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

第1篇: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托管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2―0076―03

伴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父母承担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许多父母的上班时间与现在小学生的放学时间相冲突,加之教育知识的更新及教科书的改版,父母们的知识体系已不适用当今的小学教育。于是,许多父母选择了学校周边的托管班或托辅机构。有的托管班是小餐桌形式,解决了学生饮食问题;也有的是辅导班,侧重于对学生的作业辅导。在托管班写作业的学生,他们的作业有个共同点:零错误率。表面上,学生的作业没有任何问题,但会误导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指导,进而对学校教育会产生消极影响。我们借鉴以往研究,旨在分析托管的利与弊,找出托管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托管的含义

江苏教育中指出家庭教育托管,这是一种家庭式协同教育服务,即相关(教育)机构或个人接受家长委托,将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之外本该由家长负责的早、中、晚时段的安全、生活、学习和活动管理起来,主要承担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辅导、学习指导等职责。教育托管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托管,二是学校教育托管,三是社区托管。[1]

本文将“托管班”定义为:接受家长委托,管理小学生放学后的教育活动、学业辅导的教育机构或个人组织的家庭作坊式的辅导班。

不少资料在探讨托管这一社会教育现象时,大多结合利弊两方面做出客观论述。立青教授认为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学生减负的力度,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行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不再提供托管服务,正规学校的托管服务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托管机构,提供学生上下学接送、寄宿、寄餐、学业辅导等服务,“学校托管行业”发展势头大有成为“新兴产业”的趋势。

二、青岛托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并总结出青岛托管班有以下特点:

1.组织形式:无证经营家庭式托管

笔者在平安路第二小学、人民路第一小学等周围发现,许多规模不等的托管班并没有在工商部门及教育部门备案。从法律角度讲,凡是涉及到为学生提供饮食的组织,应在工商部门注册,取得餐饮许可证;而涉及到辅导,则应在教育部门登记。

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不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市南区还是相对滞后的县级市,众多托管班仅仅是与家长达成协议的私人办理的家庭式托管班。在小区里租间房,安置几张课桌即可挂牌招生,这类情况下,各个年级的孩子都挤在一间屋子,请几个大学生或是研究生作为辅导老师,有点锅碗瓢盆,一个管吃、管住、管学习的托管班就产生了。可想而知,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托管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与教育质量问题,虽然托管服务与工商、教育、消防、卫生等部门有关,但没有一个部门真正负责监管托管机构的工作。如此“托管”,如同“脱管”。

2.托管类别:多样性有余统一性不足

根据时间不同可分为午托和晚托。青岛市区的托管班大多是以晚托为主,即下午放学后提供托管服务。而在县级城市中,如莱西等地,则存在着以午托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托管班,即中午放学后,将学生接回托管班,管理学生午餐和午休。

根据托管内容不同可分为小餐桌和托辅班。前者主要负责提供饮食,后者则侧重学业辅导。

根据学习类别不同又可分为学科托管班和特色托管班。前者是最为普遍的类型,主要针对学生的作业以及需要补习的科目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但这种也是学生流失最为常见的一类。特色托管班则是新产物,在保证学生写好作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特长以及发散思维。例如崂山区的乐学岛,将托管班定义成课后训练营,设有钢琴,围棋等多个兴趣班,同时引进国外教育理念。总之,各式各样的托管一定程度上会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然而多样性的泛滥势必造成人们选择的混乱。由此得知,托管行业需要建立起基本的统一性。

3.教学质量:有可取之处却差强人意

青岛是一个人口流入较大的城市,许多外来务工的家长及双职工家庭无法满足孩子的接送及学业辅导的需求,而托管班的存在就无可厚非了。

一些体制完善、师资优良的托管班对学生、家长会产生正面影响。首先,此类托管班有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被关注的需要,然而在公立学校中,这种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据调查,不少托管班开设舞蹈、书法、绘画等课程,大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者,帮助家长解决教养子女的困难。不少家长没有时间或是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学习,比如英语,许多家长对外语知识相当匮乏,只能借助托管班来解决问题。

托管有其合理性和普适性,具有一定的功效和价值。从客观方面来看,其弊端也不容小觑。通过深入调查,得知众多托管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指导仅限于检查作业,甚至许多托管班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以便学生可快速的写完作业且保证没有任何错误。

笔者通过亲身探访得知,有不少学生介绍的托管班是家庭妇女所办,不管是辅导作业还是学生的饮食,皆“亲力亲为”。饮食卫生是否有保证暂且不论,教学的专业度却是需要质疑的。

总之,托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物有其积极的一面,在成长期间也必然会有诸多弊端,而这其中最应值得人深思的便是其对学校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托管班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私人托管班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许多托管班也有诸多不足,值得我们深思与改善。

1.教师无证上岗,缺乏专业度

私人托管如雨后春笋但良莠不齐,所谓的学生托管行业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监管盲区,甚至陷入“管理真空“状态。同样,对托管教师的选择在此背景下也是毫无定法。[3]据调查,本地托管班几乎都存在着教师质量问题。许多私人托管班雇佣的是在职大学生,无教师证、无岗前培训。小学阶段的学习,本体知识简单,但对孩子的诱导和指点更为重要。没有经验的教师只会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托管班应选择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2.学生负担加重,产生厌学情绪

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被督促着写作业、预习和复习,中间没有下课休息,更有甚者,都学习到八九点才回家。过重的学习负担几乎压得学生喘不过气,他们本来课余时间就少,现在连玩的心境和环境都丧失了。许多孩子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在他们眼里托管班比学校还累。甚至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3]

3.学习行为表现问题增多,丧失主动性

许多托管生在校学习中写作业马虎,经常缺课、旷课。有的学生还容易养成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作业量较大,因此学生在托管班的时间也加长,加之托管班对学生的催促,导致部分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性减弱甚至丧失,进而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幅度降低。经调查,许多上托管班的孩子感到上学累,写作业无聊,一写作业就找本子、削铅笔,写个字都要好几分钟,学习效率极低。部分学生经常在写作业时以“上厕所”“肚子疼”“头疼”等借口为理由逃避学习。[4]各种行为问题的出现让人不得不得深思其中潜在的问题,学生各种不正常的行为需要及时纠正,但更需要的是找出本质问题。若任之继续发展,不仅影响课外教育的效果,更会阻碍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4.德育缺失,易导致性格缺陷

托管生通常缺少父母的关心和正面教导,性格多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内心承受力差,时常走极端。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在托管班待到八九点,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5]社会上的托管班几乎全是私人以盈利为目的所办,照顾学生的饮食和学习等活动,却从未涉及到学生的道德教育,而这一方面的缺失对于托管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诸多方面,托管生或多或少都缺失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托管班德育的缺失间接对学校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5.片面传递性学生信息,评价标准单一

学校与托管班之间往往存在文化差异,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不同,这也造成二者教学评价的冲突。托管班因以辅导作业或补习功课为主,往往只会顾及到学生的分数。填鸭式的教学强化了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却淡化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另外托管教师以成绩为标杆,就会向家长传递学生的片面信息,从而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判断。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托管班应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如若他们丧失主体意识,只会导致教育托管的目的难以达到。

四、相应的解决对策

显而易见,社会上众多的家庭式托管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虽然棘手但也不是解决不了的。

1.建立学校托管班,配备优良师资

学校托管班无疑是家长最认可、最放心的托管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统一规范实施放学后托管,将会直接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促进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当然,青岛有的学校也独树一帜,通过家长合作的方式,由家长委员会主导,学校支持托管工作人员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吸纳退休教师、专业人士等志愿者,或聘请专业老师参与,在学校内开展托管工作。这种做法无疑是最令家长放心的,只是推行难度较大,众多学校无法贯彻实施。如果政府加以引导和支持,想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托管的发展。

南京的“弹性离校”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允许有需要的学生延迟离校,学校安排专人统一管理,解决了家长接孩子的难题。[6]

2.尝试社区托管班,实行地域化管理

社区托管班曾令很多家长看到了希望,多数社区表示,希望能够为所在管辖区的家长分忧。但是由于资金、场地、师资、教学设备等因素阻碍了社区托管班的进程。

据调查,社区托管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资匮乏。因此,如果在高校中征集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退休老教师等专业人士,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另外,社区可以集思广益,听取众多家长的意见或是采取家长轮流看管的形式,作为托管班的工作服务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负担和人力投入。[7]

3.规范私人托管班,构建相关法律条例

如若只依靠学校托管班,势单力薄,根本不可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私人托管班的确有其存在的必要,而对私人托管班的监管和引导也势在必行。国家首先应给与托管行业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然后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工商,消防,卫生等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管理和监管制度,对机构的场地、食品卫生、从业人员资质等进行严格审核,提高准入门槛。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应规定有关机构必须与家长签订协议,明确托管时间、内容、管理要求、收费标准、双方权利与义务等。[8]

同时,托管班应与儿童的父母保持经常性联系与沟通,互相交流,通力协作,形成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

4.完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亲情温暖

“托管孩子“是家长的刚性需求,让学校完全担起这副重担,或是寄希望于无序的市场运作,皆不可取。从家庭教育方面看,特别是独生子女,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给予孩子呵护与关心。父母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家风,有不少家庭还有家训,这是很值得推崇的一点。毕竟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托管机构都无法取代的。

[参考文献]

[1]丁新忠.教育托管的深层矛盾和问题[J].江苏教育,2011(09).

[2]立青.积极解决学生托管问题[J].广西教育,2013(11).

[3]许兴华.城市小学生“托管”问题研究[J].内江科技,2011(01).

[4]唐西波,鲁恩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托管生的教育[J].新课程,2013(04).

[5]白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与探索[J].西部大开发,2009(10).

第2篇: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SWOT

一、 社会工作机构的概念

社会工作机构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方法,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服务工作的非企业单位。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 L社区服务中心基本资料

L社区服务中心于2014年7月正式揭牌运营,由R社会工作服务社为L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立足社区,通过专业工作方法,挖掘社区居民资源,以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侧重于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及外来务工人员,发挥他们的潜能,助人自助,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共建关怀社区。

L社区服务中心是一站式、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平台,中心共配有6名工作人员:其中一线社工4名,行政辅助2名,由R社会工作服务社运营。

三、 L社区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L社区服务中心隶属于R社会工作服务社,有专业的督导老师不定期督导,强大的社工队伍做后盾,提供专业社工人力资源,丰富的实战经验做案例参考,定期集中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2. L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社区中心主任有工作经验丰富,对社区情况较了解,群众基础良好。一线社工中有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提供专业的服务;行政人员有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本土社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了解,有利服务当地居民。

3. L社区服务中心依托社区网站对社工服务中心进行宣传,扩大在居民中的影响力,方便工作开展实施。办公地点依托社区居委会办公场地,靠近居民区,方便居民咨询、求助,很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4. 服务人群广泛,服务内容较齐全且贴近居民需求。在老人服务、妇女家庭服务、居民志愿服务、残障人士服务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全面便利的服务。

(二) 劣势分析

1. L社区服务中心于2014年正式入住L社区,入驻社区时间短,没有丰富的服务实例基础,社区居民对服务中心的职能、工作内容并不了解,尚处于观望态度,服务中心在群众中的声望尚未建立。

2. L社区是L街道下的一个分属社区,不属于重点社区,而L社区服务中心是由R社会工作服务社提供专业社工服务,属于机构分派点,所以资源链接较少。

3. 四位一线社工只有一位是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其他社工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程度低,严重影响服务专业性,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社区居民需求了解不够,服务理念不强,不能及时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

4. 没有独立专用办公场所,目前仍与居委会合用办公楼,有一定的行政压力。服务中心只有一层办公区,办公场地小,活动区还要几经分割,多种用途,不能给工作人员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办公环境。

(三) 机会

1. L社区服务中心是R社会工作服务社的新兴点,受到的关注与扶持更多,所以机构总部的人力、物力资源都会有所倾斜。聘用本土督导对社工进行培养与督导,提升服务专业化程度;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机构服务内容定期进行专业评估;有较为成熟的上升晋级标准制度;培养了本土见习督导及督导助理,提升了本土社工专业层次。

2. L社区辖区辖区总人口较大,对社工服务需求较大。在妇儿家庭服务方面,为社区有需要的妇女提供帮助,比如亲子教育活动、妇女互助小组、家庭助力工作坊、托管服务等。

3. L服务中心与居委会一同办公,可以借助居委会的人脉、公信力和群众基础,共享资源,节省许多前期工作。 虽然服务中心成立不久,但是服务群体对服务还是比较满意,群众基础渐渐建立。

4. 在外部环境上,S市社工环境优,社工发展在全国来说都是走在前列的,有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发展较早且迅猛,经验丰富;社工人才队伍管理、服务运作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很多服务领域及系统也订立了严格的服务程序与指标。

(四) 威胁

1. 机构总部聘用专业督导做定期督导工作,也有很多培训机会,但是分摊到每个机构分支就显得僧多粥少,所以只能轮流做不定期督导。

2. 政府购买服务,办公经费主要是从政府购买中支出,机构容易对政府造成依赖,缺乏独立自主运营性,而社工机构又是非营利组织,社会资金整合能力不足,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影响服务质量。严格的晋升机会少且慢,较低的薪酬架构,这些都会给社工人才造成身心压力和疲惫感,导致社工专业人才流失。

3. L服务中心对社工的宣传不足,很多居民意识中把社工等同于居委会办公人员,居民对社工的角色、专业方法缺少正确认知,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对社工的工作认同感比较低。

4. 其他社区间的竞争,比如附近还有五六家服务中心,都有各自丰富的资源,影响力大,对L社区服务中心造成竞争压力。

四、 应采取的措施

1. 完善服务项目,在青少年服务方面,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服务。

2. L社区有一些退伍军人,可以这对这些人群开展一些特色服务,帮助他们资料建档,政策咨询,培训辅导,社会支持,资源链接,社会关爱等。

3. 扩大服务人群,比如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受益人群,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

借助居委会扩大资源链接,链接一些培训机构,多组织内部专业培训,提升社工专业水准。(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3篇: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摘要:博客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可以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文章。它是促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有效推动器,在知识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绍博客与知识管理的概念、类型、特点等,探讨博客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意义。

关键词:博客;知识管理;隐性知识

一、博客(Blog)简述

Blog是Weblog的简称,被译为“博客”或网上日志。Blog具有以下特点:四“零”特征,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知识共享;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整理;Blog社区让网络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博客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图书馆博客根据图书馆专业特征可大致分为新闻博客,书目导读博客,咨询导航博客,用户教育与培训博客,用户服务博客等几种类型。

博客技术并不高深,它的前身是美国Userland软件公司DaveWiner开发出的用于Web内容编辑,管理的脚本工具UserlandFrontier,它是Blog想法的最初体现。Blog采用XML来描述其内容,用XML——RPC作为不同Blog间交流信息的标准形式。其关键技术还有RSS和Trackback等。

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源于1980年代,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次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1991年,IkujiroNonaka提出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形成。显性知识一般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是有形的、结构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具有公共性,存储在图书馆、局域网或数据库中;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相对主观的,这类知识往往是以非结构化的、非正式的方式存在,具有专有性。对解决现实问题和突发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三、博客(Blog)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一)图书馆建立博客(Blog)的意义

第一,博客(Blog)促进图书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据专家估计,隐性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比重可达80%左右。隐性知识一旦成为机构的显性知识,就会成为机构的财富。因此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一直十分强调组织内部成员做好隐性知识的显性化。Blog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点,它方便易用,无时空限制,Blogger们开放自由的表达方式,随意自然的内心独白,平等分享的认知心理,让Blog充满智慧和启迪,成为隐性知识的聚合器,也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平台。通过对馆员Blog的分析、总结、提取日志精髓,力求将馆员的隐性知识上升为图书馆的显性知识,将馆员的成果汇集到图书馆的管理中形成集体优势,成为图书馆财富。

第二,博客(Blog)有利于消除知识孤岛。如果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将视角深入到图书馆,我们会发现在部门之间、馆员之间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大量信息和知识孤岛。对一个图书馆来说,各部门(包括馆员)习惯于从个体的利益出发囤积信息和知识,不愿与他人共享,知识孤岛直接导致图书馆整体利益受损,效率低下,透明度差和资源浪费。各部门(馆员)的知识只是图书馆整体和知识链条当中的一环,如果其中一个或部分环节脱落,就会像人体出现血管栓塞一样影响整体的健康。Blog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基于XML,使用RSS标准完成信息的引用,消除了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孤岛。Blog中Trackback技术的引入使得Blog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三,博客(Blog)促进知识共享。博客的精髓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达到一种思想共享的境界。博客不仅仅只是记录个人的生活琐事、思想片断、实事评论,更重要的是,为他人提供自己认为精彩的内容,包括存在个人头脑中的一些隐性知识,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的共享精神。图书馆利用博客(Blog),引导馆员在Blog范围内畅所欲言,就某一问题进行详尽、深入地探讨,为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

第四,博客(Blog)的交流互动与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博客(Blog)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交流互动性。用Blog进行参考咨询服务,可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快速地利用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资源。同时读者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产生的思考,研究心得,获得的资源,也会给更多的读者以启示。例如,上海交大图书馆的网上参考咨询台,参考咨询馆员在线值班时,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实时解答区,和他们进行对话。这样,读者的意见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回复,不仅做到了及时性,甚至做到了即时性。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真正做到了沟通无极限。

第五,博客(Blog)促进学习型图书馆建立。所谓学习型组织,指的是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全身心投入,形成勤奋好学氛围的组织,是一个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共享,促进所有成员不断学习的互动组织;是通过不断学习调动成员积极性,发挥创造性,调整和改造组织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学习型图书馆要有一个系统的观点,意识到图书馆各部门和各环节是相互依存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和共享本身就是一个推动馆员们学习的过程。Blog的最大优势就是从经验中学习,向他人学习和促进知识的扩散,利用Blog技术可以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交流环境,个体的工作经历、心得体会、知识资源通过Blog在组织内部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因此,Blog是构建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的便利工具,它更好地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和情感交流。

(二)博客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馆员博客知识管理。Blog提供了个人非常容易进行使用和维护个人知识的系统,一个功能强大的Blog系统具备如下功能:个人页面直接登陆管理;方便的上传文件、图片功能;全部日志文件目录式列表;简洁的后台管理方式和统计细分;后台好友管理与联络功能;二级域名自动生成功能;日志备份保存功能;自主域名设置功能;Blog初始信息记录功能;个人公告或者简介功能;完全用户名单和每日人气随时更新功能;Blog用户与文章详细分类功能;人以群分的圈子功能等。

图书馆可以效仿企业界,在图书馆内部建立一个Blog社区,每个馆员都拥有自己的Blog空间,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学习问题或者即时思想,经过不断积累、修改、总结和整理的过程,就可以有效地聚积起那些本来难以结构化的零散性知识,从而将其变成大家都可以共享的知识。对于公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订阅,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康奈尔大学已经要求图书馆部门人员加强建立更加个性的个人主页以提高整个图书馆的知识效能。

第二,图书馆博客知识管理。图书馆博客社区是馆员博客通过超链接形成的。Blog具有强大的互链接功能,通过RSS和Trackback技术,博客提供引用通告的功能,通过这一功能,不同的Blog之间在相互引用时只要输入引用地址,在日志时程序就会自动告知对方,从而使得不同的Blog对同一主题的讨论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讨论的深入,而且通过引用通告中的链接,能够方便访问者更深入地了解该主题。

图书馆博客社区中所有的馆员博客都可以共同完成某一特定主题的Blog日志,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将馆员自己的成果出来共享,另一方面也在分享他人思想与知识的同时,对其思想或观点的价值与可信度作出判断,然后通过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沟通来有效地促进学习问题的解决。如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图书馆以及硅谷城市学院已经开始了Blog在图书馆应用的实践和探索。其中明尼苏达州大学图书馆把他们的Blog项目命名为Uthink,通过Uthink项目来向全校的师生员工提供Blog托管服务。

图书馆博客社区为图书馆知识库积累大量有用的文章,这将会成为图书馆的财富。图书馆在整理过程中,针对这些知识财富,利用具备一定功能的分析整理工具(如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和分词聚类等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在图书馆博客系统和相应知识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对知识财富的提炼和再创造。从而实现显性知识向系统化知识的过渡。而馆员通过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又把部分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如此周而复始,使图书馆成为一个良性的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2]孙素云.国外图书馆Weblog的应用及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05,(04).

[3]张莉.Blog: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新模式[J].情报杂志,2005,(04).

[4]涂颖哲,钱国富.博客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

[5]刘艳等.基于Blog支持的知识管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04).

[6]王晋.博客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JournalofInformationNo.4,2005:86-88.

[7]刘允.我国图书馆人博客的现状与展望[J].新世纪图书馆,2005,(02).

[8]梁海燕.“博客”化图书馆网站的创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1).

[9]孙志国.Blog,知识共享与个人知识管理[J].农业网络信息,2004,(10).

第4篇: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Financial Corporation)从90年代至今能成功地完成从传统商业银行向以资产管理、投资者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金融服务专业公司的转型,外部合作起着关键作用。

梅隆是美国银行业中成功完成战略转型,也是在战略转型中成功采用外部合作的典范。它所采用的模式,即围绕资产管理和投资者服务核心业务,通过外部合作形成“多家精品店”(multi-boutique),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银行业的一种发展模式。

战略转型驱动因素与新业务目标确立

梅隆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美国金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信用中介功能衰退,表现为个人资产组合中存款减少,共同基金等投资资产增加;同时,公司资产中投资产品增加,融资来源中信贷占比减少,商业票据、债券和股票融资增加。第二,养老金等基金管理市场迅速发展。第三,证券投资和交易市场迅速增长。围绕证券交易提供服务的世界托管市场在此大潮推动下快速扩张。第四,随着证券投资全球化,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也跨国发展,相应地,跨国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市场也快速增长。

针对环境变化,梅隆确立了新的业务目标。

从信贷服务、商品流动相关服务向资金和资本流动相关服务转型。

梅隆的业务深化和战略转型,是与世界银行业的历史一脉相承的,经历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业务组合则又是一个源于历史的逻辑结构。

世界银行业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以信贷服务为基础,从商品流动相关服务,向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再向资本流动相关服务的横向深化发展过程;同时在这三个服务领域内也分别经历了产品组合的纵向、深化发展过程。在经历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银行服务从最初的信贷、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形成为目前全面、立体的金融服务产品组合。这一发展代表了银行业务深化的主线和趋势,并相应形成四大业务板块:信贷服务;商品流动相关服务;资金流动相关服务;资本流动相关服务。

在此过程中,不同的银行采取了不同的业务组合战略,使银行大致划分为几类:全能银行,涵盖全部四大业务板块,例如花旗、摩根大通;传统商业银行,从事信贷、商品流动相关服务和部分资金流动相关服务,例如大部分美国社区、区域银行;以资本流动相关服务为主的专业化银行,又可分为两大类,即投资银行和其他资本市场业务银行。梅隆正是这一类银行的典型代表。它以信贷产品为基础,从商品流动相关服务,向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再向资本流动相关服务深化和转型。

美国大部分从事投资者服务的银行,都是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起家的,证券处理等投资者服务起先只是从属于其他银行业务。然而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变化:一些在证券服务领域内居于领先地位的银行,最典型的如州街、梅隆、纽约、布朗兄弟哈里曼、北方信托等,采取了逐步放弃其他传统银行业务、集中于投资服务的发展战略。1999年9月,梅隆彻底放弃了延用了一百多年的银行名称,改称为梅隆金融公司。随着从传统商业银行向金融服务公司转变的完成,梅隆这一名称开始成为资本市场全面金融服务机构的象征。梅隆董事长和CEO也在更名公告中称:“梅隆相信这一决定最好地确定了梅隆在新世纪中的业务发展方向和目标”。

梅隆业务战略重组的轮廓是:第一,集中于增长领域――财富管理、全球投资管理和全球投资服务。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中的高端业务,如私人理财、私人银行等财富管理相关业务是盈利和增长潜力最高的业务。梅隆的目标是将这些业务发展成为优势业务,管理目标则是收入最大化。第二,对于成熟业务领域,如区域性个人银行业务、特定的商业银行业务、大公司业务等传统业务的管理目标则是通过更严格地控制成本和更有效地运作来改善收益;同时有计划地退出某些领域,将所得资本和收入转投入增长领域。第三,所有的外部合作都集中于增长领域,对成熟领域不再从事外部合作扩张。

围绕资本流动相关服务,采取“合纵、联横”战略。

“合纵”,即沿着投资链条,从交易后服务到托管,向交易中服务到交易指令执行,再进一步向交易前服务到投资决策过渡。

“联横”,即围绕资产管理和投资者服务核心业务,重组原有商业银行业务,例如外汇交易、现金管理、支付清算等;同时放弃一般传统业务,特别是与收费业务相关性不大的业务,继续保留可以交叉销售收费业务、维持公司客户关系的传统业务。主要对策则是充分利用其客户信息资源。例如,梅隆在1999年确定了50万个高端零售个人客户,作为其私人理财和基金销售对象。同样,对大公司银行这一萎缩的业务,梅隆的目标是向原有客户销售资产管理、托管、信托、咨询等高利润产品。

总体来看,梅隆的业务战略转型和重组的目标是典型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成为金融超级市场,也非单一业务银行;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放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集中于有选择的市场,即高增长、高收益的高端机构和个人客户;以批发业务为主,以零售业务为辅;以范围而非规模扩张为主,围绕资产管理、投资服务,形成集中化与多元化平衡、独特而又合理的产品组合和业务结构。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应付各种类型的商业和经济周期性波动,应对不同的投资者偏好变化等结构性波动,维持收入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在减少利差业务的同时也减少了信用风险,且收费业务风险资本占用较少,所以新的业务组合也有助于提升梅隆的经营业绩。

转型过程与外部合作方式

梅隆业务深化、战略转型和跨国发展的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1987年以前,主要从事区域性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采取内部有机增长模式,也曾通过外部合作,但以规模扩张为主。

第二阶段,1987〜1993年,在传统商业银行领域内寻求多元化发展。主要战略目标是消费者信贷。也曾采用外部合作发展方式,主要是收购区域性商业银行,扩大传统银行产品,在寻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寻求范围扩张。

第三阶段,1993〜1998年,开始放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向资本市场业务过渡。主要途径即是多种形式和多方面的外部合作,从规模扩张为主进入以范围和跨国扩张为主。信用卡等个人零售业务虽然具有高收益高增长特征,但这些具有强周期性特点的利差收入业务在1996年给梅隆再次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梅隆决定彻底放弃强周期性业务,包括增长和收益相对高的消费信贷业务,以低周期性收费收入业务为主,加强抗周期能力,避免经济衰退带来巨额损失。

第四阶段,1999至今,进一步放弃传统银行业务,向资本市场业务集中。其实,就在1999年梅隆全面战略转型之际,它已经是资产管理和投资者服务领域内的佼佼者了,但梅隆的目标是成为领导者。主要方式仍是多方外部合作,重点则是增加产品深度和广度,进入更多投资业务领域。根据这一目标,梅隆在2000年以来对业务进行重组,进一步集中于资产管理和投资者服务,再次压缩商业银行特别是利差业务。这一发展的结果,梅隆的收费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67%,在2001年上升到73%,而在2005年底达到90%。

梅隆在其转型战略贯彻过程中,内部有机增长方式,即自建机构方式运用得十分有限,例如只是在1995年自建证券承销子公司――梅隆金融市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固定收益和股票承销、交易和经纪服务。此外基本上采用外部扩张方式――并购与合资。

90年代至今,梅隆主要的并购有:

1993年,实施战略转型计划第一年,收购波士顿公司。该公司为机构信托和托管、机构资产管理、私人银行、大额房屋贷款和共同基金托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1994,收购美国最早和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之一Dreyfus。这是梅隆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标志性的另一次收购,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银行收购基金公司案。它使梅隆形成了最大的业务线――全球资产管理,奠定了梅隆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1995年,收购Certus金融公司投资管理业务部门,更名为Certus 资产顾问,为美国几家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投资资产。1997年,收购Buck咨询公司,该公司是雇员福利服务领域内的全球领导,从事雇员福利、报酬管理和咨询服务,这项收购使梅隆成为公司福利外包业务领导者。1998年,收购了位于迈阿密的商业银行United Bankshares,组成子公司――梅隆联合国民银行。该银行虽然是商业银行,但它和梅隆整体战略一致,集中于特定客户,即个人客户中富有家庭和个人;机构客户则集中于房地产开发商、娱乐行业等;产品则主要是信托,遗产、财富管理等定制化产品。1998年,收购了位于伦敦的牛顿投资管理公司75%股权,组成子公司,将两家的投资管理产品结合,利用牛顿的国际经销网络,满足海外市场对投资产品增长的需求。2001年,收购美国主要网上投资管理软件开放商Eagle投资系统,此举大大提升了梅隆在全球证券服务中的技术档次。2005年,收购DPM,一家从事对冲基金资产组合评估和风险分析以及中后线外包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向另类投资产品组合深度开发。2006年,与苏格兰全球和国际战略投资管理公司―Walter Scott & Parteners签订并购协议,意在充实跨国资产管理能力。

并购是很重要,但梅隆外部合作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形式则是合资。正是采用这一形式,梅隆成功地进入了新的业务领域――资本市场、证券投资、资产管理相关领域;成功地进入了新的市场――海外新兴市场。合资也帮助梅隆成功地战胜了主要竞争对手。例如梅隆在海外建立的子托管机构,几乎全部采用合资方式,海外托管市场发展速度在近几年年均高达20%。

十年来,梅隆的主要合资案例有:

1995年,梅隆与大通合资,组成大通梅隆股东服务公司,成为美国专门为上市公司提供股东服务、为实行股票期权计划的企业提供股票过户的最大机构。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合资,顺应了美国企业普遍采用股票期权计划的趋势。

1996年,梅隆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合资,组成CIBC Mellon,这是梅隆同时也是全球银行业合资成功的范例。1997年,CIBC反过来收购梅隆附属的信托公司50%股权,成立另一家50/50合资机构CIBC Mellon信托公司。两家姐妹公司共同组成CIBC Mellon,成为美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第一家合资机构。

这项合资是典型的技术产品和客户互换、共享的市场进入战略。梅隆是投资者服务和托管领域的领导者,但缺乏加拿大客户基础和对加拿大市场的了解;CIBC则正相反,它拥有加拿大客户,但缺乏证券托管必须的技术和产品;CIBC欲在加拿大发展证券托管业务,而梅隆则欲将现有业务扩大到加拿大。两者的战略一个是老产品/新市场,一个是新产品/老市场,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充分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帮助客户实现“立足本国,放眼全球”的业务目标。该合资案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财务上的合理安排。CIBC Mellon是50/50的合资公司,拥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双方母公司从该合资公司收取相等的固定收入和部分股本金红利。CIBC Mellon在加拿大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内部有机增长和进一步外部合作结合的过程。1997年,CIBC Mellon收购了加拿大退休金管理公司――加拿大信托公司的退休金和托管业务;1999年又收购了蒙特利尔银行的托管业务。

1998年,梅隆与荷兰银行合资组成荷兰梅隆全球证券服务公司,主要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托管和其他证券服务。

1999年,梅隆与Frank Russell合资,后者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业绩评估和分析公司,合资后组成的Russell梅隆分析服务有限公司为全球投资经理提供复杂的业绩衡量和分析服务。

2005年,梅隆和德国的WestLB银行签订了合资协议,计划将梅隆德国资产管理业务和WestLB资产管理业务结合,对欧洲国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这项以产品和客户共享为特征的合资有助于扩大梅隆资产管理业务在欧洲的地域范围。

以上案例表明,跨国合资是梅隆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关键实施途径。合资的最大优势之一是进退自如,可以容易地解除合作,也可以进一步向全资收购过渡。例如,2000年,梅隆收购合资机构牛顿投资管理公司中牛顿公司所拥有的25%股权,收购合资机构大通梅隆股东服务公司中大通所拥有的50%股权,2005年,收购合资机构Russell梅隆分析服务公司中Russell所拥有的50%股权,经过收购全资拥有了这些公司。

发展模式与外部合作特征

有别于其他从传统商业银行向投资者服务转型的机构,梅隆不是将所有业务环节置于一个机构之中,而是通过建立不同的独立机构,来处理特定业务。同时,这些机构的建立,也不是由梅隆自己完全投资,而是采取外部合作。经过10多年发展,梅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和诸多金融机构交叉的联合体,组织结构图看上去就象一张由诸多机构标记拼成的“百纳衣”。梅隆将这一业务模式解读为“围绕投资程序的‘多家精品店’(multi- boutique)”。

梅隆案例反映了国际银行业外部发展的一些典型特征:

第一,选择外部合作对象时既注重制造也注重营销。例如,波士顿公司以制造为主,Dreyfus以营销为主。第二,制造取向的合作以收购为主,营销取向的合作以合资为主。第三,对本国机构主要采用收购方式,对跨国合作主要采用合资方式。第四,早期以银行同业合作和规模扩张为主,随着业务深化和转型,则以非银行合作和范围扩张为主。第五,随着业务深化以及不断进入新的业务板块,外部合作从早期的信贷和商品流动相关服务,向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再向资本流动相关服务转化;同时在这些领域内也各自经历了产品深化过程。早期梅隆的外部合作集中在托管等交易后服务,以后开始向证券借贷等交易中服务扩张,最近则继续向风险/业绩评估等交易前服务扩张,并开始进入对冲基金等另类投资产品领域。第六,外部发展在早期集中在国内,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向海外扩张。

2006年12月,梅隆采取了另一项重大举措,与美国的另一家证券服务和资产管理巨头――纽约银行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的机构名为“纽约银行梅隆金融公司”,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其以往外部扩张战略的进一步延伸。其背景和驱动力仍然是产品组合深化和跨国扩张的机遇。不同的是,梅隆的这次并购不再是在其旗下形成附属公司,而是与另一家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合并组成新的机构。这样做的根据是,梅隆的各附属机构在过去几十年已经获得强劲增长,成本效益、收入协同和跨国扩张的能力已经建立,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强强联合,将双方的产品、规模、盈利性和全球网络等优势整合,进入新的业务和市场领域,通过在核心业务领域建立超强竞争能力,比其他竞争者更加有效地实现增长和在全球市场扩张,成为全球证券服务和资产管理领域的领导者。

第5篇: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本生态服务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025-03

生态环境是典型的纯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载体,良好的环境质量如清洁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一条底线。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当生态环境普遍成为问题的时候,生态环境的固有属性决定了政府有必要提供基本生态环境服务,平等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健康权。

一、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符合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已成为社会共识。自《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下来,各国普遍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将生态环境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由政府来统筹,解决因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群体间和地区间的环境矛盾,才能保障环境正义。

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国外普遍根据综合实力和人们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来确定适合本国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范围。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最紧的约束和短板,基本生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且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8 016美元,德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7 741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推进基本生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经济和财政条件已具备。

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符合当前德州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需要。基于德州目前的环境现状来说,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德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契机,也是巨大的挑战。将基本生态服务纳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促进基本生态服务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间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管理统一,对于推进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具有长远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德州市基本生态服务状况分析

尽管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成效显著,基本生态服务在某些领域如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有所加强,各项环境指标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但与其他许多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社保、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相比,与社会生态服务需求相比,基本生态服务供给无论从范围还是标准上看仍然滞后。

德州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更是不容乐观,环境质量水平位列全省后位。从供给水平来看,基本生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环境保护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较大,大气污染严重,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50%,全市地表水质总体为劣V类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陈旧老化,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部分县区明渠收集污水,个别县区污水处理能力不匹配,部分工业园区工业污水依托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受工艺条件限制,处理效果不理想;城乡生活垃圾不分类,垃圾处理主要是焚烧和填埋;均等化水平低,不均衡、不协调、区域差异现象突出,越往基层基本环境服务水平越低,乡镇和农村环境污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部分农村环保设施刚刚起步,农村社区仅有三成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且多数建成设施运行情况不正常,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不到60%。基本生态服务供求矛盾引致的各种环境风险在积聚,社会风险在加大,经济风险在积累。

当前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除了市场经济在环境领域本身的缺陷之外,更多的在于制度安排的缺陷。比如:城乡区域间条块分割,管理不衔接,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尚未建立科学的基本生态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考核和责任制不健全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比较单一。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不在于财力或技术,而在于制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三、以加快构建基本生态服务体系推进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

基本生态服务体系是由基本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设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基本生态服务体系,是推进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第一,转变理念,以服务促管理。将生态环境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意味着理念上要从环境管理或管控向环境服务转变,通过服务来实现管理。从服务理念出发,政府在角色上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和环境管理者、监督者,也是生态服务需求的预见者和提供者;政府工作的出发点要从工作任务或职责向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态需求转变,关注的重点从任务的完成向服务的绩效和群众的满意度转变;工作的方式要从线性的命令和控制向非线性的授权和参与合作转变,社会成员不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对象和标准服从者,也是政策和标准的参与制定者,是服务的参与提供者;在治理的组织架构上要从机械式的、层级的、规范的架构向有机的、网络化、模糊的架构转变。

第二,坚持“保基本、全覆盖、先急后缓、逐步提升”的基本建设原则。环境质量最基本的层次是安全,然后是追求舒适性、宁静、美丽和享受。应从环境容量的承受度、大众感受的接受度出发,坚持责任与能力相匹配,标准与创新同行。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经济适用又适度超前;既要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要求,还要自我加压,提高标准,掌握主动权。第一个阶段是以环境总量控制和环境治理为主,确定“底线”,把握起点,确保过程,努力多还旧账,保证不欠新账,保证环境状况不恶化不退化,更要根本性扭转那些严重的环境问题,初步实现基本生态服务结果大体均等;第二个阶段以环境质量提升为主,实施差别化环境管理,分地区有保有主攻,分阶段有序有重点,积极谋求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提升;第三个阶段以环境健康享受为主,推进城乡基本生态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环境质量向舒适、宁静、美丽和享受迈进。

第三,明确现阶段基本生态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以县为单位打造基本生态服务网络,确定现阶段基本生态服务项目范围,并针对每个服务项目,从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四个方面确定服务标准。现阶段基本生态服务应涉及消除环境污染以保障清洁环境资源权及宁静权的基本民生、以环境基础设施为主的环境基础、基本环境信息和环境技术、防范环境突发事故的环境安全等内容。此外,在推动城乡基本生态服务一体化问题上,城乡基本生态服务的内容可以因地制宜,有所差别,但同样的生态服务在质量标准上不应有差别。

第四,构建最严格的生态制度保障体系。积极落实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的政策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城市规划,明确空间管控要素,制定相应生态管控要求和绩效考核制度,控制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有序引导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增加生态空间,丰富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和污染物排放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精准实施覆盖城乡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和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用严格的环保标准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加大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企业早转型早主动,努力探索解决散煤管控等难点问题。

第五,完善基本生态服务目标责任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牵住牛鼻子,形成市、县、乡、村(居)四级基本生态服务目标责任体系。一是督政为重,积极推动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推动政府当好环境保护守门人。落实“一岗双责”,建立一套可监测、可评估、可考核的政府基本生态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二是在强化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推动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责任清单,提高区域工作协同度,消除工作盲区。三是以铁腕执法落实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在污染高风险行业和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四是充分发挥最广泛环保统一战线的巨大能量,做好环境信息披露与社会沟通工作,将压力转换为发动全社会力量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动力。

第六,完善公共财政等配套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增强基本生态服务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从投资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将更多财力用于兜底线、补短板。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如完善财政奖励、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绿色金融等政策,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生态产权要素交易制度,以政策限制和金融控制倒逼企业转型,从关注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注重清洁生产和清洁技术,实施园区循环式改造,工业企业入园集中管控,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催生绿色产业体系。三是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建立统一、全覆盖、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产品环保达标监管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四是支持和强化环保监测、监管、服务和执法队伍建设,壮大公安“食药环”执法队伍,为基本生态服务提供最坚实的人力和技术保障。

第七,完善基本生态服务供给体系。在明确政府基本生态服务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探索管办分离,引入基本生态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机制,创新基本生态服务供给方式,创新产权模式,鼓励第三方服务和治理,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机制。通过政府采购、政府间协议、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民办公助、特许经营、合同外包或托管服务、志愿服务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方面社会资金进入生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和环境服务、环境产品生产领域,以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融资渠道市场化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基本生态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减少政府的责任,政府必须负起监管责任,同时要防止在某些领域过度推行市场化,要健全基本生态服务供求决策和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搭建政府和企业、公众沟通和平等对话的交流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卢洪友,等.外国环境公共治理:理论、制度与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卢洪友.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经验的中国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5).

[3]卢洪友.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享[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1).

[4]祁毓,卢洪友,吕翅怡.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来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

第6篇:社区托管服务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移动学习;MOOC;移动云课堂;情景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20-07

一、 引言

目前,MOOC和移动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带来了实现深度融合的契机。一方面,MOOC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全新的、公平的教育模式,反映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取向,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同时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知识块的课程资源建设、界面友好的交互平台、效果良好的教学新模式、新型的在线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也给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好的启示[1,2]。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倡导和支持在一定的社会学习情境中实现知识学习的便捷性、移动性以及超媒性,强调情境化的、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来支持知识建构,被认为是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学习社会化、个性化的一种新型学习范式[3]。然而,尽管MOOC在支持大规模学习群体的自主学习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整体功能的完备性和成熟度方面还落后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4]。总体而言,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进程已滞后于信息技术自身的迅猛发展。因此,如何利用移动学习优势,发挥MOOC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方面的作用,变革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值得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深入研究[1]。

将MOOC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服务于高等教育创新面临诸多挑战[5-7]。主要体现在,主流MOOC的教学局限性在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理念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大的突破,活动设计主要以获得学习为主,而对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不足[5]。同时,MOOC缺乏严肃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仅是课程与开放教学资料的集合,无法体现课堂学习与课程学习的意义,而且MOOC课程模式本身特点造成如果缺乏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因此课程学习者的高退课率和低通过率问题被多方诟病[6,7]。

在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方面,世界范围的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诸多工作。如Sun G.指出移动MOOC不同于传统模式之处在于更多的协作与碎片化资源,而且学习者能够通过团队协作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即微学习即服务(Micro Learning as a Service, MLaaS),其核心是采用教育大数据挖掘(Educational data mining,EDM)技术来分析用户行为特征和识别学习资源特性,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路径[8]。Brinton, C.G.等研究了MOOC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与资源的交互行为来修正用户的学习模型并指导内容适配策略[9]。王涛等建议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交媒体参与讨论、思考、分享资源,并在参与者的交流中生成课程资源[6]。祝智庭认为MOOC的教学法出现了新动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正由完全自主在线学习向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转变[5]。

由上述文献可知MOOC与移动学习的深度融合需要首先实现理念、思路、方法、评价方面的四个转变。其中,教学理念将不拘泥于课堂授课的方式,借助云平台向着Off Campus Out of Class转变;教学思路则由传统教学方式到个性化、数字化方式转变,并将物理和虚拟空间结合来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将主要采用混合学习,充分体现互动、交互式的课堂氛围;评价方式则由分组评价到开展过程评价模式转变。本文将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移动云课堂实践展开论述。

二、 移动学习的发展机遇与问题

自从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移动教育”研究项目中被提出之后,移动学习的概念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3]。综合Alexzander Dye、Vavoula和Sharples等学者的观点,移动学习的显著特征包括:以移动设备作为物质基础;学习发生在情景实践之中,非孤立学习,具有实时双向交互机制;移动学习不仅关注数字化学习内容,还关注其学习过程与结果[10]。移动学习为教育教学理论与模式的变革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维度,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方式与途径,而且转变了传统的学习理念,为终身学习、普适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11]。

移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0]:第一阶段将学习内容通过无线通信以“推”送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递,注重学习的内容呈现。学习者成为学习“拉”的对象,这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机械的交互方式。笔者称其为传统的移动学习阶段。第二阶段强调增强移动学习内容的管理和自适应性,为学习者实现积极的知识建构提供有效的工具。如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流式学习,使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所需学习的内容。笔者称该阶段为改进的移动学习阶段。第三阶段强调了在生活环境和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同时也呈现了与泛在学习理论的融合。笔者称之为移动学习+阶段。

总体而言,当前主流的移动学习技术正由第二阶段向移动学习+演化,其中MOOC与移动学习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移动学习+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包括[3]: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碎片化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双向交流缺失影响移动学习的互动性;移动学习环境不断变化使得学习具有随机性,降低了知识建构的质量,这需要学习情景的重构。

三、 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模式

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构建适应高校教学规律的辅助在线教学模式则需要重点研究。文献[12] 验证了目前大学生对应用移动学习方式开展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需求,同时也证明了学习情景重构的核心是交互性、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推送服务和配套的学习网络社区。祝智庭教授认为“后慕课”时期将形成多样化的在线学习方式,创建新的开放教育生态,在线教育不仅应有对优质资源共享和拓展教育规模的贡献,更应该有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协同创新的追求[13]。杨宗凯教授认为“未来教育”凸显“联结”的未来文化。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不仅要注意学生与同伴的联结,而且要注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的联结 [14]。而且,教育本身的变革已经由农业社会的个性化教育、工业化阶段的规模化教育发展到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教育阶段。就教育对象而言,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数字原生代”,其本质性的特征是个性化和差异化,他们更倾向于快速的、非线性的学习,因此原有的规模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14]。程建钢教授课题组撰文指出未来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将支持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和风格进行自适应学习;支持教师个性化、多模式的课程教学;通过社会软件构建学习型社区,实现广泛的社会交互;利用各种新技术构建沉浸式、强交互、重体验的学习环境[4]。

综上分析,云学习时代实现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一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重建新的学习模式[4,10]:这包括了授课模式的颠覆,即基于标准算法、系统模型、数据挖掘、知识库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服务;学习过程也将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并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实现“因材施教”;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打造汇聚更多优质课程和学习者的学习社区平台。另一方面,交互已成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献[10]根据交互性特征归纳出学习环境发展的轨迹(如表1所示),这为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未来泛在学习的一种,因此也适用泛在学习的相关分析。

由上表,未来的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属于情景化交互范畴,它除了要考虑由于网络的自发性、无时间限制、匿名性等因素带来的去中心化和网络化、组织化与非正式化、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外,需要更加突出可感知性、联动性、可视性和符号化中介等特征[10]。情景交互的核心之一则是实现群体交互,即提供学习者与学习共同体及教师之间的实时/离线信息交互的能力[10]。既然情景交互将课堂情景与社交情景进行无缝对接并有效地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在未来教与学过程中,则需要重点研究六种不同的交互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人与对象之间的交互、人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交互、人工制品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10]。笔者根据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将人的角色分为教师、学习者、学习共同体成员等;将学习对象分为音频、视频、PPT、word、PDF等课件形态;人工制品则分为鼠标、窗体、空间、摄像头、话筒等物理与虚拟的空间实体。

如图1所示,构建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模式需重点考虑课堂情景与社交情景这两类情景空间中的用户与课件资源的交互、用户与网络空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群体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等方式。同时,现有基于MOOC的教育云平台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的资源服务能力,移动云课程作为其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必须要考虑兼容现有平台功能并构建学生空间、教师空间与课程空间。

四、 移动云课堂系统设计与实践

1.系统设计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构建移动云课堂。如图2所示,系统分为资源服务、接口服务与应用服务三个层次。其中资源服务涵盖了流媒体服务、文档服务、数据库服务与资源云存储服务等。数据库服务记载用户的学习信息与海量资源的信息检索。接口服务完成应用服务与第三方服务接口的集成与适配,包括了笔记列表、笔记检索、笔记查看、笔记修改、信息推送、日志查看、日志记录、文件上传、文档预览、媒体播放等接口;第三方接口服务集成与适配包括文件存储、媒体播放、文件预览和第三方服务等。应用服用提供了用户情景交互的基本功能,包括了笔记与课程作业服务、交互服务、信息服务、统计服务等功能。此外,如图3所示,系统将通过云存储服务器、文档转换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与第三方接口服务器配合移动学习平台开展工作。

2.实践效果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现有教育云学习平台基础上升级改造使其具备支持万名用户的大规模移动学习服务实证平台以及支持400门课程在线的云资源共享环境。如图4所示,系统在实现过程中重点关注情景交互部分,并将其分为课堂情景与社交情景交互两大类。其中,课堂情景则涵盖了课堂学习中用户需要的基本功能,如学习记录、通知推送、课堂作业、课堂学习,个人云盘等功能单元。社交情景则包括交流讨论、笔记分享与系统的统计分析。统计的维度可以分为用户统计、终端统计及呈现包括位置信息统计的学习地图。

具体而言,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学习者进入平台,加入某一门具体课程,查看课程信息,如当前学期正在学习的课程或以往学习过的课程的简介、主讲教师、大纲、课程日历、课程成员信息等。

(2)学习者学习课程资源,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界面。课程资源(文档与课件)则以双屏方式进行呈现,保证课堂内容的关联性。

(3)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使用相关学习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与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具体内容见3A、3B、3C描述。

3A:学习工具主要包括学习主题-学习单元-学习课件-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等结构组织与呈现;多种形态的学习笔记(文本、音频、图片笔记等)及笔记分享功能;学习过程中就某一学习专题组织展开学习讨论与交流的功能。

3B:在线及随时随地离线进行多媒体作业的功能。

3C:与用户相关学习辅助工具,包括个人云盘(空间)及上传功能。

从访客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学习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到某一门课程中,浏览课程资源及查询课程的作业、通知等内容但不能记录学时。

(2)学习者可据院系-课程名称-学期-主讲教师等逐级定位查询想要的课程。

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教师创建一门课程后可上传课件信息,系统为该课程自动新建一个交流讨论群组。

(2)教师组织学习。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长以及用户的学习行为;老师可查看所在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3)教师通过系统通知与课程通知实时向学生终端推送信息。老师不用再通过QQ、微信等第三方工具发送通知,学生也不用再担心漏掉课程的重要通知信息。

从社交学习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教师创建一门课程后,系统自动新建一个交流讨论群组,加入当前课程的所有学生会自动加入到当前群组中。当前课程的教师默认为当前群组的管理员,其他用户也能通过申请加入当前群组中来。

(2)学习交流讨论群组还可与学习主题相关联。主题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章节、单元、课件、活动和资源等。

(3)用户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建立私聊群组,群组成员用户可以自定义朋友圈、或者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成员交流。

(4)系统支持针对用户在线人数、终端分布、学习地图分布等进行的实时统计与呈现。

3.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4],笔者采用基于Edutools的评价标准,从学习管理工具、系统支持工具、系统技术特征等三个方面对移动云课堂、MOOC平台、开源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MOOC及开源网络教学平台数据摘自文献[4],MOOC平台选取Coursera,开源网络学习平台选取Moodle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学习管理工具主要比较效能工具、交流工具和学生参与工具等方面指标。在效能工具中,Moodle平台提供了社会化书签功能,Coursera未提供,本文提出的移动云课堂则提供个性化书签功能。日历任务方面除了Coursera,其它均具备。在导航帮助中Coursera和Moodle提供了基于知识单元的导航,移动云课堂具有个性化学习导航功能。课内导航中移动云课堂支持基于课程分级知识点的多维度关键字导航,稍优于其它提供的分类、标题、关键字导航。异步同步指标中移动云课堂、Moodle提供了同步学习和脱机作业功能,Coursera则不支持脱机作业。交流工具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可以根据课程的章节、单元、课件、活动和资源建立讨论区;Coursera和Moodle提供了知识点与课程讨论区。文件交换指标中Coursera不支持,其它均支持,而移动云课堂增加了文件的笔记交换功能。课程邮件指标移动云课堂采用了消息推送机制,此项未考虑。日志笔记指标中除Coursera外各平台均支持,移动云课堂增加了学时统计、课件笔记等功能。实时聊天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和Moodle采用了系统自设聊天室,Coursera则不支持。视频服务、电子白板指标则仅有Moodle支持。学生参与工具中分组指标除Coursera外均支持。自评互评功能仅移动云课堂和Coursera支持。学习社区和学生档案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具备了更多的维度选择(参见上节社交学习角度出发的案例描述),Coursera则无学习社区功能,学生档案记录了视频和测试完成标记,Moodle支持学习情况跟踪及系统自建社区。

系统支持工具方面主要考查课程设计工具、课程工具、课程管理工具等维度。如表3所示,在课程设计工具支持方面,移动云课堂和Moodle一样具备了较好的内容共享复用功能,而Coursera则相对封闭,不对外共享。课程模版方面Coursera需要设计开发和定制,其它两者由系统配套提供模版指导。课组管理、定制外观方面除Coursera外,其它两者均支持。教学设计工具方面Moodle功能强大,移动云课堂由教育云平台配套提供,优于Coursera。教学标准兼容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CELTSC标准,Coursera和Moodle均支持SCORM。课程工具方面三者均具备自动测试评分功能。课程管理指标中移动云课堂与教务系统对接,功能强大,其它系统除了Moodle外,功能一般。教师帮助方面两者均优于Coursera。在线打分工具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根据学时自动打分,Coursera则由系统自动打分,但不支持教师在线打分,Moodle较前两者更强大。学生跟踪方面移动云课堂功能更为强大。课程管理工具中,身份认证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教务系统注册认证登录,允许学生用户访客进入浏览课程,其它两者则支持注册认证登录。课程权限设置中移动云课堂符合教务管理的权限设置,其它均由平台管理员为学生和教师设置不同权限。托管服务中移动云课堂和Coursera不同于Moodle系统均需自己维护平台服务。注册系统指标移动云课堂与教务系统对接,Coursera通过平台用户自注册,Moodle可由邮件地址申请与系统添加混合注册。

如表4所示,系统与技术特征考虑了软硬件、安全性能、兼容整合等维度。其中,软硬件指标中,移动云课堂支持Windows、Linux多服务器配置,Coursera采用专门服务器,需自行配置,Moodle支持Unix、Linux、Windows服务器。同时,移动云课堂服务器端采用Oracle/MySQl数据库,移动端采用Sqllite数据库;Coursera采用专门、自配置数据库,移植性较差;Moodle则支持Mysql/MSSQL/PostgreSQl数据库。浏览器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移动端主流浏览器,Coursera支持IE、Chrome、Firefox、Safari浏览器,Moodle支持主流浏览器。移动服务支持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APP方式,但不支持HTML5,其它系统通过HTML5支持移动端服务。安全性能方面,登录安全指标中移动云课堂支持与教育云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安全性强,访问快。Coursera一般,Moodle则访问快。此外,三者均支持错误预防报告功能。兼容整合方面在国际/本土化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具有自主产权,国际化方面劣于后两者,未来在API方面将考虑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对于第三方软件Moodle支持优于其它,而Coursera只提供第三方链接,移动云课堂暂不支持。数字校园兼容方面移动云课堂最佳,而Coursera目前不支持。

综合以上比较,移动云课堂具备了MOOC系统的大部分指标功能,同时也具有移动学习的新特征。其中,在学习管理工具的各项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在讨论、社区及学生档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系统支持工具的各项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在课程管理、身份、认证、注册管理中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优势明显;系统与技术特征的各项指标中移动云课堂易于部署、应用,并与数字校园系统兼容。此外,经初步测试,相比较原有的PC浏览方式,学生的移动学习学时记录及其参与社区活动也显著增加。可见,基于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构建移动云课堂符合高校信息化教学要求并具有显著的可行性与优势。

五、 结语

华中师范大学针对基于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构建移动学习+服务,针对提升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展了移动云学习实践并上线试运行。概括而言,研究团队在以下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系统支持多种移动教学终端一体化的云教学终端环境,并实现课程有空间、教师有空间、学生人人有空间的目标;实现教育从平台向云端一体化应用方向发展,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以前是学生被动接受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资源组织发生变化,由单纯来源于老师提升为来源于老师+学生,并符合移动学习资源理论模型开展资源服务;课件呈现与交互手段更加多样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更直观、更为丰富;学习统计的维度涵盖了位置、群体、终端、学时等信息,有助于后续进一步开展学习行为分析,如深度发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程学习的关联、学生社区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情景交互与学科教学效果的关联等。后续研究还将包括移动云课堂的效用分析、评价体系优化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58-67.

[2]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刘培.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12).

[3]杨绪辉,沈书生.移动学习服务模式设计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4(6):90-95.

[4]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324(1):62-68.

[5]刘名卓,祝智庭.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6]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矩形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7]姜蔺,韩锡斌,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322(11):54-59,66.

[8]Sun, G. Cui, T. ; Yong, J. ; Shen, J. ; Chen, S. MLaaS: a Cloud-based System for Delivering Adapative Micro Learning in Mobile MOOC Lear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015,(1): 1-4.

[9]Brinton, C.G.; Rill, R.; Sangtae Ha; Mung Chiang; Smith, R.; Ju, W. Individualization for Education at Scale: MIIC Design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5,8(1):136-148.

[10]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324:14-21,34.

[11]胡钦太,郑凯,黄昌勤,林南晖.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组织关键技术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6(5):27-31.

[12]茆意宏,魏雅雯.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3,57(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