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

第1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第2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复习课;系统化;能力培养;六环节教学法;物理实验

“复习课最好上”,许多老师会错误地这样认为。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没有必要冷饭重炒。所以,先让学生熟悉概念,然后对重难点逐个讲解,再做些习题就可以了。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会觉得这种复习模式索然无味。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复习课,我就简要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实施归纳总结

在讲授新课时,是在章节知识讲授完毕后进行总结,而复习课中对知识串讲则恰恰相反,首先让学生了解本章知识的概况,然后再讲解每个知识点,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是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

每章节知识的梳理,常用列提纲的方法。这种方法较为直观,并且学生乐于接受。(1)、方框流程图:能够展示全章知识点,而且能正确地反映各知识点间的关系。(2)、树干分枝图:用这种方法归纳总览全章,脉络清晰,并且主次分明。(3)、表格罗列图:该方法不但可以清晰地总览全章知识,而且还可让学生抄录成知识卡保存,便于记忆。如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

在采用导学案六环节教学法的课堂上,老师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复习前先让学生讨论本单元的学习所得,把老师已讲授的知识初步系统化,对重难点、前后章节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利用导学案,师生对照知识点逐一讨论,不但条理清晰,还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二、实施“兵教兵”策略

在传统课堂中常出现这种现象:课堂上发言或提出问题的往往是“优等生”和中间的学生,“学困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在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困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且限制了他们主体性的发挥,甚至会打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自己学习的信心。

导学案六环节教学法则不然:每2名学生分成一组。每组需有一位“优等生”,让其教“学困生”,然后让“学困生”回答问题,这样既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给“学困生”一次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单独辅导,这样不仅能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也能提高“优等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三、将实验探究引入复习课堂

物理学新课程内容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凡是生活中常见的或是社会需要的都可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与物理有关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探究实验在复习课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在复习“压强和浮力”时,我设计了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实验:

(1)验证大气压的存在: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垫一层细砂。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用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猜测一下火焰熄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结果,鸡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中。

(2)浮沉现象:将一只生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下沉,如何才能让它浮起来呢?加食盐还是加酒精?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走上讲台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直至鸡蛋慢慢地浮起来。这一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惯性现象:有两只外形相似的生、熟鸡蛋,如何辨别呢?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可能会马上说出答案: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或相近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转的时间长的是熟鸡蛋,很快就停下来的是生鸡蛋。为什么会这样?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谜,而这个谜,需要同学们用惯性去解答。

在总复习中还可以以“鸡蛋”为主线设计液体蒸发吸热、热胀冷缩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等实验;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整合力学和热学两部分内容。

四、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教材之后,往往会对某些问题存在疑惑,还有可能存在许多误区和缺陷。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利用作业、沟通本、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通过分析和调查,选择适当的复习方法和措施予以解决。

例如,有一道选择题是:对密度公式ρ=m/v正确的说法是:A.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与物质的体积成反比;B.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无关;C.当物质的质量为零时,物质的密度也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对。

有些同学在数学思维的限制下选择了第一个答案。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密度的本质还不够清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对同一种物质它是一个恒量,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而ρ=m/v只是密度的量度式。对于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教师也应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第3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生活化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中的很多知识、理论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全面提高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教学,课堂教学和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能力。以下笔者结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将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求知欲、探索能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物理现象感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科学素养。

2.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局限在干巴巴的理论知识上,势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反之,如果教师将很多现实的生活案例、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极大地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生活化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对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重心没有放在生活化教学上,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会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渗透到物理教学实践中,也不会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物理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反应都是毫无知觉的,严重阻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而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拓展教学的内容,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有机渗透是困难的。因此,可以说教师教学能力的低下,是导致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效率低下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以上笔者分析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其现状,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促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序进行呢?

1.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设置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达到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导入。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压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为课堂导入,如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钉子,钉子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颗既粗又钝和一颗既细又尖的钉子分别钉入同样的木板上,观察其中的使力情况,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发现:粗且钝的钉子难以钉入,而细且尖的钉子容易钉入,教师由此给学生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听完之后瞬间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生活化教学案例给学生的直观感受,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达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目的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达到生活化的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达到生活化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拔河比赛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为什么一些运动员会专门挑选防滑效果比较好的鞋子?为何拔河比赛一般会选择在没有沙子的地面上进行?一个重要的因素都是为了增强摩擦力。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分析,学生会对相关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布置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课余时间学会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观察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典型生活化气息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通过重视生活化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经验,阐述生活化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并结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积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84-03

一、激发兴趣,关爱学生是提高学习物理积极性的关键

Jeremy Harmer的研究成果表明,好的教师仅有知识和技巧是不够的,更要有耐心、幽默和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和情感态度。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对物理的兴趣及热情,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这门功课。初中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兴趣都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低,甚至厌恶物理。(彭前程,2012:5)所以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增加学生活动内容,对较难的知识,主要以做好铺垫、搭好台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教学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教师请学生上台演奏二胡、小提琴,还制作“会跳的小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声现象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极需教师关爱。如果每个学生能够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学习物理的动机。因此,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热爱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实践表明,教师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热情的帮助等都能让学生增强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是维持学习积极性的保证

激发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要想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只有不断的成功才能让学习的积极性经久不衰。因此,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到每一次考试或活动,让学生都有新的收获,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的获取学习中的成功呢?

1.课堂上有效提问,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对话式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课堂参与程度,从而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

【教学案例】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做了两个实验:瓶吞蛋(感受向下的大气压),覆杯实验(感受向上的大气压),实验过程中,师生间的问答如下:师:放在瓶口的鸡蛋怎么落入瓶中了,是谁把鸡蛋压下去了?生:空气向下压师:装满水的玻璃杯下面覆盖着一张纸片,把杯子倒放过来,如果我把手拿开,会怎么样?(教师轻轻地移开手……哇声一片)师:谁托住了纸片和水?生:空气师:很好,除了水,与纸片接触的只有空气了,空气托住了纸片和水。师:空气向哪个方向托住纸片的?生:向上师:将杯口向侧边转动,纸片会怎么样?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生:纸片仍然不会掉,说明空气向侧边也有压力。点评: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理解有困难,通过实验以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参与到课堂中来。

2.善用习题,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善于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教学案例】巧用受力分析,解决力学易错题小东用20N的力水平推着一辆购物车匀速前进,突然发现前面有台阶,他马上用50N的水平力向后拉购物车,使其减速。在减速过程中购物车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受到的合力是______N.

解析:对购物车匀速前进与减速前进时分别受力分析,答案显而易见。

点评:随着知识的积累与深入,在考试中摩擦力是学生熟悉但是又经常错的题目;而力学又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与关键,物体受力分析在初中甚至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举足轻重,也是每年中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因此正确的受力分析来解决力学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通过习题教会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受力分析(注意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

【教学案例】用好图像,化解难题。例题1.有两个电路元件A和B,流过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甲)所示,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如图(乙)所示,闭合开关S,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则电源电压和元件B的电功率分别是(?摇?摇)

A.2.0V 0.8W B.2.5V 1.0W

C.4.5V 1.0W D.4.5V 1.8W

解析:抓住串联电路电流特点:IA=IB=0.4A,此时对应的电压UA=2V,UB=2.5V,于是就可以很快得到U总=UA+UB=4.5V,PB=IB·UB=0.4A×2.5V=1.0W.

例题2.如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秤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图中A、B、C、D中能正确反映金属块所受浮力F浮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摇?摇)

解析:如图,金属块进入水中的过程14,h变大。

①在1位置时,V排=0,F浮=0,测力计读数F=G不变。

②123,V排变大,F浮变大,F=G-F浮,变小。

③34,V排最大且不变,F浮最大且不变,F=G-F浮最小且不变。

所以答案选择A。

师生反思与总结:根据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

1.认清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

2.看清物理量的单位。

3.看交点: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变化范围)。

图线与图线。

图线与平行坐标轴。

4.描述两物理量间的关系式(控制变量)。

点评:图像是近几年中考的考试热点,也是解决难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两道典型例题,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难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三、发掘实验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教学案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普遍缺少感性认识,如果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遇到一些灵活性的问题就思维受阻、不知所措,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本章授课时可以借助实验,面对学生,取一个凸透镜靠近自己的脸,问学生老师的脸有什么变化?之后,将凸透镜远离时(物距大于焦距),学生再次观察现象,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了解凸透镜可以成像,而且成像有不同的情况,这样再进行凸透镜成像的教学,新课的引入自然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开始分组实验,多次改变物距,尽可能多地观察各种成像情形,学生在反复尝试中观察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对这个复杂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记忆也就更加深刻。

四、举办科技节等活动,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添加剂

【教学案例】在一次科技节活动中,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鸡蛋从6楼落下不会破,学生想了很多办法:鸡蛋周围铺满棉花减少冲击力的,给鸡蛋装上降落伞或者气球,降低下落速度的……

点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并能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神奇和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是中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教与学的实践当中切实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让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彭前程.中学物理教学参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

第5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以人为本;学生本位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施已经十年有余,尽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观.然而,教学效果离课程目标相差甚远,其中原因固然有许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地从学生本位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学生本位,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责任,带着情感去关心爱护学生,着力解决好关系学生将来发展的具体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尊重学生权利,打造“质疑”和“追问”的物理课堂

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引导者,辅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将注意点放在学生身上,把握思维动向,给学生充分的课堂权利,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物理课堂.

1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提问是学生的基本权利之一.物理课堂要真正立足学生本位,必须彻底改变课堂上“提问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是学生的义务”这个陈旧的观点,教师一定要将提问主动权让给学生,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课堂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搭建一个平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景;其次,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善于提问的心理特征,时常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教学案例1:“浮力”教学片断

(课堂小实验:教师将乒乓球和鲜鸡蛋分别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

教师:看到烧杯里的不同现象,大家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1:为什么乒乓球能漂浮,但鸡蛋却沉下去?

学生2:乒乓球受到水对它力的作用漂浮在水面上,那么鸡蛋是不是也受到水对它力的作用呢?

学生3: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也浮在水面上?

教师:这些问题问得都非常精彩.现在我想请你们想个办法让鸡蛋也浮起来.

(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观察桌面上的材料,把食盐倒入烧杯中,边倒边搅拌,很快鸡蛋就浮了起来,其他学生感到很惊奇)

教师:你们看,鸡蛋不是浮起来了么?你们能解释为什么鸡蛋能够浮在水上?这一沉一浮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奥秘?

(学生认真讨论、思考,探寻浮力的秘密,找出了鸡蛋漂浮的原因)

案例分析: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教师大胆改变了纯说教的教学方式,采用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辅助教学,这是本堂课的闪光点之一.其次,乒乓球和鸡蛋的对比实验设计巧妙,有效促进了浮力教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掌控课堂学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 营造民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的又一基本权利.如果学生只懂得一味地迎合教师的教学,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课堂便失去了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课堂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理”的观念,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人手,突破权威的限制,理性思考,大胆质疑,张扬个性.进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良好科学品质.

教学案例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片断.

教师:刚才的几个实验和事实有力地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还存在排斥力,并且这两种力是同时存在的.你们对这个结论有疑问吗?

学生1:有没有可能分子间只存在吸引力或只存在排斥力?

学生2:从刚才的几个实验和事实来看,我认为分子问要么是吸引力,要么是排斥力,不可能同时存在.

教师:两位同学的观点非常好,值得我们深思,请大家讨论交流.

(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后,学生还是不认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但也提不出反驳的理由)

教师:我们可以换个场景来思考这个问题.如,人身上有优点和缺点,有没有这样的人,身上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或者只有缺点没有优点.

案例分析:让学生对物理结论进行推敲、质疑,应该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环节,并且很易操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极少有教师这样做,问题在于教师对学生本位意识不强,一方面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另一方面不愿意把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这块内容上.值得掂量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和方法,而淡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批判精神的培养.其实,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这个结论,没有证据加以佐证,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如果学生发现不了这个漏洞,意味着教学的缺憾,教师要诱导学生去发现这个漏洞.教师在修补这个漏洞的时候,并没有从物理的角度去进行(凭学生现有的知识也难以接受),这体现了教师基于学生本位所采取的策略,

二、重视情感体验,构建“体验”与“快乐”的物理课堂

学生本位下的课堂学习并不是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出学习的欲望,并在这种欲望的趋势下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它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行为,更是一次愉快的情感体验.快乐学习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的情绪上的愉悦,而是伴随着疑惑、惊诧、期待、感悟等心态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人手,实现情绪诱导.深入挖掘物理中趣味因素,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发良好学习情绪.

教学案例3:“声音是什么”教学片断.

第6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要想知道上面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经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一是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初中物理知识都是一些直观的物理公式、定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找到熟悉的物理场景,有利于建立物理意识;高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物理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学习参照”,因此会对高中物理学习产生苍白无力的感觉,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二是教学目的不同,初中物理教学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日常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即可,教学要求难度不大,而且只需要固定的记忆、应用公式和定理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目的;而高中物理则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单纯的记忆公式、定理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已经作用不大,重要的是掌握物理研究方法,这种教学目的急剧转变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会对高中物理学习产生畏惧感,影响物理成绩的提高。三是物理实验的影响,初中物理实验的研究内容都是一些表面的的、单一的问题,对实验结果只进行定性分析;而高中物理实验是一个体系,章节前后的实验之间联系都非常紧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扩展,高中物理实验难度比初中物理实验难度明显加大。四是与其它科目联系程度的影响,初中物理由于教学目的中要求的计算相对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有基础的代数知识和简单的几何常识就可以应对,不需要学习高深的数学内容;而高中物理由于涉及到定量分析,因而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如力学部分就涉及到余弦定理、三角函数以及极值判定等数学知识,在学习到速度这一章节内容时又需要应用数学中的斜率知识,因此,高中生想学好物理就不能再单纯的进行物理这一门学科进行学习,还需要学习数学等其它相关的学科内容,从这一点来说,高中物理学习过程变相增加了难度。

二、做好高一物理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从上面的初高中物理差异分析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进入到高中一年级之后,想要顺利的越过这个“台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的做好高中一年级物理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做好知识迁移工作,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物理教学讲义》中针对物理学习提出过这样一种看法,学生容易接受有具体场景的物理知识,而难以接受抽象陌生的物理知识。因此,高一物理教师在衔接初高中知识的时候要做好知识迁移工作,尽量淡化抽象知识讲解,努力营造学生熟悉的物理课堂教学场景,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初中物理的学习氛围,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二是做好结识结构梳理工作,由于初中物理的知识点分布比较零散,学生只需要机械的记忆就可以轻松应对考试,但高中物理的联贯性比较强,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梳理知识,保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系统的开展物理学习,找出各个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会有助于物理学习。三是做好学习方法引导工作,初中物理由于内容简单,过程明了,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问题,而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侧重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做好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物理问题的本质,同时还要反复向学生讲述物理思想,让学生在高中一年级物理学习中尽快建立起对这门学科的直观认识。

三、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7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并自觉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等。自己的理论理论水平有了提高,为以后的教研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积极参加省市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因为我们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人员,就应该站的高看的远。自学了《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员学习资料》,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学有关新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学习了《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新课程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以后的教研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业务方面的素材。

三、具体教研工作

1.今年的中考物理学科再创佳绩。由于今年物理试题偏难,一分三率比往年低,但与大庆市其他县比仍名列前矛。模拟考试的命题具有导向作用,两次模拟考试的题型知识点与xx年大庆市中考物理试题完全一致。下表是近几年中考物理成绩。 2.省首届物理教师技能大赛。我县物理教师在参加首届全省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第一阶段教育教学基础考试环节中取得优异成绩,六名参赛教师均获得一等奖。7月13~17日,选拔上来的六名教师在在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参加第二阶段团队赛(分为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现场解题研评、教学案例分析)展示中,均获一等奖。

3.远程培训经验介绍。今年的9月13日,在哈尔滨为黑龙江省第二期《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骨干辅导教师研修班做了题为《承担责任,示范引领》的经验介绍,受到广大培训者和组织者的好评。我的邮箱、qq、博客以及手机号被他们抄记,现在在他们远程培训中遇到困难还在与我联系,帮助解决。中国教师研修网骋我为“教育部 财政部‘国培计划’(xx)——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项目“远程培训辅导教师研修班”经验分享模块主讲教师。

4.送教下乡。9月26日,举办了全县上片四乡镇(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烟筒屯镇)中学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在一心中学举行,送教学科虽然没有物理学科,我也全程跟踪学习,负责证书的编号打印、采集图片资料等辅助工作。

5.初中物理优质课汇报展示暨骨干教师培训会议。xx年9月28日,我带领全县8名骨干教师前往大庆65中参加大庆初中物理优质课汇报展示暨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午听了两堂优质课,六十五中王桂芝老师的《惯性》和湖滨中学时津雷老师的《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就这两堂课进行研讨交流,胡主任布置这学期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第8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在研究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了眼界。读过的书籍主要有:《教师科研行动指南》、《校本课程与研究》、《给教师的100个建议》、《物理教学论》、《学生论》等等。在系统阅读书籍的同时,我还翻阅了大量的杂志,如《江苏教育》、《上海教育》、《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教师》等等。从这些杂志当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进行科研,而且也增加了科研的信心和勇气。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络当中查找科研的资料,和同行进行交流经验。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和交流,不仅解决了我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且还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

二.能够教科研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教师做课题研究不能够脱离课堂,而要让研究服务于课堂,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研相长,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给课题研究提供了素材和经验。本学期在课题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制定了《初二学生数学能力调查表》,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平,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2.认真分析了初一和初二的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从中找出了和物理学习有关的内容,为数学和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3.在教学时,注意突出物理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物理知识,使学生知道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辩证思维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制定研究计划,努力实施,及时反思总结。完成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总结

经过这一轮的课题研究工作,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但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增强了科研兴教的意识,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了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学会了制作调查报告,学会了写作案例分析和总结。

3.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5.为转化学困生积累了经验。

主要成果:

1.写下了一定的读书笔记。

2.完成了初中生数学水平的调查和分析

第9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

一、问题提出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难度的加大,物理的学困生明显增加,再加上江苏高考的改革,本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外动机显著减弱.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寻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学习物理的困难,主要是因为:(1)对物理知识结构的混乱造成的;(2)授课方式过于呆板,课堂教学气氛不和谐.学生对物理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笔者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提出“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方式,经过理论推敲,实验验证,认为是切实可行的.

二、概念界定

所谓“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一套清析有序且可接受的知识框架,借助该框架,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身内部的对话不断将新知识同化到该框架中.这个框架既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也是学生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它的优点在于:(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始终是清析的.(2)学生知道新旧知识的链结点在哪,即听课是有目标性的.(3)对话式过程是轻松且和谐的.(4)师生的对话反映了师者的点拨、主导作用,生生的对话反映了合作与探究.

三、“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图11.在一个新课题的背景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话(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个对话应是显性的交流),形成本节的教学结构图(如图1,新的一章刚开始时,应形成新一章的知识结构图,并且在每一节的讲授中都要与之互应).这个结构也起到先成行组织者的作用.

2.循着这个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提问、合作等学习手段,不断地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身内部的隐性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师生之间的显性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3.在对话过程中,与长时记忆的内容相吻合的被称为已解决的问题,即被同化.如在长时记忆中找不到正确解释问题的知识,即成为新的问题.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

4.通过学生的汇报,不断暴露已解决的问题和生成的新问题,这时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去解决、去讨论、去发现,教师也要适时地去点拨、去化解.最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这就是顺应.

5.为了便于知识的迁移,顺利的在长时记忆中提取,教师应预设与问题具有强相关性的原型题,让学生去训练,促进迁移的适时发生.

四、教学案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1.建构结构图:如图2,图3,通过两个实例演示现象,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某个守恒量?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小球(小球与弹簧)的动能和重力(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动能增大时,重力(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减小时,重力(弹性)势能增大.

师:小球似乎总是能够记得原来的高度一样,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没有同时增大同时减小,总是一个增大的同时,另一个必减小.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自行思考,也可以相互交流.

生:可能存在一个守恒量.这个守恒量可能就是机械能.

2.反证法证明猜想

(1)推导过程

如果机械能守恒,则小球在位置1的机械能等于在位置2的机械能(这两个位置是任意的):

若有: E1=E2

则有:Ek1+Ep1=Ek2+Ep2①

Ek2-Ek1=Ep1-Ep2②

即: W合/总=WG/弹力(合力做的总功等于重或弹力做的功)

注:(1)这个过程是在师生显性对话中完成.(2)反证法是对课本证明的突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在证明过程中要暗示学生在隐性对话中悟出:隐性的能量问题在逐渐向显性的功的条件转换.

(2)结论:如果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W合/总=WG/弹力),则机械能守恒(E1=E2).

3.应用:如何判断(应用)机械能守恒?

例1(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如图4,把质量为0.5 kg的石块从10 m高出以30°角斜向上方抛出,初速度是v0=5 m/s.石块落地时的速度是多大?

(让学生通过显性对话分析有几种解法,为什么可以用机械能守恒来解?)

分析::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道有几种解法.

生:有两种解法.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

师:那么机械能为什么守恒呢?请大家讨论.

师:请学生先看我做一个师范.(解题过程略)

(让学生通过自身内部的隐性对话思考:石块落地时的速度的大小由什么来决定?说明理由.)

图4图5例2如图5,(物体受到重力以外力的作用的情形)单摆绳长为L,小球摆到B点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求: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多大?

分析:

师:这道题机械能守恒吗?为什么?

生:不守恒,还有拉力作用.(找一个学习物理有点困难的学生)

师:学生有没有意见.为什么?生: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受其他力也可以,只要不做功就可以了.因此此题的机械能是守恒的.

师:既然守恒那又怎么做呢?下面请学生上来做一下.(解题过程略)

师:请学生讨论一下:(1)如何判断机械能守恒?(2)如果满足机械能条件,又如何运用它?

图6例3如图6,(弹性势能参与的机械能守恒)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压缩处于原长的弹簧,求

(1)压缩最短时,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为多少?

(2)物体的速度为22V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多大?

师:学生,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吗?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守恒,有的说不守恒.)

师:既然这样,就请两位代表站起来辩论一下.

师:通过刚才的辩论,结论已清楚,我请一学生来归纳一下.

(解题过程略)

4.迁移训练

图7如图7,小球m从高为h的光滑斜面静止滚下,(斜面及圆轨道光滑)紧接着又在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动,h=3R,求

(1)小球运动到B、C两点的速度以及对轨道的压力.

(2)若要使小球恰好运动到C点,则高度h至少为多少?

5.小结

回归到开始的结构图,重新领略本节课走过的足迹,理一理思路,查一查漏洞.

6.布置作业.

五、教学实验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本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

2.实验对象: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高一(2)为控制班,高一(11)为实验班.每班参考人数都为60人.

3.实验时间: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元月16日.

4.实验步骤:(1)在盐城市的中考中,物理、化学为一份试卷,所以无法知道学生在实验前的物理成绩是否在同一水平上.因此,在高一年级学生刚开学,对高一(2)和高一(11)两个班级学生进行前测,由初中一位资深教师命题,试题内容为初中两册书,与中考难度相当.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前测数据.(2)高一(2)的教学为正常教学.高一(11)使用新的教学模式.(3)实验进行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实验后测数据.

5.统计分析

6.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证明:本人提出的“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说明本人所提出的“结构型对话式”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