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校音乐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简易乐器;素质教育;学习能力;良好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情感充沛,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让他们整节课都一直跟着教师听、唱、读、说、跳、动是不够的,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在生活中,身边的打击乐器又是最容易掌握的,它质朴、清新、有乡土味,就地取材,紧贴学生的生活,可以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词汇,提高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
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自制打击乐器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无论对教学的整体还是对学生的个体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利用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我们可以发现,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玩意儿定会充满好奇,总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我们不妨先不讲,让课堂“乱一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学生对新玩意儿所产生的好奇心。在平时使用打击乐器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打击乐器有几种敲击的方法,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它们像生活中的什么声音,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学生就会很主动、很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乐器”
首先,演奏常见的课堂打击乐器。教师把学校的打击乐器木鱼、双响筒、沙锤、三角铁、碰铃、响板等演示给学生,并给学生讲解每件乐器的基本原理、声音特点和制作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分组练习、演奏并伴以歌唱、律动,学生乐在其中几乎“不能自拔”。
其次,从最便于操作的拍手开始,开发拍手的三种音色――双手掌交叉实心拍手产生常有的鼓掌音色,空出手心拍手产生饱满的音色,右手四指并拢拍左手心产生较为单薄的音色。然后,用拍手的三种音色分别以“× ×|×× ××|”进行二声部“合奏”练习,形成简单而有趣的音响效果。接着,练习捻指、拍肩、拍腿、跺脚等动作,选择可行的节奏型并与歌唱结合起来。“身体打击乐器”的运用,制造出丰富的“声势”,学生兴趣盎然。
然后,用随手可得的“乐器”演奏。分声部拍桌子、摇钥匙串、敲文具盒、对击口杯盖、拍打矿泉水瓶等等来“演奏”三声部节奏,形成有如原始舞蹈的伴奏音乐,一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即兴律动起来。
三、“变废为宝”,自己制作简易乐器
课下,让学生用废旧物品做“不花钱的乐器”。简易乐器制造完成后,每个学生上台演奏并简述乐器的制造过程与发音特点。有的学生把自己装鞋的盒子拿来做小堂鼓;有的学生分别串起金属和塑料瓶盖,形成音色不同的“串铃”;有的学生用两个矿泉水瓶子装上碎砂石做一对“沙锤”;也有的学生用两小块树皮中间夹片塑料做口哨;还有的学生用柳树枝做出了柳笛……一件件乐器在音乐课上展示、演奏,教师即兴配器,带领大家为歌曲伴奏,学生边唱边奏边舞,其乐融融。
四、合理运用自制简易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先引导学生用节奏型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如,在《捉迷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悉三拍子节奏,我引导学生用鞋盒子充当小堂鼓,用装了碎石子的矿泉水瓶充当沙球。废车铃演奏第一拍,用装了碎石子的矿水泉瓶演奏第二、三拍。这样更能强调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
再引导学生用旋律型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在《乃哟乃》歌曲拓展教学中,我先以钢琴为准调好音,让学生用自带的旋律型打击乐器(碗、玻璃杯子、瓶子等)来演奏歌曲(在碗、玻璃杯子、瓶子中加入不同量的水)。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合作意识。学生在敲敲打打中,认识乐器,演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并且能够利用身边的物体,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从而达到创作的高度,体验到创造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喜悦。
五、自制简易乐器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品质
自制简易乐器作为一种学具,能帮助学生掌握节拍,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协调感。手中有了小小的乐器,学生又多了一个进行音乐实践的机会,嗓子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和演奏乐器树立自信。通过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他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正如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自制简易乐器同课堂打击乐器一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学生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集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自制简易乐器的课堂实践,激发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改变了一直以来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这样一种局面,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唱什么,教师没有教,则学生不会唱的尴尬局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作风和学习态度;更好地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意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每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都经历着知识结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作为教师,教学工作之路任重而道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共同面临的,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借鉴多种教学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让教与学完美嫁接,不乏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小军.我让自制乐器进课堂.中国音乐教育,2000(01).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三个情字:“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情感,让学生愉快的受到教育,近几年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还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认识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忽视、轻视音乐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的存在,尤其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长期受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储备 ~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发展相比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地处祖国最西部的新疆南疆地区,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
二、新疆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现状
新疆位于中国西部,南部主要是维吾尔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语言、国家教育发展很不平衡, 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北疆地区,而相对欠发达的南疆地区,尤其是地县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音乐教师缺失、教学设备陈旧,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并且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在建校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是民汉合校,双语教学存在着语言障碍等诸多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南疆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1、教师因素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偏重文化课,忽视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有严重的重主课轻副课的思想,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和排名,音乐课经常被主课老师占用,在临近中期考试就得为文化课让路,这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次,教学设备配备单一,音乐教学在投资上与文化课具有一定的差距,教学设施简陋,与音乐教材配备的书籍匮乏,部分学校虽然在教学设备上相对齐全,但大多都到了更换期,学校领导也不采纳音乐教师要求配备设施的建议,对音乐器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给音乐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音乐教师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教师整体素质欠佳、教师的基本功薄弱、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不够。改革和实现新的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建立了新概念的教学概念、评价,使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必须反映,但通过实习,我深深感到学校学习新的理解不到位,基本的实现方式的新课堂教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要通道。
2、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
支教实习的过程中,除担任音乐教学工作还担任班主任和社会实践工作,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不爱听唱教材中的歌曲,觉得老套不好听,他们更偏爱于流行音乐,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不良习惯,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值得反思。
其次,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有待于提高。学生对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观感性的层面,在聆听音乐时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作品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有限,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在欣赏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基本音乐常识和音乐素质偏低。
三、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建议
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疆的未来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应共同努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加强学习,积极反思,努力实践,更好、更快的音乐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1、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音乐素养,美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学校新知识改变音乐课的不平等现象,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创新,让学生自身体验和真正理解,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教学水平的高低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知识面广阔、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加大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力度,改善音乐课堂气氛,不断提升教师基本功水平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改善教学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音乐教育投资改善旧的教学设施,许多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需要显示新的教学设备,给学生更直观的教学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加投资,逐渐适应了新课程,以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和设施,解决缺乏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设备,使音乐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确保每个类的质量,配置足够的音乐、书籍、杂志、音频数据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标的实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随着全面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加强音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我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育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40-001
在现有的教育目标下,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国外一些资深的高校来说,其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现状
虽然我国将艺术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点课程全面推进,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建设起步晚,发展慢,高校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教育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音乐教育管理模式难免走上老路,大多数高校片面追求教育的进度和速度,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不仅严重地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1.1机械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过分地强调教育的程序性,以至于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比如通过事前编写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等来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进程。这一种机械化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音乐教育上形式僵化,难以取得实际性的突破。
1.2管理内容高度统一,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习惯了“由上而下”的统一调配方法,由此导致音乐教育管理内容高度统一,指令性强,下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大多数高校要求老师和学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的管理模式过分追求教学的效率,下放权力不足,致使老师和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做出调整。
2.课程设置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2.1课程结构不合理。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选修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由于选修课程并不是向全部学生开放的,因此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加上选修课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的,从而导致接受教育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2课程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无非音乐基础知识、中外音乐鉴赏等几类课程。从课程上来看,教学内容非常狭窄,主要以基础类和鉴赏类的课程为主。大多数高校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一般比较偏爱于鉴赏类的课程,如浙江传媒学院有5门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就有4门,比例达到90%。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措施
针对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于建立有效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是如期、高效完成任务的保障,也是贯穿教学始终、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控制过程,在学校推进教学任务中发挥着全局性和整体性的作用,从而使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必须首先从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
1.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在音乐教育管理上校长和主管教学的部门不应再享有绝对的权力,适当地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由于每一个院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兼顾每一个学院系的自身特点。比如在制定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学校只要指出一个大概的教学方向就可以了,然后要求每个学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优势,制定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这一种分权的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地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真正地做到了以人为本。
1.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老师在一学期内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评价,以量化的形式来测定和衡量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中之重。
2.创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
2.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情况、教育目标设计等来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以选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比如学校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增加一门音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弥补学生在中小学时对音乐认识不足的缺陷,基本达到音乐“扫盲”的目的。
2.2拓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鉴赏上,而要以音乐为核心,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课程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三类教育方向,学校可以设置音乐审美类课程、音乐表现类课程、音乐创造类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和音乐教育类课程,吸收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知识进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三、结束语
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对于营造和谐的、有序的教学环境,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当前高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上仍然有不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专业是音乐学科中一门培养音乐教育者的专业。随着高校间的合并和学校的不断扩招,普通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基本都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来,音乐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对此,本文将分析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对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音乐教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向的群体倾向于中小学学生或者人民群众。为了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来规范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改革中,我们除了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角度调整,也要关注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在学校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之前学校不重视音乐教育的情况越来越少。作为改革的执行者,音乐教育者本身需要有高素质与高水平,才能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合格的音乐教育者。职业院校逐渐重视并引进了一批能够进行音乐教学的人才,并且从完善硬件设施等方面为音乐教育专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音乐教育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很多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对音乐教育的观念存在偏差。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者在结合教育传授音乐方面的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教育的成果以及后续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与教育的简单结合,只有真正领会音乐教育的本质,才能更好的进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2.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仍不完善。课堂内容仅限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老师也忽略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确定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将音乐教育专业课堂发挥作用,是对音乐教育者自身水平与能力的考察,也再次说明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老师的重要性。3.现在大多的职业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过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综合需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技能。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个方向
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为了弥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更是为了推进音乐专业教学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内容到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给新时期音乐教育专业树立了更为规范的标准。
1.构建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音乐教育课程应该以“音乐”作为课程的重点,老师除了将音乐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其他类似音乐鉴赏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领悟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或者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课程,比如音乐与表演、音乐创作等课程。音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乐曲本身的存在。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将多样形式的音乐融入到课程中去,不仅能加深学生们对于音乐的认识,更能够将音乐这门艺术发扬下去。只有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制约,将丰富的音乐内容带进课堂,音乐教育专业才能更好的完成改革,跟上时展的步伐。
2.注重“音乐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在讲台上向学生们传授音乐的理论知识。可是,音乐教育并不是老师将音乐以教育的手段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并且给予真正有意义的帮助。老师们首先要认清“音乐教育”的观念,同时要关注学生是否正确理解“音乐教育”的内涵。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音乐理论知识的人才,更是一个懂得传授知识的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会具有与音乐相关的特殊才能,但是如何将这份本领传授给自己将来的学生,也是需要去通过实践来学习的。
3.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和授业形式的改革。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不能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形式的课堂,老师们应该把技能传授和教学方法的传授相结合,保证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音乐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能力。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做一名指导者,在同学们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纠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收获知识,学校应该将课程精简化,合并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课程架构,同时在精简的课程中丰富知识容量,让学生获取到更全面的知识。
四、结语
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并且寻找方法来解决。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们除了探索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应该关注课堂的质量以及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确保学生为将来进行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也需要将改革的内容充分落实,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加快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
作者:刘杨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树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探析,毕节学院院报[J],2007,5(25):117-120.
[2]刘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J],2014,24(4):91-92.
公共选修课,又称通识教育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而音乐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国普通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设音乐通选课以来,已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至目前为止,各种为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而编写的教材多达上百种,仅以《大学音乐》命名的就有十余种。但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音乐公共选修课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在开设课程和教学实践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初探性,显现出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简单随意性,教材的编写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等问题。目前的做法一般是将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科知识照搬或简化,作为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学课程教学之用。这样做,作为初探时期的一种尝试当然无可厚非,但终有其不适之处。一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可能花大量的课时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同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而音乐学各科的知识又相当丰富,这就产生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矛盾;二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具备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如果一味地套用音乐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方式与内容,非但不能习得必要的知识,获得应有的艺术修养,势必让学习者产生望而生畏或厌烦的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再有,音乐选修课,其重点不在于让学习者获得专业的技能,而重在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完善人格品质。因此,照搬专业音乐的学习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拥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较开阔的文化知识,对音乐艺术的好奇与求知欲等特点,编写适应这类学生学习的音乐学课程教材,需要有新的探索。
2009年春夏之交,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普通高校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汇聚一堂,针对该课程当前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言献策,并重点学习、探讨了修海林教授主编的最新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材――《大学音乐》(以下简称修版《大学音乐》)。②2009年9月开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加之笔者的力推,上饶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使用了这一教材,如今一年过去,广大师生反响良多,其中有褒扬和肯定,亦有批评和建议。笔者认为这些信息和反馈对于更好地推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乃至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将不无裨益,遂首先将修版《大学音乐》简要评析之,并对我院教改活动的情况及其广大师生的反馈信息作一介绍。恳请广大专家及师生参与讨论。
一、教材评析
修版《大学音乐》是为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课程以及相关文化素质课程而专门编撰的音乐学类课程教材。它将音乐学的人文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予以整合。内容选择上,主要是将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音乐文献资料、当事人的记录和回忆,以及一些通过传媒节目制作中的采访、记述而形成的文本进行整理编汇。编写体例上,分别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作品”、“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思考与讨论”等板块。同时还选取了部分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音响,以CD光盘形式附于书后。在乐谱谱式的选择上,较合理地考虑了我国音乐生活中实际形成的、并有某种认知规律在背后起作用的视谱习惯。凡属西方音乐作品的谱例和配有钢琴伴奏的谱式,皆用五线谱,凡记录单旋律歌曲(如民歌、戏曲、创作歌曲等)和民乐作品的谱例,皆用简谱。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关照、探究,而且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和理解,乃至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和研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从修版《大学音乐》的体例设计和安排上,不难看出编者有着与以往同类教材的编撰者不一样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既要有一定的宽度,也要有一定的深度。该教材旨在同一学科范畴内,将音乐学的人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予以整合,在编撰中有意识地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力求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呈现这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可以从教材的编撰体例上看得出来,全书共分四个单元,分别囊括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音乐”、“西方(学院派)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这样的信息量,在同类教材中是最大、最完整的,从中体现出编者欲从深度和广度上实施跨越,合理地体现出高校通识教育的“通”的理念。此外,教材中别具匠心的“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等几个板块,为学习者提供了延伸与拓展的空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体例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部分编者给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和策略,可供师生参考。课程的教学可以由一位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几位教师合作完成。因此,无论是教材的使用还是课程的学习,都是开放、灵活的。
其二,教材设计的美学理念上,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去认识。我们看到,普通高校学生在艺术中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较好,知识面宽,理解力强。而音乐学课程因其历史知识积累深厚、文化承载内涵丰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学,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编者将每一个音乐种类,每一部音乐作品中最显著最精华的审美特质提炼出来,并以主副标题的形式在篇首标出,一是显目,二是引导。如“三峡险滩号声急――《川江船夫号子》”、“热辣率真、曲吐真心――《三十里铺》”、“犹有隔雾看花之恨――《鬲溪梅令》”、“含着眼泪的微笑――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风,来自多瑙河――匈牙利民歌”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指引,顺藤摸瓜,逐步探求音乐美的内涵。
二、使用效果及信息反馈
2009年3月,修版《大学音乐》出版,2009年9月,上饶师范学院即使用了这本教材进行教学,并把这一教学活动纳入到全院师范教育改革的项目当中。此次教学改革共涉及全院13个二级学院(音乐学院除外)中大学二年级各专业的二千多名学生。按照学院公共选修课的安排,实施循环排课的方式,周学时3,授课10周,共30个课时。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共有11位教师参与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他们采取“集体备课分头教学共同研讨”的方式,较好地整合了集体智慧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双重优势。2010年7月,教学改革实施一周年,为检验教改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教研组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23份。问卷的内容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趣味性、深度与广度、形式的新颖性、可接受性等30余项指标。问卷采取选择题的方式,分别设置了“很好”、“一般”、“有待改进”、“不好”四级选项。另,在每一大项后面设置了留言栏,学生可以随机发表自己对教材或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从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各学院学生反映和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撰体例和内容上,“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等几个环节很好,82.7%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一项。在留言栏中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以点带面,较好地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更可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第三单元“西方音乐”过于专业化。选择此项的学生占到29.6%,且以工科、理科学生为多。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这一部分的音乐作品过于生涩,可听性不强。第五、六、八节的知识讲解也过于专业化,非音乐专业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尤其是五线谱谱例的选择,对于公选课的学生来讲基本起不到帮助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作用。
3.希望多授鉴赏之法。75%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音乐通识课程习得一般的音乐鉴赏技能,以此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而不是仅仅单纯地介绍一点音乐知识。学生建议,教师传授的音乐鉴赏技法应该要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以鉴赏、品读优秀音乐作品方式和技巧,是为重中之重。当学生习得了鉴赏音乐艺术的技能后,就可以自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此外,除了集中反映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教研组每位教师还提交了一份教学实践报告,将各自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建议提炼出来,我们看到以下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1.“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几部分匠心独运,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在讲述“劳动号子”一节时,“平行阅读1”将《黄河船夫曲》的生存背景、黄河禹门以上沿途恶劣的地理条件,以及该曲从采录到发表、传播的过程作了简要回顾,为读者打开了学习劳动号子这种民歌形式更广阔的视野。“平行阅读2”主要介绍了陕北歌王王向荣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演唱传播《黄河船夫曲》的历程。“导读与鉴赏”结合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黄河船夫曲》的艺术特点及社会影响力作了简要的介绍。“链接”则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黄河船夫曲》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文背景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给学习者创造出一种宏阔的人文观和宇宙观,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和视角。
2.“教学建议”、“思考与讨论”等部分从编者的角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思路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建议和帮助,教师们反映良好。
3.关于有否必要放入乐谱,教师们普遍反映效果不佳。像上饶师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识谱,有少部分只是略略识点简谱,极少部分学生略识五线谱。对于教材中给出的较为复杂的简谱与五线谱(如艺术歌曲、多声部合唱曲或器乐合奏曲等),几乎所有同学如同看“天书”,失去了编者为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而辛辛苦苦附上曲谱的实际意义。
4.曲目选择,主要体现在西方曲目过于学术化、专业化。如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拉威尔的《包列罗》等,这些作品,未在经历四至五年的专业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之前,可谓难解其点与奥秘。其实要将西方学院派音乐介绍清楚,还有更多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作品可供选择,等学生初步领略了鉴赏的奥妙之后,他们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自行深入与拓展,大可不必开始就端上这些“硬骨头”。
5.贪多求全,势必浅尝辄止。纵观全书,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音乐”、“西方(学院派)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几部分内容,可谓包容甚广。前文笔者已经提及,这充分体现了编者欲体现“通识教育”之“通”的良苦用心。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要在短短的30课时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肯定很难面面俱到。如若节而取之,又有顾此失彼之嫌,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之“通”与选修课课时之紧缺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三、思考与建议
修版《大学音乐》出版整一年,是同类教材中最年轻的“新生儿”,它无可非议地集合、融汇了历年同类教材的优秀成果,成为一本兼容知识性、人文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这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前行的脚步。但是,我们也应该谨慎地看到,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之路依然充满坎坷,很多疑难课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因此,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依然是喜忧参半!当然,这是任何事物处于发展上升时期所应有的常态。
笔者以为,编者的编撰与教学理念是决定该教材归属和优劣的内因。修版《大学音乐》的编撰者很好地注意到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普及性、知识性、人文性等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但同时也将普通音乐院系的学生考虑在内,③这一点笔者认为并不妥当。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与普通音乐院(系)教育区分开来,前者是真正的大众艺术教育,带有普及性、培育性、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后者属于专业音乐教育范畴,带有专业性、尖端性、指向性等特点。因此,在同一本教材里要同时适应前者与后者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笔者窃以为作为教学专用的教材,授课对象的指向性还是强一点更妥当。修版《大学音乐》在体现人文性、知识性和普修性等特点上都做得很到位,但编者欲将此教材同时适用于普通音乐院系,这就带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前文所述的学生与教师们所反馈的问题,如西方音乐部分的过于专业化、可操作性的音乐鉴赏技能的缺乏、五线谱和简谱谱例的使用,以及知识涵盖量过大等现象。或许以上问题并非缺憾,仅仅是目前我们尚未找到更好策略来调和诸因素之间的矛盾,那么,求索与探究之路就在脚下,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师生们共同来研究、攻破这一难题。
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版《大学音乐》一年后的教学效果与信息反馈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材给教改带来的巨大助推力。当然事物总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憾,但这原本就是正常的,它可以让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理念和方法,取得突破和进步。鉴于此,笔者将上饶师范学院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改革中实践、使用修版《大学音乐》后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予以客观呈示,将广大师生们有益的建议真实、谨慎地提出,希冀有助于高校通识教育之更进一步发展,或许有助于业内专家们参考,以提高该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编写等领域的改善,如能有所裨益,则不胜欣喜!
①教育部教体艺厅?眼2006?演3号文件。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欣赏;音乐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也在最近十几年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性的人才,但是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在校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受到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缺乏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开设音乐欣赏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起对于美的追求。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美和体验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职业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等现象。加上职业院校管理制度相对不太完善,也不严格,很多学生没有组织观念和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个人素质的也得不到提高。这对于学生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带来很大的障碍,不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学校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比较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获得,虽然部分职业院校也认识到了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予以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普通教室中展开的,不但没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应具有的音响效果,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同时,音乐欣赏课是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巩固和深化的,但是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相应的资料可以借阅,学校的网站上没有相应的板块可以供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无法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学校的不重视是音乐欣赏课设施构建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对音乐欣赏课的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三)教学模式的单调性
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才得到起步和发展,规模上相对比较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还是模仿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音乐欣赏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变得非常被动,难以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学生参与少,就很难提起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没有对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具体地分析,因此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授中,教师们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际考虑,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教学相对盲目,不利于整个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职业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全面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音乐欣赏属于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公修课,多数教师不但要承担自己音乐系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承担这门课程的公共教学,因此,要倡导教师们发挥出个人的奉献精神,以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来。其次,音乐教师基本都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而音乐欣赏课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它加强了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还强调了音乐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这些要求促使音乐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要以能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二)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明确培养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职音乐教育必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方向。首先,明确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音乐人才。其次,在定位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时,既要考虑到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创造性又实用的社会人才,尤其是对于音乐欣赏课,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变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广泛地搜集和欣赏和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学生们经过主动的学习,就会达到一种有准备欣赏的状态,就会大大缩短和欣赏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且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对于一些描写各种自然和地域风光的作品,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教师个人收集来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一边看着图片中美丽的风光,一边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职业院校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手段还需要改进和完善,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只有提高了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水平,进而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其格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J].音乐时空,2015,(9):128-128.
[2]张洁.高职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索[J].青春岁月,2013,(11):293.DOI:10.3969/j.issn.1007-5070.2013.11.257.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但当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存在很大问题。笔者基于此,对江西省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一、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笔者通过对江西省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很多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
(二)课程设置单一、学生兴趣不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在音乐课程类型设置上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几门课程,音乐相关课程没办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安排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江西省各高校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这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学分的需求才选择上大学音乐相关课程,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三)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认为“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就够了,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江西省各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也只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进行突击培训,所以高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由于音乐学习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就提不上加强音乐修养,更不可能组织高水平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了。
(四)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的匮乏
学生、学校、社会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音乐教师队伍状况也不是很理想,没有专业的音乐师资队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很多高校都没有音乐教育教研室,只有从事音乐相关教育的几个老师。
二、对策与建议
(一)校方应高度重视,加强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扶植力度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从长规划,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着手,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长期重要的任务进行部署,要从教育教学的政策措施上增强扶植力度。首先要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音乐素质教育氛围,还能起到辅助思想道德建设,开发人的智力的作用。其次,要逐渐把公选课改为必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音乐素质教育。
(二)建立健全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确保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发达的国家里,音乐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现有两千多所大学中,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或音乐系,没有音乐院系的大学,学生们可以跨院系选修音乐课,大多数大学和理工学院都设有音乐选修课。至今我国大学的音乐普及教育还相当落后,绝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音乐的系列化教育工程是目前江西省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需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普通高校的音乐紊质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大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音乐教育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们非智力因素各方面的培养开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雯.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
论文内容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面对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的图景,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中,舞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将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如江汉大学2011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满分100分,其中声乐、钢琴(器乐)两科中高分占45%、低分占30%,视唱练耳占15%,乐理占10%。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测试这一项,甚至连以前在专业面试中还能见到的律动测试也被取消。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办法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实现对象与自我双向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
(一)从生源质量抓起
近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已非常现实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的面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在艺术高考中比例较大的课程为主,而对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本身就比较辛苦,学生由此会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从艺术高考做起,提高舞蹈课程在艺术高考中的比例,让考生在高考前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严把艺术高考关,选优质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面向市场,开设相应课程
当前,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成为专业招生的噱头,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手段。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扩大招生规模,敞开“入口”,而忽略了“出口”的质量,也不够了解市场的需求。
流行音乐、街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力量已经走在多数高校前面。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高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规范校本教材的制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多少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目前,学生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如四川天一学院每年都派专人负责做社会调查,各系部每年都根据调查报告对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培养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市场。而一些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较为滞后,有的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有的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培养目标。
3.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四)增加艺术实践
舞蹈社团是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阵地。参加舞蹈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对舞蹈有较大兴趣,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兴趣的提高、技能的磨练,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影响和吸引,给那些“徘徊在舞蹈边缘”的学生发出了一盏盏耀眼的信息灯。随着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们会越来越成熟,舞蹈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广阔起来,进而对技能的要求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参加舞台演出不少于8次才能获得学分。
毕业实习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文艺活动外,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都成为学生舞蹈实践的课堂。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老师,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我,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如,组织幼儿、少儿编排节目,参加教师或单位的节目演出等。经过一次次实践的磨练,学生们无论是舞蹈的技术能力、创造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成长非常快。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研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按照师范性与时代性、结合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艺术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谭桂琴.走出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困境[j].艺术教育,2005 (4) .
[3]杜薇薇.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2009(13).
[4]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3(8).
【关键词】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汇集成的一种能够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与潜在价值,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定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各种音乐元素,包括乐律、乐器、乐谱、乐理、调式、节拍以及该民族的习惯、观念、语言、气质、风格等的集中反映。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1.民族文化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与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是社会思想与艺术高度发展的历史积淀,民族音乐可以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等,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美德。
2.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的情结,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思想与智慧,民族音乐文化是最优美、最富有人性内涵、最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个性形象集合体,充分的把民族本质以最完美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
1.传统音乐的传播方式划分为无意识传播与有意识传播。其中无意识传播是民族音乐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指民歌、民间歌舞、民间乐曲、戏剧声腔、曲艺音乐等,通过民歌手、民间乐手、民间艺人等民间音乐家的演唱演奏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无意识传播主要是传播者出于自娱自乐、谋求生计的目的,是一种无序的、顺其自然的状态,无意识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这种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有意识传播主要是指师傅传授徒弟技艺,例如少数俗字谱和工尺谱刊行流传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针对性。
2.现代民族音乐传播更注重有意识的传播,主要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一代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已经成为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运用民间曲调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编创的学堂歌曲在学校中广为传唱,还有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把传统音乐及现代作曲家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写进音乐教材中,这种有意识的音乐传播方式为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国家、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了各种文化形式,涵盖了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音乐能够直接反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语言、审美价值、审美观念,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包含多样的社会功能,因此,学校音乐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途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时展赋予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占主体的地位,既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又能够为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经验。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有益于构建新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以开放心态吸纳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是互为基础的关系,学校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队伍,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我为主、外来为辅”的原则,学校教育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树立华本土音乐的主体思想意识,正确看待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基地,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从世界各国音乐中吸取营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让中国音乐教育立足于自身,更放眼世界。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首先,学校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教学目标,能够促进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展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音乐中体验和感受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形式,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美的体验更是精神的洗礼,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其次,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时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趋频繁。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坚定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本立场,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才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独特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民族音乐传承能够为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教育改革提出“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改造建议,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这一理论指导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构建“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以推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民族音乐教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也能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营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环境,国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政府制定的相关文化政策是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的精神土壤。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和完善文化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等。例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形文化财宝”保护法等,以及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保护资金投入,如筹资建立“中国无形文化财宝博物馆”等,而且政府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宝”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有益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社会环境。
2.校园环境
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加强利于文化传承的校园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深刻认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树立现代的音乐教育观念,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以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学校要鼓励音乐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科研活动,促使教师创新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民族音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音乐观念、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美学、史学、形态学等方面已经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校的音乐教学要摒弃以往的“中轻西重”、“ 技重论轻”的观念,形成涵盖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课程结构优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涵盖的资源也十分丰富。而学校的音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学校的民族音乐教材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把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直接转化成学校音乐教材。另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写民族音乐教材,教材体系要依据“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在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出“经典性”、“文献性”。 民族音乐教材的改革与创新能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学校在设置民族音乐的课程结构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民族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乐理课、中国音乐风格课、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美学课等课程,以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教师要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丰富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在音乐的审美和文化传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介绍民族生活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播放影音资料,让学生鉴赏民族音乐,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养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第三,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活动,例如民族音乐歌唱、民族音乐舞蹈、民族音乐演奏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组织这些丰富的音乐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音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五、总结
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是学校音乐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能够使学生欣赏、学唱民族音乐,吸收民族音乐的精华,更好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也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论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大家,2010,(13)
[2]吴洁.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音乐,2008,(6)
[3]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苗秀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5)
[5]陈培刚.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模式的当代意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随感[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0,(2)
[6]杨静.论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7]王文韬 .学校教育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8]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