样品传递的登记表做好。
(4)完成检测之后,负责人员要把样品送回,同时做好样品送还的记录工作,最后将样品安全返回到存放样品的地方。
(5)样品的保管人员要把送回的样品存放到样品室的准备处理的样品处,记录好样品返库的状况。
(6)3个月后,把准备检验的样品处理掉,记录样品处理的详细信息。
3检测报告的填写
(1)检测完样品后,详细记录好检测结果,然后给负责人签好字后交给管理人员,由专业人员解密码之后,交给第二负责人核对、第一负责人决定,最后让主管人签字,管理人员最后把报告结果移交给质检小组备份,并向外界汇报情况。
(2)管理单位隔十天就要将报告交给质检小组一下,小组做好每月的报告的填写和资料汇总,在下一周期的报告出台的时候送回报告。
(3)管理单位将检查结果如实填写到登记表中,然后开始登记表的发放和储存工作。
(4)采用科学的化验方式。负责化验工作的人一定要根据规定章程工作,为了使化验结果真实可靠,决定让两名工作人员进行取样工作。化验结果的检验需要进行一下程序:第一次由监测者相互监测,第二次交由小组长初审,然后由主要负责人核对,再交给管理者决定,最后让主管单位的主管签字。
三、分析检测中的质量保证体系
1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技术人员能力的培训,鼓励人员进行深造,还有制定奖惩制度。
(2)严格的标准
制定严格的标准,及时调整标准的内容,检查每个正在使用的标准。
(3)应用器械的安全
把应用的器械交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看管,定期对器械进行维修保养,做好器械的登记管理,保管好维修保养的收据和检验凭证。
(4)保障厂家的合法权益
要是不满检验结果 ,厂家可以在报告发放后的3天内用文件的方式提出疑问,单位会让专门的部门负责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解决检验结果中出现的问题。
2 影响检测的事项
(1)检测工作者的素质
研究质量的好坏决定于检测者素质和水平的高低 ,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研究、讲座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素质。还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只有持合格证才可以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对业务精通,对不思进取的人给予相应的提醒。
(2)检测器械
只有拥有精密的器械才能将错误减少到最低,所以一定要做好器械的维修与保养,而且所有器械都需要有具备生产合格证。
(3)将误差减少到最低
通过多次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无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4)精通有效数字的使用
检测时精通有效数字的使用和有效数字保留位数计算法则是工作人员必备的技能。
检测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才能为厂家提供满意的收益,让油田的生产工作顺利进行。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生产规则,保证产品质量,为油田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喜战.钻井助剂的标准化之旅[J]. 中原油田: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9.
[2]郭春昱,何怀义.化学助剂对含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J].石油规划设计,200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学督导人员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衡量的依据。因此,必须对诸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实践,以尽快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41-03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基础的同时也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保证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是做好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近年来,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以下简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与车间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融为一体。概言之,是一种将过去高职院校通行的先理论后实践、先实践后理论或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两张皮”式的课堂教学变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全新的课堂教学。但高职院校在重视实践教学质量、改善实践教学成效的同时.却缺乏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尽快建立具体而客观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值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本质,是对高职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其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范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素,有的专家认为可分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以过程评价为主:还有的专家指出理实一体化教学一般应对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将实践过程、实践效果、实践条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笔者主要是以理实一体化课堂中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为研究对象,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理论教学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等是否做到相辅相成,着重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评价主体应更具多元性
传统的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理论课堂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两个环节,每一环节各有一套评价内容。很多情况下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实验课的学时,目的是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内容多为理论教学质量评价的补充。因此,评价主体多局限于校内专家学者和教师、学校的科研与教学督导部门等,其他成员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除此之外,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利益诉求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
随着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更具多元性、广泛性、互动性。由于学生、同行教师、教学督导和院系领导等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只有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评价主体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同行教师、督导组人员、管理人员,还应包括教师自己、企业专家、实习学生主管部门、毕业生等。这样,对教师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容易实现更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所以,高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加评价,更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因此,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学生理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评价内容应更具科学性
评价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内容制定得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果。笔者认为,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观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
教学观念教师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彻底抛弃“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和“精英教育”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观、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的课程观以及教给学生一把打开就业之门钥匙的教学观。在具体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需要改变的教学观念还有很多,诸如课程教学应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要教“课”不要教“书”:要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要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9币可以少讲或不讲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做事,完成项目任务: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要教学设计不要照本宣科,等等。上述教学观念虽然不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讲出来,但其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就体现着教学观念,可以说,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活动。
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解,对课程设计要求较高。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强调的是“理”与“实“的共生和相融,切忌变成在同一时空进行的两块教学,否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因此,首先必须对现行教材进行一番改造,并配套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以项目(或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将“校中厂”、“厂中校”的理念引进课堂来实现.并且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关键环节。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必须以准确的岗位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以精心设计的工作项目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并按照工作项目的实施要求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根据工作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环节。由此看来,课程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工作项目的选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环节的组织,都需要任课教师精心设计,要遵循镶嵌性、思考性、实践性、相关性等原则,否则便不能很好地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将课程设计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必不可少。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就看教师运用得是否灵活与适当。方法运用得当,就有助于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反之则不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进行改革尝试。据有些高职院校的经验介绍,项目教学法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情境设置、任务驱动、操作示范、案例评述、独立探索、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协作学习、分组讨论、总结评价等。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能否抓住精髓而不是机械模仿、照葫芦画瓢,能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与课堂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问题,也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否科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素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除要具备坚实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及创新综合能力,这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凸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说到底就是需要具备创新综合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对理实一体化教材分析和组合的能力、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等等,都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重视.
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更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如职业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等。评价教学效果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从教师方面,看课堂教学所定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二是从学生方面,看通过任务(项目)驱动是否获得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双丰收。
评价方法应更具多样性
[关键词] 城市化 逆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不足 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城市化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侧重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征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等知识的考察,考核能力要求较高。教材中,对城市化问题的介绍较为简略。本人试对其中几个问题加以探讨,力求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城市化的含义问题
1.城市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概括地讲,城市化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和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化一词应包括4个含义:(1)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T.Friedmann)认为城市化包括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也是城市化
美国学者哈里斯(C.D.Harris)、亚里三大(J.W.Alexander),法国的查博特(G•chabot)等认为,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中的一个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网点的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诸如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都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二、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问题
单就逆城市化来讲授,学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引入城市化的空间进程来探讨。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可将城市化空间进程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变质阶段。
幻灯展示图ⅠⅡⅢⅣ后,依次讲解4个问题。
1.城市化
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图Ⅰ)。对此含义,前面已作了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2.郊区城市化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进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000万人(占全美人口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图Ⅱ)。这里的郊区,是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临近地域,主要是城市化核心地区以外的城市边缘(周一星,1995)。
在郊区化过程中,首先,是人口;然后,是工业、服务业、商业、事物部门,办公室从中心区向外迁移。例如,美国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在1950~1975年间郊区人口平均增加了207,结果是12个城市的城市总人口中,市区人口所占比重由61.3下降为31.8,而郊区人口比重则从38.7上升到68.25。再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费城、底特律、克利夫兰、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诸城,新建住宅的80分布在郊区。巴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共有320个居住单元,其中,200万个位于郊区。
3.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图Ⅲ)。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等。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1971年间,伦敦人口减少0.8%,6个大城市人口减少1;1971~1981年间,它们的人口又分别减少了10.1和5.4。在此期间,新城人口分别增加28.5和21.2,退休和度假城市人口增加9和2.7%。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在乡村也可享受到城市一样的物质条件;(3)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老城区地价上涨;(4)城市交通日益方便、快捷,等等。可以认为,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纵深发展。
4.再城市化
面队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的问题,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图Ⅲ)。与此类似,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的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三、发展中国家的“假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晚、发展快,二是城市化水平较低,三是城市发展不合理。前两个特点学生较易理解,对城市发展不合理问题应作详细讲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过度城市化即假城市化
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消极型城市化。它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市化状态,主要表现在过量的乡村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无法实现职业上的转换。中非地区和印度是过度城市化最集中的地区。
当国家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时,城市化发展的失控会造成城市人口增加与就业机会不足,以及农村人口减少与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下降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病也随之产生。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例如,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远不如瑞士、奥地利、芬兰、意大利等国,但其城市化的水平(74,1993年)却明显高于瑞士(60%)、奥地利(55)、芬兰(62%)、意大利(67%),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反而使乡村凋敝、农业衰败,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不足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足。这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城市化不足,即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判断依据为G.S.Tolly模型。中国、俄罗斯、东欧是城市化不足状态较为典型的地区。
城市化不足,主要是人为政策的结果。当地政府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乡村人口迁入城市,结果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城市文明得不到应有的普及。例如,1980年,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院,1995.
[2]许学强,朱剑如.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4]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城市规划,1983.
[5]李梦白.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中国城镇,1985.
关键词: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6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8
一、教材及教情、学情分析
苏教版化学《必修1》将“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编排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的第二单元。在学习教材内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编写上来看,首先从回顾初中已学过的铁、铜的基本性质引入,再重点探究三个知识点:(1)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Fe2+和Fe3+的相互转化;(2)Fe3+的检验方法;(3)Cu与FeCl3反应的应用――制作印刷电路板。经过多个课时学习,学生能够建立铁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例如铁三角关系、铁及其化合物的二维关系(图1和图2)[1]。金海宏[2]、黄朝霞[3]等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和框图构建进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新课时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在高考题中涉及“铁、铜及其化合物”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两种题型:(1)实验选择题(如Fe2+和Fe3+的检验、Fe(OH)2制备、Fe3+和Cu2+的水解问题等);(2)化工流程题(其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为必考内容),这就要求高三学生能学以致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升华和提炼才能解决高考题中的相关问题。化学元素观是化学观念中的核心观念[4],笔者根据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教学情况和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元素观”进行具体化地拓展(图3和图4),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实现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5-7],实现“元素及其化合物”问题的高得分率。
二、基于“元素观”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书写相关方程式,加强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Fe2+与Fe3+的相互转化、Fe (OH)2的制备、Fe3+与HCO3-的双水解等问题,运用归纳、总结、类比、实验等方法促进铁、铜及其化合物的“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的建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科价值:铁、铜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对铁、铜化合物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
(2)认识价值:在已有的元素观(组成和价态)知识体系上对铁、铜化合物进行更深层次的W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生活价值:铁、铜是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金属,它们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百姓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金属”之一。
三、教学过程和设计
1. 引入
【问题驱动1】将FeCl3溶液滴加到淀粉-KI试纸上为何变蓝?
【问题驱动2】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为何先氧化Fe2+?
【问题驱动3】 如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少量Fe3+?
【生1】2Fe3++2I- ■ I2+2Fe2+,Fe3+将I-氧化成I2,淀粉遇碘变蓝。(体现价态观)
【生2】由2Fe2++Br2■2Fe3++2Br-可知,还原性Fe2+>Br-。(体现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观)
【生3】 利用Fe3+的水解平衡原理,Fe3++3H2O■Fe (OH)3+3H+,可以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 CO3消耗H+,增大溶液的pH值,由于Cu(OH)2和Fe(OH)3的Ksp差异,可使得Fe3+的水解程度增大直至生成
Fe(OH)3沉淀而不使Cu2+沉淀,最终除去Fe3+。(体现Fe3+的水解观)
【设计意图】通过已具备的铁、铜及其化合物“元素观”知识来解决三个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网络进行延伸,实现由“学”向“用”,由“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让学生从每个问题中体会“具体的”元素观(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掌握思考和答题的方法。
2. 价态观
【投影】展示多种相同价态和不同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和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图5和图6)。
【设计意图】根据元素组成找到物质所属类别,学习物质的通性;根据核心元素的化合价,可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5],而“具体化的元素观”-“价态观”直观地引导学生体会和预测已学过和未学过物质的性质,为下面的铁、铜化合物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做好铺垫。
【问题驱动1】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合理的是(D)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Fe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该溶液中含有Fe2+,可能含有Mg2+。
【问题驱动2】请同学们分析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原理(图7)。
【问题驱动3】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反应。
2. FeCl3溶液吸收H2S气体,得到S单质的反应。
3. K2FeO4是一种新型的净水剂,利用FeCl3与KClO在强碱条件下可制取K2FeO4。净水时,K2FeO4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和O2(两个反应)。
4.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H2O2后溶液很快变成蓝色。
5. Cu2O在稀硫酸中不稳定,有Cu单质生成,溶液成蓝色。
6. 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热生成CuCl沉淀。
【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三个问题:(1)Fe2+和Fe3+的检验;(2)氢氧化亚铁的制备;(3)含有不同价态铁、铜化合物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1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目的是做到“温故而知新”。问题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通过思考“如何防止氢氧化亚铁被空庋趸而保持长时间的白色沉淀状态”的问题,并贯穿复分解反应(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氧化还原反应(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电解池(电化学)知识,将问题层层递进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问题3目的是理解和感受高考题中有关化工流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而离子反应方程式又是反应的本质,通过书写练习引导学生利用“价态观”来解决问题,将“元素观”的认知进行具体化和扩大化。
3. 强弱观
【师】Fe3+和Cu2+都具有氧化性,如何比较二者的氧化性强弱呢?
【生】利用FeCl3溶液腐蚀Cu电路板的原理比较:2Fe3++Cu■2Fe2++Cu2+,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即Fe3+>Cu2+。
【问题驱动1】请大家利用这一结论思考一下这一问题。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C)
A. 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B. 溶液中一定含Fe2+
C. 溶液中一定含Cu2+
D. 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
【生】剩余固体是Cu或Fe和Cu,因为先发生Fe + 2Fe3+■3Fe2+,后发生Fe + Cu2+■Fe2+ + Cu,Fe3+一定没有剩余,有铁必有铜,故选C。
【问题驱动2】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Fe3+、Cu2+和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现加入适量铁粉,使溶液中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变化为1∶2∶4,则参加反应的铁粉与原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
A.2∶1 B.1∶2 C.1∶3 D.1∶4
【生】因氧化性:Fe3+>Cu2+>Fe2+,从离子比的变化可以看出Fe3+有剩余,则Cu2+、Fe2+没有参加反应,根据反应的定量关系可以判断C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为了加强学生的“强弱观”,此处设置了如下的“问题链”――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组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比较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Fe3+>Cu2+)问题1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运用问题2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理解不同的价态铁微粒间的相互转化。
4. 水解观
【实验探究1】对于Fe2+、Fe3+、Cu2+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情况,所以我们除了要掌握它们的“价态观”、“强弱观”,还要考虑它们的“水解观”。如泡沫灭火器原理是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双水解反应迅速生成Al(OH)3和CO2,那么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1】在试管底部生成红褐色沉淀[Fe(OH)3],有气体生成(CO2)。
【实验探究2】将镁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什么现象呢?
【现象2】反应剧烈,有蓝绿色沉淀[Cu(OH)2]和大量气泡生成(H2)。
【生1】根据水解原理――Fe3++3H2O■Fe(OH)3+3H+、HCO3-+H2O■H2CO3+OH-,二者的水解互相促进生成Fe (OH)3沉淀和CO2气体,即Fe3++3HCO3-■Fe(OH)3+3CO2。
【生2】Cu2++2H2O■Cu(OH)2+2H+,Mg消耗H+反应生成H2,从而促进Cu2+生成Cu(OH)2沉淀,即Mg+Cu2++2H2O■Mg2++Cu(OH)2+H2。
【问题驱动1】已知Fe2+生成Fe(OH)2开始沉淀的pH为5.8,沉淀完全的pH为8.8,FeSO4+Na2CO3■FeCO3+Na2SO4,请回答:制备FeCO3时,选用的加料方式
C (填字母),原因是防止生成Fe(OH)2沉淀。
A.将Fe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同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
B.将FeSO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C.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问题拓展2】将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为氢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别为6.4、9.6、3.7。现有含FeClx杂质的氯化铜晶体(CuCl2・2H2O),为制取纯净的CuCl2・2H2O,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图示步骤进行提纯。
(1)加氧化剂的目的为将Fe2+转化为Fe3+,便于除去,本实验最适合的氧化剂X是 C 。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加入CuO调节溶液的pH来除去Fe3+,pH值范围为 [3.7,6.4]。
(3)除去Fe3+的离子方程式为 3H2O+2Fe3++3CuO■2Fe(OH)3+3Cu2+。
(4)溶液Ⅲ能不能直接蒸发结晶得到CuCl2・2H2O晶体?不能。
若不能,应如何操作?向CuCl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后进行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到晶体。
【设计意图】化学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实验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离子的“水解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微观微粒”发生“宏观可观察”反应的内在动力。通过FeCl3与NaHCO3溶液混合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间“双水解”的意义。通过镁条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Mg将Cu置换出来)基础上进一步理解Cu2+的“水解观”作用。通过对问题驱动1(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9题)的思考,要求学生能运用Fe2+和CO32-的水解来解决FeCO3的制湮侍狻N侍馔卣2是典型的高考化工流程题的考查,主要考查Fe2+与Fe3+的转化、利用“水解观”调节溶液的pH值除杂的原理和溶液中晶体获得的方法三个知识点,这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总结和应用。
四、教学反思
笔者通过一节课的设计和“45分钟”的教学,前后经历了多样的复杂心情,本着打破传统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教学为目标,致力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宗旨。
1. “问题驱动”是“问题链”的“具体”呈现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组合。随着“问题链”的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生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推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和方法[8]。
(1)“价态观”中的问题链
Fe2+和 Fe3+的检验与转化[Fe(OH)2的不稳定性] Fe(OH)2的制备(从复分解反应到电解)多样价态的铁、铜化合物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强弱观”中的问题链
Fe3+的氧化性为何大于Cu2+?若同时加入铁粉或铜粉有何影响(定性分析)?由定量的反应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3)“水解观”中的问题链
Fe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为何类似于AlCl3与NaHCO3溶液的混合?Mg与CuSO4溶液反应为何剧烈?制备FeCO3或Fe(OH)2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除去溶液中的Fe2+、Fe3+?如何从溶液中获得铁盐或铜盐晶体?
2. “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立体”呈现
化学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的“阿基米德支点”之一[6]。“具体化的元素观”是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具体”塑造和“立体”呈现,它是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时,通过“价态”、“强弱”、“水解”的角度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对铁、铜化合物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还能对它们的化合物的保存、制备、分离、提纯、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能体现它们的化学学科价值。
3. “化学实验”是化学素养的“直观”呈现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加深理解某些化学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能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遗憾的是没有进行学生实验,采用的是老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将“Fe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与AlCl3与NaHCO3溶液的反应”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预测反应结果,再从实验结果中发现问题的价值并为之寻找合理的解释。Mg与CuSO4溶液的反应是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进行“拉伸”提高,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讨产生的可能因素并得到明确的结论。总之,化学实验不仅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还能培育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虞琦,倪娟. 基于学科观念培养的高三一轮复习课堂教学――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27-29
[2] 金海宏. 思维导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1):42-44
[3] 黄朝霞. 借框图构建之风扬思维发散之帆 [J]. 化学教与学,2016(12):51-53
[4] 梁永平. 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 [J]. 化学教育,2007(11):10-15
[5] 白建娥,何彩霞. 论促进学生“元素观”发展的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1,5-6
[6] 毕华林,万延岚. 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 化学教学,2015(5):3-7
关键词:微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P311.13-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11-2
1 绪论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希望利用微课为辅助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课堂)与实践(上机)的界限,树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进行探索,并讨论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方法,以掌握数据库应用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技能和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能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现代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应该偏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更能符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程短小精悍,知识点重难点明确,学生在目前网络如此发达的微时代可以随时下载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为进一步实践打好基础。
2 深入理解微课程的含义
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因为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不够长久,所以希望通过1分钟,5分钟的小课堂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微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繁多。但总结起来,微课程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字化,这样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程并不是将文字教材变成有声教材,而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转化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微课程在辅助知识点讲解与巩固课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和优势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实践过多,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板书、讲述,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如果能很好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分数普遍偏低,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强。如果从软件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评价,这只是教会学生获得孤立的、静态的“死”知识,与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化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技能知识相差甚远。同时,这样的教授过程使得学生过多地倚重接受学习,却忽视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其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利于学生对于软件行业社会经验的获得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希望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更加形象化的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4 基于微课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如何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好微课程,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的课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讲,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去探寻这些细小而真实的问题。当找到问题后,我们需要去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同时,将这些研究嵌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再结合PPT,将自己研究的成果通过文字、画面、音频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这样对于某门课程中某一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形象讲解就出来了,一堂微课也就随之诞生了。
本文以《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讲解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数据库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如果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学生通过学习数据库这门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计规范化的数据库,进而能完成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由于初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理解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微课程,尽可能使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可视化,使学生对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使之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数据库的学习中要学习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引入地图飞机等具体的模型概念,让学生知道模型是现实世界特征的模拟与抽象。数据模型也是一种模型,它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这是一架飞机模型,在我们人脑的反应就是:名称:波音747,特征:重量10吨,长度:50米,产地:美国。但如果在计算机中表示,就如下所示:
[编号\&名称\&类型\&重量\&长度\&产地\&001\&波音747\&客机\&10吨\&50米\&美国\&]
理解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对后面学习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微课程将每一个难点讲解透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设计数据库。
目前在很多学生尽管都学了数据库这门课程,但却不知道数据库在真实的系统中是如何使用的,对数据库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尝试在利用微课程简单的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后,再布置一个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在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再慢慢引入和讲解数据库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的规范化。
“微课程”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情境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而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设计数据库,是为了更好、更真实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学生才能够形成较清晰的知识体系架构。
5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适合用在有一定操作要求的课程上,“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从不知道到慢慢熟悉,从生疏到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基于微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较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刚.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2:81-87.
[2] Slavin,R.E.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on, Englewood Cliffs,NJ:Printice-Hall,1991.
[3] F・劳耐尔.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YUAN Wentao, Qiao Ail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in the Basal Education Teaching [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7(11),89-92.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取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必须依托人才素质优势。这样,高职学生仅凭学业成绩优异恐难适应社会发展。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成功,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有为人处事的社会能力。因此,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社会能力非常关键,而日常课程教育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责不旁贷。积极优化基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对于推动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构建专业教学和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课程必要性
(一)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意识,有效衔接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课程体系,仅仅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制定,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甚至是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样就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趋势。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能力,就应该突破过去的学科体系框架,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意识,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经管学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要培养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控能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整个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始终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文的课程意识,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渗透到每一门的专业课程中。例如,《现代企业管理基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还要求学生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二)构建专业和社会能力一体化课程,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要发展,就要有比较清晰的定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要提升自己的实力,仅仅依靠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工学结合、学做合作的方式,利用现实完整的产品(服务)、活动项目和过程为以真实的系列产品(服务)的开发过程建设课程,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和职业环境中去提升自我,学习将来必备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及社会职业素养,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沟通组织能力,为将来的在职场上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将真实、完整的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为驱动构建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搭建了强大的平台,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其长期的发展。
二、开发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来促进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经管专业,是一个招生和就业都比较傲热门的专业,尤其是近些年来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达到学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就要在加大力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人才培养方案。另外,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上,更要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计划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总的来说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包括专业能力和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构建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利用整体――基础――渗透等策略去加强专业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另外,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划分,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水平模块”以及“社会能力模块”等组成,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例如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包括营销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的培养、推销能力的加强。
(二)借助真实的产品(服务)驱动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开发以融合专业课程与社会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调查中,从选择商品或服务开始,深入认识经管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等信息,例如财会专业要了解现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涉及的财会知识,以及相关企业的运营里路程及职位相关特点。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包括对技能证书的要求,例如金融专业,是否需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营销专业哪些岗位需要营销员、助理营销师等技能证书等。接下来,是要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明确驱动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经管专业教研组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根据系列产品设计与制作环节,开设专业能力模块的关键课程。同时要认真研究产品每一道工序要具备的技能,将这些技能性的具体要求列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适合岗位群。总的来说,要根据这逻辑统筹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每道工序都有对应的课程,借助依据核心课程所需要融入的基础知识,开始设置每门专业基础课程,例如金融专业的《金融市场学》,进而要实现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的设置。在这个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让大一的学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树立自己的方向,由于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将来想立足的行业,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行业等。
三、建立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一)构建专业能力、基础能力课程的“大案例”课程标准
前面提到,经管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涵盖了专业教学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的由三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就有专业能力、基础技能以及社会能力等。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的相关课程在整个教学管理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作用,将会以“第一课堂”的身份开展,“大案例”将是这个课程标准的驱动力,融入社会能力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另外要鼓励各专业的学生大胆参与其中,学习相关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和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处的“大案例”通常被称为“大任务”,一般是指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完善的工作项目。在现实的教学中,大案例应该遵循“一案到底”的原则,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实现相关的大案例。
高职院校的经管专业,应该保证每一门课程拥有10个左右的大案例,对于案例库要实现动态管理,尤其是像会计专业、等,每年的会计法都有所更新,教师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完善。同时要时刻把握当年的经济最新形势,更新会计专业的相关案例,作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资源。
在构建课程标准的时候,首先应该先从大案例的选取出发,同时要将课程案例模块进行细分,接着要对实践任务、支撑任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另外,要认真安排好每个课程案例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为构建课程标准提供操作依据。
(二)以竞赛活动为驱动,构建基础能力课程模块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的教育要求培养人才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有相应的课外教学进行辅助。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就业非常激烈,更应该丰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因此,高职院校要以课外活动作为驱动,例如增加“点钞比赛”“做账比赛”“股票模拟比赛”“营销比赛等”,还可以组织文艺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可以针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特征,设计适合的活动或者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驱动,构建社会能力课程模块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新形势 大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Problem and Reinforcement Measures
WU Xi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rolment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creasing employment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and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management work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ppear some new problems which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realize effective and scienc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which on the one hand, the challeng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1 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院校扩招导致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呈不断下滑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只要考生能通过专科提档线就会将之录取,导致考生在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基础素质上较为欠缺,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且缺乏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人生没有明确规划。
1.2 教育体制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工学结合、弹性学分制和大课程制度改革下,高职院校摒弃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班级观念和专业观念日益淡薄,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易引发大学生负面情绪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高效扩招力度的不断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大学生属于偏弱群体,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因此,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则会给自己施加极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很多负面情绪出现,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1.4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在为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新阵地的同时,上面传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常会使部分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坚定的学生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给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2 现阶段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缺乏完备的管理队伍,专职辅导员在数量上较为欠缺
很多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并未及时跟进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以致高职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较为欠缺,无法充分发挥院校管理力量。在高职院校中,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极为有限,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学生辅导工作都由教师兼任,导致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不一,无法保证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充分、稳定、有序而科学的开展。
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较为老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校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更为现实,对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更为关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出于提高院校竞争力,实现自身长久发展的考虑,在学校发展中只是将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个性发展缺少应有重视。如果高职院校始终保持这种管理思路不科学、管理方法较老旧的状况,将无法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相应需求良好适应,最终还是会限制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2.3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获得的财政经费拨款相对较低,同时为出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需要,很多院校需要购进诸多实训设备。然而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工作并未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及时跟进硬件设施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食宿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验条件上存在较大欠缺,这些基础建设的不足不仅会给日常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同时也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3 强化高职大学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要加强辅导员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将辅导员数量合理增加,使学生管理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以便适应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及提高,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致力于实现辅导员管理的专家化、专业化。
3.2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
要想在高职大学生管理中获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及尊重,对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活动进行准确把握,在管理工作的具体事项处理中,真正贯彻爱护、指导、信任及沟通,使教育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得以体现。
3.3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如果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不仅易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还会导致学生管理中各种矛盾出现。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使院校投入增加,对各项硬件设施加以完善,将学生学习、生活和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有效化解,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4 强化班级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
辅导员应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真正的想法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应强化班级教育工作,将每次班会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板报等多种手段,采取文体活动、班级讨论等多种形式,生动灵活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通过班级教育建设,可以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归属感大幅提高,可将班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充分发挥,从而使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强化。
1 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院校扩招导致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作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呈不断下滑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只要考生能通过专科提档线就会将之录取,导致考生在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基础素质上较为欠缺,在学习中缺乏自觉性与积极性,且缺乏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人生没有明确规划。
1.2 教育体制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工学结合、弹性学分制和大课程制度改革下,高职院校摒弃了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班级观念和专业观念日益淡薄,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易引发大学生负面情绪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高效扩招力度的不断增强,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大学生属于偏弱群体,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因此,高职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则会给自己施加极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很多负面情绪出现,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1.4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在为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新阵地的同时,上面传播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常会使部分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坚定的学生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给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2 现阶段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缺乏完备的管理队伍,专职辅导员在数量上较为欠缺
很多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并未及时跟进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以致高职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较为欠缺,无法充分发挥院校管理力量。在高职院校中,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极为有限,甚至在很多院校中学生辅导工作都由教师兼任,导致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不一,无法保证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充分、稳定、有序而科学的开展。
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较为老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校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更为现实,对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更为关注。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出于提高院校竞争力,实现自身长久发展的考虑,在学校发展中只是将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个性发展缺少应有重视。如果高职院校始终保持这种管理思路不科学、管理方法较老旧的状况,将无法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相应需求良好适应,最终还是会限制高职院校自(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3页)身的发展。
2.3 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制约着管理工作的发展
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获得的财政经费拨款相对较低,同时为出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建设的需要,很多院校需要购进诸多实训设备。然而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工作并未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及时跟进硬件设施建设,导致高职院校在食宿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验条件上存在较大欠缺,这些基础建设的不足不仅会给日常教学工作造成影响,同时也阻碍了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3 强化高职大学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要加强辅导员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将辅导员数量合理增加,使学生管理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以便适应工作量日益加大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及提高,使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致力于实现辅导员管理的专家化、专业化。
3.2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
要想在高职大学生管理中获得良好的管理成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及尊重,对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活动进行准确把握,在管理工作的具体事项处理中,真正贯彻爱护、指导、信任及沟通,使教育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得以体现。
3.3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如果办学条件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不仅易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还会导致学生管理中各种矛盾出现。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使院校投入增加,对各项硬件设施加以完善,将学生学习、生活和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有效化解,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4 强化班级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
辅导员应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真正的想法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应强化班级教育工作,将每次班会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板报等多种手段,采取文体活动、班级讨论等多种形式,生动灵活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通过班级教育建设,可以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归属感大幅提高,可将班级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效用充分发挥,从而使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强化。
参考文献
[1] 夏喜利.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2):86-88.
[2] 周晓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1.15(2):36-37.
[关键词]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驱动因子;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7-02
1研究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构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
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资源分散、师资短缺、手段落后等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与国际化趋势无法对接、实践教学体系滞后是制约本土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当前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引导学生从实践过程中提炼专业知识,从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在亲历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和从业习惯,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2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本土化与国际化衔接原则。旅游业是国际化程序非常高的产业,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必然会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学生在熟悉本土国情的同时,还需要养成国际化意识,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化技能,以适应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2)统筹规划与强化实践原则。应该设立稳定的专门机构并制订统筹性教学计划,在校内设立综合性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专业教师、实验人员及外聘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该基地负责规划统筹旅游管理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和方式,根据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状况,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负责协调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
(3)凸显互动和校企渗透原则。教师和学生在所有实践教学项目中的交流与互动应当得到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间的顺畅交流与有效互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障,依托系统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校企渗透合作,增进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深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4)统一标准和突出特色原则。实践教学首先要遵循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敬业态度;养成其岗位责任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应当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个性,在专业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优势,形成品牌专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
(1)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拓宽国际化就业实习基地。以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平台,以实训室管理机构为主体,以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为两翼,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动力,以国际化校外实习基地为后盾,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地展开并优化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过程建设。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制定总体的管理方案和详细的运作方案,并据此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运作方案完结之后,及时总结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效果,并制作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结束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反馈,修整和完善运作方案。
(3)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评价标准要与国际接轨,不应过于硬化,而是把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要求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把握。同时,应当加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型考试评价,以学生为主导的互评与自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竞赛式评估,顶岗实习时应重视来自一线行业的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导师组和完善专业导师制,实行学生指导包干,实行专业导师组统一指导和专业导师分别指导相结合。同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请有国际化工作背景,有国际化从业经验的一线资深人士进校园传道、解惑,同时专业教师也应走出去,到企业兼职,多积累国际化工作经验。
(5)实践教学的管理。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后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进行绩效评估,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督导,包括实践教学前准备、实践教学中运作、实践教学后信息反馈和实践教学计划完善。根据ISO 9001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分类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档案,以期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实践教学。
4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因子
首先应当明确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有三个:其一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国际化的旅游人才。国际化的旅游产业需要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旅游强国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旅游人力资源作支撑。其二是明确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善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为协调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三是理顺实践教学内在机制和冲突。要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处理好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转化关系,协调好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之间的递进渗透与有效衔接,促使实践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用。
围绕这三个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驱动因子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外延与培养途径研究。具体包括:旅游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理念国际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国际化、实践教学交流合作国际化、实践教学教育品牌国际化;第二,实践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与行业需要零距离接轨;实践教学过程安全的保障和预防;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深度研究;实践教学适应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求等;第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具体包括:不同教学方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途径;国际化经验与本土实际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工与衔接等;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关系研究。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的总体规模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机构如何发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功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人员的组织规则、聘用程序和协调机制;实践教学体系中实用性和国际性;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等;第五,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环节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体包括:如何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如何在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中开展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协调等。
5结论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到了结构性调整和体系性构建的关键时期。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构建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要、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剑生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周兰完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路[J].科技资讯,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