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本质安全管理;员工行为养成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受井下作业环境的局限,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就成了煤矿安全生产受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加强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安全工作中“人”的因素,笔者随机摘录了6起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了专项调研。
事故的基本情况:
从上表整体情况分析:事故发生日期主要集中在上、下旬,相对来看中旬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在每个月的上、下旬,员工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工作精力不是很集中造成的;事故发生频次较多的是0:00—8:00之间,其次是8:00—16:00之间,再次才是16:00—0:0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0:00—8:00之间是员工最容易犯困,也是精力最不集中的时段,发生在8:00—16:00之间的一起事故则是因为领导违章指挥造成的,另一起事故发生在14:00,也是员工下午容易犯困的一个时段,相比之下,在16:00—0:00之间员工工作精力相对集中,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就相对较低;事故责任人的年龄20岁~35岁之间的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66%,“安全不放心人员”这个年龄段相对较多,原因主要是此年龄段的人员思想比较活跃;事故分析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员工的自保、互保意识差造成的,同时领导的违章指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总体来看,以下三个方面是影响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分析,所有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的。可以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自保意识普遍都比较差,对每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要领也知道、也熟悉,但就是不理会。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员工之间互保、联保的观念也比较淡薄,对两人以上协同作业的工作,缺乏相互的监护意识,这也是导致各类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员工安全培训质量良莠不齐
员工培训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基层队组的培训工作有好有坏,培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的队组的负责人在培训现场亲自辅导,员工也都能对学习内容进行较为认真的学习;有的队组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员工讲解实际操作要领和技术规范,队干在学习现场亲自主抓,这些工作虽然方法简单,但无疑为提高员工的作业行为和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一些队组员工学习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的场所成了临时库房;还有的队组在学习过程中,队干不在现场,只是部分员工相互抄录一些学习内容而已;甚至有的队组将学习过程,变成了聊天的过程,讲课的只管自己念,听课的或闲聊、或抽烟、或闭目养神,形态也是或蹲、或站、或坐各有不同,完全失去了班前、班后学习培训的意义和效果。
(三)队组管理人员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高有低
对几起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看出,由于队组的管理层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队组的安全宣教基础资料和整体安全工作状况有好有坏。有些队组队干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亲自抓、亲自查、亲自讲,效果明显;有的队组只是委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队组负责人并不过问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还有些队组的负责人,对培训工作只“管”不“理”,组织不力、管理不善、效果较差。
二、为了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行为养成,提高公司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我认为应重点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上下功夫
(一)提高基层队组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
对基层管理人员(主要是队长和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实行安全管理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和现场指挥能力,让他们成为安全管理的行家里手;加强干部跟班上岗制度的落实,在作业工程中每个作业点都要有队级以上安全负责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督察;现场安全管理和指挥人员要对整个作业流程必须作到心中有数、指挥得当、处置有方,以发挥好安全责任主体的作用。
(二)提高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
一是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绝大多数队组均采取班前班后有限的时间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入井时间长,上井后极度疲劳,采用类似的教育培训,员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尽可能通过每周“二五”活动,集中时间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二是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性和实效性,杜绝那些流于形式、应付差使的做法,单位主管部门对基层安全培训的检查,也要注意检查的具体时间要和基层队组的作业时间相一致,还要注重检查的实际效果,克服走马观花式的检查,应该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给予基层队组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三是对员工的日常安全教育,要在上岗前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安全预想、预知、预控和手指口述及应急避险、抢险救灾的内容,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演示和说明。
(三)采用“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办法,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
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在安全管理上差的队组作为试点单位,由单位分管领导牵头,主管业务部门指导、协调、配合,队组负责人主要负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员工的行走站立、坚持手指口述、班前安全预想、对危险因素的预控、对员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等五个方面为突破口,强抓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所有队组中开展“建设管理上水平高、工作业绩好、安全无事故集体”活动,一个队一个队地抓,一个组一个组地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定能推进安全工作工作。
【关键词】注安师;执业能力;水平;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导向及提高从业人员职称待遇等方面要求企业及安全咨询评价单位配备相应职数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现在,愈来愈多的从业者加入到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行列,加快了企业安全管理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但是,从目前注册安全工程师施行的效应来看,并没有达到相关部门或企业所期待的结果。一方面是企业不能知人善任,使其发挥所能;另一方面则是从业者执业能力和水平的欠缺导致了目前的现状。
要真正使注册安全工程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能,补强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就必须找出其执业能力和水平欠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执业能力和水平存在的问题
执业能力和水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执业能力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它也和客观载体有相关性,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法定”色彩,既执业过程中执业人员的权威性是否具备;执业水平则是执业人员的个人学识、专业技能和个体素质的综合反映。
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过程关联着公共利益(小至企业,大至公共产品:如危险化学品或公用自来水等行业),社会通用性强,在这些领域(如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建筑施工等)进行执业,必须得到相关单位、部门的许可或授权,否则,一个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目前形势下还没有一个社会公认、国际可比的大环境。一些企业或聘用单位只把你当作普通的安全管理人员,检查的效果或做出的结论未必受到重视,权威性打很大的折扣。
2、一些注册安全工程师取得执业资格后,缺乏实践,纸上谈兵,专业面窄,再加上持续学习、培训的动力不强,达不到这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工作当中显示不出应有的水平来。
三、改进措施
(一)国家要从宏观上、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明确
1、现在虽然有现成的诸如《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但从企业对其的认命、使用等工作性质来看并非必须,企事业单位现阶段是否配备注安师并不是特别重视。相关政策也没有强调对企业配备注安师设置前置条件与生产或经营许可证挂起钩来,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对注安师的岗位要求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社会层面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2、国家在法律、法规、政策层面进一步强调、强化注册安全工程师在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及不可或缺;再把现有的管理规定中的相应条款落到实处,并进行强调,在管理的权威上给予强化,在工资待遇上给予提高,形成一个国家支持、单位重视的社会氛围,这样有利于注安师工作的开展,更有助于其执业能力的提高。
3、认真执行《注安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87号)关于:“凡取得注安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工程师或经济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规定,避免注安师享受中级职称待遇还需另行参加评审的尴尬。《成都市专业技术职业(执业)资格认定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办法(试行)》的通知《成职改字〔2012〕2号》,适时做出了相应规定,引导当地企业根据注安师的业绩和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对业绩突出者进行表彰。
(二)社会舆论氛围上进行强调
1、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环境、因素对执业能力的提高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其工作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和认可,注安师的工作岗位对一个企业来说无关紧要,可有可无,那可想而知,你还执什么业呢?所以,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要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和企业的支持,才能有利于其执业能力的提高。
(三)注安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要
这不仅表现在要有相关邻域的专业知识、技能,安全管理的经验、数据和步骤等,也必须要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企业也能对你放心、大胆的给予使用。
1、加强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运用
1)能够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条文;熟悉所在省、市、区(县)相关行业的法规和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且与时俱进,不断朔源、更新法律法规条文,并能及时地将其上传下达至企业上下每个员工。
2)重视现场管理。要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哪怕是细小的问题,对症下药到车间、班组、岗位、个人;知微知著到细枝末节;不断提高、摸索、积累安全管理经验,并能在本领域、本行业中上升到系统,形成定制。大大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水平和技能。
3)认真总结、汲取各类事故教训。事故是从业者违背客观规律的自然反映,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一种惩戒。吃一堑长一智,要不断搜集各类事故发生的典型性,找出其特有的共性规律,发现其中的必然性,以警醒自己,教育从业者。
2、把知识转化为管理能力,应用到所在部门或单位。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两者缺一不可;既要懂相关专业技能和操作工艺;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安全理经验了然于胸。
1)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配齐相关安全管理人员。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职业卫生应急处置方案;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习、培训和演练,并记录在案。
3)对从业者进行岗前、岗中和岗位培训,所有从业者要持证上岗。
4)强化各类安全检、抽查;不定时定期地对从业者进行安全知识抽问答并与工资挂钩。
5)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3、加强自身素质、能力的修炼、提高和培养
1)注重注安师执业过程质量,工作中积极、肯干,及时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指导下属部门的安全工作。
2)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遇事不推诿扯皮,努力查找问题根源。
3)使企业在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合理合法地运营。适时调整、更新、改造设备设施,使其始终处于有效安全运行和安全监控监管之下。
4)减少因设备设施操作上的失误所带来的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4、注重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手段及频次
继续教育是执业继续的硬杠子。除此之外,自身学习和加强行业间交流也是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和水平的方法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四)“责、权、利”缺一不可
执业能力的提高,其责、权、利是相符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三者对等,三位一体,即责任、权力、利益均统一于责任承担者一体,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达致工作之目标。
四、结束语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自身能力的问题,还有一个执业因素,环境,企业认可,社会承认,行业支持,政策落实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提高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和水平,国家要支持、社会要承认、单位要认可,自身要努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知识、经验、管理等各类素养的集大成,也是专业、技能,特别是责任的综合体现。这样,才能使注安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城市在膨胀,而公共卫生、城市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威胁到城市的公共安全。
【公共场所】“夺命的铁盒子”:公交、地铁、火车站等人流较大的场所,都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广州公交爆炸导致多人死亡,武汉公交多次发生自燃事故,让城市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公交车,常常也会成为“夺命的铁盒子”。
【高层楼宇】“高耸的火患”:哈尔滨、上海、沈阳……城市的高层楼宇越来越多,高层失火引发的群死群伤隐患加大,火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凸显出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加强对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辨识、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等,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城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等都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老旧电梯】“吃人的跳楼机”:中国内地有超过200万台电梯在运行,电梯保有量近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庞大的电梯数量也为其运营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多发的电梯事故令人揪心:2012年9月,武汉一在建工地发生载人电梯从百米高空坠落事故,造成19人死亡;不到两个星期,一名女顾客在上海南京东路华联商厦踏入电梯空门,从6楼坠落;长沙、温州、深圳都曾出现电梯变成“跳楼机”的现象。
【公共设施】“脆弱的生命线”:2014年8月,台湾高雄市前镇区多条街道陆续发生可燃气体外泄,并引发多次大爆炸,造成死伤超过300人。所有城市的正常运转,都是在一条条脆弱的生命线的牵引下实现的,水、电、煤气、交通、通讯、物流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城市的大瘫痪……
【工厂隐患】“会爆炸的粉末”:2013年6月,吉林德惠禽类加工厂发生特大爆炸燃烧事故,百余人遇难;2014年8月,昆山中荣金属制品公司车间爆炸,造成70多人受伤……重大安全事故面前,完备的规章却成了一纸空文,为所有忽视安全生产、单纯追求GDP的地方敲响了警钟。
然而面对隐患,城市安全管理中数据分析已经能力不足,成为突发事件防范能力薄弱的软肋。应利用手机或移动终端,建立“大数据”模型分析并预测风险,发挥其对公共安全危机的重要预警作用,避免大数据成为闲置的“大量数据”。
大数据技术用于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事先预警是可行的。百度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通过大数据对人流量的定位数据、搜索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根据地图上相关地点搜索的请求量,至少可能提前几十分钟预测出人流量峰值的到来,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但政府部门对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中,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望着窗外笼罩的雾霾,闻着四处排泄的化学污气,这是环境污染;
一两个小时的暴雨,就能让整个城市陷于瘫痪,这是脆弱的城市系统……
这些普遍的“城市病”,专门“欺负”抵抗能力差的城市。福州市对症下药,大力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出了“2中心、2平台、12应用”这一剂“妙方”。
“城市病”:遏制经济可持续发展
福州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是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催生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聚集,这些要素在给福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转型支撑力不足、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及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等“城市病”,严重影响福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福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签署了《新型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以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方式,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着力解决福州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打造“先行之区、创业之都、生态之城、幸福之州”,建设“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新福州”。
2016年初,福州市政府和中国电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现福州市在信息资源、网络安全、创新能力、机制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宜居、产业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分别以较高比例,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首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信息资源方面,福州市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宏观经济库和建筑物数据库尚未建立,人口、法人和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有待进一步整合,数据质量有待提升,部门数据共享难度大,对数据的分析挖掘不够深入;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如老旧小区光纤化改造受制约、WiFi覆盖区域和覆盖密度较小、物联网等智能感知设备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维度单一、缺乏统一和标准的物联感知体系等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福州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给出了“妙方”: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应用项目建设,突破行业、部门间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的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围绕交通、医疗、旅游、教育、养老、公共信用等领域,构建新型智慧城市通用功能平台,提升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中心、2平台”:加强信息共享
针对福州市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在进行全面体检后,明确了“病源”,对福州动起了“心脏搭桥”的手术,开出了建立“2中心、2平台”的药方。
“2中心”即建立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激活福州“大脑”活力。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全面整合福州市各领域数据,形成“城市运行一张图”,实现城市运行“情报可知、事件可视、事态可控”,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进一步提高福州市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城市大数据中心可针对部门数据共享难度大的问题,综合接入福州市各部门、各县(市、区)数据,进一步打通信息壁垒,提高政府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为政府决策、宏观调控、城市精准治理、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提供精确精准数据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
“2平台”即建设通用功能平台和物联接入平台,为福州市搭建新的“心脏”。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通用功能平台和物联接入平台,可为福州发展注入新的脉搏。新型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不同,着力于将各种各样的数据整合起来搭建成一个大平台,实现“真智慧”。
在福州市建立通用功能平台,就是以数据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利用为核心,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应用集成,将城市中分散、独立、利用率低的数据建立关联性,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城市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业务处理并提高城市的互通互联,减少各部门重复投资,提高集约化建设水平。物联网通用接入平台,可以支撑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城市空间感知体系,满足不同行业和区域之间感知设备共享、应用互通的需求,实现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共建共享。
“12应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福州惠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现状,福州新型智慧城市“医生”再次开出药方,即建立城市“12应用”: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智慧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公共安全云平台、福州市WiFi惠民工程、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城市内涝综合治理平台、火车站公共安全试点、市民公共服务平台、福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舒适度。
其中,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福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重点应用项目之一重点推进。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__区20__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以20__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导向,强化社会管理,提升我街公共安全的整体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__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打防控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深化平安__建设,确保实现群众安全感达到85%以上,公共消防设施完好率达到100%,群众对“黄、赌、毒”问题治理认可率达到80%以上。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街道成立“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谭卫任组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许可,__派出所所长朱济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__工商所所长彭玉年、__街司法所所长陈春燕,__派出所副所长黄向华、街综治办主任赵专、社区管理科科长魏伟红、城管科科长单政学、出租屋管理中心主任何晓莉、茅岗社区党委副书记彭汝华和各社区居委会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综治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赵专为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任务
(一)分解工作任务。根据区创建办提出的十二大整治项目之九“公共安全”项目的具体条目内容和《__街20__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进行分解(分解表见附件),每一条目确定一个主要责任单位,由主要责任单位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协办单位全力配合。
(二)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创建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扫除“黄赌毒”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我街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机制,确保群众安全感达到85%以上,全面提升“公共安全”项目的达标率。
(三)做好申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相关项目的材料准备,认真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配合街创建办做好文明城市测评实地考察点的推荐工作,精心安排好相关的迎检保障工作。
五、工作步骤
街道“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自查自评阶段(20__年5月30日-6月9日)
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科室对照20__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__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测评达标责任分解表》相关条目的要求,组织自查自检,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二)检查督导阶段(20__年6月10日-6月25日)
由街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检查组对项目进行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创建项目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加大力度进行整改,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做好迎接“区检”、“市检”的准备。
(三)全面整改阶段(20__年6月26日-10月30日)
大力整改“区检”、“市检”中发现的问题,抓好创建成果的巩固工作,以最佳状态迎接“国:请记住我站域名检”。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科室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创建工作组织协调有力。
(二)加强协调配合。各部门、科室要认真履行职责,既要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又要加强沟通联系,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齐抓共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城市安全管理需要更加重视用“维权”来超越简单的“维稳”体制,是一个改革思路的突破。城市安全和秩序不仅要重视“维权”,还要重视“维规”。
对于提升现代城市的安全有序运行,首先,最为核心的是强化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避免城市运行的非规则性和非规范性。其次,城市运行的秩序混乱也表现出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管理不足。最后,城市运行的安全秩序应该基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
2015年第一天,打开手机所看到的第一则新闻竟然是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可以想象,在新年烟火的美丽下的死亡和混乱,构成一种尖锐的对比场景。那种欢乐和痛苦共同构成的巨大张力,掀开了一个现代城市的繁荣面纱,并把巨型城市管理能力的不足明显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特别是在2015年新年的第一天,在具有地标意义的外滩出现了这样的社会事件,其启示性的意义,在于强烈说明一个人口不断集聚的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正迫切需要突破当前城市治理能力的极限,以及将城市治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才能和世界一流的国际城市相适应,才能够和一个人口不断成长的现代城市的安全秩序和良好治理相适应。
痛定思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幸表达哀思,还需要基于这样严重的社会事件对城市治理进行理性思考,并希望以此思考推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改革和进步。
城市的人口集聚以及高密度城市社会风险的严峻性确实需要引起更突出的关注。但即使如此,认为城市的人口太多从而带来城市混乱、恶化了城市安全和社会秩序,是一种常识上的偷懒和敷衍的想法。相对于人口集聚带来城市安全风险呈现指数性的增长,更加要求城市安全管理和城市治理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及需要应对高密度城市的巨大社会风险,提升和完善现代城市的安全管理和城市治理体系。
从21世纪初以来,城市和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着力点是“维稳”。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利益冲突激化,群体差异和群体冲突更加严峻,通过简单性的强力“维稳”构成国家治理和城市管理的应对对策。而这种维稳性安全管理也越来越被证明具有局限性,甚至会出现“越维稳越难稳”的管理恶化。城市安全管理需要更加重视用“维权”来超越简单的“维稳”体制,是一个改革思路的突破。在法治建设基础上的“维权”才能保障公民权利,以及真正保证社会秩序的实现。“踩踏事件”则揭示出,要实现城市安全有序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城市安全和秩序不仅要重视“维权”,还要重视“维规”。要重视强化和遵守法治基础上的规则规范,才能保证城市安全和秩序的运行。
因此,对于提升现代城市的安全有序运行,首先,最为核心的是强化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避免城市运行的非规则性和非规范性。城市混乱和失范归根到底是由于缺乏规则,而非人口过多带来的。推广开来,城市安全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需要在生产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居住住房管理、交通规则管理、人口聚集地区的安全预警和监控、紧急限流和疏导规则等方面,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规则,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规则。全面建立和严格执行各种安全规则,是现代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下完善规范规则的制定,强化规则执行和法制执行,需要深入到城市运行的各个细节,并因此保证社会秩序。
其次,城市运行的秩序混乱也表现出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的管理不足。交通拥挤的实质是公共交通道路和设施不足、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足;而交通疏导不足可能还在于空间规划和疏导通道设置不合理,在于公共空间供给不足。解决人口增长和城市运行的矛盾,需要通过提高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作为一个高密度城市,需要从原来适应500万或者1000万人口格局的城市空间框架和空间规划模式中更新调整,才能使得城市在空间形态和功能运行上能够适应目前24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适应未来人口继续增长和发展的需求。
最后,城市运行的安全秩序应该基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现代城市是由所居住在其中的人的形象和行为所塑造出来的。城市居民需要适应现代城市的成长,并由他们自身塑造了现代城市的成长。现代城市的良好市民,需要提高公共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规则性和道德性。我们羡慕于日本群体活动的井然有序和整齐整洁,我们也广泛讨论了中国人行为中的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不足。元旦观景踩踏而至于死亡,实在是一种羞耻和耻辱。这也说明,即使是作为现代城市的上海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公德精神,与走向未来的现代全球城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尤其值得悲哀的是,本次踩踏事件的主要人口群体竟然还是城市的青年。我们认为青年是最具有现代城市精神、具有更高教育和更高素质的人口群体,他们是城市和国家的未来。但是上海城市青年在本次事件中表现出的争先恐后的混乱和拥挤,实在令人悲哀,令人失望。在美国9・11事件以后人们有序下楼和疏散、泰坦尼克号下沉的突发混乱时人们仍然保持冷静和绅士风度,都说明了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素养的力度。而在这个新年第一天的现代城市,这个远东现代城市青年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这也说明从青年的素质素养和行为来看,上海城市的公民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素质修养还需要更大提高。
[关键词]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机制建立
中图分类号:F42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66-01
一、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的必要性
1、是适应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成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船舶建造吨位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加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与之最为密切的船舶工业也有了巨大的市场契机。我国船舶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其建造质量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公共安全的隐患,因此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和解决上述问题,能够满足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
2、是我国进行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船舶工业原有的生产结构、技术人员分配架构甚至管理体系都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在我国对外开放市场,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形势下,原有带有较强色彩的行政经营体制已经无法与国际先进船舶生产厂商相竞争,同时也不利于我国船舶工业进行产业创新及升级的需要。建立船舶工业建造质量监管体系有助于推进我国更科学的开展船舶工业结构调整。
3、是我国治理低质量船舶的需要
我国的船舶建造行业中生产企业差距分布较大,集聚程度不高,质量差异参差不齐,个别船舶制造企业自身技术、资本储备不足,导致低质量船舶以低价格进入水运市场,为我国水运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也拖累我国船舶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浪费船舶建造资源。建立长效的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机制,能够有助我国监督监管现有船舶质量,确保建造阶段船舶质量有基本保障和监管。
二、船舶建造质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船厂的综合实力偏弱
我国船舶建造行业综合实力不强,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前,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实力偏弱,质量就得不到较强的保证,对于我国船舶建造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都有不利影响。
2、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不到位
我国船舶建造质量监管停留在短期阶段,长期监管机制的不完善甚至缺乏导致船舶建造企业无法实现船舶建造数据的有效积累和分析,从而总结建造经验,在建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长效质量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船舶建造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行为增加,忽略了长期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利益需要。
3、船舶建造监理所发挥的作用缺失
船舶建造监理作为一个专业、专职、专权负责监督船舶建造质量的一个专项岗位,在船舶建造工程中本应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船舶建造企业长期忽视这一岗位所起到的作用,甚至为了船舶建造进度和经济效益限制船舶建造监理的岗位权限,加之个别船舶建造监理自身业务水平不高,给船舶建造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三、关于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设性意见
1、落实优化船舶建造监理职责
笔者任务在船舶建造监理的设立上,应该给与更多合理科学的权限,同时培养高素质的船舶建造监理人才队伍,在船舶建造监理职务的管理上,吸取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优化船舶建造监理在整个船舶建造部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权限,使之发挥更大的果效。同时积极开展船舶建造监理行业内交流活动,扩大对外交流范围,提升我国船舶建造监理整体业务水平,为我国长效开展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机制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船舶建造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船舶建造企业建造水平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而是开展更为具体的船舶建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分领域分类别进行船舶建造质量管理,同时要求船舶建造企业自身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科学有效地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船舶建造质量得到有力保证。
3、规范行业管理,促进船舶领域立法
笔者认为我国船舶建造行业应该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从行业协会的角度去实施我国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工作的开展,通过行业自律来强化船舶建造企业质量体系建设。同时笔者还认为船舶领域的立法工作也应该尽快启动,从法律角度来确保我国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这对确保我国水运公共安全、船舶建造行业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结语
笔者认为出于公共安全的需要,产业自身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国家治理低质量船舶建造、运营的需要,我国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具有紧迫性。而面对我国船舶建造行业中存在的综合实力偏弱、船舶建造监理岗位作用发挥不强、船舶建造质量监管在长效机制上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规范行业经营管理,促进船舶领域立法,建立完善船舶建造质量体系,完善和优化船舶建造监理的职责入手,建立我国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 钟蕾.建立船舶建造监理机制的紧迫性[J].江苏船舶.2009(02).
[2] 汪金锋.提高船舶建造质量的途径[J].世界海运.2011(04).
【关键词】公共安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可行性分析
公共安全部门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国家政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司法公平公正、确保国家政策法令贯彻执行等重要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按照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地方政府亦具有“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实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的职能,与此同时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因此省、市、县各级财政应按隶属关系结合具体公共安全支出项目合理划分政府间公共安全支出的责任,以保证地方财政公共安全支出的高效。
政府间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可行性
公共安全的特点。公共安全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利益递减性和利益外溢性的特点。①利益递减性是指消费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效益有一定的区域范围,距离中心位置越远,效益就越少,而且人口密度增加时也会因拥挤而使其受益减少。公共安全支出规模的大小、实施效果的好坏与所辖地区的范围、人口的数量有着直接联系,具有典型的利益递减性。利益外溢性是指地方性公共产品提供的收益外溢至辖区之外,使其提供者无法单独决定其最适数量,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其边际收益之和很难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提供者的边际收益一般会小于其边际成本。作为利益外溢性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公共安全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导致外溢性更加突出。
公共安全服务的层次理论。针对公共安全利益递减、利益外溢的特点,对于公共安全的提供需要分别配置于两级以上的政权机构。多数发达国家提供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重要公共物品由多级政府共同承担,其财政支出责任也由两级以上财政分担。因为在实践中某些社会共同事务的“外溢”程度很难判断和估算。所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该项目的支出成本,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以河北省为例,公共安全支出主体采用省市县各级财政分担的方式,符合现实和理论的需要。
公共安全服务的受益范围理论。公共产品的受益存在一定的范围。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应该依据公共产品使本地居民受益的程度,来划分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就与省市县财政的关系而言,凡是其受益面覆盖全省的公共产品,其支出的责任就应属省级财政,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参与分担;受益范围覆盖全市的公共产品,其支出的责任就应该属于市级财政;受益范围覆盖全县的公共产品,其支出的责任就应该属于县级财政。根据该理论,公共安全的支出项目可根据具体受益居民的受益程度,划分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加上公共安全所具有的利益外溢性的特点,可以选择省市县各级财政分担为主体,特殊项目辅以省对市县财政的适当补贴的方案。
政府间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划分的经济可行性
从资金规模来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的划分应与各级财政的财力相适应。由此,各级财政的财力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支出责任划分方案的落实情况。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不断改革,为划分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省与市、市与县之间都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财政收入划分基本实现了主体税种比例分享、其他收入以不同方式分享,打破了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收入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后趋于规范和相对稳定。
从收益效果来看。在市场经济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讲效益,同样,作为公共支出之一的公共安全支出也必须讲求效益。追求公共安全支出的最大效益或最佳效益,这是加强公共安全支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检验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划分方案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一,成本分析。公共安全支出责任的重新划分,更加注重责权对称原则,这样便于各级政府对于各级的公共安全支出进行统筹、安排和监督。由于各地方政府对本级政府所辖区域内的情况较为了解,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了对于相关信息索取的难度,减少了物力、人力、财力的耗费,削减了上级对下级不断调查考证的次数,减少了上级到下级资金层层下拨的可能,从而降低了公共安全支出总的管理成本,提高了支出效率。
第二,效益分析。此处的效益不单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尤其对于公共安全支出而言,社会效益则更突显其重要性。公共安全不但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给我们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支出责任的新调整赋予本级地方政府更多职责,结合地方政府掌握的较为充分的信息,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及时地解决问题,提供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
政府间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划分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2012年政府支出功能科目表》,公共安全支出包括警察武装、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监狱、劳教、国家保密等9款支出责任。2007年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公共安全支出中,包括干警服装、特别业务费、政府专项支出、劳教人员生活及教育费等几项进行了调整,即它们多是由省级统管改为省市县分级负担,除干警服装、劳教人员生活及教育费外,对于其他几项,省对市县还要给予适当补助。
其中,干警服装费、劳教人员生活及教育费是政府机关的基本支出,属于经济分类的商品和服务支出范畴,根据公共物品的责权对称原则,应是根据机构隶属关系,各级负担各级的公共安全机关在编在职干警制式服装的购置费用和劳教所用于劳教人员生活的各项开支。并且,从技术处理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在编在职的干警人员还是劳教人员,都可根据属地原则查询相关人事记录,有效实现支出责任的分级负担。
而从技术的执行角度分析,特别业务费以及政府专项支出的责任划分方案与其他支出项目比,则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无论是反映公共安全部门的特别办案费、密干费、特定耳目非、派遣费、情报费等特别业务费还是反映公共安全机关综合治理、见义勇为及因公牺牲、伤残特困干警资助等政府专项支出,由于工作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外溢性,根据受益原则,应由上级给予适当的补助。但正外部效应外溢的度难以准确度量,省对市县的适当补助标准则从技术的角度不易确定。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级次的政府财力情况不同,且各案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省市县各级在特别业务费、政府专项支出的标准设定上也存在一定难度。
结合的现实情况,对于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划分的初始阶段,也可采取比例的方式给予补助的设定,待到制度较为完善,技术更加科学时再进行变更。
政府间公共安全支出责任划分的社会可行性
效率、公平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两大准则。作为一项公共支出,不单单要强调支出的高效性,还要强调支出的公平性。保证辖区内政府能够向本地区的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事务,是各级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目标。而提供给居民一个基本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为了保证地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保证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事务的供给能力。在公共安全方面,应该保证基本的公共安全部门的正常运转,提供最为基本的安全服务,保障辖区内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考虑到不同级次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的财政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上级政府在承担本级财政支出责任同时,应承担对下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异进行调控的能力相对应的财政支出责任。例如,对于经济较为落后或财力较差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特别业务费补助,但应以实际调查结果为依据,不能凭空、随意增加补助额度,以实现效率与公平。
此外,公共安全支出责任中某些项目的三级分担方式,加强了支出的“属地”化,提高了信息对称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社会的立体化监督。一是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尤其是对于本级财政分担部分,由于资金主要来自于本级财政,而各级地方财政财力有限,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率更加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监督的力度;二是民众的监督,伴随着人们公共产品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缴纳的财政税收都流向了何方。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注释】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推动消防安全防范责任措施落实,不断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二、整治时间
2020年3月至6月。
三、整治范围
居住类综合楼(有人员常住,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的民用建筑)。
四、整治重点
(一)建筑基本信息。建筑是否依法办理消防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手续,是否擅自改变建筑、场所的生产、经营、使用性质,是否存在违规搭建。
(二)建筑消防设施。室内消火栓等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安全疏散通道、出口设置是否堵塞、锁闭,消防车道是否通畅,是否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铁柵栏、障碍物。
(三)消防安全管理。是否分别明确专人、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消防安全,是否制定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是否违规使用、存放或销售易燃易爆物品。内部公共区域、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间是否存在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充电现象,非居住区域是否违规住人、设置库房。消防控制室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四)灭火救援准备。外墙是否设置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专用窗口,是否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并配备灭火救援器材。
五、相关职责
(一)乡镇、公安派出所排查职责
1.发动派出所民警、城管员、网格员等,按照整治重点对辖区居住类综合楼进行逐街、逐栋的摸排,逐一建立工作台账(见附件一),并将相关情况报县消防大队。
2.牵头开展除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外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治理,消除火灾隐患。
3.落实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以居住类综合楼消防安全综合治理为主线,对涉及“三合一”、群租房、老旧居民住宅、城中村等火灾高发区域场所建筑加强排查,提升社会面安全水平。
4.开展上门入户消防宣传,大力普及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知识,提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
在3月22日前,发文公告等形式,对村主要或分管负责同志进行警示教育培训,明确摸底排点、教授方式方法,实行边摸排边治理。
(二)行业部门主管职责
1.依法督促本行业、本系统涉及居住类综合楼的相关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落实消防工作经费。
2.牵头整治本单位本行业火灾隐患,开展本系统针对性消防安全检查治理,消除火灾隐患。组织主流媒体集中曝光排查出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
3.运用行政手段,对违反国家消防法律法规,且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及时的居住类综合楼管理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三)消防部门监管职责
1.依据职责划分,对各乡镇上报的火灾隐患清单进行核查,分析研判火灾形势,制定整改清单。对于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依法提请党委政府予以挂牌整治。
2.实施“十个一律”刚性措施,配合行业部门开展本行业领域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并提出整改意见。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居住类综合楼消防安全综合治理。
3.督促居住类综合楼建筑明确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与各经营主体、使用单位逐一签订责任书,并向社会公众公开承诺消防安全。加强微型消防站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4.组织开展分析研判,点明存在的问题,列出火灾风险,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于4月20日前报党委政府统筹解决,并报上级消防部门备案。
5.开展排查,对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和问题突出的居住类综合楼建筑于4月20日前全部熟悉一遍,曝光一批问题突出单位、清退一批违规住宿人员、拆除一批违法违章搭建、关停一批隐患严重场所、处理一批违法违规业主,有效改善消防安全环境。督促指导社会单位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6.做好针对性预案。加强人员救助、内攻灭火的技战术研究。优化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微型消防站、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作用,坚持同步调度,确保灭早、打小。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该场所消防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将开展综合治理作为防止火灾发生、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好落实、抓出成效。县人民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成立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县政府直接领导,具体负责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
(二)强化监管协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县公安、住建(城管)、市场监管、消防等负有公共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应当依法开展监督管理,责令负有商住楼及有人员居住的综合楼消除火灾隐患,纠正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县经信、文旅、交通运输、卫健、体育、市场监管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行业主管范围内,认真做好本行业领域的综合治理工作。
(三)严格督导问责。县安委会成立工作组,定期对治理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一律重新组织开展,并纳入县政府2020年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内容。县安委会组成督导组,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明查暗访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综合治理期间,辖区或本行业发生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的,依法从严从重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