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体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影响最为广泛,增长极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全球乃至各区域的各级体育赛事组织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尤其是竞技体育组织。竞技体育组织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一项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体育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促进国家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举办地综合实力水平。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电子网络等收集大量有关国内外竞技体育组织的文献资料以及各类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研究资料。
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对研究所得到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对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组织进行逻辑分析。
3.专家访谈法
为了获取详细的分析资料,采用专家访谈法拜访了对竞技体育组织发展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学者,以使文章更具可靠性与可读性。
二、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目前,研究体育赛事的文献较多,如体育产业、新闻传媒、电视转播、市场营销与推广、信息技术、体育经纪人等等。相对来说,很少有对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较晚,体育市场营运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1.我国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我国以“竞技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来认识和管理体育活动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赛事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组织行式上以“政府包办”为主(实际上主要花纳税人的钱办赛事,体育市场融资水平很低),体育赛事运行管理则以“竞赛和安全”为中心。为了阐述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中外体育赛事竞赛组织各自的内在原因,该文章从对中外竞技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的资料对比、筛选整理和分析比较,从而对我国竞技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运行管理的优化具有借鉴的作用。
第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组织逐渐迈入了市场化道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都因其竞技体育组织市场化经验缺乏,组织经费欠缺,选择分析竞技体育组织赛事市场行情有误,没有稳定的社会市场经济,体育市场组织管理人才缺乏,从而难以形成体育市场营销行。因此,要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2.国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由于国外竞技体育有长久的历史沉淀,他们已经具有较完善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体育组织市场体系以及优越的体育文化氛围,国外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分利用该法律法规制度,间接干预规范其竞技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与经济方面的活动。
有关资料可知,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组织管理研究来源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实践研究已有100多年了。竞技体育组织基本的运行管理、运行机制、成熟的体育人口市场、完善的体育中介市场等等,均有较为深入而详尽的研究。美国学者马斯特曼[6]对体育市场化水平研究相当详尽细致,其研究的范围涉及了体育组织环境、规划、实施、影响、财务管理以及体育市场营销等的诸多方面。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外又出现了一些如竞技体育组织形象景观研究、体育活动物流管理研究、竞技体育赛事环境管理研究等等的新兴体育组织研究领域。
国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的研究较多,基本都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政府仅提供相对应的辅作用,其原因是国外发达国家特定的体育活动运行环境决定的。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作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育用品以及体育服务行业成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发达国家不断完善的体育组织活动极大地开拓了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项目;其组织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地加剧了体育组织活动的营运难度。为此,国外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也必须依赖高科技发展成果和新的技术手段,着眼可持续发展,以引领世界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
三、结论
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育活动实行的的“举国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抑制了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也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具有极为完善的市场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制与体育产业运营模式,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急剧增长与体育产业资本的快速增加,应是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方式最好的解释。因此,我国要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利用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市场融资,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徐昱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董官清.全运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0(3):31-35
[4]刘希佳.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08
[5]黄江玲.我国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6]Martin Johansson. Doping as a Threat Against Sport and Society: The Case of Sweden [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87, 22(2): 83-97
[7]黄秋玲.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J].广西: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244(22):377-378
[8]邢尊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9]钟璞,陈林.中外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形式差异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 (6):67-69
[10]陈林.新疆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32):156-157
高校体育电子竞技引入课程资源1 研究目的
通过对电子竞技进行学术研究,能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扩展体育学术研究内容及对象、增添体育学术研究的方法、拓宽体育学术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空间、丰富体育大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会发现电子竞技具备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电子竞技能否引入高校体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电子竞技是个很新的事物,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或理论专著还非常少、甚至空白。所以,电子竞技方面的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电子竞技正规网站和官方网站的信息,以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数量,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之一。
2.2.2调查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同时结合数理统计,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主旨以及本论题分析和研究的就是一个关于电子竞技的“引入”问题,围绕引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
3.1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能性分析
3.1.1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可以拥有固定的、高素质的、适合的参与人群。所以,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多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养成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快的接受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些使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具备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大学生们对于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于电子竞技具有浓厚的兴趣,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就是学习和参与的动力,是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动力,对电子竞技的浓厚兴趣就是大学生成为电子竞技固定参与者的最重要原因。
3.1.2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高校教师是从事组织和教学训练的最佳人选,所以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电子竞技属于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如果其走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负责相关的教学和训练。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较高,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正因为高校教师队伍的这种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的引导、组织学生如何进行这项活动。
3.2 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行性分析
3.2.1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硬件条件
随着教育的向前发展,教育事业被社会认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据统计,电脑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在高校校园非常普及,高校拥有电脑和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他社会环境无法相比的,这就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具备的硬件条件。
3.2.2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软件条件
电子竞技引入高校,必然会引发更多对电子竞技及其特点或作用的学习和研究。对电子竞技的研究会逐步深入,才能不断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尽快完善自身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便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才能不断更新自身内涵,丰富自身内容;才能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这都成为电子竞技快速、健康所发展必需的软件条件。
3.3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必要性分析
3.3.1引入电子竞技,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必要的
运动参与(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部分原来没有运动兴趣、没有运动习惯,或者身体有疾病不适宜参与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活动等情况的学生,在电子竞技面前,人人平等,都可以参与。与传统高校体育的内容相比,电子竞技根据时代特点,会更吸引学生,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会提高学生们对高校体育其它内容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运动技能(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作为一项崭新的体育项目,有其独特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这些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以较快的速度以更高的质量掌握电子竞技的运动技能。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其他体育运动技能也具备促进作用。
身体健康(发展)目标――进行电子竞技的学习和练习,有助于消除学生的体力疲劳,缓解大脑皮层的疲劳,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发展)目标――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等优良品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
社会适应(发展)目标――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操作电脑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学会应用网络,懂得网络是未来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开展电子竞技会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继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3.2引入电子竞技,作为高校体育发展有益的补充是必要的
引入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能补充和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换发新的生命力,更吸引学生。还有一部分条件稍差的高校,自身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教师进行高校体育工作时,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没办法完成高校体育的任务。引入电子竞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可行的和必要的” 论题成立,电子竞技可以引入高校体育范畴。
4.2 建议
4.2.1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实际应用最好是在高校阶段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不会像未成年的青少年那样容易沉迷于电脑,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是青少年人群无法比拟的。另外,大学生们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生活相对就宽松多了,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电子竞技。
4.2.2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具体落实工作应由体育工作者负责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方面的知识积累、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借助这种特点和优势,能够快速、高效、大面积地培养电子竞技方面的组织及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电子竞技领潮新主流运动[J/OL].中国网友,2002-07-15.
[2]对电子竞技的疏漏和误读[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3]在高校电子竞技环境中成长专题综述[EB/OL].中国高校教育网新闻编辑部.2004-06-07.
[4]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的深层思考[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5]从“体育强国”看“电竞强国”[EB/OL].CEG官方网,2004-09-14.
[6]电子竞技的产业化之路[EB/OL].CEG官方网,2004-09-10.
[7]电子竞技前景灿烂[J/OL].中国体育在线,2004-03-30.
摘 要 本文阐明了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伦理和社会分析,不仅是关涉竞技体育发展和人类安身立命的问题,同时为全面辨析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更理性地理解体育在个人生活中的价值,无疑具有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不道德现象 伦理 社会
一、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划分
(一)关于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首先应分析什么是道德行为,这里的道德行为不仅指有道德的行为,而且涉及是否道德的行为。它与非道德行为相对,“一般来说,一个行为被实施了,并造成对他人生命和社会利益的损害,它就可以从道德上被评价,就成为一种道德行为”。当然,道德行为的意义还包括对他人生命和社会利益有利的行为,它既包括(有)道德行为(狭义),又包括不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则专指那些对他人生命和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不道德行为的表现即为不道德现象,故以下我们对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考察,很多是从行为的意义进行切入的。
道德评价是从善恶的角度出发,考察社会及其制度、行为活动,以及微观主体的道德性,不道德现象就是这种评价的负面与否定方面,不道德现象通常被视为道德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社会问题与道德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而造成影响或危害社会相当部分人员正常生活的问题”。普遍性的道德问题常常演变成为社会问题。竞技体育中很多社会问题在伦理学的领域中被视为道德问题,伦理学研究竞技体育中的社会问题的视角主要着重于:人权维度以及竞技体育伦理冲突下人们行为的价值反思和探寻道德共识的方法,并涉及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协调(包括道德教育和制度保障等)。
(二)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行为)的分析角度
对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行为)分析的一个重要角度,即从社会伦理到个体道德进行切入。
区分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道德主体,其意义首先在于为考察、分析不道德行为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行为主体来说,不道德行为的类型,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分法是把不道德行为分为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两个维度的不道德表现(实则还有组织、集团层面。组织、集团的行为其实是其内个体行为,意识的反映,故此把组织、集团这个层面归结为个体道德)。三分法实则是二分法的深化和细化。在此,我们把竞技体育中的道德主体按三分法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①宏观层面:这包括竞技体育总体发展取向、竞技体育中的制度与政策安排中的道德问题,对竞争失败者的非人道对待,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中的性别、种族歧视、民族主义,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反映到竞技体育中的道德问题等。②中观层面:主要指各省市之间,各运动队之间关系的处理中反映出的道德问题,以及金牌战后面不合理的人才流动、地方本位主义、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中造成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有的是集团、地方之间的,有的是集团、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的矛盾)。目前,从宏观和中观的层面对竞技体育进行道德考察还处于薄弱环节。③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竞技体育中的个体道德而言,这是传统道德考察和评价的主要方式。
(三)中观和微观层面不道德现象(行为)的划分
从上文分析可知,竞技体育中的不道德行为从广义来说包括了宏观的社会不道德行为以及中观和微观的组织、集团、个体不道德行为等几方面的内容。因宏观社会伦理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这也是政治学和制度学的研究范畴。故在本研究中我主要对竞技体育中的微观方面――个人有关的不道德行为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从微观层面竞技体育不道德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表现是否具有分开性,竞技体育不道德行为可分为公开性的和隐秘性的。
按是否有获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和意图性,竞技体育不道德行为可以分为利益型的和非利益型的。利益型不道德行为还可以根据具体动机的不同,将其分为逐利型、徇私型和因公型等。逐利型不道德行为是个体为了追求政治或物质、钱财、名誉、权力等而进行的不道德行为;徇私型不道德行为是出于人情关系的考虑而;因公型不道德行为是个体为某一单位谋取利益而从事不道德行为。如起因于从众、心理宣泄、酒精等的粗野行为,乃至球场暴力等,其发生主要受一定的道德修养、个性心理或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驱动。
根据危害程度,竞技体育不道德行为可以分为较轻微的,一般的和较严重的(包括已经触犯刑律的)。
二、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表现
(一)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表现形式
竞技体育不道德现象的表现形式较多,本文只对球场暴力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探讨。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运动竞赛变得更加紧张、激烈了,尤其是那些身体接触性对抗项目,如足球、篮球、橄榄球等。浓重的职业性、商业性、政治性使得原本纯洁的体育竞赛异化,各种冲突不断激化,导致了运动场上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球场暴力作为影响球场和社会安定的隐性因素,一直是困扰国际体坛及世界各国政府的体育社会问题(朱小平,1998)。它不仅危害了人类自身的安全,还违背了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杨继林,2001),成为破坏人类体育文明的杀手。
(二)球场暴力的定义
发生在球场的任何意欲或已经造成自己及他人身体上、精神上伤害的行为,以及毁坏私人或公共财物的行为均被称作球场暴力。
(三)球场“动粗”是社会安全阀吗
在现有的资料中,针对球场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迷或观众与球员身上,以探讨导致球场暴力发生的原因以及防范或制止暴力的措施。这些研究大多都是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如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其它学科等,形成一家之言,因而具有局限性。由于球场暴力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暴力只是这种社会现象呈现的方式,如果只研究暴力呈现的方式,而不去研究暴力产生的政治、经济、心理、文化和社会等原因,就无法科学地认识球场暴力。如果在研究球场暴力时,每一学科只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排斥其它学科的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那么这种研究是不完整的,也是欠科学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对球场暴力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尝试,在此就球场暴力与社会安全阀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即球场暴力与球场之外的社会暴力或社会稳定有何关系。
1.球场暴力减少了社会暴力
(1)本能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以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为该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所有人类都有一种死的本能,有时指“死的愿望”。这种死的本能在一个人的心灵里以破坏性能量的形式存在。如果不有意识地释放这种能量,最后它将越积越强,并以侵犯自己(极端的形式是自杀)或侵犯别人(极端的形式是谋杀和暴力冲突)的形式不由自主地加以释放。控制这种潜在的破坏性能量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有表现力的攻击性活动安全地释放它。这种安全的释放叫宣泄(catharsis)。
该理论被研究者运用到体育运动时,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比赛和观看比赛可使运动员和观众安全释放或排除天生的攻击性能量,尤其是接触型运动。
根据本能论的观点,人类具有攻击性;运动,尤其是接触型运动,为人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表达的攻击提供了安全的“出口”。所以在本能论看来,球场暴力和球场之外的社会暴力之间是一种“U”形关系,也就是说球场暴力越多,就意味着球场之外的社会暴力越少,反之亦然。由此看来,本能论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控制和调剂社会中的攻击。但是很明显,这种理论存在着如下缺陷:首先,没有研究证实人类的侵犯行为是生物意义上破坏性能量的产物(杰•科克利,2003);其次,从经验层面上看,本能论并没有区分球场暴力实施者和球场外的社会暴力实施者。再次,本能论“总是指向男性的侵犯行为,而忽略了女性和女中释放攻击性本能和冲突的方法”(杰•科克利,2003)。
(2)社会安全阀理论
社会安全阀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塞(1956)提出的。它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它是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积蓄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着“安全阀”一样的功能。它强调消除心理紧张在解决社会冲突、排除敌对和不满情绪中的作用,并根据心理学关于对立、紧张情绪可通过向替代性对象发泄而予以消除的观点,提出了安全阀制度发挥作用的机制――替罪羊机制,但是社会安全阀制度并不能彻底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在社会安全阀理伦看来,球场暴力就是一种替罪羊机制,它减少了社会暴力,这与本能论相同。
2.球场暴力增加了社会暴力
科克利在谈到在运动中所学的暴力策略能否带入其它生活领域时指出,对暴力携入社会的研究很难做,因为似乎大多数运动员能够区分运动场地和其它互动情境,他们能够意识到如果把运动中的暴力运用到运动会场之外是不恰当的。然而一些运动员在场外的暴力名声以及大量公开的法庭案件对运动员暴力行为的指控表明,攻击性策略用于运动场以外是可能的。正如美国橄榄球联盟达拉斯牛仔队的前任前锋约翰•尼兰德(John Niland)所说:“任何运动员都想自己能像你玩橄榄球那样使用暴力。说把暴力留在运动场内,那是欺骗他自己。对于现场观众而言,研究表明、观众暴力与竞赛期间运动员的动作有关。如果察觉出运动员的动作是暴力性的,观众就更有可能在比赛期间或比赛后从事暴力活动(Berkowitz,1972a;Smith,1983)。这些观点都表明,球场暴力有可能增加社会暴力,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3.球场暴力与球场之外的社会暴力同源于社会结构
前面的研究都是在考察球场暴力对社会暴力的影响,事实上,球场暴力和社会暴力是相互作用的。球场暴力看似是一个独立的现象,但是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和种族等因素考虑时,就会发现球场暴力与更大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虽然从表面上看,有些球场暴力确实引发了社会暴力,但它不是社会暴力的真正原因,球场暴力只是一种导火线罢了。
那么球场暴力到底是不是社会安全阀呢?应该承认球场暴力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社会因素相联系,有着自身的规律。根据默顿的正负功能理论,如果球场暴力确实起到社会安全阀作用的话,说明它具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显然不是它的全部。因此,仍然有必要对它可能具有的负功能进行深入而彻底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第1版)[M].人民出版社.1989.1.
[2] 熊文.竞技体育与伦理(第1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关键词:竞技体育;现状;因素;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章编号:1009 783X(2012)02-0157一04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河北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许多传统优势项目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对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期望为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全国运动会是检验各省市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纵观历届全运会,河北省基本上保持在中上游的水平。在第11届全运会上,河北省取得了13枚金牌,排名第13位;共取得45,5枚奖牌,排名第12位;总分1 305分,排名第9位的成绩,在全国34个省市中排名中等偏上的位置。十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5枚、奖牌35枚,均排名第12位,总分排名第9位。九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2枚、奖牌33枚,排名第11位。从近3届全运会成绩来看,河北省无论是金牌数、奖牌数,还是总分排名基本稳定在9~13位的水平,均值分别为12、11.3、10.3。
从获得奖牌的项目分布来看,在第11届全运会上获得的13枚金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2枚,跳水、柔道、射击、跆拳道各1枚。银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3枚,赛艇、射击各2枚,跳水、跆拳道、武术各1枚。铜牌中田径4枚,自行车4枚,国际式摔跤4枚,射击、赛艇各2枚,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各1枚。由表2可知,河北省在第11届全运会中,优势项目为自行车、田径和射击3项,分别夺得金牌2、2、1枚,奖牌9、8、5枚。潜优势项目为跳水、柔道、跆拳道,各获得金牌1枚,奖牌2枚。赛艇和国际式摔跤均获得4枚奖牌。武术、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均获得1枚奖牌。如何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势项目,加强弱势项目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全运会成绩看,河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势态良好,但事实上,成绩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差强人意。个别项目的突出并不能掩盖许多传统项目的衰落,尤其是职业化开展较好的项目更是不尽如人意。河北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象棋等传统项目纷纷降级,而这些项目都曾经取得过优异的成绩。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区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基本成正比。据2010年数据,河北省GDP全国排名第6位,但人均GDP仅列第12位,这与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运会上的成绩非常接近。具体到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客观地说,河北省在近些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基层的教练、运动员身上,支持优势项目,重点抓后备队伍的建设,尤其解决市、县两级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竞技体育的开展不能仅靠政府投入,如何利用社会资金办体育才是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体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河北省体育体制的改革落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后面。旧有的省、市、县三级竞赛、训练体制被打破,而新的、适合河北竞技体育发展的竞赛、训练体制却始终没有跟上来。以河北省篮球项目为例,1998年河北省篮球将二线队下放到省体校,埋下了人才断档的隐患,缺少了青年队的锻炼,从省体校直接进入一队的队员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暴露出基本功不扎实、技战术素养薄弱、缺乏比赛经验的弱点。河北省篮球曾经辉煌的成绩得益于河北篮球扎实的梯队建设,从业余体校到市体校到省体校再到省队二线队、一线队,各级训练单位联系紧密,分工明确,队员到一线队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但到了1998年,由于全运会战略和金牌效益,河北省篮球的二线队被下放到了省体校,河北省男女篮原来人才培养的阶梯被“隔断”,由此产生了人才断档。常年徘徊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的河北篮球无法吸引好苗子留在河北省,于是河北省篮球人才流失严重,例如,现在河北籍篮球国手孙悦,曾入选国家队的张松涛以及八一队的李可、陕西队的李萌等。人才的流失导致球队战绩不佳,球市不振,也无法吸引赞助商,这就导致资金短缺,更加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恶性循环。这就是河北省篮球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当中国篮球职业化开展逐渐步入正轨,昔日的篮球强省纷纷成立正规的篮球俱乐部,河北省篮球仍然停留在体育局出人,企业出钱赞助的职业化初级阶段。其他项目,如排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也遭遇了和篮球项目一样的窘境。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辽宁省等体育大省,但河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
2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最能体现一个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水平的比赛莫过于省运会。刚刚结束的河北省第13届运动会是河北省最高水平的赛事,是各市青少年展示竞技实力的舞台,同样也是为省专业队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本届省运会共设22个大项,11个市参加比赛。其中,省会石家庄以248.2枚金牌、675.5枚奖牌和总分1336.44分取得了金牌、奖牌、总分3项第一的辉煌战绩。保定以161.25枚金牌、509.9枚奖牌、1万980.81分取得了金牌、奖牌和总分的3项第二。唐山以138.05枚金牌、8961.98分获得金牌和总分第3名的成绩。这3个市历届在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现役跳水运动员郭晶晶、著名110 m栏运动员史冬鹏、前乒乓国手牛剑锋均来自保定;全运会上打破28年全国跳远纪录的李延熙、前篮球国手马健、梁达均来自石家庄市。
下面具体分析项目的分布。田径和游泳向来是大型综合赛事中奖牌最多的项目,如果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优势,则很容易在总体上取得好成绩。田径项目石家庄以31枚金牌、25枚银牌、29枚铜牌位居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唐山在河北省素有“田径之乡”的美称,以23枚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紧随其后。保定在田径项目上获得7枚金牌、10枚银牌、15枚铜牌获得奖牌数第3名,但金牌数第3名,被邯郸市以12枚金牌夺走。游泳项目则是保定市的天下,保定市游泳基础雄厚,曾经培养出钱红、郭晶晶等我国游泳和跳水名将,其中郭晶晶更是现在我国跳水国家队的领军人物。保定市也因此以23金、19银、19铜在游泳金牌和奖牌榜上傲视群雄。石家庄市、唐山市分列游泳金牌和奖牌的第2和第3名。
从各市的优势项目分布来看,石家庄在田径、射击、武术套
路、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篮球、排球、皮划艇等项目上保持优势,保定的优势是乒乓球、跳水、游泳、射击、柔道等项目,唐山则在田径、男子自由跤、女子举重、艺术体操、游泳等项目中有一定的优势。邯郸的优势项目是国际式摔跤,再有就是摔跤、男子竞走、女子中长跑以及水上项目。廊坊在摔跤、跆拳道、自行车、拳击、网球等项目上显出一些优势。秦皇岛的传统优势项目为跳水、皮划艇、射击和重竞技。沧州、张家口、邢台、承德、衡水5个市的优势项目不明显。
从以上数据看出:石家庄、保定、唐山市这3个地市在历届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同时其他地市也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目前,河北省体育局有1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23个省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6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河北省竞技体育人才总量近14万5 000人(包括省、市、县、区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排前10位。具体到体育人才的质量,国际级运动健将22人,占0.02%;国家级健将149人,占0.1%;国家一级运动员268人,占0.18%;国家二级运动员3 900人,占2.7%;三级以下的运动员14万1280人,占97%。各层次运动员比例为1:7:12:177:6420,虽然呈金字塔型,但依然显示出河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偏少,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3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科技因素、管理体制因素、竞赛训练体制因素、后备人才培养因素等。初步选取影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26个,通过调查问卷、电子信箱2种形式向20名河北省范围内竞技体育方面的专家发放专家问卷,专家涉及河北省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授、省体育局官员、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
在问卷发放前,先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从20名专家中选出9名专家进行小范围的2轮重测法,时间间隔为2周,得到信度为0.852;效度检验采用专家逻辑法,认为问卷效度非常高的专家占11.1%,认为问卷效度比较高的占77.8%。
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向专家发放问卷,让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选择(重要性分为5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当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选取某项影响因素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时,该项影响因素入选。经过问卷回收,26项影响因素中有14项影响因素被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这14项指标如下:
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
运动员文化教育;
地区人均GDP;
教练员业务水平;
竞技体育经费投入;
运动员人数;
教练员科研意识;
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
运动员选材;
竞技体育普及;
媒体宣传;
管理体制;
教练员人数;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
把这14项影响因素再反馈给20名专家进行重要性打分,重要性越高分数越高,满分为20分,回收问卷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 12.0对这14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从14个因子中若取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668%,不到85%,若取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708%,后面再多取几个因子效果也不会很大,因此取5个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普及程度、媒体宣传、管理体制、教练员科研意识,都与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环境有关,媒体宣传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行为层次环境,管理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制度层次环境,普及程度、教练员科研意识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精神层次环境,因此^可命名为竞技环境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教练员业务水平、教练员科研意识、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运动员选材,涉及到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竞赛等运动运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要素,均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竞技质量高低有关,因此可命名为竞技质量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地区人均GDP、竞技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均与经济因素相关程度较大,因此,可命名为经济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退役运动员安置、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运动员安置状况就是运动员的出路状况,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将来的出路,因此,可命名为运动员的出路子。
马飞,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 宝鸡 721013)
摘 要:
结合竞技体育中悲剧事件的发生现象,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心理距离”学说与竞技体育悲剧理论,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竞技体育悲剧的崇高感、、主体情感活动的动态平衡性与高峰逆转以及竞技体育悲剧的“净化”和“领悟”的作用,进而提出悲剧精神是竞技体育悲剧的生命张力。
关键词:悲剧;悲剧心理学;竞技体育悲剧
“悲剧比任何一种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和个人的情感,因为它是最严肃的艺术,悲剧描绘的激情是最基本的,可以毫不例外地感染一切;它所表现的情节一般都是比较可怕的,而在人们可怕、恐怖和失败的事情面前往往变得严肃而深沉。”[1]悲剧的意义决不是单纯展示价值的破碎,从而给人留下一段伤感苦涩的回味,而在于通过展示悲剧英雄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使人看到一种更高的价值力量,同时使人感到一种浩气长存的生命力。“悲剧的要素不只是灾难,还有抗争。悲剧精神就是悲剧主人公所表现的,为实现某种美好价值而同不幸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悲剧英雄们以自己的奋斗牺牲(当然,不一定指牺牲生命)换来了更高价值的尊严,正因为如此,任何好的悲剧总能让人领略到一种凝重、庄严、悲壮而崇高的美。”[2]竞技体育从一诞生,就注定了悲剧的产生,竞技体育比赛是残酷的,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鲜花就有汗水和泪水。竞技体育的魅力就是悲剧人物面对挫折、困难、极限,以非凡的力量、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精神。“悲剧美就是指人在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因为在这种符合人生的抗争与超越中,主体的人格力量得以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超常地展现。”[3]本文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层次剖析了竞技体育悲剧的实质。
1.“心理距离”学说与竞技体育悲剧
“心理距离”说可以在德国美学中找到根源。但是把“距离”的概念讲得最详尽的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的文章《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学距离》。布洛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切身的”,客体能强烈地被吸引或反映出主体深层的本能,主体必须通过自然的天赋和后天反复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4]竞技体育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胜利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心理距离应该是悲剧心理学的基础。用“心理距离”说来观察悲剧就会发现,悲剧是通过真人来表现的,因此在保持距离上它有先天的不利条件。但是这种不利条件却被悲剧的种种手法弥补起来了。艺术的程式化、人为化、抒情化,安排的超自然氛围,以及非现实而具暗示性的舞台演出技巧,从而把现实生活“过滤”了、理想化了,悲剧利用这些“距离化”因素,给人提供了生活本身所不能提供的壮丽和美。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主体运动员通过先天的运动天赋和后天的刻苦训练,把人体的运动潜能发挥到极限,反映出主体人征服自然、挑战极限、战胜困难的决心。但是,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因为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大多数人最终都要以失败告终。竞技体育比赛犹如戏剧里的悲剧,运动员通过精彩的表演,把一部伟大的悲剧浓缩成可以表演、观众能看懂的一连串戏剧情节,通过“心理距离”,感受到竞技体育悲剧强大的震撼力。
2.竞技体育悲剧的崇高感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5]悲剧的崇高感是人类特定的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6]“崇高感是一种间接引起的,因为它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开始酝酿,所以崇高作为一种严肃的情绪,能使人产生敬畏和崇敬。”[7]悲剧能够使人的心灵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能够唤起人们心灵中崇高庄重的情感,能够开启人们的心灵之门,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生命活动,它本身就孕育了无穷的魅力和生命的价值;无数的竞技者,在体育运动中,赢得了愉快与幸福,并心甘情愿地为之流汗乃至流血。医学家们计算,一个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流出的汗水是2000-4000kg,一般要超过他(她)体重的25-50倍。对平常人来说,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为了超越前人和对手,实现自己的价值,运动员不仅要经过长期的、以战胜自我为目标的极限强度训练,而且还要承受创新、创难动作带来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压力,甚至伤病的折磨和死亡。也许人们还记得在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发生的悲剧,也记得在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丹麦自行车运动员死亡的悲剧以及在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瑞士滑雪运动员死亡以及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韩国47岁马术选手金亨七在马术比赛时坠马而死的悲剧。运动员“伤残”已经是一种悲剧了,但是,当透过伤残的阴影,影射出人战胜自我,挑战极限的拼搏精神,从悲剧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由“悲”向“喜”的升华。“悲剧是在一场焚毁价值的大火中为一种新价值的诞生发放出生证。”[8]悲剧是辽阔无比的苍穹,是充斥宇宙的暴风骤雨,是异乎寻常的英雄气魄,是震撼心灵的狂呼呐喊……
3. 竞技体育悲剧的
任何人生命中的痛苦、死亡都有某种程度的悲剧性因素,都要触动人们心理深层潜伏的死亡意识,都要引起人的心理的恐惧与怜悯感。现代心理学证明,对自己生命苦难和死亡的恐惧,对别人的生命痛苦与毁灭的怜悯是人类一种原始情感的心理效应。“悲剧的心理效应可分为群和痛感群,群的各要素可以相互连接,呈现出一种趋向,共同构成一种综合的体现。与此同时,痛感群中的各感情点也可以相互连接,从本质上呈现出一种审美的痛感。”[9]奥运会是展示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舞台,也是品味喜怒哀乐苦辣酸甜的人生驿站,当有人站在最高领奖台享受胜利的时,就意味着有人失意而归,就意味着领奖台某一个角落里又有一名悲情英雄的流泪,或许正因为如此,竞技体育才会显的那么令人激荡,具有如此难以抵挡的魅力。和痛感是从奥林匹克运动母体中带来的两种情感。竞技体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取胜,就必须带来一种永恒的矛盾,竞技体育不仅仅包含怜悯和同情,还包括导致愉快和振奋的“调解”,人们在欣赏竞技体育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回味的。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展示的不仅仅是运动技巧和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运动员的高昂的士气、坚强的毅力等,比赛的投入和关注让人敬畏,他们对胜利的渴望,振奋的精神,大声的呐喊,让人能真正的体会到竞技体育带给人们的。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当人们从悲剧中体味到获得的时,就会被人类高尚、顽强的意志所折服。
4. 竞技体育悲剧主体情感活动的动态平衡性与高峰逆转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一种“高峰体验”的理论,其内涵主要指出,人在进入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极度欢乐的体验。而且他认为,这种“高峰体验的特征是瞬间产生,转眼即逝的,因而往往逃过了人们的注意,使人们弄不清它的性质,但这样的时刻到来时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人摆脱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而且“这些特征包括暂时的时空混乱感,惊奇和敬畏感,巨大的幸福感。”[10]显然,马斯洛把高峰体验与情感的瞬间转化放在了一起加以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可以恰当地说明悲剧审美主体在情感中审美痛感到审美这一转化过程,而且能很好地解释为何悲剧审美高峰时主体会感受到一种痛感与相互交织的极大震撼。“审美主体在欣赏一部悲剧作品时,情感中会激起多少复杂的对立因素,这些对立性情感始终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中的。” [9]“悲剧审美是一个时间序列里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审美主体在欣赏一部悲剧时,由于悲剧主人公的痛苦遭遇,致使审美主体在情感中激起了一系列属于痛感群中的各类情感活动。”[11]大逆转是足球比赛中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一个队以绝对的优势处于领先地位时,双方主体的情感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是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高峰逆转的时候,观众将会体会那种逆转的刺激和紧张的。在第三届法国世界杯上,在斯特拉斯堡举行的巴西队与波兰队的比赛充满了戏剧性,这也许是世界杯决赛阶段历史上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大翻盘。1938年,“足球王国”巴西作为南美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赛,也正是在本届杯赛上他们开始展露出强大的实力。在争夺前8名的战斗中,巴西队与欧洲劲旅波兰队碰在了一起,这场比赛是在雨后泥泞的场地上进行的。开赛后波兰队攻势凌厉,射门命中率极高,不久就以5比0遥遥领先对手,波兰队看似已经胜券在握,孰料巴西队稳住阵脚之后渐渐稳定了情绪,在泥地上打起了流畅的地面进攻,很快就反过来控制了场上的局势。在剩下的时间里竟然也回敬了对手五球,最终以6球逆转战局。可以说,这种从痛感高峰点上瞬息转化为一种的过程,正是竞技体育悲剧审美主体情感的高峰逆转过程,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所在。
5.竞技体育悲剧的“净化”和“领悟”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产生来源于人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被泯灭了。价值的毁灭,会引起悲剧意识,悲剧对情绪的净化在于把怜悯和恐惧转变为合于美德的思想感情。悲剧的心灵的净化是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12]领悟是继共鸣和净化以后进入潜思默想、体悟人生、提升精神等过程的更高境界。与前两种境界相比,领悟是接受者在共鸣与净化的基础上,对体育运动的内涵作出主动的思索和深刻的理解与体味;同时,共鸣常常是建立在接受者对体育信息一般认同的基础上,净化主要表现在接受者的精神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而领悟则在思索和理解的前提下,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使接受者主动发生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当欣赏完一场竞技体育悲剧时,比赛场景还会萦绕在脑际,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情趣、意境可能会引起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于脑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自己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心理状态即为回味与延留,这既体现了接受者的思想变化,又对其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体育运动产生直接社会效益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肉体需要体育,我们的精神更需要体育,特别是在技术理性为尚的今天,人类的精神需要艺术和体育这两种东西来实现心灵的净化与皈依。与此同时,我们的肉体还需要体育为之支撑起生命之帆.于是,体育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实的存在价值,它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
6.悲剧人物与竞技体育悲剧的生命张力
“悲剧的诞生以酒神的受苦为题材,酒神一直是悲剧的主角。悲剧人物表现的是酒神的智慧,只有以大苦大难、厄运为代价,毁灭一切旧的法律、道德、秩序,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世界。”[13]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生命论悲剧观,它通过悲剧人的牺牲、毁灭,唤醒人类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使世界充满“嬉戏着痛苦的刺激”的生命力。竞技体育比赛是残酷的,冠军只有一个,奖牌只能挂在少数人的胸前。这说明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在竞技场上,失败是竞技体育永恒的主题,悲剧人物将是竞技体育悲剧的“梦工厂”,
即使是冠军,在人类自身极限面前,永远也是失败者,而且冠军的不永恒性,也决定了冠军的悲剧命运,今天的荣誉可能将成为明天跌入低谷的殉葬品。冠军的短暂性与悲剧的永久性共同演绎着竞技体育悲剧,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所在。施莱格尔说的好,“人性中的精神力量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充分证明自己的存在。”“正如人的伟大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显露出一样,只有与命运观念相联结才能产生悲剧,因为悲剧的本质是表现悲剧人物的壮丽,激发人类的生命力感和积极努力向上的意识。”[12]
悲剧不仅表现生活的肯定,并且也表现生活的否定,但必须是悲剧性质的否定。 竞技体育根植于不断毁灭而又不断超越的奥林匹克文化,其悲剧意识正是人类生命的根基性意识,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之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著. 悲剧心理学[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 45.
[2] 尤• 鲍列夫[苏]. 美学[M]. 冯申. 高叔眉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7
[3] 楼昔日. 美学导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66.
[4] 德拉库瓦. 艺术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社,1927:27.
[5] 朱光潜译.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9.
[6] 王福仁.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1,(1) : 116.
[7] 康德著.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M].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13.
[8] 章辉. 悲剧精神与悲剧意识[J]. 文艺研究,2001:(5):150.
[9] 胡泽球. 论悲剧的的产生[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5):66.
[10 杨清. 心理学概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56.
[11] 杨春时.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J]. 厦门大学学报,2006,(5):45.
[关键词] 假日体育经济 体育旅游 开发 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对健康、休闲、消遣、旅游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加之北京获得2008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此而举办了各类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各类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人们的健康和健身意识得到大步提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旅游热在我国迅速升温,并是假日体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假日经济与假日体育经济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节假日休闲消费活动,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具体地讲,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在节假日集中消费,从而引起销售猛增、市场火爆的经济现象,是对与节假日集中消费有关现象的概括和反映。结合中国的国情,有专家认为可将假日经济界定为3个层次:一是大节日经济,其特点是假日时间长、消费量大,是构成假日经济的主体;二是小节日经济,主要是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儿童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的消费;三是双休日经济。当然,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
假日体育经济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节假日中的体育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目前在我国假日体育经济主要有4大类构成:(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2)体育竞赛表演;(3)体育旅游;(4)体育场地、场馆等设施的开发利用。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多,体育成为假日消费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体育经济也成为了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动协调发展。
二、假日体育经济与体育旅游业的关系
1.体育旅游的内涵
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从宏观上说,体育旅游属旅游范畴,它是现代旅游和大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与一般意义上旅游的区别除了目的不同,活动的内容、方法、手段不同,最终的效果不同以外,体育旅游的另一表现是节假日旅游。例如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利用双休日或黄金周,到特色度假村进行阶段性休养,一方面感受大自然,另一方面恢复脑力疲劳或进行康复性治疗,调适心态。这就带有明显的假日旅游特征。无论何种类型的度假村,都与休闲及健身联系在一起,是一种高品位的体育健身旅游,且呈日益发展之势。体育旅游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强调生态环境与健身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距离远近和时间长短的限定。体育旅游与体育运动的其他领域有着外延的联系。体育旅游之所以成为当今新潮,并折射出强大生命力,除其本质最接近自然,最易被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首先,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能满足人们健身与娱乐的需求;其次,由于体育运动具有宽泛的外延,其丰富的内容让参与者容易找到切入点,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再就是体育旅游具有可重复性,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体会体育旅游的过程。此外,体育旅游既吸引外地人,也吸引本地人。不同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形式不同,而且进程也不同。
2.假日体育经济与体育旅游业的关系
体育旅游是假日体育经济4大“组件”之一,并在假日体育经济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旅游业是指社会为满足大众体育旅游的需求,而将人类所创造的一系列物质形态的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商品化的综合服务方式,为体育旅游者提供便利的综合服务产业,它是旅游的一部分,也是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体育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交叉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我国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蹦极、攀岩、徒步和漂流等水上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
体育旅游消费不仅是假日体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先导性作用。体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活动,它包括了食、住、行、游、购、乐,体育旅游的产生促进了娱乐业、饮食业、酒店业、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节假日里,体育旅游消费表现出与平时日常性体育消费活动不同的特点,以及不同的经济影响,较长的假期为体育旅游者的移动消费提供了必要的时间条件。体育旅游业对促进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促进了假日体育经济的拓展与繁荣,是假日体育经济的重中之重。
三、体育旅游业的问题分析
1.加强理论研究和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提高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首要的是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组织好体育旅游开发的规划设计队伍,使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和服务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开发需要懂得旅游学、经济学、民族学、语言学、艺术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应构建体育旅游学科体系,研究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并在体育院校增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达到体育竞技资源与旅游管理资源有效整合,以适应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搞好体育旅游信息网络化服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现代化旅游事业服务。此外,还应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懂管理、懂经营、能提供优质服务的优秀体育旅游产业人才。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地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远景规划,首先,整合省内、市内的体育旅游资源,将奇山异水等自然资源与民俗体育、体育场馆、训练基地、体育赛事等体育资源有效结合,按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功能,统筹规划、系统开发,突出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和区域特点,高起点、高质量做好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其次,合理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善体育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加强重点旅游区道路、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意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此外,还应制定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促销宣传策略,利用移动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生动形象地向大众进行大力宣传,形成地方体育旅游产品的知名品牌,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整体均衡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旅游发展环境
随着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我国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将不断增强,外出参加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和人数也将增加,展现出少有的体育旅游热情,开展更多体育旅游项目,为体育旅游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省市区应充分借助这股“奥运东风” 高度重视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要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发展政策,改善旅游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和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体育旅游经营活动的从业条件和服务规范,鼓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旅游市场开发,投资体育旅游产业。引导社会对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视,宣传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潜力。同时国家应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带动体育旅游行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体育旅游业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萍索奇山:我国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20-22
[2]田祖国:假日经济与体育旅游产业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121-124
[3]李风燕:也谈“假日经济”[J].北方经贸,2005,(6):104-105
[4]王乔君:论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因素[J].体育文化导刊,2003,(6):34-35
[5]程立:试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前景[J]. 贵州体育科技,2006,(6):9-13
[6]向家俊: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产业经济,2007(8):249-250
[7]崔瑞华: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07(2):9-11
关键词:奥运会;总体目标;制定;成绩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69-04
Abstract:by literature, mathematic statistics and logist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ength evolution and hallmark of our competitive physical, and points out its developing law and the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it establishes the total goal of the Chinese physical delegation in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t will serve for the involved department.
Key words: the Olympic Games; total goal; the establishment; score analysis
奥运参赛目标的核心是总体目标,它是统一备战行动的调子,总体目标设立出现偏差或是错误,必然导致各中心,甚至个人的目标产生偏差。因此,总体目标的设立对于整个备战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总体目标的重要作用以及奥运会比赛的周期特征,总体目标由国家体育总局、奥委会相关领导及专家在结合项目实际的基础上统一制定。奥运会总体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宏观目标,加之奥运会比赛成绩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出具体明确的总体目标是困难的,同时,过于具体、明确的目标对于总体目标的细化和分解也是无益的,因此,奥运会总体目标内容是整体性的,相对宏观定性的。
1 奥运会中国参赛总体目标制定的原则
制定奥运参赛总体目标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总体目标制定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备战的战略方向和过程的实施。因此,在制定奥运参赛总体目标时遵循目标管理中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SMART原则,同时,还要遵循竞技体育的一些具体原则:
1.1 S(Specific)――明确性原则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成员。
对于奥运参赛目标而言,明确、具体的目标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力争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这一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因为“丰收”这一目标所要达到的标准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再看我国悉尼奥运会参赛的总体目标――“努力争取达到或超过16枚金牌。同时,要在赛场上展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做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这一目标就要比上一个目标明确、具体的多。
1.2 M(Measurable)――可衡量性原则
可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无法衡量,就无法告诉目标的执行者要做到什么程度,就容易造成执行者消极怠工等现象的发生。比如,我们常常提出的“锻炼队伍”这个目标就非常典型,它没有提出把队伍锻炼到什么程度,因此,即使取得了锻炼队伍的效果,你也没有标准可以衡量。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衡量,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说大方向性质的目标就难以衡量。像精神文明的目标就是一个很难用准确的定量标准加以衡量的目标。
1.3 A(Acceptable)――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目标是可以被所有目标的执行人所接受。这里所说的“接受”是主动的接受,是指执行人真正地愿意接受这一目标,而不是被迫的、被动的接受。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威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映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
就奥运参赛总体目标而言,能够被项目管理中心、运动员和教练员所接受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总体目标制定的太高,必定会使各中心及运动员、教练员产生目标的不认同,或者畏惧和抵触情绪,即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目标,也不会有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动去努力完成,甚至会自暴自弃,彻底失去信心。
1.4 R(Realistic)――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现实性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是否可行、可操作。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方面领导者乐观地估计了当前形势,低估了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硬件条件、技术条件、信息条件、团队环境因素等,以至于下达了一个高于实际能力的指标。另外,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资源,甚至人力成本,最后确定的目标根本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就奥运目标来说,如果我们不全面分析整个奥运会的对手情况、自身实力、硬件设施、信息条件以及主场劣势等等问题,盲目地制定出力争金牌第一的目标,那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这种目标可能会导致其它一些决策的误导,过高的社会期望,还可以使我国成为奥运会参赛国的众矢之的等等不良后果,最终不利于奥运会的成功参赛。
1.5 T(Timed)――时限性原则
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计划目标的完成程度必须与时间相关联。如果没有事先约定的时间限制,每个人就会对一项工作的完成时间各有各的理解,这会引起上下级之间的误解。同时,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也没有办法考核,或带来考核的不公。对奥运会这样的比赛来讲,由于比赛时间相对固定,这种没有时限性的目标一般不会出现。例如,我国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一目标, 2008年8月24日比赛结束的哪一刻就是一个确定的时间限制。
1.6 多元化原则
奥运会的多元价值决定了奥运参赛目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参赛目的决定了参赛目标的多元化。对于运动成绩来讲,夺取金牌是重要的,但重在参与的奥运理念同样是重要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同志认为:惟金牌论不足取,金牌虽然是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1]。
因此,以金牌论成败只会使我们陷入狭隘的认识误区,误导国民对于奥运会的期望值。中国竞技体育是中国体育的一部分,只有融入和谐发展的社会大潮中,在奥运会上展现高超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展现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才是参加奥运会所要完成的终极目标。
1.7 弹性原则
目标的弹性是指组织设定的在面对外界客观条件的变化时所具有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外界条件变了,目标的执行和实现可能变容易了,也可能变得更加困难了,甚至变的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目标的制定有一个风险的预判,目标的达成标准有一个弹性的区间。
就奥运会这样的大型综合性比赛而言,影响运动员比赛结果的因素很多。对任何一个参赛者来说其中都有一些因素都是无法控制的,如对手竞技水平的变化、裁判的执法行为等等。所以,主观地硬性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一定要拿第一或者第二,常常会干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所要求必须完成的指标也常常难以完全实现。因此设立参赛目标时正确的、聪明的做法是确定一个适宜的弹性区间。将经过艰苦努力有较大可能完成的弹性区间目标定为参赛目标,既能对参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又为非可控因素的干扰留下了调节的空间[2]。
2 奥运会总体目标设立与成绩预测的依据
2.1 国家的体育体制
国家的体育体制对于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一下奥运会的历史会发现,前苏联和东德这些经济实力并非最强的“计划体制”国家更多地占据着奖牌榜前两位,而作为综合国力最强大的美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只是“东欧巨变”后的近三届奥运会上才得以体现。
有关学者对雅典奥运会金牌榜前10强国家的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综合国力以及经费结构的研究也说明,结合管理型国家和国家管理型国家的金牌榜排名相对靠前,社会管理型国家则相对落后(表1)。
我国竞技体育短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27届、28届奥运会上一举跨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正是得益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这一法宝。这一成功经验,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法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纷纷表示要借鉴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体制,并在一些环节上已经开始效法[6]。因此,全面把握和了解本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也是制定奥运会参赛目标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
2.2 国家的经济实力
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奥运成绩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体育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大量的研究成果证实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奥运成绩呈高度相关。如表所示,雅典奥运会金牌榜前10名的国家GDP和综合国力分别都排在世界前16位和前14位。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人口可以反映一本国家的人才资源储备,GDP则赋予国家培养奥运选手的财力和资源,一般情况下,富裕国家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在奥运会的竞争水平[7]。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大多数经济学家在预测各国奥运奖牌数量时也都把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重要的依据。作为我国来讲,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固然是我们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法宝,但是,竞技体育的实力,最终还是跟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毕竟“举国体制”需要充足的社会资源可以动员。依托的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3 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格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各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攀升,表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就是参赛国家越来越多,竞技竞争日益激烈,金牌、奖牌的分布覆盖面越来越大,从第23届到第28届奥运会,获得金牌及奖牌的国家和地区呈不断增加之势,这种变化走向,表明未来奥运会奖牌的争夺将会愈来愈激烈(图1)。
除了奥运会奖牌分布的整体变化以外,参赛国的集团划分与座次同样对设立参赛目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宗浩教授在国家社科课题《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通过24~27届奥运会金牌、奖牌、前8名总分的分析,把金牌超过20枚,奖牌超过60枚,以及团体总分700分以上界定为划分第一、二集团的标准,本研究结合了第28届奥运会的成绩(如表2),认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已经立足于第一集团。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也认为,无论从顶级选手的数量,还是从高水平运动员的总体实力来看,雅典奥运会的竞技结果都表明,在国际竞技体育格局中,中国已经是第一集团当之无愧的重要成员了[9]。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已经立足于国际竞技体育的第一集团。因此,在制定我国未来的奥运会参赛目标时需要把握好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趋势,并明确自身的集团定位。
2.4 主要对手国的竞技实力
奥运会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得运筹帷幄,尤其是对于与自身实力相当的对手国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美国奥委会为及时了解各国选手参加雅典奥运会的最新动向,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其成员包括大学教授、各单项协会中的教练员),负责研究重点国家的选手,目的是为奥运代表队提供咨询服务[11]。俄罗斯奥委会于1999年5月与中国体育科技代表团在莫斯科商定了双方在体育信息领域的合作框架,俄方也对此专门成立了专家组进行这类信息的研究,并于1998年8月给我国发来了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总体竞争态势的预测材料[12]。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是积极而有效的,在奥运周期的每一年都会对主要对手国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者马铁根据1998年全年及悉尼奥运前的世界大赛成绩,结合项目设置变化情况,对悉尼奥运会主要参赛国的实力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得出预测结果:美国约可夺得40枚金牌,俄仍可能以27金左右夺得第二,澳亦有夺得20枚金牌的实力[13],这一预测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比赛结果对照,两者基本吻合(表3),说明我国在国实力及成绩预测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对手国的竞技实力是各国备战奥运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了解对手,准确定位以及参赛目标的制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5 主办国优势
在制定参赛目标的过程中,主办国优势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二战之后的几乎每届奥运会上主办国都在金牌战中取得远超正常水平的成绩(表4)。而且,有关学者通过主办国历届奥运会金牌数量的纵向比较后进一步认为,主办国金牌的增长一般从主办当届奥运会前1~2届开始显现,被称为“提前效应”;到主办当届时金牌的增长点发展到最高峰,被称为“跃迁效应”;其后将保持这种惯性作用1~2届又回到应有的水平,即“惯性效应”,得金比的发展曲线呈现出主办当届高而非主办届相对低的倒V型[14]。因此,无论作为主办国还是非主办国参赛目标的设定都要考虑主办国优势这一重要因素。
2.6 自身的实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竞技体育制胜归根结底靠的也是自身的实力,无论外界的环境、条件怎样变化,最后总要通过运动员自身竞技水平的发挥来决定胜负。在奥运会这样的高水平竞赛中,运动员使用同样的赛场、设施,遵照同样的规则,在裁判员公正的裁决下进行比赛,自身的竞技水平及其发挥更会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同理,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也是决定成绩获得的最核心要素。因此,在制定参赛目标的过程中,参赛国要全面考量自身的综合实力,包括运动成绩的现有水平,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备战保障措施的完善程度等等,并与主要对手国进行对比,以此为自己准确定位。
2.7 国际舆论及国民的期望值
奥运会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对奥运金牌榜、奖牌榜更加看重,谁取得金牌榜第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奥委会官员关注,媒体关注,社会民众也倾注力了极大的热情。比如,对于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不担心东道主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只是担心中国把金牌都拿光了。”2006年,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也表达了与罗格主席相同的看法:“他们(中国)会在运动员准备方面花许多钱。显然,他们最有可能成为获得奖牌和金牌最多的代表团。”[15]再如,各国的媒体,像“今日美国”、“法新社”等著名媒体也在每届奥运会前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预测奥运会的金牌榜、奖牌榜的排名;我国的媒体对于奥运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些媒体还专门设定了奥运栏目。在这些官员和主要媒体的观点和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左右参赛国对自身实力的评价和把握,进而影响到参赛目标的制定和备战策略的选择。
同时,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也会影响到国民对奥运会的期望值。如果参赛目标定位准确,社会期望值适度,取得了好成绩,既鼓舞社会,鼓舞了国人,还给运动员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如果目标制定过高,社会期望值又不切实际地提升,不但给运动员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还会在赛后造成民众的失望和埋怨情绪,甚至产生恶劣的社会有影响。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兵败汉城”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正确地对待国际舆论,引导国民形成适度的奥运会期望值,不仅能使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还会使我们制定出客观、正确的奥运会参赛目标。
3 奥运总体目标的公布
总体目标设立完成后,就会面对如何对组织和社会进行公布的问题。奥运会的总体目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事业组织的目标,它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一方面,无论目标制定的方法多么科学、严谨,依据多么充分,程序多么合理,比赛结果都有可能与预期有出入。另一方面,奥运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一项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关系到经济、政治等宏观领域,还会影响到民族自尊心、国民对国家政府的期望等等微观领域。因此,一旦参赛目标与实际结果偏差过大,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测的社会问题。像俄罗斯在雅典奥运会前提出了“团体第一,并夺取36~39枚金牌”的宏大目标,但比赛结果却与预期大相径庭,既没有获得团体第一,也没有拿到36枚以上的金牌,而是金牌榜上排名第三,这就在俄罗斯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社会舆论直指俄罗斯政府。在我国,这一问题更具特殊性,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兵败汉城”就曾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著名的足球“5•19事件”也是赛前预期与实际结果的背离酿成的苦果。
奥运参赛目标的公布无疑是各国奥运会面对的一个普遍难题,为此,中国代表团在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对奥运参赛目标的公布采取了策略化处理,对外宣传保持了低调处理。如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对外宣告的赛前预定目标是:“在运动成绩,赛场作风、精神面貌等各方面均全面超过第24届奥运会”。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参赛目标是:努力争取达到或超过16枚金牌。同时,要在赛场上展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做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事实证明,对奥运会参赛目标宣传的策略化处理有效地调动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的积极因素,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16]。如今,面对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在目标制定和公布过程中更加重视了这种内外有别的策略化处理方法。总局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有关目标宣传问题:舆论保障是备战保障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2008年的东道主,中国代表团的备战动态
z参赛目标将倍受关注。对此,总局一贯坚持对内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勇者胜来动员和部署备战工作。而对外坚持保持低调,降低社会期望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奥运会参赛目标的公布需要做到内外有别:对外公布的目标采用策略化处理,适当降低目标的达成标准,做到既积极又稳妥,稳妥是指这个目标基本可以实现,积极就是指这个实现必须是在全体成员努力的条件下;而对内公布的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挑战性。
参考文献:
[1] “金牌至上论”不可取新华网:三年蓄势 北京论剑 十运展望,2005-10-24 09:02:00新华网
[2] 田麦久. 给奥运目标加点弹性[N]中国体育报,2005,3,16
[3] 2008年奥运会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M],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P7
[4] 常利华. 俄罗斯竞技体育的最新动态,竞技体育信息,2002,10,
[11]王跃新,美国备战2004年奥运会最新动态[ER],《竞技体育信息》,2003年第10期时间:2003-10-28 9:58:21
[12]杜利军. 俄罗斯奥委会对悉尼奥运会总体态势的初步预测[ER]. 竞技体育信息,2003,3.
[13]马铁. 对悉尼奥运会主要参赛国实力的进一步分析[ER]. 竞技体育信息,2003,3.
[14]Nigel J. Balmer. home advantage in the Winter Olympics (1908―1998) [J].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01,19:129~139.
关键词:体育经纪人;制约;管理
随着体育向行业化、社会化发展,体育经纪人应运而生。体育经纪人是体育产业化和顺畅化的“加速器”,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对体育经纪人行业又缺乏认识,使行业无法可依,管理不足,造成行业市场混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制约着体育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一、体育经纪人的概念及特征
理论界较权威的定义是: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的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纪组织。
二、我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管理体制现状
按照我国现行的体制,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均设立相应的单项运动协会,实行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如中国足球协会的经纪人管理办法,其实就是国家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然而,管理中心属于政府组织,协会属于非政府组织,两者的管理职能不能替代。目前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只有少数几个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中国足球协会足球经纪人管理办法》等。
2.行业立法现状
全国性的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尚未出台。主要是部分运动项目协会、省市制定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如:北京市体委与北京市工商局1999年8月25日联合的《关于加强我市体育经纪人管理的通知》;2000年4月中国篮协的《篮球项目体育经纪人管理暂行办法》。
3.行业从业者现状
从人员数量上看,数量较少,只有少数人持有资格证书;从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体育市场较好的大城市;从年龄分布看,以青年为主;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是各类企业、体育文化娱乐公司、体育院校、政府部门、传播业等。绝大多数是体育工作者或从事过体育工作的人,对相关经济、法律知识有所掌握,但业务操作欠熟练,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三、制约我国经纪人行业发展的问题
由于对我国体育经纪活动缺乏研究,体育经纪人行业体制、管理制度不适应发展,法律法规不健全,培训制度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都制约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1.行业管理不规范
我国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还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刚刚起步,体育职业化程度不高,许多体育经纪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范围、经营方式、管理、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很不成熟,还处于自发或非规范状态,“地下经纪”和“黑市经纪”大量存在,不利于体育经纪人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的管理法规。
2.法律法规不健全
至今未出台正式的、统一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国家法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单项运动协会的管理立法不能替代国家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而省市颁布的地方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仅适用于本地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另外,跨区域的经纪行为也存在着资格互认的限制,不利于体育经纪人的发展。部分项目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办法也不能代替其他运动项目体育经纪人的管理,不具备普适性。
3.政府干预过多
各个项目管理中心与项目协会不仅负责主办比赛,而且又是赛事的经营者,负责市场的开发和运作, 逾越体育经纪人的权限,占据了体育经纪人的发展空间。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关系还未完全理顺,产权不明晰,一些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体育协会仍过多干预体育经纪人的工作,制约了体育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总体素质不高,结构复杂, 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偷税、漏税,私下交易、滥收佣金,欺诈行骗较为严重。大多数体育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拓展业务的能力较低。有资料显示,上海体育经纪人的业务大多是体育赛事赞助、经纪运动员比赛服装和运动员的公益活动,而对经纪转会、提供法律咨询、体育赛事的转播与制作等业务涉及甚少。
5.市场供需存在矛盾
有调查表示,我国经纪人需求市场存在较大的空间。但是体育经纪人市场供给与需求联系不畅, 出现脱钩或扭曲现象。体育经纪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不能更好地实现需求主体的愿望。
6.市场竞争不规范
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经纪人在体育经纪活动中有较大的盲动性,甚至投机性。竞争机制未能发挥作用,能否进行或运作某项体育经纪活动主要通过关系,或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尤其是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行业垄断、项目垄断,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产权关系不明晰、体育资产评估无科学标准等,也影响体育经纪人的规范运作。
7.行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体育经纪业局部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迟缓。表现为地区和项目的不平衡,体育经纪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体育市场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对于热门项目,投资者蜂拥而至,其它项目则门可罗雀,并且体育经纪人的行为仅停留在做广告、搞赞助、为企业提高知名度等一些最基本、最原始的经济形态上。
四、对策及建议
1.完善体育经纪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尽快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引导国内体育经纪业健康良性发展。(1)颁布《体育经纪人管理条例及管理办法》。(2)严格体育经纪人的资格认证、审定,明确审批和签发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的部门和认证程序,在其营业执照上界定其营业范围。(3)规范合同内容,体育部门制定合同范本,监督经纪行为。(4)完善和补充政策法规,完善仲裁制度。
2.建立健全体育经纪人的法律法规体系
形成国家、地方、项目、协会、市场各类法规齐全;宏观、微观兼顾;以体育法、经纪人管理办法为龙头;以国家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为骨干;以地方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项目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为基础;以体育经纪人行业协会和体育市场经营管理法规为补充的结构合理、层次有序的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系统。
3.加强对体育经纪人的培训,提高体育经纪人的素质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经纪人培训体系,(1)对现有体育经纪人进行强化性培训。(2)利用高校培养体育经纪人。(3)加强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体育经纪人自我学习和知识经验的积累。
4.培育成熟的体育经纪市场
扩大体育市场规模,特别是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市场形成规模和效益,消除项目市场不合理的进入壁垒,提高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培育产业核心和一批核心项目,加强体育科研、场馆设施建设,促使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为体育经纪人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68.
[2]陈元欣,王健.体育经纪的法律性质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19.
[3]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3-25.
[4]叶华聪.建立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报,2000,26(2):35-37.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无锡;体育产业;政策建议;个案研究
1引言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观赏体育赛事与表演活动以及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需求,而提供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组织和部门的集合。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其中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销售业和体育中介业。西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体育经济功能的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英、美、日等国家的体育产业已经进入国家的主要产业行列,排位甚至超过了汽车、石油、化工等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确立了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总产值达4000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在美国,2010年体育产业产值达4410亿美元,是美国年汽车产业总值的2倍,影视产业的7倍,在经济领域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人均GDP从800美元跃升到3000美元将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居民消费更新换代、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2004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35147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为4247美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2009年上海、无锡等地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收入水平与世界上中等国家和地区相当。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已经达到或超越工业化后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过体育产业仍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属于尚未真正开发的潜力巨大的服务产业,其发展前提和路径值得关注。
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活跃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发展水准、综合竞争力始终稳定于该地区中端。依据《2010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①报告指出排在前10位的城市,基本上都是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并已有2年的稳定期,它们依次是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南通、温州、绍兴、常州。因此以无锡为例,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将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为长三角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2无锡发展体育产业的背景分析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我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通枢纽,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无锡体育产业发展路径和全国总体情况大致一样,基本沿着两条道路展开,第一是体育事业转型,第二是市场相关主体的不断介入。近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逐步完善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日渐活跃的体育健身及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颇具规模的体育彩票业、正在发展的体育中介业,以及初步取得成就的体育场馆市场化改革――“管办分离”等都为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此外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休闲时间延长也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2.1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从广义上讲,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趋势,它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多方面内容。体育产业是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体系的一部分。近年来,体育全球化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体育市场开放、来华跨国公司的增加可实现国际资本的引进,将促进我国体育资源的开发。各种高水平、高观赏性的体育比赛与大众健身、娱乐体育等体育产品是时尚文化的一部分,大量输入有利于我国消费者对体育的认识,转变消费观念,进而培育和扩大体育消费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具一定优势的竞技运动和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包装,进而走向世界。
2.2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十六大以来,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的步伐。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6218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6.6%,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②。政府在“十一五”期间采取调整现有大城市的功能,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和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等多种手段,以迅速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同时,与农村城市化趋势相伴随的将是城市社区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社区化不仅能带动社区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从供给方面为激发和引导居民形成新的体育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拓展消费领域,扩大市场规模。同时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市化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根据市场学原理,消费者在一定规模上的聚集是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体育市场尤其是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和拓展,需要消费者的聚集效应做支撑。再次,城市社区化和农村城市化能拉动体育产业领域的投资需求,扩大体育市场的资本总量,提高体育产业的规模效益。
2.3休闲时间增加为体育消费增长准备了必要条件
休闲时间(即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出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来的时间可由个人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不断增长和假日经济的初步繁荣,特别是政府鼓励及扶持闲暇产业及闲暇消费等各项政策的出台,将开辟体育消费的新领域。目前我国城市16岁以上人口的人均闲暇时间已达19.6小时/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逐年增长,社会服务系统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闲暇时间的增多,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实行每周40小时劳动用工制度后,我国职工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缩短,城乡居民的余暇时间有了大幅增加,善度余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体育运动、娱乐消遣是城乡居民支配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通过体育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在社会中逐步确立,已有越来越多的余暇时间进入到体育中来。
3无锡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3.1无锡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其增长提供了前提
近年来,无锡市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已达4992亿元人民币(见图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更是达到11885美元,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将取代吃穿的需求成为消费结构的主要内容。
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来看,近年来无锡市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从2000年的41.8%降至2009年的36.6%(见图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以30%至40%为富裕水平计,无锡市居民生活水平已经从小康阶段步入富裕阶段。
从无锡市当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特征上看,体育消费形式已逐步由福利型的单位供给消费向个人自主消费转变。体育消费群体也由以年轻人和高薪阶层为主向各年龄层和大众工薪阶层广泛参与的方面转化。体育消费方式由不稳定的零星消费向定期、定项目、定地点的有规律地方式转变。体育消费能力也随收入增加由过去低消费向中高消费水平转化。体育消费正逐步成为社会时尚。体育消费需求不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也客观上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2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凸现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依据国民收入在各产业部门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将经济发展层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低开发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阶段。只有到了工业化阶段后,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才会比较大的提高,在体育娱乐等服务业的消费和投资才会增加。2009年无锡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③,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更是达到11885美元,无锡已经进入富裕社会。按照国际标准,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取决于生产什么,而在于如何促进更多的消费。在该时期,世界发达城市经验表明制造业份额的大幅下降和第三产业份额的大幅上升。2009年无锡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2:57:41,表明无锡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5~2009年,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7.6%上升到了2009年的41.3%(见图3)。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显示,2006年全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为69.0%④。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2.6%,而无锡市已经达到了41.3%,虽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与全国平均水准基本持平。这些表明无锡市第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在发展全民健身、奥运争光等体育事业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下大力气推动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4 结论
体育产业不仅资源消耗少,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小,而且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的主力产业部门。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一般在1―2%,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2010年已达到4410亿美元,占GDP比重2.65%。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2000亿人民币,占GDP比重超过0.5%。据无锡市统计局和无锡市体育局联合调查显示,2003年无锡体育产业销售总收入增加值为8.3亿,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44%。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到2010年无锡市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增长为0.92%。这些数据一方面意味着无锡体育产业已经起步,另一方面也表明体育产业大有可为。
目前无锡无论从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GDP都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产业结构有明显的提升速度,并对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人们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开支每增加1%,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5%,因此,对增加当地财富和经济收入来说,确实不应忽视 。
此外,体育对城市形象促进是多方面的。首先重大体育赛事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形象建设。其次体育场馆也是城市视觉形象重要组成。星罗棋布、整洁实用、方便市民的大型体育场馆既是城市的“地标”,也是一个城市“民生为重”理念及其综合实力的最佳反映,能令本地居民和八方来宾倍添好感;再加上体育设施周边配套的地铁、道路、酒店、公园和住宅等基础设施,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美感便表露无遗。此外,竞技体育、重大奖项对城市的荣誉提升极有价值,而群众体育是市民素质的根本,是城市文化品位提升的重要载体。因此,重视体育,发展以竞赛表演业、健身(康复)培训业、体育彩票业、体育中介业、体育传播业和体育休闲(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体育产业,不仅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必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