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建设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二)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远达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1.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2.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以信用卡为例,如果监管层给予更多的空间和支持,信贷消费的增长前景可期。信用卡对消费金融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哪些作用?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女士给出了答案。
数字商业时代:消费金融对于拉动消费有明显的作用,信用卡作为金融产品,在消费金融方面会有哪些用?
戴兵: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向,逐步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转变。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消费金融的发展,其中信用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信用卡具有先消费、后支付的消费信贷功能,特别是其分期付款业务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信用卡的渗透率,促进了汽车、家居装潢、旅游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力推动消费金融业务,合理引导并扩大了消费,带动了周边行业的业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数字商业时代:信用卡的消费群体,对于消费金融的行业发展能起到哪些作用?这些群体会有潜力可挖吗?
戴兵:2013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正是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消费拉动内需的关键时期。以消费金融拉动内需,信用卡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从国内现状来看,未来80后、90后和00后人群将是信用卡的主要客户群。他们非常认可“花明天的钱”的消费观念,未来消费信贷需求有待进一步深挖。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信用卡的消费金融杠杆作用尚有很大发挥空间。例如去年三季度,全国消费信用卡透支余额除以居民存款的比例是2.5%,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超过8%。中国信用卡透支余额在大多数银行的总贷款规模占比不足5%,而国外综合型银行都超过10%。
数字商业时代:要推动信用卡产业发展,进而拉动消费信贷,你有哪些建议?
关键词:数字水文 水文社会化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029-01
在当前全球环境中,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在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水资源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的背景下水文信息化工作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水文必须超前发展。我国信息化进程起步晚,在知识经济时代和迎接全球信息化新机遇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任重而道远。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行业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程度具体可以表现在行业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建立和完善上。
1 “数字水文”
1.1 数字水文
数字水文:“数字水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质地说,数字水文就是要求水文行业相关工作和水文信息从采集到记录、存储、整理、传输、、应用……整个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数字化、网络化。实施数字水文是全社会的行为,需要有政府、公众和学术研究机构参加,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对水文行业来说是一次行业提升,是一次新的行业技术革命,将改变水文的生产方式和水文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水利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的水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使水文数据获取、处理和使用更方便、更全面、更快捷、更精确、更科学,也使许多机构开始大量、方便应用水文信息。
(2)与多个外部数据库和不同网络相连:即实现网络互连,资源共享。基于分布式网络的信息系统符合水文信息采集分散、实时计算、快速应用的实际情况,使水文信息真实性损失最小。
(3)不同层次数据和系统的共存:水文的任务是多个层次的,这要求同时使用不同系统的数据库。在水文应用领域拓展的同时水文标准的建立,通过规范水文(空间)数据模型、水文(空间)服务模型,确立标准的接口,保证了数据共享、融合和分布管理的实现。
(4)连续无缝的空间数据库,完善的数据管理:将来为了达到对真实世界水文现象和规律更有效、合理的再现和管理,需要水文(空间)数据在存储时按照真实世界的形式连续的存储。
(5)全面知识和技能的“水文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开放式(化)水文对技术和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本行业不断地对人员进行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
1.2 数字水文需要的技术
数字水文将随时间不断地推进,按《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项目》规划预计将有可能力在2020年左右实现初步的数字化水文。
(1)自动化技术:包括自动化元件、自动化仪表、自动化设备、技术开发研制,自动化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
(2)计算机技术:更好地理解已经观察到的数据,如三维显示。计算的科学允许我们突破实验和理论科学的局限性。模拟和仿真将给我们收集水文数据以新的方法。
(3)大规模存储技术:水文系统每天产生大量的有关水文水资源的信息。就全国范围来说,数字化水文每秒将产生数千兆有关水的信息,每年将要求存储万亿兆字节的信息,对于全球来说数量就更惊人。
(4)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新软件,建立水文应用模型,分析水文新现象,找出本质规律。
(5)宽带网络技术:数字水文所需的数据将由成千上万不同的组织维持,并非是单一的数据库。那意味在数字化水文中正在使用的服务器将需要与高速的网络连接,更高速率的网络技术以满足传输及应用要求。
(6)互操作性技术:在水文信息系统中引入一系列标准,有利于保障水文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的规范化发展,指导水文信息系统相关的实践活动,拓展水文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从而实现水文信息系统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环境生态价值。需要更进一步的技术进步来充分认识数字水文的潜力,尤其是在这些领域如自动解译图像、对来自不同渠道和领域的数据的整合以及能够从网上找到和连接关于地球上某个地点的水文信息—— 即最终形成“全球水文信息网”。
(7)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上述水文的应用背景和技术背景下,水文具备了从初级应用阶段进入到社会化应用阶段的基本条件。
2 水文社会化
水文社会化是对“水文信息资源”应用局限性和使用不方便最公开、最直接的挑战,也是一项持久、庞大的水文推广应用工作。水文社会化,从应用角度来看意味着每个人或部门都可以方便、实时地使用水文信息;从生产角度来看,是尽可能提供社会需求的水文信息。水文社会化的目标是“网络互连,资源共享,公开互动”。即形成全社会参与、共享互动的格局。有系统硬件维护、数据采集、水文应用平台、软件开发、水文系统集成、水文服务提供等分工和功能。水文社会化过程也是水文工作的细分化、专业化、标准化、实用化、简单化、公开化、透明化和普及化过程。
事实上,水文应用和其他(社会事业)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水文发展的将来就是人人了解水文,实时使用水文信息,使水文信息真正发挥它的全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益。当这种层次的应用从一个组织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水文信息都基于水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时,就实现了广义的水文的社会化。
3 结语
水文工作最根本的目的是其社会效益,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这意味着水文的发展是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三导向性”的,无论是开发水文数据产品还是信息平台系统,都需要在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上都获“收利”。上述的因素决定着水文信息系统的发展途径,形成了现在水文工作方式和应用方式。
当前,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水文信息系统”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而变化,含义也不断丰富。传统观念、传统管理、传统技术、传统体制已不再为人唯一崇尚。水文发展没有固定目标和终结,没有固定模式;但开放性、信息化、社会化是大方向,是必经之路。随着水文事业的社会化和发展,将来会更好地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服务,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初探[J].中国水运,2001(3).
[2] 承继成,李琦,易善桢.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地球[J],1999(10).
[3] [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J],1997.
【关键词】矿山机械;发展趋势;智能化;绿色环保
0.引言
第一台矿山机械将人类引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历次工业革命中不断壮大,发展为包括采掘设备、提升设备、运输设备、破碎设备、筛分设备、洗选设备、焙烧设备在内的七大类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及低碳绿色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矿山机械向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将矿山机械行业引向了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绿色环保、自主创新”的原则,更为矿山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1.矿山机械发展动力
1.1国家经济建设需求
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矿山机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我国矿山机械进入突飞猛进的一年。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矿山机械生产大国,但我国现有矿山机械装备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求,尤其是低碳经济的提出,在国家各种资源整合策略的推进下,我国矿山机械设备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据统计,在工业化、城针化进程不断扒进的背景下,到2020年我国煤碳、铁矿、铝、精炼铜等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储备将严重不足,急需提高我国矿产勘察和开采技术。
1.2矿山机械行业竞争
总的来说,我国矿山机械从设计理念、生产工艺、功能质量、维修处理、人机协调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国际矿山机械行业的竞争,提升我国矿山机械水平迫在眉睫。同时,我国经济建设在促进矿山机械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矿山机械行业的竞争,促使行业内各企业不得不注重于新设备的开发和研究,紧跟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将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入矿山机械中,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1.3国家宏观导向
早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会,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机械制造业要从单纯追求规模与效益的模式转向建设4R的循环经济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理念,要求矿山机械向“生态化”发展,促使矿山机械从使用寿命、生产能耗等方面都不得不做出改进,如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燃料消耗、使用低环境负荷材料等。
2.我国矿山机械未来发展方向
在我国经济建设资源需求、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技术水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行业竞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矿山机械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2.1智能数字化
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数字化也成为矿山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未来矿山机械创新开发的核心关键。智能数字化技术,将全面优化矿山机械的全局运算能力,促进数据挖掘技术、三维选矿技术、远程采矿技术等的发展,实现地下矿产的自动化开采,推动无人采矿技术的实现,使传统采矿工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数字化矿山”、“无人矿山”。比如电液自动控制技术、光学导航系统、遥控辅助技术、自动行走技术、现场变量检测监控技术等,都将深入应用到矿山机械中。尤其随着表面资源大量开采后的贫乏,未来矿产开采将转向集中于深层开采、海底开采,大量井下作业、海底作业、深层作业都需要矿山机械具有更高的自动化作业能力,具有更高的远程采矿能力,具有更高的自检测诊断修复能力,这些都需要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为一体的智能数字化技术的支持。
2.2绿色环保化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主题,绿色环保社会各个领域所共同担负的责任,在未来社会,任何违背绿色环保理念的行为都将受到全人类的共同抨击和抵制。传统矿山机械可以说是能源消耗和污染大户,从矿山机械的生产到矿山机械的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在绿色环保,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下,矿山机械行业必将改进现有生产工艺,改变现有设计理念,从材料、动力、生产等各个方面入手,延长矿山机械使用寿命,降低矿山机械生产能耗,减轻矿山机械自身重量,采用低环境负荷材料,提高矿山机械报废回收能力,实现机械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减轻矿山机械工作噪声和振动等。
2.3人性化发展
人是整个社会的根本,“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古代就一直被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更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对矿山机械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矿山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也将必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人机协调关系,提高安全能力,改善作业环境。矿山机械工作环境大多较为复杂,有的甚至是处于易燃、易爆环境之中,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矿山机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更不能忽视,将在矿山机械中融入更多的防爆保护、过载保护、防坠保护、防翻保护等技术。同时,还将提升操作舒适性,采用更多的人体工程学技术,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操作界面,以缓解操作人员疲劳,提升机械工作效率。在外观设计上,也将更为人性化,纳入更多美学理念,增加机械美感,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科]
【参考文献】
[1]张荣宽,张振.我国矿山机械行业发现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09(05).
面对传统印刷不断萎缩的颓势,郑州印刷业应当何去何从?
郑州印刷业的现状
截至目前,郑州市各类印刷企业共有121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1家,只占全市印刷企业的1/3。除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等行业现状外,郑州印刷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256家包装企业中,有68.9%以上的企业从事的是瓦楞纸箱包装业务;26.4%的企业从事的是塑料包装业务;金属印刷(如易拉罐、奶粉罐)、硬塑料印刷(如洗化用品盒、药盒)等业务尚未引起印刷企业的足够重视;传统印刷企业占全市印刷企业98%,绿色印刷、数字印刷企业总数尚未突破十家;企业间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订单型印刷企业还在不断进军郑州市场,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印刷市场的竞争,郑州已然成为全国印刷产业的价格洼地。
两台印刷机、十几个员工、一间简单的厂房,就组成了一个企业。与2011年相比,2012年郑州市印刷企业新增68家,申请注销17家,全市印刷企业数量净增51家。虽然全市印刷企业总数依然呈上升趋势,但作坊式企业众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市场亟待整合。
企业重复建设、业务扎堆现象主要源于行业内的“近亲繁殖”。通过对郑州市400多家印刷企业法人的梳理,我们发现,近五年新审批的印刷企业普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族企业。随着家族企业步入正轨,家族成员、亲戚朋友纷纷步入印刷行业,都希望在原有业务中分得一杯羹,导致印刷市场过早饱和;二是学徒型企业。由于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客户资源,传统印刷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纷纷跳槽,另立门户,并与原来的雇主企业展开市场竞争,这在郑州最为普遍;三是订单型企业。随着发展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特别是郑州成为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区域经济价值凸显,市场投资前景广阔,吸引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前来投资设厂,带动了一大批新兴的印刷企业,这些企业从业时间短,业务结构单一,往往是一两家上游企业的订单加工企业,业务也多集中在传统印刷领域。
印刷企业缺乏生产用地是郑州印刷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随着郑州都市圈建设,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印刷企业,经常面临搬迁选址再搬迁的难题,企业无法安心生产,更无法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城市用地、工业用地的管理更加严格,郑州市印刷工业园区的提案年年议、年年提,工作进展不太理想。企业发展空间受限直接导致郑州印刷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郑州印刷业的机遇
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具有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能力。郑州印刷产业应当依托郑州市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体系,加快对周边城市、特别是中原城市群的对接,扩大外埠印刷市场。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这为郑州印刷产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市印刷企业应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摆脱传统书刊印刷过多的局面,逐步向食品、服装、医药、化妆品等行业扩展,依靠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走精品化道路。
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普及,中小型企业既面临被淘汰的威胁,也有加快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升级的机遇。郑州市印刷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历史负担轻、企业转型快,特别是目前郑州印刷业存在诸多市场空白,高精印刷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这为我市印刷企业后来居上提供了可能。
郑州市印刷企业的出路
不可否认,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但传统印刷毕竟已经融入人们社会生活,即便是在数字时代,传统印刷面临的应该不是生死存亡问题,而是市场重新定位的问题,印刷企业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市场开拓问题,更要思考战略调整的问题。
1. 调整产业结构。郑州市印刷企业的结构调整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制定郑州市印刷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印刷市场宏观调控,提倡差异化竞争,弱化同质性竞争,鼓励3D印刷、高仿印刷制品的发展;二是调整企业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职能,根据企业产品、分布区域、主营业务等类型,建立行业协作制度,加强业内合作,加快企业兼并整合;三是调整生产结构。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积极倡导绿色印刷、数字印刷,加快推进我市绿色印刷认证工作和数字印刷技术的推广工作。
2. 加强企业管理。一是加强制度管理,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二是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科学制订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物质消耗等进行全面控制,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生产消耗额度。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三是办公、厂房量化管理。办公区域应单独设立,人事部、财务部、业务部、经理室等各部门分开,各私其职。避免“有好的活,多人抢着干;辛苦的活,没人干”等现象的发生。厂房更应该细化,生产车间、原材料仓库、半成品仓库、成品仓库、废品仓库一应俱全。
【关键词】创新视角;数字出版;发展;应用
一、前言
《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俨然已经发展成数字出版产业的三大巨头;产业融合逐渐深入,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原本严格区分的行业边界愈发模糊,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之间的相互融合越来越深入。
二、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分析
(一)差距分析。虽然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产业链各环节赢利模式尚不清晰,这主要源于行业缺乏相应标准、技术与内容错位、数字出版内容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大众传播领域不断发展,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新媒体传播方式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互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容的编辑、制作、印刷复制、发行、传播和消费都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为了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数字出版业的支持与立法的力度,中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基地纷纷设立和行业协会联盟的成立加强了社会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了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特点分析。手机出版是一个重要标杆,也是传统数字出版通过移动网络、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基础,结合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流媒体、云存储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整理、优化、加工原有版权内容的一种出版形式,为用户主要呈现的方式为手机app(软件应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是目前传统出版社、传统数字出版、传统辞书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市场规模。近几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一路高歌。据统计,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达213亿元,2007年达362.42亿元,2008年达530.64亿元。2009年的产值是2006年产值的3.7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55%,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增长率,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9比上年增长50.6%,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达3.1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则达到314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政策环境空前利好,产值再创最高,数字出版平台竞争加剧,渠道不断创新。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互联网广告(512.9亿元)、网络游戏(428.5亿元)与手机出版(367.34亿元)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
三、数字出版的发展思路与创新
(一)发展思路创新。通过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业态。如数字视听、数字动漫、网络学习、手机娱乐等都属于图形图像数字出版范畴。目前,西北地区图形图像数字出版由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陕西数字新媒体艺术有限公司首次提出的概念,依靠数字出版基地的技术支撑,重点围绕图形图像出版关键技术及内容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动态数字出版的全媒体出版板块。
(二)主要环节。数字资源管理:对数字出版物的影音、图片等大体积、多数量素材的系统性管理;数字内容发行:实现数字出版的关键环节;利用数字平台对编辑内容的规划,与出版物的内容量有直接关系;协同编纂(办公):在出版流程中的侧重点在于统一化管理,数字化同步;智能排版:提高工作效率,主要针对报纸业;全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物的最终呈现,以及在各个应用平台的展示;2009 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值达795 亿元人民币,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三)传统转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工业出版社积极探索、研究和创新,建设了自有资源的电子书发行平台--华信数字出版网。该平台依托2010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内容涵盖了信息科技的各个专业分支以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大众生活、少儿科普等领域,是一个集版权保护、在线查阅与下载阅读、多平台分享、POD按需印刷、在线支付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服务平台。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内容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本质和核心。为保证资源的及时有效地更新,电子工业出版社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图书内容的加工和,利用自身内容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阅读感受。
四、政策分析
数字出版企业被认定为软件生产企业的,对数字出版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所取得的收入,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五、结语
中国出版业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出版本身所具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国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同时,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特质,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投资项目管理的软肋
项目投资是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下保持我国经济继续增长的重要保证,今年将达到54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例达到43%。投资信息专业委员会会长高新民说,与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与其他国民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相比,投资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对于一个经济总量已经接近GDP一半的重要经济活动,没有行业性、整体性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无论对于国家投资宏观调控还是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协调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战略隐患。
在我国的项目管理领域,“项目上马扎摊子,项目竣工散摊子”是很普遍的现象,整体上处于粗放水平。针对目前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现状,国家发改委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工作体系,包括设置了从中央到省、市、区一级的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监督检查为主体的项目监管工作模式。监管范围主要是每年经国务院和发改委审批、审核的400多个新建项目,以及正在实施的8904个国债项目,涉及国债资金5100亿元,项目总投资约36000亿元,同时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宏观监控。但是以人工纸介质为主体的项目监管模式难以对数量巨大、行业众多、地理分布广泛、建设内容复杂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监控,也无法对项目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
专家分析说,从投资主体和承建商层面看,项目信息数字化管理本身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研究和统计表明,投资建设项目中10%至33%的成本增加都与项目信息沟通处理有关,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中,信息沟通导致处理的成本增加约占总工程成本的3%到5%。
更为重要的是,项目信息数字化管理是国家投资宏观监管和调控的微观基础。必须立足国内目前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作为两大技术支柱,通过项目管理体制和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建立起我国项目管理的投资、稽查、宏观监测服务平台,推进国家重大项目管理信息化。
同步推进微观项目管理
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的企业中,80%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了统一的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在国际上十分普遍,管理信息化已经彻底改变了很多跨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在大力推进我国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信息化的同时,要同步促使投资项目业主方并通过业主方项目信息化带动咨询方、设计方、施工方、物资供应方等单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这既是国家投资宏观调控总量和行业、地区投资中观调控总量信息的数据源,也是项目建设各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