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建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是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就其内涵来说,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因而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现状
早在1995年台州学院就制订了《关于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课程建设工作。至今已有12批共169门课程通过评估验收,其中优秀课程62门。2003年学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此已有“热学”、“写作”、“外国文学”、“计算机网络”、“无机化学”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英语”、“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32门校级精品课程。
然而,我校的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个别二级学院课程建设工作急需跟上。在已通过评估验收的课程中,优秀课程明显偏少。与省内同类高校相比,我校精品课程建设进程缓慢,水平与层次偏低。
二、目标
1.重点建设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对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到2015年,计划再建200门左右校、院合格及以上课程,使通过评估验收课程总教达到500门左右(其中优秀课程达到120门)。
2.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更加深入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进一步深入抓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到2015年建设好25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7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凡是通过评估的省、校级精品课程,其教学资源、教学文件、试题库、习题库等必须上网,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三、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认识不够到位。部分青年教师对课程建设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没有从人才培养的长远目光来看待课程建设。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中心地位,对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缺乏准确理解,对课程建设内涵缺乏正确认识。
2.课程建设抓不住重点。很多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立项工作,争取建设经费。但落实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时,则抓不住重点。有的把工作重点放在资料的堆积上,待课程建设结束后仔细反思,觉得效果很差。
3.为课程评估而建设,没有重视对积累资料的应用。很多教师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很高,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搜集教学资料,认真应对课程建设评估。待课程评估验收通过后,课程建设也就结束了。课程教学大纲停留在纸上,没有用来指导教学工作。
4.课程建设仅仅局限于单门课程建设。我校立项在建的280多门课程,均属单门课程建设,每个课程负责人各自为政,各自建设。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不同专业的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把本来客观存在的课程体系人为地加以分割,导致课程建设效果不明显。因此,课程建设必须由单门课程建设向课程群建设发展。课程群建设可以产生单门课程所没有的系统功能效益,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5.重显性课程建设,轻隐性课程建设。大学课程论认为,课程由有形课程和无形课程组成,甘肃的李硕豪、杨国学认为,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外显的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制订与编写等,也包括内隐的如校园环境、组织制度、校园文化等建设。
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领导。学校教学工作千头万绪,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都是影响学校工作全局、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大事,学校领导在强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把课程建设纳入十分迫切的议事日程,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下,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一并统筹规划。
2.突出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的水平高低,核心问题走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水平如何。无论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还是课程建设,归根到底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质量及其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
3.高度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住和作用,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就要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
4.认真做好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严格按照课程建设计划,做好中期检查和评估验收工作,这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一个环节。借鉴其他高校管理经验,确保做到“项目建设中期有检查、建设期满有验收”。
5.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课程建设需要相应配套的经费,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经费保障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学校加强对这些经费的使用管理,保证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2]李硕豪,杨国学.论课程建设[J].教书育人,2002,(18).
关键词:环境工程 建设 因素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human beings making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merg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ojects has been carried out gradually. For th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t is faced with a number of problems, on which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ust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e basic knowledge on environmental pro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ve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s on environmental projects from human and economy,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nd speeding up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actor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X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来说,对环境的污染处理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环境工程的治理进而提高环境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导致环境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工程建设的质量,环境工程建设在取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开展环境工程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强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于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出现了环境工程——这一新兴的学科。学科的确立和发展,直接推动了环境工程建设的实践发展。环境工程建设以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处理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相关的技术以及管理规则,而开展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强对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提高环境的质量。在当前的环境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涉及问题多且负责,涉及部门也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只有从整体层面有效的统筹和规划相关环境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分析
环境工程建设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还包括了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管理和保护。因此,在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和保护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内容的广泛性,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也较多,现将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一一分析。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是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也是环境工程建设
的难点。生态环境具有非可控性、人为难以治理的特点,如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等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全球的气温开始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地区或区域在出现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灭绝,导致产生了环境恶性循环,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以致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二)人为因素
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环境系统。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环境系统的破坏,是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占很大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过渡的开发资源,以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如传统的煤矿产业集中区,过渡开采出现了地面塌陷,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对相关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对相应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和破坏。
(三)生产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产业的存在,其生产过程必然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有的地方较为注重生产的大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四)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众所周知,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情况下,过渡追求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系统的破坏,进而导致失衡,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较少,随之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 共建共享
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技工院校品牌的重要举措。笔者学校承担多门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本文就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笔者对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
笔者学校积极参加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工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建设了《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维修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维修》《新车检查》《配合件数控车加工》《AutoCAD》《手工电弧焊》等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立项评审、项目推进过程的培训、项目中期检验、项目验收评审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建设过程标准化、建设内容规范化、建设经费预算化、建设成果多样化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一体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分为申报、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公布四个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分为教学文件准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课程上网等五个环节,并能根据技术要求的提升不断完善;精品课程评审分资料预审、查阅评审资料、现场汇报、专家独立打分与综合评审。
二、精品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课程理念更先进。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较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做好精品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前瞻性。
二是课程内容更优化。精品课程标准主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本地经济和本校教学实际,注重工学结合,优化精品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设计,突出精品课程的职业性。
三是教学方法更科学。通过课堂录像、教案设计和现场汇报,很多主讲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从“主导”逐渐走向“引导”,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做到了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精品课程的针对性。
四是教学资源更丰富。吸纳多方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历经多轮全省教学培训与竞赛活动,教师们在教案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水平等方面又有新突破,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内容精准,形式多样,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创新性。
五是教学条件更完善。在精品课程专项经费的扶持下,各学校加强教学团队和实训实习场地建O,促进了本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群课程建设,突出了精品课程的辐射性。
六是建设成果更丰硕。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资团队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突出了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从推进质量和总体要求看,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需进一步改建,学习任务设计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精品课程教学实施需进一步推进,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需进一步包装和提炼等。
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合理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二是打造课程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没有团队的力量是无法建设优秀的精品课程,好的教学必须有好的团队。三是提炼建设成果。有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忽视成果的提炼、特色的推广,笔者学校教师还有很多优秀的建设成果没有提炼出来。四是共享课程资源。精品课程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改进中提升,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共建共享,网络课堂直通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空间,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挥其最大价值。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让精品课程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的精彩,成为技工教育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不管是企业、学校或个人都在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有的管理或生活中的一些环节进行开发研究。步入21世纪起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开始跟不上学生入学的脚步,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网络教学成为了缓解这种现状的一个方法,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施平台,网上的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登陆课程网站来进行有选择的自主学习。2000年开始,国家教育部连续批准了人民大学等26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网络远程教育事业的重视,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就格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来关注和解决。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4、精品课程网站的页面布局和模块功能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改革
新课程建设强调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双师作用,它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的额外负荷影响和制约其改革的能动性。我们从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外因出发,研究哪些因素对教师起负面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从外界环境出发研究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与个人所需是否协调对应,实际上体现了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手段是否社会化,或者大众化的一种方式。教师感觉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游刃有余时,就会心情愉悦,对其身体与心理健康有益;感到无所适从时,就会感觉处处充满压力,紧张,教师应努力试图改变这些不适应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面临各种矛盾和抉择,如构建课程体系所需的知识体系的更新选择、新的知识体系获得途径的选择、专业技能同双师需求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给教师带来了诸多烦恼,最主要表现为教师视野的局限性与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创新能力与课程建设要求之间不匹配和外界教育资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
二、教师视野的局限性与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新课程下专业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反映在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但是,短期的培训、考察、学习不能迅速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合理、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不能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因而,要在观念上超越以往专业模式,在实践教学上有所突破,对于课程建设的驾驭者而言任重道远。
三、教师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一)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与课程改革要求不协调方面主要体现为:国家虽然开发系列新课程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没有地方特色。因此,教师要自行决定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式等,编制校本教材,使之服务地方,特别是高职院校,强调地方特色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教师已经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架构,当失去原有优势后,短时间内将很难转变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角色,这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教育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综合课程的趋势,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理论传授者转变成实践引领者。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基本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探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考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三)人际关系的协调
新课程关注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验室、实习基地,以至于进入企业,学习内容更接近社会生活实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他人的交往范围更宽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教练员又是领队;既是队员又是陪练;既是管理作者又是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对教师的人际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创新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要对课程设计与教学进行不断深究与反省,深入企业,完善校企教材的更新机制和知识体系,降低课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创新教学。教师要研究学以致用的转化途径,提高主动性。创造性思维源于教师强烈的创造动力和外部因素;创造性建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处于动态之中;教学科研源于教学、指导教学,结合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借以指导实践。
(五)变革适应
课程建设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操作实践提出新的挑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这是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将为教师带来巨大压力。
四、社会及学校提供的资源与教师需求不匹配带来的矛盾
在课程建设中,不仅通过提高教师自身能力,适应变化的教学需要,还要改变周围环境因素,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一)继续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对改革理念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才能拥护课程改革,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如何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能否提供相应条件,满足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的进修与提高需要,是决定新课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评价机制
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设计评价方法,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过程性、主动性评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行政支持
教师课程建设的原动力是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支持。因此,教师的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是顺利与否的关键。特别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试验、尝试甚至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对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容纳程度能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
(四)工作负荷与时间压力
课程建设强调教师设计课程、规划课程及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的行动研究,这些都是很花费时间的工作。如何通过对教师的“减负”推动新课程发展,是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课程建设必将带来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及学校组织工作关系的挑战与冲击。对于教师而言,则是一个理念、能力建构过程,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课程建设的实施者应充分理解教师,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决定课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关注教师的所思所想,通过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缓解工作压力,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潇.浅析项目教学法中高职教师的适应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关键词: 工程制图 负责制 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既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正确处理好理论适用为度和适当强化技术基础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因为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程。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论授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课程建设本身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又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在这个系统中,课程建设是关键,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关键,就可推动其他教学工作。
目前我校机类制图课程建设不太符合实际要求,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可能同时有多名授课教师,大家在上课内容的重点把握上会出现偏差,也不能较好地与相关专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课程建设负责人进行整体把关和长远规划,教师在课程建设上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造成课程建设滞后,与改革实际要求脱节。因此,探讨基于专业应用能力强化培养的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改革并进行相应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的实施方案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是对学校机械类专业所开工程制图课程均指定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各项事务。课程负责制的实行可以避免以往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可以有效规范教学秩序和课程建设。在课程负责人的召集下,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使用等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可以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有效和顺畅。同时,课程负责制使得专业建设更加有序,对专业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我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过程装备与控制等机械类专业,设五个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小组,每个小组设有一名课程负责人,力争形成“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的课程负责制。每个课程负责小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方法方面,都应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改革,着力于强化和提高学生必备的技术技能。
遴选好课程负责人是课程负责制建设的关键,因此课程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对该门课程有较好的研究和良好的基础,课程负责人的任务主要是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体系改革;课程负责人应提出该责任组中教师备课与讲课、辅导与答疑、批改作业、实验实习等具体要求和遵循的工作条款,使每位教师都对课程高度负责,对学生高度负责,保证授课质量。
2.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的建设内涵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做好课程负责制建设这项工作,必须以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实行课程责任制,就是要求每门机械制图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师负责建设,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改革要求,要实施好机类工程制图课程负责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机类工程制图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结合技术技能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目标要求,课程负责人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好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分析选定或自编先进、适合的高质量的教材;结合专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探讨更新教学内容,增添最新知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机类工程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手段,达到图文并茂,使学生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探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探讨采取开卷、半开卷、闭卷、大作业等不同考核方法。
(2)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技术技能训练,达到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就要求课程负责人进行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对工程制图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革新。结合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探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学时、实践形式的改革,提出实践教学需要的模型和教具,并与实验教师共同建设相应工程制图实验室,编写好相应实验指导书和实施计划表。
(3)学科竞赛与工程制图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工程技能,学习先进的成图技术与创新手段,课程负责人要深刻理解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推动意义,对培养具有严谨科学态度、深厚专业基础、掌握先进成图技术的“三创”型设计人才的重要示范作用,探讨机类工程制图课程与这些学科竞赛的相互促进结合机制,拓展工程制图教学体系,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现代图学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机类工程制图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切实增强学生技术技能。
3.结语
关键词:课程 建设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9-01
1 课程现状
《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针对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核心岗位职业―― 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取上,普遍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即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都要进行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对于三种机床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往往还要在企业培训或师傅的带领下才能胜任岗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之后实施教学,同时也是《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实训》、《数控中级认证强化实训》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该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系《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已成功上线,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手段等方面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上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对该课程建设。
2 建设目标与建设项目
为了切实推行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标准,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地教学效果。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和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见表1)。
3 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在规划期内将我校《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要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坚持每期期初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会,研究部署课程建设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期末进行检查总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让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当好参谋,唱好主角。要严格落实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在制度的规范下实施。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要实行领导监督,群众监督,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监督;要坚持全程监督,全面监督,让课程建设在监督机制的制约下进行,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建立奖惩机制,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相关责任人年度考核内容,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实行奖惩;确保项目经费能确保按时足额到位,课程建设专项经费要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监控性,不仅能投入到位,还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日益升级,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动力,重点培养建设出几批教学队伍素质高、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影响力强的精品课程,对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
(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按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一批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的思路,不断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200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建设资助经做了详细的规划。2005年出台的《海南大学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指明了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2007年为落实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管理,重新修订了《海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为顺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核心力量,教学队伍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建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学校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多种尝试,加大投入,重点引进高紧缺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以改善现在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日元贷款项目、国内高校对口支援项目等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等制度,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严抓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将测评成绩课时津贴等挂钩,对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解聘、转岗等不同形式的处理。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学教师比赛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特色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教材结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和示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的教材,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水平及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做好教材建设,学校根据精品课程对教材的特殊要求,于2004年启动第一批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资助出版《热带作物昆虫学》等5种特色教材;2005年为进一步完善特色教材体系,启动了第二批特色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热带作物生态学》等8种特色教材;2006年启动第三批特色教材即重点资助学科特色教材(专著)的立项和编写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重点资助学科的49项特色教材、专著获得资助;2008年我校又启动自编特色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目前教材资助计划共资助出版费用200多万元,共出版教材近100本。
(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3年起,以加强公共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探索实行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大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前三年理论教学、后一年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段的“3+1”课程设计体系,建立了秋、冬、春三学期制等新的教育模式。同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积极探索“文、理科实验班”“订单式”“个性化”“2+2”“3+0.5+0.5”等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更,对我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海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我校首先对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及人员统一到一起,成立实验管理处,并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员等人员归口管理,明确发挥学校实验管理处及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有统一管理职权的作用。其次,加大投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农科实践实习基地进行整改,重新规划、设计,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受益面广、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省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教学资源上网的明确要求。为做好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打造 先进精品课程的平台,近年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积极引入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并要求所有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形势下,暴露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精品课程荣誉,轻视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激励制度和政策,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然而,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的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象征、一种荣誉,盲目追求,只注重申报过程、申报结果,不注重课程本身内涵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些课程临时拼凑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赶制粗制滥造的课件、教案,盲目追求课件漂亮、美观、高科技,却忽略了对课程内涵建设。
(二)忽视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和持续性建设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在使精品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然而,有的课程在已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只是把本课程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没有认真扎实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改革,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学生受益成效不高
精品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学生,应运用于学生。经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对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知之甚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对精品课程宣传和引导不够。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然而,应用者却知之甚少,精品课程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
(四)网络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校精品课程建立的课程网站采用静态网页模式,内容仅限于课程展示,网站建设薄弱,应用度不高,教师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实际上我校早已拥有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然而真正利用此平台并不多,虽然我校也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个网站,但是因为需要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准备需要大量精力,在此方面学校层面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
(五)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和评审过程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评方式,要求申报表、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通过网络呈现。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主要根据各课程申报表等书面材料通过审议做出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由于未采取网评方式,各课程申报材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成员及课程组成员在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学生对课程评教、课程内涵建设情况等方面难以体现,似乎形成了课程组成员只要职称高、学术水平高就能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主导思想,于是出现一些课程生拉硬套、临时拼凑教学队伍,而不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现象。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优秀的课程轻视网络资源建设现象,使国家级课程评审处于劣势。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
鼓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精品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比如网上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这样可适当降低主讲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并且可使在有限课时中主讲教师教学内容得以更深度渗透和吸收,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因此,客观上要求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构建统一的网络建设教学平台,支持教师随时随地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库的不断积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不仅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授课录像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而且使用网络进行授课,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建立网上答疑、作业、辅导、讨论、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
(三)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教高[2005]1号、教高[2007]1号等文件中,一致强调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现了网络资源建设重要性,而我校现行的评审方式使教师往往轻视网络资源建设。如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也采用网评方式进行,并将一些网络教学环节纳入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会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就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另外,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可以作为国家级或省级推荐申报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效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重视、不断努力和积极配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令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措施研究.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101-104.
[3]徐文娟,赵存友,侯清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7(5):146-147.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公安大学;公安高等教育;开放共享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均将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布局和重点支持,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和“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精品开放课程(包括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公安院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应用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新世纪首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公安类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和反思公安院校关于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相关院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龙,周效凰.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