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
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
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
: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
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
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
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指导作用。把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让农业经济管理快速适应信息网络化进程,保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科学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农业生产活动中主要是农业一线人员参与发挥主要作用,所以要把一线人员作为根本,在先进技术指导下开展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在兼顾以人为本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市场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也发生变化,此时要发挥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前提下,立足于农业经济,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迈进,可以增加产量效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提升的策略
2.1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此项工作组织机构多,业务类型多,属于一种集成模式的工作。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发挥管理作用,切实协调各组织部门工作。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防止资源的不合理应用,要统一进行规范,创建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体制,并严格执行。要做好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工作,深入到生产中了解需要,在此基础上删除无用信息,整合有用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2开展多元化信息服务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提高工作效率和优化管理质量就要选择适合的技术,以实现农产品信息的汇总、储存和检索,以发挥信息管理的核心价值。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满足多元化需要。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使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内涵发生改变,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以协调宏观和微观的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要从实际管理水平出发,从多角度出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管理空间的扩大化。通过各种渠道第一时间向生产一线最新规定、政策等,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效益明显提高。
2.3做好数据库的创建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有重要意义。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建立数据库,将各类信息进行入库和整合,为后续工作打基础。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条件和情况进行资金投入和优秀人才引进,以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适当引进卫星定位、地理信息和监控技术,以这些技术引导基层单位在防御自然灾害的同时,进行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对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整理,以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开展。
2.4加强对生产一线的信息化教育
?r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部门要加强对生产一线的信息化教育,使基层单位了解信息化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对农业信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扩充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团队建设,在各个基层单位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合作关系,集约力量创建优质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示范基地,配置科技设备,提高信息建设的积极性,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
2.5完善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为生产一线服务,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收益。要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以帮助基层单位获得更多的实用信息。信息可以帮助基层单位了解市场供求和先进技术和农产品销售,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能帮助基层单位获得更大的收益。
1.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很多企业没有适应企业发展而更新自身经济管理方式,仍旧沿用粗放式的守旧的经济管理方式。这样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多数企业没有对经济管理的方式进行推敲、摸索和总结,知识一味套用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反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更加混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2.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组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组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仅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路线及日常运作,因此只有随着时展、经济发展及企业发展,不断更显管理组织,才能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然而,当前多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较为单一,仍旧采用直线型的管理模式;其二是企业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致使企业内部信息难以顺畅流通,导致企业领导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其三是企业经济管理松散,员工推诿工作、消极怠工的现象较多;其四是企业经济管理适应能力差,没有及时更新。
3.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近年来刚刚兴起的管理科目,在企业发展中,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刚刚兴起,给企业的经济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员工流动性增强,很多员工在刚刚接受完培训既离职;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最后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及奖惩制度。
4.缺乏系统的员工培训。企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员工的整体素质。也正是因为各企业员工素质的差距,才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因此员工的素质不仅仅影响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企业长期发展。而实际中,仅有少部分企业注重对员工的培训,缺乏系统的培训,造成了企业生产的落后。
二、建立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措施
1.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思维。企业首先要加强管理者对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自身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及敏锐度。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加强行业知识、企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转变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树立新的、适应外部环境发展、适应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思维模式。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同时更新思想,为有效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2.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强化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顺利发展的条件,是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依据,规范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保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首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具体需要制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经济管理制度,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制度。然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发函不断修订、完善经济管理体系,以保障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3.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首先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借此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为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加强持续的营销和宣传,增加企业营销量,不仅保障企业库存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够不断盘活企业资金,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规划提供有效的、必要的支持。
4.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组织。首先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进而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对于日常出现的员工推诿问题要进行及时了解、调整,明确此项工作职责,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增强员工交叉检验工作范围,防止员工,从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作出高效的决定,进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障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要让员工有归属感、成就感,制度化管理、亲情化运作,有助于减少人员的流动,尽可能保障企业平稳运作;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减少员工推诿工作、消极怠工的现象;最后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及奖惩制度,通过绩效考核肯定员工工作的努力和成果,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奖惩制度,有效遏制不良行为和工作作风,发挥良好风气。
6.建立员工的系统培训计划。只有不断增强对员工的培训,才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经济管理队伍。因此企业要加强培训力度,通过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员工学习氛围,通过参加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建设对经济管理岗位员工职业道德的考核,进而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竞争力;建议
我国医药产业从非常薄弱的基础起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行列。随着产业规模由小变大,在空间地理上,医药行业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特征。因此研究产业集聚能否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及正面促进的程度有着重要意义。迈克尔・波特(1990)[1]、Porter,M.E.(1998)[2]较早地把产业集聚内嵌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之中;Hill,E.W.,and John,F.Brennan.[3]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构建以驱动产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并把此模型应用到了克里夫兰――亚克朗市合并都会统计区;徐光瑞[4](2010)运用Ellison和Glaeser产业集聚指数、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确实是构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杜凯、周勤(2008)[5]考察了空间集聚布局下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情况,得出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存在结构上的差异等等。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探讨了医药产业区域集聚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希望以此对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及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医药产业集聚水平测算与分析
(一)区位商指数改良标准
区位商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集聚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并非完美无缺,在整个工业规模小区域,可能导致非集聚地区的目标产业区位商指数虚高。为规避这种不精确风险,设定了三大判别准则,以便能正确地筛选出存在集聚特征的区域,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准则一:区域目标产业总产值大于或等于该产业全国平均总产值水平的90%,只有形成产业规模,才可能产生集聚效应;准则二:LQ≥1,这也是判别区域集聚优势产业的标准之一;准则三:根据我国医药产业园分布与发展状况判断。通过准则筛选,可以得出符合医药产业集聚条件的省份。限于篇幅,未列出。
(二)区域集聚水平分析
区域集聚比较来看,我国医药产业具备集聚特征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共计10个,占比达到58.8%,其次为中部地区,共计5个,占比为29.4%,西部仅为2个,占比很小。综合分析产值规模、LQ指数与医药产业园发展状况,东部的山东、江苏、浙江,中西部的河南与四川在产值规模、LQ指数以及医药产业园发展情况三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东部的上海、北京、吉林,中部河北、湖北、江西和湖南处于第二梯队;其它地区可以归类到第三梯队中。最后,山东、河南、吉林和湖南四个省份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速度较快,而江苏、浙江、四川、辽宁和北京集聚发展平稳,其它省份发展速度慢。
二、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数据可得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从产业规模力(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数、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力(R&D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专利发明申请授权数)、产业运营力(产值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率)、省域经济力(人均GDP、进出口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率)和市场竞争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五个方面建立了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因子分析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力得分进行测算,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宏统计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08年样本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KMO的值为0.727,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P
F综合=0.469F1+0.253F2+0.129F3
其它年份竞争力数据以此过程为标准,最后得出2003年至2008年医药产业各省份综合竞争力得分,限于篇幅,未列出。
(三)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03至08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递减的格局。其中,东部地区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北京;中部地区排名靠前的是湖北、河南、河北、江西;西部地区排名靠前的有四川、陕西。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医药产业各省份总体实力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譬如,山东、江苏和浙江的医药产业一直是全国的排头兵,根据2004年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报告,在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三省企业占比超过了1/3;另外,四川和陕西这两个省份虽然地处西部,但医药产业一直是这两个省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地区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
三、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获取了医药产业主要集聚省份的区位商指数与产业竞争力得分,那么集聚是否对产业竞争力有影响以及程度如何?以此为思路,构建了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面板模型,如下:
JZLit=ai,0+ai,1JJit+μit
其中,JZLit指第i地t年医药产业竞争力,JJit代表第i地t年医药产业集聚程度,以筛选后医药产业竞争力、区位商指数为数据来源。μ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检验
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由于样本为面板数据,所以在计量方法的选取上,需要通过Hausman Test检验以确定是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如果两种估计结果的差异小,说明可以建立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如果两个估计结果差异大,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
注:括号中数据为p值;***为符合1%的显著性水平,**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为符合10%的显著性水平。
如表2显示,Hausman检验P值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医药产业具有较高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特征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从实证结果上看,我国医药产业集聚化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且作用明显。因此,在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态势的关键时期,提升各集聚区内的集聚化水平对促进集聚区的产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首先,医药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我国医药产业集聚总体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规模不足,需要在现阶段基础之上,注重扩大产能。而产能的扩张,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扩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其次,它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及高技术的特征,而目前医药产业生产的药品中,仿制品占比较重,自主研发的药品很少,加剧了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且浪费了资源,因此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第三,实现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必须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增进企业间的信任与资源共享的能力,带来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第四,各省医药产业的集群道路不能重复建设、一哄而上,必须立足本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生产出特色产品,打造出全国甚至世界闻名的地区品牌;最后,政府在医药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在支持政策上既要科学,又要保持连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2]Porter,M.E.On Competition,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ok,Boston,1998:197.
[3]Hill,E.W.,and John,F.Brennan.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Economic Development,2000.
[4]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新形势下H省的产业集群要发展,进而推动本身工业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发展的转变,必须要依靠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通过竞争促进了解,通过了解推动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唯有如此,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选择才有保证,技术的迅速升级才有可能,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结合H省经济发展的条件,构建开放经济环境的产业集群的管理[1]。
一、重视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集群
1.对外开放,积极探索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渠道
在交通运输环境方面,应加快交通干线建设,形成与区外省市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科学规划物流网络,重视物流中心的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引入国外资金,整合省内资源,发展外向型集群。在对外经贸渠道方面,通过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扩大企业自营出口经营和引入外商流通企业等多种手段,实现外经贸渠道的顺利转型。
2.对内开放,利用国内资金支持本省工业产业的扩张,依托国内市场构造产业发展的纵深
对于H省这样的省份而言,强调对内开放、强调H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强调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仅就国内市场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之后,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内市场的扩张速度、市场分工的深化、市场结构的调整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生着变化。与整个国际市场相比较,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亚洲市场,是当前国际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世界经济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中国和亚洲市场的发展情况。因此,如何在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从H省的情况来看,在促进对内开放上,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上,尚缺乏稳定的机制和手段[2]。H省没有一家全国性的贸易流通企业,具有全国性销售网络的骨干企业也不多。在省内市场活跃的贸易流通企业,不是外资就是来自沿海地区。以每年吸引的省外国内资金为例,2012年,到位的内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6.4亿元,占全省GDP、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为12.7%和24.2%。仅从这一数据上看,对内开放的重要意义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H省的对内开放发展较快,取得的成就也较大。相对于对外经济发展而言,H省的对内开放的发展在规模上、影响力上都更大。这与H省西部经济大省的地位是分不开的[3]。
二、打破自我封闭,构建开放的集群运作机制
1.存在集群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人为分割
目前H省集群主要集中在各个政府规划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而工业集中发展区在空间规划、地理位置方面,与所在城镇均有较为明确的分界线;在集中发展区中所适用的政策和制度,均较区域外有所优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集中发展的空间和制度条件,从而推动集群的发展。但也在客观上隔断了集中发展区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4]。沿海一些地区在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部门的过程中,采取的也是建立工业园区、封闭运行的模式。在园区中,资金、管理、技术甚至原材料,都由国外提供,园区企业只负责加工制造,产品也主要输出国外。这样,除了使用当地的劳动力之外,园区经济与当地经济之间并无联系,更谈不上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这种状况被称之为“另类二元经济”。一方面,园区经济在区域外需求的带动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当地经济却在本地市场需求疲软的作用下显示出衰退的迹象。在出口创汇的压力下,一批从事初级产品加工的企业得到了发展,但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除了较低的价格外,其他方面的竞争力较弱,产品的附加值更低[5]。从实践上看,在低价策略支持下的出口增长,不仅容易遭遇贸易壁垒,更是一种资源的损失和“贫困式的增长”。其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在构造投资“洼地”刺激工业集中发展的同时,没能充分利用园区的扩张效应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其经济效率的来源就在于集群本身与区域经济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加快H省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借鉴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教训,以避免集群与区域经济脱节的自我封闭情况出现。
2.集群的产业关联性较弱
产业集群是依赖区域优势,通过产业链纵向整合、横向联系发展起来的企业集聚,其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密切相关。从H省集群发展情况来看,①从政策层面上认定的产业集群多数处于县(市)行政区域内,跨区域集群尚未出现。而县级工业园区由于投入不足,为相关产业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产业关联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基础。各个县(市)的产业集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同构化”现象。②目前的企业集聚还处于企业“扎堆”阶段,多数在园区内的企业并无密切的联系[6]。
三、扩大区域市场,增强区域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
H省人口基数大,只要人均消费提高一点,消费总量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消费增加了,区域市场需求就会旺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环境就会形成。人均消费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结果。因此,要提高H省居民的消费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①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调整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必须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鼓励城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为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必须给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消除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构建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将农民工纳入到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体系中;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覆盖面,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③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鼓励其扩大消费。
结论
区域市场作为H省工业产业集群的腹地,其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市场运转的效率高低都对集群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采取综合性政策手段,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化,尽快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场,是发展区域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者单位:陕西煤业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新婷,刘新艳.基于动态开放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防范[J].湖南社会科学,2010(11):128-132.
[2] 张新婷,刘新艳.产业集群动态开放创新网络系统的构建[J].江苏商论,2010(09):132-133.
[3] 任淑华.邢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平乡自行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87-288.
2009年,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中,各国电力消费占这十个国家消费总量的比重如图4-3所示。其中,美国的电力消费量占这十个国家消费总量的37.7%;中国次之,占36.9%;其他国家的占比均不超过10%。工业统计资料汇编》;其他国家数据来自CIA。
二、美国电力供需分析与市场展望
继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出现下降以后,2010年美国电力需求实现约4.3%的增长。由于经济衰退前市场对电力需求的预期较高,因此许多新电厂项目进入建设期,因而富裕供应量近年继续增加。因此,大多数地区在今后几年都将会保持充足的供应量。2010年6-9月的夏季高峰负荷时期,各区域备用率普遍高于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设定的备用水平参考值,并且除NPCC区域外各区域的备用水平均较2008年有所提高。目前,美国只有区域电力市场,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电力市场,但逐步扩大市场范围已成主要趋势。一方面,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区域市场间的协调在电网规划建设、区域市场运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不断推动批发市场和RTO范围的扩大。另一方面,各区域电力市场之间也在逐渐加强协调与合作。其中,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和马里兰州互联系统和中西部ISO建立了2个RTO共同解决问题的联合运行协议,实现机组停运协调、紧急事故协调、数据共享等。纽约ISO则与PJM建立协调机制,以消除跨区交易的壁垒,解决成本分摊问题,提高东北部市场的整体效率,同时还将与新英格兰ISO、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和滨海诸省建立合作。
三、美国电力产业监管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电力监管政策
美国法律授予了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洲际之间享有电力监管的权力。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国范围的电力市场的管理,代表美国政府对电力工业进行监管,其规则全部收录在公开发行的《联邦电力监管规定》中。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根据“1992年能源政策法”的相关规定,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了“888号令”和“889号令”,要求所有电力公用事业公司向外地用户无歧视地开放洲际输电网络,客观上促进了电力批发市场的竞争;1999年通过的“2000号令”中提出成立区域输电组织,确立了区域输电组织可以从拥有自己发电厂的电力公司手中接过电网的运营权,以减少对独立发电商的不利影响。
(二)电价政策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各行业都出现了新的增长,其中房地产行业的进步显得尤为明显。房地产经营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企业是高风险行业,虽然高收益,但也有着高风险。房地产企业如果无法做好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则会为企业经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同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与管理便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
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进行地产项目的选择是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最强、风险最大的阶段,如果房地产企业项目选择出现问题,那么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获得预期利润甚至亏本;房地产项目区位选择出现问题,房屋最后出售出现困难等。因此,企业在项目选择确定前,进行周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详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区位环境,预估房地产未来售卖能力;通过对公司现有资金状况及未来可能的融资渠道及融资金额,科学合理预测资金流入流出,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通过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数据预估企业在该项目的财务杠杆等数据,预判投资该项目存在的收益等。例如,HD房地产开发公司试图打造HS市最大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该项目选址在人流量大,地段成熟的老城区,但是项目开盘后2个月内,原租户都退租关门。后分析原因:该地段虽然人流量大,且地段成熟,但是该地区主要居住人群消费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购买力。该处房地产的开发最终失败,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投资几乎完全没有收回。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项目选址确定后,经过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便进入了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施工阶段。此时,房地产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如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原材料采购质量不合格风险;工程质量把关不严风险;工程进度停滞不前风险等等。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当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建设完工后,经过验收交付即进入房地产项目的租售阶段。在房地产租售阶段,房地产企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此时,房地产商的目的是实现房地产的商品转化,尽快收回投资获得企业利润。如果已经建造完工的房地产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租售,则会导致企业完成的房地产项目中的房产积压,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出现财务危机。此时,市场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极大,如果市场上需求者持续处于观望态度,则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如果贸然降价将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但如果持价待售,企业的财务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注重对房地产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会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前,需要完整把握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减小投资失败的风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目标及方式,针对每一个项目均应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报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房地产项目投资成功率。(2)运用变通的开发组合理论。俗语“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在进行经营投资时也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开发组合理论。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可通过选择处于不同区位、不同开发类型、不同租售组合的项目来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达到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目的,防止因为某类项目的失败造成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况出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在综合考察多个投资项目时,可最终选择符合本企业基本生产条件,但是与其他在建项目共性较弱的项目进行投资。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聘请具有良好资质及信誉的监理公司及专业人士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管,确保资金顺畅。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主要进行的就是房地产的建设开发,而对于这种事关民众人身安全的商品,民众也比较关注其安全性。因此房地产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在进行开发时需严格把控房产质量。同时,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需要聘请专业的、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对项目进行监管,减小项目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同时公司财务必须按资金预算筹集和使用资金,严格按照监理公司等专业部门核定的产值支付工程进度款,严格按合同及资金预算支付各项款项,防止资金链断裂。(2)根据市场行情与销售状况决定开发进度与销售策略。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价量齐跌的普遍状况。虽然目前大多数地区取消了“限贷”等相关政策,国家也对首套房的优惠政策做出了调整,但大多数购房者还处于观望心态。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行情,作出合适的开发进度决策与合理的销售策略判断。如当前情况下,对于项目的进度可以考虑稳健性,确保交房即可,用不着提前或赶工期,增大资金支出,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保证足够的销售费用预算,加大对销售广告费效比的考核,但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例,总体提高企业利润。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选择业务管理水平较高的物业公司。对于现代购房或者租房者而言,考虑的不仅仅是房屋面积、房屋版型等硬性条件,还会认真考虑物业管理水平等软条件。一个优秀的房地产项目只有配备了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才算是完整的成熟的房地产项目。而同时,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力也会提高房产的竞争力,增大对于该房产项目的需求。当外部环境对房地产项目的租售并不有利时,房地产项目的内部条件优化将明显促进企业租售实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减小企业财务压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同时也会促进企业的形象提升,在同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2)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损失。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租售是资金回笼阶段,此时如果出现久欠房款或租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的出现概率,防止出现财务恶化等状况。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严格把控购房者首付比例及余款支付期限,租房者支付押金数额及租金缴纳期限。当购房者财务信用情况较差时,需要考虑提高其首付款额度,不能只盲目考虑销售,如果后期按揭办不下来将会导致长期未达账项。因此,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销售控制管理,才能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
结论: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保持着发展的态势,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房地产业实质上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在投资房产项目时需要占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同时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因此资金周转期也较长,如何有效把握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便成为了房地产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房地产业经营风险大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及发展。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现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减小风险、制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为确保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首先分析各项目经营风险及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并不知道固定资产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而且没有对资产合理的管理,这种现象在企业中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给予固定资产足够的重视。由于企业的不重视,管理人员在管理资产的时候,常常会私自售卖资产,而且在账目上作假,造成资产流失。还有一部分的企业没有充分的利用固定资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而且还使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
2.管理制度不完善,账实不符
很多企业都存在资金混乱,而且企业的账目与实际的利用不符,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上没有完善的制度,由于制度的缺失,很多的固定资产有出现了情况不等的损坏,甚至是有一部分已经消失。在固定资产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变动。企业的财务部门不能准确的判断资产的情况,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是增加还是减少都不清楚,有些本应该入账的资产没有出现在账目中,而有些应该报废的资产也没有报废。
3.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有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状况 很多企业还有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的问题,致使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显得非常混乱,容易发生管理漏洞或重复管理等问题,甚至是伪造账务,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但是却不能找到直接的主管人员实行追究。
二、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上的重视程度
企业要知道固定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且还要知道如何能够利用固定资产使企业的效益增加,当了解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时,就要从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的行情等有关方面开始管理。企业中的基层员工也要知道固定资产的有关信息,例如赔偿、资产挪用等。使员工在管理的时候,能够合理的利用。
2.明晰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范围
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大,而且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类型多,那么在对其进行管理就要涉及到企业中很多的部门,因此要对各个管理部门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在各级的管理中建立负责制度,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主要是负责统计固定资产的总量,监管资产的利用情况,而负责使用固定资产的部门要保证使用的过程中资产无损,使资产等到充分的利用,而自己也要履行义务,企业中各个机构在管理或者是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都要从本职工作出发,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合作互助。企业中负责购进固定资产的主要有两个部门,一个是设备部门;而另外一个是采购部门,企业中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是针对资产的实物形态并且进行管理,管理的方向是对资产技术测评,以及对企业中其他部门使用资产的情况核实。企业中的使用部门,主要是负责管理资产的维护以及验收,统计资产处理变动等情况。企业最重要的财务部门,管理资产的价值,通过资产的价值,建立资产明细账。同时资产使用期限对资产折旧,此外,还要负责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以及审查企业固定资产的用度,在其他部门处理固定资产的时候要起到引导作用。
3.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
第一,企业的固定资产需要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在配备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准,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失误造成的漏洞,由于管理人员数量配备不当,而造成的管理混乱也是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的一个问题,因此要合理的配备管理人员,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处理好人员配备问题还有两个好处,一个方面可以将资产管理系统结构优化,而且保证管理效率高效。另外一面,合理的配备管理人员可以避免出现人员过多消耗的情况,而且还能降低企业负担。第二,参与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每一人都要有自己的权利以及一定要履行的义务,知道自己在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使企业能够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第三,明确固定管理资产的指标,例如折损率是多少,还有在利用资产的时候,资产能否继续收益等等,而且还要将指标归入到管理人员的业绩中,通过故障人员的业绩来鼓励员工工作。如果发现有员工偷到固定资产,那么就要对其惩罚,以保证固定资产能够合理的管理。
4.固定资产报废流程管理
在管理固定资产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很容易被忽视,就是处置报废资产,从资产的价值上看,报废资产的价值不高,但是企业中的报废资产会积累,有少变多,如果不能将其控制,那么带来的损失一样很大。很多的报废资产都是因为技术的问题,技术不断的更新,就有一部分资产变为报废资产。还有一部分资金到了使用的期限,成为了退役资产,对于这类的资产就需要企业中的使用机构来申请。然后由技术部门鉴定,在经过管理机构等部门的层层处理最终完成审批。只有通过审批的报废资产,企业中财务部门才能处理。尽管资产被归属于报废,但是还存在资产信息,而且报废的信息要永久的保留,同时为报废的资产设立资产账,如果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需要查找报废资产的有关数据,可以通过账目找到,在处理报废物资的时候,也要及时,使其变为可回收的现金。
关键词:矿产可持续发展发展回用率
一、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脚步进一步加快,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也均提高了一个档次。我国各大经济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进步,矿产企业也不例外。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矿产企业发展水平较之国外,仍然落后很多。而且我国赖以生存的各类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有13亿人口,总矿藏量高居世界第三,约占世界总量的12%,然而平均下来,个人占有量却少得可怜,连世界人均量的一半都不及,仅为53名。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石油为11%。最让资源学家头疼的是,我国矿产资源保有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几近枯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煤矿平均资源回用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假如这种矿产经营模式不予改善,我国面临的就是矿产资源枯竭。然而,应该采取怎样的模式来管理我国的矿产企业呢?“可持续发展”成为一致的呼声。
二、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尽管我国的整体GDP在进步,但是矿产行业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利用率低
矿产资源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目前,矿产资源不仅产出率较低,综合利用率及回用率水平也很低。从20世纪80 年代起,我国的矿产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引导下,得以迅猛发展。大量的中小型矿产企业星罗棋布,很多小私营企业配备的采矿设备不合格,矿产事故频频发生,矿产资源利用率更是低的惊人。比如,山西大部分煤矿企业的回用率不足30%,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回用率高达80%。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威胁到国家总体矿产总量,而且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为,形不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成本降不下来,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无法上升。因此,我国政府需要采用有效的强硬措施来改善矿产利用率低这一现状。
(二)负面影响大
大量的废弃矿产品,如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钢渣,等等利用率低,不仅限制了给矿产资源带来威胁,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更是占用了大片土地,矿渣渗出液有毒物质散发,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某些企业废弃矿产资源随意堆放,渗出液给周围村庄的村民带来很大困扰,某些村庄甚至成为了癌症村。
(三)需求度持续提高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当然也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21世纪以来,人类在物质水平和经济水平上要求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业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某些层面上依赖煤矿的总体数量。我国每年白白丢掉的可以会用的工业废弃材料价值约260亿。矿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提高矿产资源回用率以及寻找可代替资源成为迫切需要。
(四)资源消耗与探明储量难以和谐发展
20世纪以来,我国现有矿产探明储量增幅量不大,甚至有些资源出现负增长,零增长,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矿产企业作为工业的龙头企业,其开采量,产出量与我国整体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石头,天然气,煤矿等方面,联系尤为巨大。钾盐,铁矿等重要的化工矿产更是严重供不应求。加之税务改革后,矿产行业赋税加重,其税费几乎比我国其他工业企业高出一倍。大量矿产企业面临闭坑的局面。
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得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包括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面临探明储存量越来越低的威胁之下,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落实在矿产企业,具体含义为将材料勘测,采选,加工,利用等过程形成一条闭合的循环链,也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弃材料产生,低浪费,低污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矿产资源的深度利用下,对原材料的依赖度较少,降低了对低储量的威胁。
(一)提高资源回用率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监督下,很多矿产企业资源回用率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很差。很多伴生矿,同生矿,尾矿肆意堆放,占用大片有效土地,有毒物质排放,并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发生,亟待于深度加工利用,减少对未开垦矿山的开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提高员工素质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而矿山企业要进步,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过关。一个在技术上落后的企业只能犹如夕阳,难以维持下去。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创建出一条循环链,将废弃的材料加以充分利用,并在开采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不断尝试新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大胆试用高新设备,将科技有效的转变为一个企业的永久生产力。这就要求矿产企业的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转变产业政策,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员工素质提高档次,不仅要追求产品的质量,更要全面兼顾企业整体效益,降低成本。一个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是制约其效益的关键因素。
四、总结
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矿产行业才能够继续发展,依赖矿产行业的大量工业企业也才能够进一步得以辉煌。也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资源沉重压力也才能够得到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也能够轻松许多。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随之得以上升。
参考文献:
[1]林家彬,刘浩,李彦龙.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