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第1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如果结合西医学,又与西医内科学有所重复,教师面 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七年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 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尤其不喜欢老师在宝贵的课堂 教学中重复_些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内容。特别对 于骨伤专业的学生来说,_些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 与他们将要从事的骨伤专业关联性不多,学习目的 不强,热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这些学生学习中医 儿科学是老师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1强调儿科学的特点

    学生们很实际,第一堂课都来体验,倘若教师讲 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少 见到他们了。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第一堂课是中医儿 科学基础,上课伊始,谈到学习儿科学的意义时,除 了讲述一般的意义,还应特别强调学习儿科学对于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学生都是20出头的青年 男女,恋爱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重要事件,结婚生子是 他们不久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醒学生,应该将 儿科学作为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儿科学有自身特 点,不是内科学所能代替的。因为孩子不是成人的 简单缩影,小儿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特别了 解。如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小儿与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问诊在成人四诊中很重要,而儿科素有‘‘哑 科”之称,问诊有一定困难;小儿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闹,切脉亦难。但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因 此望诊和闻诊在小儿四诊中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和 医生对小儿的反应要像艺术家一样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要领,不 至于酿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样从孩子的哭声判断其 诉求与病状,从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这样将枯燥 乏味的理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同学 很大的兴趣。

在讲解临床各论时,也时时注意突出儿科特色。 如讲授口疮一病时,学生以为口疮即相当于西医学 的口腔溃疡,似乎与过去所学没什么特殊区别。老 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口疮与口腔溃疡 的不同点。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口疮是小儿特有疾病,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有发热症状,病在表,多为 实;而口腔溃疡不独小儿,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复发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发热,病在里,多为虚。通过这 样的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原有口腔溃疡的认识,又 增加了新的知识,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样的口腔溃疡 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结合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习 临床课程时能够回忆起中医经典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多数学生的经典知识与临床内容是脱节的。根据 笔者的临床与教学体会,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经典, 既能提升学生临床认知能力,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 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结合经典。小儿疾 病以外感热病为多,最常涉及《伤寒论》及《温病学》 内容。儿科学中时行疾病学生容易与温病联系,有 些疾病不易联想到温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如麻疹、丹痧为 热毒温邪,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病在肺卫,要引导学 生用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认识;水痘、手足口病则为 湿热毒邪,皮疹为丘疱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证体系认识。对于那些不易联想到温病的疾病,要 引导学生寻找温病学的证据,如流行性、传染性以及 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表现。学生自己找到了证据,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过具体病例的学习,学生既 对温病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了切实的了解,又能从温 病学理论的高度对具体疾病有所认识。教学没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学习便有了深度。

经典理论如此,经方的应用亦如此。小儿为 “纯阳之体”热病多见,一般认为《伤寒论》之经方 辛温大热,似乎少有应用,实则不然。咳喘之疾是儿 科临床最主要的病证,麻黄汤、小青龙汤多有作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汤从初期用到极期, 功不可没。但笔者提醒学生要时时注意小儿脏腑娇 嫩、脏气轻灵之特点,对麻黄、桂枝大辛大热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选用麻黄汤去桂枝之 三拗汤,而弃用麻黄汤。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小 儿特点、肺炎喘嗽以及经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有了 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是学生自学不易体会的,教师 的教学作用显而易见。

3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第2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儿科医生去哪了

对于多家媒体所报道的“儿科医生荒”与儿科看病难的原因,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儿科专业的停招。

1983年,我国曾设立儿科本科专业,但在1998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推行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医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儿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代之以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至此,全国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已经停止招生17年。笔者认为,儿科专业的取消与停招,是造成近年来儿科医生短缺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医学专家看来,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低龄患儿生病后,他们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还未学会说话。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否则很容易误诊。所以,给患儿看病与给成人看病有较大区别,儿科医生并不是成人医生的“缩小版”,儿科专业也不等同于主要面向成年人的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而是相对窄口径,具有儿童特色的儿科医学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包含儿科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则是一个宽口径医学本科专业。儿科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所学儿科课时并不多,学得既不专又不精。如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当儿科医生,基础很不扎实,很多医生未学过儿科医学知识,不得不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这不仅大大延缓了其专业成长的脚步,而且在看病中误诊率也要高一些。

据专家介绍,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学的不是儿科专业,而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要花1-2年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还要经过至少3年规范化培训、再经过2-3年的专科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当然,穿上白大褂在儿科坐诊,要当一名好医生,又至少需要5-10年的专业沉淀,这意味着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至少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一些大医院并不欢迎由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而来的儿科医生,更企盼医学院校对口儿科专业培养的儿科医生,所以不能仅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去培养通用型或全科医生去诊治包括低龄患儿在内的所有的病人。而且,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转行”方式培养儿科医生速度慢如蜗牛,广西政协委员钱学明在调研中发现,从1999年至今,我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

多管齐下填补“空档”期

今年2月24日,在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新闻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宣布,教育部将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儿科医师总数达到14万人以上。

但是,不仅5年的本科教育需要时间,而且从本科毕业到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成熟儿科医生,还需要5-10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换句话说,即使从今年开始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至少也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会有第一批相对成熟的儿科医生成长并补充进来,而要填补儿科医生培养的十年“空档”期,缓解10年“空档”期的“儿科医生荒”,则必须多管齐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让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非儿科医生转行成儿科医生。医学不是靠数理化公式计算的精确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工作年限越长,诊治病人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才能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所以很多名医都是年龄偏大的长者。不妨让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非儿科医生,通过高层次培训与名医指点,凭着丰富临床经验,转行成为儿科医生则相对容易一些。虽说成人与儿童有所不同,毕竟还有相通之处,过去用于成人的临床经验也可以灵活转换运用于儿科,不存在隔行如隔山问题。

第3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感谢《儿科药学杂志》编辑部, 邀请我为专家论坛栏目撰稿, 题目是儿科临床药理相关问题。我很期待这样的研讨,因为儿科临床药理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在国际上较成人临床药理学发展滞后,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工作者太少了。本人虽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探索,也有了些许研究成果和专著,但颇感举步维艰。为了促进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发展,结合我们的实践和体会,简述其概念、特点和任务,同时选择了三篇相关稿件共同发表,以期抛砖引玉、开拓思路、增强信心,为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1 临床药理学概念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药理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是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规律。临床药理学以懂药理知识的临床医师为主体,主要任务是新药临床试验和临床合理用药,也包括市场药物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科研教学与培训等任务。儿科临床药理学属临床药理学的一个分支[1]。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是药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如何对病人实施有效、安全、合理用药的问题。临床药学以临床药师为主体,提供医师和患者合理用药的科学信息和药物治疗评估的相关知识,使药物治疗和疾病预防达最优化。

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是60年代新崛起的两个姊妹学科,相互渗透非常突出。其对象都是病人,目的都是以病人为本,指导个体化药物治疗,只是各有其侧重而已。合理用药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医药工作者密切协作和共同承担。

2 儿科临床药理学特点

儿童发育特点: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生长发育迅速是整个儿童期的重要特点;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细胞外液、蛋白结合率、肝、肾和内分泌功能等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渐趋成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功能日臻完善。

需获得儿童自己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因伦理原因新药试验不能首先在儿童身上进行,Ⅰ期(自愿者)临床试验儿童资料很难得到;药时曲线需要侵入性的多次采血,其伤痛和负担不能为儿童和父母所接受,上市后药物儿童研究也很少,由此导致儿童药动学/药效学(PK/PD)资料严重匮乏。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决定了儿童药物代谢规律不但与健康成人和成人患者有很大区别,就是儿童各发育阶段也不尽相同,如茶碱(年龄越小,Vd越大,t1/2越小)等,建立儿童自己的PK/PD参数库迫在眉睫。

儿科临床药理亟待发展:新药只完成成人试验即可获批进入市场,真正研发儿童专用药品的机构很少,所以很多药物对儿童的耐受性、安全性和PK等是未知数。没有经过儿童临床试验的药物上市后却能直接应用到儿童身上,可见儿童用药风险较成人大得多。这引起了众多儿童家长、医学专家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2]。美国FDA已修订条款,规定凡是未经儿童临床试验的新药不能用于儿童;英国也正大力培养更多的儿科临床药理学家。

3 儿科临床药理学任务

3.1 新药临床试验(clinical trail)

新药临床试验是成人临床药理学的首要任务。60年代震惊全球的西德反应停事件,引起各国政府和医药界的高度重视,从而确立了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地位,目的是对新药人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临床试验分I~IV期进行,必须首先得到伦理委员会和SFDA审批,然后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的临床药理学家指导下进行。儿童可以进行上市后药物再评价(IV期)。

抗痫灵(antieplepsirine,AES)是我国70年代经民间验方研发的抗痫新药,因上市后的临床疗效具有争议,卫生部立标对该药进行再评价。我们中标后作了精心设计,临床上采用双盲交叉对照研究,对58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前瞻性观察6~12月,实验室研究AES对两种点燃大鼠模型的抗痫作用。结果显示:AES对全面性癫痫发作有效(安慰剂效应达40%),无明显毒副作用;AES对抗PTZ点燃有效且呈剂量依赖性,但对AM点燃全然无效;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一致,即AES的抗痫作用具有发作类型的选择性[3,4]。该研究是我国儿科第一例用RCT方法完成的药物临床试验(符合循证医学I级证据),科学评价了AES,指导了该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同时为将来儿科新药临床试验提供了经验和思路。新药临床试验促进了成人临床药理学的飞速发展,而儿童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发展和建设还不尽人意,如何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儿童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药物再评价程序,尚待国家政策谨慎做好。

3.2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

TDM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运用临床药理学原理和计算机软件求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以使药效达到最高、不良反应减至最低。我们在1978年开始TDM工作,2002年建立北京大学TDMCT中心,为儿童合理用药作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体会到要做好TDM必须强调三点:(1)血药浓度测值必须准确。目前常用监测方法是FPIA和HPLC,方法学的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要符合标准, 需要质控来保证(需参与国内国际室间质控)。(2) 具体测值需做合理解释。TDM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只报告有效范围是不够的。最好采用专用TDM申请单和报告单,明示有效范围、中毒浓度、单位变换(μg/mLmol/L),结合具体病人用PK/PD知识解释测值意义;对剂量调整等作出分析和建议。(3) 指导个体化治疗是TDM的核心。医生是个体化方案的最终制定者和执行者,应能掌握全面情况,既懂疾病和患者特点,也要了解药代动力学参数(Ka、Vd、Cl);做到TDM 指征明确,只有治疗指数小、代谢个体差异大的药、诊断或处理中毒、多药合并应用、鉴别依从性时才做监测;怀疑中毒时测峰浓度,观察疗效时测稳态谷浓度;合并用药影响(酶诱导剂、酶抑制剂)要予以充分重视;一旦出现问题能从仪器误差、采血时间、时效关系、量效关系、代谢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可参考本期高璇《儿科临床药师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作用》一文。

3.3 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

个体化用药需要个体PK参数,要得到个体PK参数的经典做法是:一次服药后不同时间连续采血8~13次,测定血药浓度并用专业软件计算出参数。这种多次大量取血方法在儿科不适用。新方法是PPK:研究PK群体参数的原理、计算方法和临床应用,即收集大量病人的生物学资料和零散的血药浓度数据,应用专业软件建立PPK模型,由Bayesian反馈法和1~2个实测值拟和运算,即可获得个体PK参数。其最大优点是:免除病人频频取血的痛苦,能分析固定效应(身高、体重、肝功能等)和随机效应(个体间、个体内)对每个参数的影响,还能预测病人血药浓度,更加优化个体给药方案。尤其有益于特殊群体——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受损和危重患者。自2000年以来,我们陆续建立了氨基糖苷类、抗痫药物VPA、CBZ、CBZE、LTG的儿童PPK模型和PK/PD结合模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当然做PPK需要有TDM基础、充足病源、PK/PD知识及专业软件等。可参考本期刘颖《群体药代动力学在儿童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一文。

3.4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分为A类和B类反应。A类反应与剂量有关是可预期的,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征。B类反应与常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变态反应等机制,难以预测,包括过敏、致畸、致癌、致突变、耐受、依赖等。ADR可导致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即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就是ADR的突出表现。

“是药三分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医生应运用临床药理知识将这种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5],对上市后药物ADR监测也是临床药理学的一项常规工作。美国FDA药物使用经验处专门负责收集上市新药ADR报告,现我国ADR监测已在各大城市正式开展,我院连续数年获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冠军。可参考本期梁雁《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一文。

3.5 基础临床科研

很多科研项目在临床条件下研究受限,所以基础科研还是十分需要的。其实对临床基础科研,临床医师和药师具有优势,因为直接接触病人。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癫痫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完成了众多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发育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认知影响、耐受性和依赖性、中药抗痫性、免疫机制、酶学机制、受体分子机制等。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其内在规律惊人相似,促进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化,为合理用药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但宗旨必须是科研课题来源于临床,科研结果直接为临床服务。

4 临床药理学进展

随着国际环境的和谐和新技术的开发,新药日新月异,交叉学科知识相互融合,促进了临床药理学和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新方法学:GC/MS、LC/MS、GC/(LC)/MS/MS等更先进的新方法,使得药物测定更准确、快速和微量,某些国家已将其应用到常规TDM,但因费用昂贵在我国普及尚待时日。TDM监测的药物品种和数量在增加,游离血药浓度、新药监测、中草药PK等在拓宽,PPK、PK/PD开始在特殊群体开展,美国FDA已同意对婴儿和肿瘤患者采用NONMEM法进行新药临床评价。

临床毒理学: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筛查毒物到兴奋剂、、药物滥用、法医鉴定及毒代毒理学研究等。

药物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应用及效果,以及病人自身临床特征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医生先权衡用药可能给病人带来的危险/效益比后再开处方,促进合理用药。

药物经济学: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可为药品费用的合理使用、药品市场营销和政府药物政策提供依据。

药物时辰学:研究不同时间给药导致的药代、药效差异。人体生理参数和生化指标呈周期性波动,这种节律变化对药物作用影响很大。如蛋白结合率,卡马西平下午2~8点最小,丙戊酸凌晨2~6点最小,此时游离型药物比例就大,直接影响疗效。针对患者病情选择最佳给药时间,能使药物发挥最大效能,同时不良反应最小。

药物遗传学:研究遗传因素及遗传变异对药物的影响。因病人的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及受体的遗传缺欠,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转运体能力大小、药物受体敏感性等存在个体差异。人的基因信息一生不变,只要事先了解病人药物代谢酶基因型,就可个体化用药。如HLAB*1502基因型阳性的病人,就不应服用卡马西平,因用后发生SJS/TEN的风险比未带该基因病人高193倍。

5 差距与困境

目前全社会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率稳步上升。WHO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病人的死亡源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我国专家认为临床病人30%用药不合理,但尚未引起重视。以TDM为例,它是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重要任务之一,虽然卫生部早就规定三级医院必须开展TDM(是评选三甲医院的重要指标),但三十多年过去效果仍不理想,最近全国121所三级医院TDM调查结果如下:经常开展的医院21.95%,偶尔开展的医院26.13%,尚未开展的医院51.95%;能监测两种药物的医院43.3%,能监测5 种药物的5%。不少医院虽开展TDM,但监测药物品种很少,标本量有限,只能提供测值,不能合理解释和指导个体化治疗。

此外,缺乏临床药师、医生参与TDM少、相关论文和科研成果少、国际会议参与少、国际学术交流少、临床科研基金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等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顺机制?值得深思!

6 儿科临床药理学展望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拥有4亿儿童,他们需要健康、医药保障和合理用药,不能等闲视之。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儿科药理学从儿科药物的研发、临床评估、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培训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新药临床试验、治疗药物监测、群体药代动力学、药物遗传学等是合理用药的有力工具。

学科的发展离不了学术大环境,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国际药理学会、国际药学学会、国际儿科学会等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有儿科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尤其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和《儿科药学杂志》以及多家儿科杂志更是与儿科合理用药息息相关的重要平台,我们应积极参与,相互学习。

儿科临床药理学任重道远,非常高兴这个事实已受到全球关注。2006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国际儿科药理会议,大会鲜明的主题是儿科药理面临的国际挑战[5]。15个国家200余名代表,国际儿科药理专家30余人、国内儿科药理专家8人应邀发言,对该领域面临的问题、方向及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这是一个良好开端。相信在政府政策的关怀下,医药同道团结奋斗,儿科临床药理学事业一定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Paul IM. Advances in pediatric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 and toxicology [J]. Adv Pediatr, 2005, 52: 321365.

[2] Choonara I. Regulation of drugs for children in Europe [J]. BMJ, 2007, 335(7632): 12211222.

[3] Li Wang, R Vieth, RC Landes, et al. Antiepileptic effect of antiepilepsirine in pentylentetrazol and amygdala kindled rats [J]. Epilepsy Research, 1993, 15: 15.

第4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的区别

2000年5月,原国内贸易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美容服务管理的通知”,将美容界定为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两大类。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是截然不同的行业,生活美容也可以称为化妆美容,就是采用生活化妆品和服装饰品等对皮肤和形体进行护理与美化,从而达到容貌和形体更美貌的效果,简言之就是美化容貌。生活美容可以在家里做,也可以到美容院(国外称美容沙龙)去做。美容院通过对人的毛发、皮肤、指甲、形体等进行美化或对皮肤和形体进行护理达到更靓丽、更美貌的效果,但他们不能动针,不能用麻药,更不能动刀。美容工作由美容师来操作,场所是美容院。

医学美容是遵循医学与美容原则,结合各种医学手段和美容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们生命活动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科学。他们需要用麻药、打针、动刀,从事这种职业的是医师,而且是医学美容医师,工作场所在医院。

那么,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之间的关系如何疏通,如何形成共同体呢?我认为北京田永成经典美容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台手术、双通双赢、三方获益、四大欢喜的举措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台手术――在玉渊潭医院,美容整形科汇集了包括“海归派”在内的国内外著名美容整形外科专家;双通双赢――美容院有客户需要做美容整形手术,为贯彻19号令把客户转到美容整形医院,术后有需护理者再到美容院。美容整形医院收了费,又分一部分利益给美容院而达到双赢目的;三方获益――美容整形医院获益,美容院获益,病人得到了最好的美容手术也获益;四大欢喜――美容整形医院欢喜,美容院欢喜,病人欢喜,政府职能部门能使19号令得到落实也欢喜。在目前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好方式,而等将来真正需要做美容整形手术的人都知道找美容整形医院了,那此种共同体也就不存在了。

美容师与美容医师的区别

美容师与美容医师粗看起来只差一个字,但差的却是非常重要的“医”字。它们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职业。

在所有大学中,医学生是最苦的,他们既要学基础科学如数、理、化和外文,又要学基础医学科学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药理学、生化学等,还要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等。4年理论学完之后,还要经过临床实习。医科大学学制是8年,5年大学、3年学研(硕士、博士),在所有大学中学制最长、学科最多。而对从事医学美容的医师和护士则要求更高、更严,负责实施美容外科项目的应具有6年以上从事美容外科或整形外科等相关专业临床工作经历;对从事医学美容的护士有3条要求:具有护士资格,并经注册机关注册;具有2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经过医学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合格,或已从事医学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可见对从事医学美容工作的准入标准是非常严的,不是学过医就能当医学美容医师的。

相比之下美容师就容易多了,只要经过3~6个月短期培训,发给一张结业证书就可以当美容师、开美容院。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医学教育,因此不能用麻药、打针、动刀,否则就是犯法。

大夫与美容师的区别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美容界都有许多××大夫开的美容院、××大夫研制开发的化妆品、××大夫创办的美容化妆品公司。例如,国内×大夫把针灸针扎在自己的头上和脸上展示他的专长为针灸美容、××大夫拥有署名化妆品、以××大夫名字命名的美容化妆品公司及美容院在全国搞营销。这些大夫原本确实是医生,有的还有教授头衔,但当他们“下海”从事美容化妆品行业就不再是大夫,更不是美容医师,而是从事生活美容的美容师。此种情况国外也有,例如有“果酸之父”美称的Van Scott教授,他后来创办了妮傲丝翠公司销售各种果酸化妆品,他的身份就成了化妆品公司经理;另一著名公司的创办者MDFormulation原先是医学博士,现在是化妆品公司的总裁;而有“毛囊虫之父”美称的曲魁遵教授以开发治疗长囊虫化妆品驰名中外,现在他的身份是董事长。从这些事例来看,医师改行当美容师是可以的,在美容化妆品行业中有许多人做得很成功,但反过来美容师改行当美容医师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医学的学问是很深奥的。

药物、中药与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区别

现在,在各种美容化妆品展览会、博览会上悄然出现了药物、中药的影子,有的公司公开叫药物化妆品或中药化妆品,殊不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品,怎么能混为一谈?

药品是一种攸关生命的特殊商品,它要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审批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只有证明确实有效、无副作用才能批准上市。而化妆品只要不含违禁成分、细菌数不超标、对皮肤没有刺激性就可以上市销售。所以,药品与化妆品绝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在化妆品中添加一些功能性成分(包括西药或中药)也不能称为药物化妆品或中药化妆品。国家明文规定有功能性成分的化妆品称为特殊用途化妆品,口头上称为功能性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共有9类:脱毛化妆品、染发化妆品、烫发化妆品、养发化妆品、化妆品、健美化妆品、除臭化妆品、祛斑化妆品和防晒化妆品。当然,特殊用途化妆品还是化妆品,在宣传上不能夸大其词,不能宣传治疗效果。因此,在特殊用途化妆品中添加了一些西药叫药物化妆品、添加了一些中药叫中药化妆品是错误的。反过来讲,外用药改造后就可以成为化妆品,最明显的例子是2%酮康唑香波是非处方外用药,如果把它改成0.5%酮康唑,再加些护发素和香料就是去屑止痒香波;又如2%吡硫锌香波是外用药,低浓度0.5%吡硫锌去屑止痒香波就是化妆品。在国外,高档化妆品可以在药店销售,但它还是化妆品而不是药品。

文身与彩绘

19号令公布后反响最大、争论最多的是“三文”技术。文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生活美容手段,由专职文身师文刺称为职业性文身。去年我在西班牙参观了职业文身师做文身,它确实是渊源于文身师,起源于美容界。19号令中明确提出美容界不能做“三文”,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爱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与传播,已经夺走了亿万人的生命。而“三文”技术要扎破皮肤,且深达真皮层,还要刺入颜料,这就有可能传播上爱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其他疾病。因此, 19号令规定“三文”由医学美容来做、生活美容不能做是正确的。其次,“三文”技术由医学美容医师来做肯定要比美容师来做效果更好,因为医师学过解剖学,也更懂得美学。我们临床医学工作者手上都有数百张美容师做“三文”而毁容的幻灯片和相片,这正好说明美容师缺乏整体审美观念、缺乏解剖学知识。

第5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免费医学生 学习成绩 分析

为缓解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缺少、队伍建设力量薄弱等状况,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免费医学生),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现在关于免费医学生的研究多数出于政策实施方面,比如对国家实施农村订单式定向医学生培养政策的意义的讨论,或者对这项政策本身的利弊的分析,而对于免费医学生群体的研究还不多,或者说是针对这个群体的总体生活状况的研究。从免费医学生群体的视角出发,我们随机选取赣南医学院的免费医学生,以他们第1—3学期课程的学习成绩为研究对象,与非免费医学生进行比较,对这个群体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为农村(社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医疗卫生人才。

1.比较分析

1.1资料准备

随机选取赣南医学院2010级的免费医学生、非免费医学生各1个班级的学生,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他们大学第1—3学期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两个班级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相同。

1.2结果分析

表?摇?摇?摇?摇免费医学生与非免费医学生第1~3学期课程学习成绩比较

从此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出,在第1~3学期的13门课程中,计算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实验方法概论5门课程,非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的学习成绩高于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的学习成绩高于非免费医学生本科1班。其余课程成绩无统计学意义。

免费医学生入学即已经有了工作单位,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有了稳定的工作保障,存在一定的松懈思想,免费医学生的这种优越感对他们的学习而言,是一种消极强化[1],新乡医学院对免费医学生入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报考动机中经济原因占到了43.3%。;部分学生虽然签订了协议,但是毕业后并不真正愿意到基层工作,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稳定、迷惘的情绪等;部分学生对医学专业不是很了解,没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和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2]。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免费医学生进校就意味着就业,这也是他们报考该专业的原因之一。部分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兴趣低于就业保障带给他们的吸引力,这也是影响部分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2.讨论

2.1加强免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

免费医学生将是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身份认同感、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免费医学生的显著特点不是免费,而是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免费医学生入校时,学校应进行三早教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让他们尽早对临床医学专业有所了解,爱上临床医学专业,让他们理解做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观念,坚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识,培养一批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农村(社区)基层群众解除病痛。

2.2提高免费医学生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免费医学生和非免费医学生虽然学的都是临床医学专业,但是由于学生的动机不尽相同、毕业后服务对象不一样,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有所区别,课程设置上应提高针对性;教师的讲授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免费医学生的特殊性而灵活调整。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增加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内容,增设中医诊断学等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的课程,增加医患沟通学的课程学时,增加农村风俗习惯、民情民风方面的课程。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安排临床课间见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农村(社区)常见病诊疗技术的训练,提高对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针对性。

2.3完善免费医学生守约、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孔子的“民无信不立”等。诚信是立国之道、做人之本、修德之基,古人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学校要把守约、诚信教育作为免费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免费医学生的守约、诚信意识,提高免费医学生对守约、诚信等基本道德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免费医学生的信用意识、感恩意识,拒绝违约现象的发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精神,将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免费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44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865-02

【关键词】 回避学习;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青少年;儿童

1 概述

笔者从事发育和行为儿科诊疗工作多年,近年来发现害怕上学和拒绝上学的儿童少年病例明 显增多。具体而言,导致这类儿童出现病症的原因复杂而繁多,但当前的应试教育压力下引 发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国内学界通常认为,学校或幼儿园恐怖症可导致儿童拒绝 上学。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例如青春期后的青少年拒绝 上学可能与该年龄段的叛逆心理、第二反抗期表现、人际适应困难或强迫等因素有关 ,而非单一恐怖所致。

儿童青少年害怕学习和厌学而出现的直接表现即拒绝上学。有关儿童拒绝上学问题,目前在 称谓和界定上仍存在争议。早在1932年,美国的Broadwin提出,不上学的儿童主要由逃学( truancy,也称怠学)行为引发,并将这类问题归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1941年Johnson提出 ,由儿童分离焦虑引发的拒绝上学实际上是恐惧心理的作用,并首先提出学校恐怖症(scho ol phobia),特指那些对学校特定环境产生异常恐惧并强烈拒绝上学的儿童,认为其 属于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类型。20世纪50年代,有一些教育界学者提出拒绝上学(school r efusal)的概念,定义那些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不上学行为,其基本背景仍是儿童与母亲的 分离焦虑和对学校的恐惧。因此,这类拒绝上学与逃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后者指伴有品性问 题 和特征的不上学行为,而拒绝上学并无明显行为[1]。20世纪80年代 以来,拒绝上学之称谓在日本应用得尤为广泛,以致日本学者称“拒绝上学症”(又称不登 校)是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现象。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每年出版的青少 年白皮书中,“不登校”被视作最严重和最受关注的青少年行为问题之一,而且近年来发病 率递增趋势十分显著[2]。但在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 版)》(DSM-Ⅳ,1994)上并未将其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拒绝上学症可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 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2]。笔者认为,拒绝上学症较学校恐怖症在 发病年龄和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前者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适应困难和恐惧 情绪所导致;后者则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拒绝上学 行为包含了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因素,与学校恐怖症可以是连续体抑或独立 发生,即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症。拒绝上学症发病年龄有3个高峰 ,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3~7岁为第1高峰,大都与入托、入学时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 虑有关;9~12岁为第2高峰,主要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冲突、更换学校或班级等因素 有关;13岁以后更倾向违拗性抵触上学,主要原因包括学习困难、在校遭受欺负羞辱、学绩 挫败、家庭问题、心身症、友谊危机、师生冲突、厌学、情绪障碍等。本症尚缺乏权威的流 行病学资料,日本2002年度的调查小学为1/280,中学为1/37。有资料推测,学校恐怖症在 儿童群体中发生率约为1%。学校恐怖症或拒绝上学症可发生于各种智力水平的儿童,低年 龄组中女性多见,高年龄组似乎男性多见,发病率与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无关[3]。我国目前尚无此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2 相关原因

2.1 母子分离焦虑[1,4] 欧美学者较倾向认为,儿童拒绝上学与 害怕和母亲(父亲罕见)分离有关。母亲初次送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时,往往在个人过度保 护潜意识作用下, 表现出焦虑不安和不放心,这种情绪可潜移默化感染和投射到儿童身上,演化为儿童自身的 焦虑与恐惧,并最终固化下来。分离时,儿童对母亲的态度多处于两难状态:既不想离开母 亲 ,又怕不去学校而受到母亲责备,长期的矛盾心态就易发展为焦虑与恐惧,最终表现出诸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类的躯体化症状。婴儿期依恋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儿童也容易 出现分离焦虑和学校恐怖症。缺乏同胞和手足情、缺乏同胞竞争、过早(2岁前)入托、 周托或寄宿、寄养、母子过早分离(3岁前)等是导致分离焦虑的高危因素。另外,据笔者 观察,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母亲或父亲也多表现为焦虑型或强迫型人格,对儿童的拒绝上学或 表现过分忧虑和过分关注,或表现强制要求或情感排斥。少数患儿来自养育者虐待( 体罚、辱骂、情感忽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父母感情不和、争吵暴力、父母离异 的家庭[5]。

2.2 儿童自身素质 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胆小拘谨、敏感、易感素质、行为 退缩的儿童,常表现过分拘谨、喜好他人表扬、任性、不善交友、固执等。这样的儿童很可 能来自于 父母期望过高或父母对儿童评价过多的家庭,长期受此影响的儿童会变得对自身和环境评价 过分敏感,过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心理动力学称“自恋”),因而会无意识夸大对 学校 威胁的感受与评价。当儿童遭受学业失败或人际危机时,为维护“自我”免受威胁与伤害, 从而采取拒绝上学。有些学校恐怖症儿童起初学习成绩优秀,但为维护个人学绩排名而超负 荷投入学习,一旦遭受学绩挫败,会引起强烈的焦虑与恐惧, 怕再度遭受失败而拒绝上学[6]。另外,青春期儿童的“自我意识”(self consci ousness)发展迅速,也可产生不符实际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长得丑、长得矮、不善 学习、运动能力不佳等,导致不愿去上学。方言重、肢体残疾、长相不佳、肥胖或瘦弱、身 材矮小、长青春痘的青春期儿童也可发生拒绝上学症。

2.3 环境因素[2,6] 学校环境是诱发儿童出现学校恐怖症或拒绝 上学症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遭受的生活事件或应激事件是最主要的诱因,如转学(班级)、学 习困难、考试不及格、遭同学嘲笑或欺侮、校园暴力、与教师发生冲突、遭受体罚、与教师 不“合拍”、失去友谊、教师期望过高、校规严厉、管教严厉、校内群体癔症发作等。在经 济发达地区,有些农民工子弟由外地转入城市学校亦容易出现学校适应困难和拒绝上学现象 。

3 表现特征

最突出症状是儿童拒绝上学,按其程度等级可分为:(1)威胁或哀求父母不上学;(2)早 上反复出现回避上学的行为;(3)早上反复“耍赖”,要求父母陪同上学;(4)偶尔不 上学或缺课;(5)反复交替出现不上学、缺课;(6)在某一学期某一阶段完全不上学;( 7)完全长期休学在家[4]。

为达到不上学目的,起初在早上起床时借头痛、腹痛、食欲不佳、浑身无力等诉说得到父母 同情,从而实现暂不上学,在家期间无任何异常症状,可安心读书、看电视等。但令其上学 时就会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并伴随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尿频、遗尿等症 状 。若被强逼送到学校,表现为畏缩、低头、不与他人打招呼、不敢直视别人;上课时提心吊 胆 、战战兢兢,不敢正视教师,怕提问;若被提问,则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心慌意乱、只站 立不作答,或口齿不利、结巴重复。在校期间患儿恐惧心理异常严重,会不停给母亲或家人 打电话,哀求哭诉,并强烈要求接自己回家,一放学就觉得如释重负,再也不肯去学校。病 程 中后期儿童还会出现家庭暴力,如通过毁物、攻击父母、自伤等达到不去学校的目的;接着 出现情 绪消极倦怠,从起初获允留在家里情绪马上平静好转,到后来变得情绪低落消沉、倦睡,后 期可伴随出现某些精神症状,如幻听幻觉、心境不良和抑郁。青春期少年多呆在家里百无 聊赖地看电视、白天睡觉、不愿人际交往、玩游戏机或上网,常表现为精神状态低迷、缺乏 快 乐感、昼夜颠覆、不愿与父母交流、无力和无助感明显,但一般无离家出走或攻击行 为。

本症有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6]:(1)不想上学阶段。有可能诉说头痛、腹痛、发 热, 显得无精打采、疲劳、食欲下降、上学迟到早退、缺课增多、周末只呆在家里等。(2)拒 绝上学阶段。早晨起床延迟,每周不去上学时间超过一半,开始明显讨厌上学,与 家人吵架或违拗行为增多,甚至出现攻击暴力行为。(3)在家休息阶段。此期儿童自得其 乐地呆在家里,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多外出,身体疲劳减轻,昼夜颠倒,即白天睡觉,晚 上熬夜。(4)试上学阶段。在家就显得开心,提到上学仍显焦虑,也能够外出,开始关注 同学或学校的事情,开始尝试去学校,但容易疲劳,缺课或迟到仍多见。(5)上学稳定 阶段。容易疲劳,因小事激动或焦虑,仍时有缺课和迟到表现。

4 矫治和干预

4.1 药物治疗 根据年龄和病情程度,可考虑使用适量抗焦虑药物。氟西汀 (fluoxetin e,又名百忧解)为五羟色胺再摄入受体抑制剂,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介的唯一 可用于儿童青少年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剂量为10~40 mg/d。也可服用阿普唑仑(alpra zolam),剂量0.25~0.5 mg/d。

4.2 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疗法颇费时间,疗效不大确定。近些年认知行为 疗法较受认可 ,主要有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暴露疗法、心理剧等。例如可用放松训练,逐级暴露或 想象脱敏等方法帮助儿童返校。预演暴露和认知重组方法可提高患儿的社交技巧,减少社交 焦虑,改变歪曲认知,达到返校。另外,若属学校应激事件引发,治疗者和父母可与校方沟 通协调,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学校方面的诱因。

4.3 一般干预对策[5] 青春期患儿的矫治较困难,一般心理咨询 辅导收效不显著,主要还是靠家长引导与调整。基本对策包括:(1)不宜过分催促上学, 或每 天都问“今天上学去好吗”等,更不宜打骂、斥责、体罚和强逼送学校。(2)详细了解儿 童在校情况。(3)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告知儿童在家情况,并聆听教师的建议。(4)平时 多听孩子叙述,各方面的话题均可。(5)让孩子做些家务活,争取每天按时起床、吃饭和 入睡 。(6)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即使孩子不做也不要责备。(7)上班的父母要常打电话 回来问 候,侧面了解儿童在家干什么,但不作过多干涉。(8)带领患儿逛街或征求同意下领到学 校附近观察,并听孩子 讲在学校的事情。当提出可以回学校时,家长不妨陪去几趟。(9)父母避免说有关学校、 教师和同学消极意义的话,并且要注意自己保持快乐、安详的情绪,否则家长的不良情绪或 表情易引起儿童的焦虑与不安。(10)尽可能减轻或消除家庭、学校环境致病原因,避 免换校、换班级。(11)尽可能让患儿感受做事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任何有积极意义的事 情均可;经常约患儿要好的同学来家一起玩耍和讲学校的事情。(12)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预示合并心境障碍或抑郁,应予积极的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①患儿说“一觉 睡下 再不起来就好了”、“活着真没意思”、“想死”、“我死了会怎么样”等;②情绪起 伏特别剧烈,易怒,父母无法安抚;③食欲和睡眠规律发生较大改变,消瘦、生长发育 停滞;④拒绝上学时间超过4个月,并且仍无精打采。总之,拒绝上学症可能是个相对 漫长的过程,父母或教师要有耐心和思想准备。

5 参考文献

[1] JOHNSON AM,et al.School phobia.Am J Orthopsychiat,1993,11:702-715.

[2] 清水凡生,著.小儿心身医学指南. 东京:北大路书房,1999:220-227.

[3] 大石史博,著.发育临床心理学.东京:中西屋出版公司,2005:89-97.

[4] KING NJ,HEYNE D,TONGE BJ,et al. School refusal:Categorical diagnoses,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01,8(3):35 2-360.

[5] 邹小兵,静进,主编.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282.

第7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8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国,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由基金委员会负责实施与管理。基金的评审有着规范的程序,比其他项目申请更公开、公平、公正,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申请者的学术地位。科研人员申报基金项目中标主要靠其多年知识积累和潜心研究,非一蹴而就;但国家资助的唯一依据只有一个申请书,在相同的申报条件下,掌握基金项目申报方法学能大幅度提高立项的可能性,提高基金项目的中标率。

1 背景概述

了解基金的背景资料可明晰申报的范围,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

1.1 资助类别

基金资助类别包括:①资助人才(青年科学基金(< 35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45岁)、海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在线申请);②资助项目(面上项目(自由申请、青年基金、地区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含面上、重点));③其他资助项目(联合资助基金项目又包括面上和重点等、专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随时受理)、通过亚类说明、附注说明还可将一些资助类别进一步细化)。

1.2 资助力度

基金资助力度:1986~2006年,运用国家投入的约180亿元资金,资助了10万余个项目,仅2006年就资助42.36亿元。

1.3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是资助体系中主要部分,占>60%基金总经费(2006年达71.89%);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率>自由申请的资助率(2006年达23.7% );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资助期限3年;2007年平均资助强度提高,但项目资助率与2006年持平。

1.4 机构设置

生命科学学部有10个处。申请者要了解每个处重点受理什么和不受理什么内容,以免好的项目申请投错了“门”。比如:六处主要受理畜牧、兽医学、水产学和动物学的申请项目。七处预防医学学科负责受理预防医学相关的申请项目。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负责受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运动医学和内科学的申请项目。营养学科只受理人类营养相关的研究;儿童与少年卫生学科只受理与少年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的项目,不受理儿科及妇产科疾病项目;毒理学科不受理药物毒理项目;流行病学科只受理人群研究的现场或现场与实验室相结合的项目,不受理单纯的实验室研究项目;地方病学科只受理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项目,其他病种须申报其他相关领域,如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毒理学等;传染病学科只受理有关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研究项目,不受理不具传染性的一般感染性疾病研究项目,也不受理有关细菌耐(抗)药、抗生素、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除外)以及与病毒性肝炎无关的肝纤维化等消化内科研究项目;肿瘤学科只受理肿瘤流行病学项目,不受理肿瘤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课题;不受理医疗管理和卫生经济类项目。另外,涉及人体研究的项目必须提供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材料。运动医学中关于运动性损伤与康复研究,是指研究由于体育运动造成的损伤及其相应的康复治疗,不包括骨科疾病和创伤造成的损伤与康复治疗研究。八处负责受理临床医学基础学科的申请项目。资助范围包括:诊断与治疗学基础、外科学及其分支学科、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本学科“诊断与治疗学基础”申请代码及其次级申请代码“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不受理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申请,请相关申请在其他代码下申请。九处。为报批新药开展的常规研究和制药工艺研究不属于本基金的资助范围。凡是未提供具体方药或穴位的(以保密函件形式列出并提交本学科保存者除外)、或对于仅以某中药或成分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项目,一律不予评审、资助。十处。资助范围包括:妇科学、生殖医学、围产医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法医学、特种医学和肿瘤学。不受理抗肿瘤药物药理学相关的研究申请。建议口腔软硬组织损伤修复、牙齿生长发育及再生方面的研究在现有的口腔内科学代码下申请,有关颞下颌关节疾病研究在口腔外科学代码下申请,有关种植义齿相关研究在口腔修复学代码下申请,以便于集中评审。

2 申评程序

了解基金的申评程序可明晰申报的环节,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

申请者填写申请书

所在单位汇总申报(网上+纸质)≤3月底

科学部初审(形式审查、初筛)≤5月15日

同行专家(>7万人的专家库)网上通讯评议(3+X)(2006年为50.9%)(一审)≤6月底

科学部提出评审建议≤7月底

学科评审组评审(资助小额探索的非共识项目占5%)(二审)≤9月底

委务会议审批整体资助方案(终审、立项)≤10月15日

3 评议指标

了解基金的评议指标可明晰评审的尺度,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定量评议与定性评议:项目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创新性)、研究目标、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研究条件、工作基础、申请者的胜任能力。达到以下具体要求可提高中标的几率。

3.1 立论依据

研究意义:有重要科学意义或属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科技问题。学术思想:有明显的创新或特色。理论依据:充分,科学性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清楚,分析准确、全面。

3.2 研究方案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范围合适,重点突出;关键问题选择准确。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先进,且有创新性。设计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法):合理可行。研究的预期目标:明确。

3.3 研究基础

与项目有关的研究项目:是原有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已具备的实验条件:条件具备。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力量强。

3.4 综合评价

申请者承担以往基金项目完成情况:完成质量优秀。项目的创新评价:创新性强,是开创性工作。项目总评:优。是否资助:优先资助。

4 未中缘由

了解基金的未中缘由可避免重蹈前车之覆,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中的项目有相似性,如上述评议指标结果较好;不中的项目缘由各式各样。总结未中缘由有许多,比如:缺乏可行的选题,过大、概念不清。缺乏题目与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片面追新。缺乏充分的立项依据,缺乏分析和对基本科学问题的凝练,缺少合理的科学假说和对机制的深入探讨,立项依据限于国外参考文献的简单罗列。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和预实验,研究设想和假设常常仅停留在文献检索和推论上。缺乏实在的目标,目标过高。缺乏与国家生命科学重大科技需求的紧密结合。缺乏提炼的关键科学问题,导致研究内容“大”而“空”。缺乏源头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创新不足,沿袭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使立意偏于保守,盲目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缺乏清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过于简单,难以判断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缺乏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相适性。在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上,不是围绕解决科学问题选择合理技术,而是依赖高新技术选择科学问题,使项目陷于技术、指标的单纯堆砌,使得研究方法变成了单纯的新技术的堆积。缺乏相关的研究策略,面对具体问题尚不能从国际主流的研究思路出发设计出科学和合理的研究方案。缺乏细化的研究方案。缺乏基本的研究设计要素。缺乏深入的科学本质研究,片面追求新技术应用,没能用最适宜的方法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以新技术定研究内容,仅停留在一般记录的观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缺乏群体研究或不能很好地结合群体开展研究。缺乏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刻意夸大研究意义、提升未知的研究结果。缺乏系统的、连续性的研究工作。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有独特的研究材料却未能提出创新的课题。有创新思路,却没有相应的研究力量保证项目的实施。有创新性发现,研究工作却难以继续深入。超项、手续不完备(申请书中的项目组成员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参加,即视为有合作单位,在申请书信息简表中要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在签字盖章页上一定要加盖合作单位公章;申请者如为在职博士生,要附导师签字的同意申请证明材料,且只能通过在职单位申请;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一定要在申请书上亲笔签字等)、不按规范性要求填写或者填写错误、非资助范围(与指南不符、承担过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者包括执行期为一年的小额探索项目,再次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等)等形式审查不合格。不是申请当年1月1日后从官方网站下载的新版申请书。

5 撰写要求和技巧

5.1总体要求

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合理性、严肃性、连续性。选题要点:研究类型与申请基金类型的吻合。定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写作技巧:建议初次申请者咨询资深基金管理者之后再进行申请。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表述清楚,用词恰当。A4纸4号仿宋字打印。附件版面大小=申请书,若原件非A4纸大小,可将附件的原件粘贴在空白A4纸上右侧对齐与其他材料一起装订。外行看了有兴趣,内行看了有水平(意义、目的等内容用科普作家的写作手法,技术路线等研究方案用专业术语)。

5.2申请书结构

5.2.1基本信息项目名称要确切,主题要明了。资助类别、亚类说明和附注说明准确。代码必须使用当年的代码。代码要与申请项目内容相一致。选择最接近的相关学科来投送。寻找合适的相关学科同行评议(利于寻找合适的评议专家以及专家掌握相应的评审标准)。

直接填写代码不可取(在写申请书之前,未认真看项目指南,申请书写完后再回头找代码,以这种方式填写代码,有时会出现项目名称与代码名称可能字面上一致,但是申请内容却与受理项目对应的科学处不一致的情况,因为有些研究内容可能会涉及不同科学部下属的科学处,但每个科学处支持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项目名称要醒目,主题要明了。报送学科要准确,代码非指南。代码1指报送学科,代码2指相关学科。基金不支持应用开发。项目负责人工作≥6月/年。单位名称指项目依托单位,需要按单位公章全称填写。摘要(限400字)应详尽明了,避免宣传性语言(研究对象、拟采用的方法、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英文全称填写海外工作单位等信息在个人信息栏目中(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中文全称填写海外工作单位等信息在个人信息栏目中(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5.2.2项目组主要成员人员精干(对立项提出自己想法,并参与具体研究的人员≠提供数据或进行辅助工作的人员)。人数适当(根据实际情况)。分工合理、具体。主要成员工作时间>4月/年。一人同期不同单位不得申请或参加。签字须为本人亲笔所签,否则需要正式委托信函。

高级职称限项申请(同一重大研究计划申请或承担≤1项、有重大或重点项目申请和参加≤1项、面上项目申请和参加≤2项、当年只能申请一项、青年科学基金只能负责一项、青年基金(小额)也算一项、一生只能获得1次青年基金资助)。申请项数(作为负责人)+申请项数(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在研项数(作为负责人)+在研项数(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2项。非高级职称限项申请(负责在研项目不能作为负责人申请)。

5.2.3经费申请表申请经费额度合理。申请经费实事求是。经费预算要有依据。说明各项的必要性。支出内容有限额比。>5万元固定资产及设备(逐项说明与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协作费≠合作经费(协作费是外单位协作承担本项目部分、单一研究试验工作的经费)。定额补助式资助方式(除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式资助方式以外)(表1)。

表1各类项目申请经费的支出内容限额比例

5.2.4报告正文面上项目支持在资助范围内自由选题的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动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或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认真构思,自行确定立论依据充分和创新性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案,开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或重要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鼓励开展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力图通过研究得到新的发现或取得重要进展。

重点项目支持结合国家需求,把握世界科学前沿,针对我国已有较好基础和积累的重要研究领域或新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特别鼓励具有面上项目研究基础、项目进一步研究有望取得突破的申请者进行申请。重点项目研究要求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研究队伍精干,要求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重点项目不设子课题。应围绕“项目指南”公布的研究领域,进行申请书正文内容的撰写。

报告正文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版面简洁,易于阅读,“摆事实”、“讲道理” ,自由体式(不同类型项目撰写提纲不同。非Word文件录入后打印输出)。选好研究方向――按学科前沿、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选题。要与指南对应――熟读指南和定好题目。与经费相当的规模――做好课题设计。多学科、有梯队――组织好研究队伍。多参加学术会议――让同行专家和项目管理官员了解意义与创新点。核心单位突出――选好合作者和合作单位。

5.2.4.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 000~8 000字):项目名称――体现研究对象、方法和解决的科学(学术)问题。立项依据――详尽说明为什么要开展本项研究以及简单的思路。研究方案――具体提出解决科学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思路和步骤。①立项依据:项目的研究意义(基础研究结合科学发展趋势论述科学意义;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键科技问题论述应用前景。要从科学意义或学术意义上陈述重要性,必须阐明充足理由以及理论和学术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人的研究,指出需解决的共性问题)。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国内、外关键性的研究,文献的时效性,经典文献除外)。

②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阐述内容(研究内容应紧紧围绕目标,集中精力解决科学问题,重点突出,只求解决一、二个学术问题,每个内容细节可详情叙述。研究目标是解决基础性、学术性问题,避免目标设置偏大、解决一个非学术性的目标或做一件达到某一指标的具体工作,不是具体做什么事,是研究科学、学术性问题,避免泛泛探索规律的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必须写,力求准确。③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有关方法。技术路线(步骤要具体、思路要清晰)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即能说明问题,又不暴露“技术诀窍”。通过保密信函的方式直接寄给学科。实验手段(分析手段用途要明确,忌各类新分析仪器一窝端)。关键技术等。从学术思想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不能仅就研究队伍和研究条件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只有上述三方面优势的综合,才是取得成果的关键)。④特色与创新:实质性的源头创新思想或思路。提出明确的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工作基础上)。防止“大”而“空”的倾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背景要论述清楚。提出研究特色和新颖的学术思想。科学、严谨地提出和分析创新性内容。研究条件的特色不等于项目的研究特色,更新不等于新颖的学术思想。阐明学科交叉点在哪里,对相关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填补国内空白不等于创新与特色(对基础研究而言)。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是已有工作基础积累、升华的产物。⑤年度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研究计划要具体(以便评议人了解进度是否合理)。预期进展可给出一个大致的设想。预期的结果要与研究目标相吻合。基金成果指国家发明专利、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奖、人才培养,且表述时按此逻辑顺序。

5.2.4.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①工作基础: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已取得的研究成绩不等于所在单位集体或者导师的研究。②工作条件: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拟解决的途径。利用国家和部门的重点实验室计划与落实情况。③申请者简历: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学历和研究工作简历。近期已发表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著(列出相关论文(著)所有作者排序、论文(著)名称、期刊(出版社)名称、期刊号、页码、发表(出版)时间等),并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获得的学术奖励情况。在本项目中承担的任务。④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负责的内容等)。其他项目(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负责的内容等)。拟申请与正在承担的项目的关系与区别(研究任务和重点的简单说明)。其他项目不反映不是好办法。应说明与本申请的关系和区别。承担基金的进展或完成情况(列出较明确的内容,及引用情况、获奖情况、培养人员情况等)。前一结题项目完成情况(附3篇主要论文首页,并须标注是基金委资助项目,否则,应附上能反映基金资助信息的一页。

5.5签字和盖章页

知识产权及特殊的规定(联合资助项目)。非依托单位人参加=合作单位。合作单位加盖单位公章原印。科研处、系、室章无效。申请单位负责人签章(签章人不应是项目申请人和主要参加者)。申请单位盖法人单位公章原印。

5.6附件等

根据项目类型制作。根据申请者实际情况而定。2位高级职称同行专家推荐信(未获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申请面上项目)。导师的推荐信(说明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的关系+对项目研究时间的保证、在职单位为依托单位提出申请)(在职研究生申请者)。专家名单及理由的函(≤3位不宜评议)。依托单位正式受聘聘书与聘任协议复印件(聘任期覆盖项目执行期+在依托单位工作≥6月/年)(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员)。农业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第二章第5条)及农业部同意立项证明(第三章第12条)(属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研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证明(涉及医学伦理学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生物等开展研究(来源证明)。其他实验室赠予(对方同意赠予的证明)。涉及国际合作或项目组成员中有旅居境外的申请(国际合作协议书或境外人员知情同意书)。

6 思维方式

用申报基金的正确思维方式可找对申报的“门”,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中标率。善于发现新现象;善于升华为科学问题;善于提出解决所发现的科学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办法。申请书是写给别人看的(只自己清楚、满意不行,要让小同行、大同行、基金管理人员和有关领导都认可)。切忌基础研究不基础写成开发、应用;项目名称太空洞当成研究领域;虽然提出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但基本上围绕着主题的,尽管尽力描述,始终无理想切入点,以至看不出研究思路。立项关键欠清楚视同科学问题;研究方案较糊涂等于思路不明。从自己的研究中提炼出基础研究问题,并不是把自己的研究写成基金申请就等于基础研究了。“多学科交叉”必须对相关学科的发展都促进不等于简单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把其他学科的相关技术作为工具。有关研究的相关问题:实验动物、伦理问题、遗传资源等。

6.1正确认识基础研究

目标与内容:科学问题是什么(What)。科学本质为什么(Why)。发现新的科学现象。研究方案:如何解决科学问题,如何探索科学本质,怎样发现新的现象,基础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申请基金是自己给自己出题,不仅摆事实,且把道理讲清。

6.2正确认识应用基础研究

科学问题来自应用实践,科学问题应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不是用基金去做具体应用方面的事。

6.3弄清研究属性,基金不支持应用开发

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工程技术研究都有其相应的研究属性,申请人应了解其特点。

6.4申请前注意事项

明确基金委的任务,弄清为什么申请基金,申请书要让别人看懂,仔细阅读指南(导向作用,代码不等于指南),有问题向相关学科提出,与其交流,以获得指导。

第8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童年 艺术教育 儿童思维 儿童心理 艺术天性

一、“童年”时代的从无到有

年幼时诵读描写童年的美丽诗篇,总会赞叹艺术家的智慧,在他们的眼睛里,世界竟然是这般富有诗意。等到懂些事理之后,才明白这世界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人类自身具有一种不断否定自己,力臻美好境界的向性;正是因为人类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开拓着自己的精神田园。

茹毛饮血的时代里,我们的先民与动物一样,遵循着弱肉强食的秩序。这种暴力原则普遍存在于人与人的一切关系中。因此人群中的最弱者——儿童,一直是最底层的受害者。他们得和成人一样自谋生计,却因力弱难胜而所得微薄;他们得和成人一样面对法律——即便由于无知而犯下错误——也得接受同样惩戒,甚至处以极刑。假如说原始人对待年幼的生命有一些特殊之处,那么也仅仅源自于某种对后代的哺育本能,或者是对血缘关系的一些模糊意识上。

古希腊时代已经有许多关于如何教导青年人习得勇气和美德的精彩论述,然而却没有专门的“儿童教育”的观念。人们仅仅含糊地将被教育人群混淆,而对养育儿童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等方面更是没有提出过任何有价值的见解。人们既不理解知识的获求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更分不清成人的精神需要与儿童愿望之间的区别。

文艺复兴运动将人文主义的光芒照进了幽冥昏暗的“人生”领域,沐浴在“人性”春风下的学者们让童年这颗种子迎甘霖破土而出。1544年,托马斯·费尔(Thomas Phaire)①出版了英国第一本有关儿科学的《儿童之书》(The Book of Children)。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应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他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着他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②社会渐渐地开始向儿童隐瞒成人世界的秘密,并为儿童建立一个属于他们的纯净世界。

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进入专为他们设置的学校读书,人生各阶段开始变得鲜明起来,童年也渐显它的美好。成年人开始庆贺孩子们的生日,有了糖果和玩偶,有了适合他们穿着的可爱服装,更有了儿童读物。

启蒙运动极大地传播了对童年予以关注的意识。教育责任的承担者从家庭扩展到国家和政府,整个阶级社会帮助家庭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学术界也提出了大量关于探讨童年意义的理论。1750年到1814年间,这类书籍出版了2400种。为夭折的幼儿刻建墓碑也成为正常的风俗。③

在19世纪向20世纪的过渡中,对童年的研究可说是发展到最高峰了。这一时期产生了儿童心理学、儿科医学等专门的儿童科学,对儿童的研究更加深入。杜威、皮亚杰、弗洛伊德等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童年到达了它的鼎盛时期。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童年在人文主义的精神苍穹下所闪烁的另一种光彩,那就是儿童题材音乐作品的出现和发展。19世纪之前为儿童所创作的或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几乎为零。随着童年概念的兴起,19、20世纪出现了一大批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生活,或表现他们纯洁心灵的精品,如舒曼的《童年情景》(1838年)、《儿童钢琴曲集》(1848年)、穆索尔斯基的《儿童游戏》(1858年)、德彪西的《儿童园地》(1908年)、拉威尔的《鹅妈妈》(1908年)、埃尔加的《少年的魔杖》(1907年)、《梦想的儿童》(1902年)、普洛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1936年)以及瓦格纳在《齐格弗里德》中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等,可以说给了文明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每个知识心灵以极大的温暖。

二、童年丧失的危机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场景:银幕里,五六岁的儿童们正拿着话筒煞有介事地侃侃而谈,说老练的语言、模仿成人的动作,唱着情歌、跳着热舞,或是没大没小地调侃和他同台表演的成年人,博来台下的阵阵掌声。这个社会甚至认为,这就是一种天才,并为此陶醉。

殊不知,跨越成年期而进入老年时期的青年人,就像年迈老朽却要和青年人要强一样,是令人生厌的。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谐、自身相称时,才显得美好、优雅。凡事各有序,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儿,任何过早的成熟都不啻是对童真的破坏。

正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童年与成年的界线。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途径(如传媒网络)得到大量不适宜他们接受的信息,成人社会的世故、练达、权术、争斗、暴力、性、死亡等,在毫无控制的状态下污染着孩子稚嫩的纯洁心灵。于是儿童过早地趋向于成人行为、语言习惯、处世态度甚至需求欲望,几乎变成了微型成人。童年的本色和纯真、善良和梦想,都在做作矫情的模仿秀中一点点消逝,他们灿烂的笑容、可爱的憨态竟然就这样在我们的掌声中飞散了。

媒体信息的泛滥,打破了童年世界的保护罩;家长与社会的不恰当期望,又加速了童年的沉沦。在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熏陶下,在早熟的语言行为和训练有素的成人思维运转下,“孩子们的世界”正在崩塌。

三、用音乐留住童年

(一)艺术之于“童年”

似乎一切手段都无能为力,想要阻止儿童免受成人世界的消极影响似乎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能阻挡信息的传播,我们不可能重新打造一个人工童年。

那么从儿童自身出发,是否能够培养一种能力让孩子们自己将其规避于浑浊的成人世界呢?是否能找到一种手段,在儿童接触它的同时,就可进入一个随即营造出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

根据儿童认知学理论,2—11岁的儿童会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以具体的直觉表象的展开,以表象加工成意象,由此在头脑中再现外部世界。可以说正是意象思维④的频繁使用,才会使孩子出现了各种丰富想象。因此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学习,艺术思维中蕴藏着的艺术家的想象、审美、个性等艺术特征,将会在意象思维的作用中体现出来,在浓厚、真挚、纯洁的情绪和情感呼唤中,激发儿童思维特征,让他们在充斥着成人思维模式的信息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重回纯净、天真、五彩缤纷的童年世界。艺术活动作为意象思维的承载者,既顺应其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又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儿童天性喜欢自发地歌唱,喜欢涂涂画画,喜欢手舞足蹈。这是因为,人类从动物进化到原始人的阶段是一个从动作思维向意象思维上升的过程,因而意象思维更本能、更天性,也更能体现出人的本性:合群、有创造力、有情感、能幻想,是一种人类固有的需要。儿童之于成人,某种程度上正如同原始人之于现代人一样,是后者的年幼形态。而艺术活动正是来源于人类需要抒情、移情的一种本能需求,能够满足人类对美、对生命、对情感的探索天性。艺术使我们身上的人类天性——创造性和幻想性的自由心灵——得以返顾。

因此,艺术家和儿童都是缪斯的承载者,有着同一血脉,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让艺术与儿童亲密无间,才是最有利于发挥儿童天然的成长动力。

(二)音乐之于“童年”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拥有艺术思维的共同特性,也就是说,上述关于艺术与儿童的相符性,正是论证了音乐艺术与儿童天性是相当符合的。除此之外,音乐还有自身的独特魅力能够与儿童达到一种更深层的默契,帮助儿童保护他们的童年世界。

首先,儿童与音乐的天然亲近。我们能从孩子们平日里的游戏、儿歌、舞蹈和自发性的歌唱中,看到音乐与儿童的亲密。对孩子来说,音乐首先不是表演,不是“艺术”,而是自我流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孩子们开心时会开怀大笑,难受时会放声大哭一样,是非常自然的情感表白。

另一方面,在其他感官知觉未能成熟的情况下,儿童的听知觉器官却能够独立、迅速地发育完全。童年阶段这一特殊的生理条件,也为音乐成为儿童的一种天然能力提供了生理基础。科学证明,像声响、律动、节奏等这些音乐的基本因素,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烙印在胎儿体内了。这是因为虽然胎儿不能对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有明显反应,但听觉系统却尤为发达。6个月的胎儿就能感觉到声音,到8个月时即可记忆它们。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认知科学中心的科学家近日通过试验发现,声音在婴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占支配地位⑤。婴幼儿似乎一次只能对一项刺激做出反应,而这一刺激一般都是声音,偶尔才是图像。在所有实验组中,婴儿是对声音最专心的,也就是说,年纪越低,听觉系统的支配地位越明显,这种对声音的偏好并不受儿童自身的控制。

相比别的领域,音乐界的才能之辈总是在幼年期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并且取得艺术成就时的年龄普遍偏小。音乐才能在6岁左右就开始显现,而其他领域的天才儿童,至少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训练和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发挥其才智,这就说明了音乐才能的发展,并不过分依赖于智能或者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不依赖于从人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人的才智和性灵,在童年阶段可以搭乘音乐的早班车,这必将使人们在日后精神焕发。

其次,音乐艺术有其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既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可翻译性,也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用非常直观、可见的方式展现客体对象。对于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技能,却擅于运用意象思维的年幼的孩子们来说,音乐引发意象思维的能力、以声音为载体的存在形式以及抒感的方式,对于儿童生理、心理来说都是恰当的、能够轻松掌握的,因此音乐在帮助儿童引发、保留、延续儿童思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即使这个世界让童年充斥着现实、理智、世故的成人思维模式,儿童思维中的表象能力还是极易被音乐艺术激发,艺术音乐的熏陶能够保护儿童精神免受理性文化对他过度透支的屏障,并为儿童的发展插上审美与想象的翅膀。音乐作品中所描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加工过后的美的产品。音乐所描绘的外部世界,是用艺术的手段、美的形式来向儿童展示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外部世界,这个世界是艺术升华后的纯真世界。通过音律美和情感美,音乐中蕴涵的丰富的精神特征将会为儿童精神注入美的甘露。

结语

音乐对童年的呵护是需要通过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臂膀来实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训练一批批冷漠、机械的工业时代接班人,而是应该塑造一个个留有童年纯真心灵的智慧灵魂本身。因此作为音乐教师,也就负有神圣的使命。而这样的使命需要我们努力唤起全社会一起捍卫童年纯真,需要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和焕发儿童的灵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也许是人们急切寻求进步和发展的心理,也许是工商业时代的浮躁和利欲变异了成人爱护、养育儿童的好心。教育的人文之风早已没有多年以前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们所设想的那样纯粹。

儿童娇弱的身躯、尚未健全的人格不应该承受过度的理性的压榨和束缚,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感受、对自然的感受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急需却又正在流失的。音乐是从人的灵魂和本能之中流淌出来的满载着幻想、情感和美的艺术品。它合乎儿童的本能,用一种来自人类精神深处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保卫着童性。在聆听乐音之时,仿佛打通的五官,会激发出感官之间前所未有的默契和灵敏,让人仿佛置身另一个真切的世界。

我们相信音乐所呼唤出的对生命、对美、对自我的感知和体悟,能够带给一代人纯洁、丰富、文明的心灵。我们也相信,这动态时代带来的浮躁心态,将随着人们对它的进一步认识而焕发出对待它的智慧,“童年”必将永葆它的金色,作为人类精神苍穹中最美丽的彩霞,与科学、艺术、宗教,以及性灵的自由一起,作为文明人类最值得自豪的瑰丽财富而与人类长存。

(注:本文受2012—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注释:

①托马斯·费尔(Thomas Phaire),1510—1560年,英国医学家。

②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6.

③骆芬美.印象·童年·历史[Z].

④意象思维,即人脑中以表象为材料,通过联想和想象加工的思维活动。

⑤科技日报[N].2004—12—29.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4]黑格尔.美学——对广大的美的尖端领域的叙述[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5]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9]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0]罗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