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融合式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融合式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融合式教学案例

第1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物理实验 通用技术 融合 案例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19

高中学生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技术能力。物理实验和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电学、光学等都在通用技术学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通用技术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设计与创新,物理学科在让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现在新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是利用传感器和电脑图表进行精细分析,这虽然有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得出结论,但缺乏直观定性的实验展示,所以有些情况下最好能用常规或者自制教具,做一些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简单明了、便于操作的“小实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课外科技活动、小实验、小制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使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物理实验教学和通用技术的融合,真可谓“一举多得”。下面介绍几个采用物理实验和通用技术课程融合技术而改进的实验案例。

实验一:气体的等温变化。

实验器材:

透明塑料瓶(可乐瓶)、水槽、带玻璃管的橡胶塞。

实验过程:

1.给塑料瓶内灌一定量的水,用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然后用力挤压瓶子,观察水的变化。

现象:玻璃管口有水喷出。

分析:挤压瓶子,瓶子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把瓶子内的水向下压,水从管口喷出。

2.把瓶子内的水倒出来,压扁后将玻璃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松手膨胀。

现象:管口有“喷泉”现象出现。分析:压扁瓶子后让其膨胀,瓶子容积增大,有“喷泉”出现,说明瓶子内空气体积增大而压强减小。

实验结论:

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即PV=C(C为常数)――玻意耳定律。

实验二:气体的等容变化。

实验器材:

带胶塞的玻璃瓶、中性笔芯杆(拔掉笔尖,把它穿过胶塞插入瓶子中,笔尖座向上)、烧杯、酒精灯、水槽、易拉罐。

实验过程:

1.给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稀释的红墨水(没过笔芯杆下端),用热水浇灌瓶子四壁,观察现象。

现象:笔尖座孔有“喷泉”喷出。分析:玻璃瓶内气体体积可以认为不变,有“喷泉”出现,说明当气体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压强增大。

2.将空易拉罐装少量的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然后将易拉罐迅速以开口向下置入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易拉罐的变化。

现象:易拉罐立刻被压扁。分析:易拉罐内气体没入水中认为体积不变,被压扁说明温度降低,罐内气体压强减小。

实验结论:

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

即P=CT(C为常数)――查理定律。

实验三:动量守恒定律反冲运动。

实验器材:

空易拉罐一个、细线。

实验过程:

1.为便于灌水,将空易拉罐上部开口处扩大或去掉上部。用小铁钉(或锥子)在罐下部边缘钻(4~6)个小孔,钻好每个孔后用铁钉向同一个方向压一下。

2.在易拉罐上部钻三个小孔,将细线穿过去,在高处系一结用于悬挂易拉罐。

3.准备一只水桶,把易拉罐装满水后提起在水桶上。现象:水从各个小孔里喷射水来,易拉罐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分析:易拉罐装满水刚开始,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总动量为零,当水在压力作用下喷射出来,水的动量不为零,易拉罐反向旋转的动量也不为零。

实验结论: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那么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m1v1′+m2v2′(等式两边均为矢量和)。

拓展: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大炮发射炮弹,炮身会向后运动,炮身的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反冲运动,这是因为大炮发射前,发射炮弹时,火药在炮筒中爆发,气体膨胀推动炮弹向前运动,同时膨胀的气体也推动了炮身。由于系统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在量值上,炮弹获得向前的动量与炮身获得向后的动量相等。

第2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 基础英语 专业知识 融合教学

一、对中职基础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几年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深有感触。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先后对广州某职业学校的职二在校生、近两年毕业学生、校企合作企业@三个不同的群体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及访谈。首先,对10个班级共450人的职二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回收420份,所涉及的专业有国商、市营、电商等 5个专业。在问卷中,75.3%的学生期望能将在校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只有7.2%学生对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感到满意,20.8%学生表示对英语课感兴趣。同时有50.8%的学生希望基础英语课能与相关专业内容进行结合教学。觉得教学改革后的基础英语对今后就业有帮助的达到30.6%。

同时,对广州某职业学校近两年毕业学生(从事货代相关工作)进行了追踪调查。通过访谈形式让他们说说工作中英语的使用情况,并以过来人的身份谈谈在校英语学习时的困难以及哪些学习内容与他们目前工作相关。关于在校时英语课堂教学,30名接受访谈的学生中,觉得工作后英语知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生比例达87.6%,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比例占13.5%。有84.7%喜欢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个数据可以发现,如果将专业内容与英语教学进行巧妙融合,并辅以精心设计活动,学生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在对该校校企合作的8家企业进行访谈,有6家企业代表(占75%)提出学生在工作中英语运用能力较差,7家企业(占87.5%)认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存在共性。访谈中了解到 8家企业都一致希望中职学校能探索基础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实习生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对提升中职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辅助专业英语的教学,培养中职生未来岗位的入职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学的探索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遵循“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新课改理念,笔者试图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来进行实践探索,努力构建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促使中职生的英语文化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同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国际代贷业务操作、外贸企业报检操作、报关行的报关操作和外贸企业单证操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各类外贸企业、国际货代企业、报检企业、报关行等一线岗位,从事货运、报检、报关外贸单证等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学生入校后第一年学习基础英语,《国际货运专业英语》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该门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水平提升较慢。笔者认为,将专业知识融合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可有效提高整体英语教学质量,还可以进一步辅助专业英语的教学。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融合教学前准备工作

1.观察

通过广泛听课来观察基础英语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内容,仔细做好听课记录,重点关注课程的教学步骤及方法,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及教学效果,关注教法和学法,为下一步改革提供充实的研究材料。

2.分析

根据听课记录分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共性。听课后,首先与其他听课的专业组教师分析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与专业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向基础英语教师交流如何将专业知识渗透入具体的教学内容,努力找到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最佳融合点。另外,向专业教师请教,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渗透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学构思是否可行。

3.整合

就前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最后一步――整合。根据教学内容撰写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针对201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基础英语第一二册教材内容,结合专业知识,对绝大部分单元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货代专业词汇、术语、业务知识、货代单证等内容,努力找到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最佳融合点。最后将教学案例运用于所任教的班级并做适当修改。课前做好教学设计,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并及时跟踪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整合教学案例举例

笔者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英语教学期间,在完成各单元教学过程中,经常适当补充相关的货代词汇、术语、单证及一些专业知识,以使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和语用功能更加紧密结合专业实际及需求。以下是以笔者所教的两个14级国商班为例,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英语 第一二册中的 3个单元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和融合,作为整合教学案例。所涉及的具体话题有:①How much is it?②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time job?③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

1.整合教学案例1

学习 Book1 Unit3 How much is it?中的Listening & Speaking课时,笔者在拓展环节,增加了讨论货代单证中单价的表达方式这项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课前已经安排学生上网搜索,先让各小组上台展示国际货币及其代表符号:$,¥,£, 等,之后引出货代单证上单价的构成:Unit price=计价货币+单位价格金额+计量单位+贸易术语,再举出例子:$180 per piece FOBDalian,最后,根据所给的中文表达,写出相应的英文表达。如:到伦敦的成本、保险费加运费每件120英镑。在涉及的练习环节,充分考虑让英语基础好或专业知识好的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在这个活动中,英语词汇丰富的学生可以很自信地说出 per case/carton/kilogram etc这些专业名词。对于国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已经开始接触贸易术语,若适当将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可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

2.整合教学案例2

学习 Book2 Unit 3 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time job?中的Listening &Speaking课时,笔者在Speaking环节,先模拟场景,让学生成为某店铺的销售员之后,引导学生从销售商品的计算过渡到学生核算FCL海运运费,以计算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按不同的计费标准销售的货物:销售五斤苹果(每斤3美元),总价应为15美元;销售六尺布匹(每尺10美元),总价应为60美元。那么用公式表示商品价=单价×数量,引导学生回忆在货物海运运费计算中常用的计费标准有哪些,再进一步请学生回忆公式:实际运价=基本费+其他各类附加费。练习:现有一批需从广州黄埔港运往伦敦曼彻斯特港的货物共十箱,每箱的尺寸为40cm×35cm×30cm,每箱毛重为10KG,给出货柜参数表、目的港的不同货柜的基本运费及附加费,请选择合适的货柜,计算总运费并进行核算。这种融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3.整合教学案例3

学习 Book2 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中的 Listening & Speaking课时,笔者在Warm-up环节中,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著名旅游景点,再到介绍这些国家的主要港口。让学生们在学习制定出国旅行计划(选择线路-查看航次-购买机票),再提问:“现在有一批货物也要出国,我们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回忆在货运中货物发货前的工作流程:接受货主委托-查看船期-订舱。订舱是货物发货前重要的一步,作为国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国际货代集装箱海运操作实务》课后,就必须熟练掌握如何订舱及填写订舱单。练习:现委托方有一批货物需从广州黄埔港于11月15日前运至泰国普吉港,请查阅ASL、OOCL、MSK三家船公司的最新船期表,选择最佳航线及船次,并填写订舱单。这种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紧密联系,而且根据国际货代中大部分单据都是全英文的特点,在英语课上进行相关的专业实操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就业后处理业务时英语的重要性。

(三)融合教学的成效调查与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再次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这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融合后的基础英语教学效果,从中了解这种融合式基础英语教学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对照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融合之前与之后的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如对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感到满意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7.2%升至81.6%;对英语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0.8%增加到目前的87.5%;认为融合式基础英语教学能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8.3%增加到目前的82.5%;认为基础英语的学习有助于专业课学习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1.9%增加到目前的 74.8%;认为基础英语的学习有助于专业英语学习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8.3%增加到目前的81.2%;基础英语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23.8%增加到目前的71.2%;认为教学改革后的基础英语学习对今后就业很有帮助的学生比例由之前的30.6%增加到目前的70.7%。

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融合式教学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基础英语课中渗透货代相关的内容,有助于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为今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还能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英语知识,教学方式的改变所带来学生学习上的这些转变都能让学生们在将来的就业中具备优势。

三、 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学实践总结

构建以培养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处理好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的关系,对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因此,在融合教学中要注意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融合方式的有效性。中职英语教学应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突出语言在生活和职业中的适用性,努力培养能够基本使用英语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并不断求知的高素质人才。

四、结论

中职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及专业水平,而且还促使英语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往“英语为专业服务”的改革大方向迈进,为中职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向前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贝颖.初探中职基础英语教学的专业化转变――以物流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2016(2):43-45.

[2]李刚.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职教论坛,2009(11):34-35.

第3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元素;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与高度统一性[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视野,还能激发探索欲望,更能激励学生从思政素材中学得专业知识,从杰出大家身上获得激励,树立远大理想。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总体实施思路

“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在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仅仅有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确定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及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追求真理、敬业、专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关注非技术因素对工程设计的影响,培养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以“思政引领知识传授”理论指导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3],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将其无痕嵌入,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4]。将教学分为几大模块,结合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5]。充分考虑机械原理课程线上下线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小组-团队-班级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和翻转课堂,对学生工匠精神和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依托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成果进行检验和巩固升华[6-7]。

二、主要举措

(一)结合课程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在机械原理课程导论部分教学中,以世界各国发电量变化的视频引入课程思政。该视频以动画的方式直观表现了1896-2016年间,世界各国工业发电量巨变过程,展现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榜上无名,到一步步前进,最后稳居第一的奋斗历程。以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为例,在进行正常理论教学内容讲解的同时,强调该机器所包含的三种机构要按照一定时间顺序相互协调、协同工作,才能做有用机械功和完成能量的转换,以此培养学生相互配合、注重协做的团队意识和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模块教学中,结合各个机构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对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所学理论的应用之处,激发对专业和生活的热爱,促进理论学习。在对每一个理论知识点讲解、分析时,注重细节,尤其是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和实际应用效果,并设置答案不唯一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计算分析设计结果的优劣,合理的数据给予肯定,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正。这种“重视学有所用”的教学方式,更易于被接受,知识综合、思想碰撞的讨论环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化学习效果,对结果的质疑能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并修正自己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过程。这些过程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都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课程思政实施创造条件

机械原理采用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课后布置作业和项目化大作业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自学部分,适量引入超星学习通的工学类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包括《大庆石油的勘探开发》《飞天圆梦》《为国铸造长空利剑》《铁人王进喜》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强国强军、职业道德等意识。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程项目与工程实际、科教研相结合,以两名学生组成小组、任务类型相同的若干小组形成团队,几个团队即为一个班级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和协作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任务即为教学项目,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连续和延续性。强调小组合作,在团队中沟通和交流。设计过程既提示学生原创意识,又强调创新重要性,不仅仅局限理论结果,还要考虑成本、法律、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非技术因素。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阶段,各小组以翻转课堂方式展示项目设计成果,团队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完成技术和非技术能力培养。

(三)依托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检验巩固和升华

将课程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合,从分析大赛主题入手,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学习,鼓励全员参与,组建队伍备赛,并组织选拔,择优参加赛。学科竞赛不仅能检验也可以巩固和升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得到培养。该环节完全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完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最起锻炼作用的环节,也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热情最高的部分。在备赛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获取信息能力大大增强,团队意识、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迅速提高。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工匠精神处处体现,参赛过程中以校为家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升华。

三、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明确,充分利用了线上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活动,深挖思政元素。通过线上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项目化教学实践、学科竞赛备赛及参与竞赛,对学生家国情怀、团队意识、工匠精神、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进行了培养和锻炼,达到了以德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北京:教育部,2020-05-28.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黄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27):27-28.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10):46-49.

[5]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64-66.

[6]李森威,张妍,马天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20(3):133-133.

第4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优秀教师经验 传播方式

在职业学校中,教师的经验多是实践经验,更侧重于行为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如何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快速、高效率地推广到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尤其是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教育经验传播方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

一、教与学电子平台促进了优秀教师经验的传播

教与学电子平台是优秀教师把他们教学实践的详细过程录制下来或用计算机程序编写出来,再将其放大、聚焦,使之精致化、显性化。这种平台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更为适合。职业学校课程侧重于实际操作,相应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做些演示实验,但实验器材和设备往往是非常昂贵和笨重或是高危险的,故优秀教师可以在课前做这些实验的同时,把实验的过程录制下来,或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再加以讲解,形成由一个个教学实验组成的教与学电子平台,上课时再直接把这个平台展示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同一学科同一年段的所有教师都使用平台上提供的教学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在使用优秀教师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可以借鉴其优长。这也就是说,所有教师,尤其是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得以在优秀教师经验的高起点平台上发展,从而大大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

当然,教与学电子平台并不是制作完成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它是开放式的,是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比如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可能的解法,在平台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根据其教学经验罗列了数种,但学生又有新的较佳的想法,就可以补充进平台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平台中的教学过程改动一下或者添加一点内容会更好,大家讨论通过后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这个过程既能促使优秀教师不断反思,从而推动优秀教师及其教学经验的进一步升华,推动教师群体进一步发展,应用于职业学校中,某种意义上更是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E-learning大讲堂为优秀教师经验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子

E-Learning鲜明地体现了开放、自主、协作等特征,探索出网络时代经济、灵活的虚拟研讨实践模式。E-Learning源于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不同的译法代表了不同的观点: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E-Learning中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而职业教育总是与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尤其引导职业教育。有学者阐述:“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E-Learning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职业教育中会出现一个专门的“网络实验”的普及,反映了人们将E-Learning视为一种职业教育特殊形式的普遍期待或心态。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E-Learning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第一轮的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退去之后,人们逐步回归理性。E-Learning的方式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的优势,如何充分体现E-Learning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在E-Learning中要从关注技术特点到关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特点,也就是要从IT向教育回归,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职业教育教师而言,可利用这种学习方式传播经验,尤其是可丰富实践经验。E-Learning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在线教学仍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职业教育中,一些常规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E-Learning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说,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从表面上看似在回归,而实际上是按螺旋方式上升的一种体现。职业学校教师在学习利用E-Learning的同时,再附以其他技术的支持,对其经验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子。

三、虚拟现实技术为优秀教师经验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的运动进行模拟和声像演示,是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可以获得与环境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它能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这种技术对于职业学校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更为适合,教师可以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虚拟自己的实践经验,逼真地呈现出来,其效果并不逊于真实的实验。

虚拟实验把虚拟训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入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特点,教师可以把自己的优秀经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推动课程教学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方式还可以向网络学校延伸。不可视、不可摸及危险性场所的实训等问题,如开展电气工程虚拟演练实训的研究和实践,避免采用数据头盔等极其昂贵的设备,这对职业教育教师传播其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所能感受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无形扩展,将进一步向虚拟课堂、虚拟大学发展。虚拟现实教学有利于创造这样的环境,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索得以真正实现。虚拟现实是非线性的网络结构,逼真的虚拟环境可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将特别强调由学生主动参与来建构知识结构,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四、利用教法样式共享优秀教师经验

目前教法样式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记录和共享面向对象技术的教学经验,但是教法样式作为一种教学经验的组织形式为我们共享信息化教学经验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样式对于职业学校教师经验的传播也很有效果。

教法样式是获取教学实践中的专家经验的方法,目的是以一种简洁的形式记录教学实践的专家知识,使得需要这些知识的人可以方便地获得。教法样式的本质是提供一种分享成功教学实践的格式和方法,它能够保证成功的实践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教法样式的核心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1.样式名:一个样式名封装了一个最佳教学实践。另外,样式名定义了教育者共享的词汇表,方便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教学经验。2.情境:说明教法样式适用于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包括适用的场合、范围和状况等。3.问题:描述应该在何时使用教法样式。它解释了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4.解决方案:详细描述教法样式解决问题的步骤或者方法。此外,也可能包括应用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包括解决方案为何有效的理论性解释。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教法样式确实是一种共享信息化教学经验的好方法。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应用教法样式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教法样式记录的不是研究者创新的理论成果,而是一线教师成功的实践经验,它来源于教师,服务于教师。它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发现”的。教法样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改进。只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热情,教法样式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2.将教法样式与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是共享教学经验的重要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教学模式过于抽象和简约,而教学案例又过于具体和零散,缺少一个融合两者优点的教学经验共享的中间层次。如果教法样式能够与教学模式、教学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教学模式可以包含多个教法样式。教法样式承载的教学经验达到了抽象和具体的和谐平衡,一个教法样式可以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进行举例和验证。3.通过网络进行教法样式的撰写与共享。网络是撰写和共享教法样式的最佳平台。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样式的形式写下来,任何人可以自由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笔者结合职业学校实际,参考现代一些技术成果,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上几种职业学校教师经验传播的方式,希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献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5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英语教学;应用研究;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71-05

本世纪以来,微课(Micro-lecture)、慕课(MOOC)和翻转课堂(Flipped /Inverted Classroom)的诞生,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的结晶。美国可汗学院创始人Salman Khan,被比尔・盖茨誉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把技术和教育有机结合的真正先锋”,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一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定为教育目标,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差异性,鼓励大胆思维并培养创造力[1]。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期许与更高挑战。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加强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论证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改革创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利弊、迫切性与必要性,探索并推广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取得了许多有效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

一、为什么传统高职英语教学要结合微课进行课堂翻转

(一)基于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国家教育部政策指导、网络多媒体教学理论及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教育界方兴未艾。微课被誉为“知识脉冲”,自诞生以来就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青睐。美国可汗学院Salman Khan,自2004年起陆续制作了6500多个微课教学视频,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数学知识乃至越南战争,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将相应的微课程衔接起来[2]。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的高中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自2007年把教学视频上传至Youtube网络,开启了结合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先河[3]。翻转课堂被视为最常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之一,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把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广泛应用,列为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短期关键趋势[4]。

国家教育部在2011-2020年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网络多媒体教学理论则是基于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于一体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及合作性。

而我国高职英语教育现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轻文化基础课教育、重专业技术培养的现象,英语基础教学课时一再压缩;智能手机的普及催生了课堂“低头族”,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此外,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枯燥单调,效率低下,高职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教改创新激励机制,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数字素养欠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英语教学手段与模式亟待改进与提高。

(二)基于微课的特点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某些教改实践尝试利用慕课来翻转传统课堂,容易占用学生大量课外时间,造成学习倦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而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改善教与学、创造性探究的工具和教W资源,具备流媒体播放、高度浓缩、教学设计精致、示范案例经典、制作简便实用等特点,张一春将其概括为四“微”: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及效微不薄[5]。它不应仅作为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实现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多元化学习方式,形成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促进教学绩效最大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形态,其优势在于就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维度进行高效翻转[6],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使高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凸显。其中,知识传授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前观摩学习,知识内化在课堂通过交流讨论、答疑解惑等形式经师生共同协作完成。其次,微课“短、小、精、趣”,知识碎片化、泛在化,新颖直观、支持暂停和任意跳转的演播方式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图式、认知策略及教学特点,能有效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语言学习氛围,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三)培养高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探究精神,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综合素养

利于提升高职师资队伍素质,更新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素养和数字素养,实现英语教学资源共享,进而打造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科研型师资团队。

二、高职英语教学翻转课堂如何翻转更为高效

课题组在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了高职学生在线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调研,并对英语教学现状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制定翻转教改实施方案。我们认为,要实现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升级多媒体教学设施,重新规划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空间

在我校相关政策和配套经费的扶持下,升级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无线宽带技术。要重新规划设计课堂教学空间,打破传统静态、封闭式布局,规划利于团队密切协作及师生充分交互的动态、开放式课堂格局,以适应新型教学模式。例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创中心,颇具“中庭”的教室便于师生无障碍交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学习枢纽大楼内,各学习扇区无死角,正对中庭,便于交互,均值得学习借鉴[7]。

(二)构建微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学资源库,进行信息化技术师资培训

构建微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学资源库是教改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网络平台要具备学习指导、学习资源、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及测试结果的即时反馈与统计功能,并在满足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此外,要对师生就平台管理及应用展开信息化技术培训,提升数字素养。

微课资源开发及运用的主要模式有自制方式、合作方式及拿来方式。针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需求、教学设计目标、教学活动方式及微课设计原则,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微课程资源库建设。至于互联网所拥有的大量开放性微课及慕课教学资源,教师可适当甄选,整合利用。可供浏览参考的相关教学资源网站有:可汗学院、美国60秒课程网、世界各大名校公开课网站、网易云课堂、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网等。

(三)加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加深学习互动体验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融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于一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力,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要开展基于英语听、说、读、写等活动的项目学习及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法推动学习任务的有序进行,进而获得深度学习体验,显著建构知识体系。学习者历经目标定制、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反馈过程,实质是一种有意义的深层次学习互动体验。

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视频,包括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馈与反思等辅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微课的类型: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强化训练类和小结拓展类精心设计,精选典型教学案例,以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更具弹性的设计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口语翻转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拍摄、制作模拟西餐点餐情境的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明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西餐点餐模拟情境表演及微视频制作(时长不少于10分钟),然后通过课堂演播展示、观摩讨论及交流评比等方式,要求学生熟悉点餐流程,掌握正确餐桌礼仪及点餐表达。结果,学生的踊跃参与度及反馈评价度,均非一般传统英语课堂所能及,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拓宽了视野,锤炼了能力。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教学,我们在Mini Project环节安排了设计英语海报、制作圣诞请柬与贺卡等活动,并分小组进行口语汇报展示及评比。此外,针对英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特点,开展学唱英文歌曲、电影片段赏析、美剧角色配音或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加强异质文化输入,进行人文滋养与熏陶,拓展国际视野。

(四)构建新型混合式高职英语翻转教学模式,实现多种学习模式并存,优势互补

翻转课堂实质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学习通过在线完成,其余活动则在有教师指导和监控的传统课堂进行,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成为支撑个性化协作学习环境的两个支点,学生能对自身学习时间、地点、路径及进度加以调控。Staker和Horn把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四类:轮转模式(Rotation Model)、弹性模式(Flexible Model)、自我混合模式(Self-blended Model)和全校虚拟模式(Enriched-virtual Model)[8]。其中,翻转课堂属于轮转模式的一种。

我们尝试教改创新,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以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教学(学习)模式并存,优势互补。(1)传统学习模式(TL: Traditional Learning):传统以纸质教材为蓝本,黑板、粉笔为媒介,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教W模式。(2)协作学习模式(CL: Collabora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Role Play)、小组辩论(Team Debates)、交际任务演练(Communicative Task)和小组活动成果展示(Team Presentation)等,学生在课前观摩微课视频,明确任务与活动的目标及策略,并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小组交流协作、头脑风暴等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传统学习模式与网络化学习模式(WL: Web-based Learning)相结合:基于网络多媒体环境的以阅读教学为主、写译教学为辅的读写译综合技能训练,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学习模式。(4)网络化学习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IL: Independent Learning)相结合:基于网络多媒体环境的英语综合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技能训练,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在线答疑解惑。(5)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WebQuest)与协作学习模式相结合:上述的学生西餐点餐微课视频制作属于此类型。(6)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Web-based Study Assignment)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ctive Learner Classroom)相结合的适时教学模式(JiTT:Just-in-Time Teaching):如基于JiTT的英语翻译、写作教学模式,亦为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一种。

(五)加强教学指导与监控,构建新型翻转课堂教学监控及评价体系

翻转课堂变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反转,重塑了师生角色定位,并对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双重挑战。教师作为微课视频的制作者、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习的协助者与监控者,要善于有效把控课堂,不能让课堂交流讨论流于形式或失控;要善于精讲多练,把握多讲与少讲的分寸与艺术,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集中探讨典型问题,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9]。

教学评价乃教学的重要环节,构建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新型翻转课堂教学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于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要加强自评、互评及对个人与小组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强化过程性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并拓展目标性评价,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10]。要对学习进程实施动态观测、评估和监督,并对学习任务及完成情况进行指标量化和在线追踪。终结性评价除传统的纸质笔试考核外,还可结合机测及口试,力求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效能。

三、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研究及制约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中,92.5%的学习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其中4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提高显著;82.5%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学习任务采用不同学习策略,81.2%的学生能够检查阶段性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95%的学生能够参加课堂活动和发言,认为课前、课堂、课后都能获得教师的即时反馈,其中32.5%的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另有25%的学习者认为翻转教学模式下自控能力欠佳,7.5%的学生无法安排好自主学习时间,18.7%的学生经常感到学习焦虑。

以上是学习者对英语翻转教学效果认可度的概况。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翻转教学效果评价积极,认可度很高。此外,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在我校两个试点分院,建筑工程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评教活动中,由原来较不受欢迎课程一跃成为最受欢迎课程,令人刮目相看。

经过近几年来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我们认为,制约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微课程资源库和教学网络平台,避免网络资源的滥用及过度开发,并维护平台系统的稳定性。

2.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及教学设计是研究的重点与核心。教师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中的疑难及课堂活动随时出现的问题,并围绕问题有效展开课堂交流、讨论及个性化辅导,并形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适合翻转课堂的典型教学案例。

3.如何研究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翻转课堂课外学习的关键。教师是否具备将结构化知识转化为立体、真实的问题或任务[11],研究制订具体、可供操作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以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及策略性指南,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构建新型混合式高职英语翻转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挖掘学习者学习潜能,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

⒖嘉南祝

[1]Salman Khan.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 Education Reimagined)[M].刘昱含编,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2-23.

[2]Katie Ash. Educators Evaluate ‘Flipped Classrooms’ Benefits and Drawbacks Seen in Replacing Lectures with On-demand Video[J]. Education Week,2012,(10):6-8.

[3]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3-5.

[4]金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3-10.

[5]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6]方义桂.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J].职教论坛,2016(26):17-20.

[7]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Estrada, V.,Freeman, A., and Hall, C.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J].苏宏,等编译.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2-45.

[8]Staker, H.& Horn, M.B. Classifying K-12 Blended Learning[EB/OL].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535180.pdf.

[9]Jonathan Bergmann & Aaron Sams.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 students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ISTE ASCD. 2013,27.

第6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摘 要: 介绍了增强现实(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AR是将虚拟物体渲染到真实的场景中,是对现实环境更加逼真的补充。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混合课堂的教学应用,以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个实例的开发和操作演示过程作为案例,展现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为增强现实进入教学领域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增强现实(AR); 混合式学习; 混合教学; AR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7-81-04

The applic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the blended teaching

Ling Caijin, Zeng Ting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Guangdong 51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R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AR renders the virtual objects into the real scenario, which is a complement to realistic environment. Guided by the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the applic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the classroom of blended teaching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an instance in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as an experimental example, the advantages of AR in teaching are demonstrat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R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 augmented reality; blended learning; blended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AR

0 引言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也被称为混合现实,是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基础发展而来的一项技术。增强现实是把真实环境和虚拟现实的景象叠加起来,在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并强调虚拟对象与真实世界物体的交互。虚拟现实技术则注重运用计算机创造一个人机交互的3D虚拟空间,为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用户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的合成环境中,无法看到真实环境。增强现实能够把计算机虚拟信息(物体、图片、视频、声音等)融合在现实环境中,用户观察的真实场景与虚拟物体共存一个视觉感知空间,把现实世界丰富起来,对现实环境进行了更逼真的补充,增强了用户对真实环境的理解。增强现实的使用可比喻成在用户的现实世界里开了个窗口,或者将来视角足够大的时候,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世界做一个叠加的、真实的注解。VR与AR两者由于技术原理不同,各自的应用领域不尽相同,两者都致力于塑造具有真实感的感官输入、交互的环境。

1 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系统知识传授为主的路线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多采用粉笔+黑板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模式能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1]。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如不利于实践课程的教学,对抽象事物表达不够具体,缺乏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课堂过分依赖教师的“教”的过程,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传统课堂的不足及“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概念的兴起,引起了教育研究界的注意,“混合学习”即两种以上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的结合,在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课堂的优势和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教师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既能发挥教师在课堂的启发、引导、监控作用,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目前,在混合课堂中最常用的是“讲授―演示”法,教师演示事先准备相关的视频、课件、教学软件等,同时讲授相关的知识点,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所有内容,课堂缺乏实时交互,在抽象、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的表达上,这种教学方法、手段不能直观表达知识的全面性,学生不能从抽象的事物理解其实质。本文尝试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结合AR应用的“沉浸性”、“交互性”解决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 增强现实的原理及应用分析

2.1 AR技术原理应用分析

AR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形图像、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把用户带入到“真实世界”中,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虚拟信息来增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实现了从“人去适应机器”到“以人为本”的转变。AR APP应用的原理是:在计算机编程中被写入在特殊的3D程序中,这种程序允许开发者连结动画或者情景数字信息,其目的是增强现实标记的一个真实世界。当一个计算设备的AR应用程序或浏览器插件从已知标志接收数字信息时,它开始执行标记的代码和图层正确的图像。图1通过使用移动设备端的APP端完成虚拟模型与现实场景中的叠加,合成虚拟模型标志物,使用移动设备终端APP扫描标志物,通过运行增强应用系统服务器端识别捕捉标志物位置,学习者通过屏幕终端观察虚拟合成物,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的AR技术原理应用模型图。

2.2 AR技术市场应用前景

最早进行AR技术的研发应属索尼公司,1994年就在二维码的基础上连续两款关于增强现实的游戏.苹果公司最近也获得多项增强现实系统专利,IBM Smarter Commerce也推出了一款零售店的增强现实应用,用户用移动设备的摄像头对准零售店里货架上的商品,识别实时视频物体并将信息叠加显示在图像上[2],屏幕上会出现虚拟的商品信息。创业公司Daqri打着做增强现实界Photoshop的旗号进行了第一轮融资。

增强现实技术软硬件应用范围从工业领域逐渐延伸到了医疗、教育、游戏、娱乐等,图2所示为AR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目前开发者可选的AR开发工具还是很多的,比较主流的有Qualcomm推出的Vuforia SDK,它既支持iOS和Android平台,又为Unity3D引擎的用户提供Vuforia扩展插件。Anatomy4D是一款免费的、很好用的APP,主要帮助了解人的身体构造,并提供一个互动4D人体解剖学的经验,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完全互动效果。Chemistry101是一款应用于教育的APP,想象一下在化学课堂中,对准写有化学元素名或化学式卡片,用手机或平板就可以显示出三维效果的分子结构式。

3 增强现实在混合式教学课堂的应用

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迁移知识,新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这就是课堂中的“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把教学目标设计在真实的情境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情境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交流和建构,这就是课堂的“学”[3]。移动通信设备、可穿戴设备及AR应用为混合教学课堂提供了数字化支持,AR技术改变了学生与“世界窗口”的交互,AR把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结合在一起,设想教师的课堂教学会不会因为AR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生动呢?学生们是不是会更加积极响应问题并且自主地去学习呢?

3.1 增强现实的教学需求

随着多媒体教学及各种教学软件平台在教学课堂上的广泛使用,各学科的数学化学习,已经营造了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目前各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课堂中,其中有些多媒体类及软件类教学资源只能快速地、简单地复制教材某些知识点,对于部分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缺乏完整的构建过程,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交互,最终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目标的构建有可能只是片面的,或者对于抽象内容只能记忆或者接收来自教学视频或广播的内容,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构建。

为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部分研究者已经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Kikuo Hideaki指出,AR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AR的真实环境与虚拟物体的“二合一”,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沉浸式”环境,对于真正实施建构主义的“混合式课堂”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理论下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4],AR技术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正是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数字学习资源的应用。

3.2 基于移动设备APP的增强现实案例

高中化学有机物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式是教学的难点,用传统讲授法很难把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对于抽象思维还需继续完善的高中生来说,很难掌握、理解分子结构式与物理性质(溶解度、沸点、熔点等)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创建虚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去解决这些传统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Augment 3D是一款移动设备App,最初是使用在超市选购商品的3D模型。经过开发商不断改进和用户长时间的应用,Augment3D成为一款应用于销售、娱乐、游戏、医学教育等完美的应用软件。此款软件拥有一个强大3D模型库,所有的用户可以调用其模型图。它提供了3D模型的接口,用户可以任意为模型库添加3D模型图,模型库已具有各种类型的3D模型图(包括3D动画模型)。有机物化合物分子的结构式决定了其化学物的物理属性,因此,学生能够在最佳的技术工具和学习环境支持下,自主构建化学物分子结构图,这对掌握其物理性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中,教学设计更加注重支持问题探究的虚拟情境工具。在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等设备)安装Augment3D APP,把C60的分子结构式3D模型导入到软件中,然后拍摄课本中C60的分子二维平面结构图,再把平面图导入到数据库中,建立3D模型和二维平面结构图的对应关系,至此,一个形象逼真的C60分子结构式的增强现实环境已经构造完成。

图3所示为C60的分子结构式虚实结合界面操作效果图。用手机启动Augment3D应用,用摄像头扫描已经和3D模型建立关系的课本C60二维平面结构图,在C60平面结构图将会呈现出一个“真实”的3D模型,用户还可以与手机进行交互,软件提供对3D模型旋转、拖曳、缩放等功能,在应用AR技术工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过程中体现空间感,教学交互性强,用户可以直观地观察抽象的物体,并且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用平板扫描用Augment3D APP打印的乙烷的C2H5的分子结构式的效果图片,用平板的摄像头进行扫描,图4是乙烷C2H5的分子结构式虚实结合界面操作效果图。

3.3 课堂效果评价

我们对AR技术的教学案例运用到混合式教学课堂中,开展问卷调查,在250名学生中,对使用增强现实为开发工具的混合教学课堂非常满意的有187人,占74.8%;基本满意的有40人,占16%;不满意的仅为9.2%。其中不满意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APP暂时不能同步显示出化学反应的过程。调查数据表明,增强现实的混合式课堂能够体现增强现实技术学习资源设计理念,有助于构建基于情境的、资源的、问题的以及协作学习的模式[5],能使信息技术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让课堂教学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在学生中认可度较高,在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增强现实技术用于混合式课堂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式的人性化的教学。实践证明,混合模式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抽象学习创造了“真实”情境,为课堂提供了数字资源环境。虽然目前增强现实还未普及和规模化应用,但其未来发展空间极大。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完善硬件设备。AR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结合,将这种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将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了学习情境,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宝运,恽如伟.增强现实技术及其教学应用探索[J].实验技

术与管理,2010.10:135-138

[2] 洪雁菲.在虚拟和现实里游刃有余:增强现实技术的那些事

[EB/OL].http:///topics/199704,2014.3.5.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

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05.10:50-56

[4] 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5.8:

35-36

第7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is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onsiderations of information means, and teaching cases are used to explain how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turn the abstrac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Foreign Trade Documents & Certificate into specific contents, thus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stimulating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关键词:教学改革;外贸单证实务;信息化教学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Foreign Trade Documents & Certificate;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96-03

0 引言

外贸单证员是外贸公司负责业务履行的主要岗位。高素质的外贸单证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心的工作作风。《外贸单证实务》是单证从业人员必修的一门课程。在这几年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翻新,现代教学模式已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信息化课堂必然成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将难懂且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进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1 何谓信息化教学手段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环节数字化,变抽象表达为具体表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手段通常包括电子课件、教学软件、动画、教学视频,以及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等等。

1.1 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的制作可以使用传统的PPT、Author ware或者Flash来制作。

制作PPT课件时,每一张PPT上的文字内容不宜太多,否则PPT重点不突出,达不到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看着满屏的字,也没有兴趣。还要注意PPT颜色要活泼,切忌死板,选择恰当的背景能给PPT增加一些感染力。

Author ware做得课件图像非常逼真,可以直接插入图片,但是后续还要进行图片处理。Flash做的是动画,做起来比较复杂,而且需要逐帧进行处理,链接时候比较复杂,做成后得效果也不如Author ware客观形象。

现在比较流行的电子白板课件多数是使用PPT幻灯片,只要系统安装OFFICE软件,自己动手就能够所心所欲地操作了。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2 教学软件

市场上的教学软件品种非常丰富,本课程选用的教学软件是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通过手工模拟实习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练。软件中的所有资料可以随意下载使用,紧密配合教材,编排实习环节,教学案例,教学课件以及评价体系。信息可以随时维护,更新,应用灵活。更主要的是该软件与现行的单证操作流程的实景贴和度高。

学习内容安排是以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为背景,综合国际贸易的全部流程所需专业知识。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国际贸易每个环节所设定的任务,进而了解全部业务流程。

教师负责将任务分解,并逐步带领学生完成一整套业务流程的单据缮制工作,掌握在国际贸易中所涉单据的种类和作用、填单的规范操作,以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的要求。

1.3 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

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包含一个课程中心模块。内设本院全部资源共享课资料。《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已于2013年建成资源共享课,并已将全部课程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习题等;拓展资源包含素材库、培训包、企业视频、企业案例、在线测试等。每个学期还要不断地补充资料。

资源共享课共享体现了学校之间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使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拘泥于校园,学习的时间不在拘泥于课上。

2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手段虽然直观而生动,但是在使用时也有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选取合适的教学环节

选取教学环节要尽量“小而精”,90分钟-180分钟的教学时间为宜。教学环节要选取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要达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教学内容。

2.2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组织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教学主线清晰,坚持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理念。

2.3 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手段要合理运用,切忌单纯为了秀高科技而选用信息化。创新手段的选用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教学方法。

3 信息化教学案例

笔者就以一堂180分钟的课程讲解一下信息化教学的具体流程:

3.1 课程基本信息

外贸单证实务共分为5个教学部分,总学时64学时,缮制出口海运单据是第四部分发货过程单证操作的内容,学时为4学时,180分钟。

3.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海运托运流程和所涉单据;提单的含义、作用和种类;提单的基本内容、缮制要求;出口海运操作流程和所涉单据。②能力目标:能够办理出口托运;能根据合同、信用证和UCP600的要求缮制托运过程的相关单据。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3.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出口海运操作流程和出口海运单据的缮制。教学重点为托运委托书的缮制和海运提单的缮制。教学难点为根据合同以及信用证内容缮制海运提单。

3.4 教学设计思路

3.4.1 设计特点

以外贸公司业务过程的单证处理为主线,以项目实施为导向,依据学习内容的任务总量分配学习项目,项目根据实际岗位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3.4.2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授课对象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前序知识的学习已初步了解国际贸易的流程,掌握运费的计算方法,并已掌握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的使用,熟练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教学将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为混合式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的每个学习环节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达到理清思路,强化动手、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

3.4.3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学导入,10分钟;新课学习,160分钟,其中,绘制出口海运业务流程30分钟,缮制托运委托书60分钟,修改海运提单30分钟,专业知识测试,40分钟;教学小结,10分钟。

3.5 教学活动过程

3.5.1 课前预习

在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登陆校园学习平台,获取预习作业。

作业一:什么是托运委托书?

作业二:海运提单上需填写的项目都有哪些?

通过观看学习平台视频、动画了解本章节学习内容。网站上运输单据的样本供学生下载学习。在这一环节所使用到的信息化手段为数字校园学习平台。

3.5.2 课堂教学

教学导入:大连意达贸易有限公司收到买方开来信用证,现已备妥货物,让新入职的小张办理货物托运手续。可是小张并不清楚出口海运业务的流程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了解出口海运的流程吧。

通过动画案例的引入,使学生理解业务内容,从而导入本节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所使用到的信息化手段为动画案例。之后学生需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绘制出口海运业务流程图。

学生用软件制作出口海运业务流程图,规定时间30分钟。绘制完流程图后,请同学展示并讲解制作过程。教师进行纠错,并展示订舱过程需要哪些单据,指出作为货主需掌握的单据有:货主需填写的单据:订舱委托书;货主需核对的单据:海运提单。那么,这两个单据就作为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吧。

制作海运业务流程图的软件有很多,像Visio1、EDraw、Axure等等。Visio是微软公司的产品,功能非常强大,水平好的可以用它制作出任何东西来;EDraw,就是常说的亿图,也是一款强大又好用的制作流程图软件。功能丰富而且实用,成品可以导出很多格式,比如位图、矢量等等;Axure软件也有制作流程图的功能,特点是非常简洁,操作也容易。单从作美观的流程图的角度考虑,EDraw是最佳选择。

任务二:缮制托运委托书。

缮制托运委托书教学环节是由小组讨论、PPT课件教学和小组实战三部分组成的。

①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为20分钟。讨论的问题有两个:托运委托书的作定义、作用、内容;信用证中相关条款的解释。在这一环节所使用到的信息化手段为lanstar多媒体软件。

lanstar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是一套纯软件多媒体教学平台,包含影音广播,教学监控,教学辅助,系统管理四大工具群。通过lanstar教师可以对整个班级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卓著。LanStar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系统主要由教师端(教师机)和被控端(学生机)两个部分组成,功能主要集中在教师端,被控端通过教师端发送过来的命令来完成各项命令的操作。教师端可将学生端进行分组,分别指定组长代替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各种教学、学习、讨论等操作。小组之间可以即时进行交流,传递文字,图片,语音等内容。lanstar多媒体软件是一款非常适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软件。

②PPT课件教学。通过PPT课件,教师讲解托运委托书各个项目的填写注意事项。理论讲解完,进入到小组实战练习环节。

③小组实战-模拟小张缮制托运委托书。小组实战的内容为模拟小张缮制托运委托书。学生分小组使用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制单。实战时间为30分钟。采取项目教学法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要经历五个步骤。

步骤一、资讯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讲解任务要求并根据任务内容规定完成时间。按照所需扮演的角色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分配工作任务,并统筹全局,协调小组成员进行工作,还要在任务完成后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分。

步骤二、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的。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找任务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制定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步骤三、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各小组的工作计划进行相关设计,作好有关记录;有时小组计划在实施的时候遇到问题,不能使工作继续,还要重新修改工作计划。在这个阶段,各小组独立工作,教师只充当“咨询家”的身份,只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不代替学生工作,或提出改良方案。

步骤四、检查阶段。小组工作完成后,教师任选一组做工作成果汇报。一名组员作为代表,说明工作思路和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等等。

步骤五、评价阶段。首先小组组长要对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组内评价。同学和老师均作为评委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综合评价。

完成五个步骤后,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填写项目考核表。(表1)

任务三:修改海运提单。

由于海运提单的填写项目是基于托运委托书而来的,所以此任务安排修改单据,来提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首先,展示错误单据,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其次:教师讲解各处错误如何修改;再次,总结制单要点:单单相符,单证相符。

任务四:专业知识测试。

登陆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完成在线强化练习。

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连线,制单,改错、多媒体题,六种题型,自动组卷。交卷后系统自动判断对错并给出答案。

在下课前10分钟,进行本课总结。

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握本节教学重点、难点,用I Mind Map软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海运出口单据中,货主和货代分别需要提供哪些单据?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便于后续课程的展开。

I Mind Map即思维导图软件,图形漂亮,颜色丰富,层级隶属关系非常清晰,便于学生记忆所学重点,而且操作简单,易于上手。

最新推出的I Mind Map 6还推出了全新的演示功能。用动画的方式表达你作品的观点,更能让演示文稿看起来异常强大,还便于记住作品的信息。

思维导图可以将笔记与思维相联系,直观地建立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仅用几个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个教学单元,一个章节,一本书以至于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成由关键词和层级关系所组成的一张图表,不仅保留了关键词汇,去除了冗长纷乱的过程信息。便于学习者快速获取知识,而且由于图表里包含的逻辑关系,使学习的内容建立一个体系,从而减轻的大脑的负担,便于长久地记忆。思维导图和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相比有非常大的优势。

3.5.3 课后复习

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课后学习任务――学生登录平台下载任务――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在线软件工具等完成任务――任务结果上传学习平台――教师通过平台查阅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给出评价。教师与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的交互式环境进行学习交流,形成与课堂教学互补。

3.6 学习效果评价

①动画案例的引入可以使难懂的专业知识直观而形象地体现,抽象的知识更为具体,理性中透着感性。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学生能够亲历国际贸易每一个环节,扮演角色,体验真实的国际贸易之旅。③数字化校园学习平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在拘泥于课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钻研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平台上讨论,可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④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帮学生捋清思路,强化记忆,扎实基本功。

通过这几年来教改的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于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加强,学习兴趣也在空前高涨,融“教、学、做”为一体。历年学生获取单证员资格证书的比例超过95%。毕业生广泛就职于天津市区及保税区的外贸企业、货运企业和报关行,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很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在90%以上,优良率在80%以上,就业声誉良好。

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核心在于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因而切勿只为了单纯的花哨好玩而用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手段都要符合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确保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学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第8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JiTT是国外众多高校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习者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符合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理论。简要介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与教学情况,分析JiTT内涵、本质及优势,简明列举出基于JiTT的教学案例。期待JiTT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更加深远的指导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

JiTT 及时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国际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83-01

1 国际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ISTE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是一个颇有学术声望的组织。国际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经历了e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ulearning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大致经历了CAI——CAL——ITTC——WebQuest的技术革新过程。

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始终存在片面认识,误把“计算机教育”当作是“信息技术教育”,即使用了计算机、制作了教学课件、连接了因特网就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全部。国际教育技术界认为,最优化的教学途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既重视传统面对面教学的权威性、导航性和系统性,又兼顾数字化教学的及时性、互动性和共享开放性。

2 JiTT的内涵及优势

JiTT源于20世纪末美国高校对课堂上学生们的消极状态的思考,由此提出Just-in-Time Teaching(“及时教学”或者“适时教学”)的教学理念,它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与学策略;其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思考。

JiTT的本质是一种以课外整合为主的课内外结合模式,它将学生的课外准备和课堂活动组成反馈循环,并认为课堂活动是由课外准备决定的,它的目标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反馈引导教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JiTT理论第一本专著(Just-in-Time Teaching:Blending Active Learning with Web Technology)于1999年由美国4位教师共同撰写,对JiTT的内涵与特征、实施过程与运用方法以及适用的教与学对象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JiTT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的优势体现在,基于建构主义哲学(传统教学几乎是说教式)、充分融合课内外学习的Blending Learning理念(传统课堂是一言堂理念)、基于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传统教材完全是基于书本内容的)、鼓励激发协作式自主学习或是团队小组学习(传统课堂内外学生间几乎没有学习交流平台)等等。

3 基于JiTT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沈阳工程学院积极引进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软件——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就是基于JiTT的有利工具。该软件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特点:

(1)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教学博客(图1)、课程通知(图2)、答疑讨论(图3)等若干栏目与任课教师甚至同学间互动交流、学习切磋。

实践同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1)基于JiTT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为了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需要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源,因此而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同时,学生为了认真思考完成课前准备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课外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外活动不受有效控制时,JiTT的教学“反馈连”即,课前、课后充分准备和强化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失去及时性、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活动的开展。(3)监控评估学生网络行为的技术手段有待完善提高,基于JiTT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系统需要不断改进升级,从而科学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时效性。

4 结语及展望

JiTT在网路教学综合平台应用中能够充分体现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学习)的理念,要求上课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差异教学,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得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呈现出多维性和综合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张芳.高职教学应用适时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80).

[2]娄珀瑜.利用体验式学习软件构建化学实验适时教学空间[J].化学教育,2011,(11).

[3]高东怀,裴立妍.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

[5]王晓丹.JiTT模式与美国文学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5).

第9篇:融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人文精神 媒介素养 启发 互动式教学

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

“全媒体”是新闻传播视野及媒介传播领域中的常用术语,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视、户外电视、3G等新兴媒介传播技术,融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所形成的全方位、融合式的媒介传播态势。当今时代无疑正处于这样一种全媒体日益盛行的情境之中。本雅明曾提及的“影像时代”“视听时代”“读图时代”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影像资料纷繁复杂、各种文字和图像信息扑面而来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马尔库塞指出:“在大众传媒所造成的单向度社会中,古典的优秀艺术正在当代社会逐步失效,现代艺术所蕴涵的反抗精神正在被高度同一化,这其实是一种对自由与个性的扼杀。”①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源唾手可得,大学生们已不再以一种充满仪式感和憧憬的心态去看电影或电视,这由此也导致了他们从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到观影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及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电影的最初形态,纪录片以其与生俱来的真实本性,一直承担着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为人类发展史留下有迹可寻的资料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卢米埃尔兄弟最初在拍《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纪录短片时的杂耍心理,还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的忠实纪录心态,都体现了他们采取纪录片这一形态的共同目的:就是让电影在直观形态上更加接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性。随着纪录片拍摄技术及内容的日益丰富和完善,特别是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电视纪录片也成为纪录片领域的一种重要形态。只是当我们置身于“全媒体”的时代氛围之中时,无论是罗伯特·弗拉哈迪所建立的人类学纪录片风格,还是格里尔逊所树立的“我视电影为讲台”等纪录观念,都受到了“眼球效应”的极大冲击。当电影大片盛行,在带给人们银幕无穷无尽的视觉奇观的同时,也使摄影机不会说谎的“真实的神话”破灭,改变了电影的语言属性,并改变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观影心理。电影纪录片的非娱乐化特色使其沦为“故事片的穷兄弟”,同样,电视纪录片则更多向栏目化、专题化靠拢。为了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纪录片开始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对新、奇、特的追求,有时会一味地将视点放在对眼球的刺激上,这也容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混淆了纪录片的本来面目,使真实沦为附庸。

因此,在影视专业的纪录片教学中,对其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纪录片分析课主要包括纪录片欣赏和纪录片评析两部分。目标是引领学生了解纪录片,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纪录片的历史、基本特征,掌握纪录片的基本结构、基本分类和一般制作方法,并能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纪录片,能够完成纪录片节目的前期策划与构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可以说,以往的影视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的制作能力即技术方面的能力。但在当下电子技术发达,DV普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手持DV进行拍摄的时代,纪录片也从神圣的殿堂走进了民间大众,纪录片课程的教学目的理应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建立纪录片的真实与原生态意识。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纪录片拥有其他形态的影视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认识到纪录片是富有启发性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拥有认知世界和自我的强大功能。

二、人文精神下的影视媒介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的全面冲击之下,高校影视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影视作品赏析类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影视语言、解读影视语言等专业基础能力。同时,在正确解读影视语言的前提下,应透过表象寻找本质,注重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体察多元的社会文化,开阔视野,提升对于文化的体察力和对于社会事件的洞察力,最终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影视作品通过连续运动的图像、声音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其直观可感的形象令许多人认为对于影视作品的掌握是无师自通的,人人都能看懂影视作品。但是如果要真正上升到艺术层面去解读影视作品,自然需要对影视语言及其结构进行专业、精密的读解,特别是那些隐晦地表达深刻主题的影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和接受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情节理解上,仅有少部分学生会从人物设置、结构及流派风格上进行分析。显而易见,如果对影视语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领会电影所传达的丰富内涵,更不用说去解读那些结构较复杂的影片了。例如,在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这部纪录片中,就采用了“自我反射式”拍摄手法,二次曝光、多画格及动力蒙太奇的影像剪辑方式。如果仅以文学或戏剧的方式来解读这部纪录片,观众无疑会觉得眼花缭乱,或者仅仅认为这是生活的碎片化表达,难以剖析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同样,当他们面对印象派、先锋派、城市交响乐、超现实主义、人类学等各种流派风格的电影时,或许连最基本的故事内容层面的读解也难以进行。因此,影视专业的教学设计,需要广泛涉猎影视美学、大师研究、电影批评、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等相关知识,避免学生因方法论及影视媒介素养的欠缺而导致认知的盲点。

结合纪录片分析这一课程,则需要在解读经典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同时,贯穿对于纪录片美学特性、发展简史及思潮流派的讲解,令学生深化对影视技术与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特别是对纪录片的各个流派,如超现实主义、人类学、真理电影、直接电影等流派风格和美学理念的领悟。同时,激发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分析纪录片作品的艺术内涵之上,分享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的演说,构建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如《北方的纳努克》《话说长江》《望长城》等人类学纪录片,对其深刻内涵的解读要建立在考古、探险、民俗和历史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成果之上;而对伊文思的《风的故事》的解读,则更需要对先锋电影、超现实主义、玄学与梦境等影视知识的熟知,才能准确把握其对于纪录片美学的开创性意义。纪录片分析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与时代密切结合,针对当下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现象梳理,力求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影视思维与文化理解。

三、《纪录片分析》课程设置的视域调整

影视艺术专业教学并非单纯地放映和观看影片,更要注重影片的示范性和对学生解读影片和分析影片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手段,规范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规律。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对纪录片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1.用启发式及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的核心。启发式教学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而言,更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纪录片分析课为例:第一,在观摩经典纪录片之前,先提出关于影片背景、导演风格、视听语言特色等不同层次的思考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摩、分析影片,之后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既可以侧重某个方面来谈,也可以综合阐释,教师加以适时的指引、总结,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第二,列出影片目录,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目进行观摩和分析,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这对于拓宽学生对于纪录片的认知视野,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很有帮助。

2.通过以点带面的导演风格分析来激发创新

导演及其风格分析是纪录片分析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将某位电影大师的全部作品进行一一解析则过于复杂,应通过选择具有典型风格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以世界纪录电影之父伊文思的纪录片为例,其在6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有60多部纪录片作品,风格多样,影响深远。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其不同时代的代表作进行重点分析:上世纪20年代伊文思先锋纪录片的代表作《桥》和《雨》;三四十年代伊文思奔走在世界各地,支持世界正义事业的代表作《四万万人民》《西班牙土地》;二战后,在他人生的中段,带有反思和回归性质的《当塞纳河遇上巴黎》;70年代受中国政府之邀而拍摄的《愚公移山》;80年代末将超现实主义和玄学、梦境融入纪录片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由此,学生在震惊于其复杂多变的影像、风格各异的剪辑方式的同时,对导演的超越时代的想象力、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生命意义的求索等方面也津津乐道,对大师的艺术风范和美学风格记忆犹新。教师通过补充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业界看法及在理论史上的意义等话题,自然建立起学生对导演作品脉络的梳理及对导演在电影史上重要地位的理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纪录片分析的常见方式是从理论到案例,或从案例到理论。笔者认为,在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插入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开展实践创作,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纪录短片的创作,并与理论相互印证,通过对理论和案例的研究,有意识地避免叙事上的偏差。例如,在课堂上对《球的故事》《上海第三药店》与《中国》三部纪录片长镜头运动方式及解说词的使用进行比较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就某一题目拍摄一部纪录短片,其中要使用到长镜头的记录方式。笔者从学生的课后作业来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作业中大幅度减少了对解说词的滥用,并明显地意识到了运动的长镜头的使用方式,并能够逐渐建构起自身对于蒙太奇的剪辑和长镜头理论之间各自优势的系统认识。

4.多媒体技术的灵活使用

全媒体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当今时代是一个“图像霸权”“影像消费”的时代,纸质印刷媒介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越来越受到影像媒介的制约和挤压。当代大学生更侧重于图片阅读和影像阅读,也更乐于接受如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纪录片教学,应将影视视频资料与PPT文字展示、板书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在影片解析过程中配合精彩片段、拉片和截图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和感性认知相结合。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整理和提供网络视频的地址,甚至建立远程服务器,进行教学资料和视频内容的上传、下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以做到对教学进行扩展和补充。

注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