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In the age of today's informati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the blended learning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accepted by the teachers and scholar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urriculum education, the teaching pattern needs to be innovated. For example,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the course name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should be innovated. As a result, a reasonable hybrid education model is built by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l,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building a network courses and making specified teaching activities.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hybrid teaching pattern;network course;multimedi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94-02
0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将在线教学和面授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学习方式逐渐被教师和学者认同。然而仅仅形式上混合并不能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如何“混合”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换言之,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1],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针对非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力求使学生掌握当今多媒体发展的趋势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
1 课程特点及现状
根据多年主讲此课程的经验,总结出此课程有内容多而杂、从易到难跨度大、实践性强等特点。由于面向的对象大部分是文科学生,在IT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并存在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因此教学中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认为感兴趣的方面太难学会,学会的又过于简单。
第二、 面授课程的内容大部分以操作和理论结合讲授。但实践发现,学生对于操作遗忘较快导致实验课需重复指导,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第三、 学生团队设计能力培养远比独立设计能力培养重要。
第四、 考核方式需与时俱进。
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
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需在改变教育理念论的前提下,改变教学系统四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文将分别从四个要素角度分析,通过构建教学模式与建设网络课程来完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供研究者交流与探讨。
2.1 教学模式构建 从教材角度看,课程以陆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为教材,以课程的几大重要知识点部分为主线,突出设计,制作生动的课件、教程与教学视频辅助教学。
从教师、学生要素的角度看,教学内容的指定、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教师要素的重点。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
2.1.1 课程模块化,内容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分成三个大的模块。
①多媒体基础部分。通过此模块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多媒体软件应用部分。通过此模块使学生能够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③多媒体的前沿技术与综合技术,通过此模块使学生掌握目前多媒体技术的体系和标准、发展动态、应用领域等。
关键词:艺术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一、艺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现况
(一)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国内高校的艺术专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有着雄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艺术专业也不例外,艺术理论课程对艺术专业而言至关重要,技术只是呈现艺术的一种形式,决定作品内涵的是创意和思想。创意和思想是如何去获取的呢?必须具备中外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审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从而提高对作品的创造能力和自身的艺术素养。想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仅有技法,无理论、无思想,就注定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
(二)艺术理论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而在当下高等院校中艺术专业几乎都是以实践专业课程为主。例如绘画专业,每学期的油画课、国画课、素描课、版画课等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把课表填满了;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则是以PS、PR、AI、CAD等软件课程堆砌而成的。而理论课程通常每学期只安排一门,到了高年级也就没有了。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认为,只要学会了某项能够实现艺术的技法,就算是完成了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学习,掌握技法才是至关重要的,而理论课程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所以这类课程可有可无。这种想法是本末倒置的,对于艺术专业而言缺乏艺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毋庸置疑是不够健全的。
1.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缺乏兴趣
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不够重视也提不起任何兴趣,就这一点而言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对于艺术生而言,枯燥的理论课知识,他们大部分本能的态度就是抗拒这一类课程。例如,艺术史课程,学生们认为这与初、高中乏味的历史课程如出一辙,甚至很多知识都是在历史课本中出现过的,并且教师的上课方式也和历史老师也别无二样,所以学生自动将此类课程与无聊和枯燥画上了等号;另一方面,则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自带着单调、枯燥的属性。对于理论课程讲授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来说,为了不对学生传达有误的信息,会选择照本宣科这种最安全的授课方式。
2.艺术理论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
高校中艺术理论课程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会对学生们就形成“开头劝退”的效果。“开头劝退”这个词语通常会用来形容,一部电视剧在第一集没有吸引住观众,大部分人会选择弃剧。将其引用到课程中的意思就是,教师无法在第一堂课上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尤其艰难。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单一说教为主,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想了解什么,学生不知道老师在阐述什么,双方难有共鸣。这种模式不仅会让学生不愿意学习,同时也会打击教师的教学信心。
3.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师资薄弱
就艺术专业整体的师资情况而看,实践型专业课的师资占据了整支队伍的重要比例,专职的理论课教师较少,或者让一些青年专业教师分担一下。部分没有这方面授课经验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建设课程体系,也不了解学生需补充哪方面的理论知识,无法将艺术理论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艺术理论课程相结合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教学领域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的优势进行了结合,学生课余时间在线上平台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学生提问,进行解答,并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得到运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的角色,从演讲者演转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实现了“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的过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让教师遵循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基本原则,将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引导。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理论课程中实施的环节设计
1.课前线上学习
影视类的艺术理论课程,知识涉及面广,需要学生观看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和理论知识,由于时长问题,课上无法进行,所以教师提前告知学习范围,提供影片资源与信息,并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认真学习并完成作业。要求教师能够合理整合线上碎片式的资源并结合线下的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线上丰富的资源提高藝术审美和艺术素质。作业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成游戏闯关模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也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2.线下课堂翻转
通过在线上的学习,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教师在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将课本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对学生们作业的评价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允许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见,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问题时应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大家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的理解,让大家在畅所欲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也接纳别人从另一个的角度的分析与评价。探讨期间,每个同学除了阐述自己的想法,还需要明确大家的工作,有人总结,有人记录,有人维持发言顺序等。这样一来,这就不仅是思想碰撞的讨论会,也是一次团队合作的作业。通过分组讨论的模式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和尊重,也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在每个小组之间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3.课后教学资源优化
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知识交流反馈。每节课后教师应该总结上一节课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进行线上学习资源的优化。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实时优化教学资源,不可再像传统教学中“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教案”,要因材施教,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们改善教学方案最好的切入点,根据学生们学习能力的程度不同,应准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分析与总结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混合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需要面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被动灌输”转换为了“主动讨论”的学习方式,终于能分清楚艺术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的区别在哪里了。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在课堂上,除非是老师点名提问,不然一堂课下来都是“一言不发”。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为了最有“发言权”的人,会促使他们在课前线上学习中,更加努力,就为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能够为组员们提供帮助。这种团结合作的学习形式,也改变了学生们之前对于作业的概念。个人作业,观点单一,思路单一,分数的高低不是特别的重要;团队作业,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分数代表的是团队的荣誉,为了团队去拼搏、去学习。
2.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一改之前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影视类理论课堂中,案例分析几乎都是教师在进行讲解,因课堂时间有限,没办法为学生展示案例的全过程,所以学生在讨论与分析的环节中是被动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无法了解学生的观点。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的讨论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可以开启“无限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作业,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的去挖掘学习资源。
3.高校的师资力量
通过教师对线上碎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合理利用精品课程,解决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师通过线下课堂对学生们的了解,更好地优化线上教学资料,形成一个循环,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完善,妥善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混合学习模式 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视音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混合式学习模式受到了广大W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混合式学习己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大部分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课堂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混合,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
微信,是目前用户群体最大,最受欢迎的交互交流手机软件。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向特定群体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还可以实现与平台用户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互动。那么,如何将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并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提升教学质量,是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为例,探讨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1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职“标志与品牌设计”课程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大体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1.1前期分析
(1)实施基础分析。笔者针对授课的两个平行班级中72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其中使用微信的学生占97.2%,每天都用或经常使用达到76.3%,对微信功能基本了解的达到87.5%。对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9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同时学院已开放校内WiFi,学生上网时不受流量的约束,给混合式学习带来了优越的条件。
(2)学习目标分析。“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是平面设计专业高职二年级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包含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两大模块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该课程共60学时,学习目标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标志的定义、特点和功能,学习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基本程序,掌握标志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企业形象设计的特征、内容、设计程序,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依据企业理念设计制作Ⅵ手册(基础要素、应用系统)。三是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原创意识和项目推广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分析。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主要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如下功能特点(表1):
1.2活动与资源设计
1.2.1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才能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进行平台设计时要关注学习者的特点,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混合式学习活动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延伸、作品点评与展示四个阶段开展。
(1)课前预习: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功能,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等学习资源编辑成图文,群发给学生,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预习。
(2)课堂学习: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任务及预习情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引领、讲授、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进行知识的内化、技能的提高。
(3)课后延伸:教师将课件编辑成视频群发推送给学生复习,加深理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一对一消息回复功能发送语音、文字信息对学生任务完成进度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将网络上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链接整合起来给学生,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建立班级微信群,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与资源共享。
(4)作品点评与展示: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两个阶段完成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晒”作品,展示自我。课程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教师评选、班级学生互评、朋友圈点赞数量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作品评价,教师将最优秀的10个作品编辑成图文信息群发推送给学生,分享设计成果,并鼓励学生收藏、转发、推广。
1.2.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包括学生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原创教学微课视频、在线学习资源。在线学习资源是教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依据学习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所设计开发的图文、网络上优秀的设计资源、软件制作等与标志、企业形象设计相关的学习资源。
1.3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管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图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关注点、疑点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分为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课程考核评价两部分。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态度、项目任务成果、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其中,课程考核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60%,主要是通过考查学生完成的Ⅵ手册(基础要素、应用系统)进行评定。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实施案例设计
教师申请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微课堂),邀请授课班级的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学生关注成功后,教师可以通过用户管理功能进行班级分组。
2.1案例内容――《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2.1.1案例背景
此案例选取“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第三章“标志设计的程序”,学生已经掌握标志的概念、构成要素、酥旧杓频谋硐中问健
“标志设计的程序”共4学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有:标志设计的调研、标志的创意构思、标志制作。
2.1.2案例设计
(1)课前预习:①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将“标志的设计程序”的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等编辑成图文信息,群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爱美乐音乐成长中心”的调研并搜集相关资料:如爱美乐的公司背景、学生群体、音乐相关的素材等。②教师通过平台素材管理,将优秀的音乐培训机构的标志设计编辑成图文资源,建立关键字回复功能,让学生快捷获取更多教学资源,辅助学习。③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1对1交流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文字信息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问,加强沟通交流。④教师可以通过后台图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兴趣关注点、疑点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课堂教学:教师通过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任务及预习情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引领、讲授、课件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以“鼎福楼”餐饮的标志为例,分别讲解设计调研的具体内容、方法;设计构思中创意与思维的结合、草图绘制与深化、图形与文字的组合方法、corel-DRAw软件制作技巧等内容。教师通过设置“爱美乐音乐成长中心”标志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景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训操作。
(3)课后延伸:教师将课件编辑成视频群发推送给学生复习,加深理解。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语音、文字信息对学生任务完成进度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答疑解惑。同时请学生关注一些设计行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如“设计之家”、“标志设计”、“艺术互动”等,以便获取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让学生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
(4)作品点评和展示: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两个阶段完成“爱美乐音乐成长中心”标志的设计后,鼓励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晒”作品,展示自我。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教师评选、班级学生互评、朋友圈点赞数量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作品评价,教师将最优秀的10个作品编辑成图文信息群发推送给学生,分享设计成果的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2.2案例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编辑图文、视频资源,学生更好地获取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也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深受学生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水平。
3结语和建议
通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高职“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课堂互动、资源共享的平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参与性、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学习体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要注重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学习体验。如:设计合理的界面管理、固定时间推送消息、建立合理的关键字回复规则等,以满足学生的交互式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疑难点,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推送相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源,以促进教学。
随着4G网络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页设计师不仅能制作普通网页界面,更多是能设计艺术界面和交互界面的网页,能适应多平台等特点。根据我学院每年对企业调研,目前企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1)根据企业需求和定位能够设计符合当下交互技术的流行网页界面;(2)能够制作静态网页和网页前端javascript特效,较好配合后台程序员进行网站开发;(3)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院对福建省同类高职院校的网页设计人才培养进行广泛调研,很少院校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网页设计师,致使我省应届毕业生难于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是:
2.1开设课程不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它包括构图、排版、特效制作等多种知识,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学虽然在开设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上采取一定改革措施,但针对性不强,如针对企业需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人才,专门开设了《网站色彩与构成》、《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实训》、《程序设计基础(java方向)》相关专业技术课程,也专门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美术课程,但没有真正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综合项目课程,学生很难融会贯通运用综合知识进行网页设计,另一方面由于网页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早的表格布局到现在DIV+CSS布局,网页语言从最早的HTML1.0到现在的HTML5,网页的设计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没有适时更新,学生也缺乏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很难适应网页设计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
2.2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团队意识不强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按照企业工作过程开设网页设计相关课程,但由于各个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团队意识不强,较难形成一个企业整体项目意识,通常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方向选择各自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有的教师自身受限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无法与专业组教师达成共识,造成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形成专业整个知识技能体系,网页设计综合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只能满足于淘宝美工却无法胜任电商网页设计师。
2.3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h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先讲解网页各独立元素的设计制作,与整体案例的设计制作相分离,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掌握每个工具单独使用,不能将网页各独立元素的制作与整体项目相结合,当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工具知识去制作完整项目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即整体性不强。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优势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系统完整,授课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为先导,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虽是孜孜不倦的教,而学生兴趣缺乏,参与性不强,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往往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收获甚微。
2.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高职招生人数不断上升,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也在下降。教师引入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教学,学生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不一,有些同学无法跟上进度,就出现厌学、迟到及旷课等现象。
3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及优势
3.1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网页设计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综合性课程,既需要个人创意设计能力,又需要全面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网页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易到难引入企业项目,引导启发学生,并在课堂上统一进行项目分析,在讲解过程中,将网页设计的艺术美学及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所要完成项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的对网页综合知识进行建构,同时通过现代网络视频教学,演示网页设计从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制作作品、成果展示、综合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项目整体认识,对网页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制作属于自己的项目作品,学生从传统教学“要我学”变为混合教学“我要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过程过程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好的网页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将教师的网页设计教学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创造性思维突出的网页设计人才。
3.2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的优势(1)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网页设计课程是基于企业项目教学,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的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即教师具备“双师”素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优秀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专业较弱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网页设计整体设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实践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2)教学资源丰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媒体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网页设计优秀作品等教学内容,远远超过教师课堂讲授与教材内容。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实践企业项目,引入企业项目任务,能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项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实践觉得能“跳着够得着”,既有挑战性,又能完成企业项目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通过网络在线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学习空间,有更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3)学习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限上课时间,教学内容也受限,存在形式与内容单一。特别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老师可能认为在课堂已讲解很清楚,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等诸多弊端,而通过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在线教学等辅助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在课后按需学习,让差生或请假学生补缺补漏,赶上全班统一进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可以24小时开放教学,大大打破上课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把课堂当中没有消化的内容利用网络的在线自主学习,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使课堂教学加以延伸。利用在线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自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4)网络在线答疑:利用在线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通过平台将获得更多的沟通机会,师生之间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混合式教学模式实例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交互式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下面以学院《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为例说明,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1.设计制作企业项目。课前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制作《**企业网页设计》项目,共构建八个学习情景:《学习情境1企业网页图文混排》;《学习情境2企业网页表格数据制作》;《学习情境3企业网页表格布局》:《学习情境4企业网页超链接设置》:《学习情境5企业网表单网页制作》;《学习情境6企业网页制作-css样式表应用》:《学习情境7企业网页布局-div+css布局》;《学习情境8企业网页JavaScript特效应用》。
2.课堂教学内容以网页设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划分上述八个学习情境,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按任务展开教学。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①任务导入:首先提供学生与所讲知识相关的网页案例,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导入学习情境任务;②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共同分析与讨论,总结出具体的制作方法;③实训(仿真实践,在线测试):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独立完成操作,在线测试。④讲评总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所做的是将问题汇总。总结出相关的注意事项,点评作业时,侧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及时给予学生鼓励。⑤能力扩展: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案例,要实现效果,需要结合以前的知识和运用一定的技巧。这样既扩大了知识面。又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时插入教学视频、技术操作视频、实例展示等内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通过学习情境,学生目的明确,整体性学习Dreamweaver软件各个工具,运用到每个学习情境任务中,学习网页各独立元素与整体学习情境相结合。
3.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教师上传课前准备《Dreamweaver网页设计》学习指南、课堂讲解八个学习情境模拟、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网络资源、网络答疑等环节。(1)学习指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建议、链接优秀网站的网址等,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当学生遇到网页设计问题时,就可以在学习指南资源库中找到满意的答案。(2)学习情境模拟:教师授课、实践操作视频。(3)情境模拟部分:有10个训练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训练企业项目进行自我训练,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4)仿真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需要借助仿真实训软件,应用于学生日常实训和各阶段试。(5)网络答疑: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可以通过QQ、邮箱、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6)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相关视频、课程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书籍、学生实训实录等补充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好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
5小结
摘 要: 文章首先对慕课教学引入的优势和困境进行分析,认为采取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平衡传统课堂
>> 混合式教学:慕课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网络”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课“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探析 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视频制作规范探析 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QQ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慕课”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变革探究 MOOC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析 问题逻辑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设计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5-2.
[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1-19.
[4]屠静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课例案例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
[5]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0.
关键词:电视摄像 混合学习 教学模式
《电视摄像》是“影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介绍摄像机的操作和摄像技能,其目标是为各级广电系统、各类节目制作机构培养所需的专业摄像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取决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但当前《电视摄像》课程教学过程中“‘填鸭式’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操作要求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成课程目标;再加上该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考勤和期中、期末理论考试等,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考试为背,实验敷衍,课程学完后,不能熟练使用摄像机,对一些实际拍摄情况不能应付自如,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此背景下,笔者对《电视摄像》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以培养电视摄像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尝试利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本课程进行设计,以期优化教学效果。
所谓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网络在线学习和课堂讲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尝试把混合学习应用于《电视摄像》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教学三个平台以及各种教学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混合”学习模式,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前端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电视摄像》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从学习者特征来看,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中专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基础写作》、《摄影基础》、《电视采访》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已经逐渐对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摄像的本质和重要性及自身职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这种思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发性、选择性和主动性。对涉及他们未来职业相关联的问题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并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从课程目标上来看,《电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摄像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掌握摄像机的操作、画面构图、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拍摄、灯光选择与应用、音频拾录等实际应用技能。
从混合学习环境来看,课程的教学场所包括教室、机房、演播室及节目制作室。在教室中主要由教师全面、系统地讲述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机房可支持网络在线学习,学生收看、搜索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与音频素材,进行基于资源的自主和小组协作学习。演播室与节目制作室是课程的专用实验场所,能进行课内外实践教学,学生可结合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熟悉各类机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组建学习小组并根据演播室现场的拍摄需要自行进行演员走位、现场布光、录音、摄像等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活动与资源设计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对课程学习活动做出设计,以任金州教授主编的《电视摄像》教材为依据,将课程教学分为以下七个单元,具体学习单元如表1。
按照表1学习单元设计中的目标要求,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渠道来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授课及交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相关信息、资源,并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外还可通过师生QQ群进行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综合性试验任务情景下的协作学习等。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为激发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混合学习学习支持,主要包括:明示学习的目标及要求,来引起期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即展示国内外优秀的摄像、摄影作品,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目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提供学习过程指导。旨在指导学生依据任务和目标确定学习要点,独自或利用小组协作学习完成各类任务,并随时给予学习评价。
由此,按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本课程单元活动与资源设计可分解为具体的工作和任务,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案。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表中反映出了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分别承担的基本工作和任务。
三、混合式学习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混合式学习模式本身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虽然其本质并不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但混合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却体现出面对面的(face-to-face)、实时性的(live-e-learning)和自定步调的(self-paced)学习方式的整合。模式跳出传统的“课堂”视野,以教学单元设计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优化各个单元的教学效果为设计目标。这就使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按照课程开展的时间序列承担各自的基本工作和任务。
以第四单元“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拍摄技巧”为例,该单元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单元四的混合式学习过程其中,任务1和任务2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促使他们将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通过思考与相互交流而牢固掌握,为完成任务3和任务4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任务3和任务4又成为完成任务5的前提。即通过学生对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拍摄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设定拍摄情景进行拍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纵观该单元的学习过程,既包括面对面的实时教学,也包括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共享以及交流。组织方式上既有班级授课,又有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成员面对面的协作。从学习活动的形式上看则是课堂上的听教师讲、实验中的动手拍摄、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协作的混合。
四、教学评价设计
正因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综合运用了各种学习形式的整合学习,表现出教学信息与不同教学媒体之间的结合,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利用的混合。很难有哪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可以对这样复杂的学习方案进行有效评价。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混合评价(Blended Assessment)的概念,认为针对混合学习应该采用综合的多种评价方法。
结合《电视摄像》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对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课程的混合评价应能使学生对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进行自我检视和巩固。对于基本的操作实验,评价应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重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基于综合实验任务的小组协作,课程的混合评价应体现对任务完成过程的关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的收获和体验,总结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提高团队执行力和效率促使自己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原则,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如图2所示。总结性评价由笔试和实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实验考核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机抽取2个实验项目进行设备的选择与调试、情景的设置,实际的拍摄,教师根据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学校过程的引导,包括基于课程网络平台的单元自测、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和小组自评与互评等部分。
图2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第四单元为例,图2所示的任务1和任务2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任务3和任务4要求完成拍摄实验,并对拍摄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任务5中小组协作的自摆、自演、拍摄要以评价量规为依据,并基于评价量规进行组间互评。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单元自测题,并就学习心得进行交流与共享。
五、结语
在《电视摄像》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多种学习形式的“搭配”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使过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心不在焉地听讲,漫不经心地照着教师的操作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的状况得到彻底改观。学生普遍积极思考、主动操作、表现出极大地学习热情,在课程进行的中后期,演播室和节目制作室甚至已变成半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结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的教学过程,的确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可以说,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教学研究永无止境,对教学内容取舍的进一步思考,对多种学习形式的合理搭配,以及操作能力训练的项目模块化设计还需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马丁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张瑞等.运用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微电子工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3]薛庆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4).
1MOOC和SPOC简介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国内称为慕课,一般是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具有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国外主要的MOOC平台有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方面,也涌现出了“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校际的协同创新联盟。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需求也提供了一批小规模定制的在线课程。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在一定程度上MOOC的延续和发展。SPOC的“限制性”体现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课程“小规模”指学生人数控制在几十到几百人,一般是面向某些学校或者某些特定学员开放的课程。SPOC基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以在线学习和真实教室课堂为纽带,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身份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全方面深入了解学生。从本质上来说,MOOC和SPOC都是一种教学的促进手段。MOOC平台加剧了教学资源的聚集与利用,平台越来越多扮演着教师教学支持平台和教学过程数据聚集地的角色。针对MOOC+SPOC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巨大、难以量化的工作量,完善的MOOC平台可以将教师从学生成绩填报、课程考核分析与评价等过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
2“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1+X”体系的第一层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先后经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包罗万象,知识点纷杂又不能深入展开,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前不同程度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上课听讲内容“似曾相识”、导致教学和学生的关注点分离,“上课玩手机”等隐蔽性逃课等现象始终存在。部分高校囿于师资水平限制,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深层次上讲,由于授课过程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退化为计算机培训学校的软件培训课,更无从谈起更高层次的“计算思维”教育。教育部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文件对于构建起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起到了规范作用,各高校通常以“理论知识传授+计算机与常用典型软件的操作”的形式开展。理论课堂上,事实与工具讲的多而思维讲的少,内容宽泛,讲解浅泛,以概念讲概念[1];实验课堂实验类型比例失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比例很低,甚至没有。课程内容没有新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给人留下课程水平低,作用不大,从而加剧了计算机“工具论”等狭隘的错误认识。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课程面临着缩减学时、压缩教学内容等现实问题,受限制于学时等因素教学内容面临舍弃等选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填鸭式教学”不可避免;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之下学习积极性受挫,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另外师资数量的绝对不足和师资水平的局限,面临超额的教学任务,课程成为“复读机”式教学不能杜绝。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水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使得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仍旧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促进手段大行其道,以其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给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接踵而至的SPOC将在线教学和微视频、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弥补MOOC教学“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融合,因此选择采用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来改造“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3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情况
我校“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新生在每年秋季学期开设,每期学员人数五千多人。面向20多个专业学院的80多个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实施MOOC+SPOC改造前,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分A、B两个层次开设。A层次学时设置为56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32学时);B层次48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32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近五年来,我校一直在深化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全部本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1份,掌握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我校综合性院校特点,加强同各个专业学院的调研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以每学期师生恳谈会、校际交流调研、对口支援高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参观考察,为开展混合教学积累经验。从2012年开始,我们按照学科门类从全校选取了20%的有代表性的专业,涉及本科、民考汉、民考民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开展MOOC教学探索试点,通过设置部分自学内容以“专题考核”方式进行。2013-2014学年,在完善教学内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选取40%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MOOC+SPOC教学改革,采用网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的模式进行。2015年SPO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2]进一步深化,通过校级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立项项目形式,从教学方案实施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方法、在线学习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2016年SPOC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以线上自学24学时+线下面授16学时的方式,实施滚动式并行流水化课程开设方法,根据学生人数和师资实际情况分批次独立完成。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习题课建设分别推进,目前经过两轮实践检验的教学视频已经在EOL教学平台上线,配套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也已编写完成,截至目前主编参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实验教材1部,配套教学案例3部。
4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新生刚从中学传统课堂进入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多有不适,学生们依旧希望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思路、讲提纲、讲重点、讲难点、少术语、多示范,多提问、多讨论,通过对学习内容实施指导与引导、辅助以通俗的语言案例讲解、进行问答与互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完全化的MOOC学习,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缺乏,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承认个体的潜能和差异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给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到因学生而异。这种共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需要MOOC平台和SPOC课堂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实施了以资源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过程设计(图1),以及混合教学实施模式(图2)。4.1构建课程资源平台,规范教学内容为便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参考国内“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MOOC教学平台,以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中的名校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展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微课”视频、习题库、测试库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思维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我校EOL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平台,充分挖掘优势课程资源,消化吸收后自主设计、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并完善现有教学案例,结合互联网+大赛,微视频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立项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学时数,通过减少传统课堂授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学时数的形式改造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点播等形式增加学时自主学习时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大学计算机”试点课程学时调整为40学时,线上自主MOOC学习24学时(理论+实验),线下SPOC面授16学时。依据专业学科大类及学生受众不同,动态调整授课方式及教学案例。4.2加强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开展混合教学环节设计和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3](见图1),构建混合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混合学习的难度。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以“讲—节—测—练”为组织架构,以“微课”视频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讲,每一讲由若干节组成,各节之间前后呼应,各讲之间有机结合。每节之后安排小节测试,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即时测验,考察自主学习效果;针对技能型操作内容,提供3-5个同类型的练习作业,为课下自我练习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内容的重构,争取使学生线上学习做到“讲、学、测、练”相结合。3.课堂教学2.在线学习4.学结与评价1.课前准备MOOCTHEOL测试题教师学生教学资料iCourse中国大学MOOC学生资源池练习题图2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大学计算机》精品课程线上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互补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小班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延伸教学内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4.3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线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线上自主学习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多方协同共同营建讨论区,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求助驿站,学习经验的精华聚集区。线上学习由于缺乏线下课堂的教师面授的即视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向反馈,而线上学习讨论区的功能承载了问题求助、课程内容讨论,学习情绪抒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鼓励教师利用口头表扬进行鼓励、对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感受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4.4多方位作业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业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体现。学生作业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具体可结合实际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共同参与的复合式评估等形式的作业评价。无论哪种形式的作业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上的直接观察、回答问题、读书笔记、师生座谈、访谈等教学信息反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的,针对学生作业自评和作业互评,需要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评估知识和教学技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意义、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作业自评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作业互评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审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培养和他人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理解的偏差修正评价目标、方法。适时抽查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及时掌握学生评价倾向,并在需要时提供建议。4.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过程化考核由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于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特点适时实施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形成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学生线上以及课堂学习对课程学习的态度、方式等。通过灵活开放的方式,如课上或课间师生片段性对话,电子邮件,读书笔记,QQ,微信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控,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图3“大学计算机”课程平均成绩对比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评价公式为“总评成绩100%=线上成绩40%+线下面授30%+期末考试30%”。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含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测试,线上讨论等部分;线下面授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侧重于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作业,以应用型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为辅,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为无纸化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Office软件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从课程SPOC实用教程中分模块随机选题,通过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上机作答。图4“大学计算机”课程优秀率对比从近几年学生的课程考试结果中平均成绩(见图3)和优秀率(见图4)来看,其中2011为参照基准,为改革实施前的成绩评价结果;2012-2015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课程总评成绩。2016年A、B层次合并,未列入对比。课程整体平均分稳步上升,优秀率大幅提高。
5总结
经过几年的MOOC+SPOC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通过建立以资源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平台,结合混合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实践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
作者:常耀辉 钟福如 蔡文青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008.
[2]常耀辉.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01):26-32.
关键词SP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
在学生层面,尽管多数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很大,但学生普遍反映传统课堂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与老师互动时间有限,不能更好地把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知识传授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以及应用主要依靠课后进行[3]。由于没有课外学习的延伸,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为解决该问题,本教学团队曾经采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上融入案例讨论分析、情境体验、心理游戏以及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确实能够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理论讲授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转化应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大班教学组织课堂的压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远没有专业课程重要,在心理上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表现为课堂上不听讲或逃课。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避免重复性的授课,使教师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互动交流,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授课方法?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助SPOC教学平台,使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相得益彰,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师层面,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能使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产生巨变。尽管近年来该门课程教学方面一直都在尝试改革,但最终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力不够,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并未落到实处。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教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变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者。教师要灵活地应用教学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加强。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和创新。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
2.1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非单纯的“教学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4]。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应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融合MOOC教育思想的同时,把微课、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SPOC特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它能够使传统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同时延伸课外的教学拓展,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符合“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
2.2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
SPOC混合教学模式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教学内容、内容表达设计、构建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微视频制作、质量评价和完善、教学资源上线等,其中内容表达设计与微视频制作为重点环节。内容表达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设计方向,明确具体开发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学时及学分、测验和习题以及拓展知识等。注重把原有课程分解为各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安排明确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内容的表达形式要深入浅出且生动有趣,以提升学生自学效果为主,同时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呈现当前教学目标所需要的长度适中的内容,容易被学生接受。SPOC混合学习的教学资源由云端提供,应更加微型化、碎片化以满足学习者自学。微视频制作可以适当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视频长度要符合短小精悍的特点,以5—8分钟为宜。据对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性格调整、自我意识以及压力应对等,可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视频选择和制作,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等方面,并且围绕的知识点也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效应等等。
2.3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SPOC混合教学模式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总体特点是在课前将教学资料片段(包括纸质材料、视频或音频教材等)提供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课堂的教学则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致力于通过参与式讨论或案例教学等方式,将课前学习的知识片段进行内化和应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互动,指导其应用在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1线上课前导学
包括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观看微视频课件;完成网上课前测验题;学生开展线上讨论,教师适当予以指导。
2.3.2线下课堂教学
包括教师抽取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课堂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答疑;教师根据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及课前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测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讨论以及课堂总结和评价。
2.3.3线上课后研学
包括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或者自行查找资源,进行课后扩充式学习;教师设计应用学习专题,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4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①教学内容测验:包括课前和课堂两次测验的总分。②线上教学活动参与度:包括课前教学部分和课后扩充学习部分,教师在SPOC教学平台跟踪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练习及参与课前讨论的情况,并记录各项学习活动的学生参与率。③学生对本次教学的评价:自行设计满意度评价问卷,了解学生对本次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评价。
1课程定位
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空间表达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同学们能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清晰的认识,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类型及特点,掌握风景园林各要素设计原理及组合设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遵章守纪的良好职业道德,开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绘图习惯和空间感。通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和一个学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尝试,通过教学环节设计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从课程设计和实施两方面阐述具体做法。
2课程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本主义教学、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多元智能教学评价等思想与理论[1],而“以学生为中心”也要求教学过程以传递信息、解决问题为目标,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2],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尽可能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形成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师生、师师、生生等多人合作[3]。在授课之前,首先分解课程目标,进而匹配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原有的教材知识。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因而对于学生而言,主动学习内容及能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对于老师而言,能够及时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线上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得这些问题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是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因此,在备课阶段,将该门课程进行细化,划分出100多个知识点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归类,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且针对每部分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测评内容和方法,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形成能够输出的内容,更能直观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课程内容产出要求见表1。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提取,例如结合设计细节的故事,告诉学生设计要以人为本,通过制图的规范性等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工作、工匠精神等,在教学内容设计的同时,也要进行思政教育的培养。
3课程实施
明确课程定位之后,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进行的学习效果评价。目的是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或作出教学调整,以促使学生更好学习[4]。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教学和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
3.1课前准备
在线上教学时期,由于学生对线上授课形式的陌生和约束感不足,学生会对整体的教学过程没有整体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让学生清楚每个授课时间段要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程度,并且清楚如何进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会如何进行检测,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回归线下教学过程中,结合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优势,运用到线下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前阶段,课组教师集中备课,制定课程计划,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制作详细的课程流程表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安排。同时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料,预习学习内容、串联并复习以往知识点,或者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课程内容学习做准备。课前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需要多多关注,多做引导。
3.2课中实施
3.2.1设计奖励机制。在师生互动方面,思考如何拉近网络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尝试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激发学生,在同步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评论区参与课堂抢答,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每15min左右设计一个互动环节,通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等方式,选择优秀的学生奖励专业书籍或马克笔以激励学生。回归线下教学中,同样可以设置一些奖励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2.2理论讲解设计教学环节。在线上课程实施中,把一节课进行拆解,分段进行教学设计,为了避免单一直播授课时间过长、学生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可以采用视频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视频内容往往可选择一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一般视频制作都较为精美,内容上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引发学生去讨论与表达。在直播授课的过程中,穿插视频与讨论,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回归线下教学,也可以增加这样的环节,在课堂中主要让学生学中思、思中学,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学习有思考有收获要做好教学环节设计。
3.3课后答疑
3.3.1下发任务,做到下课不停学。线上教学不容忽视课下学习时间的调动,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和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课后任务。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条件以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来设计,既要保证学生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不要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例如前2周的任务是不限纸张大小,绘制手抄报,每个人介绍一处典型的风景园林案例,古今中外不限,要求图文并茂,这样的任务既能锻炼学生手绘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通过任务下发、线上汇报的形式,调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继续学习。3.3.2汇报答疑,做到学习有总结。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可以线上设计答疑环节,采用直播软件屏幕共享的功能,教师可以随时看到学生在线人数,同时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连麦提问或者抢答等,教学互动效果较好。在课程答疑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作品图片的同时进行汇报;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同步打分的功能,每位同学汇报之后,教师点评的同时同学们也进行实时打分,同学们参与程度较高,较为热情,所有的同学认真完成作业,效果较好。线上教学不单单是讲授知识,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如何去引导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3.3.3师生共评,做到作品有评价。对于学生的作品评价,采用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两部分,学生互评采用汇报同时进行打分取平均分的方式,教师打分通过作业上传进行打分,各占总分的50%。教师会提前下发评分标准,根据标准进行打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任务完成的标准和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
4课程总结
对于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线上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详细设计,将课程重组为每个小的模块,在每部分小的内容讲授过程中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能很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并通过任务的达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回归线下授课,结合线上授课的经验和优势,逐步探索形成适合专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1):59-70.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3]杨运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