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病房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病房建设方案

第1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方案构思:人文、现代

*以人为本,注重生态

医院的设计方案中,不仅关注为患者提供优良的医疗环境,还考虑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方案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在适当密集布置建筑群的同时,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门急诊、医技、住院楼组合围成多个内庭院。住院部具有良好规划与朝向,大部分病房朝南布置,护理单元各层留有开放式的室内活动场所,使患者有舒适的交流空间。门急诊、医技楼各单元通透的庭院景观体现了现代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为逐步建设成花园式医院创造了条件。

*科学合理,技术先进

在新建筑物内设计医院主街,使医院内门急诊部、医技科室、住院部、后勤保障部门分区明确。各有关部门布局合理,联系方便。

多通道式的影像放射科、生物洁污层流手术室、智能化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供应中心专用电梯系统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应用全面体现了现代医院的设计理念。

*安全卫生,经济高效

在分析人流物流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洁污严格分区与分流,互不交叉混离,有效降低与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现代医疗设施运营成本较高,设计方案力求使医院内部交通短捷,工程布线合理,为日后降低日常运营成本创造条件。

*造型新颖,形态别致

方案外观努力体现端庄大方及现代化医疗亲切的个性。同时融入地域特色及蒙医文化,在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中,在细部处理上增加蒙古族吉祥健康的图形文化。新建医院将成为和林格尔县富有现代建筑个性和优美庭院环境的崭新城市形态。

风格造型:民族、个性

*运用抽象化的民族符号

现代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经济适用,庄重大方。以抽象化的民族符号,引发人们对蒙古族文化及蒙医科学的联想。

特别是门诊医技楼,水平舒展,通透流畅,似枝干,似哈达,隐喻蒙中医学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突出亲切自然的个性

造型力求轻盈端庄,不追求豪华装饰,方案设计在体现功能内涵基础上,利用功能布局体型,刻画出医院亲切自然的个性。尤其是住院楼,以核心筒为中心,两翼舒展,有分有合,高低错落。整个建筑大气庄重,又不乏亲切自然。

功能布局:明确、延展

规划布局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基地与周边道路的高差,建筑顺应城市道路排列。

*分区明确,洁污分流

住院、急诊、医技、门诊、蒙医治疗等区域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各区之间以庭院连接,既解决采光又创造绿色宜人的室内外景观环境。

门诊部、急诊部出入口设于基地西侧;住院部出入口设于基地南侧;医护人员出入口设于规划的东北侧道路;污物出入口设于基地东南侧;另外在基地东南部设置传染门诊入口。

院区由北至南依次布置: 蒙中医、儿童门诊――普通门诊――医技急诊部――住院部。

*门厅高大舒适,医疗主街顺畅通达

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以医疗主街组织和联系,沿主街设电梯厅,形成竖向交通枢纽。主街上设计室内绿化及休息座椅,营造轻松活跃的休闲空间。

*门诊科室模块式布局,尽端式延展

各门诊科室分区明确,以主街连接,模块化布局,方便患者快速进入所在病区。

各科室尽端式布局,明确医护及患者通道,也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放射科采用多通道式布局

患者使用的通道区域与医务人员的工作区域分开。在保证改善患者候诊环境条件下,改进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效率。

结构设计:科学、合理

第2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及妇幼保健水平的提高,医疗设施与医疗技术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由于该院建设年代久远,各种管线老化、病房楼现有的功能布局已不符合医院发展的要求。医院要求保留结构主体和楼电梯部位不变,拆除建筑内所有内外填充墙体及机电系统,调整建筑功能布局,对机电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

一、改造面临的问题

(一)功能分区不明确、流线不清晰、医疗环境差

医院平面呈“风车”状,共6层。按照旧有的管理模式,病房、实验室、手术室各层分散,大量的后勤用房如餐厨、洗衣房等位于楼内,使床位数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目前患者的住院需求。楼内缺少集中的儿科诊查、妇产科诊疗中心,没有集中的手术中心、ICU病房和配套的医技用房,缺少针对有特殊需要的患者的而设的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

妇女儿童群体就医特点是就诊时间较长,陪护人员较多(患者和陪护的比例约为1:2.5)。医院的住院大厅、候诊和交通空间狭小拥挤,常出现人员大量滞留的情况。

病房管理分散,设施条件差,无单间病房和专用卫生间,不利于妇产科患者的恢复和院方感控。另外,病房外的开敞阳台,存在安全隐患。

(二)柱网层高不合理、结构体系有局限

整个建筑每层层高3.6m,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设备管线的空间需求和新的医疗设备的工艺要求。柱网6m×6m,病房布局受限,床位布置紧张。原设计结构体系为板柱结构,设计初衷是室内楼板无梁,空间通畅简洁,能降低建筑物层高。但其板柱结构有局限性,板开洞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要考虑合适的位置布置管线和竖井。

(三)主体结构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原有建筑部分结构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缺陷。现场勘查中发现局部楼板存在受力钢筋腐蚀现象,极个别处钢筋腐蚀量达到50%,极个别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未达到原图纸设计强度,需要进行加固改造设计。

(四)工程资料不全

该建筑建设年代使用的规范已不能适应新规范要求。安全疏散、防火、节能等规范都需要针对图纸重新梳理、核对。项目的竣工图不齐全,许多情况需要现场勘查调研。由于建设年代久,防水和外网管线、老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及时赴施工现场解决突发问题。

(五)如何传承老城区建筑风貌和北大医院精神

该院地处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所处西安门大街已进行过沿街风貌改造。在外立面改造中需要充分考虑与老城历史风貌的协调统一和对北大医院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改造的设计原则

(一)利用原有条件

设计中认真考虑了现有建筑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用适宜、合理的专业技术和材料,以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对远期设计,也考虑到与院区现有资源有机的组合,使一体化设施的流程合理。

(二)体现妇儿医院的医疗特点

设计从妇产儿童医院医疗功能的特点入手,科学分析妇女、儿童患者、医护人员及清洁、污染物品的流线,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区,避免交叉感染,并注意人流、物流流线短捷、顺畅。在医疗功能组织、就诊方式上采用国内外先进模式,以适应该院的医疗特点,如医患分流、预约就诊、特需诊区、病区多通道布置等。

(三)体现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精神

设计中,特别重视妇女、儿童就诊者的心理感受。通过空间色彩分区、标识系统、无障碍系统设计以及建筑小品、背景音乐系统的配置,努力创造舒适优雅、安静柔和的医疗空间。体现医疗设施的现代化和人性化,体现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的人文精神。

(四)设备先进、管理方便

从医疗功能需要出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从根本上保证更新改建后的医院的先进性和现代化,保证在使用管理上的合理和方便。

(五)控制建设成本

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在保证各主要系统配置及材料选择质量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因素,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三、改造方案

(一)功能的合理规划

改造设计前,设计师与院方充分沟通,决定将分散于各层的餐厨和洗衣房从楼内移出。送餐从院部通过西侧连廊进入楼内,洗衣房与北大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共用。取消各层实验室,尽可能增加病房数量,解决病房紧张的问题。

改造后该院总建筑面积19997㎡,地上17565㎡,地下2432㎡。建设床位375张。地下1层,地上6层,建筑高度23.2m。

地下一层北段和西段集中布置设备机房、后勤库房,东段和南段设置孕妇保健、产前教育教室和康复科。孕妇学校和康复科在地下一层设置,对健康易感人群进行有效分流,。

一层集中布置公共功能和特需功能。包括出入院大厅、医学影像科、儿科诊察、妇产科诊疗中心、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医技、诊查中心位于同层,方便患者就医。特需门诊单设出入口保护隐私、减少干扰。

二~五层布置护理单元,其位于楼层中段,临近手术部和医技部分,便于医疗检查和处理突况。其中,二三层布置儿科、新生儿病房,配置蓝光治疗室、哺乳室、育儿辅导教室。四层布置妇科和计划生育病房。五层布置产科病房和产房。配置产娩一体化的家庭化产房和陪待产室。

六层集中布置中心手术部和重症监护病房。手术部含10间手术室,其中百级2间,万级8间。重症监护病房分设NICU(24床)、PICU(9床)和成人ICU(6床)。

各主要功能部门设计:

护理单元位于一至五层。采用长方型平面,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心位置,具有良好的护理视野和短捷的护理路线。护理单元的医疗辅助用房位于护士站的一侧,自成一区互不干扰。病房内有卫生间,开敞阳台全部封闭,作为使用空间。

手术部位于六层。根据使用要求,净化手术区共设10间手术室, 其中百级手术室2间,万级手术室8间。手术室充分考虑先进装备的设置,固定设施的设置以便于控制、方便使用、无障碍操作、确保安全为原则。

重症监护病房(ICU)含NICU、PICU和成人ICU也位于六层,与手术部联系紧密。还设计了家属等候空间,便捷的运送流线是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通道。

出入院大厅位于首层南侧。大面积落地窗和色彩明亮的室内装修,使整个大厅光线充足,充满生机。为方便患者,出入院办理柜台设计为无障碍柜台,厅内设电话、ATM机等设施。

特需门诊和病房是医疗服务的创新。特需门诊设置二次候诊、预约服务,可以满足患者快速就诊的需求。特需病房按家庭化病房设计,有助于安抚患者的焦虑的情绪。

(二)注重细节体现人性化设计

妇产儿童医院的主要就诊人群是女性和儿童。进行人性化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十分重要。

1.重视满足女性就诊者私密性和舒适度的要求

特需门诊、妇科诊疗中心设置二次候诊,候诊空间舒适优雅,有沙发、咖啡吧。典雅柔和的装修风格,为她们提供安静周到的就诊环境。护理单元改造后,保证每间病房都有卫生间。产娩一体化家庭产房,为产妇提供了安静舒适的分娩环境,有利于缓解她们的紧张情绪,顺利生产。

2.重视儿童患者心理和安全防护需求

针对儿童活泼天真的特点,护士站设计为颜色鲜艳的高低位台,并设计了儿童活动区。病房卫生间为低位洗手池,主楼梯扶手栏杆设低位扶手。考虑到儿童好动的天性,封闭原来的开敞阳台,外窗设置限位器,避免事故的发生。

室内设计用温馨、活泼的色彩和图案,鲜明的导向标识,以求缓解女性和儿童就诊者的紧张情绪。

3.增加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患者

在主要出入口设无障碍坡道,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电梯和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出入院办理处设置满足残疾人使用的低位柜台,方便残疾患者就医。

(三)结构空间的合理使用

该楼平面为“风车”形式,建筑空间均以矩形为主,考虑到患儿陪同家属多,流量大,设计中充分利用“风车”中心区,将原中心区上下联通的狭小中庭封闭,创造出相对宽敞的中心交通区。在首层入口处拆除原笨拙的砼雨篷,改为轻巧明快的钢结构玻璃雨篷,使光线更多地进入主入口大厅。随着医院容纳的设备不断增加,现有3.6m的层高对于手术室、ICU和病房走廊已相当紧张,因此只有在管线综合设计上精心处置,才能满足建筑净高的使用要求。

(四)结构安全的保障

由于改造后的建筑布局变化较大,为避免对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设计中结合建筑平面布置,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处理措施。各专业尽可能利用原有楼板洞口预留管线,对新开板洞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减小对现有结构的不利影响。在加固改造设计中还尽量避免使用加大截面的处理方法,保证改造后建筑有较合理的净空高度和平面尺寸。在墙体材料的选择上使用轻质墙体,减轻荷载。

(五)克服新旧规范衔接、基础资料不完备的困难,实现设计意图

该院建设年代使用的规范已不能适应目前新规范的要求,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不符合新规范的部分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工程建成后能够安全运行。原设计的主楼梯均为暗封闭楼梯间,不能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重新设计后改造为明楼梯间。室外楼梯900mm高栏杆不能满足安全高度要求,按规范调整为1050mm高。原护体系不能满足北京市公建节能50%的要求,改造设计采用250厚夹心保温砌块外墙和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外窗。

由于早期建设的基础资料竣工图不完整,改建现场和原施工图纸有多处不符,设计中十分注意及时勘察现场,随时调整设计,以保证完整地实现新的设计意图。

(六)结合老城区风貌和北大新建院区进行建筑立面改造

该院地处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外立面改造既要考虑与历史风貌的协调统一,还要考虑与北大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建筑风格的统一。外立面采用轻钢龙骨、铝板改造的坡屋面、浅灰色外墙面砖、借鉴传统门窗设计的不同大小的窗户,强调和突出了传统的韵味。金属、玻璃的材质与墙砖的交接对比,黑、白、灰的总体色调使建筑显得既现代又有传统,与老城区建筑和谐共生。浅灰色外墙砖和浅绿色窗框、简洁庄重的外观与第二住院部色调和风格上统一,彰显出北大医院厚医尚道的医院文化。

(七)及时处理现场突况,节约建设投资

在改建中设计师与各方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经常到现场配合处理不可预见的情况,及时找出原因,避免资金浪费。施工中曾出现地下室窗井大面积进水,设计师现场指出这是施工时压裂室外老化管线导致的渗水,由于及时解决了问题,使工程顺利进行,为院方节约了投资。

第3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 示范工程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35-02

1 医院情况简介

我院是“苏州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2010年6月,我院骨科及消化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截至2011年09月,已经扩展到19个病区试点病房,其中A类7个,B类4个,C类8个。2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

2.1 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积极引导全员参与

为使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快速、有效在我院全面铺开,及时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我院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活动方案,全面负责活动的启动和实施。

2.1.1 深入调研。领导小组率先组织一次“优质护理服务大调研”活动,对在职护士、医生和住院病人以发放问卷的方式,有效征集各方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和改进意见,为开展好“优质护理服务”做好摸底工作。

2.1.2 广泛动员。为妥善安排和部署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相关工作,及时召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动员大会,指出重要意义,明确目标和要求,动员各试点病房的护士将思想统一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的各项要求上来,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2.2 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为使优质护理服务日常化,对各项护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疏理,对护理工作中不完善的方面进行修订完善,细化优质护理服务细节和流程,确保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有效落实。

2.2.1 完善规章制度。修订护理人员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护士晋升资质管理,完善健康引导制、危重病人日巡视制、整体护理责任制、临床护理规范等,增强优质护理服务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同时要求护士长按照各项工作要求,对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等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整改追踪,推动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

2.2.2 制定考核方案。制定较为详细的优质护理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根据完成基础项目的次数、实施专业护理的项目、工作量、工作强度、出勤、责任落实情况、服务态度、投诉事件等给予综合计分,不合格的按相应比例,从绩效工资定额部分予以扣除,积极调动全院护士承担护理责任的自觉性。

2.3 有效落实基础护理,丰富护理项目内涵

落实基础护理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我院以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效率为抓手,不断延伸和扩展优质护理文化服务内涵。

2.3.1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护士长根据当班的护士数、护士的能力、危重病 人数等灵活地每天分病人,要求责任护士8小时在岗7小时在病人床旁,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工作,时时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

2.3.2 创新护理方式。实行电子体温单及表格护理记录单,减少护理文书记录的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对全院75%的科室进行了连续性弹性排班,缩减交接班时间,加强晨晚间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强化陪探管理制度,制作了温馨提示的陪客证,有效地减少了陪探人员数。

2.4 积极拓展专业护理,扩大护理覆盖范围

优质护理服务,不是单纯的强调基础护理,而是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结合,要围绕病人的病情、医疗安全、诊疗效果,康复的需要,丰富服务内涵,根据护士的能力、经验、专业优势,分级进行护理,增强优质护理的针对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4.1 加强护士培训。我院非常注重护理人员的能力建设,为提升全院护士专业护理水平,特别是三年内护士,专门开设专业护理培训课,拓宽专业服务领域。

2.4.2 加强健康指导。为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护理人员的健康指导,掌握健康保健知识,要求每名护士,参照患者疾病种类,充分利用晨间护理时间为患者进行宣教强化,逐步提高健康教育知晓率与覆盖率,使患者在出院以后也可根据健康知识进行预防疾病反复。

2.5 公开护理项目内容,接受患者时时监督

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我院在病区建立了住院服务指南,详细讲解护理服务宗旨和内容,同时将分级护理项目和标准公示上墙,接受患者监督。为保障患者权益最大化,另外还设置了投诉信箱、开通了投诉热线,方便患者24小时监督,对被投诉护理人员,一经落实责任,则按相关规定处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2.6 开展护理主题活动,深入推进人文关怀

为进一步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彻到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医院领导多次组织“优质服务专题活动”,积极培育全院护士自觉践行优质护理服务的自觉性。

2.6.1 实施人文关怀。对病房定时开关窗,保障病房空气新鲜;对每位患者提供2个一次性水杯,餐前发放消毒小毛巾,保障患者卫生安全饮食;及时督促患者午休,促证患者足够的睡眠,加快患者健康恢复;制作图文并茂的护患沟通本、医患联系卡,密切护患关系;对特殊病人赠送鲜化、水果等,缓解患者压抑的心情;经常与患者开展“谈心”活动,引导患者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面对并战胜病魔。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融入到对患者护理服务工作的每一细小环节,为护患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2.6.2 开展主题活动。以“假如我是病人”为主题,在全院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换位思考,引导护理人员多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耐心观察并主动询问患者感受与需要,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体现优质服务。

3 开展“示范工程”初见成效

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各科室不断创新护理新举措,完善服务项目,延伸服务内涵,拓宽服务领域,实施人性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实现了由践行优质服务到打造服务品牌过程的跃升,受益各方反响热列,初见成效。

微创普外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情况统计表

3.1 基础护理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通过广泛动员,创新护理举措,探索陪护管理,贯彻人文关怀等措施,切实将基础护理真正落到实处,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向纵深发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科病人自聘护工由原来的5到7人,降低到0,试点病房开展以来,护士主动承担起了全部的护理服务,。另外护士主动承担起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让患者感受到如在家一般的温馨,更加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赖感和认同感,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护士一直在我身边”的浓厚活动氛围。

3.2 疾病并发症明显下降

从图表中可能看出,红灯呼叫大大降低。通过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和健康知识的宣教,使患者熟悉入院须知、便民服务措施、熟知责任护士、药物性能、饮食要求、安全防范等内容,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工作在病房,大大减少了并发症。通过护理过程中时刻体现人文关怀,病区环境、医疗秩序明显改善。915病房患结肠癌的钱老师说:“我这个病最忌讳声音嘈杂,住到咱们院以来,我明显感觉到咱这里的病房安静、整洁、陪护少、护士也特别尽心尽责,护理非常到位,使我的病情也得到较快恢复,希望咱们院的优质服务工程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这不仅仅是钱老师个人的心声,她是代表所有患者的心声。另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均能够在护士巡房时得到快速解决;我院压疮、坠各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下降0.5个百分点。

第4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护理文化; 建设; 优质服务;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073-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39

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1]。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扩大,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已成为医院发展的主要目标。医院要创建良好的品牌,树立良好形象,需要不断完善护理文化建设,把握好切入点,重视将文化与护理工作融合,创建一支有素质有能力的护理队伍,从而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从2010年3月始,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在医院“文化兴院”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理念的背景下,通过护理文化建设,推进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取得实效,现报告如下。

1 建设医院护理文化、创建优质服务品牌

1.1 树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效开展护理活动取得成效

(1)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优质护理服务”。通过院科两级“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版报、院报、新闻等媒体,大力宣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护士明确护理服务目标和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营造“优质护理服务”的氛围。(2)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疾病护理常规,修订、完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标准、护理质量标准,将自治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考评标准与基础护理质量评价及检查标准与笔者所在医院实际结合,制定本院具体活动实施方案,使优质护理服务各项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贯穿落实。(3)实施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包干患者,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责任感,密切护患关系。(4)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到位,各项硬件设施完善、优良,患者住院环境舒适、一流,病房管理规范、安静整洁,护理热忱。

1.2 以质量建设为本,强化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并有效落实

(1)加强护士长的管理责任,推行护士长“一日五次巡视病房”制度:即早交班前、晨间护理时、中午下班前、下午上班时、下午下班前五次巡视病房。护士长按“每日重点工作指引”检查护士工作质量、患者护理治疗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出、指导改进。将“认真观察病情”、“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关心患者的生活”的三个服务关键点真正落到实处。(2)实施重点环节监控,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①坚持护理质量以患者安全为先,护士实践为重;让护士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强调预防为主,事前控制。护士明确岗位职责,按医院“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指引”规范工作,及早预警环境危机、患者风险危机,及时风险告知、安全警示卡提示如:服药-输液提示卡,防压疮-坠床-跌倒-管道滑脱警示卡、患者药物过敏-血型查对提示卡等,正确落实防范措施,将风险事件的不良因素控制或降低为零。针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运用RCA根因分析,找出操作流程和系统设计上的缺陷并采取正确措施,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培训护士掌握重点环节如患者用药、输血、治疗、标本采集、围手术期管理、安全管理等应急预案,把好查对安全质量关。②强调全体护士、护士长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跳出过去不良习惯及老套的常规,以先进的护理文化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全员参与管理,全面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改善工作方法、流程,持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1.3 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丰富服务内涵,使“真情为患者,满意在医院”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1)护理服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服务,护士将护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对患者的护理当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坚持做到,①“五声五到位”:患者入院有迎声,巡视病房有问声,工作不周有歉声,患者合作有谢声,患者出院有送声;宣教到位,护理到位,管理到位,关心到位,患者出院服务到位。②规范输液拔针后四句话:“请把棉签竖着压,不要揉,多按一会儿,按压完后请把棉签存放入盒中”。(2)引导和帮助护士关注患者,满足患者需要,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积极做到:①每天每个护士第一次见到患者要有问候和关心的话语。②每晚睡前帮助生活自理困难的患者准备水杯、纸巾、呼叫器等,放在患者方便拿取的地方。必要时帮助患者下好蚊帐,放好床栏,盖好被子,调好空调温度,交待注意事项,熄灯,向患者道晚安,轻关门。(3)提供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温馨、放心服务:如心血管病区、内分泌科每周给病友进行健康知识多媒体讲课,指导糖尿病患者跳操;中医内科、肛肠科提供《中医养生保健》图片、专科宣传资料、报纸;创伤骨科护士协助患者饭前洗手,开设健康教育、患者留言、信息反馈的“护患沟通信息栏”;乳腺-甲状腺外科指导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操;妇科指导腹腔镜恢复操;泌尿外科、肿瘤化疗、放疗科、神经内科将健康教育资料做成宣传册发放患者查看。心血管内科设立“祝福墙”,让患者、家属将写满爱心、祝福、祈祷、励志的便签贴到“祝福墙”,拉近护患距离;泌尿外科提供便携式引流袋挂袋,解除患者担心脱管后顾之忧;耳鼻喉科患者输液时可以放心睡觉、放心喝水;CCU患者无陪护护理让家属放心。(4)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①成立入院、出院接待处,为不熟悉办理入、出院程序的患者、家属提供指引,协助办理或代办手续,缩短患者等侯时间。为当日不能入院的患者提供预约住院服务。接待处设立查询系统,方便家属、朋友查询在院患者的具体科室、床号。增设出院患者电话回访,每月抽查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出院患者满意率达98%以上。②门诊输液室、门诊挂号就诊实施预约服务,延伸服务空间,方便患者输液、就诊挂号,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深得患者广泛好评。

2 成效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来,护士普遍加深对护理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2.1 医患关系和谐,患者满意度提高

护士秉持着护理文化核心理念,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进一步落实护理职责,及时有效解决患者问题,拉近护患距离,增进感情,患者满意度逐年得到了提高,从2011年患者总体满意度平均96.1%,患者投诉3起;2012年患者满意度96.7%,患者投诉3起;到2013年患者满意度上升至98.3%,患者投诉下降至2起;2014年患者满意率更是提升到98.9%,患者投诉1起。从统计结果看,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逐年提高,极大程度反映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效果的显现和患者的有力肯定。因此,具备人文关怀元素的护理管理模式让护士感受到人文关爱,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服务,让服务文化由被动转为主动,更是成为推动推动高质量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所在[2]。

2.2 提升了护士自身素质和自我价值

随着护理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2013年得以全院铺开,护士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更能充分发挥护士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护士要为患者解决每一件事,正确处理每一项医嘱,根据病情的进展实施护理程序和健康教育,迫使护士不断地去学习,去准确回答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同时,这种工作模式不断地培训和提高了护士沟通能力和技巧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因此,通过护理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护士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有效改善医院形象,同时还可改善护士的认同感,增加护士的幸福感[1],极大增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护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2.3 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使每位护士认识到质量控制不是护理部、护士长个人的事情,而是人人参与,事事落实在每个人身上。护士能够自觉地将质量检查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全员参与管理,个个尽职工作的良好团队合作氛围,增强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 讨论

护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护理专业自身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被全体护理人员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全体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表现[3]。先进的护理文化可有效的渗透到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产生无形的精神力量,进一步促进医院的深入发展[4]。临床实践已充分证明,护理文化建设在推进医院优质服务、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不仅是现在更是将来始终能成为推动我院优质服务持续开展的动力与源泉。

回顾过去,也清醒地看到了护理工作中的一些不足,离患者对护理文化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如仍有护士对患者人性关怀、人格尊重、人道服务有所疏忽;技术服务水平不够熟练;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主动性和沟通能力及满意程度仍有待加强等等。

因此,以护理以文化为载体,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形成一个稳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文化环境将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长期的更加完善的支持系统,为护理群体创造更良好的,促进人类健康的护理人文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护理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患者对护理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护理需求[5],个性化护理在临床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及推动护理事业发展取得实效[6-7];在护理管理中引入感动服务理念不仅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进程,也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需要[8]。当下,延续护理正在初步成为医院拓展护理服务的奋斗目标,发展中的护理事业呼唤先进的护理文化[9]。深深认识到,只要有了护理人员对护理文化的认同和努力实践,新的护理观念在护理科学文化体系的形成、在护理人员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护理质量和服务层次的提升,在患者满意度增强等方面必然会让我们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曹广菊.护理文化建设对医院发展的影响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68.

[2]陆小琼,郭亮,谭素贞.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73.

[3]谭云霞.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102.

[4] Clarke D E,Hughes L,Brown A M,et al.Psychiatric emergency nur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he Success of the Winnipeg,Canada experience[J].Journal of Emergency Nursing,2015,31(4):351-356.

[5]路元珍.多元化护理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家护理学杂志,2014,27(6):1496.

[6]张丽英.个性化护理服务在病房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4,27(24):250.

[7]崔俊英.浅析妇产科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服务[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5):328.

[8]顺华,李坚玲,陈锦坚.感动服务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9):845.

第5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建国以来,医院的建设多由国家及地方财政承担,由于财政投入的延续性随着国家收入水平及预算分配侧重的不同而不断改变,部分医院建设也因此受限,没有科学具体的发展规划,大部分医院的建筑以搭积木形式逐年发展形成。由于上述原因,医院以往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建筑布局零乱分散,各种功能之间关系不够清晰,从而造成医院院区内各种人流、物流混杂,相互交叉、导致医院建筑凌乱无章。且由于新兴学科和诊疗技术、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家医疗规范的的不断完善,使大量医院不但达不到医院建筑标准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医院建筑呆板简单,缺少专业标准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在医疗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院旧模式的建筑已不适应现代化医院建筑的要求,也给医患带来了不便,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改建计划的可行性论证

在医院整体改扩建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首先要对医院现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出医院建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调查的内容包括:

1)医院现有的土地面积,医疗使用建筑面积,建筑物的使用年限,附属用房面积、绿化面积等。

2)现有开设专科数量、使用面积、医技科室数量,使用面积及设备情况。

3)近年来门诊量、住院人数、医技科室的诊治量。

4)医院现有的开放床位数和发展的目标床位数。根据调查的情况参照国家医院建设设计标准结合医院的实际,进行详细地逐项论证。确定医院现有的土地是否满足发展需要,如满足则继续逐项论证。经论证找出医院目前医疗建筑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医院的实际确定改扩建项目。

3、方案的可实施性

作为大型医院的改扩建工作,势必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规划方案在保证科学合理先进的前提下,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大型医院一般现状情况都比较复杂,制约因素比较多,总体规划设计中必须分析现状中的各种条件,制定出的总体规划方案,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性,不应影响医院平时正常的医疗服务工作。

4、方案的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建筑领域,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建筑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对于医院建筑总体规划而言,其可持续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满足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方案应保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医院的建设势必存在更深刻的变化,因此在总体规划方案设计中必须为以后的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

5、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密集型的总体布置,过去传统分散式的布局,已为组团式建筑群所代替。现代医疗诊断治疗服务要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医疗服务中主张方便病人,提倡高效。因此,要求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紧凑的诊断治疗程序,要求在医院的规划布局中减少相关功能科室之间的距离,以方便病人,缩短院区工程管线从而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面对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也要求医院总体规划尽可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医院改扩建是以总体规划指导单体改建,是完善门诊、住院、医技、后勤供应之间高效整体性的连接,构筑通畅的医疗交通流线,拓展医疗空问的实践。在整体规划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1) 规划建设停车场。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拥有私家车不再是梦想,私家车拥有量增长速度惊人,汽车已是部分人们工作生活的工具,医院是一公共场所,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停车场。将来医院门诊量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停车位的数量。在医院的建设中应充分地利用空问和地下,建设停车场。

2) 规划建设专用的交通路线。在规划中为了规范医院的交通次序,预防院内的交叉感染应设计专用的交通路线。医生专用路线,是为医生工作、生活、学习的道路。机动车专用路线,是直通停车场用于门诊、住院、探望人员停放车辆的专用路线。就医人员专用路线是门诊、住院、探望人员的专用路线。污物与太平专用路线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和尸体运出造成惊恐而设置的专用路线。

3) 科学合理地规划医院的功能区域是医院改建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功能区,协调门诊、医技、住院的建筑联系,缩短距离,顺畅通道,便于管理、方便治疗、有利于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建立联系通道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垂直设置。

6、人性化建筑与环境

随着大量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的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医疗效果,但在这些高效精密的技术背后,也隐藏着情感的空虚和冷漠,也存在着使医疗失去人性的忧虑。

1) 门诊的改建: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病人和病人家属前来就诊的第一站,它的环境直接体现医院的形象,同时为就医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医院责无旁贷的责任。门诊的改建应在符合《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同时,尽量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设计,达到使就医人员从进入医院开始就能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的目的。重视就医人员工作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同时,更应重视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因为医护人员长期在医疗环境下工作,关心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诊断质量的关键。

2) 住院病房的改建:住院病区应按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住院病房和辅助用房,还应根据科室特点的不同,进行无障碍设计和不同风格的装修。病房设置在楼上时,外窗应安全设计。同时应考虑由于住院病人不等于全部丧失活动能力,病房相对活动空间比较小,有条件选择朝阳面设置阳光室,为病人创造室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条件。建议设置病区小餐厅、供轻病号和陪护人员使用,并设置会客厅等辅助用房。病房卫生间要按双人设计,因为病人需要护理人员为其洗澡,同时配置病人专用墙坐凳、扶手、紧急呼叫按钮等安全措施。目前大多数医院病人陪护工作还是由亲属承担,短时间内大部分医院还不能达到无陪护治疗的状态。医院治疗病人重要,关心陪护人员同样重要。医院改建、设计病房时应考虑陪护人员使用空间。

3) 医技科室的改建: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部分医院医疗设备更新,新设备对机房的要求更加严格。原有机房的使用面积、射线防护、电磁屏蔽等均不能达到规范要求。改造原有机房应按机器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数据,由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设计施工,并经技术检测验收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旧式机房大多数只重视防护,不重视人性化装饰设计,候诊室、治疗室环境过于严肃,造成增加病人的恐惧感,不利于治疗。新改建的治疗室引进家装概念,通过装修和装饰创造出温馨安逸的治疗环境,能有效地缓解病人心理紧张,有利于病人的治疗。

4) 环境改造:设计制订医院总平面规划图,规范院区的市政工程建设,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医院的园林规划建设。利用美好的景观规划,充分体现现代化医院的人文关怀及舒适的空间感受,带给病人良好的就诊、休养体验。

第6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深入一线:打造新的儿童医院

作为后勤副院长,奚益群主要负责医院基建、后勤、安保、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后勤保障质量先行,担任副院长之初,她将持续改进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确保后勤管理质量有效控制作为工作重点。为夯实后勤保障管理质量基础,她主导医院后勤部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将后勤管理制度、作业流程标准化,并在标准化的制度、作业流程的基础上,以信息系统为支撑开展后勤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与效率。她重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她的大力倡导下,上海市儿童医院建立了功能全面的大后勤信息系统平台,为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保障。

建设目标:为使用建筑的人满意

医院项目规划初期,设计定位是重点,通过调查,奚益群认为:“建医院,首先需要考虑建设目标,建设目标不是建筑本身,而是使用这个建筑的人。建一所漂亮的医院容易,但使用这所建筑的人感到满意才是我们的追求的目的。”所以她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调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奚益群觉得需要调查的工作庞杂繁复。

首先是医院服务的对象,由于儿童医院的特殊性,医院服务的对象其实既有患儿又有家长。家长所要求的服务流程便捷、医疗技术先进,以及儿童所要求的色彩、童趣、安全性怎样在规划设计中综合得到呈现。

“磨”出来的精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施工^程中,奚益群要求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实时跟踪建设全部过程,对流程、程序、设施进行检查并及时修正。在优化流线的问题上,奚益群曾多次组织考察学习。奚益群说:“好的建筑流线不是权威一次画出来的,而是不断思考、不断深化修改“磨”出来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借鉴别的医院先进经验,不断开拓思路,医院建设才能趋向完美。”

医院建设项目存在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新技术不断产生、新规范不断颁布、质控要求逐步完善等,必然存在对建筑设计的变更、调整要求,一旦方案因业务需要或其他客观因素进行调整就会出现矛盾。一会影响建设工期,二会增加造价。作为建设项目管理者,奚益群严谨对待设计变更、调整要求,认真考量设计变更对总投资控制的影响,既不机械化地否决、也不无原则地响应,科学、合理把握设计变更。项目资金虽然紧张,但工程的核心设备、材料品质不能降低,通过方案的优化,材料、设备的询价对比选型,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标准,保证项目核心品质。

创“双优”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工程优质”方面,奚益群从狠抓质量、安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入手,对工程关键工序跟踪检查,不放过任何潜在的问题。在“干部优秀”方面,她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与设备材料供应商遴选工作,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做到规范行为,廉洁自律。

新院竣工后,奚益群仍在听取来自上级单位、兄弟医院及社会各界的意见,面对如潮好评,她依然谦虚谨慎:“没有一个建筑能够做到完美,希望大家能给这个医院多一些批评和建议,儿童医院面对的是儿童,我们的要求一定会更高。”

获奖者所属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前身是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富文寿及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苏祖斐等前辈于1937年创办的上海难童医院,1953年更名为上海市儿童医院,2003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医院职工1000余人,2013年度门诊量约140万人次,年住院病人约2万3千人次,年手术例数约1.9万。2014年3月投入运营的泸定路院区位于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毗邻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北靠同普路,东邻泸定路。普陀院区占地面积约39亩,核定床位550张。北京西路院区占地面积1.59公顷,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50张。2013年4月28日普陀门诊部启用运营,自2014年3月始为儿童康复中心,为患儿提供包括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的康复治疗。

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外观

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建立于1937年,是中国第一家儿童专科医院。随着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医院原北京西路院区1.59公顷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0张实际开放床位的规模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服务需求。2009年,根据上海市政府关于儿童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整体规划布局,选址上海西北角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由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500平方米,设计床位550张,设计门急诊量65000人/天,项目总投资为44931万元。

集历史传承与绿色生态为一体的建筑设计

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地处上海市首批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唯一以“生态”为主题的集聚区――长风生态商务区,与长风公园、苏州河为邻,北靠同普路,东邻泸定路,南侧和和西侧为规划公共绿化用地。基于老院新姿、与周边环境相容性的思考,突破有限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的限制,设计理念通过对建筑外立面局部细节的处理和内外空间中各种物态元素的有序转换,在体现医院厚重历史文化沉淀的同时,打造高效、低耗、平衡的绿色生态建筑环境。

半集中、递进式建筑布局

医院建筑整体由1层高级专家门诊楼、4层门急诊医技楼和13层病房楼组合而成。三栋独立的楼宇紧贴而建,如为一体,由南往北、自西向东半集中式、递进式依次传递,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光照环境。每栋楼宇既独立又有联系,之间利用多种形式的内院和连廊进行过渡和衔接,实现功能和使用上的分合有致,集约化各部门资源,提高运行效率。空间布局重视开阔、明亮、动静结合的景观视线,以下沉式广场、生态主题园、童趣内庭院、屋顶花园的多层面错落景观布置,使安全性、舒适性、人文关怀的设计目的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生动的表达。

层次丰富的立面造型

医院建筑外立面采用暖色基调,以极具历史感的新英格兰风格哈佛红面砖作为主要材料,辅以面砖立体拼贴的变化。东西立面以简洁的竖向线条结合经典的长窗元素,表现挺拔提升的建筑视觉效果。裙房采用统长玻璃窗作为立面材料,辅以面砖的铺贴,增加建筑的虚实感和层次感。整栋建筑在给予患儿稳重、安全的就医体验的同时,凸显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优秀医院的现代华彩。

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

设计师注重通过对大自然赐予的风、阳光、雨水、植物的有效利用和能源之间的循环转换,使人、建筑和生态环境三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积极营造适于患儿休养的自然、人文环境。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裙房屋顶上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太阳能集中热水供水系统采用强制循环间接加热,每日产60℃热水量45立方米供生活热水使用。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回用于室外绿化浇灌、道路浇洒、地下室停车库地面冲洗,使雨水循环利用。生态景观系统:各建筑功能区之间建设生态庭院,提升空间视觉效果,提高采光、通风效率;地下餐厅结合景观下沉式广场,引入自然采光及通风;屋顶绿化以硬质场地和草坪灌木植被为主,间插种植坛及休闲设施,体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的同时,为屋顶和墙体提供保温和隔热作用,有效减小建筑物墙体的日光反射,降低能耗。

基于儿童患者特殊需求的内部设计

打破医院是一个冷冰冰、充斥着消毒水味道的公共场所的传统印象,室内装饰通过色彩的补丁、幽默的方法、童趣的画面和艺术的氛围,创造“希望”、“梦想”、“未来”的整体环境氛围,渲染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在安抚患儿因疾病而产生的不安情绪的同时,更对治疗效果起到无法估计的良好辅助作用。此外,为满足患儿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多层次需求,医院从细节入手,给予患儿医疗安全、色彩安全、物理安全、化学安全、生态安全、空间安全和家庭关怀多角度的人文关怀,为患儿积极打造恢复健康的梦想之地。

儿童专用设施配套

医院在门急诊、病房均配备了儿童专用设施。门急诊各楼层内,哺乳室的设置解决妈妈和患儿的后顾之忧。病房内,配备有淋浴、婴儿换洗台等的母子淋浴室满足患儿与家长的特殊需求。病房的儿童视野窗台、儿童专用桌椅,以及覆盖全院公共区的儿童卫生洁具、儿童安全扶手的配置,充分体现医院对儿童特殊生理需求的尊重。

“一米世界”的儿童视觉识别系统

医院在以母爱、微笑、关怀为主题建设基于角的视觉识别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视觉识别能力和高度,借助大色彩渲染、卡通元素的引入,以离地90cm-150cm为基准,在门诊及病房区域构建儿童“一米世界”的视觉识别导视系统,便于儿童观察,充分识别导视信息。

童趣温馨的个性化楼层设计

一改传统的白色,医院抓住儿童天生对色彩敏感的天性,以分区施色与统一施色相结合的形式,辅以卡通形象的引入,对门诊、病房每一楼层进行个性化设计。

海洋、森林、卡通,门诊在以楼层为单位,对每一楼层施以不同色彩、辅以不同输出主题的同时,对输液区、部分功能检查室等患儿较为惧怕的区域,大面积引入卡通元素,柔化氛围。在使用率较高的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的部分检查室内,用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代替原本冰冷的白墙,从而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舒缓紧张情绪,更好地完成检查。输液区的输液椅和输液床是拥有多种色彩的优质环保软包,墙面是阳光爱心志愿者倾情奉献的童趣主题画,墙画与多色彩的软包相结合,营造童趣化、卡通化的氛围,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此外,医院在门诊区域选择多块大幅墙面,设计制作了儿童画展示墙,这些由阳光爱心志愿者和社会爱心儿童联合呈现的作品,不仅缓解了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更是传播着爱与希望。医院病房的每一楼层也都有自己的主题色和卡通形象,绿色、橙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猴子、狮子、木马、小鸟、企鹅、大象…..鲜亮的色彩,形态各异的卡通形象,地面的动物脚印,有效柔化高技术的诊疗环境,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顶、地、墙的空间变化和接近儿童认知的个性化设计便于儿童记忆和识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走失的作用。

儿童专属活动天地

候诊的漫长、无趣、焦虑,住院时远离家人的孤独、陌生环境的紧张、疾病的痛苦成为了儿童在医院的常有感受。为此,医院充分考虑儿童活泼好动、富于探索的天性,尽可能的挖掘空间、搭建儿童互动交流平台。在门诊区域,利用连接楼与楼的庭院,布置可供儿童自由、安全嬉戏的软地坪儿童乐园,配置适合幼童的安全型儿童活动设施。在病房区域,构筑阳光爱心小屋,开设健康影院、放置角色扮演玩具,搭建爱心志愿者平台等,淡化儿童疾病、住院的不愉快心理感受。

精简高效的就医流程

第7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 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分期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插图1

1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医疗设施的建设。改扩建的医院大多位于市区,用地面积有限,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医院在正常运作不受干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医院改扩建首要解决的问题。现以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改扩建设计实践为例,对医院的改扩建设计作初步探讨。

2 工程概况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是通州区集医疗、医学教学及医学科研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2.04亩,原有建筑面积36132平方米,现开放床位400张,年平均门诊量21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4万人次。为满足社会和医院的发展需要,准备扩建门急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并对总体进行规划,拟按三级甲等医院规模考虑,改造完成后将开放1000张床位,设计日门急诊量2000人次。

3 现存问题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建于20世纪50年代,医院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思想,各功能关系之间流线分散,联系薄弱;医疗面积远远达不到目前实际的需求量;且建设时没有远近期的整体用地规划而造成较为被动的局面,以致医院未能形成逐步完善的现代化医院建筑群体形象。

通过对医院总体情况的分析,现总结出在改扩建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用地受限

城市大型医院的改扩建往往具有功能复杂,规模庞大的特点。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床位规模达到1000床以上,总建筑面积超95000平方米,且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全部改扩建。而医院又位于市区,用地狭小成为医院改扩建进程中的难题,给总体规划带来了更多的限制与困难。

3.2 保证日常医疗活动

在原址上改扩建医院的同时,还需面临的困难就是建设与日常医疗活动之间的矛盾。改扩建不能影响日常医疗服务,必须做到建设期间不停诊,不停床。

3.3 增加各功能面积

现门急诊楼人满为患,病房楼床位数少,就医环境恶劣,且医技用房面积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3.4 有效停车绿地面积少

院区汽车停车位也严重不足。院区原有建筑占地面积大,因交通流线的不合理使得绿地的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

4 设计原则

通过对上述现状问题的分析,设计中以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综合统筹考虑,确立以下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4.1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大型医院现状复杂,制约因素较多,其改扩建工程,势必是一项繁复的综合系统性工程。使之具备可持续性及可实施性,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展开,且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

在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的设计中,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如下:

1) 尽可能将首次建设的各项成果,尤其是环境成果全部延续保留下来。根据实际现状,确定保留现有住院病房大楼、后勤供应楼。

2) 增加医技用房面积。医疗技术是现代科技综合应用的代表。因此医院建筑具有医疗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双重技术特征。

3) 最大化的利用场地。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特有的规律,将医院建设规模与用地矛盾一次性解决,形成有效的发展图式。用尽可能少的环境资源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而作为重要社会服务的医疗建筑,更应体现这一原则。

4.3 分期建设的原则

医院改扩建工程不应仅考虑单体或局部工程的设置,而应在合理的总体布局前提下进行,在保证医院正常运作下分期逐步完善,以适应发展要求。因此医院将实施分期建设,保留现有住院病房大楼、后勤供应楼,一期新建门急诊大楼,二期扩建住院病房大楼。

4.4 合理总体布局的原则

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性极强且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医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应充分体现各功能的特定需求,实现合理分区而又联系方便。

医院整体布局上通过规划中的南北向主通道,将门诊、医技、原有病房大楼、新建病房楼等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各功能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又不互相影响。门急诊楼分别设置于主入口广场的北侧,避免人流交叉干扰,并方便就医者就诊。医技设于门急诊楼内,与门急诊楼、住院楼、急诊部形成便捷良好的关系。后勤综合楼布置在基地西侧,与住院大楼、门急诊医技楼形成品字形的空间布局,做到合理人流物流,洁污分区,减少与控制交叉感染。

插图2

5 操作步骤

依据规划保留原14层病房大楼,提供床位数400张。一期新建5层门急诊医技楼,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提供床位120张;二期扩建病房楼,建筑面积39540平方米,高22层,提供床位650张。总体规划中,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经两个阶段的分期建设,逐步形成拥有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现代化医疗建筑,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5.1 一期建设

一期工程主要解决门急诊楼、停车面积少所引起的看病难问题。在原有门急诊楼北侧新建一栋五层门急诊医技楼,底层布置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和中西药房。二~四层为各科诊室,每个楼层设四个分诊区,在中部通过共享空间休息区相连通。五层为医院办公用房。儿科入口和传染科入口均单独设置在北面,避免交叉感染。

急诊用房位于底层东侧,出入口醒目,方便危急病人的救治。急诊人流和急救车可以方便的由东面急诊入口进入急诊大厅,与主入口人流车流互不干扰。急诊大厅宽敞,有通道直达抢救室、手术室及各诊室。急诊药房和门诊药房共享,避免重复设置。

医技用房位于底层和二层的西侧,底层为影像中心,集中设置X光、CT、MRI机房。二层为物理诊断中心,集中设置超声波、心电图及内窥镜检查,极大的方便了门诊病人。肿瘤专科楼单独设置于门诊医技楼的西侧,直线加速器室位于地下一层。

病房楼与门急诊医技楼之间为医院主入口广场,保证病房楼与门急诊楼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病房楼南面与周边建筑在保证一定的视线间距基础上,留出了部分施工场地。

5.2 二期建设

二期工程主要解决病房数量不够引起的住院难问题、停车难问题及全院景观问题。拆除原门急诊楼和医技楼,紧贴原病房楼新建二十一层病房楼,使新老病房楼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可共用电梯厅。

底层布置出入院部,二层为全院手术区,新旧手术部形成一个整体,最大化的共享资源。三层为技术层,四~十五层为住院病房。每个楼层设置新老两个病区,每个病区设40张床位,两个病区可分可合,在中部通过绿化休息区相连通。各病区内部以复廊为主。朝南布置病房,医护用房布置在北侧,病房以双人病房和三人病房为主,少量布置单人间。

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在新征用的粮食局地块上,新建妇女儿童中心。自成一区,独立设置出入口,避免两次交叉感染的可能。此区域紧贴全院中心绿化带,可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做出更多的活动空间。

新建主入口广场,减少地面停车改善医院地面环境,形成景观走廊。

插图3

6 结语

医院建筑的改扩建设计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国内大型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往往遇到不少难题,首先要根据医院的发展思路,确立完善的总体规划,才能使各阶段的改扩建始终保持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再次采用分期实施,并预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终体现整体医疗群体建筑的形象。医院的改扩建是非常繁复的工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总结经验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超大型、绿色生态、分期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impr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update, the scale of the hospital environment and go to a doctor, medical pattern, also changed a lo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come up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super large (1000 bed above) hospital project. The use of large hospital,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design i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extra-large, green ecological, stages 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宿迁市政府根据卫生区域规划,结合宿迁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立足宿迁、依托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整体新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急救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新建医院总床位数1200床,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最高22层,设停车位1000辆。

建设用地位于宿迁市北部,整个用地约330亩。建设用地北侧紧邻京杭大运河,西北侧为骆马湖,南侧为古黄河,并且建设用地北部和南侧均设置城市绿化带,整个用地环境优美,得天独厚。用地西侧为140米规划城市主干道--环城西路,南侧为50米规划城市干道,北侧为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交通便利。建设用地狭长,西侧临路面距离较短,医院的主要出入口设在南侧规划城市干道上。

2. 设计原则

体现新时代医疗中心的现代化水平,创新、超前的意识。

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类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和学习人性化空间。

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

打造绿色生态医院。

3. 总体规划

3.1.功能布局

医疗区:

根据用地的地形特点结合医疗功能,将门急诊、医技、病房组合成综合体,门诊、医技、病房通过医疗主街相联系,尽端式布局使各医疗功能直接与主街发生关系,流线紧凑清晰。病房采用匚型板式布局,通风采光良好,同时有极佳的视野。沿医疗主街方向设置预留发展用地。

根据功能需要将绿化景观分为动区和静区。院区南侧以东区为主,为门急诊出入口,住院部出入口,设置绿化广场。院区北侧为静区,设置中心绿地、小桥流水,景色宜人,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感染门诊独立设置于用地西侧,位于下风向,对周边建筑影响小。

行政科研楼设于门急诊医技病房楼与生活区之间,与二者连接紧密。

高压氧舱设于医疗区东侧,独立设置。

后勤区设于医疗区东侧靠近污物出口,避免交叉污染。

生活区:

沿运河设置三栋点式专家公寓,视野良好。

3.2 交通组织

出入口:院区共设四个出入口。南侧规划道路设置门诊急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北侧京杭大运河二线大堤设置污物出口,东侧规划环城西路设置专家公寓入口,使各种车辆能最便捷地到达目的停车区域,以减少在院区内的穿越。

道路:沿院区设车行道路,串联所有的功能分区,解决就诊、急救、探视、工作人员的车行和货物、废弃物等运输的需求,同时设环形道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人行道路在与车行分开,实现人车分流,减少相互干扰。

停车:全院区停车1000辆,门诊入口和住院部入口就近设置地面绿化停车场,急诊入口设置急救车停车位,门急诊医技病房楼地下一层设置双层机械停车,解决医院大量停车的需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3空间设计

建设用地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狭长用地,本方案门诊、医技、病房等功能沿南侧规划道路沿街依次展开,形体舒展。沿街22层和17层病房楼显得雄伟挺拔,与行政科研楼遥相呼应,形成完整立面形象:错落有致,大气端庄。西侧沿街立面形象也不乏稳重大气。在沿运河一侧,也呈现出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规划后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沿着京杭大运河呈现启帆远航的态势,象征了新世纪现代化医院面向未来,生命之舟满载希望,即将远航。

3.4景观规划

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和绿化带景观,在用地北侧形成景色优美的集中绿地,利用水这一生命之源为设计主题,沿建筑展开方向,蜿蜒涓涓细流,围绕于建筑群中,与北侧京杭运河相呼应。利用建筑形体的打开与转折,将绿化和水系引建筑内部,将医疗主街,候诊区域,休息区,餐饮区,沿绿色景观设置,创建一个与自然融合的人性化医疗空间,让病人更多地感受到绿色,减缓病人焦虑情绪,减少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宜人的环境还为医护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5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医疗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门急诊、医技、1000床病房楼、高压氧舱、感染门诊、行政科研楼及后勤保障。二期设置1000床病房楼。为使建设周转更为经济高效,一期建设时出入院大厅设于一期病房楼下,满足1000床病房需求。待二期建设时,将出入院办理移至新建出入院大厅,原一期一层可设置为急救的扩充或服务设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

3.6生态策略

结合可持续性绿色设计,采取了多种绿色技术。例如:种植屋面,生态沼泽地,降雨雨水处理,渗透路面,减少热岛效应,提高水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

4、建筑设计

4.1功能区域布置

门急诊医技共四层。

一层布置门诊大厅、门诊科室、体检、急诊中心、影像中心、介入中心,出入院大厅,餐厅。

急诊中心、儿科和体检均有独自对外的出入口。

二层沿主街两侧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急诊输液、急诊留观、急诊ICU、门诊输液、功能检查、检验科。

三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中心药房、门诊手术、内镜中心、血透中心。

四层设置门诊科室、体检、手术部及手术医护辅助用房、ICU。

五层为设备层。

六至二十二层为一期病房护理单元。

二期病房一层为出入院大厅、药房、康复。

二期病房二层为CCU和日间化疗。

二期病房三层至十七层为护理单元。

地下一层设置放疗中心、核医学、营养厨房、太平间、停车库(机械停车)、设备用房。

4.2功能分析

分功能区域的布置遵循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实现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和资源共享。门诊和各类检查科室之间;门诊输液与急诊输液之间,手术部与ICU之间;手术中心和中心供应、血库、病理科之间关系紧密,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减少穿越和增加效率。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科室尽端式布局使部门间相对独立,医疗主街与科室之间为开敞的候诊空间,候诊厅面向主街和庭院,带来良好的就医环境。

使医生和患者各行其道的双通道式设计,保证了各自诊疗环境和学习环境。

急诊中心: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在急救中心电梯可直达手术部,满足危重病人的紧急手术的需要。急救中心与影像中心比邻设置,更有专有通道直接相通,便于急救病人的快速检查。

手术中心:共设有40间洁净手术室。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护理单元:病房每层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均为单廊式布局,采光和通风良好,极大的节省了能源。大多数南向布置,部分北向布置,可面向古黄河、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活动室区设于两个护理单元中部,宽敞明亮,可远眺骆马湖,风景极佳。医护用房成区域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4.3医疗区内的交通组织:

由于医院内各种人流、物流量大而频繁,整个医疗区通过各层主街、电梯和扶梯构成的水平和垂直的交通网络,将人流物流分层分流。

 就诊及住院病人流线:病人活动区域沿景观布置,通过各层的医疗主街、垂直交通体以及病房的人行通道和病人用垂直交通体组织交通。

 医生流线:设置医生专用区域及专用电梯组织交通,使医患分流。

 洁净物品流线:通过医疗主街、电梯、手术室专用洁梯及病房楼内的医生专用电梯组织清洁品流线

 污物流线:通过门急诊医技楼内的内部通道和电梯及病房楼内的污物电梯组织污物流线,使洁污流线分离。

4.4造型设计

基于南方建筑的表达,部分空间开敞,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同时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可改善室内就医环境,并起到了节能的效果。

建筑形象一气呵成,错落有致,大气中凸显精致,稳重中带有灵动,多层次绿化景观与建筑群体浑然一体,创造出和谐医疗环境。

第9篇:人文病房建设方案范文

摘 要 整体护理观是指导护理实践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必须转变管理者的整体护理观念,从建设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入手,用整体护理观规范临床护理工作,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健康深入地发展。

关键词 整体护理观 提高 护理质量

落实整体护理观,建设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整体护理观是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护理模式,需要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为此,多年来,我们坚持把建设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护士长队伍素质:实行了护士长竞聘上岗,通过竞聘让一批年轻有为的业务骨干走上了护士长岗位,使我院护士长的平均年龄达到了34岁,大专学历占98%以上。

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制定护理人员培训方案,一是将护士长有计划地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各级各类护理管理学习班;二是护理部利用院内现有的护理资源,采取了院内进修轮训等方式,让普通科室护理人员从服务理念上,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上、重患病情观察与护理上,不出院也能得到学习与提高;三是护理部把强化护理人员的“三基”训练考核,一直是当作落实整体护理观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岗前教育培训直至上岗后的继续教育都始终长抓不懈。

落实整体护理观,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规范临床护理交班,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为此,护理部对这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了全院规范,一是晨会背诵式站立交班,体现出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大家集中精力进行交班,使在岗护理人员都能了解病区病人情况;同时背诵式口语化的交班,又增加了护理人员夜间巡视病房的次数,提高了夜间护理质量。 二是床前交班,护理人员列队入病室,夜班护士向病人问好,交接班护士认真交接夜间病人情况,护士长进行补充指导。这一日常护理工作的规范,保证了整体护理的工作质量。

规范晨间处置时间,体现人文关怀:为了确保病人的休息,体现人文关怀,我们在充分摸底调研的情况下,规范了全院各疗区晨间护理的时间范围,保证在不干扰病人休息的前提下,完成晨间处置工作。

规范住院病人第1瓶用药时间,解决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求科室结合本科实际,调整不同岗位护理人员的上岗时间,保证长期医嘱的第一瓶液体在上午9点30分之前静点。

规范病房管理,给病人创造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护理部制定病房管理规定要求护理人员在病人午休时、21点熄灯时,打地灯拉窗帘,让病人从细微之处感受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

规范服务行为:医院为护理人员配备了上岗必备的化妆盒、头饰、要求护理人员施淡妆上岗;同时还请专业礼仪老师进行礼仪知识讲座,根据护士职业特点,实地示范、演示常用姿势、礼节、语言,增加感性认识,促进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落实整体护理观,不断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实施整体护理查房,重护理程序的运用:护理部对整体护理查房进行了规范,多次举行观摩查房,既提高护理人员应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法的能力,促进护理人员从心理、社会、精神等全方位的角度去实施护理照顾;另一方面也通过护理查房床边指导,让病人了解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自我康复、保健的知识。

实施健康教育,为整体护理提供支持:护理部积极争取,院里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各科室配备了《病人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并利用床头交班、整体护理查房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床边指导培训,使护理人员担当起健康照顾者、教育者、管理者、咨询者等角色。

开展专病专护,提高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我们有选择地在重点科室的业务骨干中开展了专病专护工作,从专病的定向到资料积累及临床实践,促进了临床专科领域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护士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技术性护理的能力和相应经验的积累,以及提供更为连续化、个体化的护理服务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能力:护理工作是一门集专业技术和服务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护理学研究的领域涉及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多年来,护理部注重引导临床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新技术的研究,增强了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每年都有十几项护理科研项目获省市局奖励。同时完成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重症监护、介入治疗、干细胞移植、肾移植等项目护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使护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