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专业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专业特点 就业为导向
值此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之际,教育部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1.从教师现状来看。从中职师资的情况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较年长的英语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少对新事物的了解,这些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二是年轻教师,虽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但缺乏组织好教学的经验;三是教师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给英语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四是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从不在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工夫。
2.英语教材的选用不科学,教学方法滞后。职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时,对教材的选用不是十分科学,比如缺乏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殊性,造成一本或一种英语教材“通吃”不同专业的现象。有的时候即使选对了教材,却是许多年前的旧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得进去,及时更新知识呢?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职业学校的英语老师沿袭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把自己做学生时候的“师傅”的教学方法生硬地照搬过来,并未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上课的时候,老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自始至终都在演“独角戏”。“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这一切如何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呢?
二、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体现专业特色
1.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学科本位思想,树立服务专业的意识,并具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明确专业对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英语教学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力求英语教学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及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2.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特长”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从缩短学生学习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半工半读的实习方法,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增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经受了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增强了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另外,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从专业出发,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改革传统教法,倡导英语任务教学型教学法。可以“饭店”为话题,让学生了解饭店各部门及其设施情况,掌握饭店前台接待员如何为客人提供预定、接待、咨询等服务。如职高英语(省编教材)Book Ⅱ Unit8 Hotel:Read and Write task2的第一课时,即说明如何有效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
1.任务前(pre task)的准备(教师提出任务):该阶段主要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学习有关词语,激活背景知识。
(1)Daily report:课前3分钟进行值日报告,主要谈论与本单元有关的话题或自己周围发生的趣事。
(2)Lead-in question(导入性问题)(讨论法)。
2.任务中(duringtask)的活动(学生围绕任务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小组发言、讨论等):在这一阶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根据学习单元的目标所设计的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相互依存,节节升高的任务链。
(1)用幻灯片展示课文故事过程(附带课文关键词语)。
(2)制作三张关于课文中的饭店图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看过幻灯片后进行描述(表演法)。
(3)互相用英语讨论(discussing in English),回忆课文(讨论法)。
(4)听课文录音,了解北京几个饭店及它们的基本情况。
(5)打开课文阅读。
3.任务后(posttask)的评估与反思(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估,使他们成为从对任务的设计、执行到对结果进行总结的主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任务成果,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接触更多的口头语和书面语。
(1)以“Do you need to look for a hotel for foreign expert for his visit to Beijing?”为话题小组讨论,并谈谈如何寻找饭店。
【关键词】中职学校 民族陶艺特色专业 坭兴陶 校中企 企中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2-02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依托专业促产业,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浑然一体的办学实体。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是指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准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个具有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壮大常常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建设特色专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行业企业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坭兴陶,在2011 年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学校的名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目前,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钦州坭兴陶产业也赢得了迅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钦州市坭兴陶生产经营厂家共有 180 多家,并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长,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该行业实现年总产值近 8 亿元。目前,坭兴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我国港澳台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随着坭兴陶产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批陶艺专业方面大师和技术人员,目前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钦州坭兴陶企业尚缺省级以上大师约 50 人,市级大师约 100 人,陶艺技术人员约 1000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解决陶艺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为学校开设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实践
民族陶艺的传授在传统上都是采用手把手传授技艺的方式进行的,因其方式方法较落后,这一育人模式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因此,只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使企业参与到育人的全过程,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才能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紧缺及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并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
(一)以“校中企”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校中企”就是职业学校依托已有的教学实训基地而建立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提供生产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及实训设备;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产品及技术人员,通过利用学校的设备,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的实施性教学生产方案,力求在生产过程中融入教学内容。“校中企”建立的目的是使学校的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紧密结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亲身体验到企业生产及企业文化,该基地既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目前,“校中企”合作企业有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和广西钦州北部湾坭兴玉陶有限公司,基地建设有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包装、展销等实训车间,并配备有大师工作室 4 间。其中,拉坯成型工作室可进行坭兴陶手工拉坯成型、修坯、压坯等三项操作;雕刻装饰工作室可进行平雕、浮雕、线雕、镂空雕刻等多项操作;烧制工作室可烧制高度为 1.4 米以下、直径为 0.9 米以下的坭兴陶艺术陶制品及日用陶制品。在基地里,教师掌握了技术,学生参与了生产,生产产生了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以“企中校”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企中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场地,配套基础设施,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添置生产设备,按股份制运作模式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既面向社会进行经营服务,又作为学校实习教学场所。车间内预设有学生专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并约定好教学实习内容及实训时间,基地也可作为企业的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负责订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设备维护,学生以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目前“企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与钦州市三鸿陶艺有限公司共建,该基地设有拉坯成型、雕刻装饰、堆雕泥塑、烧制、打磨等多个车间,能提供 50 多个工位供学生实习。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技术。在基地里,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还学习企业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实训,不仅工作认真、生产效率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快,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曾在该基地实习的毕业生多数都愿意留下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由于技术好、留得住,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校企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共赢
“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平台的建立,对企业来说,一是解决招工难及技术人员紧缺问题,目前学校平均每年为坭兴陶企业输送 100 多名毕业生。二是协助坭兴陶行业企业进行岗位培训及新员工入职培训等,该平台每年面向社会进行坭兴陶艺技能培训 300 人次以上。三是共享科研信息及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例如,由陶艺大师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攻克的堆雕泥塑工艺,日前已取得较大进展,制作出许多深受市场欢迎的坭兴陶作品。对学校来说,一是解决了实训场所及实训工位数不足、实训耗材消耗大、教学成本过高等问题。二是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学校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与成长。通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实现了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双向参与,共享双赢。四是有利于学校实训场所及设备更新换代。通过校企资源共享,解决学校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训场地,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问题。五是便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和扶贫工程。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企业从所经营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学生劳动报酬、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等,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职教扶贫工程创造了条件。
四、校企合作办学,凸显特色专业建设效果
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育人模式,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近两年来,学校有 2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 人被评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有 4 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二是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坭兴陶制作经验,解决设计及技术难题。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大师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技术研究及技术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例如,与企业大师合作的作品《九龙瓶》荣获 2015 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采用堆雕工艺创作的作品《壮乡神尊》荣获 2016 年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取得外观设计发明专利两项。三是校企合作编写专业校本教材及制订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企业大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编写并出版了 6 本陶艺专业方面的校本教材,所制订的《坭兴陶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目前已被陶艺行业试用。四是学生或学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评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近几年来,学生及学生坭兴陶作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全区或全国技能比赛、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杯”、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杯”等评选活动,屡次获奖,从 2012 年至2016 年 8 月,共荣获国家级奖项 30 个,省级奖项 14 个。
总之,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学校特色专业特点,与有实力的企业构建“校中企”“企中校”教学实习平台,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对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丽辉.“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2]刘永福.民族陶艺术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
[3]张晓华.校企联动双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6(6)
[4]李加旺.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3(10)
[5]李加旺.机电专业“校中企”实践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广西教育,2015(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实施产教深度融合k学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6A008)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中医学有了新的认识,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部分西医院校开始设置中医学专业,以期培养中西医结合型的优秀人才。虽然这些西医院校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在培养目标、培养方针和培养质量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我国传统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培养专业知识优秀、专业技能突出的中医学专业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中医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师配置不足,严重缺乏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医学教师,教师的质量参次不齐,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低;其次,西医院校因为办学宗旨与传统中医院校存在差别,造成学校对中医学教育的重视不足,中医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学校中医学图书资料数量少,严重影响中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再次,学校设置的中医学临床试验基地缺乏,专业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无法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向中医学专业学生传授专业的临床技能;最后,西医院校缺乏中医学教育应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会对中医学专业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西医教学的优势与中医教学的弱势相结合,拋开传统中医教学的方法,培养综合型的中医学专业人才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力口快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二、西医院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根据学科优势明确培养目标。中医学专业是以培养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中医技能扎实的中医师和髙级中医学人才为目标。西医院校的中医学专业依托我国优秀的中医文化和先进的西医技术,应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将阻碍中医学专业发展的不利条件转化为发展的路径,拓宽中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西医院校在推动中医学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明确的中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西医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西医教学资源,促进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培养中医技能优秀、西医知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为目标。
2.发展中医特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西医院校应结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确定方向。首先,西医院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其对中医学人才数量、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需求情况,根据自身教育资源设定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西医院校应逐步开设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基本理论的教育,积极引进优秀的中医学教师,促进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提髙,从而创造符合西医院校发展的中医学教育模式。
3.加快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西医院校应加强对中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中医学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方向出发,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中医临床技能教育,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
三、积极推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西医院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促进中医文化发展为方向,严格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加快中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中医药方实训和临床技能实操,使学生掌握充足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以后的学习和提髙奠定基础。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虽然中医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与中医理论教学和现代医学的实验教学相比仍然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其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1)中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相适应;(2)中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不少师生把实验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3)中医实验室规模较小,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所在教研室,各学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致使实验内容重复;(4)实验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近年来,中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且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及其质量评价标准,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为适应高校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解决中医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1.1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我校中医系成立于1999年,建系16年来,坚持继承创新,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注重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培养体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现代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建系之初,由于尚未设置中医学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课程只能借用西医学科的实验室开展,存在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特色仪器较少,实验课程由教研室独立负责及实验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中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针灸推拿学实验室、外科骨伤学实验室、中药方剂学实验室、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中医综合实验室5个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的中医本科教学实验室,并且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落实本科实验教学任务,其中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实验室管理上由“大一统”代替“小而全”,实现对实验室用房的集中调配,控制各学科实验室的盲目扩张,对仪器设备实现统管共用,对实验技术人员统一培训和对各科目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明显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效率和效益。(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依据实验内容的类同性、仪器的通用性、手段的相关性,构建优化的实验教学模块,建立跨学科、跨方向的综合性中医基础与临床课实验室。比如设置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室,统筹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和中医儿科学等实验、实训课程,按学科功能进行调整、归并和重组,实现仪器设备资源优化利用。(3)教研并重,建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为此在本次实验室改革中,我们成立了中医综合实验室,满足本科动物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和部分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设立专门实验场地,使其成为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1.2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中医学实验室健康、良好的运行,还需要构建中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为此我们构建以专业课程群组为主体,以手法操作、基础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内涵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手法技能操作课,该层次实验针对《针灸学》《推拿学》《刺法学》《骨伤学》等科目,这些科目主要以手法技能实训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规范的手法基本技能和临床操作思维。第二层次为基础性实验,该层次实验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中医学》《温病学》和《方剂学》等科目,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属于指导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在一些中医基础科目中设置,在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深化。第三层次是研究型实验,主要针对本科创新工程、“挑战杯”项目等设置的实验,该类实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相关科研实验活动,重在科研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3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验教学方法落后,实验教学信息化程度不足,因此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我系在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上,依托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资源优势,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和完善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生自我构建、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我系积极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精品课程、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网络课程及专题学习网站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以来先后建立了中医四诊专题学习网站、《推拿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网络课程等16个网络开放平台,为学生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库。通过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根据自身学习计划,进行网上预约和选择实验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实验设备介绍、实验操作流程教学视频、实验课程考核标准及试题库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空间由实验室延伸到宿舍,由上课时间延伸到业余时间,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消化和提升,更大限度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创新性。
2中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未来突破口
2.1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国际化、信息化和学科交叉渗透的大背景下,中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引入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化中医学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革。目前由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普遍,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的实验教学将以专业课程群的交叉实验为基础,并有机整合成若干模块式实验课程,发挥同类实验技术和相近实验方法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2建立规范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实现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探索和实践规范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弊端,因此作为一个教学体系要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统一。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建了很多本科学生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和开展相关实验,取的很多满意的成果,其中很多课题的来源是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延伸出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更提高了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未来中医学专业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体系,在推进中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做到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共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中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核心内容。虽然近年来本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本科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但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其实验教学体系起步较晚,在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建设、课程运行体系建设和考核机制方面与西医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仍存在差距,这需要我们中医专业的师生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将中医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地创新型人才。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关键词】教学实践;《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3-02
Abstract:
Keywords: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且各民族t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民族心理、宗教意识、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族医药。因此,认识云南民族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新药品种,增强云南中草药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云南民族药推向国际市场,具有及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载体,要想推广云南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是必然的,基于本院校对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定向班)专业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经验、云南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少数民族的多样化和不同民族对药物的不同应用,现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进行探讨和分析。
1编写基础
《云南民族药学》教材是依据本院校2013年版的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基础编写。本院校在2010~2014年期间完成了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和“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标准(傣药、彝药)”、同时编写了《云南民族药大辞典》,为《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编写目的
基于本院校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教学实践情况研究分析来看,该教材的编写旨在使学生《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云南民族药研究发展现状,掌握各个民族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云南民族药的民族用药经验,为云南民族传统药学的集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民族药学的继承发展、寻找新的民族药资源打下基础。同时,为有立志于民族药研究的同仁提供有效资料,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云南民族药制剂,如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细辛注射液、痛舒胶囊等,让云南民族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3教材内容
31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要体现科学性和专业化的思想,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适用性和更直观的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在教材的学习中不断扩宽知识面。
目前,民族药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较中药稀少,《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对云南民族药的起源和发展、地理分布、药性和相关文献整理等内容进行编写是非常有必要的,旨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或是同仁学者,都能直观而又简明的对云南民族药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或参考。基于《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现有文献资料和前期对云南民族药研究的工作基础,对教材所选的民族药品种即要与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药学》相区分,又需结合云南地区民族民间中使用普遍、具有民族特色和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品种。如云南地区民族药以傣药和彝药为首,教材选择收录民族药品种时可偏重于傣药和彝药;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均开设《中药学》课程,在教材收录品种和体例上应区别于《中药学》教材;教材收录的品种应以普遍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已颁布了质量控制标准为主,可参考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民族药册)[1]。云南民族药品种的内容选取结合云南民族药特点、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背景,可从植物来源、民族药名、植物形态、生境、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民族用药经验、民族用药特色、参考文献等部分进行分别阐述,即可实现单味民族药的知识系统性,又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
32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在各章节及其内容的编排需结合实际教学的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本院校《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本校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中药学专业有药用植物、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可直接接受民族药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药相关的只有中药学课程的基础,更多的专业课程偏重于中医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对药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教材编排应结合实际教学环节,达到前后衔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教材的系统性。
33教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云南民族药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较少,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云南民族药的一线资料,可在各个章节后面附上参考文献和民族药品种的民族用药特色;云南民族药品种在传统中药中不常见,其直观的形态仅限于民族民间医生、药农和相关研究学者比较熟悉,每味民族药的介绍可附上植物形态图和药材形态图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民族用药经验应结合实践经验,部分经典的民族用药经验附上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且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具实用性。
34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多人次反复核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应多次核对与相关文献资料的一致性。《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最具争议的部分主要是民族用药经验,该部分的内容可以参照《云南民族药大辞典》和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若还具争议应向民间民族医生进行考证,考证清楚或是不具有争议的民族用药经验方能编入教材。教材的书写错误与否,完全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和责任心,教材编写者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反复、多次、多人进行核对,以保证教材的准确性。
4学情分析
在教材编写之前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才能合理地进行内容选取和编排等。对于药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较好,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知识面的广泛性;对于医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调查研究等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25-02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这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缺乏,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不相适宜有着重要关系,导致了医疗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便成为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特征,并对地方中医药院校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作了初步探讨。l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级50名中医学定向班学生到生源地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对当地县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人才需求情况问卷调查。生源地涵盖云南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
1.2调查方法问卷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相关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1%。问卷数据结果采用SPSS-17.2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所调查医院的性质特征及人才需求情况方面
2.1.1调查对象从事岗位中,临床岗占60.48%,管理岗占26.46%,其它岗占15.46%。
2.1.2
调查医院的比例:中医院32.99%,西医院23.71%,中西医结合医院18.9%,其它22.34%。
2.1.3调查医院需要中医学学历层次:中专占5.5%,大专占26.8%,本科占66.67%,研究生6.19%,其它占1.37%。
2.1.4调查医院主要接诊疾病中,常见病占89.35%,多发病占46.05%,特色专科病占15.46%,疑难杂症占7.22%,其它占0.34%。
2.1.5调查医院急需中医人才的科室为:内科占52.58%,妇科占30.93%,外科占23.71%,儿科占13.4%,其它占19.59%。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医院中,医院诊疗疾病及人才需求方面特征方面大致情况如下: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接诊疾病,而本科学历层次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急缺人才,内、妇、外、儿科室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2.2所调查医院对我院目前培养毕业生总体评价结果
2.2.1中医功底知识方面,认为好的占45.36%,一般占50.86%,差的占3.09%。
2.2.2临床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强的占27.49%,一般占68.04%,差的占3.78%。
2.2.3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方面,强的占27.84%,一般的占68.04%,差的占3.44%。
2.2.4临床独立工作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好的占31.62%,一般的占63.23%,差的占4.12%。
2.2.5临床急诊急救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强的占23.37%,一般占67.01%,差的占8.59%。
2.2.6认药识药采药用药能力方面,好的占38.14%,一般占54.30%,差的占6.87%;其中,认为有必要加强该能力培养的占92.10%,没必要的占7.2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毕业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的占绝大部分,说明目前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2.3
中医学知识结构需求及不足方面的特征
2.3.1
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中医功底扎实占81.79%,西医知识面广的占38.49%,掌握民族特色诊疗技能的占43.64%,其它的占4.81%。
2.3.2
目前培养模式下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欠缺情况:实践技能欠缺的占71.82%,专业知识欠缺的占34.71%,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占32.30%,医学职业素养欠缺的占29.9%,人文社科知识欠缺的占29.21%,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占16.84%,外语水平欠缺的占15.81%,其他的占1.37%。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呈现出“知识面广,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特点,而认为目前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方面普遍存在着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
2.4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
2.4.1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认为所学专业最重要的占22.68%,认为学校重要的占6.19%,认为个人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最重要的占85.22%,认为学历重要的占6.87%,其它的占2.75%。
2.4.2如何提高中医专业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认为早见习的占47.42%,跟名师的占38.83%,进综合医院实习的占45.7%,诊疗技能强化培养的占71.48%,加强急诊训练的占54.64%,实行导师制的占36.08%。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毕业生,用人部门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本身过硬的本领和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早见习、跟名师、进综合医院实习、诊疗技能强化培养方面等是大部分人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5个,各民族繁衍发展至今,与其各民族的医药保健传统知识以及本民族特色防病治病的诊疗技能密不可分。然而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因此,在此次问卷中,也涉及部分民族医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2.5
民族医药知识方面
2.5.1对民族医药是否感兴趣方面:87.6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感兴趣,11.34%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不感兴趣。
2.5.2民族医药在当地是否受欢迎,84.88%的人认为受欢迎,11.34%的人认为不受欢迎;其中,认为受欢迎的理由中,认为简单、便捷、验效的治疗技能和方法的占69.42%,丰富药材资源的占39.86%,较低的医疗费用的占49.83%,其它的占2.75%。
2.5.3民族医药人才需求方面,需求的占83.51%,不需求的占12.71%。在需求人才培养方面,认为以中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的诊疗技能和方法的占49.83%,以中医、西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疗法的占59.11%,只学习民族理论特色疗法的占8.25%,依靠师传的占6.87%,其它的占1.03%。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民族医药在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作用及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符合地方需求的复合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值得引起地方医学院校考量。
3讨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目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真正缺乏一批具备理论及临床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来服务基层。因此,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实际,培养中医功底知识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简、便、廉、效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师是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紧缺的人才,是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让更多人能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本保障,充分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4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传统医药,不仅包括了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还包括了多元的民族医学,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医药,而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中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医药有机组成的现实。因此,中医药教育应本着“四因(地区、文化、民族、需求)制宜”的原则,改革和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各地区民族医药的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医药的传承,也有利于解决因文化、信仰差异形成的中医药难以进入民族地区的难题。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4.1在基础理论学习中,以确定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主线,精减中、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时数,节省教学时数,用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课程的传授,优化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生。
4.2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分阶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一年级阶段,利用寒暑假到县或乡镇卫生院见习,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现状,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安排到临床从事抄方、中药配方识药、认药等锻炼;三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基础及临床知识后,安排到医院进行阶段实习,参与临床工作,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五年级阶段,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及时完善和补充理论及临床不足方面,在通科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措施,提高其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培养。
4.3在社会实践培养环节,开展中草药辨认和强化训练,通过“认药一识药一采药一用药”的反复实践,掌握运用当地中草药、民族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4.4加强学生规范化培训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病种和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包括中西医急救诊疗技能、护理技能、医疗器械操作技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等。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不依赖使用大型的、先进的、昂贵的检查设备,能对基层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及地方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替代弥补西医昂贵诊查费和诊疗费。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4.5注重师承教育安排学时跟随学习名老医生的名验方、特色诊疗技术诊法,使名中医精华得到继承和发展。弥补名医消逝、名方流失、特色诊疗技能消失的窘迫局面。
通过以上途径,注重培养一批能够满足面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能够利用地方中草药资源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防病治病,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生理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木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志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一“阴阳学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牟固。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髙中医系同学的兴趣。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匡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关键词】文化;育人模式;创新;中国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既是“人化”,亦是“化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简、便、验、廉”的特点为我国人民所接受,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校地处陕西关中,这里既是中华文明、医药文化的重要源头,又是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与成熟的重要地域,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伟大医学家医和,神医扁鹊、华佗,药王孙思邈等长期在这里从事医事活动,为我国历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遗存和医药文献,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推进中医药事业的进步,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史料。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几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把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中医药文化理念共融的校园文化环境,切实配合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建设工作:
一、注重校园环境对中医传统文化的承载
在新校区建设之初,从校区的结构布局到建筑物的装饰与布置,都把传承中医传统文化的理念放在首位,突出体现中医药的文化气息,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1)以历代医方碑为主体,建设了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苑”。按方位布局设计了太极图、“五行”具象雕塑与“养生亭”、水幕墙相呼应;合理布设了医方碑十三通,如《千金宝要》、《海上方》等;并设有《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的经典原文与《十问歌》等中医药知识性歌诀,以突出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文化的主题思想成就,实现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2)中药园。种植中草药百余种,灌木、乔木交错,浓荫与药香交融,既美化了校园,又是中药学的实践教育基地。(3)汤头歌诀、名人名言遍布校园主干道路,增强学生对“应知应会”知识的认知与传统医德教育思想的认识。
二、国医文化博览园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原陕西医史博物馆的基础上,整合中草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校史馆等,构建为国医文化博览园。(1)陕西医史博物馆:是建国后建成的第一所医药专业博物馆。文化特色鲜明,学术水平较高,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在国内外亦有较大的影响。(2)中药标本馆:由中药材标本与中药饮片标本组成。陈列中药材标本1000余种(件)、中药饮片500余种。(3)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各种标本236件(套),按人体的组织结构分为8个展区。。
这些辅助的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有力地配合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实验区提出的“双阶导师制”、“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得到了同行专家、名老中医、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的广泛好评。这一成果被及时推广应用,由1、2、2分段培养制派生出的“3+2”教学模式已经从2009年9月起成功应用到我校中医专业普通班和中医骨伤专业。(2)实验过程中提炼总结的“病人进课堂”、“模拟病人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也被应用到了其它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制定的特色人才培养的方案,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也对我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中医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9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团队、中医内科学团队、中医骨伤学科团队、中药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中医骨伤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已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等11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学专业主编了《难经发挥》、《温病发微》等4部教材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材奖。基于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实践,我们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工作,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特色及经验已被应用到多个专业的方案修订之中。(4)实验区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的浓厚兴趣,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专业态度、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的中医基本功、中医临床技能、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这些变化增强了我们改革的信心,也给我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
秦汉时期,陕西曾为中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稳步实现“中国梦”的机遇下,历史又一次将目光聚集在了陕西这一方热土之上,期待在这里对国家的中医事业发生又一次创新与推动。希望能在此为我国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找到一条创新之路,以促进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持久稳步发展,并以此为文化载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六部委.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